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关键词: 耳痛 化脓性 分为 我院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精选六篇)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0例。对照组,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51岁, 平均年龄 (48.6±3.32) 岁;病程4~10个月, 平均 (9.4±3.2) 个月。治疗组,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50岁, 平均年龄 (48.3±2.3) 岁;病程2~8个月, 平均 (6.8±2.3) 个月。经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 无明显差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采用由程冯新科技开发研究所提供的Ⅲ型鼓膜置管器械, 取患者坐位, 消毒外耳道, 将内径约1mm的通气管直接插入鼓膜, 松开, 退出安装器。观察患者鼓膜置管的引流情况, 防止感染。3个月或者6个月后可脱管或取管, 定期复查。治疗组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采用由程冯新科技开发研究所提供的Ⅲ型鼓膜置管器械, 在患者鼓膜表面麻醉, 在耳显微镜下进行手术, 使鼓膜充分暴露, 进行切口, 排除鼓室内分泌物, 采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进行冲洗, 随后置入引流管, 手术结束后, 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观察患者鼓膜置管的引流情况, 防止感染。3个月后可脱管, 定期复查[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疗效分为, 痊愈:患者各项指标正常, 耳闷感消失, 鼓膜形态恢复正常, 听力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各项指标开始趋于正常, 耳闷感逐渐消失, 鼓膜形态逐渐恢复正常, 听力逐渐恢复正常;无效:病情无好转, 听力较差, 且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脱管情况, 术后6月的脱管情况。其他手术为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 鼻中隔矫正术,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1.0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P<0.05时表示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数中治疗效果,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为计数资料, 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改善, 对照组患者治愈22例, 占55%, 有效11例, 占27%, 无效7例, 占17.5%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患者治愈32例, 占80%, 有效6例, 占15%, 2无效例, 占5%, 总有效率是9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脱管情况

对照组患者3个月后取管12例, 占30%, 6个月后取管8例, 占20%, 自行脱管9例, 占22.5%, 引流管陷入股室11例, 占27.5%;治疗组患者3个月后取管18例, 占45%, 6个月后取管6例, 占15%, 自行脱管12例, 占30%, 引流管陷入股室4例, 占10%。治疗组患者3个月后取管率高于对照组, 6个月后取管率高于对照组, 引流管陷入股室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3 比较两组患者采用其他手术情况

对照组患者采用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8例, 占20%, 鼻中隔矫正术6例, 占15%,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2例, 占5%;治疗组采用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1例, 占2.5%, 鼻中隔矫正术1例, 占2.5%,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0例。治疗组采用其他手术情况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积液为浆液性漏出液何渗出液, 又称渗出性、卡他性、浆液性、浆液-粘液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其临床症状有耳聋, 在感冒后, 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听力突然下降, 耳痛, 耳内闷胀, 耳鸣, 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 鼓膜充血, 锤骨明显短突, 鼓膜颜色改变等[4]。

临床采用鼓膜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 该手术方法具有较为突出的弊端。采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较多的疗效, 该方法, 安全可靠, 切口较短, 对鼓岬和鼓室内侧壁损伤较小, 在显微镜下容易辨认, 视野清晰, 操作精确, 避免造成鼓室异物, 保持鼓室内外的气压平衡, 减少生成杯状细胞和腺体, 减少液体产生, 促进纤毛运动。其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较短, 价格低廉, 较大的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减轻的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5]。

这次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是80%, 总有效率是95%,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个月后取管18例, 占45%, 6个月后取管6例, 占15%, 自行脱管12例, 占30%, 引流管陷入股室4例, 占10%,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1例, 占2.5%, 鼻中隔矫正术1例, 占2.5%,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0例,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较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脱管情况, 对该病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 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患者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临床上应广泛采用。

摘要:目的:探究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是55%, 总有效率80%,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是80%, 总有效率是9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都优于对照组,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较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脱管情况, 对该病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 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患者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显微镜,鼓膜置管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运华, 李梅生, 董明敏.鼓膜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4, 9 (21) :461-464.

[2]徐隽彦, 刘春丽, 倪立群.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 1 (23) :21-23.

[3]刘丹, 吴曙辉, 万浪, 等.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 (25) :61-63, 67.

[4]高岩, 雷宏伟.祛痰清窍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5例[J].河南中医, 2016, 4 (23) :663-664.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10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有分泌性中耳炎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2)患者均经鼻内镜检查、多导睡眠监测等证实非单纯性分泌性中耳炎;(3)鼻内镜检查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超过70%或鼻咽侧位片提示鼻咽软组织厚度超过鼻咽前后径70%以上;(4)患者均有鼓膜置管术手术指征;(5)患者行声导抗鼓室压B型图或C型图、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耳聋;(6)患者经在门诊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的功能障碍;(2)患者为老年人;(3)患者为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4)患者为过敏体质;(5)患者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无完全行为能力。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患者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固定患者头部后在患者双侧鼻腔给予1%麻黄碱液滴鼻收缩。耳显微镜下切开鼓膜并充分吸出鼓室积液,如果黏稠液体则加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液冲洗患者的鼓室腔,置入直径1.14mm的哑铃型硅胶通气管,保持哑铃型硅胶通气管准确的置管位置和管腔的通畅。

1.2.2 B组患者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CT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采用70°鼻内镜经患者的口腔在电视监视下充分暴露腺样体先用腺样体刮匙切除患者中间部分腺样体,并留作病理标本,在电视监视下,用弯头电动切割器沿腺样体周边开始切割,待完全切除患者的腺样体组织后再用纱球压迫止血,腺样体切除手术过程中注意勿损伤咽鼓管咽口等重要结构。其他手术步骤与A组患者相同。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5]

(1)痊愈: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鼓膜及语频听力恢复正常,鼓室导抗图恢复至A型;(2)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改善,患者鼓膜改善较好,提高10~15d B的语频听力,但是,尚未完全正常,鼓室导抗图为C转A型或B型转C型;(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改善不明显,甚至进一步加重。本研究笔者认为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则采用c2检验。检验水准a=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A组和B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 6.0 8%)明显高于A组的(82.35%),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2.2 A组和B组患者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和完全愈合时间比较

B组患者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明显优于A组患者的(P<0.05),两组患者在完全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A组和B组患者耳并发症和复发率比较

A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患者耳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在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诊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得到早期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导致听力损害,对患者造成灾难性的影响[6~7]。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以耳鸣、耳阻塞感、听力下降及中耳腔内非化脓性积液等为主要临床特征。迄今为止,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学者们多认为该病的出现与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中耳黏膜气体交换功能不良、乳突气化功能不良、免疫反应、感染、机械性阻塞、神经能性炎性机制和一些理化因素等有关。治疗上,既往多采用抗生素与抗病毒治疗、变态反应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保守治疗方法,疗效欠佳[8~9]。为此,学者们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探寻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越来越多,如鼻内镜腺样体切除术治疗、鼓膜穿刺加超声雾化、耳内镜下中耳置管等众多方式。为此,探寻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腺样体肥大患者通过以下机制引起分泌性中耳炎[10~11](1)患者机械性阻塞咽鼓管咽口,导致咽鼓管和中耳腔引流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分泌性中耳炎;(2)患者慢性腺样体其实是一个局部长期存在的感染灶,易引起患者咽鼓管出现逆行感染,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分泌性中耳炎;(3)患者鼻腔和鼻咽部的通气障碍致使咽鼓管出现逆流,破坏患者咽鼓管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分泌性中耳炎;(4)患者肥大的腺样体会释放前列腺素、组胺等炎性递质,而这些炎症介质能够增加患者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咽鼓管和中耳黏膜水肿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分泌性中耳炎。

本研究笔者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10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8%)明显高于A组的(82.35%),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明显优于A组患者的(P<0.05),A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P<0.05),B组患者完全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能够有效清除患者鼓室的分泌物,迅速缓解鼓室负压,改善患者咽鼓管的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特征;(2)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能够彻底清除局部长期存在的感染灶,同时,也解除机械性阻塞,咽鼓管和中耳腔引流通畅,也能够有效避免咽鼓管逆流。

综上所述,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确切,未见明显并发症,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10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1例患者,A组患者仅给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而B组则加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8%)明显高于A组的(82.35%),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明显优于A组患者的(P<0.05),A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P<0.05),B组患者完全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van Zon A,van der Heijden GJ,van Dongen TM,et al.Antibiotics for otitis media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9:CD009163

[2] K r s M,Muderris T,Kara T,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titismedia with effusion in school children in Eastern Anatolia[J].Int J PediatrOtorhinolaryngol,2012;76(7):1030~1035

[3]黄业武.鼓膜置管与激光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对比[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4):500~501

[4]李锦秀.咽鼓管吹张加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5):707~708

[5]覃玉抓.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5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7):954~955

[6]李卫民.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137

[7]韦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文献综述[J].蛇志,2010;22(1):45~47

[8] Griffin G,Flynn CA.Antihistamines and/or decongestants for otitis media witheffusion(OME)in childre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7(9):CD003423

[9] Park K.Otitis media and tonsils--role of adenoid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Adv Otorhinolaryngol,2011;72:160~163

[10]汤晨,刘收厚,吕凌云.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并电动切割器切除腺样体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4):1131~1133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10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 B1组53例患者中, 男33例, 女20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1.23±9.85) 岁, 患者的平均病程为 (7.69±0.50) 个月;B2组的53例患者中, 男37例, 女16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1.26±9.86) 岁, 患者的平均病程为 (7.71±0.52) 月。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B2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临床主要选择红霉素或者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主要选择口服的方式, 治疗时间为5~7 d。选择泼尼松片 (0.75 mg/kg) 进行治疗。要求患者需要晨起顿服, 不间断用药治疗7 d。之后每间隔2天, 将药物使用剂量减少1次。于7 d内, 将药物剂量不断减少, 直至停止药物治疗。选择盐酸氨溴索片 (60 mg) 进行治疗, 口服, 2次/d, 治疗时间7~10 d;选择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4 mg) 进行治疗, 口服, 1次/d, 治疗时间为7~10 d[2]。B1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上述基础上, 选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方法治疗, 选择浓度为75%的酒精对患者的外耳道及鼓膜进行消毒, 选择浓度为3%的丁卡因对患者的鼓膜进行麻醉。于患者耳内窥镜的引导下, 在患者鼓膜前下象限或者后下象限, 利用鼓膜切开刀 (锐利) 制作放射状切口或者制作弧形切口。控制切口长度为1.0~1.5 mm。选择中耳负压吸引管有效吸净患者鼓室内分泌物。选择剂量为5 mg的地塞米松及4000 IU的α-糜蛋白酶混合液 (0.5 m L) 对患者的鼓室进行冲洗。利用置管器有效于切口内将通气管置入, 最终保证能够顺利引流。手后, 对患者实施鼓室内积液细菌培养, 根据最终结果, 选择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 对患者进行脱管处理以及拔管处理。

1.3 评判标准

治愈:患者的听力有效恢复, 患者的耳鸣耳闷症状全部消失, 患者的鼓膜表现为良好愈合, 患者的声导抗主要体现为A型鼓室图, 患者咽鼓管可以正常通气;有效:患者听力表现为恢复, 耳鸣耳闷症状有所缓解, 声导抗属于A型鼓室图或者属于C型鼓室图;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表现为任何的缓解, 患者的鼓室积液未表现为减少, 甚至出现了复发的现象, 患者的声导抗表现为B型鼓室图或者C型鼓室图[3]。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并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B1组明显高于B2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临床选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对患者鼓膜造成的破坏较小, 患者完成手术后可有效恢复。于耳内镜引导下对患者实施鼓膜切开治疗, 能够对患者的鼓室积液性状进行认真观察, 并且可以选择导管将积液以最大程度吸尽, 有效保证患者完成手术后, 可以有效恢复。

该研究中,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B1组明显高于B2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P<0.05) , 说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临床选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 最终显著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尹玉萍, 周彬.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0) :1890-1891.

[2]王丽妍, 李慧军, 姚宪义, 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结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9 (6) :577-578.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就诊和接受治疗的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有20例患者, 对照组中, 有12例男性患者, 有8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为5~51岁, 平均年龄为 (15.25±1.18) 岁, 患者的病程为3~25个月, 平均病程为 (4.3±0.24) 个月;研究组中, 有13例男性患者, 有7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为6~52岁, 平均年龄为 (15.24±1.16) 岁, 患者的病程为3~24个月, 平均病程为 (4.4±0.22) 个月。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文化程度、所患有疾病的类型与病情的程度等因素都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P>0.05, 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以显微镜治疗, 即待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麻醉之后, 于显微镜下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鼓膜处进行切口治疗, 吸净患者鼓室内的黏稠分泌物, 并使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混合液对患者的鼓室的冲洗及吸净, 置入引流管。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以硬性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 即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保持卧位的姿势或坐位的姿势, 使用乙醇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耳周、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对分泌性中耳炎成人患者实施局麻, 对分泌性中耳炎儿童患者实施全麻, 于相关监视器的监控之下, 经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外耳道导入硬管的耳内镜, 并在耳内镜的协助下于患者的鼓膜靠近前下方的位置使用鼓膜刀切开大约2.4~4.0mm的一个切口, 之后借助专用的相关手术器械将选择好的通气管放入该患者的切口内, 使用仪器对该患者的中耳通气管进行观察, 确保中耳炎患者的中耳通气管精确地卡于患者的鼓膜切口的边缘部位, 如果该患者的中耳通气管没有精确地卡于患者的鼓膜切口的边缘部位则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 并注意需要将渗出的一些液体进行吸取干净, 待横断疝囊之后立即对中耳炎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使分泌的相关液体流出等。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 注意患者的患耳需避免进水, 防止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纯音听阈改变情况, 分析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显效:在接受相关治疗之后, 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已经完全消失, 患者的纯音听阈降低幅度高于30 d B。有效:在接受相关治疗之后, 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 患者的纯音听阈降低幅度为15~30 d B。无效:在接受相关治疗之后, 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纯音听阈降低幅度低于0~14 d B。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实施t检验方法, 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方法, 当P<0.05时, 则说明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比, 组间的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65.00%, 研究组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0.00%,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比, 组间的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相关疾病,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均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因此, 寻找适宜的治疗方式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十分关键和重要[3,4,5]。

应用显微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较为简单, 操作相对方便, 但是, 应用显微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痛苦较大, 不利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术后恢复, 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较低。近年来,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硬性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使用硬性耳内镜对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较好, 手术相对比较准确, 手术的视野比较清晰,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手术创伤较小, 有助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6,7,8]。

本研究显示,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70.00% (P<0.05) ,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65.00% (P<0.05) , 可以看出, 对中耳炎患者进行硬性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佳, 可明显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并提高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家锋.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9) :1117-1118.

[2]徐隽彦, 刘春丽, 倪立群, 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 22 (1) :21-23.

[3]张卫东.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8 (18) :268-268.

[4]税磊.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0) :1750-1751.

[5]陈春光.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22) :83-84.

[6]谢雪颜.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9) :4511-4512.

[7]孙卫东, 张翠绿.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6) :386-387.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 例 (67耳) 患者中, 男27 例 (39耳) , 女19 例 (28耳) , 年龄12~72 岁, 平均46岁。病程 (置管治疗前患病时间) 1 个月~2 年, 单侧耳25 例 (25耳) , 双侧耳21 例 (42耳) 。伴有鼻窦炎、鼻息肉7例, 鼻咽癌3例。

1.2 专科检查

患者以耳闷胀感伴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 耳镜检查见均有鼓膜呈淡红色或黄色, 混浊内陷, 光锥消失、变位或缩短, 或有液平面和气泡, 鼓膜活动度减低或消失。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损失25~45 dB。声阻抗测试:鼓室曲线B型鼓室压图60耳, C 型7耳。

1.3 方法

1.3.1 置管前治疗

1%麻黄素地塞米松滴鼻液滴鼻, 口服地塞米松、吉诺通和抗生素等, 或咽鼓管吹张, 1~2 周后行鼓膜穿刺2~4 次, 均有中耳积液, 浆液性15 例, 占22.4% , 黏液性43 例, 占64.2% , 胶冻状9 例, 占13.4%。观察1~2 个月, 无改善者。

1.3.2 置管治疗

无菌操作表面麻醉下, 于鼓膜前下方切开约2~3 mm , 尽量吸尽鼓室内积液, 胶冻状不易吸出者用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混合液体冲洗后吸出。置入哑铃型通气管,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1.4 疗效判断

治愈:耳闷胀感消失, 听力恢复, 鼓膜恢复正常, 积液消失, 声导抗检查显示转为A 型曲线;好转: 耳闷胀感减轻, 听力提高, 鼓膜内陷不明显、有少量积液;无效:耳闷胀感无明显变化, 听力无明显提高, 鼓膜内陷明显、鼓室内明显存在积液。

2结果

46 例 (67 耳) 患者随访6 个月~1 年, 2 个月取管12 耳, 3 个月39 耳, 4 个月10 耳, 6 个月5 耳。3~5个月内通气管自动排出者32 耳。治愈53 耳占79.11%, 好转9例, 占13.4%, 无效5例, 占7.5%, 其中4例拔管后半年分泌性中耳炎复发, 重新置管, 1例因中耳感染流脓, 经抗炎治疗后感染控制, 但听力无明显改善。

3讨论

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 目前认为本病因主要有:中耳负压紊乱, 感染因素, 免疫反应等[1]。纯音测听和声阻抗检查是诊断SOM的重要手段, 可避免误诊、漏诊, 并能综合掌握听力和中耳情况[2]。鼓膜置管治疗能长期保持鼓室与外界大气压力平衡, 减少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 防止过多的液体产生, 并能及时将分泌液排出, 间接促使纤毛运动恢复[3], 因而鼓膜置管是国内外治疗SOM 的主要方法。本资料显示在鼓膜置管后, 治愈率在79.1% , 好转13.4% , 总有效率在92.5% , 疗效较为满意。感染是置管后常见并发症, 如有发生应积极全身及局部用抗生素, 分泌物较多时须帮助吸引清理, 以利尽快恢复。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 咽鼓管吹张通气法虽能帮助改善咽鼓管阻塞, 但对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病例, 咽鼓管及鼓室功能不容易得到彻底改善, 而唐安洲[4]发现阻塞型咽鼓管改变在SOM 中只占28.07%。同样, 鼓膜穿刺及切开虽然一时缓解了鼓室积液、负压的状况, 1~2 周后鼓膜愈合, 多数鼓室功能未能及时恢复正常而病情未得到好转。但笔者仍提倡在鼓膜置管前应行一定时间的药物和吹张、穿刺等治疗, 使病情较轻者有缓解的机会。在鼓室置管的同时, 也应积极治疗可能引发SOM的病因, 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 应给以滴鼻药物或手术切除, 这对拔管后保持疗效非常重要。SOM是鼻咽癌的常见并发症, 因此, 对SOM患者应仔细检查鼻咽部, 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摘要:目的评价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46 (67耳) 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SOM均用鼓室置管术, 术后随访0.5~2年。结果治愈率79.1%, 好转13.4%。结论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肯定,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积液,中耳,鼓室置管

参考文献

[1]陈亮.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1, 25 (2) ∶135-138.

[2]刘万应, 王而贵, 阎萍, 等.鼓膜切开置T形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4) ∶180-184.

[3]廖树森.五官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81-183.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篇6

关键词: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属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在于鼓室大量积液以及传导性耳聋, 属非化脓性炎性病症, 是临床上治疗研究的重点。该病症多发于儿童, 如果未能及时、正确的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不仅会影响到儿童言语能力, 而且会对其智力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1]。鼓膜置管术是外科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 但由于部分儿童存在腺样体肥大的问题, 采用鼓膜置管术会接近或压迫咽鼓管咽口, 给咽鼓管功能带来极大障碍。因此, 本文以9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该病症的临床疗效, 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整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听力损失在20 d B以上; (2) 伴有腺样体肥大; (3) 耳鼓膜萎缩、内陷; (4) 复发性急性中耳炎伴有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耳鸣、耳痛, 患耳有闭塞感, 行耳镜检查发现患儿骨膜呈淡黄色及琥珀色, 且部分伴有明显气泡及液平面。将所有患儿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儿47例, 其中对照组患儿男25例, 女22例, 年龄3~12岁, 平均 (7.2±0.5) 岁;病程3~17个月, 平均 (10.2±1.4) 个月;观察组患儿男26例, 女21例, 年龄4~15岁, 平均 (9.1±0.8) 岁;病程4~18个月, 平均 (11.3±1.) 5个月。两组患儿各项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极具可比性, 且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及患儿家属均知悉研究内容、研究目的,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手术前对所有患儿进行全身的常规检查, 对患儿用药及过敏情况进行了解, 预防发生手术及麻醉禁忌证, 同时对患儿进行声阻抗及电测听检查, 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

1.2.1 对照组

仅予以患儿鼓膜管置管术, 麻醉后取患儿鼓膜前下方, 呈纵向行切开处理, 将鼓室内积液吸出, 采用地塞米松进行对鼓室的清洗, 并将1.10 mm通气管置入其中。

1.2.2 观察组

予以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 取患儿仰卧位, 于双侧鼻腔置入细导尿管, 再经由口腔拉出, 予以打结固定;经口在70°鼻内镜下使用电动吸切器将肥大腺样体予以切除, 并行止血处理;如患儿合并伴有扁桃体肥大, 还应切除扁桃体;采用常规75%乙醇予以患儿外耳道消毒处理, 以腺样体切除作为基本条件, 在耳内镜下对鼓膜前下方行切开处理, 将耳腔中的分泌物吸除干净, 置入T形硅胶中耳通气管, 使用棉球将耳道予以缓慢填塞;术后予以患儿7 d的抗生素治疗, 防止术后感染发生, 同时口服促纤毛运动药物, 持续15 d。

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并定期复查, 通常6个月以内置管可自行脱落, 如若未脱落可来院取出。

1.3 疗效评价标准

(1) 治愈:治疗后患儿耳部无不适症状, 听力与鼓膜完全恢复正常; (2) 有效:治疗后患儿耳部不适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鼓膜活动有所改善, 但捏鼻鼓气时, 仍感觉耳内存在胀痛感;听力虽然得到一定提升但还未完全恢复正常听力水平; (3) 无效:治疗后, 患儿耳部不适症状仍旧存在, 且鼓膜无法活动, 听力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下降[2]。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并观察患儿术后感染、术后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9%,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5.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18,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儿术后复发及感染情况

观察组47例患儿中, 出现感染2例, 占4.3%;复发1例, 占2.1%;对照组47例患儿中, 感染6例, 占12.8%;复发4例, 占8.5%;观察组患儿复发及感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儿童常见病症, 是阻碍儿童听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该病症以听力下降、鼓室积液为主要临床体征, 由于儿童体质较为特殊, 还未形成完善的免疫系统功能, 分泌性中耳炎形成;加之儿童腺样体肥大, 如若引发鼻咽部位淋巴组织增生, 而会阻塞住患儿的咽鼓管, 发生分泌性中耳炎[3]。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使用鼓膜置管手术, 虽然可以有效清除患儿耳腔中的分泌物、积液, 但患儿如若合并腺样体肥大, 则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 继而导致患儿鼻咽部位黏膜发生感染、水肿问题, 最终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因此, 切除患儿腺样体对于促进患儿咽鼓管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使用鼓膜置管术是通过对鼓膜通气, 使气压平衡来达到恢复患儿听力的作用, 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4]。采用鼓膜置管术的治疗优势在于手术安全、可靠, 操作方法简便, 可减少患儿手术痛苦;同时由于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存在着密切关系, 因此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起到有效互补作用, 进一步改善患儿术后感染及复发情况。

本次研究中, 以94例患者作为对象, 对其中47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感染及复发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儿。进一步表明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 手术操作简便, 安全性极高, 可显著改善患儿听力, 控制术后感染及复发情况, 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春红, 李玉杰.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切开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7) :97.

[2]杨书勋, 孙红.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4) :162-163.

[3]张华云.儿童分泌性中耳炎40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 :75.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内镜逆行02-15

内镜特点02-15

鼓膜置管引流术02-15

内镜治疗02-15

道德经有感02-15

内镜射频术02-15

内镜引导02-15

胶囊内镜02-15

内镜操作流程02-15

曲安奈德混悬液治疗慢性肉芽性鼓膜炎32例02-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内镜逆行 下一篇:内镜射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