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的科学发展解读(精选四篇)
华西的科学发展解读 篇1
(一) 靠中央的方针政策
华西建村后能把各方面工作一直做好, 关键在于“两手抓”。即同“两头”保持一致, 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也就是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 也就是同各族人民保持一致。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华西不实行分田到户的情况, 老书记吴仁宝解释说:“不是我们不分田到户, 我们是听中央的。中央讲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那如果你宜统的不统了, 这就不对了, 宜分的不分, 也是不对的。”因为“中央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是坚持巩固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 一是坚持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如果不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 那华西发展就找不到方向, 就不能促进华西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 科学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 华西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以人文本。改革开放初期, 华西村按照中央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华西集体经济, 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 华西村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他们提出既要“口袋富”, 又要“脑袋富”。1988年, 华西村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 为村民能够明辨是非, 择善而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 公司还重视企业干部的管理能力培养, 为服务全村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3年,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即科学发展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 华西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例子比比皆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就曾明确提出:“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全人类幸福就是共产主义”的论断。那什么是幸福?在吴仁宝看来, 主要有三条标准:生活富裕, 精神愉快, 身体健康。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 华西村更是坚持循环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华西村不仅提前达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 还构建起企业“原料运输零费用”、“废物吃干用尽”“废水阶梯利用”等20多种循环经济模式。此外, 华西村还投入3000万元美化环境, 构建生态工程, 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的村庄。
(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在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 华西村之所以始终坚持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混合型的发展道路,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三制”, 并通过了历史、群众和实践的检验, 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在华西建设发展过程中, 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认为, 思想不解放是不行的, 而解放思想一定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老百姓的要求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从华西村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建设华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2年, 全国绝大多数农村都跟着干, 被“一大二公”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 包产连获丰收。华西是否实行“包干到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 当时华西的实际情况是:一、产业结构有生命力。产业结构正实现由农业经营向农、副、工综合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以走上工业致富之路。在此情况下, 分田到户不利于发挥产业结构优势, 不利于生产的专业化。二、集体经济有吸引力。集体经营给社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民心所向, 不言自明。三、现行的责任制形式有激发力。华西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 又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即对一切有利于增加生产, 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做法和责任制都予以支持, 并未搞一刀切。他们顶住压力, 坚持“大队核算”, 并一直坚持至今, 且已被华西村的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必须结合当地实际, 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时时处处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摘要:华西建村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学习华西的热潮层出不穷。尽管华西村的发展具有特殊性, 其模式较难复制, 但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科学发展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本文试图对华西村科学发展的经验进行解读, 以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照。
关键词:华西,科学发展,解读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1.
[3]庞瑞垠.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
[4]彭维锋.华西道路[M].新华出版社, 2007.
华西的科学发展解读 篇2
原位癌,牵张成骨,颌间固定,唇腭裂序列治疗组,干槽症 1.能引起张口受限的骨折类型及治疗原则。(15)2.脉管瘤新旧分类的区别和联系。(15)3.腮腺腺样囊性癌的特点及治疗原则。(15)
4.关节强直引起小儿颌面部发育畸形的原因、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10)5.腭咽闭合不全的种类、表现及治疗原则。(15)
6.游离皮瓣的种类,各自特点以及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10)2008年
口腔外科:牵张成骨,全面骨折,放射性骨髓炎,保存性功能外科,唇腭裂综合序列治疗 1 局麻中晕厥和过敏的表现和治疗原则 2 下颌骨囊性病变的类型和治疗原则 3 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原则 4 单侧颞颌关节强直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5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良的原因
2009年
名词解释:NOE,DO,腭裂代偿性构音,口腔癌的综合治疗,口腔癌的TNM分类分期(2002)每个5分
问答题:1.左下第三磨牙阻生,在口内可以见到少许牙体组织,牙片见左下第三磨牙近中前倾阻生,根尖近下齿槽神经管,左下第二磨牙锥形单根,问拔除该牙可能有哪些并发症,如何避免? 2.颌骨缺损的修复方式,优缺点及最新研究进展。3.腮腺区恶性肿瘤的无瘤原则。
4.唇腭裂整复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间有何异同?
5.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患者常伴有颜面部畸形,问这类患者的治疗设计。
2010年 名词解释
1.dry socket 2.轴线皮瓣 3.肿瘤标志物 4.? 5.舍格伦综合征 简答
1.成年女性患者,25岁,“地包天”要求治疗,请说出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做什么检查,并给出治疗方法
2.晚期口腔鳞癌的治疗原则
3.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和要点
4.病例分析:一成年女性,因左下“尽头牙”发炎与当地医院治疗,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后出现左面颊部肿胀,给予下颌切开引流,但治疗效果不明显。随后转入我院,检查发现左面颊部及下颌骨体部肿胀发硬,左下颌有一切开引流痕迹。请分析发病的原因,诊断,给出你的治疗方案。
2011年
名解:(5分/个)微创拔牙 TMJD 序列治疗 场癌变 NOE骨折 问答:
上6死髓牙,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要点 无瘤操作
影响腭裂手术的因素
科学艺术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解读 篇3
一、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空间张力
1、 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科学里隐含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艺术中隐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多地依赖于科学和技术,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则更多地依赖于文学和艺术。对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人们一般认为两者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说它们有区别是指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形式和主体,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科学是严格的,是理性的,讲求逻辑的严密性,追求的是“真”;而艺术是有灵性的,是直观的、具体的、多元的,追求的是“美”。说它们不可分割是指就其目的或者目标而言,它们都将造福于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目的或者目标。科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的解释,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而艺术则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之中对自然的感悟,对自然的表达。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已经在逐渐拉近,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也已成为可能。毫无疑问,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将会产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2、科学与艺术的空间张力
科学艺术空间的张力体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与艺术的互动表现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关键在于二者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方式是否妥当。科学是人类的科学、历史的科学,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二者都是人为的和为人的。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精神与人文艺术失衡的地方,必然要沦为野蛮专制或无政府主义社会。“今天,理解科学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因为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人们对它又太缺乏了解,仅有的了解常常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1]不仅科学如此,艺术也是如此。“没有人文艺术情怀关照的科学技术文化是盲目的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艺术则是蹩脚的和虚浮的。”[2]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因此,只有使二者发挥其必要的空间张力,才能使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进而使科学与艺术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科学与艺术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1、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有利于构筑人类的全面素质
人类的发展,特别是个体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愿望。人类的全面发展既要建立在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又要建立在发达的精神文明基础之上。但人类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自由个性的发展。就人的需要层次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统一。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的情况下,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已成为衡量人们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志。提高精神文化素质,已成为人们迫切的愿望。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可以促进人类素质的全面构筑与发展。
2、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类的创造思维
科学的理性思考,艺术的浪漫想象,成为人类全面发展的一对翅膀。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激励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艺术是个性化的创造,所以艺术创作和欣赏最重要的是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元思维等。艺术有助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的非理性思维作为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重要补充,对于科学创造活动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它常常伴随着科学家的理性思维,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两种思维方式的相互补充,可以使得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提升。
3、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塑造人类的完美人格
“科学人文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性概念。在当下,科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际上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当下生活和生命状态的关注与关心。”[3]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艺术的情感传达和交流功能使其成为推动人际关系趋于和谐的有力手段。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群体意识和趋同倾向,并教会受教育者掌握和运用艺术这种最广泛和最普遍的交流手段。艺术以其超越现实和物质功利的审美愉悦使人获得一种超脱的心智精神和豁达的生活态度,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能帮助人们摆脱利害计较引起的冲突。这种科学的艺术教育手段,正是利用了艺术的本体特性,在科学与艺术的互动中提升了人类的完美人格。
三、人类发展对科学艺术的推动作用
1、理论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这其中科学和艺术的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科学和艺术并非都是好的,都是有利无弊的。因此,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中,人们对于科学和艺术在其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人类的健康发展,才推动了科学艺术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对科学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与积极的监督推动作用。
2、实践推动作用
从人类科学、艺术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的发展也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可以推动科技工作者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进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而在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之中,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必将带动着科学艺术的不断进步。因此,人类发展对科学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推动作用。
总之:“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4]科学与艺术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相反人类发展对科学艺术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艺术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二者携手并进,才能推动科学艺术与人类发展在必要的空间张力之下形成良好的生态互动,进而发挥其各自的巨大作用。
[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
[2]李醒民.纵一苇之所如[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杨晓强、吴航行. 电视传播中的科学人文精神及其构建[J].西安:新西部,2011,15:115.
华西的科学发展解读 篇4
关键词:波普尔学说;科学发展模式;内在逻辑
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作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理论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波普尔把这一理论概括为:P1→TT→EE→P2,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提出一切科学讨论从问题(P1)开始,对于问题我们提出某种试探性的解决——试探性理论(TT);然后批判这个理论,试图排除错误(EE);并且正如辩证法的情况一样,这个过程又重新开始:理念及其批判修正提出了新的问题(P2)。”[1] (P.139)在他看来,任何理论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对所面临问题的一种“假设或猜测”,并且在“反驳”中得到进步。
纵观波普尔的全部科学哲学理论,其中无不蕴含着这样的科学发展的逻辑,而其开放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可以看作是其科学哲学理论的社会学延伸。波普尔的一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猜测与反驳。
一、P1.问题——科学理论的开始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理论”的二重切分,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从知识的来源来说,理论先于观察;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开始于问题。“应该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2] (P. 317)
波普尔首先面临的是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近代科学出现以来,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科学家首先从科学实验开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精心的控制和严格的观察,在持续不断地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陈述,这种方法叫做归纳。归纳方法自从被F·培根系统论述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一直作为科学的标志,成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建立在归纳的基础之上,有观察和实验的佐证,因此便成了确实可靠的知识,科學成了此类知识无限积累的过程。
休谟经过充分的思考对归纳法提出了诘问,他说:“为什么根据了这种经验,我们就超出我们所经验过的那些过去的例子而推出任何结论呢?”休谟的诘问揭露出归纳法的自身缺陷。其一,个别观察得到的具体陈述,只是从特殊经验中得出的特殊命题,经验所提供的大量例证,无论数量有多么大,都只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用有限代替无限, 特殊命题与普遍命题之间没有任何可靠的逻辑通道。其二,归纳法本身的有效性问题。归纳法作为一种逻辑方法,本身不能进行演绎证明本身,人们只有通过经验来为归纳法寻找根据,其结果只能是陷入以经验归纳证明经验归纳的循环论证的怪圈。正如罗素所说:“休谟证明了纯经验主义不是科学的充足基础。”[3] (P. 699-700)
既然归纳法作为科学的基础已经失去了其稳固的地位,那么把归纳作为划界标准也必然失去其仲裁功能。康德试图解决“归纳问题”,把所谓的“休谟问题”深化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问题”,波普尔把“分界问题”称为“康德问题”。
休谟关于归纳推理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没有找到关于个别事实的单称陈述与关于普遍规律的全称陈述之间的可靠的逻辑通道,只好付诸于“习惯”和“联想”。康德看出休谟解决方法的不足,既然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不存在着必然性,那么科学是怎样保证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呢?又是如何能够持续不继地向前发展并与空洞无物的形而上学划清界线呢? 康德对此的回答是: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整合后天的感觉经验,使后天的感觉经验具有先天理智的普遍必然性并且同时具有新的经验内容,使整合后的感觉经验成为科学的理论知识。
二、TT.猜测——试探性理论
面对着“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波普尔开始提出了“某种试探性的解决——试探性理论”,“对归纳并不存在不必遗憾,没有它我们干得也蛮好——我们有作为大胆猜测的理论,我们尽可能严格地、用我们最大的聪明才智来批判和检验这些理论。”[1] (P.156)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和《猜想与反驳》中,在重新思考“休谟问题”和“康德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科学分界标准即可证伪性。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为归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波普尔说:“因此归纳法是不存在的:我们决不能根据事实论证理论,除非用反驳和‘否证’的方法。”[1] (P.90)波普尔用可证伪性作为科学分界的标准而摒弃逻辑经验主义者的“意义标准”。他认为,“实证主义关于‘含意’或‘意义’(或者可证实性或归纳的可确证性等等)的概念不适合分界,因为形而上学尽管不是科学,却不一定没有意义。”。[2] (P.361)波普尔的解决方案一开始就提出了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非对称问题,说明经验主义的概括尽管不能被证实,却是可以被证伪的。
波普尔在对“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知识增长问题:“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从来是,现在仍然是知识增长的问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的最好方法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4] (P. 5)波普尔本人称之为“波普尔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科学知识既不来自经验的归纳,也不来自先天的理性,那么科学知识怎么可能永无止境地增长呢?或者知识是如何进化的呢?为此波普尔提出了知识增长理论或知识进化论,它包含着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科学理论是大胆猜想,是可错的、可证伪的”。波普尔断言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猜测性的,是一种在先天的推动下,对自然界所做出的普遍性的猜测。他说:“我们的科学并不是认识。……我们决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这种“猜测”因其具有探索的性质,因而迟早总会被证伪的,然后代之以新的“猜测”,这是一个排除错误的过程,科学在排除错误中前进。科学的根本性质即“猜测与反驳”,科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试错法”,即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
第二,知识是客观的,世界3就是客观知识的世界。世界3是人造的,因此具有主观性,又是客观实在的,这样的客观实在本身具有的猜测性成为知识论的主导方面。知识本身的“进化逻辑”导致的知识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曾发现的潜在问题的猜测和反驳。在对“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波普尔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上论证了证伪原则的合理性,而在客观知识的世界3理论中,波普尔从本体论上进一步论证了证伪原则。具有猜测性的客观知识所在的世界3的“自主进化”,是在证伪的原则下的进化,“都将创造出新的预想不到的事实,新的预想不到的问题,并且也常常创造出新的反驳。”[4] (P.127)
三、EE.反驳——对波普尔理论的批判
既然理论是猜测性的,那它本身一定蕴含着新问题,所以它应该接受反驳,接受检验或者证伪。反驳就是一个排除错误的过程,是一个批判的过程。科学必须接受严格反驳,去淘汰内容更少、解释力更差,可证伪度更低的理论。实际上,波普尔的理论自从一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在批判着前人理论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其它理论的批判。按照波普尔的任何理论都必须接受检验的证伪主义原则,波普尔理论也必须经受检验和批判乃至于被证伪,因此波普尔理论本身也是具有可证伪性的。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抓住了证伪主义的种种缺点和错误,对证伪主义进行批判和反驳,最终导致了证伪主义的衰落。历史主义对证伪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第一,理论未必会被证伪。既然观察渗透着理论,那么纯粹中性的观察是难于实现的,因而无论观察陈述做得多么详尽,都是容易出错的。这样就导致证伪同证实一样面临相同的困境,正如拉卡托斯指出的那样,理论的证伪和证实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理论与观察相矛盾,应当抛弃的也并不一定是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在反对逻辑经验主义静态的经验积累的量变的知识发展模式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科学发展只有否定或质变。历史主义为此提出:科学发展模式是量变与质变相交替的模式。第三,判决性实验的不充分性。波普尔夸大了判决性实验的作用,认为一个判决性实验足以驳倒一个理论,这是不符合科学史的事实的。在科学史上,一个反例的出现,往往不会立即导致理论的崩溃。正如千万个正例不能完全证实一个科学理论一样,一个反例也不足以颠覆一个科学理论。
四、P2.新的问题——在错误中前进
波普尔从别人的缺失和偏颇中看出了问题,开始了自己的理论建树;别人也在他的理论的缺失和偏颇中发现了问题,构建了新的理论。波普尔说:“从错误中学习。”“科学是试验性事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5] (P.168)因此波普尔是不怕犯错误的,“怕犯错误只是一种可怜的愿望”。[5] (P.168)波普尔认为理论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而尝试往往是可错的,有了错误就需要修正错误,甚至于有必要打碎自己正在使用的理论的框架,他说:“我确实承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理论框架的囚徒。……我们能在任何时候打碎它。”[6] (P. 56)波普尔正是以这种企图打碎一切“框架”、想要证伪一切理论的姿态展现给世人的,他肩扛证伪主义的义旗,昂然前行在批判理性的道路上,有猎猎招展的辉煌,也必将会有渐去渐远的归宿,这是他所创立的学说的逻辑使然。因此,他也必将招致批判,经历反驳。事实上,证伪主义被反驳了,而波普尔认为反驳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在不断的反驳中前进,科学哲学也在不断的反驳中发展,随后而至的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流派的兴起,恰恰是对证伪主义反驳的结果。从此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反驳恰恰验证了波普尔的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因此,它的被批判后的衰落并不是失败,而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成功。
参考文献
[1]波普尔.无尽的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5]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Lakatos,I.Criticism and theGrowth of Knowledge[M].London:Routledge,1970.
[责任编辑:周来顺]
相关文章:
赴华西村学习工作简报02-17
华西糖尿病范文02-17
华西眼科医生哪个最好02-1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02-17
参观华西村的感想02-17
医生华西进修心得02-17
学华西心得体会02-17
华西村观后感02-17
电力施工作业安全知识02-17
包装设计简介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