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材

关键词: 冰心 落笔 写作 文章

作文题材(精选十篇)

作文题材 篇1

真我就是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个性感受。个人的阅历和个性性格的差异, 赋予童年独特的个性特质和个体色彩, 这也是童年个体的魅力所在。正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真我之境是童年作文的生命力和个性标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俨然是独一无二的“鲁氏乐园”; 《捅马蜂窝》中的冒险之举、鲁莽之行、自省之思。憨态可掬、善意可嘉的淘气少年自然不乏“冯氏风采”;沈复先生的《闲情记趣》用观察和想象构筑的梦幻国度, 梦幻色彩是“沈氏旋律”。三篇文章, 都是写童年回忆, 但风格迥异, 个性十足, 皆瑧真我之境, 因独特而可贵, 因个性而耐读。由此可见, 真我乃童年写作第一要义。

真情即写出真情, 以情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 文章才会获得生命和感染力, 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自己的童年的故事经历, 经过时间的积淀、回忆的发酵、真情的酝酿, 早已成为一坛陈年佳酿。巴金先生也说:“我们写作, 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吐,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和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情乃作文之生命, 作文之灵魂。无情, 则再美的文字也显得苍白无力, 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 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百草园的景物实际上很平凡、极常见, 甚至在成人的世界里, 那些景物实在不值得欣赏。但作者的真情介入, 一个荒凉的普通园子,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美丽而立体的画面, 字里行间都是阳光的快乐, 眷念的深情, 真诚的向往。捅马蜂窝既是一次冒险之旅, 又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 无知无畏、单纯冒失的小淘气经事明理, 善于反思, 知错能改, 自始至终真诚善良的本色真情未失。而沈复先生看日之专注、戏蚊之悠闲、观小虫之情趣、鞭癞蛤蟆之率真, 皆是率性之为, 观物有情、戏蚊有情、闲中有情, 实乃真性情之作。纵观三篇文章, 均是落花携意, 流水存情, 无需刻意经营, 真情灌注即可。在心则梦绕魂牵, 为文则浑然天成。

真味对童年作文而言就是生动和鲜活, 让读者身临其境, 故地重游, 旧梦重回。这其中细节就极为重要了。单是雪地捕鸟那一幕就栩栩如生, 让我们身临其境, 沉浸其中。这都源于细节的神奇。雪地捕鸟的一连串动作细节“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传神地写出捕鸟的过程。用词极其准确, 层次尤为分明, 分明是捕鸟之教科书。还有《捅马蜂窝》中细腻多变的心理描写细节, 跌宕起伏的情感发展历程, 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闲情记趣》中的细节最传神, 写仰视夏蚊在蚊帐被烟熏时, 用“鹤唳云端”状其情态;写定神细看土墙凸凹处、花台草丛间用“以丛草为林, 以虫蚊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绘其形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忘情其间, 神游其中, 得诸多物外之趣。

真意要求作者写出对人生真谛、自然本性的领悟。童年作文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静止的回忆, 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思考。不仅仅是一次旧梦重回, 而应该是对生活的新体悟、对人生的深思考。要从平常事中写不平常思, 得不寻常悟, 赋予它精神层面的内涵。童年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影子, 还有自己的思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贯穿始终的是自由和快乐。“百草园”有乐, “三味书屋”有味, 文字里有情, 情感里更有意———所有的童年都值得珍视, 生活的一切都必须笑纳。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条自然值得深味。而捅马蜂窝的冒险之旅更是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之旅, 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所有的生命都要值得尊重和善待的生态文明, 还有难能可贵的自省自悟的人文思想。沈复先生于渺小微物之中, 得身处尘世而超然物外的闲情逸致。非富有生活情趣和淡泊超然者所难为矣。从中不难发现童年作文的“真意”是与自我、与生活、与人生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 是一种感悟、一种理解、一种精神的升华和皈依。

青春题材作文相关作文 篇2

青春是个相遇又分离的季节,当季节一过便如夏花一样凋零、飘落,留下的只有只如童年为现在的我们留下的那些回忆一样,一季的花香,美丽而虚幻。

我是个怀旧的人,总喜欢在现实中寻找过去的什么,切又不知道这样只是让今天的青春走的空虚。后知后觉原来我今天寻找的是我昨天所不在意的,而明天寻找的又是今天所忽视的,这样总不知道珍惜眼前,醒来青春以浪费的所剩无几了。

当青春已成往事,我们能记得的有什么呢?是青春对爱的萌动,那只不过是一朵开的美丽切结不出果实的花,脆弱而虚幻,一碰即碎落一地;又或是那对生活的叛逆,叛逆那戈多是的生活方式,想用自己的青春激起生活的浪花,切又把青春像流浪一样的漂远。

在这80后以90后相融的时代,青春应该拥有80后的张扬,还是90后的非主流。我乘80后的末班车来到这个90后的繁华,这样的青春、这样的年代,我的青春该何去何从?80后的末班车为何无情的碾过了海子的青春,留下了该回忆的1989,90后余地的青春又为何以一把菜刀躺在血泊中,难到青春总是血色的吗?我的青春不想这样,青春应该是在懵懂中微笑的度过啊!

我喜欢时间在青春上留下些什么,哪怕是一点泪花或是一抹微笑,这都是青春的脚步。我不喜欢孤独,我喜欢有时间做伴,所以我总在身上寻找青春的脚步,于是我想嘴角的绒毛刮去,想让它长的更茁壮,虽然我喜欢的女孩说过不要刮,会变老的,但我还是刮了,因为这能让我在青春已成往事时有个回忆。回忆这不修边幅的颓废的青春,是我所喜欢的一种,至少青春没有虚度。

亲情类题材作文教学浅谈 篇3

一、明确立意,立足亲情

作文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写亲情类文章,要从小处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学会细腻感悟、真情表达、理性升华。

关于亲情这个话题,涉及“情感”和“成长”两个方面。“情感” 包括“祖孙情” “父(母)子(女)情”等。学生由于和亲人有不少生活体验,因而可供写作的素材也比较多。成长是一个人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会产生一定的感想,才有了“理解” “体悟”等。学生在小时候可能对情感的体验不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情感的体察也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一件事情的触动和启发就可能会激起内心的波澜。学生要有感而发,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好作文的核心思想。

二、选好材料,以情动人

在选材上,应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可写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生活小事,写得充实,体现真情,切忌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主要通过文中对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写作首先要选好写作人物,充分了解写作对象,观察细微,这样才容易写真实、写深刻。其次,感情不可能凭空而发,而要建立在具体的事件之上。写作时要尽可能多地回忆、收集与人物相关的材料,从中选取最适宜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例。当然,行文时对材料要有一定的加工,为抒发情感服务。最后,要考虑材料的详略安排,选取多则材料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有主次之分。

三、多种手法,写好细节

在文体上,以亲情为题材的作文可尽量选择记叙文、散文等文体,可以记述一段故事,也可以描写几个片段。要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来写人记事,表情达意。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存在和变化的具体状态等进行详细的描绘,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可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写亲情类的文章中,更应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做细致的描绘。一篇文章打动读者的往往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精彩的细节展现。

四、情景交融,以情驭景

大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所谓“情”指感情、思想等作者主观的态度,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见的人、事、物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现,是承载主旨的形象。

我们强调文章要以情感人,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文中得以呈现。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先抒情后叙事,也可以先叙事而后抒情,还可以在叙事中兼顾抒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写作如此,文章亦如此。我们既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景物描写的加入,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画面感,也能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切,引起读者的共鸣。

亲情类题材的文章写作,只要是发乎情,选好素材,做到情景交融,落实细节的描写,那就如同苏东坡笔下的西湖一般,淡妆浓抹总相宜了。

旧题材如何写出“新”作文 篇4

一、要确定一个新颖的题目

大家知道, 好的题目应该有鲜明、确切、简洁、醒目的特点, 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 许多同学为作文定的题目平淡无味。如写一篇反映童年趣事的文章, 许多同学就都跳不出《童年趣事》《一件有趣的事》《一件难忘的事》《童年傻事》等老框框。试想这种老掉牙的题目, 又怎么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呢?语文教科书中关于童年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等就比较新颖、醒目。再有一个小作者, 他写了一篇以妈妈送伞为内容的作文, 大多数人都是《送伞》《一件值得回忆的事》等, 但这位同学却用《一半批评、一半表扬》为题, 使人迫切地想读下去, 耐人寻味。

二、要选择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 (即立意) 来写

这就要求大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 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颖的, 给一些本来并不新的材料赋予新生命。

1. 逆向思维是出新的常用方法

即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定论, 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相反的事例, 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 便会得出与传统定论或发现截然不同的观点。

成语俗语是个极丰富的语言宝库,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但由于社会的变迁, 不少成语在沿用时不同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 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 弄斧到班门”, 因为这样可以使人少走弯路, 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说做事不思进取, 消极度日;逆向的新含义是:撞钟是和尚的职责, 只要还是和尚, 就要敬职敬责撞一天钟, 正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 应大加褒奖。再如作文《妈妈的爱》, 许多同学总是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来体现妈妈的爱, 写出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教育, 并赞美母爱的伟大。假如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不写真心的爱, 却写妈妈对自己无知的溺爱, 写妈妈没能明辨是非, 将“宠爱、溺爱”当作“真心的爱”。这后者的表现角度与原题相反, 文章就会新颖感人。

2. 发散思维是出新的另一法

学生在习作时出现雷同,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 进行发散思维, 努力挖掘出同一题材的多义性。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 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 (1) 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 抒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 (2) 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 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 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 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3) 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 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4) 通过登山联想到杜甫“一览众山小”, 把中心定为“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如果要大家以“做饭”为题, 十有八九会写自己如何把饭烧焦或烧糊。究其原因, 一半是贪于看书或看电视。于是, 第二次做饭,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终于获得了成功。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 又怎么能表现出新意呢?

有一个同学写“做饭”选了这样一个写作角度:“我从小就得到了爷爷的宠爱, 因此爷爷常常为我做饭。随着岁月的流逝, 我渐渐地长大了, 而爷爷却越来越老。终于有一天, 爷爷卧床不起了, 而“我”却一改过去的懒散, 义不容辞地去“做饭”。但是, 当我把能体现“我”手艺的饭做成时, 爷爷却去了天堂。由于作者别开生面, 从“爷爷”这一角度写“做饭”, 新颖别致, 独具一格, 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三、要选择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

如写一篇源于环境保护的文章, 许多同学无外乎《××的变化》或《××变了》。其实写成寓言童话, 如《垃圾的自述》《废纸流浪记》等;也可以写成书信, 如《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或表扬稿、批评信等;还可以写建议书、新闻报道、独幕剧、诗歌甚至病历卡等。体裁的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心情一爽。

高考语文作文题材 篇5

类比以上,我们也明白,对青春偶像的崇拜,仅仅是个人喜好的表达,但如“王俊凯十七岁庆生”的事件,不得不让我们直视偶像文化异化的危险边缘。

这类行为的弊处堪称显著。

从少年偶像的个人角度而言,事业必然对其学业造成冲击。要明确的一点是,学习并不只是为了今后生活的优渥。事业成功,学习就可有可无,现代教育无疑要去防止这种看法,可惜的是这却是它本身隐现的论调。

回到话题,从少年偶像推广到整个青春偶像群体,偶像行业对于个人的极度吹捧对偶像个人产生了扭曲。相比欧美娱乐界从业者,中国娱乐行业的回报率实际上是过高的,演员偶像尤甚,王小波先生曾写过有关的杂文,这似乎由来已久。我们说,金钱与崇拜不会使人变质,但会使得变质力所能及。近来娱乐业内的吸毒、出轨丑闻是个人异化的缩影。

个人的异化必将致使社会的变化。这其中又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榜样效应,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月亮的光鲜,于是对六便士弃若敝屣,这是名利观的异化;再者,关于此次“庆生活动”的耗资不必多言。这些粉丝难说没有家计非裕之人,他们对于信仰的奉献使人想到罗马的“赎罪券”,又与最近的“网红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消费观的异化。

我想我们都体会到了害处。前面讲到过宗教,也提到过偶像本身无害甚至是经济发展的推手,但类似的“庆生”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又对文化及人格的塑造无益。

罗马天主教失去了它的统治力;新文化运动颠覆式的破坏让人心痛。可以想见,假如偶像崇拜如斯恶化,终有一天社会将它回炉重造。其物力人力的耗损及文化缺口不言而喻。

因此,对偶像的理性对待是对个人、社会及这个行业的保护。今日我们不会将佛寺教堂看作迷信,也不把朝圣受洗视为陋习。这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懂得更改权衡。那么对待一个如此的宗教意味的现象,我们也该保持理性。

对高中生爱情题材作文的思考 篇6

一、以作文为载体,疏导学生心理

青春期男女彼此向往与追求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高中生在作文中表达对爱情的好奇、向往是青春期男女真实的心理现象。

X同学这样描写:“恋爱了,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小心眼,只是看到他和别的女生讲几句话就很嫉妒。可只要他一跟我讲话,我心情又会马上转好,这种感觉就像坐云雾飞车,起起落落,心里也酸酸的。”“一次,我们吵架了,……但心真的很痛,这种痛比考试没考好,挨父母的骂还要来得剧烈。”

教师因为功利性而置高中生心理健康不顾是不道德的。所以强堵不如疏导,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X同学在改过的文章中写道:“早恋是爱情的萌芽,朦胧美好,却也暗含着盲目与冲动,烦躁和痛苦。它如此的自然、纯洁,如此迷离交错。它在青春里闪光,在年轻的心灵中隐藏。但它不适合我,我应该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专心学习。”

二、指导学生鉴赏,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并欣赏名作中关于爱情的部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智控制情感。激情不等于爱情。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的激情往往被学生误认为是真正的爱情,在读到学生这样的文章时,笔者会告诉他们: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他认为那种感情只是一种激情,激情虽然狂热,但不是真爱。高中生对异性产生的朦胧感情大多数是青春期引发的激情。

精神之爱最纯洁。高中生在与异性交往中往往会有身体接触的欲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教育青少年:“每个人,无论男女,到了一定年龄是要谈恋爱,要过家庭生活的。但是,如树上的果子,是熟的好吃,还是生的好吃?”梁山伯和祝英台甚至没有机会表达相互的爱,更不要说身体的接触了,他们的爱情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一样是以死亡为终极顶峰的,是纯粹的精神之爱。这样的爱是高中生所钦羡的,以此去评价朦胧的恋情,自然远离我们所担心的早恋误区。

真正的爱情是利他的。在希腊神话《阿尔克提斯和阿梅塔斯》中,国王阿梅塔斯病倒,一个神使宣布除非有人愿意替他死,否则国王将会死去。他的妻子阿尔克提斯决定为他而死。高中生所谓的爱情大多较为自私,教师应引导他们冷静考虑,自然冷却逐渐升温的感情。

爱是一种转化力。在《奥德赛》中,珀涅罗珀等她丈夫奥德修斯回家等了将近20年,她是忠实贤惠的妻子的完美典型。真正的爱是禁得起考验的,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如果能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激发潜力,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三、因材施教,肯定作文闪光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写作感情真实健康。新课程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当然也包括爱情。教师要用开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其中就包括让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爱情。

C同学在作文中这样描述爱情:“爱情也许只是一种感觉,是那种初次相遇,心跳加速的心动……我认为所谓爱情就是真心相爱的人一起享受幸福,克服困难时的那种感觉。……这种彼此互助,真心关爱,才是真正的爱情。”

质朴诚挚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高中生对爱情的理解。教师只有把握动态、及时处理、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汲取生活素材,创作有内涵作文

虽然高考没有明确规定考生在作文中写爱情属于思想不健康,但事实上写这方面的作文不容易得高分。笔者在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正确的爱情观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了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凡人凡事,积极思索,敢于在考场上创作思想健康、深刻内涵的爱情题材的杰作。

G同学在创作命题作文“爱的味道,忘不了”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涸辙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一种爱。”“我看见妈病得躺在床上,……爸在旁边一口一口地喂妈,像哄小孩一样让妈吃下药,妈因病而恹恹的脸在刹那间有了阳光般的灿烂。”“爸闲来无事,为妈梳头,调皮的卷发轻轻穿过梳子……眼神之间,流露出彼此心照不宣的爱。”“只有一种爱,它的味道最甘甜——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让我永远也忘不了。”

朴实的文笔,真挚的情感,真有催人泪下的效果。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自我的感受,抒情的需求,而是赋予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难道还算不上一篇好文章?在母爱、师爱、同学的关爱遍布的作文题材中,这样真正源于生活的文章岂不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教育者应让高中生敢于冲破藩篱,突破题材局限,创作真情实感的作文,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有利于引导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作文题材 篇7

一、善于观察,发现家乡之美

1.善于观察田野风光之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观察、写景的好题材。小麦抽穗、油菜开花、小麦孕果、菜地碧绿、山坡青绿……各具姿态风 韵 ,形状、色彩 、生长过程,各具特色。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浪逼人 ;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只要老师能够适时引导学生 就地取材 ,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

2.善于欣赏自然景观之美。让学生欣赏自然景观, 指导学生写家乡的一处喜欢的景物, 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细致描写。首先要明确写作目标:一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二是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三是哪处景物是你喜欢的。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3.善于发现农家新居之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要反映家乡的发展变化, 不能说大话、空话,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 ,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要以小见大。一幢幢新式农家小楼或掩映 于青山之 中 ,或镶嵌于阡陌田园之间,厅前小果园、后院依青山,配套一间标准厨房、一栏猪、一沼气池、一冲水式厕所、一卫生 澡堂 ,这就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 丽的风景 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1.亲身体验 ,积累素材。如今的农村生活条件大多都很好, 不少孩子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也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间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 ,写不生动。我通过让学生帮家人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麦等一系列劳作,让他们亲自体验劳动的辛苦,感悟“粒粒皆辛苦”背后的艰辛,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学习父母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2.学农民智慧 ,选取素材。作文要善于选材,选取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就概括了栽种的规律;“锄头下面一层水”, 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时不能给麦苗施肥,因为大雪盖麦有利于麦苗过冬,施肥会加快大雪的融化。这些经过农民长期积累而来的智慧,就要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3.躬身实践 ,培养兴趣。写劳动 ,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害怕作文的负面心理。通过让学生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劳动果实,他们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番茄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对这样的素材,学生饶有兴趣,作文才会有物有情。

三、了解乡情,抒发真情实感

1.了解乡情之浓。农家人纯朴、勤劳 、善良, 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

2.了解乡俗之趣。农家人自娱自乐 ,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世的农民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民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

作文题材 篇8

一、作文滚动选取题材需促进学生勤于观察

对滚动选取习作题材,起先是这样进行实施的,就是利用一些活动让一个个学生将自己的见闻表达出来,小学生还是蛮有兴趣的。但好景不长,几次活动后,学生便无话可说了。也难怪,学生就这么大的一个天地,就这么大的一个活动范围,哪可能有着的取之不尽的题材。反思学生的作文滚动选取题材,有继续为之可能吗?思来想去还是有可能的。只要能够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周围事物乃至更为广阔的空间,那所获取的题材就会十分广泛。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材文本对所描述的事物进行思考,揣摩作者获取事物特征的可能性途径和策略。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中,比较普遍地感到,文本作者之所以将所写的事物描述得那样的细腻,其根本是动用自身多种器官,获取到一个个事物的具体特征。当然除去自身动用多种器官进行观察外,还离不开一个“勤”字。所以,应当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比较理想地“勤”起来。让学生能够“勤”起来,也无需非要去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可以让学生比较随意地进行自主性的观察。课余时间,自己想走到哪就走到哪,自己想观察什么就观察什么。如果偶尔能够见到比较特殊的事物,学生也完全可以去驻足观赏,也可以去尽情欣赏。形成学生勤于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也离不开一定的活动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每两天要告诉伙伴自己所看到的一个事物,而且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事物的美。

二、作文滚动选取题材需促进学生富于想象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凭着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的形状和颜色,虽然也在花出具体的时间进行着观察,但所观察的收获却是那样微小。尤其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相关观察时,语言是那样的枯燥乏味,不能将极为生动形象的事物有滋有味地表达出来。是学生缺乏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是另有原因?仔细推敲,当是学生在进行观察时没有能够对比较具体的事物进行丰富的想象。对此,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作文滚动选取题材需促进学生富于想象。一般说小学生也是具备想象能力的,只是还没有能够比较理想地腾飞起想象的翅膀。让小学生能够在观察中腾飞想象的翅膀,较为理想的策略还是凭借教材之拐杖作用,即让学生神游于教材文本,看看大师是怎样去想象的。尤其是学习一些写景状物的文本,特别是那些写景状物的诗篇,其想象力是那样的丰富,在让学生学习文本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感受大师想象的途径和策略。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可以让学生说说诗人笔下月夜洞庭的山、水怎样。月夜洞庭湖是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像银盘,山像一颗青螺。作者为什么将洞庭湖面比作铜镜、银盘,而将洞庭山比作青螺呢?那是因为月下湖面朦朦胧胧,“潭面无风”,就像是一面没有磨拭的铜镜;皓月当空,放眼远望,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发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就像一件美轮美奂的工艺珍品。学生能够悟到如此境地时,对想象便产生比较独到的理解,原来想象可以是围绕事物形状的,也可以是围绕事物颜色的,更可以是围绕事物之光泽的,还可以是……

三、作文滚动选取题材需促进学生敢于表达

从相关意义上讲,学生作文的滚动选取题材,一般都不是书面性的,多半是口头性的。对于学生口头性的滚动选取题材,需要学生进行相关的口头交流。平时看到的现实是,有不少学生在非正式口头交流滚动选取题材时,是那样的口若悬河,到了正式进行滚动选取作文题材交流时,却显得是那样的吞吞吐吐,缺失比较实在而又理想的交流元气。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小学生还是心有余悸于滚动作文题材选取交流的。一是担心自己所交流的不是什么生动而又具体的形象,博得不到同学们的好感;二是自己所表达的语言不是很新颖独到,博取不到同学们的欢心。对此,教师必须多为学生解除作文滚动选取题材困境,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学生去敢于表达,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敢于表达,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要对学生的表达予以鼓励和欣赏。在平时学生进行滚动选取题材的互动交流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理想支持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轻易对学生的表达予以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不要对学生的表达过于挑剔,这也不行,那也不妥的,那样会让学生丧失写作的信心,也因此会不敢表达的。

四、结束语

学生作文尝试滚动选取题材,看似一个比较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作文教学尝试滚动选取题材,能促进学生勤于观察,能促进学生富于想象,能促进学生敢于表达,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摘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尝试滚动选取题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滚动选取题材需促进学生勤于观察,滚动选取题材需促进学生富于想象,滚动选取题材需促进学生敢于表达。

关键词: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滚动选材,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田野上的花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作文题材 篇9

一、从人文历史中发掘题材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 置身于理解中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抒发赞扬家乡美的自豪感, 寓教做人于作文之中, 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我校原名金西初级中学, 清末状元张謇先生的祖居张氏宗祠就在金西 (张謇出生于金西三姓街) 。早在1906年, 张氏族人在张氏后庙办起了学塾, 张謇先生亲自为学校定下了“勤逊” (勤逊——勤则不匮, 逊则易亲, 不匮则能自立, 易亲则能得助, 人人自立而得助, 族其兴矣) 的校训。2006年, 我们金西初中异地新建, 更名为张謇学校, 位于原校址的张氏大宗祠被确定为南通著名爱国主义基地。

新学校以古典式雕梁画栋、九曲回廊的建筑风格, 翰墨飘香的回廊文化以及精心编写的《走近张謇》校本课程都让学生全方面的去解张謇的教育思想,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学校每学期的新生入学仪式都会在张氏大宗祠举行, 目的就是让每一代学生都去了解和体悟“勤逊”的思想内涵。同时, 我们与海门张謇纪念馆、通州区忠孝文化园联谊, 定期开展参观活动, 为学生建构起“勤勉学问、谦逊做人”的价值体系。学生在对学校历史、金西历史、张謇历史有了比较充分了解。另外, 我校曾培养出两弹元勋张述祖、北大著名教授易杰雄等杰出人才, 读他们的事迹, 聆听他们的教诲, 感受当年金西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写家乡题材作何愁“无米下锅”。

二、从民风民俗中发掘题材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文化风俗。在农村, 古朴的民风民俗保存的更为完整, 也更富有特色。笔者很喜欢看通州电视台的《我爱通州话》这个节目, 在感受方言各异的同时, 也了解了风俗间的差异。如:五接人过年喜欢放“板鹞”;刘桥人过年喜欢猜灯谜;兴仁人有3月25日, 6月29日逛庙会的习俗;还有地方喜欢在端午节吃“和菜”。这些风俗的起源、寓意和活动过程都是很好的作文题材。

我要求学生将平时留心观察和参与生活中哪些风俗, 你是如何参与这些活动的, 有何感想, 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金西人在过年时会邀请艺人唱僮子戏, 因为僮子戏采用的是方言土语, 唱的是俚曲民歌, 听得懂, 看得真, 亲切感人, 深受大家的喜欢。有个学生写下了《我陪奶奶去看戏》, 真实的记录下僮子戏粗犷的声腔, 纯朴的方言, 奶奶快乐的神情, 绘声绘色, 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

三、从农家风景中发掘题材

当下, 农家游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的自然美, 原生态。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学生来说, 在放眼于城市发展变化, 向往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的同时, 更应回视栖居之所的质朴纯真, 珍惜大自然原生态的保存, 发现美, 欣赏美, 描绘美, 展示美。

农村的田野风光是非常美丽的, 农作物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各具风韵, 每种植物在一天的不同时节也有不同的景象。不少学生父母承包了蔬菜、水果大棚, 为学生观察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景物之后可以学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寻找最吸引人的地方进行仿写。除了植物, 学生还可以观察蟹、虾等动物, 从它们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的灵感。

农村风景还包括新农村景象。农家新居是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农村不少地方盖起了联排别墅, 村村通的是水泥路, 家家用上了电话, 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不少家庭还装上了宽带, 电脑也在新农村普及开来。学生写的《爷爷上网记》、《奶奶的新古董》等作文题材新颖, 小中见大, 反应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四、从劳动实践中发掘题材

所谓“实践出真知”, 学生可以在农业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掘作文题材。

在农村, 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跳出“农门”, 不让孩子到田间劳动, 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改变家长的观念, 要让学生通过劳动体味到父母的, 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是一辈子财富。在劳动的过程中, 学生流了汗, 吃了苦, 学到了劳动技能, 更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学到了丰富的农村谚语、俗语, 丰富了语言, 也体味到了农民的智慧。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言片语, 而是感情饱满, 言之有序, 意不能尽。

教师还可以围绕农村问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针对农村秸秆焚烧问题, 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环保活动, 通过向农民发倡议书, 与家长签承诺书, 到田间宣传等形式参与活动。这样的活动人人都参与, 个个有收获, 不愁无话可说。

阳春白雪是高雅, 下里巴人是“富有”。这些看似土得掉渣的“农”味题材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成为学生作文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这些作文做到了“我手写我观, 我手写我心”, 并让它的原生态焕发出更加长久地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杏琳.探寻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4.

作文题材 篇10

一、从当地人文历史中发掘题材

每个人都会对养育他的热土有深厚的感情, 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是令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事。对于小学生, 如果教师能选择合适的角度, 让他们感受历史文化气息, 将其转化为作文素材, 定能为作文添色不少。

例如, 我们常乐镇就有“状元故里”之称。我们常乐小学是清末状元张謇亲手创办的, 已有百年历史, 学校将状元文化挖掘作为校本课程, 深入研究张謇文化, 发扬先生所倡导的“强毅力行”开拓创新精神, 形成“学謇、弘謇”办学特色。“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謇纪念馆也座落在我们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园内珍藏的上千件珍贵图片和实物, 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张謇先生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一生。学生通过了解张謇的生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写一篇导游作文, 向别人介绍张謇先生的一生或者常乐小学的学校文化就会写得比较深刻。如果在张謇纪念馆那棵近250岁的古银杏树下驻足, 描写古树姿态、生发感想, 也是很有意义的。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 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 让学生充分理解, 抒发心中的历史情怀, 就会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二、从田园景物观察中发掘题材

大自然是个巨大的作文资源宝库, 作为农村学生, 就要与田园景物零距离接触, 在观察中发现美, 抒发美。

农村田野风光是非常美丽的, 这是学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一年四季, 农村景色各异, 各具风韵, 例如春天呈现的花红柳绿、莺飞燕舞的闹春图;夏天呈现的果园飘香、绿树葱茏的生长图;秋天呈现的大豆摇铃、棉白果红的丰收图。学生秋天走在乡村的田间小路上, 看到低着头的向日葵、傲然挺立的甘蔗、色彩鲜艳的野花、悠闲吃草的牛羊, 感受到秋天的美丽, 写下了《秋日私语》就既真实, 又富有田园生活气息。

现在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比比皆是, 不少学生家中就有葡萄园、草莓园、蔬菜大棚、养鸡场, 这些都是鲜活的写作资源。我班有个学生家中有大片水塘, 养了很多河蟹, 小作者通过对河蟹的定期观察, 写出了《螃蟹上树》、《将军打架》、《软脚蟹》等多篇精彩的作文。在《螃蟹上树》一文中, 小作者写螃蟹靠住池塘边的一棵树, 通过叠罗汉, 想爬上树的有趣情景, 真实的场景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令人赞叹生活原来如此有趣。

三、从农村生活实践中发掘题材

现在, 不少农家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不爱干农活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固然有社会观念的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拜父母、爷爷奶奶为师, 通过和大人一起参加劳动, 在浇水、施肥、收割中体会“粒粒皆辛苦”, 从农村生活实践中体味劳动的快乐。因为有了亲身实践, 就会摒弃假大空的套话, 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血肉丰满。

学生拔草喂兔、锄草间苗的过程也是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如爷爷说“锄头下面一层水”, 是因为锄地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 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把劳动的过程和懂得的道理写下来就是很有科技含量的作文了。

不少学生和大人一起在端午时节摘苇叶包粽子, 在麦青时和大人做青团, 这样的内容是城里孩子所望尘莫及的。因为有了亲手操作的实践经验, 如做青团时剪青、配料、、蒸粉、揉搓、包馅、打模直到蒸熟, 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不愁无话可说。

四、从农村社会风貌中发掘题材

农村有其特有的文化、风俗, 把这样的风土人情作为作文的素材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些古老、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 如结婚祝寿, 小孩过满月抓周等, 这些喜庆场面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学生了解这些风俗, 拓宽了知识面, 同时为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现在的农村走上了致富道路, 冰箱、彩电、空调早已不是稀罕品, 不少人家在盖起了别墅, 买起了轿车, 老人都用上了手机, 还学会了电脑上网, 这些都反映出农民生活的新变化, 也是农村作文写作的新素材。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 捕捉农村的时代发展变化, 从一件件小事写起, 以小见大, 描绘出农家美、农家富、农家乐。学生写出的诸如《我的QQ老妈》、《奶奶的手机》、《爷爷学开车》等作文就富有时代感、生命力。

陆游有诗云:“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实践证明, 对农村学生来说, 他们生长的地方是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让农村学生的作文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观察、劳动中“我手书我心”, 学作文, 也学做人, 这样的作文定然视野开阔、别具风格。

摘要:从农村学生作文题材发掘的薄弱环节入手, 提出从当地人文历史、田园景物观察、农村生活实践、农村社会风貌中发掘题材的观点, 丰富作文情感, 达到我手书我心之成效。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题材发掘

参考文献

[1]吴彩荣.从奶奶出嫁谈作文题材的发掘.成才之路.2011.3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榕树题材作文 下一篇:初中作文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