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多糖

关键词: 多糖 活性 黄芪 免疫

黄芪多糖(精选九篇)

黄芪多糖 篇1

1 黄芪多糖对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前者包括胸腺、骨髓 (禽类为法氏囊) ;

后者包括脾脏、淋巴结、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结。免疫器官的发育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机体免疫力的高低。黄芪多糖对动物机体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动物胸腺、脾脏、法氏囊重量的增加上。黄芪多糖也能对抗免疫抑制剂泼尼松龙或强的松龙所造成的对脾、胸腺、肠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的萎缩作用, 也能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脾脏萎缩。

应用小鼠非麻醉状态下Ⅲ度烧伤模式, 观察烧伤后8d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AIS体内应用对烧伤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烧伤后8d小鼠的脾脏指数 (脾脏重量/体重) 和胸腺指数 (胸腺重量/体重) 降低, AIS经腹腔注射 (260mg/kg体重, 1次/d, 连用10d) 不仅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 还可使烧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恢复正常。

2 黄芪多糖对特异性免疫的促进作用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等。在免疫细胞中, 受抗原刺激后能分化增殖, 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为免疫活性细胞, 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 而单核细胞系的细胞和粒细胞则主要起协同作用。黄芪多糖能使小鼠脾脏增大, 脾内浆细胞增生, 促进抗体合成, 增强体液免疫功能。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黄芪多糖可增加PHA诱导的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率, 并能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APS对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促进作用, 黄芪的体液免疫作用是通过作用于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体液免疫途径中某些环节, 如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成分而产生作用的。黄芪多糖能促进雏鸡未成熟T细胞转化并提高其活性, 刺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

3 黄芪多糖对非特异性免疫的促进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是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各种巨噬细胞产生的非针对某特定病原体的防御机能。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促进小鼠的网状内皮质系统的吞噬功能, 诱导产生白细胞介素。黄芪多糖经腹腔注射, 可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 显著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还可对抗强的松龙或环磷酰胺对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

4 黄芪多糖对肿瘤、病毒的作用

黄芪多糖具有促进机体对抗病毒诱导产生干扰素的能力, 一定程度地抑制了病毒的繁殖。黄芪多糖能使动物体诱生内源性干扰素, 作用于细胞, 使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产生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黄芪多糖 篇2

黄芪多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结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结构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检测其在质量浓度分别为0.08、0.1、0.2、0.4 g・L-1 的黄芪多糖培养基中的增殖和分化与结构.结果 当黄芪多糖的质量浓度为0.1 g・L-1 时,甲噻唑四唑氮法所测其光密度值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成骨细胞能保持良好的.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结论 适宜质量浓度的黄芪多糖水溶液在短期内对体外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 者:刘豫蓉 张朝良 孔祥丽 陈思秀 李小玉 LIU Yu-rong ZHANG Chao-liang KONG Xiang-li CHEN Si-xiu LI Xiao-yu  作者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年,卷(期): 37(2) 分类号:Q254 关键词:黄芪多糖   成骨细胞   增殖   分化   结构  

黄芪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黄芪多糖;提取;纯化;工艺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9-0039-03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nmbranaceus ( 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Hsiao、膜荚黄茛Astragalus membranaceus ( Fisch.)Bge.的干燥根,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之攻效。黄芪多糖是从黄芪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氧化、抗衰老等生物活性。目前,国内对黄芪甲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查阅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近几年来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进展,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1 黄芪多糖提取工艺

目前,黄芪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提取法、碱醇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等。

1.1 水提醇沉法

黄芪多糖的提取一般采用水提醇沉法,该法工艺简单,但收率和含量都较低。李金芳采用正交试验对水提醇沉法提取黄芪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黄芪多糖含量,确定黄芪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45 min、提取温度100 ℃、料液比1‥10、提取次数3次,提取率为10.35%。崔红花等以粗多糖提取率和葡萄糖计总多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L9(34)正交试验(温度、时间、次数和固液比)考察黄芪中黄芪多糖的水提取工艺,再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黄芪多糖的醇沉工艺条件(乙醇浓度、醇沉时间),确定的最佳水提取工艺条件为:在70 ℃恒温中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3 h,加纯化水量40 mL;醇沉条件为:加95%乙醇至终浓度90%进行醇沉静置4 h,收集沉淀物。

1.2 碱醇提取工艺

黄芪多糖是极性大分子化合物,作为黄芪纤维质的组成部分,其提取收率取决于黄芪纤维质的溶胀作用和溶解性,而纤维在碱中的溶胀作用和溶解性均显著增加。在碱性条件下,纤维之间的酯键易断裂发生剥皮反应,使更多的多糖得以游离并被提取出来,同时醇的渗透作用增强。在碱与醇的共同作用下,多糖渗透率增加,多糖残留量降低,多糖收率提高。金芬芬等考察不同提取方法(水提醇沉法、醇提后水提法、碱水提取法、碱醇提取法)对黄芪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碱醇提取法的提取率为9.74%,碱水提取法的提取率为7.64%,醇提后水提法的提取率为3.62%,水提醇沉法的提取率为2.81%;碱醇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其次是碱水提取法和醇提后水提法,水提醇沉法提取率最低。

1.3 超声波提取

超声波辅助提取是在水浸提的同时加超声波辅助,提取时间短,提高提取率,避免高温对有效成分的影响。李晓芳等采用响应面法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600 W,提取时间45 min和料液比35‥1,黄芪多糖得率3.034%。李利红等以蒙古黄芪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对循环超声辅助法提取黄芪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各因素对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提取时间>超声时间/间隙时间>超声波功率;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功率1 000 W、超声时间/间隙时间比值1/1;在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下,多糖提取率最高可达11.44%,比传统煎煮方法高3.38%。陈寿妮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为:超声波功率300 W,提取温度50 ℃,材料比1∶30,提取次数4次。

1.4 微波提取

微波提取是在水浸提的同时加入微波,与传统的水浸提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具有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剂消耗小、有效成分收率高等特点。

周桃英等对黄芪多糖进行微波辅助提取,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探讨料水质量比、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pH对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料水质量比1‥15、微波功率450 W、微波处理时间90 s、pH 8.5。

陈玉霞等采用水提醇沉法、微波提取法提取黄芪多糖,试验结果表明:水提醇沉法的黄芪多糖提取率为4.468%,含量29.40%;微波提取法的黄芪多糖提取率为4.502%,含量31.25%;微波提取法具有省时、高效、节能等优点,在提高黄芪多糖产率和有效缩短提取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是获得较高黄芪多糖提取率及含量的方法。

1.5 纤维素酶解提取法

纤维素是黄芪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亦是胞内多糖等大分子溶出的主要屏障,利用纤维素酶水解细胞壁及胞内成分溶出,增加提取率,但此方面研究较少,提取物药效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张嘉怡等考察水提温度、水提时间、水提次数、料液比4个单因素对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蒙古黄芪用纤维素酶解预处理后,水提温度对黄芪多糖提取率影响显著,其次是料液比和水提次数,水提时间影响较小;在料液比1‥12、水提温度100 ℃、水提时间1.5 h、水提3次条件下,黄芪多糖提取率达4.76%,比传统水提法(3.09%)提高54.05%。康家胜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不降解APS,仅破坏黄芪粉末中的纤维素,提高细胞通透性,减小内扩散阻力,从而有利于APS提取。

1.6 其他提取方法

除以上常用的提取方法外,还有很多研究采用其它提取技术,如超声-微波协同提取、超声联合酶法提取、沸水冲泡法提取、发酵提取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提取效果。

2 黄芪多糖纯化

nlc202309081457

黄芪多糖提取物内含有色素、蛋白质等杂质,在做进一步研究前需将这些杂质除去。牟魯霞等以多糖损失率、蛋白脱除率、色素脱除率结合可见光区光谱曲线下面积为测定指标,考察不同方法除蛋白、脱色素的效果及对黄芪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蛋白采用胃蛋白酶结合Sevage法,脱色素采用DE52,两法合用是去除蛋白和脱色素的最佳精制工艺。焦光联等以截留分子量为200 kDa1、0 kDa的超滤膜对黄芪多糖进行超滤分离,考察压力、温度、流速、初始料液浓度等对超滤提取的影响,确定最佳超滤提取条件为:初始料液浓度20 g/L、压力0.35 MPa、温度30 ℃、进料流速0.467 L/s,此条件下多糖含量由36.0%提高到86.8%,有效实现了活性多糖与大分子蛋白多酚等物质的分离。

邱本军将黄芪多糖粗提液经过去蛋白、去色素、DEAE-纤维素离子层析柱、透析,最终得到两种黄芪多糖——APS Ⅰ和APS Ⅱ,纯度分别为93.4%和91.6%。冯俊采用醇沉淀法纯化多糖水提液并得到醇沉工艺:溶液浓缩到1 g生药/mL,醇沉3 h,醇沉2次,乙醇添加至浓度达到80%。杂质去除率平均达到48.12%,多糖保留率平均达到82.29%。对比后选择木瓜酶处理多糖溶液,酶法除蛋白最佳工艺为:溶液pH值调节到5,酶用量5%,在50 ℃的恒温下酶解3 h,蛋白质清除率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88.04%,12.56%。酶法处理后用Savage试剂处理1次,蛋白质清除率更高,去除率达到91.20%,多糖损失率14.45%。

3 结语

传统水提醇沉、碱醇提取等提取工艺的黄芪多糖提取率低,并且存在提取温度高、时间长等缺点。而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提取、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纤维素酶解提取等新技术在提高黄芪多糖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开展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对黄芪多煻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文阳,周岩民.黄芪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J].饲料研究,2012(7):32-34.

[2] 田洋.黄芪甲苷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10):42-43.

[3] 周桃英,陈年友,易小英.黄芪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8):1896-1898.

[4] 陈玉霞,林峰,莫娟.两种黄芪多糖提取方法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20-22.

[5] 付丽娜,赵宁,李伟泽.沸水冲泡法提取黄芪多糖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师,2016,19(7):255-260.

[6] 邱本军.黄芪多糖的提取及其提高植物抗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黄芪杂多糖的小肠吸收机制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动物: Wistar大鼠, 体重250~300 g, 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黄芪杂多糖:由山西农业大学普通病实验室提取精制, 呈乳白色粉末, 分子质量为1.1×104 u, 纯度为97.16 %。

1.2 方法

1.2.1 大鼠外翻肠囊模型的制作

参照参考文献[3,4]中的方法。

1.2.2 测定项目

(1) 吸收部位对AHPS吸收的影响:

分别取十二指肠 (自幽门1 cm处开始) 、空肠 (离幽门15 cm处开始) 、回肠 (离盲肠20 cm处开始) 建立大鼠外翻肠囊模型, 向肠囊内加入浓度为0.3 mg/mL的AHPS溶液, 吸收时间为1 h, 测定肠囊中AHPS的浓度并计算药物的吸收率。

(2) 吸收时间和给药浓度对AHPS吸收的影响:

用小肠缓冲液配制浓度为0.03, 0.06, 0.30, 0.60 mg/mL的AHPS溶液进行吸收试验, 分别在30, 45, 60, 75, 90, 105, 120分钟取样, 计算各个时间段的累计药物吸收量和吸收率, 考察吸收时间和给药浓度对AHPS吸收的影响

(3) pH值对AHPS吸收的影响:

分别用pH值为5.0, 6.8, 7.4的小肠缓冲液配制浓度为0.30 mg/mL的AHPS溶液进行吸收试验, 吸收时间为1 h, 计算累计吸收量和吸收率, 考察pH值对AHPS吸收的影响

(4) 吸收促进剂对AHPS吸收的影响:

配制浓度为0.30 mg/mL的AHPS溶液 (作为空白溶液) , 分别加入0.5%的牛磺胆酸钠、0.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0.5%的吐温80, 吸收1 h, 测定AHPS吸收量, 每次试验后测量肠囊的表面积, 计算表观渗透系数以比较不同吸收促进剂对AHPS的促吸收作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吸收部位对AHPS吸收的影响

给药浓度为0.30 mg/mL, 吸收时间为1 h, AHPS在各吸收部位的吸收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之间的药物吸收率没有明显差异, AHPS在小肠的整个肠段均有吸收, 各肠段1 h内的吸收量也无明显差异。

2.2 给药浓度和吸收时间对AHPS吸收的影响

分别用浓度为0.03, 0.06, 0.30, 0.60 mg/mL的AHPS溶液进行吸收试验, 每隔15 min将肠囊内液体全部取出并补充新鲜的无糖台式液, 用硫酸-蒽酮法测定AHPS浓度。根据不同时间点所取样品的含药量分别计算各时间段的累计药物吸收量和吸收率, 结果见图1和图2。

由图1、图2可知, AHPS的累计吸收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在各时间段累计吸收量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当AHPS浓度由0.30 mg/mL增加到0.60 mg/mL时累计吸收量增加缓慢。同时AHPS吸收率也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 并且给药浓度越低药物的吸收率越大, 在给药浓度为0.03 mg/mL、吸收时间为60分钟时, 药物的平均吸收率可达到72.33 %。可见AHPS是顺浓度梯度转运的, 而且在转运过程中有饱和现象。AHPS不是通过单纯方式扩散透过小肠上皮, 可能是通过小肠细胞转运。

2.3 pH值对AHPS吸收的影响

5 cm长的大鼠肠囊在不同pH值的0.30 mg/mL AHPS溶液中吸收1 h, 累计吸收浓度和吸收率见图3、图4。

由图3、图4可知, pH值对AHPS的吸收有影响, 在pH值为6.8时AHPS的吸收最好, 证明AHPS的吸收是pH值依赖的。

2.4 不同吸收促进剂对AHPS吸收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知, 不同吸收促进剂对AHPS均有吸收促进作用。牛磺胆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80对AHPS都具有促进吸收的作用。通过比较各吸收促进剂渗透系数可以发现吐温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AHPS有较强的促进吸收作用。

3 讨论

试验首次采用大鼠翻转肠囊法考察AHPS的小肠吸收情况。研究发现:AHPS在小肠的吸收没有部位专属性;在15~120 min, 随着吸收时间的增加, AHPS的累计吸收量呈增加趋势;给药浓度从0.03 mg/mL到0.06 mg/mL, AHPS的累计吸收量增加较快, 给药浓度由0.30 mg/mL到0.60 mg/mL, AHPS的累计吸收量增加较为平缓;而AHPS的吸收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吸收过程存在饱和现象;AHPS在小肠的吸收受pH值影响, 其中pH值为6.8时吸收最好。吸收促进剂牛磺胆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80对AHPS都具有明显的促进吸收作用。结合药物在小肠中各种吸收方式的特点, 可以推测AHPS在小肠中主要是通过小肠细胞转运的。吸收促进剂通过改变小肠细胞膜的流动性促进AHPS的吸收。但此次试验属于急性离体试验, 外翻肠囊法作为一种离体药物吸收的模型, 肠管的状态与动物体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清洗步骤在去除肠内容物的同时很可能降低了肠内多种酶系的活力, 外翻的过程也可能对肠管的组织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AHPS在体内的吸收情况可能与此次试验有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单俊杰, 王顺春, 刘涤, 等.黄芪多糖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4 (3) :61-66.

[2]LI H Q, ZHAO M C.Optimizing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technology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J Tradit Chin Vet Med, 2007, 26:10-14.

[3]LI HQ, ZHAO W G, LUX H.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andstructure and bioactivity on immuno-potentiator astraglus polysac-charides[J].J Tradit Chin Vet Med, 2008, 27:58.

黄芪多糖应用于断奶仔猪的试验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在库尔勒某规模猪场进行。预试期10d, 正试期30d。

1.2 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由北京某公司提供, 纯度为7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动物为80只杜×长×白三元杂交仔猪, 初始体重接近, 所选母猪胎次基本相同, 产仔数稳定 (12~16头) 。仔猪为舍内地上饲养, 温、湿度适宜, 按养殖场正常饲养管理进行。按从每窝随机选取8头的原则,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1、2、3, 每组20头, 分为4个重复, 每个重复5头。基础日粮原料组成为玉米66%, 豆粕20%, 麦麸10%, 预混料4%, 黄芪多糖添加量分别为基础日粮的0.15%、0.20%、0.30%。

1.4 主要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生产性能。

分别于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称量并记录试验猪的初始体重和终体重, 记录试验期间各处理组总耗料。计算各试验组生长猪试验期间的平均日增重。

1.4.2 血液生化指标。

在正试期第30 d, 对试验猪每个重复选择2头, 每组8头进行前腔静脉采血, 制备血清, 检测血清中的总蛋白 (TP) 、球蛋白 (GLB) 、清蛋白 (ALB) 和尿素氮 (UN) 含量。

1.5 数据处理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 采用one-way ANOVA分析, 差异显著时进行Duncan氏法多重比较检验, 以P<0.05作为显著性判断标准。所有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和分析

2.1 黄芪多糖对断奶仔猪日增重的影响

k

注:同列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下同。

由表1可知, 在正试期第1~15 d, 各组间仔猪日增重差异不显著 (P>0.05) 。第15~30 d, 试验组2显著高于对照组 (P<O.05) , 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 (P>0.05) 。从整个试验期 (1~30d) 来看, 仔猪日增重以试验组2最高,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黄芪多糖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试验组2和试验组3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随黄芪多糖添加量上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白蛋白和白球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组尿素氮含量随黄芪多糖添加量下降, 试验组2和实验组3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和小结

本试验结果表明, 中高剂量的黄芪多糖可以促进仔猪的日增重。黄芪多糖改善仔猪生长性能, 与其中草药成分中的果聚糖、大豆寡糖、果寡糖等是一种非消化性食物成分, 能选择性促进肠内有益菌群的活性或生长繁殖, 起到增进宿主健康和促生长的作用。邹云等 (2014) 研究植物多糖 (牛膝多糖 (ABP) 、白术多糖 (AMP) 、黄芪多糖 (AP) 单独或联合使用对断奶仔猪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P、AMP、AP单独或合并使用可促进断奶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细胞因子TNF、IL-1β、IL-2、IL-6、IFN-γ的分泌。岑路等 (2009) 研究表明黄芪多糖APS对香肠乳酸杆菌和鼠李糖乳酸杆菌组成的益生菌制剂促进仔猪生长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其它试验结果表明, APS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疗效。此外, 还可使疫苗的免疫力增强。

血清蛋白的作用主要是用以维持机体血管内渗透压的平衡和物质的运输。而抗体是球蛋白重要的组成部分。饲喂黄芪多糖后, 血清球蛋白增加, 表明具有增加抗体的作用。本试验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血清尿素氮含量反映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之间的平衡状况, 氨基酸平衡良好时, 血清尿素氮含量下降, 本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黄芪多糖均可降低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

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同等条件下, 在仔猪日粮中添加0.2%~0.3%的黄芪多糖具有促进日增重和提高血清中球蛋白的作用。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80头杜×长×白三元杂交仔猪, 分成4组, 饲喂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结果表明:0.2%黄芪多糖可以增加仔猪的日增重, 0.20%和0.30%黄芪多糖可以提高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建议在仔猪日粮中添加0.2%0.3%的黄芪多糖。

关键词:黄芪多糖,仔猪,日增重,血清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刘自逵, 陈小军, 屠迪, 等.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对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5 (5) :514~516.

[2]魏光河, 杨鹏.3种免疫增强剂对猪瘟卵黄抗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 2014, 50 (9) :35~37.

[3]张飞, 许静波, 牟藤, 等.黄芪多糖对早期断奶仔猪血液生理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 2011, 32 (13) :16~18.

[4]杜继红, 高亚军, 王海良, 等.黄芪多糖粉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及生长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 2O13, 49 (22) :65~68.

[5]刘平, 黄名英, 傅安静.饲喂黄芪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禽种业, 2015 (7) :45~46.

[6]邹云, 谢红兵, 禹琪芳, 等.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 (1) :210~218.

[7]岑路, 陈蕾, 张小利, 等.益生茵和黄芪多糖临床改善仔猪生长性能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9, 36 (12) :17~19.

黄芪多糖对动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篇6

关键词:黄芪多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活性

黄芪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 主要功效为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排脓、敛疮生肌, 为历代常用的补益中药。现今研究发现, 黄芪中含有多糖、蛋白质、生物碱、氨基酸、黄酮类、甙类、微量元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多糖的生物活性尤为突出[1]。

黄芪多糖 (APS) 是从中药黄芪中提取的天然有效活性成分,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黄芪多糖可从不同层面、以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如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及对免疫细胞内核酸代谢的影响等。目前, 黄芪多糖在人类及动物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为此本文就其对动物的部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以供同行借鉴。

1 对动物免疫的调节作用

1.1 调节动物机体的细胞调节因子

黄芪多糖可以通过调节动物机体的细胞调节因子发挥免疫作用。胡庭俊等[2]研究发现, 黄芪多糖可以通过一氧化氮 (NO) 介导信号传递通路, 调节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提高细胞蛋白激酶C (PKC) 的活性, 从而影响机体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 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刘艳艳等[3]研究了以植物血凝素 (PHA) 和黄芪多糖为主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对鸡免疫功能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 结果表明:在体外条件下, 黄芪多糖在调节Th2型白细胞介素-10 (IL-10) 时发挥主要作用;在体内条件下, 该复方制剂短时促进鸡外周血Th2型IL-10的产生, 降低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γ) 的产生, 因而其作用机理与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有关。罗燕等[4]研究发现, 黄芪多糖组分A2 (60%乙醇提取沉淀物) 可显著提高肉杂鸡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 (IL-2) 含量, 而IL-2是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 能激活T淋巴细胞和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及分泌抗体, 诱导产生干扰素, 增强单核细胞及自然杀伤 (NK) 细胞的杀伤活性, 从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吴旋等[5]研究发现, 饲喂适宜剂量的黄芪多糖 (1 200, 1 500 mg/kg) 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氧 (或氮) 呼吸爆发活性, 提高鱼机体免疫细胞活性,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邱河辉等[6]研究发现, 用10 μg/mL黄芪多糖作用于刀豆素A (ConA) 或脂多糖 (LPS) 刺激的犬脾淋巴细胞, 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对IL-2、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mRNA表达有显著增强作用, 因而通过对犬脾T淋巴细胞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整体调节来促进细胞免疫。陈蔚等[7]研究了黄芪多糖对糖尿病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 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可明显下调小鼠胰岛IL-1β、IL-2、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12 (IL-12) 、TNF-α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 说明黄芪多糖能纠正非肥胖糖尿病 (NOD) 小鼠Th1型细胞/细胞因子的免疫失衡状态。汤菊芬等[8]研究了黄芪多糖对吉富罗非鱼热应激蛋白 (Hsp70) 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发现:高剂量 (20 mg/kg) 黄芪多糖可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腮、头、肾脏、肝脏中Hsp70基因的表达;低剂量 (2 mg/kg) 黄芪多糖可使脾脏中Hsp70基因表达上调, 说明黄芪多糖可通过诱导吉富罗非鱼Hsp70基因表达来保护免疫细胞免受应激损伤。

1.2 免疫增强作用

黄芪多糖也可通过其免疫增强作用发挥免疫调节功效。常娟等[9]综述了黄芪多糖通过免疫调节、抑制肿瘤、调节造血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等方面发挥促进细胞因子生长的作用。张玲等[10]通过试验发现, 用黄芪的水溶液和脂溶液灌胃小鼠后, 胸腺指数和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试验呈阳性, 抑制正常小鼠分泌TNF-α, 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房宇等[11]认为, 黄芪提取物可以增加脾脏、胸腺重量, 提高黏膜免疫功能, 调节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含量, 提高NK细胞的杀伤能力, 促进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吞噬作用, 增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及活性, 从而使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张训海等[12]研究发现:加入不同剂量黄芪多糖的油苗组在一些时间点能显著提高罗曼蛋公雏的ND-HI抗体效价;同时黄芪多糖含量为300 mg/L时能显著促进鸡脾淋巴细胞的增殖, 因而可作为体液免疫增强剂。

1.3 影响黏附分子活性

黄芪多糖还可通过影响细胞黏附分子 (CAMs) 的活性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糖类不仅给细胞提供碳源和能源, 而且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重要的糖蛋白, 糖链则在细胞黏附分子识别和调控中起关键作用。作为多糖家族的重要成员, 黄芪多糖对细胞黏附分子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郝钰等[13]研究了黄芪多糖对人淋巴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通过提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张涛等[14]认为, 中药对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调控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周宏超等[15]认为, 黄芪多糖通过抑制志贺样毒素Ⅱe (SLT-Ⅱe) 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NO、内皮素-1 (ET-1) 、血栓素A2 (TXA2) 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 的过量分泌, 缓解肠道微循环障碍, 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徐先祥等[16]认为, 黄芪多糖可对疾病过程中细胞黏附产生干预作用, 下调内皮细胞表面CD34的表达, 减少肥大细胞在微血管旁的聚集与脱颗粒, 抑制炎性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 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癌症作为世界头号杀手, 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西方国家对癌症的治疗,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 或者难以达到完全缓解症状, 或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且随着时间延长会出现耐受性。为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些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开辟新的抗癌策略上, 如采用东方国家的医药法, 希望抗肿瘤的同时又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黄芪多糖可以抑制肿瘤的发展, 降低化学治疗的毒副效应, 提升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 最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 来自黄芪中的多糖能恢复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同时有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提升治疗效果。通过对T淋巴细胞功能分析发现, 黄芪中的多糖组分使癌症病人T淋巴细胞的功能缺失恢复到健康个体的正常水平。据报道, 黄芪多糖注射剂增强了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扩散活性, 有效提升了荷瘤宿主的免疫反应, 因此明显抑制了体内癌细胞的转移。有学者通过黄芪的体内外抗肿瘤研究发现, 黄芪多糖注射剂能促进荷瘤小鼠产生TNF-α, 诱导产生细胞毒性细胞以对抗肿瘤, 恢复荷瘤小鼠的部分免疫抑制功能。肖顺汉等[17]研究表明, 黄芪多糖能提高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 以及荷瘤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IL-12和TNF-α的水平, 因而具有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张小梅[18]认为, 黄芪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调节整体细胞免疫功能来增强IL-2/LAK的抗肿瘤作用, 或者通过促进抗癌细胞素的分泌、IL-2受体的表达、LAK前体细胞的增生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2.2 抗病毒作用

黄芪多糖具有促进机体对抗病毒诱导产生干扰素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毒的繁殖。安静等[19]研究发现, 黄芪多糖能使动物机体诱生内源性干扰素, 作用于细胞, 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进而起到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对不同的病毒来说, 黄芪多糖可能通过干扰、吞噬、结合等方式杀灭病毒。沈小君等[20]研究发现, 黄芪多糖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 其抗病毒原理是:刺激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 促使E环形细胞数量增加, 诱生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 使动物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 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3 抗氧化作用

3.1 活性氧簇 (ROS) 简介

在正常细胞生长过程中, 会产生ROS, 包括超氧阴离子 (O2-) 、羟基自由基 (OH) 、过氧化氢 (H2O2) 。活性氧的产生和消除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主要依赖于机体完整的抗氧化防御体系的预防性或阻断性控制。现已认识到人类的某些疾病, 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与老化相关的健康问题, 都与ROS有关。如ROS导致血管壁脂质过氧化, 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之一。消除活性氧, 减少脂质过氧化物 (LPO) 及其降解产物的产生, 有助于提高动物机体的抗病力。

3.2 黄芪多糖抗氧化活性

现今, 黄芪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黄芪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 包括羟自由基清除活性、过氧化氢清除活性、螯合亚铁离子效应等。在动物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中,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活性在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和维持细胞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曲琪环等[21]研究发现, 黄芪多糖可明显增强病毒感染雏鸡中枢和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实质器官中SOD和GSH-Px的活性, 并能抑制LPO的产生。LPO是自由基攻击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果, 丙二醛 (MDA) 就是LPO氧化形成的终产物, 体内MDA含量可直接反映LPO的水平, 即显示机体脂质受活性氧自由基攻击的损害程度。王翠菊等[22]报道, 饲粮中添加适量黄芪多糖可显著提高血清中SOD和GSH-Px活性, 降低血清中MDA含量, 说明黄芪多糖可提高蛋鸡的抗氧化能力。细胞内 (间) 膜上脂质过氧化增强会导致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 而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 是非常重要的抗氧化酶, 可以通过清除ROS对这些细胞、组织、器官进行保护。清除过程为:SOD催化O2-歧化为H2O2, CAT将H2O2降解为1个氧分子和1个水分子

4 结语

黄芪多糖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篇7

1 药理作用

1.1 APS的免疫作用

由于黄芪多糖在近几年来被发现具有增加免疫力的功能。

免疫器官的发育情况对于机体免疫力的高低。黄芪多糖可以增加动物胸腺、脾脏、法氏囊的重量。黄芪多糖可以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得到大幅的提高, 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PKC活性, 提高PHA诱导的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率, 可以抵御环磷酰胺导致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加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 还可通过体内的外代谢环节参与淋巴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黄芪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提高小鼠网状内皮质系统的吞噬功能, 促进白细胞介素的产生。

黄芪多糖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有研究表明, 抑制病毒的繁殖。黄芪多糖可有效抵御NDVI系, 并随着药的浓度增加而增加抵御强度 (P<0.01) 。黄芪多糖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利于形成抗体。

1.2 提高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黄芪多糖有着较强的抗疲劳能力, 对小鼠多种缺氧模型都有着较强的耐受能力, 可显著降低全身的耗氧情况并提高组织的耐缺氧能力。黄芪多糖还具有一定的耐低温能力, 可显著增加正常或虚损小鼠的抗生存时间。

1.3 促进机体代谢

黄芪具有一定的促进细胞生理代谢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是由细胞内的c AMP、c GMP起到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黄芪还会加快更新血清及肝脏中的蛋白质, 可促进蛋白质的代谢功能。

1.4 改善心功能

黄芪具有强心功能, 尤其对因中毒或疲劳而出现衰竭现象的心脏, 作用更明显, 具体表现为增加心脏收缩振幅与排出血量。黄芪当前可起到改善病毒性心肌炎中左心室的作用,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心律失常现象。

1.5 降压作用

黄芪可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 使用黄芪煎剂、水浸剂、醇浸剂皮下或静脉注射于麻醉动物, 能够快速的降低血压且持续时间较短。期间使血压降低的原理是由于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来实现的。将黄芪注射液注入实验犬的内脏血管, 能够减少血管阻力, 如果将黄芪注射液注入肾动脉, 会导致肾血管阻力不减反增, 从而说明了黄芪对肾血管的作用与其他部位血管不同。

1.6 保肝作用

黄芪可有效预防肝糖原减少, 对小白鼠四氯化碳性肝炎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 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转阴方面也有所帮助。

1.7 调节血糖

黄芪多糖可以起到双向调节血糖的功能, 能够降低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指数, 同时可防止由肾上腺素而导致的小鼠血糖升高, 对胰岛素低血糖现象基本没有影响

1.8 抗菌及抑制病毒

黄芪可有效抑制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 也可抑制口腔病毒与流感病毒, 但不会起到直接灭活的功能。

1.9 激素样作用

黄芪可起到与激素样基本相同的作用, 能够增加小鼠的动情期, 可使小鼠正常健康的发育。

1.1 0 其他作用

黄芪可以减少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丹参注射液的作用基本相同。还可增加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与白蛋白指数。黄芪注射液在试管内可促进鸡胚股骨的生长。

2 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当前人们对与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应努力研究开发出毒副作用较小, 且具有明显疗效、兼药物性和营养性于一体的中草药添加剂。其中, 黄芪已作为扶本固正类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黄芪中含有的一些多糖类物质可以起到激活免疫细胞、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而且黄芪多糖可以有效促进机体生成抗体, 能够提高细胞数与溶血测定值。

黄芪中可提取出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可作为干扰素的诱生剂, 可起到抗病毒与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当前可用来防治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 效果显著。

黄芪多糖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篇8

黄芪多糖 (Astragalus polysaccharme, APS) 是黄芪中最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 是黄芪药理作用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一类化合物。黄芪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细胞生理代谢, 提高巨噬细胞活性, 是理想的免疫增强剂, 它能促进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 对多种免疫缺陷症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同时具有抗病毒、抗衰老、抗应激、抗氧化等作用。笔者通过检测黄芪多糖对猪瘟免疫抗体的影响, 为黄芪多糖的合理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 (细胞源, 由湖南省涟源市畜牧水产局提供) ;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可溶性粉 (10%, 湖南广大傲农畜牧兽医研发有限公司) ;猪瘟抗体检测试剂 (美国EDEXX:13-43220-Y241) 1.2主要仪器

高速离心机 (上海耐圣卡兰实业有限公司) ;微量移液枪 (上海荣泰生化工程有限公司) ;全自动酶标仪 (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医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微量振荡器 (长沙永乐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生化培养箱 (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优普纯水机 (广州市授科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

1.3 试验动物

根据试验要求, 选择未经过猪瘟疫苗免疫的涟源市蓝田办事处某猪场 (200头母猪) , 自繁自养, 饲养管理水平适中, 挑选出50头65日龄左右, 体重相近、健康壮实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

2 试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共分为Ⅰ、Ⅱ、Ⅲ、Ⅳ和空白对照组五组, 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 对照组与试验组均每天饲喂2次, 饲喂时间为1个月。

(1) 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耳标编号为1~10号; (2) 试验Ⅰ组:基础日粮, 另添加饲料量0.05%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耳标编号为11~20号; (3) 试验Ⅱ组:基础日粮, 另添加饲料量0.1%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耳标编号为21~30号; (4) 试验Ⅲ组:基础日粮, 另添加饲料量0.2%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耳标编号为31~40号; (5) 试验Ⅳ组:基础日粮, 另添加饲料量0.3%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耳标编号为41~50号。

2.2 注射免疫疫苗

在免疫疫苗前后15天, 除空白对照组外, 试验组按试验要求在基础食粮中添加了不同量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在猪群无异常状况下, 2013年4月25日, 按照疫苗使用说明, 用专用疫苗稀释液稀释猪瘟冻干疫苗, 严格按免疫要求进行消毒和一个针头免疫一头猪标准, 在猪颈部后侧肌注猪瘟疫苗1头份/头。观察免疫副反应及应激情况。

2.3 采血及检测判定方法

于5月25日和6月25日, 在猪耳静脉进行采血, 每头猪采血量为2.5m L, 按操作规程要求采集猪全血样品100个, 用保温箱冷藏, 在试验室用离心机处理得到检测用血清。采用猪瘟病毒抗体阻断ELISA检测法。判定标准:阻断率≥40%, 抗体阳性 (+) ;阻断率≤30%, 抗体阴性 (-) ;40%>阻断率>30%, 为可疑 (±) , 可疑血清样品在下次采血时以下次抗体效价作为最终结果判定。

3 试验结果

3.1 免疫副反应及应激情况

4月25日免疫后, 空白组的3、7号猪, 试验I组的18号猪, 出现了免疫应激反应, 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呼吸略为急促, 观察1h后, 免疫应激反应症状消失, 逐步恢复正常。

3.2 抗体检测对照

5月27日免疫抗体检测其阴性对照OD450=0.131, 阳性对照OD450=1.633;6月27日免疫抗体检测其阴性对照OD450=0.147, 阳性对照OD450=1.735。

3.3 各组抗体检测结果

3.3.1 空白对照组的抗体检测结果。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 5月27日检测4、6、7号猪抗体结果为阴性, 其它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70%;7个抗体阳性OD450值平均为0.641。6月27日检测4、6、7号猪抗体结果为阴性, 其它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70%;7个抗体阳性OD450值平均为0.658。

3.3.2 试验Ⅰ组抗体检测结果。

试验Ⅰ组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量为0.05%。从表2中显示5月27日检测18号猪免疫抗体结果为阴性, 其它9个猪瘟免疫抗体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90%, 抗体效价OD450值平均为0.761。6月27日检测18号猪免疫抗体阴性, 其它9个猪瘟免疫抗体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90%, 抗体效价OD450值平均为0.761。

3.3.3 试验Ⅱ组抗体检测结果。具体结果见表3。

试验Ⅱ组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量为0.1%。从表3可看出, 5月27日检测27号猪免疫抗体为可疑, 28号为免疫抗体阴性, 其它8个猪瘟免疫抗体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80%, OD450值平均为0.818。6月27日检测28号猪为免疫抗体阴性, 其它9个猪瘟免疫抗体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90%, OD450值平均为0.892。

3.3.4 试验Ⅲ组抗体检测结果。具体结果见表4。

试验Ⅲ组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量为0.2%, 表4中显示5月27日检测免疫抗体结果全部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100%, OD450值平均为0.857。6月27日检测免疫抗体结果全部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100%, OD450值平均为0.975。

3.3.5 试验Ⅳ组抗体检测结果。

试验Ⅳ组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添加量为0.3%, 从表5看出, 5月27日检测Ⅳ组免疫抗体结果全部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100%, OD450值平均为0.813;6月27日检测免疫抗体全部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100%, OD450值平均为0.904。

6 小结

从试验结果来看, 空白对照组的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0%, 抗体阳性OD450值平均为0.641;试验组整体抗体阳性率达92.5%, 抗体阳性OD450值平均为0.812, 表明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可溶性粉能增强仔猪免疫功能, 并促进免疫抗体水平效价的提高;试验Ⅲ组 (基础日粮+0.2%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的5月27日检测免疫抗体全部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100%, OD450值平均为0.857。6月27日检测免疫抗体全部为阳性, 抗体阳性率为100%, OD450值平均为0.975, 免疫效果最好, 抗体效价最高;试验Ⅲ组 (基础日粮+0.2%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与试验Ⅳ组 (基础日粮+0.3%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检测抗体阳性率均为100%, 并无明显抗体效价水平差异, 从中可以得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黄芪多糖可溶性粉为最适宜, 可达到理想的免疫增强效果;猪瘟疫苗在免疫60天后可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试验组免疫效价提升相对较高, 免疫增强效果显著;未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空白对照组发生免疫应激反应较大,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试验组免疫应激反应最小, 机体抗病能力强。

通过此次试验, 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在免疫疫苗前后15天左右添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有效添加量为基础日粮的0.2%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有利于加强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解除免疫抑制, 提高抗体效价水平, 缓解由环境应激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 有利于预防和早期控制传染性及条件性疾病。

摘要:为了进一步考察黄芪多糖 (黄芪提取物) 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试验于猪瘟疫苗免疫前后15日, 对50头65日龄的健康外三元杂交猪分组, 按不同剂量添加饲喂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饲喂时间为1个月;并于饲喂后分两次进行耳静脉采血, 采用猪瘟病毒抗体阻断ELISA检测法检测猪体内抗体水平, 得出了在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的猪体内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且添加量为日粮0.2%的黄芪多糖可溶性粉的试验组抗体水平最高, 该试验证实了黄芪多糖对猪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

关键词:黄芪多糖,抗体检测,免疫增强剂,猪

参考文献

[1]高德富, 刘晓蕙, 樊剑鸣, 等.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对小鼠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 (22) :144-147.

[2]王志祥, 吕美, 戚鑫, 等.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对肉仔鸡生长、免疫器官发育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 2006, 17 (42) :30-31.

黄芪多糖在禽苗上应用的研究 篇9

1 黄芪多糖作为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目前, 应用疫苗进行预防仍然是控制富禽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免疫佐剂能增强疫苗的免疫应答, 延长免疫持续期.是疫苗免疫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国内外畜牧生产中, 应用较广的疫苗佐剂如铝胶盐水, 油佐剂等存在着粘滞性高、稳定性差等缺点。中草药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替代物。目前有许多报道, 近代药理研究证明, 黄芪多糖和黄芪皂甙是黄芪的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广泛。多糖作为药物的研究始于1943年, 到了50年代开始认识到多糖复杂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 各国学者竟相从各种生物中寻找和提取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糖类物质。到目前为止, 已有300多种多糖从自然界被分离和提纯, 亦基本弄清其生理活性, 黄芪多糖就是其中的一种。黄芪多糖是黄芪中最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 是黄芪药理作用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一类大分子化合物。随着病毒变异株的频繁产生, 也随着新型疫苗特别是各种DNA重组疫苗及合成肽疫苗的研制, 急需高效低毒的新型疫苗佐剂, 以提高新型疫苗的免疫原性。中药多糖特别是补益类中药多糖一般都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 是良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很有希望开发成为新型疫苗佐剂。

2 黄芪多糖作为动物疫苗佐剂的应用研究

2.1 黄芪多糖对鸡新城疫 (ND) 的影响

任宇皓等 (2001) 将黄芪多糖与鸡新城疫病毒I、Ⅳ系以不同顺序接入鸡胚成纤维细胞, 于病毒接种后72h后测定I系的半数组织感染量和Ⅳ系的血凝效价, 结果显示, APS在先于病毒加入时对NDV有抑制作用, 提示它们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孔祥峰等 (2004) 将中药多糖与新城疫病毒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后, 加到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继续培养, 发现大部分中药多糖可以抑制病毒活性, 且与感作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他认为, 如将中药成分作为活疫苗佐剂, 必须现配现用, 不宜混合后长期冷藏。李宏全等 (2001) 将黄芪多糖以点眼、滴鼻、皮下、肌注的不同方式, 分别与鸡NDI系、Ⅳ系、ND油乳佐剂疫苗同时接种于健康非免疫雏鸡, 检测结果显示, 各APS组血清ND抗体效价显著高于APS空白组, 除ND油乳剂组和ND2.5mg/羽组在12日龄测定值外, 各APS组脾和腔上囊重量显著高于APS空白组。王德云等 (2004) 将中药多糖配合鸡新城疫Ⅳ系疫苗使用, 发现中药多糖成分可以提高疫苗的抗体水平, 还能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张乐萃等 (1998) 研究报道, 将中药多糖制成ND中药多糖油乳佐剂疫苗, 发现中药多糖有明显增加雏鸡免疫器官的重量的作用, 复方多糖对脾、法氏囊的增重效果优于单一多糖。

2.2 黄芪多糖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的影响

李宏全等 (2001) 将黄芪多糖与IBD冻干疫苗同时接种, 对血清中IBD抗体效价及脾、腔上囊重量进行了动态观察, 结果显示, 含APS组血清中IBD抗体效价显著高于APS空白组, 含APS组脾和腔上囊重量显著高于APS空白组, 且点眼、滴鼻、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接种方式不影响APS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余建国等 (2001) 于3日龄雏鸡背侧颈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黄芪多糖, 9日龄接种IBDv强毒, 饲养观察。结果说明一定浓度的黄芪多糖能显著降低IB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2.3 黄芪多糖对鸡马立克氏病 (MD) 的影响

孟宪荣等 (2002) 于1日龄雏鸡腹腔注射VMDV, 分组注射APS, 饲养观察。结果, APS组死亡率低于APS空白组:巨噬细胞活性:APS组于7、14、28、42、56日龄高于或显著高于APS空白攻毒组, IL-1体外诱生活性于上述日龄显著高于APS空白攻毒组。迟玉杰等 (1997) 于1日龄雏鸡人工感染VMDV后, 注射黄芪多糖, 帅发病率由62%降至40%, 死亡率由34%下降到13%, 脾脏、胸腺、法氏囊、心脏、肝脏、肾脏和性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显著高于APS空白攻毒组。钟丕等 (1997) 予1日龄雏鸡人工感染VMDV, 注射黄芪多糖, 分别于7、16、28、42、56日龄测定雏鸡淋巴细胞化学发光 (CL) 的变化, 结果表明, APS对7、14日龄VMDV感染雏鸡脾脏和法氏囊淋巴细胞的CL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在28、42日龄则具有显著增强淋巴细胞CL的作用。提示APS抗如及其肿瘤作用, 可能通过改变雏鸡活性氧自由基代谢而实现。

2.4 黄芪多糖对鸡新城疫-禽流感重组二联活疫苗 (ND-AI) 的影响

罗燕等 (2008) 于1日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以及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 连续7d, 于7、14、21、28、35、42、49、56日龄采血, 检测AI和ND抗体效价, 探讨黄芪多糖的免疫佐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各组黄芪多糖均能提高AI-HI和ND-HI抗体效价, 其中中剂量组抗体高峰期持续时间长, 免疫后期有较高延长抗体存在的趋势, 具有较好的免疫辅助效果。

2.5 黄芪多糖佐剂对H5N2亚型禽流感灭活苗 (HA) 的的影响

马德慧等 (2009) 摘要:将200只海兰褐公雏鸡分为4组, 每组50只。A组注射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黄芪多糖油乳剂灭活苗;B组注射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人参皂苷油乳剂灭活苗;C组注射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普通油乳剂灭活苗;D组注射生理盐水油乳剂 (空白对照) 。分别在免疫前随机选取5只鸡心脏采血, EDTA抗凝。于免疫后5、12、19d每组每次分别随机选取5只鸡心脏采血, EDTA抗凝, 检查各阶段各组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免疫后第12天, 黄芪多糖和人参皂苷可提高CD4+/CD8+淋巴细胞的比值, 与普通疫苗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极显著 (P<0.01) ;黄芪多糖和人参皂苷可提高CD4+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 与免疫前相比, 差异极显著或显著 (P<0.01或P<0.05) 。

2.6 黄芪多糖佐剂对I型鸭疫里氏杆菌灭活疫苗 (RA) 的的影响

金尔光等 (2009) 以I型鸭疫里氏杆菌武汉分离株为菌种, 经复苏、增菌、浓缩、灭活后与黄苠多糖佐剂混合制成灭活疫苗。试验鸭在5日龄时按最佳免疫剂量 (0.3mL/只) 注射疫苗, 免疫后第3、7, 10、14、21天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100%、90%、10%、100%、90%, 免疫后第3天即能用琼脂扩散法在血清中检测出I型鸭疫里氏杆菌特异性抗体, 效价逐渐升高。至免疫后第10天达高峰 (P<0.001) 。试验结果表明, 该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3.1 存在的问题

将黄芪多糖作为疫苗佐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备工艺有待完善 应用高纯度多糖可以避免其它成分的干扰, 便于从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而有些多糖含量低, 分离提取困难, 多数多糖成分复杂不易纯化, 这对阐明其作用机理增加了难度。而作为疫苗 (尤其是动物用疫苗) 佐剂还要考虑到成本的因素, 即整个疫苗的成本要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 这就要求我们制备中药多糖佐剂时, 即要达到一定的纯度, 符合佐剂的质量要求, 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疫苗的成本。

(2) 未能找到黄芪多糖佐剂与疫苗攘合使用的最佳方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芪多糖与疫苗分开使用上, 结合使用的仅见于灭活疫苗, 那么黄芪多糖能否与活疫苗结合使用, 如何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3) 未找到最佳佐剂一疫苗组合 有佐剂活性的中药多糖很多, 疫苗的种类也很多, 哪种中药多糖或其组合适用于某种疫苗, 用多大量能达到最佳效果, 目前并不清楚。

(4) 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中药多糖是混合物, 目前通用的测试指标仅能显示一类成分的含量, 这类成分中可能存在着无佐剂活性作用豹物质, 这将造成药效不稳定, 试验重复性差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找出那些具有生物活性成分的单体, 并以此为指标制定出能反映中药多糖佐剂药效的质量标准。 (5) 分子结构不明确, 作用机理不清楚以上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中药多糖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3.2 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药活性多糖存在着普遍的免疫调节与促进作用, 极有希望开发成为新型疫苗佐剂, 因此从具有免疫活性的中药中寻找合适的佐剂将是人工免疫中很有意义的重要课题。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影响活性的因素多, 因此今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探索简便实焰的制备中药多糖的工艺;

(2) 探索中药多糖与活疫苗结合应用的可能性及最佳结合方式;

(3) 筛选最佳中药多糖佐剂一疫苗组合;

(4) 制定能反应中药多糖佐剂效果的质量标准:

(5) 进一步研究中药材多糖的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机理;

(6) 对中药多糖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造, 提高佐剂效果黄芪多糖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生物学作用广泛等特点, 已经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将黄芪多糖作为家禽免疫增强剂和抗病毒药物应用于禽病的防治, 可以增强免疫功能, 提高家禽的抗病能力和生产性能, 对推动我国动物饲料无抗生素化的进程, 消除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危害, 保证绿色环保养殖和畜产品的健康安全, 发展我国绿色生态畜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艳, 黄芪多糖增强疫苗免疫效力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科院, 2006硕士论文.

[3]陈芳艳, 等.黄芪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4, 29 (5) :37-38.

[5]任宇皓, 等.黄芪多糖、淫羊藿多糖和淫羊藿总黄酮的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4 (2) :102-105.

[7]郭小清, 等.黄芪多糖在鸡病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兽药杂志, 2005, 39 (1) :45-48.

[8]陈洁.等.Ⅰ型鸭疫里氏杆菌三种不同佐剂灭活疫苗比较研究[C]-2008

[9]金尔光, 等.黄芪多糖佐剂对I型鸭瘟李氏杆菌灭活疫苗的作用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2009, 36 (3) :151-153.

[11]金光明, 等.黄芪多糖对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预防效果的观察[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 19 (1) :1~4.

[13]王德云.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和机理及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黄芪建中汤加减01-21

开发意识01-21

黄芪多糖注射液01-21

黄芪高产栽培技术01-21

黄芪二仙汤01-21

黄芪论文题目01-21

黄芪栽培研究01-21

黄芪的作用和功效01-21

黄芪注射液/药理学01-21

黄芪通脉汤01-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黄芪建中汤加减 下一篇:黄芪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