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共基础知识(精选8篇)
篇1:江西公共基础知识
2018江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在江西事业单位考试中民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考点,尤其在2017年3月15日民法进行了修改,新的《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生效,由于《民法总则》大多数的考生都不太熟悉,所以现就民法新增的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练习题:
【2017】张某于2011年下落不明,2015年经其妻余某申请后法院宣告张某死亡。2016年,余某与李某再婚,2017年张某出现,法院撤销张某的死亡宣告。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余某与李某、张某的婚姻关系均解除
B.余某与李某的婚姻关系不因死亡宣告的撤销而恢复
C.余某与李某、张某的婚姻关系均存续,因而余某犯重婚罪
D.余某需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书面声明才能确定与何人存续婚姻关系
【答案】B。解析:《民法总则》51条: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本题张某宣告死亡且配偶余某已再婚,因此不得自行恢复。故本题答案选B。
二、.知识点分析:(一)宣告失踪 1.宣告失踪的概念
宣告失踪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的人宣告为失踪人的制度,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由代管人管理失踪人财产,以保护失踪人与相对人的财产权益。
2.宣告失踪的条件
①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利害关系人包括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与被宣告失踪的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和法人。
②下落不明必须满两年。其中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算。
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
④公告期满,该公民仍然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应确认申请该公民失踪的事实存在,并依法作出宣告该公民为失踪人的判决。
3.宣告失踪的效力
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没有以上人选或有争议的由法院指定代管。代管人负有管理失踪人财产的职责,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请求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也可申请变更代管人。
(二)宣告死亡 1.宣告死亡的概念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宣告死亡的条件
①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利害关系人包括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与被宣告失踪的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和法人。
②下落不明满四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二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请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时间的限制。
③人民法院受理宣告死亡案件之后,必须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被申请宣告死亡的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公告期间为1年;被申请宣告死亡的公民因遇到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其不可能生存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3.宣告死亡的效力
①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响该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②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
③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④继承关系的开始。4.死亡撤销的效力
①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依照继承法取得其财产的民事主体返还财产。无法返还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取得其财产的,除应当返还财产外,还应当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②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
③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关系无效。
篇2:江西公共基础知识
一.国情地理相关易考点集锦
1.中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2.水、土是立国之本。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3.中国水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4.中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5.中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地区。6.中国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7.中国的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山区。8.中国的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煤、铁、石油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而有色金属矿大多分布在南方。
9.中国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及一些有色金属矿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10.中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
11.中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单乔木就有2000多种。还有世界上的特有树种,如著名的“活化石”水杉和银杏。
二、考点点拨
国情知识的在考试中主要是以单选、多选等客观题的形式来考试,考试内容多为知识点的再现,题目较为简单。
1.下列表述,不符合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是()。A.山地少,平地多,耕地比重小 B.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量少
C.土地资源分布不平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D.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 B.海南岛面积仅次于台湾,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 C.钓鱼岛等岛屿位于台湾东北的海面上,是我国最南的岛屿
篇3:江西公共基础知识
绿色公共投资, 亦被称为自然资源环境公共投资, 是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投资中有关于绿色项目建设的政府 (包括中央与地方) 投资。在公共投资及其效率方面, Aschauer (1985) 提出的生产函数法把公共投资作为一种投入, 加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再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 从而分析公共投资存量是否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绿色投资研究上, 国外学者Douglas Trevor Kuzmiak (1995) 在其文章中提到现在发展的环境问题, 探讨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研究美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主要是其影响力和方向探讨。对于绿色公共投资, 国外系统研究较少。
对于公共投资及其效应、绿色投资及其效应的研究, 我国学者也做了不少的努力。马拴友 (2000) 把公共投资作为一种投入, 加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再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 从而分析公共投资存量是否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于长革 (2006)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 并以中国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实证检验得出结果:公共投资与产出正相关;并且, 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 估计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殷强 (2007) 实证分析了我国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率、配置效率、微观X效率, 并用制度变迁、制度分析来诠释我国公共投资宏微观效率的损失。孟耀、张启阳 (2005) 在解析了绿色投资含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提出了绿色投资的方向和发展思路, 以及构建绿色投资制度, 发展绿色投资, 实现循环经济的建议。邢秀凤、刘颖宇 (2006) 选取1988-2002年的山东省环境与经济数据, 建立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 对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蔡珞珈、黄蔚 (2006) 选取1985-2004年湖北省的环境与经济数据, 建立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 对湖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证明了湖北省的环境曲线不符合典型的EKC特征, 而呈显著的三次曲线特点。肖蓉蓉 (2007) 利用湖南省1988-2004年的数据, 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 证明了受众多因素影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只是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一种。对于绿色公共投资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很少, 较为完备的是郭涛、朱永杰的相关研究。郭涛、朱永杰 (2010) 研究了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 实证分析了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产出效率、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 并对宏观效率缺失情况和增减变化做出初步评价。
目前, 国内外对于公共投资及其效应的研究比较多, 都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公共投资的宏观效率、规模效率、结构效率等。但是, 对于绿色公共投资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还很少。我国学者还没有集中突出对绿色公共投资领域研究, 没有聚焦绿色公共投资的核心问题———绿色公共投资的效率, 还缺乏对该理论框架的系统和专门的论述。
本文将基于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的特殊情况, 故不作考虑) 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 特别是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应;其次, 本文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将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与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进行对比分析。
二、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效应实证分析
近年来, 江西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 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 重点支持以民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 从2005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约10亿元支持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2012年江西将再安排90亿元, 实施50项公共政策, 涉及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业农村等7个方面。
江西省不断加大绿色公共投资, 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讨论。
(一) 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应计量分析
1.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应分析的理论方法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 主要是国内研究文献来看, 绿色公共投资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产出效率, 以绿色公共投资和国民经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来测算。而且, 产出效率的衡量主要有以下有三种不同思路:
(1) 可以用生产函数法, 把绿色公共投资作为一种投入, 按时间序列拟合回归分析法直接测算;
(2) 把人均GDP的增长率分解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之和;
(3) 用绿色公共投资生产率来测度, 经济增长率可近似分解为绿色公共投资生产率增长率与绿色公共投资增长率之和。
2.本文采用的绿色公共投资的理论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的生产函数法对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应进行度量分析。利用2004-2010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从而分析绿色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
本研究主体采用的也是此类方法, 部分根据本研究所采用数据的具体情况进行变更, 但不影响其主体结构。本文的生产函数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 GDPRit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Ai常数项, 代表广义技术水平;GGIit代表绿色公共投资额, ln表示对其取对数;Lit为就业人数, ln表示对其取对数;TIMEt为定义的时间变量, TIMEt=1, 2, 3, 4, 5, 6, 7;EASTt、MIDDLEi、WESTi为定义地区变量 (根据中经网上地区分布来区分东、中、西部) ;α、β、γ、δ、θ分别代表, GGImit、Lit、TIMEt、WESTi、MIDDLEi的边际产出系数;μit为误差项。
3.样本数据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GDPR) 数据。采用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现价) 以及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004年=100) 计算各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2) 就业人数 (L) 的数据。采用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28个省、市、自治区的年末从业人员数。
(3) 绿色公共投资 (GGI) 的数据。根据前人的研究, 本文采样时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公共投资和森林营林国家投资这两大项。绿色共投资额=环境污染治理公共投资额+工业污染源治理公共投资额+森林营林公共投资额, 绿色公共投资额利用CPI指数 (2004年=100) 进行指数化处理。
其中,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又分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三项。
(1)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包括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利用2004—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 其计算公式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投资额=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中的国债资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中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2) 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 包括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其他;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污染源治理公共投资额=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额中的自筹资金。
(3) 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 包括新建、扩建、技改中的“三同时”环保投资额。根据本文查找数据过程来看, 本文认为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是已经被纳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中, 故不作重复计算。
森林营林投资额源自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投资数据。其计算公式为森林营林公共投资=森林营林投资额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森林营林投资额中的国债资金+森林营林投资额中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4.计量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 拟合优度R方和调整后的R方分别高达0.972450和0.971725, 残差平方和为较小数值15.0918, 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高;F统计量为1341.312远大于临界值F0.05=2.21, 线性关系非常明显。在T检验中, LNGGI、LNL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T0.05的值, 而且, LNGGI、LNL、T、C的P值都很小, 在接受的范围之内。
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括号内为T统计量) :
总体来看, 回归效果比较好。其中, 绿色公共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462, 对GDP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其产出弹性小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1.48。可以看出, 绿色公共投资的产出效率低于劳动力, 绿色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小于劳动力投入。
(二)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效应对比分析
至此, 本研究已经证实:绿色公共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关系, 并且, 基于本研究数据, 其产出弹性为0.462。但是, 对于中国每个省份的具体情况, 我们还不是很了解, 下面, 根据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的特殊情况, 故不作考虑) 的具体情况, 江西省与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比较。
近年来, 江西省的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与绝对量变化的情况如下:
以上三个图显示, 江西省从2004—2010年期间, 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的变化趋于一致, 都是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绝对量有所增加:绿色公共投资额在39.5-42.5亿元之间波动, 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则在92-100元之间波动, 2004-2008年呈明显上涨趋势, 但是2009年有大的下降, 2010年有所增加。但是, 从图1可以看到, 三大比重没有显现上升趋势, 反而有弱微的下降趋势, 相对量下降。根据人均GDP、人均GI、人均GGI、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聚类分析将28个省、市、自治区分为3类, 江西省处于第2类, 与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云南、陕西、青海省归于一类。
三、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 实证分析结论
1.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影响, 其产出弹性可观。
2.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绝对量呈上升趋势, 而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决算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相对量没有增加, 反而有轻微下降。
3.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处于低位。2010年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在研究的28个省、市、自治区中分别以41.035亿元和95.790元排名13、18位, 处于中、后阶段。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与第一名江苏省144.255亿元相差100亿元, 是其28.44%, 不到三分之一;江西省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与第一名北京市433.152元相差337.360元, 是其22.11%。
4.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占地方财政决算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其他省份也低。从表2 (按绿色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降序排列) 可以看出江西省排在第9位, 而在绿色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 江西省却只高于少数几个省份, 位于倒数。
(二) 可行建议
加快生态江西建设、实现绿色崛起, 鉴于绿色公共投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江西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政府就应转变公共投资结构, 增加绿色公共投资支出。江西省从绿色公共投资方面应该尽量做到:
1.不断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和政府绿色投资监管评价体系, 加强技术创新, 引进先进生产模式, 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量, 创建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
2.扩大造林面积, 增加植树造林投资额, 不仅是绝对量上, 还要在相对量上有所增加。森林植被是经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经济、社会、自然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 切实保护森林植被、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是根治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森林营林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权力, 政府加大森林营林支出, 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3.引进能源科学发展技术, 不断发展清洁能源,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激励企业减少排放、降低污染。
4.加大污染治理的强度, 增加污染治理经费, 特别是要大幅增加农村环境整治投资。以往的政府的绿色投资多倾向城市, 农村的环保问题严重, 资金少, 环境整治工作难以开展, 农村垃圾随处堆放, 造成环境严重破坏,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投资有利于农村的绿色发展。
摘要:文章基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应, 证明了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经济正效应;其次, 文章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将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与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在28个省份中处于中低位置, 需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探讨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为生态江西建设提供可行建议意义重大。
关键词:绿色公共投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Aschauer P.and J Greenwood.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M].Carregie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85, vol.23, pp.91-138.
[2]Douglas Trevor Kuzmiak.America s economic future and the environment:shap-ing tomorrow through an awareness of yesterday[N].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10Iss:8, pp.3-14.
[3]Towards green growth[R].OEC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s:Germany2012.
[4]马栓友.中国公共资本与私人部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0, (6) .
[5]于长革.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 2006, (2) .
[6]殷强.我国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7, (5) .
[7]孟耀, 张启阳.循环经济发展中绿色投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11) .
[8]邢秀凤, 刘颖宇.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 .
[9]蔡珞珈, 黄蔚.湖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当代财经, 2006, (8) .
[10]肖蓉蓉.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D].湖南大学, 2007.
篇4:江西公共基础知识
【摘要】目的对江西省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江西省6县市进行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江西省6县市2008年除瑞昌市外,其他5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几乎尚未开展。2009年与2010年除“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的实施6县市均等化程度较高外,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结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尤其在城镇与农村之间,不同的县级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44-0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估体系(09YJ242)阶段成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含义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指一定标准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要不分城乡或者地区、不分民族、不分阶层或性别、年龄等实现人人享有,不能遗漏;另一个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在特定范围内的地区间、人群间要标准相同或者相近,差别要尽可能缩小,理想状态是无差别。
为了解江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江西省6县市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以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对江西省部分县、市2008年-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情况调查的数据库,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即抽取了江西省余干县、兴国县、资溪县、樟树市、进贤县、瑞昌市等六个县级市。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合逻辑的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呈逐年增长趋势,总体均等化程度较低。
2008年抽样调查的江西省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情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占计划建设的比例均达到了100%,实际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村居民户数占的比例,最低的资溪县为11.19%,最高的进贤县为95.04%。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登记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除瑞昌市分别达到了76.89%、100%和100%外,其他5个县级市均为0。说明2008年抽样调查的江西省的6个县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除瑞昌市外,其他5县市基本均等,因其均为零。
2009年与2008年相比,江西省6县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明显增多,尤其是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项目。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人数占计划补种比例6县市均等化程度较高,最高进贤县为99.77%,最低余干县为98.45%。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均等化较低,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人数占计划开展人数比例最高的资溪县为150.40%,最低兴国县为99.03%。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均等化程度更低,最高余干县为105.63%,最低资溪县为0。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人数占计划增补比例兴国县为141.11%,其他县级市均为0。35-59岁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人数占计划检查比例,兴国县为100.28%,进贤县为100%,其他县级市均为0。说明除“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两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较高外,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
2010年除35-59岁农村妇女乳腺癌免费检查、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三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县市均未开展之外,其他项目均有开展。其中“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均等化程度较高,其他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晴况均较低。如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瑞昌市最高为98.85%,最低余干县和进贤县均为0。登记管理糖尿病人数比例余干县最高为90.63%,资溪县最低为13.41%。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开展人数占计划开展比例兴国县最高为214.71%,瑞昌市最低为100%。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占计划补助比例樟树市最高为104.01%,资溪县最低为74.55%。35-59岁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人数占计划检查比例进贤县最高为100.41%,余干县、资溪县、樟树市、瑞昌市均为0。
3、讨论
3.1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3.1.1 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全体居民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之能够平等获得基本的健康权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3.1.2 是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就是保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居民,都能享有大体相等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是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
3.1.3 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卫生发展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未来医改的战略目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是保证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城乡居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不均等
政府卫生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高于农村,城镇居民无害化厕所的使用率接近100%,2010年江西省资溪县农村地区无害化厕所的使用率仅为20.87%。
3.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存在地区差异
2008年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登记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除瑞昌市分别达到了76.89%、100%和100%外,其他5个县级市均为0。2009年与2010年除“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两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较高外,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如2009年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占计划补助比例余干县最高为105.63%,资溪县最低为0。
3.3 对策建议
3.3.1 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资源、人力的投入和配置,卫生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尽量缩小城乡差距。
3.3.2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扶持
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相对较好,经济落后地区,健康知识、卫生观念相对薄弱,导致不同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与程度相差较大,当地政府应给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经济扶持,并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在思想上重视健康,积极参与政府开展的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尽量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傅小随,吴晓琪.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轨评价体系——以深圳市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84-88
[2]赵红.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篇5:江西公共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的最传统、最古老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实践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甚为密切。中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发展,它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程,其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可划分为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中医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的完善时期、中医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研究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一、理论奠基时期(秦汉以前)1.春秋之前属于自发的医学实践活动与朴素的医学理论萌芽。考古学家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人们死后多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作为随葬品,提示原始人相信躯体虽死,人的灵魂尚存。夏、商、周时期的医学与巫术没有进行严格区分,甲骨文中大量的问病卜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期,很多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认为吉凶祸福在于人事,而不在于鬼神,这一思想反映到医学中来,促进了唯物疾病观对唯心的鬼神致病观的斗争。
2.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化,使各行各业日趋专业化,这也给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中医学影响很大,他们之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到了汉代,由于疾病的流行,一些进步的医家在自己临床实践中,吸取了当时流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药物学进步和对疾病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临床医学思想,其重要标志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这一巨著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形成了根据病变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来处方,奠定了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二、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完善时期(汉代至鸦片战争时期)
1.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至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的中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向成熟。
2.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宋代,统治者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见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到了金元时代,中医学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享(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篇6:江西公共基础知识
取保候审一直是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重点,备考中一方面要对基本的知识点有所记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做题的方式来举一反三。今天中公教育要给考生讲解的是取保候审。
一、知识点(一)概念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练习题
1.(单选)下列不适用于取保候审的情形是()。A.甲在公交车上行窃被当场抓获,可能判处拘役 B.乙在哺乳期间卖假证件被逮捕
C.累犯丙以自残的方法逃避警方的侦查,最后被抓捕 D.丁涉嫌诽谤罪被某公司起诉 参考答案
篇7:江西公共基础知识
鸣
两千多位各国嘉宾将共商合作共赢大计 “博鳌时间”,亚洲与世界共鸣
本报记者
喜雨涤尘,4月7日的海南博鳌呈现迎接盛会的热情。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将自8日开始举行4天,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各界嘉宾将共商合作共赢大计,共谋繁荣发展良方,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博鳌智慧”,贡献“博鳌力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应邀出席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启示、世界意义和影响,以及在新的历史当口中国将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作出最权威的阐释。
在当今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全球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关注和目光。
为“亚洲世纪”打造共同愿景
17年前,2001年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永久定址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每年三四月间,博鳌都会呈现一场智慧大激荡、思想大交流,吸引世界目光。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举世瞩目的特色“外交小镇”,博鳌的变迁化为一个传奇。
“博鳌亚洲论坛已经发展成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希望本次年会能够通过多维度和坦诚的交流为‘亚洲世纪’打造共同愿景。”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各国近年来在经济、贸易、技术、能源等领域不断融合,更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指导理念。论坛主题“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非常契合当下形势,希望与会各界人士对此进行充分探讨,确保本次年会取得成功。
今天的亚洲拥有世界67%的人口、1/3的经济总量,是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根据统计,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中,“亚洲”和“共赢”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历次年会中国领导人的主旨演讲中,“建设”“亚洲”“开放”“合作”“经济”“共赢”都是高频词。其中,“亚洲”出现了563次,“中国”出现了405次,“经济”出现了377次。
“博鳌亚洲论坛正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对话平台之一。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新时代的中国有哪些重大举措。”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道出了世界对今年年会的期盼,以及对中国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重要举措的期待。
古铁雷斯表示,博鳌亚洲论坛建立在开放、理解、包容及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可以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他期待参与加速亚洲一体化等话题的讨论。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3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2015年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次系统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以“四个坚持”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现实路径。
在2015年年会期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与亚投行成为各方热议焦点;2017年7月24日,覆盖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7家创始会员的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在北京成立……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逐步化作现实,引领亚洲和世界阔步前行。
“中共十九大不仅对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方向,而且为世界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国际社会希望能进一步听到中国的主张和看法,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相信通过媒体的客观准确报道,世界各国会越来越了解中国。”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话代表了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心声,“博鳌亚洲论坛的意义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公开看法、交换意见的平台,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不断激发世界发展新活力
17年间,博鳌亚洲论坛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成为兼具亚洲特色和全球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
本次年会共设置四大板块、60多场正式讨论,聚焦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改革再出发。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方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博鳌亚洲论坛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个重要依托就是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中国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发展是惠及世界的。”博鳌亚洲论坛将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同出席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总结为以上42个字。
同样,博鳌亚洲论坛将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同出席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也总结为42个字:“中国的市场机遇在扩大,中国的投资机遇在扩大,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中国对外合作的机遇在扩大。”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年会的演讲中强调,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我期待习近平主席能在讲话中向世界传递更多信心,让世界看到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政策,使别国能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可以继续分享中国给世界带来的经济红利。”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期待也正是世界的期待。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有什么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产生了什么世界意义和影响?在新的历史
当头,中国又将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思考着这些重大问题的人们,目光投向本次年会,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作出最权威的阐释,渴望第一时间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一系列新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通向人类美好未来
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所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卓越领导能力的明证,欧洲必须行动起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部分。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充分反映了‘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利于充分将‘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主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带一路”,讲得很生动,很多代表认为,习主席的相关论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阳光倡议,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决定了“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
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极富远见,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日益广泛的支持。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的平台,世界将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合作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成功践行者,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相信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对自由贸易的承诺、对全球合作的承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这些承诺的一个完美证明。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区域和国际课题上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许多国家需要更大量、更优质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不仅能让它们受益,也与维持开放和包容的区域和目标体系相符。新加坡是最早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也是这项倡议的坚定支持者。
寻求亚洲开放创新,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博鳌亚洲论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将同亚洲其他国家携手共创亚洲新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8日 03 版)
篇8: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初探
1.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21世纪以来, 江西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 不断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逐年增加对公共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努力做到资金保障到位。全省公共文化投入连年迅速增长, 省财政拨款从2001年的1.7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8.2亿元, 净增16.5亿元, 年均增长13%大力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省、市、县、乡 (镇) 、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建成。 “十一五”期间, “全省共新建、改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影剧院、艺术中心329个, 总投入达61.5亿元”[1]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启动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工程、基层文物维修与保护工程。 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的补助力度, 将补助资金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予以安排。随着江西经济的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公共文化的扶持, 公共文化投入连年持续增长。
2.人才保障举措取得成效
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一是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人才保障的政策、措施, 出台了《“5511”江西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实施意见》 (2006年) , 下发了《江西省文化厅关于实施 “人才兴文” 战略的意见》 (200年) 。 2008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根据文化艺术门类的特点, 提出了符合文化事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规划、体制与机制保障措施。 二是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向社会公开招聘硕士、 博士高学历人才, 有效改善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提高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实施公共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选送编导、音乐作曲等专业人员前往高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脱产学习, 满足了部分文化单位紧缺人才的需求。四是落实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机制, 通过举办 “全省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培训班”等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 初步形成了一支拥有一定数量、 具有一定文化艺术水平的基层文化队伍。
3.法制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江西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 一是制定了发展规划。 进入“十二五”后, 制定了《江西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江西省2013—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这些发展规划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指导文化发展、审核文化领域重大工程建设、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二是出台了一批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政策, 积极探索江西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先后制定了《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江西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 (试行) 》、《江西省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及《江西省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等行政规章。
二、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投入保障机制不够科学
近年来江西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 财政保障方面做的比较到位, 但总体而言, 也存在不少问题, 现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较好地满足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 虽然近年来江西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连年增加, 但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 与江西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低于对科技、教育、卫生等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二是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公共文化支出结构不合理, 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比重过大, 公用经费、项目经费不足。 区域、城乡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差异明显, 均等化任务艰巨。 尽管江西近年来开展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 每年投入1.2亿元, 农村公共文化资金大幅增加, 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但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当前江西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机制以直接补助、 购买为主, 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较弱。
2.参与保障机制发展滞后
从实践来看,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中社会参与机制发展滞后。 一是由于江西是农业大省, 广大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引导机制不完善, 导致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不强, 总体表现为自觉参与较少, 被动参与较多, 公众文化服务参与热情普遍不高, 动力不足, 公众参与水平仍然较低。 二是扶持机制不完善, 对民间文艺团体、 文化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不够。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经费短缺、文艺人才匮乏等问题, 非营利组织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中仍面临多重困境。 三是公共文化市场主体发育滞后, 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 由于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完善, 还没形成健康、有序、规范的公共文化市场体系, 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市场的门槛还较高, 渠道也不够畅通,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的发育滞后,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单一。
3.人才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江西公共文化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人才流动体制不畅。由于公共文化人才管理的条块分离, 部门单位的壁垒尚未打破, 公共文化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 人才流动不畅, 人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人才配置效率不高, 表现在“想进的人进不来, 进来的人用不上”。 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发展机制。 对公共文化人才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文化人才选用不够灵活, 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文化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不完善。 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滞后, 基层文化馆、图书馆、文工团和乡镇文化站的专兼职人员普遍存在的年龄偏大、 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多年来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缺乏对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基层文化单位的引导机制。
4.法制保障机制有待强化
江西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完整的公共文化法律体系框架尚未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虽然出台了一些地方规章、 政策及规划, 但总的来说, 公共文化方面的立法仍比较零散, 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法律法规,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 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备、有效的公共文化法规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难以形成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力的保障支撑。 已有的法规数量偏少、层次较低、效力偏低, “经常会遇到的投资、税收、招标缺乏法律的保障, 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时常常无法可依, 只能靠政府临时进行行政干预。 ”[2]同时, 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考评和问责等具体管理制度也不完善, 难以对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到位、 是否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科学的评定, 影响到监管和问责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对策
1.优化政府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刚性约束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方有保障的可能。 ”[3]因此, 建立健全与江西财力相匹配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关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应逐年有所增加, 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二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责任。 明确区分不同区域、不同项目、不同政府级别对预算的投入标准。 合理界定省市、区县、乡镇三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责任。 坚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 增加省市级财政的投入比例, 减轻区县和乡镇政府, 尤其是贫困地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明确资金支出用途和具体的任务要求, 合理分配转移支付资金, 避免增量资金被过多地用于增加人员开支, 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 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财政投入差距。 四是提高政府非税收收入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比例, 增加彩票公益金等用于文化事业的投入。
2.创新参与保障机制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 但不是唯一主体。 目前, 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 企业、个人、社会较少参与, 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供给模式, 形成以政府主导, 多方参与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 保障各主体在法律框架下都能平等地参与公共文化供给。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要求,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履行好政府对公共文化的组织、管理及监督职能, 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形成各种社会力量普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良好格局。 “通过政府采购、委托承办等方式,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4]放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准入条件, 借助税收调节、荣誉鼓励等政策措施,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 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形成广泛参与、多方协同、合作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3.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 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 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公平与效率。 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机制, 一是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拓宽公共文化领军人才引进通道。 打破体制、身份界限, 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柔性人才引入机制, 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并重, 可駣取签约、项目合作、岗位聘任等方式, 多渠道引进优秀文化人才。 二是要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 注重现有公共文化人才的深造培养, 实施公共文化系统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一批全国知名的高层次赣文化人才。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培训, 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队伍。 营造有利于民间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充分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 三是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 打破薪酬分配和奖励中的平均主义, 充分激发公共文化人才的潜能, 重奖文化精品和文化精英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4.强化法制保障机制
目前江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法治化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丰富发展, 迫切需要一系列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保障。 因此,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就成为江西公共文化建设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结合江西省情, 制定公共文化法律法规, 明确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义务、责任和标准,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制定《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种类、场地设施、人均资源、服务半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有法可依。 此外, 也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考核机制, 注重对投入产出效益、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考核鼓励多方参与评估,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机制基础上, 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监督问责机制。 做到自上而下的考核问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机制有机统一。
摘要:目前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存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不够科学、参与保障机制发展滞后、人才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法制保障机制有待强化等问题。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建设需要从优化公共投入保障机制、创新参与保障机制、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强化法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林.江西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全民[N].江西日报, 2012-03-25.
[2]李媛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N].光明日报, 2011-12-05.
[3]唐运泉.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探索[J].神州民俗, 2011, (3) .
相关文章:
公共基础知识答案02-14
夏季电气安全工作方案02-14
顺阳乡召开全乡第一季度消防安全工作会议02-14
关于开展夏季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活动总结02-14
题目公共基础知识02-14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02-14
公共基础知识小结02-14
公共基础知识时政02-14
小学童话故事作文100字:大灰狼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