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理论(精选十篇)
运动训练理论 篇1
1、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反思
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立了超量恢复论和训练周期, 这深深地影响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效果, 尤其是在指导作用上面对体能类的运动项目及其重要。不过训练周期理论毕竟受很多因素的限制, 比如说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年代、比赛制度等因素以及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等等, 有些解释不清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么一个问题, 我想有必要反思一下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
1.1、现代赛制的发展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
主要的原因是对于比赛密度大、时间周期长、强度高的球类项目的联赛, 决对不能够机械的、简单地套用运动训练学教材上的单、双周期的安排。应该把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本项目的特点和当年的赛制结合一起, 来进行年度的训练周期的安排。实际上, 一支球队也会在在一个赛季中随着队员个体状态的起伏而变化不可能一直会连胜, 不论是洛杉机湖人队还是芝加哥公牛队。纵然他们都是夺过NBA总冠军的, 也不可能是全胜的, 状态也会有起伏。当然他们能够最终获得整个赛季的冠军, 这主要就是各个队的教练的训练技巧以及调控整个状态了。
所以应该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 保持一定的训练周期性、系统性、节奏性的统一。在联赛的过程中,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对年度周期的实施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以及改变, 这样就能够做到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1.2、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人们首先必须认识到, 高水平得运动员和青少年后备力量的训练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随着年龄的慢慢增大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运动员的心里和生理状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对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要求方面, 还反映在运动员自身素质方面, 这就构成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训练的实践证明, 专项能力是高水平运动员, 特别是世界顶尖级的运动员之间竞争的主要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学地选择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 来进行优先发展和专门训练。2个主要支撑点支撑着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 准备期主要是以一般得训练和负荷量为主, 慢慢的随着比赛期的临近, 负荷强度和专项训练也会逐渐增加, 到比赛期达到并且一直保持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不过随着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 人们慢慢的发现这个理论不能覆盖整个训练的过程, 主要忽视了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化基础、生理础以及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不尽相同的要求, 没能够对不同水平和年龄条件的运动员进行区别对待, 特别是不利于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水平。
2、改变传统的训练理论的方法
根据各个项目全年比赛的次数, 将全年训练计分成几个训练、比赛的周期, 根据本年度的训练任务以及全年重大的比赛次数和运动员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训练、比赛周期时间的长短。每个训练、比赛周期的时间可以是两三个月。比如说, 田径项目一年有五次国内外的重大比赛, 分别在三月初、五月底、六月中、八月初和十月底, 比如准备参加这五次重大的比赛, 那么就可以把全年的训练分为五个训练比赛周, 从头年11月到来年3月初为第1周期, 以后几个周期以此类推.每一个星期算一个训练的周期。把全年的训练计划分成几个不固定的比赛周期和训练, 还应该把运动成绩逐步提高的指标以及全年的训练分配到各个训练和比赛周期之中。如果这样的话, 全年的训练计划在各周期练习内容上也需要会有相应的变化.也就是把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一般身体素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或者是根据每以个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各个周期找一个侧重点。总而言之一句话, 想要让各种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成绩之间达到一个高度的协调, 就要把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一般身体素质的模式特征列入训练的计划内, 这样可以很方便的对每个运动员进行评价参考的依据。
3、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
现代的运动训练把训练过程看做是机能性的运动系统。首先根据自身得项目特点来制订出完善技术的、发展的速度以及长期的训练大纲, 并且在不同的中小训练周期中用来确定阶段训练负荷和重点发展目标。不过每一个运动项目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的。系统机能的发展以及提高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也就是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我们用篮球作为例子来看现代的运动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周期性的安排篮球运动训练过程。它的实质在于系统地重复各个完整的训练单元训练课、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 这样才能够让篮球运动训练水平波浪式的、阶段的发展以及螺旋型的上升。
4、结论
首先要对训练周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训练是不的断往前发展的, 而周期理论也应该不断的向前发展, 从产生至今天, 很多的国家学者都对它进行了补充以及修改, 这其中就包括马特维耶夫在内。那最为显著的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提出的训练个体化的问题, 也就是在周期训练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以及项目特点, 所以对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不应该简单的进行否定, 而是应该全面的判断这一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
可以说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于运动训练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到现在对那些超长距离以及长时间耐力性项目和全能多项的运动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商业化的比赛越来越多的的进入到竞技体育当中, 比赛的强度越来越大,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己经不完全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 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了。而且也不能够代表和解释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了, 所以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 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科技, 密切联系运动训练实践, 探索更加适合新的赛制的现代训练理论,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通过对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来进行反思和回顾,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的理论应该合理的进行利用, 那么对于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以及实践应该通过具体的比赛安排、运动员的特点以及训练的环境等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调整, 让现代运动训练理论更加的适合运动员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周期理论,运动训练,发展,反思
参考文献
[1]倪俊嵘, 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 (2) .
[2]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4) .
[3]王村, 杨兴权, 钟敏.新赛制下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J].体育学刊, 2004, 11 (2) .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篇2
专项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本身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练习,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战术及理论知识的训练。
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体育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在某专项上的运动水平及成绩。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相对于某一运动水平、某一运动项目而言的,高水平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可能是低水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某项目的专项训练可能是其他项目的一般训练。只要训练的内容在运动速度、肌肉收缩类型和力量大小和运动专项保持一致,或者所采用的训练内容的强度、功能方式、神经-肌肉类型等要素符合专项需要,都可界定为专项训练的内容。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时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应;是提高竞技能力、创造最佳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对各个运动项目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事任何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最佳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获得,无一不是一般与专项能力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
三、辅助训练
1、羽毛球运动中,跳绳中的双飞、三飞,锻炼弹跳及手腕力量。
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锻炼手臂、腹部力量。
2、在田赛运动中,对于铅球运动来说,是力量和爆发力的明显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先决条件,就首先具备了取得好成绩的一半,而取得好成绩的令一半就是动作的标准与不标准,重心移动的辅助训练,在学生做徒手动作时,给学生一个上体的推力,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的中心移动,还可以前脚站在高15cm的台阶边,后脚站在下边,做徒手的推球动作,等到平地做时,也可以做到重心移动的练习。
运动训练理论 篇3
关键词:周期;板块;训练理论;变迁;哲学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9-03
1观点背景
1.1周期训练理论周期训练理论,是原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对原苏联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项目参加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6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
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由于在20世纪的50~60年代竞技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理论的体系,对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十分薄弱,所以马特维耶夫的“周期" 训练理论在问世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并于70年代进入部分西欧国家,成为竞技训练,尤其是体能类项目主要是在它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训练的。中国因受前苏联训练理论的影响,周期训练理论已广泛被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 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对运动训练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之一。[1]
1.2“板块”训练理论前苏联训练学者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对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已不适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他在大量、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即被称为“板块”(Block)的训练模式。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没有从“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角度概括训练的过程,而是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从具体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对训练安排进行了解释,同时,他又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提出了“集中负荷效应”的训练方法,即将一些对专项成绩具有关键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素质以“板块”(Block)的形式集中插入训练当中,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该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对它的集中训练和优先的发展,实现专项成绩的突破。[1,3]
“板块” 训练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素质和能力加以训练。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练效果。 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训练准备期,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完成不同的训练负荷和目标的转换。在“板块"训练理论中,准备期同样安排比赛,在比赛期也安排主要的基础训练(如最大力量)。因为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通常训练的刺激已达不到对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这必须通过比赛来实现。[3,4]
2观点冲突
2.1高水平运动员对现代赛制的适应性┙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不仅导致大部分项目的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比赛的形式、规模也发生变化,以及各赛次与运动员的利益、资格和排名等都发生了关系,例如,从2004年8月8日雅典奥运会决赛开始,至2005年8月13日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刘翔共参加了14次国内外的大型比赛。
由于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强调准备期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且以突出负荷量来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训练,以便为准备期后期的专项训练奠定基础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制变化。运动员处在高水平训练阶段,依据生物适应的原理,他们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专项性”要求也在提高,只有那些接受刺激的组织和系统才可能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只有刺激的强度超过现有的专项适应水平才能够打破原已形成的“平衡”,在高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显然,如果在高水平训练阶段仍然遵循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在占训练时间最长的准备期以低强度和一般的训练内容为主,则不可能使机体受到适宜的刺激,也不会获得良好的机能储备,另外,这种长期脱离专项的训练手段和负荷不仅不会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而且会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朝非专项的方向发展,导致专项能力的下降,因此,准备期运动员难以参加比赛和获得持续的参赛能力。目前,我国部分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成绩长期徘徊不前,只能达到一般世界水平,而无法进入世界高水平的状况,与我们受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影响,在高水平训练阶段缺乏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不无关系。[1]
而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的“板块”(Block)训练理论,则是依据生物适应理论,将运动训练过程理解为一个适应循环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blockA),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的运动潜能;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blockB),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能够充分利用其己经提高的运动潜能,并通过逐渐增加强度的比赛性练习将其表现出来。在这一阶段运动员可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第三阶段为主要比赛阶段(blockC)。这一阶段是一个适应循环的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己提高了的运动潜能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板块”(Block)训练理论由于在准备期着重解决运动员的1-2个专项能力,同时在训练的各个时期中完成不同的专项训练负荷和训练任务的转换,准备期中可以安排运动员参加比赛。这与周期训练理论有着差异(表1)。
2.2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生物适应的可行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在准备期强调大的负荷量的一般训练,规定了运动员多种能力的平行发展,由于每一种素质和能力适应性提高的生物学机制具有异时性的特征(即每种素质和能力在负荷-疲劳-恢复-适应提高的过程的时间是不同的),若每种素质和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适应性提高和保持,某种素质和能力就会丢失或下降,尤其是对专项能力具有支撑作用的能力,显然,这种状况对提高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不利的。这不仅对教练员训练安排提出极其苛刻的要求,而且由于各种能力交互影响的复杂性,目前生物学的研究还难作到对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素质和能力每个训练单元、训练周和训练阶段作出适应性提高的准确时间。因此,周期训练的模式只能是粗线条的训练,这对于当今高水平运动员细化专项能力的提高是不精确的。
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的“板块”(Block)训练理论,强调的是依据个别核心能力的突出发展,其训练时间是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所需要适应性来安排的,通过每一次训练课重点的刺激和连续课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适应性水平、借以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同时在重点提高的素质和能力的练习中穿插一些可起到调节、辅助作用的其它能力的练习(表2)。从生物适应原理看,单一的素质和能力其适应性提高的时间,相对于周期训练准备期强调的各素质和能力的平行发展更较容易把握和控制(表3),同时这些专项的核心能力对机体所造成的疲劳,仅为局部的、对整体疲劳的影响较小,因此,不易造成过渡训练。
2.3理论模型适用的针对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对部分体能类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只是从教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竞技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而较少考虑机体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研究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对训练产生的不同应激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很难对该理论适用的范围、条件、监测和指导程序等给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1]但是,毋庸置疑,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模式对运动训练这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过程作了高度的概括,使人们透过年训练周期的划分以及不同训练阶段训练手段和负荷的不同安排,能够比较容易地捕捉到运动训练的脉络和规律,是训练理论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竞技体育极值化,高水平运动员间的能力差异通常仅为“百分之一秒”,对这细微专项能力的挖掘,必须要精确的筹划、设计与监控,因此周期训练理论这种模糊性很难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板块”(Block)训练理论的立意在于使周期训练理论在高水平元动员训练中所规定多种素质平行的发展的重点不突出、甚至有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3]通过一个个的“板块”结构的有机组合,集中地发展了专项能力,解决了在一个“板块”结构中、“板块”与“板块”间不同负荷性质和负荷大小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有机地恢复与衔接问题。由于“板块”训练模式始终强调的是专项训练,因此,“板块”(Block)训练理论对于长时间的保持高水平运动员连续比赛的能力就成为部分项目重要的理论支撑。
3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
3.1训练理论变迁的自然逻辑训练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活动都具有它的内在的行为逻辑。从训练理论的发展的历程看,其实这个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相互联系的阶段,前后相继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是代表人们认识进步的特征。而在不同的阶段内则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不同历史阶段训练理论研究成果,一般来说,表现出的是否定性的发展,并且是建立在训练实践危机的基础上,可以说,训练实践危机是训练理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而在训练实践更多的时间内,训练理论特别是取得了统治地位的主流的训练理论学说,是作为训练实践内在的稳定因素并发挥着它的独特的作用,训练理论似乎总是把训练实践塞进一个已经制造成功且相当坚实的框架里,它的存在的方式和目的不是去发现和研究新的训练现象,而是在于澄清既定的训练理论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现象,并给予更多的阐述和说明。
但是,训练实践确实在不断地突破它的旧有的发展模式,经常地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新现象和新的训练理论。因为在既定的训练理论指导下的训练实践,肯定地会产生一些原有训练理论之外新的东西,为了消化这些新的东西,就需要产生另外新的训练理论。当这些新的训练理论逐渐成为训练实践内在的组成部分以后,训练实践就与以前不同了。由于新的训练理论具有丰富的训练实践和强烈的思辨基础,从而为训练理论的变迁提供了方向。
3.2训练理论变迁的必然性训练理论是对训练实践中的某个基本问题及其有关问题,在积累了相当多的训练事实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的基本概念,并据此进行的推论。这里所说的基本概念,虽然是根据已知的科学训练事实和科学训练规律提出的,但是一般只能根据训练学家掌握的部分科学训练事实和已知了解的有限的科学训练规律,而要用它去涵盖更多的事实,并能演绎出新的科学事实即预言,实际上必须含有推测的成分,或具有假说的性质。如,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控制,尚难做到精确、任意的把握,充其量只能概率性地掌握。而“板块”训练理论除了适用于可测量类项目外,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运动项目也需要实践的验证。原因有三个方面。
3.2.1任何训练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训练理论是对运动训练实践的一种合理的正确抽象,与实际训练的复杂性相比,具有简化、优化和理想化的特点。由于训练理论本身受其内在因素的制约(历史条件、认识工具、相应理论发展、研究者认识水平),因而决定了训练理论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穷尽对训练实践的认识,再好的训练理论也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成果。我们这里强调训练理论的局限性,并不是要降低或冲淡训练理论的作用。相反,训练科学工作者只有正视这种局限性,有意识地去克服这种局限性,才能既充分又恰当地发挥训练理论的种种功能。
3.2.2任何训练理论不具有唯一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时,可以产生不相同的认识。因此,对于训练理论的认识也不具有唯一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同一研究对象,常有多个模型并存;其二,对同一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也是多种模型逐个更替的过程。例如,“板块”训练理论严格意义上讲,它并未超出“周期”的概念,它是“周期”向着纵向和微观结构的深度发展。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也许还会对“周期”有新的认识。
3.2.3许多训练理论还难以做到实践的检验对训练过程各种现象的研究,而构建的训练理论,几乎都是属于半定性半定量的模型。正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有的因素、指标不能定量,或者不能精确定量,通过定性的估计、判断,以弥补定量的局限和不足。依据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定性方法所建立的训练理论,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变量"的难度较大,只能是思想的实验,这种思想的实验不像实际实验看得见摸得着,进而在训练结果与训练理论之间就难以进行双重的检验,于是,就产生了人们常说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
一种新的训练理论的建立,往往同时伴随着的是训练实践的危机。所有的危机都开始于旧有的训练理论支点变得模糊,于是理清原有的训练理论价值就成为必要,而每一次的理论变迁都是人们对训练实践认知的升华和迈出超越性的一步。在训练理论演进过程中,存在着多次理论变迁的内在逻辑,它的存在使得训练实践能够在稳定和变革发展之间获得某种平衡,从而维持训练实践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4).
[2] 倪俊嵘.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4).
[3] 李庆.现代运动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体育科学,2005(6).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综述 篇4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查阅近年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文献资料的综合部分。
1.2.2 比较研究法
对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热点进行比较研究存异求同, 为预测其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1.2.3 逻辑演绎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 如类比、归纳、推理等, 要得到正确的结论还要结合多项体育学科知识对所获资料进行详尽分析。
2 国内外运动训练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发展历程
(1) 萌芽阶段 (1898~1965年) :此阶段属于积累总结运动训练实践经验阶段; (2) 形成阶段 (1965~1975年) :此阶段发展到揭示运动训练一般规律, 奠定运动训练学理论基础, 展示相关基础学科与运动训练的多学科联系阶段; (3) 深化阶段 (1975年至今) :此阶段为运动训练学的科学体系得到了逐步完善和丰富阶段, 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极大地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2.2 国内发展历程
(1) 引进阶段 (1953~1957年) :从苏联引进单项训练理论, 对一般理论介绍性的解释; (2) 摸索阶段 (1958~1966年) :以训练经验、体会总结为主是在1958~1962年之间, 有关训练普遍规律的研究是在1963~1966年上半年; (3) 系统化阶段 (1970年至今) :1970~1975年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单项训练工作的经验, 运行训练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是从1977年开始的。
3 国内研究进展及热点
3.1 国内研究进展
3.1.1 运动训练学概念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运动训练学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在以下三方面有一致的观点: (1) 是研究各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 是连接基础学科与训练实践的重要桥梁; (3) “一般规律”是训练学的内涵, 是区别其它学科的根本。
3.1.2 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的研究
(1) “竞技体育”应定义为一种“体育活动”; (2) “比赛战术”应定义“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
3.1.3 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
(1) 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中国于1983年提出“分类训练学”构想, 1987年完成了项群构思与命名, 1990年发表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论文, 1998出版项群训练理论, 2000年“项群训练理论”编入全国体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
(2) 竞技能力结构的研究。199 4年, 我国学者建立了“优秀运动员竞技五能力结构模型”理论, 随后1997年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理论”, 自此这两个模型和先前日本的“木桶理论”互相补充, 理论相得溢彰。
(3) 运动训练直接应用到实践中的研究。近年的学术专著分别从训练心理、机能、教练员素质、青少年训练等角度给予了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直接的回答, 为训练实践提供最直接的方法导向。
(4) 对优势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运用博弈相关理论对“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发展规律的总结”认为中国的优势项目之所以优势是因为: (1) 技术队伍专业; (2) 注重拼搏精神; (3) 把握趋势, 形成特色; (4) 抓技术创新; (5) 科学化训练; (6) 重视选材。
(5) 对训练实践行为导向性的研究。1995年的《奥运争光科技工程》促进了训练理论的突破、创新, 把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一步步推向前。
3.2 国内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
3.2.1 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在竞赛学方面、选材学方面、竞赛管理学方面渗透, 是近年来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发展趋势, 并且作出了大量的著作。
3.2.2 运动训练的认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这方面的一般理论代表性研究有《竞技教育学》、《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运动训练理念探析》。在专项运动训练理念代表性研究有《关于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理念的构建》、《对中国排球运动训练实践中若干理念的反思》、《国外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研究》等。
3.2.3“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
新时期不同学者对于此原则进行了不同的解析, 也产生了一定的共识, 那便是其核心是“从实战出发”, 但是同时该原则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在科学训练更高要求的今天, 应与时俱进, 有所发展, 进一步完善。
3.2.4 优秀运动员的个体训练问题受到关注
这一块的研究集中在我国明星运动员的研究上, 如:刘翔跨栏技术的动作特征研究、陈艳青备战北京奥运会专项辅助的练习与竞赛成绩关系的研究、杜伟技巧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等, 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优秀运动员个体训练学特征。
3.2.5 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
项群训练理论创于20世纪中国,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成果丰富, 对于充实运动训练理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着用。
3.2.6 竞技能力应用研究不断深入
在“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这三个模型的指导下学者们研究了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途径、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集体项目的研究都不同程度的表明在模型理论的指引下的各项目训练实践理论的深入探讨。
3.3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的新观点、新探索
3.3.1 关注运动训练过程中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这一块的理论有:和谐竞技体育的研究、运动训练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研究、“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过程研究、竞技体育伦理研究、环保竞技运动训练研究等, 这些研究表明中国的竞技思想已经从“物本位”向“人本位”和“物本位”重要转变。
3.3.2 训练周期划分问题
训练分期理论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 其科学性受到不断的质疑和挑战。
3.3.3“小周期”和“板块结构”理论的探索
我国学者认为: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准备期中平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 而板块结构训练理论是有选择的发展1~2项素质, 这就是他们的区别。其核心思想是:“高水平运动员接受一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 在相对集中3~4周的板块时间内, 并且在通过对一些指标测试来检查每个训练板块”。
3.3.4 超量恢复理论实践效果的争议
我国学者对于超量恢复理论的实践效果有以下五点质疑:一是该理论的科学实验数据不足;二是人体能力的极限没有给出;三是机能提高的长期累计效应被忽略, 而仅仅强调了短期行为;四是理论缺乏辨证思考;五是以个别代替一般, 以部分研究替代整体研究。
4 研究展望
21世纪是倡导科学的世纪、是倡导和谐的世纪、是倡导协调的世纪、是倡导全面发展的世纪,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即是如此。在回思过去和立足现时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必将会出现如下几点趋势。
4.1 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受到重视的程度将会继续得到加强
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必须在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方法的突破必然会产生一大批新成果、新理论。辨证唯物哲学的思维方法将会继续作为我们研究的核心指导方法起着重要作用,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研究中将会被更广泛的应用, 数理统计科学将在研究分析中得到更深入的应用,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特点将会日趋凸显。
4.2 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
“科学性”体现在未来将会有大量的高科技理论和技术向着运动训练理论的领域渗透, 特别是一些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概念、观点和理论, 都将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自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而且经过反复的训练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服务与实践方面是“实用性”的体现, 更加紧密的把未来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 使理论更有利于实践, 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而使理论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3 新认识、新理念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新的理论和视角随着与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对的产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将是以训练思维和理念为主, 训练思维和理念的突破是训练实践突破的前提。要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的理性化、人性化, 那么各项竞技体育的研究就要和人文关怀紧紧结合。
4.4 更加注重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结合研究
研究将会在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上密切结合, 在把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研究将会在个性化训练方面即特殊规律方面进一步升温, 沿着以特殊—一般—特殊…、整体—细节—整体…的路径不断循环往复中认识运动训练中的更深层次规律。规律的细节化、现实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从而使理论更利于指导实践。
4.5 体能和技术的结合研究将会成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焦点
体能和技术是任何运动项目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体能是运动进行的内在物质基础, 技术是运动的外在表达形式, 深化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在实际训练中结合具体专项、具体个体, 在训练实践中将二者辨证的、有机的统一起来, 将更有助于把握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本质规律。
4.6 更加注重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研究
由于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 能否科学、系统的安排训练过程的每个环节, 使运动训练系统沿着高效、高质、高度有序的方向运行, 使系统内的每一要素朝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而未来的研究会对运动训练过程调控优化方面进会进行更多的有益探索。
4.7 教练员将会作为运动训练系统的核心因素进入研究的视野
从目前看, 教练员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关注, 如执教能力、大赛的控制能力和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未来会把教练员的研究和对运动员的研究提高到同等地位。
4.8 运动训练将会更加注重“整体效应”、“协同效应”、“均衡博弈效应”
对于运动训练中的各个相关因素充分的考虑, 并要求相关因素之间的协调性要提高, 有利因子要强化, 不利因子要弱化, 使运动训练朝系统最有序化、系统功能最大化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够提升运动员 (运动队) 的竞技能力乃至持续协调发展竞技体育。未来的研究要突出的强调系统与环境的协调, 并不单是对系统本身的协调机制的注重, 使得运动训练中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均衡博弈性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Irving PG, Goldstein SR.Effect of Home-field Advantage on Peak Performance of Baseball Pitchers[J].Journal of SportBehav ior, 1990.
感统训练理论 篇5
平衡感:
幼儿表现: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拿东西不稳,走路撞墙,心烦气躁,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训练项目:跳床、大陀螺、平衡踩踏车、大滑板、蜗牛平衡触觉:
幼儿表现:在家在外判若两人,粘人、爱哭、怕陌生、胆小、训练项目:吊袋游戏、圆筒吊缆、圆柱抱筒、海洋球、羊角前庭觉:幼儿表现:笨手笨脚,不听指挥,视听神经系统都会扭曲,健全,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及左脑的组织判断,逻辑能力陷于混乱。
板
孤僻、坏脾气、固执、偏食、调食、爱咬人、不喜欢拥挤、缺乏自信、对新的学习加以排斥,朋友少、喜欢吸允手指及触摸生殖器,不喜欢被人拥抱,但喜欢拥抱别人,并常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球、大龙球游戏、乌龟垫游戏、小触觉球游戏、跳袋、超级隧道球池屋游戏
形成阅读、听写及写字上的困难,身体行动及右 脑思考会陷入混乱,引起语言的严重障碍,也成了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写字时常把熟悉、字体、偏旁部首写反,甚至前后反读。在人多的地方迷失方向。经常遇到挫折,缺失信心,容易养成恐惧、伤心、生气、过度兴奋,无法有效的抑制和协调。
训练项目:大滑板、圆形滑车游戏、趴地推球、大陀螺游戏、吊缆游戏、圆柱抱筒游戏、圆筒吊缆、大龙球、跳床、踩踏石游戏、超级隧道球池屋游戏
本体感:
幼儿表现:不用看镜子,我们可以正确摸到鼻子、眉毛;不用看阶梯,可以灵活上下楼梯,拍球、开车、骑自行车、游泳。双手双脚及身体双侧协调,运作自如,这就是本体感。如果平衡感、触觉、前庭觉不良,本体感便很难健全发展。
运动训练理论 篇6
摘 要 随着世界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赛事与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但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中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是什么关系?本文深入剖析人体运动原理,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
关键词 体育 锻炼 运动 分期理论 板块周期
随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被号召参与体育运动项目。近些年,各个国家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体育方面的成绩,纷纷做出体育方面的改革,随着体育比赛选手越来越职业化,奥运周期国际的学者渐渐涌现出一种观点,那就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职业化选手的运动训练”,这对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未来发展与适用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认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板块周期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
一、深入原理,从原理定位问题
所谓的运动训练分期,是指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分为“一般训练”“准备训练”以及“专门训练”三个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训练学专家马维特耶夫对运动训练的分期专门做出了理论的阐述并对整个分期训练进行了论述,标志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正式形成。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维特耶夫所做出的运动分期理论已经不再适合现今的运动现状。随着运动赛制与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分期原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改变,以适应现今的体育运动以及比赛机制。
而对于板块周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从事与运动学研究的学者提出,人体机能在整个运动训练分期中应该存在一个最优周期模式。而发展到后来,以色列的伊苏林教授则认为,运动训练分期应用在运动员训练上固然有好处,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弊端会逐渐显现,比如运动员疲劳训练的积累、不能参加高强度、高密度的体育赛事,而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就是板块周期。此后,他一直对板块周期进行长期密切的关注以及研究,并将板块周期定义为:“一种高度专项化集中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模式”。
但是对比运动训练分期原理与板块周期,虽然二者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缺陷,也使很多学者认为板块周期是对运动训练分期的补充,但是深剖二者内涵,不难发现二者的关系。
二、深入内涵,从内涵发现关系
对比运动训练分期与板块周期的特点,不难看出,运动训练分期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主要是针对运动员的长期训练而制定的一项专项化训练方式,而对于板块周期来说,则是对于解决训练时带来的生理冲突,以解决训练分期中集中周期的训练而带来的生理疲劳导致无法参加多次比赛的运动训练模式。
运动分期训练先期的提出其实是用来改善长期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生理疲软,但是通过对运动训练的长期观测,我们不难发现,人们长期高强度训练周期达到能在比赛时一举爆发的效果,但是结果往往不往人们预期一样的发展,后来,经过长期的训练,人们发现将训练周期切断,分为“一般训练”时期、“准备训练”时期以及“专门训练”时期,这些周期划分出来之后,还在里面划分大周期、小周期。早期的训练运动分期理论要求基础以及竞赛中周期贯穿整个分期运动训练中,也就是说,运动者的身体机能在这一整个时期都是出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板块周期并不是其他领域的新发现,而是运动训练分期中的中周期的一个特殊时期以及深化,周期板块的应用,有效的解决的运动员身体机能高强度训练带来的身体疲劳以及高密度的比赛。
三、深入发展 从发展确定实践
不管是一个业余的运动项目爱好者,还是一个专项职业体育运动参赛员,对于运动锻炼以及训练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方法及偏爱。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做出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规划,从业余体育运动员到职业体育赛事参赛选手,都应该采用运动训练分期进行体育锻炼及训练。然而,对于专项选手来说,由于近些年比赛项目及内容的不断变革,如何适应变化莫测的赛制改革从而在比赛时先发制人一举夺下冠军。首先,应该深入研究运动训练分期原理,使传统理论结合新式比赛,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比如,运动训练分期原理的制定并不顺应参赛选手的年龄呈上升趋势而做出相应的变化,相反,它一直以一个平稳的趋势贯穿于整个体育训练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动员在训练时应该自己把握强度,找好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平衡点。再来,由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一直指导着运动员围绕一般训练、准备训练以及特殊训练、大周期、大周期等时间点训练,无疑会造成运动员身体机能高度疲劳等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运动员应该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一直沿用的理论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也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运动员在训练时应该做好协调。
综上,就运动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周期而言,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运动分期训练原理贯穿于整个运动员训练的过程,而板块周期则是运动训练分期周期中一个特殊时期以及深化,是对运动分期训练周期给运动员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补充的一个板块。
四、结语
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运动的意义。传统的训练方式以及方法对运动员来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正确应用运动分期训练原理以及板块周期,不仅是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是有益的,更是对国家的体育事业以及国家实力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參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
运动训练理论 篇7
关键词:功能训练,发展,运动链
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康复, 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于功能训练具有使损伤者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 一些没有受到损伤的人也开始进行功能训练的动作练习, 通过练习发现经过训练后可以使身体功能变得更强壮, 于是功能训练便逐渐走入健身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 一些欧美学者将以往主要用于康复和健身的功能训练拓展到竞技体育领域。
一、对功能训练的思考
1. 功能训练包括核心力量训练
通过对核心力量的训练, 增强了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 增强了核心区域稳定重心、专递力量的功能, 同时, 核心力量也是竞技运动一种重要的力量源, 对上、下肢运动起着首先发力的作用。功能训练增强了核心的力量, 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过分注重四肢力量发展而忽视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问题。
2. 功能训练包括功能性力量训练
功能性力量训练强调运动链的整体性与流畅性。要求寻找运动链的薄弱环节, 在对其进行针对性训练, 弥补其薄弱环节, 促进运动链动作效率的整体性提高。这与传统力量训练中的针对性不谋而合。
二、功能训练使用条件因素分析
1. 功能训练必须考虑专项动作的正确性
无论什么专项都有其动作的规范性及合理性。其动作的规范性及合理性是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的。每一个专项的规范性动作都是经过数年、数十年或者更长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的, 是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的。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及其解剖结构的就是正确的。例如:百米跑都是向正前方跑动的, 而不是向侧面滑动。因为百米运动就是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完100米。所以说正确的动作是完成该专项运动的最佳选择。
2. 功能训练需要考虑运动链上每一环节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链的流畅性
功能训练强调动作的整体性, 动作链的流畅性, 是功能训练全面性的体现, 但这不表示功能训练不考虑局部性、不考虑运动链时的某一环节。运动链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 这些环节都能协调一致时才能表现出运动链的流畅性, 当运动链的某一环节受到损伤而导致该环节的运动功能降低时, 功能训练就应该尽量恢复该环节的运动功能。目前, 核心力量训练之所以这么热门, 正是因为传统的运动训练过多的强调四肢力量的练习, 由此忽略了对核心力量及稳定性的训练, 核心区域成了专项运动中运动链的薄弱环节, 因此, 功能训练应加强对核心的训练, 以保证运动练得流畅性。但这并不表示功能训练就忽略四肢的训练。而是保障运动链的整体性和流畅性。由此看来功能训练与传统训练并不矛盾而是传统的运动训练的完善。
3. 功能训练需要考虑专项的供能特点
要想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除了练习动作、体能外还必须练习与该专项相对应的功能系统。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以动作为载体, 注重动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无伤化和有效性发展三大供能系统供应能量的能力和动作技术利用能量的能力[4]。也就是说三大功能系统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而与专项相对应的功能系统提供能量的强弱就是该专项的制胜条件。供能系统的功能是为人体运动提供能量, 功能训练训练其专项所对应的供能系统其目的就是提高供能系统提供能量的能力, 进而提高专项的竞技能力。
4. 功能训练需要考虑负荷、疲劳与恢复的关系
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种也是专项训练, 是体能专项化的桥梁, 提高了技术表达体能的效率, 缩小了训练的比赛的距离, 通过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说功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训练中必须考虑负荷的合理性, 考虑运动员的疲劳状态以及能不能在下次训练是得到恢复。
5. 功能训练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
功能训练也应该遵循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 如:循序渐进、有简单到复杂等。例如核心力量训练按难度等级划分为七个等级: (1) 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 (2) 稳定状态下无负荷的运动; (3) 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 (4) 非稳定状态下克服自身阻力的运动; (5) 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练习; (6) 非稳定下核心爆发力练习; (7) 稳定下核心专项力量练习。无论是高水平运动员还是低水平运动员, 都应遵循难度递加的训练顺序。如果颠倒顺序训练非但不能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还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出现。
三、结论
1. 功能训练与功能性力量训练是不同的概念, 功能性力量训练是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训练不仅仅包括力量训练, 还包括功能性速度训练、功能性耐力训练、本体感觉及能量代谢方面的训练。
2. 功能训练是一新兴的训练理念, 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对运动员进行功能训练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 功能训练必须考虑专项特点。 (2) 功能训练必须考虑专项动作的正确性。 (3) 功能训练必须考虑运动链上每一环节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链的流畅性。 (4) 功能训练需要考虑专项的供能特点。 (5) 功能训练需要考虑负荷、疲劳与恢复的关系。 (6) 功能训练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张建华, 孙璞, 杨国庆.功能训练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 (第27卷) 第5期.
[2]张建华, 孙璞, 杨国庆.功能训练的起源、发展与定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月 (第28卷) 第5期.
运动训练理论 篇8
2002年8月,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求理论教材的安排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比例要达到10%,同时提出了课程内容要遵循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作为高校体育专业中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好动不好静、文化基础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自我约束力差、可塑性强等特点,其体育理论课堂教学具有较大难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适应新要求,把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理论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2 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2.1 思维跳跃性强,注意力易分散
跳跃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发散性思维。它除了具有灵活、新颖、变通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以外,超越常规思维程序、省略某些中间环节是它的主要特征。这种跳跃性思维在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身上表现在课堂上当老师讲授到他们感兴趣话题时,顿时课堂气氛会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会紧接着连续问一串问题,有时候每个问题听起来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思维跳跃性强的特点带来的另一个特点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一旦分散,就很难再次集中,严重影响了听课效率,因此理论课上经常会出现“坐不住”、“急下课”的现象。
2.2 专项基础好,文化基础薄弱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普遍一个特点是体育专项成绩好,文化基础差。突出表现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都具有多年的专项训练经历,曾经参加过各类级别的比赛,体育专项技术比较扎实,对专项课表现出较大的热情。文化基础薄弱则表现在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理论课考试及格率偏低,人文素养欠缺,对体育理论课热情不高,上课睡觉、看课外书的情况经常发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运动训练培养工作中学、训矛盾突出,即没有正确协调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调查中发现,入学前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文化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分散在普通高中班里上课;二是集中在专门的体育班学习。前种方式对文化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和普通学生的比较中,学习上得到激励;但对于文化基础不好的学生运动员来说,又容易造成自卑与被歧视,从而不利于文化基础的提高。后种方式的缺点是班级整体文化学习氛围不浓,缺乏学习的相互激励机制,且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3 反应敏捷,争强好胜意识强
运动训练的学生反应敏捷,课堂气氛容易活跃。这是因为相当部分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体操、田径、乒乓球以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速度、有力量,同时对反应的灵敏程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特点都成为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其次,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入学基本要求为国家二级运动员,都具有一定的参赛经验。体育竞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竞争性与对抗性。长年的参赛和训练经历培养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和争强好胜的意识。
2.4 自我约束力差,易产生厌学情绪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行为不规范,课堂睡觉、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目前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多为85后的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对其宠爱有加,却常忽视了对其人生观、纪律观的教育与引导;二是生源质量有下降趋势。调查中发现,相当部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是由于高考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选择报考体育专项要求较高而对文化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训练单招考试。原本基础的薄弱使得入学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理论课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 体育理论课堂教学设计
3.1 灵活设计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前奏。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专业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易分散,所以上课一开始,就必须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应付某种问题、解决某种问题开始的。”课堂开篇之初,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有悬念的问题,诱导学生的兴趣,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如在讲授《体育管理学》课程中“退役运动员安置”内容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怀抱着婴儿的妇女在北京一胡同里摆地摊的图片,一下子便把同学们的听课情绪调动起来了,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等我往下讲。紧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位妇女的地摊上不但卖衣服还卖这个”,随后我展示了第二幅图片,图片上是大大小小的奖牌。学生们见此非常吃惊。我进一步设置悬念:“你们猜这位妇女是谁?”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言很踊跃。最后我解开了谜团——她就是刚退役下来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冠军。当观察到同学们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我引出了该堂课程要讲授的内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情绪。
3.2 巧妙安排上课节奏,保持学生持续的注意力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节奏。上课的节奏对学生的智力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调节,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瑜伽运动中呼吸的节奏对于身心的调整与舒展,它能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连续的刺激,从而引发长时间的注意力。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为此,老师的教学组织风格和采取的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把握好上课节奏,我觉得要把握好老师语言的“节奏”。我认为语言“节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话语速的快慢,二是语言抑扬顿挫的“顿挫”,即老师要会控制什么时候停顿,什么时候要“拖调”。有吸引力的体育理论课堂应该是七律齐放、八音和谐的课堂。而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烦不胜烦的课堂,其节奏是单调划一的。呈现出来的景象是:教师用同一种语调,同一种语速来讲述,不管是提问,还是表扬,或是提示学习任务,整节课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抑扬顿挫,课堂的情感色彩只有一种——沉闷。
其次是上课内容的安排。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推崇的教学方法,但我发现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中,当讲授案例尤其是热点事件时,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个个抬头专心听讲,但一旦案例讲完引入理论概念讲解时马上头低下一片。为此,在内容安排上我采取了“以快节奏取代慢节奏、以快中求好取代好中求快”的方法,比如在案例讲解后,我通常会设计讨论环节;对相对枯燥的概念内容采取拆解方式进行讲授后,我通过马上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在课上能长时间的注意所学知识。整节课感觉很紧张,像绷紧的一根弦,无法开小差。这是一种有益的紧张,能使学生减少注意的惰性。
3.3 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约束能力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因为体育本身即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把竞争意识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形式上,可针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诸如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群众体育管理》章节时,在介绍了群众体育的概念、管理的内容后,我一反常态,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群众体育案例上台演讲,并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分。结果,每个小组的同学发言踊跃,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对不爱发言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来说,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还要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
此外,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应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不应压制、歧视,而应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
4 小结
总之,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体育理论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和重视该群体学生的共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好课堂导入,巧妙安排好上课的节奏,采取正确的激励手段,不断加强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这对激发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持续注意力,从而提高体育理论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韩志忠.体育教学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吴忠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陶璋.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2):83-84
[5]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2):18-19
[6]刘吉峰,等.普通高校厌学体育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西昌学院学报,2005(9):149-150
[7]张秋珍.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发与维持学生的良好情绪[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2):127
运动训练理论 篇9
X射线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大中型医院得到普及。通常进行血管造影的目的是观察心血管狭窄性病变,制定治疗和介入手术计划。同时,由于冠脉附着于心外膜的表面,可随心脏有节律的运动,因此根据造影图像序列中冠脉树的形态变化,可对心脏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国外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展开了基于心血管造影图像数据的心脏运动分析的研究。初期是采用由双面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得到的血管分叉点作为标志,跟踪心脏的运动[1]。此后Coppini等[2]扩展了该方法,由重建出的血管骨架拟合出用球函数表达的心脏表面,通过比较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的心脏轮廓,对心脏的局部变形进行描述。Mishra[3]应用三维高斯曲率来分析心脏表面的变形。上述方法所采用的运动模型都没能完整的包含心脏的运动形式,或采用的形状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充分捕捉心脏的复杂变形。作者在文献[4]中建立了多层次的心脏运动模型,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将复杂的心脏运动进行分解,并估计其参数,从而全面反映心脏的实际运动。
本文在文献[4]的基础上,运用非刚性体运动分析理论,侧重于心脏局部运动的估算。同时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采用由两个近似正交角度的X射线冠脉造影图像序列重建出的三维血管骨架树序列,首先运用文献[5]提出的血管骨架运动方法计算出相邻时刻间各骨架点的运动向量,作为参考值,对本文算法的误差进行定量估计,并对误差来源进行了定性分析。
2 基于非刚性运动理论的心脏运动分析
在心动周期中,心脏会发生十分复杂的运动和变形。根据Potel[6]的发现,心脏除了会发生众所周知的整体变形(比如膨胀或收缩)之外,还会发生整体刚性运动以及局部变形。在每个时刻大约90%的心室壁运动是趋向或远离心室收缩中心的,这表明膨胀和收缩远比平移、旋转或扭转重要。
根据Potel的研究和非刚性体运动分析理论,本文将心脏的运动分解为整体和局部运动:
基于非刚性运动理论的心脏运动估计是一个运动分解的过程,算法在估计运动的同时消除运动,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糙到精细的估计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步骤:1)通过构造一个动参考坐标系来计算整体运动和变形;2)通过在动坐标系中进行扩展超二次曲面拟合,估计整体变形;3)估计心脏的局部变形。采用的输入数据是由两个不同角度的冠脉造影图像序列重建出的三维血管骨架树序列。
2.1 整体运动估计
运动分解的第一步,是估计心脏的整体刚性运动,并将它从总体运动中分离出来。首先建立局部坐标系,原点定义为心脏收缩的中心,坐标轴定义为心脏的主轴。根据局部坐标系的位置及方向的改变就可以确定心脏在两个时刻间的整体刚性运动[4]。
心脏的整体变形包括沿三个正交方向的膨胀、收缩和沿心脏长轴的扭转。在分析整体变形之前须先进行整体刚性运动的补偿,使两个时刻三维血管骨架点集合的局部坐标系重合。在局部坐标系中,分别将两个时刻的血管骨架点拟合到一个空间曲面上,通过分析曲面的形状变化,估计心脏的整体变形。根据心脏的形状特征以及变形方式,本文选用扩展超二次曲面(ESQ,Extended Super Quadrics)[7]:
式中:指数f1(θ)和f2(φ)分别是纬度角θ和经度角φ的函数(-π/2≤θ≤π/2,-π≤φ≤π)。用球半径r(ϑ,ϕ)来表示该曲面,它是球坐标(ϑ,ϕ)的函数:
其中:ϑ=π/2-θ,ϕ=φ。那么心脏的整体变形参数就可以通过比较两个时刻ESQ的参数得到[5]。
2.2 局部运动估计
采用三维血管骨架运动估计方法[5],可得到两个时刻血管骨架上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各点的位移。那么将第二时刻的骨架点按照前面计算出的整体运动和变形参数恢复到第一个时刻的位置后,在不考虑计算误差的情况下,对应点之间的位置之差就是由局部运动引起的位移。
本文采用血管骨架点的局部位移作为采样点,拟合出两个时刻间的ESQ曲面上各点的局部位移场。如前所述,心脏的变形表面是用球半径r(ϑ,ϕ)表示的,它是球坐标(ϑ,ϕ)的函数,那么曲面上点的位移自然就是它的球坐标的变化值,即∆ϑ和∆ϕ,它们也是(ϑ,ϕ)的函数。在时刻t的局部坐标系中,设血管骨架点坐标为(x1i,y1i,z1i),与其相对应的时刻t+∆t的消除了整体运动的骨架点坐标为(x2i,y2i,z2i)(i=1,2,…,n),n为已知骨架点的总数,它们的球坐标为
那么局部位移为
以球谐函数作为基函数,以式(4)中的∆ϑi和∆ϕi作为采样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ESQ曲面上点的∆ϑ(ϑ,ϕ)和∆ϕ(ϑ,ϕ)的近似表达式:
其中Bi(ϑ,ϕ)是球函数[8];b1i和b2i是待求系数。
根据亥姆霍兹理论(Helmholtz Theorem)[9],非刚性体上任一足够小的体元的运动可分解为三个正交方向上的平移、旋转和变形,而且体元内的运动是一致的。对心脏形状模型上的点,采用Helmholtz分解对其局部运动场进行分解。变形分量和旋转分量与系统所选取的坐标系无关,因此它们是反映非刚性体运动本质特性的不变量,这里用二阶张量来表示它们。那么非刚性体上点P所在体元内运动场的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是体元的刚性平移向量,旋转张量Ri是体元绕x、y、z轴的旋转矩阵的乘积。为了简化问题,可以假设旋转角很小,那么由线性近似sinα≈α,cosα≈1以及略去二阶或更高阶的项,有:是一个二阶对称张量,即:e12=e21,e13=e31,e32=e23。
综上所述,方程(6)中共有12个未知量。对于曲面上的每个点,可以得到三个方程,因此为了确定这12个未知量,至少需要体元中的四个点。
3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3.1 实验结果
本文对临床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了实验。所采用的图像是PHILIPS Integris CV全数字血管造影机临床拍摄到的左冠造影图像序列,采集速率为30帧/秒,采集过程中同步纪录造影角度和X射线源至成像平面的距离参数。图1是从序列中选取的两个时刻的近似正交角度的图像对,图像大小为256 pixels×256 pixels,灰阶为256。图1(a)和(b)中,左图的摄影角度均为LAO46°CRAN21°,右图的角度均为RAO30°CAUD24°。
在对原始图像完成预处理、二维骨架提取和拓扑结构描述之后,根据透视投影成像原理和两个角度造影系统之间的几何变换矩阵,反算出各血管骨架点的三维坐标[10],并采用三次B样条曲线对离散骨架点进行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分别用粗细两种线型表示第一和第二时刻的血管骨架。采用三维血管中心线运动估计算法,得到各骨架点的运动向量。表1是对骨架上3 372个点的位移幅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的统计结果。然后采用文中的算法进行心脏运动分析,图3是由第二时刻的三维血管骨架树拟合得到的心脏形状模型,用ESQ曲面表示。为了估计该运动估计算法的误差,按照计算出来的整体和局部运动和变形参数,将第二个时刻的冠脉骨架树恢复到第一个时刻的位置(图4),比较它与已知的第一时刻的骨架树,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该算法的估计误差。实验中的误差统计结果见表2,可见当血管位移为0~15 mm时,本文算法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1 mm,远远小于采用Coppini的球函数[2]表达心脏表面时的均方根误差。
3.2 误差分析
分析该算法的计算过程可知,在理想情况下,式(4)所表示的偏差完全由局部运动和变形引起。但是实际情况中,由于各个计算步骤中必然存在误差,同时已知的三维骨架点数据中也包含有三维重建所带来的各种误差,因此式(4)的偏差中同时包含了局部位移和计算误差两部分,而且这两部分是无法完全分开的。经实验验证,计算误差与由整体运动引起的位移相比是很小的(详见文献[11]),所以本文对该偏差不再进行分割,而将其作为局部位移。
4 结论
由于心肌供血不足通常是由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引起,因此估计供血不足或机能受损的心肌区域就能为心脏功能的评价和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由X射线冠脉造影图像序列重建得到的三维血管骨架序列,根据非刚性运动分析理论估计心脏运动的方法。建立了多层次的心脏运动模型,将复杂的心脏运动分解为整体运动和局部运动,其中包含了所有已被医学观察所证实的心脏的主要运动形式。采用基于扩展超二次曲面的变形模型技术,对心脏的整体形状进行建模,从而利用较少的参数捕捉到心脏的复杂形变。对于各部分运动参数的估计,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粗糙到精细的顺序进行。将复杂的运动估计过程分解为多个较为简单的步骤,简化了计算过程。为医生正确诊断与冠状动脉有关的心脏疾病或者心肌病变提供依据。
摘要:针对心脏的运动分析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采用非刚性运动分析理论,根据X射线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中血管的形态变化分析心脏三维运动的算法。该方法根据已经被临床实验证实的有关心脏运动的先验知识,将复杂的心脏运动分解为整体运动和局部运动,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粗糙到精细的顺序定量估计各运动组成部分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得到心动周期中心脏运动的全面量化描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运动,非刚性运动,超二次曲面
参考文献
[1]Hee Chan Kim,Byoung Goo Min,Myoung Mook Lee,et al.Estimation of local cardiac wall deformation and regional wall stress from biplane coronary cineangiograms[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85,32:503-512.
[2]Coppini G,Demi M,Marraccini P,et al.3-D heart motion from X-ray angiography[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Computers in Cardiology.Vienna,Austria:IEEE,1995:71-74.
[3]Mishra S K,Goldgof D B,Huang T S.Motion analysis and epicardial deformation estimation from angiography data[C]//Proceedings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S.l.]:IEEE,1991:331-336.
[4]孙正,郁道银,陈晓冬,等.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的心脏三维运动模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24(2):194-198.SUN Zheng,YU Dao-yin,CHEN Xiao-dong,et al.3D Heart motion model based on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ic images sequence[J].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5,24(2):194-198.
[5]孙正,郁道银,黄家祥,等.血管造影图像序列中冠状动脉的三维运动估计[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2):428-432.SUN Zheng,YU Dao-yin,HUANG Jia-xiang,et al.Three-dimensional motion estim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from single-plane cineangiogram sequences[J].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6,23(2):428-432.
[6]Potel M J,MacKay S A,Rubin J M,et al.Three-dimensional 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in man.coordinate systems for representing wall movement direction[J].Investigative Radiology,1984,19(6):499-509.
[7]Lin Zhou,Chandra K ambhamettu.Representing and recognizing complete set of geons using extended superquadrics[C]//Proceedings of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S.l.]:ICPR,2002,3:713-718.
[8]Heng Huang,Li Shen,Fillia Makedon,et al.Surface alignment of3D spherical harmonic models:application to cardiac MRI analysis[C]//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Palm Springs.California,USA:MICCAI,2005,8:67-74.
[9]Timo Kohlberger,Etienne Memin,Christoph Schn?rr.Variational dense motion estimation using the Helmholtz decomposition[C]//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ale Space Methods in Computer Vision.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03,2695:432-448.
[10]Alok Sarwal,Atam P Dhawan.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oronary arteries from two views[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1,65:25-43.
运动训练理论 篇10
关键词:游泳,体能训练,训练内容,训练原则,训练要求
游泳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竞速竞技性项目, 它是一种凭借自身肢体动作和水的作用力, 在水中活动或前行的技能活动。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游泳运动逐渐成为体育运动中重要的比赛项目。中国游泳整体竞技水平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因此, 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理论创新, 用科技的力量才能实现游泳训练上的突破。竞赛的激烈性对现代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 良好的体能也是运动员充分发挥和运用技术和战术必不可缺的条件。
1 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
游泳体能训练是采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改善人体形态结构, 功能和调节人体物质能量的储存及转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和适应外界环境的综合运动能力。游泳项目与走和跑有所不同, 其中一个显著的差别是游泳时为漂浮, 克服水面阻力运动时需要消耗能量, 阻力的大小取决于水质和游泳者的身材, 体形和游速。这个差别使得游泳所消耗的能量比跑步同等距离的能耗大4倍左右。游泳运动以有氧代谢为主, 距离越短, 无氧代谢供能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游泳运动员体能与形体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的储备心理因素与意识品质以及外界环境等都高度相关。因此游泳运动员的体能是人体形态结构、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体现。
2 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运动训练理念的提升, 游泳运动的体能训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2.1 一般身体训练
一般身体训练又称为基础体能训练, 是运动成绩的物质基础。游泳运动员身体的训练旨在建立扎实的体能基础, 它是指运用生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知识作指导, 通过一定的手段, 提高运动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等方面的素质。
2.2 专项体能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指专项力量训练、专项速度训练、专项耐力训练、专项柔韧训练、机体与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时差训练、抗缺氧训练等, 其训练方式可分为陆上训练和水上训练两大类。
2.3 综合体能训练
综合体能训练指体能与战术、技能、智能、心理综合运用与实战。通过借鉴相关论文, 认为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形式有单一运动能力、复合运动能力和表达运动能力。
单一运动能力:运动员完成单一运动特征动作的能力。体育工作人员通过对世界顶级游泳运动员某整套动作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单一动作进而指导训练, 从而提高游泳运动员整套动作的效果。
复合运动能力:运动员连续完成一系列规定单一动作的能力。由于游泳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具有周期性, 因此, 体育工作者将运动竞赛实际表现出整套动作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单一动作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动作。通过训练复合动作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运动竞赛实践中需要复杂动作的能力或专项运动能力的目的。如爬泳在游进过程中手的动作可分为入水, 抓水, 抱水, 推水, 出水和空中动作等若干个连贯单一循环动作组合而成。
表达运动能力:运动员表现已获的单项运动能力或复合运动能力的程度。它是在加以比赛的场景下, 运动员表现已获得单项运动能力或复合运动能力的程度。
3 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
由于体能具有专项性、局限性、不均衡性、综合性等特点, 在安排游泳体能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原则和要求。
3.1 个体差异原则
现代体能训练是极端个体化、区别对待原则在训练中运用的集中体现, 体能训练是不断把运动生物, 心理活动推向极限的过程。运动员个体的情况对体能训练效果的影响极为突出。另外在不同的阶段运动员发展体能的侧重点不同。在某一因素解决之后, 另一原来不重要的因素会成为新的突出因素。这时要及时转移重点, 突出主导因素。
3.2 合理安排体能训练负荷原则
体能训练负荷包括数量和强度两个方面。在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中, 数量是指一年一月一周体能训练次数, 而强度是指练习质量, 包括计时量、速度。数量是基础, 强度为核心是人们对训练中负荷认识的基本。游泳比赛是比同等距离运动员游进速度的快慢, 是比速度比强度的竞技运动。数量的作用是基础的, 引起机体变化是缓慢而持久的, 而易消退。数量和强度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任何追求单一效应的训练都是不全面的。
3.3 系统性原则
体能训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是训练效果积累和生物改造的过程, 这一变化过程, 依赖于长期训练。现代训练认为, 体能训练与恢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是为了提高, 恢复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负荷—疲劳—恢复—再负荷, 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集中反映了人体在训练过程中遵循着生物学的一条重要规律, 即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应—再适应的过程。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是系统训练的要求, 同时也是体能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
3.4 体能训练训练负荷专项要求的原则
对我们理解体能训练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原则就是SAID原则, 即适应专项要求的原则《specific adaptation to imposed d e m a n d s》, 这个原则强调针对专项进行训练的重要性。然而, 每个运动员都会把有遗传影响的基础能力和生理学因素融入到战术方案制定中。随着竞技运动需要的提高, 作为职业游泳运动员与大众游泳者相比, 在身体的、生理的和生物力学的要求不同, 想要成为顶级的游泳运动员, 除了要具有很高的技术战术水平外, 良好的体能也是必不可缺的。体能训练能提高先天遗传的基因基础, 大约有百分之十五到四十五取决于训练的专项特征 (如肌纤维的体积和心脏的体积) ,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遗传因素才能获得高水平的竞技能力。
3.5 时空性原则
体能训练过程是一个特殊客观的物质活动, 它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体能训练的时间特征反映为横向的发展, 也就是它的训练周期, 阶段等。体能训练的空间特征反映为纵向的发展, 它是的练习手段、方法等。体能训练的过程是合理处理这两个难度的过程。
4 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要求
4.1 全面认识体能训练的含义, 确立正确的体能训练观
在认识体能训练的含义时, 不仅要重视身体素质, 而且还要重视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等因素。教练员只能在不断地更新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全面认识体能训练的真正含义, 才能在训练实际中科学地安排体能训练的内容。
4.2 体能训练与各种恢复手段相结合
国际体坛普遍认为“训练比赛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取决于恢复”, 广泛采用恢复训练, 营养恢复、医学生物恢复和心理恢复等恢复方法已经成为游泳身体训练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每一名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4.3 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局部功能的优势, 建立在人体各器官系统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属于全面体能训练的两个方面。一般训练旨在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 (运动能力) 和提高健康水平。虽然全面身体素质不属于运动专项的特殊的运动能力,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项成绩。如果只进行专项体能训练, 机体个系统的机体机能得不到加强, 而那些对专项直接起作用的系统也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一般体能训练提高了机体功能的总体水平, 为专项训练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4 结合游泳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的疲劳, 有些体能训练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 而游泳项目在情绪和感情的控制以及心理稳定水平等对游泳运动员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 在体能训练中应加强对游泳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的意义的认识, 培养其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 结语
科学的运动训练不仅需要掌握训练理论, 更要掌握寓于训练理论背后的生理学基础, 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的各个要素 (负荷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量和恢复方式等) , 使机体产生最佳的反应与适应, 带来最大的运动训练效果。这样, 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训练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更合理地组织训练过程, 而且有助于选取最适宜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从而获得最理想的训练效果。运动员能否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除受其先天因素影响外, 还与能否接受科学的训练、使其得到最大的发展直接有关。身体机能对训练刺激反应及适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并非刺激强度越大, 训练效果越好。只有将运动负荷与恢复进行最佳组合, 完全按照身体机能变化的内在规律安排运动训练,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鉴于此, 要取得训练成功, 就必须了解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了解身体机能对训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适应规律以及恢复规律。惟有如此, 才能更有效的安排运动训练, 并获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 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2004:40.
相关文章:
训练控制理论01-21
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论文01-21
羽毛球训练理论与方法01-21
形体训练理论考试01-21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01-21
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感悟论文题目01-21
最新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精选(六篇)01-21
擒敌训练理论授课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