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应试策略(精选三篇)
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篇1
一、充实和强化古诗鉴赏的基础知识
(一) 充实和强化古诗作者特别是古诗名家的有关知识
古诗鉴赏的绝大部分考题都会出现作者名字。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鉴赏时抓住作者身世、经历、思想倾向、情感与个性特点, 以及创作时爱选的题材、爱用的意象, 其作品的惯用技巧、主要风格, 并将这些与考题中的作品联系起来, 加以辩证分析, 就能较快较准地!理解作品的意象、情感、思想、技巧、风格甚至语言特征等。
(二) 充实和强化古诗体裁知识
古诗的体裁有古体诗 (包括歌行体) 、楚辞体、乐府、近体诗 (包括绝句、律诗) 、词、曲等。对这些体裁的句法、音韵、手法及常见风格与技巧、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等, 教师都要向学生作广泛介绍并令其系统掌握。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体裁知识, 对于他翻译诗句, 理解层次, 分析技巧, 揣摩风格, 概括语言、音韵甚至意境等方面的特点, 都极有好处。例如章法方面, 诗经常常重章叠句;歌行体常分几个段, 结构上有层进式或并列式等, 有总领、过渡、照应甚至总结等;词也有类似特点, 而绝句则常分两层, 律诗也常分两层, 等等。了解章法, 有利于学生对诗 (或词、曲) 分层纳意、比较写法等, 使学生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 充实和强化古诗常见物象、意象甚至意境的知识
物象是诗人取之于自然与生活而用之于诗中, 以抒发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物象进入诗里就包含或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物象就成为“意”之象即意象了。有的诗有多个意象, 构成了意象群。单个或多个意象又与诗中的时空境界、思想境界或情感境界构成了意境。这些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诗人使用的意象加以分类整理。例如, 植物类、人物类、气象类、时令类、武器类、建筑类、田园类等。对各类物象都要挖掘其蕴含之意, 如香草寓理想, 舟寓孤独、漂泊, 菊象征一枝独秀, 梅寓傲雪斗霜, 竹寓高风亮节, 鹏寓大志, 笛寓思乡, 柳寓乡愁、离愁、情怨等等。除了分类整理常见意象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名家个人常用的物象、意象。
诗歌的意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的雄阔, 有的小巧;有的敞亮, 有的幽远;有的深邃, 有的广远;有的亮丽, 有的清秀;有的气势宏伟, 有的韵味悠长……意境虽不同, 但一般都应该是完整的、优美的, 能够激活欣赏者的想象, 给人以更多的艺术享受。
(四) 充实和强化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知识
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知识, 并对其加以充实和强化, 这样就能使学生初读古诗时, 就能通过判断作品思想感情类别而迅速找到理解形象、意境和感情的方向与思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身世感怀类, 感时伤怀类, 怀古伤今类, 借古讽今类, 抨击时政类, 借古伤己类, 乡情乡愁类, 友情倾诉类, 离愁别绪类, 游子思亲类, 男女恋情类, 闺中情怨类, 行人思妇类, 弃妇伤情类等等。此外, 还有写景类、咏物类、哲理类、悼亡类、训示类、咏史类、无题类等等。
了解上述类别并了解其代表作的抒情特点, 就能增强对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感悟和推断能力, 从而能较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使答题答在点子上。
关于古诗风格、技巧方面的知识, 教师也应广泛介绍, 并结合作品加以解说, 如风格中的沉郁、慷慨、豪放、平淡、清新等。
二、传授和训练古诗鉴赏应试的基本技能
(一) 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标题的技能
面对古诗鉴赏考题, 首先是理解标题, 识别标题的特征。对于无题类、词类和曲类的标题尤其要多加注意。如词类, 若只有一个标题, 则只有词牌而无题目;若有两个标题, 则前者是词牌, 后者才是题目。
其次是解题。要看清题目是属于指人、指物、指事、指情或指诗体中的哪一类, 进而识别其句子形式或短语形式, 然后根据句法或词法等特点把它翻译出来, 有的还可结合作者与写作背景揣摩其含义等内容乃至推定全诗思想感情类别, 初步把握全诗大意。
(二) 传授和训练翻译古诗的技能
鉴赏古诗时, 无论考题中有没有翻译, 教师都应要求学生翻译全诗。在翻译时, 主要采用的是细读和口译的办法, 除非考题中要求书面翻译。翻译时, 一要注意词法、句法, 注意多音字、多义词和特殊句式;二要注意吃透全诗意境, 切莫望文生义, 对一些词的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语境语意等, 要结合全诗加以考虑;三要发挥想象, 贯通全诗诗句的意思。
(三) 传授和训练对古诗分层纳意的技能
对古诗进行分层纳意, 一定要以体裁特点为突破口。如诗经, 若属重章叠句者, 找其章与章之间的区别点, 抓各章大意;找其章与章节之间的相同点, 抓全诗大意。若属叙事类, 则抓时间、地点、情节等, 分层纳意就会很容易。又如歌行体, 抓总起、总结、过渡、照应等处, 易于分层纳意。词则分阕作联系或比较, 易准确归纳。绝句分两联 (层) , 联中 (层中) 分句, 律诗也多分两大层, 层中分联, 律诗、绝句层次间的内容和意思多呈由实到虚式或并列式等。
(四) 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的技能
理解古诗句子, 要从理解全诗入手, 看是写景还是抒情, 是实写还是虚写, 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 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 进而对其做出正确的解释。
(五) 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意象、意境及古诗形象的技能
抓住重点物象或意象, 分析它的特点及在诗中可能蕴含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联想、想象其意境, 可明确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把握诗歌形象, 要尽可能联系作者身世、写作背景、诗歌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掌握了这一点诗的形象自然就凸显了。
(六) 传授和训练感悟古诗风格的技能
无论古诗或新诗, 其风格都呈现着诗人的个性以及创作该诗的心理状态。因此, 鉴赏古诗时一要联系作者身世、性格及人格等特点, 二要凝神静气去体会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内在感觉和读诗后的情感状态, 悟出所考的诗是豪迈旷达、激情奔放、奔放飘逸、气势雄壮、气魄雄伟, 还是沉静抑郁、平和自然、清闲飘逸等等, 并揣摩用什么词来描述风格最恰当。
(七) 传授和训练揣摩古诗表现技巧的技能
对于古诗表现技巧, 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多作讲解, 并让学生认真揣摩。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学生了解了这些技巧, 考试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 明确古诗鉴赏的目的和意义, 找到古诗鉴赏的知识点与知识面, 辅之以鉴赏技能与应试方法, 并反复训练, 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定能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乃至诗词修养, 让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
古诗鉴赏应试难点盘点(网友来稿) 篇2
高考古诗鉴赏复习中,必须按照《考试说明》所列考点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必须对学生的“意会”和“言传”能力进行强化。我根据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作了如下思考,在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学生复习障碍简析:
1.题面阅读障碍。对典故的应用以及对意象隐含(暗示)意义缺乏应有的理解,严重影响学生披文入情。 2.心理和情绪障碍。学生在解题上多次受挫,应试时心理紧张,或因求全心理强,所以题面稍遇障碍就应答失常。 3.表述障碍:一是审不清题干,不能明辨出题者意图,找不准答题方向或切入点。二是不规范,滥用或乱用术语,词不达意。三是表达不具体(词拙)或者主观臆断诗意。四是书写潦草,语句紊乱,难以辨识意旨。 4.产生上述障碍根本原因:一是文化积累少,缺乏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二是诵读量少,语感弱,把握不准意象的隐含意义,胡乱推断作品的内容。三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通过字面入意境,很难展开联想和想象。四是不能灵活应用鉴赏古诗的方法。
二.夯实古诗鉴赏基础知识
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健全知识体系,切实掌握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重点是对唐宋时期各个流派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1.识记重要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志向追求。充分掌握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或重要作家的主要风格和其他风格作品。 2.完善诗词鉴赏知识体系,包括:古诗文体知识、典故、结构形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现手法包括、表述术语。
三.从诗类入手,以点带面,构建训练体系后期复习要培养学生明类答题的能力。
训练选例,要紧扣考点和近年来的高考题题型特点,可从不同题材的诗词入手,以点带面,构建训练体系,重点是以下几类: 1.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的山水自然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其内容有:表达对山水田园生活(农村生活、隐逸生活)的向往、热爱、眷恋之情、恬淡、闲适之情或对官场、现实生活的厌倦。大体可分两类,一是主观情绪鲜明,如李白的《独坐静亭山》;二是主观情绪冲淡,如宋代徐俯的《春游湖》。鉴赏应从三个角度去掌握:首先是体悟情景交融的意境,其次是理解写景所表达的情感,第三是分析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高考选作鉴赏材料的诗词以山水田园诗居多,应格外重视。 2.咏物诗:鉴赏咏物诗,就要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或思想、观点。鉴赏时,首先要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和神韵,其次是体味作者从中蕴含的感情,第三是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此类诗,其感情比较含蓄,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 3.边塞征战诗:主要内容:一是写报效祖国、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二是描写边塞生活与异域风光,三是谴责战争的不义和残酷,或同情征夫思妇的离愁闺怨。训练学生从把握时代特征入手,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对一些为后人传诵的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由于情意浓厚,不可放过。此类诗鉴赏的难点在于学生不熟悉战争用语、边关地名。 4.叙事诗:叙事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文。帮助学生从作者写的事入手,体会抒发的感情。重点是对描写技法和思想内容的掌握。鉴赏此类诗,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紧密、贴切、高明,其次体会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最后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5.咏史诗:此类诗词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伤今怀古、借古讽今的忧患意识。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在唐代和元代较为盛行。重点诗人如刘禹锡、杜牧、张养浩、张可久等。训练中使学生首先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另外,咏史诗用典较多,对于典故,不仅要知道它的本身意义,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意图,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目的所在,重点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全面归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大量诵读,重视语感的积累后期复习中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材料选择和时间上要精心安排。注意还时间给学生,做到读想结合,以读促想,以想促读,读想互动。 2.注意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确保做题时,精力集中。 3.大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学生有意识的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并予以创造性地拓展,从而使诗词更丰富、充实和完善,真正领悟到诗词的意境。 4.重视“炼字”训练,巧抓诗眼,体会诗眼。诗眼大致分两类:一是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最精炼最传神的词语,它们或增强诗词的形象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是使诗词诗意更明确,或是使诗句翻出新意。其方法有二:一是从词性的角度看,重点找动词,其次是形容词;二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 5.抓好审题训练,总结考题模式,培养快速准确地找到答题方向的能力。 6.强化规范书写
作者邮箱: MINWEN-ZYWHTOM。COM
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与应试策略 篇3
一.研究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
(一) 近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
由此可见, 全国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体裁多样化, 既有诗, 也有词和曲, 而诗 (唐宋诗) 占主位;
(2) 题材丰富多彩, 涉及山水、咏物、咏怀、羁旅行役、风物等多个侧面;
(3) 考查以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和表达技巧为主, 诗歌形象和语言的考查比重呈上升态势, 而考查综合程度高, 试题往往将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等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其中一个方面的很少;
(4) 题型多样, 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 非选择题有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比较鉴赏题和谈阅读启示的拓展题等, 而非选择题型即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
(5) 题量和赋分绝大多数省份命制为2题8分, 少数省份题量命制为1题、3题或4题, 赋分在6分、7分、10分、11分和17分不等。需要注意的是:以8分为基准, 低分区域分布呈下降态势, 而高分区域分布呈上升态势,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全国新课标卷赋分由过去的8分增加到11分, 而北京卷由原来的7分增加到17分, 增长幅度明显。
(二)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预测
近几年,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难度一直居高不下, 导致试题区分度不大。如何降低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难度?这是一个令命题者苦苦思索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少省份在试题命制创新方面做出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下面, 根据国家《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 结合近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和特点, 我们对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作以下预测, 仅供同行复习时参考。
1. 命题内容和要求不变而试题难度整体上有所降低。
考查内容仍然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两点: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试要求仍然是D级鉴赏评价, 即“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试题难度整体上降低主要体现在, 一是填空题的设置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二是比较鉴赏题的设置将保持由整首诗歌比较向若干相关诗句比较的发展态势, 三是选择题设置和启示拓展题的创新等。
2. 取材的体裁主流态势不变而题材内容异彩纷呈。
考查的体裁仍然以唐宋诗词为主流, 其他朝代的诗、词和曲次之。考查的题材仍将丰富多彩, 涉及山水、咏物、咏怀、羁旅行役、风物等多个侧面。
3. 主观题主流地位不变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从题型看, 主观题中简答题或问答题的主流地位不会改变, 但其中的填空题、赏析题、比较鉴赏题和启示拓展题等, 将继续得到可贵的探索、创新和发展。
4. 题量和分值的主流趋势不变而又略有差异。
考查的题量仍然以2题为主, 赋分以8分为主, 诗歌鉴赏试题命制的这个主流趋势将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但具体到各个省份却略有差异。明年, 还会有一些省份的题量设置在1题、3题或4题, 分值也将随之有所增加或减少。
总之,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命制, 将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具体说, 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区分度和效度有所提高, 试题既具有稳定性和科学性, 又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我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也就规范了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 鉴赏诗歌时, 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章可循。
第一步:初读全诗, 力求读通读懂。
这一步, 要做到五个必看: (1) 必看题目。古人云:“题者, 额也;目者, 眼也。”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 (体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 它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也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通过认真阅读, 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2) 必看作者。对于历代文学大家, 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创作经历、创作风格。通过了解作者, 知人论世, 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试题时常在注释中提供一些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信息。 (3) 必看全诗。诗歌全文是鉴赏的主体, 我们应花大气力认真默读, 力求读通读懂。要做到:前半部分寻意象, 后半部分找中心。 (4) 必看注释。全国各省高考诗歌鉴赏题多数附有诗歌注释。其作用:一是暗示背景, 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 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 消除阅读障碍。无论哪一种, 我们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 回过头去, 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注释的出现势必降低了诗歌的鉴赏难度, 考生应充分把握其中的每一个有效的信息。有时, 题干所要的答案就在其中。 (5) 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我们读懂了诗歌名句, 也就掌握了诗眼和中心。
第二步:审视题干, 反复推敲, 规范答题。
在基本读懂诗歌之后, 我们要认真阅读题干, 将题干问题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反复研读、推敲, 做到规范答题。其答题策略主要包括: (1) 知人论世, 评出作家风格特点。 (2) 依据题目, 突出文体特点。 (3) 分点答题, 点后例证。 (4) 就诗论诗, 不枝不蔓。 (5) 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 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 这些常见文学评论语言的运用恰当, 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 鉴赏答题, 应“因题而异”。
三.灵活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高考诗歌鉴赏所考查的为两类五个点, 即第一类为三个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二类为两个点: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命题又往往是综合在一起来考查。
第一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诗歌形象
形象一般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我们这里只探讨诗歌的景物形象和意象。一般说来, 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要点: (1)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 (2011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琅琊溪 (1)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 (2) 。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 (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 槎 (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命题者为了降低答题难度, 在命制试题时, 力避诗歌形象这一概念, 只是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而实际上该题是在考查考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其答题要点:“几幅画面+作者情感”。
通过认真研读诗歌与注释, 再审视题干, 我们不难答出如下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例2] (2007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 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 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该题答题要点:“具体意象+如何反映时间变化+表现的情感”。我们知道,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结合, 象指诗中的形象, 意指诗人的情思。题干要求回答的“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 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回答“哪些融进了诗人情思的反映时间变化的形象”, 联系诗歌内容看, 这里的形象是指景物形象。明确了这些, 我们认真阅读诗歌, 便不难找出如下答案:用“日暮”即落日, “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 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语言炼字
任何一个单纯的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 只有当汉字进入具体的语境中, 才显示出高下来。所以, 赏析诗歌语言的妙处, 一定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所谓“字不离句”, 就是说出某字在某句中的作用发挥得好;所谓“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就是必须联系某字所处的相关诗句甚至全篇来进行分析。一般说来, 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或思想感情;效果上可从诗中形象或作者角度两个方面介入来分析表达效果。但在具体解答时, 不能机械套用, 要因题而异。
[例3] (201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 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 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 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 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问题]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该题要求回答“卷”“吼”两词的表达效果, 并明确指出要“结合诗句简析”。其答题要点:“所写角度+具体内容+表达效果”。联系诗句, 不难看出, “卷”从视觉角度, 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 写出骤雨声势之大。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例4] (2008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小孤山 (1) [宋]谢枋得 (2)
人言此是海门关, 海眼 (3) 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 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 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 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1)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 四无依傍, 地势险要, 是南宋军事要地。 (2) 谢枋得:宋弋阳 (今属江西) 人, 以忠义自任, 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 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 绝食而死。 (3)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例4题, 当年高考学生普遍得分偏低。赏析“孤”的妙处, 不仅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还要联系诗歌注释。不仅要就诗论诗, 还要知人论世。其妙处有: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 字面相应, 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 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 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 比喻贴切。
3.表达技巧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布局谋篇手段,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而命题考查往往“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 其答题要点: (1)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3)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例5] (2010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岁暮 (1)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2)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末, 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廊中) 。 (2) 雪岭:又名雪山, 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 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该题答题要点:“两种表达技巧+技巧具体内容+技巧作用”。通过认真研读、比对和思考, 我们不难答出:借代, 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 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 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 如“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除此以外, 该题的表达技巧还有“双关”、“对比”和“虚实结合”等, 限于篇幅, 恕不赘述。
[例6] (2011年安徽卷, [宋]欧阳修《琅琊溪》, 原诗见例1)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该题答题要点:“实写内容+虚写内容+虚实结合手法作用”。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第二类: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思想内容
一般说来, 这类试题的答题要点: (1) 分析并理解有关诗句所写的具体内容; (2) 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3) 所抒发的感情或所表达的旨趣。
[例7] (2012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 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 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 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 年年还自生。
[问题]下列对本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是 ()
A.一二句点题, 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 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 “十里”承“春江”, 写堤长;“千条”承“密树”, 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 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 以静写动, 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该题是选择题, 须将四个选项对照原诗进行一番比照、理解和分辨。认真细心阅读之后, 我们可做如下分析:A项、B项和D项对原诗内容的理解是正确的;C项理解有问题:一是三四两句并非单纯“写柳堤晴日的静景”, “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的典故, “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 其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个咏写对象;二是五六两句也不仅仅是“写雨天的动景”, “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三是三四五六四句的表现手法绝非以静衬动, 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与“落花”, 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 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 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与“落花”, 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 此处应是以动衬静。故此题答案为C。
5. 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说来, 这类试题需要考生了解背景, 理解内容, 把握情感, 从而领悟观点。其答题要点: (1) 亮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2) 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以求例证。
[例8] (2008年湖北卷) 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1)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1)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该题答题要点:“亮明人生态度+联系词作具体分析”。我们认真阅读全词, 可以做出如下解答: (1) 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 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 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3) 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经常考查的诗歌思想感情题当属“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个考点。一般说来, 思想感情鉴赏的答题要点: (1) 分析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或意象; (2) 阐明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但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结合全诗对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的试题, 还要视具体情况作答。
[例9] (2010年安徽卷, [唐]杜甫《岁暮》, 原诗见例5)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题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 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寂寞壮心惊”, 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并且要“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鉴赏答题时, 我们不但要细读本诗, 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 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 还要做到知人论世, 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 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 然后进行综合思考, 才能不遗漏要点。
鉴赏答题时, 可以从“时局背景”、“诗人境遇”、“主观志向”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还用兵”、“犯雪岭”、“日流血”和“朝廷谁请缨”等, 可以看出战事紧张, 时局艰危而朝中无人为国分忧;题目“岁暮”, 既指一年之末, 又暗含壮士暮年, 而诗人客居异乡, 难免孤独寂寞;“济时敢爱死?”足见诗人空怀报国之志, 纵有一腔热血与报国无门形成强烈的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诗歌思想感情抒发或寄托的对象, 因作品不同而命题又有差异。就安徽省卷而言, 同样考查诗歌思想感情, 所抒发或寄托的对象:2007年是“下片的句子”, 2008年是“诗中小孤山的形象”, 2009年是词作中的重点词语“空惆怅”和“无人解”, 2011年是“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等等。答题时, 一定要根据题干指向和要求做出具体而准确的解答。
上述讨论的基本解题方法, 考生切不可机械套用。随着高考命题综合程度的不断提高, 考生在解答时, 要根据具体试题的题干要求, 灵活并综合运用多种解题方法, 以便求得诗歌鉴赏的实效。
相关文章:
不同种类栓塞剂联合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酒精碘化油乳剂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附58例分析)02-19
不同浓度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无痛胃镜病人呼吸的影响02-19
丙泊酚注射液+芬太尼+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02-19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疗效分析02-19
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