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失与得(精选7篇)
篇1:班级管理中的失与得
班级管理中的失与得
付寨乡中心学校
谢云鹏
自一九九九年毕业以来,我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从小学到初中,一路跌跌撞撞,虽然说不上艰辛,也称得上勤恳。多年班主任工作不仅使我逐渐成熟起来,而且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我越来越感觉到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不易,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要付出大量心血,洒下无数汗水。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得到了教训。
首先,班主任要依法执教。通过不断学习,我真正明白了一个合格的教师,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一定要依法执教。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会不知不觉地违反法律法规。例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从教15年来,我每年都会在不同程度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虽然领导多次要求我们不能这样做,可事实上我并没有真正听进去,在学生严重违纪的时候,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去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样做有多大的危害,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多大的伤害。特别是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我开始反思我以前陈旧的教育理念,以及不近人情的惩罚方式都导致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在我真正认识到我的行为是错误和愚蠢的时候,我是多么地后悔,可惜一切都不能重来,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了。
其次,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这一点我做得相当差,由于工作繁忙,我虽是班主任,但与学生接触并不是很多。我没有真正走进大多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道他们每天在想什么,有什么实际的困难,家庭有什么变故,有什么心理危机……我真的很郁闷,有时候一个学生辍学了,我还不清楚真正的原因;有时候,一个学生无故旷课,我也没有问更深层次的问题;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我也只是训斥,很少去研究他为什么经常性迟到;有的学生抽烟,我并没有把抽烟的危害都讲给他听;有的同学失恋了去喝酒,我却没有给他(她)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以后我会多花一些心思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找他(她)们交流和沟通,使他(她)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再次,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务必要放手。这么多年来,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很多时候我都事必躬亲,当然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累得不行,我是一个勤奋的班主任,却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以前我觉得自己的班级管理很不错,现在我感觉很一般。直接参与班级管理,使我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学生敬畏我,而不自觉。对班干部不信任、不放手,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与能力提高,也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得不偿失。多年以来我一直没有突破这一瓶颈,没有能够把班级管理得活而不乱。以后我会更加重视班干部的培养,班集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
最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有爱心。安全无小事,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安全教育,但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我总安慰自己说:“我尽力了,这样的事不可能完全避免。”现在,我突然意识到班级的安全教育不仅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用爱心来经营。认真不等于有爱心。满怀深情地去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会让学生真正觉得我是为了他(她)们好,为了他(她)们的生命、财产着想,他(她)们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一片心,他(她)们才会愿意听,愿意按老师说的去做,安全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才有可能把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说到这,我不能不谈一下师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爱学生,爱教育,才能对工作充满热情,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班主任。也许是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麻木了,我觉得自己的热情正在逐渐减退,有时我真怀疑我的热情还能持续多久。不过,冬去春来。每当看到新的一天,新的太阳,面对新的学生,我又重新燃起了新的激情。是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常常这样勉励自己不能计较得失,要勇往直前。
篇2:班级管理中的失与得
前几年,我自费出版了散文集《心域无疆》一书。而今想来,自觉有几多失、几多得要说,愿与同道共勉。
一失,封面设计太亮、太满。视觉冲击力强,没能给人留下空间、想象的余地。少了清新、淡雅的味道在其间,显得庸俗不堪。本想引人注意,到头来令人生厌。尽管它只是个
封面,可那毕竟是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细节决定失败么。散文集不同摄影集,靠图取悦于人结果只能背道而驰,抑或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
二失,辑分的多。16万字的小书分六辑,类别太细反而不得要领,弄得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纵观全书,亮点有三:一曰散文,二曰语丝,三曰评论,按此分辑便妥,闲说世象
一辑完全可以删掉,其所涉内容挖掘不深,不能充当杂文,顶多是新闻言论,加之不伦不类,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失,篇与篇间距离近,留白太少。这主要怨我,不怪他人。当时出书的原则是薄,页数多恐增加印刷成本,故出此下策。谁想书一出来方知此失是该书最大的瑕疵。散文集一篇
完后应另页接篇,不然读者读完一篇,没有喘息之机,极易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以上三失,是教训,应吸取。反过来,以下三得,是收获,当铭记。
一得,文友评论。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智广俊先生对该书中的语丝、评论给予肯定,对闲说世象一辑予以否定,评的合情合理,可谓金口玉言,一针见血。现世,敢说真话,
直指人短处者少有。由出书得智广俊诤友,我心甚慰。
二得,回顾总结。以前在报刊、杂志上刊发文章不足以看出“自己的满盘花果”。通过出书,有了“自己的园地”,闲暇时捧在手里细品,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当然,
从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待今后改正是最重要的。比如,散文较短,内涵不够丰富。评论报喜不报忧,深度欠佳。
三得,众人相助。有了自己的书才明白,出书是一回事,推书又是一回事。当今,文学经典、名家名作都无人问津,谁还读我辈之书?由是,免不了找亲戚求朋友。不是本乡本土,不是
低头不见抬头见,出书费险些打水漂。真得感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你们使我感到,身在故乡就是好,乡情与我永远紧密相连。
篇3:博弈中的失与得
1九十年代初期, 钟杰靠贷款买车跑运输起家, 随着事业发展成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申泰物流。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 2010年, 申泰已成为一个在全国拥有十多个分支机构, 50多万平米的专业仓储资源和30多条快运专线的综合物流企业。
为了公司进一步发展, 钟杰代领着自己的团队, 不断地努力。
2到了年底, 机会来了, 一家知名家电企业的重庆到西安线将要招标。钟杰很熟悉这趟业务, 去年申泰物流给另一个家电物流做此线的运输价格一个立方是55块钱, 申泰物流挣3块钱, 但是今年随着油价和用人成本的增加, 申泰这次报价至少要达到56块钱, 才能保住底线, 在钟杰看来, 如果低于这个价格的话, 只能是赔钱赚吆喝了。
这本是一场必胜之仗, 因为据他了解要参与此次招标的其他几家企业的实力没有超过申泰物流的。
但结果却让他吃惊不已!合肥的一家物流企业以49.6元的低价优势中标了。惊讶之余, 也让在此行业经营多年的钟杰困惑不已。
3为此, 他找熟人打探了一番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申准泰物流的车型是17.5米的标车型, 一车能装到200个立方左右, 而合肥那家物流的车是长22米宽4米能装3到米6米高, 基本能够装到320个立方。这样算下来以一个立方49.6的报价就能做下来了。知驾驶这么大的钟杰深车行路是极其冒险的, 但这也让钟杰更为真切地看到了干线运输市场竞争的残酷。
但钟杰也了解到, 2011年7月国家开始严肃整顿公路运输规范, 合肥这家企业是否还敢顶风而上呢?若在此时或许还会有转机!
4一场想来稳操胜券的商战就这样失败了, 钟杰不知是自己无能还是对这个行业的无奈。
5进入新的一年, 全社会面临着另一个问题, 就是通胀, 这对钟杰的申泰物流影响更深。为了应对, 钟杰不得不提高库房的单位租金。
6此举一出, 客户一片哗然!虽然他们都知道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还是抗议之声四起, 其中华宇贸易的副总郑华反应尤为激烈。为此, 两人决定进行一次谈判。
7谈判桌旁, 郑华一副攻不可破的样子端坐着, 什么油价、人工成本都跟他没关系, 与他有关的就是华宇贸易一直租用着申泰6000平米的库房的价格不能涨:
8这次谈判还是无果而终, 钟杰心烦意乱, 回到家就把自己关进了小屋里, 盘算着如何摆平这个对手。钟杰算了一笔账——合作以来, 华宇在申泰物流仓库的运转一直相对比较稳定, 货物周转时间平均20天, 其中1到10天的货物占总货物量的10%, 10到15天货物量占30%, 15天到30天占20%, 30天以上的占40%。
但如何让租金收入增加呢?突然, 钟杰脑子一闪, 计上心头。他忙给郑华打了个电话……
9第二天他们早早来到谈判桌上。“我想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钟杰迫不及待地向郑华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1到10天的货免费给你存, 10到15天的30%就以现在的价格不变, 15天到30天的20%以现在的价格乘以1.5, 30天以上的你自己去消化掉。”为了让郑华看清其中的利好, 钟杰解释说, “对于滞销产品你们要自己解决库存, 配送不产生效应的我就从仓储里面加钱, 你占着我的仓储空间没有周转。但是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免费存储的, 你可以利用这个优惠政策。”
郑华看到这个方案沉思片刻不禁眼前一亮, 欣然同意了这个提议, 随后两人立刻签了合同。
10钟杰盘算着, 如果不出所料, 华宇贸易如果仍维持着目前的周转状态, 申泰物流不但不赔钱反而会增加几个个百分点。
但谁知一个月下来, 当财务人员拿着报表给钟杰看时, 不禁大跌眼镜。原来, 华宇贸易1到10天的货物比例竟然增加到了60%, 10到15天变成25%, 15到30天变成10%, 而30天以上只占5%。申泰来自于华宇贸易的仓储费用没增反而减少了, 平均库龄从20天缩短到了7天, 少了将近两周。钟杰拿着报表大惊失色!
11“然而, 思索一番后他转念又一想: (本故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 请勿对号入座) 11“然而, 思索一番后他转念又一想:不是说,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吗!华宇贸易1到10天周转的货物增加了就意味着这一部分仓储面积被节省出来了, 那部分面积不就安排别的货进来, 收另一家的费用了吗?想到此, 钟杰舒心地笑了。
不是说,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吗!转的货物增加了就意味着这一部分仓储面积被节省出来了, 那部分面积不就安排别的货进来, 收另一家的费用了吗?
篇4:自由意识的失与得
一、旧制度下人们的自由意识是如何丧失的?
斯塔尔夫人有一句名言:“自由是古老的,专制是近代的。”大革命前“旧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外在表现为王权的扩张与专断,使民众的自由权利遭受践踏。托克维尔写道:政治上,中央政府任命总督统治各省,“他(总督)的所作所为不仅不受控制,而且独断专行”。经济上,“军役税和附带的许多捐税的总额,及其在各省的摊派额,都由御前会议每年通过一项秘密决议来确定。这样,直接税逐年增长,而人们却事先听不到任何风声”。除了税收上的专断,“路易十四以后的朝代中,政府每年都现身说法,告诉人民对私有财产应持轻视态度。……(公共工程中)被破坏和毁掉的财产总是迟迟得不到赔偿,赔偿费由政府随意规定,而且经常是分文不赔”。“他(国王)不断使他的债权人收不回债;像先王一样,他向四面八方举债,既不公开,也无竞争,债权人不一定能拿到定期利息;甚至他們的资本也永远取决于国王的诚意”。不仅人民的财产自由得不到保障,人身自由也横遭摧残。政府任意向民众征发徭役和军役,用残暴的办法取缔流浪者。在“旧制度”的统治下,人民的处境日益恶化。
然而,比起政治自由、财产自由、人身自由的丧失,人民的自由意识的消亡显得更为剧烈,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假如说前几种自由的丧失,都归咎于专制政府的倒行逆施,而民众自由意识的消亡,尽管与政府的压制密切相关,但毕竟意味着民众主观上放弃了对于自由的认同和追求。某种意义上,政府的压制造成民众自由意识的消亡,民众自由意识的消亡又反过来促进专制制度的发展。托克维尔在书中揭示了自由意识的消逝过程。
中世纪时,尽管科技文化比较落后,但是人们(尤其是地方贵族和市民阶层)的自由意识却十分强烈,广泛的地方自治和各地的“三级会议”便是自由意识的充分体现,假若没有自由意识,它们都是无法正常运作的;而地方自治的良好开展,又使自由意识得以发展延续,成为社会的风尚。“民主自由精神从没有比在中世纪法国公社中和直至十七世纪初(1614年)不同时期召开的历届三级会议中,表现出更有劲……他们在接受一个主人时,仍保持自由精神。尽管这位国王能任意支配国家的财富,但他在约束人们最细微的行动或压迫最微不足道的舆论上,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一旦出现反抗,臣民得到风尚的庇护,比自由国家的公民常常得到的法律保障更有效”。
然而,随着国王凭借武力和其他手段控制了全国,随着专制制度的确立,在地方自治普遍没落的同时,人的个性变得相似,人们的自由意识也普遍日趋消亡。“十五世纪,全民大会常由全民组成;一份调查奏文说,这种习俗符合我们先人的人民特性。那时选举城市官员的是全体人民;官员有时要咨询人民的意见并向人民汇报。十七世纪末,这种办法有时还实行。十八世纪,人民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全体会议。全民大会差不多一直实行代议制。但是必须注意,全民大会不再经民众选举,不再听取民众意志”。但是此时即便是形式上的民主也不能为专制的总督所允许,“实际上常常是总督替这小小的选举团指定候选人,而这位候选人从来都是以全票通过。另有几次,总督撤销了自发举行的选举,亲自任命收税员和理事,无限期中止一切新选举。这种例子数以千计”。
既然人民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便完全无能为力,因而对外界的关心日益减少,他们对自由的认同和追求也与日俱减,即使“行政官员一次次试图在人民中唤起那种在中世纪曾建树种种奇迹的城市爱国主义精神,但毫无结果:人民不闻不问。至关重大的城市利益看来也不能打动他们。在那些还保留自由选举假象的地方,若是让人民去投票,他们坚持弃权”。在旧制度下,人们的自由意识最终丧失殆尽。
二、自由意识丧失后的社会面貌
托克维尔写道:“在旧制度下,像今天一样,法国没有一个城市、乡镇、村庄、小村、济贫院、工场、修道院、学院能在各自的事务中拥有独立意志,能够照自己意愿处置自己的财产。当时,就像今天一样,政府把全体法国人置于管理监督之下;如果说这个蛮横字眼当时尚未造出,至少它在事实上已经存在了。”自由意识的普遍缺失给当时的法国社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自由意识的丧失导致社会的封闭隔阂
“旧制度”下,王权专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控制了所有的公共事务。人们失去了以往互相联系的纽带——公共利益的参与和维护。从此,地方贵族只关注自己的庄园产业,农民只操心自己的衣食冷暖,实业家只关注自己的工商利益。各个阶层不再追求政治自由,不再为公益进行交流协商,他们仅仅关注于个人(推而广之则是本阶层)的利益所在。“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情感,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民禁闭在私人生活中”。自由意识的丧失不仅导致了各阶层之间的隔膜,还引发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国民是由联合得不紧密的不同等级构成的社会,是由彼此之间极少联系、各顾自己的人民构成的社会。在这里根本看不到什么共同利益存在。各个村庄、各个城市的相互联系同它们所归属的各行政区一样少。甚至在完成对它们十分必要的公共工程方面,它们也不能取得一致”。中世纪时,贵族阶层作为地方统治支柱,在享有各项特权的同时担负行政管理、保障安宁、救济贫弱等一系列义务,随着“旧制度”的形成,他们的职责为中央官吏所取代,但他们仍保持了极大的经济特权。相比之下,单纯的特权势必更为其他阶层所不满,加剧了阶层间的对立与矛盾。托克维尔指出:“事实上,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它们彼此接近。”
2.自由意识的丧失使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增强
约翰·密尔曾说,凡是自由的人民都能处理好公共事务;凡惯于处理公共事务的人民都是自由的。“旧制度”下的法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自由意识的普遍丧失使民众不再热心于公共事务,加之中央官吏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人民便普遍产生了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政府既然取代了上帝,每个人出于个人需要,自然就要祈求政府。诉状数量浩繁,虽然总是以公共利益为名,其实涉及的仅仅是琐碎私利”。当时,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求于政府:贵族请求减免税收,实业家请求发给贷款或授予商业特权,农民则请求政府提供农业指导或赔偿财产损失。依赖政府的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更加专断,另一方面,也使政府日益成为众矢之的。“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连那些最无法避免的灾祸都归咎于政府;连季节气候异常,也责怪于政府”。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革命的发生便不可避免了。
3.自由意识的丧失使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弱化
自由意识的丧失除了引起社会的封闭隔阂与民众对政府的依赖,还大大弱化了人民对于政府的监督,客观上有助于政府的专断。上述的两点因素固然是监督弱化的原因,而民众内心的观念变化乃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中世纪,民众的自由意识往往通过对政府的监督而转化为行动。一方面,当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设有定期的全民会议,民众在会上可以对当局畅所欲言、批评建议,还享有选举地方管理人员和对地方重大事项投票表决的权利。地方自治及其独立的组织有利于平衡上级政府对基层的过分干预,有助于打碎权力的垄断,维护人民的自主性和自由权利。另一方面,在中世纪,各种政治结社也并不罕见,它也是反抗多数专制的一项必要保障。然而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王权的强化和民众自由意识的衰落,全民会议的监督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在另一些地方徒有虚名,仅存“空洞的自由外表”。政治结社在专制王权下遭到灭顶之灾,此后来自民间的舆论监督虽然绵延不绝,但是失去了自由意识的舆论只是出于一时之激情,既缺少思想,又难以长期持续,甚至往往稍纵即逝,对政府并无影响可言。托克维尔不无嘲讽地写道:“舆论的力量就连那些常常压制它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但这种力量强弱无常,大起大落:头一天强大无比,第二天几乎难以捉摸;它永远毫无节制,变化多端,难以确定:它是没有器官的躯体;它是人民主权的影子,而非人民主权本身。”
4.自由意识的丧失使政府的管理能力下降
如果说自由意识的丧失导致的前三种后果都有助于专制统治的强化与广泛化的话,与此同时,自由意识的消亡正在逐渐削弱政府的管理能力,使其面临深刻的危机。托克维尔指出:“臣民百依百顺,这个政府是如此富于侵夺性和专制特征,但一当它遇到最微小的反抗,它便不知所措。”人民自由意识的丧失固然使政府施行专制统治的阻力减小,使王权肆无忌惮,畅通无阻,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社会因此走向和谐。十八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社会表面看似平静,然而危机四伏,政治专横腐败,财政捉襟见肘,对外战争失败,人民负担沉重。由于自由意识长期匮乏,人民极少将种种社会矛盾以和平的方式反映出来,寻求政府的改革,而是使社会矛盾潜滋暗长,而政府——尤其是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者对潜在的危机往往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什么预警能力或应对能力。政府长期因循守旧,且更加与民众脱节,致使管理能力不断弱化,即使某些社会矛盾暴露显现并且让政府获悉,政府也无法真正洞察其症结所在,更无法做出深层次的有效改革。社会矛盾日积月累,最终一朝爆发,将王国政府的统治彻底摧毁。
三、自由意识在大革命爆发后的处境
早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便广为传诵,其中洋溢着平等理念,充满着对于专制体制的批判,然而相比之下,他们对于宣传自由意识的热情则大为逊色。“毫无疑问,从未有过比法国革命更强劲、更迅猛、更具破坏性、更有创造性的革命。尽管如此,若认为从这场革命中产生出一个全新的法国民族,若认为法国革命建起一座大厦,而它的基础在革命前并不存在,那就大错特错了”。相比对于平等的激情,自由意识出现(或曰复兴)晚,根基浅,影响力小,且变化无常。正如托克維尔所言:“他们对平等的热爱是那样明确,对自由的爱好是那样不明确。”尽管革命摧毁了封建王权,粉碎了等级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规定了人民权利,但并没有适时呼唤起人民的自由意识,也没有在自由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自由社会。
自由意识姗姗来迟,民众的全部思想状态和整个社会生活依旧长期依附于政府。法国社会在大革命爆发后非但没有从中央集权的桎梏中摆脱出来,中央集权专制反倒有所加强。大革命的破旧立新既呈现出与“旧制度”的决裂性,又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人们在废墟中抓回中央集权制并将它恢复;在它重新建立的同时,过去限制它的一切障碍并未复苏,因此,从刚刚推翻王权的民族的腹部深处,突然产生出一个比我们列王所执掌的政权更庞大、更完备、更专制的政权……统治者垮台了,但是他的事业中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未倒;他的政府死亡了,他的行政机构却继续活着,从那以后人们多少次想打倒专制政府,但都仅仅限于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大革命爆发后的法国实质上从一种专制陷入了另一种专制,这便是由王权专制转移到多数专制之下——雅各宾专政乃是其代表。所谓的“多数专制”,归根到底,是少数人以多数民众的名义实行的专制,在其之下,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利,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公民作为个人都被禁锢在狭隘的依附地位中。比起王权专制,多数专制更为隐蔽,更具伪装,其危害也更大,却也是自由意识普遍缺乏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历史启示后人:没有自由意识,便不会有自由社会。试想,没有自由意识,人们何来动力参与社会管理?没有自由意识,人民何来动力监督政府?没有自由意识,人民何来动力应对形形色色的专制?民众的自由意识一朝不至,人类便终究无法迈入自由的殿堂,“人们绝不能保证永远自由,因此他们绝不能保证永远要求自由”。
结语:自由社会,首先需要自由意识
托克维尔洞悉自由意识的价值,并为之大声疾呼。作为一个怀着强烈的自由意识的历史学家兼政治家,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多少世代中,有些人的心一直紧紧依恋着自由,使他们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当自由受欢迎时,我表示了我对自由的赞赏;当自由遭抛弃时,我仍坚持不渝。”他撰写《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目的之一就是呼唤民众的自由意识,期待着自由社会的诞生。
可悲的是,历史仿佛在嘲弄这位伟人的良苦用心。自由意识的滞后使法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托克维尔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自由政体在法国建立——尽管它在若干年之后得以实现。而此后更多的国度里,民主政体得以确立,各种自由权利获得颁行,然而,这依旧最终成了一种自欺欺人之物,人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自由带来的恩泽,仍旧被笼罩在专制的阴影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然而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民众的自由意识十分淡漠,缺乏追求自由的共识。这就好比一家工厂引进了先进设备,但是没有什么人乐于学习使用,使这些设备终究毫无效用,成为纯粹的装饰。显而易见,没有普遍的自由意识,就不会有自由社会的到来。
篇5:班级管理中的失与得
下周一就要讲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我很兴奋。大学时候的我就很喜欢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把这份“美丽”与学生一起分享,我想象着学生投入陶醉的模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我找来了大学时期整理的关于余光中先生的资料,制成了精美的课件,然后又把把文章读了五遍。我深深地陶醉在音韵优美的文字中,听余老先生吟哦在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看他穿行于厦门、台北和丹佛,品他无论家在何处、身处何时都伴随着他的浓浓故乡情。越想越觉得美,从导语设计到课堂要用的每一句话我都写的极为唯美。
上课时,从导入新课到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我一直都是兴致勃勃的,学生听得还算是津津有味,前十分钟在我的“掌控”下进行很顺利,接着让他们读文本。文本很长,4000多字,可能是刚才的讲解让学生保持兴奋的状态,学生开始也读得也很起劲,可是到后半部分声音越来越小,我不断地提醒学生大声朗读,可是过了五分钟又没有声音了。当我让他们再读第二遍的时候,有些学生显出了不耐烦的神情,竟然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别再读了,读不下去了,你给我们讲吧„„”我当时就蒙了: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学生感觉不到呢?我讲?„„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呀?
很郁闷地上完了这堂课,回到办公室,失落、焦灼„„莫名的情绪让我哭了„„
不能再让这样的失败出现第二次,我冷静下来,以一个旁观者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经过一番迷惘,一番挣扎,我明白了:
首先是在课堂“掌控”上的失误。在上岗前进行培训时我就知道,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但我认为,只要上课让学生动起来,就算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主体了。直到这堂课,我才发现我所谓的“学生做主体”还是一句空话,实际上还是我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掌控”课堂,“掌控”着学生,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堂程序。
除此之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文本解读角度的偏差。再有营养的食品如果制成药丸,没有进食的乐趣和享受,那也件憾事。我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何让他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品味作者蕴含在其中的美感和感情。
我的心一下子亮堂起来:面对文本,教师的角色不止一种。要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老师必须要学会以不同的角色对文本进行解读、挖掘,这样才会最大程度上利用文本,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面对文本,首先教师应该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去提前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只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接触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会出现哪些障碍呢?我请一位化学老师读这篇文章。她18分钟读完文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文本中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孤独之感、凄清之意、伤感之怀,对文章的一些表现手法也有所理解,但她还是存有许多阅读方法上的问题,如文本比较长,景物描写又比较多,他没有细品语言的美以及细腻的感情,只是粗略地根据“凄凉、凄清”等词语来大体地把握作者的感受;再者,文本中重叠的词语很多,如“细细琐琐屑屑”“咀咀嚼嚼”“忐忐忑忑忐忑忑”“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她觉得很罗嗦,还有,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诗词和典故,它们都有什么作用?我赶忙把它们一一记下来。第二,要考虑到教师最终解读文本的对象——学生——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所以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障碍、面临的难题,对之进行分析,理出解决的途径,以便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更好的从中获得感悟、陶冶性情、提升素养。晚上我到朋友家,让她正在读初四的女儿读这篇文章。孩子用了25分钟的时间读完,基本上把握了文本的感情,只是问题比那位化学老师提得更多、更细。接着我向她介绍了作者、文本的写作背景,看她在此基础上,还有那些理解上的困难。这样,孩子再读文本,根据作者的相关经历和文本的为文契机,有些问题她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可她又提出了新问题,如,她问我“白雨”是什么?(很明显,是雪,有些学生可能会一时之间转不过弯来而不懂这个称呼,可是我都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是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日式的古屋?台北的房子不应该是中式的么?为什么要写雨夜送女友回家,二人共撑一把伞的情节?“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是什么意思?“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怎样理解?„„„„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对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有了新的想法。
最终我要回归到教师的角色。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发展,从学生最基本的阅读需求出发,从最正常的阅读过程出发,摒弃哗众取宠之心,才能以正常的教学心态淡定地走入学生的视野,以正常的教学姿态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之中。
有了上节课的“铺垫”以及今天两位读者的阅读体验,我迅速整理下节课的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我的精彩一展” “我的疑义与君议”“我的赏析请你评 ”“我山之石映余老之玉”。
鉴于本文比较长,学生不愿意读,那就引导他们读。我将文本分成几部分,在“我的精彩一展”活动中,让他们用诗化的语言以小标题的形式给这几部分命题,让另一位同学评所命之题是否恰当。学生兴趣很浓,纷纷给每部分取上很美的名字,如“雨中漫步,思接故土”“凝神静听,雨含百味”“古韵不再,乡思永存”,他们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阅读,理清了文章中的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作者的思路(现代—古代、现实—历史)、情感路线(少年—中年—白发,乡情、亲情、友情、爱情)。
有如此深入的解读作为基础,学生们在“我的疑义与君相议”环节更加积极,他们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互相答疑。像有的学生问:这篇文章是在写雨,写自己想“家”,那为什么写“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中国山水和雨有关还说得过去,米氏父子和雨有什么关系?不久就有学生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米氏父子”着手,他们的山水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这里他们指代着中国的古典文化,而“中国的山水”则是中国大陆故土的浓缩,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中国的山水造就了中国的文化,中国山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要看真正的山水,要懂真正的中国文化,就必须回到祖国去寻根,它表达了文化寻根之情和对祖国积累许久的皈依之情。„„
你来我往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于是顺其自然地就到了“我的赏析请你评”的环节。我对学生们说:“听了大家的解读,我更喜欢这篇文章。”我声情并茂地读了文本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然后展示“我的赏析”——
这里的“湿”本来是诉诸触觉的,布谷的啼声是诉诸听觉的,但作者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别出心裁地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这种转位通感的妙用,深曲传情,可谓通感技法的奇创之笔,写出了奇异之趣,别开新境,曲尽其致地表现了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不得归乡的内心缠绵悱恻的感受。
我请他们“评”我的这段文字,没有想到大家不是盲目的恭维,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对我的这段话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老师,我个人认为赏析余老先生的这段话不能忽略‘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作者就是抓住音乐的特点来描写下文景致的。”“太好了”我忘形的喊了起来。
学生们听得很入神,我让他们也展示自己阅读体验,然后交流,大家很认真地思考、写作。五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他们对语句的品味很精彩,如有位同学这样写:“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淡灰色的瓦仿佛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台北的上空翩翩然地舞动,盘旋,却最终离去,只翩跹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没有了瓦,雨天中便失去了最低沉的乐器,雨季也便没有了音韵。巧妙生动的比喻营造了美丽哀伤的氛围,形象地写出了台湾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蕴含着作者对无法再听到韵味十足的雨声,更对古典文化意境不在的深深的惋惜之情。
对文本中的“雨”这个意象的赏析很到位,有同学这样写:
在余老先生的笔下,雨是有鲜活生命的,“雨是女性”,是“温柔的灰美人”,会用“纤纤玉手在屋顶抚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是有灵性的,可以唤醒植物的潜意识,地下的生命,甚至是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雨形成了台湾、中国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也成就了文本光声色味上的清奇之趣。雨是文章的主体,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台湾和大陆一起跳动的脉搏,是历史与现实共同飘洒的诗意。理解了作者对雨的感受,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感情主旨。这可真是借助轻灵美丽的载体,表达真挚的赤子之情。
„„ „„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学生们还意犹未尽,于是让学生用“我山之石映余老之玉”进一步解读文本,学生有的用诗词,有的用余老先生的《乡愁》,有的用歌词再一次将文本的情感解读推向了高潮。
下课了,看着学生们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听着他们仍然津津有味地探讨,再想想上节课他们的无精打采,我真正有醍醐灌顶之感,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才能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多维度的精雕细琢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才能丰富如复瓣之花,厚实如多声部重唱,才能让文本直抵学生的灵魂。
篇6:失与得作文
失就是得,古往今来,多少人失去了家的温暖,却换回国的.安宁;多少人失去了原本的尊严,却给世人一个最大的惊喜;多少人隐姓埋名三十年,只为一声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力量;多少人呕心沥血,只为歼十飞上蓝天…
你是否记得?一个少年摇头晃脑,博览群书。不,你不记得,你只记得他走遍全国各地搜集资料,你只记得他入狱受了官刑。你只记得他忍受屈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肯定记得他――司马迁,以为他的《史记》让后人惊叹,万古流芳。失去了男儿尊严,得到了万人敬仰!
塞外,悠悠琵琶声,弹奏的是昭君内心的凄苦,为了祖国,她别无选择,即使塞外黄沙漫天,她也义无反顾,她的心里装的国家,告别昔日的亲人,朋友,马车渐渐驶去,琵琶啊,琵琶,只有你才知道昭君内心的此刻在想着人们,失去了家的温暖,换来了国泰民安!
隐姓埋名三十年,只为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三十年母子没能见面,母亲不知道自己儿子在干什么,三十年后的重逢竟成了他们的永别,南海试潜成功,母亲走了,他奉献了自己的大好年华。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黄旭华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失去为母亲养老送终的机会却换来了祖国军事的强化!
谁敢嘲笑中国没有航母,国人不答应,谁敢嘲笑甲板太短,毫无战斗力,罗阳不答应。多少个日日夜夜,罗阳呕心沥血,图纸改了又改,终于歼十飞上了天空,世人叹服,国人骄傲。但罗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篇7:原文美在译文中的失与得初探
关键词:对等翻译,失乐园,美的得失,奈达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期间经过一次或多次转化。译者有时难以透彻理解所译文本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或者欠缺对文体手段细微差别的敏锐感觉,或者受到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果的影响,难以逾越目的语的障碍,进而不能用恰当的目的语再现原文,词位、句法、语篇结构等在转化过程中损失,或者译者在调整过程中顾此失彼。而内容与形式之损失,可能伴着原文美的丢失。
而优秀的译者“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天然本来的风格”。保留住原文的美,或者重新组织目的语,展现即贴合原文、又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美。
该文从尤金?奈达(Engene Nida,1914-2011)的对等翻译理论出发,通过比较《失乐园》的三个中文译本,探讨翻译过程中美的得与失。
1 尤金·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与美的译文
“对等”(Equivalence)是尤金·奈达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提出的一个概念。译文是否得当,历来根据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对应来衡量。但实际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接受者能正确理解和领会译文的程度。理想的翻译应该是,译文读者能够基本上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原文,即实现对等的功能。
翻译的目的亦在于此。据此理论,美的译文,或言一篇佳作,应该与实现与原文对等的功能,合乎目的语的自然习惯,传达出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又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基本一致的反应。转化过程中,遗漏或者歪曲原文的信息,未采用符合目的语潜在规则的语言表述原文,或者从贬损转化为赞美,从低吟转化为高唱,都导致失真和美的损失。
有时由于形象化词语缺乏紧密的对应,这就有必要用目的语中的非形象化词语来翻译原语中的形象化词语。但如果过多地把形象化语言变成非形象化语言,文章的感染力就会丧失殆尽。翻译诗歌时这一点特别重要。为了进行弥补,用目的语中的形象化词语去翻译原语中的某些非形象化词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能达成与原文的某种平衡,即新美的“得”。
2《失乐园》简介
《失乐园》(Paradise Lost)是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以旧约圣经创世纪为主题于1667年创作的史诗。弥尔顿于1658年动笔,到1665年完成。期间英国经历了两场大变,弥尔顿是在蓄积了一生的读书和参与政治斗争的经验,在暴风雨后的间隙里怀着沉痛的感情来抒写这部巨著的。
他反对有脚韵脚的诗体,认为“对于能审律的耳朵,韵是不足道之物,并不产生真正的乐感。”基于此,他写就的失乐园为无韵诗。
无韵并不代表杂乱无章,一样可以奏出黄钟大吕之乐音,一样可以弹出盘亘心中之苦闷。可以有磅礴波涛,亦可有涓涓细流。
3《失乐园》三个中文译本的比较
该文选取了朱维之、金发燊、王佐良三人的译本。另外受幅限制,这里仅选取有代表性的三小段进行比较。比较也可看出三人不同的风格,对于原文形式、内容上美的保留和弥补。
第一章,44-61行。
Him the Almighty Power
Hurled headlong flaming from th’ethereal sky
With hideous ruin and combustion,down
To bottomless perdition,there to dwell
In adamantine chains and penal fire,
Who durst defy th’Omnipotent to arms.
Nine times the space that measures day and night
To mortal men,he with his horrid crew
Lay vanquished,rolling in the fiery gulf
Confounded through immortal:But his doom
Reserved him to more wrath;for now the thought
Both of lost happiness and lasting pain
Torments him;round he throws his baleful eyes
That witnessed huge affliction and dismay
Mixt with obdurate pride and steadfast hate
第一章描绘的是上天的一场战争之后,撒旦为首的集团失败,被打入地域。《失乐园》中的撒旦踌躇满志、英明勇武、百折不回。原文之美也反映在对这样一个角色活灵活现的描绘之中,反映在这个魔鬼不俯首命运、不屈从上帝的斗争之中。
全能的神把他
倒栽葱,全身火焰,从净火天上
摔下去,这个敢于向全能全力者
挑战的神鹰迅速坠下,一直落到
无底的地狱深渊,被禁锢在
金刚不坏的镣铐和永不熄灭的刑火中。
依照人间的计算,大约九天九夜,
他和他那一伙可怕的徒众,
沉沦辗转在烈火的深渊中。
虽属不死之身,却象死者一样横陈;
但这个刑罚反激起他更大的忿怒,
即失去了幸福,又受无穷痛苦的煎熬。
他抬起忧虑的双眼,环视周遭,
摆在眼前的是莫大的隐忧和烦劳,
顽固的傲气和难消的憎恨交织着。
(朱维之译)
全能的至尊
从天空扔他个头朝下,满身浓烟
烈火,面临可怕的坠落与毁灭,
“通”一声落无底深渊;去那儿停驻,
铁索锒铛,幽囚在烈火牢狱,
那就是胆敢向全能挑战的下场。
那掉落的空间按人间昼夜计算
正好是九重,他和狰狞的同伙
败北而倒伏,翻滚自傲火的深渊,
纵不死也狼狈不堪。但是劫数
留给他更大的恼怒;因为如今
一想到失去了的幸福、持续着的痛苦,
他心头直受折磨;他凄然环顾,
两眼透露出莫大的痛苦和沮丧,
掺杂着刚愎的高傲、执拗的憎恨。
(金发燊译)
胆敢同万能上帝较量的他,
经不住千钧一击,从天空直落千丈,
遍体鳞伤,火焰包身,
跌入无底的深渊,
身披铁硬的枷锁,天火烧着全身,
就这样困住在地狱。
日月星辰运转九次,
凡人已九度年轮,他和他的
可憎的部下倒在地上,在火沟里
辗转呻吟,虽不死也彷徨
不知所措。这却激起他更大仇恨:
失去的欢乐,当前的痛苦,
都叫他内心如焚。于是他
举目四望,刚看过一场浩劫,无尽伤心,
现在却充满不屈的自豪和持久的敌忾。
(王佐良译)
本选段中反复提到doom(命运、毁灭、劫数),提到他的对手-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上帝,提到撒旦颓废不振的手下。即使如此,所谓的劫数也未让撒旦贴耳听命,反让撒旦激起更加高昂的斗志。他准备重整旗鼓,召集旧部,再起一战。
这样凝练短促、顿挫有力的原文描摹出一个意志坚定、气魄雄浑的撒旦。美的译文应该展示出撒旦体内涌动的力量、外在的果敢、战斗双方的迅捷方才称得上对等。
遗憾的是,前两个译本中分别用了“倒栽葱”、“摔下去”、“头朝下”、“‘通’的一声”等等,读后不觉壮烈,反觉滑稽。语句长短的整齐划一进一步削弱了诗歌的力度。“依照人间的计算,大约九天九夜”、“那掉落的空间按人间昼夜计算”、“一想到失去了的幸福、持续着的痛苦”也拖慢了节奏。相比而言,后一译本则只用“从天空直落千丈”、“火焰包身”、“日月星辰运转九次”、“凡人已九度年轮”便已栩栩如生。另外“Horrid”一词,联系上下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应该是倒地不起,在撒旦看来,可气可恨,自是“可憎”,这才是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当然不是“可怕”或“狰狞”。“obdurate pride”同理。
第三章,40-50行
Thus with Year
Seasons return,but not to me returns
Day,or the sweet approach of even or morn,
Or sight of vernal bloom,or summer Rose,
Or flocks,or herds,or human face divine;
But cloud instead,and ever-during dark
Surrounds me,from the cheerful ways of men
Cut off,and for the book of knowledge fair
Presented with a Universal blank
Of nature’s works to me expung’d and ras’d,
And wisdom at one entrance quite shut out.
与前两章抒写黑暗的地狱迥然不同,这章刻画天堂,万物明亮起来。也有苦闷,却是低回的,如泣如诉的。
一年四季不停轮转,但白昼总
轮不到我,无论清晨的或黄昏的
赏心乐事,或春天的百花,
或夏日的蔷薇,或羊群,或牛群,
或圣贤的面容,都光临不到我。
只有阴云和无穷的黑暗包围着我,
人世间享乐的一切渠道都断绝了,
美丽的知识书本,大自然的杰作,
到我这里便成消削了的无字书,
智慧被关闭在这一重门外。
(朱维之译)
就这样,一年
四季去复来!唯独我啊不复见
那白天,那暮色晨光亲切的光临,
那盛春繁花的景象,或初夏的玫瑰,
那成群的牛羊,或人们圣洁的容颜;
反而是茫茫云雾,无尽漆黑
将我包裹,切断了人间乐事,
那些记载睿智卓识的书籍
显得尽是空洞洞茫茫一片,
造化神功在我都消毁夷平,
智慧的宝库入口处牢牢关紧。
(金发燊译)
一年又过
季节转回了,却再也转不回
我的白天,甜蜜的黄昏和清晨也不再来;
再不见绿叶和夏天的玫瑰,
不见牛羊,不见圣洁的人脸,
只有云雾,只有永在的黑暗
笼罩着我,将我从人世的欢乐
隔绝;代替了最好的知识大书的
是遮天盖地的一片白茫茫,
抹掉了大自然的一切景物,
把接收智慧的一个大门完全关闭。
(王佐良译)
以上三个版本,对以returns为谓语的倒装句各自做了不同的处理。
笔者认为,第二个版本这一句处理得最为精妙,完美再现了原文的形式与内容,表达出一种失落感,简短的“不复见”引出一串憾事,其后又是排比结构。读者读来也替文中角色怅然。而美中不足在于过于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才有了“盛春繁花的景象”和“人们圣洁的容颜”这等画蛇添足,本来“盛春的繁花”和“圣洁的容颜”即可。
第一个版本,将“returns”译为了“光临”,失却了“不”,也失却了那份惘然若失的感觉。
第三个版本,一句被拆为多句,在结构上有所损失,但用了一连串的“不”排比。可算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也即一失一得。
另外三个版本对于“blank”给出不同的理解。“Blank”在原文而言,原作者或许有意为之,是要塑造出一种苍茫的意境,可能是撒旦的心境,也可能是这片世界。而如果具体化为“无字书”,本来的模糊朦胧美,随之被“消削”掉。
第四章,639-656行
With thee conversing,I forget all time,
All seasons and their change,all please alike,
Sweet is the breath of morn,her rising sweet,
With charm of earliest birds,pleasant the Sun
When first on this delightful land he spreads
His orient beams,on herb,tree,fruit and flour,
Glistering with dew,fragrant the fertile earth
After soft showers,and sweet the coming on
Of grateful Evening mild,then silent Night
With this her solemn bird and this fair Moon
And these the gems of Heaven,her starry train:
But neither breath of Morn when she ascends
With charm of earliest birds,nor rising Sun
On this delightful land,nor herb,fruit,flower,
Glistering with dew,nor fragrance after showers,
Nor grateful Evening mild,nor silent Night
With this her solemn Bird,nor walk by Moon,
Of glittering star-light without thee is sweet.
这一章中亚当、夏娃、万物都沐浴于天堂灿烂的阳光下,不再是刀光剑影,不再是金鼓铁甲,一派祥和、安宁,透着多情、温情、深情。小词、短句像是跳跃的音符,那么多的甜蜜甜美,抵不过一个你的陪伴。
同你谈话,我总是忘掉了时间,
忘掉时间的转换,无论何时都高兴:
早晨呼吸清鲜空气,和早鸟一同歌唱,
觉得甜美,初升的太阳也把他那
蔷薇色的光线,抛撒在愉快的大地上,
照耀着草、木、花、果,带露晶莹;
细雨阵阵过后,丰腴的土地流芳;
夕暮来临时心情愉快,继着是
沉静的夜,她那严肃的鸟儿、
美丽的月亮和繁星,天上的宝石。
但没有你时,便觉得晨风不鲜,
早鸟的歌唱不欢,尽管有太阳
照耀大地,草木花果的露珠晶莹,
雨后的流芳,愉悦的夕暮来临,
沉静的夜带来她那严肃的鸟儿,
在月亮或亮晶晶的星光下散布,
这一切,若没有便不见快乐。
(朱维之译)
跟你交谈我忘怀一切,什么
时间、季节的变换,都一样可人。
早晨的气息很清新,她越来越清新,
带来了晨鸟的歌声;愉悦的太阳
在这欢欣的大地上开始把朝晖
笼罩在香草、林木、果树和花朵上,
露珠儿闪闪发光,微雨过后
沃土芬芳;温柔流畅的黄昏的
来临也香甜;接着又夜晚沉静,
随着是庄严的夜莺,和媚人的月色;
以及天国的宝石,她繁星的跟班:
但是不论在晨鸟的歌声中登场的
早晨的气息;或在这欢欣的大地上
升起的旭日;或香草、果树、花朵上
露珠儿闪闪发亮;或雨后的芬芳,
或温柔舒畅的黄昏;或静静的夜晚,
随着庄严的夜莺;或月下的散步
和闪烁的星光,没有你就都不香甜。
(金发燊译)
这段本应夏娃的口吻,她那满满的快乐与欣喜,洋溢在嘴角、洋溢在唇边,仿佛天地间万物都跟着轻快起来。弥尔顿还用了拟人、移就等手法,比如her rising sweet、delightful Land、pleasant Sun,让一切更生动,也更欢愉。但若直译过来,则成了“愉快的大地”、“愉悦的太阳”,读者也许可以理解,却会觉得不够自然。更有“抛撒”、“忘怀”、“笼罩”、“严肃的鸟儿”、“庄严的夜莺”、“不香甜”,又如何能够传达出原文轻快的美感。
原文后七行是典型的圆周句,前六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向往,却不知这一切都是nor,因为without thee。前一个版本,将这种“缺失”早早译了出来,后面的甜美顿时索然无味。
同你谈着话,我全忘了时间。
时间和时间的改变,一样叫我喜欢。
早晨的空气好甜,刚升的晨光好甜,
最初的鸟歌多好听!太阳带来愉快,
当它刚在这可爱的大地上洒下金光,
照亮了草、树、果子、花朵,
只见一片露水晶莹!萧萧细雨过后,
丰饶的大地喷着香气;甜蜜的黄昏
带着谢意来临,接着安静的夜晚
降下,这里鸟在低唱,那里月光似水,
天上闪着宝石,全是伴月的星星。
但是早晨的空气也好,鸟的欢歌
也好,可爱的大地上刚升的太阳
也好,带露的草、果、花朵也好,
雨后大地的芳香也好,温柔的黄昏
也好,安静的夜晚和低唱的鸟,
游行的月亮和闪亮的星光也好,
没有你,什么也不甜蜜。
(王佐良译)
跃然纸上的,是一个明媚的女子,讲着欢欣的心事,开始是说给自己听,说给爱人听,慢慢好像要将这种幸福吐露给世间万物。简直不能把原文之美表达得更动人了!
Pleasant、solemn转换为了更自然的目的语,“太阳带来愉快”、“低唱的鸟”。“her solemn bird”转化为了“这里鸟在低唱”,“this fair moon”转化为“那里月光似水”,是否是失真?当然不是。比照原文、比照前两个舍弃了“her”和“this”的版本,立等可以看出原作者想让这种快乐弥漫在天地之间,万物都有陪伴,都有呼应。而交替使用的单双音词、几乎对称的并列结构都更让这种成对的完满越来越丰腴,同时原文的五个“nor”、译文的五个“也好”,均让读者产生一种无限向往又略有担心的期待,直到最后谜底揭晓,交口赞叹!
4 结束语
以上三个译本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译者在被原文羁绊或者受目的语制约时的不同处理方式。或者墨守原文,或者改弦更张。三个译本还可反映出不同译者在遇到原文中途风格变换时的不同应对方式。或者保持全文风格一致,或者适应彼时彼景。最后各自做出不同的取与舍,原文美也有不同的得与失。
诚然,翻译是,也应该是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桥梁,使他们缔结起文字上的姻缘。所以译者当然应该尽力谋求与原文形式、语义、句法贴近,忠实于原文的气氛和意境,在文字上变通,用自然、鲜活、对等的目的语再现原文的美,或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得到对等的美。
参考文献
[1]尤金A·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永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2]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John Milton.Paradise Lost[M].London:Penguin Books Inc,2003.
[4]John Milton.失乐园[M].朱维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John Milton,金发燊.失乐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相关文章:
班级管理中的几何原则02-08
班级管理中的几个要02-08
量贩式KTV经营理念02-08
瘦腰三十六计 秀出小肚腩02-08
班级管理中的平衡02-08
做好班级管理的三件事02-08
班级管理中的几个细节问题-班级管理02-08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02-08
班级管理中的创新策略02-08
三十六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