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因素

关键词: 心脑血管 患病率 代谢 因素

代谢因素(精选八篇)

代谢因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区情况,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社区1 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 0 00 0人。

1.2 方法

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性别、年龄、婚姻以及职业等一般情况; (2) 慢性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吸烟、饮酒、锻炼情况以及个人习惯等; (3) 家族成员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患病史; (4) 体格检查、检测外周静脉血、空腹血糖等。将诊断为MS的患者设为MS组, 未诊断为MS者设为对照组, 进行对比观察。

1.3 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诊断标准对MS进行判定[2]。在符合中心性肥胖标准的基础上, 必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中的2个: (1) 检测到三酰甘油升高>1.7 mm ol/L或已接受治疗; (2) 检测到血压升高; (3) 空腹血糖也呈现升高趋势; (4)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或已接受相关治疗。

1.4 相关危险因素的定义

吸烟:到目前为止, 吸足100支烟者, 且现在还在吸烟;曾吸烟≥100支, 但目前已戒烟;吸烟<100支被归为从未吸烟者。年龄:偏小者为<45岁, 偏大者为≥4 5岁以上。

1.5 锻炼

积极锻炼者为每天参加中度或剧烈运动≥30分钟, 每周≥3天;缺乏锻炼者为每天参加中度或剧烈运动<30分钟, 或每周<3天。

1.6 统计分析

采用S PS S 1 7.0软件,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际调查97 91人, 检出MS共97 3例 (9.9%) 。其中男4541人, 女5250人, 男女比例为1∶1.1 6;平均年龄 (47.0±16.0) 岁;未婚543 0人, 离婚1980人, 再婚2381人。文化水平:大专以上502人 (5.1%) ,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2.2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由表1可见, MS组中年龄≥45岁、有吸烟史、不积极锻炼、女性及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所占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这6项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45岁、性别、吸烟、缺乏锻炼、有高血压病家族史或糖尿病家族史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儿童危险因素, 见表2。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MS患病率45岁以上增加更明显, 女性高于男性。笔者分析, 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的内分泌有关, 而男性45岁前患病率较高, 可能与社会压力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家族病史, 年龄≥45岁, 不积极锻炼, 吸烟, 女性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武鸣等[3]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MS的危险性比无家族史的人群高3~20倍, 其中糖尿病危险系数最高[4]。同时适当的体力活动能够有助于控制MS的影响因素, 改善腹部等处脂肪, 降低血糖、血压,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 这为MS的预防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MS的防治核心是消除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重点是干预危险人群的行为, 强调治疗的个性化以及跟踪随访, 最终达到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有报道认为, 积极参加体力锻炼和控制体重能防止和延缓MS的发生[5]。笔者认为, 坚持以社区为基础, 建立一个规范、系统、有效的综合防治管理模式,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包括加强对社区高危人群的筛查, 建立健康档案, 制定有效的个体化管理, 大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随访督导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监测等。通过定期的健康教育和家庭访视, 提高MS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强化健康行为, 有利于疾病的长期控制。通过社区护士指导和监督人们自觉地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建立健全跟踪、随访、强化机制, 提高人们对MS治疗的依从性及控制率。

摘要: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 (MS) 的危险因素, 为MS预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法抽取15岁以上居民共10 000人, 筛查MS的患病情况, 选定性别、年龄 (≥45岁) 、吸烟史、锻炼、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为MS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 (≥45岁) 、女性、有吸烟史, 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家族史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社区护士指导和监督人们自觉地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建立健全跟踪、随访、强化机制, 提高人们对MS治疗的依从性及控制率。

关键词: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俞黎黎, 黄水平, 徐继承, 等.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膳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3) :365.

[2]金文胜, 潘长玉.国际糖尿病联盟关于代谢综合征定义的全球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1 (4) :附录4b-1.

[3]武鸣, 郭志荣, 杨婕, 等.江苏省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6) :536.

[4]曹乾斌.青岛市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 2013.

代谢因素 篇2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彩色多普勒;血管内皮功能/肱动脉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60-02

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内皮功能是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舒缩功能指标之一,笔者观察了3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肱动脉血管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并与未合并MS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4例,纳入标准:(1)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所规定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3次非同日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2)在辽宁昌图地区居住5年以上。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脑卒中患者。(3)心脏超声图像探测不满意者。(4)服用各种影响心功能药物患者。本研究选取辽宁省昌图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4例,男41例,女33例,年龄45~79岁,平均(58.23±16.39)岁。

1.2 方法

1.2.1 MS诊断标准 选择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MS的诊断建议为本研究MS诊断标准。

1.2.2 肱动脉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测定方法肱动脉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测定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E33心血管专用彩超诊断系统,探头频率7.0 MHz,探测深度4 cm,受试者仰卧位,右上肢外展15°,掌心向上,探头位置肘上2~3 cm处,同步记录心电图。受试者分别接受测量休息时肱动脉内径基础值(D0),再进行反应性充血试验:将血压计袖带置于上臂远端,加压到300 mm Hg,持续4 min后放气,60~90 s后内测肱动脉内径(D1),休息10 min,待前壁血流恢复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3.5~4 min再次测定肱动脉的内径(D2)。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的变化分别代表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NID),以肱动脉内径基础值的百分数表示[即△%=(D1或D2-D0)/D0×100%]。入选对象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测定检测时间均在开始治疗前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肱动脉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用()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MS患者39例(52.70%,合并MS组),35例高血压患者未合并MS(47.30%,对照组)。两组患者肱动脉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常合并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较常见的有肥胖、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因此也被称为代谢性高血压,1999年WHO组织将上述危险因素聚集现象命名为MS,其中也包括高血压病。MS加重了与血压有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扩大了血管内皮功能及其它靶器官损害。一般认为,人体血管内皮系统具有多种重要生理角色:(1)调控血管壁通透性,管理生物活性分子及营养物质流动。(2)调控血管壁内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作用。(3)调节血流、血管壁张力、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4)调控炎性反应及血管源性反应。目前国内涉及高血压或其有无合并M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专项研究较少。笔者连续选择新近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他们进行肱动脉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检测,并按有无合并 MS进行分组。观察结果显示,合并MS组的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毋淑珍等[1-4]同类观察结论接近,提示合并MS会加重原发性高血压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其机制可能为,在高血压作用下,动脉血管受到剪切力增加,引发血管内皮受损,同时合并各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后,致使血管舒缩活性物质比例失调,血管内皮受损加重。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患者常常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代谢因素可在高血压病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上述各项指标异常进展[5]。因此,高血压病药物治疗中除了控制血压之外,还应该制定全面干预代谢异常计划。

[参考文献]

[1] 毋淑珍,范萍,吴俊荣,等.代谢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7):521-524.

[2] 王红卫,杨潮武,李行勇,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加重血管内皮功能损害[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8):742-744.

[3] 赵勇军,霍猛,张刚.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检测[J].河北医药,2006,28(8):736-738

[4] 张曹进,陈富荣.代谢综合征与内皮功能障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58-60.

[5] 陈慧琳,王连平,虞秉刚.高血压患者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7):44-45.

(收稿日期:2012-02-08)

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环境因素分析 篇3

植株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温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 (1) 种子的发芽。多数种子在变温条件下可发芽良好, 而恒温条件下反而略差。 (2) 植物的生长。大多数植物均表现为在昼夜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生长良好。其原因可能是适应性及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营养积累。 (3) 植物的开花结实。在变温和一定程度的较大温差下, 开花较多且较大, 果实也较大, 品质也较好。植物的温度周期特性与植物的遗传性和原产地日温变化的特性有关。在园林建设中, 必须对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的物候期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发挥植物的园林功能以及进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植物在生长期中如遇到温度的突然变化, 会打乱植物生理进程的程序而造成伤害, 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2 水分

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分是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的溶剂, 是物质运输的介质。植物所在基质内, 水分同样也影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 水分过多会占用气体空间而使植物根系缺乏氧气窒息, 水分不足则因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而干渴。所以要根据植株所在环境而适当供水。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要分为3类植物, 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同一植株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一般来讲, 种子萌发时期需要水分较多, 幼苗时期根系弱, 深入基质较浅, 需要保持湿润。生长到一定阶段抗旱能力增强, 生长旺盛期, 需要水分较多, 开花结实时则空气湿度较小, 果实成熟期则相对要求空气干燥些。

3 养分

养分是植物所不可缺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样也需要一个适宜的范围, 养分过多会出现中毒现象, 养分过少会营养不良, 同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并要清楚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对矿物元素的种类和吸收量。矿质元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很大。缺乏某种必需元素, 往往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 是合理施肥的基础, 同时也是无土栽培时配制营养液的依据。

4 土壤基质

土壤基质的p H值对植物的生理生化性质影响很大, 根系对植物所处基质的酸碱性与植物的遗传性有关, 有的植物能在酸性介质中生长良好, 有的能在碱性介质中生长状态良好, 但是实验证明, 酸性介质中生长良好的植物嫁接到适应碱性介质的植株上仍然能够茁壮成长, 说明植物根系的生理是植株抗性的基础, 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5 大气环境

除了根系所处基质环境外, 大气环境也是植物生长分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对绿色植物来讲, 氧、二氧化碳、光、热、水及无机盐类这6个因素, 都是绿色植物的生存条件。在植物的影响因子中, 有的并不直接影响于植物而是以间接的关系来起作用的。光照度和光照时间直接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分化, 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光控发育的重要因子。我们可以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度来控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

大气温度是影响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 酶参与重要的生理生化反应, 是植物生长, 生理分化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酶的参与, 植株稍微收到伤害后很难修复。大气中的水分包括空气湿度和降水。实验证明, 植物对大气降水十分向好, 如果平地浇水, 植物生长缓慢, 但是如果大气降水的话, 植物的无机营养和有机影响大的生理代谢都加快, 植株生长明显。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模拟降水能够加速植物生长。很多家庭在降水时候, 会把花卉搬到室外去, 接受浇雨, 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大气气体的组成对植物的生长也存在重要影响, 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 植物能够正常生长, 在大气污染情况下, 有的植物能够对有害气体选择性吸收, 有的植物会被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导致死亡。有部分研究者做了对酸雨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模拟实验, 从酸雨对植物膜透性、光合系统、呼吸作用、物质代谢和酶活性的影响, 在降雨或浇水的时候, 各种物质会从植物的茎叶组织析出, 当雨水酸性增加时, 这个过程会加剧, PH值越低, 降水时间越长, 植物细胞受损越严重,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减弱, 物质代谢缓慢, 酶活性降低。诸多因素表明, 酸雨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不利。当然有些植物能够对有害气体选择性吸收, 比如花卉中素有“吸毒王”之称的吊兰。空气中的CO2气体对人体是无益有害的, 而对于植物而言, 它们吸收CO2并放出O2, 与人们形成了互补的营养关系

6 结语

环境因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素, 控制好恰当适宜的生态因子, 所以研究植物对所处环境的营养吸收规律对植物的生长营养发育, 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摘要:植物的新陈代谢受外部环境因素 (如光、温度) 和内部因素 (如激素) 的影响, 植物所处的环境主要包括有气候 (温度、水分、光照、空气) 、土壤、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的活动因素。通常将植物所生存环境的简称为“生态环境”。因此, 研究植物所处的环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新陈代谢,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华芳等著, 花卉无土栽培[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1

代谢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收集了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科2010年4~6月进行体检的东莞单位职工328名。其中男276例,女52例,年龄25~55岁,平均43.5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空腹抽血送检,血脂、血尿酸的检查均采用日本奥林帕斯公司生产的AU-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北京利得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符合质控要求);血压测量采用OMRON-7112电子血压计,休息15 min后测3次,取其平均值。

1.2.2 诊断标准

血脂:采用血清酶法(终点法)测定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两项中有1项增高即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采用B超检查,根据中华医学会200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2.3 检查注意事项

(1)测血压前应安静休息5 min左右,不能在跑步等剧烈活动后测。(2)化验室检查:抽血作生化检查时,应在空腹情况下抽血,这样查出的结果较为准确。尤其是检查肝功、血糖、血脂等项目,对于空腹的要求更为严格;(3)体检前一天22点前休息,禁食,空腹,8~10点前到体检中心。

2 结果

东莞地区某单位328人的体检结果详见表1。从表2可见,高血脂、高血尿酸、脂肪肝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3可见,≤40岁和>40岁年龄组的高血脂、高血尿酸发病率均偏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n,n(%)]

[n,n(%)]

[n,n(%)]

3 讨论

血脂、高血尿酸、脂肪肝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如饮酒、高脂高能饮食、嗜烟等因素有关。脂肪肝现患率为23.78%;脂肪肝与高血脂合并率高,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15.7%与5.9%相比,本次测得的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患病率明显增高。且据相关报道,脂肪肝与高TC及高TG呈显著相关,本研究的结果与之相一致。影响脂肪肝的主要因素是脂质代谢紊乱;脂肪肝不但是肥胖超重、脂质代谢紊乱所致(最后可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而且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等多种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引起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据报道其癌变率为0.6%~3%。脂肪性肝炎患者在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15%~25%。

小于40岁年龄组的高血脂、高血尿酸发病率偏高,其比值远大于2004年我国成人血脂异常和尿酸水平[2];与文献[3]完全不符合(P>0.05),这说明高血脂、高血尿酸趋向男性年轻化,值得重视。从生活习惯上分析,东莞地区男中青年喜食海鲜、肉类、啤酒等富含嘌呤的食物,应酬多,大量含核蛋白食物的摄入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产生了很大影响,高尿酸血症除导致痛风和肾结石外,常伴发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肥胖和胰岛抵抗等,与血管、心脏、肾脏不良预后密切相关[4]。从经济上分析:(1)东莞属经济发达地区,本地职工普遍拥有私家车,以车代步,缺乏体育运动,不注意科学饮食,以至发生超重、脂肪肝人数增加。(2)充分考虑本地职工特殊性,本地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保健意识。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传。

血脂代谢紊乱和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同时高尿酸可引起肾结石。肥胖是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有临床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显著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5]。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高胆固醇、脂质过氧化和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东莞单位职工具有代谢源性多重心血管患病因素的聚集,能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险性。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不良饮食习惯,培养专业的营养知识人才,宣传并指导科学饮食,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倡导全民健身,采用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是东莞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重点。

摘要:目的 调查东莞职工健康状况,以便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方法 对2010年4~6月东莞某单位职工328例进行各项指标体检,并对高血脂、高血尿酸、脂肪肝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比较发病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高血脂、高血尿酸、脂肪肝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发病率在年龄≤40岁与>40岁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东莞地区单位职工的健康状况不良,存在多种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高尿酸,脂肪肝

参考文献

[1]余海峰,施慧飞.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关系.中国医师杂志, 2005,7(2):196-197.

[2]陆再英,钟南山.实用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99,807.

[3]常洪美.某市干部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志,2005,32(3):240-259.

[4]中国医师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专家共识.中国医药导刊,2009,12(11):1995-1998.

代谢因素对自主神经影响的临床研究 篇5

有研究证实,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病人HRV下降[3],以糖尿病最为显著,尤其是24 h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 4 h内每5 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及两个相邻R-R间期差>50 ms心搏数占所有心搏数百分比(PNN50)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人以SDANN下降为主,冠心病以SDA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PNN50下降为主。高脂血症、高尿酸及高血糖是心血管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其对自主神经和HRV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武东医院心血管病区住院的132例病人,男54例,女78例,年龄65岁±4岁。各疾病诊断按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冠心病25例,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32例,其他疾病(无器质性心血管病)27例。

1.2 方法

入院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次日空腹进行血生化检验,HRV分析采用MARQUE-TTE-300连续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及分析软件,检测当日08∶00~10∶00至次日08∶00~10∶00动态心电图。按照1998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率变异性对策专题组推荐的指标[4],监测SDNN、SDANN、RMSSD、PNN5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病人HRV与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132例病人中,载脂蛋白A1(Apo A1)与SDNN、PNN50、RMSSD呈显著性负相关。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与PNN50均为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RMSSD呈负相关。详见表1。

2.2 冠心病病人HRV与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病人Apo A1,TG与RMSSD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人HRV与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人Apo A1与RMSSD呈负相关;载脂蛋白B(Apo B)、TC与PNN50呈负相关,血糖与SDANN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糖尿病病人HRV与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病人Apo A1与SDANN呈正相关;TG与SDNN呈正相关,TC与SDNN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2.5 高血压病病人HRV与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病人TG与PNN50呈负相关,血糖与SDANN、RMSSD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2.6 其他疾病病人HRV与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其他疾病病人Apo A1与SDNN,SDANN,PNN50呈负相关。Apo B与SDANN、RMSSD呈正相关;HDL-C与SDNN、SDANN、PNN50呈负相关。详见表6。

3 讨论

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反映自主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自主神经活动常用的重要无创指标[6]。关于HRV一般认为[7,8,9,10,11]:SDNN反映HRV的总体变化情况,用于评估自主神经系统总张力大小;SDANN代表缓慢反应部分,反映昼夜周期节律和神经内分泌节律影响,集中体现交感神经功能变化,与频率指标中超低频率相应;此外,SDNN,SDANN与温度、血管张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自主神经系统影响相关;RMSSD、PNN50代表快速变化成分,反映迷走神经的功能状态,与频率指标中的高频部分相对应。在所研究的病人,TG与HRV组分RMSSD、PNN50呈负相关性,在冠心病,高血压病病人影响最大。有研究表明,静息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与三酰甘油、收缩压及颈动脉最大和最小血流呈负相关[12],与本研究结果一致。Rodríguez-Colón等[13]对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表明:三酰甘油水平与LF/HF比值及RMSSD呈负相关,进一步说明TG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而降低HRV。血脂紊乱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内皮细胞分泌较多内皮素-1、血栓素A2等内皮衍生性缩血管因子[14]。内皮素-1已证实可上调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中儿茶酚胺水平[15]。因此,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是相对应的,不可分开

本研究中,Apo A1,HDL-C等既往认为有利于心血管的血脂组分对HRV影响存在矛盾,高水平Apo A1,HDL-C可激活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表明可能单纯Apo A1和HDL-C升高并不一定为心血管的有利因素,HDL-C包括HDL-C1、HDL-C2及HDL-C3。大颗粒HDL-C2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HDL-C2水平下降,其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下降,导致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和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展[16],Apo A1/Apo B及HDL-C2升高与HRV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血糖对HRV影响见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人,与SDANN呈正相关,表现为高血糖激活交感作用。相反,糖尿病病人未见血糖与HRV的相关性,表明血糖对自主神经的慢性影响和相对较低的心血管风险。糖尿病病人TC,TG与SDNN均为正相关,表明对交感,副交感的双重激活,反映糖尿病病人血脂控制的重要性。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17]。本研究中血尿酸与HRV各组分无明显相关性,表明其单独对自主神经影响有限。

代谢因素 篇6

我国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人群感染率为3.2%,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肝脏本身的损害,还可以引起肝外组织损害,特别是自身免疫性损害。研究认为,CHC可以伴有肝脏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IR),因此也是一种代谢性疾病[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及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体摄入能量过多,摄入脂肪比例增大,运动量减少,导致肥胖或超重、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及高血压等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这些已经成为一种因果关系的综合体,称之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大量的研究证实,HCV与MS密切相关,肝脏脂肪变性及胰岛素抵抗可能是HCV引发MS的中心环节,其分子生物机制可能是病毒致脂代谢紊乱。本研究对2007年~2008年我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146例CH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HC合并M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CHC合并MS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2008年我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CHC患者146例,男性82例,女性64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42.5岁。CHC诊断标准采用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除外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癌等其他慢性肝脏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住院时检测坐位血压(mm Hg)、身高(m)及体重(kg),并计算体重指数BMI(kg/m2)。于次日晨空腹抽静脉血4 m L,室温下凝固离心后,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肝功能和血脂;采用化学发光仪(Bayer Centaur)检测胰岛素水平,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研究对象的胰岛素抵抗情况:HOMA-IR=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m U/L)/22.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血清HCV RNA的含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测定法对血清中HCV基因型进行检测。

行腹部彩色超声检查,脂肪肝的诊断标准:(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具备第(1)项加其余任意1项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2]。

1.3 MS的评定

MS的诊断标准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标准[3],具备下列4个组成部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1)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2)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及(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 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血脂紊乱:空腹甘油三酯≥1.7 mmol/L及(或)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 mmol/L(男性),<1.0 mmol/L(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验。应用多元逻辑回归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46例CHB患者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的CHB患者(MS组)21例,占CHB患者的14.38%,单纯CHB患者125例(无MS组),占86.62%。MS组患者血清TC、TG、LDL-c、HDL-c、FBG和FINS、HOMA-IR、病毒载量及脂肪肝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MS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血压、肝功能及基因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以年龄、性别、BMI、血压、血脂和FBG、FINS、HOMA-IR、肝功能、脂肪肝发生率、病毒载量及基因分型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CHB合并代谢综合征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有LDL-c、FINS、HOMA-IR、病毒载量及脂肪肝5个变量,见表2。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近十余年提出的一组代谢异常征候群,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MS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和肥胖症,也不是几种疾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组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和临床症候群[4,5]。代谢异常主要包括高血糖、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易发生心血管病及心血管事件[6]。近年来,MS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据报告我国MS的发病率为15.1%,已经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我国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0.4亿,人群感染率为3.2%,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HCV感染可以引起糖代谢的紊乱,而且肝脏脂肪变性及IR是HCV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提示CHC与MS可能存在着较密切的相关性。本组146例CHB患者中,合并MS的CHB患者21例,占CHB患者的14.38%。本研究表明,CHB患者合并MS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肝脏酶学指标及基因分型因素无关;与空腹血糖、血脂、FINS、HOMA-IR、病毒载量及肝脏脂肪变性密切相关,提示HCV感染后引起糖脂代谢障碍,可以导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增加。CHB患者所存在的肝脏脂肪变性与MS之间密切相关,很可能是CHB患者伴发MS的一个重要组分,且可能是病毒作用的结果,但与病毒基因分型无关。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有LDL-c、FINS、HOMA-IR、病毒载量及合并脂肪肝5个变量,提示患者血清LDL-c、FINS、HOMA-IR、病毒载量及肝脏脂肪变性对CHC患者的MS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独立危险因子。由此,为避免CHC患者并发MS进而促进疾病的进展,临床应适当控制患者饮食结构,均衡营养,监测糖脂代谢指标;对肥胖、合并脂肪肝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除常规联合抗病毒治疗外,还应积极减肥、降脂治疗,降低胰岛素抵抗,以降低MS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初步为CHC患者合并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预防及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为相关的研究拓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然而,本研究仅对CHC合并MS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伴发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2008年该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CHC患者146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有MS分为两组:MS组(21例)和非MS组(125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血压、血脂、FBG、FINS、HOMA-IR、肝功能、脂肪肝发生率、病毒载量及基因分型等因素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MS组患者的TC、TG、LDL-c、HDL-c、FBG、FINS,HOMA-IR和病毒载量的水平及脂肪肝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MS组(P<0.05或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DL-c、FINS、HOMA-IR、病毒载量及脂肪肝是慢性丙型肝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L-c、FINS、HOMA-IR、病毒载量及肝脏脂肪变性对CHC患者的MS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KOIKE K.Hepatitis C as a metabolic disease:Implication forthe pathogenesis of NASH[J].Hepatol Res,2005,33:145-150.

[2]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6(1):325.[2]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Liver Disease and Fatty LiverCredits Will Study Group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ChineseJournal of Hepatology,2001,6(1):32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2):156-160.[3]Diabete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MetabolicSyndrome Collaborative Group.Diabete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metabolic syndrome[J].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2004,12(12):156-160.Chinese

[4]徐成斌.代谢综合征[J].中国医刊,2005,40(2):3.[4]XU CB.Metabolic Syndrome[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2005,40(2):3.Chinese

[5]邹涛,王婧,杨天伦.代谢综合征患者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37):150-153.[5]ZOU T,WANG J,YANG TL.Relationship of fasting serum re-sisti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18(37):150-153.Chinese

代谢因素 篇7

随着对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功能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了解。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除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外[2,3],还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4,5,6]及农用价值[7,8],特别是其广泛高效的药用价值使得人类对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野生植物中次生代谢物产量十分有限,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次生代谢物的产量低、成本高。因此,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提高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产量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将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影响其积累的因素做一综述,以期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仅已知结构的就有2万种以上。主要包括各种氨基糖衍生物、酚类、醌类、黄酮类、香豆素、木质素、环氧化物、生物碱、喹啉、糖苷、吲哚、大环内脂、萘、核苷、吩嗪、吡咯、萜类、甾类、皂甙、多肽类、多烯类、多炔类、有机酸、毒素和色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方法不一,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植保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生物碱与毒素等类型;而根据化学结构则可将其分为三大类:①萜类(terpene),包括单萜、倍半萜、色素苷、柠檬素、葫芦素、强心烯、羟酸内脂、类胡萝卜素等;②酚类(phenolic),包括类黄酮、醌类等;③含氮化合物(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包括生物碱、非蛋白氨基酸、生氰糖苷等[9,10]。

1.1 萜类化合物

凡由异戊二烯聚合衍生的,其分子式符合(C5H8)n的化合物通称为萜类化合物(terpenoid),是一类天然的烃类化合物。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最多的一类化合物[11],至今已从植物中分离到超过2万种。其中C10化合物称为单萜,C15化合物称为倍半萜,C20化合物称为二萜,C30化合物称为三萜,C40化合物称为四萜,C≥40化合物称为多萜。其中,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称为“低萜类化合物”,也被称为“挥发油”,多具有挥发性,常以挥发油的形式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双萜类以上的化合物称为“高萜类化合物”,一般不具有挥发性,普遍以树脂等形式存在于植物中[12]。三萜类化合物可分为8类:三萜皂苷、甾基皂苷、植物甾醇、cardenolide及bufadienolides、葫芦素、类柠檬苦素及quassinoids。皂苷类是一类植物糖苷化合物,其中水溶性糖基结合于一个亲脂性的甾醇基(C27),或三萜类(C30)基团。此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类似于肥皂。它们在水溶液中可形成泡沫,而且还可引起血液红细胞的溶解,广泛分布于大量开花植物中[13]。

1.2 酚类

酚类物质广泛地存在于高等植物、苔藓(Bryophyta)、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和微生物中,广义的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简单酚类和醌类等。黄酮类是一大类以苯色酮环为基础,具有C6、C3、CH6结构的酚类化合物,其生物合成的前体是苯丙氨酸和马龙基辅酶A(malonyl Co A)。根据B环上的连接位置不同可分为2-苯基衍生物(黄酮、黄酮醇类)、3-苯基衍生物(异黄酮)和4-苯基衍生物(新黄酮)[14]。黄酮及黄酮醇类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既可作为花瓣中花色苷的辅助色素,也是一些高等植物叶子的色素物质,它们大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异黄酮化合物与其他类黄酮不同,它们的结构变化更大,而且异戊二烯取代的概率也更大,通常以游离形式存在于植物,而不是以糖苷形式。新黄酮则构成另外一类具有异构的化合物,其中较多也可称为4-苯基香豆素类[13]。简单酚类是含有一个被烃基取代苯环的化合物,某些成分有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有些是植保素的重要成分[14]。也可能具有脂肪链的取代基团,往往会导致人体的过敏反应。尽管如此,几乎所有酚类化合物都有一个特性,即特殊的抗菌活性。醌类化合物是有苯式多环烃碳氢化合物(如萘、蒽等)的芳香二氧化物。醌类的存在是植物呈色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醌类是抗菌、抗癌的主要成分,如胡桃醌和紫草宁[14]。酚类化合物对很多食品及饮料的色泽、味道及风味有着较大的贡献。一些类黄酮化合物还具有相当的生理功能或医疗效果,如抗发炎、抗肝中毒等效果。某些异黄酮或木酚素类化合物还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也有一些具有杀虫活性。植物叶及其他组织中的大多数酚类化合物经常味道不佳,有助于免遭食草动物的摄食[13]。

1.3 含氮有机化合物

含氮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氮原子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包括生物碱、胺类、非蛋白氨基酸和生氰苷。含氮有机化合物中最大的一类次生代谢物质是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天然产物,分子结构中具有多种含氮杂环。早期,人们认为生物碱是植物世界所特有的化合物,最近在动物当中如蟾蜍的有毒分泌物中也检测到了生物碱。但其主要分布范围限于开花植物,约40%的植物都至少含有一类生物碱。它们在植物中的分布主要限于某些组织,如根部或树皮[11]。含氮有机化合物还有胺类,是NH3中氢的不同取代产物,它可分为3类:脂肪族单胺、脂肪族多胺以及芳香族胺。

1.4 其他

除了上述的主要三大类外,植物还产生多炔类、有机酸等次生代谢物质,多炔类是植物体内发现的天然炔类。植物中积累的简单有机酸通常分为两类:三羧酸循环酸和其他酸,前者包括景天酸代谢的酸类。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莽草酸(Shikimic)以及奎尼酸(Quinic acid)也是广泛存在的植物有机酸。L-抗坏血酸(或称维生素C),是一种以内酯形式存在的有机酸,在植物当中几乎无处不在[13]。

2 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因素

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繁衍进化的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物对提高植物自身保护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上起了重要作用,其产生与变化比初生代谢产物和环境有着更强的相关性和对应性[15]。植物体内的不同次生代谢产物在生物合成、运输、积累等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又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16]。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及其储藏位点都严格地限制在植物一定的发育期、特殊器官、组织和特化的细胞[17]。因此,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不但受遗传控制,同时还受树龄、季节(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不同种源的同一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生长存在着差异。同种植物,由于所处的生长环境不同,对环境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同一植株不同部位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不同,不同生长期其含量亦不同。植物对所处生境的反应不仅体现在外部形态上,在代谢水平上也有反应,也就是环境不同会导致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产生差异[18]。

2.1 地理种源(基因型)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不同种源的同种植物,其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不仅受光照、土壤条件、温度等生态环境因子影响,也由其自身生物遗传特性决定。

李瑞明等[19]通过研究不同种源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根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动态积累发现,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苷、白藜芦醇、酸模素、大黄酚苷4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水平有明显差别,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水平在绥棱和药圃种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各自含量随时间的动态积累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张蕊等[20]通过研究24个种源的2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种源试验林发现,其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种源鲜枝叶紫杉醇含量与生长、分枝性状和生物收获量则不显著负相关或不显著正相关,有利于生物收获量大、紫杉醇含量高的优良种源选择。张玉红[21]测定了采自于7个不同产地的喜树果实中的喜树碱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的喜树中,其喜树碱含量差异较大(P<0.05),其中以四川所产的喜树果实中喜树碱含量最高,陕西所产喜树果实中喜树碱含量最低,且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0.01)。王玲丽等[22]通过研究不同种源喜树幼枝中喜树碱的含量发现,不同种源的幼枝中,来自成都种源喜树的喜树碱含量最高。楚秀丽等[23]通过对5个种源青钱柳叶片黄酮类物质生长期动态规律的分析发现,各种源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极显著。

因此,进行目标次生代谢物的优良种源选择具有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2.2 植株部位和生长期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2.2.1 植株部位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金则新等[26]发现,青钱柳营养器官均含有鞣质、蒽醌、总黄酮、生物碱、绿原酸和皂甙等6种次生代谢产物,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在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中是有差异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前体物质的合成存在区域化现象,其合成部位和积累部位存在差异。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断,这4种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由叶片合成,可通过茎运输到其他器官,但多数仍贮存在叶片中。

另外,对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研究发现,就不同器官而言,黄酮、总皂甙和总生物碱的含量以叶片最高,而次生代谢产物的总含量以老根最高[27];不同层次而言,次生代谢产物总量、总皂甙、绿原酸、鞣质、木质素均为上层最高,黄酮以中层最高,总生物碱是下层最高[28];酮、皂甙、鞣质、绿原酸含量的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和8月中旬;皂甙和鞣质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16]。

2.2.2 生长期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首先,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受季节的影响。李建辉等[29]对濒危植物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动态分析表明,3类次生代谢产物总含量、皂苷含量、游离蒽醌含量的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其中,3类次生代谢产物总含量、皂苷含量在5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游离蒽醌的含量在6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其他2类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其变化曲线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以5月最高,10月最低。

其次,不同树龄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也有一定的影响。张九东等[3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陕西省秦巴山区14个县采集的红豆杉(Taxus sp.)样品中的紫杉醇含量。结果表明: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为63~142 mg/kg;叶中紫杉醇含量为13~135 mg/kg;幼枝和木质部中几乎不含紫杉醇。相同年龄枝和叶中紫杉醇含量差异较大;1、2年和3年生枝上叶中紫杉醇含量以3年生最高,1年生最低。

2.3 环境因子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提高自身保护,提高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和变化比初生代谢产物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15]。

2.3.1 光照强度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光是植物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而且作为信号因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产生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强度能促进植物同化产物的积累,进而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研究表明,减弱光照强度可诱导积累生物碱,从而增加植物组织中生物碱的含量[31,32];适度遮荫条件下,红豆杉中的紫杉醇[33]、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愈伤组织中的二萜内酯[34]、银杏(Ginkgo biloba)叶中的黄酮[35]、参根中人参皂甙[36]、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中的总皂甙[37]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叶和春[38]通过研究发现,光照对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愈伤组织紫草宁衍生物的形成有强烈抑制作用。然而,有些研究发现,增加光照强度有利于生物碱等一些次生代谢物的合成[32],如充足的光照能提高金银花(Lonicera ferdinandii)中氯原酸[39]、麻黄(Ephedra sinica)生物碱[40]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目前,关于光强对萜类物质影响的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强光照促进单萜类物质的积累,低光照条件下其含量降低。萜烯类物质也会受到光强的影响。遮荫处理后的幼苗也表现出较低水平的丹宁酸。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调整植株的种植密度、进行适当的遮荫处理等措施来改变光强,从而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获得最大收益。

2.3.2 光质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光质对次生代谢的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波段对不同种类的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同,相同波段的光对同一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在不同植物的表现不同。绿光对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再生植株体内的冬凌草甲素和迷迭香酸的合成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而红光培养下植株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受到了明显的抑制[41]。郑珍贵等[42]研究发现,红光比蓝光更利于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细胞中生物碱的合成;赵德修等[43]发现,蓝光对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愈伤组织黄酮合成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远红光和白光,红光最低。另外,还有研究发现,红膜使根部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甙含量提高[44];黄色薄膜下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花青素含量较高[45],黄色薄膜下茶多酚含量仅次于红薄膜覆盖的含量[46];紫膜和黄膜覆盖下人参总皂甙含量明显提高,深蓝膜下人参总皂甙含量明显下降[47];。可见,不同的光质对不同种类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植物界存在着红光、远红光调节的第一光形态建成反应,以及蓝光、近紫光调节的第二光形态建成反应。这两类反应效应不同,如红光能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蓝光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48]。

李新宇等[49]通过研究不同光质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幼树体内三萜积累的影响发现,红、黄、蓝、绿4种光质处理均能促进叶片中白桦酯醇和齐墩果酸这两种三萜物质的积累,其中绿光处理对齐墩果酸积累和蓝光处理对白桦酯醇处理效果为最佳。范枝桂等[50]通过研究不同光质对白桦愈伤组织生长和三萜质量分数的影响,发现不同光质下愈伤组织中三萜的质量分数在继代后第9天达最大值,其累积量与对照黑暗相比,增加率依次为:蓝光(20.12%)>红光(17.03%)>黄光(9.35%)>绿光(-3.09%)。乔传英等[51]通过试验发现,蓝光能明显促进库拉索芦荟中蒽醌类次生代谢物的积累,而红光对蒽醌物质的积累则没有影响。何含杰等[52]研究了光对三裂叶野葛(Pueraria phaseoloides)毛状根次生物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蓝光和白光培养的毛状根干重比暗培养的提高37.1%和23.3%,白光处理的毛状根中总异黄酮含量比蓝光和暗培养处理的分别提高了14.7%和19.2%;白光和暗培养的毛状根培养物中的葛根素含量分别是蓝光处理的1.61倍和1.52倍。刘世彪等[53]在研究影响绞股蓝和五柱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gynum)生长和总皂甙积累的有效光质时发现,自然光照下,绞股蓝的总皂甙含量最高,黄色滤光膜处理的含量次之,遮荫网处理的含量最低。在相似的光照强度下,黄色滤光膜处理有利于绞股蓝总皂甙产量的增加,绿色滤光膜不利于绞股蓝总皂甙产量的提高。

2.3.3 温度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温度在调节植物代谢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黄豆(Giycine max)在低温条件下培养24 h,其根部总酚酸、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大豆黄素(daidzein)和染料木苷(genistin)的代谢水平都有显著增高,若施加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竞争性抑制剂AIP(2-aminoindan-2-phenylphoshonic acid),则其酚酸含量显著下降[54],说明低温促进了由苯丙氨酸转向次生代谢的过程。另有研究表明,非最适温度条件下,玉米(Zea mays)向光面的叶片中花青素积累较多,进而有效防止了光抑制造成的伤害[55]。

温度对毛状根次生代谢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植物组织培养的温度为20~25℃,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对温度的依赖性依不同培养系而异[56]。刘春朝等[57]在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毛状根合成青蒿素的培养条件时发现,青蒿毛状根培养中青蒿素的合成以30℃为最好,青蒿素产量达223.3 mg/L,高温及长光照有利于青蒿毛状根青蒿素合成。杨睿等[58]通过研究不同理化因子对雪莲毛状根生长和总黄酮生物合成的影响发现,高温环境对水母雪莲毛状根生长和总黄酮生物合成的抑制影响比低温条件更加明显。Kee-Won Yu等[59]研究发现20℃条件处理下(白天12 h/13℃,夜晚8 h)高丽参毛状根生物量以及人参皂苷产量达到最大。

2.3.4 水分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土壤中水分含量与降水量的多少都会影响植物的次生代谢。如黄连(Coptis chinensis)、半夏(Pinellia Tuber)、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等喜温暖湿润的土壤环境,而甘草(Glycyrrhizae)、麻黄则适宜在适度干燥的环境中培养以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

干旱胁迫通常会使药用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浓度升高,如萜类、生物碱、有机酸等。如金鸡纳(Cinchona ledgeriana)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奎宁含量较高,而在土壤湿度过大的环境下,含量就显著降低,甚至不能形成[60]。杨蓓芬等[61]通过研究光照与水分胁迫对东魁杨梅(Myrica rubra cv.Dongku)叶片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发现,1层遮荫、水分适宜和2层的水分胁迫有利于东魁杨梅叶片中总黄酮含量的合成积累;全光照、水分充足和2层水分胁迫有利于叶片总绿原酸、总鞣质的合成积累;2层遮荫、水分充足和2层的水分胁迫有利于叶片游离蒽醌的合成积累。

干旱对次生化合物含量的影响通常与干旱胁迫的程度、发生时间的长短有关。短时间的干旱胁迫,可使次生代谢成分的含量增加,但长时间的胁迫,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因为在适度干旱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大量的光合产物在体内积累,植物利用这些“过剩”的光合产物合成含碳次生化合物从而提高了组织细胞中次生代谢产物的浓度,如干旱条件下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幼苗叶片的喜树碱含量明显升高[62]。但严重的干旱会使产生的光合产物和其他原料非常有限,而使植物中含碳次生化合物的合成受到限制

2.3.5 养分供应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指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微量营养元素养分大部分都是螯合态的”[63],崔澂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确“施用微量营养元素肥料可以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换言之,必要的养分供应是绝对不可少的[64,65]。因此,适当的养分供应成为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正常运转的充分条件。

一般认为,氮素营养的匮乏会导致萜类、酚类等不含氮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反之,则会促进含氮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氰苷等的合成,反映了植物体的氮素—营养平衡的需求[66,67]。Kainualinne认为氮素水平影响着氮素向次生代谢产物的分配,且这种影响因具体情况而不同,这取决于植物的发育状态及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合成成本和产物的储藏;同时,氮素还影响了碳在生长与防御以及不同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之间的分配。氮肥使西红柿(Solanum lycopersicum)幼苗中酚的含量受到显著影响[68]。康建宏等[69]通过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枸杞(Lycium barbarum)果实次生产物和初生产物的关系研究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枸杞果实中甜菜碱和黄酮含量有增加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枸杞多糖含量降低,总糖含量增加,施氮量适中(600~900 kg/hm2)时次生物质和多糖、总糖的含量均较高。

张檀等[70]通过研究几种矿质元素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发现,镁对杜仲叶中6种次生代谢物(黄酮、京尼平甙酸、京尼平甙、桃叶珊瑚甙、绿原酸、杜仲胶)的合成和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锰则有负影响作用。因为镁直接影响次生代谢作用中的乙酰辅酶A途径和莽草酸途径,从而促进了杜仲叶中上述6种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

以往,对药用植物的施肥主要研究肥料对生长发育及产量方面的影响,而随着药用植物分离鉴定技术的不断完善,发现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的化学组成的不同和药用部位的差别,导致施肥对药材的影响也不一致。施肥不当会导致产量及药效成分的下降,刘铁城等[71]在北京怀柔地区沙质壤土上种植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大量施用优质有机肥使西洋参的人参皂甙含量提高了27.86%。陈震等[72]在研究氮、磷、钾三要素对西洋参的人参皂甙含量的影响中得知,氮、磷肥的缺乏将造成人参皂甙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王文杰等[73]研究发现,氮、磷均能增加贝母生物碱含量,而钾肥减少其含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因,又有外因。通过对影响其积累因子的研究,初步掌握了一些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规律,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些规律又因具体植物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如何很好地将这些规律推广还需要更深更广的研究。

代谢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化疗病房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12例, 年龄22~79岁, 患者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史, 卵巢癌164例, 宫颈癌74例, 子宫内膜癌74例,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活检或手术确诊, 并分型及分期。患者接受2~8个疗程不等的化疗周期, 每周期化疗持续1~3 d, 3周为1个疗程。化疗方案分别有紫杉醇+卡铂 (TC) 、博来霉素+异环磷酰胺+顺铂 (BIP) 、阿霉素+顺铂 (AP) 、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 (BEP) 。

1.2 临床资料

抽取所有患者首次化疗前1天及每周期化疗后2~3周内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 同时记录患者身高、空腹体质量,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 (kg) /身高2 (m2) 。所有受试对象均接受正规手术及化疗, 未接受过放疗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 各组均数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各临床相关因素在化疗过程对血糖的影响, 采用重复测量数据多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经过各周期化疗, 空腹血糖值均较化疗前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MI在各化疗周期后与化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化疗前比较:*P<0.05

2.2 相关因素对化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影响

年龄、疾病、分期、化疗次数、化疗方案、化疗前BMI对化疗前后空腹血糖变化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化疗是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在治疗肿瘤的同时, 还可引起机体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2006年8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新版的《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首次将血糖异常列入了化疗后的毒不良反应评价体系中[1]。有研究发现血糖升高及有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肿瘤复发率, 而控制血糖则可改善临床结局[2]。故化疗引起的血糖变化引起了临床的关注。

张俊吉等认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可能会出现血糖异常, 甚至发生糖耐量低减或糖尿病, 以紫杉醇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中这种情况更加常见, 且多发生于治疗的第1~3个疗程[3]。本研究发现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血糖的升高在初次即体现出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多疗程化疗使血糖处于新平衡下的稳态水平。另外高血糖与肥胖同属于代谢综合征范畴, 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化疗患者可能存在着为避免化疗引起的营养缺失、抵抗力下降, 过量进食高热量、高脂肪性食物, 且在化疗期间, 患者因抵抗力下降, 减少了户外运动, 共同造成了患者体质量指数增加[4]。但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体质量指数虽随化疗疗程逐渐增加, 但始终与化疗前BMI无明显差异, 故考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糖的增加是化疗造成的结果, 而并非体质量指数增加所引起。

化疗引起血糖代谢异常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多认为与以下4个方面有关:①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某些化学药物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 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及分泌, 从而影响血糖代谢[5]。②化疗药物的间接毒性:肝脏和肾脏是糖代谢和药物清除的重要器官。化疗所致肝功能受损, 肝糖原的合成能力减弱, 肝糖原贮存减少, 糖异生及胰岛素灭活减弱, 导致肝脏对进餐后高血糖及空腹时低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肾脏功能受损可引起胰岛素在肾脏中灭活减弱, 以及胰岛素受体不敏感从而影响糖代谢。③化疗辅助药物的作用:某些化疗方案, 如以紫杉醇类为主的化疗, 在每疗程化疗前需使用甾体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 具有很强的升血糖作用[3,6]。但2010年王朝华等研究了单疗程化疗对Wistar大鼠血糖及其代谢的影响, 认为紫杉醇卡铂化疗中加入地塞米松可以降低血糖升高程度和减弱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负面变化, 有利于血糖稳定[7]。本研究也未发现不同化疗方案对血糖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P>0.05) 。故糖皮质激素对化疗过程中患者血糖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④年龄因素:对于肿瘤和糖尿病而言, 年龄都是高危因素之一。老年人糖耐量普遍低下, 化疗中进食高能量饮食, 输注大量葡萄糖, 可能促使具有潜在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变为显性糖尿病患者。但我们的研究从表2可以看出年龄因素引起患者化疗前后血糖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化疗过程中对血糖影响的因素众多。2004年王朝华等观察75例卵巢上皮癌化疗患者, 11例血糖升高, 13例新发糖尿病。经多因素分析, 血糖升高与化疗药物以及疗程数有关[8]。也有人认为化疗药物对胰岛功能的毒性具有累积效应, 高血糖多发生于大剂量多疗程化疗后[9,10,11]。但我们通过对年龄、妇科肿瘤类型、肿瘤分期、化疗周期、化疗方案、化疗前BMI多种因素分析得出结论, 没有一种因素可以显著影响到化疗前后血糖的变化, 化疗后血糖的显著升高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作为营养基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12], 并且血糖严重升高或伴有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需用胰岛素, 胰岛素具有促细胞增殖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13], 可能会增加肿瘤的风险或使肿瘤恶化, 而Hirsch等[14]实验证实, 低剂量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能够诱导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死亡, 与多西他赛有协同作用, 提示控制血糖能增强抗癌作用。故我们在化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血糖的变化, 从多方面控制血糖的升高, 以期平衡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31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空腹血糖并记录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经过各周期化疗后空腹血糖值均较化疗前显著升高 (P<0.05) 。体质量指数 (BMI) 在化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肿瘤类型、肿瘤分期、化疗周期、化疗方案、化疗前BMI对化疗前后空腹血糖变化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空腹血糖明显升高, 且是综合因素作用结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先天性多发性肺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下一篇:企业中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