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共9篇)
篇1: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美学思想的定义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篇2: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这些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
篇3: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思想, 要从孔子谈起。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年) , 名丘, 字仲尼, 鲁国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礼乐教育家、政治家, 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 复兴礼乐, 尊崇周公。其立身于教育, 终老于教育。虽曾从政, 但受排挤不得其志, 无法实现其政治理想, 结果愤而出走, 周游列国。最后返回鲁国, 主要从事乐教以及其他活动, 直至终老。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 教授弟子。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谈话和他与弟子的问答, 辑成《论语》, 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作为思想家, 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乐教实践经验, 乃至音乐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家, 孔子以礼乐教育为其主张,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乐教实践, 直至今日, 仍然对今天的文化教育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完全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 实际上就是他在礼乐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其主要内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孔子赋予礼乐新的内核———“仁“
“仁”孔子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去诠释的, 他首先体现在与“礼”、“乐”的关系中。由“仁”构成了新的礼乐文化精神, 是以“仁”的实现为“礼”、“乐”的实现前提的。孔子讲求“仁政、施政”, 认为“仁”是一种道德情感, 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 是礼乐的核心所在。他认为“乐”的实施则是靠“仁”这种道德情感作用。在“礼崩乐坏”的动荡中, 孔子创造性地给礼乐赋予了“仁”这样一种文化精神, 视图用这种博爱的精神来教育人们, 感化人们, 建立理想社会秩序。试想, 如果周代的礼乐中没有“仁”, 那么礼、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孔子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尽善尽美”
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一方面重视音乐的内容, 另一方面重视音乐的形式, 主张内容和形式应该很好地统一起来才是最理想的。他称内容为“质”, 形式为“文”, 认为音乐形式和表现内容要相得益彰。《论语·雍也》:“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 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 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 并首次提出“尽善尽美”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论语·述而·八佾》:“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说:“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矣”。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是作为一种艺术范畴 (美) 和道德范畴 (善) 相对应的, 道德范畴包括“仁、义、礼、信”等儒家伦理学说, 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实现其教化作用, 德也渗入音乐, 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 达到“美善合一”。在美学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奠定了“美善合一”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道德律的美学思想。
三、孔子的音乐审美主张———“中和”
如何在事物的对立情绪中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 在孔子的“中庸”哲学思想中是最为重要的。孔子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 但在感情上要受到节制, 不应该超出中庸的伦理规范。他赞扬雅乐, 认为它“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应是中正平和的, 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强调情感的表现要有节制、不偏不倚, 使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处于“和”的状态。孔子提倡雅乐, 反对“郑卫之音”。他说:“郑声淫, 恶郑声之乱, 雅乐也”。提出了“放郑声”的主张。由此可见, 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孔子的这种音乐审美主张不但对当时甚至后世的音乐创作、音乐活动、音乐鉴赏等产生重要作用, 而且他的“中庸”哲学思想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深远影响。
四、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创办私学, 并以礼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孔子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的记录, 共有六门:礼、乐、射、御、书、数。所用的教材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教材。孔子认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智慧、勇敢、才艺、礼乐诸方面。根据《论语》所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孔子认为, 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 有了其他多方面的修养基础后, 再加上音乐的修养, 才能视为完全。“乐“的完成, 是以诗乐与礼仪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的, 不但包括对音乐技能的训练和学习, 还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仍然坚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五、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
孔子崇尚“为政以德”, 提倡“礼治”, 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 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认为礼给人以约束, 用以分贵贱等级, 乐可调和上下关系, 两者配合, 就能充分发挥礼乐作用。孔子认为, 音乐不但可以修身养性, 而且还能起到治理国家的作用, 是进行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 主张用音乐教化民众, 极力提倡雅乐。在周代, 雅乐的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 主要是让他们通过学习音乐掌握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回顾历史, 两千多年来儒家学派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一直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着及其重要深远的影响, 至今被音乐界所认同的音乐美学原理也源于传统。但对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理解, 去认识, 应该历史地看待问题。在音乐发展变化中,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大胆发展, 开拓出适应时代步伐的新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学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鉴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 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 进一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 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孔子,音乐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篇4:孔子中庸美学思想初探
【关键词】孔子 中庸美学思想 基本内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就像一条线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常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是一种值得孜孜以求的理想。问孔子中庸为何物,敢教你不倦以求索?由此,本文将对孔子中庸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行初步探讨。
“中庸”二字怎么去理解?朱熹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章句》)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定理;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从二人的训释来看,中即是中正、中和,庸即是常,孔子提出的中庸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是做事情要把握好“度”,适度就是最美的,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他认为中庸就是美的原则。这种“中庸”美学思想便是孔子的思想方法,体现在其所提出的道德伦理、为政治国、文艺批评各方面的主张中。
一、道德伦理观的思想方法
“中庸之为常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至德,是道德的巅峰,应该作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本文将从天命鬼神、道德规范以及个人修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孔子以中庸为基本态度对待天命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可看出孔子主张远离鬼神,注重现实人生的探讨。但是,《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虽是子夏所说,但是这被记录在《论语》中,应该是属于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又可看出,孔子并没有否定天命鬼神的存在,反而主张敬畏天命。这种“敬而远之”的天命鬼神观,符合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
孔子以中庸为基本标准衡量个人修养。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有言行自由,而这种自由得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这正需要中庸来使自由和规矩达到平衡。孔子对君子个人修养的评判也体现了中庸的美学思想。譬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人如果个性过于质朴会显得没有文采,而文采较内在品质过盛则会流于虚浮,只有内在品质与外在文采程度恰当,才能算是君子。从这说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形成要同时重视外在和内在的修炼,二者都不可偏废。
二、为政治国理论的思想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既推崇复古,又主张随时势变革,体现其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处在春秋之际,正值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争霸一方,礼崩乐坏。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以看出,孔子反对诸侯僭越礼制、破坏周立等级制度的行为,他主张复礼。但是,他在尊古的同时也主张顺势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仁”,提倡人的作用,要求用这种普遍的“仁”来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礼”。
在治国方法方面,孔子认为应以德治国,又提倡用礼法整顿风气,也体现其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句话意思是:如果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事务,那么君主就好像北极星那样只要居于一方,而群星都会围绕在其周围。当时,社会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有些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对百姓剥削深重,使得阶级矛盾不断加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孔子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治国方法。同时,在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只有道德感化作用是行不通的,孔子意识到德治和礼法必须双管齐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如果通过道德感化和礼法约束,那么人民便会知耻而改掉恶习,自然而然天下太平。所以,治国应在德治和礼法这二者之间求取平衡,达到最佳。
三、文艺批评的思想方法
孔子对文艺的审美和评论同样体现着中庸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诗和乐的评论中。
孔子对诗的评论主要是对《诗经》的评论。在对《关雎》的评论中,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快乐不能没有节制,哀伤也不能过分,诗中所传递的情感只有适度才算是美的。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的评论标准,见于《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主题思想具有多样性,孔子把不同主题的不同思想的诗用“思无邪”这一个标准加以概括,对各种包含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品表示肯定,肯定《诗经》的价值。“无邪”即是“正”,“思无邪”即是“思正”或说“正思”,要持着中正的态度去看待《诗经》。这就可以看出了他对诗的评论中所蕴含的中庸之美。
孔子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在音乐方面也体现了他对中庸之道的追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韶乐是讴歌舜的音乐,在孔子看来是尽善尽美的。又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论语·卫灵公》)这两句联系起来看,可以得知孔子认为韶乐这类歌颂先王圣人的尽善尽美的音乐是具有中庸之美的,而类似于郑声这种音乐是淫声,曲调过分,缺乏平和,自然不具有中庸之美。
综上所述,孔子所提出的中庸美学思想已经贯穿了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本文认为,中庸是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至德,是孔子道德伦理、为政治国、文艺批评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龙《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安徽师专学报》,2002年。
[2]杨庆中《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齐鲁学刊》,2004年。
篇5: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善的事物,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功用不仅是美善同一的基础,也是判断事物美善的标准。同时他还对传统的和谐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指出了和谐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功用的转变。苏格拉底赋予了和谐说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谐包含了主观性。
三、从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教育学和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二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二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致的。美育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现在的教育都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对其帮助很大。
2、教学方法的改革。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那种只注重灌输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不会抹杀学生的天赋。
篇6: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孔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孔子美学在思想基础、对美的探讨路径、人道主义及其成因的比较研究,为实践美学和儒家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寻新的生命活力.
作 者:刘程 LIU Cheng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8(1)分类号:B83关键词:实践美学 孔子美学 比较研究
篇7:孔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化工学院
11化学(1)班
苏萍
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
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一派盎然的生机,而不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成为孔门弟子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但孔子对子路并没有采取憎恶的态度,而是“设礼稍诱”,以身立教,终于使子路折服,并穿上儒服发誓要跟孔子学习。后来,子路不仅追随孔子游说诸侯,而且成为了孔子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和执行者,甚至在卫国宫廷内乱时还牢记孔子“君不死,冠不免”的教诲,临危系帽缨而被杀。这显然是孔子循循善诱的结果。我们深知,改变一个学生,在延迟的期待中需要老师多大的耐心和韧力。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改进后进生的教育不无启迪。
二、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简称为“由博返约”。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他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孔子的教师观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孔子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严格而合理的。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的精神的。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矣改,是吾忧也。”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主张诲人不倦,认为这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诲人不倦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这表明孔子强调教师要为学生作表率,他自己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生病,他去探视;颜回病逝,他老泪纵横。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孔子,充分说明了成功的教育首先必须是爱的教育。
五、孔子的课程观
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注重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以“文、行、忠、信”为核心内容。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的教育。孔子精心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学、道德、伦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孔子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充分了表明了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借鉴孔子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观,或许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开发会起到深刻独到的启迪作用。
篇8: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因承载着诸多功能, 因而具有实用价值。孔子给音乐灌注以“仁”的道德内涵, 赋予了音乐以仁者爱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他把音乐和“礼”紧密的结合起来, 利用礼乐文化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此外, 孔子还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第一次把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 音乐是教化人民、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 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因此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社会功能。
春秋以前, 音乐和礼仪活动密不可分, 它们共同作为统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到了春秋时期, 奴隶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音乐也不再是礼仪活动的附体, 它以更加独立和繁盛的形式发展起来。这种背景也为孔子音乐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肯定了音乐的功能, 他提倡“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 通则相亲, 异则相敬”、“乐至则为怨, 礼至则无争”、“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孔子将音乐视为修身治国之道, 足见孔子对音乐功能的肯定。
孔子之所以把音乐提高到了“为邦”的高度, 是因为他充分的认识到:“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这是论诗的功用, 也可说是论乐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 此说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关于“兴观群怨”的含义, 孔子本人未作出具体的说明, 对此, 历代却都给予了富有创见性的诠释。作为“诗”, 可以通过比兴的启发、诱导, 使人对类似事物产生艺术联想和审美感受。故诗能“引譬连类”, 当然就可以兴了。
关于“观”, 郑玄释“观风俗之盛衰”刑昺疏说“诗有诸国之风俗盛衰, 可以观览知之也。”参照《乐记》所说“乐行而民向方, 可以观德矣”。《声无哀乐论》中秦客所说“名政教之得失, 审国风之盛衰, 吟咏性情, 以讽其上”。可知“观”即对人们的音乐行为, 可以洞察、了解、感受到社会情感及其政治得失。这种诠释突出了音乐和政治的关系, 强调了音乐反映现实, 与“为邦”密切相关。所以, 学乐不只是感官的享受, 而且是具有认识社会的巨大作用。因此, 《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衰以思。其民困。世治乱不同, 音亦随异, 故学诗可以观风俗而知其盛衰。”
关于“群”, 孔安国释“群居相切磋”为“群”。即学习音乐可以培养人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 促进情感交流。《论语·述而》记“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 是以音乐活动可以加强个体、群体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因此, 音乐具有组织、协调社会关系和使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功能。但“群”犹如孔子所提出的“爱人”一样, 在实践上并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关于“怨”, 孔安国释“怨刺上政”。此解释似对《诗三百》著述的继承。就《诗经》的创造精神, “诗可以怨”是其重要的内容, 或者说《诗经》有许多篇目是“怨”的产物。但从孔子对“礼”的规定, 以及他对濒临灭亡的周王朝所表现出的眷念和怀旧心态, 使他在对“怨”的问题上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因此, 他对“怨”的态度是有前提条件的, 即对国君“勿欺之”, “勿犯之”;对“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而不违, 劳而无怨”。而对于违反事父事君之道的行为, 以及他所说的“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也。” (《论语·阳货》) 他不仅“怨”, 而且还视为大逆不道, 深恶痛绝。对于季氏用天子之乐, 他更是愤而唾之, 说“是可忍, 孰不可忍也”, 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态度。
总之,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是他对此前艺术、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概括和总结, 既有前人的经验, 又有自己的创造, 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礼制的等级社会服务, 所谓“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 过分的强调音乐的认识、教育作用, 而对审美缺乏应有的认识, 所以必须批判的继承。
摘要: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是他对此前艺术、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概括和总结, 既有前人的经验, 又有自己的创造, 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礼制的等级社会服务, 所谓“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 过分的强调音乐的认识、教育作用, 而对审美缺乏应有的认识, 所以必须批判的继承。
关键词:孔子,音乐美学,辩证
参考文献
[1]祁文源:《中国音乐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9: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简析
关键词:孔子;音乐美学;思考
作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不仅学识广博,思想内涵丰富,在音乐美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以仁释乐,以乐树人,充分认识到音乐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从音乐之道总结出治国之略,其美学思想至今具有深远影响。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发展今天的音乐美学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
“中和之美”是孔子在音乐审美标准方面的重要主张。“《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是孔子对《诗经·关雎》的评论,他认为艺术在表现情感时应注意哀和乐的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孔子在总结以往艺术历史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美、善、文、哲”的辩证统一,将“中和”作为典礼用乐的基本要求贯穿到艺术表现情感的全过程。按照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音乐艺术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表现的情感应有节制,无论是内在思想还是外在形式,都应保持一种理性,避免情感的激烈和外露,倡导含蓄、适度、节制,以维持社会存在与个体身心的均衡。
孔子“中和”的审美标准要求对立因素在审美对象中应和谐、统一,既强调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又重视艺术在情感表达上对个体乃至整个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艺术通过与政治的结合,对社会起到和谐与稳定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中,这种“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原则,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贡献巨大。
不可否认,这种“中和之美”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较突出的是主张体现中和之美的雅、颂之声,对民间流行“俗乐”的抵制和反对。孔子在回答弟子颜渊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时,说道:“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这里的“郑声淫”,并非淫邪、丑恶之意,而是指过度、放纵,不合中庸之道,失却了“温柔敦厚”之旨,因而遭到孔子的排斥。一定程度上来说,孔子贬斥郑声新乐的思想是漫长社会中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之一。这种思想显然是片面的,使音乐审美走向了一条排挤民间音乐的狭隘之路,限制了中国音乐的全面发展。
二、孔子关于音乐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认识
在孔子之前,一些思想家已探讨过“美”与“善”,即对于审美感受的追求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对此一直争论不休。对于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孔子提出“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的思想方法,主张音乐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主张音乐应当“尽善尽美”,这是第一次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区别和统一,对美善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这是孔子关于音乐应“尽善尽美”思想最好的例证。此处的“美”主要指形式较美、乐声动听,“善”主要指内容妥善、安排合理。我们知道,尧舜禹是被儒家所推崇的典范,而《韶》又是歌颂舜之乐,所以在孔子看来,《韶》乐既在审美上做到了“尽美”,又在道德伦理上做到了“尽善”,是“美”与“善”完美结合的典范;而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商纣的暴虐统治并夺取天下,《武》作为歌颂武王之乐,虽然在音乐形式上已“尽美”,但内容表达上却并非“至德”,所以是未“尽善”的。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孔子把伦理道德关系作为自己审美学说的核心,强调以社会价值论为主的音乐批评标准,但他并没有因为《武》“未尽善也”就忽视了其音乐艺术的本体价值,而是明确区分了音乐的“美”和“善”,揭示了并非作为善的对应物或等价物而存在的音乐之美,充分肯定了美的独立意义。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这里的“乐其可知也”强调音乐的可知性,更多的是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始作”“从之”“以成”代表音乐的前奏、展开和尾声,分别从乐音结构形式和运动形式的角度来感悟整个作品,把握音乐的特殊本体和特殊之美。事实上,音乐美学与其他一般美学一样,应先把客观存在的作品本身作为问题的中心,孔子从音乐的欣赏体验中感受到音乐美有其特定的材料作为载体。孔子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承认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这无疑是对美的本质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孔子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也有深刻认识,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这是论诗的功用,也是论乐的功用,是孔子对文学作品社会作用的看法。充分认识到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就积极地去宣传这种作用,他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是一种兼及个人、教育、治国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与重视。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非常深刻,他主张用音乐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从塑造培养人格和观察认识社会的角度来看待音乐的作用,这在音乐美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正如学者所言,孔子关于音乐的“兴观群怨”说是他对艺术、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总结和提炼,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是孔子关于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的思想主张。“兴于诗”指修身应从学习诗歌开始,强调诗歌教育作用的重要;“立于礼”强调一个人的理想志向应符合当时的社会伦理规范,用礼的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于乐”是说最后的完成在乐,主张“乐”以“成人”。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把“成于乐”视为教育的终极成果,认为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在人格培養、人性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孔子崇尚“乐”,是因为孔子时代的教育是“礼乐并重”“礼乐相承”的,修身不能离开礼乐,“乐”与“礼”一样,在社会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尽管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只是通过一些零散的语录记载,但他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尤其是关于音乐社会教育作用的论述非常深刻。孔子提出的音乐应“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开启了我国艺术批评标准的先河,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倡导的“礼乐”制度,从本质上来看是统治阶级长久治理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他把人的思想、观念、行为都限制在“礼”的规定上,必然束缚音乐,使之远离人民,异化为统治手段、政治工具。对此,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批判继承,促进当前音乐美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琳.孔子音乐思想的美学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邓东.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要点[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王志成.孔子音乐美学思想辨析[J].艺术百家,2003(1).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时代下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价值02-09
传播文化阐释管理论文02-09
主题阐释02-09
2023两会阐释中国梦02-09
大蒜虫害的发生与防治02-09
论苏轼的艺术美学思想02-09
探析护理美学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02-09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02-09
试论墙与空间关系的环境设计美学思想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