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学位论文(通用11篇)
篇1:国立台湾大学学位论文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學位證明書申請表
(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專用)
以下各欄由申請人(或代辦人)填寫:
以下為承辦單位簽章欄:
表單編號:A402000-3-004B-01
篇2:国立台湾大学学位论文
一、基本資料
申請日期:年月日
二、申請項目及份數(每份工本費10元)
說明:
一、「*」表示限在校生;「**」表示限畢業生;「***」表示限申請碩士班推甄者(每年十月中旬
後)及畢業生;「****」表示限在校生遺失學生證者申請。
二、填妥本申請表後請至註冊組繳費,次日下午取件(開學及畢業尖峰時段按實際工作天取件)。英文
學程證、71學號以前學生未曾申請過英文書類者,三天後取件。
三、申請國外學校需彌封之證明文件,請自備信封(可至水木書局購買本校西式信封),至註冊組經查
驗後當場封裝,由承辦人員蓋彌封章後,自行郵寄。
四、學生證正反面影印,即為中文在學證明(教育部66.10.15台(66)高字第29901號函規定)。
繳費單收據第一聯(出納組存)編號
【繳費金額大寫:零、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
繳費單收據第二聯(申請人存)
篇3: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校历史及概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且颇具声望的大学,同时也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花园国度的高教中心”。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5年设立的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和1927年设立的莱佛士学院。这两所学院于1949年合并为马来亚大学,并在1962年改名为新加坡大学。1980年8月,新加坡大学和1956年成立的南洋大学正式合并成为现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主校园坐落在新加坡本岛风景最优美的西南部的肯特岗山脊(Kent Ridge)地段,距离机场大约30分钟的车程,占地150公顷。另一校区位于蒂马岗(the Bukit Timah)。主校区被肯特岗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学区、行政楼和康乐设施;后部主要是研究所和学生公寓。校区毗邻新加坡科学园(Singapore Science Park)、国立大学医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和多个科技园区,科研条件十分便利。南临巴西班让集装箱港口,可以俯瞰港区风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由7个图书馆组成,即法律图书馆、中心图书馆、汉语图书馆、理科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洪水森纪念图书馆和音乐图书馆。其中、除法律图书馆位于蒂马岗外,其他六个均在肯特岗主校区内。全校馆藏图书364万册,期刊5 1 353种。在肯特岗校区,除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外,还设有多个自助餐厅。同时,在学校的体育娱乐中心设有室外网球场、全天候球类场馆、运动场、体育场、奥林匹克游泳池,以及15个室内体育馆,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
●教育概况及院系设置
新加坡国立大学目前设有14个学院(其中包括一所音乐学院),共60余个系科,培养全面发展的本科毕业生。同时,国大还设有杜克—一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国大综合科学及工程研究生院以及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等3所研究生院和国大继续教育学院、教学与学习发展中心、系统科学院和英文教学中心等4个其他教学中心。学校还非常重视发展同其他国家高等院校的友好关系和学术交流,每年都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前往讲学。在此任教的教授、副教授,约一半左右是从国外大学聘请的,这也是其独具特色的确保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每年还会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国立大学与不少海外顶尖学府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等,这些合作有效地帮助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汲取其他名校的教学经验,确保其在科技和研究领域处于不断领先的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立大学在班加罗尔、硅谷、生物谷、斯德哥尔摩以及上海等主要企业中心设有5所海外分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英国式教学方法。学生第一年被分到各个所属学院接受公共课基础教育,第二年以后才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划分专业。在划分专业时采用学分制和投标选课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课搭配,采用了英式的5分制和荣誉学位制,根据学生的综合累积分数授予不同等级的本科学位。
不同专业所采用的学制也不尽相同,其中文学与社会科学专业的普通学位只需2~3年,而医学专业则需5年。文学与社会科学、理科(普通学位)2~3年,文学与社会科学、理科(荣誉学位)3~4年,建筑与地产(荣誉学位)3.5~4年,电脑3~4年,牙医4年,工程4年,法律4年,医学5年,研究生、硕士学位1~3年,博士学位2~5年。
对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学生而言,全部学费主要由教育部津贴与自行承担部分组成。为了鼓励有才华的外国学生来新加坡求学和工作,凡是和政府签订协议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工作三年的外国学生均可根据专业不同获得不同比例的教育部津贴;同时,获得教育部津贴的学生还可将剩余学费的90%向指定银行申请贷款,其他10%的学费及部分生活费还可向大学申请贷款。这些贷款在学生就读本科期间均免息,学生可用最长20年时间偿还资款,每月最低偿还额仅为新币100元。●教学方法与培养计划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同时也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全校建立了IBM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校计算机中心拥有10万余台主计算机,本校师生可以随时使用。学校还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实验室,鼓励学生每周到实验室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实验、设计作业、开卷考试等方式,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汇总、整理和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国立大学一直以来以其一流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蜚声国际,同时给予学生全球化的视野和学习环境以及形式多样的实践科研活动。就读于国立大学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大学设立的各种学生培养计划,如:
1.学生交换计划(SEP):国立大学与世界各国的优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申请到国外学习生活,感受截然不同的学习生活。为期6~12个月。
2.博学计划(USP):国立大学的优秀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种国际性的研讨会,提前感受多样的国际性活动。
3.海外学院实践课程(NOC):国立大学与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复旦大学、瑞典的皇家学院合作,学生可以申请去这些大学所在地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可以在合作的大学修相应的学分。
4.国际联合学位:国立大学与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及在工程、科学及计算机领域有着领先地位的法国高等精英大学(French Grandes Ecoles)合作开设国际联合学位课程。学生分别在国立大学和合作的大学学习两年,毕业后文凭上会有国立大学和另一个合作学校的校章。
篇4:国立台湾大学学位论文
该校8月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毕业的1054位博士中,27.4%至今仍在待业,比2010年毕业而失业的人数增加了2.12%。换言之,即使是获得首尔国立大学博士学位的人,也有超过1/4的人找不到工作。该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涉及入营服兵役及继续其他进修的人)持续下降,2009年就业率为83.4%,2010年降至73%,2011年再降为70.3%。2011年与2002年的就业率相比下降了17.6%。
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间,相关机构对252位该学年尚未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应届博士班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抽访,调查发现,20.2%的毕业生表示对毕业后何去何从不知所措。
针对当前疲软的经济形势及青年谋职困境,许多受访者认为,大学与政府都应正视这个问题,尤应积极协助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
篇5:日本国立大学之茨城大学
(いばらきだいがく、Ibaraki University)位于茨城县水户市、茨城县日立市、茨城县稻敷郡阿见町的国立大学。1949年,水户高等学校、茨城师范学校、茨城青年师范学校、多贺工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立。
茨城大学以面向新时代为前提,展开教育和研究,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学习机会,并在各领域发表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推动着社会的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开设人文社科、交流、学校教育教员培训、养护教论养成、情报文化、人间环境教育、数理科、自然技能科、地球生命环境科、机械工、物质工、电气电子工、媒体通信工、情报工、都市系统工、系统工、生物生产科、资源生物科、地域环境科等专业。
学校校区
水跣G(水跏形木):教育学部、人文学部、理学部
日立校区(日立市中成泽町):工学部
阿见校区(R敷郡阿见町中央):农学部
专业设置
人文社科、交流、学校教育教员培训、养护教论养成、情报文化、人间环境教育、数理科、自然技能科、地球生命环境科、机械工、物质工、电气电子工、媒体通信工、情报工、都市系统工、系统工、生物生产科、资源生物科、地域环境科
详细信息
创校日:19
地址:310-8512 茨城县水跏形木2-1-1
篇6:国立华侨大学(范文)
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周恩来、李先念、习近平、胡锦涛、邓颖超、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华侨大学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海内外著名华文教育学家、博士生导师贾益民教授。
华侨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学校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著名人士、专家、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何厚铧等先后任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或名誉董事长。
华侨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有29个学院,90个研究院、所、中心;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4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总占地面积2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6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图书资料共 370 余万册。
华侨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52名,其中专任教师 1371名,高级职称人员653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6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6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31%;历年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名。现有双聘院士4名,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名;福建省高校百名领军人才2名,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3名、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17名,福建省“闽江学者”22名,福建省优秀专家2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2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27名。近年来,学校教师多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学校聘请了麦克·法登(Daniel L.Mc Fadden)、戴维·格罗斯(David J.Gross)、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厄温·内尔(Erwin Neher)、杨振宁等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饶宗颐、卢秉恒、金庸、李君如、李景源、蔡昉、李培林、席酉民、龙永图等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华侨大学现有博士生、硕士生4796名,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2761名,其他成教学生9903名,其中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和外国学生4140名,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约17万人,毕业生深受海内外欢迎。2003年,华侨大学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华侨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导,博采世界各种进步文明之长,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重实践、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华侨大学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成绩骄人。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内外各学科大赛中,华侨大学屡获大奖;学生男子篮球队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十五届赛事中获得八次总冠军;学校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华侨大学致力于服务社会,协同海内外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设立了“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厦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制造工程研究院”、“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软件园产学研基地”、“世界冠军创业项目中心”等组织,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设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等研究院所,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水平智库队伍,全面开展国家侨务战略、外交战略、重大科技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战略等系列研究,打造特色型国家级智库。
华侨大学是国家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华文教育,在全球五大洲均设有办事或招生机构,在海外打造华文教育优势品牌,取得了深远影响。泰国诗琳通公主、上议院议长、下议院议长等外国政要多次访问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致力于国际化办学,设有国际学院。学校全方位拓展渠道为学生创造赴境外高校学习的机会。学校已有本科“1+2+1”、“3+1”、“2+2”、“2+1+1”,硕士“1+1+1”、“0.5+1”、“2+1”,博士“1+X”、“0.5+X”等国际交流项目,与美、欧、澳、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签订交换生及联合培养等项目。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全英文专业体系,已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旅游管理”、“软件工程”、“药学”等多个全英文专业。学校已全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双向互动的境内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篇7:国立台湾海洋大学交换生读书计划
“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就是一部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超越自己的旅程。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讓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勇往直前、披荊斬棘。本人是一個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學生,從來就不甘心于平庸,只知道知識可以武裝自己的頭腦,我需要把握任何機會,讓源源不盡的知識來不斷的充實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然而,課本的理論知識以及單一教育思維模式僅僅只是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狹窄的知識面以及短淺的人生閱歷只會讓自己停滯不前。要想讓自己獲得質的飛躍及成長,使自己真正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唯有走出去進一步學習科學前沿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先進的科學教育理念。故特此寫下讀書計劃:
一、讀書目的:
1、完善系統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高度。“萬變不離其宗。”世間萬物總有其規律,唯有淵博知識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能鍛造出得成熟獨特的思維方式,并利用其進一步完善自我。思維方式指導行動,只有全面成熟的思維方式才能做出對社會有用的事業來。
2、豐富專業知識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是精心鑽研于自己事業,并為其付出辛勤汗水的結果。本人對於本專業充滿濃厚的興趣,願意孜孜不倦為其流下勤奮的汗水,而鑒於本人目前境況,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本專業理論知識及增強專業研究操作。
3、領悟嚴謹的科學研究精神
嚴謹刻苦的科學研究精神無論對於科學實驗研究還是對於個人成長都賦予不菲的價值。要在所研究的領域獲得突破或者要在個人的成長上錦上添花,無疑必須具備嚴謹踏實的科學研究精神。本人期待在本專業領域獲得成長及成就,定將懷著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投入學習。
二、計劃與安排
1、按照學校課程安排認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爭取以優秀的成績完成學業。
2、積極參與專業實驗研究,理論聯繫實際,最大程度鞏固理論知識。
3、多多閱讀相關專業及課外書籍,努力做到每天閱讀一小時。
4、利用互聯網、電視媒體、圖書館等資源及時獲取最新信息資源。
篇8:抗战时期的大学国立化运动
一、私立大学改制为国立
私立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私立大学已经达到很高的办学水平。抗战爆发后,先后有私立复旦大学、私立大夏大学、私立厦门大学等一批私立大学直接改制为国立。
私立复旦大学改为国立的过程,很能反映改制的动因和艰难。复旦大学1937 年12 月底迁至重庆后,经费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学生学费,第二种是政府补助每月一万五。但那时,学生随校西迁,跟家中断了音讯,根本无力缴学费,而政府补助因战争关系也只按七折发放。复旦副校长吴南轩鉴于学校办学经费困难,于1938 年4 月提议学校改为国立,但校长李登辉不赞成此提议,他认为学校改为国立后,校名、编制很可能会按照政府的规定发生变动,而且可能会带来“政治影响、易长纠纷”,对学校不利。[1]他还举例说:“过去国立大学,如浙大、暨大等,屡经变迁,于学校进行,阻碍至多。”
1939 年3 月,吴南轩第二次谋求国立,他以复旦校董于右任领衔,致电李登辉和在沪校董,表示经济万分困难,“舍国立别无生路”。[2]李登辉复电提出“改组后经费如何保障,校董会是否存在、沪校如何维持、附中地点成为敌人籍口没收如何避免”等一系列问题,仍持消极态度。同年6 月,校董于右任、孙科等人致函行政院:“…自抗战军兴,虽转徙迁移,困难弥深,然感职责重大,益自淬励,未敢稍懈。现值抗战第二期开始,作育人才,实为复兴民族之要务。该校既具此与革命有关之悠久历史,拟请准予改为国立”。[3]这些元老为复旦国立化可谓不屈不挠。
随后,吴南轩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鉴于当时复旦有渝、沪两校区,“沪校不必冠国立名义”,只是渝校改国立。但此议也未能得到李登辉的响应,倒是教育部增加复旦的补助费,而“将国立案暂时搁置”。[4]
1941 年9 月,吴南轩第三次谋改国立,他在重庆邀集在渝校董开会,决议:“呈请教育部改为国立复旦大学,俟部方决定后,再电留沪校董征求意见”。实际上是造成既成事实,逼迫李登辉等人承认。1941 年11 月,行政院第五四一次会议作出决议:“准将复旦改为国立,由教育部拟具办法及概算呈核”,就此复旦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
私立大夏大学创办于1924 年,曾在1928 年向教育部申请改为国立,未果。淞沪会战爆发后,大夏大学校舍被毁,损失惨重,几乎难以为继。1939 年6 月,校长王伯群呈函称:“……将来改进计划亟待熟筹,而校务进行在于经费,有关本校财政既已捉襟见肘,困难万状,即有缜密完善之计划,亦难见诸实行,再四筹维,拟请钧部俯鉴本校实际困难情形,准予改设国立,力图发展”。[5]可以看出,经济问题也是大夏大学改制的最主要动机。
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是在抗战爆发前完成的,但却与战争有关。“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厦大校长陈嘉庚的实业受到严重创伤,因而厦大经费日渐减少,虽有全校师生争取多方援助,依然入不敷用。学校当局不得已一再裁并院系,社会上也谣言纷涌,损害了厦大的声誉。面对这严峻形势,陈嘉庚于1936 年5 月致函福建省政府主席和南京教育部部长:“……弟自十年以来,在洋事业如江河日下,千余万元资产荡尽无遗,对厦大经费乏力维持,不得不请求政府帮助,免致停闭关门”。[6]与此同时,厦大全体学生召开大会,推举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将厦大收归国办。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都很重视,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回复称,可以增加对厦大的补助费,但要改为国立,暂时比较难办,缓议这件事情;福建省主席也表示:厦大由政府接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希望厦大能再坚持一阵,不要影响学业。1937 年5 月,校长林文庆受陈嘉庚的托付,专程赴南京请示和商讨改国立事宜,终获教育部同意。1937 年7 月1 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
二、省立大学改制为国立
在抗战期间,一批省立大学也先后改为国立,如1936 年省立东北大学改为国立,1937 年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1938 年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1939 年省立广西大学改为国立,1942 年省立重庆大学和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战时的国立化运动还一直延续到战后,如省立安徽大学、兰州大学抗战胜利后相继改为国立。其中过程比较坎坷的是东北大学、广西大学、河南大学和安徽大学。
东北大学创办于1923 年。“本校在辽宁时,名义虽为省立,但实际完全系张汉卿先生所手创,曾出私资180 万元建设一切”,[7]可见东北大学虽名为省立大学,实为私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辗转迁至北平,寄人篱下艰难办学。1936 年底,部分学生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同学会”名义致电国民政府教育部,并派“代表”到南京陈情,呈请将东北大学收归国有,另派人掌校。鉴于当时统一政体的需要,教育部趁机请行政院将省立东北大学收归国立,随即派臧启芳从南京到北平接收东北大学,并代理东北大学校长职务。这一派师生对此极为欣慰,欢迎臧启芳接收东北大学。而东北大学的另一派师生,反对将东北大学改为国立,也反对臧启芳来接收学校。[8]双方为此陷入对峙,接收也陷入僵局。但最终,东北大学由于得不到经费的保障,还是被迫国立了。东北大学的国立,是一部分师生与国民政府上下互动的结果。
省立广西大学地处桂林,由于战争的破坏已经举步维艰。1939 年8 月,广西大学对教育部呈文案:“……军兴以后,战区学生转移该校借读者,为数甚多。然以该校系属省立,经费有限,不能扩充学额。迭经该省省政府及该校员生请改为国立,做宏作育”。[9]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对此事很上心,而且态度很明确,他回复学校曰:“该校确有改为国立之需要……兹以国立大学迁移后方,粤桂两省青年就学困难,本部为适应西南环境之需要计,拟于二十八年下学期起将该校改为国立广西大学,酌增经费,俾得充实内容,以造就抗战建国之必须人才”。[10]就这样,广西大学很快就从省立改为国立,并且吸引了很多知名学者前来任教。
抗战爆发后,省立河南大学命运多舛。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河南又连续发生旱、涝、蝗灾,学校财政十分困难,为此河南大学的领导、师生及社会人士多有建议把“河大”变为“国立”。河南大学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大学”进行了多方调整,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也有所提高,但是其国立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1941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前河南大学校长刘季洪到豫汴视察教育,顺便到潭头看望河南大学师生。学校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对刘季洪表示改制的迫切愿望,并再次上报材料,申请改为“国立”。刘季洪回教育部后,从中协调,于是在1942 年3 月,省立河南大学成功改为国立。
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 年创立于省会安庆,该校改为国立已是抗战胜利之后,可谓因祸得福。日军全面侵华后,安庆沦陷,安徽大学被迫停办关门。1945 年8 月,抗战胜利,安徽大学校友以及安徽各界有识之士呼吁重建安徽大学。一些在南京、上海、北平政界和教育界的徽籍名人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国民政府中进行积极活动,强烈要求在安徽重建一所大学,并且主张这所大学必须是高起点的大学,应为国立大学。他们的活动很快就产生了效果,此议得到国民政府认可。1946 年1 月,教育部作出决定,重建安徽大学,称国立安徽大学。
三、通过并校国立化
抗战期间,还有一些私立大学和省立大学被合并到国立大学之中组成联合大学,从而自然地改变了性质成为国立大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私立南开大学并入西南联合大学。“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惨遭日军轰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1937 年8 月,南开大学接教育部命令南迁,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共主校务,这样南开大学就自然成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4 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开虽原为私立,但进入联大以后,与原北大、清华和谐相处,“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11]为了保存高等学府,收容战区失学学生,并为西北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1937 年9 月,教育部通令,以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为基干,设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同月,教育部又决定将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女师”)并入,[12]起因是当年7 月底,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女师院舍成为一片废墟,院长齐壁亭向教育部“面陈学院被毁情形,并请示复课办法”。[13]经教育部核准,同意给予女师中英庚款补助,并责令女师迁西安办学。在齐壁亭的带领下,女师部分师生辗转西安,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女师的家政学系与原北平师范大学合并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教育学院,共设十系,[14]女师其他各系学生分别并入西安临时大学各系。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虽然系科被分解到其他各校之中,但可以看做是省立高校成功并入国立大学的一个案例。
注释
1[1][2][4]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学志(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56,157.
2[3][5]教育部.关于私立复旦大夏两校申请改为国立呈与行政院批,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G].江苏古籍出版社,839-841.
3[6]洪永宏.厦门大学校史(第一卷)[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151-154.
4[7]柯英兰.“省立”东北大学改“国立”始末[J].煤炭高等教育,2010,(3):102-105.
5[8]王振乾,丘琴,姜克夫.东北大学史稿[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社,1988:251.
6[9][10]教育部.行政院关于省立广西大学改为国立呈与国民政府批,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G].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42.
7[1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C].河南人民出版杜,2000:301.
8[12]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6.
篇9:民国的国立大学
我爷爷回忆起大学时光,都是多么勤奋刻苦, 向老师求教,还有锻炼身体。到了八九十岁,他们兄弟之间通信,都用英语,可见大学教育给他们留下了多深的烙印。我和茅于轼老先生很熟悉,他是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底子也很扎实。
我外婆出生于资本家家庭,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当时复旦是私立大学。她爹在上海滩被称作金钞大王,重视子女教育,请来家庭教师,从小教她钢琴小提琴,还有英语、法语、日语。可我外婆至今不会外语,也不懂经济学。回忆起她的大学时光,主题就是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还有唱歌跳舞。
于是我得出基本的印象——民国的国立大学是真正面向寒门子弟开放的精英教育,选拔聪慧向学的孩子,免除他们经济的后顾之忧,把他们培养成国家栋梁。至于私立大学,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都能上的,主要是弄个文凭镀金。这种教育体制我觉得很好,穷人富人的孩子各得其所。当然有钱人家的孩子也有优秀上进的,如果要上国立大学,就必须跟全国各地的孩子同等竞争,证明自己足够优秀。当时清华大学设在北京,交通大学设在上海,但并不因此就格外照顾北京和上海的考生,因为那是国立大学。
(梁成志摘自《三门峡日报》)
篇10: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章程
序言
进入21 世纪,人类正在迎接一个超越国家界限、立足于整个地球大视野的世界性交往迅猛发展、日益增强的新时代。
日本同样也将更加积极地面向世界,敞开自我、发挥特色.孜孜以求为人类文明竭诚贡献。东京大学,值此新世纪之际,作为致力于永远为世界的公共性(公益性)发展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去奉献的大学,亦如我们要成为‘世界的东京大学”这一名字本身所表述的内容那样,回报日本国民的寄托与期望,追寻为日本社会作出贡献的正确道路上所怀有的坚定信念,再次下定决心,通过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追求超越国籍、民族、语言等所有界限的人类普遍的真理和客观事实,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安全环境的创造,各地域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面向这些伟大使命的达成,东京大学,在这即将去开拓新时代的重要时刻,为揭示据此而应该建立的理念与目标,特制定本宪章。
东京大学创设于1877年。它不仅是日本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代表,而且作为象征着日本的大学,为近代日本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回顾历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1949 年,根据日本国宪法规定而实行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新制大学为新的出发点以来,东京大学,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为和平、民主国家的社会形成作贡献,我们积极响应社会要求,为科学和技术的飞跃发展奉上许多卓越成果的同时,也领先构筑了世界公认的教育教学与学术研宄的发达体制,深度推进了改革的高效发展。现在,东京大学,继创立期、战后改革期之后,伴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又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期,期望实现更加自由的、能够充分发挥大学自律性(自主性)的新的社会地位及职能。与此同时,东京大学,继承迄今为止历史的积淀与成果,努力发挥世界水准的学术研究方面的牵引力作用,为公正社会的实现、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创造作贡献。并且,我们继续以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公民的杰出人物之场所为目标。此时此地,如何能够发挥全体教职员工一体化的大学运营之力量,对东京大学的崭新飞跃来说是拭日以待的必需的课题。
大学,对于人的可能性范围内的无限发展而言,应该是提供具有不间断连续性的、开放性结构的学术之本源的特征由来的,因此对大学来讲,它的自由与自律性就成为非常之必要。同时科学/技术的惊人的、异常显著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它自身也需要有高度的伦理性和社会性的优秀接班人来继承。另外,因为知识在所有领域都具有决定性意义之知识型社会的到来,和大学以外的创造知识的场所携手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对大学的教育与研究的发展带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东京大学,一方面希求自治和自律,一方面也面向世界开放自我,把研究成果积极地不断回馈于社会,同时创造回应社会需求的研究活动,推进大学与社会的双向合作。
东京大学,将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日本国民和社会所赋予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革和创新,为了进一步去实现世界水准的教育与研宄,作为大学自身重视自治的同时,也必须让自治决定与实践接受严格的社会评价与监督。东京大学从真诚的愿望出发,严格实行自我评价、自我批判,并且把活动的全部内容公开,正确恰当地应对广泛世界的要求,改进自我;此外,坚持不懈地探求改革现有制度/体系的发展路径,这样为世界学术和知识的创造、交流以及发展作贡献。
东京大学,不断提高自身组织和各种活动的国际化,深刻去理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促进以希求真理、和平的世界性教育与研究的开展。东京大学,时刻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自身是位于亚洲的日本大学,应充分发挥并有效利用在日本积蓄下来的科学研究的特色,进一步努力加强与亚洲的携手合作,同时推进与世界各个地域的相互交流。
东京大学,认识到组织成员的多样化在本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保证所有组织成员,不会因为国籍、性别、年龄、语言、宗教、政治观念、出身、财产、门第、血统地位、婚姻地位、家庭地位、残疾、疾病、职业经历等方面的理由而受到歧视或区别对待,而且努力创造井确保各个成员都能有广泛参与大学各项活动的机会。
为了肩负着日本和世界的未来的世代,同时也为了胸怀理想、追求真理的有志之士们,整备最完善的条件和创造最理想的环境,构筑面向世界、开放的,而且无任何差别歧视的自由的学术、知识探求的空间,对东京大学而言是充满无限喜悦与荣幸的事业。在这里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东京大学,为了达成与实现自身被赋予的使命与课题,特此制定以下东京大学宪章,立志全体组织成员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前进。
一、学术
1.学术的基本目标
东京大学,将基于学术自由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探索与知识的创造,维持和发展世界最高水准的教学与研究作为目标。我们秉持深刻的自觉性,认识到研究给予社会多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努力确保与广泛社会的密切联系、携手合作,回应社会变革的活力,努力争取为全人类的发展做贡献。东京大学,一方面将自创立以来的学术研究的累积成果,通过教育回馈于社会,同时多方开展国际性的教育与研究,加强与世界交流。
2.教育目标
东京大学,面向所有秉持在东京大学学习研究相应的素质的人开放门户,培养拥有广阔视野,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洞察力、实践力、想象力,具备国际性和开拓者的首创精神的人,培养各个领域的具备领导素质与人格的人。因此,东京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权利,追求世界高水准的教育。
3.教育体系
东京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以广泛的教养教育(即通识教育)为基础,采取和多样化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灵活而又有系统的教育制度,并且永久致力于对其进行坚持不懈的改进与完善。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充分发挥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即拥有多元化的开展各种各样专业领域研究特长的研究(生)院、附属研究所等,培养学者、研究人员和高层次专家、高级专门职业人才,以实现广泛的、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东京大学的教师,作为相关各自学术领域前沿的第一线的学者、研究专家,应将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果业绩系统地反映于教育教学中。与此同时,东京大学向所有学生提供最优良的、最完善的学习环境,并且为了消除对于学习所存在的障碍,努力致力于建设人力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完善的支援体系。
4.教育评价
东京大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以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为目标的高度出发,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适切性强的学业成绩评价。此外,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广泛的各种教育的逐项条件进行自我检查、评价的同时,还接受来自学生以及适当的第三方的评价,并且把这些评价迅速地应用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上。
5.教育的国际化与社会连携
东京大学,作为一所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大学,一方面广泛接受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同时另一方面也积极地向世界各地派遣东京大学的学生及教师,从而构筑一个教育的国际化网络。东京大学为学术创新和发展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后备力量的同时,也全力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推进与社会连携的合作教育,例如,高层次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以及社会人再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
6.研究理念
东京大学,推进从事探究真理、创造知识的构成成员的多样化,尊重独立自主且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并致力于追求世界高水准的研究。东京大学,认为研究应该服从于人类和平与福祉的不断增进与发展,因此对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经常不断自省。从研究活动开始,进行定期自我评价,其内容既向社会表明,同时也接受适切的第三方评价,实现问责制。
7.研究多样化
东京大学,以学术领域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尊重研究的体系化与传统积淀、继承,而且积极地致力于萌芽研究和未知研究领域的开拓创新。此外,东京大学,对于涵盖广泛领域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将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创建集体组织的以及个人的多元化联系,通过知识融合,旨在创造开发新的学科领域。
8.研究协作
东京大学,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动态变革,将保持组织的灵活性,超越大学范围,与大学外部的知识生产、研发单位协同合作,积极开展超越大学和国界的携手研究,实现具有全球视野的网络型研究的牵引车的引领作用。
9.研究成果的社会回馈
东京大学,在将研究成果回馈于社会方面,不是短视的、简单地只为寻求成果,而是指在发展永久可持续的和普遍学术系统化紧密相连的体系,并且,将与社会连携的研究反应于基础研究中。东京大学,通过教育将研究成果回馈于社会,为此把最先进尖端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活用于教育中,从而培养新一代的研究者、学者。
二、组织
10.大学自治的基本理念
大学的自治,是为了不受任何利害得失的影响约束,通过自由地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广泛地造福于人类社会。以此作为基本理念,东京大学,时刻高度自觉国民所赋予的权力与使命,努力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并且自律自主地去履行责任与义务。
11.大学校长的统辖及其职责
东京大学,在校长的率领、统辖与负责之下,适当考虑教育、研究与行政管理两方面的组成成员的协调,在形成全体共识的基础上,致力于卓有成效的且机动灵活的运营。东京大学,努力使广泛社会的各种各样的意见、建议反映于大学运营管理的改进中。
12.大学组成人员的职责
组成东京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按照所在的活动领域,所承担的角色、岗位与职责,拥有对大学运营参与策划的机会的同时,应自觉自主地担负起各种各样的自身责任,为东京大学目标的达成而共同努力。
13.基本组织的自治与职责
东京大学的所有学院(系)、研究院、附属研究所等,作为自律自主运营的基本组织单位,平等、公平地拥有对大学整体管理运营参与策划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们所要负担的职责包括以促进全校范围的教育研究体制(体系)的发展作为目的的根本性的自我革新的可能性,积极参与立足于综合大学视野的大学运营。
14.人事的自治
大学自治的根基决定在拥有人事上的自治,鉴于此,诸如对总长、副总长、学部长、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和教师以及职工的人事任用和选拔上,东京大学自身根据公正的评价,自主自律地进行此项工作。各基层组织单位的领导和教师的人事,通过各基层组织的会议讨论和民主协商后,进行此项工作。
三、管理
15.管理的基本目标
东京大学,有计划地且适切性地有效运用被国民所赋予的优质资源,以此来保持、推动并不断发展世界高水准的教育与研究,并且将所取得的成果积极回馈于社会。为达及此目的,基于公正、公开透明的意旨决定而建立的财务计划下,创造教育研究环境、学术信息以及医疗供给的完善体制。
16.财务管理的基本结构
东京大学秉持高度的自觉,深刻认识到为了支持和不断发展教育、研究活动,所需的必要的基础性经费以及保持扩充设备配备的可能性经费,都是国民所赋予的资源。我们大学对此资源定会进行妥善公正地管理,并且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有效使用,以期达到最优效果。另外,只要与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根本原则不背道而驰,根据特定的教育、研究上的需要,大学也将积极地接收从国家、公共团体机关、公益性团体、民间私营企事业以及个人的外部资金。
17.教育、研究有利环境的创造
东京大学,一方面灵活应对教育、研究活动的发展与变化,另一方面始终从全校性的整体性的视点出发,为促进教育、研究活动,提高各构成成员的福利,力争加强学校各个校园、场所的土地利用率和不断扩充设施配备。此外,为所有构成成员营造健康的有助于教育和科研活动展开的环境,诸如,对身心的健康支援,为使身心无障碍而进行人力的、物力的支援,安全与卫生的确保,以及环境与景观的爱护、保全等,构建这样的支援体系,也是作为地域社会一员尽到所应该实行的职责。
18.学术信息与信息公开
东京大学,立足于全校视角,加强整备图书馆等与情报信息相关设施建设,并且系统地收集、保存、整理对教育、研究活动有必要的学术情报信息。针对各构成成员,按照他们各自的需要且又基于妥善公正的关照下,保障相等情报信息的利用手段,并努力致力于面向广泛社会的资讯传播。东京大学,积极发布、公开自身所保有的情报信息,对于情报信息的利用,严格要求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高度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此同时,也努力策划个人情报信息的保护。
19.基于人权的尊重
东京大学,尊重基本的人权,排除因为国籍、信仰教义、性别、身体障碍、门第等的缘由而导致的不正当歧视、区别对待及压制,旨在创造公正的教育、研究、劳动环境,谋求全体组成成员都能够完全地充分地、尽善尽美地发挥个性与能力。并且东京大学意旨实现男女共同参与策划、均等地承担大学管理运营的责任。
四、宪章的意义
20.宪章的意义
本宪章,是关于东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运营的基本原则,对于东京大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法令的规定,必须依据本宪章的基本意旨进行解释和运用实行。
五、宪章的修正
21.宪章的修正
本宪章的改正,通过另外规定的程序,由总长行使。
附则
篇1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1
学校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1]。
学校纪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旗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组织机构
校行政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一个是教授会。
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长批准任命,校长为校务委员会当然主席。校务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和决议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务。西南联大有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前两位老教育家为了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青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他们二位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力支持。所以西南联合大学自始终至终都是由梅贻琦校长主政,实行了“校长负责制”。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中主管管理的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全部都是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常设的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建设长等,全部由教授担任,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任命。
教授会是一个校务咨询机构,虽不是权力机构,但很有威望,成员包括全校教授,经常工作由全校教授推选常委会主办。教授会是校长的得力参谋,也是办学校务得力骨干的资源库。各学院有院教授会,学系有系教授会。院教授会主席后来改称为院长,系教授会主席后改称为系主任,由相应院系教授会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讨论备案,报校长批准任命。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统由教授会评议,由院长系主任执行实施。所以院系教授会实际上是院长系主任领导下的民主办学权力机构。
西南联合大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简约,从领导到职工,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工作效率高超。对于不属于职能部门的临时性重要工作,则由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请教授会推荐适宜教授人选,组成各种临时工作委员会(推选主席)主持工作。工作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保持主体常设机构精干灵活。被推选参加这些临时工作委员会的人员,也是兼职不兼薪,没有任何工作津贴,完全是义务工。
专业设置
西南联大共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学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
联大校舍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大学文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徽
校庆日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校训
刚毅坚卓
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风
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校徽
三角形的三等分,那一点是正三角形的三点合一,也暗含三角形的稳定性,上半年即已确定使用。
著名教师
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赵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吴晗 吴宓
潘光旦
著名校友
杨振宁 李政道 朱光亚 谢玮 邓稼先 黄昆 彭佩云 汪曾祺
王希季 陈芳允 郭永怀 屠守锷 吴讷荪 陈忠经 戴传曾 王浩
杨凤 何兆武 李长之 何其芳 吴大观 任继愈
教育成效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
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学生参军
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相关文章:
2018年澳洲国立大学研究生专业02-16
国立东华大学「校长与同学有约」会议记录02-16
军队网络保密教育02-16
启德重庆:高中生如何去澳洲留学02-16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师评审办法02-16
新加坡国立大学申请02-16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02-16
国立成功大学行政人员02-16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办理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