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肝破裂急诊护理

关键词: 破裂 外伤性 急诊 护理

外伤性肝破裂急诊护理(精选八篇)

外伤性肝破裂急诊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急诊内科门诊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78例,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4岁,平均41.3±3.2岁,发病至入院10min~3小时,平均1.5±0.7小时,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高空坠落10例,钝器损伤6例,其他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2岁,平均42.1±2.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8min~4小时,平均1.7±0.5小时,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空坠落6例,钝器损伤7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致伤原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破裂患者行CT、腹腔穿刺检查以确定手术治疗方案,Ⅰ~Ⅱ级伤势较轻的闭合性肝裂伤患者可行非手术治疗;Ⅲ~Ⅳ级重度患者建议剖腹抢救;其中观察组4例行肝部分切除,对照组3例肝部分切除。

1.2.2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取普外科常规护理,包括①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注扩容液体和止血药;②搭建ECG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③持续复苏抢救,直到内部出血控制,血压恢复正常水平;④休克得到控制后转入普外科再行相应处理。观察组采取我院制定的急诊护理措施,(1)急救、高效护理:选配具有高效护理能力、敏锐观察力的护理人员组成急诊护理小组,迅速判断患者病情,基于先兆症状研判病情发展趋势,制定抢救护理方案。大部分肝破裂患者并发出血性休克,故术前复苏至为关键,高效护理方法是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进行输液,迅速缓解病情,初步改善患者耐受性;迅速输注平衡液溶液、血浆等,纠正电解质失衡和血流失状况,大量出血患者迅速补给新鲜血浆;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配合给氧支持;配合处理并发外伤,逐一检查胸、腹、脑和四肢脊柱[2]。(2)术后预见性护理:肝破裂急诊手术后易并发胆瘘、继发性出血、脓肿、腹腔感染等病证,需强化术后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术后主要脏器的功能变化,以免因手术创伤、隐匿性重度并发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护理人员要随时处理便秘、咳嗽等引起的腹压急剧升高症状;加强营养支持,停止服用损伤肝功能的药物;术后超过4天体温仍过高者考虑修补残腔内或膈下感染,及时检查处理;患者尽可能取半卧位,减轻伤口张力;为排出坏死组织、渗液、外溢胆汁和积血,必要时行套管分流,疼痛耐受性差的患者可服用镇痛剂缓解疼痛;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ECG,血氧饱和度<90%者考虑肺部相关并发症;血压持续下降考虑继发出血,应立刻检查处理;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环境整洁干燥,氧气充足,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恢复环境[3]。(3)心理护理:外伤性肝破裂属于突发性剧烈创伤,患者多难以接受现实,极易出现不良应激反应,如恐惧、紧张、焦虑等,若未及时干预,将影响患者预后,甚至遗留严重心理疾病;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职业、性格、家庭环境以及创伤前活动等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以缓解其情绪。责任护士在患者清醒后第一时间主动介绍治疗及其病情恢复情况,告知患者自己将全程陪伴。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细心留意其焦虑、悲观、惊慌等心理反应,及时疏导安慰;日常护理注意技巧,如动作轻柔、举止热情,情绪平稳,以积极的态度感染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疼痛发生率采取临床通用的WHO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或略感不适;Ⅰ级:偶感不适,但可耐受;Ⅱ级:明显疼痛但可耐受;Ⅲ级:剧烈疼痛致大叫,无法忍受。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4.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R)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疼痛情况

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8<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40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7.5%),其中2例梗肠阻,1例肝脓肿;对照组38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21.1%),其中肝脓肿3例,肠粘连3例,肠梗阻和下肢静脉血栓各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外伤性肝破裂多为突发性意外事故所致,症状严重,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并对患者心理造成冲击,患者极易出现悲观、消极、狂躁等心理应激反应[4]。因此,积极抢救治疗配合急诊护理干预对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心理认知,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潘敏等认为[5]合理的治疗方案联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更好地促进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康复。本研究表明,行急诊护理的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8<0.05),或与急诊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有效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耐受性增强有关。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远低于对照组的21.1%(P<0.05),进一步说明急诊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黄洁婷,黄海清,陈章幸.外伤性肝破裂的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0,(3):213-214.

[2]黄铮,吴海红,曾燕香.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急诊护理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75-76.

[3]方吉风.外伤性肝破裂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6):130-131.

[4]叶敏.严重肝外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61-162.

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护理 篇2

关键词 外伤性 肝破裂 护理

肝脏是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被周围的韧带固定于右季肋部,质地脆软,极易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打击而损伤,是最常见的腹部脏器伤之一。若治疗和护理不当,出现大出血和严重的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采取积极治疗和护理方法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肝外伤破裂患者29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9例,男26例,女3例,年龄13~55岁,平均38.8岁;其中车祸伤17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2例,刀刺伤6例,其他1例。开放性损伤16例,闭合性损伤13例,对本组29例外伤性肝破裂的患者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综合治疗和高效护理,治愈29例。

护 理

术前护理:①体位:给患者取平卧位,可将头及下肢抬高15°,增加回心血量,以利于呼吸,或根据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等,畅通呼吸给予氧气吸入。②病情观察:建立2~3条静脉通道,配血,使用留置针,一通道输药或遵医嘱给予平衡液,另一通道输血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全身局部情况的变化,动态监测脉搏、呼吸、血压、CVP和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等并记录。③术前准备:根据病情手术和麻醉的方式迅速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如抗休克同时做好皮试,备皮和备血及置入尿管等。④心理护理:肝破裂的患者多在意外情况发生,而且并有内出血,患者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应给予心理支持,安慰患者,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慌情绪。

术后护理:①基本护理:术后囑患者取平卧位6小时,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腹腔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鼓励患者定时咳嗽,防止肺部感染和隔下脓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每15~30分钟观察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合度和尿量1次,病情稳定后1小时1次,并做好护理记录和记录24小时出入量。若体温过高,则及时查找原因,应考虑膈下或修补残腔内是否有感染情况。若术后血压进行性降低,应注意有无继续出血的可能,并及时告知医生配合处理。术后告知患者暂禁食水,待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慢慢给予流食和半流食至正常饮食。②基础护理:患者术后视病情卧床休息5~15天,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过早离床活动,防止诱发活动性出血,一般可采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胸膜腔引流,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防止膈下脓肿。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皮肤干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以防肺部感染和压疮发生。③再出血的观察护理:再出血是肝破裂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术后早期观察及护理的重点,密切注意伤口渗出情况,有无腹痛、腹胀,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和面色苍白等失血症状。腹腔引流液呈鲜红色,引流量增多,超过500ml/日或2小时引流量200ml以上,提示腹腔内有活动性[1],应立即通知医生尽快配合医生做好处理,另外还需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排血便等消化道症状。④引流管的护理:肝破裂经手术清创止血后,应观察创面有无渗血和胆汁漏出,因为手术引流不仅可观察止血效果,还可减少腹腔感染及胆汁性腹膜炎,因此需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定时更换无菌引流袋,指导患者不要将引流袋抬高超过伤口平面,防止逆行感染[2]。⑤胆瘘的护理: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并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禁食,按医嘱使用抗感染和抑制胆汁的药物。⑥感染的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加强支持治疗。⑦术后疼痛的护理: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焦虑、失眠,根据病情及时给予止痛,镇痛泵的护理,按医嘱给予哌替啶、强痛定等止痛药物,并给患者创造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以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外伤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及B超,CT辅助检查和腹腔穿刺等,因此对于肝外伤破裂的患者要早期正确诊断,配合医生治疗,快速恢复体液平衡,在抢救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快速准确做好术前配血输血各种准备,术后各种护理,抗失血性休克同时手术治疗,以抢救患者生命,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郭玉英.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7,36.

外伤性肝破裂的急救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0例, 女18例;年龄14岁~68岁, 平均37岁;肝损伤程度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 (AAST) 制定的肝外伤标准[3], 其中Ⅰ级伤8例, Ⅱ级伤12例, Ⅲ级伤18例, Ⅳ级伤7例, Ⅴ级伤3例;致伤原因:闭合性损伤33例, 其中交通伤30例, 跌伤3例;开放性损伤15例, 其中刀刺伤12例, 枪弹伤3例。合并颅脑损伤23例, 胸部损伤15例, 脾破裂10例, 胃肠破裂8例, 肾损伤7例, 脊柱损伤及骨盘骨折9例, 四肢骨折11例。伤后送入院时间最短12 min, 最长70 h。并发休克28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2例。

1.2 诊断与伤情评估

所有病例均有以下情况:①右下胸及上腹部外伤史及高空坠伤史;②有腹腔内出血和腹膜刺激症状;③肝破裂的辅助检查可借助腹腔穿刺、B超或CT, 首选腹腔穿刺, 本组44例一次穿刺成功, 91.6%阳性率。B超检查以无创、价廉、操作方便, 被列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首选[3]。CT检查对严重多发伤及不能主诉或对诊断有困难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例,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本组根据肝外伤分级程度和临床表现判断伤势轻重。伤势较轻Ⅰ级~Ⅱ级循环稳定的闭合性肝裂伤,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本组有2例Ⅰ级肝损伤的病人, 经保守治疗成功。但本组46例确诊为Ⅰ级~Ⅴ级的肝破裂根据伤情评估均采取剖腹抢救。

1.3 结果

48例病人中, 痊愈43例, 5例死亡, 1例死于早期休克, 另4例死于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病死率为10.4%, 治愈率为89.6%。

2 急救护理

2.1 急救与高效护理

肝损伤多伴有失血性休克, 术前积极的复苏急救在肝外伤救治中至关重要[4], 必须及时、有效地复苏, 抢救休克。医师接诊病人后, 即刻快速开通呼吸和输液通道, 尽快复苏和纠正血流动力学, 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对严重肝损伤的病人, 必要时于急诊科行床边B超和或腹腔穿刺明确诊断, 实行绿色通道直接送入手术室。入院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有较高的死亡率, 所以护士必须具备有高效护理的能力:要有敏锐地观察病情、分析及判断能力, 从先兆症状中观察出病情的发展, 预见性地做好一切术前准备, 为急救赢得时间。本组术前复苏的重点是:①迅速建立多条输液通道, 最好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联合外周浅表静脉留置针, 能快速输液, 这既便于抢救复苏, 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又利于术中观察。②迅速输入平衡盐溶液或林格液, 并同时输注羟乙基淀粉、血浆。③如出血量大, 应补充新鲜血。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⑤妥善处理合并伤, 处理程序按胸→腹→脑→四肢脊柱先后进行[5], 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 并作相应的处理。

2.2 进行伤情监测, 协助做好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复苏效果、病人全身情况、肝损伤的程度及分类、合并伤等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积极处理合并伤可提高治愈率。B超或CT确定Ⅰ~Ⅱ级肝损伤,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压脉搏稳定正常, 无腹膜刺激征象, 无剖腹探查指证者, 有效的ICU监护的病人,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绝对卧床休息2周或3周、镇痛、止血、禁食、应用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必须强调的是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情恶化马上中转行剖腹探查。对短时间内抗休克无效的病人, 不应拖延时间, 应在快速输血、输液的同时, 积极行剖腹探查。手术的原则是迅速止血, 彻底清创, 消灭无效腔, 充分引流。

2.3 术后的预见性护理是确保手术彻底成功的关键

术后病人仍然有继发性出血、胆瘘、腹腔感染或脓肿形成、肺部感染的危险。本组4例死于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1例术后继发性出血, 故必须加强术后处理:①继续进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若术后血压进行性降低, 则注意有无继续出血之可能, 若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 则注意有无肺部等的并发症。②肝破裂病人常规放置肝区引流, 必要时用双腔套管充分引流, 及时排出外溢胆汁、积血、渗液和坏死组织, 适时安排病人取半卧位, 以利引流、呼吸, 预防膈下积液、积血、继发感染。同时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 注意安放位置, 观察引流量、色及引流速度, 以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和胆瘘。③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术后3 d内有不同程度低热, 若术后4 d体温过高, 则及时查找原因, 应想到膈下或修补残腔内有否感染、肺部感染等情况发生。④加强呼吸道管理, 术后注意环境安静, 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利有效的气体交换, 充足给氧, 常规雾化吸入, 防止并及时发现呼吸衰竭。⑤严重肝损伤、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的出现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术后应严密观察心、肺、肾、脑、胃肠及肝功能等变化;注意改善出血倾向,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 禁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值得重视的是, 术后病人仍然要避免过度活动、腹压增加, 防止继发性出血, 除定时协助翻身外, 应积极处理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压增加的症状。

2.4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重视病人主诉, 切忌只注意监护仪上的数字、图形的改变, 而忽略病人的存在。不管是术前或术后配合抢救时护士的迅速、果断、沉着、冷静、有条不紊, 能解除病人及家属紧张恐惧心理;加强术后宣教和心理护理, 能消除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 对减轻病痛、促进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5 出院后的健康宣教

出院后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6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定期门诊随访, 必要时行B超或CT复查。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急救和护理方法, 使临床工作中对肝破裂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方法]对48例外伤性肝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病人中, 痊愈43例, 5例死亡, 1例死于早期休克, 另4例死于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病死率为10.4%, 治愈率为89.6%。[结论]准确的诊断与伤情评估、术前积极的复苏急救和高效护理、术后的预见性护理在肝外伤救治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肝破裂,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赵青川, 李开棠, 会田池.肝外伤治疗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 1995 (11) :253-255.

[2]汪维生, 梁力健, 吕明德, 等.外伤性肝破裂的急诊诊断与处理[J].中国临床医学, 2002 (9) :379-381.

[3]吴孟超.肝脏外科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02-503.

[4]胡德扬, 任培土.137例肝外伤治疗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8) :496-497.

外伤性肝破裂治疗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6例, 男性36例, 女性20例年龄11-65岁, 平均38岁, 受伤原因为车祸撞击伤, 高处坠落损伤以及刀刺伤。其中开放性损伤7例, 闭合性损伤49例。合并脾破裂5例, 膈肌破裂2例, 小肠破裂4例, 右侧肾脏损伤5例, 胰腺损伤1例, 气血胸12例, 四肢外伤8例, 非手术治疗5例, 手术治疗51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因腹部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腹痛而就诊, 入院时26例血压<90/60mmHg, 30例有明显腹膜刺激征, 闭合性损伤49例中腹穿抽出不凝血47例。

1.3 诊治方案

依据外伤病史, B超及CT检查, 采用诊断性腹腔穿刺确诊。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禁食并持续胃肠减压, 维持电解质平衡, 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 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 定期腹部B超检查, 手术治疗:单纯清创缝合修补35例, 清创止血基础上用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塞缝合修补12例, 凡士林纱布填塞压迫止血2例, 肝部分切除2例。

2 结果

治愈54例, 治愈率96.42%, 因失血性休克术中死亡1例, 术后死亡1例 (均为就诊时间较晚所致) 死于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诊断

开放性肝破肝裂较易诊断, 闭合性肝破裂的诊断需综合判断, 闭合性腹部损伤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肝破裂的可能: (1) 右季肋区外伤史。 (2) 右上腹压痛, 叩击痛及移动性浊音阳性。 (3)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进行性下降, 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 (4) 腹部B超检查示肝脏完整性破坏, 有腹腔内积液。 (5) 腹穿抽出不凝血。 (6) 腹部CT对判断肝损伤的程度及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2 治疗

3.2.1 非手术治疗

具备以下条件的轻度闭合性肝损伤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1], (1) 循环稳定且连续监测血红蛋白, 血球压积无明显下降, 收缩压>90mmHg, 脉率<100次/min。 (2) 排除腹内需急诊手术的其它脏器损伤。 (3) B超示肝被膜下出现血肿及较小的肝内血肿, CT检查肝损为Ⅰ、Ⅱ级。 (4) 腹腔积血<400ml, 神志清, 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非手术治疗应有普外科医师定时评估, 且医生临床经验丰富, 保守治疗无效及时行剖腹探查术,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3.2.2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迅速止血, 彻底清创及充分引流[2]。手术方

法:宜选右肋缘下斜切口, 使用肝拉钩, 可使术中肝充分游离, 能将任一部分托于术者手中。开腹后积极寻找出血部位, 必要时用手捏法暂时阻断第一肝门的入肝通道, 如出血基本控制, 则考虑以肝动脉和门静脉出血为主, 否则应考虑肝静脉损伤出血。 (1) 单纯清创修补:表浅的裂伤单纯全层缝合, 较深的裂伤则应清创后缝合。清创时应对较粗的血管, 胆管逐一结扎或缝扎, 并尽量封闭死腔。肝内血肿的发生主要由止血不彻底及盲目缝合残留死腔所致。为避免肝内血肿发生, 缝合时应在直视下彻底止血, 并于创缘两侧先"U"形缝合, 再按先后上再前下, 先肝膈面再肝脏面的顺序逐一缝合, 对较深的裂伤可于裂伤内放置引流管。 (2) 填塞修补:如果创面较大, 较深, 经彻底止血后, 仍有少量渗血时, 可用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入同时放置肝内引流管再缝合。 (3) 肝叶切除:肝切除指征包括局限性一侧肝脏呈星状破损, 严重肝外伤非手术切除无法止血者以及肝内较大血管断裂者[2]。做不规则肝切除时首先要充分游离肝周韧带, 使其完全控制在术者手中, 原则是只切除破裂部位, 不必切除过多肝组织, 以降低手术难度, 减少死亡率[3]。对复杂严重的肝外伤, 不能耐受复杂手术或条件技术不具备者, 为力争尽快控制出血, 可采用肝周填塞凡士林纱布填塞这一暂时措施抢救生命, 一方面为再次手术赢得时间, 另一方面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4]。

肝损伤在清创止血缝合后创面常有渗血或胆汁漏, 常规放置肝周引流, 良好的引流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对较严重的肝裂伤在放置肝周引流的同时均放置肝内引流, 可直接引流渗血及胆汁, 减少术后肝内血肿及脓肿的发生率, 同时减少胆汁及渗血对腹腔的刺激, 从而降低了腹腔粘连及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吕新生, 陈能志.肝外伤治疗方法的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3, 7 (1) :17-18.

[2]陈以明, 王坚.严重肝外伤的诊断和处理:附25例报告[J].浙江创伤外科, 2003, 8 (5) :302-303.

[3]叶利洪.严重肝外伤23例治疗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 2002, 7 (6) :392.

外伤性肝破裂诊治体会 篇5

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外伤性肝破裂患者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20~71岁,平均(45.5±5.3)岁,其中开放性损伤患者5例,闭合性损伤患者40例,合并其他器官脏器的损伤10例(合并肺损伤3例、合并胃肠损伤2例,合并胆管损伤4例,合并脾脏破裂的患者1例)。对患者损伤的程度进行AAST进行分级,Ⅰ级2例,Ⅱ级16例、Ⅲ级27例,Ⅳ级7例,Ⅴ级3例,Ⅵ级0,所有患者受伤至住院的时间20~100 min。

治疗方法:对于我院收治的55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全部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的方式为单纯的缝合修补手术、纱布填塞术、明胶海绵填塞术或大网膜填塞修补术。①单纯的缝合修补手术:单纯的缝合修补手术适合用于损伤程度的较轻的患者,我院对Ⅰ级和Ⅱ级肝破裂患者采用单纯的缝合修补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采用大针粗线兜底对患者进行缝合,为了避免出现无效腔导致肝脏出现血肿的情况,需要注意贯穿在裂口的底部进行缝合。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穿刺引流,并且需要对伤口边缘位置进行无菌清创处理,避免出现感染。本次研究当中,总共对18例患者采用了单纯的缝合修补手术进行治疗,共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膈下感染和肝脓肿分别是2例和1例,经过治疗之后全部恢复,有2例患者死亡,其余的患者都康复出院。②纱布填塞术:纱布填塞术主要适合用于肝破裂程度较重的患者,由于肝破裂程度较重的患者裂口较大、较深,因此出血量比较多,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采用纱布填塞术。首先需要对患者创伤的部位进行彻底清理,然后将大网膜覆盖在患者的创面上,接着再使用纱布进行填塞,进行压迫止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7~10 d之后将纱布拔出。在本次研究中,对3例肝破裂程度较大的患者采用纱布填塞术,其中1例患者死亡,没有出现并发症情况,其余的患者恢复良好。③明胶海绵填塞术或大网膜填塞修补术:对于Ⅲ级和Ⅳ级肝破裂患者采用明胶海绵填塞术或大网膜填塞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对患者受伤的部位进行彻底的清创,将裂口位置的异物、失活的组织碎块等清除,对受损的血管进行有效的处理,然后使用明胶海绵或者是大网膜将无效腔填塞,之后进行缝合。在55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发生了并发症,其中胆汁外漏2例,膈下感染1例,肝脓肿1例,共死亡2例患者,其余患者都恢复健康。

结果

在55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50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痊愈,治愈率90.91%,5例患者手术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9.09%,有7例患者发生了并发症,其中胆汁外漏、膈下感染以及肝脓肿分别有2例、3例和2例,对并发症患者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全部康复出院,见表1。

讨论

在腹部损伤患者当中,外伤性肝破裂的发生率非常高,约20%。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血管供应非常丰富,一般出现损伤和破裂的情况,会由于出血过多而发生失血性休克以及其他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失去生命。有关文献报道,外伤性肝破裂的病死率高达45%左右,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及时诊断,根据诊断的结果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死亡率[1,2,3]。

对于外伤性肝破裂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坚持彻底清创、有效止血以及充分引流的原则,并注意对各种并发症进行防治。我院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主要采用三种手术治疗的方式,一是单纯缝合修补术,这种手术方式适合用于肝损伤比较轻的患者,在对患者清创之后可以直接进行缝合,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且预后情况也比较好;二是纱布填塞手术,这种手术治疗方案适合用于损伤比较严重并且常规止血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三是明胶海绵填塞或者大网膜填塞修补技术,这种手术方式适合用于伤口比较深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深处的血管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存在胆管损伤的患者需要及时对胆管进行有效的处理,尽快止血,防止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4,5]。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55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当中,50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痊愈,治愈率90.91%,5例患者手术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9.09%,有7例患者发生了并发症,其中胆汁外漏、膈下感染以及肝脓肿分别有2例、3例和2例,进行了积极的对症治疗,全部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对于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及时进行诊断至关重要,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胡家贵.58例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治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6):2609-2610.

[2]徐小云.外伤性肝破裂56例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126-127.

[3]周健勇.外伤性肝破裂26例诊治体会[J].交通医学,2011,25(4):402-403.

[4]李伟.外伤性肝破裂35例中应用泰绫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21-122.

外伤性肝破裂56例治疗分析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41例, 女性15例, 年龄15~65岁, 平均45.5岁。闭合性损伤38例, 其中交通肇事29例, 挤压伤5例, 摔伤4例;开放性损伤18例, 均为刀剌伤。30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其中颅脑4例, 脾破裂5例, 右肾破裂4例, 肋骨骨折、血气胸9例, 肠破裂6例, 四肢骨折18例。

1.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8例, 手术治疗48例。其中单纯缝合18例, 清创深部褥式缝合30例, 清创性肝部分切除5例, 肝周纱布堵塞加清创缝合3例。

2 结果

非手术治疗8例, 1例转手术;手术治疗48例, 死亡3例, 2例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 1例多脏器衰竭死亡。术后并发症:肠梗阻2例, 膈下脓肿7例, 肝脓肿8例, 胆汁瘘3例, 切口感染9例。

3 讨论

3.1 诊断

诊断依据:依据外伤史及受伤情况, 贫血、失血性休克、右季肋部疼痛叩击痛,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可初步诊断。如果病情许可, 加B超或CT辅助诊断, 本组开腹符合率100%。

3.2 治疗方法

3.2.1 非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手段和临床普及, 准确地评估肝损伤范围、程度、出血量、有无合并伤为非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非手术治疗方法有单纯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3]。非手术治疗指征: (1) AAST外伤分级标准[4] (Ⅰ~Ⅱ级) 损伤, 血流动力学稳定。 (2) 排除腹腔其他脏器损伤尤其是空腔脏器损伤。 (3) 具有严密观察和立即中转手术条件者。 (4) 可以动态影像学监测, 本组8例中采取保守治疗, 7例治愈, 仅1例中转手术。由于近年来介入手术在临床的应用, 经皮肝动脉栓塞在外伤性肝破裂中越来越多得到重视[5], 由于本组患者未进行介入治疗方面尝试, 尚无此经验。非手术治疗中如有以下情况应立即手术: (1) 大量输血 (1000mL) 和输液后血压下降及心率增快, 说明有仍在出血, 须立即手术。 (2) 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内积血增多。 (3) 进行性贫血。 (4) 渐出现明显的腹膜炎体征。

3.2.2 手术治疗

破裂的手术基本要求是彻底清创、确切止血、消除胆汁溢漏和建立通畅的引流[6]。具体方法: (1) 单纯性缝合术:用于Ⅱ~Ⅲ级肝裂伤, 用大针粗线兜底缝合, 放置引流。本组18例, 2例有膈下脓肿, 穿刺引流治愈, 另16例痊愈。 (2) 深部褥式缝合, 此法用于创面较深的裂伤或锐器伤, 经清创后做穿过底部的缝合, 不留死腔。本阻30例采用此法效果良好, 4例合并肝脓肿, 5例有膈下脓肿, 均穿刺引流后愈合。 (3) 清创性肝部分切除术, 对有大块肝组织失活、碎裂、无法以缝合等方法修复的肝外伤, 目前主张行不规则肝部分切除术, 创面可不必强行靠拢, 可用大网膜、韧带填塞覆盖, 放置引流管。本组5例, 其中1例胆汁瘘, 2例肝脓肿, 均保守治疗治愈。 (4) 肝周堵塞术, 曾因并发症而被放弃, 近20年来, 又被国内外学者采用, 现又公认为严重肝外伤的一种救命措施。具体作法是: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肝创口及周围, 然后以干纱布垫填至肝周, 纱垫末端经腹壁切口引出并覆盖多层敷料腹带加压包扎, 术后5~7d拆除部分缝线, 直视下取出。本组3例采用此法, 其中2例在清创缝合基础上填塞, 2例肝脓肿, 2例胆汁瘘, 经穿刺及冲洗引流治愈, 1例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 (5) 彻底的腹腔引流术:充分的膈下、肝周引流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保证, 最好采用双套管闭式负压引流, 对于严重肝外伤患者也宜行胆系引流, 以降低胆管内压, 促进肝创面愈合, 预防胆瘘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腹部创伤的临床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 1998, 14 (4) :195-196.

[2]Asensjo JA, Demetriades D, Chahwan S, et al.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s heoatic injuries[J].J Trauma, 2002, 48 (1) :66-69.

[3]李伟军, 周伟平, 李林华, 等.外伤性肝破裂156例诊治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 19 (4) :248-249.

[4]Moore EE, Cogbil L, Jurk ovich GJ, et al.Organ injury Slaling:Spleen and liver (1994revision) [J].T Trauma, 1994, 38 (3) :323-324.

[5]王子成, 李富莲, 于庆去, 等.外伤性肝破裂救治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 30 (7) :64-65.

[6]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26.

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治疗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共86例, 男女比例51∶35, 年龄22~54岁, 平均 (43.61±1.57) 岁;治疗方式:保守的非手术治疗3例 (3.49%) , 手术治疗83例 (96.51%) ;致伤原因:车辆冲撞45例 (52.33%) , 高处坠落23例 (26.74%) , 锐器刺入14例 (16.28%) , 其他原因4例 (4.65%) ;合并损伤类型:肾挫伤破裂8例 (9.30%) , 脾脏破裂9例 (10.47%) , 胸膜损伤7例 (8.14%) , 膈肌损伤4例 (4.65%) , 肠道损伤9例 (10.47%) ;伤情分级 (依据AAST分级标准) :Ⅰ级21例 (24.42%) , Ⅱ级13例 (15.12%) , Ⅲ级18例 (20.93%) , Ⅳ级15例 (17.44%) , Ⅴ级12例 (13.95%) , Ⅵ级7例 (8.14%) 。

1.2 诊断标准

依据《肝脏外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外伤性致伤原因;患者腹痛, 可表现出血性腹膜炎相关体征;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破裂[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CT、B超及血常规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肝破裂者;症状表现为昏迷、腹痛、出血者;自行签署或家属签署相关治疗同意书者;受伤6 h内前往就诊者。排除标准:心、肝、肺功能严重损伤者;不配合治疗方案者[3]。

1.4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生对伤情程度及性质进行判定, 对单纯性或刺伤性肝破裂患者, 在对其进行血容量补充后, 若其血液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保持稳定, 则可在医护人员的监测下采取非手术治疗方式。若患者的血液流动力学、血压及生命体征均表现为不稳定状态, 需大量输血, 且伴活动性出血则应行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手术治疗遵循彻底清创、止血以及快速建立引流等原则, 术中对肝及其他脏器组织受损情况进行评估, 以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清除病因、缓解病情、治疗原发与合并伤。手术治疗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单纯性缝合术 (常见术式, 多用于Ⅱ~Ⅲ级肝破裂患者的治疗, 大针结合粗线进行兜底缝合, 常规置引流管) 、清创性肝切除术 (用于肝脏组织碎裂、失活或无法完成缝合的肝破裂患者) 、清创性肝缝合术 (肝破裂创面较深患者, 创面清理后进行兜底缝合) 等。

1.5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方式;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血常规检查结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ALT、AST、Sa O2等肝功能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观察不同临床因素下患者并发症的发病情况[4]。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

所有86例患者中3例行非手术治疗, 其他8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行单纯性肝脏缝合修补手术患者最多, 共53例 (63.86%) , 其次为清创性肝脏切除术患者, 共11例 (13.25%) , 详见表1。

2.2 治疗结果

所有86例患者存活83例, 存活率为96.51%, 手术治疗后死亡3例, 其中单纯性肝缝合修补手术2例, 清创性肝脏切除术1例, 均由严重性合并伤导致。

2.3 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

所有83例治疗有效患者, 其治疗前的ALT、AST均较正常水平明显升高, Sa O2明显降低;经治疗所有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4 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所有83例治疗有效患者中共出现并发症17例 (20.48%) , 伤情严重程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脉搏等因素对患者预后存在影响, 各个因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外伤性肝破裂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疾病, 受伤后患者死亡率较高, 因此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相当重视。在临床治疗中, 对于伤情较轻 (AAST为Ⅰ~Ⅱ级, 腹腔内无其他脏器合并损伤, 血流动力学稳定) 患者,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伤情控制, 避免腹内探查活动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 但治疗需在医护人员全程严密监测下进行[5]。对于伤情严重患者临床治疗遵循及时诊治与采取合理手术方式的原则。本研究选取86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 其中3例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 全部存活, 83例患者选择手术治疗, 存活80例, 说明在对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并合理选择治疗方式的基础上, 能够实现临床治疗的理想效果。

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 83例手术患者中行单纯性肝脏缝合修补手术患者共53例 (63.86%) , 数量最多;其次为清创性肝脏切除术患者, 共11例 (13.25%) 。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包括:首先, Ⅱ~Ⅲ级肝破裂患者共31例 (36.05%) , Ⅱ级肝破裂损伤患者裂口相对较浅, 出血量相对较少, 在清创完成后进行单纯性肝缝合术即能够取得理想疗效;Ⅲ级肝破裂患者肝脏呈粉碎性破裂, 包膜下血肿面积>50%, 且血肿破裂造成活动性出血, 肝组织损伤严重, 无法进行缝合, 适合采取清创性肝脏切除手术。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 手术治疗患者死亡3例, 原因为严重性合并伤致治疗无效, 提示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其它脏器的合并伤, 术中注意控制合并损伤引起的出血。

观察治疗前后83例存活患者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情况, 可得治疗前患者的ALT、AST均较正常水平 (ALT正常值10~40 U/L, AST为13~35 U/L) 显著提升, 治疗后上述两项指标下降至 (86.42±7.46) U/L、 (74.19±8.06) U/L, 显著低于治疗前, 说明非手术及手术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肝细胞遭到破坏后人体内的ALT与AST即会升高, 在非手术治疗中主要通过抗感染、抗休克、补液治疗等方式, 控制肝损伤病情的发展;手术治疗通过腹内探查明确出血部位、性质及其他合并伤情况, 予清创、切除、止血、缝合等方式进行治疗, 能够清除包膜下血肿, 切除坏死的肝组织, 控制出血, 保障健康肝组织, 从而降低ALT、AST值[6,7,8]。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高危因素, 伤情严重度较高、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或脉搏跳动次数多的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同组情况较好的患者, 提示术后护理工作应重点看护上述临床指标较为不利的患者。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 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治疗应注意在及时诊断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选择正确的术式, 同时注意控制临床中的高危因素, 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参考文献

[1]何非.70例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25 (10) :80-81.

[2]侯海春.外伤性肝破裂28例保守治疗体会[J].河北中医, 2012, 34 (7) :1110.

[3]高深, 霍丽民, 彭永刚.外伤性肝破裂临床治疗探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3, 34 (5) :101-102.

[4]顾强.80例外伤性肝破裂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 2012, 10 (7) :37.

[5]柴宏伟, 韩书北.探讨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有效方法[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9) :102-103.

[6]张光玉.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8) :56-57.

[7]代建国.创伤性肝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2) :109.

外伤性肝脾破裂的治疗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3月—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76例, 其中男58例, 女18例, 年龄14~51岁, 平均年龄34.2岁, 伤后就诊时间为35min~40h。

按致伤原因分:交通事故致伤37例, 占48.7%;高空坠落致伤20例, 占26.3%;打击致伤15例, 占19.7%;其它类致伤原因4例, 占5.3%。

1.2 伤情状况

21例肝破裂占27.6%;39例脾破裂, 占51.3%;肝脾联合破裂16例, 占21.1%。有12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 (如肾损伤、肠破裂等) 。患者均有腹内出血的症状, 均为腹部闭合性创伤。

1.3 临床治疗

患者均行开腹式检查, 29例患者行肝脏修补手术, 8例行肝叶切除合并肝修补手术;38例行脾脏切除手术, 10例行脾脏修补手术, 7例行脾脏切除合并脾脏移植手术。

3 结果

76例患者, 72例治愈并恢复后出院, 4例患者死亡。致死原因:1例死于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 1例死于脑外伤, 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失血量为600~3 500mL, 平均1 760mL。2例患者在术后因为有腹腔出血现象的发生, 进行了2次手术。2例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症状, 用药后症状消失。

4 讨论

肝脾内脏外伤破裂在临床上是非常危急严重的身体损伤, 它的发生极易与颅脑损伤、骨折等其它器官的损伤合并发生, 导致情况的复杂化[3]。必须及时仔细地观察、准确把握病情变化方可早期明确诊断, 进而提高治愈率[4]。本篇通过对76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的临床救治情况进行总结, 将其诊断及救治过程中的要点及经验汇总如下。

4.1 准确诊断

(1) 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如有面部苍白等内出血致休克等症状, 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输血补液。对于血压脉搏正常的患者, 由于早期可能的机体的代偿或出血量少等原因, 也不能排除肝脾破裂的可能。本组有1例坠落伤患者, 入院血压脉搏正常, 但2h后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后诊断为肝脾破裂并进行了及时处理。

(2) 采用仪器检查以提高诊断率。B超或者CT检查可以确诊肝脾破裂。磁共振MR对肝脾破裂愈合过程中的状况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3) 腹腔穿刺可以进一步确诊。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临床检测方法, 对患者进行多部位穿刺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如果在穿刺所得的血液中包含有胆汁, 则会对确诊肝破裂有着更大的帮助。

4.2 临床治疗

对于临床治疗肝脾破裂多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 宗旨是严格止血、彻底清创、充分引流和减少合并症。外科抢救中往往使用剖腹探查, 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准确的手术指征并掌握正确的手术时机[5]。

(1) 建立循环通道并准备手术。一旦内出血得以确认, 有效的循环通路须建立并做好术前准备。如轻微输血后脉搏、血压等生命指征没有改善, 则需进行加压输血或动脉输血同时安排紧急手术。只有出血情况得以控制, 抗休克措施方可见效。

(2) 避免输血性休克。分析肝脾破裂患者的死因, 患者自体血回输失血性休克是首要原因。但是在血源供应紧张的时期对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是抢救休克的最佳措施, 可见自体血回输意义重大。本研究中肝破裂患者, 进行自体肝血回输450~1 100mL, 临床未发现不良影响

(3) 救治手术。对于肝脾破裂患者来说, 首先要考虑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 然后才能进而考虑手术方式的选择。因此是否进行肝脾修补术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肝脾破裂的程度再行决定。

5 结语

综上, 对于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先期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再选择变更手术。本组有2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因此应注意加强对患者的术后营养支持, 增加抗感染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肝脾破裂的围手术期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3月—2009年9月住院的76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的手术及恢复情况, 进行临床监测及综合调查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72例患者痊愈出院, 4例患者因术后急性肺栓塞等原因死亡。平均失血量1760mL。结论: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只要早期准确诊断, 经有效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外伤性肝脾破裂,围手术期,急性肺栓塞

参考文献

[1]李晓益.闭合性腹部损伤致肝脾破裂25例救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34.

[2]吴金声, 郑起.延迟性脾破裂24例诊治分析[J].腹部外科, 2006, 19:353-354.

[3]任培土, 阮新贤, 鲁葆春, 等.严重创伤性肝破裂的急救[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632-633.

[4]罗宏宇, 张桂平, 安丰山.脾破裂的保脾手术治疗:附26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15 (5) :333-33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 下一篇: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