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联合治疗(精选十篇)
中西联合治疗 篇1
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1月-2014年6月, 共治疗观察患儿96例, 其中男52例, 女44例;年龄:<1岁者21例, 1~3岁者19例, >3岁者56例。临床诊断:支气管肺炎31例, 喘息型肺炎11例, 气管炎9例, 上呼吸道感染25例, 急性扁桃腺炎16例, 高热惊厥4例;白细胞总数<12 000mm3者39例, >12 000mm3者57例;发热时间最短者3d共35例, 最长者9d 1例;其余发热时间均在3~9d。
2 治疗方法与典型病例
本组96例患儿, 都经西医各种检查、化验确诊, 经抗感染、物理降温、支持疗法等仍不退热, 即配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结合临床, 又分为单纯热毒型、湿热型、阴虚型、阳明腑实型。基本方为:二花、连翘、板兰根、黄芩随证加减, 现举典型病例如下。
2.1 单纯热毒型病例
患儿, 男, 3岁, 因发热5d入院。体检:体温39.5℃, 呼吸24次/min, 脉搏140次/min。咽充血, 扁桃体Ⅱ度肥大充血, 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850mm3, 中性77%, 淋巴23%, 血沉43mm/h, 尿、便常规正常。诊断急性扁桃腺炎。入院后给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V-C、清开灵静脉点滴, 安痛定退热, 并配合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体温下降后又复上升, 反复几次, 请中医会诊:患儿体温39℃, 颜面潮红, 精神欠佳, 食纳不好, 咽部红肿疼痛, 出汗、不恶寒, 治以清热解毒为法。处方:二花20g, 连翘20, 板兰根20g, 黄芩7g, 桔梗6g, 牛子5g, 马勃6g, 赤芍6g, 生甘草3g, 二剂煎服。二诊:前方服后体温曾降至38℃, 诸证均有好转, 仍舌质红, 汗多、渴饮甚, 脉洪大滑数, 系阴阳气分热甚。故于前方中加入生石膏20g, 知母6g, 生地6g, 麦冬6g, 以生津养液, 清润阳明。二剂服后, 体温降至正常, 未再反复, 痊愈出院。
2.2 温热型病例
患儿, 男, 5岁, 以发热待查入院, 入院检查:患儿发热数天, 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 咽部充血, 扁桃体肿大Ⅰ度, 心肺肝脾无阳性体征, 精神状态中等, 神经系统无病理征。血沉27mm/h, 白细胞10 500mm3, 中性43%, 淋巴57%;尿、便常规正常。肝功正常, 心电图正常。入院后给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静脉点滴, 体温一直不退。中医会诊:患儿发烧已8d, 以下午发热较著, 可达40℃。头闷, 精神困顿, 食纳不佳, 胸闷, 呕恶, 无汗, 大便偏稀而不爽, 尿黄臊味大, 舌质红苔黄厚而腻, 脉滑数。证系湿热为患, 治以清热利湿为法。处方:羌活7g, 二花25g, 连翘25g, 黄苓7g, 枝子7g, 藿香7g, 佩兰10g, 陈皮6g, 茵陈15g, 二剂煎服。体温降至39℃, 精神略好, 食纳略增, 头闷, 胸憋, 呕恶均有好转, 唯黄腻苔未见变化。家长陈述小便混浊不清, 系湿热弥漫三焦。故加入半夏6g, 竹茹6g, 滑石15g, 木通6g, 用以化浊导利湿热, 二剂煎服。三诊:患儿体温正常, 精神好转, 食纳增加, 脑闷呕恶均无, 小便转清, 大便正常, 黄腻苔大部退去, 脉象亦见缓和。家长述患儿手足心热, 夜间盗汗, 睡眠不实。乃因发热日久伤阴内热之象。故辛燥淡渗之品, 加入丹皮6g, 地骨皮6g, 青蒿8g, 生地8g, 元参8g, 五味子6g, 生龙牡各15g等养阴凉血之品, 二剂煎服。四诊:体温正常稳定, 食纳好, 手足心热大减, 夜眠不再盗汗, 唯精神表现困乏。故处方为:沙参7g, 元参6g, 竹叶6g, 太子参4g, 玉竹6g, 丹皮6g, 二剂善后, 痊愈出院。
2.3 阴阳腑实型病例
患儿, 女, 12岁, 发热4d伴头疼, 下午夜间体温较高, 发病第2天呕吐4次, 非喷射性, 大小便无异常。在外单位曾肌内注射青霉素, 发烧未退。入院检查:体温38.9℃, 脉搏82次/min, 呼吸32次/min, 神清、精神欠佳, 咽部上鄂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白色膜状物, 扁桃体Ⅰ度肿大, 颈无抵抗, 无病理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 500mm3, 中性94%, 淋巴6%, 胸部X光片:心肺正常。尿、便常规正常。入院诊断急性咽峡炎。入院后给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V-C、等静脉滴注, 口服巴米尔及物理降温, 体温仍然不降。中医会诊所见:患儿高热, 精神欠佳, 头痛, 头晕, 汗多, 口臭, 有时恶心, 大便干结两天未解, 呃逆, 舌苔略黄而燥, 脉滑数。考虑为湿热中阻, 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浊为法。处方:二花30g, 连翘30g, 板兰根30g, 黄苓8g, 佩兰15g, 藿香8g, 陈皮6g, 半夏6g, 竹茹8g, 二剂煎服。服后恶心略好, 食纳稍好, 体温降至38.5℃, 病情变化不大, 考虑到大便数日未解, 燥结不通, 阴阳腑实乃为本病之关键。故于二诊中加入生军9g, 枳实8g, 泻府通便。服后泻褐色大便数次, 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反复, 恶心, 呃逆均止, 头晕头痛均见大好, 食纳增进, 病愈出院。
2.4 阴虚型病例
患儿, 男, 5岁, 因发烧3d入院。入院检查:咽充血, 扁桃体Ⅱ~Ⅲ度肥大充血, 颌淋巴如蚕豆大小2个, 体温38, 5℃, 脉搏103次/min, 呼吸24次/min, 神志清楚, 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化验检查:白细胞10 500mm3, 中性80%, 淋巴20%, 尿、便常规正常。诊断急性扁桃腺炎。入院后给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V-C、静脉点滴、对症治疗给安痛定、及物理降温。但体温一直不降, 两侧腮腺肿大, 咀嚼痛疼, 食纳不好, 疗效不佳, 中医会诊:患儿双侧腮腺肿大痛疼, 颌下瘰疬2个, 体温38℃, 食纳不好, 平素手足心发热、夜间盗汗、睡眠不实, 舌质红, 苔剥落, 唇红脉细数。证属阴虚型, 给以清热解毒养阴凉血为法。处方:二花25g, 连翘25g, 大青叶25g, 黄苓7g, 生地10g, 麦冬10g, 元参10g, 射干7g, 丹皮7g, 浙贝母7g, 二剂煎服。体温降至37℃, 扁桃体、腮腺肿大均缩小, 食纳增加, 盗汗减少, 睡眠较前安实, 手足心热亦有减轻。药顺病情, 二诊照前方继服两剂, 体温降至36.8℃, 稳定, 诸证继好。
3 治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羔羊痢疾 篇2
中西医结合治疗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近年来发病虽然明显减少,但仍是影响羔羊成活率的疾病之一.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 者:张晓政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定西,743000刊 名:中兽医医药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28(2)分类号:S854/857关键词:
中西药物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 篇3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妇科门诊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进行对照分析。2组均为已婚妇女,治疗组年龄24~47岁,平均35.5岁,病程6个月~10年。对照组25~44岁,平均38.5岁,病程8个月~9年。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参照《妇产科学》[1]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采用妇科病史、妇科检查与B超相结合的诊断方法:①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下腹部坠胀、腹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③阴道分泌物异常。④子宫底压痛及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条索状不活动的包块。⑤B超检查可探及异常回声或不规则暗区或子宫直肠凹有积液。⑥除外盆腔充血或阔韧带内静脉曲张等疾病。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仅单纯采用西药治疗。①西药治疗:采用生理盐水250ml加青霉素800万IU,氟美松2mg,静滴,0.2%甲硝唑500ml静滴。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应用3个疗程。②中药治疗:内服自拟方剂。药用:当归、莪术、夏枯草各10g,川芎9g,赤白芍、鸡内金、延胡索各12g,龙骨、牡蛎、薏苡仁各30g,红藤、败酱草各20g,甘草6g。加减:热毒甚者加金银花15g、鱼腥草20g,带下量多者加芡实30g、车前子20g,腹痛重者加灵脂、乳香各10g,气血不足者加黄芪20g,大便干结或不爽者加大黄6g(后下)、槟榔10g。每日1剂,早晚温服,10天为1个疗程,应用3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3]:参照卫生部1993年颁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疗效标准评定疗效。①痊愈:治疗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体征及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②显著: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附件有包块,包块缩小,但无压痛)。③好转:治疗后自觉症状减轻,阳性体征虽存
在,但无压痛等不适。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 果
治疗组40例,治愈29例(61%),显著11例(28%),好转8例(2%),无效2例(0.5%),总有效率92%。对照组40例,治愈7例(18%),显著13例(31%),好转11例(28%),无效9例(22%),总有效率78%。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讨 论
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且为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盆腔炎多为混合感染,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加之此病病程长,疗效均不满意,该病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青霉素和甲硝唑是临床首选药,价格便宜,但疗效一般。
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内外兼治,中西药兼用,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该病属中医学“带下”、“腹痛”、“癥瘕”等范畴。其病机多为正气不足、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笔者所用方剂具有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攻坚消积之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分解组织粘连,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力,促进炎症吸收及消退。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生素在局部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彌补了单一应用抗生素药物难以在局部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缺陷,缩短疗程,提高了疗效,所以笔者认为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西联合治疗 篇4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双环醇片,苦参素
慢性丙型肝炎在临床上的关键问题, 一是消除病毒, 二是阻止病情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转变。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 本文通过双环醇联合苦参素观察其对60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其诊断标准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60例慢性丙肝HCV-RNA+、抗HCV+, 且无合并HAV、HBV、HEV、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 无酒精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
1.2 治疗方法
6 0例患者均采用口服双环醇片 (北京协和制药厂生产) 治疗, 25mg/次, 3次/d, 疗程6个月;同时服用苦参素胶囊 (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100mg/次, 3次/d, 疗程6个月。其他不再加用任何药物, 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
1.3 观察项目
(1) 肝功能ALT变化。 (2) HCV-RNA阳性。 (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每6个月1次。 (4) 肝组织学病理学诊断, 每年1次。
1.4 检查方法
HCV RNA含量应用斑点杂交PCR定量分析 (正常值<103拷贝, 试剂由罗氏公司提供, 肝纤维化指标由放免法检测, 血清透明质酸 (HA) Ⅲ型前胶原肽 (PⅢP) 、层粘蛋白 (LN) 、Ⅳ型胶原检测试剂由海军总医院提供, 肝穿病理切片HE染色。
1.5 统计学处理
定量资料用t检验, 定性资料用÷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肝功能复常率、病毒阴转率
慢性丙型肝炎组在治疗2个月和随访1年时, 检测肝功能正常率、病毒HCV RNA阴转率, 见表1。
2.2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
60例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6个月) 及随诊1年变化, 见表2。
2.3 治疗结束时及随访后组织学评估
60例患者治疗结束时随访1年后组织学评估, 见表3。
3 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HCV病毒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 因不能产生足够的中和性抗HCV抗体, HCV自然清除率较低[2], 且易向肝纤维化、肝硬化转变 (概率达20%) , 并可导致肝细胞癌[3]。所以对于慢性丙型肝炎在治疗上应积极主动。
苦参素具有抗炎、抗病毒, 稳定细胞膜, 激活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 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 清除氧自由基, 阻止肝细胞凋亡, 升高白细胞, 具有降低转氨酶和胆红素作用[4]。同时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III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 通过抑制间质细胞, 肝细胞对TGF-β1、TNF-α分泌, 使ECM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 使血清HA、PCⅢ、CIV、LN降低, 起到抗纤维化作用[5]。临床实践证实双环醇在修复肝细胞、维护细胞的稳定性及抗肝线粒体的损伤等方面起到保肝降酶作用[6]。
通过本文应用双环醇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表明, 在治疗结束时肝功能ALT明显改善, 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随访1年后ALT复常率, HCV-RNA阴转率逐渐下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随诊1年时多项指标升高。以上可能因为疗效较短, 抗病毒作用较弱有关, 提示慢性丙型肝炎的肝损伤可能与病毒的直接作用关系较大, 只要HCV RNA存在, 肝脏就有肝细胞变性、坏死, 就存在肝纤维化, 肝硬化就不可能终止[7]。因此, 慢性丙型肝炎HCV-RNA是肝纤维化慢性炎症的始动因素。从该文可以看出双环醇和苦参素有较强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抗病毒作用较弱, 尤其对丙型肝炎病毒作用很差, 和目前报道不一致。因此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应在抗病毒的前提下进行肝纤维化治疗, 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但尚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传染病信息, 2000, 13 (4) :141-150.
[2]李修岭, 王修齐, 杨玉秀, 等.干扰能治疗对急性丙型肝炎慢性化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 20 (4) :242-243.
[3]王清图, 黄家清.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7, 13 (1) :16-17.
[4]王合群, 周雍军, 石贵福, 等.苦参素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3, 43 (28) :67.
[5]宋健, 张兴荣, 朱梁, 等.苦参素对成纤维细胞增值及Ⅲ型原胶原mRNA的表达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9, 20 (6) :356-358.
[6]刘耕陶.双环醇的抗病毒与肝细胞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 2001, 10 (5) :325-327.
中西联合治疗 篇5
【关键词】 中药;拉米夫定;乙型病毒性肝炎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sex hepatitis joint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68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our viral hepatit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ive treatment grou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lamivudine treatment, give the control group lamivudine treatment alone.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ll the symptoms and signs are obvious improve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4.1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0.59%) (P < 0.05). Conclusio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 is combined protect liver, antivirus, adjust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overall effect. It is worth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Lamivudine; Viral hepatitis b
引言
近年来,西医多采用抗炎保肝、抗病毒、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综合措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药物选用与疗效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西药在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方面有着确切的疗效,而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等作用。因此,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前景,通过对我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1 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HBV-DNA阳性;HBsAg、HBeAg阳性;无黄疸。其中,男5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42.52岁;平均治疗时间为30.55d。
2 方法
首先,治疗方法。给予治疗组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在给予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药物组成为垂盆草、鸡骨草各15g,白术、郁金、丹参、白芍、当归各10g,柴胡8g。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次,100~200ml每次;1个疗程为2周,一共须要治疗3个疗程。给予对照组拉米夫定单独治疗。100mg拉米夫定,口服,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3个月,治疗一个疗程。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經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
4 讨论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调整机体免疫系统是必须的。西医认为侵入人体的乙型肝炎病毒,能够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将病毒颗粒释放,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组织损伤,从而产生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就形成急性黄疽型肝炎。如果机体免疫亢进,过早、过多地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就会产生多余的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从而形成亚急性重症肝炎。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的主要病因是脾胃素虚、肝郁久而伤脾、邪郁日久伤脾、脾胃亏虚等。
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永久性去除HBeAg和减少HBV-DNA是抗病毒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拉米夫定是核苷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快速降低或清除血清HBV-DBA。然而,拉米夫定没有较为理想的HBeAg转阴效果,而且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须要长期服药,一旦停药就容易复发。因此,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应加强中西医联合治疗,西药在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方面有着确切的疗效,而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等作用。中药结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明确中医药在不同病程中的不同作用目标,科学、规范用药,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袁今奇.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认识与治疗对策[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 17(2):66.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志,.2006, 9(1):8-18.
中西药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 篇6
1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2010-01~2010-12通城县隽水镇卫生院和通城县中医院中医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2]。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为Hp阳性。排除有溃疡严重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者;有胃、十二指肠手术史者;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共收集150例, 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 每组50例, 3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治疗方法
2.1 给药方法
中药组:予复方中药方剂治疗, 基本方:黄芪15g、金银花24g、蒲公英24g、山楂15g、神曲15g、麦芽15g、枳壳12g、川芎12g、白芷15g、大黄6g、白芨15g、乌贼骨15g、甘草10g;湿热明显者加栀子15g、黄芩15g;气滞明显者加柴胡15g、香附15g;瘀血明显者加桃仁15g、延胡索15g。用自动煎药机煎制。每日1剂, 分早、晚温服, 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先给予克拉霉素 (广州贝氏药业有限公司) 0.5g, 2次/d, 阿莫西林胶囊 (山西兰花七佛山制药有限公司) 1g, 2次/d, 连服1周后停服。再给予奥美拉唑胶囊 (上海康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mg, 早、晚各1次;硫糖铝片 (上海奥巴化工有限公司) 1g, 3次/d;吗丁啉片 (浙江昂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10mg, 饭前服, 3次/d, 连续治疗4周。联合组则采用上述两组治疗方法。研究期间3组病例均不合用其他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按消化性溃疡饮食护理原则进行干预, 嘱其忌食生冷、辛辣、酸腐等刺激性食物, 戒烟酒, 少量多餐, 规律进食, 劳逸结合, 保持心理平衡。
2.2 观察项目
所有病例在入组前和疗程结束后均接受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临床痊愈和显效病例在疗程结束后6月末、1年末各复查1次, 比较3组累计复发率。幽门螺杆菌检测:抗Hp治疗停药1个月复查, 组织学检查:取胃窦和胃体黏膜, 经War-thin-Starry银染色, 确认Hp阴性;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二者均为阴性时可确定Hp根除[1]。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3]判定疗效。
3.2 结果
见表2。
χ2检验;与联合组比较*P<0.05
4体会
PU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西医认为溃疡的形成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的结果。生理情况下, 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 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侵蚀, 只有当侵袭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时, 才可能导致PU的发生[4]。在治疗上多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制酸、保护黏膜等措施, 以促进溃疡愈合。虽然近期疗效尚能接受, 但停药后容易复发是其不足。
PU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 其病因多为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 情志失和, 寒热不适;其病机为肝胃不和, 脾失健运, 气机紊乱, 脉络受损。脾胃虚弱是溃疡复发之根本, 肝郁血瘀是发病关键。本文组方以黄芪为君药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川芎活血行气;枳壳辛开苦降、行气消痞为臣药;佐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大黄泻下攻积、涤荡肠胃, 能通腑气、下瘀血;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白芨归肺胃二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乌贼骨制酸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金方共奏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效。但中药单用时存在起效较慢,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较低等缺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PU, 两者可互相取长补短, 发挥协同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疗程结束后, 联合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中药组和西药组) , 说明中西药联合治疗PU比单纯中药或者西药治疗效果更好, 且更为稳定, 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顾新莉, 刘淑.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华西医学, 2009, 24 (10) :2730.
[2]张志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体会.中医药导报, 2009, 15 (10) :32.
[3]欧阳祖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 2009, 15 (5) :28.
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 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53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8.3±5.7)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 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9±6.1)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西药治疗, 治疗采用自拟中药汤剂, 汤剂是由30 g黄芪、15 g枸杞、15 g熟地、12 g山药、12 g玄参、10 g天花粉、10 g丹参、10 g丹皮、10 g益母草、10 g赤芍,用水煎服,2次/d,8 w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应用格列喹酮口服治疗对血糖进行控制,1次/d, 30 mg/次。 治疗结束后,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对观察的指标进行监测,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为痊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显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好转为有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为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总病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见表1,由表1中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57%,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9.8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在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反胃症状,发生率为5.66%,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咳嗽,1例患者出现轻微乏力,2例患者出现头晕, 发生率为7.55%,未经处理24 h内自行消失,对治疗效果无影响。 两组副作用发生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原发性痛经37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属于此类病情[1], 并按痛经程度分级标准[2]进行分程度进行分级分组, 随机分为中药、西药和中西联合治疗组。中药治疗组13例, 年龄13~29岁, 平均 (19.34±4.24) 岁;重度7例、中度4例、轻度2例, 病程平均4年;西药治疗组13例, 年龄13~28岁, 平均 (21.68±4.72) 岁;重度8例、中度3例、轻度2例, 病程平均7年;中西药联合治疗组13例, 年龄13~29岁, 平均 (18.98±3.94) 岁;重度9例、中度3例、轻度1例, 病程平均9年。三组患者在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原发性痛经按中医分型[3]辩证施治
(1) 气滞血瘀型:方用膈下逐瘀汤 (延胡、乌药、枳壳、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红花、丹皮、甘草) 加减。 (2) 寒凝血瘀型: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或良方温经汤 (肉桂、牛膝、莪术、当归、芍药、川芎、丹皮、人参、甘草) 化裁。 (3) 湿热内蕴型:选用血府逐瘀汤 (生地、柴胡、牛膝、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枳壳、桔梗、甘草) 加减或清化饮 (生地、芍药、黄芩、丹皮、麦冬、石斛) 加减。 (4) 精血亏损型:用归肾丸 (当归、熟地、杞子、山萸肉、怀山药、杜仲、菟丝子、茯苓) 合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灸甘草) 加减, 或用调肝汤 (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巴戟天、阿胶、甘草) 化裁。 (5) 阴虚夹瘀型:方用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 合二至丸 (女贞子、早莲草、失笑散) 加减。
1.2.2 给药方案
西药组给非甾体类抗炎药酮洛芬肠溶胶囊, 每次50mg, 每日3次。中西药联合组在应用上述方剂同时加用酮洛芬肠溶胶囊, 每次50mg, 每日3次。
2 结果
中药组显效7例, 好转4例, 总有效例数为11例, 显效率53.8%, 有效率为84.6%;西药组显效10例, 好转1例, 显效率76.9%, 总有效例数为12例, 有效率为84.6%;中西药联合组显效11例, 总有效例数为11例, 显效率92.3%, 有效率为92.3%;中药组和中西药联合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组。
3 讨论
由于痛经发病病因多端, 有虚有实。寒则血凝不畅, 热则血燥涩不利, 湿则阻滞经脉等原因都会引起疼痛, 。或由于思虑、郁怒等原因伤血, 伤气, 而气滞则血滞, 血淤则气结, 故会产生淤滞作痛。或气虚无力流通, 血虚失于濡养, 因而作痛。虽然痛经的原因有所不同, 但只有当致痛因素通过易受体质及经期生理环境, 造成冲任、胞宫气血失调时才会显现。又痛经虽属于经病, 冲任是月经之本, 胞宫是行经之所在, 胞络系于肾而络于胞中, 肝司血海, 八脉隶属肝肾, 肾气冲盛, 冲任流通, 肝气条达, 冲任通调, 故无痛虑。根本原因为痛经实者多数由于肝之原因, 虚者多由于肾的原因, 病位在冲任、胞宫, 变化在气血。而脏腑、阴阳失调亦可导致痛经的发生。原发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生活失节或先天禀赋不足等造成机体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阴阳失调, 以致影响冲任二脉气血的通达条畅, 影响经血的正常排泄而发为痛经。
本组气滞血瘀型痛经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法, 方用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型治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之法, 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或良方温经汤;湿热内蕴型治以清热凉血、通经止痛, 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或清化饮;精血亏损型:治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法, 可用归肾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或用调肝汤化裁;阴虚夹瘀型治当以滋养肝肾为主, 佐以活血化瘀,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西医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4], 主要有机械因素, 内分泌因素, 神经因素等。 (1) 子宫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管狭窄、子宫位置异常等。 (2) 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素、催产素、血管加压素均可导致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 引发痛经。 (3) 心理因素、一些肽类物质及吸烟饮酒也可导致痛经的发生。
酮洛芬为芳香基丙酸衍生物, 属非甾体类抗炎药。本品除抑制环氧合酶外尚有一定抑制脂氧酶及减少缓激肽的作用, 从而减轻炎症损伤部位疼痛感觉。因缓激肽与前列腺素一起可引起疼痛。缓激肽还可引起子宫收缩, 故本品用于痛经, 主要通过抑制缓激肽, 从而抑制子宫收缩和镇痛而起到疗效。
通过本组试验数据比较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痛经显效率明显高于另两组, 总有效率为92.3%, 但本组病例数尚少, 故疗效还需积累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顾美皎, 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0.
[2]吴燕,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217-2219.
[3]罗风萍, 李伯群.痛经散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杂志, 2001, 20 (6) :338-339.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09年12月门诊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300例, 年龄19~48岁, 病程3个月~10年, 均有性生活史。
1.2 诊断标准[1]
(1) 有或无急性盆腔炎史。 (2) 症状反复发作的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不调, 经量增多, 不孕, 白带增多等;有时仅有低热, 易感疲倦, 部分患者出现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 (3) 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倾后屈, 活动受限, 或粘连固定。 (4) 经阴道、腹部超声检查, 可见双侧或单侧附件增宽, 附件区可见低回声包块, 边界欠清, 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子宫直肠凹陷处见液性暗区。
1.3 治疗方法
300例患者均给予妇炎泰颗粒口服, 每天2次, 每次2袋;同时给予微波治疗, 每次照射15~20min, 每天1次, 连用15d, 月经期间停用, 改为青霉素+甲硝唑静脉滴注7d。 3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体征消失, 妇检:检查无异常, 12个月内无复发;有效:全身症状缓解, 体征好转, B型超声检查:未见或少许盆腔积液及包块或包块缩小1/2以上;患者病情稳定;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减轻, 检查B型超声前后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 果
300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 治愈234例 (78%) , 有效60例 (20%) , 无效6例 (2%) , 总有效率为98%。
3 讨 论
盆腔炎症是盆腔内生殖器官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炎性病变的总称。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治疗, 或治疗不彻底而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 随着时间延长, 炎性组织机化增厚形成瘢痕。局部微循环障碍致下腹坠胀疼痛及髓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
引起盆腔炎的原因有: (1)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患者产后或流产后体质虚弱, 宫颈口经过扩张未很好地关闭, 此时阴道、宫颈中存在的细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 则感染的几率更大。 (2) 妇科手术后感染:行人工流产术、放器或取器手术、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造影术、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 或黏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时, 如果消毒不严格或原有生殖系统慢性炎症, 即有可能引起术后感染。也有的患者手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 或术后不遵医嘱, 有性生活, 同样可使细菌上行感染, 引起盆腔炎。 (3) 月经期不注意卫生: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 宫腔内血窦开放, 并有凝血块存在, 这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条件, 如果在月经期间不注意卫生, 使用卫生标准不合格的卫生巾或卫生纸, 或有性生活, 就会给细菌提供逆行感染的机会, 导致盆腔炎。 (4) 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最常见的是发生阑尾炎、腹膜炎时, 由于它们与女性内生殖器官毗邻, 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 引起女性盆腔炎症。患慢性宫颈炎时, 炎症也能够通过淋巴循环, 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 盆腔炎可分为特异性盆腔炎和非特异性盆腔炎2大类。引起特异性盆腔炎的病原体多见于此类寄生虫病的高发区。非特异性盆腔炎是最常见的盆腔炎, 它主要致病菌可分为需氧菌与厌氧菌2种。需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等。前3种致病菌较常见。厌氧菌是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 感染后容易形成盆腔脓肿, 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进步, 有文章报道约70%的盆腔脓肿可培养出厌氧菌。根据盆腔脓肿或盆腔冲洗液培养所得的敏感菌选择抗生素静脉滴注达到有效的抗菌消炎作用, 对预防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有显著作用。
中医辨证认为慢性盆腔炎湿热型居多, 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本文结果表明, 妇炎泰颗粒、微波理疗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 疗效显著。其机制在于妇炎泰颗粒主要成分: 金银花、赤芍、黄芩、连翘、牡丹皮、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醋制) 、海藻、煅牡蛎、薏苡仁、皂角刺、柴胡。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改善盆腔微循环、促进炎性部分软化和吸收的功效, 同时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本方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对炎症早晚期都有抑制效果。这些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局部血供, 盆腔附件区血流有来自子宫动脉侧的卵巢支和输卵管支及来自卵巢动脉侧的粗大血管, 形成血运丰富的双向循环, 其他病变区血循环单向, 流畅度不如附件区, 附件区的静脉丛血运丰富, 虽是感染蔓延的场所, 又是药物容易聚集的地方, 这些都为药物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微波作用于机体组织时, 引起组织细胞中离子、水分子和偶极子的高频震荡。当微波量低时, 产热低、并增强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局部代谢, 增强局部的免疫能力, 因此, 能有效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促进水肿吸收, 消炎止痛。
总之, 妇炎泰颗粒、微波治疗仪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 方便经济、疗效较满意、预后好, 值得临床推广用。,
关键词:中西药,盆腔炎, 慢性,微波理疗
参考文献
中西联合治疗 篇10
关键词 外阴瘙痒 外阴白色病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37
外阴色素减退疾病系指女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因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故又称其为外阴白色病变。1987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与国际妇科病理学家共同讨论,建议废除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分类法,将病因不明的外阴色素减退疾病分为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和硬化性苔藓两种疾病。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10年11月收治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年龄28~52岁,平均37岁,参照1987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与国际妇科病理学家共同讨论,将病因不明的外阴色素减退疾病分为3型,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5例,硬化性苔藓2例,混合型3例。在肉眼观外阴病损较重处取材。
方法:中医、淫羊藿100g粉末用鱼肝油软膏调匀,外阴用温开水洗净,再用棉签将药膏涂于患处,1次/日,7天1个疗程。西医、局部封闭:丹参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2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l,混匀,分别在阴蒂注入药液1/4量。然后将针头转向两侧小阴唇各注药1/4量。将余1/4药液注入阴道后联合或肛门周围病损区。1次/周。外阴萎缩,加注丙酸睾丸酮25mg。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痊愈6例(瘙痒控制,皮肤色泽和弹性逐渐恢复,病理转正常)。显效4例(瘙痒控制,皮肤部分色泽加深)。其中2个疗程基本痊愈6例。3~5个疗程痊愈4例。痊愈10例中有4例复查病理,皮肤恢复正常,随访1~4年无复发。
讨 论
本病一般属于中医“阴痒”、“阴蚀”等病证范畴。其发病机理,常因肝肾阴血不足,不能滋养阴器,血虚生风化燥,而致阴部奇痒难忍;或因脾气亏虚,一则气虚血少,不能滋养阴部,脾虚又可生湿,流注于下,形成气血不足而湿浊停滞的虚实夹杂局面;因湿热内盛,热蕴阴部肌肤而致阴痒阴肿;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滞,与湿浊相互胶结,而见苔藓、奇痒、干裂诸侯,且经久难愈。西医发病机制,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的血管数目的减少、结构功能的紊乱等造成病变组织缺少血供及营养,进而发生病变。
中医用淫羊藿祛风除湿之功,西医局部用药以止痒、消炎、润肤和改善局部营养为目的。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明显。
相关文章:
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应用02-19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02-19
早春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02-19
分析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02-19
异丙酚用于剖宫产的术中应用02-19
干燥设备02-19
中药联合治疗02-19
联合短期治疗02-19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02-19
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