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沟通

关键词: 跨文化 交际 语言 沟通

非言语沟通(精选十篇)

非言语沟通 篇1

一、言语与非言语交际

1. 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的关系

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 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 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表明, 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 3%。由此看出, 人们交际时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非言语行为。人们常说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两项都属于非语言范畴。

2. 对非言语交际认识的误区

了解了语言与非言语交际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不难理解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然而, 在跨文化交际方面, 仍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 即许多人认为只要掌握好外语就掌握到跨文化交际的所有工具。于是在商务沟通中, 他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却容易忽略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其实, 在跨文化交际中, 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则更不可低估。目前, 在行为学上存在两个学派, 一个是心理学派, 主张非言语行为体现一定的感情色彩另一个是交际学派, 坚持非言语行为制约人际交往。但是,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非言语交际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之中, 非语言交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二、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

交际行为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部分组成, 交际礼俗包括这两种行为的交际规范。文化不同, 交际行为互有差异, 商务交往也各有不同的交际规范。举手投足之间往往就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这种特性的差异还常常引起文化误解和交际障碍。在不同的文化中, 非言语所表示的含义不一样。因此, 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在听别人说某种语言的同时还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等所表示的意义, 这就是说既要“听其言而知其行”, 又要“观其行而知其言”。本文主要从体态语和副语言来阐述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1. 体态语

体态语指人的基本姿态、礼节动作等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以体触为例。两人谈话, 你很难目测确切合理的距离, 但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空间。这种对空间的要求又根据所处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美国人不喜欢距离太近, 对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离谈话, 使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同样, 美国人保持的较远体距则容易使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产生被拒绝、自己不受欢迎的负面印象。印度尼西亚人谈话体距没有美国人那么远, 但绝不能触摸头部或是异性。在西方, 美国人谈话有时触摸对方的手、臂、肩膀;但男人之间拉着手说话一定要避免, 否则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里孝能接受。对于人们讲话是否触摸对方的问题曾作过调查统计, 调查对象是在大学的商店里谈话的人。一小时之内的平均触摸次数而言, 英国人没有碰过对方, 美国人碰过对方2次, 法国人110次, 南美人180次。但有些情况下, 谈话时的触摸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2. 副语言

副语言指沉默、话题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沉默, 指在讲话和交谈中做出无声的反应或是停顿, 在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研究中最容易引进冲突。以中英商务活动为例, 英语国家的人不习惯中国人在商务谈判中采取的沉默态度, 觉得中国人的沉默使其受到侮辱, 将听到提问后保持沉默视为对对方的蔑视。而中国人则认为停顿和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是赞许、默认和附和, 也可以是抗议或保留意见。“此处无声胜有声”是很多人在谈判中常用的一种手段。然而在跨文化的商务沟通中, 对副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小心, 有必要了解对方交谈的技巧和习惯。一味坚守固有模式容易导致沟通的障碍甚至是失败。

三、结语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运用不仅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于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由于历史与文化习惯不一样, 各国的身体语言的含义差异很大。因此, 需要双方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模仿, 学会遵守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规范和习俗。只有这样, 才能成功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ose, R.www.cqzg.cn/bbs/archiver/tid-109188.html, 1986

[2]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3]Lustig&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9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ith Edward Arnold Limited) , 2000

[5]Sperber, D.an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second edition) .Oxford:Blackwell, 2001

[6]Samovar, Larry A., and Richard E.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5th ed.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 2003

[7]Samovar and Richard E.Porter.London, UK:Nicholas Brealey Pub, pp, 2004, 45~53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篇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语言并非是人类唯一的交流沟通方法,其实非言语沟通也是人们经常在应用的, 它往往比言语交流更为常见,也更具有表达力。我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计”,讲的是:“武侯弹琴退仲迟”。诸葛亮守着空城,在城楼上镇定自若,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司马懿的15万大军不战自退。这就是非言语艺术运用的成功案例。尤其在当今这个发展迅猛的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早已远远超越语言和文字这种单一的沟通方式,而是更多的利用大量非言语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信息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传播

本文从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出发,结合其特点和实际案例,着重解释解释了什么是非言语沟通以及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之间交流和沟通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 特点 作用

论文提纲:

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

二、非言语沟通的特点

1、普遍性

2、民族性

3、社会性

4、审美性

5、规范性

6、情境性

三、非言语沟通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四、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

所谓的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换句话说是人们利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色彩、绘画、音乐、舞蹈、图像和装饰等非自然语言为载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美国口语学者雷蒙德.罗斯曾经分析,在人际沟通之中,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剩余的60%则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面部表情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信心传递/接受的全部效果=词语(7%)+表情(5%)+声音(38%)。

二、非言语沟通的特点:

非言语沟通具有六个特点,分别为:普遍性、民族性、社会性、审美性、规范性、情境性。

1、普遍性

在人类沟通过程中,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非言语沟通的能力。据考证,这种沟通能力的获得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了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活动,这种非言语沟通是人们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就已是最重要的沟通形式了。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种非言语沟通能力不仅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不过,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就一般意义上来讲,与各国各民族所用的语言比较起来,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共享更强一些。国际音乐节和舞蹈节邀请了许多国家的歌唱家一起同台演出,有时并不需要说同样的语言。音乐和舞蹈可以跨越言语障碍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非言语流。

2、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符号。例如,在我国的侗族,如果不会唱侗族大歌就几乎被人视为残废;比较典型的人际沟通例子是人们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欢迎和爱抚。在欧洲一些国家,亲吻、亲鼻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友好热情的表示,尤其是对女性而言。但中国人往往不太习惯,而更习惯以握手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感情。

3、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社会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较细微的规定性,如有些年轻人喜欢以相互用手拍肩膀以示友好或表示“哥们儿”。然而,如果用同等方式去向父母亲或年龄较大的长辈使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友好就显得缺乏礼貌了。

4、审美性

非言语沟通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对此类行为的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年龄、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例如人的仪表美就是一个有争论的题目。对女人梳妆打扮、抹胭脂、搽口红、戴首饰等是一种美的表达,但也有可能给别人传达一种过分轻浮的信息。如果沟通的参与者意见不一致,对外在美所体现的心灵美看法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际沟通。

5、规范性

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言语沟通所产生的社会认同。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着被大家承认的行为举止准则,在运用非语言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等。一旦忽略了某种非语言符号所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6、情境性

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只有那些善于将非语言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才能使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在信息传播和表达情意的过程中,语言沟通一直是不可取代的方式,然而,许多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告诉我们,非语言沟通同样不可缺少,而且极为重要!

三、非言语沟通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非言语沟通的一般分为动态语、静态语、类语言、和辅语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头语:

1、点头:可以表示多种含义。

2、摇头:一般表示拒绝、否定的意思。

3、仰头:表示思考和犹豫的意思。

4、低头:低头一般表示两种含义:一是陷入沉思时,表示精神很集中;一种是受到批评、指责或训斥时,表示认错、羞愧和无地自容。

(2)手势语:

手势语一般分为指示手势、情意手势、象形手势、象征手势。许多书中记载了伟人演讲时具有特色的手势,例如列宁演讲时喜欢挥动右手用力一斩。孙中山先生演讲时时常拄着手杖。林肯演讲时为了表现欢乐情绪,两只手臂形成50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经抓住了喜悦。讲到痛心的时候,他便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这些例子说明接触的政治家在公众场合很注意使用手势语,以吸引民众。

(3)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主要是指身体姿势显示出的气质。优美的身姿能反映岀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意境和情感世界,并能成为调动他人情绪的有力手段,也最能表现出不凡的风度。例如:当一个人突然起身,整个身体背向你或者紧缩双肩,身体向后倾斜,显示出的就是“拒人以千里之外”或者“心不在焉”的态度。一些顾客也会利用清嗓子,擦手或用力地一捏耳朵或者换股左右等方式来传达明显的抵触情绪。相反,当一个人身体前倾,双手摊开,握手有力,双臂放松,双腿交叉叠起并朝向你则会传递可行性的信号。

(4)面部表情:

表情是最能直接反应出一个人内在情绪的方式,如一个人开心时会大笑,而伤心则会哭泣。此外眼神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例如,直视表示平等,仰视表示崇敬、期待,俯视表示权威、支配。长时间注视则是一种失礼行为,也可以认为是挑衅,刚看一眼就闪开则会被认为是做贼心虚,诚心不足。长久不注视则是冷落对方、不重视对方或者对谈话不感兴趣的表现。中国古人对某人喜欢,则用青眼注视对方,即青睐,讨厌某人则用白眼。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提到的阮籍就是这样待人的。鲁迅说“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谋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的。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5)人体接触:

人体接触主要包括职业性接触,如医生给病人检查时与病人的身体接触。礼貌性接触,如握手,礼节性的拥抱。有爱性接触,如朋友间的深度的拥抱等。情爱性接触,如恋人之间互相挽着手臂。

2、静态语:

(1)空间效应:

空间效应主要包括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两个方面。和运动体态一样,静止体态也是一种沟通手段,也能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站或坐,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斜依外靠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在人们交往沟通中的人际距离虽然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却反映了人们之间已经建立或者希望建立的关系。例如和女友走在路上一般都会并肩携手共行,和普通女性朋友一起走在路上,始终保持一定距离。(2)时间控制:

掌握时间能传递相关的信心和态度,控制时间还包含着行为是否礼貌的信息。

(3)环境布置:

在整洁、优雅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不仅让人感到舒适愉悦,还会让人精神放松,有益于身心健康。(4)衣着仪表。

3、类语言:

类语言交际符号是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语言外符号系统,它是功能性发音,不分音节,而发出的声音。诸如哭声、笑声、哼声、叹息、咳嗽、掌声以及各种叫声。在人际交往中,熟练掌握类音节语言的成分,将有助于通过声音来判断对方的情绪,了解人们的需求,以便能及时做出反应,实施有效的沟通。

4、辅助语言:

辅助语言指的是语言的非言语部分,包括语速、音量、音质、银色等声音要素。

四、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从空城计这个著名的故事里就可以看出了,诸葛亮妙用非言语沟通的技巧传给司马懿一个信息,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而转危为安。由此可见,在非言语信息的传播领域里,可以说是“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非言语沟通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

具体我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例如,当你对一件事表示同意时,你会一边说“可以”或“很好”,一边点头。相反当你对于某件事情不认同时,往往会一边说不一边摇头,这就表现出非言语的符号起到了重复发言或加深印象的作用。

2、替代语言。

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例如在噪声较大的工地上,人们根本无法听见对方的讲话,便可以用手势来指挥吊车工作和其他车辆停车。但是这种替代是有条件的,就是必须是处于同样的文化氛围或者普遍被人们认同才能应用,否则就会产生误解,例如哑剧演员 在表演时,一句话也不说,完全凭借手、脚、姿势等非言语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剧情。而对于那些有较少舞蹈语汇的人来说,由于不能完全理解剧情也会觉得乏味。

3、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

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如一个人下定决心时,会拍案而起,将手一挥,这个动作很可能伴随“就这样决定吧”这类语言。

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在和年龄大的农民交谈时,当他不想讲话时,或者对你的观点不太赞同时,往往表现为不断地抽烟袋。有时在讲话之前需要考虑时也有这种情况,即是烟袋锅已经灭了。

参考文献:

非言语沟通 篇3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ICU;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9-02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来自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的患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患者在各个方面都与我国传统主流文化相冲突,由此造成了医患、护患关系的不融洽现象时有发生。在多元文化护理 (多元文化护理是指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工作中,对病人施以全程、全方位、多媒体影响,以利于疾病的康复[1]) 中的非言语沟通是消除基于言语交流障碍的有效手段,为了了解其在ICU患者中的效果及应用范围,我院ICU1,2病区进行了观察实验。

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在我科一病区实施非言语沟通患者522例,其中外国人15例,少数民族23例;对照组为我科二病区314例患者,其中外国人5例,少数民族9例,对照组按原常规护理。(其中外国人包括“美、日、英、德、韩、澳等,少数民族包括:土家、回、满、蒙、壮、苗、藏等)

2 实施内容

2.1 环境影响 作为我院品管圈活动在ICU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我科首先对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了改进,以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要求。

2.1.1很多重症患者第一个恢复的感官是听力,而西方及某些少数民族对于非必要声音非常反感,针对ICU机器声频繁,报警不断,医务工作者的对话及某些患者的呻吟及躁狂呼喊等都给予了相应处理。如:将电脑键盘更换为软式键盘消除打字噪音,将鼠标同样更换为静音鼠标。将高噪音的打印机放入办公室,中心台监护报警减少患者床旁的分贝。集中操作,医护沟通尽量在患者非休息时段或在办公室内。建立特需病房,对于要求特别安静的患者及躁狂患者予以隔离等等。其次是视觉需求,由于文化差异,某些患者对于灯光及颜色的控制及信息获取有着不同的理念,我们针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给予不同颜色及强度的灯光,日光及特殊照明。在严格消毒隔离下,给予图书、杂志、图册、报纸电子图文信息。再次是交流的障碍和需求,针对气管插管、切开,无法用汉语、英语、德语交流的患者设计简明需求图册,对于可以进行文字交流的患者给予写字板。每个床头配置电话保证亲情和关注的需求。床旁配置钟表,让患者有清晰的时间观念。针对不同的需求给予相应的音乐,空气清新等,从各种角度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情绪低落。

2.1.2 针对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信仰、生活经历,给予针对性护理。如佛教徒允许佩戴消毒后的念珠、佛像,基督徒的世界观,回族的饮食禁忌,来自欠发达地区患者听不懂普通话只能用方言交流,某些患者只能用母语交流。我科对常用方言及英语、德语均可自由交流,免除患者的不适。针对患者的隐私需求、准许需求等等都给予全方位的考虑。

2.2 肢体语言交流

2.2.1 面部表情的应用

人的面部神态和表情是极为重要的非语言信息,听其言、观其色,有利于更准确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感情,病人的各种思想感情也能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出来。[2]某些患者的文化及教育背景使之拙于表达痛苦与不满,但面部表情却能如实的现实其情绪,及时发现,早期处理,避免在更多的遗憾爆发前将其化为无形。而患者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也更易理解,例如尽管嘴上并未说什么,护士脸上却流露出不耐烦、厌恶、害怕等等不良情绪,将对患者造成明显的负向暗示,尤其是听力受损的患者。所以对待患者时刻保持微笑关爱从容自信的表情,也对于难以从其他方面获得沟通的患者产生良好的影响

2.2.2 眼神的应用

对于ICU的大多数患者来说,由于帽子口罩护目镜的遮挡,更多的只是看到一双眼睛。而目光中流露出的感情则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关切、尊重、喜爱都能通过眼神传达给患者。而患者对于眼神接触的时间和距离不尽相同,对于某些患者来说,过长时间的眼神接触反而是压力和负担,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2.2.3 身体语言和触摸

对于大多数汉族患者来说,握手,拍肩都是表示安全、友好、和支持的动作。但对于某些国家或宗教信仰的患者,很多部位是严禁接触的,而很多手势的意思往往相左。因此对于不常见的国籍、民族或是信仰,我们往往在仔细查阅相关禁忌之后放给予正确的身体语言与触摸

2.3 病房各种人员的整体合作非语言交流

包括清洁工人的动作与幅度,助理护士的日常工作内容与态度,管床医生的出现频次和非语言动作都由责任护士给予整体规划。

3 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以上方法.在入住lCU一病区期间,各种文化背景患者均可由责任护士灵活应用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主动与病人交流.向病人耐心解释现阶段疾病的存在问题.完成不同教育程度的健康教育.及时满足病人的各项要求。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并以精湛的技术和积极的情绪给病人以安全感。不断探索和创新内容.将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理念融入护理实践作中,缩短护患、医患距离。病人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因护患沟通障碍引发的投诉或护理差错.并积极配合治疗,针对在外院因沟通障碍而转入我科的患者,不但对我科表示非常满意,也减轻了对外院的不解与怨气。

对照ICU二病区患者,患者满意度高出0.9%,有统计学差异。平均住院日减少4.1h。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不包括入住ICU始终无法脱机的患者),减少3.4h,有统计学差异.

4 讨论

ICU是个特殊的病房,进入ICU的患者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由于各种文化差异与冲突导致的应激源,更进一步恶化了患者的心理环境,并进一步导致患者的身体应激,康复延迟甚至恶化。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郝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论:一个信息的总效果=言词+音调+面部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55%、音调占38%、言词占7%,而等中的音调和面部表情均属于非语言交流方式|3I。因此通过有效的非言语交流,会给言语交流障碍的患者足够的信息量,让患者的情绪得到缓和,压力得到释放,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从而达到增强满意度,减少ICU停留时间,减少过度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朴玉粉.张洪君.骆金铠.等.多元文化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f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29—30.

[2] 钟秋梅,高明榕,白利平,多元文化护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在重症监护室病人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中旬版(总第209期).

[3] 蒋翔,吕子静,赵霞,等.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3C):820.

[4] 边巍囊.周艳.蘩绋.浅谈非语育沟通的文化安全性[J].护理研究,2009.23(1A):2893—2894.

[5] 杨金玲,刘照旭.膀胱镜检查患者疼痛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杂志,2008,23(16):1

[6] 許瑞,袁朝,柳春.多元文化与跨文化护理[J].甘肃中学院学报,2002,19(4):54—55.

经济类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 篇4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唯一手段,这不必多说,但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唯一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联,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为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准确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普遍存在一种私人空间的概念。私人区域的范围,因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中国人、日本人比较习惯较窄的区域距离,而西方人则较喜欢较宽的区域距离。

因此,主持人在工作中应注意和别人保持适当距离,一是不要过近,尤其不要轻易进入亲密区域,以免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引起别人的反感,二是不要过远,使人感到生疏。在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和别人保持的空间距离介乎于私人区域和社交区域之间为宜,也就是1米左右,具体地说,就要看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节目以及什么性别和什么风格主持人了,若被访问者是领导,则应保持稍远些的距离,若被访问者比较熟悉或岁数大耳目不灵,所保持的距离可稍近些,但是决不能侵入被访问者的亲密区域,若是把手搭在被访问者的肩上,那效果一定很糟糕。

主持人的身体和别人所保持的距离,就是一种非言语讯息,不仅是他们的合作者,而且包括观众在内,都会从主持人在握空间距离上看出他们的教养程度。

二、握手

现代人在交往过程中,握手表示礼节性的问候,电视主持人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握手,当主持人把握手作为一种非言语讯息的同时,有三个要注意:

第一,应该先伸手,握手是为大众接受的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与人第一次见面或与不大熟悉的人见面时,谁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往往有些迟疑,有的人在伸手前会犹豫:“我受对方欢迎吗?”或“对方喜欢我吗?”如果是肯定的,就会主动热情地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如果没有把握,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一般在对方伸手后会马上作出反应;如果是否定的,便不会先伸出手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先伸手是不明智的,甚至是产生反效果,但是主持人不能这样,主持人同被访问者或参与节目演播者握手是一种职业行为,是表示对合作者的欢迎,不管对方是否欢迎自己,自己都要表示欢迎对方,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应该伸出自己热情的手。

第二,应该采取平等的握手方式。主持人在同对方握手时,一般不应该采取支配性风格,应平和、谦虚,因为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有利于开展良好的业务活动。

许多电视主持人忽视握手所能表达的信息,是缺乏仔细的观察和有意识地锻炼,其实,握手是运用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电视主持人使用握手的非言语信息,虽然不与观众直接联系,便却影响着合作者,因而影响传播活动。

三、眼神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因为它是人身的焦点。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的眼睛会说话”、“他的眼神不定”,都是说眼睛对人类行为的巨大作用。有关专家在研究用眼睛加强沟通方面,把注视分为以下几种:谈正事的注视,社交的注视,亲密的注视,轻轻的一瞥。

电视主持人的眼神通常介乎于社会性注视,和亲密性注视之间,也就是说比一般社交性注视略微亲密些,又比亲密性注视略为严肃些。有些用谈正事的注视,如访问高级领导人或谈论重大政治问题,但一般不能用轻轻一瞥这样的眼神。

主持人的眼神是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情况下,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语气、语调配合使用。运用眼睛来加强沟通,是人人都会遇到,人人都会做的事,但对主持人来说,这种沟通就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而带来了职业意义。演员们用眼睛做戏是一种很高的演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主持人不是演员,也不必像演员那样用眼睛做戏,但其眼神要求真切、自然。有些主持人的眼光,过于热情、亲密;或过于冷漠呆滞;或眼大无神,目光分散;或东张西望,不善注视,如此等等,都与他们缺乏管用眼睛传递讯息的技巧有关。这种技巧的获得,首先要对眼睛传情表意的作用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其次要有意识的做适当的练习和实践。

电视主持人从电视本身中也能学习身体语言,可以向别人学习非言语沟通的技巧,就是把语言声音关掉,试着仅由图象显示的人体姿势来猜想,理解内容,每隔一定时间,再把声音开开,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并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看看自己非言语沟通方面是否正确,哪些精彩,哪些不当,在使用量上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久而久之,非言语沟通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主动加以掌握,使之成为自己实现传播服务的手段之一。

言语沟通能力的提升 篇5

大纲

一、言语沟通的时机选择

1.基本判断:时机与场合2.高级判断:认识沟通的对象

二、言语沟通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EQ(情商)

原理和观点

K01:选择合适时机的要点

K02:根据沟通目的划分的场合类型

K03:沟通对象是上级或长辈要遵循的原则 K04:沟通对象是平级或同辈要遵循的原则 K05:沟通对象是下级或后辈要遵循的原则 K06:领导的四种沟通风格

K07:性格的四种类型

K08:与各种性格的上级的沟通技巧 K09:与各种性格的平级的沟通技巧 K10:与各种性格的下级的沟通技巧 K11:言语沟通的原则

重要信息

I01:人的思维速度比说话速度快3-9倍 正文

一、言语沟通的时机选择

言语沟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不成文的共同的默契。其中,言语沟通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言语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本判断:时机与场合(1)时机

言语沟通中选择合适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①关注人的情绪

人的情绪始终是影响言语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时一般都不希望有人打扰,而高兴时则偏向于与人多交流。因此,在别人高兴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多说,在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则应不说或少说。

②寻找合适的沟通空隙

就像人说话有停顿和空隙一样,人们之间的言语沟通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沟通空隙。一般来说,要注意确定一个完整的沟通已经结束,否则不适合插入其中。

(2)场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言语沟通特点,从言语沟通的目的上来说,场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使人知”:是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的场合,其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

②“使人信”:是以使人信赖为主要目的的场合,其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

③“使人激”:是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的场合。

④“使人动”: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说话者一起行动的想法的场合,其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

⑤“使人静”:是意在使激动起来的人群能够平静下来的场合。

⑥“使人思”:是意在使人们能够深入思考事情,从而理智成熟地做出决定的场合。⑦“使人乐”: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目的的场合。

总之,不同的场合体现着不同的目的,确定合适的目的,言语沟通时机的选择就会合乎场合。

2.高级判断:认识沟通的对象

人永远是言语沟通中首要考虑的核心。

(1)什么层面的人

①上级或长辈:

通常与上级或长辈沟通时,他们往往希望能得到充分的尊重,甚至是尊敬,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应避免随意的态度和现象,一般要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坦诚相待、主动沟通、充分准备、了解内心、适度赞美、注意场合、选择时机、尊重权威、虚心接受、知错就改、维护尊严、易位思考、及时回馈、用数据和实例说话、简单扼要、重点突出。

②平级或同辈:

通常与平级或同辈沟通时,要抱有开放的心态,表现出充分尊重他们和积极倾听的态度,一般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谐友好、积极主动、开诚布公、宽容大度、尊重理解、求同存异。

③下级或后辈

通常与下级或后辈沟通时,要抱有平等的心态,表现出充分尊重他们和积极倾听的态度,一般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思想重视、换位思考、准确完整、深入了解、及时反馈、鼓励欣赏。

(2)怎样性格的人

①上级或长辈

经常有人因为与上级沟通不畅而困惑,不断寻求如何改善与上级之间的沟通;有人甚至会抱怨上级脾气火暴,难以沟通;也有人抱怨上级难以捉摸,深不可测;也有人说上级自负、孤傲,听不得反对意见。这样的抱怨,可以适当地作为情绪发泄的出口,但如果过多沉溺于这样的抱怨,那只能说明,在沟通中他仍然是个感情用事的人。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人们避免感情用事,冷静并且理性地对待与上级沟通中的问题。那就是,从分析上级的沟通风格和性格开始,再寻求与上级沟通的恰当方式。

来自职场沟通顾问公司CHA的调查表明,领导的沟通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体贴型”领导者会直接与员工交谈,尊重员工的意见,体贴而真诚;“控制型”领导者不愿与自己的员工沟通,说话的口吻像是说教;“魅力型”领导者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表达,能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低调型”领导者比较矜持和内敛。

如果从根本上去寻求上述这些不同的沟通风格的成因,那么性格是原因之一。人们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深受性格影响,如果能知道各种性格类型的特征,就能知己知彼、对症下药,找到应对不同性格特质的方法。

有一种粗略的分类,将人的性格大致分为四类,并且用一些词汇来形容和概括这四种性格特征的人。一是活泼型:外向、多言、乐观、善于社交;二是力量型:活力充沛、意志坚定、独立、自信;三是完美型:理想主义、善于分析、严格、悲观;四是和平型:随和、耐性、自制、自律。

现在,尝试将上级的性格类型进行分析和归纳,看看他(她)是哪种性格或者哪些性格类型相结合的上级,之后就可以归纳出与不同类型上级的最恰当的沟通技巧,比如:不要对和平型上级的鼓舞力和感染力有所苛求;也不要对力量型上级的固执和专横产生过多不满;对于完美型上级,与其沟通时要注意条分缕析,思维清晰,同时不要奢望能够经常得到这类老板的赞美;而活泼型上级,要求他平和与含蓄将会很困难。使用性格分析的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能马上从抱怨的情绪中跳脱出来,既然上级的沟通风格与性格有关,那么抱怨性格是于事无补的,人们能做的,是积极地寻求恰

当的沟通方式;第二,既然把上级的性格特征分析清楚了(至少可以大致确定上级的性格类型),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找到与上级沟通的合适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上级的思维去思维,多从上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减少冲突和不愉快。②平级或同辈

平级关系是一种横向关系,在组织机构中具有相对等同职权地位的人之间,既没有奖的手段,也没有罚的权限。和平级沟通合作,手里是没什么“王牌”的,议价能力比较弱。因此,彼此平级的共事者,没有“应该”和“必须”,对于各种性格的平级或同辈,都应了解其性格特点,在沟通中理解他们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善待平级,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建设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

③下级或后辈

针对各种性格的下级或后辈,都应了解其性格特点,尽可能消除个人的喜好偏见,在沟通中理解他们要表达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多善意反馈,建设良好的工作关系

二、言语沟通的原则

第一,保持冷静、理性的状态。

情绪化会使人变成聋子,倾听者自身的情绪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当听到自认为不正确的意见或不利于自己的言论时,正所谓忠言逆耳,有一种情绪会阻止你继续听下去,甚至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进行反击的思想上去,这时就特别需要保持冷静、理性的状态,避免情绪化。人通常有三种思维方式:①非黑即白,②谁都有理,③开放式思维。其中,第三种方式会使我们较少陷入评判的陷阱中去。另外,作为倾听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EQ(情商),EQ(情商)的五大定义是: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自我启发和激励的能力,人际关系互动管理的能力。其中,有三条是与情绪有关的,由此可见保持冷静、理性状态的重要性。第二,要有自信的态度。

据调查,自信是现代社会中成功人士的一大共同点,这使得他们善于人际沟通,从而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第三,全神贯注,心不二用。

我们的思维不愿意等待。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速度比说话速度快3-9倍。因此,当听旁人说话的时候,个人的思考活动常处于等待状态,如果此时注意力转移,去思考另外的问题,那么听到别人谈话的内容是时断时续的,结果听者的头脑里只留下片言只语,丢掉了别人说话的详细内容。

第四,体谅他人的行为。

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这样,通过我们的理解与尊重,对方也会体谅我们的立场与好意,从而作出积极而合适的回应。第五,善用询问与倾听。

询问与倾听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对方行为退缩、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用询问来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了解对方的立场、需求、意见与感受;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诱导对方发表意见。

第六,保持尊重,适时互动。

合适的回应是不断提升言语沟通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当的引导和互动能大大提高言语沟通的有效性。

第七,适当地提示对方。

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篇6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VC)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言语交际可以传达言语本身难以传递的意图或情感,也能够用来调整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念

简单地说,非言语交际就是“不说话的交流”(马兰德罗,巴克,1991),即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交际行为。有学者认为非言语交际可以占整个交际行为的70%以上。一般而言,非言语交际可以分为四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实体语言(object language)和空间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

体态语指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或单独起交际作用的面部表情、头部和眼睛的活动、身体的姿势以及身体间的物理距离等无声现象。一般意义上的非交际言语主要就是指体态语。副语言也叫做“类语言”或者“辅助语言”,包括各种用来修饰言语意义的行为,是特征很明显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如音质、音调、音量、语速、语调等。巧妙地运用副语言,以其多变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实体语言,指具有交际作用的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客观物体因素,如各种妆扮物、装饰物、服装、家具、颜色搭配等,这些非言语的符号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可以用来传达言语之外的意图。环境语言主要是通过领域性、体距及空间取向等方面表达出来的信息,在教室这一特定空间内,教师活动空间变化、桌椅布置等同样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方式,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能力和表达能力,与言语行为一起形成比较高效的交际活动。从非言语交际的视角审视课堂交际行为,可以让教师有意识地调整课堂行为。如前所述,体态语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头部及眼部的活动、手势语等,下面重点探讨体态语对教师行为调整的作用和意义。

二、非言语交际对教师行为调整的作用和意义

1、面部表情

在社会生活中,面部表情是极其复杂的身体活动,具有强大的信息传达能力。微笑、皱眉、喜上眉梢这些词都是用来修饰面部表情的,但人类的面部肌肉可以变化成数以万计的面部形态,是重要的获得内心情感信息的来源。而不同人的生活习惯、意图又赋予不同表情不同的意义。微笑可以表达愉悦,又可以用来伪装相反的情绪。所以,人类的面部表情,不管是平静沉默还是积极活动,可以有效传达交际信息,有时却可以使信息变得复杂甚至迷惑。

在课堂中,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可以探知学生的内心感受。语言教学需要一个良好、舒适的课堂氛围,以便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功的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技巧、话语,人的情感体验、人际互动同样重要。通过适当的微笑,教师可以传递乐观的情感态度,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过程中的微笑、友好的点头示意、亲切的眼神,这些都可以形成无声的激励,在学生内心形成被喜爱、被尊重、被赏识的积极情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机。

交际过程中的目光接触(eye contact)同样具有及其根本的作用。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获得的关于外在世界的信息80%-90%通过视觉来实现。视觉对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感染力。教师的目光与学生的目光接触的时间越长,获得学生信赖、激发其兴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和环境之中。

2、手势语

手是人类最为灵巧的身体部位,手势语(gesture)就是指通过手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这里的“手”是指整个上肢,包括手指、手掌、手腕、胳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诸多无法用言语传递的信息可以通过手势语来传达。

在表演较多的英语课堂中,手势语尤为重要。在初级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在讲单复数、人称代词、方位名词时都可以用手势语表示,还可以和学生有约定俗成的伸出拇指表示“Excellent”或“Very good”的含义;学生回答对问题,教师树起大拇指表示“Great!”,双手下压表示“Be quiet”;右拇指向上,指着左掌心,表示“Stop!”;一只手的食指向上伸出,放在唇前,口中随着发出“嘘”声,表示“Stop talking!”;向内招手表示“Come here!”;向外摆手表示“Go back to your seat!”;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时,教师就可以把手掌半握在耳后,头微微前伸,表示“Louder,Please!”;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可将手轻轻下压,表示“Sit down!”,以示尊敬和爱护。手势语动作变化最快,且极富表达力,能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

3、其他肢体语言

其他肢体语言包括甚多,但最重要的是身体的接触(Touching behavior)。在英语国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是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英语国家的人体触却较为少见。如果一方无意接触到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也会说“sorry”或“oh, I’m sorry”之类的道歉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的传统习惯,适时适度地进行一些轻微的肢体接触。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学生犯了错误,或者表现突出时,教师的适当的肢体接触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小结

教师在课堂中恰当的行为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石,掌握非言语交际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行为进行调整、优化。非言语交际不但能传递语言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情感,还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提高其整体素质。诚如Vargas(1988)所言:“越是善于解析自己的行为,越是能够掌控那些能够改变学生行为的环境因素”。通过非言语交际改善教师自身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洛雷•马兰德罗, 拉里•巴克. 孟小平(译). 非言语交际[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1.

家庭教育中的言语沟通问题 篇7

一、家庭言语沟通的必要性

每一位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应该在做人和做事上给孩子当好榜样。我们不仅提倡父母要为人表率, 同时倡导父母要有健康的思想, 良好的品格, 使用正确的方法去管教孩子。既不能过分溺爱, 也不能简单粗暴, 更不能撒手不管。

就目前家庭教育形式来看, 基本是两种方式:一是“隔代”型。即祖孙同居, 父母忙于工作, 只在周末与孩子相聚;二是“住宿”型。白天孩子在校学习和就餐, 晚上回家埋头作业, 父母与孩子简单交流或没有交流就结束了全天的生活。

沟通是观念、思想、情感的交换过程, 教育离不开沟通, 家庭教育更离不开沟通。我们认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过程应该是既温和, 又严格要求, 让孩子始终处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才能避免问题少年的困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 因此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在这个特殊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变家长言语表述的认知方式

若要孩子好, 父母首先要懂得学习, 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父母是自然型的父母, 没有进过家长学校, 更没有现成的套路让你效仿。所以应该有不断学习育儿知识的意识,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尊重教育规律, 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 用心掌握沟通的要领, 善于处理家庭问题, 不断改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具体来说:

1.对孩子的错误不能“揪住不放”

作为父母, 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往往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没有哪个人是不犯错误的。我们做父母的也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孩子的错误要适度批评, 不可简单地重复或“揪住不放”。否则不停地唠叨指责, 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甚至发生逆反行为。

2.时常提醒自己保持冷静

大家都知道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品味美好的人生和享受健康生活的多彩。为人父母, 更应该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好情绪, 不但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 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尤其重要。当遇到孩子不听话, 明显抵抗的时候, 许多父母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控制情绪, 转移目标, 等待情绪稳定后再与孩子交流。否则父母得理不让人, 一个劲地指责、数落, 必然会引起了孩子的“情绪逆反”从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3.学会尊重孩子

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尊重每一位民众, 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要正视他们的存在, 理解他的愿望, 看到他的努力, 赞赏他的“成就”。鼓励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中国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所不同, 除了真爱以外还有一些自己也不清楚的错爱、误爱和溺爱。尤其是传统的训子方式更是没有把孩子当人看。父母在他人面前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 甚至说“你怎么好意思吃饭?”“你这个不识好歹的东西, 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令孩子不知所措的话语, 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不仅仅是在社会外部交往中注意的问题, 更应该在家庭语言交流中体现出对孩子的关爱。

三、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家庭教育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强调的是社会修养、知识教育、能力素质、与情感性格四者合而为一, 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一提到家庭教育, 许多人就认为是家庭中长者对孩子的单向教育。其实父母也要有不断学习自我成长的意识。父母的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左右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一定要牢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身份, 并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偶像角色, 在家庭教育中少说多做, 身教为先, 言而有信。如果父母嘴上说的天花乱坠, 行动上却另是一套, 孩子则从小“阳奉阴违”, 只说不做;如果父母经常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 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伙伴, 进而成为一个爱攻击他人的儿童;父母在家不孝敬老人, 久而久之, 孩子不但在家不尊敬长辈, 到学校不尊敬老师;如果父母双方经常互相挑剔彼此的行为, “鸡蛋里面挑骨头”, 孩子一定也是一个喜欢挑剔别人的人。无论你的“言教”多么动听, 都不会让孩子入耳。

“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建立学习型家庭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特别有利于改善家长自身的素质。只有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提高了, 掌握了现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 才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在孩子最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时候, 不会使用最低级的语言, 甚至是不道德的手段“对付”他们, 伤害他们。被誉为“博士老爹”的蔡笑晚认为: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 更是失败!蔡笑晚晚上从来不外出, 而是陪着6个孩子读书学习。他认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就是“父亲”。

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协同而进行的一项人才培育工程。而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但这种重视大都是关注学校教育, 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还不够, 甚至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把家庭作为教育的场所, 也没有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教师。

少年为何成为“问题少年”?为何走上歧途?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误区和家庭结构残缺, 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 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十三四岁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 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危险年龄段。其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成熟, 处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初级阶段, 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出现违反纪律、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所以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透视去年10月西安发生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和今年3月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刺母案件,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中言语沟通问题的研究, 不断提高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 营造一个个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为文明社会输送一批批健康阳光的青少年, 我们的社会才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摘要:未来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人才来自于教育, 而家庭教育是基础。我们发现, 家庭教育的缺位和父母与子女缺乏言语沟通, 是青少年成长过程偏离方向或产生问题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需要引起家庭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言语沟通,教育场所,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涉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人民教育出版社.

非言语沟通 篇8

一般日常生活中约65%的日常沟通是通过非语言沟通实现的。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 如发育、发音或表达等方面存在异常的言语障碍患者,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致的现场观察与访谈, 充分了解言语障碍患者借助非语言沟通表达的各类需要, 为护士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第一, 对象:根据资料选择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 患者为抽样人群。研究组纳入标准为: (1) 明确诊断为失语症患者; (2) 气管插管患者; (3) 虽未明确诊断为失语症或未进行气管插管, 但存在语言交流困难的言语不清患者。排除标准为: (1)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2) 意识障碍患者。对照组为言语正常患者, 排除标准同研究组。共纳入符合要求且愿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42名, 研究组24名, 对照组18名, 其中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患者各21名。

第二, 方法:采用现场观察法和访谈法, 在不干扰患者医护处置条件下, 每日8小时连续观察, 记录其主动表达的临床需要, 持续7天, 出院或观察饱和时 (未再表达新类型的临床需要) 则终止观察。在观察过程中, 对患者及其家属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访谈, 采用对话的方式, 重点补充未观察到的临床需要。

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类, 并对统计资料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别。

二结果

患者所表达的临床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每个层次包括不同的具体需要。编码者间一致率为97.8%, 超过质性研究信度标准70%。除了耳鼻喉科两组患者的生理需要存在显著性差异外 (P<0.01) ,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其他四类需要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为生理需要最多、爱与归属需要次之、自我实现需要较少这一共同现象, 而研究组对疾病治疗的需要更多。

三结论

言语障碍患者采用非语言沟通所表达的临床需要, 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存在程度差异。具体表现在:

第一, 生理需要最突出。患者的生理需要次数最多。其中, 疾病治疗需要最多, 体现出患者入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耳鼻喉科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理需要的差别可能是喉癌或咽癌行气管切开术后吸痰频率高, 导致的生理需要次数较高。

第二, 爱与归属需要较高。言语障碍患者由于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能会出现依赖、焦虑等情绪, 导致其对爱与归属的需要增加。因此, 护士应积极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关怀以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 促进其康复。

第三, 个别患者存在自我实现需要。本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在住院期间仍有最高层次的需要。本研究中某神经内科研究组患者曾多次购买医学类杂志, 以了解疾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并表示希望把价值高的书籍捐赠给希望工程为更多人群服务。可见, 患者高层次的需要也不可忽视, 并应该给予其恰当的关注和支持。

此外, 统计分析显示, 仅有耳鼻喉科内的言语障碍患者与言语正常患者的生理需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 这说明需要对此类言语障碍患者给予特别关注, 尤其是非语言交流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神经内科言语障碍患者的需要, 其需要强度可能因患病时间长、病情重、智力减退等因素而表现得相对较弱。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 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明言语障碍患者的需要具有多维性, 与非言语障碍患者的需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均表现为生理需要尤其是疾病治疗需要突出, 爱与归属需要次之。医护人员及家属可根据这个特点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措施满足患者需要, 尤其是要重视非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以提高患者医疗质量, 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丁言雯主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曹力燕、刘荣玉.非语言交流在外宾门诊急诊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7) :422~423

[4]徐宏文、初秋英.提高沟通技巧密切护患关系[J].家庭护士, 2007 (12) :67~68

非言语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9

非言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日常教学中, 多数情况是在强调言语交际的准确与可接受性, 往往忽视了非言语交际的作用。一些专家认为,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比言语行为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严重。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外语教师应加强对跨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知识的输入, 将具有交际作用的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按照功能进行系统分类, 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意识地将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 这样才能和谐有效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的内容。非言语交际一般包括:体姿语、脸部神情和体距处理等。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 比较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内涵与传递信息的情感色彩。

1.体姿语。“体姿语” (Kinesics) 指人们在实际交流中有意或无意的姿势和动作。体姿语大体包括手势语 (gesture) 、姿势 (posture) 、触摸 (touch and feeling) 、服饰 (artifacts) 和体嗅 (olfaction) 等。本文着重从手势语和姿势方面比较和总结相关非言语交际的知识和行为。

手势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 (bodylanguage) , 它丰富多样、直观、收效好。然而由于各民族间的文化背景差异, 不同民族使用的手势语在形式和意义上存在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时, 手势在交际过程中是一个容易造成歧义的方面, 若理解错误, 就会引起交际误解。如: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将一只手或两只手轻拍自己的肚子;美国人则是用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 手指伸开, 掌心向下, 通常是指“到这了” (I’m full.) 。与英美人交际时, 常看到他们耸肩 (shrug one’s shoulders) , 摊开双手 (shrug off) 的姿势, 这些肢体语言表示“莫名其妙、无可奈何或没问题”。

每种姿势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中都传递着一定信息, 反映出交谈双方的地位、等级及关系亲密程度。在西方, 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 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而在中国, 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长辈或地位较高的人常坐着, 处于支配地位。

2.脸部表情。脸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 是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脸部表情丰富, 而西方人认为东方人喜怒不显于色, 难琢磨。不同民族脸部表情所传达感情的方式与程度也存在差异。

笑和哭是脸部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一场合,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如, 一位美国人在用餐时, 不小心碰倒了一个餐具, 他本来就感到窘迫。此时, 一位中国人看到了就朝她示意地笑了笑, 意在表示“没关系”, “别放在心上”。可是这位美国人却以为自己被取笑。在大多数国家, 人们常以哭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伤感、痛苦;而在英国西海岸岛屿上居住的祖芬格族则用哭来抒发他们的“愉悦”心情。于是, 每逢喜庆佳节, 他们便聚集一起痛哭。

另外, 在传递细微情感方面, 目视能起到其他非言语行为所起不到的作用, 且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约定与含义。在中国, 人们认为讲话时眼睛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 尤其是下级在听上级讲话时, 下级眼睛往往向下看以示尊敬。而与英美人交流时, 回避对方视线或目光飘忽不定, 都被认为是不诚恳、不礼貌的表现。所以, 在英美流传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

3.体距处理。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对空间的要求和与空间相关的交际规则是因文化而异的。在西方国家, 人际交往的距离一般可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指从直接的身体接触到45cm之间的交往, 是最私人化的交往距离, 通常发生在夫妻、家庭成员和亲密的朋友之间;个人距离为45~80cm, 常见于朋友或亲戚之间;社会距离大约为1.3~3m, 如一般的社交活动;公共距离大约为1.3~2m, 如大型的社交聚会会

除上述列举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外, 在中国, 人们往往坚持劝酒、敬烟或帮他人点烟, 认为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是建立和谐友好气氛的一种途径。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样有强人之嫌。等等诸如此类的非言语交际文化内容, 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总结。

综上所述, 非言语交际行为繁多, 不同文化背景所传递的非言语交际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存在差异。跨文化交际中, 非言语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它贯穿于整个交际的始终。因此, 外语教师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为学生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知识与行为,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有意识地将非言语交际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把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信息的理解, 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胡文仲 (主编) .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论非言语交际与跨国营销 篇10

Ray Birdwhistell (1970) 认为, 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 信息的传递不到30%是语言行为, 剩余多达70%是非言语行为。Mehrabian (1981) 通过研究提出, 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 93%的信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 其中38%通过声音传递, 55%通过面部表情传递。非言语信号更多与我们的内在情绪、内在感受、潜意识相联系, 反映人的真实情感或情绪状态。当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相矛盾时,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非言语渠道所传递的信息。文化不同, 各国非言语交际习惯也不同。

1 非言语交际概述

非言语交际是指交际中除了语言以外的其它所有线索, 如肢体动作、眼神交流、面部表情、时间知觉、空间位置、沉默等七个方面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有效的非言语信息可以用于肯定、加强、重复、反驳或者代替语言信息。然而, 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对非言语交际符号所传递信息含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甚至南辕北辙。一种文化中被认为友好、友善、礼貌的行为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符号。

1.1 肢体动作

就肢体动作而言, 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的时候动作较多, 动作幅度也较大, 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 幅度也较小 (其中, 中国、日本、朝鲜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的文化) 。有人曾经开玩笑的说, 意大利人若是上肢做了截除手术, 就会将不出话来, 可见臂膀动作对他们有多重要。

1.2 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神能传递大量的信息。眼珠的转动与人的内心思想境界紧密联系。训练有素的商务人员会特别注意通过对方眼神的变化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尽管眼睛在非语言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对于怎样运用眼神和目光, 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美国文化中, “看着我的眼睛!” (look into my eyes) 是人们所崇尚的, 跟对方说话时不看对方的眼睛, 会被理解为躲避、试图隐瞒、不诚实、不敢面对、不感兴趣等负面含义;而在阿拉伯国家, 直视对方往往会被理解为挑衅、不尊重、不顺从, 目光低垂则表示恭敬、顺从或诚意。

1.3 面部表情

不同文化通过面部表情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讲, 同东方人相比, 西方人的面部表情较多。但同是东方人的日本人和中国人在面部表情上也有很大区别。在日本人看来, 中国人的感情比日本人外露。这从人类学家祖父江孝南的记述中可以得到证明:“我做大学生的时候,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 他在日本数年, 日语熟练的近于完美。和我们用口语谈笑的时候, 我们完全只能看见日本人的样子。可是, 有一次, 他家乡的朋友偶然到哪里来探望他, 一开始用汉语讲话, 他的神态突然的全部变了:表情夸张, 神情兴奋, 姿势夸张, 眉毛一起一落在那时显露出来的已经是完全是地道的中国人的样子。‘哦, 他仍然是中国人的样子呀!’我们从一旁看着他, 心中暗自感叹”。

1.4 时间知觉

时间在社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文化单元的人对时间知觉的理解不同。开会时, 阿拉伯人会接手机、上网收邮件等, 他们认为这是善于利用时间的表现, 而德国人认为这是不专注、不讲效率、不尊重其他人、不善于利用时间的行为。在安排生产计划时, 美国人会坚持完成一个阶段后再开始实施下一阶段的任务, 中国人则可能提出看看往年的纪录再制订新计划。

1.5 空间位置

空间语是人们利用空间来表达某种信息的无声“语言”。个人空间指一个人与他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人们对空间位置的理解也是后天形成的, 因此,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面对面沟通中人们相互间的体距的大小有不同的偏好。“空间”就像围绕在人体周围的气泡,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而放大、缩小、随人们而移动, 当其被打破或受到侵犯时, 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通常, 阿拉伯人没有个人空间被侵犯的概念, 因为他们喜欢聚在一起, 碰对方, 感觉对方, 具体表现为见面时常常互相拥抱, 触碰彼此鼻子, 抚摸并闻对方的气味。而与之相对的是德国人, 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 对侵犯距离的理解是以视觉为区分界限的。在他们看来, 只要你被对方看见, 就算对方打扰了你。所以, 德国人尤其注意间隔, 以此来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域。

1.6 沉默

不同文化对沉默持不同的态度。土耳其语中有俗语说, 沉默是金, 开口是银。老子言, 惜言自然。在此类文化中, 沉默可以接受而且可以作为一种谈话策略。有时候沉默是故意制造出来的, 不需要打破, 沉默可以表达尊敬或尊重, 因为沉默不是空白。但在另一些文化中, 沉默被视为无话可说, 沉默表示不愉快, 应该打破。此时, 人们对沉默的理解往往携带负面含义。Katayama (1982) 分析了504条日语中和“语言价值”有关的谚语, 他发现, 其中63%对语言持否定态度, 认为沉默或不开口更好, 25%持肯定态度, 12%持中立态度。Inagaki (1985) 对3600名日本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82%的人同意“祸从口出”。

2 非言语符号与跨国营销

一个人所发出的非言语符号或是先天就有的, 或是后天习得的, 其中后天形成的非言语交际习惯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后天习得的非言语交际习惯与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即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他的非言语交际习惯。跨文化语境中, 我们会更多的观察到语言和非言语信号的失调:如一个中国人收到一美国人的礼物, 除了礼貌的致谢“太感谢你了!我非常高兴!”同时面带微笑外, 在美国人期待的眼神中中国人再无任何进一步的举动。美国人对此可能判断:“通常人们收到礼物后会感到惊喜, 会马上拆开包装, 看到礼物后还可能欣喜若狂。对方表现出的却是淡漠, 虽然口头上说自己很高兴, 但表情却非常平静、语调平缓, 是不是对方不喜欢我的礼物呢?还是我不该送这份礼物?”通常, 我们在解读非言语信号时, 通常带着自己文化的有色眼镜。由于非言语信号不像语言信号那样外显, 人们往往不会特意去求证对这些信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从而可能导致跨文化冲突的产生。

跨国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针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文化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所在国子公司的营销活动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进而形成卓有成效的营销管理过程。跨国营销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规避面对的文化风险, 减少文化冲突, 促进文化融合, 以期待营销方案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但实际操作中非言语层面的文化差异却容易被人忽视, 形成一种无形的壁垒, 影响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1) 案例一:成龙脚底向人犯禁忌《燕尾服》海报泰国遭禁。

2002年成龙新片《燕尾服》在泰国遇到了麻烦, 原因是成龙这次在电影的宣传海报中摆出的踢脚姿势, 这一姿势导致电影海报在泰国被禁止悬挂。泰国是佛国家, 他们认为用鞋底指向人非常不礼貌, 因此他们要求更换海报。成龙的威禾公司亦决定“入乡随俗”, 更改海报设计。

(2) 案例二:立邦漆“龙篇”广告。

2004年9月份的《国际广告》杂志第48页, 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 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 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 左立柱色彩黯淡, 但龙紧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 龙却跌落到地上 (如图2) 。画面旁附有对作品的介绍, 大致内容是: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并结合周围环境进行了贴切的广告创意, 这个例子非常完美。”这则广告的刊登同样掀起了轩然大波。广告专家认为, 从广告本身的三个因素考虑, 这个创意没有问题。但是, 广告设计和发布者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广告与文化的联系。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翔在接受采访时说:“龙是中国的图腾, 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个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 在我国的文化中, 龙的内涵非常丰富。广告一旦忽略了与文化的联系, 就会使受众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该广告公司北京分公司公关部很快发了关于此事的声明, 并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向公众做一个解释。声明说, 这个广告是为立邦涂料广东有限公司生产的“木器清漆”设计的。这种油漆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持木器表面光滑, 防止产生小刺。广告希望借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产品功能。“在创作过程中, 我们曾经征询过公司以外人士的意见, 均认为创意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因而忽略了在部分人心中衍生的其他意义和联想。”

(3) 案例三:耐克“恐惧斗室”的篮球鞋广告片。

2004年耐克推出了一则名为“恐惧斗室”的篮球鞋广告片, 该广告片的播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如图3) 。该广告共长90秒, 主角是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 内容主要描述詹姆斯在“恐惧斗室”里面临的五道闯关考验, 分别是“夸张失实”、“诱惑”、“嫉妒”、“狂妄心魔”以及“自我怀疑”, 片中詹姆斯一路过关斩将, 最终战胜最大的敌人———自己。国内甚至海外华人观众认为, 广告含有“侮辱”中国人之意, 其原因是被詹姆斯打败的五个对手中, 有三个“影射”到中国人:一位身穿长袍、须发花白、形似中国老人的武林高手 (如图4) 、酷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的中国妇女 (如图5) 以及两条在篮板旁吞云吐雾的两条中国龙 (如图6) 。在很多中国观众眼中, 广告片中的“中国老者”、“飞天”、“龙”都应被视为“中国元素”, 这三者是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或符号, 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而广告片中的男主角却将他们一一打败, 这样的情节很容易使华人认为“中国元素”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庄严性, 并且被歧视甚至是亵渎。

耐克公司认为“恐惧斗室”广告创意是借助包括中国香港上世纪70年代功夫片等不同电影风格并融合了武术、漫画、嘻哈音乐和篮球等多种当今青少年文化的时尚元素。“恐惧斗室”广告宣扬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虽以詹姆斯为主角, 但耐克希望籍此鼓励亚洲青少年直面恐惧, 勇往直前, 表现个人篮球风格。耐克公司表示“广告的初衷在于鼓励青少年勇敢的突破障碍, 并无意损害中国文化之意, 也并非有意伤害中国人的感情”。

3 结论

非言语符号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 既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非言语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非言语信息负有“文化使命”, 粘连着一层文化色彩。从事跨国营销及其他商务活动的商务人士尤其应该注意文化环境在整个商务活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销售到日本的产品最好避免四个一组, 因为日语中“四”与“死”谐音, 日本文化认为“4”字不祥;送予中国商人帽子禁送绿色的, “绿帽子”在中国有特殊的含义, 等等。语言信息是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的, 而非言语交际符号的传播却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营销活动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忽视非言语信息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性会使商务活动陷入尴尬境地。

从“侮辱性广告”本身来讲, 其实企业本意并不想伤害消费者, 但是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却导致了跨文化冲突的产生。就企业而言, 他们发布广告的初衷是想通过宣传扩大自己产品的积极影响, 谁都不希望自己发布的广告产生副作用, 他们无意表达对对方文化的任何不尊重, 他们有的可能仅仅是对对方文化某一方面的忽略或误解。但对企业而言, 它损失的却不仅仅是金钱 (如广告投入) , 其更大的损失在于“侮辱性广告”对其企业自身形象、品牌美誉度及市场占有率方面的负面影响

当今的世界在飞速融合、发展, 机遇大于挑战。但在后经济危机时代, 如何进行高效的营销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命题。笔者提出在跨国营销中应秉持“低碳营销”的理念。低碳营销要求以营销活动与目标环境的和谐为目标, 结合文化的多样性 (尤其注重非言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来实现跨国营销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低碳营销的前提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没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低碳营销无从谈起。要做到地毯营销, 首要的是对商务活动中的目标环境 (包含目标文化环境这一范畴) 的充分研究。重视营销过程中的非言语符号所传递信息的文化性可以避免各类资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有利于低碳营销的成功进行, 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赢得先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跨国营销日益频繁, 竞争日益激烈。文化的多样性促使各国营销人员不得不注意学习、研究对方的文化以保证跨国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 仅仅注重语言方面不足以保证跨国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渠道的信息传递同样重要。介绍了不同文化对肢体动作、眼神交流、面部表情、时间知觉、空间位置、沉默七个方面的不同理解, 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非言语交际的文化性在跨国营销中的应用, 指出消除非言语符号这一无形壁垒对跨国营销的成败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国营销,文化性,绿色营销

参考文献

[1]Hickson, Mark L.and Don W.Stacks.Nonverbal Communica-tion:Studies and Applications[M]Lowa:Wm.C.Brown Pub-lishers, 198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开展爱心捐款活动 下一篇:先进学生集体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