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

关键词: 卑下 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 悲剧

《麦克白》(精选十篇)

《麦克白》 篇1

关键词:悲剧《麦克白》,现实启迪,野心,权欲失败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 “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成就辉煌, 包括戏剧37部, 叙事长诗2部, 十四行诗154首, 最为出色的是戏剧, 一般将他的戏剧按内容分为三大类:历史剧、悲剧、喜剧。莎士比亚的作品, 受到古罗马文化、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 其深刻而又全面地反映了16—17世纪英国社会万象。“四大悲剧”是其多部悲剧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以情节生动曲折, 构思离奇, 人物鲜活, 语言辞藻绚丽多彩、词汇量丰富而著称。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心理分析法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并且他很少创造故事, 多采用旧剧本, 或传奇故事中的情节。其的“四大悲剧”也是这样, 素材来源于欧洲传说。“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出代表作。

在悲剧《麦克白》中, 从战场上凯旋, 带着标志赫赫战功花环的麦克白, 性格刚毅而和善、内向而果断, 深受士兵的爱戴和尊敬, 也受到敌人的敬畏。但是, 他人性中致命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在潜意识中, 一直活动着想拥有尊贵王位的欲望, 这种潜意识中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欲望的诉求, 很容易和妻子的怂恿交织在一起, 脱离“本我” (Id) , 不顾代表法律和道德的“超我”的制约, 变为冲破法律和道德的带有野兽般行为的“自我” (Ego) 。他精心策划, 假邀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 谋杀邓肯后自立为王。作品中, 莎士比亚仍然以撰写此类作品的惯用手法归结故事, 罪恶的麦克白没有逃脱“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规训”, 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打败, 最终暴亡。他的妻子也饱受精神的折磨, 缓慢死去。什么促使麦克白由英雄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比的罪人?麦克白和他妻子由心智健全的“自我” (Ego) 变为备受社会谴责的罪人, 告诫我们, 那些赤裸裸的原始的从黑暗中滋生的欲望在付诸实践之前必须经过道德和法律的检验。野蛮的权力的追求并不能带给他们理想化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和享受, 无处不在的恐惧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直至最后的彻底灭亡。莎士比亚所刻画的这些悲剧性的人物, 集中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已经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本性, 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也是作品所要着力突出的主题, 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一、背景的外延与主题的构建

1. 黑色背景选择与悲剧性的主题呼应

弗洛伊德给人类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 把人的心理比喻为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意识只是这冰山浮现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 而更巨大的部分则是藏在海面下的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无意识, 它由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 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 几乎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另一部分是前意识, 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层面, 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 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 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悄悄地受到无意识的影响。潜意识理论指出, 无尽欲望的载体天生就是黑暗和大海, 它们是无与伦比的无意识的象征, 人的行为和思想就像飘飞的风筝, 不管飞得多高多远, 都受引线的控制。

《麦克白》悲剧性的主题由黑色背景来渲染, 这样, 一开始, 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已经定格在黑暗、欲望、卑劣和毁灭的主题。古今中外, 所有的作者都将阳光、光明作为正义和美好前景的象征, 而罪恶、卑鄙、灭亡则常常选择黑暗来体现。《麦克白》所体现的主题, 无论是视觉还是主题的发展, 黑色背景的选择都是巧夺天工的妙笔。作品处处充满黑暗的氛围, 全剧每一幕故事情节几乎都发生在漆黑的夜晚, 或者一个阴暗的地点。故事以雷电交加的景象为开场, 勾勒了一种阴霾浑浊、暗无天日的背景。一系列故事情节——麦克白夫人的夜游, 女巫们的灵现, 邓肯王的被谋杀, 等等, 这些都发生在黑暗的背景中。

2. 以黑色背景为依托, 刻画主人公形象。

《麦克白》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背景为依托。备受臣民爱戴的国王邓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耀, 麦克白却要通过阴谋手段登上王位。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的潜意识, 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而黑暗就是无尽欲望的载体, 是潜意识的象征。麦克白就是这样的, 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 虚幻的巫婆的预言飘荡在黑暗的天空, 对邓肯的谋杀在夜晚实施, 麦克白与妻子的对话都在深夜进行。麦克白和他的妻子代表的是贪欲、残暴、阴险和诡计多端的人物形象。在女巫和妻子的诱导下, 麦克白谋杀了受臣民拥戴的国王邓肯, 暂时夺取了王位。麦克白夫妇的行为, 无论在该剧中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受到人们的指责和唾弃, 是典型的反面人物形象。莎士比亚为了将麦克白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剧情中, 首先将麦克白策划一系列阴谋安排在夜晚或者黑暗的背景下进行, 实质上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注入失败和灭亡的基因, 给读者和观者以清晰的印象。其次将麦克白夫妇的许多语言对白的场景设计在黑夜, 暗含着他们的阴暗卑鄙的内心本质。

二、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独白预示了贪婪必将导致灭亡

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自我独白揭示了贪婪的权欲背后隐藏的是无法抑制和摆脱的毁灭。弗洛伊德指出, 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 而无意识层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 黑暗正是无意识层面的象征。《麦克白》第一幕有这样一句话:“清白即是黑暗, 黑暗即是清白。”罪恶一旦操控了一个人的灵魂, 欲望一旦蒙蔽人的双眼, 会将一个完善的人逐渐诱导为充满邪恶的罪犯。为了揭示这一主题, 剧中交代了麦克白由野心而犹豫、而坚决、而恐怖、而猜疑、而疯狂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 直至精神和肉体都走向最后的死亡。

1. 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本我是指原始的生命本能, 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不受道德是非约束和时空限制, 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而本我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代表理性和机智, 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使本能理性化了, 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 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它根据客观现实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没有导致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道德规范, 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而形成,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 用良心来监督行为过程, 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 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这三部分在人格构成中, 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和遵循不同的原则, 因而往往相互矛盾、冲突。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 保持平衡, 人才会健康发展;任何一边偏重, 都会导致精神失衡;而三者无法协调时, 欲望和道德的冲突就会使人痛苦不已。

满足欲望前的麦克白的心理是矛盾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这时三个“我”已经开始冲突。国王邓肯统治下的苏格兰离不了麦克白这样骁勇的大将。他击败敌人, 率领人马凯旋, 此时, 他是安全的, 此时的三个“我”处于平衡状态。然而, 就在此刻, 获悉三个女巫的预言, 麦克白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当他受到邓肯王的接见时, 班珂问他:“阁下, 您为何吃惊, 对这听起来悦耳的事情为何像是害怕起来?请老实告诉我, 你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在潜意识理论看来, 三个“我”已经失衡, 代表欲望的“本我”和代表道德的“超我”冲之间的冲突已使他痛苦不已, 内心恐惧促使他曾一度想放弃加害邓肯王而夺取权力的野心。但是, 在妻子的不断鼓动下, 他又重新燃起杀死国王的欲望, 一系列的心理起伏总是伴随着极度的不安和恐惧。最后, 他认为要想结束恐惧、求得安全, 寻找合适的机会杀死国王是唯一的选择。由将领变为国王的欲望使他由一位诚实的受部下尊敬的英雄变为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罪犯。

2. 欲望的执行, 预示着毁灭。

欲望的执行使麦克白陷入极度恐惧的不安全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这时麦克白的三个“我”已经严重失衡, 预示毁灭。在《麦克白》中, 空中弥漫女妖们的预言:神已经安排麦克白要登上王位。同时她们又预言麦克白的部下班珂的子孙们才会成为世代相传的国王, 也就是说不久他将会毁灭。为了不让女巫们的预言得到进一步的应验, 麦克白杀害了班珂全家。然而, 杀人越多, 他内心的恐惧就与日俱增。杀死国王邓肯之后, 他自叹:“我干下的事总是在我心上, 最好还是恍惚忘形吧。”他要假装无罪的姿态, 然而要想摆脱罪恶在脑海中的呈现, 并非件易事。

某些人总想通过追求权力来获取愉悦。然而, 在内心深处代表三个不同意识的“我”的折磨和纠结下, 他们很容易变为偏执狂。麦克白意识到, 现在的他有生不如死的感觉:“邓肯是在他的坟里了, 于阵阵狂热的生活之后, 他失眠了, 叛逆已经下了罪恶的毒手、钢刀、毒药、内虑外患, 一切都不能再侵犯到他。”要安逸地生活, 就必须尽可能减少权欲。一位看守说的一段话极具讽刺意义:“淫欲呢, 先生, 能引动, 可是又引不动, 它吸引淫念, 但又不让实行。所以, 多喝酒对于淫欲一事可以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如果邓肯王不拥有权力, 或者主动放弃王位, 也许会过一种更安全舒适的生活, 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永远由祸福相伴而存在。

心理批评理论认为, 老国王邓肯虽然失去了王权, 但是他不必再面对种种来自外部的威胁, 现在的邓肯比处在王位上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的麦克白更加安全, 麦克白自己也曾叹息:“仅仅这样是算不得什么, 得要稳稳妥妥才行。”王位的取得并没有满足他最初想要实现的愿望, 在整日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 他好像已经察觉到自己一无所有。麦克白的妻子和他有同样的感悟:“丝毫无所得, 一切皆枉然, 若是愿望达到却心理不安, 由害人而享受不稳的安乐, 还不如被害的人较为安全。”在这种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下, 他们一家的生活备受折磨。麦克白自言自语:“宁可和死人去做伴。”他的妻子从此失去了睡眠的规律而惶惶不安, 经常喃喃自语:“去, 可恶的斑点!去, 我说一、二:现在已经到下手的时候了, 地狱是黑暗的!”

用心理批评理论来看, 麦克白人格中的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使他饱受罪恶的折磨, 正如他的妻子所说:“哎, 丈夫, 哎!一个军人还害怕?明知没有人能向我们问罪, 我们何必怕?”这正反映了每个人心中的超我无处不在, 所以对他们一家, 恐惧也无处不在。在作为物质的肉体上, 麦克白被当做罪人被诛灭, 精神上所有的欲望随之消失。无所不在的恐惧时刻萦绕他妻子每一天的生活, 直到抑郁而死。特意以“不人道”的方式将这些带有原罪的贪欲者置于死地, 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狠”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也将人的无尽的欲望与永恒的毁灭赋予不可分割性, 也就是人可以战胜一切, 却无法战胜自己, 无法规避自己人格中的三个“我”, 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启迪作用。

三、结语

“四大悲剧”呈现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层间的社会矛盾, 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种种时弊和罪恶, 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痛苦的挣扎。莎士比亚认为, 人们的种种纠结, 是源于人性善恶好坏, 个人思想的力量和作用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在冷酷和罪恶的社会面前, 深受其害的个人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 导致悲剧结局, 但其深刻揭示了人性和人性的矛盾, 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性和人的精神风貌。《麦克白》告诫读者欲望与毁灭二者之间的辩证哲理。麦克白所代表的形象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法律、道德、社会默认的规则来制约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欲望一旦成为不受任何制约的现实行为, 必将自取失败。平衡原始的欲望与普遍认同的社会与道德规则的关系是做一个健全人的必要条件, 人性的本质正是在二者的彼此交织与彼此嚣张中得以呈现。被社会所接受的完善的“自我”, 既不是遵循教条恪守规律的工具和机器, 又不是无所顾忌、自取灭亡的野兽。社会总是在冲动和规范的较量中取得进步, 否则, 今天的人类必须再历经一次从原始的文明到高度发达。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Leggatt.English Drama:Shakespeare tothe Restoration.Long Singapore Publisher (Pte) Ltd.1988.

[2]曹树钧.独具特色的“莎剧”研究[N].中华读书报, 2000.

[3]李景端.莎剧中译本的推陈出新[N].人民日报, 2000.

[4]莎士比亚全集.引马克白/ (英) 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7.

麦克白读书心得 篇2

麦克白,一个老皇帝得的弟弟,他出兵打仗,立下了大功,取下敌人的头示众,因此获得了奖赏,在回去的路上听信了三个巫婆的话,刺杀了哥哥,自己当上了皇帝。但他有一个下属,他当时也被其中一个巫婆说到,因为那巫婆说他儿子能当上皇帝,便以吃饭为幌子,杀死了他,但他儿子却逃了。

两个小皇子知道了真相,逃过了追杀,并出了国,寻求了帮助,而麦克白又找到了那个巫师帮他语言。后来两个王子和麦克白的属下的儿子打败了麦克白,并割下他的头示众。像麦克白这种人,杀了那么多的人,手上沾满了那么多的鲜血,却不知悔改,哪怕千刀万剐也死不足惜。他没有一点人情味,连自己的哥哥都杀,简直连禽兽都不如。在现在的这种生活里,有些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真是可耻。

世间多少麦克白 篇3

这个版本得到了铃木忠志的好评。在日本的演出一票难求,回到国内,票房也不低。这让我想起黄盈此前的《卤煮》等作品,严肃戏剧的框架下,能看到商业潜力。作为目前国内最活跃的戏剧导演之一,他有“一戏一格”的名声,忽而陷入老北京的深情忽而玩的是后现代的顽皮,今年密集交出的《语文课》《枣树》等戏,成色都不一样。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一边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一边和自己的哥们儿、一帮业余演员排戏。在一些戏里,他像老胡同串子那样怀旧,而另一些,他讲述一代人此后的成长。有时也骂着三字经。在他的善意和调侃之间,有一种“老实”贯穿其中,没有刻意拥抱什么理论,而是直接进入人的反应,就像他的朋友、老搭档、演员王继涛总是开玩笑说,“这是真听真看真感受。”

王继涛在《麦克白》中扮演马尔康,在剧中用京剧的腔调唱了一首英文歌,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亮点。他非科班出身辞职演了几年戏,今年得重新上班挣钱。

在这出戏中,黄盈借鉴了铃木忠志的训练方法,演员的身体控制在部分场次呈现出雕塑感——铃木对演员的台词、身体、注意力进行绝对规训,尤其强调腰部以下的力量,因此无论他排演什么故事,都有惊人的一致性。这是“散漫”的黄盈作品中少见的。演出环境也受到了利贺的影响,那里的剧场建在合掌屋,室内有柱子、推拉门,换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后,舞美改成了锃光瓦亮的中式建筑。而改编的核心,他强化了麦克白身上“反英雄”的特点,让他回到平常人的感情状态,尤其夫妻诀别那一幕,一曲猫王唱过的《Stand by me》响起,一下就把这出四百多年前的戏剧拉到现代人面前。

演员参与了创作的过程。“麦克德夫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虽然表面上很二逼。”刘正直说。他是浙江台州人,30岁,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的电视台做记者,最后还是决定考研。他说在日本排戏是面镜子,让他认识到自己“还是俗人,要回到俗世,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他刚在上海武术学院找到一个武术表演专业的教职,尽管他舍不得离开北京。女主角曹媛媛将进入一个电视剧剧组,她当年不顾家人反对从部队文工团考来北京,经过一段时间的苦闷,终于不再介意自己在表演上的慢热。她说,就像王后对麦克白的爱,自己对待感情也是真挚的。饰演女巫的艾琳来自海参崴,就读于对外经贸大学,父母不给学费,她就唱歌挣钱。她对表演兴趣一般,一直强调自己是歌手。扮演麦克白的男主角田冲会留在利贺跟铃木排戏,他将是新的“李尔王”。

麦克白悲剧根源之探析 篇4

关键词:麦克白,性格,欲望,思想意识

1. 引言

麦克白的悲剧是麦克白本人、麦克白夫人及女巫等造成的, 但根源是麦克白本人。因为真正的必然性不是外来的, 而是人的意志。人的行动是由以出发的原则和价值理念必须是自己认可的, 人实际是自己服从自己, 并在这种服从当中实现自己, 悲剧的必然性就在于人物意志的必然性。所以麦克白悲剧的必然性换言之在于麦克白自身的性格、欲望和思想意识。

2. 麦克白的性格

就麦克白的性格而言,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个强大的男人, 他证明自己更适合战场而不是政治阴谋, 因为他缺乏统治而不成为暴君的技能。

国王邓肯和麦克白两种类型的统治者之间的区别似乎在第四幕第三场的一次对话中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麦克达夫遇见了英格兰的马尔科姆。为了测试麦克德夫对苏格兰的忠诚, 马尔科姆假装他能成就一个比麦克白更糟糕的国王。他告诉麦克德夫·麦克白应该受到责备的品质———对个人权力的渴望和暴虐脾气, 两者似乎都恰当地描述了麦克白的性格。模范国王给其王国带来真正的秩序和正义, 也带来舒适和友爱。在其统治下, 臣民根据功绩获得奖赏。如麦克白战胜侵略者后, 邓肯使他成为考德的领主。最重要的是, 国王必须忠于苏格兰, 国家利益应该位于个人利益之上。相比之下, 麦克白却给苏格兰带来了混乱———该剧中恶劣的天气和奇异的超自然现象象征了麦克白给苏格兰带来的混乱局面———他没有了正义, 任意杀害那些他认为对他有威胁的人。因为暴政, 他必然会被马尔科姆战胜, 以便苏格兰有一个真正的国王。

而且, 他对每一问题的回答都是暴力或谋杀。可是, 他作为罪犯从未感到舒服, 他无法忍受暴行带来的心理后果。

3. 麦克白的欲望

那么是什么使麦克白从一个勇敢的战士变成了一个暴君呢?当麦克白和班柯遇到女巫, 听到她们的预言时, 虽然班柯怀疑三个女巫所说的, 麦克白说:“……你们这些闪烁其词的预言者, 明白一点告诉我……至于说我是未来的君王……难于置信。说, 你们这种奇怪的消息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第一幕第三场)

以上引语表明麦克白的欲望, 他急于知道更多与王权有关的信息、为什么他能及怎样成为国王。欲望往往会使人们失去理智, 想要更多及做出一些通常情况下不会做出的事情。听了三个女巫所说的, 麦克白想知道王位会直接到他手中还是他必须做恶行以取得王位。 (第一幕第三场) 当邓肯宣布任命马尔科姆为他王位的继承人时 (第一幕第四场) , 麦克想成为国王的欲望使他心存邪念, 他心中暗想马尔科姆是他和王位之间的障碍。 (第一幕第四场) 这表明他计划把邪念付诸行动并决定杀害邓肯。

在他杀害邓肯并成为苏格兰国王的时候, 他仍然认为自己的王位受到了威胁, 威胁来自班柯。因为班柯也知道女巫的预言, 麦克白担心其会威胁到自己的密谋, 所以假装很难相信女巫的话。班柯的儿子法朗士的出现提醒麦克白女巫的预言———班柯的孩子们会继承苏格兰王位。他发誓要摧毁命运对于班柯的孩子成为王的安排。

此时, 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性格已经发生了改变。他计划再次进行谋杀, 这次他准备谋杀班柯, 但这次他并没有感到内疚和羞耻, 这对于麦克白性格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由于其欲望和野心, 麦克白的人性已经消失殆尽, 随之消失的还有他的反思和悔恨。 (第一幕第二场) 麦克白谋杀邓肯, 实际是在惩罚自身的灵魂。当麦克白计划谋杀他的贵族朋友时, 他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一点悔意的躯壳而已。麦克白之所以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不能简单地说成一个残忍的人, 是因为他一直意识到自己对罪恶的选择。正如我们在第四幕中麦克白的最关键独白中所见的, 他已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人性的堕落。

尽管每个人都有欲望, 但由于道德和良心, 能一定程度地抑制欲望。当人不能抑制欲望时, 就会被欲望控制。麦克白受到欲望的驱使, 想成为王。虽然他最后成为了国王, 却失去了一切, 甚至他最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他竭尽全力想通过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但他最后得到的并不是他想要的。可以说他最终是失败的。欲望是导致他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之一。

4. 麦克白紊乱的思想意识

麦克白紊乱的思想意识是导致他悲剧的又一方面。刚开始, 麦克白因为现实 (邓肯宣布他打算任命马尔科姆为王位继承人) 和三个女巫的预言 (他自己的野心———想成为国王) 之间的矛盾而感到困惑, 后来他有了幻觉。在整个戏剧中幻觉时常出现, 这是在提醒麦克白和其夫人因为杀害越来越多的人而犯下的罪行。当麦克白准备杀害邓肯时, 他看见匕首飘浮在空气中, 想去抓可没抓到。他想知道自己看到的到底是否是真匕首。他继续盯着匕首, 认为自己看到了刀锋上的血, 然后突然决定自己所见仅仅是因为杀害邓肯心中不安而产生的幻觉。匕首上满是血, 而且指向邓肯国王的房间, 代表麦克白即将要进行的血腥行动。心中罪恶感的加剧会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罪犯———人们在犯罪前可能会有深深的罪恶感, 因此罪恶感是罪行的结果而不是动机的结果。 (弗洛伊德, 1986) 他犹豫不决, 陷于两难的处境, 但其妻子的煽动和精心安排, 最重要的是麦克白本人对权力的欲望使得他将罪行付诸行动。但之后他深受罪恶感的折磨, 他后来看见班柯的冤魂坐在盛宴的一把椅子上, 好像是在无声地提醒麦克白曾经谋杀了以前的朋友。到底是麦克白真的看到班柯的冤魂还是他的幻觉, 好像是模糊不清的, 但是麦克白夫妇一致把其解读为他们罪行的超自然迹象。他感到不安和紧张, 因为焦虑和害怕而发抖。在一次幻觉当中, “他认为自己听到了一个声音, ‘别睡啦, 麦克白确实毁掉了睡眠’”。 (第二幕, 第二场) 这个声音一直在他心中萦绕, 使他不能睡好觉。他受到良心的谴责, 终日因不安而痛苦。他与妻子的很多对话都能够证明这一点。因为感到恐惧, 麦克白对班柯的冤魂说话, 而陪同的人都看不到冤魂。当班柯的幽灵再次出现时, 麦克白非常震惊, 以至于情绪大爆发。当他看到班柯冤魂时, 他已精神不正常。他难以控制的意识促使悲剧的发生。他因此遭受很多痛苦, 颠倒了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为了减轻内心世界的痛苦, 他实践了可怕的想法。 (YoungDavid, 1990)

不断膨胀的野心, 对罪行的懊悔, 因为阴谋暴露及随之而来的惩罚使得他害怕失去王位, 这些都使得麦克白整天处于焦虑状态, 受到良心的谴责, 结果精神逐渐紊乱。麦克白内心在自我和超我之间痛苦地挣扎, 但不能排解。因为自身的弱点, 他成为内心矛盾的牺牲品:他听任自己被欲望所控制, (Strelka, Joseph P, 1976) 最后走向毁灭。

5. 结语

人物命运能从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释, 是麦克白性格悲剧的一个审美特征。为刻画麦克白的性格, 莎翁大量运用旁白、梦幻, 突出麦克白夫妇的内心风暴。外在冲突一方的力量与气势弱小, 不能与麦克白的气势相匹配, 因而双方的冲突不具备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麦克白内心善恶、权欲与理性的冲突才具有动人的力量。所以, 该剧主要冲突是麦克白内心的冲突。正是麦克白本身的性格、欲望和思想意识最终导致了麦克白的悲剧。

参考文献

[1]Coles, Blanche.Shakespeare Studies:Macbeth.New York:AMS Press, 1969.

[2]Strelka, Joseph P, cd,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sychology[M].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Young, David, The Action to the Word, Structure and Style in Shakespearean Tragedy[M].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1990.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读《麦克白》有感 篇5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相比较莎士比亚其他三大悲剧来说,《麦克白》这一出是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最感兴趣的。它和其他三大悲剧有几点不同之处,首先,它是四大悲剧里最短的,也是最血腥和黑暗的;其次,《麦克白》是整个国家政权的动荡,《哈姆雷特》是王室的爱恨情仇,《李尔王》是父亲和子女间的权利争夺,到了《奥赛罗》就变成了儿女情长,私人之间的争权夺利,让人感觉权利斗争的范围是逐渐缩小的;再者,这部作品里导致悲剧的罪行是麦克白自己犯下的,而其他三部里,都是由非主人公犯下的罪恶;还有,《麦克白》的结局是最不像悲剧的正义战胜邪恶,而其他三出则是基本全军覆没;最后还有一点,麦克白和其夫人恐怕是四大悲剧里最和睦的一对夫妻了。

尽管最终是正义战胜邪恶,但是《麦克白》显然不能用“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被正义之师打败的悲剧”这样的话来下定论,莎翁并非要体现英雄如何受到诱惑而最终走向堕落的过程,而注重的是对人性本身悲剧的刻画。

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即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将进爵为王。就是三个女巫的预言,诱发了麦克白心中的野心,最终酿成悲剧。谈到这里,就有一个基本问题,到底是三个女巫的预言和暗语给麦克白植入了篡位的念头,还是原本麦克白就有这种野心,三女巫仅仅只是预言和诱发呢?这个问题麦克白夫人在第一幕第五场作了回答,她说,“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野心相联署的奸恶”。作为麦克白夫人,她是除了麦克白之外最了解麦克白的人。此外,可以肯定莎士比亚本人受基督教思想影响颇深,而基督教义中就强调了人的原罪,即与生俱来的恶根,所以三女巫的预言应该只是唤起了麦克白人性本身的原罪,最原始的欲望。

要知道,麦克白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他曾经也是一个“有过正直名声”的人,逐渐被欲望所淹没,变得麻木不仁,最后只有恐惧与他为伴。莎士比亚正是将这个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将这出剧划分成四个部分,那么第一部分就是第一幕。这一幕是麦克白的野心和道德感之间激烈碰撞的过程。从第一幕第七场开头麦克白的大段独白中可以看出当时麦克白心里的斗争,“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怜悯’像一个赤身

裸体在狂风中飘游的婴儿„„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叹息„„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我去毛颠簸的危险”,麦克白顾虑到和邓肯的君臣关系、亲戚关系和宾主关系,也考虑到杀害邓肯这样一个仁慈的国王是不道德的,对杀害邓肯之后众人有的‘怜悯’反应心存恐惧。那么是什么促使麦克白下定决心呢?正是麦克白夫人。

相比较麦克白的犹豫不决,麦克白夫人一出场即是有一个沉着冷静,意志坚定的形象,第一幕第五场是麦克白夫人第一次现身,似乎她一读完麦克白寄给她的信,了解了麦克白的欲望和女巫的语言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全力支持丈夫的篡位。“赶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第一幕第五场),这段话给了我们这样的推论,首先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感情很牢固,其次,麦克白夫人将协助麦克白一起参与弑君篡位的阴谋。

那么麦克白夫人是如何说服麦克白下定决心的呢?第一幕第七场十分精彩的展现了麦克白夫人在与麦克白关系中的强势和魅力。在麦克白说出“我们还是不要进行这一见事情吧”之后,麦克白夫人旋即用了激将法“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荣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后面吗?”。任何男人都不能接受自己被定义为“懦夫”,这一招非常成功,麦克白被激起了勇气“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仿佛只要麦克白做不出谋杀邓肯这件事,他以后就永远也无法在麦克白夫人面前抬起头来。

第二部分就是麦克白和他的夫人谋杀邓肯的前后。如果说第一部分他们还是清白的,那么从第二部分开始他们就真正堕入黑暗的深渊了。第二幕第一场,即有一段麦克白杀人前的著名独白“在我面前摇晃着,它的柄对着我的手的,不是一把刀子吗?„„或者你不过是一把想象中的刀子,从狂热的脑筋里发出来的虚妄的意匠?”麦克白此时此刻已经陷入激动和狂热中,在谋杀邓肯之前,他已经使自己的灵魂先入了地狱。这一幕第二场,麦克白杀死了邓肯,这时,他已经完全改变了,“可是我为什么说不出‘阿门’两个字呢?我才是最需要上帝垂恩的,可是‘阿门’两个字却哽在我的喉头”,他再也喊不出“阿门”,无法向上帝祷告,他的罪恶再也没法洗净,灵魂再也无法得到拯救。而这一幕中的麦克白夫人依然是冷静沉着的,她劝慰着丈夫让他不要胡思乱想,帮他把杀邓肯的刀子拿回邓肯旁边,帮他善后,她的手和麦克白一样沾上了鲜血。

第四部分包括了第三幕和第四幕,这一部分是麦克白越来越暴虐和麻木不仁的过程,也

是麦克白和他夫人关系越来越疏远的过程。麦克白夫人在第三幕第二场说了这样一段话,“费劲了一切,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也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麦克白夫人怂恿丈夫弑君之后,面对众叛亲离的局面,或许她已经意识到她杀死的是别人,而实际上毁灭的正是自己的人性,自己的灵魂,但是她别无选择,因为现在只有她和他丈夫是在同一条船上的,她的丈夫比她要焦虑和怀疑得多,她只能继续给丈夫撑腰打气。但是麦克白在这种不安和疑虑的笼罩下,选择了瞒着妻子,派人刺杀了班柯,因为预言里说班柯的子孙将继承麦克白的王位,但宴会上麦克白却看到了班柯的鬼魂坐在他自己的席位上,其他人都看不见,这又加重了麦克白的惊惧,麦克白当场变色,麦克白夫人极力帮他掩饰。“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第三幕第四场),麦克白已发现自己无路可退,决定再次访三女巫,从恶魔口中探知他自己的命运,他打算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恶魔,借助女巫的咒语来苟活人世,消除自己的恐惧。从这以后麦克白夫人就再也没参与麦克白的一些行动,例如他杀害了苏格兰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儿女。

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整出剧的高潮——第五幕,一开始就是麦克白夫人精神错乱,夜里梦游的一幕,她不停的做洗手的动作,“这儿还是有一股血腥气;所有的阿拉伯香料都不能叫这只小手变得香一点”,这也为下面麦克白夫人的死去作了铺垫。而麦克白呢?他从三女巫那儿得到预言,“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高山移动”,凭借这个预言,他认为自己再也不会恐惧了,“现在我已经饱尝无数的恐怖;我的习惯于杀戮的思想,再也没有什么悲惨的事情可以使他惊悚了”,在他说完这段话之后,侍从就报告说麦克白夫人死了,而接下来,麦克白对于其夫人的死亡竟也麻木了似的,“她反正迟早要死的,迟早总会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天”。最终,邓肯的儿子马尔康率领英格兰大军来找讨伐麦克白,他们的军队用树枝作掩饰,好像树林真的移动一样,而麦克德夫正是未足月就剖腹产下的孩子,不是真正生下来的,于是麦克白所依仗的一切都消失殆尽,在与麦克德夫的决斗中被砍下了头颅。

我认为莎士比亚的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探讨人性本身的问题,当你被欲望驱使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并且不知道忏悔的时候,你将受到心灵的折磨,直至失去你所有的感觉,变得虚无。《麦克白》的悲剧不在于命运和结局,而在于情感和精神。

《麦克白后传》推翻暴君之后 篇6

除此之外,不少与莎士比亚有关的全新创作也在这期间一一亮相。由苏格兰国家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共同制作的《麦克白后传》就是其中一部。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众多剧作中,除了《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之外最为血腥的一部了,讲述的是人的欲望与杀戮。正因如此,《麦克白》也是很多剧团和导演都非常钟意的一部戏。《麦克白后传》的英文名為Dunsinane,即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居住的邓斯纳恩城堡,是历史上麦克白曾统治的区域,故事所讲述的正是暴君麦克白被杀死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编剧大卫·格里格在剧场中看完《麦克白》后,萌生了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的念头,有着丰富旅行经验和记者经历的他,在创作《麦克白后传》期间曾在中东待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创作。在这部戏中麦克白的名字被隐去,以“暴君”代替之。英格兰大将西华德带领军队横扫苏格兰,杀死了暴君并统治了整个国家。原剧中发疯而死的麦克白夫人并没有死,而是化名为格洛赫,领导着不愿被征服的苏格兰人和英格兰大军展开周旋。

表面上看,这出剧作讲述的是英格兰作为入侵者,与当地的苏格兰人发生的矛盾。但是主创团队在场刊中就直截了当地向观众点出这部戏的创作初衷是“借古喻今”。他们将多年前的伊拉克战争,英美联军以维护人权保卫资源为由,大举入侵伊拉克,打了那场将近八年的战争与那个数百年前的时代做了“嫁接”。除了伊拉克战争,近几年的利比亚战争也是遭遇到同样的状况,作为解放者的北约军在推翻了独裁者政府后,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这些外来的部队已经成了入侵者。剧中,养鸡的苏格兰女孩拿起刀杀死了那位充满善意只想搭讪的英格兰列兵,而格洛赫最后对西华德说“都已经一年了,你竟然还没有学会我们的语言”,这种种细节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重新思考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统一和入侵,而这些思考可能并无法得出道德上的标准答案。

麦克白:亚里士多德的悲剧 篇7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部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指言词和歌曲,“其中之一”指形象,其余三者指情节、性格和思想。在悲剧的六个部分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既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而性格则占第二位。莎士比亚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分法来安排他的《麦克白》。《麦克白》分为五幕,包括:a Prologue, Episode, Exodus, Parodos和Stasimon。它虽然缺少第六部分歌曲,但它并不影响它成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麦克白》悲剧,因为它仍然遵循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的基本组成原则,“The ideal arrangement of action into a plot is Exposition, Inciting Action, Rising Action, Turning Point (Cli鄄max) ,Falling Action, and Denouement.”《麦克白》遵循着这些步骤,不时推出一个新的问题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戏剧性的张力,一个悲剧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时刻保持观众的注意。

2.《麦克白》的情节

为了使《麦克白》的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莎士比亚根据亚里士多德所述的悲剧必须包含顺境、发现和行动的突转进行创作。《麦克白》的顺境和突转是由三个巫婆带来的。虽然她们从来没有告诉麦克白做任何事,也没有迫使他犯下谋杀行为,但她们的预言刺激了他对王位的欲望并增强了他的野心,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发现就是悲剧中启发观众的点,通过串联它们观众实现了对剧的整合。In Act V scene 1, Lady Macbeth is found sleep walking muttering the lines of reas鄄surance she gave her husband after they murder of Duncan and Banqou,“What need we fear who knows it, when none can cal our power to accompt?” (lines 40-42) and“I tell you yet again, Banqou’s buried” (lines 66-67) .通过这一悲剧情节,观众会明确摧毁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正是他们自己的罪恶行动。最后,突转是马克朵夫杀死了麦克白。在整个剧中麦克白受腐败的雄心驱使,即使自己屈服于邪恶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最终却是他自己的野心杀了他。如上所述,一个悲剧的情节必须是一个崇高的和完整的行动的模仿。《麦克白》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期望。

3. 麦克白的性格

亚里士多德重视情节但并不轻视性格,他把性格摆在悲剧六个成分的第二位。他认为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行动又是由某些人物表现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个方面都具有某些特点。悲剧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呢?概括地说:性格必须善良;性格必须合适;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性格必须一致。而性格的这些特点,便决定了悲剧人物的品质与行动的性质。麦克白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突转前,麦克白性格善良;突转后,麦克白为了保持性格一致,思想分裂,导致自身的灭亡。

4. 麦克白的悲剧性

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最后提出,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为此,他要求诗人在事件的安排上要做到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和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悲剧完美的布局应是单一的布局———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麦克白》在情节上的关联,我们可以说麦克白遵循了亚里士多德规定的悲剧的特有属性。他是由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典型,在戏里有证据表明麦克白开始是一个好人。如在第一幕的第二场,莎士比亚对他的勇气评价很高:Shownin such diction as“brave Macbeth”and“noble Macbeth”。而后面几场,女巫的出现给麦克白带来了顺境和突转。《麦克白》按照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结构来发展,悲剧英雄必须接受有顺境转入逆境的命运,而突转过后便是悲剧的落幕。

5. 结论

如上所述,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是与我们相似的人,所以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麦克白在出场时是一位勇将,他的品质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过剩则会遭受毁灭。巫婆的预言诱发了麦克白的突转,把原本高大的形象变成伪君子,这种人物的反差引起了观众的同情,而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特性。

参考文献

[1]亚当斯 (Adams, H.) , 瑟尔 (Searle, L.) 主编.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 (上、下) (第三版) (影印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2][英]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麦克白.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7.

《麦克白》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篇8

《麦克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 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 但情节集中, 结构单纯, 悲剧气氛浓烈, 意想丰富。尽管剧中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军中大将, 是一位蓄谋篡夺王位的阴谋家, 但莎士比亚赋予他更多的是对其内心的洞察。借助麦克白台词中屡屡出现的意象, 我们观照到麦克白内心游移不定的深层意识活动。我们仿佛看到麦克白内心良知与邪恶之间的较量, 以及最终邪恶战胜良知而制造出的惊人恐怖。

2 分析

麦克白的内心活动是贯穿全剧的主线, 而把我们带进其心灵深处的则是由各种意象编织起来的内心活动。

剧中开场出现的女巫词:“美即丑恶, 丑即美, 翱翔毒雾妖云里。”似乎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人伦道义的颠覆。紧接着麦克白出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 惊人地应对着女巫的那句“美即丑恶, 丑即美。”这让人不由得感叹麦克白对自然的极度敏感, 又让人觉得他似乎具有某种洞察迷雾的超常能力。当女巫预言他会成为“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时, 他内心更多的是迷惑;而当他得知自己即将成为“考特爵士”时, 女巫的另一个预言“未来的君王”已将他的内心搅动得无法平静。“假如它是吉兆, 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悲的的印象, 使我毛发悚然, 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 卜卜地跳个不停呢?”。此时的“毛发悚然”使我们仿佛看到他内心恶念涌起时良知发出的抗议。

在与国王邓肯会面时, 麦克白竭力伪装成一位正直、勇敢的将士, 深得国王赏识。麦克白一面说着效忠的的话, 一方面又在内心筹划着谋杀行动。当然, 他此时是缺乏足够的胆量的。于是有了“星星啊, 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 别望这双手吧, 可是我仍要下手…..”。“星星”、“眼睛”、“手”这些意象都映射出麦克白内心此时还相当活跃的良知。他的眼睛不敢看他的手, 他希望星星收起它们的火焰, 好让他的罪恶得以在黑暗中完成。

当麦克白思量着如何对国王下手时,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赤身裸体在狂风中漂游的婴儿, 又象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婴儿”、“天婴”象征着仁慈的君王的无辜与面临死亡时的无助之状。麦克白此时内心的良知仍纠结着他, 使他难以对国王下手。最终夺权的野心占据了上风, 他走上了行刺之路。在途中,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把“刀子”, 刀刃上和柄上还流着一滴一滴的“血”。此刻的他已不再“毛发悚然”, 而是沿着刀子所指示的方向前行。“刀子”、“血”象征着邪恶的狰狞和恐怖, 它们已经控制了麦克白的内心世界。

在刺杀国王之后, 麦克白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喊着“不要再睡了”, “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他把睡眠描述为“疲劳者的沐浴”、“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这些意象来源于寻常的生活, 这儿却凸显出麦克白杀人后内心极度的混乱。良知未散尽, 内心的不安宁使他无法再像正常人那样享受这美好的睡眠。他看着自己的手, 质疑“大洋里所有的水, 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 恐怕我这一手的血, 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这“血”, 已是堕入地狱而无法得到解脱的罪。

在与马尔康的战争中, 他似乎已感知到末日来临的恐慌, “我已经活得够长久了;我的生命已经日就枯萎, 象一片凋谢的黄叶;凡是老年人应该享有的尊荣、敬爱、服从和一大群的朋友, 我是没有希望再得到的了…”。“黄叶”是生命力丧失、生命即将终结的象征, 麦克白其实对自己已不报胜利的希望。凄凉、绝望是他此时的最真实写照。

在得知夫人死亡的消息后, 他已经没有了惊恐和悲伤, “我们所有的昨天, 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 熄灭了吧, 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 登场片刻, 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 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烛光”、“影子”似乎诉说着人生的短暂和无意义, 也衬托出麦克白谋杀犯罪后内心的空虚、孤寂和无法言说的苦楚。

3 结论

《麦克白》是一部由多种意象编织起来的悲剧, 正是借助于这些灵动鲜活的意象我们进入了主人公良知和邪恶纠结不清的内心世界。通过充满诗意的意象, 我们看到了麦克白内心的欲望和恐惧;他头脑中的这些意象一方面威慑着他, 另一方面又引诱他不断挑战内心的良知, 最终让他孤独地走向人生的尽头, 成为权力欲望下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第八卷) [M].朱生豪,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305-392.

[2]朱维之, 赵澧.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88.

《麦克白》 篇9

一、欲望决堤的自我沉沦者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 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履行生命的第一原则, 即快乐原则。自我则对本能要求和现实社会要求之间的不平衡进行调节, 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高高在上, 以良心和自我理想为核心, 遵循道德准则, 追求道德上至善至美的境界。[1]“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如果三者发生严重冲突, 无法相互协调与平衡, 则会使整个人格能量系统陷入絮乱状态, 人就会精神失常。”[2]

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刚开始, 麦克白以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为了使国家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 他不惜浴血奋战, 将叛贼外敌杀得丢盔弃甲, 因而受到了众人的拥护与尊崇。可以说, 此时的麦克白是一个“超我”的化身。但当他看到马尔康被立为储君时, 他攫取王位的欲望却蠢蠢欲动起来。其人格内部结构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我”的能量不断增强, “超我”的能量在欲望洪流中被逐渐稀释。在这种情况下, “自我”为了保持内部结构的协调, 往往要对“本我”进行一定程度地压制。关于麦克白的这种自我压制, 作者借其夫人之口进行了侧面描述 :“你的欲望很大, 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 ;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 而是怕干。赶快回来吧, 让我用舌尖的勇气, 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3]

从引文最后一句还可以看出, 个体的“自我”对“本我”的压制并不是一种彻底地抹杀, 当本我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进一步膨胀时, 自我也会向本我做出部分妥协。麦克白在妻子的唆使下杀害了林肯王, 正是其自我对本我的一次有意放纵。但随后其自我又恢复了对本我的压制, 使麦克白在杀人以后, 深感自己的罪恶滔天, 甚至“一碧无垠的海水也不能将其洗刷干净”。[4]于是, 本我再次受到压制, 在重新积聚能量后又会反复对自我提出新的要求。就这样, 本我不断“造反”, 自我的“缰绳”便越解越松, 如此循环往复, 最终导致麦克白的本我完全脱离了自我的束缚而变得欲罢不能。王袍加身并没有使他尽享其乐, 班柯等人的存在成了满足他欲望的威胁。于是他杀了班柯, 杀了麦克德夫的妻儿, 企图用他们的鲜血来捍卫自己王权的稳固。然事与愿违, 他不仅没有得到满足, 反而使自己变得嗜杀成性。在这种情形之下, 麦克白开始有所清醒, 其失灵的自我也渐渐回归了原位。但这种回归为时已晚, 其“脱缰”的本我已把他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万般无奈之下, 其自我只好以个体毁灭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 对本我进行了最后一次压制。因此, 麦克白之死既是其自我对本我的最终反击, 更是其人格系统在戏剧终结前的平稳闭合。

二、权术游戏的违规者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外因理论, 麦克白之所以会命丧九泉, 可以说是其个人主观因素同外部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 麦克白之死, 除了是因为内部人格系统发生紊乱以外, 也是因为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它产生的客观作用。而这种客观作用又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运用意识形态的力量对他进行思想塑造 ;另一个方面则是对其各种行为做出反应, 即根据社会需要对他的行为进行支持或抑制”。[5]

从一定意义上讲, 麦克白是死于自身权力欲望的膨胀。但其权力欲望的膨胀并不是出于偶然, 而是具有深层的社会根源。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封建状态,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建立起等级结构。此外, 君王还鼓吹“君权神授”, 对人民大众进行奴化教育。根据法侬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这两种手段都可以被归纳为是“身份界定”的行为, “其本质是在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6]而又根据福柯的权力关系理论可知, 这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是一种权力运作的高级形式。即当时的苏格兰社会已经进入了权力运作的高级阶段。麦克白等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 他们的思想自然倍受意识形态的熏染。麦克白喷薄而出的权力欲望就从侧面反映出了其强烈的身份与等级意识。痛下杀手夺取王位, 是他对“王者身份”的一种觊觎与攫取 ;而不顾树敌万千、血腥屠杀下属, 更是其捍卫“王者身份”的极端方式。当然, 他也同样是因为对这种“至高身份”的过度追求, 而最终落得一个众叛亲离、兵败被杀的结局。

可以说, 麦克白并没有真正适应“君临天下”的帝王生涯, 更没有深得策驭天下的帝王韬略。由于是行伍出身, 习惯了战场上的血肉拼搏, 他捍卫王权所使用的主要手段也仍然是暴力与屠杀, 即开动国家的强制机器来维系权力运作。而根据福柯的理论, 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尚停留在原始层次, 其性能已远远与苏格兰的社会历史形态不相适应。“……随着历史的发展, 它的强制力已经转向了另一个方面, 即它的表面应用上……而外部权力可以丢弃其物理重量, 化为非实体性的东西。”[7]也就是说, 因为当时的苏格兰已然步入了权力运作的高级阶段, 只有重启或继续奉行这种权制、实现人民对王权的主动认同, 才能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反之, 如果再仅仅依靠原始权制行使政权的话, 无疑是对现有合理机制的一种全盘破坏, 而从本质上讲, 这种破坏更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一次逆向违抗, 其所产生的结果只能是政权的瞬间垮塌与覆灭。因此, 从历史和政治意义上讲, 麦克白实际上是充当了自负的“挡車者”的角色, 其对于权术游戏的违规也必然使他最终功败身死。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情节”

根据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 麦克白的死亡也可以被看做是作者的一种情节结构安排。而又根据托多洛夫的诗学概念, 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共同形成了一个潜在的整体结构。而“每一部作品只不过是这个抽象、一般结构的表现形式, 是该结构诸多可能的实现形式之一。”[8]因而, 每部作品所揭示的具体意义, 都只不过是为揭示文学整体结构的“终极意义”[9]服务的。从这一层面讲, 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也是对当时文学发展规律的“套用”, 即遵循了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一般结构。

众所周知, 在莎士比亚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在这一运动中, 人文主义精神备受世人的推崇。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 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种文学形式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 并因此而拥有了自己鲜明的内部结构特征。如果仅就戏剧中的悲剧这一文学形式而言, 其内部结构范式可大致归纳如下 :“主人公在戏剧刚开始的时候过着尊贵的生活, 之后因为自身的‘人性弱点’而犯下致命的错误, 并在自我挽救与抗争无果的情况下最终功败身死。在剧中, 主人公的遭遇往往都是命中注定的, 既无法避开也不能加以更改。他们在经过一番垂死挣扎以后, 仍然被彻底地毁灭掉。”[10]而主人公一死, 故事也就在此实现了自己的完整闭合。因此, 这一结构的“终极意义”在于 :“通过描述主人公同命运的抗争, 进而彰显出人类在面临毁灭时所具有的坚毅的行动意志以及其精神境界所能达到的惊人高度, ”[11]这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而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无疑就是对这种结构及其意义的极好诠释 :故事刚开始时, 麦克白以一个英勇无畏的将军形象出场。他因在平息叛乱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被追封考特爵士的称号, 并受到了林肯王的无限器重。然而, 贵位加身却燃起了他攫取至高权力的欲火, 他遂因刺杀林肯而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并从此欲罢不能, 公开与命运展开了抗争。其最终结果是, 麦克白因众叛亲离而兵败身死, 故事也在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里, 麦克白之死同哈姆雷特、李尔王以及奥赛罗的“死亡情节”有着相似的功能, 即一方面通过主人公不能逃避的死亡结局来反衬其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 ;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一情节来实现结构模式的完整闭合, 使作者笔下的悲剧真正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性”。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麦克白之死的原因或者说麦克白之死的情节设计, 是出于作品内在建构的需要, 其本质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发展样式的套用, 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体思想 (即文学整体结构所揭示的“终极意义”) 在人民大众中加以无限推广。

从受人敬仰的英雄到嗜杀成性的恶魔, 麦克白的人生经历了红与黑的复杂交替。而这样充满荣誉、罪恶与不幸的一生, 既要归因于麦克白那双沾满鲜血的双手, 又要归因于其脚下已被“玷污”的土地, 还要归因于摧他“入世”的那枝鹅毛长笔。而当我们在深入探讨致其死亡的三个重要原因时, 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发现作者执笔的三点伟大之处, 即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对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以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高度升华。或许, 这也就是莎氏戏剧之所以能够征服万众、长憾百年的独特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传开, 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4]莎士比亚.《麦克白》[M].朱生豪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5]Henninger, Max.Substance:A Review of The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7.

[6][7][8][9]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麦克白和奥赛罗的堕落比较 篇10

一、堕落原因的异同

从表面上说, 麦克白和奥赛罗堕落原因各不相同, 但他们都是首先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 进而唤醒了内心深处黑暗的一面。在内外两股力量的夹攻下, 开启了堕落之门。对麦克白来说, 其堕落的内因是权欲倾心, 外因则是三个女巫及麦克白夫人。如果麦克白没有在荒原上遇到三个女巫, 听信她们的预言;如果不是麦克白夫人用尽心机的劝说和激将;如果麦克白自己没有野心;如果不是三个女巫的刺激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如果不是麦克白夫人的推波助澜, 使他的欲望之火越燃越烈, 麦克白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而对奥赛罗来说, 其堕落的内因是他的轻信和嫉妒, 外因是伊阿古的设计和蛊惑。如果不是伊阿古利用奥赛罗性格中的弱点挑拨离间, 奥赛罗的悲剧也就不存在了。

尽管都是内外双重因素共同作用, 具体说来, 这些因素却是不同的。麦克白的权欲倾心使他先后杀了国王邓肯、同僚班柯、麦克特夫的妻子和儿子。作为外因的三个女巫及麦克白夫人意识到权欲的诱惑力量进而用了各种方法使麦克白屈服于这种诱惑。 初期, 麦克白试图抵制内心的欲望, 但最终还是在三个女巫及麦克白夫人的诱惑之网面前俯首称臣了。因此, 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 导致麦克白堕落的原因都带有诱惑的性质。

与麦克白不同, 奥赛罗最终毁灭的原因则具有报复色彩。奥赛罗的堕落主要体现在他杀了自己清白无辜的妻子, 而他的杀戮是因为他听信了伊阿古的话, 认为苔丝德蒙娜背叛了他。他是如此地这样爱着她, 她却同别人有了私情, 因此, 他要苔丝德梦娜付出背叛丈夫的代价。奥赛罗杀妻的最主要外因是伊阿古这个恶人的精心谋划与挑唆, 而伊阿古之所以这样费尽心机是为了向奥赛罗进行报复, 因为奥赛罗将他觊觎已久的副将之位授于了凯西奥。从这个层面上说, 奥赛罗堕落的内外因均带有报复的色彩。

二、堕落过程的异同

在戏剧刚开始时, 麦克白和奥赛罗都是高贵的英雄人物。他们英勇善战, 威名远扬, 既被主子 (就麦克白而言是国王邓肯;对奥赛罗而言是公爵) 尊敬又为属下爱戴。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内心的人格缺陷被外部因素所唤醒 (对麦克白是三个女巫和麦克白夫人;对奥赛罗, 是伊阿古) 。最终二人都沦为杀人犯。但二人堕落的程度是不同的:与奥赛罗相比, 麦克白的堕落之路走得更远, 换言之, 麦克白比奥赛罗更残暴。

麦克白的第一次杀人是在其妻子的鼓动与激将下完成的, 这次的谋杀他是被动的, 但从此, 他开始积极地参与杀人活动。他出谋划策, 设计圈套, 成为了谋杀行动的主谋。并且, 每次当他参与其中时, 他对他所要做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目的, 换言之, 他对每次行动都将戕害他人性命的结果是很清楚明了的。尽管他良心深受谴责, 但仍不改初衷, 一定要置人于死地, 连妇人和孩子都不放过。他已经毫无善良道德可言。因此, 麦克白的堕落是人性的败坏。如果要对他的罪过定一个名的话, “故意杀人”再合适不过了。

奥赛罗堕落之路是被人牵着走的。在苔丝德梦娜被杀之前, 奥赛罗一直蒙在鼓里, 甚至在爱妻死后他还以为自己为社会除去了一个 “淫秽的”女人。因此, 他的杀妻之举是被动的, 是被伊阿古设计利用的结果。这也是他的内心斗争比麦克白要弱得多的原因。如果要对他的罪过定一个名的话, 恐怕是“过失杀人”。

三、堕落结果的异同

二人堕落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相同的, 都结局于死亡。对他们而言, 死亡既是解脱也是生命的升华。麦克白国破家亡, 死亡是他唯一的出路, 也是拯救他脱离内心煎熬的唯一途径, 并且通过战死沙场, 麦克白实现了其英雄本色的升华。奥赛罗在杀他挚爱的苔丝德蒙娜之时心已经死了, 等明白事实真相, 他自是悔愧难当, 只有以死谢罪, 追寻妻子而去。因此, 对他来说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而幡然醒悟后拿自己的生命作为补偿, 当是其英雄敢作敢当的表现, 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但二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死法, 麦克白无论如何不肯自杀。在获悉勃玛尔康的军队已到达了邓西嫩时, 麦克白清楚女巫的谣言应了, 他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但对属下的话是:“吹吧, 狂风!来吧, 死亡!就是死我们也要捐躯沙场。” 而当麦克白的败局已定, 很清楚死神已近, 但他的决定却是:“我为什么要学那些罗马人的傻样子, 死在我自己的剑上呢?我的剑是应该为杀敌而用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断出麦克白曾在自杀和战死的问题上犹豫过, 他想过死在“自己的剑上”, 但他还是决定要“擎起雄壮的盾牌, 尽最后的力量”。麦克白的拒绝自杀并不是他临死仍执迷不悟, 因为在与迈克特夫交战前, 麦克白曾说“我在一切人中间, 最不愿意看见你。可是你回去吧, 我的灵魂里沾着你一家人的血, 已经太多了。”此时他已经有了悔悟之意, 不愿以死谢罪是因为他的不愿屈服命运的英雄气性在作用。尽管女巫的种种预言全部应验, 麦克白却还要与命运一搏, 不肯就此屈服于命运要他死的安排, 表现了他虽死气节仍在的英雄气概。

与麦克白的境遇不同, 奥赛罗选择了自刎。在面临死亡时, 奥赛罗并无所惧, 在明白事情的真相后, 奥赛罗痛苦难当, 发出了对死的召唤:“魔鬼啊, 把我从这天仙一样美人的面前鞭逐出去吧!让狂风把我吹卷、硫磺把我熏烤、沸腾的深渊把我沉浸吧!啊, 苔丝德梦娜!苔丝德梦娜!死了!啊!啊!啊!”盘踞他内心的是悔恨。他恨伊阿古——这奸恶的小人;恨自己的轻信, 悔不该杀死清白的妻子。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挚爱的苔丝德梦娜已去, 徒留他一个罪人去面对审判, 即便他能侥幸不死, 他也将在懊悔中度过余生, 与其痛苦地苟活, 不如与爱人同去, 也算是以死谢罪了。因此, 与其让他人结束生命, 不如自己来了断。

四、堕落意义的异同

莎士比亚以两颗英雄之星的陨落揭示了人性的脆弱, 及人们的惋惜, 同时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 奥赛罗和麦克白的堕落表现了相同的主题, 即善恶的斗争, 而最终又以善战胜恶结局。

很明显的, 与奥赛罗相比, 麦克白是个邪恶力量的代表, 在牺牲了善良的邓肯、班柯等之后, 经历了恶的短暂的居于上风之后, 麦克白被与之相对的以玛尔康、迈克特夫为代表的正义力量手刃, 代表了善的最终胜利。

而在《奥赛罗》中, 奥赛罗不能被视为邪恶的化身, 也不能认为是善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善恶的循环与轮回。最初, 奥赛罗是善的化身, 他忠于国家, 热爱妻子, 善待手下;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他杀妻的举动自是恶的暂时胜利;在明白事情真相后, 又幡然悔悟, 可说是善良归来, 并取得了结局性的胜利。

两个人的堕落反映出人性的脆弱, 这主要是由两人堕落的内在因素决定的。麦克白的脆弱体现在其禁受不住欲望的诱惑, 在权欲面前, 坚守不住阵地, 步步后退, 最终败下阵来。奥赛罗的轻信、善妒表现出人在突发事件面前的盲目与迷惑, 这正是他被伊阿古牵着鼻子走的原因。正是两个人物的人性脆弱才有了今天的两个不同的悲剧英雄。麦克白被视为是命运悲剧英雄, 其悲剧性主要表现在其对命运的多次抗拒失败, 并成为命运的手下败将;奥赛罗则被认为是性格悲剧英雄, 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其无法战胜生来的轻信与嫉妒。因此, 观众对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反应也不同, 对麦克白更多的是惋惜, 而对奥赛罗则更多的是同情。

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奥赛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悲剧英雄——麦克白和奥赛罗。这两个人物的悲剧性在于他们从人人称颂的英雄到杀人犯的堕落之途。虽然同为堕落, 但其中的原因、过程、结果和意义却并不能简单地归为一体, 而是存在着许多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麦克白,奥赛罗,堕落,异同

参考文献

[1]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2]谈瀛洲.莎评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麦克马斯特大学 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金钱的魔力》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