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安全(精选十篇)
手术患者安全 篇1
随着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患者对医疗和生存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医疗服务中患者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挑战。手术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多个专业相互配合、涉及诸多专业技术的医疗行为。研究表明,全球每年实施的大手术为2.34亿例,有些手术造成了本可避免的并发症和死亡。在工业化国家,住院患者接受外科手术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比率为3%~16%,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的比率约为0.4%~0.8%。在发展中国家,研究显示大手术死亡率为5%~10%。感染和其他术后并发症也是一个令人关切的严重问题。手术患者安全,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涉及到医院管理的众多环节。本期特别策划组织了手术患者安全、麻醉科流程优化、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及安全用血保障等方面的论著,旨在促使广大医院管理者重视手术患者安全,强化手术相关环节的质量与安全管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陈仲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AO脊柱学会亚太地区理事会理事、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医院》杂志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2006~2007年度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卓越贡献奖。
特邀
策仲陈划强顾长院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篇2
一、加强手术负责制
1、三级医师负责制科主任应根据本科现已开展的手术,制定各级医师的手术权限并报医政科备案,所有医师必须在本人责任权限内开展手术。
2、报告当遇到紧急手术超出当班医师的手术权限或技术水平时,在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政科汇报。
3、教学手术管理在医院开展的各类手术中,实习生、进修医师只能在本院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观摩学习或担任助手从事辅助工作,不得独立上台操作
二、加强手术操作规范化、1、制定常规手术规范科主任负责制定本科范围内的常规手术操作规范,内容要详细、具体。
2、围手术期检查
(1)、术前全面检查: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各学科专业的手术如有必要的项目检查不全者,手术室可拒绝安排手术。
(2)、术中异常情况会诊:在术中如出现异常情况须向其他科室或医师会诊时,该科室或医师必须以会诊为当前第一选择,迅速及时应诊,不得拖延,更不得决绝。
(3)、术后监护:危重患者术后先送入ICU,经24-48h监护后再转入相应病区;一般患者术后回所在病区,但医护人员必须注意加强患者监护,如有问题,须尽可能保证随叫随到,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三、加强术前讨论
1、常规手术专业组讨论对于常规开展的手术,须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术前讨论,形成手术操作意见,并作记录。
2、新手术方式、疑难患者全科讨论对于新开展的手术方式或患者属疑难患者时,须在全科范围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手术方式选择,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一个较为准确地预测,形成手术操作意见,并作记录。
四、重大手术审批报告
对于截肢等重大手术,负责医师须填写手术审批表并报医政科批准后,方可进行手术。
五、加强围手术期患者沟通及签署同意书
1、术前谈话及签字在手术前,负责医师应对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应具体、详细地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及麻醉的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危险及注意事项,在患者或家属同意的并签字后方可开展手术。
2、术中谈话在手术进行中如出现病情变化或需要改变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时,出其下一级医师(第一助手)替代其完成手术。
七、手术患者术后管理制度
1、根据病情、病种进行监护、观察、治疗。落实“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常规”及“外科常见疾病诊治常规”。
2、麻醉医师术后应去病区看手术患者,并向责任护士交代有关注意事项,防止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3、各级医师认真查房,注意病情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做好病程记录。发现问题逐级汇报,及时处理。
4、预防术后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5、及时查看病理结果,避免延误患者治疗。
老年胆道病患者:择期手术更安全 篇3
择期手术可降低手术风险
比较常见的老年胆道疾病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管癌等,它们通过B超和CT检查一般都能够确诊,许多病人因为没有症状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等到发生急性胆囊炎、急性重症胆管炎才来医院就诊,其中部分患者不得不接受急诊手术,使死亡率和并发症增加。对于已确诊为胆道疾病,又无明显禁忌症的病人,我们主张择期手术,而不主张期待其自然恢复或非手术治疗。一旦发生急性胆囊炎、急性重症胆管炎,则应先积极地非手术治疗,严密观察,使患者度过急性期,如16~24小时内仍不能改善,再考虑急诊手术。
正确评估全身状况和合并症
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合并症的发生率为42%~54%,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肝功能障碍、慢性肺部疾病、肾功能减退、糖尿病等。患者在手术前应同手术医师密切配合,有效地控制合并症,选择恰当的时机手术。如高血压病人术前舒张压至少应控制在110mmHg以下方考虑手术;急性心肌梗塞发病6个月内不宜手术;糖尿病患者术前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8mmol/L以下,尿糖一个“+”以下,并且无酮症,此时手术较为安全。
手术室患者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黑龙江省9个城市52所综合医院手术室。问卷调查对象为手术室护士长52人、外科医生120人、医院业务院长5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1)通过CNKI、Pub Med、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近十年的中外文期刊及文献,加之目前掌握的国内外资料,详细了解国内外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研究现状。(2)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及医院查阅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相关资料。
1.2.2 现场调查法。
(1)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黑龙江省抽取9个城市,在抽取的9个城市中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抽取26个三级医院及26个二级医院的手术室作为研究对象。(2)调查目标:手术室护士859人、医生及管理人员260人,按一定程序和要求选取调查对象,征得对方同意后,在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详细的调查。(3)采用访谈法,现场个人深入访谈手术室管理及业务专家共32人、卫生局相关领导10人。(4)共发放问卷1300份,实际回收1260份,可用问卷1119份,回收率为96.92%,有效率为88.80%。
1.2.3 特尔斐法。
在黑龙江省确定了20位专家,按照特尔斐法的要求与程序进行影响因素筛选。
1.2.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调查表整理、编号后,利用Epidata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资料录入,然后将建好的数据库转化为S P S S数据集,利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
2 结果分析
手术室患者安全与其影响因素关系非常密切,找出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科学管理这些影响因素,使其朝着有利于患者安全的方向发展,提高手术室的管理水平,最终才能够改善和保证手术室病人的安全质量。通过CNK I、PubMed、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近十年的国内外与手术室患者安全相关的文献300多篇,将文献中提及的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按在300多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多少依次排列,初步筛选出排在前面30位的影响因素,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发放到黑龙江省所辖区域的医院,请手术室的业务及管理专家(手术室护士长、主管业务的院长、外科主任等)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的高低,排列备选的影响因素,并请专家们对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按照此种调查形式,反复3次以后,最终筛选出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20个影响因素,并将其整理成调查表的形式,在黑龙江省9个城市的56家医院手术室进行全面的调研,请专家进行评分,根据专家的评分,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20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出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其分析过程和结论如下:
2.1 20个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因子分析
将筛选出的20个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表1)进行因子分析。
2.2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算出特征值后,按照特征值>1的原则,选取8个公共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90.10%,然后对经过正交旋转得到的正交因子矩阵表进行分析,逐一找出在各个公因子上因子载荷绝对值较大的因素,再根据专业知识对各个公因子加以解释和命名。
2.3 根据每组贡献率最大的8个公因子中所包括的主要调查因素,确定出对患者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
由表3可见,在第一公因子F1的一列里,a13、a16、a17、a18这4个因素的因子载荷较高。由表1可以查出4个因素的名称,同样,可以将各个公因子上哪几个因素的因子载荷较高一一查出。表4是将贡献率最大的公因子所属的因素名称及根据这些因素的作用给公因子的命名。
由表4可见,归入第1公因子的4个因素,都和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因此把第一公因子命名为医护综合素质;归入第2公因子的2个因素,反映准入要求的因素,因此把第二公因子命名为人员准入;归入第三公因子的3个因素,是反映管理力度的因素;归入第四公因子的4个因素,是反映人员配备的因素;归入第五公因子的3个因素,是反映消毒灭菌的因素;归入第六公因子的2个因素,是反映团队协作的因素;归入第七公因子的2个因素,是反映规章制度的因素;归入第八公因子的1个因素,是反映布局流程的因素。
将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的因素进行排序,如下表,其中手术室患者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重要的是医院手术室的人员准入制度,第三重要的是手术室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及制度的执行力度,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是保证手术室患者安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将调研所得的结果和数据反馈给相应医院手术室的领导,同时提出了改进建议,得到了医院领导及手术室专家的认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黑龙江,乃至全国医院的手术室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改进对策,最终为改善和保证手术室患者安全做出贡献。
3 讨论与建议
3.1 合理配置医院手术室的人力资源
国家规定医院手术室护士的人员配置情况必须达到:手术室护理人员:手术台=3:1;护师:手术台=1:1~2;主管护师:手术台=1:4;副主任护师:手术台=1:8。而我们调查的56所医院手术室的护师与手术台数的比例总体上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手术室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医院人员构成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人员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等,最后将左右医院的整体发展。医院是这样,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点科室,更是要严格的配置人力资源,使其能够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通过调研数据可知,当前黑龙江省医院手术室的人员构成,无论在学历构成方面,还是在职称构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不同级别的医院,在人员构成的需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同一级别的医院,对人员构成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不同医院的领导层,应该根据自己医院的病人情况及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科学的配置医院手术室的人力资源。以此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同时,能够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使病人,医生及医院三方共同受益。
3.2 建立健全手术室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国家一再强调要建立健全手术室的各项制度,一直在与时俱进地修改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我们国家在医院管理年建立之后,对规章制度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在调研的56所(26个3级、26个2级)医院中,三级医院中有1 2.5%的医院手术室规章制度不齐全,二级医院中有33.3%的医院手术室规章制度不齐全,而且执行力度也不够。在建立完善的手术室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不折不扣地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严格遵循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健全手术室的各种工作制度,如:手术室的工作制度、手术室的参观实习制度、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标本送检制度、输血制度、物品、药品、器械管理制度、接送病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如果要保证这些制度的彻底执行,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监督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督,同时也要提高每个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相互监督,互相指正。
3.3 改进手术室布局流程,使之科学化
国家强调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就是指在手术室管理中,以活动为导向进行流程管理,制定出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对各项护理活动均按流程进行操作。流程分为核心流程、支持系统工作流程和质控流程3个部分,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手术室布局要求为:手术室应设在安静、清洁、便于和相关科室联络的位置;根据手术科室的床位数,按20-25:1的比例确定手术用房数,然后根据手术用房数,确定手术辅助用房、消毒供应用房及其他用房数或者根据手术的次数来确定手术间的数量等。由调研数据显示,目标医院手术室在布局流程上是需要大力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合理的布局流程,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基本条件,因此,各级医院应该引起重视,尽快整改,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
3.4 强化手术室无菌观念,严格督察灭菌及消毒隔离工作
手术室是一个严格要求无菌操作的科室。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如果手术室在消毒灭菌上出现问题,将导致病人不可预测的后果。调查资料显示,手术室的灭菌、消毒隔离工作距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医院必须对医护人员时时强化无菌观念教育,严格要求、检查医护人员遵守手术室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对于进修医生及实习医生须放手不放眼,严格监督。要想彻底保证手术室灭菌、消毒及隔离制度严格执行,必须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到位,患者安全就很难保证。过去我国医院手术室的管理工作一直停留在保证外科治疗上,过分强调外科的作用,手术室的功能被错误地定位在单纯的配合外科工作上,没有全面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也就导致了手术室护士及管理人员工作被动,这种理念制约了手术室职能的发挥。因此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职能,提高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提高手术室管理水平的关键。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保证消毒隔离制度彻底执行的关键。
3.5 定期培训、考核,提升医护人员职业素质
手术室是一个综合知识密集的科室,对每一位医护人员无论是在业务技术上,还是在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手术室应该根据本科室的需要,对医护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分层次、分岗位、分专题进行培训。如到管理水平高的医院参观学习,请医疗器械专业人士讲授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考核,考察他们知晓、掌握相关制度、工作流程情况,可以采用笔试及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考核。
3.6 建立良好的手术室运行机制,保障科室间工作有序、协作紧密
要协调各方工作,手术室是医院中的一个重点科室,是医院中进行多科协作、集中治疗的一个特殊科室。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来自于各个临床科室,人数众多且流动性大,而且在手术中往往还需要医疗辅助科室的配合,因此科室之间的协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协作不但能够保障手术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和团队士气,最终影响我们共同的服务对象--手术病人。因此,应该建立良好的手术室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各个科室与人员的工作职责,特别是不同科室在工作出现交叉时应该遵守的规程,以免工作出现漏洞或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有资料报道,有的医院建立了由相关科室领导共同组成的手术委员会,就具体问题达成统一的协议,避免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偏误,加速了问题的解决,同时增进了各科室间的理解与协作,医生满意度大大提高。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Kohn L T,Corrigan J M,Donaldson MS.To Err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J],2000,289-306.
[2]周洪柱,敖英芳.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2005,9(2):11-12.
[3]秦新裕,秦净,金亚萍,等.医疗安全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6,10(8):63-64.
手术患者安全 篇5
易
热
【主题词】 泌尿外科手术/护理;风险调节 我院泌尿外科2006-12-2009-12的住院患者中,老年手术 患者86例,其中男72例,女14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 82岁。针对泌尿外科老年手术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护理 风险的相关因素以及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如何防范,提高护理质 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老年手术患者的特点 老年人生理储备能力有限,对手 术的耐受力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尤其是对伴有并存病的老人, 其耐受力更差。手术创伤可使并存病的病情加重,易引起其他 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1.2 泌尿外科的护理风险 1.2.1 各种引流管潜在的风险 手术患者多带有导尿管、膀 胱造瘘管等管道,存在脱管、堵塞、感染的可能,例如前列腺电 切术后的患者,如果引流管有血块堵塞而无法冲通时,必须二 次手术清除膀胱中积存的血块;在上尿路手术中运用双J管, 术后出现双J管的移位,需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解决问题。1.2.2 跌倒、坠床、烫伤 老年患者行动缓慢、自理能力差,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加之患者老年体弱、感觉迟缓,使用水袋保暖易发生烫伤。1.2.3 并发症的可能 因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差、抵抗力 低,术后活动少、卧床久等特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压疮、肺部 感染、便秘等并发症。1.3 护理管理风险因素 1.3.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社 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 显增强,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 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护理中潜 在的风险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熟知法律法规,不明确自己在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范围。
护
业
1.3.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专业知识不全面 由于业务 素质较差,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带来痛苦,不熟悉专科抢救 流程、应急预案,而在抢救中延误抢救时机。老年手术患者的 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如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或无预见性 防范,就很容易加重患者病情。1.3.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常 规 护理评估不充分,使患者出现并发症;未严格执行交接班 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未严 格执行查对制度而给患者发错药、打错针。1.3.4 护患沟通不良 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尤其对 老年患者缺乏耐心,缺乏沟通技巧,回答问题简单。如患者病 情出现变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及时,又未合理地向患者及家 属解释,使患者产生不信任。1.3.5 设备、物品的管理欠缺 患者急救时,不能保证设备的 完好状态,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而发生纠纷。1.3.6 护理记录不规范 护理记录与医生病例相符性差,重 点不突出,书写不及时,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 写”。2 护理风险的安全防范 2.1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人人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法规》,通过考核才能上岗。士长每天利用晨间交接班时间对科室护理工作环节中容易出 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防范。每天巡视病房两次,对老年手术 患者重点质控,对护理提出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评估危险因 素[1]。2.2 持续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每月组 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遇到疑难病、复杂手术及新技术、新务,邀请医师讲课,制定护理计划,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定期进行护理技能考 核及抽查,对新进护士,每月考核,成绩合格才予以准入。2.3 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专科应急预案 通过制 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
工作。制定泌尿外科专科疾病的应急预案,以业务考试、质控检查提问方式检查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早预防、早救护[2]。
2.4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正确处理护患冲突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为患者服务中,礼貌用语,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和不适,疏导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要求。避免发生护患冲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也应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去谅解患者不稳定的心态,同时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换位思考、冷处理法,可以降低或避免护理纠纷。
2.5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护士长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护士长既是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执行与落实的监督者,又是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意见的倾诉对象。护士长每日查房两次,检查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杜绝可能发生的护理偏差,还要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护士长在护患沟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巧妙弥补护士沟通的不足,及时化解护患矛盾,另一方面让患者理解护理工作,互相信任,让护理质量在良好的护患关系中持续提高[3]。
2.6 加强物品、设备的管理 保证病区物品和设备的完好,抢
救室和抢救物品专人管理,班班交接。
2.7 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组织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和《专科症状的书写》,建立示范样本。对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记录,护士长做到日质控,做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避免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及字迹潦草和涂改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春乔,李亚红,王晓玲,等.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因素
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890.[2] 白秀荣.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手术患者安全 篇6
【关键词】 手术患者;细节护理;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81-02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疾病诊断以及疾病抢救的一个场所[1]。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责任强、专业水平要求高以及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在繁忙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果专业护理知识不足或是缺乏护理经验,极易引起手术室安全事故,轻则导致患者功能缺陷,重者危及生命[2]。为防范手术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予以细化,对维护患者、护理人员,乃至医院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为了解手术室护理中细节护理的运用价值,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4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予以细节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8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实验组与常规组,各44例。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6.3±6.1)岁;手术类型:18例为外伤性手术,13例为胃肠道手术,9例为肝胆手术,4例为其他手术。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6.2±6.3)岁;手术类型:19例为外伤性手术,12例胃肠手术,10例肝胆手术,3例为其他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护理措施,即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准备好相关的手术器械。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细节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术前护理 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到病房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向其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方法、步骤,可能存在的风险,需注意的事项。此外,还可向患者介绍一些类似病情的成功治愈案例,以消除其负性情绪,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互动时,应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其交流,针对患者所提出的各种疑惑,应耐心解答。与患者交流时,需注意用词恰当,如交流时间控制在15min以内,不可使用“死亡”、“意外”等词[3]。
1.2.2 术中护理 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人员,以消除紧张心理,且手术期间时刻陪伴左右,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良心理。麻醉时,应予以心理支持,可以使用语言安抚或轻握患者的手 [4];麻醉后,应对手术部位进行固定处理,同时,为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应对隐私部位进行遮挡。若手术期间患者提前清醒,护理人员可向其说明手术的进程,并对其进行安抚。术中需注意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对局部麻醉患者,需不时询问身体状况,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告知手术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对手术使用的器械进行清点,如手术器械、缝针以及纱布等,以防遗留在患者体内[5];对患者伤口的血迹进行认真清洗,帮助患者整理好衣服,送至病房。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动作应轻柔,尽量避免抬动以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及时告知家属手术的情况,且为其解疑答惑。
1.3 观察指标 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内容有:手术室仪器准备、物品准备、护理安全质量以及人员专业素质等四项。每一项的分值均在0~4分,其中0分表示时常失误,1分表示偶尔失误,2分表示通常无失误,3分表示几乎无失误,4分表示并未失误[6-7]。
此外,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其中,59分以下表示不满意,60~74分表示基本满意,75~84分表示满意,85分以上表示十分满意。满意度等于十分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比较 实验组在手术室仪器准备、物品准备、护理安全质量、人员专业素质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伴随着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广大民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此背景下,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但需要为病患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还需提供身心各方面的护理服务。手术室是医院内十分重要的科室,因而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很重要。
细节护理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的思想,在手术中,注重护理的细节,强化细节护理管理,且予以准确的护理指导,对保证手术室的安全,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大意义[8]。当前,该种护理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诸多领域,并且还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在余敏[9]的研究中,其对200例患者予以细节护理,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安全隐患发生率均低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另一组患者,且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又如在戴蕾蕾[10]的研究中,实施了细节护理的一组患者,经调查发现其护理满意度(95.0%)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护理(77.5%)的另一组患者,差异显著。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施细节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后,手术室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实施细节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31(12):57-60.
[2]汤如意.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效果分析[J].延边医学,2015,27(08):109-110.
[3]王华,江敏琼.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21(06):554-555.
[4]姜桂芹.细节护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7(04):144-145.
[5]孟庆礼.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243-244.
[6]韩芳,魏民,芦凤娟,等.细节管理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03):91-92.
[7]周春梅.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延边医学,2015,24(14):6-6.
[8]吴凯.针对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母婴世界,2015,19(4):297-298.
[9]余敏.针对手术室安全隐患的细节护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12):44-46.
[10]戴蕾蕾.细节护理在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14(32):256-256.
手术室患者安全防护措施探讨 篇7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很多,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酿成严重的后果, 手术次数越多, 管理难度越大。只有健全和完善科室管理制度, 认真对待每个护理环节, 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现针对手术患者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1 环节质量控制
1.1 术前查对
1.1.1 查对患者:
患者术前紧张或使用镇静剂后, 易出现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易接错或错放手术间。进入手术室后, 护士应核对手术通知单、病历、患者手腕识别带上填写的内容;患者上手术台后, 护士与麻醉师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术前用药、禁饮禁食等情况。检查各种同意书的签字情况、血型及化验单。摆放手术体位前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麻醉医师一起确认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手术名称;在手术开始前, 严格执行《手术暂停制度》, 按照病历记载、CT片或X线片等核对手术部位, 特别是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及血管手术, 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手术。
1.1.2 手术体位的摆放:
掌握手术体位摆放原则, 防止手术体位的安置不当, 减少并发症发生;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医师操作;固定牢靠、不易移动;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摆放体位前要对手术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诊断、精神状态、年龄、身高、皮肤完整性、受压部位的评估;摆放体位时,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 护理动作应协调轻柔, 受压部位垫好护垫, 避免压迫或牵拉血管和神经, 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术中如果调整或更换体位时应重新检查肢体位置, 同时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防止各种管道扭曲、滑脱, 影响手术正常进行;维护患者尊严, 勿过度暴露, 注意保暖。
1.2 术中安全
1.2.1 防止体内滞留异物、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物品清点制度:
手术开始前, 器械护士应对所有的器械及敷料做全面整理, 做到定位放置, 与第二助手、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等物品的数量并确认物品完整性, 巡回护士将数字准确记录在物品清点本上;术中临时增加的器械或敷料应及时记录, 关闭体腔前按记录单核对台上物品, 与之相符后方可关闭;关闭体腔后作第3次清点, 确保无遗漏 (彻底清理) ;随患者带入手术间的创口敷料、绷带以及消毒手术区的纱布、纱球, 于手术开始前全部送出手术间;手术过程中使用清点过的物品时, 如发现异常 (重叠、缺口、少带、少螺丝等) 应立即报告, 及时处理;向深部组织填塞物品时术者应及时告诉助手和器械护士, 以便清点;手术台上掉下的物品, 巡回护士应及时拾起, 放于固定位置;增减物品要及时点数, 并由巡回护士记录;带进修生或实习护生做手术时, 必须由带教老师清点核对;大手术、危重手术和新手术时, 不得中途更换器械护士, 特殊情况需换人时, 交接人员应现场当面交清器械、敷料等物品的数目, 共同签名。
1.2.2 防止高频电刀电灼伤、烧伤:
使用高频电刀时, 应正确连接各种连接线, 使用前测试机器运转是否正常[1]。应严格控制输出功率, 一般电凝为20~30W, 电切为30~50W, 严禁超出仪器安全范围, 用乙醚擦拭术野不可过湿, 乙醚未干时不可使用电刀, 正确放置负极板, 注意患者体内有无置入物, 作好相应的处理。如头颈部手术使用电刀时禁止开放性吸氧 (面罩或鼻导管) , 避免用电刀切开肠腔、胸腔、气管等脏器。
1.2.3 气压止血带的正确使用:
使用气压止血带时, 应严格掌握禁忌证。下肢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淋巴管炎、化脓性感染患者禁用气压止血带;恶性肿瘤患者使用止血带时不驱血, 使用前应检查气囊、显示表是否完好、有无漏气。成人上肢压力为40kPa、下肢为80kPa, 小儿上肢为30kPa、下肢为40kPa。止血带充气后, 应注明时间, 使用时限1h, 最长不超过1.5h, 每次间歇5~10min。使用中, 每15分钟检查1次压力指数, 及时提醒术者止血时间。消毒前, 在束缚的止血带远端边缘用纱条填塞一圈, 以阻挡消毒液流入, 防止烧灼皮肤。
1.2.4 用药及血液安全:
手术室多为口头医嘱, 要求巡回护士严格遵守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并做到“三对一重复” (吸药前核对、吸药时核对、吸药后核对, 给药时重复一遍) , 手术开始时使用药物与器械护士核对, 手术中使用药物同麻醉师核对, 手术未结束, 空安瓿不经许可不可拿出手术间。取血时, 认真核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交叉配血试验、采血日期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保存期, 输血前和麻醉医师核对上述内容, 输血后再次查对, 密切观察输血后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5 消毒技术规范:
手术室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手术间及物品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采用有效的空气洁净技术, 确保手术间空气质量符合院感要求;强化手术人员的无菌观念、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耐高温、高压物品采用高压蒸气灭菌, 其他物品采用等离子灭菌。
1.3 术后处理
洗手护士应保管好标本, 术毕按指定位置妥善存放, 将标本完全浸于标本固定液中。术中取出较小的标本如淋巴结等, 应立即交给巡回护士装入标本固定容器;如遇多个标本时, 应按顺序排列, 做好标记并和医师核对清楚;实习生和进修生协同手术时, 巡回护士要特别提醒其保管好标本;术毕由主刀医师填写病理检查单, 指定专人送检标本, 标本送检前分别由值班护士、送检员再次核对标本固定容器上的标签与病理检查单, 标本送检登记本上填写的各项内容是否相符, 无误后将三者放置一处送检。
2 制定管理手册, 建全管理制度
2.1 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到“制定制度必清, 执行制度必严, 违反制度必究”, 严格手术室各项操作规程, 加强各级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实行弹性排班, 既满足手术工作的需要, 又能使护士得到适当的休息, 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造成的护理缺陷。
2.2 安全教育
2.2.1 不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发现隐患或工作缺陷时, 及时开展安全教育并进行讨论分析。营造学习、上进、和谐的环境, 从护士长到每位护士都能进行开放性的沟通交流, 彼此能坦诚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 及时加以改进。
2.2.2 定期组织开展患者安全讨论会:
针对科内人员变动、新护士上岗、科内护理工作内容增加等变化及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整改措施, 并不断强化各项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增强责任心, 提高护理质量[2]。
3 体 会
在实施手术患者安全防护措施中, 安全管理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 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加强防控并措施有力, 才能减少安全隐患, 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魏革, 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25.
手术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篇8
1 存在隐患
1.1 威胁生命的隐患
1.1.1 呼吸系统:
严重颅脑外伤患者在搬运过程中呼吸突然停止, 瞳孔散大, 血压下降, 严重危及生命。全麻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未完全恢复, 特别是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及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在送回病房途中痰液阻塞, 引起呼吸道梗阻, 导致窒息缺氧, 如不及时发现和纠正, 可发生严重后果。
1.1.2 氧气供给不当:
氧枕的氧流量难以调节, 不够准确, 部分躁动患者吸氧管脱落却未及时被发现, 导致患者供氧中断。
1.1.3 窒息:
饱胃、醉酒、胃肠道大出血患者在送往手术室途中, 大量胃内容物涌出, 如未及时清理呼吸道, 可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
1.1.4 血压波动:
多发伤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搬动过程中由于体位变化引起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巨大儿或多胎妊娠孕妇在送手术室途中由于体位不当, 引起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状;手术完毕, 麻醉、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血管舒缩功能的麻痹, 突然的体位变化可诱发“循环虚脱”, 甚至猝死, 搬运过程中的低血压、低氧血症还可加重心肌缺血。
1.2 患者跌倒或坠床
主要是由于术前、术后对患者情况评估不足及准备不当引起。如让术前注射了镇静剂的患者步行入手术室, 途中会因镇静剂发挥作用而跌倒;运送途中患者处于麻醉半清醒状态, 烦躁不安, 且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手术室疏于对手术推车的保养, 零部件损坏或脱落, 或使用不当, 在转弯或交接过程中推车动作粗暴使担架脱离车架, 导致患者坠床。
1.3 管道脱落
(1) 由于搬运不当、患者躁动、输液压力不足等原因使静脉回血造成输液针头堵塞;输液留置针固定不妥而使穿刺针头滑出血管外致液体外渗;输液器连接不牢固而脱开, 导致静脉血外渗;由于液体量不足致输液中断。 (2) 手术结束搬移患者前未理顺各种引流管, 移动患者时未协调, 因牵拉引流管而导致脱落。当胸腔引流管或脑室引流管等被拉出时可引起严重后果, 需重新手术方可解决问题。 (3) 运送途中镇痛泵脱开, 被摔至地上造成损坏, 无法正常使用, 而引起赔偿纠纷。
1.4 骨科手术患者转送风险
(1) 骨折患者由于搬动时未进行正确牵引或动作不协调一致, 引起疼痛休克。 (2) 手术结束石膏外固定患者, 特别是需要塑形的关节部位, 由于搬动不当使石膏被折断或变形。 (3) 在搬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时, 置换侧下肢成内收位时可导致人工股骨头脱出, 造成严重后果。
1.5 交接班中的问题
(1) 抢救患者无病房护士护送, 对病情、抢救使用药物、化验、备血未进行交班, 手术室护士不了解情况而延误抢救时机。 (2) 手术室护士在送患者回病房前未与接收科室联系, 导致接收科室不知患者手术情况, 不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待患者送至病房, 护士才开始准备床单及抢救物品, 甚至护士不知道患者已被送回病房, 手术患者得不到及时护理。
2 护理对策
2.1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 手术前后均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及严密的观察, 接送病情重、年老体弱的患者时要有医护人员陪同。 (2) 搬动时动作要轻柔, 运送时保持平稳, 避免因颠簸、震荡或急剧的体位变化而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 同时推车上配置便携式氧气瓶和多功能监护仪, 以便及时观察病情并处理。 (3) 合理安排患者的体位:呼吸道梗阻患者取半卧位, 转送前应为患者吸尽痰液, 而且加压给氧, 转送时保持头部在前;接送孕妇时可采取左侧卧位, 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呕吐患者头转向一侧, 及时清除呕吐物以防窒息。 (4) 供氧装置:对于一般缺氧患者转送途中可用氧气袋, 用时轻压氧气袋, 以保证氧气一定的流量;对于严重缺氧, 病情危重特别是呼吸功能不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 可携带氧气袋及简易呼吸气囊。 (5) 每日上班前手术室人员要彻底检查手术推车的使用状况, 有无损坏, 螺帽松等情况, 每周保养1次, 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纠正。接送患者时立起推车的床档, 适当约束患者的四肢, 对于昏迷、烦躁患者, 护士应陪伴其左右, 仔细检查, 精确评估引起躁动的原因, 如果原因明确则应尽快予以解决。
2.2 防止管道脱落的护理对策
(1) 搬运手术患者之前要检查患者所有管路、数量及位置;查看管路是否已从固定的架子或挂钩上取下, 有无扭曲缠绕现象, 整理管道使之顺畅无阻碍;导尿者先清空尿袋, 然后再搬运患者;充分估计液体量, 防止液体量不足而导致输液中断。 (2) 妥善固定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或静脉三通的连接处, 可用胶布在连接处进行多层粘连, 镇痛泵可装入小背包悬挂于输液架上。
2.3 骨折患者的正确搬运
(1) 骨折患者可在骨科医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搬运, 一般由3人协助搬运, 搬运时由一人负责牵引骨折肢体, 齐心协力, 保持步调一致。 (2) 对于石膏外固定患者必须待石膏冷却变硬后才能进行搬动, 关节部位塑形的在下端垫入大小合适的体位软垫, 形成一个软支撑, 可有效防止石膏折断变形。 (3) 搬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前, 巡回护士应提醒搬运人员严防内收位, 保持体位的稳定性。
2.4 严格执行交换班制度, 衔接好各项工作
(1) 抢救患者必须提前15min通知手术室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并由病房医师或护士送至手术室, 对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化验及备血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交班, 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 以赢得抢救时机。 (2) 手术室巡回护士应提前30min向病房护士通报手术的简要情况, 说明必须准备的仪器、抢救药品等;手术患者送回病房后及时迎接, 做好床旁交接工作。
关键词:安全,护理,手术,转运, 院内
参考文献
手术患者施术前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篇9
随着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患者就医数量增加,医疗服务中患者安全问题即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保证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不仅仅是患者的期望,也是各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医疗服务政策的基础,更是行业评审机构评价医院管理状况、准入新医疗技术及考核医务人员行医能力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成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并确定了6个行动目标。“患者安全解决方案”是行动目标之一。第四个“患者安全解决方案”(2007年5月发表)是针对手术患者安全管理提出“在准确的部位实施正确的手术”。[1]
医疗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没有发生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责任心不强、技术过失、医疗设备问题、管理不善等单一或众多原因引起的医疗缺陷,造成患者病情、身体、心理和精神不利影响或损害等后果[2]。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则更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管理理念,故通常在阐述医疗服务时,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的概念常常可互换,而对患者其他安全管理,则更关注与患者诊治活动密切相关的安全,如手术室氧气安全、患者跌倒、病房的报警系统等。美国国家患者安全基金会(National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NPSF)认为患者安全是“避免、预防及减少患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产生之不良反应与伤害”。[3]
如何保证手术患者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公众、医疗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医护人员及患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骨科研究院和加拿大骨科协会认定手术部位错误是个难题,并提出标记手术部位的方案作为预防措施。自1995年开始,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 C A H O)开始对全美参加评审的医疗机构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并进行根源分析,在各机构报告的警讯事件(Sentinel Event)中,手术部位错误比例占第一位,截止到2008年3月JCAHO评审的4977件警讯事件中,手术部位差错为651件,占13.1%。同时,在历年的统计数据中也发现,尽管实施某些干预措施,但手术差错例数没有显示有下降的趋势(见图1)[3](注:JCAHO自2003年所提出的患者国家安全目标中,将预防手术差错作为其中一项)。
若从根本上防范手术差错,单纯从技术改进角度思考是有局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管理、医疗机构及从医者的文化建设应予以考虑。本文将重点讨论手术患者术前安全管理,并集中探讨术前准备到即将施术前防范手术部位、手术方式、被手术患者身份错误的管理。
2 手术差错事件根源分析
2.1 典型案例[4]
2.1.1 手术部位错误。
美国1995年发生的Willie King事件,因手术通知单上将左右下肢书写错误,结果将健侧下肢误截肢。我国某县医院为一位68岁患者行右大腿骨折固定术,记录显示:患者右髋部右股骨处粉碎性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返回病房后,家属发现,患者左腿包着纱布而右腿无任何手术治疗迹象(新华网西安2005年8月20日专电)。某5岁患儿因右跟腱挛缩欲行跟腱延长术,术后发现:健侧的左脚被实施延长术被拉长,而右脚未动反而加重了畸形,因为术前患儿被实施全麻时是仰躺在手术台上,而进行手术时却是趴着,结果造成手术弄错了左右脚(新华社长沙2007年2月15日电)。某医院因将患有“左侧输尿管癌”的患者,误切右肾被判赔80万元(2007年10月13日华商晨报)。
2.1.2 手术患者用药错误。
美国1994年发生在波士顿Dana Farber肿瘤研究中心的Betsy Lehman事件,因注射4倍于正常剂量的环磷酰胺导致乳腺癌患者Betsy Lehman心跳骤停而丧生。1995年发生在弗罗里达州马丁纪念医院的Ben Kolb事件,误将肾上腺素当成局麻药利多卡因导致实施耳鼻喉科小手术的7岁患儿Ben Kolb死亡。
2.2 手术差错事件根源分析
国内外目前对于手术差错根源分析资料,JCAHO是最具权威、信息最全面、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J C A H O自1995年启动医疗机构各类医疗警讯事件(Sentinel event)的报告并进行根源分析,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已累计审查4977件,受累计患者数量5105人,普通医院为3356件(占67.4%),医院主动报告比例逐年增高,已经达到60%~70%,手术部位差错事件累计651件,占总例数的13.1%,居首位。[5]
针对所报告事件,J C A H O组织专家从12个方面进行根源分析和归纳:(1)沟通(Communication)、(2)岗前教育或培训(Orientation/training)、(3)患者评估(Patient assessment)、(4)人力配备(Staffing)、(5)信息可得到性(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6)能力或资质(C o m p e t e n c y/credentialing)、(7)手术操作程序的依从性(Procedural compliance)、(8)环境安全/人身安全(Environ.of safety/security)、(9)领导力(Leadership)、(10)服务连贯性(Continuum of care)、(11)服务计划(Care planning)、(12)机构文化(Organization culture)。图2和图3显示了1995年~2006年手术部位差错的根源分析结果。在1995年至2004年间的数据显示:沟通(communication)不利是产生手术部位差错的主要根源,岗前教育和培训(O r i e n t a t i o n/training)位居第二,第三位是对手术操作程序的依从性。[6]
2003年JCAHO将防止手术差错作为“国家患者安全目标”的第四项提出,并推荐了一系列管理干预措施。2005年和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因对员工培训不到位所致不良事件的管理是最容易改进的,效果也最为显著;(2)因沟通不利所致不良事件比例略有减少,但下降的速度很慢;(3)自觉报告的例数不断增加,显示JCAHO目前处理不良事件机制得到认同。(4)所有干预措施中,行医者执业素质提高、领导能力增强和机构文化建设是医院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显著变化,需要更广泛、更深入、不断的研究。
3 国内外防范手术差错行动方案
3.1 WHO患者安全解决方案
2007年5月,WHO向会员国推出了9套患者安全解决方案中,其中第4套方案是“在准确的部位实施正确的手术”[1]。希望各国能够对所有手术部位错误事件建立自愿上报机制,促进各学科间合作及体制改变。建议会员国采取以下行动:
3.1.1 将在“正确的身体部位施行正
确的手术”作为医疗工作重点,所有的领导者及一线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3.1.2医疗机构中确保设立合适的手术患者管理方案。(1)术前阶段应核查拟受术患者身份、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及任何拟植入物或假体。(2)施术者要在患者参与下明确标记手术部位,正确标示拟切开或插入部位。(3)在手术即将开始(及相关麻醉)前要求所有参与手术者进行一次“暂停”。“暂停”要专门分配时间,在此时间段内不进行任何临床活动,所有成员独立核实即将进行的临床行动,包括:对手术台上拟受术者身份、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任何拟植入物或假体进行再次核对并达成一致意见。
3.1.3 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患者安全实施方案中。
WHO在推荐该解决方案的同时,提倡医院应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术前所有程序的确认中,与手术人员再次确认他们对手术计划的理解;尽可能让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标记过程;这些过程要体现在知情同意的讨论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1.4 患者安全方案实施过程中潜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执行这些推荐方案时也存在几种风险:如符号“X”标记的意思是“在此处手术”还是“禁止在此处手术”的解释可能不一致;同一地区的几家医院之间所使用的核实程序不一致,而同一些外科医生可能会在多家医院做手术;手术标记可能造成发育不全者(早产儿)皮肤的永久性着色;这些核对过程可能使员工们感到工作量增加,效率降低。
3.1.5 患者安全方案实施的潜在障碍。
(1)目前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手术方法,改变这种文化有难度。(2)对手术室外的手术场合的风险缺乏认识。(3)护士和其他人员即使发现可能的错误时,也不愿询问医生。(4)目前缺乏推动程序变革的人才资源和知识。(5)“暂停”过程成为“再仔细检查一遍这些动作”的“机械”行为,而没有进行有意义的沟通。(6)对于实施这些方案所进行的研究、数据和成本效益分析或投资回报率(ROI)等经济理由还未得到普遍接受。
3.2 我国手术患者安全管理[4]
《2007年国家患者安全目标》的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明确指出:(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2)有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示的制度与规范,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在《2008年国家患者安全目标及实施细则》对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又进行了更详细而明确的阐述:(1)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表明该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2)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三步曲”程序,设立确认记录文件。第一步:按照制度与规范,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病人、错误的部位、实施错误的手术;第二步:病区与手术室间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手术前准备皆已完成,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第三步:在手术、麻醉开始实施前时刻,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在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手术、麻醉。
4 建立手术患者安全管理模式思路
4.1 转变管理理念
现代医疗服务管理已从单纯强调医疗诊治技术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新的服务管理理念上。患者安全管理实践设计也不再以强制性、行政命令处罚式管理为主,而是通过不断改进整个系统的结构及过程,减少医疗服务体系中各种疾病或诊疗程序问题所致的不良事件的概率。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改变整个系统过程和结果使它更安全,而不是打击或去除某个“坏苹果”,实践结果表明:对系统改变所带来的效果远高于对个案或一个操作者的处罚。
呼吁改进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关注患者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医院质量管理的主要焦点。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患者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所有医院面临对的共同挑战。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在对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及相关研究中指出:医疗风险和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风险因素是可以经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减少和避免的[7]。现有的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实践能力还不能对每一项患者安全实践活动都进行评价,某些实践不可避免存在缺陷,必须通过大量、更深入、细致、全面地探索,才能真正建立起实用、有效的防止不良事件的“通用方案”。WHO推出的9项患者安全解决方案,旨在全球范围帮助降低影响与数百万患者健康服务相关的伤害比率。W H O已与一些国家政府和卫生当局合作,力图通过提高患者安全意识的运动及各方做出承诺,在全球有系统地唤起人们对患者安全问题的关注。通过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对医疗安全管理的共同参与,逐步改变仅由医方关注疾病诊治的技术创新,忽略患者安全的管理观点,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全方位提高。
4.2 建立有效的患者安全管理体系
统一、规范、标准化、通用的患者安全管理方案是行业内部、医疗机构之间、各国之间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寻找预防手术差错标准化的手术管理方法,在诊治技术上、各种文化间形成统一思想是一个难题,如:医护、医患、医生之间对任何诊治疑问是否能够及时、无任何顾忌地提供给施术者?如何在机构间、乃至国家甚至国际同行间对某些操作达成共识,如:手术部位标记符号的意思是“在此处手术”还是“禁止在此处手术”?所有手术开始前核实程序、内容、由谁来主持、如何进行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目前JCAHO与美国30多个专业团体联合针对手术部位错误报告问题的真实性、事件的可预防性、措施的可实现等基本原则及具体建议,已达成广泛共识,形成了包括在所有类别的手术部位施行的防止手术部位错误的“通用方案”。50多个专业协会和组织已经认可此通用方案,并获得3000多条来自外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反馈意见,以压倒多数支持通用方案。此方案已由WHO采纳并作为第四项患者安全解决方案。
4.3 执业能力和素质培训要从医学生基础教育抓起
尽管JCAHO自2003年后开始运用患者安全管理“通用方案”进行手术差错管理干预,但图2-4的数值显示美国的手术部位错误的数目仍在增加(而非减少)。一方面可能反映了自愿报告体系完善和改进。但事实上,自启动通用方案以来,该问题的发生和频率并没有减少。从该类事件的根源分析中发现:医务人员及其所属机构的文化建设对患者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机构的承诺和行医者个人行为的修正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启动应从医学院学生基础教育抓起,医疗(护理)专业教育内容要与医疗服务实践管理内容协调、统一、标准、规范,医学生应对有关患者安全管理的具体程序了解并逐步熟悉甚至变成一种习惯,建立良好的行医行为及正确的操作习惯,对外科医生的训练要从做动物试验开始,规范其行为,包括:对施术者的要求、手术部位的标识、术前程序和方式的核查、对操作差错真实报告等,应将这些内容写入教科书,称为标准的教学内容。
4.4 建立鼓励性差错事件上报机制
鼓励医疗机构建立真实、快速、有效的差错事件上报机制,是寻找事件根源、促进全行业质量改进、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等患者安全实践活动的基础。国内外医疗风险管理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教育性通报制度,不以惩罚为手段,保护且鼓励通报者,由第三方对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将相关信息实时向医疗机构通报,是使当事者真正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减少同类事件发生,促进系统改进的有效管理机制。从国家行政官员、行业管理专家到医疗机构的每个员工,在建立有效的报送机制过程中,都担负着功能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角色。
建立事件报送系统应关注几点:(1)报告原则:开放、公平、不责难、非处罚性、保护报告者;(2)报告事项:已经发生事件、已被防止事件、可能要发生事件;(3)报告途径:书面、信函、传真、电报、E-mail;(4)快速应答:接到报告后,主管部门积极组织专家进行信息整理、调查、分析,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5)定期研讨:有专门机构组织患者安全的隐患事件研讨,对事件形成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尤其对可能发生的和已被防止的患者安全隐患事件提供学习与改进的机会。
4.5 持续质量改进是建立长期、有效监管体系的基础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卫生部基于连续3年的医院管理活动,提出了《2008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卫生部文件卫医发[2008]28号),并针对手术患者安全问题提出了“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的患者安全目标。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将安全目标落到实处,是医疗机构管理者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医学科学技术和医疗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及延续性,决定了医疗服务行业的管理绝不能采取口号式、运动式、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已经证实: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必须通过长期、科学、持续不断改进机制来完成。JCAHO自1998年对15例手术部位差错事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开始[8],总结出导致手术部位差错的4种危险因素:(1)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实施几种手术操作程序,尤其是发生在患者身上不同侧面;(2)更换手术医生;(3)非常规地压缩手术时间,压缩时间加快术前程序;(4)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手术团队成员的更换致使成员间沟通不完整或不准确等问题,随即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质量和患者安全管理研究和实践,最终形成了患者安全管理“通用方案”,并得到各国同行的认可[1]。坚持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将各种医疗记录不断完善,建立手术团队有效的沟通方式,最终使每个医务人员通过有效的管理干预真正养成良好的执业习惯,使患者真正获得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摘要:在介绍国内外手术患者典型差错事件、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对此类事件的根源分析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手术患者安全的全球行动方案基础上,试图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可实现的、有预防性作用的手术患者施术前安全管理思路,旨在促进手术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手术患者,术前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WHO:Launch of nine Patient Safety Solutions[S/OL].Washington,DC,USA.(2007-5-2)[2007-8].http://www.who.int/patientsafety/events/07/02_05_2007/en/index.html.
[2]曹荣桂,朱士俊等主编.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6.
[3]National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NPSF.A Tale of Two Stories:Contrasting Views of Pa-tient Safety.(2008-6-10)http://www.npsf.org/rc/tts/npsf_rpt.pdf.
[4]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5]Joint Commission:Root causes of sentinel events,all categories(DB/OL).(2006-6-12)[2007-9].Oakbrook(IL):Joint Commission,2006.http://www.jointcommission.org/NR/rdonlyres/FA465646-5F5F-4543-A C8F-E8A F6571E372/0/root_cause_se.jpg.
[6]Joint Commission.Sentinel Event Trends Reported by Year.(DB/OL).(2008-03-31)[2008-4].http://www.jointcommission.org/NR/rdonlyres/67297896-4E16-4BB7-BF0F-5DA4A87B02F2/0/se_stats_trends_year.pdf.
[7]Institute of Medicine Medicare:A Strategy for Quality Assurance[M].Volume I.K.N.Lohr,ed.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0.--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Linda T.Kohn,Janet M.Corrigan,and Molla S.Donaldson,eds.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b.
手术患者安全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我院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6 月收治的181 例使用牵引床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患者181 例, 其中男94 例, 女87 例。年龄56 ~ 92 岁, 平均年龄75. 6 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25 例, 股骨颈骨折56 例, 腰硬联合麻醉116 例, 全身麻醉65 例。手术时间1 ~ 3. 5 h, 平均1. 5 h。
1. 2 方法181 例患者均采用牵引床体位。麻醉后患者平卧, 将手术床床面调整为水平位并整体往床尾平移, 拆除两个腿板暴露出对接孔; 将放置牵引架的专用推车推至对接孔处, 升高床面使对接孔与牵引架连接杆保持同样高度再使其轻轻对合, 拧紧固定螺母; 稍微升高床面后撤走专用推车, 放下两侧牵引固定杆与地面接合, 避免牵引架左右摆动; 安装骶板, 其中有孔骶板置于患侧, 会阴阻拦柱插于患侧有孔骶板上; 将患者向床尾平移, 臀部齐床缘, 会阴部齐会阴阻拦柱, 患侧下肢外展30°、内旋15°悬空置于足部牵引架上[3], 健侧下肢屈髋屈膝置于足部牵引架上并于小腿中上段后方放置托腿架固定; 患侧上肢屈肘置于胸前, 健侧上肢外展。体位安放好后将牵引架各关节螺丝拧紧, 防止术中松动。
2 结果
181 例患者均手术顺利, 摆放的体位方便医生术前牵引复位及术中C臂机的定位, 术后患者未出现与体位摆放相关并发症及其它护理问题, 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均表示满意。
3 护理体会
3. 1 舒适护理
3. 1. 1心理护理手术患者大多比较紧张焦虑, 巡回护士术前1 d应当访视患者, 简单介绍手术相关事项, 减轻其思想负担, 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轻松地接受手术。
3. 1. 2 注意保暖此类手术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 对低室温不耐受, 因此, 手术开始前应将室温调至24 ℃ 左右, 防止着凉。
3. 1. 3保护患者隐私麻醉及体位摆放时适当遮挡患者的隐私部位, 避免身体不必要的暴露。
3. 2 安全护理
3.2.1体位摆放安全患者麻醉完后, 拆除2个腿板前必须确保患者臀部以上身体平躺于腿板以上床面, 平托患者的双下肢;由至少4名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将患者往下平移直至患者会阴接近会阴阻拦柱处;双足置于牵引靴后要系紧靴上绑带, 并用绷带加固, 防止双足从牵引靴中滑脱;患者胸部用多头固定带固定身体于手术床两侧。
3.2.2管道安全患者体位摆放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护各种管道, 防止脱管。患者往下平移前应将输液架往床尾方向移动, 避免输液管道在患者下移过程中不够长而拔出;全麻患者应将麻醉机靠近手术床后方可移动患者, 防止螺纹管不够长而将气管导管拔出;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在平移的过程中要保护好硬膜外导管以防拽出。
3.2.3保护上肢神经免于受损健侧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 外展角度≤90°, 防止时间过久损伤臂丛神经;患侧上肢用多头带将手臂悬吊于胸前, 以手掌自然置于患侧肩膀、肘关节稍微抬离胸部不压迫胸前为宜, 不影响术中X光透视, 也不会因为悬吊手臂与身体垂直角度过大而损伤臂丛神经, 维持患者正常呼吸。
3. 2. 4维持足部正常血运双侧足部在牵引靴内包扎时不宜太紧, 太紧会引起足部缺血性损伤, 且应露出脚趾便于手术过程中随时观察皮肤颜色、触摸皮肤温度以确认足部是否有血运障碍。
3. 2. 5术毕过床时防止患者坠床牵引床体位时患者会阴以下身体完全悬空, 且身体偏于患侧床边, 存在过床时坠床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由一名医生站于患者双腿间扶住双腿、患者身体左右侧、头顶各站一名医护人员保护患者后, 由巡回护士依次解除双手、双足、胸前绑带, 将患者身体平移至床头后方可拆除会阴阻拦柱, 再将患者平稳搬至手术平车。
4 讨论
骨科牵引床应用于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术中便于骨折牵引复位及术中C臂机定位,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缩短了手术时间[4,5], 但由于其体位摆放的特殊性及难度, 要求我们进行此类手术时不但要做好手术室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 还要熟练掌握牵引床的使用及体位摆放的方法, 保持术中患者皮肤的完整性、防止压疮[6], 维持患者四肢神经血管正常功能, 对各种管道进行必要的保护严防脱管以及防止坠床, 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手术环境, 让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期。
摘要:目的:探讨牵引床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的安全舒适护理临床应用。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81例使用牵引床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无相关并发症及其它护理问题发生。结论:骨科牵引床应用于骨科手术中能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正确熟练使用牵引床,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是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牵引床,手术,安全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Herman A, Landau Y, Gutman G, et al.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ixation by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J].Injury, 2012, 43 (6) :856-863.
[2]徐伟, 杨国栋, 张相弟, 等.改良牵引床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6) :76-77.
[3]李长生, 周永珠, 李晋斌.骨科牵引床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4) :3165-3167.
[4]罗勤瑜, 胡奕山, 陈春雷, 等.两种体位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8) :681-684.
[5]纪胜军.牵引床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4) :6321-6322.
相关文章:
落实患者安全目标02-11
患者安全目标落实总结02-11
科学报道食品安全论文02-11
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02-11
食品安全社会实践调查02-11
患者安全总结02-11
患者安全论文范文02-11
医疗患者安全持续改进02-11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02-11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口诀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