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视野中茶文化

关键词: 启发性 建构 旅游 文化

旅游产品视野中茶文化(精选六篇)

旅游产品视野中茶文化 篇1

关键词:旅游,文化建构,正当性,合理性

1“湘西印象”: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建构

常言的“湘西”, 主要指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与张家界市的辖区, 广义的湘西亦将怀化市等周边区域纳入。作为湖南西部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 它却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湘西”, 深植于沈从文的小说、黄永玉的绘画和宋祖英的歌声, 闻名于《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芙蓉镇》等影视剧, 也成型于凤凰古城和苗寨的瑰丽神秘的旅游记忆。但“湘西”的核心价值, 更在于多民族共存、争斗、妥协、合作的历史, 作为西南民族聚居地区的门户, 作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对接和碰撞的要冲, 它拥有一种混杂的“文化边疆”印象, 正是这种印象支撑着湘西旅游产业的生存。

本次田野调查所在地凤凰县, 拥有凤凰古城和周边密集的特色苗寨等旅游资源, 在大众旅游市场建立了不错的口碑。另一个田野点永顺县, 则力图以“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 带动永顺县的整体经济腾飞。这一文化名片的打造使得与其抵邻的、曾经凭借“文革伤痕”电影走红的芙蓉镇, 也悄然由“怀旧小镇”转型为以“土司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景区。此外, 号称“江南延安”的塔卧革命根据地, 则将红色旅游旗帜高高举起, 正在抓紧对当年红军活动地旧址的复原工作。

在欢腾的旅游开发热浪背后, 人们会感受到种种刻意的“引导”:凤凰古城被酒吧、游客改造为另外一个“新天地”, 沱江、虹桥、晨起浣纱的苗族老妇, 一一化作某种“风情”的注脚;县城周边各苗寨虽然停摆其曾喧嚣的旅游运营, 但留存的诡异寨门、隐藏的纪念品商业, 甚至风水林里的水泥神话雕像, 无不明示着与其本真不同的话语;土家族人引经据典, 论证土司制度的普世价值, 彭氏土司被美化为仁慈而有远见的君主、土司行署所在的“老司城”被想像得如同绚烂的艺术经典, 却无人提及山区族民的艰辛生活, 连刘晓庆卖米豆腐的小镇也赫然耸立起高大的土司宫阙, 告诉游客这里曾发生过多少帝王将相的风流往事;为体现某种“真实性”, 塔卧的老红军导游不断强调其与某些首长的亲密关系, 但正在规划维修中的革命博物馆施工中不无违逆当时工法实况者, 甚至有不少从乡间收购的家私被堆放在博物馆房间, 以备日后“重现”革命先烈当年在此活动的场景。

以上种种不难发现其间存在有意识的“文化建构”。地方旅游文化的“建构”者被赋予一定程度上的“虚构自由”, 他们可以据需要对历史、文化作出符合其利益的解释。但显然, “虚构”与“建构”之间并非等号, 在“旅游”这一经由权力与资本主控的场域内, “文化建构”一词背后, 应有复杂的关系丛结值得推敲。

2 台湾经验:“社区总体营造”与文化建构

台湾长期、广泛开展“社区总体营造”事业 (以下简称社区营造) ,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政府在社区营造运动中起到了主导者的作用, 它透过资金和政策的倾斜, 扶助地方贤达发起活动, 并尽可能让地方各界人士参与。通过梳理本族群、本地方的历史文化, 借助外界资金援助支持, 能帮助衍生出本地特色产业。地方的文化认同也在可持续的经济反哺中得到强化, 本已衰败的地方与乡村文明一定程度得到了恢复。而台湾也从这一运动中, 有效地建构起自身的“文化形象”。 (1)

社区营造根植于本地文化历史和民众的积极参与, 所“营造”出来的“地方文化”, 对本族群而言, 不仅是历史的记忆, 情感的凝结, 更是一种高度的族群向心力, 帮助本族群获得自信, 进而据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生存资源。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营造不仅是社区物理空间的修缮建造, 更是社群文化心理的主动塑造。这一过程必然不是纯客观的族群历史还原, 而是集合了各方意志的、源自并超越过去积累、落脚于当下问题甚至引导未来取向的主动“建构”。

虽然学者们强调其文化的真实性, 但在社区发展的目标面前, 一些有利于本族群的“虚构”、“侧重强调”、“有意忽略”等做法难以避免。比如, 当全世界都在赞美台湾社区营造这一运动时, 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忽略其存在的弊端。如经济回报率不高、同质化问题严重等等。更值得关注的是, 因参与者动机不一带来种种社会矛盾:返乡青年创业艰难、奋斗有成而回乡者更多关注自己的舒适生活资源、本地居民与返乡居民理念冲突、社会不良习气暗地滋生……

可见, 为地方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建构”, 是一种基于特定诉求的文化诠释行为。透过台湾社区营造现象, 可以认识到“文化建构”所具之价值及其取向。因此, 回过头面对湘西各地对本地文化重新解释、建构的现象, 我们也不必过于紧张。相反, 在提振地方经济和文化自信的语境下, 这种作法反不啻为一种有用而必要的策略。

3 田野发现:湘西旅游文化建构的脉络

湘西各地的自发性“文化建构”, 貌似来自草根杂野, 但若仔细辨析, 依然能从中找出内在组织脉络。下文将从田野发现中找出若干启示, 以助明晰湘西旅游文化是如何被建构起来。

3.1 湘西旅游文化的自觉建构

3.1.1 市场导向与利益追求

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国策启动之后, 大陆各地都在致力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所谓文化, 很大程度被视为是服务于经济的噱头。湘西作为“老少边穷”的代表, 工业基础和条件薄弱, 发展旅游是不二选择。且旅游带来的收益惠及面广, 这是本地区各阶层能迅速统一认识, 迅速搭建“文化舞台”的基础。而对于出现的“虚构化、片面化”问题, 虽然少数人士保留个人意见, 但在发展经济的话语威权之下, 他们往往选择沉默。更多人对族群文化抱持选择性、功利性的态度, 积极地进入有利于自身的“建构”进程。为了整体利益的实现, 当地基层人民对“上层”发起的本地文化诠释多抱持接受态度, 甚至也积极参与到这种建构的工作中来。笔者在考察中发现, 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解释话语基本超出其学识范畴, 明显来自上层的灌输。比如山江镇开饭店的老板娘, 头头是道地宣传“湘西土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力, 而其父亲, 尽管本是当年加入解放军参与剿匪的战士, 也在朝鲜战场上立下军功, 仍被其包装为“土匪”, 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强化“湘西土匪”这个“特色”文化品牌, 也显示出这里的人们对改造主流意识形态对本民族印象的努力。

3.1.2 权力控制者的主导

“文化建构”本可是人们自主的行为, 似乎任何人或者团体, 都可根据自身的认识来建构某种文化。但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中, 掌握话语权和资源支配权, 俨然是能主导“建构”的前提。在与东就村村支书、永顺县书记、塔卧老红军等人士的直接交流中, 我们发现:在推动地方旅游发展进程中, 起到主导作用的人物, 往往是能获得并利用各种行政、地方资源, 建立个人影响力的“菁英”, 这些处于社会“上层”架构的人物, 拥有了部分话语权力, 主导着当地的“文化建构”:比如村支书为游客大力宣传本村的“新风俗”———苗族少女会“带着孩子谈恋爱”;县书记为“老司城”的核心价值的“发明”而苦思冥想;老红军列举其和军队高级干部的关系来强化其革命回忆的信服力。很明显, 这些掌握部分权力或者属于权力体系的人物, 主导着当地整体的“文化建构”, 也自然享有大部分基于此所带来的各项利益。

3.2 游客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正当性”指向

文化旅游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游客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正当性”乃是旅游地文化建构的基本指向。凤凰县山江镇的苗族人民一心借助旅游发展经济, 但受制于“湘西土匪”的响亮污名, 所以民间悄然而巧妙地借“土匪文化”作为旅游主题, 自然对“土匪”的再定义发生呼吁, 希望外界改变对这一称谓乃至历史的认知;“老司城”及其所依附的土司文化, 虽是历史客观存在, 但其历史文化价值长期得不到重视。借助申遗的机会, 土家族人系统地阐述着民族存在价值, 为本地区、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争取到足够的正当性和话语权;芙蓉镇摆脱文革痕迹, 以全新的土司文化吸引客人, 结果导致外地客人们普遍“吐槽”, 与周边景区相比, 它的存在显得尴尬许多;塔卧革命根据地则须获得党和国家的更多认可, 获得更多军队老干部支持, 让“江南延安”这一招牌更加响亮, 红四方面军这段历史才不至于渐至湮没, 方可吸引更多红色旅游团体。

从这些现实案例中, 不难发现:基于自身总体利益的主体“自觉”容易建立, 但针对外界的客体“他觉”则颇需经营。游客和掌握权力的外人若不认同, 旅游收入或政策倾斜就难以到位, 故“文化建构”的成败关键在于其正当性、合理性。正当性在于本地文化概念符合当下形势需要、符合当权者认可;合理性在于说明逻辑的明晰, 能有效说服受众信服。总之, 只有当利益相关各方均对建构的文化概念产生认同, 期许的目标方可达成。

3.3 旅游主导者的“合理性”呈现

深度理解是文化建构的基础。为“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永顺县政府邀请国内外专家深刻探索土司文化的内在普世价值, 让人们强烈感受到土家族人正依托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认识, 颇有底气地开展系统的文化建构工程。而反观凤凰山江苗寨, 苗族文化被矮化、异化为“匪史”、“淫俗”, 以猎奇的方式夺人眼球, 明显在经营境界上存在差距。在大众旅游的初期阶段, 旅游区可以采取一些“初级”手段, 但若想发展深度旅游, 建立地方品牌, 建立用户“黏性”, 则更需深挖本地文化, 甚至凭此, 系统地组织本地产业布局。

尽管不是每个地区都拥有老司城这样的历史遗址, 拥有土司制度这样的文化遗产, 但仍然可以整理当地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智慧, 并在历史源流中梳理出当地文化丰姿。比如针对山江苗族, 他们的村落明显具备卓越的安全格局, 这是跟苗族同胞长期与外来者斗争积累的经验分不开的。苗族人在生态资源管理和利用上向来颇有经验, 其在穷山恶水中历练出卓越的生存能力及其战斗能力更是倍受推崇, 作为蚩尤的后代, 他们先天带有悲情的色彩和忧郁的气质。转换为如此历史眼界和人文关怀, 我们不难发现苗寨文化的建构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虽然承认“文化建构”在旅游区发展上具有功能价值, 但并非鼓励当地盲目虚构历史。近年来大陆地区曾掀起各种名目的“文化寻根”热, 一些地区争相为自己编制文化大旗, 如“夜郎古国”、“炎帝故里”, 甚至“西门庆故里”等低俗的名目也赫然登场。但这些项目很快遭到广大民众的漠视乃至抵制从而偃旗息鼓。这说明, 文化生产不能随意想像, 首先必须具备正当性和合理性。另外, 要想获得各方认同, 尤其是利益施与方的认同, 关键在于满足其内在需求, 这亦是市场经济和资本生产的基本原理。 (“西门庆”能激发旅游者怎样的情感认同和需求呢?) 所以, 惟有仔细整理本地方的文化资源, 从中提取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因素, 再行有效组织、计划、生产、包装, 方能达“建构”之目标。认清这一点, 也许更能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实质, 也许更有助文化工作者们在理想与功利之间保持好平衡。

4 结论

“历史”和“文化”不是绝对客观的“死物”, 而是由利益相关各方共同书写的“活体”。在地方发展进程中, 地方的“文化建构”表面上看似有较大自由度, 实际受着权力和资本的支配, 其实也是某种形式的资本生产。

我们需认同地方主政者和“菁英阶层”在“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 因其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水平, 决定了该地发展的前景。地方民众也应积极参与地方文化重建的事务, 以佐助本地文化认同的形成与正确导向。另, 所谓地方文化自觉, 不仅是主体 (本地人) 自觉, 也包含了“客体 (外地人) 他觉”的对立统一。地方“文化建构”的合理与正当, 才是吸引各界认同和支持的基础, 故有必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悉心梳理其价值逻辑, 力求将文化概念做高、体系做密, 如此方才有获得深度认可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渊博.试论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9) .

[2]汪丽君著.建筑类型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论文 篇2

“五·四”以来,“民间”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礼遇。19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以及194月15日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突破旧文学的藩篱,创建新文学,肯定白话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另外,1917年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也明确地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2月1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宣告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开始。此后,中山大学以及杭州等地由于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先生的发起,这些地方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的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其他地方,如厦门、上海、福州、东北、汕头、山东、四川、陕北、贵阳、香港和柳州等地都有许多学者从事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 那些在传统社会里远离庙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民被政治和学术精英们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现代理念,长期为历史所尘封的征夫野老、游女怨妇成为学者倾诉自己情怀的对象;历来为传统的士大夫们所鄙弃的民间知识,现代时期的学者却为之迷醉,不辞辛劳地奔走于田间地头与穷乡僻壤,为梳理民间的.历史穷经皓首,连篇累牍地描述民间的生活,将民间的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现代学科体系,宣讲于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大量的西方学术成果的引进,无疑地,更加证明了学者研究民间知识的合法性。

传统时期的士大夫认为民间知识“鄙陋”、“不登大雅之堂”所不同的是,他们却认为民间的知识“刚健”、“清新”。历代统治者将民间视为一种与自身统治相对立的颠覆 性力量,而在现代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力量却对民间力量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总动员,建立了一个以传统的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现代民族—国家。翻开“五·四”以来的文献,传统时期为厚重的历史所湮没的弱小者、边缘者的声音,被社会的精英们挖掘出来、加以放大,一度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声音;长期以来为国家正统权威所恐惧和压制的民间力量被塑造成为建构新型民族—国家的主体力量。在他们看来,相对于精英分子的矫情、虚饰与压抑,“民间”似乎更为放达、率真与不受约束,更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对传统史学方法提出的挑战,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研究挖掘出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民间的、边缘的 、少数者的声音,关注民间的、边缘的、少数者的生活方式,以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为腐朽、没落的上层文化、精英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新鲜、具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参照系,再现了文化之中长期以来被遮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从其开始就具有的文化批评与人文关怀传统

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的是,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在其开始的时候,是在“五·四”“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术运动,是作为启蒙的话语而出现的,是一种现代性的派生范畴。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受到了来自民族主义和现代性等两种不同话语的支配。各种民间文化现象——如节日、社会风俗等——被政治和学术精英用以建构民族共同体的符号。钟敬文先生在回顾“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时候,曾经就其性质进行过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民俗文化运动可以归纳为民族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他认为,直到今天,民族自尊意识仍然是他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精神支柱。

现代性话语“为了使其观点合法化,而诉诸于进步和解放、历史和精神之辨证法、或者意义与真理的铭刻性等元叙事。……现代科学就是通过宣称它能够将人们从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带来真理、财富和进步而使自身合法化。”而且,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从西方引进的民俗学理论,由于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与西方19世纪下半叶的人类学的民俗研究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iv]而这一研究取向具有浓厚的进化论和殖民主义色彩。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中产阶级的世俗社会文化演进的时间观念的历史变迁,这是19世纪的人类学发展的依据,它事实上是被空间化了的时间观,其所表述的,实为那些距离文明中心最遥远的社会,如何能被认为是属于比较原始或比较早期的文化、心智和社会组织的阶段。

旅游产品视野中茶文化 篇3

关键词 文化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渊源流传,同时也能带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我国经济的机构。因此,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文化旅游角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给我国带来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方面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我国居民从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变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在文化旅游产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特色,通过文化旅游可以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同时也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过来可以大大的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实文化旅游的内容,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我国文化旅游的内容的丰富

文化旅游注重对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的欣赏和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满足我国居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传统的节日、地方的风俗习惯、少数名族特殊文化礼仪等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这些财富的存在,可以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的存在,提升了地方旅游产业的等级,由传统的旅游转向文化旅游,由传统的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教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丰富我国文化旅游的内容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文旅游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由于之前的内容单一或者是地方特色限制,往往形成的规模比较小,居民对于文化旅游的范围受到比较大的限制,精神层面的享受也比较单一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可以延长文化旅游路线,扩大文化旅游的范围。例如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红色旅游的结合,将革命老区串联在一起,让居民可以在旅游之中感受党从创立到发展再到建国的奋斗历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居民对于我党以及我国未来的信心。这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撑下的文化旅游规模的扩大,其现实教育意义远远的超出了经济效益,在我国现阶段对于文化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可以长久发展,保持兴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改变了原有文化旅游的意义

原有文化旅游主要是感受地方著名文化的特色,实地的去接受相关文化的教育,丰富自己的视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文化旅游意义也变得多样化。少数名族特殊习惯和利益的保护有利于我国多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我国民族之间紧密的联系;节日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可以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工艺技术的保护可以传承我国传统艺术,展现我国先辈的超人智慧。

二、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实践

由文章的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我国文化旅游的内容、规模以及意义等方面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显而易见。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工作在于保护工作的实践,只有将工作做到位,才能切实的保护这些财富,提升我国文化旅游的档次。

(一)以文化旅游保障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进行

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持久而且代价比较高的工作,除了简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探索、保护工作,还有很多复杂的细节层面的工作需要做到位。很多地方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相反,我国也可以利用文化产业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来宣传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国居民甚至是国外居民来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以及传承。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能单靠政府官方的力量进行保护,地方文化产业集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部分的资金支持,比如一些博物馆或者纪念馆的建设,或者是对于某些传统工艺产业提供支持等,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去。

(二)改变部分文化旅游产业的功能,提升社会效益在其中的地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方部分产业可以改变传统的功能,而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以及保护。而其中缺失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的住宿、餐饮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来弥补。

(三)注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倒退

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方的开放以及自然人的流动,这期间由于种种不文明行为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可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破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进反退。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特别注意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加强检查的力度,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

三、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内容的丰富、规模的扩大以及意义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必要的宣传以及物质支持,因此利用文化旅游为契机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爱民.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大江周刊(论坛),2013,(7):119.

[2]王文馨.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3,(8):248-248.

旅游产品视野中茶文化 篇4

一、崇左市节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崇左市面向东南亚, 背靠大西南, 东部接南宁市、钦州市, 北邻百色市, 中辖江州区和扶绥、大新、天、龙州、宁明5个县, 代管县级凭祥市, 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交汇点, 西与越南接壤, 中越边境线长533公里, 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陆桥。在这片历史悠久而富有神奇色彩的土地上, 有着多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1. 崇左市节日民俗中独特的歌圩文化、舞蹈文化

歌圩文化是崇左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崇左市地处左江流域, 是壮族歌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爱唱山歌的习俗”, 左江流域素有“歌海”之称。山歌是他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歌圩也称歌坡, 歌会, 歌圩一般按传统的日期、地点举行。崇左市有着享有盛名的六大歌圩节:江州区壶关歌坡节、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 每年赶歌圩的群众超过10万人。每到歌坡节当天, 除了对唱内容丰富的山歌, 还有划龙船、舞狮舞龙、斗鸡、歌剧表演、球赛棋赛等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崇左人民热情好客, 而且能歌善舞, 崇左市节日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极富民族特色, 如在龙州县有着流传了上百年的壮族古老的、特有的天琴乐器, 天琴艺术已于2007年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有自娱自乐性舞蹈、祭祀或带有宗教色彩性舞蹈以及大众化的广场性舞蹈等, 如师公舞、采茶舞、春牛舞、擂鼓舞、板凳龙舞等等, 形式多样, 风格独特。这些都是丰富的节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2. 崇左市节日民俗中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崇左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崇左市壮族人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平日爱吃腌制的酸菜, 特别的是将芒果、木瓜、李子、桃子等水果也用来腌做酸菜;爱吃生血红、生鱼片, 喜好饮酒。在崇左, 有着众多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美食小吃, 如金山特色卷筒粉、糍粑、糯米饼、灰水凉粽、蚂蚁蛋、桄榔粉、生菜包、沙糕、米花糖、马蹄糕、云吞、左州捞粉等;有营养丰富自酿的糯米甜酒;有烧烤摊上随处可见的炒田螺、炒石螺;还有壮族特色的五色糯米饭等等。在崇左人民特别是壮族人民的饮食活动中, 体现出强烈的崇宗敬祖的情感。在春节、三月三节和中元节壮族人隆重祭祀祖先, 其祭祀供品, 都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崇左各民族的物质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是一种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3. 崇左市节日民俗中炫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及手工艺品

服饰民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 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崇左地区居住着壮、汉、苗、瑶、回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特别是壮族人民的服饰, 极具特色, 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女性着装一身蓝黑, 裤脚稍宽, 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 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她们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劳动时穿草鞋, 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 以当地土布制作, 劳动时穿草鞋, 节日或走亲戚访友时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在大新县宝圩板六, 龙州县金龙、卜逐等地, 妇女们在节日盛会中头戴银钗和银链, 身着黑布短上衣和长褶裙, 脚穿花布鞋。这些古朴的民族服饰, 包含着浓厚的壮族文化内涵和审美艺术观念。

二、崇左市节日民俗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节日民俗旅游是指以节日为形式, 以节日中的民俗活动为观赏对象的旅游行为。[3]183节日民俗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文化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开发出新型的民俗文化旅游, 对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1. 节日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 节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人类群体在长期适应环境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淀起来, 并共同享用的一种创造成果, 是人类群体的文化结晶”。[4]节日民俗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 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文化信息。透过节日民俗文化, 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观念、习俗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文化传承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 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5]10崇左市节日民俗文化, 集合了崇左人民的劳动和智慧, 传承着民族的情感和记忆, 传递着民族精神文化财富, 世代相传的节日民俗已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的一种方式, 节日民俗文化对民族服饰、民族饮食、音乐、舞蹈、仪式等方面的传承,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节日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遗产, 对保护民族和地区文化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样, 崇左市节日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多种重要的社会功能。人们把民俗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 得到了保护和复兴。节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既充实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2. 节日民俗文化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

崇左市节日民俗中的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经了多年的积淀、传承至今, 凝聚着崇左人民的无限情感和智慧。节日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礼仪、民族艺术、饮食、服饰等特色文化, 为宣传、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是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极具价值。这部分隐藏在节日民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要保护, 也要合理利用和开发, 要在利用、开发中保护传承, 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持续发展。

3. 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民俗文化旅游中, 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土人情的节日文化, 更是独具魅力。节日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 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特点鲜明, 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旅游资源, 成为旅游者喜欢并愿意消费的旅游产品, 既能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 又能更好地宣传、展示本地的民族民俗文化;同时, 可以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提高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发展。

三、打造具有崇左地域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促进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1. 树立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

每个地域的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 展示了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民俗文化遗产, 更是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意识、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等文化现象和内涵, 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一些古老的民俗文化习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如不加以重视和保护, 会慢慢消失, 一些民俗文化遗产处于不断消失的状况。因此, 首先要树立文化认同的观念, 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得以重视, 采取文化认同的态度, 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时, 一定要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民族意愿和权利、尊重民风民俗, 让民俗文化遗产在开发的同时得以更好地保护。

崇左市传统民族节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发, 不能仅止于开发现有的节日习俗, 更要开发其深层次的、深度的文化内涵, 这样节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得到长期发展。因此, 有必要提高节日民俗中的文化品味、文化内涵, 提升旅游价值。我们在开发节日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坚持真实性、原始性的开发原则, 真实地展现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 充分挖掘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 并结合时代特色和要求, 开发出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有时代风尚的新型的节日民俗文化旅游。

2. 围绕展现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 打造旅游品牌项目,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首先, 突出边境民族的文化和特色, 丰富节日民俗旅游的内容, 提高节日民俗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崇左市节日民俗文化内涵丰厚, 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独特, 对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节日文化的建设要立足本土民俗, 顺应时代的发展, 才会更具生命力, 更具传承性。根据当地本土民俗民风的实际情况, 研究开发出特色的节日民俗产品和节日活动, 让游客能亲身参与的旅游产品和项目, 使游客体验到特独的文化感受和美感, 进一步提升节日民俗文化旅游的价值。

其次, 加强宣传力度, 创建特色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在加强宣传力度方面, 建议与旅行社加强联系, 宣传当地节日民俗文化信息;通过举办区域性的文化节、歌圩节、美食节及会展类活动, 提升民族民俗文化的欣赏和旅游价值, 提高社会文化影响;利用广播、电视等制作旅游宣传片或展演式节目, 结合崇左市的自然风景和特色物产、民俗风情, 如围绕悠美如画的左江风景、令人叹为观止的宁明花山崖壁画、德天跨国大瀑布、崇左斜塔、左州金山花炮节等进行推广和宣传, 提高崇左节日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崇左的歌圩文化, 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瑰宝, 在旅游开发中, 要结合当地实际, 收集各地独特的展现人们生活习俗的、有开发价值的山歌, 融入龙州特色的“天琴”音乐和文化元素, 整合出极具特色的的歌圩 (或歌坡) 文化节, 开发和打造出特色的节日民俗艺术文化旅游项目。要重点打造崇左市“歌圩节、金山节、龙舟节”三个民间文化艺术节的特色品牌, 形成具有崇左市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动节日民俗文化旅游的科学、合理的发展, 在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地级市, 崇左市的民俗节日是集民族性、娱乐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多种特征为一体的节日, 有着巨大的品牌旅游开发价值。在开发中应注重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合理利用和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 尊重和保护文化的真实性, 提升品牌地位, 使其在促进崇左市旅游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摘要: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开发好节日民俗文化旅游, 对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打造崇左市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对于促进该市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文化传承,崇左,民俗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张文祥.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农立芬, 等.左江流域壮民族文化发展问题调研报告[EB/OL].http://www.chongzuo.gov.cn, 2003-12-30.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4]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 .

关联理论视野中谈判的文化差异 篇5

关联理论视野中谈判的文化差异

谈判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为宗旨.异质文化背景下,谈判双方的言行要彼此调适,以尽量减少不同文化特点所带来的摩擦.谈判具有与日俱增的.研究价值,我们应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决策软件的研发,加强对谈判的研究,以便让谈判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 者:张平ZHANG Ping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 年,卷(期): 18(1) 分类号:C912.3 关键词:关联理论   谈判   文化  

文化视野中的劳技教育 篇6

视野决定高度,综合实践活动视野中的劳技教育从“综合”和“实践”的高度去审视劳技教育,使劳技教育既更能突出自身的特殊质的规定性,又能突出劳技教育课程与其他活动课程及学科课程的整合性,全方位凸现出劳技教育本身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去审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技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文化优势的互补和融合,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的构成。

劳动技术具有文化属性,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劳技不能一日无教育,文化不能一日缺劳技。而劳技教育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劳技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劳技教育应当有自己的文化自觉,视劳技教育为教育的一种文化血液,融入学校文化的血脉

一、视文化为劳技教育的载体,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彰显“草根劳技”的文化特征

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就应该是多样而精彩的,劳技教育展示了教育文化魅力的细节。劳技与文化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把劳技放到文化的视野之中,并聚焦于文化的视野之内,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劳技教育是以对文化的思考、选择、传承和积淀,作为自己的任务和使命。首先关注的是本土地域的文化,同时直面和喜爱由本土文化滋养的“草根劳技”。因为,草根最具本土的力量。“草根劳技”的独特性就是它的田野性、群众性和草根性。本土文化资源无论是暗含的劳技教育内容还是外显的劳技教育方式,都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自然成为优质的课程教育资源,劳技实践活动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载体的实践”。资源的开发和载体的建设是劳技教育的两大支柱,劳技教育建设需要资源作支撑,劳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关注文化视野,以文化背景为依托,从文化领域里获得。我校地处太湖南滩的“黄金岸线”溇港地区,亘古千年的溇港文化是吴文化的亚文化,经世代的传承积淀和现代文明的洗滤,越来越凸现出它深刻、丰富和厚重的育人功能,成为我校开展劳技实践活动的资源库。“黄金岸线”黄金效益,彰显出溇港学子开展劳技实践活动的优势和特色。

二、视劳技教育为文化的传播,将劳技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

劳技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并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承担着文明建设的使命。劳技教育以“实践第一”的思想为指导,突出“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的做法,自然与综合实践联姻,同样“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劳技教育的课程定位及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的背景下,劳技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课程改革亮点中的一部分,为劳技教育从课程边缘向课程中心靠近创造条件,综合实践活动也因劳技实践的介入更加丰富和亮丽。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和谐推进,劳动技术成为普通文化一部分的情境下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渐显雏形。劳技教育因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尚亮丽而精彩。劳技,说到底是文化,劳技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劳技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需要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爱国主义的认同感,强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关注主体对“劳技”的生成,更关注学生在生成“劳技”中悦纳民族文化精华,在解读经典的基础上,悦纳经典,为学生夯实民族文化之根基,为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家、爱民的情感底色。

三、视文化为劳技教育的母体,开展“劳技创意”实践,追求“自主创新”的文化品质

学校劳技教育的逻辑起点在生活,生活中的劳技和身边的劳技富有情境性、情趣性。劳技教育应该关乎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学生知识、技术、情感、态度诸方面同步。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因为只有劳技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学生才能产生热爱劳动和钻研劳动技术的思想的热情和灵感。小学生低层面的技术与成人高端的劳动技术同等重要,小学生低学问的“创造”与科学家高学问的创造同等重要,小学生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成人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同等重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司马迁的审美倾向 下一篇:司马迁传赞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