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

关键词: 举酒 溯流 饮酒 空明

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精选8篇)

篇1: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

举酒属客(“属”通“嘱” 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 环绕)

尊(“尊”通“樽”)

狼籍(“籍”通“藉”,凌乱)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通“已”停止)

篇2: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4、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5、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6、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7、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8、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9、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作动,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0、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篇3: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明月

《前赤壁赋》是“乌台诗案”的产物。贬黄期间的苏轼精神世界经历了一个“追求——痛苦——超越——旷达”的过程。贬黄期间他人生如梦的苦恼只有通过“一樽还酹江月”来排解。经过了“大江东去浪”般的时光淘洗, 终于达到了“客喜而笑”的境界, 实现了思想境界的飞跃。这一飞跃的载体, 就是贬黄期间的诗文中反复吟咏的“明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月出》写到:“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从此, 这轮明月便照彻了古今文坛, 浓如暮色的“明月情结”盘亘在了文人心头, 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中。月, 高悬穹宇, 那么的洁亮, 又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洁美, 令人遐思无限。那么含蓄又意蕴无穷……圣洁而不可亵渎的明月, 传达着文人们的许多审美经验:“举首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是思乡愁;“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是孤独苦;“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是心静宁远的人生超脱;“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是超越个人情思的宽广胸怀。这是传统文化中的明月。

撇开其他诗文不谈, 笔者只探究《前赤壁赋》中的明月的内涵。

从表象上看, 《前赤壁赋》中, 作者以明月为意象, 借明月设意境, 托明月表主旨。又以明月串全文, 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但从苏轼思想情感的变化上来体察, 旷达乐观绝不是阵痛后的顿悟, 应是痛苦又漫长的“参月”、“悟月”后的沉淀。

在“壬戌之秋”与“既望”这两个突出的时间点上, 月为人而出。“如泣如诉, 如怨如慕”的心声是“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叹;“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如何解脱?当“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时, 人因月而思。“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 “盈虚如彼, 卒莫消长”, “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唯“清风”“明月”“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客喜而笑”。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过程, 就是人生境界升华的过程, 他完成了一次从凡人到超人的转变。因此, 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明月的启迪。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究苏轼在思月观象中所悟获的明月内涵。

道家文化中, 明月的内涵:

首先, 月神女娲、嫦娥表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女娲、嫦娥个性平和, 具有温柔而坚韧、聪明而善思、热情又乐观等女性特质, 因而闪现着母性的光辉, 能给人亲近、依恋和同情。月神的传说反映了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现实世界是难以把握的, 不光痛苦, 还充满着血腥的斗争!而明月却是宁静的, 安详的, 永恒而和平!像母亲温暖的怀抱, 能安抚不堪重负的疲惫灵魂!

其次,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对永生的追求。《山海经》中记载许多巫医皆有不死之药, 服之可得永生。楚文化中, 不死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只要获得不死药, 就能与月亮一样永生不死。嫦娥窃取不死药而奔月的神话, 暗示了一种追求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中桂树创口会随时自动愈合, 月中冰蟾能复活都是不死的隐喻。故月亮也能掌握人的生死, 既可赐予人不死, 也能创造新的生命。这种执着的愿望主要见于道家, 由此也开启了中国两千年的炼丹史。另外,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 也影响了道家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已深入人心。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体现, 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样,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 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 顿悟人生禅机之后, 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

因而明月就代表了安详、永恒、和平的母亲温暖的怀抱, 代表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

《前赤壁赋》中道家思想有很显著的体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羽化”是道家语, 道家称飞升遐举为羽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这种变与不变的观点, 是受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对主义哲学观点的影响。“举匏樽而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心中明月是安详、永恒、和平的, 生生不息的, 他把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寄托在酒中, 和明月交谈, 回归生命至情至美的本真, 指向了道家生命的哲学!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内涵: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意象意蕴十分丰富, 其中独具代表性的意蕴主要是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 行于虚空, 清净无碍。”同时, 《华严经》中宣扬了法界缘起, 理事无碍, 圆融自在, 认为宇宙间的各类关系都是圆融相通的。

苏轼散文《前赤壁赋》中, 佛家思想有鲜明的体现。佛教常以水流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喻指人生的无常。佛教水意象突出的是时间观, 讲的是人对生死如何超脱的道理。“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认识, “羽化而登仙”的心境, 正是佛家“容而化之”的观照。

禅宗的顿悟理论认为:成就佛道, 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 也不需经验积累, 只凭感性直观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苏轼就是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

道、佛中这些对明月的认识, 深刻的影响了苏轼。正是由于有了对明月这一物象意蕴的深刻理解, 他才参悟到了自己的处世哲学, 得以自疗伤痛。散文《前赤壁赋》就借助明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这一过程中, 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完成了一次精神世界的转变。因此, 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对明月内涵的解悟。

苏轼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 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治国济世的儒家思想, 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 让他以理性的现实的态度来对待人生。道家的无为, 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 又使他淡泊名利, 在逆境中显得从容自如, 让他冲破正统儒学伦理的束缚, 追求精神的自由, 回归自然, 超世脱俗。佛家的圆满空净, 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消解了悲剧意识。儒、道、佛精神成了苏轼安身立命的精神柱石:以儒为主, 兼以道、佛为辅。即以儒家思想作处世之具, 以道家思想作修身之术, 以佛家思想作安身之法。

天人合一的超然, 旷达乐观的情怀, 是《前赤壁赋》的主旨,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 殆未之有也。”苏轼以其高尚伟大之人格, 创作出了高尚伟大之文章。他赋一江月韵, 化千千心结, 将明月的意象化成了集体意识的文化积淀, 永远亮在了华夏儿女的心田。

摘要:苏轼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 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明月的喻象与内涵包含了“安详、永恒、和平的母亲温暖的怀抱, 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境界”的道家思想, 也包含了明月“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的佛家文化。苏轼就是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 并借助明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

篇4: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

摘 要: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对其主旨所作的解说,大致相去不远,不外乎是苏轼在此赋中表现出的精神世界。本文从概述《前赤壁赋》原文大意着手,然后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赋中体现的精神世界,最后,引发了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前赤壁赋》 苏轼 精神 情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该赋写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该时期是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通过这篇赋,以排遣和解脱自己在政治上的抑郁和心中的苦闷。

一、《前赤壁赋》原文的概述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将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意境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动人,论理深刻、透彻,语言优美,想象与联想自然,排比、对偶等手法运用巧妙,行文舒卷自如。

该赋有五个自然段,按感情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突出地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其次,客人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和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原来欢快舒畅的情绪骤然低落;最后,作者阐发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由此丢开愁怀,主客共同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畅饮入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该赋在语言风格方面上通过捕捉意象以及声音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文辞生动,情韵潇洒。在写法上打破了传统赋体的标准,用散文的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发议论,但是中间主客对话又巧妙地运用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以及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同时造成了文意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在特色上,表现出自然本色、平易明畅和纯真自然之美。在文气上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

这篇赋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二、《前赤壁赋》中苏轼的精神世界的情感描述

《前赤壁赋》之所以能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精神世界。该赋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各个自然段来找出答案。

整首赋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文中所谓“变”与“不变”的观点,不过是老庄哲学的齐生死、共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

赋的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图,描写的是赤壁的夜景。整篇作品情感变化的开端,是从以下诗句体现出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们可以体味出:“清风徐来”,给人以清爽的感觉;“白露横江”,给人以月光皎洁、夜色沉静的美感;“水光接天”,描绘出江波浩渺的情境。接下来,赋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不难体味到,作者在面对秋江、秋月、秋夜这样的美景时,自有几分舒适与惬意浮上心头,诗兴、灵感在这样的佳境之中也是一触即发,兴之所至,趣也相随,怡然之乐,溢于言表,因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之乐,油然而生。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此中融入了感情,同时赋中的人物的心境也由淡墨轻描而至于重彩浓墨。

赋的第二自然段写客人吹箫,曲调哀怨,行文到此,使情感骤转,由“乐”转而“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缕。”两句将“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基调定在了慷慨悲壮之中透着悲凉的层面上,抒发出作者惆怅、失意的胸怀,流露出哀伤的情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也感人至深。

赋的第三自然段写通过“主客问答”的表现方式,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宣泄作者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同时表现了作者意欲超脱现实、回归自然的情怀。这一段由赤壁联想到赤壁之战,也就是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何为其然也”“……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骊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些一问一答,使文章文理转折自然。赋写“而今安在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对人生短暂的悲叹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悲叹之余,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作者的人生思路大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既然仕途多舛,人生失意事颇多,何不寄情于山水,沐江上清风,赏山间明月,追求人生的自由与快意呢?

此赋写到这里,需要我们争论的是: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准确。

我们可以从此赋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因此,当作者夜游赤壁时,美丽的月夜美景和海阔般的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阅读此赋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文章的意蕴和基调是积极的,达观的。

赋的第四自然段描写作者对于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来陈述自己的见解,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赋中——“逝者如斯未尝往、盈虚如彼莫消长;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等言语可以看出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通过这些无形的渲染使该赋蕴藏着人生的意义,即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生的价值是永恒的。因此,当我们身处逆境中也需要学习苏轼能保持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理性地对待生活。

赋的最后一段写客转悲为喜,主客开怀,以乐收笔。作者采用主客问答这种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乐开笔——由乐而悲——又转悲为喜”。赋中通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言语的表达,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而表现出开阔而超越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作者在仕途失意、苦闷彷徨之后觉得:官位不可迷恋,财富不可贪婪,但可以醉心于自然。因为只有醉心于自然,人生才快意无限。其实,这种心境只不过是作者内心郁结着的痛苦的转移,是一种暂时的代偿性的逍遥之乐,而在其意识深处,则是潜藏着无奈与苦涩。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绪的外观。

“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由初始时的积极乐观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将思路定位在眼前的明月、清风上,由此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使心中的感伤解脱出来。赋中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不仅使全文的结构精湛缜密,而且使全篇起伏变化的感情脉络连贯起来。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三、《前赤壁赋》中苏轼的精神世界的现实思考

《前赤壁赋》借水月之景,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情感的起伏变化既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不平,又表现了作者在失意后善于自我解脱的旷达胸怀,其情深沉蕴藉。

精读此赋后,我们能体会到:苏轼是在借山水披露自己在仕隐之际难以言表落寞之感与对当政者的不满,这些内心情感都隐寓在笔墨之外。他在《前赤壁赋》里所描述山水的如真似幻与自己对山水的陶醉,表现了自己融入自然的逍遥之情。尽管苏轼在《前赤壁赋》没有写自己内心的痛苦,但这只不过是以貌取神,以言写自己的不言之隐罢了。因此,对《前赤壁赋》所表现出的逍遥之乐与超越态度,我们决不能将之看作是苏轼的本意,因为在更深的层面上隐射着对境遇的不满与抗议。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身处苦闷绝境时,他能选择解脱的最好方式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么,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想:苏轼在仕途失意时,心灰意冷,如果总陷在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中,将意味着陷入苦恼的漩涡而不能自拔。于是回归自然,想到面前的长江、山间的明月,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大自然中,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面对苦闷烦恼人生的达观道路。

作者的这种“面对坎坷时能始终积极入世,始终保持着超脱达观”的心态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旷达乐观;人生有喜也有悲,身处有限而心境无限,“悲观”与盲目“乐观”皆不足取,只有“达观”才是人生的高境界。我们可以从赋中看出:苏轼在得意时能够积极进取、执著追求,而失意时他也能正确对待,似归未归、似隐未隐,只是对人生作重新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却没有放弃,灵活地玩味人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仍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外芳,黄清发.真骨傲霜:浅论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J].中州学刊.2002,(4)

3.杨小燕.试论苏轼的人生态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8)

4.吕秋薇.从《前赤壁赋》看苏轼散文的特色[J].理论观察.2007,3。174-175

5.王震.人生诠释——浅议苏轼《前赤壁赋》的哲理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12

6.艾宇翔.苏轼的出世与入世[J].学习月刊.2008,6

篇5: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自荀子《赋篇》创其名后,历史上先后有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唐,科举考试中仍要按声律平仄写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宋欧阳修《秋声赋》已趋成熟。苏轼才华横溢,他摆脱了堆砌典故、拘守声律的束缚,在句法自由、结构自由、韵律自由中,既保持赋的形体,又含诗味的浓郁,且与散文亦迥乎有别。因此,《前赤壁赋》行走自由、似诗如画,可以说是散赋中杰出的代表作。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总之,《前赤壁赋》以文为赋,藏韵于不觉;借客设问,叹人生之如寄。用辞赋之语言形式,却又弃寻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尔乃”“是以”等等也抛而不用。这是大家的苏轼兼取散文和辞赋的优点、手法作赋,是苏轼此赋出新处,亦是绝妙处。

诗化的景情融合

读《前赤壁赋》,我们感到苏轼写的景美。你看,一叶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与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动还是船移,御风还是乘云,是实景还是虚象,说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写得却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写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风月。但是,为什么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答曰:它的景是诗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文章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风”和“月”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轼答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你看,秋江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飘。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文章接着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当然,这中间,苏轼是借景物、地点的关合。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无穷来感叹人生。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起始写来又极似闲笔,在《前赤壁赋》中却因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因为,这景这情,有历史人物的业绩,有古战场的空寂,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文章正是这样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断消长,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达到完美统一,使常景产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达观的人生境界

历来称《前赤壁赋》有《庄》《骚》文法,所谓潇洒神奇,出尘绝俗,此论固然不错。但是,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前赤壁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

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内容述评]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可以这么说,文章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在文章中展开了思想深处的矛盾斗争。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第一段所表达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轼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苏轼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文章末段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但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

艺术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之景,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与月作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

二、主客问答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前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三、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在句式和用韵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则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就用韵而言,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又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围于周郎者乎?”其中“昌”、“苍”、“郎”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赏析(2)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它的特点是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篇6:苏轼《前赤壁赋》名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篇7:苏轼写了《前赤壁赋 》

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苏轼 《前赤壁赋》 赏析

2.苏轼 前赤壁赋 赏析

3.苏轼前赤壁赋的赏析

4.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5.《前赤壁赋》的文章原文及赏析

6.优秀《前赤壁赋》赏析

7.精选《前赤壁赋》赏析

8.《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

9.北宋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篇8: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两个自我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自我,主客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不仅其文学艺术作品像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而且其人格精神, 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对象, 成为他们面临挫折打击时的精神食粮。苏轼一生不断遭受挫折打击, 在官场上, 一贬再贬, 最后流放到当时最偏远的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他贯通儒释道, 在三家思想中从容出入, 并以此来调适自己的心灵世界, 从而能从容旷达地面对人生, 笑傲江湖, “一蓑烟雨任平生”。

然而, 苏轼的内心不是没有矛盾, 没有纠缠, 他的内心世界也是复杂的, 同样面临着困惑和迷惘。苏轼的伟大就在于, 他最终能够化解之, 从困惑和迷惘中走出, 而不是消极避世, 回归田园。他身在江湖, 心系田园, 以出世的心态成就入世的事业。

现在让我们走进他那复杂、矛盾的心灵世界。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 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突然陷入文字狱, 被关进大牢,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 终于出狱, 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遭遇不仅使苏轼在肉体上备受折磨, 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 使他深陷痛苦和矛盾之中。然而作为朝廷的“政治犯”, 他不能轻易向别人诉说。这一时期, 他极为孤独, 在写给朋友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流露出了这种心态:“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渔樵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在《送沈逵赴广南》一诗中也表达了这种孤绝的心情:“我谪黄州四五年, 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 疾病饥寒以死矣”。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只好放浪于山水之间, 从山水中得到慰藉, 并极力从古代的思想资源中寻求拯救的力量。

现在, 鲜活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了,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农历七月十六日, 他来到黄州赤壁之下。此时的东坡先生是孤独的。他有朋友吗?有, 有一位“客”———“苏子与客泛舟”。但真的有吗?没有。其实, 苏子是苏轼的一个“自我”, 而这位“客”是其另一个“自我”。在《前赤壁赋》中, 作者设置了“主客”对话, 以“主客”对话的形式来展开心灵的对话。这里“主客”对话实际上就是苏轼两个“自我”的灵魂的搏斗, 是他在痛苦和矛盾中的苦苦挣扎, 是他在进行自我救赎、自我超越。两个“自我”的斗争过程, 就是苏轼灵魂的自我挣扎、最后获得解脱和拯救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人, 在遭遇挫折的时候, 往往走向山水, 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在山水中找到生命的皈依。所谓“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山水已和中国文人的生命结下不解之缘。苏轼当然也不例外, 他贬到黄州后, 寄情于这片奇山异水之中, 渴望从中得到解脱。七月十六夜, 水上赤壁是一个纤尘不染的世界:“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此时的苏轼沉浸在这个宁静的世界中,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他似乎进入了一个道教神仙世界, 已经脱离了人间, 没有了人间的烟火味。于是他的心灵世界也进入宁静状态, 暂时摆脱了往日的矛盾和痛苦。此时两个“自我”还没有分裂, 人格是合一的。所谓“苏子与客泛舟”, 暗示其人格是合一的, 即主客合一。

“于是饮酒乐甚, 扣弦而歌之。”作者由宁静转而进入快乐状态, 放声歌唱, 苏子歌曰:“桂棹兮兰浆, 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在歌声中, 苏子不知不觉地就流露出了悲伤。悲伤何在呢?苏子怀想美人, 而美人在天之一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往往有以“美人”比贤君之说, 这在屈原就开始了。苏子心中的贤君在天之一方, 而现实却是他在政治上遭到严重的打击。他顿时回到现实, 人格于是开始分裂。人格分裂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另一个“自我”出现了, 那就是“客”。“客”是以一个痛苦的形象出现的:“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客”之箫声是如此之悲伤, 这正是苏轼另一个“自我”的痛苦呼告。于是两个“自我”开始了一番灵魂的殊死对话、较量和搏斗。

苏子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你这箫声为什么这样凄凉啊?你为什么如此之痛苦?“客”此时开始直面他内心的痛苦, 回答道:“‘月明星稀, 乌雀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缭,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其实,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个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纵使取得了盖世的功业, 也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面对历史, 感受到的只有一个字———“空”!人生的追求似乎没有价值, 一切终将化为历史的尘埃, 转而成空。如《三国演义·卷首词》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也如《红楼梦·好了歌》所说:“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客”的痛苦且在进一步加深, 像曹操这样建立了百世功业的人, 都难逃历史之刀的宰割, 何况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呢?当时, 苏轼贬谪黄州, 哪有什么功业可建?只是“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个人是如此的渺小, 如文中所说“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于是“客”有了更深的感伤:“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并且产生了幻想:“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然而他知道, 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只好借箫声来表达这种痛苦之情———“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苏子站出来反驳“客”, 两个“自我”进行正面的交锋。如果说“客”这个“自我”是悲观的话, 那么苏子这个“自我”则是达观的。苏子劝“客”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变者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这是苏轼的相对主义观。水看起来, 时时刻刻在变, 而实际上没有变, 还是一直在流;月看起来, 缺了又圆, 圆了又缺, 而实际上也没有变,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变与不变, 只是相对的。从变者观之, 天地万物都只是短短的一瞬, 在浩渺的宇宙面前, 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短暂和渺小。从不变者观之, 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生生不息的, 从未尝断灭。这里, 苏轼显然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中有这种相对主义思想:“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如果说, “客”陷入于“小我”的悲伤中, 那么苏子则上升为“大我”的达观。这里所说的“物与我”中的“我”, 是“大我”, 指我们整个人类。在生命的长河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匆匆过客, 但正是这些过客使我们人类的生命得以生息绵延。这正如张若虚所言“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于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 都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并不是最终成“空”;而且每个“小我”构成了整个“大我”, 小我虽死, “大我”不灭。这是苏子对“客”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反驳。

然后, 苏子进一步劝说“客”:“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这实际上是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 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就一番功业的, 因此功名不可强求。因为“客”虽然说英雄人物最终成空, 但他们毕竟成就了一番功业, 而自己则混迹于江湖之间, 无法身在魏阙, 成就百世功名, 这就更为悲伤了。苏子实际上在此反驳“客”的这种说法。既然功名不可强求, 那么, 人生的价值何在?苏子认同道家思想, 心灵向往山水 (其实儒家也有此种思想, 只是道家更具代表性) , 在山水中获得灵魂的拯救:“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赏析两首豪放风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沁园春·雪》 下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