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开展 宣传 文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精选8篇)

篇1: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秋秋:一七五 五六七 一二四八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31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151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152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53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154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55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56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157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158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5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160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161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62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163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6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165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166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67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68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69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170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7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172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17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174 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

175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76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

177 由中国的圣诞节“热”来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及融合178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79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180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181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182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83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184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85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86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8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8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89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90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1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92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193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194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95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96 苔丝形象浅析

197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198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9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200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篇2: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摘要】好电影离不开好片名。作为叩响观众心灵之门的声音,电影片名直接反映了其美学欣赏和商业宣传的双重价值。不仅简洁明了地介绍故事情节,引起观众兴趣,还为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媒介。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电影片名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因此,本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标,译者应忠于原意,发挥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关键词】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因素;翻译方法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欧美电影片名的中译现状以及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分析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下,集中探讨文化因素发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在日益加深。作为民族文化产物的影视作品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5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票房再创新高。因此,在国外大片纷至沓来,国产影片走向国际的今天,中国也越来越关注电影翻译业的发展。外国大片的翻译质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上映的国外大片的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原著的语言艺术,正确地传达影片所希望表达的信息外,还关系到它的票房和人气。然而想要译好片名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我们深刻了解影片的主题,还要求我们熟知影片所在地的文化含蕴,因此,从跨文化的视角去挖掘影片的内容与思想,从而才能正确地形象地翻译片名,这对于电影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几个主要因素

首先就是文化差异。电影名称或多或少地反映其所属文化的特征。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各具其特色,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民族代表不同的含义。在中国,我们一直宣称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将龙信奉为圣物。在古代中国帝王也以真龙天子自居。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将龙视为凶残的怪物,它让人联想到残暴和邪恶,将它视为不吉之物。至今为止,西方国家人们谈“Dragon”色变。文化的不同,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大相径庭。中国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爱情电影莫过于《GONE WITH THE WIND》,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前者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它把片名翻译的很美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而后者更符合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因此文化的差异将会导致对电影片名翻译有误,无法正确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涵,甚至还可能引起误解。其次就是审美概念的不同。中国讲究意境美,从唐诗到宋词几乎都可以找出辞藻朴实但是意境优美的诗词,中国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美,表达美的本性。然而西方美学的最

高境界则是追求写实,许多外来影片的汉语译名也多是采用四字结构,这充分表达了中国韵味。众所周知的就有《The End of the Affair》翻译过来为曲终人散,《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和《Ghost》翻译成人鬼情未了,这个翻译堪称经典,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跨越生死爱恋这一影片主题,还用这一凄美的片名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带动票房。达到了艺术与利益的双赢局面。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与技巧

电影片名与新闻标题一样,大多数都是言简意赅但是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它能够直接告诉观众它所要讲述的事情,使观众能够充分建立起客观事物与其相关联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而电影片名多以短语、名词、简单的句子出现,所有它要求颇高,也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在里面,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三种。直译法是最常见的译法。它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和内容的基础下以较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它的思想。比如:Scarlet Letter(红字),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KongFu Panda(功夫熊猫),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Brave Heart(勇敢的心)、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Pearl Harbor(珍珠港)、Rome Holiday(罗马假日)等等。但是这种形式的作品比较少,而它在意境方面都可以与内容达到对等,简单明了,观众一看就可以对影片有个大致的了解,一般这类作品采用直译是最佳方法。音译法就是利用目的的文字符号再现源语词语的发音。当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存在语义空白的情况下,翻译不可能从形式或者语义入手,这时候音译是主要翻译手段。如: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Candhi《甘地》、Harry Potter译为《哈利波特》、Romeo and Juliet译为《罗密欧和朱丽叶》、Jane Eyre译为《简爱》等等。但有的电影片名仅仅通过音译不能完整地表达故事主题吸引观众,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增译,从而弥补文化的缺失,其中最经典则数影片《刮痧》,如果直接翻译为刮痧的话,外国观众将完全无法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翻译为The Gua Sha Treatment,这样更能让外国观众明白,也可以直接表达出它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意译法,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它的精髓,有些电影片名直译可能还会导致译名晦涩难懂,不能准确地表达电影中的信息和文化内涵,甚至还可能引起曲解。比如影片“The Third Man” 如果直译为《第三者》的话人们很可能以为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但实际上本片是一部堪称经典的黑色影片,最终被译为《黑狱亡魂》不仅契合影片内容也符合惊悚片的特点。还有One Flew Over Cuckoo’s Nest中,它其实与鸟窝无关,只是个习语,有疯人院的含义在里面,后来被人纠正为“飞越疯人院”,生动地体现了该片的内容和情节。此外,如果能音译的同时又能体现电影片名的内涵那是最佳的,不然的话,宁愿选择意译。

我们给电影贴上了太多标签,它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人类传达信息的精神产品,它是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有声平台,它是心与心的交汇,同时它也是艺术作品和信息媒体发展的产物。它所给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价值观,而一个好的电影片名好比一个做工精良的名片,做的好可以吸引他人目光,但是如果过于夸大其词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一个好的电影片名既要忠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正确地传达它的主题,这样既能使观众在选择电影、观看电影时产生共鸣,也能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播和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2]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Pinter Publisher, 1990.[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4]周新武.从顺应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57-59.(注:[J]指期刊,[M]指专著)

English Titl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Abstract: A good movie is a good title.As the audience at the sound of the gate, the movie title directly reflects the dual valu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ommercial publicity.Not only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ory, but also the interest of the audience, it also provides a favorable medium fo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the film titl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 in the spiri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the targe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loyal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Cultural factors

篇3: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翻译活动自古有之并一直持续, 如中国古代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的科技文献翻译,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翻译活动等;翻译活动促使了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共存、沟通与交流。[1]但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民族和国家的人们由于文化背景的异同, 其使用的语言也存在着异同, 这种异同会反映在词义中, 这也是翻译的难度与障碍的因素之一。

二、翻译与文化

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人们开始不断探讨翻译的定义和标准等基本问题。以奥廷格为代表的说法认为翻译是将一种符号改变成另外一种符号;这种说法随后遭到了批判, 以费道罗夫和温特为代表的人认为翻译时要注意忠实、全面和等值等要求;而卡特福德、巴尔胡达罗夫和威尔斯等人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替代原语言 (出发话) 的话语材料;什维采尔则认为翻译中应加入文化因素。[2]事实上, 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 所以从翻译的角度看, 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本身的问题, 如语言之间的简单对等之类, 更多的是要用一种语言忠实地反应另一种语言中所呈现的思想和文化。例如:“他工作努力地像一头老黄牛”, 在这里面如果只考虑翻译中词与词之间的忠实和对等因素, 应将其翻译成“He works hard like an ox”, 但是翻译后其真正的意思为“他工作很差, 完全没有效率”, 这与原句意思完全不一样, 而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因素后, 将其翻译成“He works hard like a horse”, 这样才表示“他工作努力地像一头老黄牛”。[3]可见,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不考虑英汉文化异同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会导致翻译的错误。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是其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的, 而他们的语言则是其文化的一面镜子, 语言中不仅仅只包括语言规则之类, 更多的是语言中融入了文化因素,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加入文化因素进行翻译是必要的。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在语言中也有反映, 这是翻译中容易处理的方面, 但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则是翻译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词义的确定作为翻译活动一项重点的基本内容, 在其确定的过程中应考虑文化因素。

三、从文化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定

对于文化, 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定义, 最经典的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的定义, 他指出, 文化是一个融合的整体, 这个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另一种著名的说法则认为语言文化的特质中包含着很多内容, 例如语言所呈现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历程、民族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因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化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价值观和行为观, 引导着人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所以要驾驭一门外语, 学习者首先要有语言能力的成熟, 接着还要有社交语言能力的成熟, 最终才能达到文化能力的成熟, [4]可见文化能力是衡量语言能力的最高标准。

1. 从英汉文化的相似或相同看词义的确定

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一致性, 这就促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这种共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所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过程中词义的确定是相对容易的。但这也分很多种情况, 主要有词字对等、多词同义、一词多义和无对等词等。[5]

(1) 词字对等

词字对等情况主要出现在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中, 如:“Europe”意为“欧洲”, “February”为“二月”, “长城”翻译为“The Great Wall”, “laser”为“激光”等这些词的翻译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词义的确定是比较容易的。

(2) 多词同义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很多同一意思的词, 但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 只能翻译成一个词, 如:汉语中“妻子”、“媳妇”、“爱人”、“夫人”、“老婆”、“老伴”、“堂客”、“内人”等,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即为“wife”;再如:英语中“human being”、“man”、“people”、“person”等, 在汉语中对应的翻译为“人”。[5]P22这些词虽是多词同义, 但是翻译时基本也是对应的。

(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顾名思义是一个词有多个对应意思, 这类词的词义较难确定, 一般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搭配确定词义, 如“delicate”在“delicate porcelain”、“delicate skin”、“delicate upbinging”、“delicate food”、“delicate feature”的具体翻译会根据汉语的搭配分别翻译成“精致的瓷器”、“娇嫩的皮肤”、“娇生惯养”、“美味的食物”、“清秀的五官”。[5]P26事实上, 这类词是英汉翻译过程中经常遇见的词类, 确定词义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搭配。

(4) 无对等词

还有一些是英汉中各自特有的词汇, 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 如汉语中的“阴”、“阳”等, 这种情况下, 一般可以采用音译“yin”、“yang”。

2. 从英汉文化的不同看词义的确定

同时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差异性, 这促成了各民族文化中的个性, 这种个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体现。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过程中的词义确定是需要斟酌的, 如:汉语中一个人被大雨整个浇透或淋透的表达是“他全身湿透像个落汤鸡”, 在翻译成英语时, 这里的“鸡”不能翻译成“chicken”, 因为英语中没有这种表达, 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用“rat”代替“chicken”, 只能将其翻译成“He was wet like a drowned rat.”再如:比喻新生事物的大量快速生长, 汉语中会使用“雨后春笋”这个词, 由于英国没有春笋, 他们的语言中也没有此类比喻, 但是英国人会用蘑菇来表达这个意思, 所以要想表达“工业革命后, 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只能翻译成“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actories have been set up like mushrooms.”。[4]P50

四、总结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这意味着在将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进行翻译转换时, 必须考虑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对于文化的相似或相同处, 可以根据词字对等、多词同义、一词多义和无对等词等情况, 进一步确定词义, 特别是多词同义和一词多义的情况要注意考虑具体搭配情况和语境。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 2008 (4) :6-9.

[2]蔡毅.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J].中国翻译, 1995 (6) :7-10.

[3]刘重德.文化·语言·翻译[J].外国语, 1992 (4) :49-53.

[4]徐珺, 等.英汉喻体文化内涵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外语研究, 2004 (5) :50-53.

篇4:从文化角度看当代电影名称翻译

关键词:文化差异;电影名称; 翻译

一、引言

电影的片名是一部电影内容的凝结或是主旨的体现,是确定整部影片感情基调的点睛之笔。因此,对电影名的翻译不仅仅是将片名的意思翻译出来,更重要的是表达出片名原来要表达的深意。将电影片名中所带有的文化传递给异语观影者,并让观影者想从眼花缭乱的电影中选出自己喜欢的电影实属不易之事。

二、翻译外文电影名时所采取的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对拍摄国家的文化背景作深入的了解才能领会到电影名所要表达的深意。其次,如何对电影名所表达深意用本土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影者接受、明白,又是对译者的另一种考验。

“语言的文化特征包括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译者只有在了解电影名所携带的本国文化信息,才能精确传达出电影名所要传递的信息,这里也涉及到了电影名翻译时的忠实性。

例如Seven在中国上映时被译为《七宗罪》,点名了故事的主线和seven的宗教寓意。“七宗罪”应为Seven deadly sins,是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电影以这七宗罪为主线展开,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等都在呼应着电影主题。而如果译者当初这翻译成《七》,中国的观众根本不会想到这其中涉及的文化差异,不仅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也会对电影的票房打折扣。

译者在翻译时要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尤其是要对片名中的习语及典故有所了解。否则会对影片信息的传达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First Blood 一直被译作《第一滴血》,而在英语习语中,“first blood” 有“首战告捷”的意思。再如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被译作《飞跃杜鹃窝》,而在英语习语中“Cuckoo’s Nest”有“精神病院”的意思,并且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男子在精神病院的遭遇,因此翻译成“精神病院”或“疯人院”会更贴切。否则,这样的翻译不仅没有对电影的宣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还会误导观众。

在对电影名做包含的文化信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英文电影时若能充分发挥本国语言的优势,利用我们汉语的博大精深,那对电影来说绝对是锦上添花。译者借鉴一些汉语习语典故、大众流行语,采取与中国文化相契合,为大众的所熟悉的语言,不仅可以消除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还可以加深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很多时候,译者会发挥我们四字成语或熟语的优势,如A Walk in the Clouds被译作《云中漫步》,Bathing Beauty被译作《出水芙蓉》。讲述保镖与雇主之间爱情故事的Body Guard被译作《护花倾情》,不仅体现了电影的含义,还利用了中国“护花使者”这一概念,对影片内容很好地加以渲染。

除了四字词语、成语,译者也很好地利用了古代诗句。如电影Lolita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养女的畸形戀爱故事。译者将其翻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很好地利用了诗人苏轼的诗句。此诗句本是苏东坡取笑80岁的老友纳了18岁的小妾,其中“梨花”寓发白年老的老友,“海棠”寓正当红颜的新娘。而电影Lolita正是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情节,与这首诗十分吻合,又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可谓翻译的佳作。

三、中国电影“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电影名称翻译问题

中华文化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很多电影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基础进行创作,或者有的电影名是一个成语。有时一个简单的电影名却包含许多,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含义,如何将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传递出去就对译者提出很大的考验。

翻译不能很好的表达电影名原来的意思,英文翻译无法表达汉语的博大精深。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被译作Flirting Scholar,在外国人看来就是“正在调情的学者”,中文名字的精华在“点”上,饱含其中的境界,有一种诗情画意之美。但是英文的翻译,说法较为直接,而且用到“flirting”一词,其中的诗情画意之美全部都被抹杀掉,反而表达不出中文名字所要表达的意思。“调情”一词,在中文中的含义并非褒义之词,然而唐伯虎对于秋香的追求,是用尽了他所有的心思和他的才气才能赢得了他最终的幸福,并非调情中的不认真,所以英文的翻译不够全面。

译者没有考虑翻译中的意象在外国文化中的含义,有的翻译会让外国观影者产生歧义。电影《卧虎藏龙》,片名出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影片进入国际市场后被直译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Crouch”意为蹲伏,而“Hidden”意为隐藏的。英文直译为“蹲伏着的老虎,隐藏的龙”,翻译过于直白,无法体现汉语中卧虎藏龙的意义。除此之外,在中国文化中,“龙”一直是力量、财富、繁荣及权利的象征,中国的历代帝王都自名为龙,中国人也形容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在西方,龙被认为是一种体型庞大、长有双翼、利齿尖刺、颜色多样、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是战争的象征。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龙并不受欢迎。“Hidden Dragon”可能会引起西方观影者的误解。

四、结语

好的电影名称翻译所体现的不仅是译者的翻译技巧,更是在考验译者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与融合。译者只有将电影名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与英文电影所要融入的文化相结合,才能做到基于文化方面的信息传递,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丁雪莲.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法和异化法的运用. 外语交流. 2012. 总第334期.

[2]方梦之著. 翻译新论与实践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M] .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5.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学院报,1998(2):12~1 9

[4]李王侠. 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J].电影文学,2013(7)

[5]单迎春. 西方电影文化及其影名翻译策略[J].电影文学,2011(9)

篇5: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是近几年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有示意(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种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浅析了翻译的.过程,探讨了翻译的本质.

作 者:刘典忠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4)分类号:H0关键词:关联理论 示意 推理 翻译

篇6: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看英语幽默的翻译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幽默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英语幽默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作 者:余渭深 郭丽 YU Wei-shen GUO Li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44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1(12)分类号:H059关键词:概念整合 幽默翻译 整合

篇7: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体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1](P.22)如今,随着世界各地体育热潮的不断兴起,体育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版块,占有极大的地位。全球许多报纸的体育版往往能够占到整个报纸的近四分之一,可见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2](P.2)然而,英语体育新闻在词汇、句型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这些无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新闻的翻译必须跳出以单纯的语言对等为原则的模式而寻求新的发展。[3](P.1)目的论的提出无疑为体育新闻的英汉翻译提供可靠的指导。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4](P.7)因此,译者若能熟练掌握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则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鉴于此,本文拟从目的论的角度对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译者更了解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及功能,并为译者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提供指导,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目的论对体育新闻翻译的适用性。

2.研究现状

2.1 体育新闻与翻译的关系

体育新闻旨在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5](P.48)建国初期以来,体育新闻从一报几刊发展到如今几乎每报必有版面或专栏。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对国外体育新闻的翻译早已成为必然。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人名、地名、队名及体育术语常常被认为是翻译的难点。近年来致力于解决这类问题的专著、词典有近10种[6](P.1),如张菊荣的《体育英语风》[7],梭伦的《实用体育英语》[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奥运广播电视业务英语》[9]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文章从其他角度对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进行研究,如彭菲的《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10]和葛瑞峰的《探析目的论视野下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11]等等,这些都为体育新闻的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是体育新闻的翻译还是存在不足,如译者对语境的误解,缺少专业知识以及背景知识等等。[6](P.1)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帮助译者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并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来译出高质量的译文,从而增强更多人对体育新闻的兴趣并满足其阅读需求。

2.2 国内外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

18世纪以后,欧美的一些报纸便时不时地刊登有关体育比赛的消息,赛马、板球、划船等比赛经常成为报道的内容。1829年,美国第一份运动杂志《美国赛马与运动杂志》问世,之后的《时代精神》、《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等也陆陆续续开始报道体育相关报道。[12]从1883年美国报业先驱约瑟夫·普利策在《世界报》(The World)首次设置体育新闻部和专职的体育编辑起,体育新闻作为一个正式的新闻新闻分支学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3](P.1)在此期间,不少学者也陆续出版体育类书籍,例如威廉·T·梯尔登的《网球的艺术》(The Art of Lawn Tennis)[14]和琳达·泰林顿-琼斯的《改善赛马的性情》(Improve Your Horse’ s Well-Being)[15]等。之后其发展出现多元化,“体育热”开始风靡全球。2.2.2 国内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

1863年11月14日,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上海新报》刊登了上海秋季的赛马消息,揭开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帷幕。[16](P.1)相继地,《申报》、《大公报》、《时报》、《东方杂志》等报刊纷纷涌现,对体育新闻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6](P.1)到20世纪80年代,体育新闻得以正式登上“大雅之堂”。[13](P.1)进入21世纪后,体育新闻在中国的新闻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国新闻报道的主角之一。[17](P.1)不少学者就体育新闻这一主题发表相关文章,如王惠生的《体育新闻深度报道》[18]、邓星华的《现代体育传播研究》[19]和严硕勤的《精彩体育新闻录》[20]等。也有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切入的,如王敏芳的《英美报刊新词的特点与汉译策略》[21]、杨慧勇的《英语体育新闻标题修辞赏析与翻译》[22]和贺明芳的《体育新闻标题翻译浅析》[23]等。当然还有不少其它专门领域的研究,如体育采访研究和体育新闻市场营销学等。这些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为体育新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当前国内外关于翻译目的论与新闻翻译的研究

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首先,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中,发展了以原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24](P.1)其后,汉斯·弗米尔(Vermeer)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25](P.1)最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24](P.1)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目的论研究的文章,如李慧君的《再读弗米尔“目的论”中文学翻译的开放性阐释》[26]和王海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27]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及内容,属于纯理论研究范畴;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对新闻的应用翻译进行探讨,如曾玲玲的《目的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28]和林晓琴的《基于目的论的对电视新闻翻译》[29]等,这些文章的作者把理论用于新闻翻译的研究,证明了目的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我国的翻译之路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2.4关于英语体育新闻的研究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重要形式,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更是不乏体育爱好者。人们主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来关注国内外的最新体育动态,然而当面对国外媒体的报道时,许多人因为语言限制而感到无措。为了帮助更多的国人了解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有不少关于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研究,如林建冰的《体育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30],曹乔卉的《漫谈英语体育新闻的标题翻译》[31]等。但笔者在查阅相关材料后发现,以目的论为指导对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同时体育新闻本身所带有的语言特点和其较强的专业性使得不少译者的译文在满足读者需求这一目的方面不太令人满意。因此,这一角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3.本人的研究思路

本文拟探讨目的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文章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英语体育新闻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进行总结,并结合实例,从标题、词汇、句型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论证:翻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直译、意译和增添等方法,只要能达到文本的预期目的都是可的行和有建设性的。这体现了目的论的核心原则“结果决定方法”。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各种分析,使译者了解到目的论在英语体育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从而使译者能根据体育新闻的特点及其受众来决定体育新闻翻译中的策略。参考文献:

[1] 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李振国.A Study on Sports News Headlin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8.[3] 孙辉,王雪君.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ports News from Skopos Perspective[J].海外英语,2012,(4).[4] 吴波,朱健平.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 加里森.体育新闻报道[M].郝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曾辰.英语体育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技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7] 张菊荣.体育英语风[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8] 梭伦.实用体育英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9]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士教育司.奥运广播电视业务英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版社,2008.[10] 彭菲.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J].新闻前哨,2005,(1).[11] 葛瑞峰.探析目的论视野下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12] 佚名.近代外国平面媒体体育新闻传播[EB/OL].(2012-04-19)[2012-12-05].http://wenku.baidu.com/view/7c64be19fc4ffe473368ab10.[13] 郝勤.体育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Tilden, W.T.The Art of Lawn Tennis[M].New York: Kessinger Publishing, 1920.[15] Tellington-Jones, L.Improve Your Horse’ s Well-Being[M].London: Trafalgar Square

Publishing, 2004.[16] 薛文婷.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历史研究(1840-1949)[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7] 陈俏俏.当代报纸体育报道标题语言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18] 王惠生,郭讲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9] 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0] 严硕勤.精彩体育新闻录[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21] 王敏芳.英美报刊新词的特点与汉译策略[J].海外英语, 2010,(5).[22] 杨慧勇.英语体育新闻标题修辞赏析与翻译[J].考试周刊, 2010,(43).[23] 贺明芳,刘洪泉.体育新闻标题翻译浅析[J].考试周刊,2007,(3).[24] 佚名.百度百科[EB/OL].(2012-02-19)[2012-12-12].http://baike.baidu.com/view/2518302.htm.[25] 都建秀.目的论框架下的主体性研究[J].读与写杂志, 2007,(5).[26] 李慧君.再读弗米尔“目的论”中文学翻译的开放性阐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篇8: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通过文化交流开展对外宣传容易攻破意识形态壁垒, 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其中, 借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开展外宣工作更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 包括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工艺以及包含神话、传说故事等在内的口头传承文学。民俗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 与民众所处的特定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悬殊差异, 在民俗外宣翻译中做到民俗文化的“全真传真”, 可以说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

如何翻译民俗外宣资料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成为值得翻译工作人员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 在分析民俗文化外宣文案的基础上, 从凸显翻译宣传效果的角度探讨民俗外宣翻译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1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20 世纪70 年代, 以1971 年凯瑟琳娜·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莱斯在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即从原文和译文的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1]。 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在莱斯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1 几种交际功能”[2]。 20 世纪90 年代初, 德国学者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提出 “功能+ 忠实”这样一个概念, 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 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到的功能确定的, 这种联系也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标准[3]。

功能翻译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因此, 与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推崇等值论的传统翻译理论相比, 功能翻译理论表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对翻译实践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民俗文化外宣资料的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

莱斯 (1984) 从译文功能的角度将源语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感染型文本”和”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 建议根据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 信息型文本用于传递事实, 翻译时首要目的是保证信息准确;表情型文本重形式和美学效果, 译文关注原文的美学和艺术形式; 感染型文本关注引发接受者行为反应, 呼吁或说服文本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 译文应在目标语接受者身上产生预期的反应[2]。此外, 赖斯也指出绝大部分语篇不是绝对的属于一种类型, 而是具有语篇类型的多重性。

民俗外宣不仅要向读者介绍民俗文化的信息, 展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更要召唤世界读者融入深刻的中华民俗文化内涵。 所以总的说来, 民俗外宣材料是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结合体, 其预期功能就是跨越文化障碍, 在目标语文化中再现其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及劝诱功能。

3 民俗外宣翻译的标准、策略和方法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 民俗外宣翻译中, 应根据民俗文化外宣资料的译文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把握翻译标准, 谨慎选择翻译策略, 灵活采用翻译方法。

3.1 挖掘文化内涵, 选用补偿策略, 充分运用解释性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坚持“功能+忠实”的标准, 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准确、忠实, 更要注重其实际效果在中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 译者不能完全被“忠实”的翻译思想所左右, 而要积极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层涵义, 选用变通补偿策略, 运用解释性翻译方法, 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谓补偿策略, 是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 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缺损, 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 马红军先生 (2003) 认为只要释义或变通是为了再现原文语言效果及传达言外之意, 均可归于补偿[4]。本文中补偿是指为了再现民俗文化内涵而采取的各种释义或变通策略, 包括阐释、意译、改写等解释性翻译方法。

China Daily的一个 “元宵节”译例, 充分说明民俗外宣翻译中选用补偿策略运用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February 26 this year,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he festival traditionally features big fireworks display, mass performance of yangkou folk dances, land boat stilt walking, lion dances and dragon dances. Other main activities are to appreciate the bright nightscape highlighted by colored lanterns, or to enjoy yuan xiao or glutinous flout balls with sweet or meat fillings. 文中 “元宵节”的解释性翻译不惜笔墨, 用了三个长句近七十个单词, 详细、完整、准确地挖掘并传递了这一节日内在的文化内涵。

中国菜名的翻译更是体现了了民俗外宣翻译中的补偿策略的运用。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菜肴赞不绝口, 但有些菜名如“全家福”、“玉扳禅师”如果直译却容易让他们如坠五里雾中。对于这样的“写意”型菜肴名, 要采取意译法译出菜肴的烹调法、主料和配料, 将“全家福”、“玉扳禅师”译为“stewed assorted meat”, “stewed potatoes with mushrooms”。更多中餐菜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味。素有闽菜之首的美誉的佛跳墙, 如果按中国菜名直译为“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所以, 要加简单解释, 将“佛跳墙”翻译为“Futiao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being lured by its smell of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挖掘菜名的文化内涵, 运用解释性翻译展现其中的民俗情趣, 不仅使外国读者容易理解, 而且吸引更多的外国读者体验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3.2 保持民俗特色, 最大限度地选用异化策略, 恰当采用音译 ( 或加注) 直译 (或加注) 等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指出:翻译策略受翻译目的制约。 民俗文化英译的目的在于促进华夏文化走向世界,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为了使民俗文化特色在翻译中得以再现, 翻译中应尽量保留原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最大限度地选用异化翻译的策略, 恰当采用音译 音译加注直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

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 (1997) 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 异化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5]。 民俗外宣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在翻译民俗文化外宣资料时应尽可能选择异化策略, 正如葛校琴 (2002) 指出, 在从由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时, 选择异化策略, 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抑制文化霸权[6]。

汉语中有很多语义空缺的民俗词语, 如“馄饨”、“旗袍”、“太极拳”等, 如果借用英文的近义词翻译为:“dumpling”, “a kind of grown worn by Chinese women”, “shadow boxing”, 西方读者便无法领略到独特的中华民俗文化色彩。 所以, 翻译这些民族色彩很浓的专有名词时, 前辈们大胆选择异化策略, 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把汉语的词语借过去, 分别翻译为 “wenton: a kind of dumpling made with thin wrappers, usu.served in soup”; “cheongsam:body -hugging woman’s dress originating from Manchus”; “taijiquan, school of popula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marked for slow and graceful movements that are designed to attack or counterattack, keep fit, prevent and treat diseases”。 于是产生了西方读者最初感到陌生但逐渐接受的英语新词: “wenton”, “cheongsam”, “taijiquan”。 这种异化翻译凸显了华夏文化身份的清晰度, 引领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另外, 汉语中还有一些具有民俗色彩的谚语、俚语, 也宜采用异化策略, 运用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 保留俚语俗语的中国民俗特色。“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富有中国民俗特色的俚语。 如果借用英语谚语对应的表达法翻译为: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使读者一目了然, 但平淡无奇、 索然无味。 不如异化直译为“Money makes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 保留原文中 “鬼”、“推磨”的形象, 以其陌生的文化内涵吸引外国读者的注意, 帮助外国读者在感受独特的华夏民俗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3.3 再现民俗韵味, 把握文体翻译策略, 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

目前翻译界不少人倾向于把翻译研究的视点扩大到文体, 也就是要求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文体特征了如指掌, 并作为构建译语语篇的重要参数。民俗文化除具有文化的共性外, 还具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如蒋红红 (2007) 指出, 民俗具有两个鲜明的个性:民俗是通俗的民间文化, 又是说话的文化[7]。所以, 民俗文化口语化特征较为明显。翻译民俗文化时, 要尊重原文语体风格, 注意使用口语体, 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 再现原文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富有美感等民俗韵味, 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

方言俚语的翻译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翻译中文体翻译策略的把握。方言俚语带有口头语体的色彩, 是一个地域的名片, 每一句无不浓浓地散发出养育她那片土地的风土民俗。 如青岛人把傻子称为 “膘子”, 而北京人却将之称为“二百五”。翻译时如果直译为fool, stupid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方言俚语的民俗特征。 不如套用英语的俚语blockhead or dumbbell, 与原文在风格上比较接近, 无疑会使语言更加通俗地道。 同样, 汉语中的 “老爷子”、 “小菜一碟”、 “歇个脚”、 “没着了”等口语, 翻译中也尽量借用英语中口语化的表达“pop”, “a piece of cake”, “get a load off one’s feet”, “be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 以保留原文生动诙谐、口语化的文体风格。

另外, 民俗文化生动鲜活, 口语化地娓娓道来, 读起来朗朗上口, 翻译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娓娓动听, 尽量避免冗长、复杂的句构, 从词语选择、句式等方面保持译文与原文的文体风格对等。 例如, 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的一段:英台突然建议他俩应即时就在草桥结拜为兄弟。两人立刻写好名帖, 盟誓他俩应像亲兄弟那样互相忠贞不渝。山伯十九岁为兄, 英台十七为弟。银心在香炉上点好了香放在地上, 目睹两人换帖成为结拜兄弟。 译文为:It was Yingtai’s sudden suggestion that they should become sworn brothers then and there. The two wrote out name cards at once, testifying their faithfulness to each other as blood brothers. Liang Shanbo aged 19, was elder brother, Zhu Yingtai aged 17, younger brother. Yinxin lighted joss sticks in the incense burner place on the ground, witnessing the two become sworn brothers as they exchange the cards. 结拜兄弟、香炉上点香和名帖、换帖展示了中国古代兄弟结拜仪式, 这些词语富有古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 其语体风格在译文中通过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再现。 同时译文也注意了民间故事的语篇范围和语体色彩, 多采用英语的松散句、平衡句和长短句相间,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口语体风格。 在朗朗上口的地道英语口语中, 西方读者欣赏到弥漫着浓厚古文化气息的中国民间文学。

4 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 为民俗外宣资料的英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民俗外宣翻译中, 译者应突破传统翻译观念, 把握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 遵循挖掘文化内涵、保持民俗文化特色、再现民俗韵味的翻译标准, 恰当选用补偿、异化、文体等翻译策略, 充分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等多种翻译方法, 争取使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 “最近距离”, 从而实现译文传播中华民俗文化成果的预期功能, 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摘要:民俗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其翻译是语际翻译的难中之难。德国翻译理论功能派提出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为民俗外宣翻译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文章将在分析民俗外宣文案的基础上, 探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民俗外宣翻译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民俗外宣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Nord, 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0) .

[6]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J].中国翻译, 2002 (5)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换个角度看生活(作文) 下一篇:教师角度看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