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纪律(精选8篇)
篇1: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纪律
工地安全作业纪律
一、进入工地人员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严禁违章作业。
二、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
三、高空作业必须挂好安全带。
四、生产现场工作,不准赤膊、赤脚或穿拖鞋、高跟鞋。
五、严禁酒后上岗工作。
六、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无证人员禁止从事特种作业。
七、不准在施工现场戏耍,打闹或私自乱动机电设备。
八、不准在施工现场往下或往上抛掷材料、工具等物件。
九、施工现场一切安全设施装置及安全标志牌,禁止随意拆除或移动。
十、禁止带小孩进入施工现场;禁止在危险区通行。
篇2: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纪律
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更好全面完善车间管理水平,提升整体车间工作效率,改善现场工作面貌,提高公司领导及客户认同度,同时提高工厂的综合效益,特制定以下车间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苏州生产部车间员工。
三、具体内容:
一、现场纪律
1、正常上班期间,不得靠在机台上,在生产现场玩手机。
2、正常上班期间,严禁任何人无故离开生产现场。
3、为保证工作效率,生产部员工,任何球类运动必须在交接班后进行。
4、没有上岗证的员工不得独立操作机器或是检验产品。
5、任何人进入斑马线内,都必须佩戴安全眼镜;所有操机员工必须穿安全鞋。
二、现场5S:
1、所有生产线的物料摆放严禁超出黄色斑马线,物料必须分类汇总,标识状况必须统一。
2、车间全体员工及管理层要有良好成本管控意识,做到:随手关电、关水的良好习惯。
3、车间每一个操作工位“5S”责任区域指定由该工位员工负责监督、维持,并纳入员工整体工作考核指标。
4、上班期间,车间内必须随时随地保持车间整洁,如:工具摆放、地面干净度、物料摆放标识等。(注:严禁私人物品如手机,钥匙圈等摆在产线)。
三、质量&GMP:
1、质量第一的准则。
2、报废品必须放在指定的区域,严禁放到任何其他地方;待判品必须放在指定的地方。
3、任何人从任何工作区域拿走任何产品必须在交接班记录上登记,返还必须做确认并登记,并且产品有明确的标识。
4、生产台面上,严禁出现与该生产工单无关的任何规格物料及不良品,所有物料必须标识;不良品区域必须指定区域摆放并标识。
四、产量:
1、所有的产品数量、报废品数量必须在交接班记录上有准确登记,并且 良品数+报废品数=程序里的生产总数。
2、领班在巡线时要进行合理评估员工技能,进行合理工位调配,要尽可能将生产线“瓶劲”工位进行调整,可请求生产技术员指导。
3、领班,在生产任何一个工单时,必须要提前确认下一工单生产什么?该准备什么?所有产线 物料及停线告急,必须要提前1H向计划及自己主管“报警”;切误造成过多人员在产线等待工作现象。
4、领班必须要及时准确填写各个生产管理看板,及时汇报及分析生产异常原因
Shanghai
五、物料:
1、物料员必须要确保所有制令单物料,在上线2H前必须备好现场,物料不齐在领料时及时反馈给计划。
2、领料过程中,物料需要清点。
3、领料交接过程中,必须要物料员与仓管双方签字为准,物料员在签字时间,必须要核清物料用量及实领料数量无误后,方可签字确认。
4、在产品流到下道工序时,必须确认数量准确无误。
六、其它方面:
1、所有车间员工请假,必须要以书面流程进行,由当时请假人填写请条——领班审批——部门主管签字后方可生效,否则视为旷工,请假超出3天者,当时必须提前一周填写请假条;请假1天,需提前2天填写请假条,按以上流程运作方可生效;严禁电话、短信以及代请假。
2、对领班、生产主管任何工作安排和调配觉得有不合理的地方,可直接反馈,可以以书面的形时,所有汇报,都必须查核确实,确认情况属实情况并结合公司相关规定然后并给予回复处理。
3、所有车间管理人员(包括领班、技术员)必须不折不扣的第一时间宣导执行公司的各种工作任务指令,必须要用正面合理渠道进行,切勿以公济私方案思想处理工作。
4、生产部是一个团队,也是一个集体,要想这支团队、集体在同行业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效益和辉煌,没有一个完善有效制度约束
篇3:钻井安全作业人员可靠性分析
众所周知,石油钻井工程是隐蔽性很强的地下工程。人们依靠各种钻井技术装备和施工工艺,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完成了一系列钻井工程项目,并且能对钻井过程进行实时判断和有效控制。然而,由于受到地质条件、装备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规范、施工经验以及现场作业者熟练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加上钻井管理体制和钻井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钻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甚至导致全井报废,从而延缓勘探、开发进程。可见,钻井工程事故是钻井施工过程的大敌,保障钻井安全作业,减少或杜绝钻井工程事故的发生,始终是钻井科技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目标。
随着各类钻井工程事故的发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钻井系统风险和可靠性分析的研究工作,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减低事故后果危害程度。尽管引起钻井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往的钻井系统可靠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钻井设备本身,关注井的设备故障。随着可靠性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钻井系统的可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人的因素在系统事故中所起的作用。
石油钻井工程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通过对石油钻井行业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分析表明,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事故占60%~80%,可以看出,人的可靠性在石油钻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人的失误,人为什么会产生失误,人的失误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对人的可靠性因素的分析,是石油钻井安全作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
石油钻井作业的特点
与其它行业一样,石油钻井也是一个复杂生产体系,在安全作业的要求方面有共性也有差异。因此,在讨论石油钻井安全作业与人的可靠性问题时,首先要全面了解石油钻井作业的特点。
油气钻井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系统工程,且作业风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钻井施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也很特殊。这些都决定了石油钻井作业过程是个危险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生产过程。其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野外露天作业、施工条件恶劣;
(2)特殊工种多,存在职业危害;
(3)手工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多、劳动强度大,容易使人疲劳、分散注意力,导致事故的发生;
(4)立体交叉作业多,须多人配合,在设备搬迁、事故处理、提下钻具、下管等环节和工作环境中常需多人、多工种相互配合,立体交叉工作。如果指挥不好、衔接不当、防护不严,就有可能造成相互伤害;
(5)高处作业较多,钻塔高度较高,在钻塔安装、提钻、下管等工序中都须爬上钻塔高处作业;
(6)电设备较多且布置分散、移动频繁,钻机各部分均为导体,极易发生触电事故;
(7)施工场地杂乱、泥泞,周围有泥浆坑、泥浆沟和井管、滤料等物料和设备,且容易跑冒泥浆;
(8)设备笨重。设备均为铁器,在维修和移动时,经常发生磕碰;
(9)施工场地分散,变换频繁;
(10)临时员工多。目前大部分井队一线作业工人中,农民工约占40%~70%,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淡薄。
人员可靠性分析对石油钻井的重要性
随着人-机-环境系统的日益复杂,系统同时也潜在着巨大的经济和安全风险。据不完全统计,近海石油钻探中人的失误导致的事故占70%;1974至1989年间我国共发生百吨级以上的油井溢油事故23起,其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溢油事故占53%。随着硬件及设备本身的可靠性日益加强,人的失误对于系统失效的贡献相对来说就更加重要了。这种贡献不仅仅与有限的系统失效有关,而且也与重大的灾难事故有关。表1是近些年来发生的与人在系统中的可靠性有十分密切关系的钻井伤害事故事例。
石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大责任。同时,石油行业又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高风险行业,油气产品具有易燃、易爆、高压等特点,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12.23”特大井喷责任事故的发生,使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石油行业所从事的高危险性工作,石油生产的复杂系统对于大众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如果不把人的失误对于这种风险的贡献考虑进去,那么对于任何风险的评价都将是过于乐观的,因而很容易忽视在石油生产过程中人的失误所带来的危险。
随着油气钻井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装备更加现代化,其装备的可靠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显得人的可靠性在石油钻井工程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对人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价更是必不可少。实现石油钻井安全作业,不仅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可靠性,严格操作规程和科学的组织,关键是要提高人的可靠性。“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发生说明,作为施工单位的川东钻探公司技术和装备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没能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对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生产人员应该具备的技术素质和技术能力没有进行可靠性评估,使这场灾难的发生成为必然事件。
人的可靠性是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机器设计、工作环境和组织管理工作,都可能成为人失误的潜在因素。由于人-机-环境系统具有某些不确定性,给人的可靠性分析带来了困难。进行人的可靠性分析的基本途径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等有关理论,针对被分析的人-机-环境系统的特点,分析人的失误机理,建立人因可靠性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进行人的可靠性评价。目前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管理决策在人的失误行为中的重要性,关注的焦点更加集中在加强人员培训、恰当的人员配置、完善设计与规程和提高管理质量等诸方面,以此来替代仅仅对事故责任者的惩罚。
石油钻井作业与人的可靠性分析
1钻井作业中人的失误特点
在石油钻井作业过程中,系统的失控或失效造成的事故都源于人为失误。据统计资料分析,在石油的钻井作业过程中60%~80%的事故归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是指“在规定时间和规定条件下,人没能完成分配的功能和任务”。实际上,人在客观的生产实践中会出现很多差错,比如一些错误的想法、决策、欲望等,并由此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然而人又能迅速改变其思想、看法、行为,所以有时即使是想错了,或者做错了,也能及时的加以纠正,并不能造成后果,而这类人的错误则不能视为人的失误。人的失误可以更准确的定义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正确地完成一项任务或一项操作,或者超出任务要求以外的一些行为,使系统的能力降低、退化或者至少潜在的对系统功能退化影响的人的行为。所以,人的失误是指人员的一组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超越系统可接受的极限行为,它具有可预防性与可纠正性的特点。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的结果表明,引起人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认真分析发生人的失误特点,对于加强防范、提高操作的可靠性,保证石油钻井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人-机-环境”系统的高度去分析人的失误发生的现状,可以看出人的失误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1)人的失误的重复性
人的失误常常会在不同甚至相同条件下重复出现,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的能力与外界需求的不匹配。人的失误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尽量地避免;而一般的机器、设备一旦发现失效原因存在时,就可以通过修改设计而加以克服,使它不会重犯。
(2)人误的潜在性
人的行为有时不会立即引起系统的故障或失效,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造成系统执行功能或投入使用时发生故障,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失效。因此,在考虑造成系统失效的或灾难性事故的人的作用时,需要分清两类重要的失误:一类是显性失误(active),他的作用或效果几乎能够立刻体现出来;另一类是潜在失误(latent error),它的效应可能在系统中潜伏很长时间,只有当其与某种其他因素联合在一起,超越了系统的防护限度时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例如:“12.23”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特大井喷事故造成的巨大伤亡,在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也是罕见的。对井喷事故负有重大责任的6名责任人,每个人都只是灾难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他们单一个体的差错或疏忽还不至于铸成大错,造成灾难性后果。但是,每个环节一次又一次的疏忽和违章,一连串关键时刻的迟疑与失误,就会使一个常见的事故激变为一场难以逆转的灾难。
(3)人误的情景环境驱使性
人在系统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当时的情景环境。硬件的失效、虚假的显示信号和紧迫的时间压力等因素的联合效应会极大地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人误的产生除了与人的自身素质、个性、经验、培训水平有关,还直接受到工作环境设计不良等因素的影响。
(4)人的行为所固有的可变性
人所固有的可变性是人的一种特性,没有人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做两遍事情,起伏太大的变化会造成绩效的随机波动从而足以产生失误,这种可变性也正反映了人的失误不可能完全避免,也是人发生失误行为的重要原因。
(5)人的失误的可修复性
人的失误会导致系统的故障或失效,然而也有许多情况说明,在良好反馈装置或人员冗余条件下,人有可能发现先前的失误并给予纠正。此外,当系统处于异常情况下,由于人的参与,往往可以得到减缓或克服,使系统恢复正常状况或安全状态。
(6)人具有的学习能力
人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改进工作绩效,而机器、设备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工作过程中适应环境和进行学习是人的重要行为特征,而学习效果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的动机、态度等。
2影响钻井作业人员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当把人作为可靠性的研究主体时,与研究产品的可靠性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产品的可靠性是由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环境决定的,而影响人的可靠的因素则要灵活得多、复杂得多,需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影响人的可靠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的自身因素
包括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训练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可靠性。
生理因素:疲劳、厌倦、患病、酒精或药物滥用等。当人体处于“不适”的生理状态或滥用了一些药物时,就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的判断力减弱,进而造成人为差错的发生。
心理因素:认识能力、情感、意志力、个性倾向等。认识能力是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逻辑思维能力等。如果人的认识能力较强,就会具备良好的判断力,不易造成人为差错。人是“感情动物”,情感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比如家庭矛盾、亲人病故、升职、中奖等意外的打击或惊喜,都对人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意志力反映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一般来说,意志力较强的人,更容易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而个性倾向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整个精神面貌上的差异,其核心是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
训练因素:熟练性、经验性、技巧性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人的可靠性。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一组未经训练的人员,完成一定数量的电话接线操作,第一个小时的平均差错率为2.3%,同一组人员经过第一个小时的培训之后,第三个小时的平均差错率降为1.2%,下降了约一半。这是因为操作人员经过第一个小时的操作及培训,其熟练性、经验性及技巧性方面都有所提高,从而造成了人为差错的大幅减少。
(2)环境因素
包括工作场所的设计布局、照明、温度、湿度、音响、振动、粉尘、高空、气味及色彩等。环境因素对人的可靠性影响很大,当人处于一个不良的工作环境,比如工作场所设计不合理,照明太亮或太暗,温度、湿度太高或太低,强噪音、高空作业等都会降低人的可靠性。而颜色也是环境的重要条件。如果在工作场所及操作设备上运用合理的颜色,便可构成一个良好的色彩环境,从而提高人的可靠性。研究表明,不同色彩对人起着不同的心理作用,如红色在生理上起着增高血压及脉搏的效用,心理上起着兴奋作用,适用于一些警戒性标志,提醒操作者注意;黄色在生理上近于中性,有暖感,适于一般工作场所;绿色在生理上起降低血压和脉搏的作用,心理上起镇静作用,适用于工余休息场所。
(3)所操作对象的设计、使用规程等因素
若操作对象的设计不合理或没有防错设计,极易造成人为差错。如某航空公司机务维修人员在排除苏制图-154飞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故障过程中,误将正、负插头插反,起飞后不久即空中解体,发生特大飞行事故。这起人为差错除了维修人员未按程序操作,检查人员未按要求进行检验外,还由于该插头安装位置隐蔽,目视检查难度很大,而且两个插头的规格形状完全相同,没有防错设计所造成的。
(4)管理方法及规章制度方面的因素
管理方法确定了,规章制度制定了,而且人员也按制度执行了是不是就一定能够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呢?也不能肯定。因为管理方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现在飞机维修行业普遍应用的可靠性维修管理方法,就是在传统的维修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规章制度也是人定的,本身可能就存在缺陷和错误,有时甚至成为造成人为差错的直接原因。如某石油装备公司生产的某种PCB钻头,按生产厂家的规定要求300h更换,但只用了280h,便由钻井工作人员发现钻头根部存在裂纹,及时进行了更换。把信息反馈给生产厂家,生产厂家经过复查发现原因在于数据计算发生错误,钻头的实际寿命应为260h。正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细致认真,及时发现了这起“制度上的错误”,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极为复杂,但最终可以归结为人的内在状态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内在状态可以用意识水平来衡量;当人处于不同觉醒水平时,其行为的可靠性有很大差别。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压力,这是影响人的动作及其可靠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人的工作效率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曲线表明,压力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因素。事实上,适度的压力可以使人保持警觉,反应迅速、动作准确,且事故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的可靠性是十分有益的;压力过轻易使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观动力和工作积极性。但是承受过重的压力会使人的理解能力降低,对意外的刺激反应不灵敏,动作不准确,发生人为差错的概率比其在适度压力下工作时高。
3钻井作业中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1)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方法介绍
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是在人为失误识别和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评估给定系统在给定环境下人的单元失效的可能性。人的可靠性的评价结果既可以确定现有系统的安全水平,也可以用来预测设计中系统的安全水平。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己经提出了多种HRA方法。按照分析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也称为两代。第一代HRA方法的基础是人的行为理论,即以人的输出行为为着眼点,不去探究行为的内在历程,因而又将其称为静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第二代HRA方法结合认知心理学,以人的认知可靠性模型为研究核心,着重研究人在应激情景下的动态认知过程,包括探查、诊断、决策等意向行为,因此,人们又将第二代HRA称为动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第一代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第一代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一般将人的完成任务的操作事先分解为一系列由系统功能或规程所规定的子任务或步骤,并分别对其给出专家判断的人为失误概率值(Human Error Probability,HEP),同时使用人的行为成形因子(Performance Shaping Factor,PSF)在不确定性范围内进行修正。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技术有:人的认知可靠性方法(Human Cognitive Reliability Method,HCR);成功似然指数法(Success Likelihood Index Method,SLIM);人为失误率预测技术(Tecimique for Human Error Rate Prediction,THERP);方框图法(Block Diagram Method,BDM);影响图法(Influence Diagram Approach,I DA);人为失误评估和减少技术(Human Error Assessment Reduction Technique,HEART);人的可靠性评估社会技术方法(SocioTechnical Assessment of Human Reliability,STAHR);人的失误因子分析法TESEO(Tecnica Empirica Stima Errori Operatori)等。
●第二代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为了克服第一代HRA方法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第二代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在多种学科(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可靠性工程相互结合)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产生人的行为情景环境及这些情景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动作的,并与行业系统的运行经验和现场或模拟器获得的信息紧密结合。第二代HRA特点主要是强调人在事件的发展进程中的倾向,认为人的动作和行为是当时的情景环境“建造”的,重点探究人在不同阶段的失误行为与诱发环境的关系。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二代可靠性分析方法主要有:人的失误分析技术(A Technique for Human Error Analysis,ATHEANA);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方法(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 CREAM;失误意图法(Error Of Intention,INTENT);认知事件树系统(Cognitive Event Tree System CO-GENT)等。
HRA方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两代数十种方法,而每种方法又有各自的优缺点。由此可见,HRA方法在钻井领域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对其方法进行比较选择这一艰难任务。
(2)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评析
研究人员曾经从精度、有效性、有用度、成熟度这4个方面的比较标准对7种常用的HRA方法做过比较(如表2所示),指出了第一代HRA方法的不足之处,如缺乏心理学基础、缺乏人的可靠性数据、对行为成形因子的考虑和处理不够充分、正确性和准确性难以验证、将完成任务的动态局面作静态处置、有意高估人为失误概率评估值等;而第二代HRA方法,力求克服第一代HRA的缺点,但通过比较标准发现,第二代HRA方法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包括数据缺乏问题仍未能解决,过度依赖专家判断的情况依然存在,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度仍然过高。
为此,对于钻井领域,在今后HRA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应该着力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前期行动对后续行动的影响问题、行为成形因子之间的依赖问题、不同方法甚至不同分析人员同一种方法的结果差异问题。
(3)建立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方法至今,有众多的研究机构、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HRA方法,数量达20多种。但由于定量化人的行为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HRA领域的发展还不理想。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不足。
而在钻井工程领域中,至今对HRA的研究很少,也很薄弱。为此,在建立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时,本文在此提出:应对主要的经典HRA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借助现有的评价标准,得出比较结果;然后,结合钻井作业实际,选取合理的HRA方法,将其他HRA研究较成熟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有机地运用到钻井领域。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建立钻井作业中HRA方法的基本思路:
●界定研究对象。本文将钻井作业事故作为人误事件。钻井作业事故是指钻井工程中的非计划的和期望的操作或不安全行为造成不希望的后果的事件,在这当中,引起钻井作业事故的原因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人的因素,本研究限定在人的因素方面。
●按照认知模式建立钻井作业事故中人的行为过程,以此为依据建立人的可靠性分析图。
●按认知过程识别钻井作业事故中人的失误行为。
●识别不安全行为背后的失误迫使条件。
●收集数据,量化人误概率和失误迫使条件。
●分析钻井作业事故中人的可靠性,探讨提高人的可靠性的途径。
钻井安全作业中提高人员可靠性的途径
油气钻井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系统工程,且作业风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钻井施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也很特殊。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人的大量参与,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和人的体力、精力都有局限性,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变化,要求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出现差错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事故中人的特点,分析人为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或将差错后果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从而提高人的可靠性。在此,木文结合钻井作业的特点及其人的可靠性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事故预防与安全对策措施,以控制钻井工程事故中人的因素对钻井安全作业的影响。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要确保钻井安全作业,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提高人的素质就要从教育入手,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
安全意识教育,是钻井安全作业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安全意识教育,进一步提高领导和广大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从思想上奠定安全生产的基础。同时,安全意识教育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前提。安全知识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知识教育让员工了解与钻井相关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等。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责任管理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企业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工人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事情及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的制度。钻井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其中必须包括明确的安全生产指标、有针对性的安全保证措施、双方责任及奖惩办法。钻井队队长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全面负责,承担施工生产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目标的责任,同时也承担进行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责任。钻井队队长在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中承担组织、领导安全生产的责任的同时,还要建立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如钻井队安全副队长安全生产职责、钻井队指导员安全生产职责、井下工程技术员安全生产职责、钻井队专职安全员生产安全职责、钻井司钻安全生产职责、钻井副司钻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
3加强岗位安全技能训练
掌握处理各种事故的措施技巧,在事故面前不慌乱。建立完善的施工前安全检查制度,在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时不得强行开工,对社会性事故有合理的应急措施,在各种作业环境和设备状态下首先要想到安全。
4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
在员工中创造学技术、学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员工自觉学习业务和相关科学知识,全面提高操作人员的思想、技术素质,认真学习钻井安全操作规程,在生产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同时,还要具备在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处理办法,找好退路。
5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素质,强化安全监督
安全监督的工作主要在生产现场,按照钻井公司HSE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安全、质量监督。建立职业监督队伍,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监督机构。严格履行钻井监督职责,坚持施工过程中“安全”否决权;严格按设计施工;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不断提高钻井队施工水平。
6完善钻井技术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钻井技术管理制度,使井队施工管理标准化,施工过程规范化、科学化。组织制订统一的井队技术管理责任制,是队伍标准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结束语
人的可靠性是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机器设备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影响着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钻井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在关注机器设备的可靠性时,我们更要关注人的可靠性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篇4: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纪律
摘要:如何培养开发高素质生产作业人才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促进农村电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电网企业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为农村电网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前提。
关键词: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63-02
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电网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者,如何培养开发人才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促进农村电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长期困扰电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难题,而胜任素质理念和方法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农村电网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保障。
一、胜任素质相关理论
胜任素质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1973年,麦克里兰教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f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的文章,正式提出了胜任素质的概念,开启了胜任素质(competence&competency)研究的先河。他认为胜任素质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此后,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胜任素质研究中,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胜任素质概念。尽管学者们在胜任素质定义的表述上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胜任素质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范围包括个人知识、技能、动机、态度、特质等;胜任素质是可衡量并可藉由培训与发展来加以改善。后来,学者们开始对胜任素质的内涵展开了深层次的研究,并試图根据具体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职责,将胜任素质按照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结构组合比例建成胜任素质模型,以此来测量员工的胜任素质。
目前,胜任素质研究已成为近30年来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胜任素质模型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行业及企业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型构建方法——职位胜任素质测评法(Job 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JCAM)。本研究将根据JCAM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探究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的胜任素质。
二、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流程及方法
本文以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该企业发展战略、农电工现时人力资源状况,借鉴JCAM现代胜任素质模型构建流程和方法,建立适应农村电网发展的农电工胜任素质模型。
1.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必须紧密结合公司战略目标并以其为指导方针,从而构建符合公司文化、目标及内外部复杂环境的胜任素质模型。
2.农网生产作业人员岗位职责分析
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之上才有意义。研究将对生产作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及岗位职责进行分析,以此作为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重要参考。
3.收集、整理数据信息
收集数据、整理信息的工作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关键环节。本文将采取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等几种方法相结合来获取与胜任素质模型构成相关的重要信息、数据、资料,并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摘录、总结、归纳、整理并归类。
4.构建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根据分析整理的数据资料,构建胜任素质模型,并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义及行为特征描述,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胜任素质的权重,从而构建胜任素质模型。
三、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调查与分析
1.胜任素质的文献调查
笔者首先对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进行了文献范围调查。调查文献主要包括国内外已有的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相关研究、相关企业与机构的能力资源模型库,企业各种管理制度、企业发展史、员工手册、年度计划和工作总结、会议纪要、内部刊物,以及行业发展政策等60多份文件。基于国际通用素质词典的阐述,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初步形成了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项目
业务知识和技能 成就导向 正直诚信 自律性 组织认同
安全防范意识 沟通能力 客户服务意识 责任感 团队合作精神
客户服务意识 学习动机 认真细致 组织认同 敬业爱岗
分析判断能力 主动性 创新思考
2.行为事件访谈
根据文献分析得出的胜任素质项目,笔者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其进行进一步修正,调整及完善胜任素质指标。考虑到胜任素质是高绩效人员行为特征的反映。笔者在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公司下属六个县公司选取了80名农网生产作业绩效优秀员工进行访谈。透过行为事例访谈的设计,不仅能够证明文献分析法得出的胜任素质条项是否正确,并发现新的能力。同时也能精确的显示出杰出的表现者,如何处理特定工作任务或困难。
在分析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过程中做到:首先,基于个人的经验与判断,对每一项可能暗示某一素质主题的细节都进行标注,对于素质词典中已有的素质要项,在相应内容的旁边标明相应的素质名称。其次,将访谈到的事例中的各种行为描述按访谈前初步确定的专业素质能力要素进行分类,归入各个要素中;如果没有行为描述归入某个要素,则删除这个要素;如果若干行为描述可以同时归入几个素质要素中,则将这几个要素合并为一个要素;如果有若干行为描述不能被归入任何要素中,则根据这些行为描述总结出新的专业素质能力要素。修正后的胜任素质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修正后的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项目
业务知识和技能 责任感 主动性 认真细致 组织认同
情绪管理 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 分析判断 安全防范意识
坚韧性 应变能力 系统思维 实践能力 正直诚信
学习动机 客户服务意识 自律性 培养发展他人 成就导向
敬业爱岗 创新能力
3.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与发放。为了对胜任素质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并确立各素质项目下的关键行为特征,笔者根据初步确立的胜任素质项目设置了每个项目下的一个或若干行为特征,对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进行胜任素质行为同意度问卷调查。同意度问卷共设74道题,题项为Q1~Q74。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点量表,分别给予1~5分分数,依各胜任素质之行为特征重要程度划分。具体分级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本研究五等级量表说明
等级 等级描述 说明
5 非常重要 若不具备该行为特征,将无法圆满完成工作
4 重要 若不具备该行为特征,将难以圆满完成工作
3 一般 若不具备该行为特征,在完成工作时会有些困难
2 不重要 该行为特征与完成工作仅有些相关
1 非常不重要 该行为特征与完成工作不相关
在问卷完成初步设计后,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共同进行问卷的修正与评估工作,一方面评估问卷的合适性与实用性,一方面检查问卷条目项的可阅读性。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由单位推荐,在高绩效生产作业人员中展开,要求被调查者根据其履行工作情况为问卷打分。
问卷发放采用两种形式:现场发放和委托发放。其中现场发放由笔者亲自携带问卷到企业,向被调查者做相应解释和说明,然后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委托发放则在问卷发放前,先由笔者向委托发放的单位负责人解释问卷的具體填写要求,然后由委托方负责人发放和回收。
考虑到农电工胜任素质的体验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参与调查的农网生产作业人员均为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的一线人员。问卷共发放225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88.9%。问卷调查样本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受访者基本资料分析表
类别 选项 人数(人) 百分比(%)
性别 男性 196 98
女性 4 2
年龄 25岁以下(含25) 39 19.5
26-35岁 71 35.5
36-40岁 57 28.5
41岁以上 33 16.5
工作年限 3-5年 45 22.5
6-10年 52 26
11-20年 68 34
20年以上 35 17.5
技能等级 初级工 37 18.3
中级工 85 42.3
高级工及以上 78 39.4
(2)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在spss13.0统计软件包上输入,计算评价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得到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关键行为特征重要性评定表。据评分标准,4分以上为比较重要,因此将题项平均分值低于4分者予以删除。最后确定的关键行为指标为57个。其中由于Q74被删除,创新能力项目被删除。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KMO值为0.823,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4374.562,p=0.000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表明项目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的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的方法进行因素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经过几次因素分析后,得到清晰的六因子结构。总方差解释率为82.357%。各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负荷见表5(因篇幅限制,提取部分)。
通过分析每一因子中所含的胜任素质行为指标的共同特征.对六个因子分别选取一个具有包容意义的概念作为因子名称。这样57项胜任素质关键行为指标就被分为六大类.即专业技术能力、关系处理能力、组织认同、自我监督与控制、执行力、进取意识。
四、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确立
在确认胜任素质六大要素后,采用德尔菲法对六项胜任素质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并且尝试赋予相应的权重数值。征询了6名农电服务公司负责人及4名管理专家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后,逐一确定每项胜任素质要素的排序位置,处理意见分歧的原则是以超过半数以上的成员意见为准则。由此,得出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如表6所示: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建立了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为今后电网企业开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把企业员工的胜任素质研究用于实际,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构建,也有利于企业建立一套标杆参照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人员选拔、培训,更好地实现人-岗匹配,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2]彭剑峰.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岳龙华,戚玉静.胜任素质内涵及构成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4).
[4]王妙云,肖人彬.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以电力G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5]熊敏鹏,田红,洪旖旎.R电力公司员工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流程及方法[J].中国电业,2011,(8).
[6]郑倩.电网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高志强,孙丽伟.供电企业操作岗位员工安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8).
篇5: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承诺书
本人作为本项目的一位参建员工,自愿接受项目部、分部、施工队的管理,并郑重承诺如下: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项目部、分部、施工队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规定,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各项安全活动。
2、自愿接受各级安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及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
3、工作中自觉遵守本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按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做到“不违章、不蛮干、不冒险作业”。
4、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按要求使用和维护本岗位的安全防护措施。
5、熟悉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岗位安全技能,知道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会采取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法。
6、积极参加事故隐患的检查与整改,工作中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和单位,并配合解决。
7、发现生产安全事故时,及时上报并积极参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在救援中服从上级指挥。
8、切实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注意交通安全。
如在生产作业中严重违反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本人将自愿接受有关处罚,并承担相应后果。
篇6:一般作业人员安全职责
(生产车间一般工种)
1、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熟悉并掌握安全生产技术规则,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禁违章作业,有权劝告和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2、精心操作,严格工艺控制,按时记录,准确清洁。
3、按时认真巡回检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正确处理,如实上报。
4、做好设备维护,保持作业现场清洁,搞好文明生产。
5、上岗作业必须配戴好规定的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和管理防护器材和用具。
6、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并可立即越级上报。
7、严格交接班制度,如发生事故,要及时抢救处理,保护现场,做好详细记录,及时地如实向上级汇报。
篇7: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达到人人讲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保证安全、人人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
目的,维护一线人员合法权益保证作业人员人身财产安全,圆满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特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一、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得违反。
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不违章指挥、不违反劳动纪律,正确使用和爱护劳动保护用品及其它安全设施。
三、对所使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等要维护好,保证安全可靠并做到正确使用,保持作业现场的整洁。
四、积极参加各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活动,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建议,发现违章行为立即劝阻和制止,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给带班班组长进行处理。
五、发生事故要尽可能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给领导,并如实介绍事故情况,不得私自处理。
六、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安全考核奖惩规定,对安全工作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对违反规章制度或违章作业而造成事故的予以经济处罚。
篇8: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纪律
2013年12月23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共同印发了调整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其中新增职业病18种, 且调整主要倾向生产一线作业人员。这也表明了生产一线作业人员面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益复杂多样。那么,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 以及新的职业、工种和劳动方式不断产生, 政府、企业还应完善哪些工作, 才能切实保障生产一线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本期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保障生产一线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近期话题征稿
重视安全应以何为准
任何企业负责人都会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没人会说不重视, 但是目前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 其中甚至不乏特别重大事故。那么, 应如何判断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是真重视还是假重视呢?是看培训, 看检查, 看制度, 还是看投入?企业是否重视安全应以何为准?希望大家积极讨论。
(截稿日期:2014年4月25日)
隐患排查该不该定量
隐患排查可以说是安全生产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实践过程中, 有的企业认为, 应给隐患排查“下指标”, 比如规定每月至少排查多少, 只有定量, 员工才会重视, 才能避免隐患排查“走马观花”;有的企业认为, 隐患排查是为了消除隐患, 保障安全, 不应“下指标”, 如果定量, 将会导致为查而查, 甚至为完成任务而“自制”隐患。那么, 隐患排查该不该“下指标”, 该不该定量呢?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积极讨论。
(截稿日期:2014年5月25日)
该不该设立违章作业“曝光台”
违章作业可以说是引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企业也都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违章工作。有的企业认为应该设立违章作业“曝光台”, 让违章作业人员当众检讨自己的行为, 以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促进员工遵章守纪;也有的企业认为设立违章作业“曝光台”, 很容易使员工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进而对安全管理产生抵触情绪, 反而不利于反违章工作的开展。那么, 违章作业“曝光台”究竟该不该设立, 如果设立, 其是否有利于反违章工作的开展?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积极讨论。
(截稿日期:2014年6月25日)
相关文章:
安全生产六大纪律牌02-05
安全十大纪律02-05
安全纪律牌范文02-05
生产车间纪律执行02-05
安全生产六大纪律交底02-05
学生安全纪律教育讲稿02-05
管理人员聘用合同02-05
安全生产劳动纪律检查制度02-05
安全生产纪律范文02-05
安全纪律教育主题班会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