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几种形式(共6篇)
篇1:集体备课的几种形式
改革教案撰写形式 强化集体备课
申继鹏
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益最重要的环节。要改革传统教学,真正让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备课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为了适应课改需要,强化教师集体备课行为,本学期初,我校根据南康市教研室“四线三课”校本教研模式,出台了“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集体备课实验方案,并在部分备课组进行试点。该方案规定,开学初,由各备课组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重点讨论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问题,再根据教学进度,制定年级备课计划,确定集体备课地点,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安排好备课内容和执笔教师,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集体备课的工作流程是:“写”,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于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前写好教案初稿,并打印好。所写教案要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其中教学过程可以用主干形式粗备,给每个教师留下补充空间;“议”,即集体备课,由执笔教师将下周各课时教案初稿分发给组员,执笔教师对下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全组教师集体讨论,备课组长记录好集体讨论的情况;“改”,由执笔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对教案初稿进行整理、修改、打印,于本周星期五前分发给教师人手一份。教案在打印时,右侧留三分之一空白给教师补充内容,末尾留部分空白撰写教学后记;“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联系自己的班级情况,批判地吸收,有选择地舍取,认真地在右侧三分之一空白处补充内容,加进自己的思考意见,溶进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个性化加工,同时,要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的东西,让课堂教学体现灵性和发展;“记”,教学后记。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做到一课一反思,记下教学心得,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并在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上周教后感。
“议”是集体备课的核心,对“议”这个环节的管理,我们主要看三点:一看集体备课的时间,人员是否得到保证;二看参加人员是否有备而来,踊跃发言;三看教师在发言时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学校对集体备课试点组的教师教案的检查,主要看二处:一看右侧三分之一空白处是否补充详细的教学内容,二看教学后记空白处是否填写教学反思或教后体会。如果两处有一处空白,视为该教师本课时无教案。
教学后记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实验教师胡雪梅在《谈骨气》一课教学后写下后记:不妨吃吃“嗟来之食”
对“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集体备课实验工作,我校本着“明确要求,严格条件,谨慎操作,大胆试点”的原则,在试点中找问题,在试点中总结经验,坚持一校两制。试点组按试点规定要求备课,其他教师按常规要求备课。试点备课组必须向学校申请,填写申报表,递交申报计划,教导处对其申报条件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申报条件备课组的全体教师由学校统一组织培训。目前,我校已批准4个备课组实行试点,实验教师42人。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实验教师普遍感觉到,这种集体备课形式更能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教学思路更宽了,教师的合作精神更强了。用教师的话来说,“写、议、改、补、记”集体备课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将集体备课激活了。“写”为集体备课提供了范式、讨论中心;“议”为教师同伴间的展示、互学、互助、对话、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改”为集体讨论理清出主线;“补”为不同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体现了教师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和个性风格;“记”实现了一课一反思。这种备课形式体现了“个体——集体——个体”的方式,既有教师集体备课,又有教师的个体备课,有效做到了化众人之智为一人之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实验,试点组有了明显的变化。集体讨论的针对性更强了,讨论的气氛更热烈了。因为有先写好的教案范式,讨论的中心更集中,大家都有话可说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易在讨论中交流和冲突;机械简单的教案书写工作量减轻了,教师可须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必要的个性化补白,突出创新。教师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钻研新课标新教材上,为教师业务学习赢得了时间;教师的钻研精神更强了。要在集体讨论时提出个性化的建议,迫使教师事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和分析学生;教学反思更及时了,每节课后,实验教师都要对教学效果全面反思,找出成功之处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撰写教学后记。
对于集体备课,我校也十分关注两种不良倾向的防止:一是流于形式,只是同组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坐在一起聊聊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争论。或是组长一人说几点,大家随声附和几句了事。二是要防止“众人一面”,过分强调统一,如作业统一、授课方式统一。集体备课更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劳动,每个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自己班级的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的结合。若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那么,经过集体备课后的教师,就不过是讲台上的一部放像机。这无疑抹杀了教师的个性,扼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集体备课的体会
济南26中学物理组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的集体备课的意义
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必将更高地要求教师在独立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探究,以便发挥集团整体的最大优势,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1、强调课前准备,忽视课后反思。现在,许多学校对于集体备课,课前十分重视,而忽视了课后,集体备课实施过程中,在备课的过程中,大家很积极,对备课花了很大的气力,而教师没有把在课堂中的错误,不足,经验,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等感悟记录下来与同组人员交流,或不交流,这样又减少了教师交流的一个平台,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不到更有效地丰富,教学水平不能最有效地提升
2、强调共案,忽视教师个性发展。过于强调集体备课,不给教师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不给教师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
3、强调集体教案,忽视教案的来源。“值周式”的摊派,由备课组安排,每人一周分写个案,完工后汇总成册成为集体备课。没有真正的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教案没有通过充分的讨论。甚至于有的教案直接从网上下载,更加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意义。
三、本组集体备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
2、在交流碰撞中形成有群体思想的集体教案----共案在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说课:即说课标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然可以是备课组成员按照事前的安排的方案进行说课)。然后由组员发表补充意见,全组讨论,集体商定后确定集体教案。主备人说课是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说课,组员相互比较,在组内开始有针对性的讨论。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反问主备人,可以以商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就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思考;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年轻教师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集体教案。集体备课是在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氛围中,由集体成员的有效协作而产生的智慧交流碰撞的升华,对教学相长,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根据集体教案分析确定自己的个案----特色教案。集备不能代替个人教案。
在集体教案形成后,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并将其应用教学实践,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从一个侧面说,学生是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应该是 “促进者”,而不是包罗万象的“主”;学生是层次不齐的,教师层次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所“统”,有所不“统”(可以统教学进度、资料、练习、考试,但教案是绝对不能“统”的);因为每一位教师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个性气质不同,以及他们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又面临不同的教学对象,所以,我们应该承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从自己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共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如果教师的教学都成了一个模式,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以集体教案,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复制”,个性“粘贴”,失去自我。所以,我们要有“肯钻研,能吃苦”的态度,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以特色教案作为我们实现教学个性发展的平台。
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希望各位组长批评指正。
2009.5
集体备课的一点体会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是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团队作战、交流经验、共享智慧,是整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一年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要增强课堂实效,必须做集体备课文章。
1、集体备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博览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集体备课,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特别是我们所教的科学课,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还有专业上的知识缺陷。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惴惴不安,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知识错误。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我们政治学科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3、集体备课,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集体备课正体现了这种三结合,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总之,集体备课,是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它作为备课的一种形式,优势互补,可使老教师焕发教学的青春生命,年轻老师更熟练地驾驭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篇2:集体备课的几种形式
回校后汽修专业老师集体备了一节《汽车制动装置》课
1、教材分析
汽车结构与拆装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汽车维修方向的基本职业能力。本课是:项目八 制动装置的结构与拆装 活动一 盘式制动器的拆卸与安装。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物展示方式来学习汽车制动器的结构组成与实操步骤。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中理论基础不是很牢固,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汽车技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动手能力,形象思维并不弱。而本课作为该项目的第一步,就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构成,作用和所具有的类别作一个学习。重点在于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组成、制动器的类型认识,为以后进一步的维修实践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① 学习了解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构成、作用、类别。② 能对制动钳总成的拆装有个清楚的认知。Ⅱ)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PPT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制动器图片,学习不同种类的盘式制动器的构成。就典型的盘式制动器分析它的工作过程。
②现场展示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给以学生对实物的感性认知。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面对汽车故障,会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分析判断问题,冷静分析、勤于动手的习惯。
教学重点:1.汽车制动装置的结构、作用、类别。
2.汽车制动钳的拆装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理解不同的盘式制动器的特点。
一、新课引入:
通过本课教材开头设置的工作情景:“一辆别克凯越轿车刹车时出现的制动发“咬”故障的检查”来导入课文,引出前轮制动盘检查后发现变形过大,需更换。引发学生的兴趣切入点。
二、教学内容:
1.刚才同学们听了刚才讲到的汽车制动盘,也由刚才提到了制动盘变形过大,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下汽车制动盘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
在屏幕中打出所拍的制动器的图片。① 同学们认认,它们是不是不同的制动器啊? 一个是盘式制动器、一个是鼓式制动器
② 大家再看看这个图片——王老师的车子。前后轮的制动器是不是一样的呢? 两个盘式制动器
现代轿车一般采用前盘后鼓或四轮盘式的结构。
③打出鼓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图,标上各部构件的名称。(盘式制动器主要由制动盘、制动钳、制动块等部件组成 ;鼓式制动器主要由活塞、制动液压缸、蹄片、制动鼓、支撑销组成。)④展示实物,进行看图指出各部件的名称,老师先行示范,进行制动盘的分解拆装。
⑤播放制动器工作过程的动画。2.盘式制动器的分类
展示定钳盘式制动器和浮钳盘式制动器的简图 ① 展示它们的工作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
Ⅰ制动钳是固定安装在桥壳上,既不能旋转,也不能沿制动盘轴线方向移动
Ⅱ制动钳通过导向销与桥壳相连,它可以相对于制动盘轴线方向移动
② 认认我们台上的制动盘,它是定钳式的还是浮钳式的? 浮钳式的
3、盘式制动钳的拆装
①学习课本中制动盘拆装的步骤。②播放制动盘拆装的视频
三、学生自评与小结
1、制动器的组成结构
2、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优缺点
3、盘式制动器的分类
四、作业
1、说说制动装置有什么作用?都有哪些部件构成?
2、写出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的优缺点。
五、课后拓展
1、学习液压制动管路的不同排列形式(前后轮分布式、X型分布式),比较两种方式的制动特点。
六、帮助与总结
篇3:实施集体备课制不能只注重形式
实施集体备课制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然而, 在具体落实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却明显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
一.学校实施“集体备课”策略的教条主义 (策略教条化)
在某些推行集体备课制的学校里, 集体备课时要求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的教案相同、教学过程相同、布置的作业也要相同。好像只有这样, 才能叫“集体备课”。其实, 这是对集体备课的错误理解。集体备课是要有所统一, 但所要统一的不是教案和作业之类的, 而是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重难点等,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不好统一的, 至于课后的作业, 更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 灵活处理, 岂能不顾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整齐划一地布置相同的作业呢?这种规定和要求, 明显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
首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 并且班级之间的整体差别在客观上也存在着,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上课的教案和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都相同的话, 岂不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理?即使班级之间差异甚微,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人文活动, 而且是一种“主导”、“主体”同时参与的双向的人文活动, 在某些环节或细微处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备课, 仅是预先做些准备, 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会有即时性的不在备课之列的新的内容出现, 尤其是人文学科, 比如语文, 主观性很强, 加之新教材又在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作了大幅度的调整, 有很多问题都是见仁见智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见解自然会因主体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性, 随时都会有“争端”。在这种情况下, 备课时所准备的教案仅能作为参考, 教师要视不同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双方都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不同程度的发挥, 尤其是年轻的教师, 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其学习的过程, “每一次发现, 都是新感觉”。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更不可能一板到底, 就像高明的演奏家在演奏的过程中会有“微调”现象一样, 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活动。那种要求教案相同并严格按照教案来上课的做法显然有些欠妥。
其次, 教学方法无须统一。
方法终究是一种形式,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如同要从南京到上海去, 既可以乘飞机, 也可以坐汽车, 还可以坐轮船, 只要有钱买得起票, 可任意选择, 但如果是个穷光蛋, 那只好一路乞讨走过去了。方法虽不相同, 可方向、目标是一样的。其实, 集体备课所要统一的就是“往哪个方向走”, 而不是一定要“怎样走”。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应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时, 就是在同一条件下, 情况也因人而异, 不能完全谋合。江苏省某特级老师曾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情节片段, 而一位特级教师却撰文指出, 在课堂上不宜让学生作各种表演, 否则, 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氛围,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 也是以课文《孔乙己》里的同一个情节片段———“排出九文大钱”为例来说明问题。试想, 如果让这两位特级教师同时执教《孔乙己》, 那在集体备课时, 该是谁“统一”谁呢?很显然,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不好统一的。
再次, 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也各有不同, 无法统一。
正像“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海、苏如澜”的文风不同、“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风迥异一样, 教师的教风自然也是如此。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上同一堂课, 其教学的方方面面也都会不尽相同, 即使是同一份教案, 课堂活动和课堂效果也不会一样。统一, 也就无从谈起。
二.实施“集体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 (过程形式化)
集体备课, 其出发点是聚集体的智慧于一体,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 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敬业的精神、进取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和密切合作的态度, 都是不行的。而实际上, 这些方面很难统一到一个人的身上, 所以, “集体备课”往往有名无实。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的要求, 要定期检查, 为了应付检查, 同一备课组的便“分工合作”, 各自承担几个课时的备课任务, 其实就是把自个儿的教案弄出几份来, 人手一份以塞责。这样一来, 集体备课不仅不费时, 倒还省事。这是在落实集体备课制的过程中存在着的较为普遍的为“集体备课”而备课的应付式的备课方式。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表现主要就在于此。
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倾向缘于集体备课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教师对集体备课制的认识以及学校实施集体备课制的策略和评价方式。在这当中, 与“人”有关的因素最为重要, 因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所以, 要想避免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就必须解决那些因“人”而生的问题, 加强教师对集体备课制的理解和认识, 强化学校的督查职能并规范评价标准。只有如此, “集体备课制”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头名词, 变得有名无实。在事实上, 集体备课制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实施策略的教条化和检查评价的形式化造成的, 教师只是忙于应付、无奈而为之。
此外, 学校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机械性和教条性也是集体备课制形式化的一个直接因素。为了配合素质教育, 早在多年前, 江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就明确提出了“3015工程”。“3015工程”指的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 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 要留下3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这30分钟并不是让学生自习, 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体现素质教育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 这种做法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 即欲通过时间的安排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 各级学校在具体落实这一做法时, 精神就变了。在某校的一次督导检查评课时, 有位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 竟被当作一个违反了“3015工程”的典型拉出来批评。于是, 很多学校在集体备课的要求中就明确提出:要计算好教师讲课所用的时间, 不得超过15分钟。对时间的规定到了近乎绝对的地步, 这明显是机械的、教条的。由此, 也不难看出学校在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时的教条主义做法是导致教师备课、上课形式化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其实, 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时间的多少并不完全等同, 那种认为教师讲的越少就越像素质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课堂上时间的安排应视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 岂可一概而论、整齐划一、规定到不可变更的地步呢?那个“3015工程”, 那也不过是一个大概的规定, 并非一个绝对的准则。若视之为准则, 那就是形而上学。
篇4:实施集体备课制不能只注重形式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俗语道出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老教师、名教师的师资优势,避免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缩短年轻教师的教学成长周期。很多学校都实施了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并且在“备课”这一关键环节上实行了“集体备课制”,以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实施集体备课制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具体落实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却明显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
一,学校实施“集体备课”策略的教条主义(策略教条化)
在某些推行集体备课制的学校里,集体备课时要求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的教案相同、教学过程相同、布置的作业也要相同。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叫“集体备课”。其实,这是对集体备课的错误理解。集体备课是要有所统一,但所要统一的不是教案和作业之类的,而是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重难点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不好统一的。至于课后的作业。更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灵活处理,岂能不顾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整齐划一地布置相同的作业呢?这种规定和要求,明显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
首先,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并且班级之间的整体差别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上课的教案和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都相同的话,岂不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理?即使班级之间差异甚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一种“主导”、“主体”同时参与的双向的人文活动,在某些环节或细微处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备课,仅是预先做些准备,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有即时性的不在备课之列的新的内容出现,尤其是人文学科,比如语文,主观性很强,加之新教材又在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有很多问题都是见仁见智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见解自然会因主体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性,随时都会有“争端”。在这种情况下,备课时所准备的教案仅能作为参考,教师要视不同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其学习的过程,“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不可能一板到底,就像高明的演奏家在演奏的过程中会有“微调”现象一样,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活动。那种要求教案相同并严格按照教案来上课的做法显然有些欠妥。
其次,教学方法无须统一。
方法终究是一种形式,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如同要从南京到上海去。既可以乘飞机,也可以坐汽车。还可以坐轮船。只要有钱买得起票,可任意选择,但如果是个穷光蛋,那只好一路乞讨走过去了。方法虽不相同,可方向、目标是一样的。其实,集体备课所要统一的就是“往哪个方向走”,而不是一定要“怎样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时,就是在同一条件下,情况也因人而异,不能完全谋合。江苏省某特级老师曾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情节片段,而一位特级教师却撰文指出,在课堂上不宜让学生作各种表演,否则,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氛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是以课文《孔乙己》里的同一个情节片段——“排出九文大钱”为例来说明问题。试想,如果让这两位特级教师同时执教《孔乙己》,那在集体备课时,该是谁“统一”谁呢?很显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不好统一的。
再次,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也各有不同,无法统一。
正像“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海、苏如澜”的文风不同、“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风迥异一样,教师的教风自然也是如此。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上同一堂课,其教学的方方面面也都会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份教案,课堂活动和课堂效果也不会一样。统一,也就无从谈起。
二,实施“集体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过程形式化)
集体备课,其出发点是聚集体的智慧于一体,而真正做到这一点,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敬业的精神、进取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和密切合作的态度,都是不行的。而实际上,这些方面很难统一到一个人的身上,所以,“集体备课”往往有名无实。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的要求,要定期检查,为了应付检查,同一备课组的便“分工合作”,各自承担几个课时的备课任务,其实就是把自个儿的教案弄出几份来,人手一份以塞责。这样一来,集体备课不仅不费时。倒还省事。这是在落实集体备课制的过程中存在着的较为普遍的为“集体备课”而备课的应付式的备课方式。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表现主要就在于此。
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倾向缘于集体备课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教师对集体备课制的认识以及学校实施集体备课制的策略和评价方式。在这当中,与“人”有关的因素最为重要,因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要想避免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就必须解决那些因“人”而生的问题,加强教师对集体备课制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学校的督查职能并规范评价标准。只有如此。“集体备课制”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头名词,变得有名无实。在事实上,集体备课制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实施策略的教条化和检查评价的形式化造成的,教师只是忙于应付、无奈而为之。
此外,学校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机械性和教条性也是集体备课制形式化的一个直接因素。为了配合素质教育,早在多年前,江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就明确提出了“3015工程”。“3015工程”指的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要留下3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这30分钟并不是让学生自习,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体现素质教育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这种做法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即欲通过时间的安排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各级学校在具体落实这一做法时,精神就变了。在某校的一次督导检查评课时,有位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竟被当作一个违反了“3015工程”的典型拉出来批评。于是,很多学校在集体备课的要求中就明确提出:要计算好教师讲课所用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对时间的规定到了近乎绝对的地步,这明显是机械的、教条的。由此,也不难看出学校在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时的教条主义做法是导致教师备课、上课形式化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其实,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时间的多少并不完全等同,那种认为教师讲的越少就越像素质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课堂上时间的安排应视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岂可一概而论、整齐划一、规定到不可变更的地步呢?那个“3015工程”,那也不过是一个大概的规定,并非一个绝对的准则。若视之为准则,那就是形而上学。
篇5:集体备课的几种形式
———集体备课从形式超越到实质的有效策略
【摘要】“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探究摸索,更需要教师群体的智慧风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能为个体的探究提供广阔的智慧源泉和创新空间,是进一步放大骨干教师的传带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优势和分工协作的整体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集体备课 集体智慧 资源共享 运作流程 超越 策略
一、集体备课的现状扫描
回顾我们开展集体备课所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在教师中对集体备课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从而使集体备课丧失了本来价值,流于形式。一是集体备课内容窄化。一些教研组把精力集中用于设计教案,局限于某一个教学内容如何教。不可否认,准备教案是集体备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集体备课不能仅限于此。除了进行教案设计以外,集体备课既可以反思教学,也可以总结经验;既可以剖析案例,也可以探讨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资源共享。如果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设计教案,就会导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二是集体备课形式泛化。有些教师认为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上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只要通过相关链接访问专业网站,就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课例。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教案都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为何不直接采用,何苦再去自己设计呢?显然,教师们觉得集体备课没有必要。三是集体备课主体错位。形式上同学科教师在一起备课,实质上是单兵作战,最多不过就是同行间有一些疑问,拿出来讨论而已,没有思想碰撞,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四是教研组长的作用缺位。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不能起到组织、引领作用,有时候不敢大胆开展活动、有时候遇到困难无计可施、有时候为了省事让老师们自行备课。五是集体备课中的“一言堂”。集体讨论时,大多数是老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研组长)发言,年轻教师很少参与其中。于是,集体备课是有经验的教师的权威,是一种教师间的不对等。有时候主备教师读完自己的教案后,就算完成了一次集体备课。如此一来,教师们自然会感觉到集体备课无实际意义了。凡此种种,直接导致集体备课有名无实,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这些形式化集体备课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设法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实现
集体备课从形式到实质的超越。
二、集体备课的“四度调整”
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不适合就要调整。反思调整是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常反思、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不断提高。备课组每位辅备教师在教学上各有所长,个人研究各有特色。因此,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全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以弥补主备教师的不足。基于此,尝试集体备课教案的“四度调整”。
一度调整:主备人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前,抽时间浏览主备教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作一些调整,注上个人见解,对主备教案作教前个人设想调整。
二度调整:即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在主备人主讲后,辅备教师根据主讲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讨论交流,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在空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我们取消了交流时记录的做法。因为过去要求各组记好交流记录,结果往往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一个人说,一个人记,甚至说的人还不时停下来等等记录的人,这种交流实质上缺乏“火花”的相互碰撞,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甚至是敷衍式的交流。但也不是交流时什么都不记呢?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集体讨论交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人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
三度调整:就是平时说的教后反思。首先是反思成功之处。其次是反思败笔。任何一堂成功的好课,都不可能排除有败笔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失败的细节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往往是教师成就专业成长的节点。想通了,理顺了,后面的工作如鱼得水,卡壳了却又忽悠过去,则会一蹶不振,步履维艰。
再次是反思课堂上的不可预测因素及其应对策路。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情感交流的融洽,特别是兴奋点的出现,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因素而产生灵感,其存在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由自主地出现、不知不觉地退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及时捕捉,而且课后要及时反思。积累起来,坚持下去,何愁没有“智慧的火花”。
最后是反思系统漏洞。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通过“打补丁”的方式对原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度调整: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小时,针对上两周的教学内容,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后反思,这是教后反思的展示性汇报,包括教学的重难点、训练题的设计、学生方面等。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们就会有不同的教后反思,但这其中肯定有对主备教案共同的反思,因为这是把教案运用于课堂教学后所产生的感触,一定会更深刻。交流时选取一些共性的反思,广纳众长,作补充调整。
“四度调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过程。从元认知角度看,这既便于学校管理,又便于教师分层次反思修改,同时能够清楚地区分教前与教后的调整、个体调整与集体智慧结晶的调整。这样,教师不仅有教案的存档,还有四度调整过程的存档,为教师下一轮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特别是四度调整的轨迹,可使教师在这过程中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三、规范管理,确保集体备课具有操作性及实效性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导处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并做好考勤登记,必要时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的教勤奖实行挂钩。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但也要力争做到“神聚形散”,即平时不受空间、时间、地域、人数及形式的限制,做到每时每刻都有讨论及思想的碰撞,这样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3(4)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四、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五、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二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篇6:对联的几种形式
联绵对
读心心已死,问月月独明。
本句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句首句尾重字不在此列。
联绵又作连绵。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连绵词有很多,比如: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谈到双拟对,下面简单说下。
双拟对。
雨骤雨添色,风来风裹声
双拟对,就是一句之中所论。假设第一字是雨,第三字亦是雨,二雨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例: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交络对
我们的习惯叫法是交股对,股俗指腚股。其实古人定义名称时候,都很生动形象,嵌字格可见一斑。
举例: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以“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此例中上联第四字对应下联第七字,上联第七字对偶下联第四字,谓正交股。
又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络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此谓搓对,这两个例子,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再举一例:“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由于通变,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当然也有很多偏例,例如下面这个:
出入三代,五百余载。①
本句中“余”属于载,不能与“出入”为偶;但古人四字四义皆成对,所以偏举以例。
这种对,是为了不以辞害意——不因形式而损害内容的补救方法。所以作“通变”的处理。此类较偏,不做深究。
逐字对
顾名思义,字字对应(类似无情对,有别无情对)
例如:
三槐月下白梅月
五柳风前黄菊天【取自q群】
这个句子源于一个戏题,碎锦嵌字:五月黄梅天。成句出来被拄杖叩门老师拿来引用,或:三槐墙角白梅月,五柳篱边黄菊天,在比如:我学适之说白话,他随行者上青云(白话版逐字对),逐字对应好理解,故到此为止,下面说下无情对。
奇对(无情对)
无情对是奇对俗称,奇对者,马颊河对熊耳山。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非平常对,故曰奇对。顺而延之,他皆消磁,汗,笔误。效此。他皆效此,看来确实累了。
再比如:漆沮对四塞。“漆(谐音七)”与“四”是数名(沮和塞是地理门),又两字各双声对。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皆二十八星宿名(曾与陈同为姓)。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以上百度)
在对句中常用此法对句,出奇制胜,出乎常规,能出人意料,所以称之为奇,奇而又巧,是这一格的最大特点,例如广为联友熟知: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木已半干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等。的名对,正对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
例句
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日: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互成对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句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成相对也。
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第一句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这例说得不清楚。细细琢磨,此格的意思是,本来可成的名对的两字已连在一起在同句出现;第二句同位出现的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的这两个字不成为的名对,于是便叫做互成对。但例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应该是的名对,因为天地和日月同属天文门,地本属地理门习惯性与天相对,叫的名对,可知已成约定俗成的属性。天文门对天文门,应是的名对,而不是互成对。三四两句的麟凤都是祥瑞的兽和禽,虽分属两门,从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对,所以才是互成对。这一格,可归为“当句对”,后世也不再用“互成对”之名。
赋体对
赋体对,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赋体对。阿弥陀佛。
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风,晒晒云蔽月。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此例显然非古人的现成诗句,是把句首重字例,改换词序而成。这种现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钓竿》中即有“钓竿何珊珊,鸟尾何(竹徙)(竹徙)”句)
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惊。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客,独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骏爱君健马,妾怜娱由人。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按:重字与前面的联绵对,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在于字所在的位置。如说在第二三字便是联绵对,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联绵对,而是赋体对,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划分。凡重字的便可归入连续反复这一辞格。
叠韵:指双音节的词是同韵的,称叠韵。如徘徊:pai huai。怅悢chang liang, 燕然yan ran, 逍遥xiao yao, 滴沥di li,朦胧
meng long,今音不叠韵,旧时同属东韵mong long则属叠韵。
双声:指双音节的词,是同声母的,叫双声。如留连liu lian,独待dudai,崎岖 qi qu,暮门
mu meng,都是同一声母的,属双声的。其他的古今音似乎都不属同声母,不应属双声;独待、暮门也都不是固定的双声词,所以也不应引以为例。
切侧对。
切侧对,精异粗同是。
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这一格,联语的主体并非同类。钟属器用门,其声属虚字,“飞镜”喻月,月属天文门,月亮是实的,与虚的钟声都不能成对。这叫“精异”,如不仔细分析,则“浮”对“飞”是动词对动词,“钟”对“镜”是名词对名词,从虚实看,两两相当,所以可对,这叫“粗同”,又叫“理别文同”。
玻璃对
联曰:山中日出;水里风来。
玻璃对者,指对联所用字贴于玻璃上,正反两面看来无二,这类字所组之对联,谓:玻璃联。
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对称美。
当下凡书文卷笔,多简体书写,玻璃字之正统乃篆体。
又例:文同画竹两三个;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取自百度,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文同,宋代画师.以善画竹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拆合字。丁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语:“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当句对(又称自对)
赋诗云: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此格没做任何解释。上面例句中前句的“薰歇”与“烬灭”,后句的“光沉”与“响绝”,各自在本句成对,然后再上下句成对,这叫“当句对”,也叫“自对”。因“薰”、“烬”同类,“光”、“响”同类,上下句不同类。
又如:“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的“小院”和“回廊”,“浴凫”与“飞鹭”各自当句成对,然后上下句成对。
再如: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气秋。也是同一对法。道理与前面的相同。这一格,千余年来联界一直在用,且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联格。
含境对
诗曰:修远长怀,寂寥无声。②
同上,这一格也没有作任何解释。看例句,指字面上相对不很严格,只要大体对得上就可,主要是看上下句的情和境。情或境相同的,字面上大体过得去,便是含境对。如例联是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来的,其情与境是:一直在“怀念”,怀念得十分悠远,陷入沉思,四周便“寂寥无声”了(即使十分热闹,在“无闻无见”中,当然也是“寂寥无声”了。上下句情与境相同。
同对(同类对)
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胡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另:本格说得较为含糊,所说同对,从所举可对的例词来看,每一大类对中,有两小类。也即是同门的词语中,有一小类是完全同义的,另有一小类则不同义。不同义的则可对,不犯禁忌;同义的若对在一起,则犯合掌的大忌。这一类如:酒觞,宵夜,朝旦,山岳,江河,途路等。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和尚博采而未精梳的情况。
声对
声对,如晓路(对)秋霜,“路”是道路,可与“霜”对,以其与“露”同声之故。
老学究曰:声对者,是字、义俱别,声作对是。
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
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茑”,草属,声与“鸟”同,故以对“蝉”。
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
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对)龙首。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对)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尔,皆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
老学究又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例:忘怀接英彦,申劝饮桂酒。英彦、桂酒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小注:此对只一字形体半同,英字草属与桂字木属,同为草木门,故可对。
邻近对
死生今忽异,欢娱意不同。
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此对也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从所举对例看,此格与前面的互成对,没有区别。如“生死”对“欢娱”各自是同门对同门的,已经当句自对,然后成对。“上是义,下是正名”这句话的意思也不好理解。空海此格,来自《诗议》,例对完全相同,“上是义……”全句也照录原文。
背体对
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按:此格也无一字解释。从例句看,其内容,下句和下句相反,字面含义也相反,以上下内容和意义相反的成对,这是后起联格中的“反对”。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面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难,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反对为优。流水对
例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总不对对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落,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总(都)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夫属对法,非真风花竹木用事而已;若双声即双声对,叠韵即叠韵对。
按:这种总不对对,并非对格,也不能用作联格。习惯上,不将它与前面所讲分开,故亦照录。
此格楼主参透不深,原文照搬,以做收尾:上面含境对、总不对对之外,大部分已被对联所吸收和采用。无形中,早已从《诗格》、《对格》而形成了隋唐宋元各朝代的“联格”,虽然没有谁明文规定必须遵守这些“联格”,单因师承关系,不管历代的撰联人是不是把它当成了联格,只要从小学习过对对子,得到过格律的训练,那么撰联时,必然自然而然的用上这些格。
上面流水对,指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此类成联多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从而有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