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简介(精选6篇)
篇1: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身为私立复旦大学国文部,正式成立于1925年,当时的名称为中国文学科。经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陈子展、蒋天枢、王欣夫、张世禄、吴文祺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为中文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的中国语言文学科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四个单位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学等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写作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等自设学科,学科齐全,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审定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成为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前共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将近一百人,有强大的学术队伍,而各学科也都有深孚众望、成就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如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培恒、王水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的游汝杰、刘钊教授、文艺学的朱立元教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张汉良教授、杨乃乔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裘锡圭、陈尚君教授、文学写作学的王安忆教授。各学科都有较好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学术布局,目前拥有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张涌泉、刘钊,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德威,6名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引驰、傅杰、陈广宏、陈正宏、张新颖、陈剑教授。
中国文学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出版了大量著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新时期以来,如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得了多种奖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五”期间,有更多的研究专著获奖,如蒋孔阳、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许宝华教授等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运熙、黄霖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游汝杰教授的《西方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陈尚君教授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分别获上海市第六、七、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而近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有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王振复教授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史》、贾植芳、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黄霖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王水照教授编录的《历代文话》、刘钊教授编录的《新甲骨文编》。这些著作或填补空白(如十卷本的《历代文话》),或代表了同类著作的最高水平(如《中国文学史新著》),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本学科还拥有《修辞学习》和《中国文学研究》两份CSSCI来源期(集)刊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等。
本学科共有12个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今文学演变、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14个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汉语语言学、文学写作、电影学、民俗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培养了众多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分布在国内外的各行各业,有不少仍在从事专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做出了优秀的成绩。除留在本校任教者外,他如中山大学的吴承学教授、四川大学的雷汉卿教授、南京大学的王彬彬教授和黄发友教授、上海大学的王光东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宋炳辉教授、香港岭南大学的汪春泓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张伯江研究员等都是从本学科点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即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年来,本学科更以一级学科为中心,整合本科、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尤其是2002年以来在中国语言文学系进行的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出版了《庄子精读》、《史记精读》等教程十余种,“中国语言文学原典精读”课程获教育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2008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我们还尽力扩大学生视野,除广邀欧美、日本等国际知名学者来校授课,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高端学术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系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
(联系电话:65643246)
说明:本系拟招收70%左右推免生。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030304民俗学1
050101文艺学9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12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5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10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10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0
050120中国文学批评史4
050121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2
050122现代汉语语言学3
050126文学写作2
050406电影学2
055102(专业学位)戏剧20
共计 9
5招生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院系说明: 本系拟招收70%左右推免生。
专业代码050104专业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招生人数5
研究方向07 中国文献学史
08 古文字学
09 古文献与古文字文字学敦煌学
考试科目07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10目录版本学08、09、10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④812古文字学
11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35敦煌文献学④891古代汉语
复试科目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考试方式口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文学语言基础知识二考试方式笔试
文学语言基础知识一考试方式笔试
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50%
备注1.含“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3名,其招生方向为08-11。
2.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招生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院系说明: 本系拟招收70%左右推免生。
专业代码050105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招生人数10
研究方向01 先秦两汉文学
02 魏晋南北朝文学
03 唐宋文学
04 元明清文学
05 佛教与中国文学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复试科目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考试方式口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文学语言基础知识二考试方式笔试
文学语言基础知识一考试方式笔试
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50%
备注1.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招生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院系说明: 本系拟招收70%左右推免生。
专业代码050106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招生人数10
研究方向01 中国近现代文学演变
02 中国现当代文学
03 现当代中外文学关系
04 世界华文文学
05 中国当代文学
06 当代文化研究与批评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复试科目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考试方式口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文学语言基础知识二考试方式笔试
文学语言基础知识一考试方式笔试
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50%
备注1.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报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1《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古代汉语教程》 张世禄主编 复旦大
3《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 山西人民出版
4《汉语史稿》 王力 中华书局
5《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
6《训诂学》 洪诚 江苏古籍出版社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史纲要(修订本)》 翦伯赞 人民出版社
3《文献学讲义》 王欣夫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5《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陈正宏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2: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简介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簡稱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文科的中國文學門。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辦之初,在師範館已有“中文”、“文學”等科目,1903年又設置“中國文學門”一類課程,但尚未形成獨立的系科。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成立,“中國文學門”正式作爲文科的一個教學建制。這是我國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標誌著中國語言文學開始形成現代的獨立的學科。
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爲北京大學。1919年北大廢門改系,中國文學門改爲國文系,實行選科制。1925年又實施分類專修制,分“語言文字”、“文學”與“整理國故”等三大類科目,即後來三個專業的濫觴。此後,教學體制雖時有變動,系名也幾度更叠(國文學系、國文系、中國文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但總體框架基本不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南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建長沙臨時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北大與清華原有的國文系合併爲聯大國文系。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北大國文系隨北大復員北返。
1952年全國高校實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國文系、燕京大學國文系和新聞系與北大國文系合併爲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分設中國語言文學與新聞編輯兩個專業。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並入,設立漢語專業。1964年又設立古典文獻學專業。自始,形成文學、漢語、古文獻三個專業鼎立的格局(新聞專業已於1958年合併到人民大學)。1953年組建北大文學研究所,中文系部分教師調任或兼任研究所工作,此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前身。1983年,教育部所屬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秘書處設在北大,其機構挂靠中文系。1984年和1985年先後成立北大古典文獻研究所與比較文學研究所,1998年兩個所正式歸入中文系建制。
從1910年建系以來,北大中文系師生常肩負先鋒的使命,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在民族解放與革命建設事業中,都作過卓越的貢獻。作爲一個教學科研單位,北大中文系的教學與研究始終往現代化的方向轉換發展,不斷突破舊有的格局,形成新的學術規範,並逐步協調西方學術方法與中國傳統固有學術方法的關係,在中文學科的教學體制、課程設置等方面,對全國相關係科有過幅射性的良好的影響。
北大中文系在其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吸納和湧現過一批著名的學者,有的是屬於大師級的人物。如林紓、陳獨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楊振聲、劉半農、胡適、孫楷第、羅常培、楊晦、遊國恩、王力、馮沅君、俞平伯、唐蘭、魏建功、廢名、沈從文、浦江清、吳組緗、楊伯峻、高名凱、周祖謨、王瑤、朱德熙,等等,都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産生過大批代表學科發展水平的論著,對學科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建系以來到2002年,北大中文系培養出約6000名本科生,2000多名外國留學生與進修生,1000多名碩士生和400多名博士生。科研成果僅新時期以來22年間,發表出版專著約600部,學術論文4500篇,其科研專案量和獲獎成果的質與量,均居全國高校同類學科的前列。近20多年來,北大中文系加強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先後應邀派出近百名教員到十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大學任教,與十多所國外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每年平均有五、六十名國外的學者來訪或進修。北大中文系已成爲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目前,北大中文系已發展成爲全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一個系。擁有4個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言学、古典文獻学、应用语言学)、3個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
文学研究所)、3個研究中心(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20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教學科研重點基地(中文基礎學科基地與古典文獻科研基地)、6個全國重點學科(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獻學、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和7個博士點(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史、現代漢語、古文獻、比較文學)、11個碩士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
2003年在編的教工有103人,其中教授43人,有博士學位教員56人,45歲以下教員57人。本科生370人,留學生227人,研究生376人,其中博士生155人。北大中文系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學術界、教育界的高度評價。
1997年12月,國家教委委派由各高校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北大中文系“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進行了中期檢查。專家組的《評審意見》認爲:“中文系學術根底深厚,名家衆多,歷來爲國內同行衆望所歸,基地建設的起點高。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一方面發揚光大嚴謹求實的學術傳統,一方面培養提倡活潑、創新精神,在不長的時間內,産生了一批影響重大的學術成果,承擔了一系列頗有分量的科研專案,形成了強大的學術梯隊,從而保持了在全國中文學科中的整體領先水平。”
2001年10月,国家教育部委派专家组对“北京大学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进行实地验收评估考察。专家组一致认为“北京大学学校和中文系领导高度重视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对基地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刻,指导思想明确。学校和中文系对基地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特殊的倾斜政策,经费足额到位,基地建设得到有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教学科研相结合,注重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踏实学风、广阔眼界和创新意识,显示了既保持北大中文系原有的严谨厚重的学术特色,又注意适应社会需求,走拓宽内涵的创新路子的基地办学特色。基地处于全国高校同一学科领域整体领先水平“。”北京大学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BACK TO TOP)
篇3: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广播影视艺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龙头,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类别,78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5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影视传媒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488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1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06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5472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 9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核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和“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各作关系。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媒研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浨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正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发展,以质量、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
电话:010-66116727传真:010-66118652
本刊唯一官方网站:www.zgxwjyzazhi.com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7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
邮编:100035
投稿信箱:zgxwjyllb@163.com
国内邮发代号:80-609
篇4:访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韩南
坐下来之后,话题自然先落到韩南教授的专业上。美国较重要的大学都开设有东方或中国文化专业,其中总有四五个教授是专攻中国文学的。例如在哈佛,目前就有四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教授。其中两位研究古代文言文学,一位研究通俗方言文学,一位研究近现代文学。他们带的研究生并不多,因为学这个专业的不大好找工作,不少在中国文学方面取得博士学位的人也只能改行,到对中国有兴趣的公司里去谋职。为此,他们把研究生的人数限制到很低,每年大约只收三两个学生。与此同时,为本科学生开设的中国文化或文学课程却盛况空前,选课的人数总在二三百人。这里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大学的本科阶段注意了要避免学生过早地“单打一”,要求学文的学生一定要选几门自然科学课程,学自然科学的学生也一定要选几门文科的课。中国文化和文学课对各科的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
韩南教授在哈佛大学是专攻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著有《中国古代的短篇小说》(一九七三)和《中国的话本》(一九八一)和《鲁迅小说的技巧》(一九八一,已收入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
这几部书不论从体系还是论点上都是独具特色的。特别是《中国的话本》这一部书,到目前为止还是国外唯一的系统研究话本文学的专著,读后深为一位外国学者能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如此精到而折服。目前,上海和杭州的翻译工作者正在将这两部书译为中文。
谈到怎样搞起这个专业的,韩南教授竟是“半路出家”。做学生时,他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专修英国文学,获硕士学位。当时,他通过翻译读到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国文学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重打旗鼓另开张,到伦敦大学专攻中国文学,从学士的本科课程一直读到获博士学位。从此他便开始了在中国通俗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造诣之高似可从下面这件事上看出一二。一九六二年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的席位出缺,引起世界各国不少著名学者的关注,应聘者很多。结果是新西兰籍学者韩南得到了这个荣誉,受聘至今。而且,这次从中国回去后,他就要出任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的主任了。
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韩南教授来中国的次数并不多,这次来只是他的第三次中国之行。每次到中国来,他都是泡在故纸堆里的时间多,很少能挤出时间观光游览。至今,他居然还没能偷闲到西安去看看呢!
韩南教授第一次来中国是一九五七年,由当时的对外文化联络会接待,住在北京船板胡同的一个小旅馆里。联络会为他联系和中国学者、教授会面,并为他在图书馆里搞研究创造条件。他住了八个月,写出一篇关于《金瓶梅》的论文,考证了《金瓶梅》书中各部分的真伪和材料的来源等问题。由《金瓶梅》我们自然就谈到了小说中的色情问题。韩南教授认为中国小说中色情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而且这里面往往有一个很有趣的模式:故事的开始是对色情的渲染,结果是因此受到的惩罚,似乎意在规劝,可是惩罚的部分往往绝不足以抵销渲染部分对人的吸引。结尾反映的是社会的传统和习俗,是为了把小说或故事装潢得更体面一些。不仅包含色情因素的小说是这样,其它小说也有类似的模式,即放纵——控制。例如《水浒》中反叛的部分造就了那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最后的招安部分似乎只是给全书安上了一条毫无生气的尾巴。《西游记》当然也是放纵的部分最引人入胜。韩南教授说,许多小说从模式上讲都可以做为道德教训来读,但是如果仅仅限于这个角度,那就大大地降低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欣赏书的主体部分。当然,各类文学作品的质量很不一样,鱼龙混杂,也不可一概而论。
韩南教授第二次来华是一九八○年随一个代表团进行为时三周的访问。那时他刚刚写好《中国的话本》这部专著,有不少材料需要进行核对。于是他公私兼顾,挤时间干了不少自己的事情。查材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在文学资料的保存方面,并不是很理想的。遗憾的是,不少今天在中国找不到的资料,却可以在日本查找到。十七世纪时,中国有大批书籍出口到日本,藏在贵族的图书馆里。书籍登陆时日本的海关都有记录,从这里就可以查出书籍的去处。例如清朝文学家李渔的第一个故事集《无声戏》现在就只有在日本才能找到。李渔还有一部包括十八个故事的集子《连城壁》也只在日本才有全本,中国只是最近才在大连找到这个集子不完全的手抄本。
韩南教授这次到中国来是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客人,计划在四个月的逗留期间完成并充实一部有关李渔的专著。他说他之所以选择了李渔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可以进行总体研究的作家,各方面的论述和作品都具有一致性,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和见解。他不打算把这部书仅仅写成传记性的著作,而是要在全面研究一个作家的基础上使著作具有更多的文学理论价值。不过,李渔的生平是很有特色的,因此这部书还是专辟一章集中探讨他的生平。例如,在西方人们常把李渔和莫里哀相比,因为他们都是剧作家,又都是自建剧团演戏,有第一手的经验。李渔自蓄家妓为文友和达官献艺是人尽皆知的。而且,在李渔的身上还有两个突出的侧面。一方面他有文人的清高,憎恶社会的不公;另一方面他又要穿梭走动于达官贵人之间,求得赞助。这部专著的主体是分别研究李渔的小说、戏曲和文章的章节。韩南教授认为这些文学体裁在李渔手下都有相互呼应的地方。比如说,不论在小说、戏曲还是文章中,作者的声音都要比其他作家明显。李渔是一个不甘于使自己的声音仅仅处于背景之中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往往有一个人物,戏剧中则是角色,文章中便是插话者,反映的正是李渔的声音,机智幽默,充满活力和喜剧色彩。越是喜剧性浓厚的作品,这个声音就越明显。在这一点上,李渔常常能使熟悉英美文学的人想起王尔德和肖伯纳。他们都是以机智著称,以戏剧见长。特别是李渔和王尔德,他们都很注意戏剧的美学效果,较少顾忌社会习俗的羁绊。
由李渔以及通俗文学在文学中的地位问题,我们谈起了今天常讲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脱节的现象。韩南教授说古代的通俗文学当以话本或小说的书面形式出现时,已经成为一种沟通雅俗的中间形式。李渔的作品就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这种文学上的中间潮流对整个社会文学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中国社会力图创造一统文学的倾向总是很强,对通俗文学或植根于通俗文学的中间文学总取或是不屑一顾,或要将其纳入高雅文学的模式之中的态度。其实,这并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今天中国文学的中间潮流给人的感觉的确是不很丰富,大有发展的天地。古代通俗文学中的养料还多有可以汲取的地方。
最后,韩南教授对中国目前古典文学方面的学术情况提出了三点看法。首先,他觉得目前出版方面的情况是很喜人的,大批的书籍得以整理出版,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准备工作。五十年代郑振铎主持编辑出版《古本戏曲丛刊》就是出版提高学术水平的一个例子。现在的情况使人感到是和中国三十年代以及五十年代书籍出版的好时光相同甚至更好的阶段。第二,比五十年代范围更广泛的考证研究有了长足的长进。大批的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第三,与前两个方面相比较,文学评论工作则显得落后。原因之一可能是过多地要使文学成为政治和道德的工具,评《水浒》说《红楼》都曾走过极端。再有就是文艺理论的单薄。现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浪潮接一个浪潮,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各个浪潮都有偏颇,却也激发了人们对文学各个方面的认识。文学艺术本身是极其丰富的,总是要给公式化和概念化的理论出难题。一个现代社会的文艺批评家应该有丰富的理论修养,根据不同的作家和作品,选择不同的评论角度。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就可以作为象征来读,因为作者就是把他作为象征来写的。但是如果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也作为象征来看,说她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之类,就有些牵强了。
韩南教授的意见自然使我想到他的治学态度。他关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著述,绝没有空口妄论的感觉。书中既有翔实的材料,又有变换自如的考察角度,读来很有兴味。而且,韩南教授从来不追逐“时髦”,又了解各种“时髦”,在扎扎实实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难怪钱锺书先生要说,韩南教授是“老派学者,现在越来越稀罕了。”从这样一位外国学者对待中国文学的方法和态度中,我们一定会得到一些启示。
篇5:中国古代文学:《诗经》简介
《诗经》原称为《诗》或《诗三百》,自从汉儒尊《诗》为经,后人递相沿袭,遂以《诗经》称之。《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包括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期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大部分是闾巷歌谣,也有一部分出自于士大夫之手。
《诗经》共收诗歌305篇。按音乐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此亦为今日学界之共识。《风》指十五《国风》,它们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囱、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在这些诗篇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表现了下层民众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情感: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觉醒与抗争;有的反映出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的描摹了社会的**和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更多的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之作,为我们展现出先民丰富的情此文来源于世界。《雅》诗是周王畿的乐歌,周人称这一地区为夏,夏雅通用,故称。《雅》共105篇,因产生的年代与乐调不同,分为大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多作于周王室衰微之后。雅诗的内容主要有政治讽谕诗、周族史诗、婚姻此文来源于情诗、农事诗、宴饮诗、颂德诗、贵族怨愤诗、反映民生疾苦诗等。与《国风》相比较,《雅》诗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泛。《颂》诗共有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大体上是祭歌、赞美诗,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一般说来,颂诗的文学价值不太高,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七月》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宛如一幅幅用美的民俗生活画。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源头,它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诗歌之路;它的赋比兴手法更是后世诗歌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
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独《毛诗集》得以流行于世。历代注释《诗经》者甚多,影响最巨者有:汉末郑玄的《毛诗郑笺》、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
篇6: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简介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陈此文来源于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
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一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本期诗歌大抵沿袭了齐梁余风,题材狭窄,格调纤弱。到唐初四杰出,诗风始有所振起。稍后陈此文来源于昂力倡汉魏风骨,诗风为之一变;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一765为盛唐时代。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诗歌创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气象”。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有唐一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与统治者的此文来源于好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与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厦门大学函授入学需知02-17
大学函授自我鉴定参考02-17
福州大学函授怎么报名02-17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02-17
湖南大学函授收费标准02-17
辩论赛总决赛通讯稿与辩论赛流程主持词英文02-17
浙江师范大学函授本科02-17
2015年广西民族大学函授点02-17
湖南科技大学 网络工程 认识实习报告02-1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排名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