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年龄特点

关键词: 胃癌 回顾性 年龄 我院

大班年龄特点(精选8篇)

篇1:大班年龄特点

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5、6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说明儿童已能从客体的形状与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但由于周围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5、6岁,儿童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

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儿童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把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归为家畜类。然而,由于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类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还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确含义,缺乏进行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儿童在概括归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错误,例如,有的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10、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语言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

11、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大班儿童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而且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在书中或广告招牌中看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时会非常兴奋,还常常缠着成人教他们认字,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他们还常常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到了大班下学期儿童会聚在—起边看图书边连猜带懵地念书中的文字;阅读成了他们很大的乐趣。

12、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幼儿园”、“奥运场馆”等等。

5、6岁儿童还对创编儿歌感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画、自己的手工制品配上儿歌。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

13、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 5、6岁儿童玩角色游戏时,对角色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出现了一个主要角色和几个有关的社会角色的关系。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替代物体的行为。幼儿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游戏中发生争执的情况减少。游戏的主题除了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外,还来自于影视作品。在角色游戏中能综合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内容,概括和创造性地再现一般的生活情景。

14、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

篇2:大班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5、6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说明儿童已能从客体的形状与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但由于周围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5、6岁,儿童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

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儿童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把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归为家畜类。然而,由于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类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还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确含义,缺乏进行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儿童在概括归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错误,例如,有的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10、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语言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

11、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大班儿童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而且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在书中或广告招牌中看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时会非常兴奋,还常常缠着成人教他们认字,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他们还常常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到了大班下学期儿童会聚在—起边看图书边连猜带懵地念书中的文字;阅读成了他们很大的乐趣。

12、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幼儿园”、“奥运场馆”等等。

5、6岁儿童还对创编儿歌感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画、自己的手工制品配上儿歌。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

13、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 5、6岁儿童玩角色游戏时,对角色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出现了一个主要角色和几个有关的社会角色的关系。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替代物体的行为。幼儿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游戏中发生争执的情况减少。游戏的主题除了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外,还来自于影视作品。在角色游戏中能综合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内容,概括和创造性地再现一般的生活情景。

14、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

五大领域目标:

健康:

(一)身体健康,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二)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愉快。

(三)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逐步形成自我保护盒安全的意识,知道一些不免危险和意外伤害的方法,能主动遵守必要的规则。

(五)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动作灵活。

语言:

(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二)能集中注意力地倾听他人讲话,理解讲话内容。

(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四)喜欢欣赏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讲述并乐意创编,对书籍、阅读和书写感兴趣。

(五)会说普通话。

科学:

(一)能积极、主动、较长时间地参加科学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能主动运用各种感官探索问题,寻求答案。

(三)能用适当地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社会:

(一)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二)能积极与人交往,学习和同伴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习惯。

(四)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

(五)热爱和尊重周围的人,有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艺术:

(一)对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爱并有初步的感受力。

(二)积极主动地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篇3: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培养绘画能力

一、不同时期幼儿绘画的特点

幼儿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能力、肌肉组织和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迅速提高。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适应他们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在绘画方面的表现特点, 通常把这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一) 涂鸦期绘画特点

由于一岁半之前的幼儿几乎不能区分主体和客观环境的区别, 大脑与肌肉运动的协调能力还未建立, 幼儿还不具备持笔绘画的能力。一岁半到三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也被称为“错画期”或“无意识的线画”。这一时期的幼儿的大脑和肌肉的协调能力初步得到了发展。幼儿已能够感知到自身运动对环境的变化的作用。这一时期其动作、视听、语言、思维等活动变化较大, 幼儿在纸上乱画, 是由于幼儿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的不足产生的一种弱控制的动作, 是幼儿自身运动的要求和下意识模仿成人动作的结果, 所以被称为“涂鸦”。但是, 这种乱画的图像使幼儿感受到自身运动对外界的影响, 使自己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 产生愉悦心理。这一时期的幼儿的绘画以各种线条为其表现形式。心理学家伯特认为涂鸦期的绘画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 无目的线画。通常由左至右或由上而下划线, 是肩部以下的纯粹筋肉运动; 第二, 有目的线画。幼儿能注意到线的焦点, 并说出所画线的名称; 第三, 模仿的线画。是兴趣和肌肉的联合运动, 由手臂、手腕和手指结合完成; 第四, 局限的线画。试图画出对象的特征, 是线画的高级阶段。

( 二) 象征期的绘画特点

四至五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阶段, 这时幼儿的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有所提高, 语言、思想认识能力初步发展, 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这一时期是幼儿形象知觉的敏感期, 他们开始初步具备将外在人、物通过自己的大脑反映, 用画笔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由于这个阶段幼儿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还存在不足, 手腕和手的运动还不够灵活, 绘制的图画与真实物象相差较大, 是直觉象征化的符号语言。这个时期幼儿有了将外在事物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的创作意图。从他们图画表现的相似度来说又分为虚拟表现及图式表现。简单物绘画时用图式表现的形式, 复杂物绘画则用虚拟表现的形式。图画所表象的客观事物通过幼儿的主观直觉进行概括的高度抽象。这种抽象往往以物的轮廓为幼儿的表现方式。此时幼儿的感知能力还不完善, 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图画线条简单、规则性差、轮廓不完整、对象单一。同时, 这种表现不只体现在线条上, 他们开始尝试用颜色去表现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孩子喜欢用简单的图形和颜色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人和物。

( 三) 意象表现期绘画特点

五岁至六岁的幼儿处于意象表现期阶段, 这个时期正是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 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手脑协调能力大大加强, 幼儿感觉敏锐、反应强烈, 是幼儿绘画创作的黄金阶段。具备了初步的通过抓住外在人、物的特点去通过绘画描绘的能力。在掌握事物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多事物整体表现和布局的能力。他们依靠直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头脑中 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 凭记忆通过绘画方式表达心绪和意象。他们用线条描绘物体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具备了用线条描绘物体、人物的细部特点的初步技能, 能够画出较为完整的线造型作品。在颜色应用上, 他们一方面能够结合表达对象使用恰当的颜色; 同时也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颜色的不同含义的表象大胆的、创造性的使用颜色以表达自己的心情。造型的模式化、强调与夸张是这一阶段幼儿绘画的主要特点。

二、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绘画技能培养的方法

( 一) 涂鸦期的幼儿绘画技能培养方法

这一时期的幼儿较多的是由父母或亲属照看, 幼儿的家长是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第一位老师。他们虽然通常不具备专业的绘画技能和知识, 但是, 只要方法得当, 他们对幼儿的绘画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成人对绘画的朴素认识便已足够。这一阶段对幼儿的绘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 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充分自由的绘画条件。这不仅包括铅笔、彩笔、纸张, 而且包括地面和墙面。家长不宜因为幼儿在墙面、地面上胡乱涂画而限制幼儿的绘画自由。家长可以通过在幼儿方便涂画的墙面、地面铺设纸张, 引导幼儿在这一区域绘画保证幼儿绘画的自由。这些涂画行为会对幼儿的智力、手脑协调和肌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次, 对幼儿的涂画行为表达赞赏, 强化幼儿的绘画兴趣。幼儿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是他最早能用自己的行为改变外在环境的状况的活动。他们因为对自己的行动产生的外在效果而欣喜异常, 充满了乐趣。这种行为如果得到家长的赞许就会大大强化他们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再次, 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涂画形象与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建立联系。如使幼儿建立将竖向线条与雨丝、涂抹的色块与彩云之间的相似性的意识。为今后将自己的观察对象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奠定思维基础。

( 二) 象征期的幼儿绘画技能培养方法

这一时期的幼儿大多已经进入幼儿园小班。对幼儿进行绘画技能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绘画技能和知识的教师。但是, 这一阶段对幼儿的培养并不能侧重于专业化技能。而是要结合幼儿发展的心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初步的构图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培养。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 培养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和基本图形描绘人和物的能力。使幼儿懂得用直线和曲线、方形和圆形描绘不同的物; 其次, 培养幼儿初步的运用颜色的能力。使幼儿有意识地用颜色表现客观物的特点; 再次, 培养幼儿全面观察、表现人和物的能力。这一阶段幼儿的绘画主要是单一物体, 他们总是根据主观关注点来描绘所见到的物。引导幼儿从简单、熟悉、构成要素少的物的全面表现入手, 逐步提高复杂性。如当幼儿用长方形表现汽车时引导幼儿认识到汽车应当有车轱辘。

( 三) 意象表现期的幼儿绘画技能培养方法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手脑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领会语言的能力、记忆力大大提高。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创作表达自己思想和更丰富表现力的绘画作品的欲望。这一阶段教师要在不束缚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绘画能力的培养。首先, 传授给幼儿通过一些简单的人、物的特征描写方法使幼儿的绘画作品的表现力更丰富。使幼儿的绘画能够初步表现出鸡、鸭、鸟的不同; 人物的高兴和不高兴的情绪; 其次, 培养幼儿比较准确的颜色使用能力。这一时期幼儿已经能够识别主要的典型颜色, 引导幼儿结合现实物的实际颜色特点, 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丰富其图画表现力的重要方面; 再次, 引导幼儿逐步具备一定的多人、物的整体表现和布局能力。这时的幼儿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已经了解到一些熟悉场景的不同人、物的相互联系。引导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相互联系的具有相关性的人、物场景, 对于完善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绘画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 注意对幼儿夸张的表现方式不要加以限制, 以保护幼儿的绘画积极性。由于这一时期的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贫乏, 他们只能通过夸张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对这种表现方式的阻止会损害幼儿对绘画的愉悦的情绪, 不利于创作积极性的培养

摘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维能力、肌肉组织和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迅速提高。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绘画方面特点有所不同。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绘画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幼儿的绘画兴趣的保持和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年龄特点,绘画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弘.浅谈幼儿绘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1) :123-125.

[2]宁国华.浅谈学前幼儿线造型绘画课程设置[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9) :48-51.

篇4:关注年龄特点,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低年级 体育教学 实践体会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把体育课堂看成“玩的乐园”,常常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但是小学生并不能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下面谈四点体育教学实践的体会。

一、游戏活动整队形

小学生的第一节体育课内容就是排列队形,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又不熟悉其他同学,所以在排列队形时,学生经常忘记排好的队形,不知道自己身边的同学是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传统的两列男生、两列女生的队形转换成男女生左右交叉站立的四列横队。这样,既便于笔者清点学生人数,又便于提醒学生站立的位置。当看到前后站立的不是男生或女生时,学生就能马上发现自己站错了位置,或者知道有学生缺席了。另外,为了让学生尽快知道站立的位置,笔者会找一段跑道,先让学生依次按照队列分别站在白线上,并记住自己所属的横队,再让学生依次报数,记住自己所报的数,由此明确自己属于“几排几号”,反复几次,学生就能加深印象,牢固地记住自己站立的位置。接下来,笔者设置了“看谁反应快”的游戏。如笔者报“一排四号”,那么第一排第四位学生就要下蹲一次;笔者报“各排八号”,那么每排的第八位学生就要下蹲一次。这个游戏简单易行,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自己站立的位置。在第二堂课上,学生就能准确地排成四列横队了。

二、哨子一吹引注意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但容易受天气、气温、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为了顺利开展室外体育课,教师可以利用哨子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队列队形齐步走”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嘟、嘟、嘟”的哨子声来代替“起步走”的口令;或者用“嘟、嘟、嘟”的哨子声来代替“立定”的口令等。充分利用哨子声音响的优势,就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室外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正面评价抓听看

小学低年级学生智力发育尚处于低级阶段,正像克鲁普斯卡娅说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听、学会看。”因为体育活动本身是体力与智力并重,在听与看的同时,既是尊重别人的过程,又是与别人互动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所以低年级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听”和“看”的习惯。如在讲解活动规则或动作要领时,笔者会找出认真听课的学生,称赞他:“你上课听讲很认真!”并奖励小红花或给予鼓掌表扬。另外,在学生做示范动作后,笔者会请学生评价自己动作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并适时表扬同学:“你看得真仔细,看出了同学的不足之处。”教师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并激励,必能帮助学生养成“听”和“看”的良好习惯。

四、通过激励获成功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激励是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以鼓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如在教学跳绳时,学生小王一开始不会跳,几位学生嘲笑他后,他就一个人呆呆地拿着绳子,也不练习。于是,笔者摸摸他的头说:“没关系,老师教你!”在笔者的激励和逐步引导下,小王坚持不懈地练习直至下课,下课小结时,笔者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小王的努力和进步。几天过去了,在笔者的督促和小王的努力下,他能连续跳十几下了。后来,在一分钟跳绳考试时,小王居然跳到了113个,同学们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成长是需要激励的,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誉。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篇5: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你们好!

这些天,有些爸爸妈妈随着宝宝上学产生的焦虑,也随之不安起来。“老师,别的孩子来幼儿园开开心心的,我们家的宝贝为什么还在哭?“他怎样不爱叫人?”“他在学校吃得好吗?吃饭要喂吗?”“和小朋友相处好吗?”

其实,爸爸妈妈不必担心,宝宝们在学校可开心啦!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还在适应阶段,小班一年宝宝们就是要慢慢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潜力;学习和同伴交往,友好相处;调节情绪,培养自控潜力等。”目前宝宝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差异,潜力高低,都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息息相关的。

以下是3-4幼儿的年龄特点,您可对照参考,加以分析。

一、学习按指令行动,生活自理潜力增强

这阶段的儿童的一个显著进步,就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在成人的帮忙下,他们构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时所务必的生活潜力,比如会自己用勺进餐,会自己穿衣裤,会自己洗手。这证明3岁儿童已开始适应群众生活了。

二、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

儿童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闹。但较之2岁儿童,他们已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真正控制。

三、对他人的情绪反应敏感性增强

这阶段的儿童移情潜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看见生病的同伴、摔跤的弟弟,会表示同情,在老师启发下,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忙等关切他人的行为。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增强,当做错事时收到成人的批评,会感到害羞、难为情。在羞耻感的体验和表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儿童遵守群众规则带给了动力基础。

四、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教师

儿童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孩子与同伴共同玩的意识加强,逐步学会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此期儿童也爱管同伴的事,经常把同伴的事告诉成人。(告状)

五、动作的协调性增强

这阶段的儿童喜欢跑、跳和小轮车等大动作,动作开始协调,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但尚无法控制在务必时间内持续某一动作。这阶段地儿童小手肌肉发展相对较迟缓,但双手协调技能有了较大发展,他们逐渐会折纸,会用蜡笔画画,也会使用剪刀有控制地沿线剪直线,动作逐步精细化。

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七、已构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3-4岁的儿童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构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儿童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会10以内口头数数,但不能做到手口一致。

八、认识很大程度依靠于行动

这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底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这阶段儿童的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有时会出现所谓打人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先于语言,本来是好意;只因手下尺度掌握不好给人打人的感觉,这是由年龄特点决定的。另外,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话。

九、模仿性强

儿童爱模仿的特点十分突出,模仿是这易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透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十、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

这阶段的儿童是语言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发音还不够准确。同时他们的词汇量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为迅速。儿童已能用简单的言语与成人、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叙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独白时很不流畅,带有很大的情境性。这时的儿童个性爱听故事,常常缠着父母在空闲时间讲,还喜欢一边听,一边学故事中小动物搞笑的动作和叫声。

十一、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儿童美术潜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象事物的大致特征。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面资料。这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他们偏爱鲜艳、饱和的色彩。

十二、喜欢音乐表现,能唱简单歌曲

这阶段的儿童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这一时期的儿童一般都能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断句,然而自编的歌曲曲调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十三、常把假想当现实

这一阶段的幼儿喜欢幻想,常把自己想的事情当成现实说出来。例如:孩子总想到动物园去玩,但家长没时间。当其他小朋友说到自己上动物园玩得事时,他也说自己去动物园了。但当成人向家长了解状况时,却得知根本就没去动物园。只是孩子把自己想的事情当成现实说出来了。这是不能说孩子说谎,这是由他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阅读精选(5):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个性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潜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十分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潜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透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能够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主角。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篇6: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1、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延长,中班幼儿上课时间为20~25分钟.

2、开始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和小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动能静,反应快,动作敏捷,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旺盛,在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身边奥秘的兴趣日渐浓厚。

3、活泼好动特点在中班孩子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总是不停的变换姿势和活动方式。如动动手、伸伸腿或做小动作、自由的奔跑等,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行动,显得比小班幼儿自由放松,甚至无拘无束。、嘴巴甜,语言能力增强。这一阶段的孩子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时刻要求孩子回答问题完整,能说一整句,就不说半句,能说半句,就不说两个字。5、聪明中的麻烦。这个阶段的孩子处在游戏的高峰时期,他们不仅爱玩游戏而且会玩游戏。会自己确定游戏主题,安排角色,独立游戏。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我们的孩子多聪明,可是麻烦哪儿来呢?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

篇7: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中班幼儿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也能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如在游戏时无意中看到妈妈切洋葱,让洋葱熏出了眼泪,以后便不敢弄碎它了。中班幼儿记忆怕另一特点:是能学会忘。如要他们学一首儿歌,他们反复朗诵几遍就记下了,但如果长时间不复习,会忘得一干二净。当然,这跟孩子学儿歌时对儿歌的理解程度有关,如果不理解,只是机械地背诵,那么背的快,但短时间里就会忘记了,如果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那他们记的时间会长一些,但也必须重新巩固,否则也会忘记。要发展中班幼儿的记忆力,关键的一环是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要提高孩子对语词的理解能力,当孩子听得懂故事和父母解说的各种现象时,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学习能力增强,记忆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篇8:不同年龄阶段胃癌临床特点分析

关键词:胃癌,临床特征,不同年龄阶段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居各类癌症死亡的首位[1]。中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男女合计第1位恶性肿瘤为胃癌[2]。但早期胃癌无特异性,较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相混淆。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将大大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因此,充分了解胃癌的预警症状、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必要。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经手术确诊胃癌患者843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进一步深入比较和总结不同年龄阶段胃癌发病规律。充分了解其规律及特征,以帮助临床医生做到早诊断及有效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843例胃癌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手术患者。

1.2 方法

按不同年龄阶段分为:青年组:定义为≤40岁;中年组:定义为年龄41~70岁;老年组:定义为≥7l岁。青年组共检索到42例,全部入组分析。中年组共检索到611例,按病案号排序后,随机抽取106例进行分析。老年组共检索到190例,同样方法随机抽取56例进行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基本情况、首发症状、误诊率(误诊是指患者被诊断为其他疾病并接受相应治疗,时间超过1个月)、首诊方式(首次确诊或高度怀疑胃癌的临床检查手段)、确诊时间(指出现首发症状到诊断为胃癌的时间)、肿瘤好发部位及确诊时肿瘤分期(tumor node-metastases classification,TNM分期)、手术样本病理特征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青年组年龄范围在26~40岁,平均(33±5.9)岁,中位数年龄35岁,占我院胃癌住院病例的4.98%。中年组年龄范围在41~70岁,平均(61±7.3)岁,中位数年龄63岁,占我院胃癌住院病例72.5%。老年组年龄范围在71~95岁,平均年龄(76±4.8)岁,中位数年龄75岁,占我院胃癌住院病例的22.5%。

表1中列出了三组入选研究对象的性别分布,吸烟、饮酒比例及肿瘤家族史和胃癌家族史比例。我们发现,青年组中男女发病例数相当,中年组和老年组男性病例比例高于女性,以老年组男性患者比例最高。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男女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青年组中有家族肿瘤史及胃癌史百分比均高于中老年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吸烟及饮酒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年龄阶段胃癌首发症状比较

各年龄阶段胃癌均多以上腹痛、腹胀、纳差、呕血或黑便、反酸、恶心及消瘦为首发症状,比较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年龄阶段首诊方式的比较

不同年龄阶

段的患者首先确诊或高度怀疑胃癌的方式主要包括胃镜和影像学(CT或B超),见表3。其他方法还包括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手术探查等。青年组首诊方式以B超或CT(59.5%)为主,显著高于中年及老年组(22.6%和26.2%,P<0.05)。中年及老年组以胃镜(65.1%和58.9%)为主,显著高于青年组(23.8%,P<0.05)。

2.4 确诊时间、误诊率及肿瘤分期的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明确诊断所用时间以青年组最长,中位数为130d。中年组与老年组确诊时间中位数分别是61d和72d。误诊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3,P=0.133)。确诊时肿瘤已属晚期(癌组织侵犯至浆膜外)的比例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不同年龄阶段肿瘤好发部位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胃癌好发部位不同,青年组胃窦癌占47.6%,明显高于中年及老年组(16.0%和23.2%,P<0.05)。中年组胃体、贲门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以贲门癌为主(P<0.05)。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组癌肿发生详细部位的频次及所占比例。

2.6 不同年龄阶段肿瘤病理类型比较

青年组低分化腺癌最多,占35.7%,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未分化癌占2.38%,也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以高、中分化腺癌居多,分别占53.8%和71.4%,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详见表6。

3 讨论

我院2007年度的胃癌住院病例年龄范围在26~95岁之间,以中年组病例最多,占一半以上;青年组最少,仅5%左右,性别方面显示男女比2.4∶1,青年组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中年及老年组男性比例显著增加,这与以往国内外报道的胃癌发病年龄特点类似[3,4,5]。

我们寻找各年龄组胃癌特点,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研究显示青年组无症状者高于中、老年组;老年组呕血或便血高于青、中年组,且部分患者表现为首发症状。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首诊胃癌的方法有所不同,青年组以腹部B超或CT为主,中老年组以胃镜为主,资料显示青年组中59.5%患者确诊时B超或CT已经发现肝转移或淋巴转移,与国内王新仁等报告类似[6]。统计胃癌的确诊时间,青年组130d,约为中年组及老年组的2倍;确诊时各组晚期肿瘤比例达71%~76%,提示早期胃癌发现率低,分析原因可能与早期胃癌一般症状较轻或没有症状,患者不愿接受胃镜检查有关。再者胃镜操作者对早癌的认识不足,活检标本数少,活检部位不准确,没有开展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也是早癌诊断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资料显示青年患者胃癌误诊率达44.6%[7]。

胃癌可以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既往的资料显示胃窦癌最常见,其次胃小弯、贲门、胃角、胃底与胃体。本组资料显示不同年龄组之间胃癌好发部位有所不同,青年组好发于胃窦,中年组胃体、贲门无显著差异,老年组以贲门为主。最近任刚等[8]指出胃癌的发生部位有逐渐向高位发展的趋势,目前胃贲门食管交接处肿瘤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可能和年龄的增加、贲门腺的上移、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阶段胃癌病理类型也不尽相同。本组资料青年组以低分化腺癌为主,中老年组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组织学特点对疾病预后影响极大。有资料显示,老年人胃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而青年人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7.6%[9]。这一结论再次强调应重视青年人胃癌早期筛查。另外,吸烟、饮酒及家族肿瘤史与胃癌的关系尚无定论。我们比较三组之间吸烟、饮酒、家族肿瘤史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总之,胃癌发病以中、老年人多见,青年人发病率低,但特点突出。随发病年龄增长,男性胃癌患者比例增多,肿瘤好发部位向近端移位。青年发病的胃癌确诊时间长,确诊时晚期病例比例高,病理类型相对复杂且低分化肿瘤多见,提示预后不良。应重视胃癌的早期筛查,警惕胃癌的首发症状如上腹痛、纳差、消瘦、呕血及黑便等,及早诊断及治疗,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enges M.Diagnosis staging and therapy of gastric cancer(J).Gastroen-terol,2004,42(8):767-773.

[2]张思维.中国肿瘤登记处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资料分析(J).中国肿瘤,2008,17(11):909-912.

[3]许国铭,李石,主编.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760-773.

[4]许国强,倪晓莹,顾秀珍.1554例胃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2,29(7):481-484.

[5]贺卫东,彭朝龙,黄晖.1062例胃痛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2,9(3):3-4.

[6]王新仁.胃癌735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2(6):162-163.

[7]刘振华,陈晓红.误诊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7-228.

[8]任刚,蔡嵘,程普选,等.胃底贲门癌的临床内镜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3,9(2):13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帮你了解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下一篇:3—6岁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及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