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影视文化差异

关键词: 影视动画 影视文化 上看 艺术

中外影视文化差异(精选8篇)

篇1:中外影视文化差异

吉林财经大学

西方电影赏析结业论文

电影就是电影

从几部影视中看中外影视文化的差异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姓名:

学号:

2011年11月10日

西 方 电 影 赏 析

---------从几部影片中看中外影视文化的差异

摘要:人处在人的世界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陌生、冷漠、喧嚣又没有意思,再善良的人眼里也会透着冷漠。其实,行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所以,电影是个好东西,它经常把镜头锁定其中一个人,讲述关于他的故事,于是你的眼睛变得温柔起来,顺着他的感觉,一起喜怒哀乐,许多缺点、错误都被容忍,让你觉得顺理成章,情有可原,因为那是一个人,仿佛就是你自己。电影就是这样,让人喜,亦让人悲。而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充足。电影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今天电影的发展也倍受人们的关注。带着对电影的热爱与关心,写下了你这篇心得。回眸过去的电影发展史,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后,电影已发展到数字化时代。奥斯卡金像奖、金棕榈奖等已成为中外电影人一生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些奖项却大部分被外国影人拿走,为什么中国的影视作品很难在国际上获奖?为什么中国影视不被世界所接受

不禁提出疑问:-----大片仅仅是娱乐吗?

关键词:中西电影 比较 中西文化 差异

一、《黄河绝恋》和《泰坦尼克号》

这两部影片均以一段历史题材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可是《泰坦尼克号》成为响誉全球的大片,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而《黄河绝恋》却在奥斯卡评选中早早出局。

为什么会这样呢?《泰坦尼克号》成功之核心----征服世界人民的“思想性”!“人性的考验!”----江泽民总书记评价《泰坦尼克号》“人性的考验”确实是这部影片的最能牵动人心的地方。在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在被超快感的忙碌渐渐冷淡下来的情绪中,人们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找到些许人心的温暖。在欣赏完这部电影之后,令我们感动的,难道仅仅是它美丽的爱情故事吗?不!在我们脑海里久久盘旋的镜头,是在生死关头还倾心的演奏交响乐的勇敢的乐手们,是在纷乱逃亡的脚步中还努力维持序的船员们,是在危急时刻仍然没考虑自身安危,主张先送走老人,小孩和妇女的举动,而老人们却安详的躺在床上,等待着与自己忠爱的伴侣化做永恒,把逃生的机会留给更多年轻的生命……,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今天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便是财富观念.这种观念的特点是一切判断均从财富出发。

《泰坦尼克号》的主要篇幅是鄙视以财富取人的,Jack和Rose身上,影片似乎寄寓着对以财富划分等级秩序的叛逆。一般认为,这种叛逆正是美国自由平等精神的标志。问题是叛逆不是针对财富,只是针对等级差别,而叛逆者自身最终也是为着追逐财富。譬如Jack因赌博赢取了一张船票,要到美国发财的狂喜心态顿时溢于言表。毫无疑问,jack身上的自由平等精神,是自由平等地获取财富的精神。

《泰坦尼克号》影片的大部分构思都是在炫耀财富的魅力。豪华的游船本身已是一种象征:它把财富的魅力表现得很有生气,并尽量显示西方在二十世纪

叶所具有的因敛财有成而无法掩饰的傲慢。Jack站在船头狂叫“我是世界之王!”后来导演卡梅隆在奥斯卡颁奖会上也如此狂嚣,充分说明了西方中产阶级在赢取财富方面倾尽心智的精神境界。

所谓浪漫爱情史诗尽管动人,但它可以视为这种西方财富观念的点缀。无非是说,追逐财富本身不妨碍爱情生活的纯洁,因此,也就不妨碍把财富当成爱情生活的点缀。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贯串影片始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ose既珍视爱情,同样珍视“海洋之心”的财富象征。所以许多观众直观地认为,这一点已起码说明露丝的爱情不够纯洁。

为什么要用“海洋之心”作为贯串全片的重要道具呢?它难道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任何衬托的意义吗?其实没有“海洋之心”,Jack和Rose的浪漫爱情丝毫无损。“海洋之心”的介入,只是给这段爱情添入一种中产阶级财富魅力的氛围,让人感觉到财富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它使Jack和Rose的爱情不可能完全只在三等舱里完成。华贵生活的实现,似乎才是浪漫爱情的终点。这样的浪漫史诗,说到底是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照耀下的青蛙王子的故事。

以财富为中心的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精神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天地赐予的,只要人把自己看作天地之子,合乎自然与人性地生活,就已经在“享受每一天”了。所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著名中国电影,都不会去涉及财富、等级、灰姑娘或者青蛙王子那样的课题。大概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西方价值精神的巨大差异。

但尽管有差异,《泰坦尼克号》在中国还是取得了很酷的票房收入。不只是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它有着比爱情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人性的考验!”,它有世界上最崇高的思想,以至于使世界都接受了它的思想。

二、《卧虎藏龙》和《黑暗中的舞者》

这两部影片都有很强的艺术性,且都在国际上抱奖一堆,而《卧虎藏龙》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4项奥斯卡奖项的影片。虽然它在国际上很辉煌,但是在中国的影响却不是很大。而《黑暗中的舞者》却可以处处生辉,这又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看《黑暗中的舞者》,却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树的小说的标题,《挪威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从比约克那张四分五裂渗透北欧气质的小脸上,森林,雨水,天籁,这些带着自然的气息弥漫过来,舞在塞尔玛,其实只是一种白日化的想象,现实里的她,却逐渐湮没在黑暗中,尽管内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闪亮,却无法逃避悲剧命运的追随。

《卧》在美国被宣传为妇女解放 而不是武侠片,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的一个窗口,美国人被剧中的东方的文化所吸引,令人所向往的神秘的东方国度,不被美国人所理解的“江湖”(却是吸引人处),其中的绚丽的武打场面,异域风情的强烈的色彩冲击,可能还有它所宣传的妇女解放吧,以上的种种理由使它击败了其他的竞争对手而勇夺4项奥斯卡大奖,成为当届最成功的外语片。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卧》在国外风光之后,回到国内却反应平淡,与获得4项奥斯卡大奖的殊荣不相对称,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卧》在国内反应如此平淡是什么原因呢?是国人不认可呢?是拍的不好呢?还是情节不吸引人呢?据

我们的调查所得,《卧》给国人的印象是“太烂,不行”。也许是这类影片在国内太多了吧。西方人不了解东方的文化,《卧》即是给西方以神秘,来吸引西方人,这是《卧》在美的成功之处。

《卧》的成功是它把东方的美丽文化带给了对东方一无所知的西方人,使他们开始了解神秘的东方,对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于对《卧》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喜爱。

大片真的仅仅只是娱乐吗?

不是!这是我们在欣赏和对比完五部大片后的共同感受。

自从1895年巴黎以卖门票的方式宣告了它的诞生之日起,电影就被打上鲜明的商业烙印,以好莱坞为领军的进口大片更是如此。屡试不爽的英雄美人题材,不惜动用核弹、舰艇、战斗机的宏大场面,至死不渝、缠绵动人的爱情童话,以及永远吸引观众的层层悬念等娱乐要素被近乎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听。但是,好莱坞赢得观众的深层次的杀手锏却是其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片的“思想性”并不是直白的说教方式来体现,而是深深埋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举止当中,即以艺术性的方式来体现思想性。进口大片永远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但是娱乐也永远不会是唯一的目的。一位影评人说,“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以娱乐性为主的进口大片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影评《美国丽人》

在电影进行到一半左右的地方,极度沉迷于V8摄影的男孩瑞奇给他新交的女朋友珍妮看他所拍过“最美丽的影片”。片子里是一个迎风飞舞的透明塑胶袋,贴着红砖墙角不断飘动,飞上、飞下,左移、右飘,伴随着满地枯黄的落叶,恣意飞扬。而那镜头就只是跟随着塑胶袋,锁定它曼妙的舞姿,幽雅而缓慢地飘动,一会儿好像即将要贴到地面,忽然一阵风又使它拔高飞起;萤幕画面停留在影片上,镜头越来越近,配合着平淡单调的乐音,刹时之间时间彷佛也暂停了,只剩下那单纯的节奏紧扣每位观众的内心,竟是好美好美…就这样,才几分钟的光景,导演却利用这平凡无奇的塑胶袋,交代了本片一个重要的主题:停下来,靠近点,看清楚。

这部电影首次执电影导演筒的舞台剧名导山姆曼得斯选择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别具巧思、喜感十足的音乐寓于沉重的主题之中,用略带嘲讽的口吻告诉你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悲剧,像是一首荒谬的中年协奏曲,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之余,也能回过头来思考电影里隐隐传达出的悲哀讯息。

四、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走进后张艺谋时代

当年张艺谋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表现到今天来看才知道是一个奇迹——他那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就抱走一头头金狮。当然,天才毕竟是不多的。——一个好的导演是成功的关键。外国影院最有杀伤力的硬件动感电影起源。

被誉为本世纪文化娱乐领域新一轮朝阳的动感电影,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忽如一夜春风,被众多有识之士引入国内娱乐业。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被动感电影所

带来的不可言表的惊险、刺激所征服。动感电影自产生以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历程,从最初的平台式和十人座发展到如今的870放映机,涡轮式100座300平米大视域的最大规模至尊设备“turbo tour ”系统。该系统集成诸多当今最新技术: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程控液压运动模拟技术、高清晰度超大画面放映技术、DTS数字音响技术、数码3D图像制作技术等。但这种先进的硬件设施还没有真正的走进中国。

五、中国影视路在何方

广泛吸外国成功之经验;兼容世界优秀文化,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赖大仁;中西文化精神论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肖长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J];探索;2004年03期 王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篇2:中外影视文化差异

同印在书上的一般文学作品相比,影视翻译语言有其特殊之处.即:聆听性,大众性,通俗性,简洁性,综合性,以及文化传递性.这些特殊之处主要是由影视本身的性质和影视语言的.特殊要求决定的.

作 者:朱小平程德安 ZHU Xiao-ping CHENG De-an  作者单位:朱小平,ZHU Xiao-ping(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程德安,CHENG De-an(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篇3:中外影视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跨文化交际内容比较宽泛和丰富,既存在于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之间,又存在于不同国别之间。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可以帮助交际双方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必然造就不同民族,而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特质。这种不同文化特质在交际中以文化差异形式出现, 具体表现为不同交往方式、问候礼仪礼节、不同社会习俗等。中国人热情好客、谦虚谨慎,凡事讲究礼数,美国人直率干脆、惜时大方,凡事讲究效率。经常看到西方人行色匆匆,没有简短交流就直接进入谈判主题,不要认为是针对你个人的现象,因为在他们文化概念里时间千金难买。

1.交际中的交际能力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之后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交际能力往往通过交际语言和交际行为体现出来,尽管行为本身不等同于能力。点头“yes”摇头“no”并不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法宝。所以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对于我们理解一个国家的背景、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1。

2.交际中的语言能力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65)提出了“语言能力”这一概念。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指的是本族语者对本族语的认识,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内在的语法知识,是一种比某种语言更抽象的知识体系或状态, 这种知识结构本身能使说话人完成具体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活动”。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能力不等同于语言运用能力,但他承认语言能力并非像吃饭睡觉那样是一种本能, 而是一种先天基础能力和经过后天环境习得过程共同缔造的产物, 这为后来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从史诗片看中西方影视剧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和文化体系, 作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宗教文化几乎贯穿所有领域。大多数西方人都信仰基督,遵从《圣经》。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人们受道德礼仪约束却少有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以来受到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早有三纲五常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信奉中庸、无为,更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道德。但中西方宗教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如他们都相信爱的力量、相信今生行善与来生幸福等,但中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中国的性本善对应着西方宗教中的原罪论:“人是中国宗教中的核心,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了各种神灵,而西方宗教中只有上帝一个神;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冤冤相报何时了,而基督教义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在一些史诗片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强烈的道德感与敏感的宗教意识是中外史诗片体现的差异之一。

三、从爱情片看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家庭背景的区别

爱情故事几乎是每一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然而中西方文化中婚姻家庭观却有着明显差异。西方文化崇尚爱情,而中国文化更注重家庭圆满,爱情在必要时是要委曲求全的。

中国文化主张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结合,即使在真爱面前也会选择隐忍,有时往往会错过很多美好的爱情。《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在中国社会,大部分人认为家庭是婚姻的支柱, 而有时有意无意地会忽视爱情本身的力量。一切以家庭为本,甚至不爱的夫妻在一起,为了支撑所谓的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自由和感觉, 这在西方很少会发生。

西方文化里人们坚信爱情至上,年轻人表达爱情很直率。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真爱, 爱情一直是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主题。人们崇尚爱情,认为爱情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爱情中人们的身心甚至灵魂才能得以净化,道德才能得以升华。在电影《大雨》中,爱德华·布鲁斯和桑德拉的爱情故事就是典型例证。为了了解自己一见钟情的姑娘桑德拉的信息,爱德华在马戏团尝尽一切危险行当,险些送了性命。为了得到桑德拉的爱,他把标语送给教师,洒向天际,他把校园里摆满了美丽的黄水仙,爱德华对爱的执著和表达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西方的爱情观直接影响着各自的婚姻观,中国人的恋爱离不开婚姻,可以说更看重婚姻。国人的爱情往往以婚姻为前提,恋爱关系确认后就会选择结婚,彼此习惯了对方,相爱就变成了相知,夫妻间的感情往往变成了一种融合爱情和亲情的复杂感情。

《婚姻保卫战》里六位男女主角都曾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但是他们在爱情和婚姻中更看重婚姻家庭的幸福。《北京爱情故事》讲述的看似是几个八零后的爱情故事,而其中亲情和友情更延展了现代年轻人爱情观的内涵。西方人更相信一见钟情,享受恋爱的感觉,恋爱与婚姻无关。所以西方离婚率居高不下,他们不会为了家庭的完整、孩子的幸福而勉强维持婚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的主旨是民主与自由,其事业的基础是个人自由,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美国人从小推崇的就是个人奋斗。

四、从青春校园片看中西方文化及教育的区别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西方婚姻问题上最大的不同可以说, 西方的爱情观要比中国现代的爱情婚姻观更单纯一些,少了些所谓的条件附加值,爱一个人就是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财富、地位。电影《初恋50次》里,男主角亨利一开始是个不婚主义者,极其享受恋爱的感觉,所以我们能看到他与形形色色的女人初识就不断表达爱意,但不以结婚为前提,婚姻在中西方文化中获得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它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五、从动作片及科幻片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区别

中西方文化中各自的信仰不同, 但英雄崇拜的精神却凝聚了世界文化的整体内容。然而,各自英雄主义价值观决定了不同英雄的定义。中国素以集体主义而骄傲,中国的英雄多为了大众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家庭,甚至生命形象。一切以团体、国家的利益为重。例如,岳飞在外族入侵、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刻,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不顾性命,精忠报国;林则徐坚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为了禁绝鸦片贸易,不惜冒着与强大帝国主义对抗的危险实施禁烟,最终流放伊犁。《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无数爱国主义影片提倡的核心主题都是集体主义精神。著名贺岁片《集结号》 里谷子地的坚持与坚决和九连全体官兵阵亡的无畏精神奠定了大部队全局的大胜利。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为了集体的利益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牺牲, 这些都让人感叹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的魅力。

篇4:试析中外影视广告创意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外国影视广告创意

影视广告是一种以电影与电视媒体为介质来传达产品信息的广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时间流程中,追求印刷与广播等广告类型达不到的“视听合一”。既通过生动的影像与丰富的声效构建诉求“视”“听”的立体效应。这种广告形式能多方位强烈的调动感官刺激,给受众以较深的印象,使受众对广告内容心领神会。影视广告不仅具有强烈的竞争力和传播力,还以其受众广泛、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等优势成为现代广告中的生力军。它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而在国外已经发展了百年。一谈到中外影视广告,人们大多以中国影视广告在国际上获奖较少来衡量其优劣.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影视广告不如国外。这种不理智的评价标准背离了影视广告的主要目的,也扭曲了影视广告大赛的初衷。比赛是为了交流,中外影视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一、促销产品,促成销售策略的实现;二、提升品牌形象,积累无形的品牌资产。所以整个影视广告的运作必须围绕这两个主要目的展开。为了有效的实现它,必须注重创意,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于是。以“创意”探寻中外影视广告差异是最好的切八点。明确这点与中外影视广告的“主要目的”.有利于我们客观理智的看待我国影视广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广告国际化发展之路。

影视广告创意活动涉及创意的文化心理背景、表现要素和叙述三大方面。文化心理背景直接影响创意的价值取向。表现要素是在价值取向指导下选择的具有“视听”特性的信息传播元素。创意的叙述是对表现要素的组织与表述。这三方面不仅是创意活动链条上的主要环节,也是探讨影视广告创意的切入点,还是影视广告创意欣赏与评价的重要指标。我们将从这三方面比较中外影视广告的差异。

创意的文化心理背景差异具体反映在民族文化观念、政治环境、影视广告发展史、广告主观念与受众观念等方面。(一)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是以人际自我为核心来铸造自我人格的,在决定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主要不是从自己的内在自我,而是从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出发进行自我设计的。”成熟的人格表现为以人际自我为核心的他人意识和群体意识,强调社会道德的约束。这在我国影视广告中常表现为民族精神、礼教意识等。这些与西方人格追求独立性和主体性不同.在影视广告中他们张显个性、我行我束。如国外以“性”暗示为诉求、以破坏行为来张扬“反叛”精神的广告我国几乎没有。“西方人的人格成长是逐渐地远离母胎的过程”,而“中国人的人格成长过程正好相反。是一个滞留母胎、复归母胎的过程。不断提高对母胎的认同性和依赖性的过程。”这在我国影视广告中常表现为寻根怀旧与恋家恋祖等情节。“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我的家永生永世不能忘记”:“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糊。”除此外我国影视广告中还常常表现亲情、友情、爱情间的温暖与和谐,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在影视广告中的诉求表現。(二)中外政治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中国影视广告中几乎不涉及政治方面的题材与诉求。(三)我国影视广告从70年代末发展到今天,广告主与受众的广告文化观念还没很好成型。如广告主常只注重广告在媒体上的投放量,而轻创意与制作,这种投资观念直接影响广告创意的质量:另外受众的广告审美心理还停留在旧时的广告标准——注重实用。这些均与国外较成熟的广告文化不同。

时间、影像(人物、道具、图形与字幕等)、声音(音响、音乐与人声)是影视广告三个重要的创意表现要素。(一)时间是指影视广告传递信息要素的过程,排除它影视广告就不可能存在。时间的长短与重复次数直接影响自影视广告效果。中外影视广告的时间长度“大多以5秒、15秒、30秒、45秒、60秒90秒、120秒为基本单位”。据统计我国影视广告制作时客户常要求广告公司在完成30秒广告同时剪辑出15秒或10秒或5秒的广告.实际投放也常以1.5-5秒为主,在国外影视广告实际投放时常以30秒为主。产生这一差异主要原因仍是上文提到的广告主的投资观念。(二)中国影视广告的影像与声音多取自本土日常生活.人物造型漂亮,道具精美,有些甚至奢侈的将中国元素放入广告,表现上形成“奇观”效果,然而这些并没有提高广告的可信度。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1、演员表演与配音、背景音乐结合不佳。如椰岛鹿龟酒表现儿女孝心的系列广告中,背景音乐的过度渲染使得欣赏者难以找到身临其境的共鸣感。2、名人广告中,一些名人形象与产品特性不相适应,如宋丹丹与护彤、赵本山与泻利停、范伟与感叹号等。这些广告均是以喜剧明星代言药品广告,他们的随意形象(感性)与药品的切实功效(理性)之间难免会存在冲突。3、中国影视广告中时常从第一秒至最后一秒均在叫卖、旁白。如近年来叫卖最响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类广告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已把广告信息传达了来,影像似乎成了辅助,甚者有的影像成了这类广告诉求信息在传达与解码时的噪音,使得识别与记忆无力。这样就没有很好发挥影视广告“视听合一”的优势,失去了制作影视广告的意义。再有,一味“叫卖”会使受众产生腻烦心理,损害品牌形象。国外影视广告中很少出现叫卖,他们善于巧妙的利用表现要素来营造风格与意境。如拉波水泥粘胶之修女篇在60多秒内.只有最后一句旁白“拉波水泥粘胶。可粘可改”。教堂圣洁的灵歌取代了叫卖,并为几位修女的表情变化烘托出了特定的环境氛围,把不同年龄修女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影视广告创意叙述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叙述?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涉及叙述的思维方式、故事情节与策略等方面。

(一)叙述内容:影视广告叙述的内容除了反映上文提到的文化心理和表现要素外,其主要的中心思想围绕产品销售与品牌塑造展开。中国影视广告中的叙述内容常常直指产品本身的物质功能,很少兼顾塑造品牌形象。国外影视广告常通过情节性较强的故事来宣传产品独特的物质功能,同时很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二)叙述方式:1、蒙太奇是影视创作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作品中各表现元素的组织方法。如立邦漆新疆小村篇中将朴素生活(课堂、晾衣与炊烟)、油漆(立邦漆进村、油漆房屋)和欢庆(迎亲、欢笑、教室)三类影像元素组接在~起,形成使用立邦漆前后人们生活的对比。表现立邦漆为生活“处处放光彩”的诉求。再如TOTO卫浴孩子篇中将浴

室、厕所与马桶上三个不同洗浴场景组接,传递“方便实用、外形美观、设计人性”的诉求点。透过这两则广告可以看到中国影视广告蒙太奇叙述的特点:时常在一则广告中涉及多个场景,并试图表现多个诉求内容,镜头组织松散、表述直白、故事性不强。缺乏戏剧性冲突,无法引人入胜。而国外的影视广告在蒙太奇叙述上基本遵循幽默、夸张、悬念的风格,善于吸引受众,强化受众的记忆,力图在一则广告中表现一个核心卖点。如麦当劳婴儿篇将摇篮中婴儿时哭时笑的表情组接,产生强烈的戏剧性、视觉对比和心理悬念。就在受众迟疑婴儿奇怪表情因何产生时,镜头转向了窗外,出现特写镜头“麦当劳标志”。再如Philco音响蚂蚁篇、巴西Hitachi电视的骚扰篇等等广告都反映了这些特点。

还值一提的是国外在蒙太奇叙述时,不是开篇就直接提到产品或品牌,而是常常在最后几秒传递出品牌或产品名称或形象。这种表述方法在受众心理上可能会带来两种相反的效果:(1)产生悬念的心理作用,让受众将故事与品牌结合时得到恍然大悟的心理冲击。(2)最后出现产品或品牌的叙述,很容易使故事情节套用在其他产品上,特别是在产品定位不独特、产品核心概念与故事情节结合不紧时。如大众“POLO,ONLY$8265”广告中年轻士兵表演的故事情节同样可以套用到其他诸多产品上。MAD巧克力广告也是这一套路的产物;一位卫兵任凭一位漂亮女孩的各种动作引诱,纹丝不动。但当女孩拿出MADIS克力时,卫兵终于忍不住了打昏女孩枪吃了巧克力。

2、在广告创意策略方面国外比我国成熟。我国广告创意往往缺乏系统的市场策略,有的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忽略消费者对广告的需求与感受:制作与发布也时常虎头蛇尾,很多产品的广告不惜重金在央视上风风火火发布了一段时间后,就长期消失了。这在受众心理上不能形成連贯持久的记忆。再有,在策略意识上,我国影视广告大多是宣传产品,不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前文已提到影视广告有两个主要目的,如果只达到其中~个目的,就降低了广告的一半效应。还有.我国影视广告在发布时间上策略不科学。近年在我国电视台常出现5秒、10秒的广告在同时段内连续重复播出,广告主的初衷是想强化记忆,但是这种策略反而破坏了原有的广告创意,也使受众产生了腻烦心理,产品形象塑造受到影响。广告效果也大打折扣。

篇5:中外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1:选自电影《落叶归根》

小酒馆里,大醉的老赵向老王抱怨生活艰辛、身体衰竭,他极害怕自己客死他乡。同样大醉的老王对他说:“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乡”。结果老王不幸死在工地上,老赵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王之旅。老赵一路上历经各种困苦,把老王送回了故乡。

中外文化差异之一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经常搬迁,尤其是老年人,基本上没什么大事,更不会离家奔波,哪怕子女在城市买了房子,老年人们也不太愿意离开家。而西方崇尚人权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迁移并安居的权利,自由居住是人权,并且是天赋人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破坏和限制它。比如有两份相差不是太多的工作,中国人可能更热衷之前的工作,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利益选择第二份。而西方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更好一点的工作即使要时常搬迁。案例分析2:选自电影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与西方家庭观念的冲突。

篇6:中外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外文化差异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美国唐人街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呼和浩特市关帝庙街小学六年级(2)班演讲稿 孙明佳

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篇7:如何对待中外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Today,lots of people are affected by western culture especially the new generation who born after 1990s.In my opinion,some of western culture is good but some of them are not suited.Learning western culture can let us know about what is the western custom and what differne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because of comparison we can learn the positive sides such as more confident,independent.On the other side,the negative sides we should not learn.for example,some high school student even younger fall in love with others.They spend much time to do it and forget what more important things they really need to do in that moment.Indeed,every coins have two sides.how to do deal with it,I think let time make the answer.

篇8:中外影视文化差异

1. 中国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友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主题。

2.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

阿甘,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且认识了一生的朋友和至爱珍妮。在珍妮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凭着上帝赐予的“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后来,阿甘成为了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

3. 法国、德国、瑞士联合拍摄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1948年,当克莱蒙———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片启发人们,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只要有爱,也有可能绽放生命的光芒。

4. 美国电影《歌舞青春》

本片讲述了两个美国少年的故事:男孩Troy是一个篮球天才,他有朋友的支持和父亲的理解,由一个除了篮球之外闭口不谈的男孩变成了一个热情合群的人。女孩Gabriella智力超群,她在别人给予的鼓励和信赖之中,将学习和兴趣很好地兼顾。他们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看了这部影片,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被局部影响而导致自己无法从竞争中真正得到快乐,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得到……

5.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是一部印度宝莱坞电影,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兰、拉杜与兰彻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皇家工程学院是一所印度传统名校,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三人帮”中兰彻和拉杜梦想成为工程师,法兰却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他们都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地努力。

2013年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印度时在记者会上提到,他曾在女儿的建议下观看了宝莱坞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6. 中国电影《风雨故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下一篇:中外经典名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