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精选11篇)
篇1: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是对在用汽车的技术性能,包括动力性,安全性,燃料经济性,使用可靠性,尾气排放,整车装备完整性,防雨密封性等进行不解体检测,作为第三方提供检测数据,出具检测报告的市场化的,经营性的组织。在接受交通主管部门的委托后,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以作为评判车辆技术状况及维修质量的依据。现拟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A级站,拥有大车检测线一条,小车检测线一条,调修线一条,我们考察了我省部分地区所建第二检测站的运行情况,并对江都区建第二检测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了研究。
一、建站的社会效益: 1. 有利于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和检测服务质量;
首先,目前我区营运车辆约有7500辆,并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近两年达到15%,原有的一家检测站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营运车辆检测工作量,也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广大车主对检测质量的要求。按照现有的车辆数,每天的检测辆次为:营运车辆数×年检测次数×年工作日=7500×3÷250=90辆次,如果考虑每个季度检测工作量较多的工作日,将突破120辆次。这样的检测数量势必造成每台车的平均检测时间下降:平均检测时间=7小时×60分钟/小时×2÷120辆=7分钟/辆。这对于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每台车的检测时间应考虑最长耗时工位,如外检工位,100多项外检项目,全部做完,不漏项,至少耗时15分钟。再如底盘测功工位,如果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至少10分钟。上述情况还没有考虑复检的问题。随着营运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这种状况会愈加严重,这样必然带来检测工作质量的下降,造成缺项,漏项,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带来检测工作中的安全隐患以及被检车辆的安全隐患,使不合格的车辆投入营运,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其次,目前的检测工作量必然造成车主的长时间等待,浪费车主的时间,损害车主利益。2. 有利于改变由于独家垄断经营带来的各种弊端;
首先,由于垄断经营,作为经营者,行大欺客,车主检测非来我这里不可,说你行你就行,我缺项漏项也行,交钱就行。车主检测车辆没有选择,车主也不感投诉,这次投诉了下次还要去。甚至不少车主至今还不知道检测站已改制,已与政府脱钩,是市场化的经营性组织。其次,由于垄断经营,作为检测从业人员,没有其他就业机会,工资再低也要干,但是同时每个人都掌握一定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被检车辆合格与否,这就直接导致了行风问题。3. 有利于提高主管部门的威信,加强管理力度;
如果原有的检测站出现违规经营行为或行风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主管部门只能给予警告等处罚手段,不能将其停业整顿,更不能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否则,本辖区内的营运车辆将 会分流至扬州或高邮检测。这将严重损害车主的利益。
我站建成后将使上述情况得到改善,我们将按照GB/T1548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服从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服从行业管理。严格按照检测规程和检测标准对车辆进行检测,为车主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检测数据,提供优质的检测服务。
二、建站的经济效益: 1. 建站规模及投资;
拟建的综合性能检测站为A级站,大小车线各一条,调修线一条,设计年检测能力30000辆次。初步预计占地20亩,按照GB/T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通用技术条件》,检测厂房预计1560平方,停车场地6000平方,业务厅600平方。配置制动检验台、轴重台、车速表检验台、侧滑检验台、底盘测功机、底盘间隙检测台、前照灯检测仪、排气分析仪、不透光烟度计、悬架装置检验台、声级计、制动性能测试仪、制动踏板力计、转向盘转向力—角仪等仪器设备。并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联网。
预计设备投资170万元,厂房场地投资330万元,合计500万元。按照标准要求聘用站长、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员、设备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挡案管理员等人员14人。
2. 建站后的年收益;
考虑营运车辆年增长量,预计每年营运车辆平均数在1万台左右,按目前营运车辆数的一半来计算,投资使用期10年:
年收入:10000/2×650=325万元 年支出:折旧500/10=50万元
人员工资等开销50万元
税收325×30%=97.5万元 地租20万元
年盈利:325-50-50-97.5-20=107.5万元
三、检测站选址
拟选址在江都区城乡结合部。首先,城乡结合部为营运车辆的聚集区域。其次,减少交通压力,防止造成交通拥堵。第三,方便车主,减少车主的办事成本。
经过建站可行性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再新建一座检测站,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会提高汽车综合性能的检测质量,扭转检测行业行风差的局面,为主管部门的车辆技术管理及维修质量管理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利国利民。
篇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概况:拟建汽车综合检测站建设项目,建设A级机动车检测站,机动车检测线3条,年检测服务能力15万辆,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3440平方米,主要建设机动车检测线车间、停车场、综合办公楼、试车道、试验场地、员工宿舍食堂等。项目总投资8978.3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914.4万元,流动资金1063.9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土建工程费用2037.8万元,设备购置费用2460.7万元,设备安装费用246万元,工程其它其它费用2792.5万元,预备费用376.9万元。项目年营业收入2700万元,税金及附加135万元,净利润1043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为6.31年,投资利润率15.49%,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9.64%。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汽车月产销量超过100万辆,全年累计产销超过1800万辆,同比增长32.44%,销售汽车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37%,刷新全球历史纪录。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07亿辆。其中汽车9000余万辆,摩托车1亿辆,挂车151万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1466万辆,其他机动车23147辆。与此同时,全国机动车驾驶人到了创纪录的212937140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51819016人。机动车产量和保有量持续上升,与国家出台的多项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密切相关,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私家车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由此也带动了汽车市场及其衍生的产业兴旺发达。同时,国家在道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状态,截止2010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五年新增3.3万公里,仍居世界 1
第二位。公路的畅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运输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交通安全状况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每年因为机动车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高达上百亿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特别是对运输车辆的安全技术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就必须从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开始着手,引进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废气、噪音等实施检测鉴定与监控,以保证维修质量和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同时国家各部位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要求各地要建立安全技术检验站,负责本地的运输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工具检测系统,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管理。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2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
1.3研究结论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章 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2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3.1机动车产销市场分析
3.2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
第四章 选址及建设条件
4.1选址原则
4.2选址方案
4.3选址条件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方案
5.1建设规模及指导思想
5.2检测站的设计原则
5.3工程建设依据
5.4平面布置
5.5A级检测站建设标准
5.6给排水
5.7电气
第六章 技术及设备方案
6.1技术方案
6.2汽车检测线微机控制系统
6.3设备方案
第七章 节能节水
7.1设计依据
7.2能耗指标
7.3节能措施
第八章 环保
8.1执行的环保标准和设计规范
8.2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
8.3运营期主要污染物情况
8.4运营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8.5环境影响分析结论及建议
8.6绿化
第九章 劳动安全与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
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定员
10.1组织机构
10.2劳动定员
10.3人员培训
10.4经营管理措施
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11.1建设管理
11.2实施进度
第十二章 项目招投标管理12.1招投标依据
12.2发包方式
12.3招标组织形式
12.4招标方式
12.5招标内容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3.1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13.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3.3流动资金投资
13.4资金筹措
第十四章 经济效益评价
14.1评价基础数据
14.2营业收入估算
14.3成本费用估算
14.4营业税及附加测算
14.5总利润估算
14.6所得税计算
14.7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14.8盈利能力分析
14.9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14.10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15.1经济效益分析
15.2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六章 风险分析及对策16.1市场风险
16.2产量风险
16.3资金风险
16.4政策风险
16.5外部条件风险
16.6技术风险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17.1研究结论
17.2建设
第十八章 附表附图
附表1: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2:投资计划于资金筹措表附表3: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4: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附表6:损益表
附表7:资金来源与运用表附表8:资产负债表
篇3: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汽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通过相关数据可知,在2014年底,世界范围内汽车的总量已超过12亿,世界人口共有70亿人,几乎每7人就会有一辆汽车,汽车的数量十分惊人。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使用和检测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检测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汽车的需求,因此在汽车的检测和维修方面需要完善技术和理念。
1 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和维修技术的现状
1.1 全国都有监测站
我国的汽车检测站在20世纪开始建设,从那时开始,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在不断地上升,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在车辆出行的过程中,其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非常低,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汽车的使用情况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措施。我国第一个汽车监测站于1980年在大连建立,此后,汽车监测站成为汽车检测的重要场所,其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我国的中等城市和大型城市都建立起不同类型的汽车监测站,促进我国的汽车诊断行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汽车安全监测站已超过1000家,形成一个完善的汽车监测网络。
1.2 建设法规逐渐的完善
我国已颁布很多与汽车安全监测站相关的法律,在1990年,我国提出《汽车运输业技术管理条例》,该法规明确规定汽车应定期检查和定期维护。1991年,我国的交通部颁布《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的检测》法规,明确规定了汽车监测站的职责,对汽车监测站的资质明确的规定,提高了汽车监测站的质量。当亲,我国已正式制定很多制度,在国家层面上也制定完善的汽车检测的行业标准,通过计量检测的方式,确保车辆的安全出行,相关规定的条数达100多条。在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后,汽车监测站的建立更加完善,其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在监测汽车的综合性能中都可以按照规章执行,使汽车的检测更加科学。
1.3 技术水平逐渐完善
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汽车检测和维修的过程中,不仅是维修一些零部件,同时也诊断大型的硬件设施,在故障诊断中,如果单单采用维修人员的经验,诊断效果并不好,因此借助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故障诊断中,充分借助专家诊断系统,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可准确的找出汽车故障的位置和原因,从而维修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维修。我国自行生产的很多诊断系统在不断完善,从原有的单机一直到配套发展,传统的诊断系统功能较单一,完善后,功能更加齐全。传统的诊断系统一律采用手动的方式,如今,汽车故障诊断系统也实现全自动的形式,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可快速的检测故障,准确地测试汽车的故障。
2 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汽车综合性能的检测技术实现了大跨越的发展,且其规模越来越大,并呈现出扩张的趋势,引进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善了自主研发的条件,促进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特别是检测设备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正在不断缩小。在汽车检测中,常见的技术有制动试验台和侧滑试验台等,这些设备国内都可自行生产,且结构形式实现多元化发展。
2.1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在很多汽车的检测仪器中,结合机械、电气和光技术,且计算机技术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在很多先进设备中,专家系统已实现高度的智能化,在汽车状态全面检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准确地判断汽车的故障,找出汽车产生故障的原因,检测的效率得到很大地提升。尽管智能化的设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国的智能检测设备仍实现长足的发展。我国的很多微型的检测设备主要来自于进口,因此,在检测技术的发展中,我国应进一步进行智能化设备的研究,促进汽车检测行业的发展。
2.2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的规范化
随着汽车检测技术的完善,其在管理方面也更加科学,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使管理更加有效。在良好的基础上,检测技术应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在对检测方式和检测限值标准制定的环节中,应使数据更加精确和科学,制定完善的制度。在汽车检测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需要通过制度的方式管理,使很多细节问题得到规范化的解决,实现统一标准和统一操作。
2.3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的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已实现长足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越来越普及,已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和检测。但很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内部,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借助网络化系统进行检测,也是采用自行研发的内部系统,还未形成统一的网络化的检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制度和管理方针需要进一步完善,汽车的检测和管理系统必须实现网络化。在局域网的应用中,可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检测技术,同时也应促进汽车监测站与交通管理部门的联系,从而保障车辆的安全出行。
2.4 汽车检测技术基础的规范化
我国的检测技术在不断完善,而且开始重视各类硬件技术的发展,检测方法逐渐向着难度小、投入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方向发展,而且在限值标准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日益齐全。我国应制定相关的限值标准,如驱动轮的输出功率、底盘传动系统的功率耗损等。在汽车技术状况检测中,应制定相关的细则。在采用综合性能检测中,在运用大型的设备中,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定,确保汽车监测站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
3 汽车综合监测站的建设和工艺要求
汽车综合性能监测站主要借助了现代化的技术,广泛地运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可以调整汽车的参数,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汽车综合性能监测站应实现经济性和可靠性,并且朝着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保证汽车维修的质量,并且对车辆的技术状况进行分析,对其性能进行准确地分析。应拓宽汽车监测站的安装范围,在办公区和生活区等建设汽车监测站。
4 结语
在车辆运行的环节中,车辆的安全系数十分重要,要定期检测车辆的综合性能,做好车辆的维修工作,才能确保人员的安全出行,这需要检测部门履行职责,不断完善检测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孙伟.刍议新时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与维修技术[J].河北农机,2014,(7):50-51.
[2]周友波.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4):29-31,28.
篇4: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渐发展,我国汽车数量急剧增长,汽车运输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汽车检测技术及其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积极探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针对我国汽车数量急剧增长的形势,促进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不断进步的措施以及汽车检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途径,以保障我国汽车安全运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发展较晚,在我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汽车检测技术才开始起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为当前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检测技术的发展、汽车检测法规体系的构建、汽车检测站的全面普及。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以安全气囊、燃油喷射系统等为代表的电子控制技术逐渐被研究且开始应用于汽车上,而针对汽车检修技术,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大量汽车诊断硬件设施出现在市场上,且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能够生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厂家已经多达一百家,而我国进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研究的单位也逐渐拓展,交通管理部门、独立生产厂商、机械制造行业等对于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研究以及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生产以及改进投入的精力以及物力也越来越多,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檢测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第一部关于汽车检测技术的法律诞生,接下来,关于汽车运输检修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目前,我国汽车运输行业检修技术管理法律规定已经对汽车检修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汽车综合检测技术已经有了完善的法律管理体系。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再加之我国汽车运输管理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汽车检修站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的增长也不断扩建。目前,我国汽车检测站已经基本能够全面覆盖我国汽车行使的区域,且汽车检测站也逐渐实现网络化管理,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体系。
(二)国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当时电学、光学、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汽车检测技术也逐渐与机械制造行业、光学、电学等接轨,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汽车检测中。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计算机技术也被应用在汽车检测技术中,能够实现诊断数据自动化收集以及处理的汽车检测技术被研究出,在工业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逐渐建立了汽车检测站,汽车检测技术也逐渐规范化与标准化。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逐渐实现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检测。国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汽车检测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第二,汽车检测指标的标准化。第三,汽车检测技术的现代化。
在工业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汽车检测工作的管理与实施有专门的部门管理,这些国家在全国建立了多个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汽车检测与管理工作。交通管理部门就是汽车监测管理规范化的产物。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新车登记到汽车检修管理,最终到汽车报废全过程。交通管理部门的逐渐完善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逐渐规范是汽车检测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汽车检测技术的逐渐发展,汽车检测指标作为评价汽车检修情况的主要依据,汽车检修指标也逐渐标准化。每个国家根据其汽车检测的实际情况都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汽车检测指标,这些检测指标从汽车检测的精度以及汽车性能检测的要求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汽车检测技术指标实现了标准化。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汽车检测技术以及汽车检测管理工作都逐渐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与自动化检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
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工业技术的逐渐发展,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计算机技术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汽车检测的自动化控制。随着汽车检测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汽车检测技术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汽车发动、传动、制动、转向等过程的自动化检测与故障诊断也将会成为接下来汽车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第二,随着现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汽车生产的质量以及性能大大提升,为了控制汽车检测的成本,提升汽车使用的效率与质量,汽车检测的周期将会根据汽车制造质量的提升而逐渐延长。第三,现代工业智能化水平发展已经较为成熟,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也将趋于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而汽车检测设备的体积将会更加轻巧,以便于携带,检测操作过程也逐渐简洁化。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逐渐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汽车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帮助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篇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02-05-10 【生效日期】2002-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关于启用全国统一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局、委):
为切实贯彻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l8565―2001),进一步规范营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我部组织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单”(见附件)。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单”(以下简称检测报告单)是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GBl8565―2001)而制订的,是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为所检车辆开具的书面凭证,是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评定营运车辆技术等级、进行营运车辆年度审验和判定营运车辆进入或退出道路运输市场的重要依据。各级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要以实施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为契机,规范检测站检测作业管理,大力推行使用全国统一的检测报告单,全面提高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检测质量和服务质量,树立交通行业良好形象。
检测报告单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统一编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倒卖。为稳步推进检测报告单的实施工作,部决定自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为实施过渡期。2003年1月1日起,所有开展营运车辆年度检测业务的A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都必须使用全国统一式样的检测报告单。
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结合启用全国统一式样检测报告单,进一步落实《关于做好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宣传贯彻工作的通知》(厅公路字〔2002〕 95号)的有关精神,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速检测站的技术升级和计算机联网工作,全面规范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力争在2003年1月1日前实现计算机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单。
附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办公厅
二○○二年五月十日
篇6: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景谷机动车综合性能安全检测站简介
2011年5月24日报经省运管局批准同意我单位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筹建“景谷县机动车综合性能安全检测有限公司”我司于2012年5月20日开始动工建设,由昆明松骋公司提供的深圳大雷、浙江鸟泉、淄博科大等配套检测设备于2012年9月20日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并于11月5日安装调试完毕。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通过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汽车技术测试中心站设备(仪器)检定站审核标定合格,取得检测设备(仪器)《计量认证合格证》,经过历时1个月的试营业运行后,于2013年4月2日通过省实验室资质认证考评小组考评,于2013年4月18号取得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证证书,检测站于2013年5月6日正式开业。
篇7: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经济效益分析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主要承担营运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及维修竣工质量检测等工作内容,其作用是为运管部门实现营运车辆技术管理提供保证,确保运输安全,并为投资方创造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投资方有丰厚回报,才能确保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有效运行,并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交通事业中。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是建站的决策依据,决策失误将导致投资失败。本文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经济效益进行简要的分析,为经营者筹建检测站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1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基本投资
检测站投资主要有基础设施投资和设备投资,土地、厂房和装修等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在50~200万元,检测设备及联网投资在50~100万元。由此可以算出低成本条件下建设一个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也需要100万元资金。例如,农垦红兴隆检测站征用土地和建设厂房共花费25万元,后期厂房装修和铺水泥地面共25万元,检测设备及计算机联网投资50万元,合计100万元。在黑龙江省这种投资规模的检测站占绝大多数,一般投资额都在200万元以内,分布在各个地市县。而在各个地级市建设检测站,土地的投资成本更高,在市区范围内有时会超过200万元。
检测站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的投资是巨大的,检测站能否在除去必要支出后,在10年内收回投资,关系到检测站的正常运作和生存。为避免投资失败,投资方要根据本地情况,尽量准确估算出基本投资额度。
2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基本支出
1)建站计量认证及计量检定支出。
检测站在开业前必须经过省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和计量检定,总支出额度为3万元左右。开业以后每年检测设备计量检定费用1~1.5万元,并按照省技术监督局要求每隔几年进行一次计量认证。检测站规模不同,设备的配置也不同,每年的计量检定费用就会有所区别。检测站基本配置主要是进行计算机联网的关键设备,包括制动台、轴重台、车速台、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烟度计、声级计等设备。按照省技术监督局报省物价局的收费标准,这8项设备一次计量检定费用为10 150元,也就是所有检测站每年的计量检定支出都不会低于这个基本数字。检测站其他附属设备共有8项,收费合计为5 340元,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收费标准如表1所示。
2)人员工资及培训支出。
各检测企业可以根据人员数量和2年一次的培训计划计算费用。按照交通部要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检测人员至少为6人,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对检测从业人员的培训周期为2年。人员工资因检测站所在地区和经济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在建站后,人员工资往往和经济效益挂钩,工资高低也体现出效益的好坏。培训费按照管理部门历次培训标准,可以定为600元/人,培训地点都为哈尔滨市,依据建站地点计算交通等相关费用。
3)设备维修,更新支出。
预计设备在使用3~5年后维修会比较频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属于专用设备,维修成本较高,有些价格相对低的设备在发生故障后应考虑直接更换。高价设备的维修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年保修期内发生费用较少,在超过保修期后,高价设备应尽量采取自行修复,必须请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修理。
4)其他费用。
主要包括:按需购买行业管理部门印制的检测报告单,使用动力电费用,企业的税费等。
3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收入
根据检测站所在地各种营运车辆保有量测算出检测站年收入。检测站收入包括两种:营运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收入和二级维护竣工质量检测收入,用相应的收费标准乘以实际应检测台次即可得出。根据统计,2007年全省二级维护的漏保台次百分比为13.4%,有个别地市达到41.8%,也就是二级维护竣工质量检测应有收入减少了41.8%。所以,到运管部门做相关的情况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营运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每年进行一次,收费标准为200元/台·次;二级维护竣工质量检测每年两次,收费标准为65元/台·次,各检测站根据估算检测台次计算收入。根据表2可以算出,各地市每个检测站的平均检测台次,此平均值仅做参考,实际应检测台次还要根据本地情况到当地运管部门了解。
4 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其它因素
1)以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基础,走向市场化运作。
检测企业不能在行业保护伞下过于乐观,要正确的估计政策动向。在整个检测行业效益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检测站必须灵活拓展业务,转变观念,走向市场。目前,我省已经有10多家检测站将公安部门的车辆安检业务争取过来,这样拓展了业务范围,增加了可观的收入,为今后继续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的检测站还在争取事故鉴定和环保检测等方面的资质。这些检测企业为自身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注:数据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
2)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营运车辆检测都已推向市场,检测企业靠服务提高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车源来创收。从业人员素质是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同时,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凭借良好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检测工作,可以减少设备的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年限,他们是无形资产。提高检测人员素质有以下3方面:①岗位技能业务学习;②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学习;③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3)不正当竞争。
参与不正当竞争在损害其他企业利益的同时,也危及到了自己,企业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有检测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不应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外挂”车辆的出现影响了有些企业的生存,但行业管理部门会逐步规范检测市场,清理“外挂”车辆,不要盲目跟风参与不正当竞争,否则将得不偿失。
4)主动接受监督。
检测站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管理和监督行为。督促企业进行人员培训、设备调试修理,对落后淘汰设备及时更新,监督他们是否检车,是否造假数据,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企业如果回避这些监督,最终会被激烈的行业竞争所淘汰。
摘要:黑龙江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数量已逐渐趋于饱和,有些地区建站后即面临亏损,为避免投资失误并减少投资浪费,有必要对检测站的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分析了检测站的基本投资、基本支出和收入来源,通过逐项列举和估算,可以对检测站建站的可行性有详细认识,为最后决策提供参考。对经济效益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经营者增加效益提供帮助。
关键词: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范振贵.汽车技术检测的规范与发展[J].山西交通科技,2007(1):26-27.
[2]王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网络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应用[J].淮阳工学院学报,2002(1):14-15.
[3]宋燕铭.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的改造与升级[J].湖南交通科技,2001(1):31-32.
[4]李财,徐洪达,刘建阳.汽车运输业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建设与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1999(4):25-26.
篇8: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综合性能检测站;工艺布局;工位设置;计算机应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企业。它具有能在室内检测、诊断出车辆的各种性能参数、查出可能出现故障的状况,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可靠依据。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既能担负车辆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环保管理等方面的检测,又能担负车辆维修质量的检测以及在用车辆技术状况的检测评定,还能承担科研、教学方面的性能试验和参数测试,检测项目广且有深度,能为汽车使用、维修、科研、教学、设计、制造等部门提供可靠技术数据。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主要由一条至数条检测线组成。独立完整的检测站,除检测线之外,还应有停车场、试车道、清洗站、电气站、维修车间、办公区和生活区等。
1.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工艺布局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功能包含了汽车的安全环保、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检测,其工藝设计布局通常可分为:双线综合式、单线综合式和工位综合式三种。
双线综合式——即安全环保检测项目设计布局为一条线;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检测项目设计布局成另一条线。两条并列的检测线工艺布局特点是:安全环保项目检测可进入一条线检测,且因所检项目比较单一和工位停留时间较短,各工位的连接及工艺节拍性好,有较好的工艺调整和组合能力。
单线综合式——即综合性能检测的所有项目及设备均布局在一条直线的各个工位上,各个工位的检测项目与设备布局的组合是多种形式的。因检测项目的不同或设备功能的不同,而使工位停留时间长短不一,这是单线综合式工艺布局的一大困难。
工位综合式——即把各检测项目及设备按几个组合工位进行排列的工艺布局方式。例如:分为检测和诊断两大部分进行工艺布置。在大型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工艺布局中,也有按车间布置综合式的方案,即安全环保检测车间、动力经济性检测车间、可靠性检测车间等。这种按检测项目划分检测间可并行排列,也可以U型排列布局。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工艺布局与检测站规模大小、设备功能程度等因素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布局。在检测工艺设备平面布置设计上,首先尽可能采用直通顺序检测方式。车辆排放检测在车间入口,排污较大的检测项目靠近大门,并在主风向的下风位,减少车间内部污染。前照灯检测布置于车间中央,避免阳光照射引起的检测误差。第二方面,应考虑每个工位的检测等时性,即各工位检测时间大体上相等,后面工位比前面工位检测的时间短一些,以保证线上检测车辆顺畅。第三方面,在空间布置上要合理,保证绝大部分车型不会发生空间上的干涉,占地面积少。
总之任何一种工艺布局,都应遵循工艺布局合理、科学、适用的原则,从而达到满足汽车综合性能工作的需要。
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工位设置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与汽车安全检测站有很大不同,除增加了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检测内容外,还增加了诊断功能,如发动机故障诊断、前轮定位、四轮定位故障诊断等功能。所以在工位设置上要认真研究。目前常用的工位布局方式有两种:
(1)按汽车安全检测线的工位进行布置。即保持一条安全环保检测线,而把底盘测功、发动机分析、四轮定位等项目的检测设置为另一条检测线。这种工位布置的方式较简单,有利于原有检测线的改造。
(2)按汽车性能检测项目进行工位布置。工位按动力性、经济性检测、制动性能检测、操纵稳定性能检测、灯光、废气、噪声、外检和整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等布置。这种工位布置的方式比较科学合理,适用于新建的综合性能检测线。
3.汽车检测站的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全自动汽车检测站管理中的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汽车检测线,称为全自动汽车检测系统,又称计算机管理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由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组成,计算机又因使用不同可分为申报机、工位测控机、主控机等。辅助设备有显示屏、稳压电源、程序提示显示器(屏)、光电开关、模拟转换等设备。软件部分则有检测程序、数据采集程序、数据库、打印、存贮、检索程序、设备标定程序、检测标准设置及判定程序、系统自检及诊断程序等。系统软件功能还可根据具体需要而增加,例如互联网及通讯软件等。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一般有集中式、分级式等控制方式。
集中式除登录资料由一台计算机(单板机)完成外,全线的检测流程、数据采集、处理、判定、显示、打印、存贮等均由一台主控计算机来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缺点是主控计算机负担重、可靠性差、发生故障时易造成全线停工。
分级式一般采用二级分布方式。一级为测控工位控制,各工位分布有工位计算机来完成本工位的控制、数据采集处理和通讯等任务;二级具有排列检测程序,全线调度、汇总综合判定、打印结果和存贮管理数据库等管理。
90年代中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又逐步应用到汽车性能检测站中,各检测站陆续装备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计算机测控、管理网络系统”。该系统包含了检测登录子系统、测控子系统、监控子系统、系能检测子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及其他辅助子系统等。运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将这些系统连接成一个局域网,用于实现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全自动检测、管理、财务结算等。
各检测站可根据自己的规模、经济成本等条件,合理地选择计算机测控、管理方式。
作者简介
篇9: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探析
关键词:汽车检测,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
汽车综合性能是指在用汽车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性、使用可靠性、排气污染物和噪声、整车装备完整性与状态等多种技术性能的组合。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是指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操作行为,对在用汽车综合性能进行的检测评价工作。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中,需要依据许多与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相关的标准进行检测,这些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作为开展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的技术依据,发挥着如下重要作用:
(1)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设、改造的依据;
(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选型、购置、验收的依据;
(3)汽车综合性能检测量值溯源的依据;
(4)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开展检测工作、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依据。
1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分析
根据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的定义,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也可以说标准体系是一种由相关标准组成的系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是由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及其引用标准组成的系统。
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中,GB/T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是基础标准,它从管理要求、技术能力要求、场地和设施三个方面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做出了规定要求,引用标准44项。管理要求包括:组织、质量体系、文件控制、服务、抱怨处理、事故与差错控制、记录与报告控制、质量审核和评审;技术能力要求包括:人员、检测项目与参数、检测仪器设备、计算机控制检测系统;场地和设施包括:基本要求、检测线、检测间、停车场和试车道路。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是检测标准,它规定了营运车辆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转向操纵性、照明和信号装置及其他电气设备、排放与噪声控制、密封性、整车装备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引用标准17项。
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和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发布之后,其引用标准中的大部分标准都进行了修订,有些标准被废止。通过查找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的现行有效版本和代替标准,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我们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有了系统、整体的认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2项、设施与环境条件标准5项、检测标准24项、计算机控制检测系统标准1项、检测设备产品标准12项、计量检定规程与计量校准规范17项,共计61项标准。
1.1 基础标准
(1)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GB/T17993-2005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
1.2 设施与环境条件标准
(1)GB/T 50033-2001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2)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3)50055-2011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4)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5)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3 检测标准
(1)GB 18565-2001 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
(2)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GB 21861-2008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4)GB/T 15746-2011 汽车修理质量检查评定方法
(5)GB/T 18344-2001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6)GB/T 7607-2010 柴油机油换油指标
(7)GB/T 8028-2010 汽油机油换油指标
(8)GB T 12534-19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9)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10)GB 4785-2007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11)GB 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12)GB 13392-2005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13)GB/T 14365-1993 声学 机动车辆定置噪声测量方法
(14)GB 16170-1996 汽车定置噪声限值
(15)GB/T18697-2002 声学 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
(16)GB/T 18276-2000 汽车动力性台架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17)GB/T 18566-2011 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
(18)GB 18285-200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19)GB 18352.3-2005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
(20)GB 3847—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21)GB 19756-200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阶段)
(22)JT/T 198—2004 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23)JT/T 510-2004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检测技术条件
(24)QC/T476―2007客车防雨密封性限值及试验方法
1.4 计算机控制检测系统标准
JT/T478-2002 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1.5 检测设备产品标准
(1)GB/T 13563—2007 滚筒式汽车车速表检验台
(2)GB/T 13564—2005 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
(3)JT/T 386—2004 汽车排气分析仪
(4)JT/T 445—2008 汽车底盘测功机
(5)JT/T 448—2001 汽车悬架装置检测台
(6)JT/T 503—2004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
(7)JT/T 504—2004 前轮定位仪
(8)JT/T 505—2004 四轮定位仪
(9)JT/T 506—2004 不透光烟度计
(10)JT/T 507—2004 汽车侧滑检验台
(11)JT/T 508—2004 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
(12)JT/T 633—2005 汽车悬架转向系间隙检查仪
1.6 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
(1)JJG 188—2002 声级计
(2)JJG 653—2003 测功装置
(3)JJG 688—2007 汽车排放气体测试仪
(4)JJG 745—2002 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
(5)JJG 847—2011 滤纸式烟度计
(6)JJG 906—2009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
(7)JJG 908—2009 汽车侧滑检验台
(8)JJG 909—2009 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
(9)JJG 976—2010 透射式烟度计
(10)JJG 1014—2006 机动车检测专用轴(轮)重仪
(11)JJG 1020—2007 平板式制动检验台
(12)JJF 1169—2007 汽车制动操纵力计
(13)JJF 1192—2008 汽车悬架装置检测台校准规范
(14)JJF 1193—2008 非接触式汽车速度计
(15)JJF 1196—2007 机动车方向盘转向力转向角检测仪
(16)JJG(交通)009—2003 四活塞联动式油耗计检定规程
(17)JJG(交通)013—2003 汽车发动机检测仪检定规程
1.7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少保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标准实施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场地和设施要求中缺少防火、灭火器配置、道路交通标志和道路交通标线标准的有关要求。
(3)JT/T478-2002《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中缺少计算机场地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系统接地、综合布线标准的有关要求,缺少计算机控制检测系统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测试、验收、维护标准的有关要求。
2 改进建议
2.1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应符合的要求
(1)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应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与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
(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应能满足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需要;
(4)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应相互协调;
(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内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应能保证技术标准的实施;
(6)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协调并提供支持。
2.2 应制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管理标准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管理标准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设施与环境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量值溯源管理标准和资料档案管理标准。
2.3 应制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人员的工作标准
检测人员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人员。这些人员包括:站长(或其它称谓)、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计算机控制网络系统管理员、检测员、引车员,以及设备管理员、资料档案管理员等。检测人员工作标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岗位人员基本技能、工作内容、要求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
2.4 在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场地和设施要求中增加符合下列标准有关要求的内容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GB 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3)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4)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2.5 在JT/T478-2002《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中增加符合下列标准有关要求的内容
(1)GB/T 2887-2011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2)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3)GB 14050-2008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
(4)GB 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5)GB/T 28172-2011 嵌入式软件质量保证要求
(6)GB/T 25000.1-2010 软件工程 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 SQuaRE指南
(7)GB/T 15532-2008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
(8)GB/T 28035-2011 软件系统验收规范
(9)GB/T 14394-2008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参考文献
[1]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9.
篇10: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计算机;汽车检测;计算机应用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促进了汽车检测技术日益提高,汽车检测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迫使汽车检测站由过去人工定性检测(主要手段是路试加外观检验)发展到半自动化检测(主要手段是检测设备,通过人工记录并计算分析检测数据,并对检测结果加以评判)再发展到目前计算机自动控制智能化检测(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智能控制,自动采集数据并加以分析评判),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由于我国汽车检测技术起步较晚,加之一度时期汽车工业没有作为支柱产业,汽车保有量少,导致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发展较缓慢,不少地区严重缺少汽车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即使在科学技术昌明的今天,由于从事汽车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单位良莠不齐,为数不少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检测中的应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第三方企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担负车辆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环保管理等方面的检测。
随着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今后汽车检测将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局域网),并应用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应统一规范检测站的联网,使检测站满足区域联网和省域联网的要求,并力求实现管理部门、检测站、维修企业各方对车辆统一网络管理,做到资源共享。
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未来发展趋向
目前,国内各汽车检测站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并且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使各汽车检测站获得的珍贵检测数据资料无法进一步地开发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汽车检测站已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各省以地市为节点,通过专线或宽带联系起来,以中心站为中枢延伸到全国,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共享,实现车辆技术信息化管理。汽车检测站将成为一个智能化检测体,真正使汽车检测站成为检测市场的“CT”站,逐步在汽车管理上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在检测技术上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推进车辆技术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传递的自动化,可以规范汽车检测站、汽车维修业户的经营行为,对汽车检测站的检测、汽车维修业户的维修质量进行监督。可以规范运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行为,加强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保证道路运输车辆安全高效运行。车辆技术信息化管理有以下几种方式。
2.1远程接人VPN方式
市运政管理部门信息中心由网络组建和应用系统开发两部分组成二网络基于Windows2000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SQL server200大型网络数据库,提供开放式数据接口。应用系统包括各区县汽车检测站数据获取、汽车检测站工作实际监控、综合信息分析、查询及辅助管理决策等。
该系统网络结构采用分布式协作处理Client/Server(C/S)结构及开放式的网络TCP/IP协议,全网由市运政管理部门信息中心LAN,远距离各区县汽车检测站分信息中心LAN,通过公共网络Internet或专线连接。VPN方式的缺点是:传统VPN方式的显著缺点就是会导致网络性能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用户的信息沟通。
2.2宽带网接人方式
市运政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和各汽车检测站采角局域网结构,通过宽带网进行通讯。网络采用c/s结构,基于Windows2000Server网络操作系统,SQL Server2000大型网络数据库,提供开放式数据接口。
市运政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各区县汽车检测站分信息中心的基本任务及应用需求基本同2.1中所阐述。汽车检测站内部所有工作站形成一个C/S结构的局域网,负责处理汽车检测站内部的各种检测业务。
C/S结构局域网宽带网接人方式的缺点是:当用户数量增多时,性能会明显下降;客户端都要安装应用程序,系统扩展维护复杂,代码可重用性差,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
2.3广域网B/S结构方式
市运政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和各汽车检测站采用广域网Brower/Serverr(B/S)结构方式,通过公话网(ISDN/PSTN)拨号连接。网络采用B/S结构,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Sybase、Informix或SQL server2000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SQL server2000大型网络数据库,提供开放式数据接口。其数据集中存在于检测中心的中央数据库,可有效地保护数据的安全。
特别是运政管理部门为了能够及时可靠地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监督各个汽车检测站的工作质量,制定各种分析方法,制定管理决策的要求,对客户端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基于B/S结构方式的网络系统,采用构建式软件开发模式,实现图形化、流程化和非编程化的软件开发;用户可以基于组件拼装实现软件开发,无论是逻辑处理还是页面交互,都通过组件构建,无需专业编程人员,可以随需而变,特别适合当前运政管理部门和汽车检测站管理的需要。
B/S结构方式网络系统的优点如下:
(1)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只要能上网,再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了。甚至可以在线申请,通过公司内部的安全认证后,不需要人的參与,系统可以自动分配给用户一个账号进人系统。
(2)不受网络的限制。C/S结构软件仅适用于局域网内部用户或宽带用户(1兆以上);而B/S结构软件则适合于任何网络结构,尤其适合于宽带网不能达到的地方。
(3)基于构建平台的软件开发可以类似积木式的摆放,无需掌握高深的编程技术,通过组件拼装实现软件开发。运政管理人员或汽车检测站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基于数据库拼装组件,实现业务的管理、数据的分析及统计等各方面的需要。
综上所述基于B/S结构方式的网络系统,采用构建式软件开发模式是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3.结束语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提供了高效、现代化的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频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实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利于车辆检测的规范,标准的贯彻和实施,促进检测手段的现代化。今后,我们将密切关注计算机在汽车检测行业的应用技术,广泛搜集信息与资料,并就有关技术理论及行业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以拓宽视野,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1 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问题的预防
1.1 供电的可靠性
电源是整个系统的命脉,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制动检验台电动机的启停、底盘测功机涡流机的运行等都会造成供电网络电压大幅涨落, 从而导致电压不稳, 给计算机控制系统造成很大的干扰。实践表明,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外部干扰引起的故障中, 80%以上是由电源干扰引起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供电原则是:1空调、照明等动力设施与计算机、工位机应分别供电;2工位机采用稳压电源, 以保证AC220 V的稳定;3服务器和计算机要采用不间断电源 (UPS) 供电, 以防信息丢失;4三相负载要均衡;5工位机内交、直流电源线分开线槽走线, 信号线与地线、电源线尽量不交叉, 以减小交流电源对直流电源线和信号线的感应干扰。
正确接地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抑制干扰的重要手段, 接地原则是:工位机和设备采用串联屏蔽接地方式, 用一根大截面铜线 (至少10 mm2) 连接各装置的中心接地点, 然后连接到接地母线;接地装置最好埋在距检测车间10~15 m处。
1.2 线路的可靠性
在自动检测线上, 每个工位的模拟量、开关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必不可少的。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传感器绝缘性能不高等都会造成通道中传入很高的共模或差模电压。如果各通道的线路绑扎在一起, 则各线路会通过电磁感应相互干扰, 尤其是将-12~12 V的信号线和交流380 V、220 V电源线绑扎在一起, 其干扰更为严重——轻则使弱电信号出现误差, 重则会覆盖住传感器等的弱电信号。
在安装计算机控制系统时, 要按信号类别将信号线与电源线、强电线与弱电线、模拟量线与开关量线、交流线与直流线等分开线槽走线, 以减少各种耦合干扰;不同类型的信号要分别用不同电缆传输, 信号电缆应按信号种类分别布置传输, 严禁用同一电缆的不同导线同时传送动力电源和信号, 避免信号线与动力电缆靠近并平行布置;要对传感器信号线和光电开关信号线采取屏蔽措施, 将正确接地与屏蔽结合起来抑制干扰;对于模拟信号线, 一律采用屏蔽电缆走线方式, 同时穿钢管屏蔽保护, 将屏蔽层接地, 以减少静电干扰。另外, 较短的信号线可以采用双绞线, 双绞线上产生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磁干扰可以相互抵消。
1.3 硬件电路的可靠性
工位机、设备控制柜的设计采用模块化、通用化的方式, 以便故障查询和更换。对于硬件电路, 特别是主控板, 要在其关键点上设计LED指示灯和报警装置, 以便维护。比如控制举升器升降的继电器吸合电路可用LED指示灯来标识其工作状态;I/0 通道中光电开关信号采用光电耦合器隔离, 传感器信号采用隔离放大的方法来抑制干扰。
硬件滤波电路是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信号在接入放大器前, 可在信号线与地间并接电容, 以减少共模干扰, 并在信号两极间加装滤波器, 以减少差模干扰。将常用RC滤波器接在一些低频信号的传输电路中, 例如侧滑检验台的差动变压器输出端, 可以有效削弱各类高频干扰信号。
为保证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局部发生故障时也能够正常工作, 可以在工位机里设置一些备用部件。一旦发生故障, 就启动备用部件。
1.4 软件设计的可靠性
对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而言, 软件抗干扰技术是防止计算机控制系统受到可预知干扰或当计算机控制系统受到干扰后使其恢复运行, 或输入、输出信号受到干扰后, 使计算机能去伪存真的一种软件支持技术。开发计算机控制系统时, 可通过软件提高其可靠性, 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维修时间。
干扰信号是随机的, 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自检与诊断、软件陷阱、软件滤波和中断处理等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特别是非周期性的随机干扰信号, 采用软件滤波是非常有效的。所谓“软件滤波”, 就是通过多次采样, 得到一个转换的数据系列, 通过某种处理后, 得到一个可信度较高的结果。比较常用的滤波法有程序判断滤波法、去极值平均滤波法和低通滤波法。
在软件设计时, 可使系统具备掉电保护功能, 以提高其可靠性。例如进行现场保护, 即保存当时重要的状态参数, 当电源恢复正常时, 计算机重新复位, 恢复现场, 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工作。
2 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维护
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服务器、各工位机以及设备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和灰尘等状况, 一定要采取通风、防尘等措施, 避免阳光直射。2定时用毛刷、吸尘器等清除工位机机柜和计算机控制柜内的灰尘。检测车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灰尘、烟粒和粉末, 一旦它们落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内工位机、计算机控制柜的印制线路或元器件上, 就会引起元器件间绝缘电阻下降, 甚至导致元器件和印制线路损坏。3经常检查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观察其是否有位移、积尘和受潮现象。不要人为破坏传感器的正常工作状态。4散热、通风是防止服务器、计算机和工位机过热的重要手段。为此, 工作人员应每天检查各冷却风扇运转是否正常, 每半年或一个季度检查风道过滤器是否有堵塞现象。如果过滤网上灰尘积聚过多, 则应及时清理, 否则计算机控制柜内的温度就会升高 (一般不允许超过55 ℃) 。5尽量少开工位机机柜的门。有的检测站在夏天打开柜门散热, 这种方法不可取, 因为这会导致计算机控制系统加速损坏。正确的方法是降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外部环境温度。因此, 应该严格规定, 除非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 否则不允许随便开启柜门, 更不允许在使用时敞开柜门。6利用Windows维护工具定期整理硬盘、备份数据库, 并且只有具有一定权限的人才可以访问数据库。计算机要定期査、杀毒, 杀毒软件也要及时更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确保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正常运行, 我们要重视和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问题预防和维护的工作, 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从而促进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同连, 贺宪宁, 谢秉峰.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 2004 (06) .
相关文章: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系统的研究02-18
绿色化学教学02-18
不平凡的鹿02-18
树脂合成与性能检测02-18
中国移动飞信02-18
汽车性能02-18
汽车性能检测学习总结02-18
汽车安全新技术论文02-18
浅谈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应用02-18
运矿汽车修理电工安全技术规程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