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诗歌不仅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引入,让学生通过诗歌来观察历史、感悟历史,既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其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一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历史素养下高中历史“探究性课堂”思考
摘 要:“历史素养”强调了历史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基本充当听众的角色。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并融合进历史课堂是需要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探究性课堂的存在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强调学生情感内化的《抗日战争》课堂,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抗日战争;探究性课堂
随着课程标准中“历史素养”的引用以及高考对“历史素养”提出了考查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历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实现“历史素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作为一个启迪者,无法完全了解学生的想法,也无法在45分钟内尽可能补充史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像《抗日战争》这类强调情感态度的课程,单纯地讲授不如讲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来的影响大。因此,在类似《抗日战争》的领悟类课堂中,不妨通过教师课外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课堂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素养。下面就以《抗日战争》为例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可体现历史素养的要求以及在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课前学习,了解历史事件基础状况
基础状况包括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与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内容,恰恰体现了历史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发展意识、多元联系以及史料实证,也是中学历史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高中历史课标中规定了“列举侵华罪行、简述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在教材中有着详细的论述。为此,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可以将这一部分交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教师的微课视频材料,将时间、地点、过程等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融于课后的自主学习。在教师进行讲授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查找教师视频中粗略带过的内容,提高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需要教师将最精炼的基础性史实在视频中予以呈现。《抗日战争》的讲授就包括抗日战争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所犯的罪行等。教师需要整理出完善的抗日战争框架,寻找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文字,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模仿课堂而时间又不长的微课视频,以供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性知识由学生课后学习,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基础知识,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自己的困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将课堂基础史实时间移到课外,将课堂用于评测、答疑、交流,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在正式上课之前,不要求学生完全记住具体的时间、地点、抗日战争发展的过程等,而是以视频材料做到“了解”这一层面。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教师在微课中呈现史料的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寻找史实论证,搜集资料在正式课堂上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丰富学生对抗日战争具体史实的了解。
《抗日战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体会抗日战争中的爱国激情,通过课后的学习和阅读,能形成对这段历史的完整了解和自己的初步看法,以此实现课标的要求。
二、探究性课堂对高层次历史感悟的引导
高层次的历史感悟强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批判,并形成自己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一课中,课堂师生交流以及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理解、思考和精神的传达是教学的核心。“抗日战争”宣扬的是中华儿女在战争面前勇于抗争,最终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精神并以此激励后世。因此正式课堂中对民族精神的感悟是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纸质知识通过教师的剖析和材料的理解,加之学生课前的感悟学习形成的内在素质。
探究性课堂强调的是课堂的内化,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并将其表现出来。为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抗日战争》一课可以运用教师启迪、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升华这一部分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内化吸收”的作用。在正式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做一大体了解,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原因以及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中国能获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将课堂设置成开阔性思考分析的探究性学习课堂。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我探索,由于这三个问题都体现了民族统一的爱国情感,因此学生分组后只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即可。通过小组讨论,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量对原因、地位等做一个较全面的思考;之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结果面向全班做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给予科学完整的结论。
以此安排课程内容就是鼓励学生自我探寻历史背后的过程,在学生自我感悟、讨论中得出对历史的理解或批判,形成对民族情感的认同,提高自我修养。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是自己根据课前的独立学习加上自己思考的结果,比起教师的强行灌输后讲解所能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
三、强化历史认同感的有效做法
作为“历史素养”中的核心——历史认同感,在任何历史教学中都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为基准的,也是任何历史教育的落脚点。探究性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要求的助手,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究能力,因此对历史认同感的培养更需要由平时课堂的教师启发转移到学生自我启迪上。
为强化这种认同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做法:第一,以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基点,展开更多资料(包括图片、影片、文字等)的收集。学生通过对不同信息的了解,形成了民族自豪感。第二,了解日本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人民施加的暴行。第三,对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的被侵略与反侵略斗争进行梳理,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遭遇,反思历史,发奋图强。
历史认同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历史的自豪感以及对民族危亡关头所能拥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不是教师普通的讲授学生就可以拥有的,而是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悟中形成的。探究性课堂就给了学生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的自我情感可以充分表达。
四、结语
探究性课堂让传统的历史课堂活跃起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与课程改革强调的素质教育相关。尽管高中课堂时间紧迫,各方面压力较多,但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适当地选择知识尝试探究性课堂的模式,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和价值观掌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信息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尝试,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把握和历史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玥
第二篇:创新历史教学:让历史课堂“诗”意盎然
摘 要:诗歌不仅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引入,让学生通过诗歌来观察历史、感悟历史,既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其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诗歌 历史课堂 兴趣 感悟 德育 审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教学要重视发挥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文学艺术作品的充分作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作品,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很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在课堂中引入诗歌,进行情境创设、提问设疑、引导启发,将有助于历史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1 以诗观史,激发兴趣
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诗经》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代先辈们的革命诗歌,无数诗人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感叹世事变迁,演绎悲欢离合,留下了一首首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史诗,展现了一幅百科全书式的画卷。这些诗歌是一部部“活”教材,可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历史理论通俗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记忆。
如讲述封建社会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历史时,引用白居易的《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枯燥的历史史实通过鲜活的历史画面展现了出来,学生仿佛目睹了农民不顾烈日炙烤、辛苦收麦的场景,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接着,再引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子,提着破篮拣拾别人散落的麦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为了缴纳官税,她卖光了田地,只能捡碎麦来充饥。以上两幅历史图景,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农民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诗歌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易懂易记,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其被动学习的状况。如在讲述魏晋南北朝文化时,可以让学生朗读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诗生动地再现了烟雨迷蒙的江南春光,能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佛教兴盛的局面。又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揭示了士族贵族由盛而衰的趋势,抒发了作者对李唐王朝命运的忧思,在课堂中引入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以诗悟史,拓展思维
历史学科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核心是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诗歌语言精炼,需要学生张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去体味字眼行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课堂中恰当地引入,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历史本质的领悟。
如在讲述边塞将士的军旅生活时,引入盛唐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时空穿越”,“神入”历史,体验塞外古战场紧张热烈的气氛,感受戍边战士乐观旷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这对学生感悟历史有着莫大的帮助。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同样是描绘军旅生活,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却充满了悲凉萧瑟之气,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课堂中对比呈现,让学生联系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背景进行探究和体悟,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其思考、评价往事时“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
3 以诗言志,德育教化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完成知识性任务为主,三维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成为“聋子的耳朵—— 摆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这就需要教师发扬历史学科的德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优秀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历史学科有着进行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关键是寓教于史,不空洞说教。在这方面,诗歌一直彰显着自己独到的功用,诗人们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如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声情并茂地讲述,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挖掘诗歌与历史教材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中巧妙安排,让学生在诗海徜徉时,主动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成果,洞察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聆听流派众多的百家争鸣,体味先贤哲人的壮志雄心,由此,崇高的精神、理想就如缕缕春风,飞跃浩瀚诗海,潜入每个学生心中。
4 以诗审美,文史并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还要求学生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中学生正处于志趣、审美形成的重要时期,把诗歌引进历史教学,让诗歌的艺术魅力启迪、感染学生,这样既能加强文史之间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历史的审美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产生的愉悦心境和美好体验。历史事件的悲壮美,历史人物的崇高美,历史进程的艰辛美,都可融会于诗歌的艺术美之中。如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道德美;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风景美;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流露出朦胧美。“文以理胜,诗以情胜。”把文采华美、寓意深远的古典诗词引进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赏鉴水平,是进行历史审美熏陶的重要渠道。
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情豪迈,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锲而不舍都深深地感染着莘莘学子。通过诗歌的美象表达历史的具象,凝聚学生的“文史情结”,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才是历史教学引入诗歌的真正归宿。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诗歌,能使刻板的历史课堂充满灵性,让学生在优美的氛围下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文史修养,使自己具备熟练驾驭文史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新历史教学,让历史课堂“诗”意盎然。
参考文献
[1]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莫利.运用诗歌进行历史教学的尝试[J].教育导刊,2008.
[3] 张苏法.谈诗歌与历史教学[J].教学研究,2004.
作者:陶非奇
第三篇:优化课堂细节,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要】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是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高,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较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本文就把握教材细节、课堂细节和教学评价三个角度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如何优化课堂细节,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细节 初中历史 高效性 历史课堂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加入历史课堂。教师还要从历史课堂的细节入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热爱历史。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坚持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把握教材细节,预设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积极的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对整个教材体系进行研究,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蕴含的每个细节,对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进行精准的猜测,与教材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教师只有深层次的研究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效的拓展初中历史内涵,从而寻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源头活水[1]。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课堂预设是重要环节。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彻底的研读,还要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对课堂进行预设。初中历史课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和社会的感情,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历史教师在授课前,要全面综合的对学生进行预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变化和学习能力,以及可能会在课堂中出现的偶然状况。教师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历史教师高效的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在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教师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图片,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和洋钉其实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依据学生的认知进行预设学生的回答。接着预设追问,我国如今也有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同学们能举一些例子吗?以学生的生活常识可回答此问题。之后教师就能很自然的为学生导入新课,民族工业的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去探究,今天就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教师将生活中的小细节与历史教材相联系,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加入到课堂中。而且,教师在预设时还要考虑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准,合理地设计可调整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高效引导。
二、把握课堂细节,因势利导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历史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样重要。教师的指导要一直贯穿历史课堂,虽然教师在一些环节的指导上效果并不明显,但有时一个细节就可决定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二)拓展人文內涵,渗透情感
学生想要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就要深入的体会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历史中,进行思考。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授课时,要将历史课程的人文内涵渗透到教学的细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不自觉的受到熏陶。但是,在现今的初中历史实际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内涵拓展时有些模式和僵硬化,无法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中,学生无法感受教材蕴含的情感。所以,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合理的将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学生实际紧密的结合[2]。
(三)注重提问,激发学习热情
提问是教师在进行活动时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方式。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时进行提问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设计的较为简单,让问题失去了价值;提问的频率过多,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加强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教师要注重提问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学生的情感[3]。
三、把握教学评价,有效评价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的推进,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重教学评价的细节。教师在评价时要尽量避免简单评价,如,很好、非常棒。教师要依据学生回答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恰当合理的点评,让教学评价更具体,体现教学评价的价值,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不能忽略细节,有时细节就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进行历史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细节,对课堂进行预设。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历史。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发挥教师点评的最大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从细节入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韩春海.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44.
[2]李凤香.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8(29):37-38.
[3]王兵.如何构建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8):72.
作者:延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