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脆弱性 金融危机 论文范文 统计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階段,各行业发展迅猛,推动金融领域健康发展。但是金融领域在运行时会受到来自各类因素影响,很容易发生影响我国未来发展金融风险。本文将统计指标作为工具,分别研究其在全局与局部两种金融风险应用,旨在为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综合能力,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篇:金融统计论文范文

金融危机后日本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认识到现有统计数据不足以判别风险的积累及经济金融脆弱性,因此纷纷要求统计部门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危机后日本央行即着手开始改革其金融业综合统计。本文首先解释日本金融业综合统计改革的方向,然后将其与其他发达国家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改革相比较。其次,解释日本央行近期发布的三个数据系列:一是债务证券及贷款的流动方向数据,二是不同期限的贷款、债务证券及存款数据,三是证券产品的余额数据及这些数据系列的近期趋势。最后,分析了金融业综合统计未来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统计;改革

日本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主要体现在其资金流量账户(Flow of Funds Accounts, FFA)中。危机后,日本央行不断延伸及拓展其资金流量账户,并在2011—2013年间发布三项新的数据系列,包括债务证券及贷款的流动方向数据;不同期限的贷款、债务证券及存款数据;证券产品的余额数据。这些数据揭示了以下领域近期显著的趋势:跨境交易的增长、债权人从以公共部门为主向以私人部门为主的转变、不同经济实体投融资期限结构的差异以及证券产品余额的下降趋势。

一、日本金融业综合统计概况

日本央行通过编制资金流量账户来综合反映日本的金融活动。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统计是反映不同经济实体间金融交易以及相应的金融债权债务存量的矩阵。它记录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及住户)间金融工具(也叫交易项目,如存款、贷款)引起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流动。其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不仅反映金融资产及负债的余额(存量数据),还反映每个部门的交易量(流量数据);二是编制遵循国际标准,因此可与其他国家的金融活动及金融结构相比较;三是比其他国家的资金流量账户统计更加详尽(见表1)[1]。

为了提高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的准确度及实用性,日本央行不断对其进行延伸及拓展,以适应金融交易活动的蓬勃发展。危机后,根据2009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会议通过的《金融危机与信息缺口》报告,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改进资金流量账户及其辅助数据的举措。

金融危机与信息缺口》报告呼吁各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来填补现有统计的“信息缺口”,以满足金融监管及政策制定对高质量统计数据的需求。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报告建议对以下活动优先考虑:一是更好地捕获金融部门风险的积累;二是完善国际金融网络连接数据;三是监测国内经济应对冲击的脆弱性。报告还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际收支统计、跨境银行头寸及衍生品市场统计、政府财政统计以及关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数据收集。报告特别强调呼吁加强流量数据的作用。

二、日本金融业综合统计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是编制部门间流量数据。日本资金流量账户记录的是资产负债余额以及每个经济实体的交易量。采取的形式是矩阵,矩阵的“列”由各经济实体构成,矩阵的“行”由金融资产与负债构成[2]。尽管这一形式适用于反映单一国家的金融活动,但其不足以反映金融流动的详尽趋势以及部门间潜在的风险分布。为此,有必要厘清部门与部门之间每一金融工具的债权债务关系,即有必要编制资金从哪个部门流向哪个部门的数据,以及弄清楚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在各部门间是如何分布的。日本央行从2011年9月开始发布关于本国债务证券的部门间数据,并从2013年12月发布了贷款的部门间数据。

二是完善资产负债的期限数据。每个经济部门持有的主要金融产品的期限数据有助于把握风险偏好、利率及流动性风险的变化。由于认识到资产负债间严重的期限错配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G20建议报告呼吁加强期限数据统计。2013年12月,日本央行开始发布“不同期限的贷款、债务证券及存款”数据,显示贷款、债券及存款的剩余期限及原始期限。

三是加强证券化产品统计,包括以真实资产(房地产及信托受益权)作抵押的证券,目的是加强影子银行统计。从2000年开始,证券化产品作为新的风险转移工具在美国及欧洲地区广泛发行及交易,因此对其的统计需求不断高涨[3]。相应地,2011年12月,日本央行开始发布“证券化产品余额”数据,主要包括特殊目的公司(SPCs)及信托公司等发行的证券化产品。

三、其他国家的改革措施

在欧洲,欧央行发布季度性欧元区账户数据,即欧元区资金流量账户数据,包括存贷款流量及存量的部门间数据。关于期限数据,欧央行编制债券及贷款原始期限数据以及贷款的剩余期限数据。在澳大利亚,主要金融交易项目的部门间数据以及长短期债券及贷款的原始期限数据都有发布。在美国,目前既不发布部门间数据,也不发布期限数据。关于证券化产品的统计数据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充分进展(见表2)[4]。

四、数据编制方法及近期趋势

(一)部门间数据

债券及贷款的部门间数据明确了主要金融工具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对金融流动及潜在风险分布的把握成为可能。

1.债券部门间数据

(1)编制方法

“国内债券部门间数据”矩阵显示部门间债券交易情况,由资金流量账户发布的数据重新整理而来,矩阵的列为各部门,矩阵的行是交易项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行部门实体的分类是基于证券的种类,从而与日本资金流量账户交易项目的分类相对应(见表3)。持有部门实体的分类与日本资金流量账户中部门的分类相对应。例如,由金融机构及非金融公司发行并由住户部门持有的债券余额与日本资金流量账户住户部门资产方记录的银行债券及工业债券总额相对应[5]。

(2)近期趋势

从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日本国内债券总净发行量大约为30万亿日元,其中,中央政府及财政公共基金发行的债券占大头,大约为34万亿日元。从中央政府债券持有方来看,日本央行净买入72万亿日元,其他金融机构净卖出42万亿(30-72=-42)日元(见表4)。这与从2008年4月初到2013年4月末这段时间内的情况有很大变化,这期间日本央行净买入58万亿日元,其他金融机构净买入89万亿(147-58=89)日元(见表5)。上述现象是2013年4月开始的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日本央行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的结果,而其他金融企业则从大量买入政府债券转为净卖出政府债券

2.贷款的部门间数据

(1)编制方法

贷款的部门间数据表中,放贷部门主要分为“金融机构”及“非金融部门”这两大类,并在这两大类下分出子部门。借款部门则包括金融机构、非金融公司、广义政府、住户、服务住户部门的私人非盈利机构以及海外部门,与日本资金流量账户部门分类方法一致。该表中,各部门数据的来源及编制方法都不相同。例如,金融机构和公共非金融公司的借款额的计算有一部分是基于精确的数据来源,如“各部门贷款及贴现票据统计”以及财务报表,而私人非金融公司的借款额的计算由于数据限制,主要是采用估算的方法。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在各部门间差异很大。

(2)近期趋势

从2008年3月末到2014年3月末,日本贷款净增加额(35万亿日元)中有一半左右(18万亿日元)来自金融机构,其中12万亿日元流向海外部门。同时,流向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超过13万亿日元,在海外部门流向国内的新增贷款中比重最高。尽管贷款的增量一部分归因于日元贬值,也从一方面说明日本金融机构转向募集美元贷款及其他外币贷款。同时,还可以看出从2008年以来流向海外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从日本金融机构流向海外部门的贷款一直在增长(见表6)。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3月末到2013年3月末之间,日本贷款发放总量减少了约55万亿日元。从放款方看,存款公司及海外部门发放的贷款增加了约26万亿日元,其他金融中介发放的贷款减少了约61万亿日元。特别是组成“其他金融中介”部门的公共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减少了39万亿日元,反映了“财政投资及贷款项目(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Program,FILP)”的影响。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包括将财政投资及贷款项目的资金募集从强制性的邮政储蓄及养老金存款转向发行政府债券。从2013年3月末到2014年3月末,公共部门到私人部门间的借贷趋势维持不变(见表7)。

3.贷款、债券及存款的期限数据

这一数据系列是关于日本各经济部门的贷款、债券及存款的原始及剩余期限的估计数据,响应了G20报告的建议。该数据系列有助于把握期限错配情况,因此有助于分析宏观层面风险承受态度的改变,并有助于辨别利率风险及资金可得性。

(1)编制方法

贷款、债券及存款的剩余期限数据的计算是通过将日本资金流量表中每一交易项目的存量数据乘以长期与短期交易项目之间的比例。这一比例的计算是基于从银行、人寿保险公司获得的数据,即关于贷款、债券及存款剩余期限的问卷调查。由于日本资金流量账户并不将外国证券记录为单独的交易项目,因此,本国银行及保险部门持有的外国证券的剩余期限数据是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

关于原始期限的编制方法。贷款的原始期限的计算是通过将日本资金流量账户中贷款的余额乘以长期及短期交易项目的比例结构(1年及以下以及超过1年)。

(2)近期趋势

该数据系列有助于比较部门间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并分析期限错配。例如,截至2013年9月末,剩余期限在1年以上的债券人寿保险公司持有债券中的占比要高于其在存款公司持有债券中的占比(见表8)。这一情况与贷款相似,剩余期限在1年以上的贷款在人寿保险公司贷款中的占比要高于其在存款公司贷款中的占比(见表9)。从利率类型看,固定利率贷款在人寿保险公司贷款中的占比高于其在存款公司贷款中的占比(见表10)。

不同经济实体的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各自的负债结构导致的资产投资政策。人寿保险公司近90%的债务是为未来保险费赔付准备的保费及养老金积累,因此其债务久期(duration)比资产久期要长,导致人寿保险公司有强烈动机投资于期限长的金融工具(如长期政府债券)以便规避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4.证券化产品的余额

总的来说,证券化产品定义为由特定资产(贷款、租赁、房地产等)支持的金融产品,其中,资产支持债券(ABB)、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以及信托受益权反映在日本资金流量账户中的“证券化产品余额”中,从2011年12月开始发布,之前的日本资金流量账户只发布特殊目的公司(SPCs)及信托(结构化融资工具)发行的证券。但是,“证券化产品余额”将发布范围扩大到其他实体,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房地产物业支持的债券,并且按证券种类细分数据系列。

(1)框架

首先,关于资产支持债券(ABB),数据包括三个细项:JHFA(前政府住房贷款公司)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房地产支持的私募ABB以及其他ABB。

ABCP(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是SPCs(特殊目的公司)发行的短期商业票据,以债权(如应收账款)作为抵押。ABCP数据的编制是基于日本证券存托中心公布的“按发行方分类的商业票据余额”数据。

信托受益权数据分为四类:住房贷款支持的信托受益权、公司及政府贷款支持的信托受益权、应收账款支持的信托受益权、租赁及消费信贷支持的信托受益权。这些数据是通过估算方式得出,依据是日本央行开展的金融机构问卷调查中的受托资产余额数据、信托公司持有的按信托资产分类的金融数据等。

(2)近期趋势

截至2014年3月末,日本证券化产品余额为33万亿日元,其中信托受益权及ABB分别占约50%(18万亿日元)和40%(14万亿日元),而ABCP占比约小于10%(2万亿日元)。而ABB中占比最高的是JHFA发行的MBS(11万亿日元)。支持信托受益权的资产中,住房贷款约为8万亿日元,占比最高,其次是应收账款以及租赁和消费信贷(见表11)。

证券化产品余额自2007年末以来一直在下降,主要原因包括: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停滞、证券化产品不断下降的信誉、监管环境变化导致证券化积极性下降。例如,在信托受益权余额中占比最大的是以住房贷款支持的信托受益权,一直以来都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在低利率环境中,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证券化产品的主要发起方大型银行对将住房贷款证券化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这表明通过证券化市场进行风险转移的行为已经在减弱。

五、未来面临的挑战

第一,如何进一步提高目前已发布的统计数据的质量。由于数据局限性,日本现有的“国内债券部门间”数据并未将发行部门“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细分为两个部门。因此,未来的任务是进一步细分发行部门及持有部门。关于“贷款、债券及存款的期限数据”,未来的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持有部门的覆盖范围,并进一步细分期限区间,将“一年以上”这一区间进一步细分。

第二,丰富关于影子银行活动的统计数据。日本资金流量账户已经涵盖了影子银行活动的许多因素,“证券化产品余额”数据的发布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而且,在《关于在日本资金流量账户中实施2008年SNA的建议》中,日本央行提出改进非银行部门数据准确性的思路和方法,并计划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据此发布新的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统计。

第三,有效权衡成本-收益的关系。为了精确把握快速发展的金融经济形势,有必要稳步拓展及延伸现有的统计制度及内容。但同时也要照顾成本-收益平衡,在倾听数据使用方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数据报送方的负担。

(特约编辑:陈颖)

参考文献:

[1]Bank of Japan, Guide to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R].August,2006.

[2]Bank of Japan, Compilation Method of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M].August,2006.

[3]Eurostat, IMF, OECD, UN and World Bank[M].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1993.

[4]ECB. The centralized securities database in brief[R].February,2010.

[5]Bank of Japan,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s for Enhancement[R].December, 2012.

作者:占云生

第二篇:关于利用金融统计指标监测金融风险的相关探讨

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階段,各行业发展迅猛,推动金融领域健康发展。但是金融领域在运行时会受到来自各类因素影响,很容易发生影响我国未来发展金融风险。本文将统计指标作为工具,分别研究其在全局与局部两种金融风险应用,旨在为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综合能力,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金融统计指标;行业监测;金融风险

前言:

自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领域的关注的重点话题。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金融体系建设上时间偏晚,但是也将预防金融风险放在首要地位。作为一种有效检测金融领域变化趋势的统计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多涉及到多个领域,应用相对复杂。为让该工具得到更为广泛使用,需要对其展开详细剖析。

1金融统计指标概念

金融统计则是专业金融机构的下属统计部门,通过整理各类金融业务、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并对数据科学分析的一种金融活动。将整理的数据信息和预期目标对比,分析近期金融业务是否存在偏差,需要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改正,这个预期目标即为金融统计指标。因为金融业务涉及到多个领域,所以统计指标多以指标群方式存在。其拥有稳定可操作性,对于数据信息变化也较为灵敏度,可以作为研究金融领域的工具使用[1]。而且,在拥有相对精准的统计指标后,把金融领域潜在的金融风险通过指标预警方式表现,方便不同部门采用合理方式,对于金融风险尽早规避,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强化金融市场稳定性,提升对风险的可控能力,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金融统计指标监测全局性金融风险

2.1结构失衡风险

在经济保持迅猛发展的当下,整个社会都在摸索资产增值新方法,这让贷款业务成为我国金融领域重要业务板块。但是,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不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贷款,对于借贷人的资质也有较为严苛标准。面对这种情况,部分人或企业为尽快获得资金,缓解现在遇到的金融压力,常会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比如小额贷款等。可是,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中小民营企业,这导致在实际中难以全面监测这些机构,造成我国金融领域无法全面落实监管工作,也让政府部门在对经济调控时,缺少对其把控的有效手段[2]。同时,这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会采用更为激进的扩张模式,会对我国金融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极易造成结构失衡的金融风险。将金融统计指标应用到监测当中,可以实现对非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等数据的大规模收集,科学监测业务活动。同时,将其作为个体,放在当地金融领域中合理评估,分析其在金融领域的占比,从而合理研究现在金融结构的地区性或全国性风险。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协助有关部门对市场结构情况全面掌握,准确分析不易察觉的潜在风险,通过强化管控非正规金融机构业务与资金流动,从而让市场经济获得更强抵御风险能力,避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风险影响,促进其平稳发展。

2.2货币金融风险

作为一种最容易被理解的金融风险,货币风险多体现在影响市场的通货膨胀,严重会让民生经济难以正常运行,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具有严重危害。对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可以把涉及到民生经济所有系统标明,并对系统运作产生各类数据做好归集与信息整理,建立一个专门用于检测货币风险的专业指标系统,让其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国内金融机构的信息,合理检测当前运作状态,科学预测未来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数据异常情况,对货币风险做出准确预测。一旦出现货币风险苗头,政府部门要立刻应用合适措施,在短时间内对金融风险顺利解决。并且,政府机构也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对调节措施实际效果进行判断,避免浪费过多人力物力成本。比如,可以将M2/GDP统计指标作为货币风险的衡量工具,在M2/GDP数值,当前金融市场的货币风险也会有相应提高[3]。工作人员负责对该数据详细观测,通过评估风险规模,采用合适的规避措施,提升金融调控效果。而且,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分析现在金融风险真实情况,预测未来金融领域的货币风险,并之后的调控行为提供准确数据保障。例如M2在短时间内增长速度超过标准水平,代表银行拥有多大的不良贷款,或者是居民将流动资金转化为银行储蓄。借助这些信息,政府部门就可以合理规定政策方向,让金融市场可以得到科学的风险控制。

2.3利率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受到政策、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在短期内会表现出不稳定的动荡,这让各行业的资金供求发生偏饭变化,进而让市场利率难以维持稳定水平,会出现更为频繁的变动。而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拥有资产和向客户提供的协定利率没有办法和市场利率相契合,极容易让宏观经济产生波动。如果许多金融机构都无法满足市场利率变化,极容易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例如作为经典利率风险的存贷利率倒挂,就是金融机构存款利息低于市场利率变化,反而让存款获得负增长,人们在此过程中会更倾向于借贷,金融机构很容易出现在短时间内无法支付客户取款需求,引发相应金融风险。而把统计指标应该用到监测活动中,可以让工作人员及时获取市场经营产生各类数据,借助例如大数据技术,精准整理市场利率、金融机构存贷平均利率等重要金融指标,可以在短时间内觉察到市场利率在短期内变化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合理预测。通过对现有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进行调整,确保政策符合当前金融市场变化,从而消除本次金融风险。而且,在我国不断将利率推向市场化发展,让利率波动幅度加强,也是让金融市场获得一定稳定性。通过统计指标则可以科学预测风险,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即可有效规避风险,也可以让利率市场化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平稳发展。

2.4房地产风险

为民生经济重要构成,房地产也是我国在数十年内快速建立完成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而且,信贷资产半数以上份额是由房地产贷款或其关联款项提供,这也让房地产成为金融领域的重点角色。可是,房地产贷款业务却存在少数机构利用假按揭,让不具备贷款资质的客户违规贷款,让不良贷款安全隐患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在未来会进一步加快,房地产贷款数量与比例也会相应提升,不良贷款会在未来进一步加剧。一旦发生房地产风险,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强烈冲击[4]。但是,参与到的房地产金融活动的消费者与相应从业者,会在交易业务中将个人信息、贷款金额等数据在交易留下记录,政府部门可以调取房地产金融涉及的各项系统,将相应数据提取,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将其作为分析房地产数据的标准,合理检测各项金融数据在近期变化幅度、长期变化走势等,从而合理分析房地产运作正式情况,方便发觉金融风险。在分析到相应风险后,需要强化监管工作,保证房地产市场所有业务都可以得到规范操作,避免部分客户或企业以制度上的不完善“钻空子”,从而提升金融调控质量。而且,监测房地产风险时,政府部门在借助统计指标的同时,也可以科学预测地区或全国性市场泡沫,参照其他国家的方法,使用合理措施抑制市场泡沫,维持房地产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3通过金融统计指标监测局部性金融風险

3.1信用风险

对于信用风险,一般是银行在运营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造成银行现有存款金额难以支付近期业务活动,造成市场对于银行失去信心,进而让市场公信力产生严重影响,进而造成金融风险。当前我国金融信用风险集中在不良贷款,一旦出现市场经济的强雷波动,会让社会企业与民众个人在资金、资产方面产生严重损失,让我国银行业获得更高比例的不良贷款。所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呆账率、一类统计指标,科学分析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情况,并提前设计对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案。一旦数据异常,则要立即通过相应手段进行干预,从而对信用风险及时化解[5]。同时,银行机构也可以通过统计指标这种方法,获取信用风险的评估数据,从而制定符合市场变化情况的贷款政策,并对信用贷款与担保贷款调整业务比例,确保贷款业务在审核等环节可以有效管控。对于现有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提升银行抵御风险性能,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3.2银行资本风险

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很容易产生坏账、烂账等意外损失,这时就需要调用资本金,补充意外损失。其是银行拥有最后清偿性能,这点对于银行未来正常运营产生深远影响。而银行的资本风险,即银行拥有资本金过少,对于银行经营可能存在的损失无法全面抵御。一旦发生相应问题,极容易产生经营危机。所以,对于银行运作时,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对于资本风险进行全面监测,获得数据则是为银行未来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参考,让银行可以维持正常运营。通常在统计指标内,一般将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资产比例作为统计指标内容,从而分析银行在资本风险方面的真实参数。而银行的管理层则可以合理分析数据异常,制定降低风险影响的具体方案。例如银行管理层可以根据指标数据情况,设置成六种风险区间,即无风险、轻度、中度、次重、重级五级报警,最高级的风险就是危机,根据各个风险区间制定合理处理方案,进而让银行获得更为稳定的抵抗资本风险能力,降低银行运营的负面影响。

3.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经营中,因资金结构不满足实际经营需求,造成相应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对于银行盈利能力会产生直接影响,如果风险超过银行可承受能力,也会让银行发生倒闭。所以,银行需要对流动性风险产生过多关注,并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6]。针对风险监测时,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统计指标,合理分析资产流动性比例等指标,并对银行面对现在流动性风险情况进行研究。合理分析市场形势,设置解决问题的措施,确保银行现有资本充足,让其和资产负债相互匹配,提升银行资产的流动能力,让银行可以维持正常运营。而且,相较于银行的信用风险、职员的操作风险等,拥有更加复杂因素的流动性风险,在解决时会更为繁琐。所以,工作人员务必要通过统计指标各类数据信息,科学分析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云因,从而对银行当前运营问题一一罗列,以此制定相应解决措施,通过提升银行运营能力,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

3.4贷款结构风险

银行业为减少不良贷款在贷款业务比例,将谨小慎微作为经营原则,让贷款展开中短期服务。而且,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也在不断提升审核力度,时常出现抽资压贷,也让市场开始以短贷长用作为经营主要工作,过度融资则是金融市场的常见问题,让贷款结构成为一种新型金融风险。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在风险监测中,合理应用统计指标,针对和银行合作的所有融资企业分析金融业务涉及到的数据,分析企业当前运营情况,并和银行现有贷款结构监测结果相结合,合理制定贷款业务的经营决策,可以根据企业的资质增加长期贷款数量,让贷款可以逐渐回归合理结构,从而为银行未来发展做好决策工作[7]。而且,银行也可以利用统计指标,对于银行现有贷款结构是否合理科学评估,针对具体数据,分析现存问题,采用合理方式进行解决,从而让银行获得更高风险监测能力,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

虽然统计指标在对金融领域的运行风险可以起到有效监测,但是对于金融从业人员,不应过度依赖这项工具,而是通过应用该方法,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真正为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彩虹,张贻雷.金融机构资管产品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以中部某省数据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00(006):57-63.

[2]范云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与度量研究——基于ESRB-CISS研究方法[J].经济问题探索,2020,460(11):161-175.

[3]王桂虎,郭金龙.宏观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门槛效应——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金融评论,2019,11(01):116-126.

[4]唐红美,舒晓惠,李洋阔.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20,531(09):78-82.

[5]杨建辉,黎绮熳,谢洁仪.区域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040(006):69-74.

[6]龙向荣.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J].金融经济,2020,524(02):67-73.

[7]王艺璇,刘喜华,李聪.区域金融稳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4):8.

作者:刘扬

第三篇: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实践与探索

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本文所研究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特指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行业的业务统计。从我国目前的金融业统计来看,则表现为三大行业分别统计。央行周小川行长在2016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地区试点。根据这一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调统处指导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开展了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

一、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必要性

1.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是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机构范围、金融统计指标、金融产品以及金融信息共享等方面,现有的金融体系远不能满足经济政策、货币信贷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的需求。目前央行金融统计范围仅局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保险、证券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统计缺失,无法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调控新形势的要求。

2.国家的金融稳定,需要对银行、保险、证券业务进行全方位监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一方金融稳定,是各级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和目标。保险、证券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稳定运行,经营秩序是否稳定,是一个地区金融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民银行为维护辖内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加强对保险、证券业的监督管理,使其依法经营,稳定运行。

3.政府部门对金融统计业务报表的需求增加

金融信息不仅反映金融系统内部运行的状态,还反映着经济体系乃至全社会运行的状态,随着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各部门对全面的统计数据的需要不断增加。加强对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在内的全部金融机构金融数据的采集,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以山西吕梁为试点,积极探索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于2013年开始推动形成“两个层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报送机制:一是建立覆盖百余家省级证券、保险机构的纸质报表报送机制;二是试点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系统”建设。吕梁市中心支行作为山西省试点单位先后开展“纸质报表报送”、“系统研发”和“正式上线”3个阶段的基础工作,实现了对吕梁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统计信息全覆盖。

1.确定目标,立足长远,初步搭建工作机制和制度框架

第一步,实现保险、证券子系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对原始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审核、分类和比对,形成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机制。第二步,研发、投产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采集系统。明确保险业、证券业核心指标,制定下发电子化模板,研发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电子化”数据采集。第三步,开展保险业、证券业综合统计子系统建设。积极开展保险、证券机构实地调研,分析和掌握保险和证券行业统计制度和操作流程。合理划分交易对手,准确剥离保险机构与保险机构、证券机构与证券机构之间交易对手的重复统计,分别实现保险和证券子系统的综合统计。第四步,实现“银、证、保”核心指标初步汇总。提取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已剥离交易对手的核心指标,实现金融业综合统计核心指标初步汇总。第五步,形成真正意义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梳理银、证、保三者之间的交叉性交易对手,剥离银保、银证、保证子系统之间交易对手的重复统计,最终形成真正意义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

2.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积极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

(1)强化组织管理,促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落地。人行太原中支指导吕梁市中心支行,多次邀请吕梁市政府有关部门,约请保险、证券机构负责人召开联席会议,明确人民银行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的管理职能。多次赴保险、证券公司实地调研金融统计制度,督促相关单位正确认识和自觉配合人民银行金融业综合统计管理工作。

(2)强化制度管理,确保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质量。针对保险、证券存在大量个性化原始指标的情况,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对主要原始指标进行科学分类,提炼保险、证券行业涉及资产、负债和损益类核心指标,确定核心指标报送范围。

(3)强化培训考核,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规范开展。组织保险、证券业统计人员定期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培训,明确统计范围、统计口径和校验关系,组织现场考试,提高统计人员对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建立呂梁市金融业综合统计考核制度,将数据质量和制度执行纳入考核范围,有效规范和管理保险、证券机构的统计工作。

3.健全制度,研发系统,金融业综合统计初见成效

在充分论证、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吕梁中心支行上线运行“吕梁市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系统”。该系统改善了过去手工采集、审核、汇总数据的重复劳动,有效提高统计效率。在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系统中,只需分别勾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经营指标,就可轻松汇总相关指标的全辖数据。

4.提升质量,拓展应用 积极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成果转化

吕梁中支将保险业、证券业涵盖的总量指标和损益指标等各类主要经营指标全部纳入了全金融机构统计季报表中,拓宽了金融统计范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辖内金融业综合统计,并将统计报表和统计结果报送行领导及政府相关部门,为各级领导提供了有力决策依据。

三、金融业综合统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存在的不足

1.基层保险、证券机构存在“监管缺位”现象

目前,人民银行金融统计管理的范围仅局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保险、证券等机构还缺乏有效的主动管理手段。

2.保险、证券机构存在“重业务、轻统计”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发现即使是大型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基层单位,也存在统计人员配备缺失的问题,小型机构甚至没有专职统计人员。在日常统计工作中,保险、证券统计从业人员对金融统计制度缺乏了解,对统计报表、统计指标和校验关系等知之甚少,加大了人民银行数据审核难度。

3.保险、证券业机构变动频繁,管理监测难度加大

由于保险、证券市场的瞬息万变,保险、证券机构的增设和撤并较为频繁,加之没有规范的统计归并口径,传统手工统计工作量非常大。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准确性和服务效率。

4.统计监测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指标获取难度较大

目前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银行、证券、保险之间交叉性金融业务广泛开展,银行理财产品在保险、证券机构之间跨边界流动,各类机构内部上下层级之间资金划拨频繁,使得对交易对手的监测难度加大。

四、正视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健康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完善统计方法论

扩大和增强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广度和深度,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与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相关的统计制度建设,强化对金融市场关联性、风险传染性问题的统计研究。逐步将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和机构纳入人民银行统计范围。

2.加强上下联动,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人民银行总行要加强与三会和立法部门的协调,运用部际协调机制来推动解决问题,进一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开展,要关注试点工作分支行的进展情况,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加强联系,发现问题,形成经验,及时掌握。

3.高度重视和解决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一是对报送数据质量进行进一步评估,确保试点数据的采集质量。组织力量对报送的一期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结合各类机构业务实际对前期报送数据进行评估。二是及时优化完善核心指标框架,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继续深化对金融业综合统计核心指标的研究,深入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和统计制度,加强对综合统计核心指标体系的改进和优化工作,系统整理填报说明。

4.开发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采集和共享系统

按照试点工作信息和数据需求,进一步修訂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系,为试点数据采集、加工和处理提供快捷的技术平台,减轻各机构数据报送压力。主动收集和分析保险、证券子系统的二级、三级乃至更深层次统计指标。密切关注交叉性金融业务的交易对手,梳理交叉性交易清单。根据交易对手及系统间的资金往来,进行轧差核算,积极探索和实践更高层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

5.加强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数据的分析、研究和运用

鼓励试点地区探索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分析框架,挖掘数据信息,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成果转化,研究构建全国和地区金融业综合统计分析框架,为制定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改善宏观调控服务。下一阶段,将继续深入保险、证券机构,开展调研分析。

作者:张育春 赵华杰 李东霞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保安员绩效考核 下一篇:金融统计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