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精选九篇)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篇1
1 HDAC与肿瘤的发生
哺乳动物的HDAC可分为3种类型:I型、II型HDAC为Zn2+依赖型, III型的HDAC为保守尼酌酰胺腺嘌呤双核苷酸依赖型。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HDAC在细胞中定位以及在调控不同基因的转录复合物分布中有明显差异。
目前研究证实在肿瘤细胞当中, 组蛋白多数呈现低乙酰化的状态, 而组蛋白乙酰化状态失衡同肿瘤发生有着密切关系[2]。组蛋白的低乙酰酶同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 最好例证是源于临床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的白血病研究。维甲酸受体 (RAR) 为髓系分化非常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 RARα同RAR形成异源二聚体, 和DNA上维甲酸的反应元件相结合。虽然目前对于RAR靶基因在髓系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未完全清楚, 但是HDAC抑制剂可以恢复细胞对于维甲酸的反应表明组蛋白的异常低乙酰化同白血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组蛋白乙酰化失衡能够致使染色质发生重构, 进而使调控细胞周期进程, 分化与凋亡基因转录出现失调。
2 HDACi的抗肿瘤机制
2.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体内与体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DACi能够通过激活内源性与外源性的凋亡途径以及调控与凋亡相关的蛋白来诱使肿瘤细胞凋亡[3]。
2.2.1 诱导外源性凋亡的途径
主要方式是通过上调许多死亡受体与提高受体的耐受性及其通路, 与蛋白连接而激活。HDACi与死亡受体可以进行协同作用, 将caspase-8、-10、-9与-3激活, 诱导原本对死亡受体抵抗的HL-60Jurkat细胞凋亡。
2.2.2 激活内源性凋亡的途径
此种途径也就是线粒体途径, 内源性的凋亡途径由线粒体间的膜蛋白比如细胞色素C, 凋亡诱导因子与Smac释放, 然后将caspase系列诱导激活。HDACi可以通过将线粒体间膜蛋白诱导释放的方式激活caspase-9, 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2.3 调控与凋亡相关的蛋白
HDACi可以上调Bcl-2家族中的促凋亡蛋白的Bmf、Bim、Bax、Bik、Bak表达, 下调家族蛋白中抗凋亡蛋白Bcl-XL、Bcl-2、Bcl-w与Mcl-1等, 进而使多条信号传导通路活化, 诱导细胞凋亡。但是HDACi增强促凋亡蛋白与降低抗凋亡蛋白作用同细胞自身特性有一定关系, 这是因为不同肿瘤细胞, 甚至于相同类型肿瘤细胞中的这些蛋白基础水平也会有所不同[4]。
2.2抑制细胞周期
研究表明在采取HDACi、SAHA与MS-275对正常及转化细胞作用后, 均会对细胞周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HDACi可以通过将转录基因激活的方式诱使肿瘤细胞的周期在G1-S期发生阻滞。研究表明HDACi还能使多种肿瘤细胞在G2期发生阻滞。
2.3 诱导细胞发生分化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指的是在诱导分化剂作用之下, 去分化肿瘤细胞有可能被诱导, 而重新向着正常的细胞方向进行分化, 主要表现为细胞的生长方式、形态、生长速度、生物标志物和基因表达的类型向正常的细胞接近, 甚至有可能完全转变成正常细胞[5]。其基本的特点是并不直接将肿瘤细胞杀伤, 而是将肿瘤细胞进行诱导, 使其向高分化的方向转变。因为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且毒副作用非常小, 所以目前其在单独以及联合应用中治疗肿瘤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目前研究已经表明HDACi对于多种类型肿瘤细胞都具有诱导分化的作用, 主要包括乳腺癌、肝癌、髓母细胞癌、前列腺癌和白血病等。
2.4 抑制血管新生
HDACi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使得肿瘤细胞因为缺血缺氧而部分死亡, 达到使肿瘤生长延缓、转移抑制的目的[6]。HDACi能够抑制肿瘤细胞中的HIF-1α与VEGF受体降解, 使p VHF表达上调, 最终使肿瘤血管的生成受到抑制。研究发现FK228在体内与体外都对血管生成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Hela细胞采用FK228处理24 h后, 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较, 细胞当中刺激血管生成的因子比如VEGF受体、FLT1等表达均受到了很强抑制作用, 但抑制血管生成因子比如NF2和p VHL等则均被诱导表达。
3 HDACi的临床应用
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DACi具有广泛抗肿瘤的作用, 对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 包括骨、膀胱、乳腺、中枢神经系统、子宫、食管、卵巢、肺等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杀伤效果, 经过HDACi处理之后, 这些细胞都出现了明显细胞凋亡, 增殖抑制, 细胞周期阻滞[7]。进一步的研究显示HDACi可以对多种模型的动物肿瘤增殖及转移进行有效抑制, 体内与体外实验结果显示HDACi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良好。国内外的众多实验室与医药公司对HDACi在抗肿瘤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 有关SAHA、MS-275以及FK228等多种HDACi已经进入了I期与II期的临床研究, 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类型的肿瘤, 具有非常好的肿瘤诊治效果。
HDACi与多种化疗药物进行联合, 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抗肿瘤效果。比如在治疗的初期采取TSA或者SAHA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于靶标DNA的敏感性。SAHA与格列卫联合应用, 可以使已经对格列卫产生耐药性的慢性粒细胞性的白血病细胞再次具备药物敏感性。此外, HDACi还能够与生物抗癌药物等联合使用, 表现出了良好协同效果。
4 小结
HDAC异常所导致的组蛋白乙酰化姿态失衡同肿瘤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近些有来研究表明HDACi可以引起肿瘤细胞周期阻断与选择性凋亡, 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HDACi对于正常组织的作用小而且临床耐受, 对于肿瘤具有明显抗增殖的能力, 其介导的抗肿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虽然HDACi在血液肿瘤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实体肿瘤的应用方面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尽管对于HDACi发挥作用的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是其有效性以及低毒性已经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较为广泛应用前景的肿瘤治疗药物。新型HDAC酶的靶标特异性抑制剂在临床中已经被发现, 但其是否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随着对HDACi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信HDACi的抗肿瘤作用会更加明显[8]。
参考文献
[1]董梅, 胡兴胜, 陈闪闪, 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进展.中华肿瘤杂志, 2013, 35 (7) :481-485.
[2]白娟, 刘继彦, 郑玲, 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肿瘤的研究进展.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6) :1194-1196.
[3]于丹丹, 伍钢, 刘红利, 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肿瘤研究中的机制及临床应用.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3, 40 (7) :497-500.
[4]储卫华, 冯华.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8, 15 (2) :186-188.
[5]张敏, 李彪, 张一帆, 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抗肿瘤应用中的进展.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7, 31 (5) :270-273.
[6]康印东, 王立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功能研究进展.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1) :80-83.
[7]张颖杰.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山东大学, 2012.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篇2
乙酰肝素酶大亚基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乙酰肝素酶(HPA)大亚基片段真核表达质粒,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重组蛋白.方法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HPA大亚基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方法扩增肝素酶基因,构建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质粒pPICZαA-HPA.电击穿孔法转化感受态毕赤酵母SDM1168,斑点免疫印迹法筛选重组菌株,PCR法鉴定阳性克隆.甲醇诱导表达重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 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斑点免疫印迹法筛选出的9个单菌落经PCR扩增,均可见1 161 bp的目的`基因条带;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分析,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表达量约为μg/L.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HPA大亚基片段真核表达质粒pPICZαA-HPA,并在毕赤酵母SDM1168中分泌表达了HPA大亚基.
作 者:季颖 邱伟成 高新 付洁 王清清 宋海峰 作者单位:季颖,高新,付洁,王清清,宋海峰(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邱伟成(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
刊 名: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 年,卷(期): 23(3) 分类号:Q786 关键词:乙酰肝素酶 大亚基 毕赤酵母 表达 Heparanase (HPA) C-terminal subunit Pichia pastoris Expression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 篇3
【关键词】COX -2抑制剂 安全性 心血管风险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镇痛抗炎类药物 ,在镇痛抗炎的同时,绝大多数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对消化系统的损害。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镇痛和抗炎作用主要由于环氧化酶-2受抑制的结果,而环氧化酶-1则与胃肠道副作用有关,选择性COX -2抑制剂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发明的。
1COX -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20世纪80年代证明人体内的环氧化酶COX有两个同工酶,构建型COX -1和诱导型COX -2,COX -1的酶促产物参与保护胃黏膜血小板功能,肾血流量调节和电解质平衡等生理功能。COX -2则促进介导疼痛和炎症过程的前列腺素的形成。选择性COX -2抑制剂选择性抑制COX -2,而对COX -1的作用较弱,因此,在产生抗炎镇痛作用的同时,对胃肠道和肾脏的不良反应却有了明显下降。[1]
2cox-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2.1抗炎镇痛作用 与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一样可以改善风湿性疾病症状,并可缓解疼痛。
2.2心血管系统作用 通过抑制血管炎症,促进内皮细胞功能。增强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2.3抗肿瘤作用[2] 最新研究表明COX -2抑制剂具有抑制血管增生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单独或联合化疗放疗应用对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2.4脑保护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第三代COX -2抑制剂DFU具有脑保护作用。
3COX -2抑制剂的安全性
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损害,急性肾衰和心血管风险有关。选择性COX -2抑制剂与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差别主要是降低胃肠道损伤。研究表明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与COX -2抑制剂有促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
3.1冠心病患者和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安全性
2004年万络的使用中出现了较多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深入研究发现是因为COX -2抑制剂选择性抑制了前列环素的合成,增加了血栓倾向和血管损伤,同时缺乏COX -1抑制导致的血小板抑制效应,从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但这并非COX -2抑制剂独有,2005年4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安全措施,并指出所有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均有潛在的心血管风险。2008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发布的选择性COX -2抑制剂和非选择性COX -2抑制剂的推荐白皮书中明确指出选择性COX -2抑制剂在胃肠道反应中优于非选择性COX -2抑制剂,而心血管不良反应两者都会出现。
3.2高血压患者的安全性Grover[3]评价了骨关节患者服用COX -2抑制剂高血压的发生率,发现高血压发生率增加,从而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机制是COX -2抑制剂减少COX -2源性前列腺素的分泌,而后者具有松弛血管,减少血管紧张素的全身升压作用。
选择性COX -2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且胃肠道反应较轻而被广泛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疼痛的治疗,但其心血管安全性研究结果不一,所以引起医生患者的艰难选择。但是,COX -2抑制剂作用机理复杂,临床作用不一,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其中部分产品提出警示,由于其良好的胃肠道耐受性和镇痛效果,对有胃肠道疾病的低度心血管风险的疼痛患者仍是不错的选择。而且COX -2抑制剂为未来抗肿瘤治疗和脑保护开辟了新的用途,值得进一步探索。总之,人们对疾病对药物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非甾体抗炎药的研发上,人们还要继续上下求索。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选择性COX -2抑制剂艾瑞昔布也已经过了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相信随着我国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会越来越多,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会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SINGH G,FORT J G,GOLDSTEIN J L,et dl.Celecoxib versus naproxen and diclofenac in osteoarthritis patients:SUCCESS-I Study[J].Am J Med,2006,119(3) :255-266
[2] Niederberger E, Manderscheid S,et al.Effets of the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s celecoxib on human vascular cells .B iochem pharmcol,2004,68:341-350
[3] Grower SA, Coupdl L,Zowall, H, Treating Osteoorthritis with Cyclooxygenase-2-specific I nhibitors: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Avoiding Blood Pressure Destabilization Hypertension,2005 45(1):92-97
作者简介:孙云,女,(1971.10-),主管药师,研究方向: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与发展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篇4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介导的,能高效、特异性地降解细胞内同源m RNA,从而阻断目的基因表达的现象[7,8]。由于RNAi具有高特异性的基因沉默功能。因此,广泛应用于抗肿瘤、病毒、心血管等疾病的研究。本实验以人乙酰肝素酶c DNA序列为模板,设计合成si RNA片段,观察乙酰肝素酶特异性si RNA对乙酰肝素酶表达的抑制作用和对肿瘤细胞侵袭力的影响,为进一步研发si RNA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Lipofectamine 2000(Invitrogen公司);Matrigel Matrix 5ML DI和Cell Culture Inserts(BD公司);RT试剂盒(Fermentas公司);兔抗人HPA抗体和鼠抗人actin抗体(santa cruz公司);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和HRP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北京中杉公司)。MCF-7细胞本实验室保存。RT-PCR引物(上海生物工程公司,HPA:上游5'-ACTATTTGAATGGACGC ACTGC-3',下游5'-CCAAAGAATACTTGCCTCATCA C-3',长度267 bp;β-actin:上游5'-CGGGAAATCG TGCGTGAC-3',下游5'-TGGAAGGTGGACAGCGAG G-3',长度443 bp)。
1.2 仪器与设备
二氧化碳培养箱(SANYO公司);Gene Genius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Syngene公司);倒置显微镜(OLYMPUS公司);PTC-100/PTC-200型PCR仪(美国MJ Research公司);垂直电泳槽和Trans-Blot转印槽(美国Bio-Rad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MCF-7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5%的二氧化碳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
1.3.2 si R N A的设计与合成
委托上海吉玛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人乙酰肝素酶基因(c DNA)序列,设计合成si RNA分子。见表1。
1.3.3 转染条件的优化
实验中以20 n Mol/L、50n Mol/L、80 nMol/L和100 nMol/L浓度梯度的FAM-si RNA转染MCF-7细胞,培养5.5 h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荧光强度,通过细胞计数判断si RNA的转染效率。
1.3.4 R T-PC R
检测乙酰肝素酶的m R N A表达实验分成6组:(1)阳性对照组;(2)阴性对照组;(3)si RNA片段Ⅰ;(4)si RNA片段Ⅱ;(5)si RNA片段Ⅲ;(6)control组。实验重复3次。以lipo2000作为si RNA的载体转染MCF-7细胞,培养5.5 h后,更换为完全培养基后继续培养,收集转染了48 h的各组细胞,TRIzol法提取总RNA。然后以总RNA为模板合成第1链c DNA,并以此c 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条件:94℃3 min;94℃30 s,55℃30 s,72℃30 s,28次循环;72℃10 min。将PCR产物于1.5%琼脂糖凝胶(含EB 0.5μg/m L)中电泳,并用凝胶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β-actin为对照,计算并比较各组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1.3.5 W estern
Blot检测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收集转染72 h后的各组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制备蛋白样品。目的蛋白经聚丙烯电泳分离,然后将其转移至PVDF膜上,孵育一抗和二抗后,以化学发光法显色,并进行曝光,胶片经扫描后,用凝胶图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β-actin条带为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
1.3.6 肿瘤侵袭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阴性对照组和筛选出来的有效si RNA实验组,实验重复3次。各培养小池加入100μL比例为10∶1的Matrigel稀释液(不含血清),置于37℃培养箱6 h使其形成固态。接种前,向24板内加入600μL含15%血清的DMEM培养基,然后将培养小池安装于24板内,再把用si RNA转染后继续培养了24 h的MCF-7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至培养小池内,培养24 h后取出细胞,用棉签擦去培养小池内的基质胶和细胞。然后用PBS轻轻润洗两遍,加入0.1%结晶紫染色30 min,PBS洗两遍,自然风干。显微镜下观察,随机选取6个视野进行拍照和计数。
2 结果
2.1 FAM-siRNA检测MCF-7细胞转染效率
结果显示,随着si RNA工作浓度的加大,荧光的数量和信号强度也逐渐加大。在浓度为20 nM/L、50 n M/L、80 nM/L和100 nM/L时,其相应的转染效率分别为12.8%、37.4%、64.5%和65.8%。因此,后续实验采用80 nM/L的转染浓度。
2.2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乙酰肝素酶的表达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si RNA片段组都不同程度地下调乙酰肝素酶m RNA的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si RNA片段Ⅰ组si RNA干扰效果较好。Si RNA片段Ⅰ组对乙酰肝素酶m RNA表达与蛋白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65.5%和68.7%。见图1。
A:乙酰肝素酶m RNA表达情况;B: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情况;1:阳性对照组;2:阴性对照组;3:si RNA片段Ⅰ;4:si RNA片段Ⅱ;5:si RNA片段Ⅲ○6control组;6:Maker
2.3 肿瘤侵袭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208±7.00)相比,Lipo200-si RNA组(116±6.56)穿过膜到下层的细胞数明显减少,显著性地抑制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其抑制率为44.2%。见图2。
3 讨论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篇5
AChE(TcAChE)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表明,AChE有一个长度为2 nm的“芳香峡谷”,峡谷的底部为三合一催化位点(CAS),峡谷的入口处为外周阴离子位点(PAS)[4]。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被认为是AD病理级联的起始因素,而AChE的外周阴离子位点(PAS)能诱导Aβ的沉积,加速Aβ的聚集,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比单纯的Aβ更具神经毒性[5]。因此,设计能同时作用与AChE中心催化位点(CAS)和外周阴离子位点(PAS)的抑制剂更具有吸引力,既能改善AD的病理表现(抑制AChE),又能逆转其病理过程(抑制AChE诱导的Aβ沉积)具有很好的前景。基于这种观点,采用多位点配体设计策略,合成高效低毒副作用新型AChE抑制剂,对AD的药物治疗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GOLD软件在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中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Xie[6,7]证明GOLD对接软件具有良好小分子配体与蛋白质受体的重现性和预测能力,并以此研究双(-)美普他酚AChE和Aβ的抑制活性,当其连接碳链为9时,AChE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3.9 nm±1.3 nm)。蒋玉仁等[8]利用GOLD对延胡索类生物碱Corydaline(图1(a))与TcAChE的结合模式进行研究,证明Corydaline与TcAChE的开口模式相结合,并筛选一系列具有不同碳链长度与取代基的虚拟分子,对虚拟分子7(图1(b))进行化学合成和测定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IC50=473.3 nmol·L-1)。
1 研究方法
1.1 AChE构象的获取
人的乙酰胆碱酯酶(hAChE)与药物的开口构象复合结构还没有文献报道,但它与加利福尼亚电鳗乙酰胆碱酯酶(TcAChE)有50%以上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且活性位点的关键残基高度保守,二者活性位点唯一区别是TcAChE中的Phe330在hAChE中突变为Tyr337,这个突变对于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中间通道的静电效应和立体效应没有任何重大影响[9]。故本文以TcAChE为例进行配体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研究,TcAChE的活性口袋取自加兰他敏与TcAChE的复合物晶体结构(PDB编号为1QTI[10],晶体结构数据来自Protein Data Bank)。将复合物晶体结构导入软件Sybyl 7.3中,除去复合物中的配体和水分子,为所有氨基酸添加氢原子和AMBER电荷。
1.2 配体分子的结构优化
Corydaline和虚拟衍生物分子均在Sybyl 7.3 中构建,添加氢原子和Gasteiger-Huckel电荷,再用Tripos力场进行3000步结构优化,以MOL2格式保存。
1.3 分子对接与虚拟筛选
以1.1中获得的TcAChE的构象作为分子对接的受体,活性口袋定义为距离原有配体任一原子10 Å范围内的所有氨基酸残基,采用分子对接方法(GOLD),运算次数设为600个循环,打分函数选择GOLDScore,其余均为默认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Corydaline与TcAChE的对接结果
通过对Corydaline与TcAChE的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图2(a)),Corydaline与TcAChE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和氢键。Corydaline B环的四氢异喹啉部分占据AChE的“中央峡谷”位置,质子化的氮原子与Phe330芳香环发生阳离子-π作用(3.774 Å),B环4位上的甲氧基与母体蛋白的Tyr334发生氢键作用(O…O距离为2.075 Å,夹角为166.47°),Corydaline A环由于结构钢性并不能与Trp84产生作用,而Corydaline D环能与Tyr334发生π-π堆积作用(作用距离为3.726 Å)。
2.2 Corydaline类衍生物的设计与虚拟筛选
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口袋是一个深而窄的不规则空穴,存在着主要由催化位点和外周阴离子位点组成的多个活性部位;而Corydaline的化学结构由四个刚性稠环组成,分子长度较短,无法同时作用于催化位点和外周阴离子位点。设想在保留质子化氮原子的基础上,将Corydaline做开环处理,分子的柔性将会大大增加,使之能与催化位点和外周阴离子位点同时产生作用,更好的与活性口袋的相匹配,提高分子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亲和力。以Corydaline为先导化合物采用分子对接方法(GOLD),筛选出一系列取代的Corydaline衍生物虚拟分子如图3所示。
通过分子对接与虚拟筛选发现,大多数开环衍生物对接得分均高于母体corydaline(56.26)和复合物配体分子加兰他敏(galanthamine,58.56),GOLD得分前10位的开环衍生物的取代基和链长如表1所示。所虚拟筛选出的衍生物都能过与催化位点和外周阴离子位点产生相互作用。预测活性强的化合物1与 TcAChE结合模式如图(图2(b)),其A环与酶活性口袋中Trp84的吲哚环发生π-π堆积(作用距离为2.752 Å);质子化的氮原子可以与Phe330的芳香环发生阳离子-π作用(作用距离为4.021 Å);C环与酶活性口袋中阴离子位点Trp279发生π-π作用(作用距离为2.699 Å);芳香环C与Tyr334发生π-π堆积作用(作用距离为3.818 Å);在B环1位上取代的羟甲基能够与Tyr334发生氢键作用(O…O距离为2.304 Å,夹角为171.16°);4位上的甲氧基与Tyr21形成氢键作用(O…O距离为2.164 Å,夹角为162.73°);C环上的甲氧基与Tyr130形成氢键作用(O…O距离为2.578 Å,夹角为103.99°)。芳香环A环与B环的面心距为13.225 Å,这与已经报道的Trp84和Trp279的间距一致[11]。
3 结 论
运用分子对接方法 GOLD对延胡索类生物碱Corydaline与TcAChE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并以Corydaline为先导化合物,采用分子对接方法(GOLD),筛选出一系列N-取代的四氢异喹啉衍生物虚拟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设计的衍生物对接得分均高于母体,能同时与AChE的多个位点发生相互作用。如:化合物1的芳香环A与催化位点Trp84的吲哚环π-π堆积作用,芳香环B与Trp279的吲哚环发生π-π堆积作用,质子化的氮原子可以与Phe330的芳香环发生阳离子-π作用。中间的芳香环与Tyr334发生π-π堆积作用, 1位的羟甲基、4位甲氧基、C环上的甲氧基分别与Tyr334、Tyr21、Tyr130形成氢键。为进一步研究这类Corydaline衍生物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摘要:运用分子对接软件GOLD,研究了延胡索类生物碱corydaline与乙酰胆碱酯酶的结合模型,以corydaline为先导化合物,设计与虚拟筛选一系列四氢异喹啉衍生物。预测活性做好的化合物1 A环与Trp84发生π-π堆积;质子化的氮原子与Phe330发生阳离子-π作用;B环与Trp279发生π-π作用;1位的羟甲基、4位甲氧基、C环上的甲氧基分别与Tyr334、Tyr21、Tyr130形成氢键作用。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准备
体重2.0-2.5 kg成年兔16只,随机分成面肌痉挛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面肌痉挛模型组:实验动物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30 mg/kg)麻醉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暴露右侧面神经,于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发出耳后支的远侧放置橡胶块,并予以固定。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1.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各组动物存活到规定时间后,麻醉,打开胸腔,暴露心脏,经左心室插管进行灌注,先用500 ml生理盐水冲净血液,再用含4%多聚甲醛的0.1 mol/L PB(PH=7.4)1000 ml灌注固定。取脑干置于上述固定液中后固定24 h(4℃),再移入含30%蔗糖的0.1 mol/L PB中过夜(4℃)。将含面神经核段的脑干进行冠状冰冻切片,片厚20μm。切片经0.01 mol/L PBS(pH=7.4)漂洗3 min×3次后,再加入鼠抗兔ChAT血清(1:500,Chmeicon),室温孵育过夜;孵育完毕后,取出标本放入0.01 MPBS漂洗液,漂洗后再分别用生物素化羊抗鼠IgG(武汉博士德公司)37℃反应2~3 min,漂洗,分别置入SABC 37℃反应30 min,再次漂洗,5 min×3次,DAB试剂盒进行呈色反应,经脱水、透明及树胶封片后,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3,4]
1.3 组织学定量分析
用IPP 6.0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模型组和对照组面神经核ChAT阳性神经元免疫反应活性进行测定,每只动物选取6张切片,来判定模型组和对照组面神经核ChAT阳性神经元的免疫反应活性是否存在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测得各组数据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模型组和对照组组面神经核ChAT阳性神经元的免疫反应活性存在差异。
2 结果
面肌痉挛模型组与对照组面神经核ChAT免疫反应活性差异。光镜下观察,面肌痉挛模型组与对照组面神经核内均有大量反应程度强的ChAT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对两组面神经核的免疫反应强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发现,两组之间的免疫反应活性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面肌痉挛组与对照组面神经核中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的免疫反应强度与对照组基本相同。
注:面肌痉挛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面神经主要含有三种纤维成分,包含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面神经中的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面神经运动核位于桥脑下部,上橄榄复合体的背外侧,运动核神经元轴突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特殊内脏运动,在面部表情、咀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而面神经的神经传导通路上,神经递质或调质参与神经传导,在影响面神经核的运动性神经元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与调控面神经核的传入及传出神经纤维活动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有很多,如GABA、TH、乙酰胆碱等,它们在面神经核的神经纤维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6]。
对于经典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来说,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常被作为胆碱能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性和特异性的标志,有规律的分布于面神经核。当面神经受损伤后,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ChAT表达明显减低,张宏名等[2]研究了舌下神经核与疑核胆碱乙酰转移酶在神经损伤后的动态变化。他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成年Wistar大鼠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外周切断后舌下神经核与疑核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反应活性的时程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当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切断后,损伤侧舌下神经核与疑核胆碱己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免疫反应活性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第14天达到最低,表明乙酰胆碱在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传导通路上存在且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中面肌痉挛组与对照组面神经核中胆碱己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免疫反应活性基本相同,说明模型组痉挛侧面神经核神经元与乙酰胆碱相关的功能基本恢复[7],面肌痉挛模型的面神经核团兴奋性可能变化不大,面神经运动核自身改变导致面肌痉挛持续的可能性不大,面肌痉挛的发生可能与面神经受压段下游面神经干或分支兴奋性改变导致。
综上所述,面肌痉挛面神经核ChAT的含量与正常面神经核内含量差异不大,从而表明痉挛侧面神经核神经元与乙酰胆碱相关的功能基本恢复,而面肌痉挛发生的准确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面肌痉挛面神经核ChAT的含量对认识面肌痉挛病因有一定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面神经核胆碱乙酰转移酶在面肌痉挛后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成年兔面肌痉挛模型面神经核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免疫反应强度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将16只普通级成年兔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对实验组成年兔右侧颞外面神经主干施以人为压迫,通过电生理测定建立面肌痉挛模型,于损伤后6周取材,经过显微结构观测及相应的组织学量化分析等方法,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受损侧面神经核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的免疫反应强度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型组痉挛侧面神经核神经元与乙酰胆碱相关的功能基本恢复,面肌痉挛模型的面神经核团兴奋性可能变化不大,面神经运动核自身改变导致面肌痉挛持续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面肌痉挛,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动物模型,兔
参考文献
[1]Felicio AC,Godeiro-Junior Cde O,Borges V,et al.Clinica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d postparalytic hemifacial spasm:a retrospective study.Arq Neuropsiquiatr.2007,65(3B):783-786.
[2]Chang HM,Wei IH,Tseng CY,et al.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and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in the axotomized motoneurons of normoxic and hypoxic rats.J Chem Neuroanat,2004,28(4):239-251.
[3]海舰,李善泉,丁美修,等.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5):292-294.
[4]沈晨,郭智霖,欧阳火牛.兔面神经外伤性损伤后恢复的实验研究.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9,(3):150-152.
[5]Armstrong DM,Brady R,Hersh LB,et al.Expression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within hypoglossal motoneurons following nerve injury.J Comp Neurol,1991,304:596-607.
[6]Bussmann KA,Sofroniew MV.Re-expression of p75NTR by adult motor neurons after axotomy is triggered by retrograde transport of a positive signal from axons regrowing through damaged of denervated peripheral nerve tissue.Neuroscience,1999,91:273-281.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抢救的10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其中男44例, 女56例, 年龄最大91岁, 最小17岁, 平均 (62.6±2.4) 岁。患者普遍存在肌颤、大汗等临床表现, 且呕吐物存在大蒜臭味, 均存在与有机磷农药接触史。
1.2 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乙酰胆碱酯酶试剂盒由爱尔兰原装进口, 仪器为Au58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方法丁酰硫代胆碱底物法。
1.2.2 检测方法
医务人员分别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全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患者分别于中毒后的1、24、48、72、120 h及治愈后进行检测。抽取的血液离心分装保存于-20℃的环境中, 通过乙酰胆碱酯酶试剂盒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较
不同时间点比较, 治愈后患者血液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中毒1、24、48、72、120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448、43.242、10.421、9.974、8.038, P<0.05) , 详见表1。
2.2 10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结果
100例患者经过笔者所在医院抢救治疗, 13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13.00%, 多数是患者家属放弃治疗, 自动出院。1例患者再入院接受治疗。抢救次数1~5次, 平均 (1.2±0.2) 次。
2.3 10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神经症状缓解情况
100例患者中, 66例患者的烦躁不安、头晕等症状在治疗3~5 d后恢复正常, 21例患者的昏迷、嗜睡等意识障碍在治疗7~10 d后恢复正常。13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死亡原因如下:6例患者死于中间综合征, 5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患者死于脑疝。
3 讨论
有机磷农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皮肤进入人体中会残留在患者各个器官中, 其中肝脏中的含量最高, 引起人类出现中毒症状[3,4,5,6]。急性有机磷中毒属于我国临床治疗中多发的一种病症, 在我国的农药中毒中发生率较高, 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有机磷农药在进入人体后, 发展迅速, 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的话, 患者会出现肢体障碍、神经障碍, 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严重时可造成患者死亡[7]。
有机磷农药作用于ACh E的原理与ACh和ACh E结合方式上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碱基与酸基的辅助下, 有机磷农药中的磷原子会和ACh E中的氧原子构建共价键, 造成酯键断裂, Ch E和磷酰基发生反应生成磷酰化酶。有机磷中毒患者的ACh E活性受到很大的抑制, 呈现一种平行关系, 但是有机磷的毒性、ACh E活性体外抑制以及ACh E活性体内抑制三方面很难实现平行关系, 主要是因为有机磷农药所具备的理化性质在患者体内外存在很大差异。
有机磷农药中毒后, 形成的中毒酶不是对反应终结的体现, 是自然转化为两个方向, (1) 磷酰基脱落:ACh E的活性自动恢复, 可称作自活性反应; (2) 磷酰基基团的部分脱落:ACh E的活性下降, 也就是老化反应, 但是患者在上述两项转化反应未出现时, 给予药物重活化剂[8], 有利于患者中毒酶中磷酰基发生脱落, 促使其恢复自由, 因此也称作重活化反应, 是有机磷中毒患者抢救治疗原则。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普遍存在瞳孔缩小表现, 属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典型症状, 但是若是有机磷农药是通过消化道与皮肤进入患者机体中, 可不出现瞳孔缩小的症状, 因此瞳孔缩小并不能作为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唯一标准使用, 待患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 但患者血液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明显, 因此可通过测定患者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行诊断。有机磷农药在临床抢救过程中需注意降低患者有毒物体的吸收, 通过催吐方式, 及时排出患者体内的农药, 但是若患者存在惊厥、昏迷等情况时, 不能进行催吐。患者一旦出现呼吸肌麻痹的现象, 则需使用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 以改善患者动脉血中的氧含量, 促进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9]。
本次探究过程中, 随机抽选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的100例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选择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血液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 发现治愈后患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中毒后, 说明有机磷农药中毒后, 有机磷农药对大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代谢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影响患者神经的正常发育与再生, 与蔡爱珍等[10]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严重影响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水平, 导致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大幅度下降,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中毒性脑病, 且会导致患者出现迟发性脑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 降低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增加患者的中毒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颜冬云, 余贵芬, 卞永荣, 等.有机磷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及QSAR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6, 18 (3) :364-367.
[2]王雨轩, 朱增银, 尹大强, 等.六种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体外毒性效应[J].农村生态环境, 2005, 24 (2) :70-73.
[3]房文红, 周俊芳, 胡琳琳, 等.凡纳滨对虾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分布及对有机磷农药敏感性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0 (1) :60-66.
[4]刘海元, 王明兹, 吴水生, 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筛选模型对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筛选研究[J].海峡药学, 2012, 43 (3) :238-241.
[5]杨小生, 万里翔, 贺新生, 等.宋果灵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8 (9) :3499, 3505.
[6]周卫民.新疗法对不同途径有机磷农药中毒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情况的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0.
[7]宋燕华, 吴惠杰, 蔡德雷, 等.用乙酰胆碱酯酶为生物标志物反映钱塘江水环境野生鲫鱼有机磷农药暴露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22 (11) :2657-2659.
[8]李卫霞.乙酰胆碱酯酶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34 (3) :71-73, 76.
[9]殷帅文, 刘丽萍, 党兵涛, 等.蕨类植物丙酮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3 (6) :45-48.
脂肪肝患者血清胆碱脂酶水平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45例, 均由临床经B超、CT、肝穿病理等检查确诊。其中男33, 女12, 年龄35-64岁, 平均48岁。
分级组: (1) 肥胖性脂肪肝20例, 按[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100%, 20%者为肥胖; (2) 糖尿病性脂肪肝14例, 空腹血糖>7。8mmol/l。 (3) 原因不明脂肪肝11例。对照组39例, 平均38岁, 均为健康体检者, 且经B超, 肝功能等已排除心、脑、肾和内分泌疾病。
1.2 方法
空腹采血3 ml分离血清待测, 采用DGKC-new方法 (速率法, 负向反应) , CHE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提供,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在405nm连续监测吸光度的变化, 其下降速度与样品中CHE活力成正比, 参考值范围3。7-13ku/L, 仪器用日本产奥林帕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测定结果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表中提示, 与对照组相比, 脂肪肝3组CHE水平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3 讨论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篇9
关键词:胆碱酯酶抑制剂,阿尔兹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即老年痴呆症,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障碍, 伴有人格、行为、情感等异常。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1公布的调查结果:全世界3650万患者, 平均生存期5.9年, 中国65岁以上患病率为6.6%以上, 每增加5岁, 患病率增加一倍。目前最新研究表明, 该病存活率还在不断下降, 平均存活时间为3.3年。目前, 尚无治疗该病的方法, 我院采用多奈哌齐结合美金刚治疗轻、中度AD, 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现将其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 在我院治疗的患者有62例, 其中男34例, 女30例。年龄范围57~84岁, 其中<60岁者7例, 61~70岁者24例, 71~80岁31例。其中轻度42例, 中度22例。
1.2 入组标准
(1) 参考ICD-10诊断标准。轻度:记忆障碍涉及日常生活, 但能独立生活;中度:较严重记忆障碍, 影响患者独立生活, 伴括约肌障碍;重度:严重的记忆障碍, 完全需他人照顾, 有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2) 出现上述功能障碍的过程中, 不伴有意识障碍或谵妄。 (3) 可伴有情感、社会行为和主动性障碍。 (4) 记忆和 (或) 只能障碍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出现下列皮层损害症状更支持诊断:失语、失认、失用等; (5) 头颅MRI或CT支持上述诊断。 (6) MMSE≥3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分, ≥10分。
1.3 排除标准
(1)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 (2) 诊断为重度痴呆者; (3) 伴有其它严重的心、脑、肺、肝、肾、造血等系统疾病者; (4) >80岁者。
1.4 方法
采用多奈哌齐结合美金刚治疗, 具体疗法如下:多奈哌齐5mg/d, qd。美金刚起始剂量为5mg/d, 第2周5mg, 2次/d, 第3周期早晨10mg, 下午5mg如患者不能耐受则维持原剂量;第四周期10mg, 2次/d, 疗程为24周。
1.5 评价指标
于治疗前、疗程后进行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分量表 (ADAS-cog) 、ADL量表及精神神经科问卷评估 (NPI) 。MMSE判定患者的认知功能, 检查项目包括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 共30项, 得分越高, 说明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 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语言、定向力、视空间、理解和操作力等12个项目。ADL用来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6项与使用工具能力8项, 评价范围在14~56分, 分数越低说明生活能力越好。精神神经科问卷 (NPI) 评价患者精神行为症状, 包括妄想、幻觉、抑郁、焦虑、淡漠、异常动作、欣快、脱抑制行为、异常动作、夜间行为紊乱及饮食异常12中常见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病情严重程度按3级评分, 发生频率按4级评分, 如评价照料者的心理痛苦, 按6级评分。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同24周足疗程后对于MMSE、ADAS-cog、ADL及NPI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痴呆发病率相对上升, 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第三大疾病,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AD患者脑内有明显的胆碱能神经元丢失, 导致突出部分的乙酰胆碱水平下降, 这是患者出现记忆障碍的主要原因[1]。因此, 增加脑内胆碱水平成为治疗AD的重要途径。
多奈哌齐主要作用于皮质和海马区域, 可逆性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引起的乙酰胆碱水解而增加受体部位的乙酰胆碱含量, 从而缓解海马萎缩的进程, 保护脑细胞, 应此, 本药常被用作治疗轻、中度AD。同时, 乙酰胆碱还有其它机制, 包括对肽的处置, 神经递质受体或钙离子通道的直接作用。因此, 多奈哌齐呗公认为治疗轻中度AD的“金标准”药物。
美金刚属于一种中度亲和性的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拮抗剂, 可以通过阻断兴奋性谷氨酸引起的NMDA受体过渡兴奋, 就能阻止细胞凋亡, 改善记忆。美金刚是金刚烷胺的类似物, 它通过对不同谷氨酸受体亚型或相关离子通道的不同结合能力, 减少谷氨酸兴奋毒性作用, 从而阻止AD的病程。
AD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目前尚无可逆转性治疗药物, 因此, 目前的治疗目标是“稳定原有认知水平”、“减缓恶化进程”、“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MMSE总分增高, ADAS-cog评分、ADL评分下降, 提示多奈哌齐联合美金刚治疗有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症状的趋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望远, 董克礼.AD的病因机制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 2006, 22 (1) :77-80.
相关文章:
水合物抑制剂02-08
班主任工作日志范文02-08
核电工程土石方运输作业的安全管控措施02-08
ACE抑制剂医学管理论文02-08
蛋白酶抑制剂02-08
酪氨酸酶抑制剂02-08
高效抑制剂02-08
钙离子抑制剂02-08
我院~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分析论文02-08
环氧酶抑制剂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