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关键词: 胫骨 钢板 骨折 我院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精选十篇)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30例;年龄25~69岁, 平均 (37.5±1.2) 岁;外侧副韧带损6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 半月板损伤12例 (术中证实) ;Schatzker分型:V型34例, VI型38例。

1.2 方法

伤后7~12 d开展手术。以后内侧和前外侧切口联合入路, 确保切口间皮桥宽度超过7 cm。为骨折端能从鹅足后方暴露出来, 从后内侧切口的胫骨内侧到鹅足作纵形切口;为暴露外侧平台关节面和骨折端, 切开关节囊半月板用半月板拉钩拉开, 并从前外侧切口的髌骨外缘到胫骨嵴外侧延伸。对膝关节行常规探查, 确定骨折块位置、横向压缩、数量、纵向塌陷等情况及是否有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 以便确定骨折复位的参照平面。复位采用直视下撬拨, 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已恢复平整的关节面, 先采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后的骨折, 为查看下肢力线和关节面平整度是否令人满意, 采用C型臂机进行透视探查, 满意后进行植骨, 弥补骨折塌陷部位复位后的骨缺损。用高尔夫钢板固定胫骨外侧, 用前臂小钢板或“T”型支持钢板固定胫骨内侧。为确保无侧副韧带损伤, 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进行再次检查, 若有损伤进行修复。修补或切除损伤的半月板, 并尽可能修补或重建损伤的交叉韧带。

1.3 术后处理

术后进行肢体肌肉舒缩功能锻炼、镇痛泵镇痛治疗及常规抗感染[1]。术后1~2 d拔除放置负压引流管。长腿石膏托外固定有韧带损伤者, 屈膝30°, 21~28 d后去除石膏然后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无韧带损伤者早期行CPM。

1.4 观察指标[2]

观察所有患者骨折并发症情况及切口感染情况, 通过Rasmussen评分标准对患者肢体功能分级, 具体分为优、良、可三个等级。

2 结果

术后72例患者, 18例近解剖复位, 54例解剖复位。经手术证实有12例出现半月板损伤, 8例出现前交叉韧带损伤, 6例出现外侧副韧带损。无轴对线不良, 无胫骨平台Ⅱ期塌陷, 无骨髓炎发生, 内固定位置牢固且满意, 切口感染2例。经0.5~1.5年随访, 7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 根据Rasmussen评分标准, 患者功能可分为优、良、可三个等级, 分别是36例 (50.0%) 、21例 (29.2%) 、15例 (20.8%) , 总优良率为79.2%。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满意的三要素是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塌陷骨折后植骨、坚强的内固定。单钢板稳定固定作用有限, 不仅存在成角畸形的倾向, 还易出现偏心支撑, 无法有效固定严重粉碎的胫骨平台骨折, 而使用两块解剖型接骨板固定可有效对抗旋转应力形成的剪力和压力, 防止出现畸形。坚强稳定的内固定有膝关节屈曲受限发生率低、创伤性关节炎少的优势。本研究对膝关节行常规探查, 确定骨折块位置、横向压缩、数量、纵向塌陷等情况及是否有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 确定骨折复位的参照平面, 对骨折复位具有重要意义[3]。植骨弥补骨折塌陷部位复位后的骨缺损。用高尔夫钢板固定胫骨外侧, 用前臂小钢板或“T”型支持钢板固定胫骨内侧, 弥补了单钢板稳定固定的缺陷。术后1~2 d拔除放置负压引流管。长腿石膏托外固定有韧带损伤者, 屈膝30°, 21~28 d后去除石膏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无韧带损伤者早期行CPM。术后处理措施保证了治疗效果。本研究中7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 优良率为79.2%。综上, 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行双切口外侧高尔夫型、内侧小钢板植入内固定术, 具有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稳定效果好等优点,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双切口外侧高尔夫型、内侧小钢板植入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双切口外侧高尔夫型、内侧小钢板植入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72例患者中有18例近解剖复位, 54例解剖复位。无轴对线不良, 无胫骨平台Ⅱ期塌陷, 无骨髓炎病例发生, 内固定位置牢固且满意, 切口感染2例。经0.51.5年随访, 7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 根据Rasmussen评分标准, 优36例、良21例、可15例, 优良率为79.2%。结论 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行双切口外侧高尔夫型、内侧小钢板植入内固定术, 具有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创伤小等优点,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双切口外侧高尔夫型,内侧小钢板植入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陈之青, 谢金兔, 李坚.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5) , 661-663.

[2]马运宏.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修复胫骨平台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5) , 5616-5621.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2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64-02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指胫骨内髁骨折、双髁骨折同时伴有干骺端和骨干分离的胫骨平台骨折[1]。此类骨折通常是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粉碎较重,稳定性欠佳,软组织损伤多,血管神经损伤大,所以此类骨折是骨科治疗上的难题。临床上对于普通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比较鲜有报道。本研究从固定力学的稳定性、膝关节的功能及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笔者所在医院于2007~2010年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7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10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37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普通解剖钢板治疗19例,锁定钢板治疗18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2~71岁,平均(45.3±5.5)岁;开放性骨折21例,闭合性骨折16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10例,外侧半月板受损5例,同侧股骨骨折5例,前交叉韧带受损4例,外侧副韧带受损4例,同侧腓总神经受损3例,其他部位的多发骨折6例;按照AO/OTA分型:B型20例,C型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软组织分级、骨折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均先行清创缝合术,并予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抬高患肢及消肿,石膏外固定和牵引等治疗,消除明显地移位、成角和旋转畸形。

1.2.2 手术方法 普通解剖钢板组首先用拉力螺钉加压固定关节面,然后用C型臂X射线机观察并选择尺寸适宜的钢板,然后在解剖钢板最远端孔处暴露骨质,于骨膜外和肌肉下中间造一潜行隧道,插入普通钢板,外侧用L型支撑钢板,内侧用T型支撑钢板;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与普通解剖钢板组的不同在于锁定螺钉的固定顺序。伴随损伤的处理予以韧带缝合修补或者留待二期处理。

1.2.3 术后处理 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须抬高患肢,并给予负压引流,当负压引流量<30 mL时拔除引流管,给予抗生素预防抗感染,嘱患者早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拔管后行患肢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锻炼。术后随访18个月,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临床功能评分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两两比较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普通解剖钢板组与锁定钢板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因其表现复杂,常伴有其他部位的骨折以及血管、神经、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成为创伤骨科治疗的难点,也是对骨科医生的巨大挑战。如果处理稍有闪失,将会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故治疗的目的是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任何形式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都应该正确的详细分析评价。解剖型钢板的特点是与骨折部位解剖关系贴合紧密,质轻薄而坚韧,而锁定钢板的特点是锁定螺钉可以对内侧平台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较少剥离损伤部位的软组织[2]。

目前,从胫骨平台普通解剖钢板的应用,到最近锁定钢板的临床应用,治疗方法长足进步,大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疗效,但通过本研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均有少部分出现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以及感染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随访、影像学比较,根据纠正移位、旋转及成角畸形的判断,结合有用骨痴的生长量、骨折线的对比情况从而得出骨折愈合判定,患者部分负重时间、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时间与方法、正确的弃拐时间。两组患者在部分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钢板内固定后骨折都能牢固固定,均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刺激滑液的分泌增多,更有效营养关节腔,而且早期的功能锻炼具有加速恢复效果,有效降低骨关节炎的发生率[3]。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式患者在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两种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均较满意,骨折愈合较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二术式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科斌,贾全忠,钟英.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10(15):39-41.

[2] 陈远,林宇春,邹玉英,等.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73.

[3] 姜锐,罗从风,胡承方,等.改良双钢板法与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对照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9):820-824.

(收稿日期:2012-02-10)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 男51例, 女27例;年龄18~55岁, 平均38.2岁。左41例, 右37例。高处坠落伤42例, 交通伤21例, 重物砸伤9例, 其他伤6例。骨折根据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52例, Ⅲ型26例。开放损伤17例 (Ⅱ型7例, Ⅲ型10例) , 闭合损伤61例 (Ⅱ型45例, Ⅲ型16例) 。合并腓骨骨折62例。均采用小腿前内侧切口胫骨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术前常规摄X线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手术时间为伤后5 h~16 d, 其中18例24 h内急诊手术, 其余60例因软组织情况和其它部位复合伤延期至10~16 d手术。

1.2 术前准备

开放性骨折中6例伤口污染较轻, 闭合损伤中12例软组织条件较好, 行急诊手术。其他患者均行跟骨牵引7~14天, 11例开放损伤患者视软组织情况或清创后直接缝合或创口挫伤污染严重难以确保一期修复成功者, 暂不封闭创口, 等肉芽组织新鲜后, 二次手术时一起处理。49例软组织肿胀明显皮肤水泡形成者, 待水泡愈合或肿胀基本消退, 皮肤出现皱褶后再行手术内治疗。同时抬高患肢, 给予消肿、活血药物静点等治疗。

1.3 手术方法

78例均行切开复位胫骨内侧锁定加压三叶草形接骨板内固定。腓骨骨折的62例先取腓骨后外侧切口, 重建腓骨, 准确复位后用腓骨远端解剖板或1/3管形接骨板固定, 维持小腿长度, 纠正旋转, 恢复力线。再取胫骨下段前内侧切口, 沿内踝的前缘经胫骨嵴外侧1 cm, 由远端向近端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筋膜层, 向内侧分离至骨膜, 连同内侧皮肤一起行骨膜下游离, 禁止做皮下游离[2]。胫骨与腓骨两切口间隔至少应相距7 cm以上, 以防皮肤缺血坏死。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重建遵循由外向内, 由后向前的顺序进行。胫骨下端前外侧的Chaput结节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该结节有下胫腓韧带附着, 复位后可恢复胫骨的长度。也可以牵拉患足, 保持距骨中立位, 利用距骨顶的模板作用进行间接复位。复位后的缺损部位可取自体髂骨植入。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C臂机透视查看胫骨远端关节面平整后, 选择胫骨内侧三叶形锁定加压板内固定。

1.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抬高患肢, 予以脱水、消肿、预防切口感染等治疗。术后第二天加用活血化瘀、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患者均石膏托外固定2~4周。术后1周开始踝关节主动活动并配合CPM进行功能锻炼, 3周后不负重功能锻炼, 6~8周后根据骨痂生成情况决定负重行走。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Mazur 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 优:踝关节活动自如, 无肿胀, 走路正常, 评分大于92分;良:踝关节活动大致正常 (3/4) , 轻微肿痛, 走路正常, 评分为87~92分;可:踝关节活动一般 (仅为正常的1/2) , 活动时疼痛, 步态大致正常, 其评分为65~86分;差:行走或静息痛, 活动时仅为正常的1/2, 跛行, 踝关节肿胀, 其评分为小于65分。

2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35个月, 平均20.5个月。骨折均愈合, 愈合时间14~26周, 平均18.2周。踝关节功能按Mazur评分:优42例, 良23 例, 可9例, 差4例, 优良率为83.3%。术后并发伤口感染5例 (6.4%) , 开放性骨折4例, 闭合性骨折1例。经抗感染、伤口加强换药后愈合。3例 (3.8%) 皮肤部分坏死, 行清创换药后痊愈。2例 (2.6%) 骨折畸形愈合继发严重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后行踝关节融合术。

3讨论

Pilon骨折由于小腿下段软组织覆盖少, 造成损伤的能量高, 大部分合并软组织挫伤较重。胫骨下三分之一血液循环差, 关节面解剖复位难, 复位后又容易丢失, 所以手术后并发症较多。Wyrsch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8例Pilon骨折, 结果33%伤口裂开, 33%发生深部感染, 17%患者最终需要截肢[3]。另有报道称严重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感染率为17%, 骨不连的发生率为25%[4]。手术治疗比较困难, 手术时机的选择, 术区软组织的保护, 内固定材料的稳定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3.1 手术时机

正确的掌握手术时机, 能降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应根据受伤时间、患者的全身情况、软组织条件等来考虑。对于就诊时间早、软组织肿胀不严重者应于急诊8~10 h内手术。而对于延误就诊时间, 软组织肿胀明显, 特别是伴有水泡形成的患者, 应先行跟骨牵引7~14 d, 局部水泡愈合, 肿胀基本消退后再行手术内固定。水肿消退后, 软组织损伤得到修复, 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 同时提升软组织免疫力, 使皮肤及组织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减少。跟骨牵引能使部分骨折块间接复位, 胫骨长度得到恢复, 可以降低以后切开复位的难度。

3.2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Ⅱ、Ⅲ型Pilon骨折由于错位, 骨折碎块多, 大多不稳定, 复位后容易丢失, 需要有坚强的内固定。锁定钢板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系统, 其符合AO外科原则, 是传统接骨板内固定和支具外固定技术的结合, 其成角稳定, 抗扭转应力强, 骨面无压迫, 对内环境干扰小, 能达到生物学固定要求, 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普通钢板内固定由于螺丝钉的牵拉作用经常导致I期复位的丢失, 在干骺端松质骨较多的部位或粉碎性骨折容易引起II期复位丢失。钢板与骨表面紧密接触, 影响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与普通钢板内固定不同的是锁定板的螺丝钉头被锁扣于接骨板上, 螺钉与钢板结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有利于I期复位的维持, 复位的II期丢失危险性也被降到最低。由于接骨板与骨面不产生额外的压应力, 降低了骨膜的损伤, 尽可能多的保留了骨的血运。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在力学上的差异表明使用锁定板更稳定。适用于干骺端的粉碎性骨折。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Pilon骨折作为较难治疗的骨折之一, 其手术方法与手术时机的选择同样重要。本组78例均行切开复位胫骨内侧锁定加压三叶草形接骨板内固定。切口直接切至骨膜, 在骨膜下游离, 避免皮下游离。择期手术一定要在局部皮肤软组织条件合适时进行, 其手术分三步:①固定腓骨骨折;②复位胫骨关节面;③固定胫骨。腓骨骨折的固定对骨折的治疗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恢复肢体的长度, 防止胫骨远端旋转, 并有利于术中胫骨关节面的复位。本组62例腓骨骨折分别采用了1/3管型钢板或腓骨远端解剖板内固定。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重建遵循由外向内, 由后向前的顺序进行, 前外侧的Chaput结节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也可利用距骨顶的模板作用进行间接复位。复位后的缺损部位可取自体髂骨植入。选择胫骨前内侧三叶形锁定加压板内固定。

4治疗体会

由于胫骨内侧面仅有一层皮肤覆盖, 缺乏肌肉保护。因此治疗Pilon骨折习惯上均将钢板置于胫骨前外肌肉下。然而由于创伤机制和肌肉收缩, 大部分Pilon骨折向内侧成角, 前内侧骨膜多已断裂, 而后外侧则是完整的, 是软组织铰链所在。AO学派十分强调, 骨折钢板应置于该骨的张力侧, 就胫骨远端骨折的创伤机制和肌肉收缩的继发作用而言, 胫骨的张力侧在其内侧[5]。因而钢板置于胫骨内侧, 既可使内侧的张应力转为压应力, 又可利用其外侧的软组织铰链增强骨折复位后的紧密接触及稳定。另外胫骨张力侧的骨膜严重破坏, 意味着局部血运的破坏, 保护对侧完整的骨膜以保障尚存的血供显然极其重要。这也符合BO原则。钢板置于胫骨内侧, 虽然位置表浅, 并没有直接位于刀口下, 本组10.2%的切口并发症, 并没有异常。相对严重的Pilon骨折, 2.6%的畸形愈合是可以接受的。

坚强稳定的内固定, 较好的保护了骨折部位的血运, 没有增加切口并发症, 治疗严重Pilon骨折, 采用前内侧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内侧锁定板治疗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严重Pilon骨折患者78例, 男51例, 女27例, 年龄18~55岁, 平均38.2岁。左41例, 右37例。高处坠落伤42例, 交通伤21例, 重物砸伤9例, 其他伤6例。骨折根据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52例, Ⅲ型26例。开放损伤17例 (Ⅱ型7例, Ⅲ型10例) , 闭合损伤61例 (Ⅱ型45例, Ⅲ型16例) 。合并腓骨骨折62例。均采用小腿前内侧切口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定。结果 78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35个月, 平均20.5个月。骨折均愈合。踝关节功能按Mazur评分:优42例, 良23例, 可9例, 差4例, 优良率为83.3%。结论 小腿前内侧切口内侧锁定钢板治疗严重Pilon骨折, 内固定可靠, 疗效满意, 并发症少, 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Pilon骨折,锁定钢板,骨折内固定术,内侧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69-1474.

[2]S.Terry Canale, James H.Beaty,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432-2446.

[3]S.Terry Canale, James H.Beaty,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432-2446.

[4]Bourne RB.Pilon fractures of the distal.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 240:42-46.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4

[关键词] 双钢板内固定;胫骨上段;平台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88-01

按照AO分类原则,胫骨上段的平台骨折类型被归为C型[1]。该类型骨折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恢复患者关节面的平整性及其下肢的正常力线。倘若患者的关节面比较平整,但是下肢力线出现偏差,将造成患者的膝外翻或者内翻,进而可能引起骨性关节炎,针对这种情况,以往采用的单侧钢板内固定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09年12月~2010年11月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方法对12例胫骨上段的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09年12月~2010年11月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方法对12例胫骨上段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其中男7例,女5例;患者年龄20~51岁,平均(31.2±5.5)岁。骨折类型包括车祸伤7例,压砸伤5例,其中包括开放性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膝前内侧及外侧进行联合切口,将平台与胫骨上段清晰地暴露出来,在半月板下方将关节囊横向切开,将半月板向上拉起,在直视下进行复位,确保患者平台关节面的平整性,在骨缺损部位进行植骨填塞。对于膝前内侧选择重建钢板或者选择短T型钢板进行固定,而外侧选择高尔夫钢板进行固定。

1.3 术后处理

手术后不进行外固定,使患者的患肢抬高以利于其消肿,并严加防范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术后3 d患者进行收缩肌肉,开展静态功能恢复训练;7 d后可进行主动活动并借助CPM开展被动活动;通常情况下,恢复训练2个月后患者可以负重缓慢行走。

2 结果

本组12例骨折患者中,Ⅰ期切口愈合者10例,其余2例发生切口皮缘局部组织坏死,换药后即愈合以及实施清创并转移皮瓣后愈合者各1例。全部12例患者均完成6个月~2年的随访。根据Merchant的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12例患者中,7例被评为优,3例为良,2例为可,无评分为差病例,优良率达83.33%。

3 讨论

本组12例患者均有程度较为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均在软组织损伤基本痊愈后开展手术。如果手术过早开展,可能造成患者脂肪液化及表皮坏死,严重者将导致钢板外露、甚至发生骨感染等不良反应[3]。本组12例骨折患者中,Ⅰ期切口愈合者10例,其余2例发生切口皮缘局部组织坏死,换药后即愈合以及实施清创并转移皮瓣后愈合者各1例。术后需要对切口进行密切观察,上述2例患者的切口皮肤处发生坏死处均位于内侧。蒋伟宇等[4]研究也显示内侧切口皮缘局部组织发生坏死的比例通常要高于外侧切口。如果发生皮肤坏死现象,对于面积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及时换药即可愈合,对于坏死面积较大者或发生钢板外露时,一定要及时采取减张缝合或通过皮瓣转位来解决。在患者膝前内侧及外侧进行联合切口,切口应该确保表皮与皮下组织共同切开并同时翻起,以避免皮肤血运不良而发生坏死。手術过程中不要为了创造理想的视野或者方便复位操作而进行大范围的剥离,这将可能对某些骨块与皮瓣的正常血运带来不良影响[5]。根据Merchant的评分标准,12例患者中,7例被评为优,3例为良,2例为可,无评分为差病例,优良率达83.33%。总之,手术时机与手术切口的选择被认为是胫骨上段平台骨折治疗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手术操作要遵循内固定的基本原则,做好解剖复位、牢靠的内固定以及确保骨和软组织的良好血供,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4-105.

[2] Merchant TC,Dietz FR.Long-term follow-up afte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and fibular shaft[J].J Bone Joint Surg,1989,71:600-601.

[3] Miyazaki M,Sugiyama O,Tow B,et al. The effects of lentiviral gene therapy with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producing bone marrow cells on spinal fusion in rats[J].J Spinal Disord Tech,2008,21(5):372-379.

[4] 蒋伟宇,马维虎,黄蕾,等.治疗SchatzkerⅣ、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8):467-468.

[5] David R,Christian A,Koroush J,et al.Unumted diaphy seal forearm fractures with segmental defects:plate fixation and autogenous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J].J Bone Joint Surg(Am),2004,86(11):2440-2445.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5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闭合性胫骨下1/3骨折,骨折固定术,微创

胫腓骨是长管状中最常见发生骨折的部位,约占全身骨折13.7%[1],临床以胫骨中下1/3骨折常见,该处软组织覆盖较少,皮质骨髓内血供中断,仅靠残存骨膜及周围软组织供血等原因,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2]。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闭合性胫骨下1/3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科采用经皮置入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下1/3骨折,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收集该院120例闭合性胫骨下1/3骨折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22~65岁,平均(36.24±12.74)岁,均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解剖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左侧29例,右侧31例;实验组(60例)采用经皮置入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左侧34例,右侧2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或异常;骨擦音或骨擦感,且X线确定胫骨下1/3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局部骨感染、早期骨肿瘤[3],合并糖尿病、肾脏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导致骨质疏松的代谢性疾病等[4]。两组性别、年龄及患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石膏外固定5~7 d,待小腿软组织皮肤出现皱褶和张力性水泡消退后,均取平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实施手术。对照组行普通解剖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实验组行经皮置入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方法:麻醉后,上下肢止血带60 kPa,根据术前X线先牵引复位,复位不佳时骨折端小口切开复位,辅以C型臂机透视闭合复位胫骨骨折,复位满意后,内踝上部2~3 cm纵形或弧形切口,深筋膜下锐性钝性分离,按解剖层次逐层暴露大隐静脉,骨膜剥离器在骨膜与深筋膜间建立软组织通道,此过程中注意保护大隐静脉。将安装好导向器且合适长度的干骺端解剖型LCP钛板远端,帖服内踝骨膜外软组织隧道插入,同时骨折近端适合锁定螺钉位置切开皮肤,依次在骨折端两侧钻孔、拧入自攻螺钉并锁紧,远近端各拧入螺钉3~4枚,根据需要对骨折端加压。

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2d,术后1d始行踝关节功能锻炼,1周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2]。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手术疗效。

1.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标准[5]根据临床症状以及X射线片情况,其中X射线片大于50%的骨痂通过骨折线为愈合。患者出院时,采用Lowa胫骨骨折评分法[6],但因胫骨下1/3骨折对踝关节影响大,采用Lowa踝关节评分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69分以下)评价手术治疗骨折疗效。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情况

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44.12±4.14)min、术中出血量(50.14±10.23)mL、骨痂形成时间(7.51±2.10)d、骨折愈合时间(12.53±269)d均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Lowa胫骨骨折评分结果

患者出院时,对照组优良率为76.67%,实验组为93.33%;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社会,工业的机器及交通事故对胫腓骨骨折伤害多见,小腿下1/3因软组织覆盖少,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因此其手选择的术方法尤为重要。对胫骨下1/3骨折,首先应恢复其小腿的长度和力线,然后纠正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再对于部分波及踝关节面的骨折,尽量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避免出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骨膜剥离范围大,骨折片血运容易造成二次破坏,导致愈合率低及术后并发症多发[7],甚至截肢。

随着生物力学固定和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介入胫骨骨折的治疗,为闭合性胫骨下1/3骨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8],该组资料中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置入胫骨远端内侧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1/3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传统手术对照组(P<0.05)。出院时根据Lowa踝关节评分踝关节功能,实验组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陈科杰、谢建发等[3,4,5,6,7]结果相符合。可能是因为微创经皮置入胫骨远端内侧加压锁定钢板术不破坏髓内血供,跨越骨折处,固定骨折远、近端,可产生弹性微动刺激,可促进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9]。且实验组切口无延迟愈合或感染及无软组织坏死及骨外露等术后并发症。

综上,微创经皮置入胫骨远端内侧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1/3骨折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及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不失为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推广和深度研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792.

[2]张宝岭,王能兴,王硕,等.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复位固定胫骨中下段闭合骨折早期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48-2349.

[3]谢建发.经皮置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145-146.

[4]田文,王富明,黄俭,等.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31):53-55.

[5]金松,吕艳欣.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13,34(5):713-714.

[6]Merchant TC,Diete FR.Long-term follow-up after Fracture of the tibial and fibular shafts.J Bone joint Surg,1989(71):600-601.

[7]陈科杰.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闭合性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9):990-991.

[8]叶军,于志勇,白龙.MIP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41-44.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 例, 其中男11 例, 女4 例;年龄27~50 岁, 平均37 岁。车祸伤7 例, 坠落伤3 例, 运动伤3 例, 摔伤2 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1 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 , 4 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 。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 明确骨折部位、移位情况和关节面有无塌陷及程度。根据Schatzker分型, Ⅰ型2 例, Ⅲ型3 例, Ⅳ型3 例, Ⅴ型7 例。住院后行脱水、消肿治疗, 患肢抬高, 并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伤后6~12 d (平均9 d) 行手术治疗, 钢板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本组3 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采用Carlson后内侧入路, 5 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采用Carlson后外侧入路, 7 例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和后外侧采用后内、后外联合入路, 合并胫骨髁间嵴骨折 (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 者, 加用前侧切口, 对骨折进行复位及钢板螺钉内固定。关节面塌陷者采用同种异体松质条植骨。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6。

1.2 手术方法

根据术前X线片及CT扫描, 选择后外侧、后内侧或后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 具体手术步骤如下。

1.2.1 Carlson后外侧入路手术

患者俯卧位, 轻度屈膝。在膝关节后外侧做直切口, 切口位于股二头肌后缘、腓骨小头内侧。显露并注意保护腓总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选择腓肠肌外侧头与比目鱼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分离比目鱼肌的部分腓骨内侧起点, 并将之与腓肠肌外侧头一起牵至内侧, 显露并纵形切断部分肌及斜韧带, 骨膜下剥离, 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部分及关节囊, 探查外侧半月板及后外侧骨折的情况。复位骨折, 将3.5 mm系列桡骨远端“T”型支撑钢板塑形后紧贴在胫骨平台后侧, 从后向前螺钉固定。若为压缩骨折, 则容易见到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 胫股关节间隙明显增宽, 用骨刀撬起压缩骨块, 并于其下方空腔植骨, 保持内外关节间隙等宽, 钢板螺钉固定。

1.2.2 Carlson后内侧入路手术

俯卧位, 在膝关节后内侧做“S”形切口, 切口位于半腱肌后缘。由半腱肌与腓肠肌内侧头间隙进入, 保护隐神经, 触及内侧平台下方骨皮质, 此处宽而平坦, 纵行切开半膜肌 (部分) 附着及斜韧带, 骨膜下剥离, 此时可显露胫骨平台的后内侧和关节囊, 打开关节囊可探查内侧半月板及显露胫骨平台后内侧关节面, 若为撕脱骨折, 则可见明显骨折断端。于膝关节伸直位将骨块复位, 3.5 mm系列桡骨远端“T”型支撑钢板或胫骨平台支撑钢板塑形后从后向前用螺钉固定。若为撕脱骨折, 则复位后从后向前用3.5 mm系列可吸收螺钉固定。钢板外小骨块用可吸收线缝合。

内固定满意后用3-0可吸收线尽量修复切开的关节囊、斜韧带、肌及半膜肌、比目鱼肌止点, 同时也可以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嵌顿在关节腔里。肌层下常规放置细潘氏管1根引流, 术后48 h拔除。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用石膏后托固定, 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第3天拆石膏, 大腿下垫软枕, 轻度屈髋屈膝, 被动活动0°~30°及主动伸膝。术后经拍片提示骨折复位满意, 内固定牢固后在CPM机辅助下行膝关节被动活动, 要求2周内要屈曲至90°, 为下地活动做准备。第3周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 患者可扶拐活动, 患肢不负重。合并后交叉韧带或前交叉韧带者损伤者则需术后戴支具或石膏托保护4周。3个月后若拍片提示骨折线模糊或消失则弃拐部分负重行走, 直至完全负重。

术后每月门诊随访, 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骨折愈合后以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 膝关节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

2 结 果

本组均获随访, 术后随访6~15个月, 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皮肤坏死, 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 15 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12~16周。骨折愈合后HSS评分72~94分, 平均85.3分。后内侧入路3 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0°~125°, 后外侧入路5 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0°~120°, 后内、后外联合入路7 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5°~120°。

3 讨 论

经常说成功的骨科手术依赖一个简单的原理:“显露骨并在那里进行操作。”随着交通事故及高坠伤的频发, 高能量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较多, 骨折线复杂, 累积关节面, 或劈裂骨折、或撕脱、或压缩。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的包括恢复关节的外形轮廓、轴向对线、稳定性及其活动功能等[3]。

经常应用的手术入路有前外侧、前内侧、后侧腘部“S”形入路。前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时, 由于腓骨小头和腓总神经的阻挡, 显露范围有限。前内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内侧时, 向后剥离容易损伤鹅足及内侧副韧带胫骨止点, 剥离范围增大则发生皮瓣坏死的风险增加。Trickey于1968年介绍于腘部中线“S”形入路, 经此入路进行显露时, 解剖结构复杂, 血管神经丰富, 需要广泛解剖腘窝的神经血管束, 神经、血管被持续牵拉, 容易出现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 而且难以同时显露胫骨平台后内、外侧。

由Carlson[2]首创的经膝关节后内、后外侧入路可直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 并实现由后向前固定。此入路可充分显露后关节间隙及胫骨平台后侧, 为骨折的直视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了很好的操作空间。尤其当胫骨平台后外侧压缩性骨折时, 只有通过后外侧入路将压缩的骨折块撬起并充分植骨才能恢复后关节面的高度及胫股关节的对应关系。同时手术入路遇到的重要神经、血管较少, 对于胫骨平台后侧双髁骨折, 在保护腘血管和胫神经方面, 后内、后外侧联合入路确实要优于腘部大“S”形入路, 且双切口的皮瓣较宽, 不会出现皮瓣坏死的风险。经后侧入路可同时处理半月板后角及后交叉韧带的损伤, 对平台后侧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助于后交叉韧带张力的维持, 避免继发的膝关节后方不稳。

从内固定的稳定性来看, 前侧入路是通过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进行骨折块间的加压, 但膝关节屈曲时胫骨平台后侧所受剪切应力很大, 单纯的拉力螺钉难以承受这种剪切应力[4], 受力后容易发生骨折块再移位或关节面塌陷, 在平台后方选用塑形后的钢板固定可达到充分的支撑作用[5], 力学稳定效果更好, 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由于胫骨平台后方的解剖轮廓不规则, 尤其外侧平台干骺端有约45°的倾斜, 于骨干移行区弯度较大, 临床上尚无此处的解剖钢板, 不管是桡骨远端“T”型钢板还是胫骨近端支撑钢板, 只要塑形后适合干骺端的形状均可作为支撑钢板使用[5]。“T”型钢板的近端有3~4个横向螺钉孔, 置入的螺钉可以像“木筏”样支撑起塌陷的关节面[6]。若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的骨块小或分为多个小块, 用可吸收缝线穿过骨块或穿过后交叉韧带止点深层固定[7], 如果撕脱骨块较大, 则用可吸收螺钉固定。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损伤机制主要为膝关节屈曲位受到轴向暴力造成胫骨平台后髁在冠状面上的劈裂[8], 而后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位于胫骨平台后缘, 故此类骨折多累及后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本组15 例中, 有4 例的骨折累及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 伤后后交叉韧带松弛, 从其受伤机制来看, 韧带本身不易损伤, 也不是从止点剥脱, 而是韧带所附着骨块的骨折, 所以我们复位并固定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块后,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同时也稳定了, 且预后较好。本组4 例累及后交叉韧带L胫骨止点的骨折术后没有出现胫骨后移不稳。

手术注意事项:a) 采用后外侧切口时, 要首先显露和保护腓总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 经后外侧入路有时腓骨小头会妨碍骨折端的显露和复位, 可切除部分腓骨小头, 但要保留股二头肌的止点。b) 胫骨平台关节水平以下约5~6 cm为腘动脉向胫前动脉的分叉[9], 术中不可强力牵拉腓肠肌, 必要时可部分切断腓肠肌内侧头腱性部分, 以防损伤胫前动、静脉及其分支, 术后需修补切断的腓肠肌内侧头腱性部分。c) 术中复位时应使膝关节处于伸直位甚至过伸位, 通过软组织牵拉间接复位, 同时减少股骨髁对胫骨平台后髁的阻挡, 利于对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复位。d) 由于胫前软组织较少, 自后向前固定的螺钉不宜过长, 避免刺激皮肤引起疼痛。e) 切口缝合时要注意修复后侧关节囊、腘肌、腘斜韧带及半膜肌、比目鱼肌止点, 并检查膝关节, 避免术后膝关节不稳。f) 术后伤肢功能锻炼需主、被动相结合, 包括肌力及膝关节功能康复两个方面, 被动锻炼可应用CPM机辅助锻炼, 从而促进膝关节尽早恢复主动活动。

我们认为, 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发生机制、骨折的显露及内固定、内固定的稳定性来综合分析, Carlson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以很好的显露并复位内固定, 为骨折的直视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了很好的操作空间, 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 2001:1033.

[2]Carlson DA.Bi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tibial plateau:a case report and a modifiedoperative approach[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8, 80 (7) :1049-1052.

[3]王岩.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477.

[4]张俊, 沈燕国.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10) :933-936.

[5]彭阿钦.骨折手术治疗原则[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46-347.

[6]裴国献.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M].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653-1656.

[7]罗从风, 姜锐.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 :6-9.

[8]顾新丰, 匡勇.经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伴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4) :378-379.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重庆市梁平县第二人民医院2012 年1 月~2013 年1 月治疗的胫骨远端部位骨折的患者84 例, 所有患者按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MIPPO组及ORIF组, 入选患者均行X线片检查, 询问病史, 排除患者有病理性骨折的可能后临床确诊位胫骨远端骨折。MIPPO组患者共42 例, 其中男24 例, 女18 例;年龄15~62 岁, 平均 (40.8±7.1) 岁。 ORIF组患者共42 例, 其中男25 例, 女17 例;年龄14~61 岁, 平均 (40.2±6.7) 岁。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患者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同意书。 所有入选患者根据骨折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 (AO/ASIF) 分型标准[3], 具体如下:

MIPPO组中, A型16 例 (A1 型7 例、A2 型5 例、A3 型4 例) , B型15 例 (B1 型8 例、B2 型4 例、B3 型3 例) , C型11 例 (C1 型4 例、C2 型3 例、C3 型4例) 。ORIF组中, A型15 例 (A1 型5 例、A2 型5 例、A3 型5 例) , B型15 例 (B1 型9 例、B2 型4 例、B3 型2 例) , C型12 例 (C1 型3 例、C2 型4 例、C3 型5例) 。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ORIF组手术方法

ORIF组42 例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外固定术, 时间为8~15 d, 平均 (5.2±1.1) d, 注意观察小腿部位软组织恢复情况, 待条件允许后行ORIF术。 麻醉成功后, 手术切口呈纵向沿, 小腿前外侧, 将软组织分离后显露骨折端, 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清理干净后在直视状态下行解剖复位, 置入固定钢板后, 用螺钉固定。

1.2.2 MIPPO组手术方法

MIPPO组42 例患者入院后即采用夹板外固定法, 夹板固定时间为10~12 d, 平均 (5.8±1.3) d, 观察小腿部位软组织恢复情况, 条件允许后行MIPPO术。 麻醉成功后, 首先给予手法复位, 然后在C型臂辅助下进行骨折线的对位, 并评价对位线效果是否满意。 术中若患者可给予复位闭合, 则采用复位钳或者克氏钉予以暂时复位固定;对暂时不能采取闭合复位的患者, 可在骨折断端部位做一小切口, 在直视下采用螺丝钉暂时复位固定。 在内踝部位做一3~4 cm长切口, 分离将软组织至骨膜外, 在隧道内放置好锁定钢板, 另取一枚相同规格的锁定钢板固定于皮外钻孔部位, 取小切口置入螺钉进行固定。

1.2.3术后的恢复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减轻炎性反应等治疗措施, 视患者情况, 于术后2~3 d给予拔除引流管, 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A型骨折患者术后6~8 周下床负重, B、C型骨折患者负重锻炼需要在骨折局部无压痛, 且X线片显示骨折已完全愈合的情况下, 内固定取出需在术后1.5 年。

1.3 观察项目及相关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所有患者均随访5 个月~2 年, 根据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 (AOFAS) 制订的愈合标准及相关参考文献[4], 对患者术后踝关节的功能进行测评, 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MIPPO组手术时间[ (72.3±13.7) min] 及住院时间[ (9.1±0.6) d]显著短于ORIF组[ (92.7±22.5) min、 (19.4±2.7) d],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1。

注:ORIF:切开复位内固定术;MIPPO:闭合复位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置入固定术

2.2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

按AOFAS标准, MIPPO组优良患者37 例, 可4 例, 差1 例, 优良比例为88.1% (37/42) ;ORIF组优良患者28 例, 可7 例, 差1 例, 优良比例为83.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MIPPO组出现延迟愈合者2 例, 向前成角畸形愈合者1 例。 ORIF组中1 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经积极换药等措施后愈合, 另有延迟愈合3例。 两组患者优良比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注:ORIF:切开复位内固定术;MIPPO:闭合复位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置入固定术

3 讨论

骨折愈合依赖于周围的血液供应情况, 胫骨的血供分两大部分, 其中约2/3 的血供来源于骨髓腔内的血管网, 余下约1/3 血供来源于周围软组织内血管, 胫骨远端周围软组织较为薄弱, 骨折时常常伴随周围软组织的创伤, 影响其为骨折提供血液营养, 同时骨折不可避免地破坏骨髓腔内血管网, 从而进一步影响骨折后的愈合速度, 故妥善保护、及时修复创伤的软组织便显得十分重要[4,5], 传统的ORIF手术在骨折修复时极容易对支干动脉穿造成干扰, 甚至破坏[6,7], 且ORIF术在操作时分离软组织时, 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 引起骨折部位的血供障碍, 愈合延迟等;加之骨折部位容易发生感染, 甚至畸形愈合等相关并发症[8,9]。

临床上为了克服传统ORIF手术带来的不足, 学者开始寻找一种可以替代ORIF术的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法[7]。 MIPPO是最近兴起的新疗法, 它和传统的ORIF手术各有优点, ORIF的优点是技术有较高的成熟度及, 在基层医疗单位应用较为广泛, 但ORIF手术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手术操作过程中对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损伤较大, 对骨折断端的血管网容易造成二次破坏, 且手术创面的操作容易引发粘连, 不但影响骨折愈合时间, 还会对关节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在本研究中, ORIF组出现1 例软组织感染及3 例骨折延迟愈合。而MIPPO手术刚好对ORIF手术的缺点进行了弥补, 其在手术过程中, 大幅度降低了对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血供的二次破坏,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0,11,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MIPPO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ORIF组, 减轻了患者负担, 易于被患者接受。

当然, MIPPO手术本身也有其不足之处, 笔者在研究中的体会, 其手术操作的技术难度较高, 且术中使用的固定钢板容易与骨的贴合不是十分严密, 容易造成骨折断端的接触不良, 而延长了骨折愈合的时间;固定的不稳定容易引起愈合的畸形, 最终造成畸形愈合;再者, 且MIPPO手术骨折断端的软组织条件要求较高, 软组织破坏较大, 血供不佳者, 较难实行MIPPO手术。 本研究中出现有1 例畸形愈合病例, X线片检查发现原因是内固定不稳定导致, 另有3 例延迟愈合, 是由于固定钢板与骨贴合不严造成的。 手术时机选择方面, 一般闭合性骨折在1 周后, 开放行骨折在2~3 周后可进行手术, 不但可有效保护软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4]。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収治的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0~65(46.3±3.2)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6例,高处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14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2~62(44.2±3.9)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7例,高处坠落伤16例,交通事故伤12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患肢牵引、消肿、补液等常规处理,对于存在开放性损伤的患者给予常规包扎与止血,并对应给予抗生素治疗,直至受伤部分好转后再给予手术。两组均在术前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了解其受伤程度后,判断需要安装钢板的位置,给予全麻处理,对照组给予传统钢板治疗,观察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充分暴露后,寻找骨折复位的参考平面,将骨折块恢复平整。若平台骨存在明显的缺损,则可通过自体髂骨对缺损部分进行填塞,在确保胫骨轴线正常的前提下,使用克氏针给予临时固定[2]。于C臂机的观察下观察关节面平整度是否得到满意复位,给予适当的锁定钢板给予内固定,确保置入的钢板能够尽量贴近胫骨并保持良好的支撑,后向其中拧入锁定钢钉,并尽可能的将损伤的半月板进行修复。手术结束后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后,加压包扎

1.3 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效果。采用Rasmussen胫骨踝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恢复情况,得分1~30分,得分越高说明骨折恢复情况越好。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功能、疼痛感、活动度、屈曲畸形及肌力等,满分为100分,综合得分共分为优(80分及以上)、良(60分及以上但小于80分)、可(40分及以上但小于60分)、差四(39分及以下)个等级,优、良患者数所占比例作为优良率[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前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评分上升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治疗起来较为困难,若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效果一般,且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或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目前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其治疗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给予合理的复位,对已经出现塌陷的骨折进行植骨,保证骨折部位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尽可能的恢复膝关节功能[4]。由于该处骨折所处部位较为特殊,对固定材料选择需求更高,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传统的钢板虽具有一定的固定效果,但术后易再次出现骨折或者移位等情况,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锁定钢板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其中锁钉钢板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属于内固定装置并带有螺纹孔,其优点在于通过其内支架的功能结构,可有效支撑关节面并保持整体稳定作用,另外,锁定钢板的特殊结构使得复杂的劲骨平台骨折在操作方面更加的简单,通过加压、固定等一系列的动作,迅速促进骨痂的快速形成,使得骨折得到良好的愈合[5]。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锁定钢板相比于其他钢板可有效抵抗纵向压力,减少因螺丝松动导致骨折移位的发生率,同时有效降低了因螺钉松动而造成的骨折移位[6]。此外,在操作时,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剥离,确保骨膜间血运的正常流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评分上升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可见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于传统钢板治疗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效果显著,且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安全性较高,患者耐受度较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探究与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钢板治疗,观察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效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评分上升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于传统钢板治疗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

参考文献

[1]曾志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9-90.

[2]顾梦臻,梁照革,王奕,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0):345-346.

[3]胡超,张桃根,蔡林.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现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2):191-192.

[4]王永宏,戴守达,董小雄,等.双钢板支撑治疗Schatzker V及VI型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89-190.

[5]余坤民,潘斌文.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9):10-11.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9

【关键词】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固定技术;经皮LCP钢板固定技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05-01

随着医学上对生物学固定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骨折部位固定的技術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几年,微创技术在骨折的治疗中得到了不断的发生和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医源性损失,诸如骨不连以及局部组织坏死等。经皮LCP钢板固定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开展在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其效果十分令人满意,为此我院针对30例采用该种治疗方法的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者展开了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LCP钢板固定治疗的30例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8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55岁,平均年龄为33.5岁。30例患者中左侧受伤的患者有16例,右侧受伤的患者有14例,患者受伤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受伤患者有18例,跌倒摔伤患者有12例。按照AO分类方法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分类具体为:A型患者有15例,B型患者有14例,C型患者有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开放型骨折患者平均为受伤后5.5个小时,闭合性骨折患者平均为受伤后6天。

1.2方法

手术之前采用X摄片技术对患者的骨折断端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患者的骨折情况。手术之前准备好长度为4.5mm的LCP钢板或者是解剖型钢板。让患者在可透射线的手术床上取仰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在C臂X射线机下确定患者关节的复原位,使用克氏针对患者骨折部门进行临时固定。在胫骨近端前方内侧切开一个程度大约为3cm的切口,切口的深度以达到骨膜为宜。使用骨膜玻璃器在骨膜外开展分离,以便建立皮下或者是肌肉下的潜行通道。在C臂X射线机的帮助下降患者骨折的部位间接的复位,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将LCP钢板插入到潜行的通道中,固定近关节的钢板,同时拧入3-5颗锁定型松质骨螺钉。之后再在皮外采用同样的钢板做标记,确定钢板以及远端各个螺钉的位置。于此同时,在皮肤上切开3-5个切口,在导转的引导下拧入3-5个螺钉。

除了粉碎性骨折患者外手术之后,均无需使用石膏固定,手术后1天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性锻炼,3周之后指导患者扶拐逐渐开始负重行走。对患者开展X摄片检查如果结果显示患者骨痂生成了良好或者是骨折的线条变得模糊,可以让患者加大负重行走的力度。

2结果

对所有患者开展为期6到18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有24例患者骨折愈合的方式是骨痂生长,骨痂生成的时间为手术之后第3-4周,最晚的是手术之后5-6周,平均时间是手术之后3.5周。6例患者骨折的愈合方法是骨折部位生长出新的骨折,手术之后6后可以见到新骨折,骨折部位愈合的时间为8到12周,平均为10周。同时,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形成骨性愈合的时间最短的为3个月,最长的为6个月,平均为3.5个月。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骨不连、畸形愈合、膝痛、钢板断裂以及松动的情况。

3讨论

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由于患者骨折受伤的部位较高,在采用机械固定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状。于此同时,胫骨上端作为软组织较少的一个部门,是解剖学上一个相对缺血的区域。传统临床上采用的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接骨板螺丝钉固定方法,该种方法嫩巩固咋可是的状态下将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复原,但是其在切口复原部门的时候,存在创伤大、出血多、伤口难以愈合等问题。因此,探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临床上的关键。随着生物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LCP钢板固定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开展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该种方法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切开复原部门带来的一些系列问题,同时能够达到很好的固定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可以得到患者在手术之后3-6个月均得到了良好的骨性愈合,获得了有效的治疗。同时,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没有1例患者出现骨不连、钢板断裂和钢板松动的并发症。这充分体现出了LCP具有良好的生物固定功能,是指在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从风,高洪,杨发明,等.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 :66-69.

[2] 张伯锋,李衡,李增利,等. 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Pilon 骨折初步报告. 中华骨科杂志,2003,23:220-222.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门、急诊治疗的本市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5例 (62.5%) , 女性患者15例 (37.5%) , 年龄从 (16~67) 岁, 平均年龄是 (32.6±3.7) 岁。40例患者中因交通意外导致的27例, 撞伤的6例, 工伤4例, 跌落伤3例, 左侧18例, 右侧17例, 有5例为双侧骨折。40例患者均为新鲜的骨折, 均骨折后1 h内来院就诊。经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属于胫骨平台骨折。将4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 分别设置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及家庭条件等一般资料无差别,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改良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组患者实施MIPPO方案治疗, 具体操作是嘱患者取仰卧位, 腰麻后从膝关节内外标准入路实施关节镜检查, 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关节损伤程度、关节移位方向等, 同时还能清除关节内的淤血和骨折碎片等。不同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位和固定方式, Ⅱ、Ⅲ、Ⅳ型骨折多选择单侧钢板固定, 而Ⅴ、Ⅵ型骨折多选择双侧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塌陷患者, 可选择在胫骨结节处作约为2 cm的横切口, 从而有助于窄骨膜起子进入抬起骨折以便修复。整个过程均要在关节镜下操作。复位后用克氏针先固定骨折块, 随后在关节镜下插入钢板, 在钢板固定满意后, 撤出克氏针, 用螺钉固定钢板及骨折块, 最后用X线检查后缝合伤口, 一般不放置引流管。本组患者植骨量 (6~20) g。

1.3 手术后处理

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术后一周可嘱患者轻微活动膝关节, 在两周左右拆线。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HS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对患者的疼痛、功能、肌力、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屈曲和内外翻畸形以及是否需要支具等情况进行评分。>85分为优; (70~84) 分为良; (60~69) 分为可;<59分为差。

1.5 统计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若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比较, 如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例数是19例, 总有效率是95%,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例数是15例, 总有效率是75%。治疗组患者疗效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意义。

2.2 平均住院时间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存在差异, 实验组患者要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有统计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意义。

3 讨论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骨折患者人数逐年增多, 其中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并且该平台骨折多伴有其他组织的损伤[2]。以往临床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多采用改良的钢板固定术治疗方案, 但是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造成骨折处正常软组织损伤及已经损伤的软组织进一步遭到破坏[3], 这就为患者伤口的愈合与骨折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延误。并且该方案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 不能很好的发现关节内损伤。近年来, 我国医学技术不断发展, 传统的改良钢板固定术已不能完全胜任现代患者的需求[4], 所以MIPPO技术在该领域逐渐开展并得到迅速地发展, 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大范围地剥离骨膜及软组织[5,6], 为断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愈合环境。相关的研究发现, MIPPO方案在保证了骨折良好复位的情况下不会对局部的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 局部血供丰富, 保证骨折愈合所需的营养物质[7]。MIPPO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关节镜详细了解损伤关节内的情况, 对损伤情况作一个初步的判断[8,9], 并可以及时清除淤血及碎骨,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表1可知, 实验组总有效率是95%,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5%, 差异明显;从表2可知,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患者。由此提示, 临床MIPPO方案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采用MIPPO方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比改良钢板固定术优势明显, 在良好的关节镜视野下, 做到了对淤血及碎骨的清除, 减少手术过程中对软组织损伤程度, 提高了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纪军, 程中衡, 单文辉, 等.关节镜监视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10) :827-828.

[2]陈志伟, 廖瑛, 戴祝, 等.关节镜辅助下仿MIPPO技术治疗B型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8) :627-628.

[3]付备刚, 王秀会, 王子平, 等.关节镜下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5) :380-381.

[4]于祥云.关节镜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综合临床, 2010, 26 (11) :1217-1218.

[5]刘营杰, 郭根成, 郑丽娜, 等.关节镜辅助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2) :185-186.

[6]邹国耀, 唐志宏, 张林, 等.膝关节镜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9) :779-780, 784.

[7]赵永强, 黄遂柱.关节镜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12) :1121-1122.

[8]王欣, 金捷, 时宏富, 等.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优缺点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 :578-57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下一篇: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