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地位不平等演讲稿

关键词: 妇女地位 考研 演讲稿 作文

妇女地位不平等演讲稿(通用3篇)

篇1:妇女地位不平等演讲稿

我国妇女地位平等考研英语作文

Most people, even women themselves, believe that women in china have achieved equality.They think women now “have held up half the sky.”

They can take up almost all the professions once only occupied by men,and can even receive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Despite the enormous strides women have made,I argue that chinese women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their struggle for real equality in every field of the society.

Needless to say,attitudes are more difficult to change than laws.In principle,womens liberation or equality is no longer a problem,and women are entitled to compete with men for jobs on equal terms.But in practice,women are still thought of as in ferior that cannot take up responsible jobs.Cases of seual discrimination are often heard of.

The situation is even worse now when the market oriented economy is adopted and personal abilities,both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are increasingly stressed. no longer can the government influence the employment policies of enterprises,which are now in favor of male applicants. on the job market,many companies and factories are unwilling to employ girl graduates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spend time and money training them while taking the risk of their leaving to have children after they get married. when employment rate drops,women workers are usually the first to be laid off.

In shanghai,for eample,many female workers merely over forty are forced to return home or retire.They account for nearly 90 percent of the people out of work.Even if they are allowed to continue to work until the legal age for retirement,their chances of promotion are much more slim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even in the government,despite its commitment to womens equality,women have progressed slowly in gaining access to political power.There is no woman among the seven member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in the political bureau,no woman in the governmental ministerial positions.

Doubts as to womens capability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to be honest,in my opinion,women are no less competent than men.But the double burden they have to carry inside and outside home renders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make full use of their knowledge and talents.Much of their energy is spent bandling the conflicting demands of career and family.Even if they hold leadership positions,they are still epected to do most of the household chores.This leaves them less time than men for their duties at work.Tortured by self-fulfillment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y,chinese women are always taught to sacrifice themselves.

The picture of womens liberty is not quite that rosy.Paid maternity leave or few cases of female leadership mean nothing.The resistance to treat women as equals of men is profound and stubborn so that equality continues to be the long term goal of chinese women.

篇2:妇女地位不平等演讲稿

——甘肃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分析

甘肃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韩克茵

甘肃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是在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抽样范围、追加样本采集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跟踪性的省情、妇情调查。调查工作自2010年12月1日启动以来,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样本采集、数据录入和汇总分析工作,形成了28万字的《甘肃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总报告》及7个分报告,为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本世纪前十年我省妇女的社会地位状况,准确有效地把握未来十年促进妇女发展、推进性别平等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一、十年来甘肃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与发展

过去十年,随着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省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表明,十年来,我省妇女社会地位状况呈现出八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1.文化程度大幅提高,继续教育机会增多。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75年,接近初中毕业水平,性别差距也缩小到0.18年;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3.2%,比十年前提高了9.74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中,44.0%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最高学历;近三年,16.3%的女性有过培训或者进修经历。

2.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保健意识显著增强。与十年前相比,女性健康自评“很好”和“良好”的比例从53.75%上升到62.2%;最近三年,做过全面体检的比例上升到87.8%,比十年前提高了59.9个百分点;80%的妇女在近一年内做过妇科检查;58.3%的女性进行过体育锻炼,其中经常锻炼的占14.3%。

3.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民主意识逐步加强。96.1%的女性关注国内外重大事务;近三年,18.1%的女性给所在单位、社区提过建议,7.6%的女性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政策建议;54.9%的女党员是近10年加入党组织的,高于男性20.1个百分点;29.5%的女性参加社区/村街文体活动,高于男性4.9个百分点。

4.家庭地位满意度高,重大事项平等决策。81.1%的女性对自己的家庭地位“比较满意”或“很满意”;37.6%的被访者认为在其家庭中夫妻的权利地位平等;由夫妻共同决定或以妻子意见为主,决定生产/经营、投资/贷款、买房/盖房等家庭重大事务的比例都接近七成,分别比十年前上升了21、10.9和9.7个百分点。

5.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受益水平大体相当。城乡女性拥有社会保障的比例分别为养老54.9%、25.5%,医疗94.2%、96.5%。男性上述比例则分别为64.0%、22.9%和92.1%、96.9%,在享有社会保障上男女两性之间差距不大。

6.经济能力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显著提高。55.5%的城市女性和83.6%的农村女性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城乡女性拥有存款的比例是分别是 65.3%、42.7%,分别高于男性22个百分

点和15个百分点;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28.8%的女性通过应聘/竞聘渠道获得工作岗位,高于男性4.3个百分点,比十年前提高了18.85个百分点;自己创业的女性比例也较2000年提高了3.13个百分点。

7.家务负担有所下降,共担理念得到认同。在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和照料孩子方面,主要由女性承担的比例分别下降了9.02、5.54、6.7、4.34和10.45个百分点;赞同“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调查者达到了86.1%。

8.妇女法认知度上升,法律意识不断增强。83.3%的女性知道中国有专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70%以上的调查者认同《妇女权益保障法》维权作用;68.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都尽到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女儿应该与儿子平等继承财产”,这一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二、当前我省妇女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这次调查也发现,目前我省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差距仍然存在,妇女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农村女性受教育状况远不及城镇妇女。尽管十年来适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尤其是18岁—24岁年龄组的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较25岁—29岁年龄组提高了2年,且基本上消除了与男性的差距,但是,农村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只有45.7%,与城镇女性91.9%的比例差距巨大,而且农村女性文盲率至今仍高达24.9%。

二是农村妇女享有的健康服务相对较少。农村35岁以下妇女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做过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比例分别是58.5%和74.9%,分别比城镇妇女低25和21个百分点。另外,从不做妇科检查的农村妇女比例也高于城镇妇女9.4个百分点。

三是劳动就业领域内的性别歧视比较突出。10.3%的女性遭遇过“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不公正待遇。数据显示,2009年被调查女性的平均收入是8631元,低于男性3744元,仅为男性平均收入的69.7%。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因为各种因素离开工作岗位的年龄大大低于男性,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反映出在劳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四是一些女性仍会遭受家庭暴力的伤害。近三成女性曾遭受过配偶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殴打、侮辱/谩骂、持续几天不理睬、强迫过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其中,有被配偶殴打经历的农村和城镇女性比例高达为20.8%和11.8%。

五是家务劳动依然主要由女性承担。对于“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传统说法,有67.8%的男性和54.6%的女性表示赞同。同时,女性在工作/学习日、休息日的家务劳动时间分别是129分钟和206分钟,比男性多66分钟和101分钟。

六是传统性别观念还在困扰和影响着女性。15.3%的女性“因生女孩被人瞧不起”。对于社会上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有41.9%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且女性支持该说法的比例要高于男性12.2个百分点。

三、提高甘肃妇女社会地位的对策与建议

男女两性社会地位差距和妇女发展面临问题的客观存在,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远谋近施、抓根治本,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把性别平等原则体现和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尤其要高度重视基本国策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的体现和反映,从制度安排和决策执行上杜绝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真正使女性和男性一样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认真实施《甘肃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甘肃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采取有力措施,逐年、逐级、逐层实现妇女儿童发展既定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进步,逐步缩小女性与男性的差距,努力实现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三要紧紧抓住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自身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和参与能力相对较弱,这两个影响和制约妇女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发动、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工作,引导和激励妇女自立自强,扶持和帮助妇女创新创业,从解放妇女思想、提升妇女素质和壮大妇女实力入手,推动解决女性社会生活参与度不高、话语权和决策权不对等问题,不断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四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舆论引导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各类先进女性典型,宣传妇女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努力消除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加快推进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促进妇女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篇3:妇女地位不平等演讲稿

关键词:地位 女教师 性别角色意识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很有市场,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处于不平等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男女平等”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保证女性的地位。当时,女性被鼓励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活动),男女学生同校,男女教师同校成为可能。男女不分成为时尚,它既是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挑战,也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挑战,这一时尚在文革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当时的口号有“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一样能办到”,它不仅表现为女人要同男子干一样的事情,而且达到有意无意地掩盖男女两性生理心理差异的程度。当时女性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实际上就是要获得男性已有的权利,男女平等是以男性为标准,换言之,是要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而不是要男人变得和女人一样,这样的做法表面看达到了男女平等的效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了的女性其实是一种男性化的非女性,是一个“准男人”。所以当时女性寻求与男性的完全平等,其实是在生存竞争中没有保护和照顾的完全平等。而且女性的平等地位是靠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的,其实质是建立在行政干预机制上的形式上的平等,国家以行政力量规定着女性在各个方面与男性的一致。但这实际上是另一种不平等,因为这种取消两性性别差异所建立的依旧是一个男性中心的标准,妇女所获得的一些平等权利主要是某些当权者部分的让步,而不是因为已经建立了新的价值观念。国家和公众都是在以男权的视角看待女性。而一旦这种行政干预机制消失,男女平等的大厦便轰然坍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终于结束了社会主义福利及其向女性恩赐的平等。今天,女性的弱势地位开始显现。例如,虽然在中小学中女教师占教师中的多数,甚至有人把中小学教育称为“女性的领域”。但是女性领导者较少。据笔者对江苏盐城市区部分中学作的随机网上调查中发现,这几所学校中共有校长15人,其中女校长仅2名,占13%,还是副职;也有人曾经对安徽芜湖市部分小学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在随机抽取的41所小学中,有34位校长是男性,占总数的82.9%,在教导主任中,男性为31位,占75.6%。1而在国外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据统计,1990年,英国中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是47.8%,女校长的比例只有19.7%,而小学女教师的比例已高达80.6%,女校长的比例也只占到48.6%,2对于这种学校内部分工中由男性充当领导角色,做出决策,由女性承担日常教学工作的模式说明了目前在中小学中女教师与男教师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虽然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男女有别”,从生理和心理上,男性与女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最近的女性主义研究认为,男女之间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影响的结果。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造就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男女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不平等这种现象的存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女教师自身的性别角色意识

1、什么叫性别角色意识

首先笔者要解释一下什么叫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这个词在英文中有两种说法:sex role和gender role。这两种说法有一定的区别。Sex role(生理性别角色)是基于生物学上男女特征所造成的角色,是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角度来证实的男性还是女性。比如,母亲角色,父亲角色。就是说,在这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角色只是因为她是女人,具有女人生理功能而成为母亲,父亲角色只是因为他具有男人的生理功能而能做父亲。Gender role(社会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的差异。在社会性别中也有母亲角色和父亲角色,但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是和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一定地位及其相应的作用相联系,社会文化对女人和男人所规定的母亲角色和父亲角色,是要求“女人像个女人”,为人母者,在家做饭看孩子,“男人像个男人”,为人父者,出外做事养家糊口。社会性别角色是目前妇女运动中的一个主流词汇,许多女性主义者认为生物差异并不是两性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女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因为生理状况并不是决定妇女命运的主宰,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社会文化环境来改变女人的命运。本文中所要研究的是gender role,即社会性别角色。而性别角色意识即对自身性别所负担的角色、行为、责任的认识与认同

2、女教师自身的性别角色意识对其管理地位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中学中作教师的大多都是大学本科(至少是大专),她们所受的教育使其对自身较为自信,一般都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智力不低于男子。同时良好的教育使她们的批判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她们较少接受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对社会中存在的女性示弱现象十分气愤。但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男高女低”的传统观念仍然大有市场,妇女解放的成果虽然动摇了传统观念,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它的影响。据2001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传统的性别观念对社会成员(包括我们的女教师)的影响仍不可忽视。有53.9%的男性和50.4%的女性赞同“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而对近年社会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34.1%的人表示赞同,其中女性赞同者高于男性7.1个百分点,达37.3%。可以说,现代社会提供女性比传统社会多样的角色、机会,但妇女往往仍自限于传统身份、形象,即使知识女性中也仍存在着消极自然观,自我抑制观和个人实用观,不利于女性地位的整体改观。美国社会学家罗柏在1980年美国进行的民意测验中发现,有1/3以上妇女反对为改变其地位而付出努力,好几个州关于男女平权的建议因妇女的反对而败终。妇女在摆脱主妇定位时,会遇到其他主妇们的指责或鄙视,对男性在家照顾子女有69%的妇女给予否定。3这反映出性别歧视与偏见已成为女性自身意识的一部分,构成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障碍,而这种障碍需要认识和克服的强度,不亚于来自男性的压力,甚至比男性的态度更具限制作用。妇女的真正对立面不是男性而是深入内心的传统原则。而正是女性长期的自律心态,使她们未曾试图要求其改变生活方式,也就强化着男性社会的秩序。

女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她们不愿更多的抛头露面,只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其他时间往往把自己局限于家庭的小圈子中,因而大多数女教师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信息交流也少,知识面窄,无法及时地更新知识和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但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无法摆脱家庭束缚,用先进技术和高新知识来武装自己,必将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女教师自身的性别角色意识常常动摇女教师依靠自身能力争取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制约女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

二、教育管理者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做到男女平等对待,是否把女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承认历史事实,对长期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教师的关注、倾斜都会影响到女教师的管理地位。

有材料表明在某些小学,女教师怀孕要领导批条,由校领导排一个时间表,大家按顺序怀孕,原因是领导担心如果女教师一窝蜂都怀孕的话,那学校就没有足够多的老师上课,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据报载,在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女教师结婚后,尽管手中拿着计生部门下发的准生证,但还不能擅自行事。因为该校规定,女教师怀孕前必须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按照申请人的年龄、任课情况做出统筹安排,否则,怀孕的女教师将被学校视为打乱正常教学计划而受到“处理”。即使是可以自由怀孕的女教师也往往有一个问题要考虑,那就是何时生产较好。因为目前很多学校规定寒暑假算在产假里面,不给顺延,所以女教师都希望能休完产假正好放假,这样最好;否则如果产假中包含着寒暑假,就白白失去一个寒暑假了。

而国家是怎么规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国家的有关规定吧。

国家教委在 1992年针对浙江省教委关于女教师产假有关问题的请示复函如下:关于教师产假正值寒暑假期间可否延长寒暑假时间的问题,根据劳动部安字(1989)1号文件精神和劳动部有关部门的意见,经研究,同意女教师产假若正值寒暑假期间,其寒暑假休假时间可以顺延。请各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执行。此复。

所以国家的有关规定在教育管理者那是一纸空文,因为管理者的因素是女教师相应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说这也是影响女教师地位的一个因素。

三、社会文化环境

虽然大量的女知识分子参加了工作,进入了学校,有了自己的事业,但社会仍然希望女性以家庭为重,并以强大的传统势力如此苛求女性,“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占主流的家庭观念和模式,女性的工作、事业是辅,家庭事务是主,要随时准备为丈夫的事业、孩子的学业做出奉献和牺牲。而女教师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她们常常受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等多重家庭角色的束缚,她们要扮演教师、母亲、妻子等多种角色。在面临家庭与事业的选择时,需要付出比男教师大得多的代价,特别是年轻的女教师,她们要生儿育女,要当贤妻良母,大量时间耗在“家庭”角色中,影响了“工作”角色。可以说工作本身并不代表女教师地位的改变,它可能成为一种附加角色,意味着女教师承当双份劳动压力,女教师的压力是来自于不同责任之间的冲突,文化传统对女教师的要求是既能独当一面,敢于竞争,争强好胜,为社会作贡献,尽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做温柔、贤惠的“贤妻良母”,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和义务。男人只要事业成功,就是一个成功者,而妇女必须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两方面同样成功,才是一个成功者。假如女教师仅仅是事业成功,便会被加上“女强人”的头衔,而社会对“女强人”的评价往往是贬义的,很少有男性真正懂得欣赏她们,他们往往是敬而远之。她们很少得到男性的认可、理解、尊重,更别提支持了。如此客观的社会环境,让一部分女性为了事业而舍弃了家庭,或为了事业上的成功而出现女教师的性别淡化或男性化现象;而让更多的女性害怕成功,害怕追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都有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的需要,中学女教师也一样;而成就动机研究专家D.麦克莱兰德发现,人人都关注自己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成就动机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完成某项有价值的或至关重要的事业的一种内驱力。他以男性被试的研究为基础,将成就动机归纳为“希望成功”和“惧怕失败”两类。一般研究认为男性的成就动机要高于女性,有的研究还指出,男性的成就动机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如对成就本身的渴慕,而女性的成就动机往往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如获得社会的赞许或提高自身的地位等。而玛蒂娜·霍妮对女性进行了相应研究,补充了第三条成就动机--“惧怕成功”。霍妮发现女性似乎惧怕竞争,而这种惧怕来自女性特征与成功之间的冲突。霍妮报告说:“当有可能取得成功时,姑娘们会变得不安焦虑起来--她们担心与成功接踵而至的消极后果,于是她们对成功的奋斗和努力会受到阻挠。”霍妮分析道,女性对成功的惧怕源于“跟随女性成功而来的一系列消极舆论和歧视,因为有人认为女性的成功是对男性的威胁”。

客观地说,大自然造就了男女两性,在赋予两性不同的构造和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两性各自的性别优势。但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却贬抑了女性的自然优势,构建起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的社会观念,并通过社会教化等手段使这种观念得到了整个社会乃至女性自身的认同

教育硕士是国家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参加者一般也都是所在学校的业务骨干,由学校同意,自己报名参加入学考试合格后,脱产一年到高校进行学习。女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应该是踊跃报名的,但目前报考教育硕士的教师主要由男教师组成,女教师为何不积极参加这一有助于自己水平提高的进修呢?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般参加进修的女教师往往是未成家的年轻女教师,她们没有家庭的拖累,才可以安心的进行学习,结婚后的女教师往往被家庭、孩子所束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学习,再提高。

四、教育管理制度

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也从另一个角度影响了女教师管理地位,它们往往从男性视角制定标准、规章制度,忽视了女教师现实的弱势地位,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关注与倾斜。如在前文中关于教师评优的国家制定的标准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没有对所评人员的男女比例进行规定,要求男女比例大致相当,至少应限制在1∶1的比例上。还有一些学校在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中还明文的剥夺女教师的权力,如上文所说的石家庄某中学对女教师怀孕的土规定。而对于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管理者的行为也没有在制度上给予处罚的规定,从而使许多的教育管理者知法犯法。因此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不能根本保证女教师管理地位的获得。

参考文献:

[1]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研究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2000年。

[3]周泓,“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男女竞争不平等的例子 下一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