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护理

关键词: 人体 治疗 饮食 护理

中医临床护理(精选十篇)

中医临床护理 篇1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人员, 共计200人。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7.5%。有效调查对象均为护理专业毕业,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93.3%, 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下者占比为76.4%, 说明中医护理临床工作主要由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工作年限相对较短的护士担任。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 调查内容及结果

(1) 经征询临床中医护理专家意见, 根据目前通用教材内容, 列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方药基础知识、诊法、辨证、防治护理原则、针灸、常见病护理、推拿按摩共11个方面的内容, 让调查对象选择在工作中是否常用以及对自己临床工作是否有帮助。选项分别为:A:在工作中经常用到, 对工作帮助很大;B:在工作中有时用到, 对工作有一些帮助;C:基本不用, 对工作没什么帮助;D:不了解其内容。结果见表2。

(2) 为进一步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中医名词术语的知晓率, 从教材中选择了部分常用中医名词术语, 让调查对象选择自己了解的部分, 可以选择多项, 结果见表3。

(3) 此次问卷同时调查了护理人员对针灸及拔罐方法的了解情况, 结果见表4。

3 统计学分析结果

(1) 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方药基础知识、诊法、辨证、防治护理原则、针灸、常见病护理、推拿按摩11项内容中, 前5项多属基础理论部分, 我们将其称为知识类内容;后6项或与日常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或者就是护理工作内容之一, 我们将其称为技能类内容, 将两类选项人次分别相加, 结果见表5。

经χ2检验, 两组数值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184, P<0.01) , 说明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技能类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总体要大于知识类内容。

(2) 在技能类内容中, 再把诊法、辨证部分与其他部分分别做一比较。

经χ2检验显示, 护理人员认为诊法、辨证部分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大的人数多于其他技能类内容 (χ2=65, P<0.01) 。

4 讨论

4.1 教材中的技能类内容相对于知识类内容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帮助更大

此前曾有研究表明, 各层级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掌握较好, 中医基础知识薄弱[2]。而本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临床护理人员对技能类内容对于工作帮助的认可程度要高于知识类内容 (P<0.01)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技能类内容应用于临床更直观, 便于掌握、便于考核, 诊法、辨证、常见病护理等是中医临床护理的日常工作, 日积月累, 自然较为熟悉;二是中医经过数千年的沿革, 名词术语留有文言痕迹, 知识类内容对于护理人员来说, 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此前研究表明, 各层级护士对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培训需求较低, 可能与四大经典博大精深, 护士难以掌握而不愿意学习有关[2]。另外, 知识和技能本身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中医基础知识本身可以转化成卫生宣教的技能。因此, 实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通俗化、趣味化、直观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4.2 中医辨证论治 (施护) 的工作模式与护理程序关联性较强

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指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情况, 进行分析、综合, 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 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 这个过程就是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称为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 则称为辨证施护。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 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 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护理程序一般可分为5个步骤,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3]。其中的护理评估与诊法不谋而合, 护理诊断和中医辨证虽然表述时所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 但其思维方式是类似的, 护理计划和实施则是论治和施护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辨证论治和护理程序的内在关联性, 才在本次调查中出现了护理人员对诊法和辨证对于完成护理工作的高度认同, 被调查者对诊法一无所知的比例为0.0%。

4.3 分析护理人员对名词术语的了解

本次调查护理人员对名词术语的了解情况, 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五脏 (95.9%) 、六腑 (89.7%) 、未病先防 (88.2%) 、七情 (86.2%) 、瘀血 (82.1%) 、六淫 (80.0%) 、配伍 (77.9%) 、脏腑辨证 (76.9%) 、气血津液 (74.4%) 、痰饮 (70.3%) 、治病施护求本 (66.2%) 、四气五味 (65.6%) 、扶正祛邪 (63.6%) 、升降浮沉 (56.4%) 、既病防变 (55.4%) 、奇恒之腑 (54.4%) 、三因治宜 (46.7%) 、八纲辨证 (42.6%) 、归经 (41.5%) 、君臣佐使 (25.1%) 、八法 (19.5%) 、六经辨证 (18.5%) 、卫气营血辨证 (15.9%) 、三焦辨证 (15.4%) 。

从以上顺序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对于大众耳熟能详、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名词术语较为了解, 如五脏、六腑、未病先防、七情、瘀血、六淫等;护理人员对于除脏腑辨证以外的其他辨证方法并不是太了解, 这与脏腑辨证在临床普遍应用最广、其他辨证方法应用较少有关;而君臣佐使、八法等词语因在护理工作中接触较少, 故护理人员不太熟悉。

4.4 针灸按摩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本次调查发现, 认为针灸、推拿按摩“在工作中有时用到, 对工作有一些帮助”的护理人员人数比例要高于“在工作中经常用到, 对工作帮助很大” (P<0.05) , 与该两种疗法的专门化有较大关系。目前在临床工作中针灸、推拿按摩疗法多由专门科室完成, 多数情况下不再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在针灸及拔罐方法中, 护理人员了解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拔罐法 (70.8%) 、灸法 (57.9%) 、毫针刺法 (42.1%) 、耳针 (37.9%) 、皮肤针刺法 (28.7%) 、电针 (27.2%) 、三棱针刺法 (20.5%) 。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针灸及拔罐方法中无创或创伤很小的拔罐、灸法等护理人员较为了解。有的护理人员认为还应补充穴位贴敷等疗法, 提示了针灸疗法在教学中仍占相当比重, 但侧重点应为一些常用穴位的准确定位、主治和简便易行、无创少创的疗法。

综上所述, 本次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临床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技能的认知状况, 可以为教材建设、校内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中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临床工作效果。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对北京市3家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知识、技能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以期为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医护理,中医知识,中医技能

参考文献

[1]岳树锦, 杨晓玮.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3) :798-801.

[2]谢卫梅, 陈惠冰.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13) :139-142.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篇2

【关键词】急诊 护理 中西医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全面贯彻护理程序的一种工作模式,它与中医学奉行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相吻合的。急诊科作为医院中危、急、重症最集中、抢救任务最繁重的重要服务窗口,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把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护理过程中,可以使观察病情的内容更丰富、全面,护理措施更具体与完善,病人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整体护理。现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涵 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中、西医护理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中医护理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重视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并通过辨证施护、三因制宜的方式,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这种强调个性化护理以及强调整体调整的思想,符合人类健康需求。西医护理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更强调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它是通过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估计、诊断、确认结果、计划、实施、评估,是一个动态的、有步骤的护理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评价,周而复始,不断修正措施,提高护理效果。如果能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医理论融入护理程序当中,那便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及时的护理。

2.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具体措施

2.1中西医结合观察病情在西医护理中,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来判断颅脑的损伤及转归,通过观察呼吸的性质来判 断呼吸系统的疾病,通过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大便颜色来断定胆道梗阻的程度;而在中医护理上,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四诊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因人、因时、因症而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高热的患者,西医常规是物理降温,而中医则要分清寒、热、虚、实、表、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降温,以免闭门留寇、湿邪内留或汗出过多而虚脱。在观察病情时,除运用西医理论外,按中医理论要求,结合脉象、舌象的变化进行观察,既辨病又辨证,不仅克服了各自的不足,而且丰富了病史资料及病情观察的内容,给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准确的临床信息,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轻重、疾病的预后作出正确判断,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2.2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心理护理急诊科的护理对象多数以急、重、危、险症候为主,常伴有烦躁、易怒、沮丧,严重者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其重要。西医护理心理学观点与中医“七情”致病的学说,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观察、分析及护理措施均有其特色和针对性。中医认为,任何一种情志过激,均能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因此,在护理上要使患者心身尽可能处于康复的最佳状态,就必须做到根据不同的心理需要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与情志调节。如对危重患者或患不治之症者,不可如实告之病情,以免引起患者的惊恐和失望。对慢性病患者,让其知道“七情”致病的道理,如“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悲伤肺”等。所以,肝病患者应戒怒,心脏病患者应防止过分的兴奋激动,肺病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等。总之,人的心理变化与脏腑的阴阳、气血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能“致病”也能“治病”,直接影响疾病的变化。

2.3中西结合护理技术操作中医护理技术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耳穴埋籽对术后排气的缓解、捏脊对小儿消化不良的作用、刮痧对高热患者的降温等。西医护理更是以现代护理技术为发展方向,如重症监护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器官移植护理技术等都是中医护理无法介入的。中医护理操作与西医护理操作结合运用于治疗工作,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提高治疗和抢救的效果。如西医有些药物常用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若结合中医经络学说采用穴位注射、针刺疗法,能使小剂量的药物或不用药物,即能产生显著效果。如发热患者,可曲池穴注射柴胡注射液;腹痛患者,针刺足三里穴;呕吐患者,针刺内关穴;牙痛患者,针刺颊车、合谷。在抢救过程中,在实施西医抢救措施的同时,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也会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特色护理的临床体会 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 特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4-01

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所占比例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认识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护理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指导思想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两大特点, 一是整体观, 二是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本身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 因而他必须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又互助互用, 互相制约, 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构建了系统的中医护理整体观念。

2 中医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有机结合

中医护理的框架结构, 是现代生物, 生理, 心理, 社会护理模式的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 在治疗护理中, 既要祛邪, 又要扶正,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 达到防病治病, 增进健康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护理, 辨证施护模式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内涵。

3 中医护理技术, 特色, 优势

3.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 相对平衡的过程, 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功能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 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 同时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调节和康复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趋势。

3. 2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 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 操作方便, 适用范用广, 疗效快等特点, 在服药护理中根据人体气血盛衰变化, 八纲辨证确定服药的温度,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的服药原则, 以提高药力等等。非药物法即针灸, 推拿, 拔火罐, 刮痧, 热熨, 熏洗和气功等等, 针灸, 推拿既是治疗技术, 又是护理技术, 掌握针灸, 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是现代中医的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

3. 3 中医护理养生保健优势

养护统一, 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 养生是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 是研究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以达到延年益寿, 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 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 形神统一, 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 开发食疗, 可达到祛病健身, 延缓衰老, 调节机制等多种功能, 针对老年人, 妇女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 采用气功, 太极拳, 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提出重视养生, 调节精气, 防御邪气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 也是现代人值得借鉴和维护的养生方法。

3. 4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 实用性是其他护理无法比拟的, 因此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诸如针灸术, 推拿术, 按摩术, 拔罐术, 刮痧术, 敷药术, 贴药术, 冷冻术,熏洗术, 耳穴压豆, 太极拳, 五禽戏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

4 中医护理质量提高的前提与关键是护理人员素质

護理人员是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成员, 具备了高水平,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 需用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中医理论和整体护理内涵, 学习和掌握各种中医护理技术和技能, 掌握各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实做到正确, 安全, 有效, 取得病人理解, 信任和合作, 使治疗达到满意效果。加强职业品德教育, 提倡敬业和奉献精神, 中医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为中医护理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 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是在运用整体护理, 辨证施护, 情志饮食, 生活起居, 运动保健等中医护理, 对病人实施全面地, 系统地, 安全地, 有效地, 全身心的护理, 采取中医护理技术手段, 灵活多变的护理方法, 为人们的健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医护理特色不论在思维形式上, 还是在具体方法上, 都值得我们广泛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不但要具备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应学好中医经典, 努力发掘, 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学这高深博大的理论, 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使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护理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风采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艳敏. 对中医护理特色之一先进性的一点认识.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67

[2]李云芳.浅谈中医护理的特点与优势.湖北中医杂志,2003, 25(7):56

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应用 篇4

1 中医饮食护理的作用

中医治疗历来重视食疗,药物配合饮食治疗,既可减少“毒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精益气,提高治疗效果。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在用药除去大部分疾病后,应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如一味用药治疗,则必损人体正气。

结合病类、病情、病状、病程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中医饮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巩固、改善疗效,促进病人的康复。

2 中医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2.1 饮食有节

饮食应有节制,不可过饥或过饱,过饥则气血来源不足,过饱则易伤脾胃之气。进食要有规律,三餐应定时、定量,并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切忌饥饱不调,暴饮暴食,以免伤及脾胃。

2.2 饮食有方

饮食要有正确的方法,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不能一边进食一边干其他事情;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活动,以帮助脾胃的运化;晚上临睡前不要进食。饮食不洁可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

2.3 谨和五味

饮食应多样化,搭配合理,不可偏食。《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人体的营养应来源于粮、肉、菜、果等各类食品,所需的营养成分应多样化。饮食的多样化并合理搭配,人体才能摄取必须的各种营养,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

饮食气味的适中也很重要,如过食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过食辛热则易助火伤阴。饮食性味不要过重,尤其应避免过度嗜咸和嗜甜。若对饮食的种类或气味过于偏嗜或偏废,易使体内阴阳失调,从而损害健康,发生疾病。

2.4 荤素搭配

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也是长寿健康的秘诀之一。饮食应以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不可过食油腻厚味。

3 饮食宜忌

3.1 辩证施食

病症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分,寒热温凉补泻之别。在饮食调护上应按病症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

食物的性味应逆于疾病性质,应忌食易加重病情的食物。热症患者,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作用的寒凉性食物,如陈仓米、小米、高梁米、大麦、苡仁、赤小豆、绿豆等;寒症患者,可选用具有温中、祛寒之功效的热性温性食物,如糯米、黄米、小麦等;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而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性味多偏寒凉,多有清热解渴之效,可选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

总之,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以益于病患者的身体健康。

3.2 辨药施食

食物的性味应与患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忌与所服药物的性能拮抗,以免降低药效。如果食物与所服药物的性味相同,可增强药物的效能,加速疾病的康复。

3.3 因人施食

人的体质有强弱不同,年龄有老少之分,饮食宜忌也应有区别。如体胖之人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物,忌肥甘厚味之品,以免助湿生痰;体瘦之人多阴虚,宜多食滋阴生津,养血补血之物,忌辛辣动火之品,以免伤阴;老年人脾胃虚弱,牙齿松动,咀嚼、消化及吸收功能减退,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硬固、黏腻食物;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应选用温软、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妇女妊娠期和哺乳期忌辛辣温燥食品,以免助阳生火,影响胎儿和乳儿。

3.4 因时施食

四时季节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饮食宜忌也有所不同。应依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和寒暑变化来调节人的饮食,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

春季气候由寒转暖,阳气升发,食宜清润平淡,如百合、甘蔗、香椿、藕、萝卜、黑木耳、莲子等,忌辛辣之品。

夏季阳气亢盛,天气炎热,暑湿较重,食宜甘寒,如白扁豆、绿豆、苦瓜、西瓜、甜瓜等时鲜瓜果蔬菜等,忌温热、生火、助阳之品,并应防过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秋季阳收阴长,燥气袭人,食宜滋润收敛,如梨、百合、莲子、藕、胡桃、银耳、芝麻等,忌辛燥温热之品。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易外感寒邪,宜温补,如羊肉、狗肉、牛肉、胡桃、桂圆、荔枝、栗子,忌生冷寒凉。

综上所述,中医饮食护理实质上是疾病治疗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人的生命健康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中医饮食护理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是中医学的进一步延伸,更是与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中医饮食护理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会不断得到发场光大。

摘要:中医饮食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用组成部分,也是辩证施护的重用方法之一。运用正确的中医整体观念及辩证施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康复病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合理安排膳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临床护理 篇5

市中医院加强中医护理培训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为推进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的创建,提高中医护理内涵,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市中医院于8月6日开展了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此次讲座由护理部主任尹丽霞主持,全院护理业务骨干80余人参加培训。主讲人郑延辰主任从中医护理的现状、中医护理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和对策等方面,结合市中医医院护理工作实际,理论联系临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座。通过此次讲座,在进一步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使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施护的相关知识有更深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树立了做好中医护理,提高临床疗效,达到“以较低的费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信心

市卫生局信息员:张娜张瑞涛

40例慢性肾炎病人的中医临床护理 篇6

【关键词】慢性肾炎;患者;中医;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8-02

慢性肾炎疾病又被称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尤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肾脏疾病,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原发于肾小球的炎症性免疫性疾病,该疾病有着相对较长的病程,病情迁延难愈,有着进行性发展的不良倾向。长期以来,慢性肾炎的病名在我国中医典籍中无从查找,按照慢性肾炎的不同症状,慢性肾炎疾病可隶属于中医学的“慢肾风”、“水肿”、“疲劳”、“血尿”等疾病的范畴。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中医累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治疗慢性肾炎上有着较大的优越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40例慢性肾炎患者的中医临床护理资料,旨在促进慢性肾炎患者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现做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40例慢性肾炎患者,其中,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2周岁,最小年龄为38周岁,52.5周岁的平均年龄。经临床检查可知,4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肾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全部患者均入院接受治疗。

1.2中医临床护理方法

1.2.1生活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始终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注意病房内良好的通风,保证室内清新的空气,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定期开通紫外线对病房的空气进行照射消毒,严格的预防感冒,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以及脾肾阳虚患者的病房更好冷暖适宜、阳光充足。

1.2.2病情观察当患者疾病发作时,护理人员要严格嘱咐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等到病情有所好转后才允许适当的进行活动,但是切勿过度劳累,将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如果是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则应当避免发生压疮。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口腔与皮肤的护理。详细且准确的记录患者的24小时出入水量,对患者的血压、体重定时的进行测量,定时测量有腹水者的腹围。密切观察患者脉搏、呼吸、神志、脉象、体温、尿量、血压、二便情况以及水肿部位等的变化,密切观测病情,一旦发生任何不良状况要向医生及时报告,以便于尽快地作出相应的处理。

1.2.3饮食护理应当明确的是,食物与药物是一样的,各有归经,具备四性五味,可调节及影响脏腑气血阴阳,所以,通常情况下肾病禁甘,心病禁咸,肺病禁苦,脾病禁酸,肝病禁辛。因而对于慢性肾炎患者的饮食,应当选择低蛋白优质饮食,要给予患者容易消化且清淡的饮食,而切忌食用肥腻、辛辣的食物。在患者水肿的初期,护理人员应当严格地遵从医嘱,将无盐饮食给予患者,等到水肿的状态得以消退后,则可以给予患者低盐饮食;对于阳水证患者,要给予其利水清热的食物;对于阴水证患者,要给予富有营养的饮食;对于脾虚湿困的患者,要给予利湿补脾的饮食;对于腹胀的患者,则应当尽可能少食用产气的食物

1.2.4给药护理由《药王千金要方》中可知,“治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即愈”。对于风水患者,当服用药物之后,要适当的加食温稀饭,同时加盖被,以便于助阳化水,防邪入经络,汗时勿吹风,使邪发有路。不可长时间穿着汗湿的衣服,要及时的加以更换;对于腰部以下的水肿患者,要服用消肿利水的药物,所服用药物要以小便的快利为度,水肿消退后便可停止用药,而不必将药物用完。等到完全消除水肿医护,若患者有口渴出现,也应当尽可能少量的饮水,以便于避免三焦决漏,进而使得水湿向经络流入复发水肿。

1.2.5情志护理我国的《黄帝内经》明确的指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正是因为慢性肾炎患者迁延不愈,所需治疗时间长,因而极易有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进而会造成肝气郁结,过度思虑而伤及脾脏,出现食欲不振、夜寐不安以及易怒烦躁等不良症状,这便会导致慢性肾炎疾病的加重。《药王千金方》中说道“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莫大惧,莫大怒,莫悲愁,莫忧思”。所以,护理人员要合理地选择各种有效的调理情志方法,以此对患者的心态进行调整,如果不良情绪深入心房,则要以护理心理与患者交谈接触,及时地将患者注意力予以转移,不断鼓励患者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放松的思想,以便于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决心与信心

1.2.6针灸护理我国中医普遍认为,针灸有助于阴阳的调整及经络气血的疏通,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改善。而现代医学则认为针刺能够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整,所以,在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可以适当地与针灸相配合,合理地配用灸治或者针刺,取穴以足三里、肾俞、肺俞、膀胱俞、脾俞为主。对于脾虚较重的患者,可以加灸中脘;对于肾虚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加灸三阴交、刺章门、关元、灸命门;对于水肿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加刺太溪、阴陵穴;对于并发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加刺太冲、曲池。在针灸的过程当中们必须严格保证无菌操作,避免因感染而加重或者誘发病情。大量的临床实践充分的表明,慢性肾炎患者与针灸护理相配合,绝大多数均能够得到症状的减轻。

1.2.7健康教育慢性肾炎疾病的健康教育应当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予以渗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水肿复发及发生的重要因素是外感风邪,因而需要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避免风邪外袭,随着气候的改变适当增减衣物;邪不可干,正气存内,因而需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以此将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其二,要严格防止水湿外侵,避免湿衣久穿,避免冒雨涉水,避免久处湿地,以便于防止机体从下而上的遭到湿邪的侵袭,导致水肿出现;其三,要正确地指导患者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防止使用损害肾脏的饮食亦或是药物;其四,要详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如何进行饮食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其五,注意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防止将皮肤抓破;其六,指导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始终坚持治疗。2结果

本研究中的慢性肾炎40例患者在经过全面而有精心的中医临床护理以后,不仅全身健康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生命质量得以提高,全身情况得以改善,并且还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3讨论

近些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肾炎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慢性肾炎属于中医学“水肿”的范畴,慢性肾炎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全身气化功能发生障碍。详细的来讲,水肿发病的病理基本变化是肺失通调,肾失开阖,脾失转输,三焦气化不利,肾、脾以及肺是主要的病位,而肾则是其关键病位所在。可以说慢性肾炎有着非常复杂的病机,历代医家有着颇为详细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及补充,使得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逐步得以完善。绝大部分的医学研究着普遍认为,慢性肾炎是一种本虚标实的一种疾病,以本虚为基础,实邪为患。所谓本虚具体指的是三脏器功能失调,三脏器就是肾、脾、肺,以及阳、阴、血、气、精的亏损;而标实则指的是湿热、外感、热毒、水湿、瘀血等,可加重及诱发慢性肾炎,而且还会夹杂出现于整个病程中。

对于慢性肾炎的分型,往往不同的医家有着不尽相同的论述,但是总体上可以归纳总结为气虚、阳虚以及阴虚,邪实就是外感、湿浊、水湿、瘀血、热度和湿热,因而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上也有着清利湿热、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祛风解表等多种多样的指标方法。除了治疗之外,中医临床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从对生活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给药护理、情志护理、针灸护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对40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中医临床护理,在经过全面而有精心的中医临床护理以后,慢性肾炎40例患者不仅全身健康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生命质量得以提高,全身情况得以改善,并且还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总之,对慢性肾炎患者采取中医临床护理的措施,不仅有助于护理满意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旨在临床应用及推广。参考文献

[1]刘周英,崔向芹,刘怀英.慢性肾炎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2007年14期.

[2]沈勤,孙秋华.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年12期.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观察 篇7

1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6月在湖南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面瘫患者33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6例, 年龄30~79岁, 平均年龄56.6岁, 病程7~66天, 平均住院日16天。风寒袭络证20例, 风热袭络证2例, 气虚血瘀证5例, 风痰阻络证6例。

1.2中西医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4]制定。①病史:起病急, 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 病侧额纹消失, 眼裂不能闭合,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 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间, 可伴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③检查:颅脑CT、MRI显示正常。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5]制定。①起病突然, 春秋季多发,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疼痛或发热;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 额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 口角向健侧牵拉;③一侧面部不能做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④神经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1.3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年龄在20~70岁之间;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者。

1.3.2排除标准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系统肿瘤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者;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者。

2方法

所有患者均遵医嘱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包括给予活血通络和营养神经的药物, 结合针刺四白、地仓、颊车、翳风、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每日1次, 直至出院。参照《方案》主要有以下辨证施护方法:观察评估、面肌训练、眼部护理等, 并给予相应的中医护理技术, 如红外线照射、中药湿敷、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耳穴贴压等, 具体如下。

2.1口眼歪斜的辨证施护

2.1.1辨证施护注意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面肌训练, 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主要内容包括:①抬眉训练: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 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②闭眼训练: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 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 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 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地按摩一下, 然后用力闭眼10次, 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③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少数患者没有掌握耸鼻运动, 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④示齿训练: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 避免因只向一侧用力而练成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⑤努嘴训练:注意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 努嘴时要用力。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⑥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指导患者注意餐后进行口腔清洁, 避免遗留食物残渣于患侧脸颊内, 引起炎症或溃疡。

2.1.2遵医嘱予采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①采用红外线照射患侧以疏经通络, 在照射的过程中患者应带红外线防护眼罩, 开启红外线后3~5 min, 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 治疗时间以30 min[6]为宜。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 及时调整距离, 防止灼伤, 治疗结束时, 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 于室内休息15 min后方可外出。②对局部腧穴进行穴位按摩, 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每个穴位按摩0.5~1 min[7]。③艾条灸, 灸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为度, 每个穴位灸5 min, 操作过程中注意及时询问患者感觉, 避免出现烫伤。施灸完毕30 min内, 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而加重病情[8]。④梅花针循经叩击, 由下向上, 每隔1 cm左右扣刺一下, 扣刺8~16次, 以局部皮肤潮红, 患者无疼痛为度, 每天1~2次。⑤拔火罐, 重点在阳白、地仓、颧髎、牵正等穴处选用1寸口火罐, 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叩于应拔部位上, 再迅速取下, 然后再迅速叩上, 迅速取下, 如此反复多次, 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隔日1次[9]。

2.2眼睑闭合不全的辨证施护

2.2.1辨证施护由于患侧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 且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 角膜长期外露, 易导致眼内感染, 损害角膜, 因此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告知患者应减少用眼, 外出时戴墨镜保护, 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 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指导患者轮刮眼睑以促进眼睑闭合, 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 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 然后轻揉眼皮20~30度旋转。

2.2.2遵医嘱予采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①穴位按摩, 点捻四白穴, 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 瞳孔直下, 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 边捻边渐施压力, 持续1~2 min。②艾条灸、梅花针具体操作方法同“口眼歪斜”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2.3颜面麻木的辨证施护

2.3.1辨证施护及时与患者交流, 询问患者颜面麻木程度是否有改善。在指导患者进行面肌训练的同时, 对患侧进行湿热敷及行颜面部按摩:用湿热毛巾热敷面部, 每日2~3次, 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 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告知患者不要用冷水洗脸, 避免直接吹风, 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添加衣物, 防止感冒。

2.3.2遵医嘱采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①耳穴贴压, 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每日按压3~5次, 每次3 min, 隔日更换1次, 双耳交替。②穴位贴敷, 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每日1次。③穴位按摩、梅花针、拔火罐具体方法同“口眼歪斜”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2.4面部抽搐的辨证施护因纳入研究的33例患者均未出现面部抽搐症状, 本文不作分析。

2.5健康指导

2.5.1生活起居指导病室避免对流风, 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 用热水洗脸, 外出佩戴口罩。保持口腔清洁, 餐后漱口, 遵医嘱予清热解毒类中药汤剂口腔护理, 预防感染。

2.5.2饮食指导须辨证施护。①风寒袭络证:宜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品, 如大豆、葱白、生姜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等食品。②风热袭络证:宜食疏风清热的食品, 如丝瓜、冬瓜、黄瓜、赤小豆等。忌辛辣燥热的食品。③风痰阻络证:宜食通阳泄浊的食品, 如海参、海蜇、荸荠、白萝卜、百合、桃仁、蘑菇、柚子等。忌食肥甘厚味的食品。④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 如桃仁等。忌食辛香行窜、滋腻补血的食品。

2.5.3情志调理指导关心尊重患者, 疏导其紧张情绪,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共同帮助患者正视疾病。指导患者倾听舒心的音乐或喜悦的相声, 帮助抒发情感, 排解悲观情绪, 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 提高认知, 调摄情志, 增强信心

3结果

3.1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分析

3.1.1辨证施护方法应用, 见表1。

3.1.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见表2。

3.2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见表3。

3.3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调查将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满意、一般、不满意。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满意:33人 (100%) ;一般:0人;不满意:0人。

3.4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将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适用。责任护士通过对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 实用性强:5人 (15%) ;实用性较强:23人 (70%) ;实用性一般:5人 (15%) ;不适用:0人。

3.5护理效果评价

3.5.1评价方法及标准对面瘫的主要症状 (包括: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颜面麻木等) , 根据应用辨证施护及中医护理技术 (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 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将效果分为4级。①痊愈:面瘫症状消失, 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 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③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 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 额纹和鼻唇沟未恢复;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5.2护理效果评价根据疗效标准, 将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 护理效果见表4。

4讨论

4.1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分析本研究显示, 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艾灸、红外线照射和梅花针, 其次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面瘫临床以风寒袭络发病为最多, 艾灸及红外线照射能起到温经散寒通络作用。②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 通过叩刺下眼睑皮肤、腧穴, 经由皮部-孙络-浮络-络脉-经脉通路, 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运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 促使机能恢复[10]。梅花针叩刺病灶局部, 刺激眼轮匝肌和咀嚼肌的收缩, 改善睑外翻症状和颜面部麻木症状, 虽然操作会给患者带来轻微疼痛不适, 但是面瘫症状缓解明显, 患者易于接受该操作。③患者经指导后, 易于熟悉掌握穴位按摩操作技巧, 且自我穴位按摩实施方便, 经济实惠。同时通过自我穴位按摩, 可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变化,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7]。④上述护理技术的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简单, 临床易于实施。本次研究中, 中药湿热敷、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等技术应用病例数较少, 因此不做分析。

4.2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及满意度分析

4.2.1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分析本研究显示, 患者对各项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都好。其原因可能:①面瘫急性发病, 影响容貌, 急需治疗。本次研究的33例患者中, 63%的患者年龄均低于60岁。面瘫症状会在很大程度影响个人形象, 因而患者对该病有急迫的治愈要求, 主观上能积极配合治疗。②中医护理操作方法简单, 操作过程时间不长, 实施操作的时间富有弹性, 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因此, 虽然中医护理操作方法会使患者存在一定的疼痛不适感, 但患者依从性仍然比较高。③医生在治疗方案方面给予积极配合, 也给患者加强了治愈的信心, 使得患者愿意积极配合。④国家医保政策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扶持, 也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

4.2.2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析本研究显示,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较高。分析其可能原因:①护士能够熟练地为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操作, 对待患者态度热情, 而且操作过程中能够积极关心患者, 询问患者感觉, 既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也增强了护患关系。②配合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 中医护理操作确实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4.2.3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分析本研究显示,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为100%满意。可能与:①《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 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②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 加强了护患沟通, 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 《方案》也使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 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③结合健康教育手册及相关经络、腧穴图片, 护士能够直接、明确地向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患者也能够直观的接受教育知识内容, 并能很快地熟悉掌握一些简单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并直接应用于自身。

4.3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析本研究显示, 85%的责任护士认为该中医护理方案实用性较强。分析其原因:①《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 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病种中医专科护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②《方案》对各病种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并对关键环节 (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 做了明确说明, 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③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 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④个别患者属于后遗症期, 经多次治疗后改善不明显, 导致方案的实用性一般。

4.4护理效果分析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 73%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面瘫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举一案例如下。

案例:何某, 男, 62岁。主因“突发左侧面部口眼歪斜3天”收入院。患者入院症见:左侧口眼歪斜, 左侧面部活动障碍, 抬眉受限, 皱眉不能, 鼓腮漏气, 漱口无漏水, 口角向右歪斜, 左侧耳后有压痛, T:36.4℃, P:84次/分, R:20次/分, BP:115/85 mm Hg。入院诊断:①中医诊断:面瘫 (风寒袭络证) ;②西医诊断:面神经炎。根据“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针对患者面部口角歪斜、面部活动受限程度及耳后压痛给予评估, 了解口角歪斜、面部活动、抬眉、皱眉活动程度及耳后压痛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 嘱其注意面部保暖, 教会其正确进行面肌的功能锻炼及按摩手法, 指导其选择合理体位, 合适饮食, 餐后及时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等, 同时遵医嘱实施中药湿敷、红外线照射、艾灸、针刺等治疗。2周后全部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4.5护理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5.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大部分的医院食堂无法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 导致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4.5.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护理效果是通过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 容易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通过专家论证, 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4.6《方案》改进建议该《方案》对临床面瘫的中医护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但也存在一定缺陷, 以下为一些经验性的建议。

4.6.1《方案》中的主要症状缺项明显①耳后疼痛:有耳后疼痛症状的患者有14人, 占总数的42%, 仅有2人明确纳入主要症状项目。②示齿不全:示齿不全的患者高达24人, 占总数的73%, 未有明确纳入主要症状项目。③抬眉、皱眉障碍:有该症状者有6人, 占总数的18%, 未有明确纳入主要症状项目。④迎风流泪:有迎风流泪症状的有7人, 占总数的21%, 未有明确纳入主要症状项目。⑤鼓腮漏气、漱口漏水存在该症状者15人, 占总数的45%, 未有明确纳入主要症状项目。由于方案中除常见症状有明确内容外, 其余的一些面瘫所导致的症状并无明确内容, 导致大部分护士没有意识到以上这些症状也是由面瘫所引起, 因而出现症状严重漏项护理情况。可以考虑将面瘫的主要症状进一步完善, 避免再出现漏项情况。

4.6.2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不全口眼歪斜及眼睑闭合不全这两项症状中的辨证施护方法可否考虑添加眼肌训练。单独将眼肌训练提出可有效地提示护士重点进行眼部训练, 因为眼肌恢复要比面肌缓慢[11], 如果不予以重视, 将会影响治疗效果。

4.6.3中医护理技术增减①梅花针、艾灸、穴位贴敷等操作在口眼歪斜中使用率比较高, 且依从率及满意度都达到了100%。因此可考虑增添梅花针、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项目。此外梅花针、艾灸、穴位贴敷等在颜面部麻木及眼睑闭合不全中的使用率也高于原《方案》中的穴位注射和耳穴压贴、中药熏洗等, 可考虑在其他症状中添加该操作。②中药湿敷和中药熏洗可考虑在临床应用, 原因是中药湿敷的疗效相较敷药法或是涂药法的疗效差, 且药液容易污染患者衣物及床单位, 因此在临床上使用该技术较少;此外中药熏洗容易烫伤患者, 操作有一定的难度, 临床使用较少。③穴位注射在眼睑闭合不全中的使用人次为0, 考虑穴位注射易伤眼部血管及神经, 操作难度过大, 可考虑删除。④中药熏洗及耳穴压贴在颜面麻木中的使用人次为0, 可考虑删除, 新添加梅花针、艾灸、拔罐等。由于风寒阻络者面部有拘紧感, 患侧耳后发凉或伴疼痛, 畏风畏寒, 得暖则舒, 而红外线照射与艾灸都可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所以建议考虑增添红外线照射该项护理操作。

4.6.4方案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中医护理方案对于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疗效较明显。由于医保费用的限制患者年龄、面瘫后遗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有部分后遗症的患者住院时间短, 抵抗力低, 面瘫症状较重, 导致方案的疗效结果及实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考虑对后遗症期[12], 无明显复发, 或症状再发加重的患者不纳入方案的实施范围。

参考文献

[1]杨葵花, 王波.浅谈面瘫的临床分型及治疗[J].现代养生, 2014, (8) :123.

[2]刘修成.面瘫的中医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675-676.

[3]周彦君.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8) :172-17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0.

[5]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20.

[6]汪小蓉, 段晓丽.红外线照射联合电针加穴位敷贴护理治疗53例面瘫的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 2014, 35 (6) :88-90.

[7]刘牧军, 吴蒙, 杨丽霞, 等.自我穴位按摩配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9) :1602-1603.

[8]张训练.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0) :1720.

[9]郑家丰.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 (面神经炎) 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大学, 2013.

[10]王惠国.梅花针叩刺治疗面瘫后遗流泪症43例[J].中国针灸, 2015, 35 (1) :65.

[11]任重.颞骨内面瘫眼肌、口肌受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3, (1) :66-67.

中医临床护理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卵巢早衰病例96做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 试验组平均年龄 (36.55±6.71) 岁, 平均闭经时间 (11.29±7.23) 个月, 对照组平均年龄 (37.74±5.21) 岁, 平均闭经时间 (10.31±8.44) 个月。两组卵巢早衰病例在文化程度、病程、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施以卵巢早衰一般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服务和给药护理服务。

1.2.2试验组:试验组则于对照组卵巢早衰病例护理内容基础之上加以中医综合护理干预。①情志护理。以医师对本组卵巢早衰患者的诊断和中医证型做为实施情志护理的基础, 利用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情志学说和现代医学心理学理论、技能, 采用满足法、释疑法、暗示法等情志护理方式对护理对象施以个性化的中医情志护理, 帮助卵巢早衰患者摆脱不良情绪控制, 实现机体的气机和顺。②饮食调护。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药物与食物为同源, 可同用, 起同效。我们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将卵巢早衰食疗方, 使用适宜的煎煮器具, 严格掌握各类食物的量和煎煮时间, 嘱患者随量一日多次食用, 完成1个疗程后暂停服用1周, 观察食疗方疗效, 如未正常行经, 则继续服用一个疗程, 如获行经, 则于经期第5日始行下1个食疗疗程, 坚持食用3个疗程。③中医药外敷护理。指导患者正确实施中医药外敷治疗, 以布质口袋盛装药物, 外敷前先隔水蒸制20~30 min, 蒸制完毕后将药袋趁热外敷于腹部不适处, 每次持续外敷30~60 min, 外敷频次为1~2次/天, 1个疗程需连续外敷10次, 然后停止用药3~7 d后再施以中药外敷治疗。用药期间需注意如果出现阴道出血或者处于急性炎症期, 则应暂停外敷。

1.3评价指标:疗效评价指标:患者经干预后可连续正常行经达3个月, 临床不适症状消失或者获得明显改善,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排卵征象, 内分泌检测结果已基本正常, 评价为显效;虽有月经来潮但量较少, 临床不适症状较前有所减轻, 超声检查和内分泌检测结果均较前有所改善, 评价为有效;经干预后仍未出现正常月经来潮, 临床不适未获改善, 超声检查和内分泌检测结果显示无改善, 则为无效。以显效和有效的病例数占总研究对象的比例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两组卵巢早衰病例干预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卵巢早衰病例干预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卵巢早衰患者 (P<0.05) , 见表1。

注:两组卵巢早衰病例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χ2=8.362, P=0.004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中医综合护理服务干预的试验组卵巢早衰病例, 其干预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卵巢早衰病例, 提示对卵巢早衰病例施以中医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提高该类病例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具有现实的推广价值[3]。

卵巢早衰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 且在我国呈现发病率逐年上升, 发病年龄逐年降低的特点, 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观念出发, 运用综合护理手段, 对卵巢早衰病例施以情志护理、中医食疗方饮食调护、中医药外敷等辩证基础上的护理干预技术, 帮助该类病例获得情志调和, 获得益气补脾、养肝滋肾之效, 达到阴阳调和的机体状态, 从而逐步实现正常行经、临床不适消失、情感和生活品质提升的中医综合护理目标[4]。

参考文献

[1]岑苏, 肖利平.循期阴阳序贯疗法治疗卵巢早衰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性科学, 2014, 23 (6) :72-74.

[2]崔晓萍, 李晓丽, 武淑慧, 等.循期阴阳序贯疗法在排卵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 2011, 52 (4) :356-358.

[3]庆璐, 武淑慧.崔晓萍教授循期阴阳序贯治疗卵巢早衰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3 (5) :22-23.

中医护理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医院的护士,再从医院各科室随机抽取105名从事临床的护士,年龄25岁~37岁,本科60名,专科45名,护师85名,主管护师20名。纳入标准:自愿参加,从事护理工作年限均在5年以上,职称均在护师及以上。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发放问卷,由临床护士填写一般问卷、中医护理应用量表。发放105份,回收105份,均有效。

1.2.2研究工具参考相关文献及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3],咨询有关专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1一般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等。2中医护理应用量表:自行设计,该问卷包括中医护理知识及中医护理技术2个维度,中医护理知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6个项目、情志护理4个项目、饮食护理2个项目、中医用药护理2个项目;中医护理技术包括15个项目,共29个项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未开展”“偶尔开展”“一般开展”“常规开展”“广泛开展”并相应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本问卷请3位专家进行评审,认为有较好的表面效度,信度用内在一致性来评价,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经检验,该问卷总体克朗巴赫ɑ系数为0.846,各维度克朗巴赫ɑ系数范围为0.779~0.913,信度较高。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4讨论

4.1生活起居护理在临床中受到重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生活起居护理应用排列顺序为居室环境指导、睡眠养生指导、休息养生指导、活动养生指导、四季调理身体指导、性生活指导。总得分、居室环境指导、睡眠养生指导、休息养生指导、活动养生指导、四季调理身体指导介于广泛开展及常规开展之间,性生活指导得分最低,得分属于一般开展的范畴。说明生活起居护理在中医医院受到重视。生活起居护理的目的在于促进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慎避外邪,形神共养[4]。社区居民中医生活起居护理的知晓率为61.9%,中医生活起居护理认知的影响因素是居民的年龄、职业和健康状态[5]。

4.2情志护理临床应用较广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情志护理的总分及4个维度释疑解惑、顺情解郁、言语开导、移情易性应用得分比较高,介于广泛开展和常规开展之间。情志护理是中医的心理护理,中医心理学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6]。护士对情志护理的认知存在不足,21.1%的护士在临床实践过并取得较好效果,而有75%的护士在临床想开展情志护理,但存在困难[7]。医院及学校需要对护士或护生重视情志护理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护士、护生情志护理的认知水平,促进情志护理的有效展开。

4.3《中医饮食护理》应纳入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饮食护理的总分及2个维度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注意事项、适合本人情况的饮食指导应用得分比较高,介于广泛开展和常规开展之间。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及摄取食物,并注意饮食宜忌,药食同源,食物同中药一样,具有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的特性,因而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作用,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8]。护士缺乏对中医饮食调护知识的了解,病人希望多了解中医饮食调护的知识[9]。饮食护理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因此,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将《中医饮食护理》作为必修课。

4.4中药煎煮法应推广应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用药护理的总分及服药的注意事项应用得分比较高,介于广泛开展和常规开展之间,中药煎煮法得分相对不高,可能由于中医院的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医院一般负责中药的煎煮法,导致中药的煎煮法的应用减少。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对于中药煎煮的相关知识病人掌握较少,宣教需求较高[10]。护士应掌握中药煎煮法的知识,依据病人的不同需求对病人宣教中医药煎煮的知识,以满足病人的需求。

4.5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现状不容乐观陈晓蓉[11]对中西医结合医院调查显示,临床极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应积极采取对策,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体现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综合医院护士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总体应用少,中医知识处于中等水平,寻求中医的行为少,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中医在职培训,但是对中医的态度积极[1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医院各科室基本都开展了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情况不同,护士在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中根据开展的情况排名顺序为敷药法、穴位按摩法、贴药法、换药法、涂药法、湿敷法、拔罐法、灸法、针刺法、刮痧法、熏洗法、全身药浴法、药熨法、坐药法。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介于常规开展与一般开展,一般开展和偶尔开展之间,开展最多的集中在中医科。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可能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第一,可能与中医护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针、灸、按摩等15项技术操作可以由护士独立实施,其中针刺疗法、穴位按摩、拔罐基本上是由医生操作。中医护理技术与针灸学、推拿学存在重叠、交叉,建议相关部门规定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权利、义务,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使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范畴清晰明确。2008年国务院颁发的《护士条例》同样未对中医护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应将中医护理的法律法规在《护士条例》中体现。第二,与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度有关。中医护理技术实践是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13]。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14]。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影响中医护理技术的展开。第三,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没有收费项目或收费低、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水平不强、医院领导不重视[15]。

肝硬化患者应用中医食疗的临床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平均年龄(47.2±3.3)岁,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4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行肝硬化常规饮食护理,主要方法为:(1)基本饮食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蛋白质每天的摄入量严格控制在1.0~1.5g/(kg·d)[1];(2)限制水和钠的摄入,一般情况下要求患者每天的饮水量应不得高于1000ml,钠盐量每天摄入量应控制在3g以下,如果患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腹水,则应行无盐饮食;(3)食物以锌含量丰富的鱼类、豆类和蛋类为主;(4)保证患者每天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的指导其进食淀粉类食物,一般为500g左右;(5)使液体处于轻度负平衡的状态,这样能够加快患者的腹水消退,无特殊情况下可对其患者采用缓慢利尿的方法,维持体质量每天减少<0.5kg。观察组,患者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准行饮食护理:(1)遵守肝硬化患者常规饮食护理原则,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2)指导患者服用桃仁糕,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当归30g、升麻3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红花3g、炙甘草3g,将药材洗净,煎取药业500ml然后取荞麦粉、糯米粉各500g、桃仁粉50g进行混合,并适量的加入植物油和白砂糖制成,每天实用3次,每次150g左右;(3)人参茯苓粥,主要组成包括:茯苓50g、人参15g、赤小豆200g,采用文火慢炖的方式制成粥,一日多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就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志状态和饮食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比。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护理后经过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综合评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n=20)情志状态评定为优良的共计15例,占75.00%;对照组患者(n=20)情志状态评定为优良的共计11例,占55.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7912,P=0.0030);观察组饮食状况评定良好的共计17例,占85.00%,对照组饮食状况评定为良好的共计9例,占45.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5.1648,P=0.0000)。

3 讨论

中医食疗主要是以调畅脾胃为切入点,但从肝硬化来看,中医认为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是由于肾气亏损所致,按照五行相生理论来看,水脏肾所生耗其精气,而所养供给不足,因而出现肾经亏虚,这既是中医对肝硬化疾病的解析,也能够作为治疗的途径之一,结合肝硬化的病机特点,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食疗治疗,应该全面考虑脏器之间的生克关系,肝在腹腔与脾、肾共司中、下焦气血津液的运行,因此肝硬化病损在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病理机制也在肝,而应该将其视为多脏器五行动态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从这里也能看出肝病的调理应以气血运行的环境为主,而并不是肝脏自身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的治疗计划,不仅能够合理运用辨证论治的理念对患者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节,还能最大程度的使患者的肝脏机能得到有效的恢复,这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肝硬化病机特点制定的中医食疗思路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适度补益肾脏的阳气和精气;(2)疏肝行气合益气之品以补足由于肝功能不足而引起的脾胃气滞;(3)能够顺应脾胃升清降浊的气机特点;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我们针对观察组的20例患者采用了人参茯苓粥和桃仁糕,从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桃仁糕的主要功效在于通便开结、养血润燥,通过活血的作用达到脾胃调和的目的;而人参茯苓粥主要是通过健脾和利湿,起到类似能源与助动力的作用[2];将两种食物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有效的使三焦发挥疏通水道的作用,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腹水的目的,从研究结果来看,经过系统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情志状态和饮食状况上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医食疗的临床价值;基于此,我们得出研究结论,肝硬化病变的发展过程与饮食护理有很大的联系,通过科学有效的中医食疗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情志状态和饮食状况,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予以推广,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食疗方案还需要结合临床辨证行进一步的细化和优化,这样才能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世鑫.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3,28(10):125-127.

[2]董莹莹.对肝硬化患者采取舒适护理的临床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58-159.

[3]张方征,黄欣.自治饮食护理标识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应用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2,41(2):195-196.

[4]徐娟华,许阳子,赖德星,等.是肿瘤患者的饮食护理和调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152-153.

[5]杨海云,王学勤,龚玉梅,等.肝硬化患者的膳食护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3,11(1):159-16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医临床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辨证用药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