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 结肠炎 螺杆菌 溃疡性 感染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精选九篇)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3年10月~2009年9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UC患者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0~61岁,平均41.3±8.8岁,均为UC活动期,所有患者均经肠镜和病理检查,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病变范围:仅直肠受累4例,直肠乙状结肠受累38例,左半结肠(结肠脾曲以远)受累18例,全结肠受累3例,按临床严重程度分型,轻型22例,中型41例。根据是否合并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病人年龄、UC严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25例,为健康体检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25~63岁,平均44.3±7.5岁。

1.2 研究方法

1.2.1 Hp检测

63例UC患者均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和在内镜下从胃窦取粘膜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Hp检测,两试验都阳性确诊为Hp感染。14C尿素呼吸试验由本院核医学科测定,检测仪为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UBT-01型幽门螺杆菌测试仪,14C尿素胶囊、CO2吸收剂、闪烁液均为该公司提供。受试者空腹口服14C尿素胶囊1粒,静坐25 min后向CO2吸收剂瓶中吹气,待瓶中液体由淡红色变为白色后在吸收剂瓶中加入4.5 m L稀释闪烁液,放入Hp测试仪中测试,>100 dpm/mmol为试验阳性,胃窦粘膜标本病理组织学进行Hp检测由本院病理科测定。按检测结果分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

1.2.2 肛门直肠运动及直肠感觉检测

采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PC-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仪检测63例UC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测压管头端带有一气囊,有8个灌注测压通道,每个距离0.5 cm,压力计算取各测压通道结果平均值。检查前3天停用UC治疗药物(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硫唑嘌呤,甲硝唑和喹诺酮类等),不需任何肠道准备。取左侧卧位,将测压管缓慢插入直肠内,然后缓慢向外牵拉,记录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肛管、直肠屏障压(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静息压),将最后一测压通道置肛门括约肌处,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肛门,记录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记录收腹、模拟大便等动作时肛门括约肌压力变化,并计算压力增加或减低幅度,用50 m L注射器给气囊充气,以每次10 m L递增,计算记录受检者出现感知所注气的最低阈值、出现不可控制排便感或腹痛时的最大耐受量、随气量递增而直肠压力时限性增加之比即直肠顺应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63例UC患者有Hp感染23例,感染率36.5%(23/63)。

2.2 UC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及与对照组的比较(附表)

UC无论是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肛门静息压、括约肌压力、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加腹压时肛门括约肌净增压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及P<0.05)。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增加腹压时,UC肛门括约肌净增压,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Hp阴性组均低于Hp阳性组(P<0.05)。

附表UC患者直肠肛门运动、直肠感觉功能及与对照组的比较

注:1)与对照组比,P<0.05,2)与对照组比,P<0.01;3)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比,P<0.05

3 讨论

Hp感染在我国分布广泛。王凯娟等[2]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1990~2002年发表的有关Hp流行病学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学分析,共检索3564篇文献,结论是:Hp平均感染率为58.1%,Hp感染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Hp是胃肠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该研究显示:UC患者Hp感染率较低,感染率为36.5%(23/63),低于我国Hp平均感染率,和国内外报道相近[3,4,5,6],提示Hp感染在UC患者中可能是一种低危险因素。Hp感染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UC患者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或喹诺酮类抗菌药有关,但也有资料显示: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的UC患者Hp感染率比对照组也有显著降低,提示UC患者Hp感染率较低可能还存在其他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肛门、直肠的运动功能主要是维持自制和排便。肛门括约肌静息状态下呈强直性收缩,形成肛管高压带,阻止稀便和肠腔内气体在非排便状态下从直肠、肛门外溢,当腹压升高时,肛管高压带压力增加,起到机械屏障作用,直肠扩张时,肛门括约肌松弛,允许大便通过。肛门和直肠的协调性运动紊乱时,可出现排便异常。该研究显示:UC无论是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静息状态下UC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这与既往的研究相似[7]。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和对照组差异也无显著性,这和该组UC无排便困难相符合。但当增加腹压时,UC肛门括约肌净增压低于对照组,表明UC不能有效地防止腹压升高所致的肠内容物外溢,肛门自控能力减弱,可能是UC排便次数增多的原因之一。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比: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增加腹压时UC肛门括约肌净增压差异无显著性,提示Hp感染对肛门直肠运动无影响

直肠顺应性是以单位时间压力容积变化来表示器官膨胀能力的适应性,该研究显示:无论是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UC顺应性降低,对膨胀能力适应性差;对UC的直肠感觉功能进行测定显示: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UC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耐受性均较对照组低,表明UC直肠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较正常人下降。提示:小量的肠内容物刺激即可引起排便反射,故容易引起腹痛、腹泻和便频症状。研究还显示: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Hp阴性组均低于Hp阳性组,提示Hp阴性组直肠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较Hp阳性组差。林焕建等[1]报道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能够减轻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肠道病理学改变,其机制与降低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有关。何晋德等[3]报道UC抗Hp抗体阳性多见于部分结肠受累的患者,而全结肠受累的患者Hp抗体阳性率较低,他们认为Hp感染对UC的病变范围可能有抑制作用。不伴有Hp感染UC患者直肠对容量刺激的耐受能力比伴有Hp感染UC患者差原因可能是Hp代谢产物过氧化氢酶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过氧化氢酶分解机体细胞酶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氧基,避免过度氧化而产生的细胞损害,降低局部肠黏膜炎症反应,而UC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耐受性、最大顺应性均与直肠炎症有关。Hp感染对UC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Hp阳性的UC患者,根除Hp后,UC是否恶化、反跳,该如何应对,应该引起我们重视,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LIN HJ,WANG QY,LIU Y,et al.Protective effet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Catalase on ulcerative Colitis of Rats[J].Journalof Tropical Medicine,2007,7:626-628.Chinese

[2]王凯娟,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6:19-22.[2]WANG KJ.Meta-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3,6:19-22.Chinese

[3]HE JD,LIU YL,YE H,et al.Sero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Chinese Journalof Digestion,2003,23(4):254-255.Chinese

[4]庞智,李美芬,皇甫照,等.中国汉族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5):3661-3665.[4]PANG Z,LI MF,HUAN FZ,et al.Low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ese Ha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09,17(35):3661-3665.Chinese

[5]SONG MJ,PARK DI,HWANG SJ,et al.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a multicenter study[J].The Kor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53(60):341-347.

[6]LUTHER J,DAVE M,HIGGINS PD,KAO JY.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n 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flamm Bowel Dis,2010,16(6):1077-1084.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2

[关键词] 慢性肛瘘;溃疡性结直肠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4.62;R57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91-0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ity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CHENG Duanhui  HUANG Hengliang

1.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Nanning 530003,China;2.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ity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4 patients who had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treated in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from June 2007 to June 2011. Results 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Bowel movements was smooth.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and bloody mucus disappeared after conservative therapy for 2 months.Conclusion For chronic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conducted after diagnosis.The result is satisfactory. Surgical treatment is conducted if ulcer perforation, obstruction, cancer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ppear.

[Key words] Chronicity anal fistula;Ulcerative proctitis;Diagnosis;Treatment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直肠炎。慢性肛瘘并发此病的文献报道很少,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且以炎症及溃疡为主,可向近端扩展,乃至遍及整个结肠[1-2]。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文中4例均有慢性多发性肛瘘及手术史[3]。一旦明确诊断,采取内科保守的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4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平均(32±5)岁,5年前均有肛门周围痛肿流脓,脓液黏稠、黄色、有臭味,有时痛胀明显,不同程度发热,有时大便感到困难的症状。4例患者在入院前3年均分别在其他医院做了肛瘘闭合术,肛门周围有瘢痕形成。术后1年,4例患者均出现腹部隐痛,黏液性血便,经常大便秘结。1例因大便困难,诊断为有不全性肠梗阻,做了结肠上造瘘术。

1.2 检查方法

采用直肠镜检查,取组织病理检查,全身性综合性CT、MRI、超声等检查。

1.3 治疗方法

(1)给胃肠道营养要素及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水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2)局部治疗,在结直肠段,用地塞米松5~10 mg,甲硝唑0.4 g,黄连、黄柏、黄芩(液)150~200 mL灌肠。(3)全身用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类,甲硝唑等静脉滴注。(4)口服强的松片30 mg,每天1次,1个月后减半量,连服4个月。

2 结果

4例患者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采用保守综合性疗法2个月后,大便通畅,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消失。

3 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4例患者均有慢性多发性肛瘘史,周围炎症播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结直肠周围形成大量的纤维化瘢痕或环状的条索状改变,结直肠黏膜溃疡出血、结节状表现等,易误诊为结直肠癌[4]。因此,对此病的诊断,应采取全面检查,分析病情才能明确诊断,合理的治疗是最关键的。

3.1 诊断

本病是慢性多发性肛瘘引起结直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5],其诊断依据包括:(1)临床表现:病发初始,先腹泻后便秘、黏液脓血便,并伴有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等特点;(2)辅助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纤维结肠镜及病理学等检查;(3)鉴别诊断:排除一般性结直肠炎、直肠息肉、癌肿等[6]。诊断依据根据以下方法。

3.1.1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活动期以糊状黏液、脓血便最为常见,镜下检查见大量的红细胞、脓细胞。涂片中常见大量的多核巨噬细胞。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2)血常规: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50%~60%患者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3)C反应蛋白(CRP):轻度炎症导致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4)免疫学检查:血清中IgG、IgA和IgM升高,T/B比率下降。

3.1.2 X线检查 (1)腹部平片: X线表现为结肠横径超过5.5 cm,轮廓可不规则,可出现“指压迹”征。(2)钡剂灌肠检查:钡灌可见黏膜水肿和溃疡、龛影,肠道狭窄或扩张的征像。

3.1.3 CT和MRI检查 肠壁轻度增厚;增厚的肠壁内可显示有溃疡,结肠壁内、外层之间呈环状密度改变,似“花结”或“靶征”。

3.1.4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见结直肠黏膜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黏膜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病变反复发作者可见到假息肉,结肠袋消失、肠壁增厚等表现。

3.1.5 超声影像 超声影象见肠壁增厚,范围在4~10 mm(正常为2~3 mm);同时可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分布特点。

3.1.6 病理检查 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紊乱,破坏,萎缩,基底膜断裂,消失,隐窝脓肿溃疡,黏膜下水肿,纤维化,杯状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上皮再生。

3.2 鉴别诊断

3.2.1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常有腹痛、腹胀、腹鸣,患者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粪便检查见粪便呈现黏液状,但无脓血,显微镜下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结肠镜等器械检查示无肠器质性病变。

3.2.2 直肠结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直肠指诊检查时可触及肿块,粪便隐血试验常呈阳性。结肠镜检查取活检找到癌细胞。

3.2.3 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变常累及大肠两端,即直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升结肠;溃疡一般较深,边缘潜行,溃疡与溃疡之间黏膜多为正常,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溃疡边缘组织查找阿米巴,阳性率较高;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2.4 结直肠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肿样增生,可有恶变倾向;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呈阳性结果。

3.2.5 慢性细菌性痢疾 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3.2.6 其他还须鉴别的疾病 有肠结核、假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等。

3.3 治疗方案

本病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目前尚不能根治,其治疗方法依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定。

3.3.1 一般治疗 (1)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而营养不良者,反过来又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无脂无渣的要素饮食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给予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给予流汁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2)静心修养,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药物。(3)纠正贫血、失水、营养不良等。应用蛋白合成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增进食欲,加速溃疡愈合和改善全身状况。

3.3.2 药物治疗

3.3.2.1 抗菌素 (1)用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症状,一般分别选择静脉用药;甲硝唑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2)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可达90%,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中毒症状。一般可用强的松30 mg/d,每日分3次口服;1个月后减半量口服,3个月后5~10 mg/d,维持半年左右停药。

3.3.2.2 灌肠液配制及方法 (1)灌肠液配制:①生理盐水200 mL,地塞米松针5~10 mg,甲硝唑0.4 g,混合摇匀,加热至36 ℃左右。②将熬好的黄连、黄柏、黄芩水150~200 mL混合摇匀,温度35~36 ℃。(2)方法:将上述的灌肠液应用100 mL注射器,18~20号肛管插入肛门30~50 cm,2种灌肠液分别于白天和晚上灌肠[7-8],保留1 h,患者将臀部垫高30°,15 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以上,根据病程逐渐减量,在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查大便常规,如无便血,大便通畅,可停用。通过综合的治疗2个月后,4例患者大便通畅,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消失。

慢性肛瘘并发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的综合治疗,尤其是灌肠方法,主要是抑制炎症的免疫反应,减少黏膜水肿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息肉形成,防止结直肠黏膜粘连形成并造成狭窄-梗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的治疗,笔者认为明确诊断后,症状表现以内科为主,先采用保守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如出现溃疡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即由外科介入行外科手术治疗为宜。

[参考文献]

[1]赵克成.肛瘘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9,27(12):40.

[2] 黄熠,宫爱民.高位肛瘘82例临床治疗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3):87-88.

[3] 马英,左进,贺彩东,等.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体会[J].新中医,2004,36(2):73.

[4] 余剑波.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治疗分析(附73例报告)[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4):236-238.

[5] 覃小雄,卜炳光.结直肠癌合并息肉82例临床诊治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4):264-265.

[6] 喻德洪.肛肠外科疾病问答[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4-325.

[7] 白凌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16.

[8] 胡永均,方金怡.肠道灌肠在急性肠梗阻左半结肠癌一期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1):22.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至2012年住院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62例纳入研究, 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为 (35.8±1.7) 岁, 其中男30例, 女32例。病程0~10年, 平均病程为 (4.2±2.5) 年。所有患者均根据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中对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的诊断和划分标准进行确诊和分类。其中, 临床类型划分, 初发10例, 慢性复发33例, 持续19例;病情分级, 轻度38例, 中度24例。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并发症, 无严重的心肝肾等基础系统疾病, 精神神经正常,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灌肠和口服药物治疗。每日分别用中药和西药各灌肠一次。其中中药灌肠采用150 ml中药止痛如神汤[3], 该汤由中药组方加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消毒后装入PVC袋密封备用。具体中药组方为:当归30 g、秦艽30 g、皂角刺30 g、苍术30 g、槟榔10 g、防风10 g、桃仁20 g、黄柏20 g、三七15 g、泽泻15 g、白及25 g。西药灌肠采用6%思密达、2%利多卡因、0.6%锡类散的混合液加入生理盐水中配制成500 ml灌肠液, 每次用100 ml。口服药物为艾迪莎, 1 g/次, 3次/d。治疗1个月。

1.3 护理方法采用整体护理对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患

者进行护理。整体护理是指包含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赏识干预、音乐干预、肛周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内容。

饮食护理:嘱患者少食多餐, 禁食胡椒、酒类、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糖分含量高的食品。宜多吃清淡、纤维素少、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以及蔬菜、水果等。对于重度腹泻的患者应禁食, 改用胃肠外营养。

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细心的解释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的治疗、预后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并列举以往医院治疗后恢复良好的案例让患者对化疗有积极的信心, 并尽可能的减少焦虑情绪。

赏识干预: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了解患者以往生活中的正性刺激因子, 以此作为患者沟通交流的话题在常规护理前开展。在与患者进行赏识护理时注重语气要随和、态度要真诚, 并不断鼓励患者进行肯定和赏识。

音乐干预:根据患者喜好, 选择相应的乐曲, 陶冶患者情操, 同时转移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1]。

肛周皮肤护理:保留灌肠时要动作轻柔, 做好患者肛周皮肤护理工作, 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为防止皮肤溃烂, 可涂氧化锌软膏。指导患者穿棉质内衣, 以利于皮肤透气透汗。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后的疗效以及复发率。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结肠镜检查黏膜基本正常;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结肠镜检查黏膜有假息肉形成或有轻度炎症;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结肠镜检查黏膜均没有改善。

2 结果

62例患者经过中西药灌肠和口服药物治疗、整体护理后, 46例 (74.2%) 患者治愈, 13例 (21.0%) 患者好转, 3例 (4.8%) 患者无效。总体有效率为95.2%。

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随访, 4例复发, 复发率为6.5%。

3 讨论

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研究[4]指出, 感染、精神、过敏等因素是发病的诱因, 而遗传和自身免疫损伤是发病的关键。

本院采用中西药交替混合灌肠的方法, 同时对患者口服西药, 在整体护理下取得显著的疗效。本研究显示, 患者总体有效率为95.2%, 复发率低仅6.5%。

总之, 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采用中西药灌肠和口服药物治疗、整体护理有很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治疗与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对治疗、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62例患者经过中西药灌肠和口服药物治疗、整体护理后, 总体有效率为95.2%, 复发率为6.5%。结论 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采用中西药灌肠和口服药物治疗、整体护理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中西医灌肠,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Thia KT, Loftus EV Jr, Sandborn WT, et al.An update on the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sia.Am J Gastroenterol, 2008, 103 (12) :3167-318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5 (10) :656-659.

[3]黄祚菊, 李丽, 洪志明, 等.止痛如神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6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10, 51 (9) :804-807.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4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28-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有较大上升趋势,是被WHO公认的疑难病之一[1]。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3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32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BT2]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5岁,平均38.6岁;病程6个月~13 a,平均5.5 a;病变部位直肠8例,直肠乙状结肠13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2例,全结肠4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 ~63岁,平均年龄39.1岁;病程6个月~12 a,平均5.3 a;病变部位直肠9例,直肠乙状结肠12例,左半结肠6例,右半结肠2例,全结肠3例。2组病例一般 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中 UC的诊断标准制定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有关标准制定。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法国爱的发制药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00063),每次1 g,每日4次口服。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黄连白蒲汤。药物组成:黄连10 g,白头翁15 g,蒲公英15 g,救必应15 g,秦皮12 g,地榆 15 g,葛根15 g,木香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组治疗均为8周,患者在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2.3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BT2]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制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变。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容易复发、迁延难愈的特点。西医学认为,其发生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等因素有关。临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肠癖”、“痢疾”等范畴。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脾肾不足所致。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是湿热内蕴肠道,灼伤肠络,气血凝滞而发腹痛,便下黏液脓血。方中黄连苦寒燥湿,清肠中湿热之毒;白头翁、蒲公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救必应不仅可以清热解毒,还可以利湿止痛;秦皮苦涩,归大肠经,善治热痢下重。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抗毒素,解热抗炎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4];地榆可凉血止血,解毒敛疮;葛根升阳解肌,透邪止泻;木香行气导滞;甘草调和诸药,以解百毒。诸药合用,共凑清热解毒、行气止痛、凉血止泄之功。故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满意。[KH*1D]

参考文献:

[1]孔凡茂,刘英圣,付金香,等.健脾清热化瘀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杂志,2014,35(1):3.

[2]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炎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8.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5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甲硝唑,云南白药,地塞米松,参术蔻陈汤,治疗结果

溃疡性直肠炎是直肠炎的一种常见形式, 一般在临床上表现为直肠功能紊乱, 病程间歇发作, 不易治愈, 近年呈上升趋势, 目前西医缺乏特效的治法与药物。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直肠炎56例。其中男34例, 女22例;年龄19~56岁。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根据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疾病学术会议上修订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1], 临床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肛门坠胀感、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2) 结肠镜检查见直肠黏膜呈弥漫性的分布浅表性溃疡, 伴有充血水肿, 呈弥漫性分布, 黏膜粗糙呈颗粒, 黏膜血管模糊, 易出血, 并附有脓性的分泌物, 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3) 病理学检查见肠黏膜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 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和腺体排列异常。

1.3 排除标准

(1) 急性暴发型者; (2) 结肠镜检查见黏膜溃疡累及乙状结肠中段以上者; (3) 合并有肛周脓肿、混合痔嵌顿、菌痢、结核、肿瘤等肛管直肠疾病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易消化饮食, 适当情况可采取禁食, 静脉内供给营养等方法, 使肠道得以休息。禁食刺激性食物、牛奶、乳制品等。

1.4.1 对照组每日早晚排便后给予肛塞太宁栓

1 粒, 连续治疗1个月。

1.4.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术蔻陈汤加减治疗[2], 药物组成:

人参12g, 白术15g, 肉豆蔻12g, 陈皮9g, 五倍子9g, 制附子6g, 防风9g, 炒白芍9g, 黄连9g, 黄柏3g, 吴茱萸9g, 白头翁9g, 秦皮8g, 干姜6g。以上诸药水煎服, 日一剂, 早晚次分服, 连续治疗1个月。

1.5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疾病诊断治疗的规范判断疗效[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 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的溃疡面减少在50%以下;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 同时合并假息肉的形成;无效:临床症状以及镜检病理结果均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痊愈15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7例;治疗组痊愈20例, 显效5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是直肠炎的一种常见形式, 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 临床上属疑难病症, 病因不明, 常表现为直肠功能紊乱, 以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 目前西医缺乏特效的治法与药物, 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年来,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中医认为慢性溃疡性直肠炎证属中医“泄泻”、“痢疾”范畴, 病位在脾胃和直肠, 病机为脾胃气虚, 运化升清失职, 湿邪郁滞大肠, 日久化热, 血气相搏, 脂络受伤导致气血凝滞, 瘀血阻络。《沈氏尊生书》中说:“大抵痢之疡病, 皆由湿蒸热蕴, 以致气血凝滞, 施治者当逐邪, 清热, 利湿导滞, 调气行血”[3]。故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以健脾益气, 清热燥湿, 温中散寒为主

参术蔻陈汤中人参生津益血, 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肉豆蔻温中行气止泻;陈皮理气健脾燥湿;五倍子敛肺降火, 涩肠止泻;制附子散寒止痛;防风祛风解表;炒白芍养血柔肝, 缓中止痛;黄柏具有清下焦湿热, 荡涤肠道;黄连厚肠止痢;秦皮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吴茱萸温中止痛, 理气燥湿;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以上诸药合用, 健脾益气, 清热燥湿, 温中散寒可有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临床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较好, 安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玉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100例临床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8, 21 (3) :248-249.

[2]张鸿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63例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与经验, 2011, 12 (1) :31-32.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溃疡性直肠炎并行保留灌肠治疗患者共100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 (1) 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年龄≥18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肛肠疾病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 例, 女22 例;年龄22~72 岁, 平均年龄 (42.7±10.3) 岁。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 (43.5±11.4)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选择晚上睡前30min进行保留灌肠, 患者取左侧卧位, 采用一次性导尿管连接灌肠器, 将导尿管缓慢插入肛门3~4cm , 放开管夹使灌肠液滴入肠腔, 继续将导尿管缓慢插入肛门9~12cm, 确认导尿管插入总长度为12~16cm即可, 控制灌肠液滴速为80滴/min, 药液全部灌注完毕后, 嘱患者取平卧位休息, 并抬高臀部及双下肢。灌肠液配方为:柳氮磺胺嘧啶肠溶片2g、白芨粉末5g、锡类散2g、地塞米松注射液5ml。对照组加入150ml生理盐水将上述药物混匀并配置成灌肠液;观察组加入100ml生理盐水将上述药物混匀并配置成灌肠液。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药液溢出率、药液保留时间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形态正常且无活动性炎症;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表面炎症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甚至恶化者。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用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药物外溢率和保留时间比较 观察组药物外溢率显著降低, 药液保留时间显著延长,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 (48/50) 和76.0% (38/50) ,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保留灌肠是消化内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在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保留灌肠效果, 灌肠液保留时间过短则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 从而大大降低治疗效果。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越长, 则保留灌肠效果越佳[3]。尽量减少保留灌肠操作过程中对肠道的刺激, 最大限度延长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 是保留灌肠的首要原则。影响灌肠液保留时间的因素较多, 如灌肠体位、灌肠管粗细、插入深度、灌肠液灌注速度、灌肠液灌注温度、灌注手法及灌注药液用量等[4]。对于保留灌肠的灌注药液用量临床并无明确要求,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中对灌注药液用量的要求为不超过200ml。由于直肠壁感受器对于压力刺激较为敏感, 当药液在直肠内聚集至200ml左右时, 则可导致直肠内压力迅速上升, 刺激直肠壁感受器兴奋, 从而引起排便反射, 不利于药物保留, 因此大多认为保留灌肠药液量不宜超过200ml[5]。但保留灌肠药液容量过少也并不适宜, 容量过少可导致药物浓度过高, 刺激肠道局部溃疡面, 加重溃疡面损伤, 故选择适宜的保留灌肠药液量十分重要[6~8]。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药物外溢率显著降低, 药液保留时间显著延长,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肛门松弛现象, 故其控制排便反射能力大大低于健康人群, 容易出现外溢现象, 而过多容量药液灌肠可进一步加重该现象, 缩短药液保留时间。本文结果提示, 采用100ml药液灌肠在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液保留时间方面的效果优于150ml药液灌肠,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小量药液灌肠减少肠腔压力和直肠壁感受器兴奋有关。本文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采用100ml药液灌肠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的效果优于150ml药液灌肠,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药物外溢减少、药液保留时间延长有关。

参考文献

[1]石晓婷, 尚菊战, 钱英净.不同插管深度对药物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3) :309-311.

[2]黄芳, 徐桂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保留灌肠技术规范化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 28 (4) :141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10) :34-35.

[4]贾艳霞, 赵红玲, 邹娅妮.不同插管深度的灌肠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4) :401.

[5]尚艳, 何晓伟.不同插管方法和深度对灌肠效果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33 (4) :487-488.

[6]卢英, 金哲, 王丹.不同插管深度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止痛效果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2, 19 (2) :48-50.

[7]顾金红.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 2013, 26 (2) :346-347.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7

1 临床资料

1.1 入选标准

入选前1周内结肠镜检查确定病变局限于直肠,且病变范围距离肛门≤10 cm。符合轻、中度溃疡性直肠炎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性反应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病情轻、中度符合Edwards和Fru-elove综合分类标准,年龄18~60岁,男女不限。

1.2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有严重心、肝、肺、肾、内分泌疾病,造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③对治疗药物过敏或高敏体质者;④正在或在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⑤近月内应用长效皮质激素、近半年内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及磺胺类药物者;⑥因精神状态不佳,不能很好合作者;⑦粘膜活检组织学诊断是肿瘤或其他疾病者。

1.3

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共观察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共150例,其中男111例,女49例;以抽签法分为灭活埃希的松软膏组(治疗组),SASP栓对照组(对照组1)和醋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组(对照组2),三组患者性别及病程比较见表1。三组患者均全部完成临床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停用一切影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至少1周。治疗期间三组患者均避免进食海鲜,牛奶,酒,辛辣刺激等可能诱发加重病情的食物

1.4 方法

试验设计按照随机对照的试验要求,用抽签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组。试验过程中不得加抗炎药等影响疗效评价的药物。药品选择及用法用量:试验组,用灭活埃希的松软膏,25 g/支,德国卡德博士药厂生产,商品名:玻特利油膏;对照组1,SASP栓剂(山西三九同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5 g/颗),2次/d,1颗/次纳入肛内;为解灭活埃希的松软膏中含有的少量氢化可的松是否对治疗有影响设置对照组2,使用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生产的1%醋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为准确用药量,软膏均用注射器抽出后接上剪短为6 cm的静脉注射胶管注入肛内。玻特利油膏每次用药4 ml,2次/d;因玻特利油膏内含0.25%氢化可的松,故对照组2使用1%醋酸氢化可的松软膏1 ml,2次/d;三组疗程均为4周。

1.5 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症状指标: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随访观察,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患者情况①排便次数;②粘液便或脓血便性状;③肛门坠胀感。排便次数评分标准:0分=大便少于2次/d;1分=排便3~4次/d;2分=排便5~6次/d;3分=排便多于7次/d。脓血便评分标准:0分=无;1分=偶见(粪便中不经常见到,偶尔能见到);2分=经常少量(在每次粪便中均能见到少量);3分=大量(每次粪便中见到且量较大)。肛门坠胀感评分标准:0分=无;1分=偶尔感到有轻度肛门坠胀;2分=经常感到有轻度肛门坠胀;3分=明显的肛门下坠感,影响工作和生活。

1.6 肠镜和肛门镜检查

治疗前先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距肛门口≤10 cm,并做粘膜活检以除外其他疾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行肛门镜检查,记录肛门镜下所见的充血、水肿、粘膜糜烂等征象,以及病变范围、溃疡面积。肛门镜评分标准:0分=正常肠粘膜或轻微充血;1分=明显充血未见溃疡;2分=充血和散在的点状溃疡; 3分=充血、密布的点状溃疡;4分=充血、水肿和成片的溃疡、或伴有炎症息肉形成。

1.7 疗效的综合评估

试验结束时,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末的症状积分,进行症状改善评分。根据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肛门镜检查变化情况及其程度进行肛镜下黏膜改善程度记分。疗效等级评定:根据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总分数的百分比判定临床疗效。临床控制:小于≤25%;显效:25%~50%;好转:50%~75%;无效:>75%。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1.8 不良反应指标及评估标准

每次就诊或随访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不适表现,并询问其发生时间、严重度、频度、持续时间、采用措施与结局。记录试验中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的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分为: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及无法判定5个等级。前两者结论为不良反应,需纳入不良反应病例中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9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以百分比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第4周试验结束时灭活埃希的松软膏组症状改善及镜下改善有效率为60%和66%,优于柳氮磺吡啶(SASP)栓组的48%和50%,明显优于1%醋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组(P<0.05) 。见表2、3。

可能是疗程较短的原因,三组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1、2比较,P<0.05

3 讨论

溃疡性直肠炎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虽然发病机制不明,但与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也与大肠埃希氏杆菌关联密切。以色列研究人员Rachmilewitz报道,在实验性和特发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使用免疫刺激性细菌DNA可减轻结肠炎性反应。另外,这种DNA可在体外抑制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组织检查标本促炎介质的释放[3]。竹田多惠[4]研究发现在UC患儿血清中检出大肠埃希菌025LPS抗体。KRUIS等进行了双盲、双模拟试验表明大肠埃希菌Nissle 1917株在维持UC患者缓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等同于美沙拉嗪[5]。

灭活埃希的松软膏的活性成份为灭活大肠埃希氏杆菌细菌培养液(BCS)和0.25%氢化可的松,临床用于痔及其严重并发症治疗,笔者发现有患者使用后溃疡性直肠炎病情得到缓解而做进一步临床对比观察。生产厂家提供的基本药理示:BCS经直肠给药后(大鼠和豚鼠模型),通过粘膜迅速吸收。激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表明,BCS可激发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免疫球蛋白(IgA、IgG)的产生,提高机体相关组织的感染的预防和抵御能力。在体外,冷冻干燥的BCS在体外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有抗炎的作用。在体外模型中,各种细胞因子的引入说明这些细胞因子有可能参与组织修复,促进伤口愈合。动物和人的试验模型表明,BCS对炎性皮肤和伤口愈合有免疫反应。用含BCS的治疗之后,水肿渗出可迅速消失。BCS和氢化可的松发挥互补的作用。BCS激发的免疫药理作用并不被氢化可的松破坏。由BCS促进的伤口愈合也不会被氢化可的松破坏。氢化可的松的急性抗炎作用由BCS导致机体抵御能力加强而得到补充。由于氢化可的松的比例仅为0.25%,笔者认为灭活埃希的松软膏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还是灭活大肠埃希氏杆菌细菌培养液,从同剂量的氢化可的松对照组的疗效远远不如灭活埃希的松软膏组可证明灭活埃希的松软膏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良好效果并非是氢化可的松起作用。

虽然笔者的临床研究还有欠缺之处,例如未采用双盲法观察、未做治疗前后的组织学对比,观察时间仅4周,对远期疗效和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尚未明确等,但灭活大肠埃希氏杆菌细菌培养液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是肯定的,值得笔者做更多的临床尝试以收集更多可靠资料。

参考文献

[1]郑方算.远端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20(3):154.

[2]杨玉龙.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临床荟萃,2000,15(17):790.

[3]崔徵,杨彦忠.炎性肠病新疗法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3,26(3):130.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8

关键词: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诊治,预后

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资料, 并提出了相关的诊断标准,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100例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男性68例 (68%) , 女性32例 (32%) ;最大年龄为78岁, 最小年龄为13岁, 平均年龄为34岁;病程最长为18年, 最短病程为半个月, 平均病程为40个月。

1.2 临床表现

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腹泻、血便、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贫血以及脉搏急促等症状。血红蛋白:重症病患者的白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同时红细胞沉降率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1.3 方法

诊断:病人无需特殊准备, 仰卧于检查床上, 结肠区扫查, 发现肠管病变后,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频率的探头仔细扫查[1,2], 加以记录, 仪器采取ATL Sno CT 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腹部探头3.5~5.0 MHz, 浅表7~12 MHz, 腔内探头5~9 MHz。治疗:100例重症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国药准字H20050500) 进行治疗, 剂量为45 mg。60例进行静脉滴注, 25例进行口服, 15例采取灌肠治疗, 先备以肛管, 外面涂少量石蜡油, 使之滑润, 以便插入时不致对肛门及肠粘膜产生刺激或损伤;然后将肛管插入肛门, 其插入深度则根据所患疾病及病变部位不同而定;接着将已配制好的药液经注射针筒注入。预后:观察危重型溃疡性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随访

100例重症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和上门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 每3个月随访1次, 最长随访时间为19年, 最短随访时间为1年, 随访方式采取电话随访和上门随访, 每月定期上门随访, 每周电话随访1次, 观察患者的基本症状。

2 结果

100例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超声检查结肠病变范围为50例全结肠、25例降结肠、15例横结肠、10例升结肠。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分别是45例全结肠、20例降结肠、8例横结肠、6例升结肠。可见超声检查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在病变范围上有一定的差异。100例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腹泻、便血、体重下降以及贫血等, 常伴有结肠炎和广泛性结肠炎, 经过皮质激素加以治疗, 8例 (8%) 死亡。常伴有腹泻、血便、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贫血以及脉搏急促等症状。同时10例 (10%) 为并发休克, 5例 (5%) 为肠穿孔。

3 讨论

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作为溃疡性结肠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对患者的生命有着直接性的威胁[3]。目前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逐年增加, 而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及致病机制尚未明确, 是多因素导致的病变, 一般考虑与外界环境、基因遗传、免疫能力及感染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有关。其临床特点主要是慢性过程, 易反复复发, 难治愈。

该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 100例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腹泻、便血、体重下降以及贫血等, 常伴有结肠炎和广泛性结肠炎, 经过皮质激素加以治疗, 8例 (8%) 死亡。常伴有腹泻、血便、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贫血以及脉搏急促等症状。Ainul Maitisdij等研究[7,8]表明, 临床上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其治疗效果高达92%, 仅仅出现8 例 (8%) 死亡, 同时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可以减轻结肠炎症对肠黏膜的损伤, 经过研究结果对比,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有效率较高。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说明临床上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效果更加显著, 值得推广。临床中[9,10,11]对作出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前, 必须排除各种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结肠炎症, 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的中年患者, 应高度怀疑危重型结肠炎患者的可能。患者一旦明确诊断, 要结合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 准确选择适当的治疗办案, 联合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 考虑周全, 兼顾用药的利与弊;不随意换药或停药, 以免使病情反复或加重。

综上所述, 危重型作为UC的重中之重, 应给予特别的监护和强化内科治疗, 同时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着较差的预后效果, 复发率较高, 应给予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铭东.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 :182-183.

[2]梁洁.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及与结肠镜像、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3]马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植中敬, 夏伟琼.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进展探索[J].医学信息, 2013 (19) :520-521.

[5]王新月, 孙慧怡.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从肺论治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4 (3) :153-155.

[6]孙慧怡.溃疡性结肠炎肺功能损害和肺与大肠的表里关联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5) :591-594.

[7]Ainul Maitisdijk.129 cases of 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Hilit in Uighur medicine into the option of expert consultation of[J].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13, 31 (36) :64-70.

[8]Chen Aimin, Liu Yongfen.Qi Xian Decoction on serum TNF-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lpha, Journal of IL-8 and effects of[J].China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2011, 17 (8) :255-257.

[9]陆玥琳, 沈洪.中医序贯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的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 (2) :118-120.

[10]裴强伟, 孙志翠.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4) :290-294.

[11]黎人铚, 张俊.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33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 :233-234.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9

关键词:肠舒颗粒,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

肠舒颗粒是在对溃疡性结肠炎 (UC) 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有确切疗效, 本次研究是对本方作用机制的探讨, 结论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的UC患者来源于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肛肠科门诊或住院患者, 共60例, 随机分为肠舒颗粒组、柳氮磺吡啶片组和中西药组, 每组20例。三组患者相关因素 (如年龄、病程、性别、病情构成)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中医诊断符合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中的肝郁脾虚证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1.3 治疗方法

1.3.1 肠舒颗粒组:给予肠舒颗粒 (陈皮、防风、薏苡仁、白豆蔻、木香、黄连、白术、白芍、茯苓、泽泻、甘草等) , 由湖南省中医院药房提供, 将配方颗粒全部打开, 兑温水成300 m L药液, 早晚各1次, 每次口服150 m L药液。

1.3.2 柳氮磺吡啶片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片250毫克/次 (由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每天3次。

1.3.3 中西药组:

将肠舒颗粒1付, 兑温水成300 m L药液, 早晚各1次, 每次口服150 m L药液, 同时合用柳氮磺吡啶片250毫克/次, 每天3次。1个疗程为30 d, 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临床症状并结合电子结肠肠镜观察肠黏膜情况进行疗效评价。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2.1.1 评定标准-黏膜。

痊愈:电子肠镜检查结果示肠黏膜病变已基本正常;显效:结肠镜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较前有较大的好转, 呈轻度炎性反应;有效:电子肠镜检查结果示黏膜病变较前稍有好转;无效:电子肠镜检查结果示黏膜病变较前无改变或者较前加重。

2.1.2 评定标准-中医证候。

痊愈:患者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消失, 证侯积分较治疗前减少至少90%;显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显著改善, 证侯积分较治疗前减少至少75%;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所好转, 证侯积分较前减少至少30%;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较前不到30%。

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三组UC患者在治疗前后各空腹抽静脉血4 m L, 分别用硝酸还原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NO浓度及血清IL-6、TNF-α、IL-8的水平。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处理, 两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4 治疗结果:见表2~4。

3 讨论

通过多年的临床治疗, 结合溃结活动期的病机特点, 认为本病由肝气郁滞, 横逆犯脾, 脾胃失化, 气机失调、不畅, 水液运化失常而发病, 本病在早期病机变化多实证, 肝气郁滞或湿阻中焦为主, 故治疗上应补脾柔肝, 祛湿止泻。肠舒颗粒是自拟方名, 是由痛泻要方加木香、黄连、茯苓、薏苡仁、白豆蔻、泽泻、甘草而成。方用白术燥湿健脾, 白芍养血泻肝,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 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 调气机以止痛泻, 加入茯苓、薏苡仁、泽泻、白豆蔻健脾渗湿, 木香、黄连清热化湿以止腹痛腹泻。

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多因素、多层次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 众多细胞因子在UC发病中常有参与, 从而打破了促炎细胞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平衡, 了导致IL在UC发生、发展中的分泌和表达失常, 导致了肠黏膜炎症的发生和发展[1]。研究结果显示UC患者血清TNF-α, IL-8及结肠黏膜i NOS, NO水平均明显增高[2,3], 且随着病理改变的加重, 各项指标的含量均逐渐升高[4], IL-6、IL-8、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是能介导UC发病的细胞因子已被证实, i NOS表达被TNF-α及IL刺激导致大量增加, 合成大量的NO, NO致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破坏, 对肠黏膜有杀伤毒性及促炎作用[5], 研究表明使用NOS抑制剂可明显改善结肠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且血清中NO浓度及其IL-6、IL-8、TNF-α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 证实了参与UC的发病且与病情轻重相关的细胞因子有NO、IL-6、IL-8、TNF-α。因此, 通过下调患者血清NO浓度及其IL-6、IL-8、TNF-Q的水平, 恢复肠道免疫平衡, 达到缓解UC的目的, 可能是肠舒颗粒的作用机制, 同时肠舒颗粒无明显不良反应, 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l]陈治水, 陈宁.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4) :437.

[2]樊慧丽, 陈玉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2 (15) :228.

[3]郑妙贞, 张苏闽, 潘仁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TNFa测定[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0, 1 (13) :26-27.

[4]刘迪群, 吴成秋, 石巍, 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及黏膜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变化[J].临床荟萃, 2006, 2 (21) :11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出血性溃疡性结肠炎 下一篇:中药灌肠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