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的启示(共8篇)
篇1:科技革命的启示
本世纪有可能发生两次新科技革命
在过去500年里,16世纪至17世纪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和19世纪各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20世纪发生了两次科技革命。目前,世界科技仍在加速发展。21世纪有可能先后发生两次新科技革命,即第六次和第七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它将提供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类可持续性、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和适应宇航时代需要的最新科技,它包括五大主体学科和五类关键技术。即整合和合成生物学、思维和神经生物学、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仿生工程、纳米仿生工程、信息转换技术、人格信息包技术、仿生技术、创生技术和再生技术等。第七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学和时空革命,它将突破现有的物理观念,开辟新的物理领域,为人类的新能源、新运输、新时空等提供全新的物理知识。
此外,本世纪有可能产生三种新型武器体系。首先,第五次科技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将于2020年前后结束,将产生和形成信息化战争的武器体系,包括信息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和机器人武器等。其次,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发生在2020~2050年期间,新型武器有可能包括神经武器、网络战士和仿生战士等。其三,第七次科技革命有可能发生在2050~2100年期间,新型武器有可能包括太空武器和能量武器等。
同时,本世纪有可能出现三种新的战争形态(见表),即信息化战争、神经控制战和太空控制战。信息化战争是一种网络战争,“制信权”是一个制高点;神经控制战是一种神经战争,“制脑权”将是一个制高点;太空控制战是一种太空战争,“制天权”可能是一个制高点。
篇2:科技革命的启示
2、在圈地运动早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现大量无业流浪人员,威胁城市治安,英国政府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但是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凭借全国的劳动力使得沿海完成工业化,但是今后内地工业化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劳动力?1980年开始独生政策,2003年出现民工荒(还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了民工荒出现时间),这难道是偶然?
3、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从 18世纪中叶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增长三倍,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工业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是靠中老年劳动力的话,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切断,断了他们的生活后路,这些人进城工作时间短,然后就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谈不上积累。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畸形而充满风险的道路。
4、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英国人口爆炸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并且大多是民间性质,大多是年轻人所为。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自由劳动力却比法国多,创新人员比法国多。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比美国3亿人要多,但是中国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普通工人就足以单独创新,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第四、五次产业革命,对创新人员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比美国要少。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是靠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机会创新了),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篇3:科技革命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进入新世纪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是我们用什么发展, 如何来发展。回顾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人类奋斗史, 其实就是一个科学史及思想史。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兴起和衰落,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认识了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同时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更丰富, 更有效。不容置疑的是, 推动社会前进的关键力量始终是科学。不过,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在极大程度的丰富了物质的同时, 并没有消除我们一直存在的问题。例如温室效应、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粮食问题等等。
回顾二十世纪的科技世界, 相信科技定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然, 享受这些便利与舒适的同时, 可曾想过:往日河边戏水, 捞虾捕鱼的画面已不复见;绿色土地, 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相反, 高耸的烟囱, 充满恶臭的废水环绕在我们繁华的都市, 无奈复杂的人际关系尔虞我诈的社会现象以及开放的男女关系, 似乎是不应该出现在科技文明的副产品。
当我们的道德传统与科技文明相矛盾时, 能否适当地使用技术来解决它产生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对未来的重大挑战。
科技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一:核能发电对环境的影响:核能发电是核的重要运用。核能发电是利用核分裂的链式反应, 但核裂变产生的辐射, 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例如去年的日本发电厂的核泄漏。
二:生物技术的负面影响如下: (一) 在利用生物技术的发展时, 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状况。例如:转基因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威胁。 (二) 基因药物、人工疫苗, 转基因食品等都可能遇到相似的问题。滥用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例如现在人们关注的克隆人技术就备受争议。
三: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从种族安全的视角来看, 外来物种入侵, 生物资源的损失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害。对生物多样性带来最大危害的就是转基因类产品科技的正面作用:
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 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 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 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 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 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
科学技术毫无疑问对社会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3、加强了人类文明.
4、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高物质质量.
6、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鉴于科技的重要性, 我们的领导人在多次会议提倡全速发展科学技术,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而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地位, 把发展科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增大了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 改善了科技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从而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 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然而,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与发达国家美国, 德国, 英国相比, 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 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都仍然由发达公家所控制。比如汽车行业, 因此, 我们应该要在企业中提倡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对于有潜力、有核心技术、有市场的企业将大力扶持,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我们如能正确利用科学技术, 就会造福于人类;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利用科技发现, 就有可能祸害人类自己。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人类每一次对自然取得的巨大胜利, 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我们研究自然, 目的应当是为了遵循自然法则, 而不是相反。当然,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改造自然也是必要的。但改造自然应当有个度, 而且改造本身也应当遵循自然法则。所以,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 它在给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 都蕴含着某种对人类构成巨大安全隐患的威胁。科学发展的责任, 不仅在于推动技术的进步, 同时也在于限制这种技术的负面作用, 防止这种技术被不恰当地使用, 从而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合理的利用科技来满足人类的发展, 要正确对待科技的利与弊, 不能因为它的利而违背道德理念, 更不能因为它的弊而盲目迷信, 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头脑, 科技在不断地发展, 我想, 人类的思维也随着科技而发展, 但是不管怎样, 都不要忘记, 健康稳定的社会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克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武器, 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的任何一次发展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 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胜利。然而, 取得科技成就的同时也在影响和破坏着全人类的生存状况, 全球变暖与白色污染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它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就要看我们自己怎么来使用它。
关键词:科技革命,社会发展,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延明:《全球化于共产主义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 (06) 。
[2]许红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命运、价值与创新》, 《社会主义研究》, 2002 (01) 。
篇4:颜色革命的启示
冷战结束后,美国自认为“历史已经终结”,美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此一统天下无敌手。自那以后,出于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需要,美国和西方国家推动“颜色革命”十分起劲,希望将整个世界都改造成美国治下的世界。
哪个国家如果不顺眼或者“改造”不顺利,美国和西方就会直接或间接在某个国家发动“革命”。很多情况下会利用西方或本国亲西方的非政府组织,培植亲美亲西方反对派势力,利用“民主”、民生等问题煽动百姓的不满情绪,鼓动街头政治,并利用美国强大的舆论主导权宣传该国政府压制“民主自由”、“专制独裁”、腐败透顶等等。他们一方面在政治、财政上支持反对派,将反对活动引向“政权更替”。同时动员世界舆论抹黑该国政府,尽量把水搅浑,对当局用国家机器维护秩序则贴上“镇压”的标签,或渲染当局的暴力行为。面对美国和西方铺天盖地的价值观导向和舆论话语权,“被颜色革命”的国家往往毫无回手之力,被一步一步逼到悬崖的边缘。如有必要,美国还会动员西方国家采取制裁、禁运等措施,甚至直接进行军事干预,直至完成政权更迭。这差不多已变成“颜色革命”的标准模式。
那么迄今究竟发生了多少次“颜色革命”呢?真正可以得此“桂冠”的是2003至2005年期间独联体地区三起重大政治事变:
一、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持“玫瑰花”逼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并取而代之,拉开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之序幕。
二、2004年秋,乌克兰总统选举过程中政治斗争激烈,尤先科以橙色为旗帜攻击对手而获胜,被称为“橙色革命”。
三、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发生政治震荡和骚乱,阿卡耶夫总统因此流亡国外,巴基耶夫总统上台,于是就有了“郁金香革命”。
其实这些都不是积极意义的革命,而是三次国内争权夺利、外部大国博弈的政治事变。“颜色革命”并未给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带来国家经济的改观和政治稳定,只是使三国陷入无休无止的政治混乱和经济下滑。苏联解体给原苏联各国带来灾难性的冲击。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长期动荡,国家政治体系不协调,社会政治矛盾激烈,加上西方的干预和介入,导致“颜色革命”频频发生。恩格斯说过,“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独联体地区发生“颜色革命”就是因素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的产物。
进入新世纪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被“颜色革命”推动者所充分利用,“茶杯里的风暴”也能掀起狂风巨浪。举几个例子便可一目了然。
一、2001年1月17日。菲律宾有人用手机短信号召民众上街抗议,一条短短16个字符“Go 2 EDSA. Wear blk”的短信被疯狂转发,吸引、动员了100多万民众聚集。集会一直持续到1月20日埃斯特拉达总统离职,人们把这位总统下台归因于“短信一代”的牺牲品。
二、2009年4月,摩尔多瓦发生未遂“颜色革命”,参与者大量使用新兴媒体推特,被西方媒体称为“推特革命”。
三、2009年6月伊朗大选后,落选一方利用手机短信、脸谱、推特,传播不满情绪并煽动反对大选结果,导致了长达两周的“伊朗推特革命”。
四、最为世人瞩目的是2011年初,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西亚北非国家先后爆发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和骚乱,引发战争和内乱。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政权先后被推翻,其他许多国家现在仍处于剧烈的政治、社会动荡之中。参与者绝大多数为社交媒体用户,他们用互联网新技术相互号召、联络,加强群体价值认同,统一运动步骤,聚合政治目标,释放出巨大的政治能量。如今,阿拉伯之春已经变成“阿拉伯之冬”,给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总的看,如果说“颜色革命”的初衷是其表面所说的,要建立民主、有效的政治制度,反对专制和腐败,并推动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那么“颜色革命”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所有爆发“颜色革命”的国家都变得政治更加混乱、民主更加无序、国家治理更加破碎、腐败更加严重、经济更加糟糕。几乎无一例外。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撰写专题报告,质疑“民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讲的是西方民主为何问题成堆,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也谈到通过“颜色革命”而获得所谓民主的国家问题重重。作者将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崛起列为主要原因。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不是民主出了问题,而是贴有西方标签的“民主”和“颜色革命”出了问题。因为它本来就动机不纯!当然,美国为维护世界霸权地位不会放弃“颜色革命”和其他维护与实现其战略利益的“民主”手段。
如果美国和西方推动“颜色革命”是另有目的,那么他们通过政权更迭,的确收获了地缘政治、战略安全和地缘经济的“胜利果实”,如在俄罗斯周边建立亲西方政权、在西亚北非推翻了西方不喜欢的利比亚政权等。
冷战结束后,美欧在战略上继续挤压俄罗斯,北约和欧盟东扩就是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具体体现。经过反复博弈,绝大多数原有东欧国家相继加入北约和欧盟,波罗的海三国突破俄罗斯设定的“红线”,随后也加入北约和欧盟。美欧还对前南斯拉夫进行深度干预,造成米洛舍维奇政权倒台。这就是前苏联地区“颜色革命”的大背景。
“颜色革命”在多年的实践中对“被革命”国家的破坏性得以充分暴露,也已遭遇反弹和挫折。但乌克兰危机中美欧的攻势遭到俄罗斯强力反制,而美欧却没有“接招”的能力尚属首次。这次危机至少说明一点,即冷战后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攻城略地”的利器效用大打折扣。
普京深知美在独联体搞“颜色革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清君侧”之后最终是想在俄罗斯实现“颜色革命”。从2011、2012年俄罗斯国家杜马和总统选举情况看,美国确实下大力气支持普京的反对派。所以普京再次担任总统后就决定停止美国际开发署在俄活动,并加强对俄境内外国非政府组织的管控。接着普京倡议建立“欧亚经济联盟”,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拓展俄战略空间。美俄在独联体的争夺不会停息,只会因乌克兰危机而展开更激烈的博弈。
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发展中大国走自己道路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模式”,理论是被总结为“北京共识”,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模式”的失败形成强烈反差。世界为之惊叹,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
仅举一例。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挑战是消除贫困。据联合国统计,全球80%左右的贫困是中国近三十年消除的,巴西、印度、南非、埃及等发展中大国加起来消除贫困的成绩也没有中国大。
中国的成功说到底是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成功。只要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这一点不难看到。我们自己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更要用充分的自信。
其实,凭着中国的体量、实力和制度优势,西方不敢直接在中国搞“颜色革命”,但是他们对中国的渗透和间接影响却无处不在。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或注册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就有3100个,还有许多以各种名义没有注册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地下教会”组织。不少以关心基层弱势群体和扶贫为由,已经把触角深入到中国的基层和乡村。
中国还是新媒体发展最快的国家。截至2014年初,中国有移动电话用户12.2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8.45亿。这些数字逐日、逐月在更新,增长速度惊人。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真正进入了“移动网民时代”。而且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境外媒体聚焦中国。每年有5000--6000名境外记者来华采访,但他们大多对中国了解不多。
在一个各国相互开放程度益增、西方国家抓住意识形态不放、新媒体已经打破传统疆界的世界里,如何利用、管理好新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使之成为社会的正能量,防止“颜色革命”的渗透和发生是不少国家面临的新挑战。中国也不例外。在这方面,俄罗斯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篇5:《法国革命论》及其启示
[摘要] 柏克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法国革命论》是他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写于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柏克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政体的角度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在对其批判中坚持的审慎节制的原则对待理性、传统和自由,反对形而上学哲学的抽象权利观,展现了其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想。本文就此进行论述,并力求探讨其现代启示。
[关键词] 《法国革命论》;柏克;传统;自由
[中图分类号] K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6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32
[本刊网址] http://hbxh.net
埃德蒙・柏克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保守主义理论的先驱。他一生崇尚传统,追求所谓的“高贵自由”,这在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大革命将政治共同体瓦解为“一个反社会的、反文明的、互不联系的基本原则的混乱物”,这是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整体评价。
《法国革命论》是柏克对法国一位朋友的回信。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极端的暴力形式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君主制、贵族等级制以及宗教被摧毁,人民私有财产得不到保障,割断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旧的观念被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代替。柏克在书中便是从这几点出发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一、对启蒙抽象哲学的批判
在公民社会形成之前,人们处在自然法则之中,享有天然的权利,它是天赋的、不可转让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当人们面对生存障碍并且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便会重新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来保障生命安全和财产私有,即订立契约。从自然状态到公民社会的过渡,人们让出了一部分权利。作为“约定的产儿”,“没有人应该是其自身案件的审判官”。然而,政府也不是根据理性的假设创造出来的,“乃是人类的智慧为了人类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设计”。当人们进入公民社会就要放弃一部分权利让渡给一个中立的实体,即政府。当个人需求上升为群体需求时,对个体需求的控制和约束就是决定集体行动的规则。所以,“人们有权使这些需求应该由这种智慧未提供。”
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主张一种自然人性论,设定了一种先于社会状态的自然人,高扬自然人的个体的从而是普遍的欲望和实现这种欲望的经验和理性能力。他们用这种自然人性来论证个人的天赋权利、批判现存社会政治秩序。”柏克则强调“人赋人权”,是基于社会历史条件,不断衍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具体的权利。认为自由是基于约定俗成上的不平等,然这种不平等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才能,德行的不平等。也就是法国制度体系中的等级制度。
柏克继承了休谟的怀疑论为其哲学基础,认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理论家们提出的抽象理论是无法得到实践的经验去验证的。柏克对人的理性的厌恶更多地表现在对一群人的理性不抱好感。仅仅用理性便能创造出一种简单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柏克认为这是一种很疯狂极端的行为。他尊崇历史传统和制度变革的延续性,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是理性的个人,即便是理性的精英们也无法去撼动的。所以,柏克认为法国大革命对传统的遗弃和对秩序的摧毁是“理性误用”的结果。
二、尊重传统的连续性
传统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俗,是人类最宝贵的遗产,人们应该倍加呵护和珍惜的,传统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温情的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所传承下来的共同约定的风俗、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法律无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所以柏克认为18世纪的法国政体的合法性是不容怀疑的,那些自命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政体的革命家们是多么的糊涂和可悲,他们无疑是在破坏承载了多少代人所尊崇的传统。柏克认为传统是一切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合法性基础。人在社会状态中所拥有的权利是传统所赋予的。
“对传统的倚重并不排斥对变革的诉求。‘传统’与‘变革’并非是政治实践中难以解决的悖论”。柏克并不反对在原有的社会体系内进行适度的变革以适应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变,达到制度优化。但他极其强烈的反对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柏克极力推崇向英国这样柔性的改革所产生的“柔性的宪法”,因为它保留了最美好的善以及世代传承的悠久历史所沉淀的文明。传统的核心是道德,而道德又是其法律的基础,是权利合法性的来源,因为传统中蕴含着对权力的制约。柏克甚至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贪婪、可鄙、狡诈的,他把人们应该倍加珍惜的传统全部摧毁了,使得各种利益矛盾再也无法调和,甚至认为这种毁灭性将会导致专制主义的出现。
柏克认为王位的世袭是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基础。在《法国革命论》中柏克驳斥了政治神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根据英国革命的原则,人民已经获得了三项基本权利,即‘选择我们自己的统治者”;“因其行为不端而废黜他们”;“为我们自己建立一个政府”。《权利宣言》中的原则是一种按世系的继承,这种继承对国家的和平和稳定是必要的。然而政治神学家却从国王威廉世袭继承这个个例中得出普遍准则是与法理学的原则相悖的。柏克谈到,在英国,“他们把他们王位的合法世袭继承制,看作是他们的正确而不是他们的错误,是一种利而不是一种弊,是他们自由的一种保证而不是受奴役的一个标志。他们把他们国家目前所存在的那样的结构,看作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的;并且他们把不受干扰的王位继承制设想为是对我们宪法所有其余部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的一种保证。”那么“选择我们自己的统治者”就会变成一种选举制,甚至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在柏克认为,王位世袭是通过固定的继承法来实现的。它是与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息息相关的。如果人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国王,那么宪法也不会再保持稳定的状态,随之国家也就无法保全自身。因行为不端而废黜国王这一理论在柏克认为也尽显得荒谬。所谓的神学家们声称国王要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仆人,在柏克看来这是一种无聊的闲谈。“国王在一种意义上无疑是人民的仆人,因为他们的权力除了以普遍的利益为目的而外,就没有任何其他合理的目的;但是要说他们哪一点在通常的意义上(至少就我们的宪法而言)就像是仆人一样,那就不真确了。”就大不列颠国王而言,所有其他的人对其有合法服从的义务,只是法律所赋予的。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维护古老的法律自由,保障古老的政府体制,柏克认为这是一份得自我们祖先的遗产,而在《法国革命论》一书中也论证了《大宪章》和《权利宣言》并没有提及“有权利组成自己的政府”。
三、有秩序才有自由
1640年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虽有**,但整个社会的秩序没有动摇,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定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社会也在原有的秩序基础上,以缓慢的进程在改变调整。而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接连而来的**,帝制和共和轮番上台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框架全部摧毁。“法国革命期间盛行着的这种同旧制度彻底决裂、实现法兰西民族更生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构成法国革命者政治、法律行为方式的逻辑基础。”
“自由不是对我们美德的奖赏,也不是我们勤奋所得,而是我们的继承物,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柏克认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予的自然权利,它与秩序紧密相连,有秩序才有自由,没有秩序,自由则从谈起。抛弃文化传统,不正视历史,缺乏美德和教养的自由是愚蠢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柏克强调的是一种具体的自由,非抽象的自由。“是不是因为抽象的自由可以列为人类的福祉,我就可以认真地对一个疯子逃出了他那监禁室的防护性约束和保护性的黑暗,而祝贺他恢复了享受光明和自由呢?”人是社会中的人,他人或自身利益的实现限定了社会中人的自由程度,所以自由不是孤立的、形而上学的自由。柏克批判启蒙哲学所带来的理性的滥用会引发人的一种潜在的兽性,这会导致人性的放纵和政府的混乱无序,所以,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并且是与权威相互制约的。尤其是自由在转换为权利时,要审慎与节制。
革命者们摧毁了贵族等级制,建立一种平等的代议制是遭到柏克的强烈的反对的。他认为社会不可能是完全的平等的,在不同财产权分配下所形成的贵族等级制,是安定社会的保障。因为,他认为贵族和宗教作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中介能够防止专断权力的出现,是对人民行使权利的保障。可是法国大革命却摧毁了这一秩序。
但在经济方面,他是与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是一致的,认为政府不应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自由是不应该被约束的。
四、《法国革命论》政治思想的启示
柏克《法国革命论》中的政治思想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基于保守主义思想倾向而展开的,但其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对权利与权力的分析,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反对抽象,强调具体。启蒙思想家的弱点在于对理性的崇尚和信任,主张与传统彻底决裂,他们认为理性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而柏克反对抽象的理论和抽象的普遍真理,强调从具体实际出发。其实在生活领域当中,理性是具有破坏性的。科技在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方面,却也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所具备的道德必须依赖于政治制度。所以在治国理政当中,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本国历史,当下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审慎节制,尊重传统。柏克一直坚持审慎的思想,合理把握“度”的概念。传统的核心是道德,所以柏克的政治思想“把以道德原则为精神实质的上帝的自然法置于审慎的政治理性之上”。柏克并不是反对理性,他是反对脱离历史的在人脑中产生的一种理性,所以他主张审慎节制作为一种美德和首要的政治原则。柏克也同样认为革命应该是人们最后的权利,应该审慎的使用这种权利。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的所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以及现存政治体制的总和。不管是法律还是政治体制都是祖先从经验当中积累起来的,是集结了世世代代人的智慧。传统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当今社会,对待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应坚持审慎和节制的基本原则。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
篇6: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中国以及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众多经验也对中国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启示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以生产技术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依附于土地耕种生产方式的农民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开始壮大起来,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生产方式,这样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资产阶级表现出极强的进取精神,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那么,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又能得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呢。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技,广泛吸收并采用新技术、新发明,才能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以后的事实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其二,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自由劳动力较多,创新人员较多,由此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多,但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同时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其三,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道路。另外调整人口政策也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其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30多年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这是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因此,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有以下四点: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三)、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篇8:科技革命与人工肾的发展
科技革命改变着地球和人类社会的面貌, 又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现代科技革命是以现代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地学和天文学、系统科学为重点的全面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现代军工技术为重点的全面的新技术革命。从时间进程看, 凡20世纪出现的科技革命事件和新科技应用事件, 都属于现代科技革命。大致分前40年和后50年两大阶段。前40年兴起以物理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 是19世纪后期兴起的电气革命和内燃机革命的继续扩展, 同时兴起现代材料技术革命、军工技术革命和电信影视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形成超大系统高新技术群和产业群, 同时与新科学革命紧密结合, 新科学革命是一个科学革命群体, 它包括物理学革命、系统科学革命和天文地学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神通广大, 人类所及的各种领域, 无不深深打上现代科技革命的烙印, 因而现代科技革命在各种领域都表现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现代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着自然、社会和人类的面貌, 给人类带来空前伟大的现代新文明, 泽被后世已进入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时代。可以说, 现代科技与现代人类已开始进入水乳交融的境界。医学科学领域也不例外, 纵观人工肾的发展简史, 我们可以从中深深体会到现代科技革命的地位和作用[1]。
2 人工肾的发生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它的发展水平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一个学科的发明与创造、理论创新同时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肾的发明亦是如此。人工肾 (即血液透析机) 是代偿人体肾脏功能, 清除代谢废物的机器。其工作的原理是透析和超滤。透析是指溶质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超滤是指液体在压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通过人工肾, 得以清除代谢废物和潴留的水分, 保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它的发明开创了尿毒症治疗的新纪元。然而, 正是尿毒症患者的痛苦与高的死亡率, 催生了这项的发明。它的改进与完善并非坦途, 失败与成功交织其间, 人工肾的发展与应用材料、机械制造、材料力学、生物力学、电子学、工程技术学密不可分。因此, 作为现代科技革命内容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极大地推动着人工肾技术和的进展。现代科技革命既促进人工肾发展, 又对之提出新课题。这些新课题既是为人工肾提出, 却又要靠相关科技领域研究的深化来解决。人工肾的发展要以材料学、工艺学、机械制造学、生物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等学科为基础。可以认为, 提出问题在人工肾本身, 解决问题却在其之外。这一辩证关系启发我们要学习现代科技革命理论, 熟悉相关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开拓视野, 拓展思路, 提高自己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自觉性。
3 人工肾的发明
苏格兰生化学家Thomas Graham在1854年首次引入了"透析"的概念后, 直到191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三位美国药理学家John Abel, Rowntree and Turner在荷兰的赫罗那在生理学会议期间, 公布了他们通过长期的试验用火胶棉膜做成管状透析装置, 将用水蛭素抗凝的动物血抽出, 流经置于盐溶液中多孔的管状透析装置, 然后输回动物体内[2], 这是人工肾的雏形。此后他们又提出血浆转换术的方法。
在1924-1928年间, 德国科学家Georg Haas首次将血液透析疗法用于患有急性肾衰的病人, 但由于治疗时间过短而未取得明显的疗效。
1939年荷兰医生Willem J.Kolff开始了发明人工肾的工作。他用肝素代替了有高度抗原性的水蛭素, 用薄的赛璐玢膜代替了火胶棉膜。在荷兰Kampen, 发明了"转鼓式血透机"。
1944年在工业家Mr.H.Th.J.Berk的帮助下, Kolff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临床的人工肾, 并治疗了16例急性肾衰的病人[3]。
4 人工肾的改进
1950年Kolff来到美国波斯顿与George Thorn合作, 完成了以单纯管型与多绕管型为特征的Kolff-Brigham人工肾的制作, 从而为首例肾移植铺平了道路。Kolff在犹他州Steve Jacobsen实验室与Todd Johnson, David Knutti共同发明了佩带式人工肾 (WAK) .获得FDA的销售许可, 获准进入商业化生产。佩带式人工肾 (WAK) 使得肾病的病人能独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更好地调整, 变得快乐。此后又发明了洗涤肾和"windthemyourself"肾, 并致力于降低透析费用, 使慢性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移植变得容易, 使得血浆蛋白的分离率得以很大地提高[4]。这时人工肾虽然解决了急性肾衰的治疗问题, 但由于技术的原因对慢性肾衰却无能为力。
1960年,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Belding H.Scribner用聚氯乙烯管缝合在病人的血管中, 然后与人工肾相联, 治疗结束, 与用防止粘连的材料特氟隆制作U型装置相联, 即"斯克里勃纳分流术", 避免了反复切开病人的血管, 较好地解决了循环路径的问题, 解决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治疗问题, 从而极大地延长了它们的生命。因此, 他与Willem J.Kolff共享2002年度的美国工程大奖拉斯奖。
在60年代初, 根据"中分子物质"的学说, 发明了平板型 (Kiil型) 与多层平板型的人工肾。1964年Richard D.Stewart在密歇根大学, 根据反向渗透和水的滤过的原理, 制作了由1000个纤维组成实验性的人工肾, 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实验。1967年他在DOW化学公司科学家的支持下, 用11000个圆柱形毛细管束组成的中空纤维透析器, 成功地进行了临床实验。基于Stewart设计理念的人工肾仍然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同年Seattle与A.L.Babb改进了比例泵系统, 发明了自动家用的人工肾。
1966年美国医生Brescia和Cimino针对Scribner外瘘易致栓堵和感染的缺点, 直接把桡动脉和邻近的一条静脉进行吻合, 建成皮下动静脉瘘管。内瘘的建立是透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Kolff于1968年发明了家用型肾透析仪, 以降低长期透析的费用。在环孢素A的帮助下, 使得血浆蛋白的膜分离率明显的提高, 从而使肾移植更容易、使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长期的透析成为可能[5]。
5 人工肾的完善
70年代, 人工肾向中空纤维化, 小型化、家庭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 出现了血透、血滤相结合的复合疗法。Dr.U.R.Shettigar发明了串联透析器, 将不同的滤过膜装在同一个透析器中以清除不同分子量的毒素, 使得无用的球蛋白与有用的白蛋白得以分离, 并取得了更好的效果[6]。
1976年Burton创造了血液滤过技术, 并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实验评估。1977年Kramer在德国的Gottingen发明了持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技术 (CAVH) 以减少了透析液和溶质的消耗, 保证重症监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它在高代谢条件下对肾毒素移出的极限和复杂的动脉路径的缺现, 促使透析的扩散原则的与超滤的对流原则的有机结合的静-静脉泵技术 (CVVH) 的产生, 使人工肾对重症的急性肾衰的治疗更为有效[7]。
6 科学发明与技术革命对人工肾的影响
理论的发展在于实践, 没有生产和科学实践就没有各种理论的发展, 从富来明发明二极管到出现晶体管用了40年的时间, 由于工程计算与科学实验的需要, 人们用"图灵机"伟大构想与理论,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顽强努力, 美国科学家冯·依偌曼的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科学史上的大飞越, 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革自然的新起点, 反应出人们从"无知"到"有知"进而用"有知"改革世界的发展规律。随着人工肾的发展, 迫切需要计算机的介入, 于是人们对计算机人工智能进行深入研究, 研制出了适于人工肾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八十年代以后,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的单板机与人工肾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使人工肾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肾发展为集电子、声光、精密机械、自动化控制、流体力学、化学多学科成果为一体的产品。实现了从平板式向压力式、压力超滤式向容量超滤式、容量超滤式向系统控制式的飞跃。
物理学、电子学、数学的新成就对光谱分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40年代中期电子学中光电倍增管的出现, 促进了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及可见光谱等一系列光谱分析的发。5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 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开始兴起。60年代等离子体、傅立叶变换、激光技术的引入, 出现了电杆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激光光谱等一系列光谱分析技术。70年代检测单个原子的激光共振电离光谱的出现, 使光谱分析的灵敏度达到了极限。80年代迅速崛起的等离子体质谱成为最理想的多元素分析方法。发光分析, 光导纤维化学传感器等新成就亦是分析化学在80年代的重大发展。
60年代离子选择性电极及酶电极相继问世。70年代发展了不限于酶体系的各种生物传感器。微电极伏安技术发展了电分析化学研究的时空范围"适应了生物分析及生命科学的需要。80年代发展的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 色谱电化学使电分析化学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实现了新功能电极体系的分子设计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着电分析化学的发展。
由微机控制的自动分析仪器的大量涌现。过去只能用模拟电路方式实现的仪器功能"现在可以借助数字模拟以更优的信噪比实现, 各种多元校正算法软件、数据库、检索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等, 构成新一代分析仪器的特征组件。人工肾有了根据患者体液环境进行及时修正, 调整的可能性, 避免了抽血检查的繁琐过程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压力超滤式由中空纤维透析器发展而来, 包括由血泵、肝素泵、动静脉压力计、气泡探测器组成的体外循环通路;由比例泵、流量仪、温度控制、漏电控制、电导度计等组成的透析液通路;血透机故障、自动切断血泵、透析液旁路、声光报警组成的逻辑控制电路三部分组成。它的致命缺点是超滤不准确, 最大误差为50%。容量超滤式血透机是在压力超滤式血透机的基础上增加脱水量控制装置, 以容量出入之差来确定超滤量, 有的机型还采用流量光检测技术实现定容量超滤, 使脱水误差控制在5%以下。同时, 还增设了碳酸氢盐透析方式以维持酸碱平衡。系统控制式人工肾机以透析液吸入泵的方式取代了比例泵混合方式,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使机器的流量幅度、精度和安全性都有较大提高, 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7 新技术的使用在人工肾的发展与演化中的作用
在人工肾研究中, 新的科学技术特征的迅速改变, 使人们难以跟上他的步伐。人们利用一切现有的技术手段对新的技术进行评估。公开的评论与专业学会的指导有助于改进的持续肾替代治疗技术推广。新的技术使得对流与扩散两种清除溶质的方法的有机地结合, 并有多种的抗凝途径, 使得它比老方法更优越, 更能快速地适应患者的行为变化。信息时代有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获得信息的方式、正确的诊断方式和数据库建设是使人们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判断和证明新的技术带来的利弊手段。不断的技术的变化使透析治疗方式得以改良, 并适用于不同患者的持续治疗的需要。随着有着友好操作介面的, 新的机器的血泵和电路设计的完善, 有着宽泛指标膜的特性的改进的生物人工肾将会出现[8]。
90年代初, 可移植混合型的生物人工肾已具雏型, 已在小鼠体内进行了可移植的肠-血液滤器混合肾的实验。模拟的尿血浆激肽和其盐的水平成为混合肾功能的一个指标, 当然, 它的发明到临床应用还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
今天的人工肾已有了很大的改进, 再生纤维素膜、改良的纤维素膜、合成聚合物膜等透析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材料的选用, 自动监护装置和科学的透析液配方的采用, 使透析变得更安全、有效。
8 人工肾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休姆博士从1989年开始进行了生物人工肾的研究。生物人工肾是由生物人工血滤器和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 (RAD) 两部分组成的, 前者使用人工生物膜包裹具有活性的内皮细胞, 使移植细胞逃避宿主的排异, 用转基因技术合成、分泌多种肾源性物质;后者肾小管具有再生、分裂、分化、分泌的功能。因此生物人工肾具有肾小球的滤过、分泌和肾小管细胞的重吸收、内分泌和代谢的功能。并使仿生肾的使用成为可能。未来的人工肾将向着能植于体内的仿生肾发展, 使患者能摆脱费时费力, 冗长的血液透析[9]。
纵观人工肾的发明与完善, 其动因来源于医务工作者神圣的责任感;来源于无数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对人工肾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来源于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来源于新材料的运用。它的发明与完善, 使得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出现了革命性的改变, 挽救或延长了无数有用的生命, 同时还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重症肌无力肿瘤及烧伤的治疗新领域。
人们预言21世纪是真正的生命科学的世纪, 医学科学的发展将继续得益于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与数学最新理论的引进, 特别是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其圆满完成必将会促进医学科学走向新的高峰并推动着其他学科的发展。人类对许多顽疾的最终攻克将有望从基因水平找到答案。
摘要:目的用科学的发展观分析了人工肾发生与发展的艰难历程, 并展望了人工肾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方法本文系统回顾人工肾的发明、改进与完善的过程, 分析了科学发明与技术革命对人工肾发展的影响;结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以新材料的发明与发现、新技术使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在人工肾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革命,人工肾,发展史
参考文献
[1]刘端直, 主编.现代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1-2.
[2]Abel JJ, Rowntree LG, Turner BB.On the removal of diffusible sub-stances from the circulating blood of living animals by dialysis.J Phar-macol Exp Ther, 1913, 5:275.
[3]Kolff WJ, Berk HThJ, Ter Welle M, Van Der Ley AJW, Van Dyk EC, Noordwijk J.The artificial kidney:A dialyzer with a great area.Acta Med Scand, 1944, 117:120.
[4]Kolff WJ, Jacobsen S, Stephen RL, Rose D.Towards a wearable kid-ney.Kidney Int10S:300, 1976.escia MJ.Chronic hemodialysis using venipuncture and a surgically created arteriovenous fistula.J Am Soc Nephrol.1999Jan;10 (1) :193-199.
[5]Khastagi B, Erben J, Shimizu A, Rose F, Nose Y, Van Dura D, Kolff WJ.The fourcoil artificial kidney for home dialysis.Trans Am Soc Artif Intern Organs, 1967, 13:14.
[6]Shettigar UR, Mann H, Gressner A.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albu-min in relation to globulins in plasma.Artif Organs, 1982, 6:163.
[7]Burchardi H.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echniques.Kidney Int Suppl, 1998y;66:S120-4.
[8]Baldwin I.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Keeping pace withchanges in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Blood Purif, 2002, 20 (3) :269-74.
相关文章:
学校开展科普教育的措施及启示——兼谈我校科技特色的打造与发展02-04
科技强国对我们的启示02-04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征稿启示02-04
码流解析02-04
中外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的比较与启示02-04
唐代科技教育及其启示02-04
我与档案一起成长02-04
易地搬迁02-04
年培训 工作年度工作总结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