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关键词: 结构 生物体 生物 学生

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通用8篇)

篇1: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必修①《分子与细胞》教学案

【课 题】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3课时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二)【本节聚焦】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分泌蛋白是指在 合成,但是分泌到 起作用的蛋白质。此过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分析各细胞器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中所起的作用:

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 2.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

(双层膜:,单层膜:,,)这些膜的 和 很相似,在 和 紧密联系。3.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① ; ② ;③ ; 【合作探究】

1.屏幕显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设计如下问题:(1).细胞内有哪些细胞器?各有什么功能?(2).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什么?(3).核糖体有哪几种存在形式?引导思考这两种类型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有何不同呢? 引出分泌蛋白的概念,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阅读资料分析: 回答课本问题

2.这些细胞器为什么在功能上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这是由它们的结构决定的.屏幕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设计下列问题:(1).具有单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哪些?(2).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哪些?(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怎样的? 结构如何? 引出生物膜系统的概念.3.这些生物膜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呢? 结合图3-9 分析内质网与细胞膜、核膜直接联系.通过刚才对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学习中可见,各细胞器膜之间以及与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囊泡“以“出芽”,“突起”等形式相互融合。表现为生物膜之间的间接联系。最后分析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规律总结】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分析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实例,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3、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典题讨论】

1.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A.扩展细胞内膜,有利于酶的附着 B.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C.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D.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精析]题中所阐述的结构特点分析,表达的是内质网重要的功能之一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例如细胞内合成的胰岛素、抗体、血浆蛋白、各种消化酶等各种分泌蛋白,就是从这些膜构成的管道内通过,运输到高尔基体,经加工包装后再分泌到细胞外。[答案] B 2.体现各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以“出芽”方式进行的是()

A.核膜和内质网膜 B.内质网膜和细胞膜 C.细胞膜和高尔基体膜 D.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精析] 本题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种方式;②内质网膜与核膜和细胞膜可直接相连,能直接相互转变而成,不需小泡作中介;③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之间不直接相连,需要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小泡.[答案] C 3.从某腺体的细胞中,提取出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放入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液中含有核糖体和内质网完成其功能所需的物质和条件。很快连续取样,并分离核糖体和内质网。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核糖体和内质网中的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放射性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大量积累,最可能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

(2)放射性氨基酸继在核糖体上积累之后,在内质网中也出现,且数量不断增多,最可能的解释是___。(3)实验中,培养液相当于细胞中的_________。

解析: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分析:在细胞内,游离的氨基酸应先进入核糖体,在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被内质网运输。整个实验过程中,培养液相当于细胞质基质.答案:(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2)蛋白质进入内质网中(3)细胞质基质 【课堂巩固】

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分泌蛋白()A.抗体 B.血红蛋白 C.血浆蛋白 D.生长激素

2.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其运输的方向是()A.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C.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 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B.不同种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的生物膜之间的可以相互转变的

C.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内的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4.如图4-1-4所示为某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让该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放射性同位素将依次出现在图中的哪些部位(用图中号码表示)(2).图上方的黑圆点首先是附着在[ ] 上的 [ ] 合成的 类物质。(3).它是由[ ] 再加工后形成的。(4).该系列过程需要[ ] 提供动力。【课后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组成生物膜系统的生物膜是指()A、在结构上具有直接相连的生物膜 B、细胞内所有的生物膜 C、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D、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2.生物膜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相连的是()A.内质网膜与外层核膜

B.内质网膜与细胞膜 C.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

D.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 3.下列有关生物膜转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膜之间转化的前提条件

B.一种膜结构的膜成为另一种膜结构的一部分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C.任意两个膜结构之间的膜可以互相转变 D.囊泡成为具膜结构的一部分要靠膜融合 4.牛奶中含有乳球蛋白和酪蛋白等物质,在奶牛的形成过程中,与上述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有密切关系的细胞结构是()

A.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染色体 B.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 C.核糖体、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 D.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5.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 有毒重金属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A.自由扩散功能 B.流动性 C.主动运输功能 D.选择透过性 6.把胰腺细胞培养在含某种氨基酸(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中,最后测得细胞分...泌带有放射性的胰岛素。如果用仪器追踪上述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中心体 ④染色体 ⑤高尔基体 ⑥细胞膜 ⑦细胞核 A.①③④⑦⑥ B.⑥②⑤⑥ C.②③⑦④⑤ D.⑥②⑦④⑤ 二.多项选择题

7.若右图为小鼠某种淋巴细胞,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该细胞分泌的物质可能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抗体 B.图示物质运输、分泌过程与线粒体有关 C.图中可见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 D.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外

8.下列哪一项对于线粒体高效、有序完成其功能有意义()A.封闭双层膜结构,化学反应不受干扰 B.线粒体呈棒状 C.有内膜形成嵴,增大膜面积

D.含有许多有关的酶 三.简答题

9.下表是某种动物细胞内的几种膜结构的化学成分表,请据此回答:

(1)表中的膜在结构上具有直接联系的是_________,只有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才有直接联系的膜结构是______.(2)表中正常细胞膜物质含量的差别说明细胞膜具有的不同于其他膜的功能是_______.(3)癌细胞膜与正常细胞膜比较,膜的组成成分的差别是______,这样癌细胞膜与正常细胞膜在功能上的差别是______.10.科学工作者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起初,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如右图

(1)该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这是因为。

(2)若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将融合细胞置于0℃条件下保持40分钟,则融合细胞仍是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这说明。课堂巩固答案:

1.B 2.C 3.BCD 4.(1)④→⑤→③→②→①

(2)5 内质网 4 核糖体 蛋白质(3)3 高尔基体(4)6 线粒体 课后检测答案: 1.B 2.C 3.D 4.B 5.D 6.B 7.ABCD 8.ACD 9.(1)细胞膜和内质网膜 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2)识别和信息传递(3)糖 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减少

10.(1)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2)细胞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低温条件下,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受到抑制

篇2: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 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

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

展示材料③:戈特 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模型摆出来吧。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D.Robertson罗伯特森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篇3: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一、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更注重的是实验的结果, 目的是通过实验论证观点, 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学生只要深刻记忆实验结果或者进行简单操作就好, 根本不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推理和假设, 完全忽视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必须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 在自己亲自操作的过程中, 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 在学习“酶的实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时, 教师要先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第一步, 取两支干净的试管, 编上号1、2, 分别装上淀粉和蔗糖。第二步, 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淀粉酶溶液。第三步, 把试管下端浸在60度左右的温水中保温。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 在操作等待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猜测、思考, 然后提问:两个试管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由此可以看出酶的什么特性?看看结果是否验证了学生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检测。用斐林试剂检测产物的存在, 看看两个试管内的反应, 是否有砖红色沉淀, 如果有砖红色沉淀就说明———酶可以催化这个水解反应;如果没有沉淀就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学生通过这个实验, 既深刻认识到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而且又亲自参与实验的过程, 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习过程

首先, 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子与细胞模块具备自己的核心概念, 有着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比较紧密, 模块的整体性特别突出。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其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围绕学生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识习得过程, 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用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要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 做好课后总结与反思。教师要做善于教学的有心人, 坚持进行课后总结与反思, 分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查漏补缺, 寻找对策, 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只有拥有反思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三、教师加强讲解、总结,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重点问题

分子与细胞模块总共包括五部分内容: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学生不好理解的重难点问题, 需要教师加强讲解和总结, 教师要将这些不好理解、掌握的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总结, 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重难点问题。比如, 学习细胞增殖时, 教师应该说清楚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纺锤丝”“纺锤体”。纺锤丝是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丝状结构, 纺锤体是由纺锤丝或星射线构成的形态结构;“赤道板”“细胞板”。赤道板是细胞中央纺锤体中类似地球赤道位置的空间, 是非物质的, 细胞板是在赤道板位置后来出现的一种物质结构, 最终形成细胞壁;“体细胞”“子细胞”。生物体除生殖细胞外均为体细胞, 子细胞通常指原细胞分裂后形成的两个新的细胞。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仍为体细胞, 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生殖细胞。再比如教师可以巧用排列组合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核酸的多样性, 并通过习题进行具体的练习。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历年高考真题, 优化习题练习

练习是强化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一节内容后,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 以便确保学生强化知识的掌握。除了课本和辅导书上的习题外, 教师也可以选择以下两种习题。

(一) 历年的高考真题

做高考真题练习是一个比较好的练习方式。高考题是由命题专家在严密、科学的操作下完成的, 高考题不仅水平高, 而且反映了新课程的要求, 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考察。

比如, 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 (陕西卷) 选择题的第5题:“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无芒对有芒为显性, 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 F1自交, 播种所有的F2, 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 在F2植株开花前, 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 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 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这道题的答案是B。

解:设抗病基因为A, 感病为a, 无芒为B, 则有芒为b。依题意, 亲本为AABB和aabb, F1为AaBb, F2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 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bb、1/4AAbb、1/4aabb。剩下的植株套袋, 即让其自交, 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 (Aabb自交得1/4 aabb) +1/4 (aabb) =3/8。故选B。这道题的计算, 需要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概率结合应用, 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练习高考题, 对于减少学生习题的盲目性, 减轻学生的习题量是有帮助的。

(二) 利用网络资源精选习题

在网络上有大量的习题, 其中也不乏高质量的习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 去伪存真、去粗选精, 选择适合学生的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而且能够适应学生差异性的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 都能得到锻炼、发展, 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充分发挥了习题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波.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0 (9) .

[2]高贞富.高一生物教材《分子与细胞》教学反思.教师教育科研, 2009 (6) .

篇4: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一、改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材

当今社会,被琳琅满目的科学产物充斥着,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而高中生物中的“分子与细胞”板块,是能够产生很多科学成果的教学板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应改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看做首要教学任务。科学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揭露研究对象的本质,还能启发学生发现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这种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且对学生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分子与细胞”中的理论知识较多,且较为深奥、枯燥,这让学生理解、记忆时无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学生的头脑中只会形成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并且缺少学习兴趣,这十分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众所周知,教材是承载知识的媒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介质。因此,教师在教学“分子与细胞”时一定要考虑生物界发生的变化与成就,灵活运用教材与教学辅助设备,使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让学生的思维与当今社会接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从《蜘蛛侠》《普罗米修斯》等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中,剪辑一些有关“分子与细胞”的电影片断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生物知识和现代科学相连接,充分发挥生物知识的实效性。

二、优化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高中生物教师除了要准确把握教材与参考资料之外,还应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融会贯通,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与接收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这个板块包括“细胞内膜系统”和“细胞的骨架与运动”两部分。狭义的细胞内膜系统指的是细胞核、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广义的细胞内膜系统还包括叶绿体、细胞核、氧化物酶体等一切细胞器膜,然而这些结构与功能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它们的膜结构能有条件地转换,还能经蛋白质合成将以上内容串联,形成核糖体。这样的目的是通过蛋白质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大结构连接在一起。对于分支明确、种类庞大的高中生物来说,教师优化知识结构,将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三、改进授课方式,建立考核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晦涩、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展示,让生物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不要使用浮夸的教学手段,否则会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更难懂。

高中生物对“分子与细胞”的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但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逐渐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建立考核机制时,教师可以尝试布置课题开卷考试。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类型和结构”时,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较抽象,教师可以建立开放性的考核机制。如在寒暑假作业中,为学生布置课题考试,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研究问题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布置开卷考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教学目标,选取综合性试题,同时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扩展性试题,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或通过思考获得答案。这两种开放式的考核机制,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度,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对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对这部分板块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使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科研相结合,同时建立正确的考核机制,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使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篇5: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知识点分析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9、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0、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 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11、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12、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4、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篇6: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组成细胞的元素。2.举例说出细胞中无机分子的功能。

3.通过“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文信息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4.通过利用网络或期刊等媒体收集细胞中某些微量元素和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的继续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搜集生物学信息的方法。

5.通过学习细胞中原子和分子组成,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认同生命的物质性。6.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地壳的组成元素比较,认识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2.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苏教版,必修1,生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一个蝌蚪的过程教师结合上述情境指出,蝌蚪和绝大多数生物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之所以能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与细胞的化学组成有密切关系,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首先从组成细胞中的元素开始。推进新课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板书)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呈现农民在玉米田间劳动情景。

师:人和玉米分别含有哪些元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人和玉米所含物质、生长所需营养等角度去分析判断)。生甲:人和玉米都含有H、O,因为两者都含有水。生乙:都含有C、O,因为两者都进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生丙:都含有N,因为玉米生长需消耗大量尿素等化肥,人吃玉米。„„

(教师应注意组织好学生讨论,科学合理的说法都应积极肯定)

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和玉米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的对比表投影片)

师:从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的对比表可得到什么结论? 生:(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

(2)在相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师:人和玉米的化学元素组成中,实际上除了表中所列9种元素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多种(出示地壳和生物细胞元素组成比较表)。师:从地壳和生物细胞元素组成比较表中可以说明什么?

生: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表2-1一项关于“硒与克山病相关性”研究的记录表。师: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疼痛特征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发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故名克山病该病病因至今不明,经过几代人大量研究,目前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到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及生物病因两大方面。

师:(1)从表中可得到什么结论?(2)硒在无机自然界是否存在?

生:(1)表中数据说明人体缺硒与克山病有明显关系。(2)硒是无机自然界中所含有的一种化学元素。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 教师提出阅读提纲:

(1)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占多少?

(2)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3)水和无机盐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什么生理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P9~P10思考、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1)水分占细胞总质量的60%~90%,无机盐约占细胞总质量的1.5%。(2)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无机盐常以离子形式存在。(3)水的生理功能有:水是良好溶剂,运输作用,参与细胞内代谢作用,提供生化反应环境,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无机盐的作用:细胞组成成分;参与细胞各种生命活动。课堂小结 提出讨论问题:

(1)水黾为什么没有下沉?(2)水面张力如何产生?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

(1)水黾依靠水面张力而在水面自由运动不下沉。(2)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使水面张力增强。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结合的过程。师:举例说明生物体因哪种无机盐过多或缺少而产生什么病症? 生甲:缺钙引起抽搐、软骨病。生乙: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生丙:缺铁引起缺铁性贫血。

生丁: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

课堂小结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在考试中要求较低,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讨论、分析、总结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课后习题

1.合成核苷酸和三磷酸腺苷分子所必需的无机盐是()

A.铁盐

B.磷酸盐 C.钙盐

D.硫酸盐 解析:两者均含有磷酸盐。答案:B 2.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A.化学元素

B.化合物 C.水

D.蛋白质 解析: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必须有大量的物质来供给,这些物质包含广泛,需各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才能满足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答案:B 3.下列属于结合水的是()A.血液中的水 B.细胞液中的水 C.干细胞种子中的水 D.蒸腾作用散失的水

解析:只有C中的水不具有流动性,其余3个均具有流动性特点。答案:C 4.抽搐是由于肌肉收缩造成的,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无机盐是()A.钙盐

B.铁盐 C.锌盐

D.铜盐 解析:肌肉抽搐是由于缺钙引起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过高,从而引起抽搐。答案:A 5.占原生质总量95%的元素是()A.C、H、O、N、P、S、K、Na、Cl、Fe、Ca、Mg B.Cu、Co、I、Mn C.C、H、O、N、P D.C、H、O、N、P、S 解析: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共占原生质总量的97%。答案:D 6.下列元素中属于生物体所必需的是()A.C、N

B.Mg C.Fe

D.以上三项都是

解析: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其中C、N、Mg为大量元素,Fe属于微量元素。答案:D 7.生物体内含量极少的化学元素有()

A.Fe、Mn、Zn、Mg

B.Zn、Cu、Mn、Ca C.Zn、Cu、B、Fe

D.Mg、Mn、Cu、Mo 解析: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Cu、Mo、Cl、Ni。答案:C 8.对生物大分子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化学元素是()

A.C

B.H

C.O

D.N 解析:碳元素是组成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元素。答案:A 9.下列不是生物体大量元素的是()

A.C

B.N

C.Mg

D.Cu 解析: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答案:D

板书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篇7: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牡蛎低分子活性肽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以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分离提取出的牡蛎天然低分子活性多肽(BPO-L,Bioactive Peptides of Oyster in Peak L)为效应物,观察研究BPO-L对人肺腺癌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光镜观察显示经0.1 mg/mL BPO-L处理后的A549细胞体积增大,趋于扁平铺展状态,细胞核质比例变小,核仁数量减少.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经0.1 mg/mL BPO-L处理后的A549细胞核形态较规则,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质内线粒体数量增多,结构较为一致,高尔基体呈较为典型发达状态,并出现粗面内质网增多和多聚核糖体减少等变化.结果表明,BPO-L能有效改变人肺腺癌细胞的`恶性形态与超微结构特征,对肺癌细胞具有一定的诱导分化作用.

作 者:梁盈 黄大川 石松林 李祺福 LIANG Ying HUANG Da-chuan SHI Song-lin LI Qi-fu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00645(z1)分类号:Q247 Q28关键词:牡蛎 低分子活性肽 肺癌细胞 细胞形态 超微结构

篇8:分子与细胞教学计划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几个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制作的生物结构模型案例。

一、氨基酸与核苷酸分子结构模型

1. 材料与用具

彩色折纸、圆形滤纸片、黑色卡纸一张、磁铁、记号笔、剪刀、双面胶、刻度尺。

2. 材料的处理

将彩色折纸裁剪成长8cm、宽5cm的长方形和两种颜色的五边形 (边长为5cm) ;将黑色卡纸剪成长5cm、宽1cm的小纸条若干;用双面胶将磁铁贴在这些纸片的背面备用。

3. 制作方法

(1) 氨基酸分子通式。 用记号笔在圆形滤纸片上画上字母“C”代表氨基酸的中心碳原子, 另选择长方形的彩色纸片四张, 用黑色记号笔分别标记上“-H”“-NH2”“-COOH”和“-R”, 用双面胶将这四种长方形彩纸贴在圆形滤纸片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即可, 如图1:

(2) 核苷酸分子模型。两种颜色的五边形分别代表“脱氧核糖”与“核糖”;用记号笔在五种颜色的长方形纸片上分别写上字母A、G、C、T、U代表五种碱基, 在圆形滤纸片上写上字母“P”代表磷酸基, 用双面胶将磁铁贴在这些纸片的背面。在磁性黑板上用上述材料拼出核苷酸分子的模型, 如图2 和图3 所示。

4. 教具特点

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 还没有有机化学知识的铺垫, 对于“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的相关内容无法理解, 学得异常艰难。本套教具不仅教师可以用来演示使用, 也可以分发给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制作, 让他们对这些有机小分子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也能增加学生对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结构的理解

二、自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动态模型

1. 材料与用具

普通家用棉签数支、长约50cm的棉线2 段。

2. 制作方法

将棉签等距固定在棉线上即可。

3. 教具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如图4 和图5。

4. 教具特点

本教具制作材料常见易得, 方法简单, 成本低, 能让学生直接体验到DNA分子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巧妙模拟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1. 材料与用具

白色吹塑板, 黑色记号笔与红色记号笔各一支, 彩色的水晶贴, 黄色和红色打印纸各一张, 双面胶、剪刀、美工刀、直尺。

2. 材料的处理

将白色吹塑板剪裁成60cm×60cm的大板一张, 再将白色吹塑板贴上黄色彩纸后剪裁5cm左右的“U”形小块2个备用;用双面胶将红色打印纸贴在吹塑板上并剪出闪电的形状, 在“闪电”背面用双面胶贴好备用;用黑色的记号笔在大吹塑板上画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并预留出载体蛋白的空白位置。

3. 教具演示方法

(1) 自由扩散。用相对较小的水晶彩贴模拟O2分子进入细胞的过程, 将水晶彩贴分别贴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注意膜外的水晶彩贴数目多于膜内

(2) 协助扩散。用另一种颜色、颗粒相对较大的水晶彩贴模拟葡萄糖分子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的过程, 选择一个做好的“U”形板, 在其上贴一个“葡萄糖分子”代表载体蛋白的转运, 在“U”形板的背面贴上双面胶;用另一个“U”形板代表转运某种离子的载体蛋白, 在其上贴一个相应的水晶彩贴, 即可模拟协助扩散的动态运输过程。如图7。

(3) 主动运输。在“协助扩散”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小肠上皮细胞主动吸收葡萄糖的过程, 注意膜外侧的水晶彩贴数目少于膜内侧的。在演示过程中, 要附上闪电符号代表转运过程使用的“能量ATP”。如图8。

4. 教具特点

由于彩色水晶贴的颗粒在白色吹塑板上是可以反复粘贴的, 所以在一个底板上可以完成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全过程, 直观明了, 让人印象深刻。

四、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模拟

1. 材料与用具

彩色卡纸、薄磁板 (磁性不要太强) 、棉线、手工缝衣针。

2. 材料的处理

选择两种颜色的卡纸剪出大小两种形状的染色单体各2 条。

3. 制作方法

用缝衣针在每一条染色单体的着丝点位置处穿好棉线并打结、在着丝点位置的背面贴上一个磁板。

4. 教具演示方法

在磁性黑板上先画好植物细胞的轮廓, 将所制教具如图放置, 用左右手分别拉住连在“着丝点”处的棉线, 然后将棉线向细胞两极同时拉, 两条染色单体分离, 形成的两条子染色分别体移向细胞两极。如图9 与图10。

5. 教具特点

本模型的制作材料随手可以找到, 对有丝分裂中着丝点分裂, 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两条染色体, 并移向细胞两极的演示直观形象, 对于学生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及其关系有较大帮助。同时, 此教具还可拓展应用于后面“减数分裂”和“染色体组”等知识的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许多重难疑点的知识通过直观教具的模型演示, 让学生身临其境, 变抽象为实物的清晰表象, 可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 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利用直观的自制教具既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省时省力, 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制作“自由扩散示意图”教具时, 开始选择的是用小的纸片代替进出细胞的物质分子, 后来发现市面上常见的儿童水晶彩贴的效果更好, 马上加以改进。而学生在课堂上制作模型时, 不断地进行着“尝试—错误-成功”的过程, 充分融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丰富、全面和深刻!

摘要: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模块一“分子与细胞”中, 有许多的知识点专业深度大, 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晦涩难懂, 本文笔者利用纸、棉线、磁铁、双面胶等一些常见的材料制作了“核苷酸”“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丝分裂等模型, 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从而实现知识难点的轻松突破。

关键词:自制教具,构建模型,高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训开.例谈自制直观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生物学, 2012 (02)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歌颂好老师,传递正能量”师德演讲通讯稿 下一篇: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第十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