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高危患者(精选九篇)
冠心病高危患者 篇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 年5 月~2012 年10 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行PCI+IABP治疗的8 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在45~78 岁之间, 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 例, 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1 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壁+右壁+正后壁) 1 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壁+右室+正后壁) 伴心源性休克1 例,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2 例, 不稳定心绞痛1 例。其中2 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 级 (高危) , 1 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 级 (极高危) , 1 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损害, 1 例合并Ⅰ型糖尿病, 1 例合并Ⅱ型糖尿病, 1 例合并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3 级 (极高危) 。
急诊或择期冠脉造影结果:左前降支狭窄+右冠脉狭窄+左回旋支狭窄4 例, 左主干狭窄+三支病变2 例, 左前降支狭窄+右冠脉狭窄+左室心尖部前壁室壁瘤1 例, 前降支近端斑块、中段长狭窄+回旋支中段斑块+右冠近段局限性狭窄、中段完全闭塞1 例, 狭窄程度均在75%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100%。所有患者高危因素参照标准[2]: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①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0 %和 (或) 心源性休克;②急性冠脉综合征;③再次心脏旁路手术 (re-CABG) ;④PTCA失败后转行CABG;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70 %;⑥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⑦一侧颈内动脉狭窄≥70 %。
1.2 治疗及结果
8 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降压、强心、利尿及纠正心衰的对症治疗及抗感染治疗, 患者中有7 例反搏有效, 顺利脱机, 好转出院, 1 例虽给予积极治疗, 但心肺功能差, 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对8 例患者的术前术后反搏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1。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有强烈的濒死感, 应用IABP后要求患者卧床, 肢体制动, 同时患者因担心预后, 术后入住CCU, 易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医护人员尽可能将对患者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告知患者,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各项操作前均向患者解释, 以取得患者的支持及配合。动作轻柔、敏捷, 保持病室安静, 光线柔和, 温度适宜, 力求温馨, 增加家庭气息, 尽量降低设备所产生的噪声, 心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焦虑的心理状态得到缓解。
2.2 反搏泵的观察及护理
2.2.1 确保反搏泵有效工作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要确保球囊的位置正确, 选择合适的触发方式和工作模式, 正确调节充放气时间, 确保测压值正确反映患者情况及IABP使用效果;护士在行各项护理操作及患者活动时, 都要防止导联线或电极脱落、管道打折或移位等。压力换能器高度与腋中线平齐, 每次冲洗前先校零, 持续用2%肝素盐水以20 ml/h的速度持续滴入, 每隔2 h冲洗管道1 次, 保持管道通畅, 显示正确的压力波形。
2.2.2 反搏效果的观察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及末梢循环状况, 对心功能较差,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重点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随时监测反搏波形, 有利于及时发现导管移位或气囊破裂以及触发是否失灵[3], 当反搏压维持高于血压1.33~2.66 k Pa, 才能起到辅助循环效果[4]。本组8 例患者均选择了心电图触发模式, 最初反搏频率1:1, 病情稳定后改为1:2 或1:4, 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 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
2.3 制动的护理行IABP治疗的患者均进行股动脉穿刺, 术后需绝对卧床, 应给予压疮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移位, 患者的床头抬高不能超过30°[5]。患者可适度翻身, 但翻身时以向术侧翻身为主, 角度小于40°, 术侧下肢制动[6], 避免屈膝屈髋。保持患者床单平整, 必要时可使用气垫床, 有效保护皮肤, 防止压疮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给予下肢被动护理, 预防远端静脉血栓形成。
2.4饮食护理术后6~8 h内鼓励患者饮水1000~2000 ml, 以促使造影剂从排出, 减少其对肾脏的损害, 也可达到自然冲洗的目的防尿路感染;患者饮食宜取高维生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饮食, 以减轻胃肠负荷[7], 禁烟酒, 多食蔬菜水果, 少量多餐;本组中有2例患者留置有尿管, 需做好尿管护理。本组中有3例患者腹胀、排便困难, 其中1例患者给予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 适度活动后缓解, 其他2例及时给予导泻剂治疗后缓解。
2.5用药护理熟悉各种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和用药剂量, 严格按医嘱给药, 做到准确无误;用微量泵给药时, 根据生命体征调整输入速度。Killip2级有轻中度心衰的患者, 要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及输入量;对口服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滴欣维宁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注意观察出凝血情况, 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药物使用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 确保服药依从性。
2.6 停机及拔管的护理根据拔管参考指标及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撤泵时机, 考虑的脱机标准:①多巴胺的用量<5 ug (kg/min) , 且依赖性逐渐减低, 减药后血压和心率基本不受影响。②收缩压>90 mm Hg, 周围循环稳定。③心功能改善, 心率<110 次/min, 尿量>30 ml/h[8]。拔管前护士应向患者说明拔除球囊导管时可能出现的疼痛和拔管后的注意事项。黄晓萍报道[9]在排尽囊内气体后, 用手指紧压球囊导管, 进入动脉之远侧, 将球囊导管连同套管一起拔出皮肤, 并将可能附着在管壁上的血栓轻轻带出, 让动脉血冲出数秒, 以防血栓停留在动脉穿刺口的远近侧。用手按压穿刺部位30 min, 在确认无出血后再用1 kg沙袋压迫4~6 h, 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2~24 h。拔管后48 h内须继续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渗血、出血, 足背动脉搏动、肢端血运和肢体温度等。
2.7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7.1 出血和血肿8 例患者中有2 例伴血肿, 均进行了重新包扎, 加压处理。护士在为患者行抗凝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的发生, 嘱患者避免剧咳、打喷嚏和用力排便, 以免腹压骤升而导致穿刺口出血。如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牙龈出血等全身出血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本组2 例伴血肿患者重新包扎加压处理后, 血肿情况改善。
2.7.2 感染患者中有3 例肺部感染, 给予半卧位休息, 术后给予定时拍背, 嘱其多做深呼吸, 后期卧床多做扩胸运动等积极的对症治疗, 1 例患者于出院时康复。因此护士应定时为患者量体温、注意体温变化;留意是否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观察有无局部渗液、红肿或分泌物, 及时更换敷料, 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观察感染征象。保证患者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 提高机体抵抗力。
2.7.3下肢缺血本组患者中有2例置泵中感腰背酸痛, 下肢麻木, 其中1例置泵25 h, 在腰背部垫上水囊, 将双手伸于背部, 腰腿部给予按摩并协助患者活动双下肢, 增加其舒适感后缓解。
2.7.4肾衰竭本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肾功能衰竭, 给予血液透析, 但其中1例治疗无效死亡。因此必须时刻注意观察记录患者尿量, 每日复查肾功能、电解质, 如发现提示急性肾衰竭的异常指标,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2.7.5 迷走神经反射分析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在拔管时疼痛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 如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头晕、面色苍白、烦躁、脉搏微弱、血压下降 (<90/60 mm Hg) , 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甚至休克。一经发现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 同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所致窒息。遵医嘱可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治疗。排尿困难者要加以诱导, 必要时导尿, 以免膀胱充盈过度。应在拔管时更换生理盐水, 开放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 备好阿托品、除颤仪等抢救用物, 必要时使用局麻药减轻疼痛, 避免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冠脉痉挛。
3 小结
IABP作为暂时性左心室泵血辅助装置, 在高危及复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低心排综合征患者的生存率[10], 为介入治疗争取了时间。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认可, 但其成功应用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总结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要点, 有助于护士掌握有关IABP的各种检测指标和预警意义等相关理论知识, 同时使护士加强术后监护, 重视基础护理工作, 注意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也可更好地配合医生工作, 以达到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摘要:目的 总结了8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后的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反搏泵的观察和护理、制动的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停机及反搏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循证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应用IABP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总结提炼有规律性的护理干预方案, 观察患者IABP辅助时间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IABP辅助时间最短为5 h, 最长为125 h;并发症:出血及血肿2例 (25%) 、感染3例 (37.5%) 、下肢缺血2例 (25%) 、肾衰竭1例 (12.5%) 、迷走神经反射3例 (37.5%) 。结论 正确恰当的护理方法对应用IABP进行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护理干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晔, 荆丽.IABP治疗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0 (12) :1975.
[2]李长岭, 盛夏, 王建安.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冠心病血管重建术中的临床运用[J].中国医刊.2002, 37 (9) :38.
[3]王晓荣.IABP辅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9) :806.
[4]钟海, 吴惠玉, 吴泳钧, 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病人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术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09 (4) :80.
[5]邸晓瑞, 王俊燕.老年泵衰竭患者使用IABP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3) :270.
[6]殷燕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4) :501.
[7]王洁.冠脉造影术后152例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7 (12) :1108.
[8]彭晓燕, 叶少武, 陆兆华, 等.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25例急性重症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 2011, 17 (22) :3503
[9]黄晓萍.IABP治疗心脏低心排征的监测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4) :303.
冠心病高危患者 篇2
【关键词】老年;高危;冠心病;介入手术;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8-02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4%-7%,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冠心病患者介入是冠状动脉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是心脏的表浅的动脉呈影的方法,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和主要手段之一。笔者现将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67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60-88岁,平均年龄在(65.29±4.02)岁。其中冠心病介入技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患者有28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20例;PTCA+支架置入术(STENT)的患者有16例;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经过有效的术前准备给予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密切的病情观察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2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相关基本知识,使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要注意些什么。讲解患者患有此类疾病采取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愈后的效果等,讲解介入手术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疗效好、恢复快的手术特点,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手术成功率高。减少患者对手术的风险以及愈后问题的担心。护理人员还要讲解手术的费用以及对于国家医保的患者采取部分费用由医保承担,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心理问题。告知患者愈后可以正常工作,不影响日常当中的各项基本生活,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任以减轻心理负担。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患者术后即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但避免过饱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加强生活护理,协助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24小时候指导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起床、下蹲时动作缓慢,不要用力过猛,术后一周避免抬重物,防止穿刺部位再出血。
2.2.2病情观察及监护持续心电监护可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术后患者应进入ICU观察24h.监测患者的神志、体温、心率、血压;进行心电图监测和记录,严密观察有无频发房早、室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出现异常告知医生处理。注意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情况以及肢体的颜色、温度和感觉,了解其血运情况。
2.3伤口护理患者安返病房后,制动卧床休息,经桡动脉穿刺需卧床制动6-8h,进行穿刺点压迫止血,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以及血肿等,观察患者穿刺侧肢体末端皮肤温度,有无感觉障碍以及血液循环情况。仔细观察血管方向有无包块发生,对于出现血肿的要观察血肿是否出现扩散,可在血肿局部用硫酸镁湿敷或者马铃薯切面后覆盖消肿[2]。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及血肿一般见于术后4小时拔除动脉鞘管,按压时间不够导致出血,一般按压穿刺点15到20分钟。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六小时,右下肢限制活动24小时,可防止出血。如病情严重,一般拔管后一小时根据凝血时间决定使用肝素抗凝治疗[3]。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指导患者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或耳道。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预防血肿出现。发现血肿时,可进行硫酸镁湿敷或理疗以缓解症状[4]。
2.4.2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患者常伴有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头晕、四肢湿冷甚至严重者会出现神志的改变[5]。迷走神经反应主要是低血压和心律减慢,一般心律会低于60次/分,呈窦性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反应一般会出现在手术中,手术后和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时迅速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给予扩容补液治疗,例如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氯化鈉注射液等。
2.4.3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术的应激反应,机体自身产生激素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不足,最终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神经丛的损伤,迷走神经改变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6]。因此在患者手术后要充分准备抢救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气管插管包、药品抢救车等,出现心律失常遵医嘱迅速准确的给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为主要任务。
3结果
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7例,包括出血及血肿的患者4例,低血压患者2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应1例,经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
4讨论
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手术治疗在临床上以及广泛开展,此手术作为一个有创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均可以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严密观察患者的状态,不能因一时疏忽而引起并发症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7],护理人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要熟知心电图的变化急相关体征,尽早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预防和有效的救治工作。熟练掌握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兴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2,3(8):718.
[2]王瑛.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10(3):371.
[3]刘洋兵.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的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33(9):552.
[4]汪涵雨.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9,14(8):361-362.
[5]胡伟芳.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体会(J)心血管预防杂志,2010,10(6):479-480.
[6]汪涵雨.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9,14(8):361-362.
冠心病高危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4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冠心病及冠心病高危患者63例。其中冠心病34例,有≥2个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冠心病高危患者29例。冠心病入选标准:按照WHO诊断标准,符合心绞痛诊断者需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冠脉狭窄≥50%;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病情稳定1周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和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下列情况予以剔除:恶性肿瘤、创伤、感染、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近1周内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小剂量阿司匹林除外)或糖皮质激素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需经知情同意后方入选本研究,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目前相关治疗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0617),每次10粒,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后4周、12周、24周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生化指标测定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24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S)、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肌酐(C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上述指标均于抽血当日检测,由本院检验科专人质控完成。其中血脂采用酶法测定,hs-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
1.3.2 脉搏波速度测定 采用韩国生产的动脉硬化及血管疾病检测系统(PP-1000),检测受试者左侧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和股-踝动脉脉搏波速度(faPWV)。每位受试者均重复采样4次~6次,选取其中标准差≤0.5的测定值为最终PWV值。PWV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各检测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基础疾病、体重指数(BMI)及治疗药物等情况基本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4周后临床及血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生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血压和血清TG、hs-CRP均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血清TC和LDL-C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4周后治疗组LDL-C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而且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脉搏波速度变化(见表3)
3 讨 论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均是目前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全面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措施。在临床上,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和存在多个危险因素的冠心病高危患者由于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较高,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南中均是重点防治对象。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有效控制血压和降脂治疗能大大减少高危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4]。中药制剂复方丹参滴丸,是根据中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药学新技术相结合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滴丸剂型,其主要成分是水溶性丹参素、三七总皂苷和适量冰片,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冠心病的辅助治疗。已知丹参素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等作用[5]。动物实验观察到复方丹参滴丸能显著降低高脂饲料喂养实验家兔的血清TC、TG、LDL-C水平[6]。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中也观察到,复方丹参滴丸具有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的作用[7,8]。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基线情况基本相似,治疗4周和24周后两组血压、血清TG、TC、LDL-C和hs-CRP水平均有明显降低,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对组间进行比较发现,治疗24周后治疗组的LDL-C降低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这提示在冠心病及其高危患者中复方丹参滴丸与西药联合应用不但安全,而且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协同降脂作用。
高危患者前列腺增生症如何治疗 篇4
一、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轻、中度前列腺增生患者(无严重的尿潴留、病情轻者)。选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如乙烯雌酚、戊酸雌二醇等,能使前列腺腺体缩小,症状缓解。选用竹林胺治疗,每晚10毫克或5毫克口服,可使前列腺腺体包膜松弛,缓解膀胱压力,明显改善症状。中医中药具有广阔的前景,常根据辨证结果予以补肾、益气、温阳、利尿药物。
二、手术疗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患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仍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手段,但高危患者具有一定危险性,不宜采用。②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部分患者经内科医生会诊后,可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此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宜在具备相应技术和条件的医院内施行。③支架疗法。是近10年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新方法,用金属物制成的螺旋状或网状的尿道支撑物,对尿道前列腺邵支撑扩张,能有效地解除病症。适应于各种类型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对不易手术或尿潴留的高危病人尤为适宜,具有疗效肯定、操作方便的特点。④尿道擴张术。用气囊或金属导管将前列腺尿道扩张,可缓解症状,改善排尿,能维持疗效半年左右。方法简便,损伤小,可重复采用。⑤微波和射频治疗。也是近几年新开展的方法,对高危老人前列腺增生症初期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疗效不稳定的问题。
冠心病高危患者 篇5
1 PCAD的概述
临床医学工作者对PCAD患者的病理学研究表明,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脂质泡沫细胞,称为软斑块。晚发冠心病患者简称为LCAD,是指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所含有的细胞成分较少,但是却含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硬斑块。人体发生PCAD后,软斑块会迅速的恶化,容易破裂,从而诱发形成冠状动脉血栓。PCAD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殊性,起病较急,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尤其是心肌梗死,临床中的死亡率极高。
2 PCAD冠状动脉的特点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结果显示,PCAD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之后多形成为单支、局限、偏心斑块,主要会对左前降支累及影响,其次对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造成影响,发生弥漫及钙化病变的情况并不常见。疾病发生后,冠状动脉以形成重度狭窄为主,形成闭塞的也较多,以轻度、中度狭窄较为少见。在年轻心肌梗死患者中也存在有较多的出现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或者是冠状动脉正常的情况。PCAD和LCAD患者相比较,前者的侧支循环的建立较为少见,后者的较常见;LCAD患者的病变多为多支病变,弥漫分布着,和PCAD的病变情况不同。然而无论是PCAD,还是LCAD,发生这两种疾病的患者中最受累的血管都是前降支都,而且其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也越多,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和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有关系。
3 PCAD和其相关因素
冠心病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血脂异常代谢、高血糖、高血压、不健康饮食等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是单一的存在于人体中,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同时集中在同一个患者的身上。当多种致病因素共存时,它们之间可以会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对一些标志物和冠状动脉发生的相关性的研究。有研究报告显示,据美国统计2万余患有致死和非致死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85%以上的患者至少存在有一种的致病危险因素,而且PCAD患者中只有10~15%的没有暴露过任何一种的致病危险因素[2]。
3.1 PCAD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过去的研究资料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的粥样斑块形成有关,另外还和凝血亢进、血栓形成、纤溶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关冠状动脉的研究表明,由于冠心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因此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紊乱对于冠心病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加速冠心病的病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凝血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冠状动脉病变,促进疾病发生和发展。临床研究表明随着Fib水平的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越高,而且PCAD患者的Fib水平明显的高于LCAD患者的Fib水平[3]。
3.2 PCAD和血脂的关系
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所含有脂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脂、β-脂蛋白、磷脂和未脂化的脂酸等。其中甘油三酯(TG)的水平升高可以促进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以被证实为判断冠心病的最佳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强的对抗作用。PCAD患者和LCAD患者的血脂指标比较,前者的TG水平明显高于LCAD患者的,而两者的LDL-C、HDL-C和CH指标比较无限制性的统计学差异,PCAD患者和后者先比较更容易发生脂质代谢紊乱[4]。
3.3 PCAD与脂蛋白a的关系
脂蛋白a[Lp(a)]的功能主要是阻止血管内血块的溶解,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Lp(a)的正常值应该处于10~140mmol/L的范围内,当其代谢发生异常后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于血清中Lp(a)的高低水平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已经成为心血管危险因素中的一个独立因素。血清Lp(a)的浓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Lp(a)水平越高,血管狭窄情况越严重,发生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数也越多。研究表明Lp(a)水平增高预示着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的升高,使疾病的风险率增加34倍,不同性别发生风险的几率也不相同。目前对于Lp(a)和PCAD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尚还没有形成出现权威的结果,因此,性别差异对于Lp(a)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之间造成影响也还一直存在争议。
3.4 PC AD与中心动脉压的关系
中心动脉压(CAP)为主动脉血压,左心室收缩的后负荷为其收缩压,而其舒张压为冠状动脉的灌注压。临床中对于CAP的检测较为不便,因此有关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其发病后的严重危险程度的研究资料通常都是通过肱动脉血运参数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也都是通过这一参数进行评价。然而对肱动脉(外周动脉压)的研究表明,肱动脉和CAP并不是总保持一致,两者比较,CAP的生理病理意义更为重要,其对于心血管疾病和其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和肱动脉的相比较,具有更强的准确性[5]。WiHinams等研究表明CAP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和外周动脉血压的影响比较更为密切。也有少数研究表明,CAP和冠状动脉的病变范围呈现正相关。
3.5 PCAD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临床中诊断糖尿病和监测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还可以对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还存在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HbAlc浓度的多少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死率都有影响,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欧洲调查研究显示:每增加1%HbAlc浓度,便会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增长20%~30%。Gustavsson等研究中表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高水平的HbAlc对冠心病事件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另外也有研究表明,HbAlc和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显著的联系。
4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按照致病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肌氧供应量受限和氧需求量增加两个,大多数患者均是由于心肌供氧不能够满足心肌氧需求的量所导致的疾病发生。心肌供氧量的不足,常常和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和机体器质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变得狭窄,或者是动力性冠状动脉痉挛狭窄而引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发生出血。
以上对先前和冠心病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早发冠心病的现状和其高危因素的相关性。PCAD不仅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血脂异常代谢、高血糖、高血压、不健康饮食等因素[6]。通过本次对早饭冠心病的分析研究,可以及时的了解人们发生冠心病的几率和发生情况,结合检查,及早进行确诊。在临床中,可及早的进行预防,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最大可能的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张高寅,黄群英.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1;6(2):150-153
[2] Das B,Daga MK,Gupta SKXipid Pentad lndex:A novel bioindex for evaluation of lipid risk fjct∞s for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in India[J].Clin Biochem,2007;40(1- 2):18-24
[3]何辉.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特点及其预测价值[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5):251-252
[4]陈忠,马根山,冯毅,黄峻,雍永宏,朱铁兵,杨志健,曹克将.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5):610-614
[5]何辉.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特点及其预测价值[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5):251-252
冠心病高危患者 篇6
关键词:长期综合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高危因素,预防价值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老年冠心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1]。有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体重超标均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2]。目前对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降脂、降压、降血糖、降体重成为预防老年冠心病的主要措施,治疗性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防治老年冠心病的基石[3]。为了探讨长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本院选取1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冠心病患者192例,其中,男105例,女87例;年龄为51~73岁,平均(63.2±11.9)岁。所有老年冠心病患者均属于高危人群,存在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体重超标。将所有老年冠心病患者顺序编号,奇数组列为对照组96例,偶数组列为观察组9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均行5年的长期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使用快速血脂检测仪(南京丰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患者的高三酰甘油(TG)、高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LDL),使用三诺安稳血糖仪(日本三诺公司生产)检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升高可以直接测量。常规护理干预主要为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使用指导和临床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的通风、周围环境的干净,患者出院时为其进行必要的生活指导。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应用、自我心理调节、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等,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医护人员要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并督促其将内容落实。
长期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1)饮食护理。饮食是预防和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关键条件,食物中的钠盐、糖、脂肪与人体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密切相关[4]。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合理摄入能量,减轻机体胰岛的负担,控制体重,纠正体内已经发生的代谢紊乱等。患者的饮食要切忌暴饮暴食,要定时定量进行合理调配。降低钠盐的摄入量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尽量控制为3~5 g/d,禁食腌制品和含钠盐较高的食物。指导患者多食用一些低糖、低脂、低胆固醇、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以清淡素食为主,适当食用鱼、肉、蛋,尽量多吃降脂作用明显的含碘的食物。(2)药物应用。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长期饱受病魔的折磨,需要服用药物来持续治疗,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多使用一些不良反应少、经济廉价、长效效果较好的控释片剂,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3)自我心理调节。医护人员要对每位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其一切不良的心理状况,恢复其耐心治疗的信心,增强其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决心,使其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可以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4)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老年冠心病患者多与其不良的生活习性有关,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的充足,每天保持良好的情绪生活。平时运动要适时适量,坚持有恒,有序有度。老年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长时间吸烟可以提高冠心病的危险性2~3倍,使得患者的心跳加速,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大幅攀升,同时烟内的尼古丁对降压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酒也可使患者的心率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病症,提高老年冠心病的危险性。(5)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医护人员要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病因的形成和作用方式的认识,告知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控制多种致病高危因素,减低冠心病的发病几率。
1.3 评价标准
血压正常: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90 mm Hg;血脂代谢正常:高TG血症(<1.7 mmol/L),高TC血症(<5.7 mmol/L),高LDL血症(<3.6 mmol/L);血糖正常:空腹血糖<6.1 mmol/L;体重指标(BMI):正常<24 kg/m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体重超重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各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比较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个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新发生冠心病比较
两组患者新发生冠心病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新发生冠心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0,P=0.003<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越发明显,其致死率和病残率极高[6]。冠心病是我国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器官和身体机能逐步减弱,老年人的患病几率大幅增加,且病情更严重。对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护理干预为辅,许多药物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稳定患者病情,甚至治愈[7]。有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存在多种高危致病因素,针对不同的病因,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P<0.05;1 mm Hg=0.133 k Pa
老年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其体内的脂质代谢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长期堆积后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最终引发冠心病。老年患者的高血压会导致体内的血流速度发生明显改变,影响了其体内正常的血脂沉降速度。高血脂使得血液脂质变多,加快了脂质的沉降,缩短了堆积时间,病情更加不易控制。高血糖是血糖增加的明显体现,不仅加速了脂类的沉淀,使得血糖也随之沉降,斑块病变更加迅速。体重超重的老年患者体内脂类严重超标,使得血液中的脂类也大量增加,老年患者经常同时伴有这几种高危因素,俗称“三高”。如何控制高危因素的水平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次研究也表明,观察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体重超重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新发生冠心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有效控制患者的各个高危致病因素,戒烟戒酒,调脂降糖降压,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缓解和和控制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8]。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了解和认识到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改观其病症,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这种疗效是任何药物都不可替代的[9]。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干预了患者体内血压、血脂、血糖的代谢,使得病情得到了明显改观。
综上所述,长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老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还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Hao PP,Chen YG,Wang JL,et al.Meta-analysis of the role of highdose statins administered prior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reducing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disease[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2010,37(4):496-500.
[2]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647.
[3]侯莉,李家容,尹秋生,等.综合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及高危患者中的预防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61-2562.
[4]李淑芹,符红,陶乃娟.冠心病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2):179-180.
[5]曹少军,胡书明,尹秋生.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3):156-158.
[6]Walker DB,Jacobson TA.Intiating statins in the elderly:the evolvingchallenge[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08,15(2):182-187.
[7]余小萍,朱萍,王荣,等.护理干预对冠心病高危因素影响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4,4(6):14.
[8]杨永丽,胡洁,代静.269例住院心血管病人死亡高危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94-96.
冠心病高危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
本院2006年11月-2011年11月于本科治疗的126例高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96例, 女30例, 患者年龄最大81岁, 最小44岁, 60例糖尿病患者系胰岛素依赖型, 66例系非胰岛素的依赖型;90例为AMI (急性心梗) , 30例为OMI (陈旧心梗) , 6例为UAP (不稳定型的心绞痛) 。
1.2 方法
在术前对球囊与机器等进行全面检查, 同时以肝素冲洗导管。将患者呈仰卧位, 予以常规的局部麻醉, 行股动脉穿刺后, 将导管置入, 其末端为球囊, 并将球囊放置于患者左锁骨下动脉的远端, 而导管的另一端则同反搏机器连接, 之后实施触发, 并同步于患者的心动周期。
1.3 护理
1.3.1 在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需耐心同患者进行沟通, 充分了解患者的想法及感受, 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及紧张情绪, 并且不断鼓励患者, 帮助其建立康复的信心。
1.3.2 在术后需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测, 并随时保持患者血糖的稳定性, 防止出现高血糖, 参照血糖水平予以胰岛素的用量调整。
1.3.3 患者IABP的监护触发方式主要为ECG触发。详细记录患者对反搏比与反搏波形, 包括主动脉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以及平均压。需对反搏图形予以严密观察, 做到早发现以及早处理。患者停搏为30 min时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 则很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还需防止其导管脱落, 并避免打折。定时对压力包进行充气。
1.3.4 需定时更换患者穿刺部位的敷料, 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血肿以及脓性分泌物, 并予以及时的处理。还需注意病房内的卫生环境, 做到及时消毒以及不洁用具的更换, 同时控制人员的探视时间, 需每日予以体温监测4次, 并适当预防性的予以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全部患者共122例生存, 4例死亡。患者应用IABP治疗的时间为 (65.28±6.13) h。4例患者死亡的原因系由于心力衰竭并发感染, 从而引起全身多脏器的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目前, 糖尿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代谢疾病, 并且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3,4]。
由于高血糖能够影响患者蛋白质以及脂质的代谢, 导致患者出现高脂血症或者脂代谢的紊乱, 进而出现冠脉硬化, 并加重患者冠心病以及心肌梗死出现的概率[5]。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则属于目前临床的高危人群, 不仅抵抗力较弱, 而且临床并发症也较多, 需得到临床的充分重视。相关研究表明, IABP能够将患者的心排血量增加10%~40%, 能够将糖尿病合并危重冠心病患者在手术的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降低。在临床中采用IABP对糖尿病合并高危冠心病患者进行抢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 还能将病死的概率有效地降低。
3.2 据研究证实, 应用IABP治疗, 能够增加患者的心排量, 可以达到40.0%以上, 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其病死率。
但需注意的是, 应用IABP进行治疗, 还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 从而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而术后护理也是保证临床疗效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充分提高临床护理的水平, 也更有利于临床治疗, 同时也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 高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IABP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并且术后护理为保证临床疗效非常重要的措施。
摘要:目的:观察高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 联合术后护理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06年11月-2011年11月于本科治疗的126例高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共122例生存, 4例死亡。患者应用IABP治疗的时间为 (65.28±6.13) h。4例患者死亡的原因系心力衰竭并发感染, 从而引起全身多脏器的功能衰竭。结论:高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IABP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并且术后护理为保证临床疗效非常重要的措施。
关键词:护理,糖尿病,冠心病,IABP
参考文献
[1]王萍, 林娟, 陈如娣, 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9) :1775-1776.
[2]Amado L C, Kraitchman D L, Gerber B L, et al.Reduction of no-reflow phenomenon by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n a randomiz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perimental study[J].J Am Coll Cardiol, 2004, 43 (7) :1291-1298.
[3]Mishra S, Chu W W, Torguson R, et al.Role of prophylactic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high-risk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J Cardiol, 2006, 98 (5) :608-612.
[4]邱静.主动脉球囊反搏中央管腔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3) :29-30.
冠心病高危患者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 男性患者52例, 女性患者38例, 年龄42~85岁之间, 平均年龄56.5岁, 心脏功能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的患者分别为13例, 28例, 25例和14例。患者高危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为快速型心房纤颤12例, 阵发性室上速18例, 心房扑动13例, 多源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成对或连续室性早搏的患者为57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我国于2001年所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将所有的90例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由45例患者构成。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进行较为常规的治疗, 即血压、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和血尿常规的检查。此外,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胺碘酮的治疗方法, 其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在患者发病时给予胺碘酮75~150 mg, 并运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稀释之后再于10 min之内静脉注入到患者的体内, 初次负荷量静注的15~30 min之内, 如果患者仍然有心率过速的现象, 则可以再为其追加75~150 mg, 然后在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酌情的增减药物, 待患者的情况逐渐好转之后, 为其逐渐的减少剂量, 并改为口服用药来维持即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检验, 运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45例患者中, 显效23例, 有效21例, 总有效率为97.78%, 而对照组45例患者中, 显效19例, 有效20例, 总有效率为86.67%, 对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胺碘酮属于三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它是多通道阻滞剂的一种, 其主要的生理作用为:抑制钾离子通道, 延迟患者的负极时间;抑制患者的心房和心肌传导纤维快速道钠离子的内流, 并不断的减慢传导速度;有效的抑制患者窦房结及房室结的自律性, 延长心房的不应期;有效的阻断患者慢钙通道的内向电流, 以减慢房室的传导速度等。正是由于胺碘酮具有上述的典型生理作用, 才使其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的抑制心律失常, 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 更加可以降低心源性死亡的发生, 对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尤为适用。
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仅非常的安全、可靠, 且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胺碘酮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该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共收治的9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分别由45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构成,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则运用胺碘酮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45例患者中, 显效23例, 有效21例, 无效1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78%, 对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胺碘酮的治疗方式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来进行治疗, 不仅非常的安全、可靠, 且还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温荫生, 温志平, 廖新学.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7 (11) :29.
[2]覃学美.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15) :28.
[3]梁振炼.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10) :89-90.
[4]刘医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9) :166-167.
[5]王少雄, 覃本滔.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 :77-78.
高龄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分析 篇9
关键词:高龄,高危,基础病,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4月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1例, 男9例, 女12例, 75~89岁, 平均79.83岁。病因:股骨颈骨折 (GardenⅣ) 20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例。ASA评分:Ⅰ级10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1例。基础病:高血压病11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冠心病2例、脑梗死后遗症2例、糖尿病5例, 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的基础病6例 (28.57%) 。
术前准备:对于术前各种检查一定要做到全面系统, 不主观放弃任何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的辅助检查, 对于各种检查结果仔细研读, 尤其要注意有无肿瘤的可能性, 如果确有必要还可以进行腹部的超声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心脏功能不好或者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可以行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若患者显示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可以行血气分析检查, 同时我们还应告知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吹气球等进行适当练习, 这有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密监测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 如有必要可以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在没有明确把握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及时给予正确恰当的处置, 尽最大努力使患者的机体情况能够达到手术的最佳状态。本实验结果显示术前等待时间3~13 d, 平均7.85 d。
手术方法: (1) 患者体位: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髋关节垫高大概约30°, Hardinge切口; (2) 麻醉选择:如患者呼吸系统无重大疾病, 首选全麻, 否则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后处理:若患者其它伴发的躯体疾病复杂、没有及时的从麻醉中苏醒, 在进行完手术送病区急救室24~48 h监护, 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次日病情稳定后转回病房。术后24 h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直至伤口拆线。术后第1 d鼓励患者做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次日鼓励患者深呼吸锻炼, 主动屈髋;第2 d可半靠坐起, 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功能锻炼;第3天床边站立;第4天借助习步器不负重行走。术后1周后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扶双拐行走6周, 再扶单拐行走6周 (健侧) , 3个月后复诊。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任何围手术期意外而对整个手术造成不良影响, 所有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均达到临床满意标准, 14d拆线, 随访12~40个月, 无1例死亡, 术后3~6个月患者基本上都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Harris评分70~94分, 平均88分。无肺栓塞、脑梗死等危及患者生命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及家属对于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讨论
手术时机:>75岁的老年患者因其自身机体情况较差的特点, 患者各脏器的功能都处在逐渐衰退的时期, 往往伴有多种其他躯体疾病, 如果处在该年龄段的老年人一旦发生髋部骨折, 在不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下保守治疗, 患者死亡率可以高达34.17%, 但是相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仅有17%, 明显较保守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大大增加。所以, 有专家建议, 在患者机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老年患者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外科疾病之后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手术治疗。本试验结果显示, 高龄患者同时伴发有其他内科躯体疾病的概率高达90%, 所以, 在此类患者躯体当中, 如果要进行手术治疗, 相当一部分的患者都需要一个短期的其他躯体疾病治疗过程, 以帮助患者恢复其机体情况达到手术的要求。术前对于患者病史的采集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程度的重视, 尤其是患者所伴发的各种其他躯体疾病, 尽可能全面地对患者病情有一个详细客观准确的把握;同时术前检查也应该做到尽可能的完全。
根据以上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科诊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再加上各项辅助检查先进设备的应用, 使得我们在术前对老年骨折患者对于手术是否能够耐受可以进行一个全面客观并且准确的评估, 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指征, 认真做好各项术前的准备工作, 术中、术后对患者病情变化密切关注, 对于并发症进行及时并且恰当的处置, 通过以上的全方位的把控, 绝大多数患者在围手术期不会发生严重的危险。
手术方案的选择原则上宜选用创伤较小的股骨头置换术。部分体质条件好, ASA评分为Ⅱ级以上者, 可选全置换术;术中, 相对固定的麻醉医师的配合至关重要, 预计出血量多少, 及时将血液领至床边, 术中至术后6 h内保证血量充足;尽可能保持术中血压的平稳, 减少波动, 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康复意义重大。本组患者全部采用仰卧位, 更符合患者的生理状况, 尤其对高龄、高危的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降至最低,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术后处理:以积极的肢体康复为主, 全身康复跟进, 加强监护, 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以免出现不可逆的情况。继续治疗基础病, 帮助患者度过围手术期。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及时协助翻身、拍背、肌肉按摩、关节活动, 使老年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后期, 康复出院。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专职的康复医师, 术后全方位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朱建平, 张宗明, 陈以安, 等.80岁以上老年人外科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实用老年医学, 2006, 20 (5) :123-125.
[2]曹磊.老年骨科患者术前并存病与围手术期内术后严重结局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3) :188-189.
[3]高辉, 刘午阳, 赖光松, 等.7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置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因素分析及处理[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7, 2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