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共6篇)
篇1: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
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以下简称《规范》)和《关于认真组织开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实施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2007〕135号)精神以及省安监局《关于印发〈江西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达标考评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赣安监管一字(2010)74号)等文件要求,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结合我公司(厂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循“风险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和公司(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通过实施《规范》,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矿山本质安全程度,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任务目标
国家和省、市安监局规定:2013年底凡未达到最低标准化等级的,一律依法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请地方人民政府关闭;2010年之后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未实施安全标准化的,不予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第三轮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之前安全标准化未达标的,不予延期换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考核检查发现未启动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不予通过考核检查;将是否启动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日常监督检查重要内容。
根据创建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公司(厂矿)在2011年8月底前,完成所有整改、试运行、考评工作,并出具考评报告和结论,向省安监局提交申请材料;2010年10月底前,完成安全标准化等级认定等所有工作,并达到安全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的企业必须具备的以下条件:
(一)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营业执照、地勘资质、矿山工程施工资质有效,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履行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程序)且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二)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AQ2007-2006,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建立并良好运行标准化系统6个月以上的企业;
(三)尾矿库必须达到正常库标准;
(四)至申请之日前一年内,未发生死亡、重伤3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或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三、技术指导及考评机构
由专家组对我公司(厂矿)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由省安监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公司(矿)进行考评定级。
四、组织机构
(一)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
组
长:汪水泉
副组长:何景良 黄金春 王锦斌 李特来 谢高明 曹华雁
成员:赖炜
汪永明 卢德文 柏振兴 朱自芬 龙礼珠汪华阳 汪飞龙 龚清海
各厂矿负责人
(二)成立安全标准化工作小组
组
长:黄金春
副组长:王锦斌
成员:李特来 赖炜 汪永明 卢德文 柏振兴 朱自芬
龙礼珠 汪华阳 汪飞龙 龚清海 王福荣 柏振兴
胡振好 汪胡林 边辑
苏日文 各厂矿有关人员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培训、宣贯、策划(时间:2010年8月底以前)
1、组织召开安全标准化动员大会。
2、成立安全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3、组织开展安全标准化培训。
4、组织召开工作小组成员会议,布置下阶段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估(2010年8月至10月30日)
1、各单位工作小组成员对本单位全体职工传授并巩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技术。(2010年8月至9月10日)
2、工作小组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进行系统、全面的危害因素辨识,为安全标准化支撑系统的编写提供法律依据。(2010年8月至9月10日)
3、工作小组收集梳理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识别与安全标准化规范体系等相对应的制度、文件、规程或其他要求,为安全管理制度手册编写提供依据
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威海公司石岛油库整体安全水平,促进安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发生中石化销售企业等级事故;依据《安全生产法》、《危化品安全管理条例》、《危化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在威海石岛油库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油库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深化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油库安全生产工作。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原则。
二、活动时间:
二00九年一月五日至二00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安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油库主任为组长,主管为副组长,各班组组长及自评员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根据威海市安监局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库实际,组织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及时向上级安监部门汇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工作开展经验;提高全员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指导和协调基层部门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自改;联系考核机构对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评审;逐步实现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做好安全标准化工作,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沟通、宣传与学习,这是搞好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外部: 与安监部门沟通,掌握对该工作的最新要求; 汇报企业工作开展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情况;
试点企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联系专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内部: 标准化文件的上传下达;
工作开展情况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气氛;
标准化内容的教育培训;
相关资料的相互传递与信息沟通
2、安全标准规范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前提。通过学习,明确日常管理使用的相关规范,为自查测评提供依据。
3、自查与综合测评,这是查找和消除隐患的重要手段,是搞好安全标准化工作达标的保证。我们可以结合省、市公司的安全设备检查工作,利用安全标准化检查表的方法进行打分自评。
4、隐患整改,这是我们进行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目的。通过对隐患的落实整改,消除油库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者将其控制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保证生产的安全。
内容:a)设备设施存在隐患的查找、整改; b)各种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修订补充;
c)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纠正;
d)其他
五、本次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过程可分五个阶段,上述四方面的工作贯穿其中。
1、宣传发动阶段(2009.01.05—2009.02.28)
a)安全标准化相关文件的传达贯彻;
b)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对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宣传;
c)对全员进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学习培训,获取全员对实施安全标准化活动的认可。
2、初始状态评审阶段(2009.03.01—2009.04.30)
结合各级安全设备检查,对现行的安全管理状况、设备设施隐患进行评审,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搜集整理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为下一步整改、工作提供依据。
3、风险分析阶段(2009.05.01—2009.06.30)
a)结合省公司推行的HSE做好《安全评价报告》的工作,完成对油库个作业环节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工作。
b)各部门针对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及识别危害、评估风险的结果,对隐患确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4、具体落实阶段2006.07.01--2006.10.31)
a)各部门做好各类安全台账、记录的填写.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会议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b)按规范对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清罐等危险性作业环节加强管理,做好作业记录及作业许可证的填写工作。c)在库区、泵房、发货区悬挂或张贴警示标志,进行危险、危害告知。
d)按照《中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结合石岛油库实际情况,编制石岛油库应火灾、爆炸、油品跑冒泄漏、洪水、地震、台风、传染病等应急救援预案。
5、自评与评审阶段(2009.11.01—2009.12.31)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后,结合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进行自评,自评活动由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按照《考核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进行现场考核打分。并编写《自评报告》;提出考核评级申请。评审考核组现场考核,现场考核应覆盖公司所有的部门、区域;考核组编写考评报告,将考评报告分别交给企业和考核机构;申请考核机构根据考核组的考核意见进行评审,确定对企业的考核评级结果。
中国石化山东石油分公司 威海配送中心
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
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组织机构、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人员教育培训、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作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
编辑本段规章颁布
2010年4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AQ/T9006—2010,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编辑本段目录
前言...II
范围...1 规范性引用文件...1
术语和定义...1
一般要求...1
4.1 原则...1
4.2 建立和保持...2
4.3 评定和监督...2
核心要求...2
5.1 目标...2
5.2 组织机构和职责...2
5.3 安全生产投入...2
5.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2
5.5 教育培训...3
5.6 生产设备设施...4
5.7 作业安全...4
5.8 隐患排查和治理...5
5.9 重大危险源监控...6
5.10职业健康...6
5.11应急救援...7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7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8
编辑本段全文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国庆、高明、侯茜、王屹、高英杰、李会英。
本标准首次发布。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
有关行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标准。
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生产标准化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2
安全绩效 safety performance
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3.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与企业的安全绩效相关联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3.4
资源 resources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材料、技术和方法等。一般要求 4.1 原则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4.2 建立和保持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依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3 评定和监督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企业应当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管理。核心要求 5.1 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5.2 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 组织机构
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2.2 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5.3 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5.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
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5.4.2 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5.4.3 操作规程
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
5.4.4 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5.4.5 修订
企业应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5.4.6 文件和档案管理
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
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5.5 教育培训
5.5.1 教育培训管理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5.5.2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5.5.3 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5.5.4 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5.5 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 生产设备设施
5.6.1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5.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5.6.3 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5.7 作业安全
5.7.1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5.7.2 作业行为管理
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5.7.3 警示标志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5.7.4 相关方管理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5.7.5 变更
企业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5.8 隐患排查和治理
5.8.1 隐患排查
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5.8.2 排查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5.8.3 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5.8.4 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 重大危险源监控
5.9.1辨识与评估
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5.9.2登记建档与备案
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5.9.3监控与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5.10 职业健康
5.10.1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5.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5.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5.11应急救援
5.11.1应急机构和队伍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5.11.2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5.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5.11.4应急演练
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5.11.5事故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5.12.1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5.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13.1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
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5.13.2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
篇2: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
推行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国发[]2号)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发布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管政法字[2004]62号),重点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作 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危化司 作者单位: 刊 名:劳动保护 英文刊名:LABOUR PROTEC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X9 关键词:篇3: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
我国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大国,作为三大高危生产行业之一,一旦发生危化品安全事故,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的影响[1]。安全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为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达到和保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所规定的标准,2008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要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逐步建立并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确保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
现有的危化品安全标准化通过考评打分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企业依照同样的方法和同等的权重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其针对性和客观性存在一定的不足,且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值差异程度较大,难以把握,导致对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从而出现严重的层次差别,对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影响不利。本文参考现有的标准规范,合并重叠的评价因子,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来评价危化品从业单位的安全标准化等级,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并建立合理的评价集,给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评价体系。
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即是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模糊层的综合评价模型,发挥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全面考虑影响评价系统的各种因素,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3,4]。
1.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AHP)基本的思路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组成要素,将这些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一步分解,主要是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有序的梯级层次结构,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对每一层次的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引入1-9比率标度方法构造出判断矩阵,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如表1[5]所示的数量标度;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得到各层次要素对上层次某要素的重要性次序,从而建立权重向量,其主要步骤如下[6,7,8,9]:
(1)根据表1中的标度方法,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为
式中:aii=1,aji=1/aij。
(2)将判断矩阵A的各行元素相乘,并将所得乘积分别开n次方得n个方根值,即
(3)将W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wi,即
(4)计算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
(5)进行一致性检验:
(1)计算一致性指标为
(2)依据表2不同阶数矩阵对应值,由n找出相应的一致性比例系数RI;并计算一致性比例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A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说明单层次判断矩阵的构造符合数学逻辑,可以依据该矩阵进行权值的计算;当CR≥0.1时,必须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1.2 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在确定层次因素取得一致性判断矩阵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价[8,9]:
(1)建立综合评判因素集U={U1,U2,U3,...,Uk},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一级指标
式中: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ni为Ui的元素个数。
(2)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确定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集为
(3)建立评价集V。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做出的各种评语等级的集合,通常评语等级个数m在4-9之间[10]。
(4)组织相关人员对各二级指标通过投票进行评价,得到评判矩阵为
(5)求出总评价矩阵B为
式中,Bi为一级指标Ui的评价向量
(6)求出总目标评价向量C为
(7)计算确定总目标评价向量C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评价集可判定目标层对应的评价语,从而得出结果。
2 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等级模糊层次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按照层次分析法中的递阶层次结构特点,根据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特殊情况,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在现有的技术规范[11]基础上,建立了评价过程适用的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10个准则层,44个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2.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2.1 确定指标集
根据图1确定综合评价指标集为U,其包含10个一级指标,也即U={U1,U2,U3,U4,U5,U6,U7,U8,U9,U10},一级指标包含44个二级指标,即U1={u11,u12,u13,u14},U2={u21,u22,u23,u24,u25},U3={u31,u32,u33,u34},U4={u41,u42,u43,u44,u45,u46},U5={u51,u52,u53,u54,u55},U6={u61,u62,u63,u64},U7={u71,u72,u73,u74,u75},U8={u81,u82,u83},U9={u91,u92,u93,u94,u95},U10={u101,u102,u103}。
2.2.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依照表1的判断矩阵标度建立一级指标U的判断矩阵:
求得其特征向量W=(0.058,0.209,0.082,0.076,0.161,0.154,0.082,0.042,0.045,0.091)T,λmax=10.245,CI=0.027。根据阶数查表2得到对应RI=1.49,则CR=CI/RI=0.018<0.1,可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表明以特征向量W的各个分量wi作为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是合理的。
以同样的方法,构造出U1-U10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检验,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得到的二级指标对应权重向量分别为W1=(0.222,0.231,0.231,0.316)T,W2=(0.145,0.216,0.211,0.283,0.145)T,W3=(0.297,0.223,0.248,0.232)T,W4=(0.151,0.155,0.138,0.243,0.151,0.162)T,W5=(0.229,0.198,0.201,0.199,0.173)T,W6=(0.232,0.287,0.232,0.249)T,W7=(0.147,0.204,0.211,0.262,0.176)T,W8=(0.311,0.356,0.333)T,W9=(0.251,0.218,0.146,0.152,0.233)T,W10=(0.333,0.311,0.356)T。
2.3 建立评价模型的评价集
为了保证一致性,建立划分安全标准化等级的目标评价集,并构造出适用于各二级因素的评价子集,与目标集相映射,即目标集V={Ⅰ,Ⅱ,Ⅲ,Ⅳ},评价子集V0={好,较好,一般,差}。
3 实例应用及结果分析
3.1 应用对象概况
本文应用实例为广东佛山南海区某家化工涂料生产企业。该企业在职员工50多人,占地3万平方米,各品种的涂料产品年总产量达8000多吨。为加强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企业管理层积极响应安全监管部门的号召,主动地逐步建立起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
3.2 构建模糊评判矩阵
为对安全标准化等级进行评估,现利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请10位专家对各二级指标通过投票方式按评价子集V0={好,较好,一般,差}进行打分评价,得到评价矩阵:
通过前述层次分析法的结果可知权重集W1={0.222,0.231,0.231,0.316},因此可得一级指标“负责人与职责”即U1的综合评价向量为B1=W1·R1={0.054,0.399,0.392,0.155}。同理,可计算其余9个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向量,最后得到总目标的评价矩阵为:
3.3 标准化等级评判
前文计算出来的一级指标权重集为W={0.058,0.209,0.082,0.076,0.161,0.154,0.082,0.042,0.045,0.091},进一步计算应用于该涂料企业的总目标评价向量为C=W·B={0.084,0.428,0.350,0.138}。由于评价体系的目标层评价集为V={Ⅰ,Ⅱ,Ⅲ,Ⅳ},因此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该涂料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等级为Ⅱ级。
3.4 结果分析
该涂料企业经考评机构进行现场打分考评后,被评为二级达标企业。这与利用本文建立的安全标准化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一致,同时通过本体系总评价向量可以宏观地知道该涂料企业相应等级的隶属程度。
4 结论
考虑到现有的危化品企业考评方法没有划分成具体的种类,且指标权重单一不变、针对性不足及标准分值较难把握等缺点,本文对危化品行业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更有针对性的权重值,明确了各级指标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并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发挥两者的优点,建立了一套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等级的评价体系,最后以实例验证体系的可行、合理、有效和适用。通过分析和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利用现有的考评方法出现临界值或接近临界值,导致难以准确判定标准化等级时,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可提供切实可行的辅助参考依据。
(2)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如石油、涂料、烟花炮竹等行业,根据其不同特性,利用本文的评价体系可弹性地确定更合理的各指标权重值,提高评价指标权重可信度,因而比现有的考评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特点,评价体系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评价指标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符合人的认识模糊性,能够有效降低个人主观片面性,比一般的评比打分方法更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其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信。
摘要:当前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评工作中存在针对性不足、标准分值难把握等缺点,结合我国危化品生产储运及安全监管现状,为合理地评价危化品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等级,参考现有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出了采用10个一级指标和44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有机结合,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各级指标权重值,创建了一套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评价体系。最后以某涂料企业作为该评价体系的应用实例,并对比现场考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可行、有效,指标权重可信度高,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不同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可为评价危化品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等级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权重
参考文献
[1]赵来军,吴萍,许科.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7):165-170ZHAO Lai-jun,WU Ping,XU Ke.Statistic analysis andcountermeasures on dangerous chemical accidents in Chi-na[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9,(7):165-170
[2]高建明,曾明荣.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3):52-55GAO Jian-ming,ZENG Ming-rong.Current situation andmeasures of dangerous chemical safety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3):52-55.
[3]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4(2):80-88ZHANG Ji-jun.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Fuzzy Systems and Mathematics,2002,14(2):80-88
[4]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在安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2):69-72GUO Jin-yu,ZHANG Zhong-bin,SUN Qin-yun.Applica-tions of AHP method in safety science[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2):69-72
[5]胡淑礼.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13-34
[6]LU Li,Zhi-Hua Shi,Wei Yin,etc.A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approach to eco-environmental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China[J].Ecological Modelling,2009,(10):3439-3447
[7]黄世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评价[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3):52-55HUANG Shi-guo.Research on safety management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ased on fuzzy-AHP[J].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09,23(3):52-55
[8]Demirci M.Genuine sets,various kind of fuzzy set s andfuzzy rough s et 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3,159(11):467
[9]孙建国,刘镇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系数在模糊评判中的应用[J].磨床与磨削,2000:78-80SUN Jian-guo,LIU Zhen-chang.Application of determi-ning weights with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in fuzzy e-valuation[J].Grinding Machine and Grinding,2000:78-80
[10]黄韬,江诗咏.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液氯运输过程安全性评估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6):58-64HUANG Tao,JIANG Shi-yong.Apply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n road transport system ofliquid chlorin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logy,2007,3(6):58-64
篇4:让生命远离危化品安全事故
调整行业结构迫在眉睫
针对危化品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刘宇航建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强相关技术和政策研究,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专业物流企业发展,推动先进技术应用。他还建议取消禁止危化品车上高速路的规定,让有资质、有安全措施的合规危化品运输车走高速;取消《危化品公路运输通行证》,办理统一的危化品通行证。
另外,刘宇航认为调整行业结构迫在眉睫,“提高全国危化品车辆的正规性、增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系数,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是改变“小、散、乱”的行业现状,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整合,淘汰违规小企业,推动龙头企业的形成。
他还指出,并购并不是实现行业整合的最好方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危化品分会将通过建立危险品驾驶员诚信体系、推动实施危化品物流团体性标准、建立区域性公路运价参考指数、建立化工业PMI等方式逐步引导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整合,向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改革目前的处罚制度也有助于行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通常是罚款之后即放行,而国外在发现违规情况后,往往是先扣留车辆、禁止继续行驶,进而追查,对涉事公司进行整改或停运的惩处。”刘宇航认为,学习国外的惩处制度能够防止小企业违规“钻空子”,并为专业化公司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外,当危化品运输交通事故发生时,事故处理团队都是由企业自建。随着危化品运输量的不断增大,刘宇航建议,未来政府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促进救援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加强危化品安全管理成政府工作重点
其实,监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了潜在危险,开始整顿与反思。国务院安委会连发两个通知要求展开检查和整治,吸取事故教训。对于危化品行业的问题,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司司长李万春表示,加强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下一步将重点整治危化品企业与人员密集区安全距离不足的问题,还将针对危化品问题采取3项措施:
一是深入开展以危险化学品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打击危化品企业违规生产及特殊作业,重点整治危化品企业与人员密集区安全距离不足的问题。
二是强化执法检查,关注动火、倒罐(山东7·16爆炸事故系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球罐区在倒罐作业过程中着火所致)及特殊作业、危险作业的事发现场;同时,对事故进行严格查处,对于发生致人死亡事故的企业,吊销或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按上限进行经济处罚。三是要吸取教训,健全完善危化品的管理机制体制,落实行业和属地政府的责任。
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委会副主委则撰文指出,要突出部门职责,强化生产监管。切实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作用,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通报相关安全生产情况,协商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部门职能划分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定期进行安全许可情况集中排查,坚决关停无证非法生产企业。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新成立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前,进行经营、环评、消防、气象、地震等联合审核,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实行先培训、后取证、再上岗准入机制,组织开展在役化工生产装置安全设计诊断,严格按要求对生产装置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并建立保养台帐。引导化工企业和新建企业入驻化工园区,督促危化品生产企业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救援演练。鼓励企业组织力量进行安全技术课题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危化品专业救援队伍。
还要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仓储能力。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增加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工业用地中危化品仓储类用地的份额和地点,确保仓储类企业能够满足当地危化品的储存需求,突出前瞻性,预留发展空间。通过跟踪考核、业绩评估等手段,对现有仓储、码头进行清理整顿,优化布局。鼓励仓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实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区域性危化品贮存交易中心,交易与贮存分开进行,实现危险化学品链条式管理模式,掌控生产、运输、储存、购销、使用等各环节以及危险化学品在流通过程中上下游之间的动态动向,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篇5: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是预防事故,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企业人员和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是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危化品企业的特点,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随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于危化品从业单位生产安全标准化规范、办法的出台,我国各危化品企业纷纷开展了安全标准化工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滞后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进程,对危化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的问题 1.1 安全生产标准化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安全生产标准化还没有成为国家的法律法规,一些企业认为其不是国家强制性的要求,因而在思想上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只将其当做是上级管理部门安排的任务,思想消极,加上安全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化工企业更加不愿意进行这项工作。
1.2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
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企业还存在着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将安全标准化与其它的安全体系和标准化规范混淆在一起,认为其与“ISO质量体系”中的安全管理内容大同小异,只要通过了“三标一体”等体系认证,就能达到安全标准化要求。而实际上,虽然安全标准化规范与别的体系中的安全管理内容有着共性,但标准化规范是根据我国的企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的详细具体的要求,其在实践操作中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更有针对性。
另外,由于认识的偏差,有些企业或者将其当做一项安全工作,只单独交给安全部门进行,或者是疏于管理,管理、工作的标准照抄照搬一些样板企业的管理方法,而未考虑到自身企业的发展特色,使工作流于形式,管理不符合实际,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目的。
1.3 企业内部缺乏良好部署
在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中,由于对安全标准化及规范内容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企业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部署,安全部门独自进行或者各部门各自独立进行,无法达到“全员管理”的要求,各个部门的台账、档案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管理混乱。
而工作的开展也是时紧时松,在企业加大推进力度时,各部门热情高涨,企业推进力度小时,各部门就会对安全标准化工作比较冷淡。
1.4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础条件薄弱
一些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经济效益等的制约,加之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重视,缺乏对安全标准化的建设,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人员少、规模小,一些中小型企业中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有些甚至没有设置职能健全的安全管理部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条件薄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进行。采取措施,推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针对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应当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安全标准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力度,企业内部也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工艺安全操作及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培养,适时地引入专家小组,建立并进一步地完善安全标准化体系,将安全标准化规范贯彻落实到实践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2.1 加强政策引导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企业的生产安全及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而,提高全员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对安全标准化在思想上的认识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的要求,致使一些企业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危化品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对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一些限令整改等措施,并培育样板企业,开展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交流,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2.2 加强对标准化规范的培训力度
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的问题,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力度,分别对企业管理层和安全管理人员及工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培训时,地方政府安监部门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题培训,而企业内部的培训则应针对工艺技术人员的安全操作,根据工艺的操作要点,结合具体工作中的环境、设备、物料等多方面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对工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2.3 抓好组织,适时引入专家小组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为了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应当组织以高层管理层为领导组长的创标小组,统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同时,还可以适时地引入专家咨询小组,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完善标准化体系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中,为了能够实现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特色,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明确具体的操作,使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的性能,从而更好地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到实践中,促进企业发展。结语
篇6: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
供应商的管理制度
1目的本程序规定了对提供产品的供应商的管理,确保其符合公司安全管理的规定和要求。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向公司提供设备、劳动防护用品、消防、气防器械的供应商的管理。3术语
供应商:为公司供应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4职责
4.1 综管部负责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对供应商的安全管理负主要责任,负责制定、修订本
程序;负责对所购产品进行符合安全要求的验证,并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
4.2安全部负责确定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并对其实物进行评审;负责对消防、气防器械进
行评审。
4.3 生产部、安全部负责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评审,确保其符合健康的要求。
4.4 使用部门应检查、评价供应商安全表现,并将其表现反馈至综管部。
5、管理办法
5.1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
5.1.1综管部负责收集和审查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料,填写“供应商安全健康资格调查表”
内容包括:
a)供应商的资质证书;
b)供应商以往的业绩;
c)了解供应商安全计划、实施程序和管理情况(包括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保
证体系等);
d)产品的性能和产品供应的售后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
e)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质量保证书;
f)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5.1.2供应商(供方)评价
5.1.2.1综管部负责组织对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报总经理室批准。
5.1.2.2 综管部负责编制“合格供应商名单”,报总经理室批准。提交一份由安全部标准化
系统协调员备案。
5.2选择供应商
5.2.1综管部进行物资采购以及发生招、投标业务时,应优先选择“合格供方名单”中的供应商。
5.2.2当出现生产及检维修等紧急情况时,凡需要在合格供方名册以外进行采购时,应经部
门经理审核,最后交公司总经理审批。
5.3 签订合同
综管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严格审查供应商在合同条款中所包括的安全内容: a)明确供应商对所提供的产品应执行的有关规范、标准;
b)明确供应商对所提供的产品应承担的责任;
c)明确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产品的处理措施;
d)对产品出现的问题应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等。
5.4 产品验收和验证
5.4.1 采购的设备、劳动防护用品、消防、气防器械由安全部、生产部负责验收,符合要求的入库。不合格的作退货处理。
5.5供应商(供方)管理
5.5.1综管部每一年根据设备、劳动防护用品、消防、气防器械的供货质量、价格、安全
管理和交货情况,组织安全部、生产部对供应商的安全、质量表现及产品售后服务进行评价,对有关的危害及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考评结果实施优胜劣汰。
5.5.2由综管部填写“供应商一年评价情况表”,经公司总经理审批。综管部据此编制新的“合格供方名册”,经批准后提交一份由安全部安全标准化协调员备案。
6相关记录
供应商安全健康资格调查表
供应商安全资格评审记录
相关文章:
危化品安全管理标准化02-10
危化品消防安全培训02-10
危化品安全自查报告02-10
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02-10
安全生产与危化品02-10
危化品应急处理措施02-10
危化品企业隐患排查表02-10
广播新闻采访报道贴近听众的途径02-10
危化品标准化总结02-10
危化品企业表态发言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