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种鸡产蛋率的因素及对策(精选9篇)
篇1:影响种鸡产蛋率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鸡产蛋率的因素
饲养管理合理化在整个产蛋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中常因一些因素的影响,使鸡的.产蛋性能得不到发挥,造成鸡产蛋率下降.
作 者:逄锦鹏 梁文秀 作者单位:逄锦鹏(黑龙江省讷河市讷南镇畜牧站,1613000)
梁文秀(黑龙江省泰来县畜牧水产局,162400)
刊 名:养殖技术顾问英文刊名:TECHNICAL ADVISOR FOR ANIMAL HUSBANDRY年,卷(期):2009“”(2)分类号:S8关键词:
篇2:影响种鸡产蛋率的因素及对策
1 温度
温度对蛋鸡的健康、产蛋有密切的关系。目前, 许多养鸡户的鸡舍大部分是带运动场的开放式鸡舍, 白天, 鸡大部分时间在舍外活动。开放式鸡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随着季节的变化, 温度升降与日照的长短都随着变化, 而成年鸡适宜的温度范围是5~27℃, 产蛋鸡适温为13~20℃, 温度过高过低对蛋鸡的健康, 产蛋都不利。鸡是恒温动物, 产热与散热必须平衡, 如果破坏了平衡就会引起疾病。冬天外界温度低, 鸡体热散失多, 为维持体温的平衡, 散失的热量必须从饲料中摄取, 饲料消耗就增加。如果吃进的饲料不足于维持体温时, 势必动用体内贮存的脂肪, 因而鸡体消瘦, 如果低于-10℃鸡冠和脚就冻坏。鸡舍内必须采取防寒保温措施, 使鸡舍温度保持在10℃以上。有条件时可早晚生火取暖, 生炉子或搭火墙, 运动场上搭塑料棚, 白天鸡可在塑料棚里晒太阳。
2 饲料
产蛋鸡从饲料中获取足够的能量, 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物质, 才能满足产蛋和维持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2.1 能量
鸡的一切生理过程, 包括运动、呼吸、血液循环、排泄、营养的吸收、繁殖、体温调节都需要能量。鸡从饲料中得到的能量, 大部分消耗在维持生命活动需要上, 包括基础代谢和非生产活动的能量需要;多余的能量用于生产活动需要, 用来产蛋、产肉。因此, 冬天温度低时, 要给母鸡增加营养, 应多喂些能量高的饲料, 如玉米、高粱、小麦等, 玉米可占日粮35~65%, 小麦、高粱占日粮15~20%, 减少糠麸等能量低, 纤维高的饲料。
2.2 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 是构成成鸡体组织和鸡蛋的主要成分。肌肉、皮肤、神经、内脏各器官与酶类、激素以及鸡蛋中的蛋白部分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蛋白质不能由其它物质所代替。饲料中的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 鸡的必须氨基酸有十一种, 必须从饲料中供给。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不足时, 雏鸡生长缓慢, 食欲减退, 羽毛生长不良, 性成熟晚。成年鸡产蛋少蛋较轻, 严重缺乏时, 卵巢萎缩。要让母鸡多下蛋, 必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 适当喂些植物性蛋白饲料。如豆饼、菜子饼配合时占日粮的10~15%, 动物性蛋白饲料, 如鱼粉可占日粮4~5%。
2.3 矿物质
有调节渗透压, 保持酸碱平衡等作用, 又是骨骼、蛋壳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 提高饲料的适口性。蛋壳主要是碳酸钙组成。如果缺乏, 雏鸡缺钙得软骨病, 产蛋母鸡缺钙磷下软蛋。冬季, 氯化钠占喂量0.3~0.5%的较适宜。日粮中适当加骨粉或蛋壳粉和石灰石。骨粉加10%, 石灰石4%, 少量加些铜、铁、硒、钴、锌、镁等微量元素。
2.4 维生素
鸡消化道内维生素少, 大多数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 必须由饲料供给, 缺乏时, 影响鸡的生长、健康和产蛋。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含维生素的添加剂, 如果有条件保证青饲料满足供应是绝对必要的。
3 水
水在机体内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水是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 初生雏体内含有70%的水分, 成鸡含60%的水分, 蛋中含75%水分。饮水不足时鸡消化不良, 血液浓稠, 体温升高, 生长和产蛋都受到影响。要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 有条件最好饮温水。
4 通风
鸡代谢旺盛, 呼吸快, 呼吸量大, 按单位体重计算, 鸡的呼吸量是大家畜的2~3倍。鸡舍通风不良将招致空气的污染。鸡通过呼吸, 呼出CO2, 粪便分解产生氨和硫化氢, 这些有害气都会影响鸡的健康和产蛋。鸡舍内要安装通风设施。既要加强防寒保温, 同时又要注意通风防潮空气新鲜。
5 光照
冬天日照时间短, 一般只有9h左右, 而母鸡正常产蛋一般需14~16h的光照, 因为光线可以刺激母鸡的性腺活动, 使母鸡的生殖器官发育, 进而使母鸡多下蛋。要在鸡舍内增加光照时间。除利用白天自然光线外, 早晚再增加一些人工照明的时间, 使每天的光照时间达到14~16h, 人工辅助光照时间要固定, 防止忽早忽晚, 忽长忽短, 忽照忽停, 否则会使鸡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干扰, 反倒使鸡减产或是停产。
篇3:影响种鸡产蛋率的因素及对策
一、给予高峰料量的目的
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产蛋性能,包括早期蛋重、种蛋质量、产蛋高峰值和产蛋持续性等。
二、高峰料量的确定
母鸡实际的饲料能量需求由3个因素决定,即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产蛋。高峰料量可参照下列公式确定:ME(代谢能) =(1.78-0.012T)×1.45×W0.653+3.13×△W+3.15×E。T代表舍温(?埘),W代表体重(克),△W代表日增重(克),E代表日产蛋(克)。如高峰产蛋鸡舍日均12℃,体重3200克,日增3克,产蛋率82%,蛋重60克,则日需能量485大卡。如饲料能量为2800大卡,则高峰料量为173克。
三、合理制定加料程序
根据见第一枚种蛋前的料量和产蛋高峰料量制定喂料程序,然后根据鸡群的体重、生长状况、均匀度、吃料时间、产蛋率的上升情况、蛋重及增长的趋势、环境温度、饲料能量水平和预计的高峰料量,制定加料程序。采用“多次少量”的方法逐步加到高峰料量,以保持种母鸡的卵巢有序排卵。蛋重、产蛋率和体重出现不足或超标时,应提前或推迟加料时间。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观察体重、料量、吃料时间、总产蛋量、鸡舍温度等,及时调整加料次数和幅度。
1. 制定加料方案。鸡群20周时的体重均匀度和丰满程度,决定开产前第一次加料量。如果鸡群的变异系数小于10%,应在产蛋率达到5%时开始第一次加料;变异系数大于10%,应在产蛋率达到10%时加料。料量的增加幅度应完全按照鸡群的实际产蛋和蛋重水平来确定。
2. 按产蛋率加料。产蛋率为5%~10%时,按产蛋率的增长幅度加料。预计产蛋高峰超过产蛋性能标准时,应在产蛋率达到70%以后进一步增加料量。按产蛋率增料有利于饲料营养的合理利用,可以使种鸡在产蛋与体重之间建立营养平衡,从而使种鸡保持较好的产蛋体况,死淘率低,且能充分发挥种鸡的产蛋性能潜力。如某鸡群25周末产蛋率达到5%,基础料为130克,预测高峰料量170克,在产蛋率为70%达到高峰料量,则产蛋率每上升1%加0.6克料。
3. 为每批种鸡制定加料模式。应根据每一批种鸡的生长状况、生产性能、环境条件以及设备条件制定最佳的加料管理程序。下表是在20℃的密闭鸡舍内,鸡群产蛋率达5%前喂料121克,饲料能量水平为2865大卡/千克的加料模式:
四、正确监测加料是否适宜
1. 监测体重和周增重。每周进行称重,整个产蛋期都应保持一定的增重。蛋重或体重增加不足或过多,说明营养摄入不足或过量,如不及时调整势必导致产蛋性能较差。如果鸡群周增重不到15克,产蛋率和受精率也会受影响。
2. 监测总增重。开产到产蛋高峰期总增重应达标。一般情况下,AA+肉种鸡从产蛋率达到5%至高峰期总增重应为550~600克,增重20%~21%,这期间体重增加状况也决定了何时开始减料。鸡只每增重100克,饲料量应增加2.85%。
3. 监测体况。每周应至少监测两次鸡群的丰满度和性成熟状况,观察鸡群的脸、肉髯和鸡冠的颜色,并适时调整给料程序。
4. 监测蛋重。蛋重能反映营养摄入是否满足最佳产蛋性能的需求,应根据实际蛋重偏离预期蛋重标准来调整料量。产蛋率达到10%时,应在每天第二次收集种蛋后随机抽样120~150枚蛋进行称重和记录,并将每日的蛋重绘制在标准曲线图上,监测其发展趋势。如鸡群摄入的料量正确,蛋重会按曲线平行增长,蛋重有下降趋势时应及时增加料量。如鸡群喂料量不足,蛋重会停止增长4~5天,此时应提前加料。如果蛋重连续4~5天下降而没有及时发现,就可能会导致高峰产蛋水平降低。高产鸡群产蛋率为50%~70%时易出现蛋重下降现象,应加强监测并适时调整料量。日产蛋率超过75%以后出现蛋重不足现象时,建议不采取加料措施,否则,极易使鸡群体重超重。如果鸡群在25周前产蛋率达到5%,早期蛋重会大大降低,从而会影响商品鸡的生长速度。蛋重每增加1克,饲料量加0.042%;当蛋重不变,产蛋率每改变10%需调整料量4%。
5. 监测吃料时间。保证吃料时间是鸡群获得足够能量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吃料时间的明显变化直接反映出料量是否过多或不足,一般情况下,21~28周种鸡的吃料时间为1~2小时,29~32周种鸡的吃料时间为2~3小时,33~66周种鸡的吃料时间为2~5小时。
6. 监测鸡舍温度。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鸡只的能量需求,以20~21℃为基准,在5~35℃之间,每增减1℃,能量减增1.5%。鸡舍理想温度为14~26℃,最佳温度为18~22℃。
7. 考虑饲养方式的影响。饲养方式不同,高峰料量会有差异,笼养的高峰料量比平养的要低。粉料的高峰料量比颗粒料相应增加4%~5%。光照时间以16小时为基准,每增减1小时,能量需增减6.3大卡。
8. 监测加料幅度。双黄蛋的比例要不超过3%;腹腔内直径1厘米以上卵子的数量正常为6~7个,数量超过9个则说明加料太快,数量少于5个则说明加料太慢;平均蛋重的上升幅度与标准或标准增重基本相符。
9. 高峰料量不能太高。如高峰料量太高,可能会出现每天料量增加达2克或更多,在鸡群产蛋率上升很快的同时会带来鸡只的超重,高峰过后体重超200克或更多;双黄蛋的比例也会猛增,在加到高峰料量前后1周的时间里,每天的双黄蛋比例可达10%,这样就造成产蛋上升快但上不了高峰。如果高峰料量加得太高,整个产蛋周期内腹膜炎、脱肛发病率和死淘率可能会上升,将造成高峰后产蛋下降快。为避免出现前期增料过急、双黄蛋增多、脱肛鸡增加的现象,在产蛋率达到5%后,遵循“前少后多”的原则按产蛋率每增加5%增料1次、将使用高峰料的时间由21天延长为25天或产蛋率达到75%时加到高峰料量。
10. 监测营养累积。一般情况下,种母鸡在20周时应至少摄入23300大卡能量和1250克平衡蛋白质,大约8150克全价饲料。25周时应至少摄入34800大卡能量和1875克平衡蛋白质,大约12200克全价饲料。
五、高峰后适时减料
产蛋高峰后要减料,避免鸡只的脂肪积累太多。如脂肪积累太多,产蛋率下降会比正常水平快得多,而且受精率和孵化率也较低。连续5天鸡群的产蛋率都无上升,说明已达到产蛋高峰。若连续两周产蛋率不再增加,且每周按1%的比例正常下降时,须开始减料以防止母鸡过肥。第一次减1~2克,以后每周减0.5~1克,每次减料3~4天后观察产蛋率、减料后的体重和采食时间的变化。正常情况下,产蛋率每下降2.5%减1克料,减料总量为高峰期料量的8%~12%。30周后放松对体重的控制会明显破坏40周后的产蛋性能、正常蛋重、蛋壳质量和受精率。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种母鸡减料原则如下:
1. 产蛋高峰产蛋率≤79%,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时,按6~8大卡/只·日减少料量,1周后再按4~6大卡/只·日减少料量,以后每周按2~4大卡/只·日开始减少料量,直至减少量达到高峰料量的10%。如果料量减少,产蛋率下降比预期的快,应将料量立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在5~7天后再尝试减料。确保料量的变化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监测鸡群吃料时间,将有助于确定料量是否适宜。
2. 产蛋高峰产蛋率为80%~83%,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时,按4~6大卡/只·日减少料量,1周后再按2~4大卡/只·日减少料量。
3. 产蛋高峰产蛋率≥84%时,鸡群常常会体重不足,过量的减料会损害产蛋性能,且易造成抱窝和换羽。
4. 高产鸡群(产蛋率大于85%)的首次减料时间不能早于34周,35~50周逐渐减料至150克/只·日(412大卡/只·日),50周以后维持正常料量。
六、小结
产蛋期正确计算并合理添加高峰料量,高峰后适时减料,对于肉种鸡适时达到产蛋高峰、维持产蛋后期产蛋率和受精率的持续稳定以及确保种鸡发挥最佳生产性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细心观察,以确保种鸡稳产高产。
篇4:影响种鸡产蛋率的因素及对策
为进一步研究灯光控制器和智能型畜禽舍环境控制器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海兰褐蛋种鸡3 187只 (从北京种鸡场引种) 。
试验地点:河北滦县种鸡场。
选用蛋种鸡的品种、来源、日龄、饲料、饲养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育成鸡分成两组进行试验, 分别采用渐开渐灭型禽舍光照程序控制器和速开速灭型电脑定时光控器进行试验, 18周前, 6:00开灯, 18:00关灯, 第19周开始, 每周早晚增加20 min光照时间, 一直到光照时间16 h恒定为止。
1.2 仪器设备
渐开渐灭型禽舍光照程序控制器 (南京科星饲养设备研制有限公司KX-4000Ⅱ型) , 速开速灭型电脑定时光控器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研制专利产品) 。
1.3 试验方法
分组对照, 选择同源种鸡进行相同的消毒防疫等处理后分成两组。第一栋鸡舍为试验组:种母鸡1 427只, 公鸡52只, 采用渐开渐灭型灯光控制方式控制灯光。第二栋鸡舍对照组:种母鸡1 638只, 公鸡70只, 采用速开速灭型灯光控制方式控制灯光, 两组鸡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基本相同。记录两组蛋种鸡产蛋总数量、合格种蛋的数量, 计算产蛋率。以111天的记录数据作为样本计算产蛋率并进行t检验。根据每周的平均产蛋率绘出蛋种鸡的产蛋率曲线, 分析比较两组蛋种鸡的产蛋率。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用SPSS软件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1。
2.2 显著性检验
t检验结果见表2。
经SPSS分析, 两种控光方式下的平均产蛋率分别为63.861 9%和63.790 6%, 该产蛋率为开产初期至产蛋高峰期的平均产蛋率, 由df=30查t值表得t0.006 (30) >|t|, 故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差异不显著, 可以认为样本平均数即为总体平均值。
2.3 曲线对比
3 结果与讨论
3.1 数据有效性的讨论
种鸡19~34周龄的产蛋率数据曲线走向几乎一致, 即两组种鸡的产蛋初期和产蛋高峰期基本一致, 可见两组试验基本满足试验条件。对两栋鸡舍鸡的产蛋率进行显著性分析, 结果表明样本平均数可以代表总体, 即蛋种鸡的产蛋率曲线合理。
从19周到28周两组蛋种鸡的产蛋率几乎一致。28周后, 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蛋种鸡的饲粮, 引起产蛋率的下降。而32周时, 由于鸡群感染了疾病, 管理人员虽然及时予以治疗, 但仍导致了`��产蛋率的下降。由于蛋种鸡的产蛋率在28周后受到饲粮、疾病的影响较大, 在本试验中不适合作为有效数据参考, 但28周前的试验条件满足要求, 数据真实有效。
3.2 曲线比较结果的讨论
对19周到28周的数据曲线进行比较分析, 两栋鸡舍蛋种鸡的产蛋率很相近。可见速开速灭型灯光控制方式控制白炽灯的开关并未给鸡带来强烈应激, 并不影响鸡的产蛋率。这可能是由于在整个育成阶段的灯光控制都是采用速明速灭方式控制, 导致在育成阶段蛋种鸡对此已经适应, 致使两种不同灯光控制方式 (渐明渐灭型与速明速灭型) 对蛋种鸡的产蛋率影响差异不显著。
3.3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的灯光控制方式控制白炽灯照射下的种鸡的产蛋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速开速灭型灯光控制方式控制白炽灯的开关并未给鸡带来强烈应激, 并不影响鸡的产蛋率。
大多资料研究表明鸡对光照时间长度比较敏感, 通过本试验可知蛋种鸡对光照控制方式不敏感, 此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灯光控制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邱如勋, 伍喜林, 李正芳, 等.半开放鸡舍不同层次间光照强度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02) .
胡率领, 夏晓会, 王红娜, 等.光照控制技术对蛋鸡生产的影响[J].河南畜牧兽医, 2006.04.
黄涛.鸡舍灯光控制器的正确使用[J].现代畜牧兽医.2004.12:20.
杨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刘忠琛, 张金胜.饲养蛋鸡的光照控制技术[J].新农村, 1999, (09) .
李平, 李鸣.鸡产蛋期严禁缩短光照时间[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1, (04) .
安秀芝.早、晚光照对鸡蛋重的影响[J].饲料广角, 1988, (02) .
李辉.光照强度对笼养罗曼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J]甘肃畜牧兽医, 1999, (05) .
篇5:种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1. 产蛋前期
从开产到产蛋高峰阶段为产蛋前期,即25~30周龄。该阶段是产蛋率上升时期,也是母鸡的生长发育从性成熟向体成熟转变的时期,营养需要除供产蛋以外,还要供生长需要。所以,在饲养上要求日粮的能量、蛋白质、钙、磷水平都较高,增加饲料喂量,以适应产蛋率越来越高和母鸡生长的营养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从产蛋率达到3%开始增加饲料喂给量,按周调整,通常每周增加日粮喂料4~6克/只,直至出现产蛋高峰为止。
确定母鸡群的产蛋高峰一般采用试探性饲喂方法。当鸡群产蛋量持续几天停留在一定水平时,可用增加喂料量的方法进行试探,一般每只母鸡在原来的日喂量基础上增加3~5克饲料,连喂3~4天,观察鸡群的产蛋情况,如果产蛋量有所增加,则说明真正的产蛋高峰尚未到来,应继续增加饲料喂量,提高产蛋率。如果增加饲料的第四天以后,鸡群并没有提高产蛋率,则说明产蛋高峰期已经来到,应该立即恢复试探期之前的喂料量。
2. 产蛋中期
从产蛋高峰到产蛋逐渐下降阶段称为产蛋中期,一般指31~50周龄,由于该阶段母鸡产蛋量多,种蛋受精率、合格率好,故称为盛产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产蛋高峰持续较长时间,产蛋率下降缓慢一些,故在饲养上应注意日粮的能量、蛋白质水平要保持不变,当产蛋量下降时可适当减少喂料量。水是重要的营养之一,供给充足的清洁饮用水是保持高产的基本条件。
3. 产蛋后期
产蛋后期是指产蛋量下降到淘汰为止,一般为51周龄以后到淘汰。这个时期产蛋下降,在生理上由于体成熟后多余的营养主要用于沉积脂肪,在饲养上应根据产蛋量下降的速度适当减少喂料量,或者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使营养满足维持体能与产蛋的需要便可。
饲料喂给量应根据舍温、产蛋率和饲料质量等决定,在气温低、产蛋率高时,应适当增加喂料量,在天气热、产蛋率低时应适当减少喂料量;特殊情况下,如鸡群受到刺激,接种疫苗或光照管理不当出现暂时性产蛋量下降时,则不应减少喂料量。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增长,母鸡吸收钙的机能逐渐下降,钙的含量不足,将会影响蛋壳的质量,出现软壳蛋、薄壳蛋、破损蛋增加等现象,所以,日粮中要适当增加钙的含量。
二、产蛋期的管理
1. 种鸡的饲养方式与密度
饲养方式不同,则饲养密度也不同。地方品种黄羽种鸡饲养方式大多数为平养,根据鸡舍地面的结构不同,又分为地面垫料平养、网上平养和半网半地面垫料饲养。这三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地面垫料平养投资少,但易潮湿和患病,适于比较干燥的地区使用;网上平养鸡群与粪便相隔,适于温暖潮湿的地区使用;半网半地面垫料平养则综合了以上两种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较广。
鸡的饲养密度也直接影响到生产性能和成本,密度过大,鸡舍内空气容易混浊,垫料容易潮湿,鸡群活动范围小,鸡只采食不均匀,不利于鸡群健康;密度过小,则增加饲养成本,不经济。适宜的饲养密度是在不影响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建筑面积。
2. 避免窝外产蛋
有些母鸡不到产蛋箱里产蛋,而将蛋产在地面垫料或网上,造成破损蛋和脏蛋增多,捡蛋也较困难。因此,要想办法避免窝外产蛋,提高种蛋合格率。
生产中,要配备足够的产蛋箱,一般要求4~5只母鸡配备1个产蛋箱。产蛋箱的设计和放置要合理,离地面30~60厘米高,产蛋箱在开产前两周放入,早上把产蛋箱门打开,晚上把门关上,防止鸡入箱内栖息,减少产蛋箱的粪便污染,产蛋箱内的垫料要经常更换,捡蛋时发现有粪便应随时清除。发现有鸡蹲在地面垫料上产蛋,应进行人工调教,把母鸡抱入箱内并关上门,强迫母鸡在箱内产蛋,数次以后,鸡就能按时进产蛋箱产蛋了。
3. 降低蛋的破损率
种蛋与破损蛋经济价值相差较大,应尽量减少蛋的破损,捡蛋要勤,每天5~6次。捡蛋、放蛋、验蛋动作要轻,破蛋、脏蛋另用容器存放。捡出的种蛋须及时送蛋库消毒保存。
4. 及时催醒抱窝鸡
饲养地方品种黄羽种鸡,特别是中、小型优质黄羽种鸡,母鸡产蛋一段时间后就出现抱窝现象(又称就巢),降低了产蛋率。对抱窝母鸡要及时催醒,使其尽快恢复产蛋。催醒抱窝母鸡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是将抱窝母鸡移到明亮通风的地方,用水浸脚或用绳子吊起1只脚,数天后就可醒窝。化学方法有按每千克体重注射12.5毫克丙酸睾丸素,效果很好;或喂服复方阿司匹林片,大型母鸡每天2片,小型母鸡1片,连服数天,效果也较好。
5. 注意观察鸡群
经常仔细检查鸡群的采食、休息、活动和鸡舍的卫生消毒等情况,发现患鸡要及时淘汰,死鸡送兽医站解剖,查找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损失。
6. 各季节管理要点
①春季。此时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日照时间逐渐延长,是一年中种鸡产蛋、受精率等性能发挥最有利的季节,此时要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注意产蛋箱内垫料的清洁,勤捡蛋,减少脏蛋和破损蛋,提高种蛋的合格率。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对鸡场环境要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鸡舍要加强通风,每周带鸡进行消毒,同时用EM菌饲喂鸡群,进一步净化鸡舍环境,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由于早春气候多变,应注意预防鸡呼吸道疾病。
②夏季。此时日照时间延长,温度升高,天气暖热,管理上重要的是防暑降温,促进食欲。有条件的鸡场,种鸡舍应采用纵向通风,湿帘降温。一般鸡场在鸡舍内应增加一定数量的排风扇,有运动场的鸡舍可在运动场上建凉棚,鸡舍周围种植草皮,减少地面裸露,减少鸡舍周围地面辐射和反射热。及时排除鸡舍周围的污水、积水,避免下雨后高温高湿的状况出现,加强鸡舍内的通风换气,多给鸡饮水。饲料要勤配勤用,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夏天天气炎热,鸡的采食量减少,可将喂料时间改为凉爽的早晚,同时应调整饲料的配方,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减少能量饲料。
③秋季。此时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应补充光照防止种鸡停产换羽,由于昼夜温差大,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鸡群的管理,同时做好入冬前鸡舍防寒的准备工作。
④冬季。此时日照时间短,光线弱,气温低,应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鸡舍北面的窗户用塑料薄膜封严或用厚草帘遮住。有运动场的鸡舍要推迟鸡进入运动场的时间,待舍内外温度接近时再放鸡,雨雪天温度低不放鸡。禁止鸡饮用冰水和啄食冰霜,有条件的鸡场可给鸡饮温水,同时缩短饮水时间,限制饮水量。冬季鸡体散热加大,可适当增加喂料量或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保证从饲料中获得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代谢和产蛋的需要。冬季既要做好防寒保暖,还要做好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尽量降低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产蛋鸡群应按光照程序补充光照,使鸡群的产蛋性能正常发挥。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盐城市黄沙港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邮编:224341)
篇6:蛋鸡产蛋率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关键词:蛋鸡,产蛋率,影响因素,提高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鸡蛋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如何提高产蛋率是养鸡户所关心的问题。在实践中, 要学会科学饲养管理,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来提高广大饲养户饲养蛋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现将影响产蛋率的因素及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1影响因素
1.1蛋鸡自身因素
蛋鸡的产蛋性能与个体的外部形态有直接的关系。头部清秀、喙短细、脖子细长、腿较细长、尾较长的鸡, 其产蛋率高。
1.2疫病因素
在产蛋期内, 鸡发生疫病均会影响其产蛋性能。影响鸡产蛋的主要疫病有禽流感、新城疫、禽霍乱、染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霍乱、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禽流感、禽脑脊髓炎、脂肪肝、败血支原体 (慢性) 等, 都会使产蛋率大幅度下降[1]。
1.3饲养管理因素
1.3.1体重。蛋鸡的体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蛋鸡在产蛋阶段的生产性能。许多养鸡户在育雏期只考虑饲养数量和存活率而忽视了饲养密度, 造成蛋鸡个体体重相差较大, 开产时间不整齐, 产蛋高峰期来得迟, 持续时间短, 导致整个产蛋期内产蛋数量减少。
1.3.2饮水。水是保证鸡体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和鸡蛋的重要组成成分, 开产初期, 鸡体代谢旺盛, 需水量大, 较长时间内的饮水供应不足或突然断水, 均可造成蛋鸡群产蛋率下降。
1.3.3饲料添加物。日粮中营养元素是制约产蛋性能的要素。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合酶制剂和不同剂量中草药提取成分, 可提高产蛋率和蛋重。添加外源酶可提高体内天然酶对营养成分的利用率, 分解体内酶不能分解的营养成分, 降低饲料消耗,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研究表明, 添加0.5%的复合酶制剂效果最佳, 可使产蛋率提高15%左右。但是也有些药物 (如金霉素、磺胺类药物、丙硫苯咪唑等药物) 对产蛋鸡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 甚至会导致产蛋率明显下降[2]。
1.4环境因素
1.4.1光照。在育成期, 由于光照时间控制不好, 造成鸡性成熟较晚或提早;产蛋期间光照可引发生理变化, 造成内分泌机能紊乱, 从而产生应激, 降低群体产蛋率。
1.4.2温度与湿度。温度与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产蛋率明显降低和平均蛋重减小。产蛋最适温度为13~20℃, 其中13~16℃时产蛋率最高。产蛋期温度过高或太低, 都会对蛋鸡产生不良影响。产蛋鸡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55%。湿度过小或过大, 均易使鸡患病。一方面湿度太高, 易使鸡群发病;同时湿度太低, 又影响蛋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
1.4.3通风换气。鸡舍内通风不良, 影响产蛋。鸡舍通风量, 一般夏季为0.5~1.0 m/s, 冬季为0.25 m/s, 春秋季为0.5 m/s。
1.4.4应激反应。家禽应激的因素包括高饲养密度、管理、噪音、冷热、换料、用药、免疫、停电、停水等。应激反应产生导致应激激素的释放, 会引起产蛋率的大幅度下降。
2提高措施
2.1科学选择蛋鸡
养鸡户可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蛋鸡品种的熟悉程度及饲养习惯和养鸡户养殖水平来确定品种。如白壳蛋鸡体型较小, 采食少, 产蛋量大, 但其蛋重较小, 抗应激能力差, 胆小怕人, 容易啄肛、啄羽;而褐壳蛋鸡体型较大, 蛋重较大, 蛋的破损率较低, 抗应激能力强, 啄羽、啄肛少, 死淘率低, 但耗料多, 不耐热, 饲养技术比白壳蛋鸡要求高。
2.2加强疫病控制
养殖户要定期对产蛋鸡群进行抗体监测, 适时适量使用疫苗, 避免造成免疫失败。当发生疫病时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以免病情扩散与蔓延。
2.3科学饲养管理
养殖户应适时调整饲养方法, 培育高产鸡, 以达到产蛋鸡的目标体重。开产初期要保证充足饮水。定期或不定期使用添加剂, 可选用具有补气益血、开胃健脾、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草药 (常用的中草药有山楂、麦芽、桔皮、木香、当归、白术、苍术、五味子、马齿苋等) 组方制成的添加剂。
2.4合理调控环境条件
饲养管理中应维持相当长度的光照时间 (15 h以上) , 促使产蛋鸡正常排卵和产蛋, 且使产蛋鸡获得足够的采食、饮水、休息等。每天给予16 h的光照刺激, 并且保持稳定, 冬天日照短, 所以阴天和雾天应及时开灯补充光照[3]。产蛋期合理调控鸡舍内的温湿度, 使其温度为13~20℃、相对湿度为50%~55%[4]。应注意加强舍内空气流通, 以保证空气新鲜。夏季防暑降温, 饲喂抗热应激添加剂 (如电解多维、小苏打等) ;冬季防寒保温[5]。对于可预料的应激因素 (如断喙、寒流、免疫接种、转群等) , 应预先补充多种维生素, 以减轻应激造成的影响[6]。
参考文献
[1]李跃震.浅谈鸡群产蛋率突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畜牧兽医, 2015 (5) :243.
[2]张利娟.中草药提取物复方对蛋鸡产蛋后期鸡饲喂效果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0.
[3]刘英兰.影响蛋鸡产蛋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 2011 (3) :78-80.
[4]孙利娜, 谷子林, 黄玉亭, 等.影响蛋鸡产蛋率的营养因素及调控措施[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0, 35 (3) :11-14.
[5]孔丽娟, 张冬艳.影响蛋鸡产蛋率的营养因素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3 (11) :77-78.
篇7:影响种鸡产蛋率的因素及对策
一、产蛋前期的生理发育特点与管理措施
1. 产蛋前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15周龄后周增重比前期明显增大,所以,应按照体重增长曲线,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②17周龄后激素分泌迅速增加,性器官也开始发育,体重若比标准低5%,就会造成性成熟不均匀。③从17周龄开始,耻骨间隙由1指宽逐渐加大至1指半宽,22周龄耻骨开到两指宽。④开产前三周要保证体重曲线直线上升,这非常重要,因为体重增加的重量基本上是生殖系统迅速增加的重量。⑤在21周龄左右母鸡输卵管呈线状,21~24周龄快速发育成管状,同时卵巢迅速发育。开产前12天,卵泡迅速长大。
2. 相应的管理措施
①15周龄到光照刺激阶段是影响肉种鸡开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应通过增加料量来加速肉种鸡的生长,获取适宜的周增重。体重不断增长会促进种母鸡生理变化逐渐趋于性成熟。随着肉种鸡进入生殖系统快速发育阶段,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及时调整饲料的能量,建议17周龄左右开始使用预产料,见蛋后更换为产蛋料。15周龄到光照刺激阶段,如果每周的周增重不达标,即增重不足,会造成以下影响:开产推迟、产蛋前期蛋重偏轻、不合格蛋和畸形蛋比例增加、受精率下降、抱窝倾向增强、均匀度下降等。反之,如果此期周增重过多,也会造成早产、蛋型较大、双黄蛋增多、受精率下降、产蛋期喂料量增加、产蛋高峰较低、总产蛋量减少、由脱肛造成的死淘率增加等。
②17周龄称重时检查耻骨间隙。此时耻骨间隙应逐渐开启到1指半宽以上,如有10%以上鸡只耻骨间隙还在1指宽就要推迟加光时间,同时推迟加料时间。另外,进行光照刺激前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22周龄之后;体重最少达2.3千克;鸡只丰满度呈半“U”形;脂肪沉积适宜(体脂太少或丰满度不够则母鸡产蛋推迟,体脂太多则刺激排卵造成双黄蛋比例增加,从而影响产蛋高峰和产蛋持续性)。每两周增加1小时光照,26周龄时光照时间加到15小时。加光后光照强度一定要大于育成期10倍以上,这样才能让鸡只感觉到光刺激。
③21周龄以后应尽量减少应激并供给充足的营养。正常情况下,21周龄母鸡第一个卵泡开始发育,23周龄产蛋。如果由于应激或营养不足导致卵泡停止发育,下一个卵泡要等停止发育的卵泡被吸收后才发育,在此期间鸡只会超重。
二、产蛋期的生理发育特点与管理措施
1. 产蛋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开产后,母鸡见到人或公鸡有下蹲动作,耻骨间隙开到3指多宽;公鸡有交配行为。此时会出现争抢饲料的现象,公鸡表现较突出。②产蛋高峰前加料不应考虑高峰产蛋率的高低,主要考虑不要使鸡只超重,确保后期产蛋持续性,使鸡群充分发挥生长潜能。③鸡蛋形成需要23~26小时,排卵一般在上午,钙的沉积在下午。排卵后24小时鸡开始找蛋窝产蛋。产蛋多的一般在加光后2小时左右产蛋,产蛋少的一般在下午产蛋,如果检查发现下午产蛋的多,说明这群鸡的产蛋性能不好。鸡只每产3~8个蛋要停1~2天(歇窝)。④母鸡的能量储存足以使其维持产蛋高峰,因此,高峰料量无须维持很长时间。一般鸡群在32周龄左右达到产蛋高峰,此后产蛋率开始减少,营养需要也随之降低。
2. 相应的管理措施
①准确称取总料量并均匀分配到各个料箱。料线使用前要调整出料口,使每个料桶下料量相同。人工加料时,要确保每个料桶下料相同并防止料桶倾斜。
②产蛋率5%至产蛋高峰期间的加料方法:产蛋率5%时料量为125~130克,以后产蛋率每升5%增加料量2~3克,直至产蛋率达到35%;产蛋率35%以后,产蛋率每升5%增加料量4~5克;产蛋率65%~70%时,采用高峰料量。此期间17~21天。还有一种加料方法:产蛋率5%时料量125克,产蛋率65%时采用高峰料量165克,此期间大约20天,每天大约加料2克【(165-125)÷20】。产蛋高峰前加料方式、速度以及高峰料量的确定,应根据不同鸡群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主要取决于体重、蛋重、产蛋率、采食时间这四项指标。鸡群体重在见蛋前三周直线上升,每周加料150克或170~180克甚至200克,此时输卵管和卵泡在发育,给料越集中越好。在30周龄左右,鸡群每周增重由150克逐渐降低为70~80克,以后每周保持增重15~20克。如果体重减轻,产蛋率肯定下降。正常情况下,产蛋率每天增加2%~5%,如果均匀度高,产蛋上升快。蛋重的变化趋势可作为鸡群采食的总营养成分是否恰当的指标,如果鸡群的饲料量不足,蛋重将在4~5天内不会增加,应提前加料或适当增加高峰料量。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蛋重连续4~5天的下降趋势,将会导致产蛋高峰水平下降。高峰鸡群产蛋率在50%~70%之间,容易发生蛋重不足的现象。如果日产蛋率超过75%发生蛋重不足的现象,建议不要采取任何加料措施,否则极易产生鸡群体重超重问题。
③高峰后期减料的速度和时间应取决于以下因素:日产蛋率和产蛋趋势、每日蛋重和蛋重变化趋势、鸡群的健康状况、饲料质量、高峰料量、育成和高峰期的生产性能、舍内环境温度以及季节变化、采食时间的变化等。因此,应有计划地减料。一般在产蛋高峰过后2~3周开始减料,产蛋率在85%以上时,34周龄以前不能减料,使鸡群周增重稳定保持在15~20克,35~50周龄最多减料25克,50周龄后停止减料,使料量保持在150克左右。如果鸡群未换羽,在淘汰前10周试探加料、加光,还可以挖掘一下其生产潜能。
减料应参考蛋重、产蛋率和体重。蛋重是最敏感因素,减料过快蛋重下降,减料不及时蛋重超标。如果发现蛋重不增加,用现有料量维持1周,再考虑降料,这对后期的体重维持很重要。产蛋期的料量70%用于体重维持,其次用于产蛋,最后用于增重,所以开产后体重大的需要的料量多,高峰料量也高。高峰料量不能太注重数据,应结合检测胸肌等来确定。
④产蛋窝的管理。18~20周龄安装产蛋窝,若是镀锌板的产蛋窝,窝顶要刷1~2次废机油,这样就可以防止鸡粪腐蚀蛋窝。每天要检查窝底和垫料情况。30~35周龄每天关灯前要抓出窝内鸡只,并关闭蛋窝,早晨开灯后打开,35周龄后鸡只习惯了就可以不关闭蛋窝。蛋窝踏板一般是用木条制作的,很容易损坏,应有备用的,可以用油漆点一下踏板的螺丝,以免松动。每月应彻底更换蛋窝垫料,因垫料中的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含量易超标。
⑤减少窝外蛋的措施。蛋窝设计要合理,踏板距地面高度应小于45厘米。光照强度要高于60勒克斯,且光照均匀。要在开灯后30分钟内或开灯后5~6小时喂料,因开灯后鸡群开始产蛋。要严格控制早期公母鸡比例,避免过度交配,一般在加光1周后再放性成熟的公鸡入鸡群。开产时蛋放在蛋窝内不捡出来,发现窝外蛋赶紧捡到蛋窝内,发现在窝外产蛋的鸡要抱起放到窝内。
⑥种蛋管理。每天捡蛋6次,每次捡蛋前消毒双手,将好蛋、脏蛋、淘汰蛋分开放,可以一人捡好蛋一人捡脏蛋,避免在捡蛋时交差感染。如种蛋上有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的赃物可用钢丝球或小刀将其刮掉,脏物面积大的就剔除。种蛋捡出后立即熏蒸,否则细菌就会进入种蛋内。
⑦光照管理。加光不能太快,第一次由8小时加到12小时,如果均匀度不好可以加到10小时,如果均匀度特别好可以直接加到14小时,否则会导致双黄蛋增多。实践证明,产蛋期15小时光照就可以了。使用节能灯时由于光衰厉害,所以最好每月检测光强,每周擦1~2次,并及时更换不亮的灯。
⑧饮水管理。及时调整水线高度和水压,使鸡脖与水线呈70度角。水线高度不适宜,鸡喝1滴漏3滴,极易造成舍内湿度过大。每天检查乳头,及时更换滴水或不漏水的。每天冲洗水线,每月清洗过滤器、水箱,清洁的饮水才能保证鸡群消化道正常,这也是养鸡成功的秘诀之一。
篇8:影响种鸡产蛋率的因素及对策
1 试验目的
本项目试验, 利用项目承担单位鸡场内现有的10亩林地, 建设如皋黄鸡种鸡仿生态养殖小区, 研究探索影响如皋黄鸡种鸡产蛋性能的有利因素。一是研究仿生态养殖如皋黄鸡种鸡, 提高种鸡产蛋率;二是生态养殖的鸡产品, 由于风味独特, 质量上乘, 产品的销售价格按现行市场价比较, 其经济价值可以比集约化饲养的鸡产品提高20%~30%, 经济效益较好;三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示范作用, 可以指导、带动农民利用本地区现有的人工林地、湖桑林地、河堤、竹园等空隙闲地发展家禽生态养殖, 促进如皋黄鸡产品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开出一条如皋黄鸡规模化、商品化生态养殖的新路子。
2 试验地点、时间及规模
地点:如皋市万生黄鸡原种场
时间:放养时间控制在每年的4~9月份。
规模:如皋黄鸡原种鸡10000只, 其中5000只采用仿生态饲养, 5000只笼养作对比试验。
3 仿生态饲养管理
建设1个面积10亩的人工林地如皋黄鸡种鸡仿生态饲养小区, 饲养5000只试验组, 采用原有笼养鸡舍饲养5000只对照组。
3.1 育雏3~4周龄前与普通育雏一样, 进行人工育雏, 脱温后转移到户外放养。
3.2 脱温3~4周龄以后, 选择天气暖和的晴天放养, 开始几天, 放养2~4h/d, 以后逐日增加放养时间, 使仔鸡逐渐适应环境变化。棚舍附近需放置若干饮水器和料槽, 让鸡自由采食, 每天早上不要喂饱, 把鸡放出去自由活动, 采食天然饲料, 太阳下山时将鸡群收回鸡舍并喂饱。
3.3 饲料雏鸡3周龄前用全价饲料饲喂, 3周龄后以全价饲料补饲。
3.4 疫病防控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各种疫苗的接种工作。
3.5 产蛋期在棚舍内设置产蛋箱, 供鸡产蛋用, 每天收集鸡蛋。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
注:效益计算方法按每只种蛋0.7元计算。
由上表可知, 通过仿生态饲养如皋黄鸡种鸡, 其开产日龄由原来的145d缩短到142d;高峰期由原来的90d左右提高到100d;高峰期产蛋率平均为70.2%, 较原来的65%, 提高了5.2个百分点;高峰期产蛋量增加5.85万只;经济效益增加4.10万元。
4.2 作用意义
⑴直接经济效益饲养了5000只种鸡, 产蛋率比笼养时提高5.2%, 高峰产蛋期达100d, 每只种鸡比笼养时多产蛋11.7个, 5000只鸡多产蛋58500按市场价每个种蛋0.70元, 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1万元。
⑵社会意义全市现有如皋黄鸡种鸡3万只, 有2万只目前仍是关养, 若改成仿生态饲养, 以每只种鸡年多产种蛋5只计算, 每个种蛋0.60元, 一年种鸡饲养户可净增效益6万元。因此, 该项技术的推广, 必然会促进全市规模化、商品化养鸡业向无公害、绿色食品发展,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促进养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4.3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
篇9:延长肉种鸡产蛋高峰期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肉种鸡;产蛋高峰期;产蛋率;综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52-02
目前,我国肉种鸡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延长并提高肉种鸡高峰期产蛋率是畜牧业生产的迫切需求。研究表明[1],种母鸡产蛋高峰期维持的长短与全年产蛋量呈高度的正相关。因此,为了使畜牧业获得更多的养殖效益,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来获得较高的产蛋高峰并且期望持续较长时间。
1 适当控制肉种鸡产蛋高峰期前的均匀度
1.1 均匀度
均匀度指群体指标的整齐性。鸡群的均匀度是指同一群中的大多数鸡具有同一生理标准或体重达到目标体重( 在10%的范围内波动) [2]。
1.2 均匀的重要性
在均匀的鸡群中大多数的鸡具有类似的生理状态。这些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同时成熟并且具有一致的良好性能。为了获得一个均匀的鸡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控制目标体重是很有必要的。
1.3 均匀度差的原因
均匀度差主要是由于饲料分配不当、过多的限饲、饲料质量差、饲养空间不足过于拥挤、育雏不当、错误的断喙、免疫应激、疾病状况和鸡苗体重的差异等造成。
1.4 肉种鸡的生理发育特点
肉种鸡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0~3 周龄是整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和羽毛等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4~14 周龄,鸡的骨骼、肌肉和羽毛得到继续发育,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95% 以上的骨架都在此阶段基本发育完成。从12周开始公鸡的睾丸和母鸡的卵巢开始发育。15~20 周龄是鸡繁殖器官快速发育的阶段,体重增重加速,脂肪开始沉积。21~25 周龄鸡的繁殖器官继续发育达到性成熟。26~30 周龄是公鸡睾丸和母鸡卵巢发育的重要阶段,母鸡产蛋率快速增加。31周龄后种鸡到达体成熟,体重增加将转变为脂肪积累,繁殖性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3]。
1.5 控制体重和健康均匀度
为了控制肉种鸡体重和健康的均匀度,应确保孵育房里孵化条件的均匀性,确保断喙的精确性和统一性,确保卫生防疫的一致性,坚持每周带鸡消毒,保证良好的通风,减少灰尘和疾病。并在肉种鸡整个饲养周期内,特别是在育雏育成期间,要通过控制喂料量使种鸡达到要求的目标体重,以提高鸡群的均匀度,确保肉种鸡群在适当的周龄和体重达到性成熟。
1.6 确保肉种鸡群体成熟和性成熟的同步和均匀
控制肉种鸡性成熟均匀良好,是为了确保育成期培育合格肉种鸡[4]。
在17周以后全群鸡都达到体重标准即可实施光照刺激。对于体重没有达到标准、发育状况又不好的鸡群,不论均匀度如何都应推迟第一次光照的时间。另外,在17周以后不仅体重要周周达标,而且还要确保周增重达到要求。
研究表明,公鸡性成熟的标志为腿长、胸平、睾丸发育良好,体重比母鸡重30%左右,行走时龙骨与地面约成45°;母鸡性成熟的标志为冠、脸、肉髯发红,泄殖腔松弛,耻骨间距离大。只有公鸡比母鸡重30%左右,公母鸡性成熟才会同步。只有理想的性成熟均匀度,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种蛋。
2 适宜调整肉种鸡产蛋高峰期的营养需要
肉种鸡产蛋期的营养应以满足产蛋和维持自身的需要而不过量为目标,否则,体重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鸡群的产蛋。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要量都要根据鸡群的体重、产蛋率、蛋重、鸡舍环境、温度以及在不同季节的饲料自身氧化程度比照鸡群正常生产生活需要量加以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鸡群的生产力。当外界温度急剧变化,鸡群维持能量需要变化较大时,须调整日粮中的能量浓度和饲料供应量,同时调整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以确保种鸡每日摄入量充足。在高温季节种鸡代谢强度增加、饲料自身氧化加快,为了维持肉种鸡对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要,必须供给应高于其他季节的日摄入量,以满足其正常需要。因此,适时调整产蛋期饲料中的营养需求是维持肉种鸡高峰期产蛋率的重要手段[5]。
3 适时加强肉种鸡产蛋高峰期的管理工作
3.1 掌握营养需要
根据种鸡的实际情况,如体重、产蛋率等来确定肉种鸡产蛋高峰期的营养需要量[6]。
3.2 合理控制饲喂量
产蛋期称重由育成期每周称重一次改为每2周称重一次(抽样2%)。测得平均值与标准体重相对照,根据产蛋率高低,制定喂料计划,将全天的料量在每天固定时间内一次性快速投喂,使所有鸡只在短时间内同时采食。为避免脏蛋过多,提高种蛋合格率,喂料时间应在产蛋前1~2 h时进行( 早6~7时)为宜[7]。
3.3 合理控制光照
通过恒定的周期性人工光照照射可以使鸡群始终感觉在夏季即可实现高峰期的最大维持,获得最大效益。
3.4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如果肉种鸡产蛋高峰期密度过大,会影响鸡群正常的生长,造成产蛋高峰期不稳定[8]。一般情况下,肉种鸡产蛋期饲养密度网上平养6~7只/m2,地面垫料平养4~5只/m2[5]。
3.5 合理控制温度
季节的变换会给产蛋高峰期的鸡带来应激,肉种鸡产蛋的适宜温度在15~23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干燥,冬季注意保温,认真解决通风和保温的矛盾,夏季注意防暑降温。温度低于13 ℃或高于25 ℃都将直接影响产蛋率,造成产蛋下降[9]。
3.6 加强卫生与防疫
肉种鸡进人产蛋高峰期后,鸡体对各种疫病的抵抗力进入了第二个低潮期(育雏期为第一低潮期),所有器官(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都进入了生产需要,特别容易感染各类疾病。因此,这期间的防疫工作至关重要[10],应随时观察整个鸡群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处理。
参考文献:
[1] 赵 洁, 张贤军, 李海英. 延长肉种鸡产蛋高峰期的技术措施[J].辽宁畜牧兽医,2000(6):9-10.
[2] 孙新宽,莫秀娟,磨美兰.均一性差的肉种鸡群的管理[J].广西畜牧兽医, 2012(5):64-66.
[3] 肖 凡.现代肉种鸡饲养管理的几个关键要点[J].家禽科学,2012(3):17-21.
[4] 高 明,敖 越,邓长林.提高肉种鸡群均匀度的技术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02(2):17-18.
[5] 王邦林.影响肉种鸡高峰期产蛋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 19(7):48-49.
[6] 肖 凡,杨 宁,崔万全.现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关键技术要点[J].中国家禽,2011(33):58-61.
[7] 韩文格.提高肉种鸡冬季产蛋率的措施[J].中国家禽,2009, 31(21):45-46.
[8] 刘东军. 提高肉种鸡均匀度的饲养管理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09(1):25-26.
[9] 丛 丹, 田明禹. 提高肉种鸡产蛋率的关键技术[J].吉林畜牧兽医, 2013(5):39-40.
相关文章:
影响饭店服务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02-22
石油钻井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02-22
电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02-22
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02-22
高职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及对策02-22
浅谈林业保护发展工作02-22
中药安全性问题对临床用药的影响02-22
中药小青龙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血清IL-4,IL-8,TNF-α水平的影响02-22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02-22
中药对体外精子运动参数的影响研究进展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