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案

关键词: 所标 鸡蛋壳 探究 实验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试题

实验探究

1、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②。

(2)描述A中发生的现象:。

(3)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装置相连并产生什么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说出它的一个重要用途。

2、小平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当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证安全,在通入CO气体之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1)取氢氧化钙粉末溶于足量水中,有_______________现象出现,小强判断该药品已变质。

的一些实验装置。

请结合上图仪器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b;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

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显碱性;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4)小芳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是,;

(5)请写出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

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

-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

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Ⅰ是为了;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

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3)实验Ⅲ滴入K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

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由

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

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

是。

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CaO)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于是

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全部是CaO;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

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猜想四:

【实验探究】(1)取部分该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

干燥剂中不含。

(2)继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这包干燥剂中含有--------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有无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

方案。

另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3支试管中。

请你参与实验,并填写表中的空白:

写出方案二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成立。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反思了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保存

氧化钙应注意 ---------------------------

7、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

到有气泡产生,是不是拿错了药品?经检验确认没有拿错药品,而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①已知反应:BaCl2+Na2CO3==2NaCl+BaCO3↓(白色)

②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依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断

“部分”或“全部”)。

【进一步实验】该小组同学用变质的溶液制取不含杂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完成中和反应实验。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上述杂质可加入适量的。

(2)借助于可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8、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

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2)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

>Fe>H>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

是;

9.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1)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提取Mg的过程中,试剂

A可以选用_________,试剂B选用_________,

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反应类型为。

②分离出Mg(OH)2后的NaCl溶液中还含有CaCl

2、Na2SO4等杂质,为了获得

NaCl溶液,在分离后的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

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实验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是为了除

去;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

是。

(2)从海水中制得的氯化钠除食用外,还常用作工业原料生产相应的化工

产品,如工业上利用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烧碱、氢气和氯气,试写出上述化学方程式:

(1)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常用的操作方法是。

(2)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将海水进行可得到粗盐;为除去粗盐中含有

的SO42-、Ca2+、Mg2+等杂质,有如下操作:①溶解;②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③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适量的盐酸;⑤加过量NaOH溶液;⑥蒸发结晶;⑦

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序号填一种合理组合)。

(4)海水“制碱”。下图是海水“制碱”的部分简单流程。

步骤Ⅲ、步骤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制氨盐水的过程中要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如果反过来,二氧化碳

的吸收率会降低。这是因为。

28.(8分)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

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

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在干燥管内

的铜网上应盛放;若将铜网换成铁

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其原因是(用化学

方程式表示)。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

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

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02与NaOH发

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

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观察

到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1、某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麽物质?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小红取少量残留废液和少量氯化钙溶液分别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红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理由是。

(3)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当加入该试剂时观擦到的现象是。

【拓展应用】(1)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全后过滤。

(2)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导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写一条)

、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完成分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下面是来自不同小组的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请你帮组他们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欢欢同学先按如有图所示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约2ml的

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

入稀盐酸,遍地边震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请你指出欢

欢同学操作中的错误。

(2)迎迎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倾倒了一些稀盐酸之后,她想起还没有加指示剂,于是又补加了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呈现无色,于是他认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你仍为迎迎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3)妮妮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震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但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妮妮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你帮助他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反思与评价】

(1)请你帮迎迎想一想,要想证明她得出的“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应选择的试剂是。

(2)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请你思考一下,为了保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验成功的关键是。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优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即根据所学内容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巧用实验方法去探究各种情境事件,能有效激活化学的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它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节课中,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演示实验验证法,而我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来处理。上课前教师首先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对于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

2 验检验学生们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1)石蕊 (2)酚酞 (3)Na2CO3溶液 (4)BaCl2溶液 (5)CuSO4溶液 (6)FeCl3溶液(8)Zn (9)PH试纸 (10)CuO(11)Cu(OH)2等等。可见,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它一方面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策略一 增强实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径。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先表演一小魔术:在黑板上挂一张“空”的白纸,当依次向纸上喷洒无色溶液A(水)B(氢氧化钠溶液)后,一朵娇艳的红色玫瑰赫然出现。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继续喷洒无色溶液C(稀盐酸),“玫瑰不见了,不见了,太神奇了”。在整个魔术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观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这样将发现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或者改变组织形式,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自我去探索,动手动脑。选用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家庭小实验来探求、解决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怎样简单快速除去室内异味?麦收季节如何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如何防止家庭金属制品生锈?等等;实验用品尽量来源于生活:如用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吸管代替导管,玻璃杯代替集气瓶、烧杯等。在破除封建迷信,破译魔术现象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的神奇,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化学中研究生活。

2.策略二 提高实验可视性

在化学实验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其首要前提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

3 CO2气体与NaOH溶液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1)利用指示剂变色呈现现象

(2)利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CO2气体量改变,引起气压变化呈现现象。 猜想是否可行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OH为碱,其溶液显碱性;Na2CO3为盐类物质,其溶液也显碱性。从而否定猜想(1)

讨论后,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

经过分组实验,得出以下实验现象:

方案一:试管内液面上升;方案二:气球胀大;方案三:红墨水向右移动; 方案四:烧杯中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且变成红色; 由以上现象确定猜想(2)可行。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有同学提出质疑:以上现象是否因为CO2气体溶于水而产生?

经过讨论,同学一致认为应在每一实验方案中增加C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从而使实验探究方案更严密。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同学们将此探究方案类推至SO2与NaOH溶液、KOH溶液等反应。

有些实验可将部分实验的器材的外观加以改变,使其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如将铁片、镁带、铜片剪成元素符号形状放入培养皿中与酸反应,通过投影仪将其放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会感知,会观察,会表达。

4 3.策略三 强化实验的参与性

学生参与实验之中,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拓宽实验的时间,将实验下行到课外。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提出猜想:厨房里的食醋也是酸的,它是否也能象稀盐酸、稀硫酸那样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部分盐(尤其是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针对这一猜想,我布置学生利用家里的食醋及相关生活日用品,如:细铁丝、带锈铁钉、干电池的锌皮、大理石块、食盐、碱面、鸡蛋皮等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总结出食醋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稀硫酸相似。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利用食醋可以除去水垢。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安全性高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放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小组,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4.策略四 探索实验最优化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实验方法需要创新而且可以创新,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

5 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我曾经对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三个实验班的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方面,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探究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且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现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能够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更有部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曾主动做过这类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实验探究教学”更是下足了功夫。我认为,“实验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要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既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2013年10月10日

6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1—4 [2]杨 洁,张善培. 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3]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参考2007.5 25—26

中学化学教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1)

赣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二〇一四年

班级:11级生化系一班

姓名 : 钟丽

1

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研究本课题的背景:

①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②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

③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实践、发展、创新”的改革思路。

④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①课题研究的目的:

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其科学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除了研究具体的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即还需要研究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体系、方法和组织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2 ②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在初中

一、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具备较强的适应教学改革的能力。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化学世界那变幻莫测的奥秘更深深地吸引他们,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也会在日后的学习中逐渐地升华。此时,老师则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掘新教材特点,引导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等紧密相结合,促使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发知识与实际的“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也提高了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质疑辨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他们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认识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突出化学学科特征,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永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发展的目标:

1.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

3.培养与开发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信息处理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教师发展的目标:

1.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使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 3.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加深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5.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五、研究对象:

1.形成氛围,建立研究小组

(1)设立实验班,定期选取一节化学探究式实验课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照班级所有的标准保持一致。

(2)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保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因素。

(3)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严格按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行化学学习,通过学习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发生改变。

2.调查研究,适时分析:

(1)调查准备:要求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任课教师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上,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要大体相当,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时间大致相等,实验班不另加课时。

(2)调查实施: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例如自制调查量表,进行座谈、测试,期间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督察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并且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科研要求。

(3)调查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包括同时分析实验教师的变化,力求使报告所揭示的现状全面客观,成因分析透彻,对策切实可行。

六、本课题研究的核心

化学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表现在:化学学科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

4 宗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方式改革的有机结合,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开展探究实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核心。目前,组织和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为6个阶段:

观察与问题: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假设与预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大胆的猜想或假设;

事实与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并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对事实和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判断事实和证据,肯定了假设还是否定了假设;

表达与交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你的想法,写出实验报告。

拓展和迁移: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其他实践活动中去,使知识融会贯通。

七、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检验研究法。按照“研究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小结”的程序,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

2.调查研究法。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等),对某种或某几种教育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并积极、妥善、有目的收集各项数据,运用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的描述。

3.文献研究法:是对线程的古今教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形成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形式。文献资料法的开展有利于从教育的丰富历史事实中,获得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

5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法:通过课件等信息化教学媒体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

5.点面结合法。依据本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课题组的安排开展实验。与此同时,课题组及时总结化学实验改进和创新的经验,协同攻关,并将成功的实验改进经验在全区推广。

八、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该课题的研究旨在充分调动我校化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了解情况,课题组向各班、各个老师发放《学校家庭药品器材调查问卷》、《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初中化学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和《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替换情况调查》等4种调查问卷。通过认真梳理统计调查问卷,形成报告(抽查样本数、数据统计结果、说明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策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发和改进实验装置(实验改进指导思想、实验改进的具体内容、实验验证的具体效果)。初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九、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程序分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总结提高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和理论支撑,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论证课题方案,完成课题方案。

2.实验研究阶段: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调查学校、家庭药品、器材。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3.总结提高阶段:实践验证与整理资料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数据、收集各级各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及证书、集结各级各类论文及学生获奖证书。总结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4.结题阶段(2010年12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并作鉴定,撰写课题论文、整理各类资料,请有关专家鉴定。

十、预期研究的成果:

一是锻炼课题研究人员的分析、归纳和写作能力。课题组成员在进一步探索了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厚实的研究成果,通过撰写论文,尝试学法指导;凸现教材审美;探讨教法设计模式;

二是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是全校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以更新,创新意识及活动设计与组

6 织实施能力明显增强,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更充实、更富有情趣。

三是构建了课题开发和利用实施效果评价体系。课题组制定和完善了学案设计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时,非常关注过程性、结果性的评价,同时关注活动设计的评价。

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完成角色的转换,由“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熟悉和掌握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以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寻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方法,从而优化实验教学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探究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程类型】活动课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90o)、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

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

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

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

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

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

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

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

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

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3)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第五篇: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姓名:曾鑫合作者:刘添翼、周思迈、程睿滢 班级:九年级十二班日期:九月七日

实验名称: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实验目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案20 下一篇:初中化学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