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规划(精选十篇)
校园网络规划 篇1
1 建立近、中和长期发展规划依据本校建网资金的安排
在听取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容及其发展的需要, 制定一个在未来十年中的近期、中期及长期的建设规划, 以保持网络建设的延续性, 并保护先前的投资 (含各种硬件、软件及信息资源) , 能融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2 建立相关机构
有计划地培养网络管理员及用户学会使用信息制作、发布的工具建网单位应该设有一个。网络信息化领导小组”, 对网络的规划实施起指导和决策作用。按照建网单位的网络规模, 按不同时期的需要。配置专业的网络管理员。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 加上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繁重任务, 要加强对师生的应用培训, 适应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控制, 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3 注重需求分析
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建立和优化的过程, 建设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在Internet上进行资源共享与通信。要充分发挥投资网络的效益, 需求分析成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它提供了网络设计应到达的目标, 并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理解网络应该具有的性能;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管理需求和师生对教学科研的需要, 确立一个性能较高的网络计算平台。这方面的需求不同学校有着明显不同, 大体都可以分为教学、科研、办公、服务这四方面应用。如对教学、科研方面的网络设计应考虑稳定、扩展、安全等问题;办公、服务等带宽是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网络的结构及安全问题。
4 IP地址资源的利用
IP (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 地址是在Internet上的站点及相关设备的地址, 它是由Internet指定数字委员会 (IAAA) 确定的, 确保了它在世界上的唯一性。在IPv4技术应用于互联网的今天, l P地址资源到2010年将近枯竭, 在Ipv6技术应用之前, 我们要合理使用JP地址资源。当申请到一个建网的IP地址之后, 必须合理地划分子网, 每个子网中的IP地址要合理使用, 既要满足当今的需要, 也要预留将来网络扩展时所需, 以便有足够的各类服务器连入Internet。
5 结构化布线
我们知道网络故障70%来自综合布线。合理的布线不但可以使网络更加畅通, 而且可以减少网络故障的发生。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 它既能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连接, 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络相互连接, 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线点, 与工作区的话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以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校园网为园区网。楼群问子系统采用光缆连接。可提供千兆位的带宽, 有充分的扩展余地。垂直子系统则位于高层建筑物的竖井内。可采用多模光缆或大对数双绞线。楼内布线包括水平布线和主干布线。一般水平系统采用超五类双绞线, 新的楼宇采用暗装墙内的方式, 旧的楼宇采用PVC线槽明装的方式。
6 组网技术的选择
目前比较常见的主干网技术有FDDI、ATM、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等。前两种技术, 由于缺点众多, 已经退出了主流市场;后两种以太网技术由于拥有很多技术优势, 已经成为现今网络的主流, 其中具有交换功能的快速以太网, 支持VLAN。并容易升级到千兆以太网。性能优越, 价格适中, 一般建议采用快速以太网作为校园网的主干技术。快速以太网。以上已经提到主要应用在校园的接入层, 如楼层、楼间;千兆以太网主要应用在核心设备之间、主校园与分校之间及上连广域网设备上。
7 校园网络的设计模式
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除体现出网络的优越性能之外。还体现在应用的实用性、网络的安全性、易于管理性和未来的可扩展性。因此, 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 要适应未来网络的扩展和拓扑结构的变化。
(2) 要能为特定的师生用户或用户组提供访问路径。
(3) 要保证网络能不间断地运行。
(4) 当网络扩大和应用增加时, 变化的网络结构要能应付相应的带宽要求。
(5) 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能够支持网上大多数的师生用户。
(6) 能合理地分配用户对网内、网外的信息流量。
(7) 能支持较多的网络协议, 扩大网络的应用范围。
(8) 支持IP的单点传送和多点广播数据流。
(9) 支持VLA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要达到以上这些设计要求, 分层的设计功能及星型、树型和交叉型的拓扑结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8 网络硬件的选择
硬件是架构校园网的基础, 选择硬件产品时, 需要选择兼容性好、扩展性强的设备, 并且在选择过程中考虑综合设备的性能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 而且该设备厂家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售前及售后服务.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连接介质的选择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各交换机 (switch) 之间 (楼与楼之间、楼层之间) 及网络出口干线选择光纤, 第二部分为从访问层的交换机到用户的PC桌面选择超五类双绞线。目前的校园网络结构大多都采用交换设备搭建, 我们针对学校校园网的结构及用户需求, 对设备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服务性、管理性、稳定性、安全性、性能价格比等因素, 对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要分别考虑。
总之, 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 可使网络存在较大的性能差异, 它不仅体现在网络本身具备的技术特性和应用特点上, 也体现了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从根本上而言更是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基础。
摘要:高校计算机校园网络除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的共同特点外, 还有其自身特点, 在深入分析校园网络建设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 对校园网的组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校园网络规划和管理 篇2
准备以下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
(1)软件清单
OS:Windows 2000 Server/Red Hat Linux,xyz@test.com,admin@test.com,用来测试内部邮件的收发。
2.要求在外部网络构建MAIL 服务器,支持SMTP和
POP3收发电子邮件,并要求建立二个邮件帐号:
zhangsan@test4.com,lisi@test4.com 用来测试内部邮件系统和外部邮件系统之间的邮件收发。
五、DNS服务
在内部网络设置DNS服务功能,支持内部网络系统名字的正向和反向域名解析服务。
六、交换机
1.通过串口和telnet对名称、密码、网管参数进行设置;
2.按照实验网络拓扑图的要求,通过远程登录到交换机上,对交换机进行VLAN划分。
七、路由器
1.通过串口和telnet对名称、密码、接口参数、网管参数进行设置;
2.按照网络拓扑图的要求,通过远程登录到路由器上,对路由器进行路由设置。
八、实验测试
合理规划校园网络 篇3
关键词:校园网;规划;合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Rational Planning Campus Network
Gao Yu,Ju Hua
(Jiling Electrical&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Jilin132011,China)
Abstract:With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network acc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The first ability of students’s five ability is to collected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network, therefore,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build the network had imperative.
Keywords:Campus network;Planning;Reasonableness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已对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产生深远影响,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谈到学校培养学生五种能力首位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此构建校园网络,为学生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巳势在必行。本文试就合理规划校园网络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硬件准备
没有规划的校园网,只能是看得见的计算机设备,根本发挥不出校园网的作用。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学校都在建设自己的校园网,但真正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校园网却并不多见,问题在于没合理规划校园网络。
校园网的作用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学习,它的最大作用在于网络资源的共享,进而在校园中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信息文化。利用校园网络最基本可以做到学校管理自动化,如果配置允许,还可以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电子备课系统、校园网面、网上学校等。因此要构建校园网络必须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校园网。
(一)低档配置校园网络:一个微机房、一个教师电脑办公室以及几台教师办公室使用的电脑。这样的配置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师办公、校务管理。
(二)中档配置校园网络:若干个微机房、一个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电脑一台,每一个教师办公室配备教师办公电脑。学校可以使用校长办公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校园网站等。
(三)高档配置校园网络:包括足够的微机房,一个大型的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微机若干台,每个教师配备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实现所有的自动化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自动化。学校可以使用各种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学校,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的网络信息平台。
二、人才的准备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是网络能否发挥其最佳效益的关键。网络建好后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网络应用能力下降的事例比比皆是。学校一定要培养选派几位责任心强,技术精湛,作风细致,熟悉网络教育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维护校园网络,并在制度的保证下,保证校园网络的应用。
(一)网络管理员的准备:网络管理员是最重要的人,整个校园网络能否正常运行就取决于这管理员的水平。他的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第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第三,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四,互联网技术;第五,网络安全技术。
(二)硬件维修人员的准备:一个校园网络,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硬件的维修人员来维护计算机硬件。
(三)软件维护人员:软件维护人员主要从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平台技术两方面准备。
(四)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准备:他们主要熟悉计算机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和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
(五)教师、学生的准备:再好的校园网无人使用是没价值的,因此要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培训,教师还要会用电子备课系统。
以上五种人员的准备工作必须走在学校构建完善校园网的前面,否则就会出现无人会用、无人管理的局面,大大降低校园网的应用能力。
三、数据库的积累
要建立校园管理系统,必须先要建立校园的档案库;要建立学生管理系统,必须先要建立学生档案库;要建立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必须先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所以说,要建立好校园网,要建立好校园数据库。校园数据库是指教育教学资源。它主要包括: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教学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一)人事档案库:教师档案库、职工档案库、学生档案库。教师档案库中包括了教师一些基本个人资料、教师在学校的历任和现任职务、教师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资料等。学生档案库中包括学生成绩、评语、奖惩等。
(二)文件档案库:政府下达文件库、学校下发文件库、学校各获奖文献库、学校的各种计划和总结文件库。
(三)教学信息库包括:各学科教案库、各学科试题库等。优秀教师的教案,以便日后教学总结及提高教学能力之用。试题库中包括各种难度、各阶段的练习、测试、考查的试题,以便从题库中抽出试卷。
(四)多媒体信息库:包括了声音素材库、图像素材库、影视库。多媒体信息库是为了教学服务,教师备课、学生学习都会用到这类信息。
建起了校园网后,还要考虑到如何跟外部的广域网联系,做到让社会了解学校,让学校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也必将会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先进的信息化网络环境的现代化学校。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衡量指标,学校的各种学习工作、 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校园网络。然而早期校园网的规模也较小,采用单核心的二层结构,各局域网通过接入交换机直接连入核心交换机。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原来的校园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园网规划时,应适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应用的校园网中,以适应校园办公、科研、管理对校园网的日益增高的需求。
1网络结构设计
1.1三层结构
早期的校园网由于规模比较小,采用核心层和接入层两次结构,各局域网通过接入交换机直接连入核心交换机。随着校园网设备的不断增加,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强,二层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现在校园网普遍采用三层结构,将网络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如图1所示。核心层主要负责网络的高速转发,尽可能少的部署策略,核心层的相关设备主要安置在网络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各种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处于此层。汇聚层主要负责汇聚接入层的用户流量,根据接入层的用户流量,进行本地路由、过滤、流量均衡、QoS优先级管理,以及安全机制,IP地址转换等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将用户流量转发到核心交换层或在本地进行路由处理。把汇聚层设备主要汇聚交换机放置到各个大楼的配线间,大楼里各接入层交换机连接到汇聚层,然后通过汇聚层交换机由光纤连接到中心机房的核心交换机。接入层为用户提供了本地网段访问应用系统的能力。用户的计算机通过网线连入接入层交换机的不同端口访问网络。此外在接入层可以布置地址认证和用户认证等相关配置,对MAC地址和IP地址以及端口进行绑定。
1.2网络冗余设计
网络冗余设计是通过设置双重网络元素来满足网络的可用性需求,避免单点失效。在校园网规划和设计时,对于关键设备和关键线路都要实现冗余。比如用两台核心交换机实现双核心结构,两台交换机互为备份,当一台核心交换机出现故障时,由另一台交换机负责其功能。为了提高核心交换机的功能,也可以在核心交换机上运行负载均衡协议如HSRP、VRRP、 GLBP等,让两台核心交换机同时工作,提高了效率。对于关键的通信线路也要实现冗余,比如双核心交换机之间的线路、核心交换机到汇聚交换机的线路。在接入层用通过双绞线把计算机和交换机的接口连接起来,主要使用5类的双绞线。接入层交换机和汇聚层交换机、汇聚交换机和核心交换机之间需要使用光纤连接起来。
2局域网的技术选择
2.1生成树协议
为了避免在校园网中出现环路,产生广播风暴,需要在交换机上运行生成树协议。对于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单纯使用IEEE802.1D生成树协议已经不能满足协议,因此可以配置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在图1的交换机上均需要配置此协议。
2.2虚拟局域网的划分
为了保证内部网络的访问安全,对不同部门之间的互相访问进行限制,采用基于端口的VLAN的划分,把不同的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划分到不同的VLAN。并为服务器和网络管理划分了单独的VLAN。 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所有的服务器和客户机可以采用采用静态IP地址分配方式,服务器采用全局IP地址,而各个局域网的计算机采用私有地址进行分配,访问外网时通过地址转换NAT进行。
3广域网技术选择与应用
可以选用不同厂商的路由器,分别通过两条以上的链路连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电信网络,并实现了策略路由功能。此外还可以开辟VPN通道,分别为师生从外网访问校园网资源提供服务。
4网络安全规划
在网络安全方面,使用防火墙把网络划分为外部网络、服务器区(DMZ)、内部网络。在防火墙上设置各个区域的安全级别,保护内网的安全。此外开启防火墙的状态检测、过滤规则、防DoS/DDoS攻击、 P2P限制、日志记录等安全功能,为网络提供访问控制和安全保障。
摘要:校园网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校园网拓扑结构、网络冗余、局域网的技术和广域网的技术以及网络安全入手,规划和设计了以万兆跨校区冗余链路联接,千兆光纤到所有大楼,百兆到桌面的高速、安全、可靠、可控可管的校园网络。
中学校园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篇5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学校管理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如何能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管理,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网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校园网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校园网不仅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为学校未来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之能够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校园网络的建设及其与Internet的互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校园网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综合工程,它涉及到网络交换设备、路由设备、服务器与工作站、校园网应用软件、传输介质等许多方面。本文简要地讨论了校园网络规划设计中涉及到的网络技术、规划设计方法、网络性能及应用分析等问题,为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升级改造等方面在技术及应用上提供参考,以使在建或规划中的校园网络具备较高的整体性能。
关键词:校园网络;规划设计;无线网络局域网技术;
目 录
摘要............................................................................................................................1
一、需求分析....................................................................................................................4
(一)目的........................................................................................................................4
(二)该校园网实现的主要功能....................................................................................4
1.共享国内外信息资源.............................................................................................4 2.公司的产品,就能体现出极高的性能。数据存储设备,除可选择大容量硬盘外,还可选磁带机、磁盘阵列、光盘阵列,这些外存设备,均可用于储存海量网络数据,如图书资料,多媒体素材及课件学生学籍和成绩
校园网络中心以及各分校区均通过2ME1光纤或DDN专线或ADSL接入Internet。对于我们画定的区域如图书馆、宿舍等,都可以通过100M交换口连入校园网,而各个终端可以采用10/100M共享式端口。
目前的校园网大多数是纯三层的交换网络。由于交换机都具有三层功能,汇聚层一般已经可以与接入层归纳为一个层次。各楼层和各楼之间的交换设备都直接上连到核心设备上。
核心层是校园网络的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里一定要选用性能稳定,安全的设备。学校网络中心的核心交换机可以选择H3Com Switch 7500系列局域网络核心交换机、SuperStack 3 系列局域网络交换机或者思科Catalyst 6000、5000、4000系列交换机。这些设备都是各大厂商的主流设备,并且广泛应用与网络结构的核心,具有管理方便、性能稳定、安全(可增加安全模块)和高扩展性。
0
图2.2 校园网的分层设计及拓扑结构
四、无线局域网技术
浅析“网络城市”的规划策略 篇6
【关键词】网络特征;网络城市;规划策略
1 网络城市概念阐述
人类历史上,城市的建设史由来已久,然而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发展脉络与路径、不同的区域与文化等等因素的羁绊与影响,城市自然具备不同的特征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别与属性。众所周知的城市类别有“花园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生态城市”、“带型城市”等等,这都是源于不同发展因素而有别,同时也因人们的研究目的,而把城市分门别类。可是这种区分是有效的,有利于人们寻找到更有效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类型。然而本文所述的“网络城市”也有其深层的内涵,其具有复杂的空间组织结构,而这种复杂性呈现出有机的态势并具备可持续的成长性,其间不同的网络系统层次清晰而且具备稳定的连贯性。
2 网络城市的特征分析
各种事物都有其独有的类别属性,同样有其独特的发展演化轨迹与特定的基因,因此网络城市作为现在城市发展类别中的一种,也具有其自己的用于区别于其他类别城市的明显特征。为了更好的总结归纳规划这类的策略,有必要对其特征进行概要性的分析与总结。
2.1 有机的复杂性
网络城市的结构网络构建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复杂的有机体系渐进成长的过程。城市中要素纷繁复杂,大小系统层叠,而且其演化过程存在多种可能,这一切的一切就造就了其复杂性的体系特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城市不但具有复杂性,且序列井然,故不至于陷入混乱。这种城市中的网络和人类的思维很相似,二者都包含了不同层面上连接起来的网络体系。城市中的一条道路、人们思维的某个奇思妙想,大概都围绕着与网络相关的内容而呈现。
复杂系统的有机程度与连接数量、活动场所数量的多寡有关,似乎其间还存在一定的数量比例。人脑中,连接的数量大概比作为节点的神经细胞多一千倍。如果把城市中的网络与人类的思维作比,一个城市的网络结构必然存在高密度的复杂性。我们若期望实现城市的完整网络构建,使其成为高效运行的网络城市,必然要关注其与生俱来的复杂性,并且设定策略使其实现有机化。
2.2 丰富完整的关联性
城市空间中的诸多要素如人类活动场所、路径、引力中心等等都要建立其有机的网络关联,才能具有整体的意义。城市中的某个节点不单单指著名的或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还包括流动性较强小区域(遮阳凳、小摊等)但这些区域要能吸引人群。具备明显的人类活动集中的地方就可以被认定为一个空间节点。优秀成功的城市网络规划设计,往往来自于这些要素之间丰富完整的关联性的建立。这些关联包括视觉关联以及连接市民出行活动的道路。其中视觉关联有助于空间要素的定位,而且能够创建城市视觉画面的连贯性。道路可以将网络中的要素实体连接起来,起到实体连接的作用,以方便人们从一点到另一点,并且有多种选择性。成功演變成网络城市的区域中各要素必然拥有紧密的关联,可以认为规划有序的区域从高空往下看往往呈现出不规则形。城市中空间活动节点是复杂多样的,这就必然引起其关联性的复杂而且注定这种复杂成增长态势。成功的网络城市就不止是拥有有机的形态,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复杂多样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网络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人文活力性、发展持续性、生态繁荣性。
2.3 覆盖完全的层次性
一个成功的网络城市的俯视图往往清晰的呈现出分形的特点,这不只是视觉上的巧合,同时也网络城市固有的特征。从若干网络城市的实例中可以清晰的总结归纳出这种网络城市中网络系统的层次性,而且所有层次都在不同尺度上息息相关,从各种功能和层次的道路系统上也有体现。最小尺度的结构往往能最终保证网络城市的生活适宜度,而相对大一些的尺度的网络则对更大一些的范围内要素流动和交往有利。
其实,城市空间结构是历史上小尺度的要素不断增加变化所形成的产物。通常这种变化是之前并无规划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网络城市的图形是不符合几何规则的同时功能方面也不具备简约性。由于这种网络是从简单功能和较小尺度发展演化过来的,故网络城市具备一定的发展轨迹脉络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这是不言而喻的。
3 其空间规划策略
基于以上关于“网络城市”的优势和特征分析,可以设想出选择符合创造这类城市的一些规划设计策略,分述如下:
3.1 生物进化策略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相似方案的遴选需要一套完整的选择标准,这就是根据规划的目的和理念而设定的选择性框架和指标。这就如物种进化一样,选择的标准将会影响最终结果的风貌与特色,同时也将长期影响着城市运行的效率以及生活的状况。由于环境、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状况、区位联系程度等等影响城市发展的诸多要素都处在变化当中,就迫切需要能适应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适应性设计,这种适应性设计的探索过程就是遵循了生物进化的城市进化设计策略。
基于适应性的一套选择标准将产生适应性设计,而基于某些原形相比较的一套标准将最终产生类似于参考原型。这就如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而产生的结果一样,城市也由于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相应需要适应性的进化设计。
3.2 自组织设计策略
由于城市最初是有简单功能和较小尺度进化而来的,由此慢慢发展成具备有机复杂性和连贯性的网络城市,自然其间有自组织这种系统属性的作用支配。自组织是使用内部力量去影响其自身的结构和成长的,就是依靠它而发展内部连贯性而达到的。我们可能还不够理解这种自组织力的作用机理,但是可以从自然系统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诸如液体中的漩涡和环纹,以及雪花等等都带有这种特征。如果任何自然模式体现了在每一放大级别上的组织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自组织机制作用达到的结果。
城市进化的自组织规律还表现在受到系统外力的干扰后通过内部力量而表现出的“自愈”和“进化”功能。当受到的干扰较小时,系统通过自组织性调整的“自愈”功能,来达到新的有序。当城市空间系统受到的干扰超出这一级系统的“自愈”能力时,系统会崩溃,或转化为新的结构,这就是自组织的进化功能。因此规划过程中要给城市的进化留有自组织规律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其通过自组织来达到稳定均衡的连贯。
3.3 集体智慧策略
城市常常以一些复杂的机制运行,而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些机制。无论在城市空间上还是在演化轨迹上,现存的城市都是共同付出智慧的几代人的成果。集体智慧的扮演者能感知到尽可能多的影响因素,并作出回应,使其输入到设计城市的过程与策略中。这种集体智慧不仅有当代人创造,有些也编码储存在史前的器物和建成环境中,我们在设计城市时要加以利用,争取最大限度的放大集体智慧的作用,从而创造出真正成功的网络城市。当代的公众参与策略就是集体智慧的部分体现,在社会、技术、经济等等发展的同时,我们将有望看到更具效率与前途的集体智慧参与到这种网络城市的创建当中。
4 问题探讨与总结
一座城市系统既需要精心规划来把握城市发展框架与结构,同时也要有自组织以促进众多元素的多关联性的发生,以此稳定和完善城市网络结构来形成高效繁荣的和谐城市。城市网络中的每一节点并不是都应链接到对方,有时不同的节点会互相干扰彼此的功能,这时就要果断的使之分离,这就是城市规划网络中要有必要的分离,这样不至于破坏整个城市网络。明了网络城市的特征之后,就要针对这些特征集思广益的构造出相应的规划策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施管理体系及维护更新制度,使之成为城市整个生命进程中的监控器和调节站。实际上只有这些策略还是不够的,应该根据城市实际的发展进程以及生命周期,因时因地的调整策略和方法,使之达到恰当的耦合,使我们的城市始终围绕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8—96.
[2]尼克斯•A•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5-76.
[3]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130(6): 56-60.
[4]许继清.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征[J].华中建筑,2007,25(9):131-133.
论校园网络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 篇7
1. 建立近、中和长期发展规划
依据本校建网资金的安排, 在听取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容及其发展的需要, 制定一个在未来十年中的近期、中期及长期的建设规划, 以保持网络建设的延续性, 并保护先前的投资 (含各种硬件、软件及信息资源) , 能融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2. 建立相关机构, 有计划地培养网络管理员及用户学会使用信息制作、发布的工具
建网单位应该设有一个“网络信息化领导小组”, 对网络的规划实施起指导和决策作用。按照建网单位的网络规模, 按不同时期的需要, 配置专业的网络管理员。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 加上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繁重任务, 要加强对师生的应用培训, 适应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控制, 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3. 注重需求分析
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建立和优化的过程, 建设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在Internet上进行资源共享与通信。要充分发挥投资网络的效益, 需求分析成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它提供了网络设计应到达的目标, 并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理解网络应该具有的性能;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管理需求和师生对教学科研的需要, 确立一个性能较高的网络计算平台。这方面的需求不同学校有着明显不同, 大体都可以分为教学、科研、办公、服务这四方面应用。如对教学、科研方面的网络设计应考虑稳定、扩展、安全等问题;办公、服务等带宽是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网络的结构及安全问题。
4. IP地址资源的利用
IP (Inte rne t p rotoc ol互联网协议) 地址是在Inte rne t上的站点及相关设备的地址, 它是由Internet指定数字委员会 (IAAA) 确定的, 确保了它在世界上的唯一性。在IPv4技术应用于互联网的今天, IP地址资源到2010年将近枯竭, 在Ipv6技术应用之前, 我们要合理使用IP地址资源。当申请到一个建网的IP地址之后, 必须合理地划分子网, 每个子网中的IP地址要合理使用, 既要满足当今的需要, 也要预留将来网络扩展时所需, 以便有足够的各类服务器连入Internet。
5. 结构化布线
我们知道网络故障70%来自综合布线, 合理的布线不但可以使网络更加畅通, 而且可以减少网络故障的发生。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 它既能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连接, 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互连接, 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线点, 与工作区的话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 以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校园网为园区网, 楼群间子系统采用光缆连接, 可提供千兆位的带宽, 有充分的扩展余地。垂直子系统则位于高层建筑物的竖井内, 可采用多模光缆或大对数双绞线。楼内布线包括水平布线和主干布线。一般水平系统采用超五类双绞线, 新的楼宇采用暗装墙内的方式, 旧的楼宇采用PVC线槽明装的方式。
6. 组网技术的选择
目前比较常见的主干网技术有FDDI、ATM、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等。前两种技术, 由于缺点众多, 已经退出了主流市场;后两种以太网技术由于拥有很多技术优势, 已经成为现今网络的主流, 其中具有交换功能的快速以太网, 支持VLAN, 并容易升级到千兆以太网, 性能优越, 价格适中, 一般建议采用快速以太网作为校园网的主干技术。快速以太网, 以上已经提到主要应用在校园的接入层, 如楼层、楼间;千兆以太网主要应用在核心设备之间、主校园与分校之间及上连广域网设备上。
7. 校园网络的设计模式
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除体现出网络的优越性能之外, 还体现在应用的实用性、网络的安全性、易于管理性和未来的可扩展性。因此, 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 要适应未来网络的扩展和拓扑结构的变化; (2) 要能为特定的师生用户或用户组提供访问路径; (3) 要保证网络能不间断地运行; (4) 当网络扩大和应用增加时, 变化的网络结构要能应付相应的带宽要求; (5) 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能够支持网上大多数的师生用户; (6) 能合理地分配用户对网内、网外的信息流量; (7) 能支持较多的网络协议, 扩大网络的应用范围; (8) 支持IP的单点传送和多点广播数据流; (9) 支持VLA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要达到以上这些设计要求, 分层的设计功能及星型、树型和交叉型的拓扑结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8. 网络硬件的选择
硬件是架构校园网的基础, 选择硬件产品时, 需要选择兼容性好、扩展性强的设备, 并且在选择过程中考虑综合设备的性能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 而且该设备厂家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售前及售后服务, 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连接介质的选择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各交换机 (switch) 之间 (楼与楼之间、楼层之间) 及网络出口干线选择光纤, 第二部分为从访问层的交换机到用户的PC桌面选择超五类双绞线。目前的校园网络结构大多都采用交换设备搭建, 我们针对学校校园网的结构及用户需求, 对设备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服务性、管理性、稳定性、安全性、性能价格比等因素, 对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要分别考虑。
校园计算机网络设计与规划 篇8
1、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现状
建立网络管理中心, 各应用子网设立分中心;建立功能齐备的网络管理系统, 保证网络高效可靠地运行, 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应用资源和便利的资源访问手段。将网络中心与CERNET相连, 并由此进入Internet。校园网逐步为广大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网络应用资源, 包括电子邮件服务、网络目录服务、文件访问和共享服务、图书科技情报查询服务、电子新闻服务、远程高速信息服务和计算服务、远程计算机教育、远程计算机协同工作以及教育和科研管理服务等等。
1.2 校园网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兴的教学手段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采用, 在中国也被各方所接受认可。网络为教师、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素材, 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沟通方法。随着“校校通”我院网络工程的推进。构建校园网络系统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2、系统设计原则和实现目标
2.1 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1) 我院校园网主要为服务于教育、教学, 实现我院的信息化教育。
(2) 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还要应做到培训在先、建网建库同行、重在应用三个关键点。
(3) 对原有资源进行升级改造,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 并充分考虑到原有设备和新建网络的融合和互通, 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应用, 这也是对于资金比较困难的我院在建设校园网一种解决途径。
2.2 系统建设目标
在满足校园网络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网络的发展趋势及我院的经济状况来确定校园网设计:
(1)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2) 采用先进的成熟的技术。 (3) 坚持开放性和标准化, 统一网络协议。 (4) 坚持规范布线, 考虑长远发展。 (5) 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 (6) 易于使用和管理。
3、系统建设方案
3.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1) 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物理结构和逻辑规划两方面。物理结构容易受到重视, 而通讯协议规划不合理、软件设置不当是引起网络故障、降低网络性能最常见的原因。因此,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时必须进行物理和逻辑两方面的规划, 在拓扑结构图中示明IP地址、子网、网关和路由等逻辑规划信息。
(2) 在设计网络拓扑结构时, 必须当考虑到未来3~5年内我院的发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物理网段布局要充分考虑网络的成长性。对本地通信负荷大的局域网 (如多媒体教室、软件实现的电子教室等) , 要采取分段的方法进行隔离。同一网段中的计算机数量要有一定限制。对一个应用较为完善的校园网, 必须划分子网以保障网络干线负载均衡。要做到即使有客户机的IP地址与某台服务器重复, 其他网段甚至该客户机所在网段的其余工作站仍能正常通信。
(3) 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实现各个部分的智能化操作。网络采要分为主干网和部门网两个层次。以放射状的形式连到宿舍以及机房和教职工宿舍。网络结构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 又充分的保证我院的投资在相当时间内具有保值性。同时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和可升级性的特点, 以方便我院进行网络扩充和升级改造。
3.2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图
4、VLAN划分及子网配置
4.1 IP地址分配
根据实际需要划分。
4.2 传输及布线设计
布线系统设计原则:
(1) 灵活性; (2) 先进性; (3) 可靠性; (4) 标准化; (5) 可扩充性。
根据以上原则:网络中心综合布线需要采用集中式的网络配置方案, 因为它具有以下的优点:易于管理维护, 安全性好, 网络易于调整, 扩展性好。
4.3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1) 网络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网络正常、稳定地运行, 随着网络管理的作用日益上升, 网络管理也担负了整合网络资源、协调网络运行的重任。网络管理基本上提供了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功能, 它担当着网络的维护重任, 负责排除网络故障等;更重要的是, 它在提高网络性能上的作用日益突出, 因为网络动态性能的提高是通过网管系统来解决的。网管系统是整个网络工作状态的名副其实的调度中心。
(2) 校园网作为学院日常工作的重要信息化平台, 对教学资源共享、人力资源管理、办公支持、内部交流、远程教育、培训招生、对外合作等几乎所有的我院业务提供服务, 因此, 对校园网建设提出了可运营和多业务支持的要求。
总之, 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 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 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我院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 将我院的各种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 并与市教育城域网相连, 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库, 为我院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校园网的建设必将对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素质的提高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提供简单、有效、便捷的理想办公、教学环境。校园网一方面缩短了我院与外界的距离;另一方面, 构建了以INTRANET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体系, 必将推动我院信息化建设的极大发展。
摘要: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 可使网络存在较大的性能差异, 它不仅体现在网络本身具备的技术特性和应用特点上, 也体现了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而校园网的建设必将对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素质的提高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提供简单、有效、便捷的理想办公、教学环境。本文通过对本校校园网建设的研究, 着重从校园网现状及须求分析、系统设计原则和实现目标、系统建设方案、VLAN划分及子网配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校园网络规划 篇9
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综合体现。校园整体环境、建筑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以及雕塑小品都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 是标志化的校园精神象征。高职院校园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 是通过对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进行规划设计, 体现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使人文与职业教育得到和谐统一, 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具备的人才。
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有着以下特点:建校时间较短, 在校园历史文化积累相对欠缺, 难以形成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其次, 高职教育学制较短, 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如普通高校;其三, 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以理工科实训类为主, 强调的是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理念———秩序与实效
强调秩序性对形成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多数高职院都是从中专或者成人高校转变而来, 在校学生年纪普遍较小, 在学校度过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 其自制力和纪律性不如普通高校, 因此学校职业环境中应更强调职业教学的秩序性。
实效性是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治学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职教育以行业与职业为需求的教育目标, 强调实用的知识教育。因此形成一定的职业环境对一所高职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做规划设计综合考虑的时候, 需要对学校教学内容一定的了解, 并结合总体规划和景观节点合理安排和适当组织相关的场所 (图1) 。
3 长沙市市技术学院新校园项目简介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为适应发展学校新校区选址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雷锋镇, 新校区西临雷锋公园, 环境优美。基地内存在一定高差, 有若干水塘和少量原有建筑。规划校园总占地面积450亩。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 (图2) 。
4 总平面布局———轴线的秩序与自然环境结合
校园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为“双心、双轴、双环、四片区、多模块”的空间格局。
双心:由于学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 东西各有一“心”, 分别位于两个院的中心位置。西院的空间核心为教学信息中心, 包括综合教学楼和行政办公图书馆综合体, 图书馆为校园制高点, 统领全局。东院空间核心为生活服务中心, 包括学生食堂、学生活动及绿地景观, 是生活区最具活力的中心。
双轴:由西院南北向的校园礼仪轴和连接两院的东西联系轴构成“T”型的轴线架构校园空间。校园礼仪轴南起校园主入口, 经礼仪广场、图书馆、中心湖景观、北至教学楼和体育馆围合而成的景观湖面, 形成“前庭后院”“前动后静”的空间序列。东西联系轴连接东西两校区的教学信息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 并在西院形成开放空间将东西轴延伸至基地外的雷锋公园。
双环:东西两院各有一个主要交通环疏导内部交通, 串联各功能区。
四片区、多模块:校园分为教学综合实验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及体育运动区四大功能片区。每一功能片区由若干小功能模块组成 (图3) 。
功能分区:将校园分为综合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体育运动区四大片区。
综合教学区:位于西校区, 包括图书馆行政办公综合楼、综合教学楼。校园主入口位于长川路, 是校园主轴线的起点, 进入校园即可见校训墙及礼仪广场, 形成一种礼仪性的开敞空间。礼仪广场北侧为校园主体建筑———图书馆行政综合楼, 综合楼与教学楼实训楼构成“品”字形的空间格局, 便于相互联系。
生活服务区:位于东校区, 包括两组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及中心绿地。生活服务区通过长月路的生活区北入口、雷高路的入口与外部联系。生活服务中心包括食堂、小超市、储蓄邮政、卫生所等后勤用房组成生活服务一条街, 就近服宿舍区, 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娱乐需要。对外交流中心位于校园东北侧长月与雷高路的交口, 设有独立出入口, 便于对外接待经营。
实训教学区:靠近长川路与雷高路两条主要道路, 有效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实训区包括实训区与园艺场两部分。实训区建筑体量较大, 以5层为主。实训中心广场可作实训竞技场, 结合专业特点, 可作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 如举行叉车表演等活动, 激发学生做行业能手的信念和信心。园艺实训场沿长川路布置, 场内按园林布置, 环境优美能成为社区的街心公园, 达到社区共享的良好效应。
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分两片布置在东西两校区;西区配置带看台的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 若干小球场。东院配若干小球场, 满足学生日常运动。西院的运动场及体育馆布置在长月路与雷锋河路交口, 展示校园形象, 并可对外经营。
5 校园环境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形成主题性环境空间
景观规划从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自身教学与专业特点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与实践, 创造出工业艺术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工业美感的校园景观。 (图4) 校园的景观特点可概括为“一轴一廊一水脉、双园景观为核心”, 在校园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区域, 设置了各种主题的景观节点如:工业景观走廊、工业艺术博览园、实训竞技广场等, 结合教学专业特点, 让校园主要开放空间成为工业器材展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 使景观、教学与课余活动紧密结合, 有效促进了具有理工科职业院校特点的校园人文氛围 (图5) 。
校前区:校前区的礼仪广场是从主入口进入校园的第一个开敞空间, 通过水池、灌木、树阵、两侧林荫大道构成层次丰富的校前区。北侧的升旗台是礼仪广场的一个主要节点。东园和西园是教学组团和实验组团北侧供课间休憩的小园林, 同时也是展示学校百年历史的场地。
中心湖:中心湖是校园中轴线上的景观核心, 蜿蜒曲折的驳岸线为校园整体硬朗、理性的秩序增添了柔和、浪漫的人文情趣。利用校园基地内的水塘加以改造形成湖面, 水质保证、维护方便。正对图书馆背立面的湖面设有景观音乐喷泉, 在节庆及活动时开放。
工业景观走廊:工业景观走廊联系东西两院的空间核心, 通过水轴线及滨水的带状小广场打造一条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行走廊。与桃李相路交处通过过街天桥相联系。滨水布置工业配件、构架等改造的小品雕塑、铺地、景墙、座椅等, 将工业美感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打造校园处最具职业特色的标志性景观走廊。
工业艺术博览园:位于生活区中央的中心绿地, 是工业景观走廊的收头。结合本学院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园林技术”等专业, 以工业美感为主题, 通过现代工业构架与生态型景观相结合的手法展示工业浪漫。
园艺公园:东院靠近雷高一侧, 利用现状水塘改造设计为一处环境优美的园艺实训中心也可作为社区公园, 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6 建筑设计———刚强大气凸显现代工业美感
校园规划及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篇10
在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即创新人才的培养, 凸显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保持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才能有效地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 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 课题研究特色
在校园绿化规划设计中, 要注重园林绿化景观的艺术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并能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 重视校园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 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 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校园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 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
2.1 实用性原则:
定位精准, 区间均衡, 结构合理, 布置精巧。对校园建筑、功能室、宣传橱窗等校舍设施进行精心布置, 做到整洁优美、品味高雅, 以最简单、最实用最高效的方式赋予校园每一个角落丰富的生命力。
2.2 个性化原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做到规划和设计格调鲜明, 内容的选择和编创具有创意, 既注重规范要求, 又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统一规划校园绿化区域, 做到“四有”, 即“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整合性、服务的广泛性、丰富的开放性和鲜活的实践性。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是增强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3 课题研究的内容
3.1 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规划、建筑空间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3.2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校园景观设施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校园其他文化载体的建设。
(1) 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总体规划包括教学、学生生活、体育活动、集中绿化带等区域, 教学区是校园的建筑主体, 公共教学楼、图书信息中心、行政楼形成校园的中心地带, 使得这一区域集教学、信息、科研等于一体。学生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和不同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 在教学楼与宿舍楼之间修建设有LED大屏幕的小广场, 周围有座椅, 大屏幕每天放映一些国际语言交流类的影片或资料, 促进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文体活动区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 建筑空间的规划:一个好的校园规划应该是在功能性、人文性、生态性及艺术性诸方面较完美的结合, 即寻求科学、理性秩序与人文、审美意境的统一。
(3) 道路系统的规划: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道路连接建筑及空间节点, 是校园空间形态的骨骼, 是校园形象特征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 是取得校园整体秩序的最有力的手段。
(4)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大力加强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校园景观在内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按照有关规定, 建设能满足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才需要的教学场所, 在图书馆、实验 (实训) 场所、文体活动场所、校史陈列室、教职工活动中心的基础上, 还应规划建设一些有舞台、读书长廊、学生交流场地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广场, 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4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大量的调查研究为基础, 针对国内不同高校的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 分析已有的设计实例和国内同类城市的校园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并理论结合实践, 研究探索出适合高等校园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探索并细化出较为完善的具有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园规划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念及可行性方案, 提出实用性、个性化的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园规划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念及方案体系。
5 创新点和突破点
本文主要在于通过对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的发展前景进行的实践分析和研究, 在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的基础上, 在博采众长中逐步确立提出生态化校园景观、特色化校园文化的设计意见, 并归纳提炼出详细可操作的方案模式。同时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校园规划及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篇论文, 本课题的突破点与侧重点在于突显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性, 切合校园景观及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将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校园规划的一个重点环节, 不仅要从具体的校园文化景观上加以体现, 更要在具体的校园景观规划和学院发展模式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于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性、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实施建设的迫切性等基础上, 构建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 为高校景观环境设计、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并对设计者及高校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6 对本领域的研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6.1 本项目不仅提出了具有校园自身
特色的文化景观的方案模式, 为校园景观设计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案, 而且本研究成果还可以补充和发展我国目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空白之处, 并为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6.2 本项目也为高校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可使高校的运筹者能够真正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性, 并在具体的校园景观规划和学院发展模式上加以体现, 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正确并具特色的价值取向。本研究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保持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证有效地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 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7 结语
学校的办学效益一方面体现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 更重要的一面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中介,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理应走在社会的前面, 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对学院校园规划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 在优化校园环境的基础上, 使学院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进而营造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环境, 形成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良好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崧, 沈国尧.人、建筑、自然共生——现代大学校园的表述[J].新建筑, 2004年02期
[2]薛能资, 项睿.对当代高校校园规划的几点认识[J].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13期
[3]谢照唐.校园环境与校园规划[J].建筑学报, 1991年03期
[4]阎瑾, 赵红红.山地大学校园特色的创造——以湖北理工学院校园规划为例[J], 规划师, 2005年01期
[5]刘国兴.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的认识[J].江西建材, 2005年03期
相关文章:
构建校园网网络安全方案探讨02-17
网络设计校园网设计02-17
校园网络化02-17
基于校园网网络规划设计02-17
校园网网络安全汇报02-17
体外诊断试剂市场02-17
体外诊断试剂试题02-17
二类体外诊断试剂注册02-17
体外诊断试剂分析原则02-17
体外诊断试剂标准培训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