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屈原的爱国故事(精选9篇)
篇1:有关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有关屈原的爱国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7、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8、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9、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1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11、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12、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
13、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14、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5、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
16、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17、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8、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19、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20、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21、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22、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23、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24、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2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2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27、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28、魂兮归来!(招魂)
29、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3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31、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释义:屈原诗人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同时爱自己的故土。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想要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
篇2:有关屈原的爱国故事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9、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1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12、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13、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
1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1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6、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
17、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18、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9、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20、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21、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2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23、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2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25、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2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28、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29、魂兮归来!(招魂)
30、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3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32、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屈原《离骚》赏析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篇3: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名平, 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出身于楚国的宗室贵族,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 博闻强识, 志向远大。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 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局面, 其中又只有秦、楚二国的实力最强, 都想凭实力统一天下。屈原辅佐楚怀王, 起初很受怀王信任, 官至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是楚国举足轻重的政治要员,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主张通过改革, 对内实行美政, 对外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的改革与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遭到贵族集团的反对和诬陷。怀王昏聩, 不辨是非, 逐渐疏远了屈原怀王十五年公元前年秦使张仪以里土地为诱饵骗怀王与盟国齐国绝交。怀王与齐断交后并未得到土地, 恼羞成怒地进攻秦国却惨遭大败, 怀王二十四年 (公元前295年) 秦王诱骗怀王到武关会面, 屈原力谏怀王不能去, 因此触怒怀王而被流放到汉北, 最终怀王不听劝阻去秦国后被扣留, 囚死于秦。楚襄王继位后, 更是偏听偏信, 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地区, 流落于沅、湘之间。眼见祖国的衰败, 屈原殊为痛心, 他以诗歌为武器, 对楚王、对贪婪的贵族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谴责。《离骚》就是诗人被流放时忧国忧民所抒忧发愤之作, 诗中表达了坚持美政理想和对社会政治黑暗势力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 表现了屈原追求自身价值及社会理想, 历经坎坷却九死不悔, 理想破灭却忠于故国的高尚人格, 以及上下求索, 追求真理的傲岸情怀。
楚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郢都, 楚国灭亡。屈原悲愤至极, 他“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最后自沉于汨罗江中, 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屈原之死, 一方面是其面对黑暗现实执著坚守自己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 宁死也不与污秽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的迸发;另一方面是其对祖国忠贞不渝精神的升华。这二者交汇、激荡, 才使屈原之死产生震撼千年的历史回响, 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也使屈原受到广大人民的怀念。中国民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的作品很多, 其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充满爱国激情和忧愁愤懑。除《离骚》之外, 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主要作品。《九歌》共十一篇, 是对民间祭歌经艺术加工再创造而成的是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有对自然神的热烈礼赞, 有表达神与神、神与人相爱的恋歌, 也有对爱国英雄的歌颂。《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 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 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和对宇宙空间的哲学思索。《九章》共9篇, 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其余如《袁郢》、《远游》等也都是描写诗人被放逐的经历, 处境和怀念祖国, 但祖国既无法留, 又不可去的苦闷心情。
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篇4:也谈屈原的“爱国”
首先,从“国”的概念来看。秦以前的国家制度是“邦国制”,邦国的“共主”即周天子。天子拥有的是“天下”,而“天下”的范围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却已经是“全世界”了。所以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天子不是“国王”,而是“世界王”。国王是诸侯,诸侯拥有的是“国”,又称“邦”。其实“天下”不过是“联合国”,唯独诸侯的“国”具有国家性质,拥有领土与主权、政府与军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外交活动(当时即叫“邦交”),可以缔约、结盟、通商、宣战,还可以兼并。各“国”之间,语言异声,文字异形,衣冠异制,律令异法,“国内”则统一。总之,这个时候是“以邦为国”。(详见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一书《帝国制度》一文)从这个角度看,屈原忠于楚君、楚国不正合乎现代意义上爱“国”的实质乎?
又从楚国的历史来看。西周初年,据说楚先王鬻熊曾“子事文王”,熊绎也曾接受过成王的封爵(《史记·楚世家》),但是由于楚文化自身的特性(如优越自足的经济条件、强烈的个人意识、巫风盛行等),楚国常被中原诸国看作“蛮夷”,如《国语·晋语八》说“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为荆蛮,置茅绝,设望表,与鲜卑守缭,故不与盟”,楚人连会盟的资格都没有。《诗经·鲁颂·閟宫》更是把楚人和北方的戎狄并列为惩罚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都使得楚国民众的民族观念尤显浓厚,因而屈原热爱祖国是和他“深固难徙”的民族观念密不可分的。
再从屈原所处的时代来看,人们也有强烈的国家观念。苏秦、张仪是战国著名的游说之士,当时人们对两人的评价是:“左右卖国反覆之臣”(《史记·苏秦列传》)、“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如无“爱国”的概念,“卖国”之说从何而来?只不过,先秦时(或者说整个封建时代)人们爱国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途径就是忠君,屈原也不例外。翻开《楚辞》,可以看到“忠”有着相当高的使用频率。应该看到,屈子的这种“忠”是无私的,不以个人得失为转移的,如“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离骚》)、“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九章·惜诵》)等等,而且此种“忠”的目的,是让君的统治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换言之,“忠君”只是手段、途径。因此,对君本人就必须提出一种道德标准的要求。王逸在解释《九章·抽思》中的“何毒药之謇謇兮,望荪美之可完”一句时说“想君德化,可兴复也”(《楚辞章句》),明确反映出屈原对君王的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为此,屈原在其几乎所有作品中都反复申明这一点,比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离骚》),其最终结果当然是以“兴复”楚国为目标。“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王逸《楚辞章句》注为:“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绩,功也。言我欲谏争者,非难身之被殃咎也,但恐君国倾危,以败先王之功。”这无疑很明确地指出了屈原将君、国视而为一,并通过忠君而爱国的思想。
屈原忠君的最后目的在于“恐皇舆之败绩”,在于“国富强而法立”,无私为国就是其“忠”的内涵,当面对楚国的现实时,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折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特殊的表现形式——“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离骚》),《九章·惜往日》里更毫不隐讳地指责君王“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谄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甚至尖锐地责骂楚王为“壅君”。班固在《离骚序》里批评屈原“责数怀王”,颜之推说他“显暴君过”(《颜氏家训·文章篇》),都从批评的角度注意到了这一事实。而朱熹《楚辞集注》所说的“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则从正面以爱国的目的去解释了屈子的忠与怨。
忠君,怨君,盼国富强,就是屈原爱国最主要的表现,千百年来,人们正是从这些感人至深的思想、观念、行为中去抽象、升华出屈原的爱国主义的。
最后再说到爱国主义。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现代词汇,人们经常借用列宁的话来作为对爱国主义的解释:“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列宁说的不错,爱国主义确实包含着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但是,把这句话作为爱国主义的定义,就未必全面而准确。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多方面。“主义”则是表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主张或态度。当“爱国”与“主义”构建为“爱国主义”这一特定语汇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还是一种思想或精神。屈原注重自身修洁,时时以诚信自戒,对君国则以忠贞自许。其作品中溶透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正因为他对故国、对人民有着满腔的热爱,才使他身遭逆境也不肯离开祖国。因为,他要不辜负楚地的大好河山,他要竭尽全力主张内修美政,外则合纵抗横,实现统一的大业,拯救百姓,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种与国共患难、同兴亡的精神难道还当不得“爱国主义诗人”之称乎?
篇5:屈原的爱国故事_名人经典故事
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相关阅读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习俗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你为什N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的爱国故事_名人经典故事]
篇6: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篇7:有关爱国的故事
廉颇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篇8:屈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对于屈原而言,人们往往只熟知其爱国诗人的身份,而对其教育家的身份,则关注不多,知之甚少。由于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屈原与孔子及其他同时期的教育家广收门徒、随身游学不同,他的教育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开展贵族精英式的教育模式
与孔子面向平民百姓的私学不同,屈原主要针对楚国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屈原与楚王同宗同源,学识高,在楚怀王时期曾担任三闾大夫一职,负责管理王族事务。从现存的史料看,屈原中晚年,除了朝廷任职,就是被流放在外。其教育活动,也主要是在担任三闾大夫期间。关于屈原担任三闾大夫一职,不少文献都有记载。《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1]
三闾大夫的主要职能,是执掌包括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王族事务。王逸:“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1]姜亮夫《屈原列传疏证》云:“三闾之职盖专守宗姓之事,而以教胄子为主。”其《楚辞通故》“制度部第六·三闾大夫”条云:“按三闾之职,王逸以为掌昭、屈、景,则即列国之公族。”次引宋代程公说《春秋分纪》“公族大夫”条:“公族大夫掌公族及卿大夫子弟之官,凡卿之适子属焉”、“公族专主教诲也”,复云:“举屈子一生事迹,教胄子固为其最重之职。”[3]884李诚指出,王逸《楚辞章句》明确了“三闾大夫”的职能,“屈原先祖鬻熊曾任周文王之‘师’一职,其职主要为君王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及措施;协同君王处理战争、祭祀、外交等重大事宜;负责督促贵族子弟学习、修养等。十分清楚,‘三闾大夫’正与‘师’有明显的继承性,故其职能颇多一致”[4]82。上述都明确指出“三闾大夫”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负责对楚国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
屈原司职三闾大夫,为其进行教育实践提供了便利。从屈原自传式抒情长诗《离骚》中,也可以捕捉到其开展教育活动的相关信息———“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5]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隐喻及浪漫主义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佩戴香草来喻指追求高洁;“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吾令雁为媒兮,雁告余以不好”,用天宫守门人不给开启天门及大雁推辞不做媒人来暗指接近楚王受阻。在上列诗句中,以“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比喻贤才,“滋兰”、“树蕙”、“畦留夷与揭车”、“杂杜衡与芳芷”都是喻指培养人才。这里屈原指出自己曾经辛辛苦苦地对弟子进行教育,精心培养了各种贤能的人才,本来希望他们长大成才后为我所用,然而他们却在现实政治面前纷纷变质腐化,令人哀伤。
二、基于深厚爱国情怀的教育思想
屈原是一位以爱国著称的诗人,不论是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乃至被放逐,都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君主的极大关心。爱国,可以说是屈原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继承夏商及西周以来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国即是家,家即是国,世袭之君是国家的最高代表。在屈原看来,君国一体、密不可分;离开国君来谈兴国,一切举措都将无从施展。所以,他不断呼吁国君革除旧弊以兴国邦:“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5]并一再表明自己愿意竭忠尽智,辅佐楚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5]这里屈原用忠君来表达其爱国之情,一心希望国君励精图治,振兴楚国。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就是要在楚国实现“美政”。屈原对历史上的历代贤王如传说中尧、舜、禹及周文王、周武王很崇拜,认为这是基于仁义道德基础的贤明政治,是明君贤臣的完美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美政”理想,他不惜犯颜进谏楚王,希望楚王“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5]。他主张通过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不分贵贱地选拔人才;革新时弊,依法行事,限制旧贵族的特权,使国家兴旺强盛。当遭谗见疏、不受重用时,屈原依然心系国家:“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5]不顾自身安危,唯独担心楚国这辆大车颠覆,其拳拳爱国之心昭然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天下争相招引人才。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士无定国,往往效力于重用他的国家,楚才晋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洛阳人苏秦先仕赵、后仕燕,楚人李斯仕秦;即便是孔子,早在春秋末期仕鲁政改失败后也周游列国寻求任用的机会。屈原在楚国被排挤甚至流放,以其才能,完全可以到其他国家发展,但他却深深眷恋自己的祖国,不愿离开:“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5]借车夫悲伤、马匹留恋,不肯前往他乡来诉说自己内心对祖国的不舍。洪兴祖说,屈原深爱其国,难舍故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1]。
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自然而然渗透到屈原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不分贵贱地选拔人才的主张,即是其基于爱国之情和楚国现实的用人观。只有任用贤能,改革时弊,才能振兴楚国。可是,当时楚国上下一片腐败,“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5]。贤能的人才从何而来?唯有培养,通过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使之能够抵御社会陋习的浸染。从《离骚》中可以看到他基于革弊图新的育人思想:“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5]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屈原希望学生们成长成才,在革除旧弊、振兴楚国的过程中任用他们。由此看出,屈原的教育思想,主要立足于爱国这一根本、围绕着振国兴邦来教育学生的。可以说,执着的爱国情怀是屈原教育思想的核心,始终贯彻于其教学活动的全程。
三、着眼治国安邦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屈原的教育思想中不难发现,其教育活动有很明确的目的,即针对当时楚国内外政局的现实状况,培养能够除旧革新、振兴国家的治国贤才。
楚国当时所处的环境相当严峻。春秋以来,争霸中原此起彼伏、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到战国时,形成了七国并立争雄的局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国富兵强,实力骤增,吞并六国的企图与日俱增,且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单独匹敌。处于这一时代的屈原,深知楚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唯有富国强兵,才能抵御强秦。然而,此时的楚国,贵族享有各种特权,醉生梦死,不思进取;楚王昏愦,身边群小簇拥,笙歌艳舞,不图强治。面对这样的现实,屈原无限感慨,“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5],表达对楚国前途的忧虑。“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深知要想富国强兵,战胜秦国,唯有举贤授能、改革时弊、加强法治,才能发展壮大,提升国力。然而楚国上层“举世皆浊”,朝廷无贤可凭。
基于对时局发展及楚国情势的洞察,屈原利用担任三闾大夫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职能,着手培养人才。由于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地位重要,权势显赫,其子弟必将进入楚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所以屈原将振兴国家的厚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希望通过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励精图治的治国人才,为楚国的发展和强盛做贡献。虽然屈原没有像儒家那样明确说出教育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从其心系国家安危、胸怀爱国热情来看,其教育弟子以“治国”为其目的是可以体察到的。这从《离骚》诗句中也能体会到———“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本来希望把一帮王族子弟培养成为正直挺拔的栋梁才人,等时机成熟便与自己一起改革旧弊、振兴国家。然而愿望与现实相违背,很多贵族子弟长大了并没有成为他所希望的人才,而是受到不良习气的腐化,变成与其他贵族王公一样的小人。“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5],面对学生的纷纷变质腐化,屈原也只能喟然哀叹。
尽管教育理想在现实政治面前被击得粉碎,但屈原培养人才、振兴楚国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四、立足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
诚如上文所述,屈原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大姓的子弟,他们耳闻目染、受贵族家庭及上层社会生活的影响在所难免。要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必先革除贵族的种种故陋,尤其是养尊处优的贵族习性和不思进取、骄奢淫逸的陈腐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于国有用的贤德人才。在这点上,屈原与孔子是一致的。屈原也从“修身”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坚贞高洁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屈原看来,要提高贵族子弟的道德修养,最有效的途径可能就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了。屈原崇尚高洁的人品,“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5],提高道德修养是他的一贯追求,所以他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是非常高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道:“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可与“与日月争光也。”[2]同时,屈原本身也出身贵族,自己的品格养成对同为贵族的学生最具说服力。屈原是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的?在《离骚》中有大量的表述,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5]等。高洁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像鲜花香草一样芳香怡人,所以屈原经常以香草来隐喻美好的品质和高洁的人格。当时楚国奸臣当道,“椒专佞以慢韬兮,樧又欲充夫佩帏”[5],社会风气不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5]。在钻营苟且、贪图享乐的贵族上层社会中,要保持高洁的人格修养和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沾染陋习是很不容易的。屈原是如何做到的呢?《离骚》一诗中有反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5]屈原态度明确:宁死不屈,信念坚定,不能因外部社会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坚持人格的完美,高尚品德的追求,坚决不妥协,不与道德低下的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屈原在《离骚》中反复咏叹自己为追求高洁的人格理想、为实现祖国强大的政治理想宁死不屈,九死不悔,可想而知他在教育学生时也必将灌输自己的这些理想、追求和做法。屈原深知这些贵族子弟将来不少人会进入楚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关系到楚国的命运。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屈原在教育中不惜以自身坚贞不渝地追求理想、保持完美人格的事例谆谆诱导,教育启发学生,希望他们也能与自己一起,追求高洁品质、提高个人修养,做个贤臣辅佐君王,成就一番伟业,如同傅说辅佐武丁、吕望辅佐周文王、宁戚辅佐齐桓公一样:“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5]
综上所述,屈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培养道德高尚的贤才来治国兴邦为目的,在其担任三闾大夫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切实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奠定了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其理想,但作为教育家的屈原,其开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仕无定国的战国时期,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培养道德高尚的治国贤才、充满浓厚祖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于今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姜亮夫.楚辞通故(第二辑)[M].山东:齐鲁书社,1985.
[4]李诚.楚辞文心管窥[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篇9:有关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始人和作者之一。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为楚怀王左徒,参议国事,主张修明内政,彰明法度,选贤任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努力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愿望。但在当时的楚国统治集团中,有一批守旧的贵族,他们贪婪、自私,嫉妒贤良,蒙蔽君主,反对法制,对外投降,以致后来楚国竟败于秦国。危难中屈原曾两度奉命出使齐国,以期挽回楚国日益衰败的命运。可是,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将屈原放逐于汉水之上。顷襄王即位,以其弟公子子兰为令尹,政治上与秦更加亲近,屈原受到无端的诽谤,再度被流放到江南一带。楚国濒于灭亡,屈原深感政治理想破灭,回楚不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无可奈何之际,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忠贞爱国之志。每年的农历5月5日,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以纪念屈原的习俗。至今,在汨罗江下游的王笥山上,还筑有“屈子祠”、“骚坛”、“独醒亭”等。汨罗山上有屈原墓,汨罗江两岸还流传着古老的悼歌:
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怀王,莫淹忠良。
屈原忠良,朝拜顶香。怀王饿死,仁义天长。
屈原一生忧国忧民,他用生命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篇。代表作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其中,突出表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当属《离骚》和《九章》。《离骚》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想象和比喻,在整体上全面阐述了屈原的个人身世,在楚国的不幸命运和其追求理想的经历。对于《九章》,宋代学者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认为,《九章》中的九篇诗歌“非出于一时之言也”。而且它以纪实手法,多方位、多角度,更直接、更明确地表现了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境况下对祖国故土的依恋,对君主美政的期待,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批判和对百姓遭遇不幸的同情。它也是屈原在流放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君王昏聩,奸臣妄为,国家日渐衰落,百姓生灵涂炭,亲身经历了被小人谗言诬陷,被疏远、被流放,理想破灭,反朝不行,远走又不舍,无可奈何,无人理解的内心苦闷而写成的。特别不同于《离骚》的是,在《九章》中,表达了屈原在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时,强烈的为国殉难的决心和毅力。
从《九章》各篇的创作时间和内容来看,《橘颂》是早期作品之一,主要表达诗人对美好人格品质的追求。在《橘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追求才学品格完美、热爱祖国、崇尚正义的诗人形象。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绘了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用岁寒不凋、“深固难徙”的橘树品质,来展示自己优异的才华,自己的人格个性特点和“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执著坚守来表现自己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纵横风气日盛,一班谋臣策士为着功名利禄,凭胸中策术,游说各国。他们“楚材晋用”,“朝秦暮楚”,卖身投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屈原对此风气深表不满,因此他以抗傲霜雪、独立不移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以贞洁子守的伯夷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师法”。《抽思》是诗人被疏远后一度到汉水以北漫游时所写,内容与《惜诵》相同,主要表现了诗人见疏于怀王,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悲郁愤懑之情,寄托了能再获怀王重用的希望。《回悲风》作于顷襄王即位初期,诗中表现了诗人要追踪遁迹绵山的子推、采薇首阳的伯夷以至沉江投河的伍子胥、申徒狄的一种消极情绪,但是,最后诗人仍然表示“心情结而不解兮,思蹇产儿不绎”。《思美人》大约作于再次被放逐的初春,表现了诗人因“蹇蹇之烦冤”、“志沈菀而莫达”,在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由苦闷而动摇、而终趋坚定的复杂斗争过程,反映了诗人思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哀郢》《涉江》《怀沙》是屈原的晚期作品。《哀郢》为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秦攻破后所作,它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强烈的诗篇之一。诗人长期被放逐的忧苦、对祖国危亡的悲痛、对受难人民的关怀,在诗中得到了异常深刻的反映。《涉江》是郢都陷落后,诗人从陵阳转往湘西途中的作品。诗中记述了旅途中的困苦劳顿和环境的荒僻凄凉,显示了诗人至老不衰的坚贞不屈的品格。《怀沙》为屈原自沉前不久所作。“沙”一说为怀沙石沉江,又说为纪念长沙。其中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殉祖国的决心。《惜往日》也作于诗人自沉前不久,是屈原的最后一首述志诗,也是他的绝命诗。诗人总结了从被疏远到被放逐的经历,概述了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致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同时也更加相信自己的正确与无辜。所以可以说,《九章》是作者一生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屈原两次流放过程中的思想历程的反映和总结,它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屈原,了解历史,理解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九章》中看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一生追求的美政思想上。而美政的核心不外乎两点:一是明君贤臣的清明政治,二是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为了追求这个理想,他“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离骚》),反复地论证历代的兴亡,旨在说明我国古代历史中,像尧、舜、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这样的圣君,他们明于政治,善于改革,懂得任用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的道理;作为臣下,像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都是些坚守正道,勇于进谏,为国为民,值得称道的贤臣。作为一国之君,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相反,亲小人、远贤臣,则山河沦丧,民生涂炭。如,桀、纣、羿、寒浞、浇等历史上的昏君,他们听信谗言,迫害忠良,祸国殃民。从这个圣君贤臣的政治理想中我们看到,屈原实际上对君主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耿介”,就是光明正大,正直不阿。所谓“贤臣”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为臣的本分就是忠贞、忠诚、忠信。在战国七雄当中,秦楚实力最强,两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连战国大纵横家苏秦都说:当时的形势“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国要完成统一大业,不是没有可能。可是楚王却听信靳尚大夫、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谗言,一任一帮小人与秦勾结,残害忠良,颠倒黑白,不分是非,使屈原被疏远,而后遭流放,楚国国势也一再衰落,终而至于无可挽回的地步。面对如此情形,屈原愁肠百结,身心俱焚。无端地蒙受不白之冤,他不可能无怨无恨;身处黑暗现实,眼见小人当道,他不可能不揭露、不抗争;内心矛盾彷徨时,他不可能妥协、屈服,随波逐流。在抗争中,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耿直不阿的操守,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倔强的性格得以充分展示。而最让他感伤和心痛的还是楚国人民的遭遇。他在《离骚》和《九章》中就反复地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丝》)这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可以说,美政思想是屈原终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努力修养个人品质,竭力表达对祖国的忠诚之心;为了这个目标,他揭露批判现实,与奸佞之徒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为了这个目标,他奔走相告,上天入地,九死而未悔。其气概、其勇力、其执著、其舍身忘我的精神,感动天地,流芳千古。
这里,让我们以《哀郢》为例,来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哀郢》是诗人晚年流放于楚国江南时所作。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王朝东迁都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屈原由郢都的失陷而追想自己当年离开郢被流放的情形。面对人流、汉水,兼道而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哀鸿遍野,惨不忍睹的景象,诗人仰天而问“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走出郢都城门,诗人心如刀绞,“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之焉极”。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他多么想再看一眼故国郢都!想到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想到郢都这个楚人生活了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他忍不住老泪横流。“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难怪唐代诗人李贺看到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地感慨到:“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使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悲戚与伤感!可是,当时的诗人被排挤、被流放,多次的竭力挽救已挡不住楚国衰败的大势,“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诗人愤然而揭示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朝廷那些奸佞之徒,他们无德无能,善于逢迎奉承,毫无忧国忧民之心,为了一己之利益诬陷正直之士。特别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楚王,曲直不辨,好坏不分,弃治国安民的根本于不顾,“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可见,在《哀郢》中,他已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深刻程度,这种忘我的勇气是别的篇目中少见的。诗的最后,我们看到,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只能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感人之极。对楚国的热爱,对楚国人民遭遇不幸命运的无限关怀和对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尖锐揭露,使整个辞作以深沉的抒情意味表现了丰富的政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