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作品赏析

关键词: 哥特 小说 赏析 作品

理智与情感作品赏析(共11篇)

篇1:理智与情感作品赏析

我觉得这是现实主义作品。

第一,因为该作品具备着清醒和模糊的特点,首先,奥斯丁对作品中两

位女主人公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十分透彻和清醒的认识,她把人的道德,文明和德行标准缩影到一个小空间里,把笔下的女主人

放到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

现实主义的探讨。在当时的社会,人的价值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

上的。奥认为在这样的现实中,妇女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感情,方

能获得幸福的希望,对她来说,多愁善感仅仅讽刺的素材,其次

她并非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

身的逻辑发展,如实地,朴素地描写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让现实生活以其本身的力量来打动教育读者。

第二,作品故事面对金钱权利和爱情关系的现实,反映出十八,十九世

纪,英国上流社会人们的交际状况以及当时的主要生活方式的现

实,反映了金钱和权利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全面深入现实社会

各层面。

作品以乡村体面人家为背景,以婚姻嫁娶为主题,以两姐妹的感情(理性和感性)作为线索,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以金钱开始,相爱结束。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社会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姐姐对爱德华的感情,深埋心里,因为她知道自己与他的社会差距,用理性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出对现实富有理智的判断,妹妹大胆地表露感情,大胆地追求爱,但现实不合理的现象激起了她对理性的批判。最终结局很完美,中世纪欧洲浪漫氛围感染了我,女主人公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归宿,玛丽安最终意识到能带来幸福的人是一直被她忽略的上校。

作品反映了金钱和权利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篇2:理智与情感作品赏析

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妇女的服装既无胸衣也无紧紧的束腰,没有裙箍、衬裙、层层包裹的衬衫,以及重叠的裙角,这些服饰更像日常穿着而不是晚会服饰。在华人导演李安导演的改编剧本《理智与情感》这部影片里,恰到好处再现了这种优雅美丽的服饰风格。这部影片让我首次接触到了一个叫做简·奥斯汀的作家。

简·奥斯汀家境小康,生活圈子狭窄,没有救国救民的大理想,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一个女子心思缜密的思考,对于自身处境的思索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看重。这一切,都表现在她的文字里。她仅存的几部小说,大都围绕婚姻与爱情的题材。她说,她只是“写几户人家”而已。这样一位作家,是如此地优雅。

在《理智与情感》这部改编电影里,达希伍德家庭里的现任妻子以及三个女儿,由于当时的习惯,继承不了庄园主的财产,被前妻的儿子及儿媳赶出庄园,住在热情好客的詹宁斯夫妇乡下的房子里。大女儿埃莉诺与二女儿玛丽安在家境的突然转换之间,分别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埃莉诺爱上了嫂子芬妮的弟弟爱德华,两人还没来得及表明自己的心迹就被迫分开了。在詹宁斯夫妇乡下的房子里,埃莉诺从露西那里得知,爱德华五年前已有婚约,那位女子正是露西。埃莉诺这个坚强的女子努力压抑自己内心的悲痛,并帮助爱德华与露西两人完成了约定。

而妹妹玛丽安则与姐姐完全不同,这个热情的女子对在雨天的草

地上救过自己的英俊潇洒的韦勒比一见倾心,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与韦勒比谈了一场忘了自我的爱情,后来以韦勒比的离开而告一段落。韦勒比当然不会告诉她,自己此行是为了与富家女结婚,来补偿被自己玷污并怀孕的伊莱扎。这个花花公子伤透了玛丽安。而一直追求玛丽安的布兰登上校,由于年纪稍大一直受玛丽安冷落,在布兰登雨中救回晕死过去的玛丽安,接过来玛丽安的母亲,倍加呵护受伤后的玛丽安时,终于如愿抱得美人归。

故事到这里,终于有了美好的结局。然而埃莉诺的故事还没有完。露西移情别恋嫁给了爱德华的弟弟,埃莉诺多年的守候终于有了分晓。那人打马而来,单膝跪地,他说:“我的心,永远在你这里。”

故事进行到这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圆满温暖的结局。简·奥斯汀的这些以女性的角度展现出来的作品,为她带来了不少赞誉。人们认为她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假浪漫主义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其地位堪比莎士比亚。

在今天,仅凭一部《理智与情感》,撇开别人对她的高度评价,我自然不能深刻理解这位作家,然而我却不由自主爱上了她的风格。在她的那个时代,是英国摄政时期。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女人的衣裙撇开了多余的束缚,男人的鞋帽雅致干练,洛可可优雅风格的遗风在人们的衣着上悄然展现。那时的乡绅贵族,见面后怡怡然相互施礼,人们遵循着当时社会的风气,和谐静谧地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偶尔开个宴会,随意串个门,自在优雅。多雾的天气,又为这田园生活增添几分浪漫。

篇3:理智与情感作品赏析

评价理论扩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研究框架, 使评价资源从语法层面到词汇层面进而上升到整个语篇层面。因此, 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 应用到了新闻、广告、书评等诸多领域。然而, 文学作品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 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但是鲜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本文以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为理论依托, 分析小说中两姐妹对三个男主人公的态度变化。

二、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是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教授在认识到传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中的盲点之后提出来的。评价理论是关于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 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 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马伟林, 2007:142) , 即研究说话者通过语言赋予语言对象的价值意义 (王振华, 2001:14) 。态度子系统包括人的情感, 对他人行为的判断以及对事物价值的鉴赏。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判断属于伦理学范畴, 和民族的价值观紧密联系, 鉴赏属于美学范畴。态度资源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通过对这些评价性词汇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话者对事态的态度、立场和观点。

三、文本分析

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 本文选取了每一章姐妹俩对话中突出表现两姐妹对三个男主人公的态度的话语进行分析总结。

第一章, 姐妹俩对三个男主人公态度截然不同。玛丽安对爱德华和布兰顿皆有负面的评价, 唯独钟情威洛比;埃莉诺对爱德华和布兰顿有正面的评价却对威洛比有怀疑。

玛丽安评价爱德华时, 多为负面性词汇, 如something wanting;not striking;has none of that grace;has no rea taste;scarcely attracted;knows nothing of;spiritless;with such impenetrable calmness, dreadful indifference;could hardly keep my seat.对布兰顿上校也不例外, 负面评价比较多。如infirm;ridiculous;his understanding has no brilliancy his feelings no ardour, and his voice no expression;he has neither genius, taste, nor spirit.玛丽安对威洛比一见钟情, 话语中没有表现, 但她的行为举止处处表现自己的感情。

埃莉诺对爱德华的评价, 多为正面的。如has grea pleasure;by no means deficient in natural taste;has an innate propriety and simplicity of taste;uncommonly good sweetness;excellence;well-informed;lively;just and correct delicate and pure;really handsome.对布兰顿正面评价如sensible;well-bred, well-informed, of gentle address possessing an amiable heart;has seen a great deal of the world;has been abroad, has read, and has a thinking mind capable;readiness of good-breeding and good nature.全家人对威洛比印象极好时, 埃莉诺只能在他突然离开后表达自己的不安, 如strange;unpleasant;embarrassed anddisturbed.

第二章, 玛丽安遭威洛比遗弃, 感情复杂, 对其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得知姐姐钟情爱德华后, 对爱德华正面评价;对布兰顿的态度没有变化。埃莉诺在姐妹俩同时遭遇感情危机中表现出理智的一面, 对三个男主人公没有发表评价性语言。

玛丽安对爱德华评价变为正面, 如the most delicate conscience in the world;the most incapable of being selfish;love and esteem.对布兰顿依然为负面评价:ha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own time.对威洛比既有正面评价, 如not so unworthy;has broken no faith, 也有负面评价如too much;cruel;unpardonable;barbarously insolent.

第三章, 玛丽安明白理智的重要, 没有对其他人负面评价, 而对自己用了负面评价性语言, 表达对以前行为的悔恨。埃莉诺对所发生的一切做了相对客观的解释。两姐妹重新认识彼此, 理智与情感的主题得以升华。

玛丽安表达对过去行为的悔恨, 如hate;folly, 得知威洛比忏悔后, 得到满足, 如perfectly satisfied, 终于明白理智的重要以及真正的爱情, 嫁给了当她痛苦卧病在床时一直照料她的布兰顿。埃莉诺向妹妹叙述自己的感情伤痛时, 对爱德华依然用的是正面评价, 如happy;always doing his duty;nothing has proved him unworthy;nor has anything declared him indifferent;good.对妹妹的成熟, 埃莉诺给予了肯定, 认为威洛比所有的行径皆因自私自利。

结果发现, 玛丽安起初对他人皆负面评价, 唯独钟情威洛比, 得知理智的重要后, 变得成熟, 负面性评价皆指向自己, 表现自己的悔恨;埃莉诺对别人的评价大多为正面的, 表现了自己理智的一面。最后理智与情感结合, 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四、结语

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在说话交流中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 小说人物关系也可以显现出来。因此, 本文希望可以提供读者理解这部小说的新方法、新角度, 并为鉴赏奥斯丁作品有一点帮助, 也希望有利于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伟林:人际意义的扩展——评价系统述评[J]。语言学研究, 2007, (6) :142-146。

[2].单慧芳, 丁素萍:用评价理论分析童话《丑小鸭》[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3) :14-17。

篇4:理智与情感作品赏析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现代风格

简?奥斯汀,十八世纪英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也被认为是女性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奥斯汀的小说大多描写十八世纪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正如她自己所言,她写作有如在一小片象牙上工笔绘画,所涉不过乡村中三四户人家的一小段生活。

简?奥斯汀的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十八世纪文坛的一股清新之风。奥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机智诙谐的文字描写了中下层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重新掀起了简?奥斯汀的热潮,人们纷纷重读她的经典作品,影视界更是争先恐后的将她的作品搬上银幕。她的六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由李安导演,埃玛?汤普森作为编剧的《理智与情感》,被评为其中的佼佼者。这部改编自简?奥斯汀同名小说的电影囊括了电影界几大最孚声望的奖项: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柏林电影节大奖---“金熊奖”,“金球奖”最佳剧本和最佳故事片奖。影片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堪称改编中的经典,成为“简小说今后制作影片的衡量基点”。

《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关于以绅士淑女的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乡绅家庭的两姐妹埃利诺和玛丽安追求理想婚姻的故事。传统的古典文学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使读者沉醉其中。但在娱乐信息发达的二十世纪,如何让由古典文学改编的影视剧赢得现代观众的青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导演需要呈现十八世纪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复原其当时的社会画卷,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又要从现代观众的认知,审美和情感角度出发,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理智与情感》在复原十八世纪古典风格的同时,也给影片注入了诸多现代元素。人物性格的现代化塑造,富有现代气息的情节,主题,线索,也契合了现代观众的心理和认知。

一、人物性格的现代化

埃利诺冷静睿智,观察力敏锐。她心地善良,性情柔顺,能够驾驭自己的情感。埃利诺是十八世纪上流社会淑女的代表,内敛而克制,总是用理智来引导自己的情感。但这样的女主人公在现代观众看来,未免太沉闷古板。因此,在电影改编中,埃利诺的形象比小说要生动饱满,弱化了理智,加强了情感。电影赋予了埃利诺更为生动鲜明的性格特征,使她具有了现代女性的时代气息。当爱德华告诉埃莉诺自己已与露茜解除婚约的消息时,埃莉诺先是难以置信的询问爱德华,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先是抽泣,然后哽咽的说不出话来,突如其来的惊喜使她产生了剧烈的情感起伏。这时,埃莉诺丢掉了以往的矜持,长期压抑的情感如火山般爆发。

玛格丽塔作为最小的妹妹,小说中几乎是隐形的存在,作者并没有刻画其具体人物性格和形象。而电影中玛格丽特却是重要的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玛格丽特在电影中是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她富有冒险精神,梦想当海盗,去中国探险,有强烈的求知欲,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玛格丽特与两个姐姐截然不同,电影暗示她也许并不会像姐姐那样以婚姻为唯一的梦想,而是去远方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超越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

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女性没有经济自主权,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没有自己的职业,只能依附于男性。因此,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婚姻是获得幸福和经济保障的唯一途径。未婚女子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时,首要因素是对方的金钱和地位,爱情经常被忽略。奥斯汀被认为是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奥斯汀主张男女平等,女性争取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她同时也被现代评论家认为是矛盾的女性主义者,奥斯汀一方面主张女性拥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同时在她的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理想归宿仍然是好的婚姻。

《理智与情感》电影延续了小说的女性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女性主义的主题,塑造了超越当时社会环境的女性形象,更加契合现代的女性思想。电影中刻画了绝然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形象:埃莉诺和玛丽安。埃莉诺遇事有主见和良好的判断力,善于思考,是理智的化身。埃莉诺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和见识以及宽广的心胸,充分体现了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思想:男女在智力和思想上是平等的。埃莉诺在考虑自己的婚姻时,金钱和地位并不是首要条件,她认为幸福的婚姻应当以爱情为前提。埃莉诺更是提出了原著中并未提到的超越时代的女性观点:女人没有职业,就没有经济自主权,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玛丽安美貌,聪明机智,温柔大方,浪漫主义,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她不像埃莉诺那样含蓄矜持,反而毫无顾忌的流露自己的情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藐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礼仪。在心上人威乐比面前,她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之情,抛开了被当时社会的要求淑女遵循的矜持礼仪。玛丽安情感热情奔放,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种形象,绝然不同于当时金钱至上,受家庭束缚的大多数女性的婚姻观。玛丽安的爱情婚姻观深深契合了现代女性的观点,因此在电影中她必然赢得大多数观众的喜爱。

与两个姐姐的传统淑女形象截然不同,玛格丽塔首次出场分明是一个假小子的形象。她爱好击剑,梦想有一天到遥远而神秘的中国探险。她不太顾忌上流社会的虚假客套的礼仪,会直言不讳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玛格丽塔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姐姐的爱情和婚姻,埃莉诺和玛丽安最终收获了幸福的婚姻,而玛格丽塔的最终命运却悬而未决。玛格丽塔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独立,也许她会尝试一条新的道路。影片延续了奥斯汀的女性主义价值观,同时通过玛格丽塔这一形象张扬了更加现代和开放性的女性主义观念。

三、喜剧元素

反讽在小说中无处不在,作者对反讽的巧妙使用增添了其艺术性,幽默呼之欲出。但其幽默辛辣的语言描写,在电影艺术中难以呈现。如果电影过多的表现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嘲讽,观众必然会失去观赏的兴趣。因此,编剧和导演在电影的拍摄中,弱化了作者的反讽艺术,保留了原作幽默的喜剧成分,进一步从人物刻画和情节方面加强了其喜剧性。

影片刻画了詹宁太太和约翰爵士这两个人物形象。詹宁太太是一个爱管闲事,热心肠的老妇人。她身材臃肿,形象滑稽可笑,热衷于打听各种八卦消息。约翰爵士乐于助人,喜欢热闹,经常举办宴会来打发无聊时光,同詹宁太太一样,约翰爵士以打听埃莉诺和玛丽安的婚事为乐趣。他和詹宁太太总是同时出场,一唱一和的打趣埃莉诺和玛丽安。这样的人物设置,使整个影片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这两个戏剧人物由莎士比亚戏剧学院的资深演员扮演,他们夸张传神的面部表情,活灵活现的语调,这样滑稽的人物使观众忍俊不禁。

四、叙事方式

原著中人物众多,而情节线索错综复杂,作者以全知全能的角度讲述故事。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未免会让观众生厌,难以提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导演李安把叙事方式分为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方面是被关注的人,例如埃莉诺和玛丽安。另一方面,是关注别人而自己不被关注的人,比如詹宁太太和约翰爵士。如果完全从埃莉诺和玛丽安的女性角度出发,部分观众难以产生认同感,而且叙述角度片面。而詹宁太太在影片中正是一个喜欢打听别人的生活,窥探他人隐私的角色。她关注他人的私生活,对于别人隐私有无限的热情,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评头论足。而观众会不自觉的代入詹宁太太的角色,对故事人物产生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与此同时,影片中一些故事情节的交代和细节是通过詹宁太太和其他人物的交谈来透露的。正是通过詹宁太太的角色,补充了故事细节,完成了各个角色的完整叙事。同时,观众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而当时根本就毫无隐私可言,年轻女子的爱情婚姻总是受到社会关注,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在当时社会舆论压力之下,观众也就不难理解电影的主题:理智驾驭情感的重要性。

《理智与情感》电影的改编忠实于原著,完美的诠释了奥斯汀的主题:理想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在电影表现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也充满了戏剧张力。十八世纪英国有闲乡绅阶层的生活也如实展现在观众面前,洋溢着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观看十八世纪的绅士淑女优雅的礼仪和浪漫的爱情,满足了现代观众向往田园生活的梦想。同时,为了拉近与现代观众的距离,电影对主角人物性格形象的再塑造,喜剧因素的突出,女性主义的深化和彰显,叙事方式的现代化,也赋予了影片现代风格。这样的尝试,为古典作品搬上银幕,成功改编,赢得现代观众的喜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向晓岚.《理智与情感》当中三姐妹的象征意味.作家.2011,08.

[2].杨柳.女性主义在影片《理智与情感》中的渗透.电影文学.2014,12.

[3].赵荣.《理智与情感》的叙事功能角度分析.青年作家.2005,12.

[4].池洁.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试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12.

[5].周青.解析奥斯汀小说在电影中复活之现象.安徽文學.2013,04.

[6].刘霞敏.对立与和谐:论《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塑造艺术.怀化学院学报.2006,10.

[7].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篇5:理智与情感范文

胡艳兵

题记:好久没有作文了,今天提笔写一篇《工作要有好心态做事要有好方法》的读后感就借用了这个题目———《理智与情感》。情感赋予生活以多彩,理智却顽固地校正生活中出现的偏离。成熟的理智要求每个人以一个好的心态去承认、面对、接受现实,仰起头来,阳光地展望明天。在此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岛》,也在此谨谢谢我所见到的及今后将见到的所有真诚的目光与温暖的笑容。

命运,这是一个较为沉重的哲学论题,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逃避的。古老的宿命式的命运之解如同魔咒使得无数的人做出了厌世继而遁世的抉择,事实证明这也是消极的、不健康的。真正能影响我们命运的在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就是我们的先辈——那些文化传承下来的和曾与我们一起共同生活过、接触过的人——的行为和思想。前辈给了我们一个群体认同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无论对错,随着时代的前进它都会有局限性。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但不能选择出生,这就是命运无可逃避的因素之一。其二就是我们现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接触的人——包括亲人、朋友、同事、及公众媒体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这一点我们因生存的压力和有限的能力只有部分选择的权力,这就是命运无可逃避的因素之二。其三就是一个人已经面对了的种种经历。

先看看我们的先辈对我们的影响。每个人的出生是不可选择的,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但物质上的不公平却是绝对的。我们的心性多多少少都受到先辈的薰陶而养成,有时甚至留有很多因不认可先辈思想及行为而养成的绝对相反的品性(或好或坏),这就注定了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迥然异于旁人。这就要求一个人在后天的学习中工作中不断地以理智来纠正那些或左或右的行为或情感,珍惜珍重拥有的公平,正确正视物质上的不公平。一个人能一日三省己身,那先辈留下的只能是财富和烙印。其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其命运必定与这些一起共同生活的、接触的人是息息相关的,必定受其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因生存的压力和有限的能力只有部分选择的权力,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别人,可以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用真诚的目光与温暖的笑容去感动周围每个人以至于更多的人,尽量多些理智少些偏左偏右的情绪,我们会发现生活会有更多的乐趣,工作会更有成效。闲暇时我曾经跟朋友说工作上只要我能解决或帮得上的,尽管找我决不推辞。技术和能力只有在工作中用上了它才有价值。这些年我确实做到了,虽然许许多多不为人知但内心真实地感到愉悦和满足,而且我发现工作中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帮助和友情,远胜过我的付出。

再来看看我们已经面对了的种种经历吧。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生命的轨迹就如同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子运动轨迹。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多姿多彩,既有“红蓝紫”也有“黑灰白”。“树欲静而风不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外界的因素、自我的缺陷,常常导致每个人都会碰到难题和挫折,这时我们只能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它承受它,因为只是生命本身散射性所决定的,只能把它当做锤炼我们意志和理智的一堂课。经历风浪日臻成熟的理智更能保证生命轨迹的直线性,要有勇气相信我们承受的“黑灰白”是一件真实的事。发生了的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陷于“黑灰白”所造成的心境——悲伤、抑郁。这种情感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振作起来才能保证生命的直线运动。

爱因斯坦说:“上帝决不掷骰子”,结果沃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却为实验所证实,这里我不想评价科学,但我觉得“测不准原理”却适用于生活。

篇6:情感与理智高中作文

海鸥眷恋着广袤的大海,义无返顾地飞翔着,却成为了污浊海水的牺牲品;蒲公英眷恋着远方肥沃的故土,勇往无前地飘泊着,却不顾艰难的路途随时都可能成为她生命的终点;螳螂爱恋着它美貌温柔的妻子,无忌无私地奉献着,竟甘愿为了传宗接代而送出自己宝贵的的生命……自然界的不理智也许是有原因也有价值的。但人类在面对事物时,却应作出正确并且理智的抉择。有人说:拥有了情感就等于拥有了世界,因为它带给我们是快乐与幸福。对待情感,就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因为它的脆弱需要我们的倍加呵护。也有人说:付出情感就等于献出生命,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毁灭性的爆炸……也许正因为情感如此宝贵,所有它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于是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中它起到了无可比拟也无以替代的作用。

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武断”的祸首便是对情感的过度信赖与纵容,情愿对亲近的人极度的信任与依赖,于是造成了种种令人痛心令人伤心的“冤假错案”,于是发生了许许多多不该发生的故事。情感,我们所钟爱着的情感,常常在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像眼睛里的一粒沙,使我们无法做出正确地选择。除掉沙粒,破除翳障的法宝就是理智,也只有理智。当情感的美妙令我们迷失了正确的认知时,请不要忘记理智,只有它能够为我们指引光明;当情感的“枷锁”使我们无力辨认是非时,请拿起理智这把钥匙,只有它可以解开心中的死结;当情感的放纵令我们无视真理的可贵时,请不要失掉理智,只有它能够平静你狂热的心而使它冷静,安分……古人说:“三思而后行。”讲的就是在我们处理问题因为感情的亲疏远近厚薄而犹豫不决,或者干脆倾向于感情深切的一方时,请一定记住:留下一片空间给理智!也许真的只需要几分钟,清楚、透彻,认真地分析一下,我们便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分寸与尺度。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在愤燃着的情感火焰上洒一点理智之水,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人世间,该拥有多少和谐、美好与愉悦啊!

篇7:《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埃丽诺与玛丽安两姐妹曲折复杂的婚事**,并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小说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对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规范的讨论对于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

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讨论,一方面通过两姐妹性格的对比表现出来。姐姐埃丽诺代表理智,她选择对象不是看中家庭地位和财产,而是从人品出发。上了虽不漂亮却人品出众面,这种对比还通过。德华与布兰等上校的行为表现出来。德华虽然由于年轻时不够冷静而与庸俗的露西订婚,并一直感到痛悔,但他能够从理智出发,从道义出发,坚持这场错误的婚姻。这就是他的道德观,即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符合现实的道德观。布兰登上校对玛丽安心生。慕却一直得不到对方的好感,还看到自己最了解的花花公。威洛比和玛丽安在一起,但是他并没有冲动地向玛丽安揭发为罗毕,而是默默地接受,默默地等待,暗中安排一切,直至玛丽安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他这样做是很理智的,因此他最终赢得了玛丽安。

尽管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对比的描写有时过于夸张,但这种描写能够带给读者深刻的启迪,那就是:我们要理智地对待情感。其实不仅是情感,我们还可以把它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公平、不顺心的事,有时还会很恼火。这时候我们如果想玛丽安那样不顾一切地去宣泄,那么不仅不会得到同情,还会更加不利于烦恼的消除;而我们如果的。德华。虽然后来听说他已经订婚,但埃丽诺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理智地接受这一事实。在。的滑翔机被母亲和未婚妻抛弃后,她仍对他一往情深,最终她和。德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妹妹玛丽安代表情感,她一心想找一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上了花花公。威洛比,而对35岁的布兰登上校不屑一顾。当她被威洛比抛弃后,又自暴自弃,整日以泪洗面,宣泄情感,差点因此而丧命。最终,她听从了姐姐的劝导,以理智克制情感,嫁给了布兰登上校。

另一方面像埃丽诺那样理智地克制自己,冷静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即使这样不会使事情变得很好,最起码不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在对待友情、上下级关系、宿舍关系、商业合作关系等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多想想怎样理智地处理这些关系,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选择理智,我们会变得更加成熟。

编辑推荐:

篇8:理智与情感作品赏析

一、人物生活背景分析

《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在面对爱情时候的不同反应。在这部小说中, 影响达什伍德姐妹的社会经济背景在18世纪晚期的英国社会是确实存在的。那时, 妇女的社会地位主要由她们的婚姻决定。男性掌管财政, 大部分富有家庭的庄园都由他们的长子来继承;而他们的女儿只能得到一笔较丰厚的嫁妆。这样的社会背景必然决定着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也导引了诸多女性的婚姻观念。小说就是在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纠结中诞生的。

在《理智与情感》中, 姐姐埃莉诺有一位心仪的绅士名叫爱德华。他们虽然两情相悦, 但爱德华却瞒着埃莉诺有着一个订婚四年的未婚妻。这让埃莉诺感到悲伤。但埃莉诺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与此同时, 妹妹玛丽安在一次外出时意外摔伤了脚, 从而结识了令她心动的男性威洛比。在与威洛比相处的一段时日里, 玛丽安十分快乐。可是好景不长, 威洛比便移情别恋, 离开了玛丽安。从此玛丽安开始一蹶不振, 每天伤心欲绝, 甚至差点生病死掉。终于, 她在姐姐埃莉诺和她另外一个追求者布兰顿上校的悉心照顾下得以康复。这才走出了这段恋情的阴影, 决心离开让她伤心的威洛比。整篇小说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二、人物性格分析

姐姐埃莉诺在面对爱情时沉着冷静, 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 是理智的代表。妹妹玛丽安在面对爱情时热情奔放, 不顾一切, 可说是情感的化身。作者简·奥斯汀悉心地刻画着小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 使之栩栩如生。

1. 女主人公埃莉诺。

小说中最值得人敬佩的便是主人公埃莉诺了。她遇事沉着冷静, 通达事理。面对家人对爱德华的微词她表现得非常淡定, 尽管家人劝说她离开爱德华, 但埃莉诺依然相信爱德华对她的爱是真心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感情细腻、善解人意的人。虽然她后来在得知爱德华有一个订婚四年的未婚妻时伤心欲绝, 但同时也表现出非常冷静的一面, 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爱情有追求、有担当的姑娘。在面对爱德华的背叛以及妹妹玛丽安被威洛比抛弃这样巨大的爱情挫折时, 她没有被击倒, 依然能直面人生, 把自己跟妹妹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埃莉诺是顺从的, 也是执着的。由于她小心翼翼地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 顾大局, 识大体, 总体来说她的性格是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作者也很推崇她的性格。按常理, 埃莉诺这样的性格其结局肯定是社会的牺牲品。但是在作者笔下, 由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终给予了埃莉诺一个美好的结局。

2. 女主人公玛丽安。

与姐姐埃莉诺形成鲜明对比的妹妹玛丽安则表现出了不同于姐姐的性格。她大方可爱、充满激情, 从不拘泥于社会习俗和传统标准, 无论高兴或悲伤, 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浪漫的玛丽安不能理解为什么埃莉诺会爱上一个如此安静而无趣的男人, 她也对爱德华的冷漠和离开而感到惊讶不已。她没有意识到, 埃莉诺和爱德华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所以, 埃莉诺从顺从和尊重角度出发, 回避着情变的话题。玛丽安敢于拒绝布兰顿上校的一片真心, 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在当时英国社会是很难得的。她有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面对爱情热情奔放, 全心全意地投入, 表现出了与姐姐完全不同的一面。她面对威洛比, 决定与他私定终身, 殊不知威洛比是一个感情上的骗子。她面对爱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以至于越陷越深, 甚至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 她向往美好爱情, 敢于追求自由婚姻, 但缺乏严谨的态度、周密的考虑。她在现实生活中浪漫有余, 现实不足, 憧憬着爱情, 但却被“爱情”欺骗。当经历了这段挫折后才幡然醒悟, 决心离开让他伤心的威洛比, 最终爱上了对她百般呵护的布兰顿上校并且嫁给了他。她虽然显得有些叛逆, 但在表达感情上她比姐姐埃莉诺更大胆, 她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 却又太过卤莽, 不够冷静, 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性格也可以让人推断他的人生是坎坷的, 其爱情可能是波澜壮阔的, 但结果可能是悲剧。

三、结语

由于个人生活时代环境的影响, 简·奥斯汀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但不论是从“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来说, 还是从“情感”最终对“理智”的完全胜利来说, 都无疑是对当时英国传统婚姻观的突破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否定。看完这部作品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光明与幸福的愿望。这无疑是简·奥斯汀小说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细细品味, 我们不难看出, 作者是把自己投身其中, 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从埃莉诺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顺从、大方、谦虚、得体。在这部小说里, 两位女主人公因为处身在父权社会那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又带有敌意的环境中, 她们二人有着不同的性格, 面对爱情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但小说的结局就像两个女主人公的婚姻一样圆满, 让读者感觉真是“柳暗花明”, 如释重负。

摘要:《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处女作。小说通俗易懂, 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爱情观, 婚姻观, 展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纠结。本文充分分析了小说的人物性格, 以其为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提供帮助, 为研究者更深入地研究作品、了解作者抛砖引玉。

关键词: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婚姻

参考文献

[1]任媛.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4) .

[2]池洁.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试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3 (6) :52-55.

[3]李慧.浅析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10) :69-71.

篇9:理智与情感

5月14日,由西藏登山学校组织的2006年中国业余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深圳某报刊发了深圳两业余登山者登顶珠峰的新闻,并报道其中一位登山者在无登山教练指引下只身登顶。但恰恰是这位登山者,由于没有人证物证,以及按时间推算,同一时间同一线路上其他中国登山者的质疑其不可能登顶,西藏登山协会迟迟未向这名山友颁发“登顶证”, 深圳登山界私下流传着“其并未登顶,最多只能给他颁发登高证书”的传言。甚至有人表示“如果其拿到登顶证书,那中国登山界的一些人将会把自己的登顶证书退还给西藏登山协会”。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有这么句话:“攀登珠峰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珠峰作为世界最高峰,一直世界瞩目的焦点。人类在这里挑战自我、探索无限,但同时,珠峰也成了考验人类道德底线的场所,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属于这里,雪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们。”人不是圣物,是人都会有欲望,追逐名利一直是人类的主题,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一直存在,社会时代会变,人心不会变。所谓一山望着那山高,正是有这样不知满足的欲望,才激励着人类不断进取,但人是一种高级动物,高级就在于懂得如何去控制克制欲望,通过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但是如果不能理性思索,围绕“欲望”二字,难免风波争端不断。

登顶的诱惑最能使人失去理智,有多少人,是踏着前人的尸骸,罔顾身边濒危的陌生山友甚至抛下自己的同伴,只为一个目的:登顶。登顶是多么光辉荣耀的事情,可以赢来无数的风光和喝彩,在自己的登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当他们下山后,回到平地,回到日常的生活法则圈里,有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面对社会的谴责和内心的愧疚,长时间无法自拔。

国内的登山运动,大多是一味追求海拔高度的上升,通常是在已拥有成熟攀登条件和完善后勤保障的高山上,呼啦啦地来一次保姆式登山。国内一说登山,势必说到珠峰,“在一些登山家和地貌鉴赏家看来,珠穆朗玛峰并不是特别秀美出众。她的体形过于矮胖宽大,外观粗糙。但是珠峰所欠缺的建筑学上的美可以被其压倒一切的总体美所弥补。”虽然中国不少高山并不适合阿尔卑斯式登山,商业登山也适合刚起步的中国登山运动,但这不是可以忽略登山精神的理由,那就是开拓、进取、创新,开辟新线路,挑战新难度。

从本质上来说,登山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登山追求登顶,和打牌争做上家,高考争取榜上有名,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是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来说,攀登遥不可及的高山,似乎是件很古怪的事情,追逐高海拔的人,在大众眼里不是强人就是怪人。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没有许胜不许败的,看看那些知名登山家的履历,对一座山峰,有时攀登数次,探索数条线路,才成功登顶。登山是一项综合性运动,要有充足的资金,优秀的体能,良好的心态,适手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运气。一朵偶尔飘过的云,就会打垮整个完善的登山计划。失败,也是登山的一部分。

登顶并不是登山的全部,登山是件私人的事情,在登山的过程中所感触到的一切,那就是登山带给你的快乐,“在登山中,最让人激动的不是登顶的瞬间,而是下山后看见第一片绿色的瞬间。”学会放弃,学会取舍,理智地放弃登顶,用一颗平常心,才能体味到更多登山的快乐,这是大山对你的回报,充实的心灵,远比一张登山证书来得重要。

但现在的登山运动,在媒体的包装炒作下,被越来越多与登山无关的功利驱动着,登山被包装成了华丽的时尚运动,登山者的行动成了大众观赏的对象,是要由高昂的设备,绚丽的服饰,以及欢呼与成功组合起来的。成功者就是另类,摆脱了现代物质文明庸俗的拖累,超脱了人生,实现了自我价值;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不是成了登山运动的反面教材,就是对社会对家庭不负责任,他们的登山行为被描述得毫无价值。

正如这次报道深圳业余登山者登顶珠峰新闻的深圳某报,其新闻来源是登山者的女友,报道中居然描写该登山者“上了第二台阶,几十分钟后,他终于站在了地球之巅!”学新闻的都知道有个名词叫“合理想像”,是指新闻写作者对尚未弄清或无法弄清的新闻事实按照自认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虚构而编造出来的情节。

写新闻不是写小说,对于本该严谨的登山运动,不负责任的报道只会使登山者和媒体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篇10:《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奥斯丁的小说是以喜剧见长,无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这部《理智与情感》,最终的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局,自然让人读者感到轻松与愉悦。

奥斯丁的小说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整部小说都充满着“美”:美丽的故事情节、美丽的女主人公,乃至有着美丽的乡村风景。因此,读奥斯丁的小说无疑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在《理智与情感》中,作为主人公的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一对美丽迷人的姐妹,因此,当她们由于父亲去世,财产全部遗留给同父异母的哥哥,一家被迫离开诺兰庄园,而搬到了很远的德文郡的巴登别墅后,被热情的詹宁斯太太(詹宁斯太太是巴登别墅的产权人约翰爵士的岳母,而约翰爵士是埃莉诺母亲的远房表亲,诺兰庄园被哥哥继承后,她们就租赁了巴登别墅)要撮合姊妹俩的婚姻,因为詹宁斯太太“眼睛很尖,善于发现儿女私情”,而且,“她对每一位漂亮姑娘,又都是急着要替她找个好丈夫。”姊妹俩的漂亮也的确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小说主要以布兰顿上校与威洛比同时对玛丽安的追求为情节徐徐展开。布兰顿上校由于感情受过挫折,所以对待爱情稳重持成,由于玛丽安的个性与他年轻时的恋人很相似,玛丽安的出现让他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当初那段已沉寂多年而又刻骨难忘的初恋情结。威洛比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游手好闲、精于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对玛丽安的追求完全是出于玛丽安的美貌。而性格直爽的玛丽安不屑与年纪稍大而又老成持重的布兰顿上校交往,而是钟情于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威洛比。布兰顿被迫将威洛比抛弃他前女友的私生女儿(这孩子一直由布兰州顿上校抚养,视同己出)事情讲给埃莉诺,而威洛比又为了财产与玛丽安分手,另寻新欢。此时,玛丽安才幡然醒悟,体会布兰顿上校的爱似涓涓细流,细腻而又感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归属。

这期间,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的一段对话,很让人深思,这段对话涉及对花花公子威洛比的评价。

埃莉诺:“他(指威洛比)全部行为自始至终都是出于自私。开头他玩弄你的爱情,那是自私……他个人的享乐,或者说他个人的安适,在每件事上都是他的行动准则。”

“的确是这样的。我的幸福他从来都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埃莉诺接着说,“……他现在情况不困难了,他不受那种窘迫的苦了,他后悔的只是娶了那个女人,没有你那样性格可爱。但是难道就能说,娶了你他就会幸福吗?他的种种烦恼事将是另一种样子。那时他会闹穷叫苦,这一点现在他觉得不算回事,因为他不穷了。那时他虽有了一位无可抱怨的好脾气的妻子,但他总会手头拮据,总会穷困;而且很可能过不久就会觉得,对于家庭幸福来说,有了固定资产和高额收入所带来的数不清的生活舒服条件,甚至比只有一位贤德妻子还要远远重要得多了。”

姊妹俩对威洛比的分析是入木三分的,将这个贪婪的、自私的伪君子看得一清二楚。

篇11: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

从书中可看出,作者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她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

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

通过这对姐妹,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员工年会发言稿感恩 年会发言稿年会领导发言稿年会员工发言稿(实用11篇) 下一篇:2025年老员工年会发言稿 年会发言稿年会领导发言稿年会员工发言稿(汇总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