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师素质深化历史课程改革

关键词: 定势 素质教育 改革 新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以来,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几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情况来看, 还不尽人意。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积淀, 不少历史教师总是难以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 课堂教学仍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致使中学历史课成为“叫好不叫座, 学生普遍反映的‘历史有意思, 历史课没意思’”。[1]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很多, 但关键是历史教师的素质还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 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历史学科在提高国民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确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人生境界等重要社会功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自觉重视调整和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1 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政治理论水平

历史教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修养。教师的高尚品德表现在很多方面, 作为历史教师, 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曰师德。高尚的师德是为师之首要条件。“无德无以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担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2]这不仅是教育方针, 也是为师之道。历史教师都应通过学习“八荣八耻”, 提高道德修养, 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高尚的师德。师德首先是师爱,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 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 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爱是教育的基础”, 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就会“亲其师”, 而“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要点燃一把火。只有真诚而博大的爱, 才能开启学生心灵, 点燃火种。其次, 高尚的师德还表现在为人师表。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培养学生。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古人云:“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文明习惯, 高尚人格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只有这样, 才能感动和净化学生心灵, 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 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而不是把历史教学当作一项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师魂”。二曰史德。历史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史德。史德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史学的科学性, 将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在学生面前。历史与文学不同, 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主观想象力。而历史必须尊重客观史实。坚持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 做到字字有出处, 事事有根据, 论从史出, 史论统一, 是历史教师良好史德的具体表现。良好的史德还表现在讲课要投入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特的优势。

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水平。历史学科的功能要求学生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加大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考查。而这部分试题常常是学生感觉最难解答的, 这就暴露了我们历史教学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就其根本原因, 在于我们不少历史教师缺乏基本理论的修养。作为历史教师, 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综合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2 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渊博的专业知识

历史学科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 即历史科学。”[3]历史科学不仅包括政治、军事、经济;而且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这些内容纵横交错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 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知识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条件性知识,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特别是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学科心理, 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基础, 学习历史的兴趣、情感与动机, 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感知和识记等等, 这是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也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研究和实践证明, 没有足够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不了解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 就必然会使教学缺乏预见性, 增加盲目性, 降低成功性。第二层次是本体性知识, 主要指渊博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史学理论水平修养不足, 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原著和西方史学理论、史学史的学习, 提高自身史学理论水平修养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 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专门史、断代史、国别史, 来补充和更新通史知识, 达到查缺补漏、拓展视野、充实更新知识结构。要及时了解史学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史学原著和原始资料, 以增强分析历史资料、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知识结构中的基础层次, 是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主体。也是成为一名好的历史教师的先决条件。第三层次是扩展性知识, 即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自然科学发展新动态、新趋势、社会科学领域新突破、新成就。历史教师要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 如语言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地理、历史美学、历史统计学及历史相关学科知识。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 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用历史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其他学科问题, 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历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增长智慧。因此, 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需要, 也是陶冶教师情操, 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实践性知识, 主要是指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中作为工具来应用的知识和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指导学生学法能力、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反映了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历史课程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要具有高素质, 只有具备以上四个系统层次结构的知识, 才能在教学中通观全局, 将历史讲出有“情”的生动, 有“思”的扩展, 有“理”的智慧;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精深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完善知识结构, 成为一名符合历史课程改革需要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历史教师。

3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 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和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本任务。

创新是教师以热爱并奉献教育事业为基础的, 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只有创新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历史教师, 要敢于面对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自身的分析、实验和总结,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蕴藏的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素材, 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创新教育经验, 设计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案, 恰当运用各种行之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 将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要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意志、怀疑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把历史教学与研究历史科学、研究历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努力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书匠型”、“经验型”的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创造型”教师的转化。

终身学习是创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内涵。随着知识创新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新的时代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拥有源源不断地长流水。这就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是一个终生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本身从体制方面全面规范了历史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为此, 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终生学习的欲望, 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 拓展和完善知识结构, 以适应创新教育时代的要求。

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弘扬中华文化”, 历史教师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提高道德、理论修养,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内容方式, 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深化历史课程改革,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明天, 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面对挑战, 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时代意识和责任感担负起历史赋于我们的光荣使命。

摘要: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深化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要有高尚师德和史德;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化素养;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师的素质是否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历史教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95.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60, 3: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下一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学习历史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