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关键词: 手术 感染 医院 患者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精选十篇)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1

关键词: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患者安全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WHO 2005-2006年患者安全主题为“清洁的保健是安全的保健”(clean care is safer care),强调对医院感染的关注。2007~2008年以“安全手术,挽救生命”(safe surgery save lives)为主题,旨在提高外科手术的安全性[1]。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也涉及到医院管理的众多环节。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我院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加强手术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

1 加强手术器械消毒供应质量管理

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是预防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基本前提。为保证手术器械的消毒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1 完善中心供应室的建设和管理

2005年新的中心供应室启用,完善了消毒供应建筑布局,配置了4台全自动医用清洗机、2台超声震荡仪、6台脉动预真空高压灭菌器、3台环氧乙烷灭菌器,基本满足现代化中心供应室的设施要求。同时,设立专用污染电梯和清洁电梯,将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在物流供应的操作流程上连通起来,污染手术器械经专用电梯直接送往中心供应室去污区,由消毒供应专业人员采用标准化管理流程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取消了在手术室内部进行手工清洗、消毒、器械保养和包装、然后再送中心供应室灭菌的传统做法,保证了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1.2 逐步取消科室“自备包”,实现灭菌用品的供应室集中化管理

科室“自备包”是指临床科室使用后自己清洗、消毒、包装送供应室灭菌的物品,这部分物品量大、种类繁杂,分布于各个科室,与手术患者关系密切,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质量,特别是清洗环节的质量。为解决这一难题,我院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供应室及临床科室密切配合,中心供应室护士长及专业骨干到临床科室实地走访,一对一交接,逐步回收科室自备包,实现灭菌用品的供应室集中化管理,保证了消毒灭菌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1.3 加强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

随着各种大型、复杂手术的开展,外来手术器械的使用也日益增多,保证这部分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也是重要的环节。对此,医院明确要求,所有来源的手术器械必须经过中心供应室,由供应室检查器械清洗情况合格,再重新消毒灭菌处理后,方可进入手术室使用。

1.4 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的管理

我院骨科、运动医学、普外、泌尿科、妇科等很多科室都涉及大量内镜手术操作。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直接影响着手术的质量。在手术室启用之时,我院手术室配备了先进的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并配备了两台等离子低温灭菌器,保证了腹腔镜等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硬式关节镜等采用等离子低温灭菌。同时,根据内镜手术的患者数量,要求科室配备足够的内镜数量,以保证消毒灭菌循环周期。同时手术室及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灭菌内镜进行采样,监督落实消毒灭菌质量。

2 加强手术室内部的医院感染管理

2.1 环境管理

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我院于2005年底启用层流手术室,新手术室的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术间、污染手术间。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40%~60%。手术室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及北京市《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每日术前30分进行空气层流净化,记录风速、压力、温湿度等相关指标;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数量及流动;每次术后和开机前进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保持清洁无灰尘;每日清洗、每周消毒回风口过滤网;拖布、抹布分区使用,一用一消毒。总务处中心控制室实时监测手术部参数变化,及时做好维护,定期更换过滤器,清理通风管道,有效保障空气层流循环系统,确保空气净化质量。使用医用转换车接送手术患者,减少了在接送患者环节上导致手术室环境的污染。统一密闭回收污染医疗器械及医疗废弃物,减少手术污染物的播散。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空气净化效果监测,采取科室自检,感染管理科、区疾控中心抽检,国家空调监测中心年检的方式进行。

2.2 严格落实外科洗手制度

提高外科洗手效果是控制手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有资料证明,一次手术中手套被刺破的概率是24%,因此提高外科洗手效果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2]。为此,耗材招标委员会在启用新手术室前,招标改进了手术室洗、刷手设备。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助手术室改进外科洗手制度,将相关洗手、刷手流程图文张贴在洗、刷手时视线范围之内,并加强人员培训及手消毒效果监测,每月检查、监督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手术室医院感染监督员每月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对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批评指正,并进行复查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2.3 合理使用无菌物品

加强对手术室无菌物品的管理,所有进入手术室的无菌用品经专用清洁电梯运送至层流手术室无菌物品间内,物品架敞开放置,保持清洁,距墙壁5cm、离屋顶50cm、离地面20cm。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其他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专区贮存,专人管理,使用前检查、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名、产品商标、消毒方式、无菌存放期、卫生许可批号等,检查包装密封性。每次手术前准备齐全手术使用物品,尽量避免术中添加。缩短手术前开启无菌包的时间,避免手术用的器械、物品过早暴露于空气中。使用干燥持物钳、镊,一台一更换,4小时内有效。

2.4 规范无菌技术操作

凡进入手术间人员必须经专用工作人员通道进入,换用手术室专用衣、鞋、戴好帽子(必须完全盖住头发)和口罩(必须完全遮住口鼻)[3]。定期对手术相关人员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教育手术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自觉地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对实习生、进修生严格把关,放手不放眼,监督其遵守无菌原则。

2.5 加强对手术室内医辅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

很多医辅人员承担着手术室内的卫生、清洁剂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工作,他们的工作与手术室的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医学教育背景,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消毒、无菌概念,因此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医院感染知识教育非常重要。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了卫生员、医疗辅助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特别是手卫生知识、无菌概念的基本要求以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规范,尽可能减少非手术环节造成的感染风险。

3 加强临床科室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

3.1 加强手术切口的护理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医院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密切配合,加强临床科室手术患者术前皮肤清洁,合理备皮,避免剃毛损伤。执行治疗和护理措施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流程,特别是伤口换药和介入操作。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介入措施的使用或尽早拔除介入导管,如:静脉导管、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等。

3.2 严格落实手部卫生规范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4]。因此我院感染管理科在全院积极开展手卫生知识培训,并深入科室督察落实。同时,医院办公会决定按照手卫生规范要求在全院各病房,首先是外科病房配备完善的洗手设施,在外科病房护士站、治疗室、换药室、大夫办公室均配备了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液、干手纸巾,全院统一招标配备快速手消毒液。产科每房间、口腔科每椅位均配备了快速手消毒液。感染管理科定期对手卫生情况进行采样,结果网上公示,并作为科室感染管理考核的指标之一。

4 加强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

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与抗生素的应用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和完善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宏观调控措施十分必要[5]。由于我院原有手术室的条件限制,多年来外科医师强调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结合这种情况,特别是新手术室启用后,医院感染管理科特别加强了外科系统医师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培训,学习、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以及中华外科学会抗生素合理应用指导小组制定的各种外科手术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术前给药时间,严格要求在麻醉诱导期给药;另一个是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超过48小时。同时严格抗生素分级管理,限制万古霉素等高级抗生素的使用。医院感染管理科与药剂科、检验科合作,对各科病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病原学送检率和药敏检查结果等)进行调查分析,每季度以《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管理简讯》的形式反馈临床,并组织医院感染病历讨论,分析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药剂科每季度出版《药讯》,为临床介绍抗菌药物的新进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院外科预防性用药时间和选药方案逐步规范,外科清洁手术麻醉诱导期开始给药的比例达90%以上,I类切口术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时间由2004年的6.4天降至2007年的3.4天。

5 加强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目标监测

2007年,我院平均住院日缩短至9.73天,手术例数达到2.6万余人次。为了预防与控制高速运转状态下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加强了对手术切口的目标监测,感染管理科深入临床科室,加强对手术患者切口的感染监测,并与临床科室合作,对关节感染的病例进行专题分析、讨论,改进预防感染的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各手术科室I类切口感染情况在院内网公示,并及时反馈给科室。多年来,我院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一直保持在0.2%以下。2005年底启动层流手术室后,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进一步下降,2006年降至0.12%,2007年为0.11%。

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诸多环节,需要医院各相关部门、科室紧密协作,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王莉,刘玉馥.控制医院感染.现代医疗护理实用技术[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

[3]张国富,王向阳.介入手术室的感染预防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30.

[4]Janet R,Refik S,Kurt W,et al.Patterns of hand-washing be-havior and visits to patients on a general medical ward of healthcare workers[J].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04,25:198.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2

基本措施

一、消毒、灭菌原则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清洁,在消毒或灭菌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在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实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的、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诊断器械以及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应进行消毒 ·审核实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以符合国家有关证明 审核证件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消毒剂: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1、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2、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

·耐高温、耐湿的首选湿热消毒

·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采用清洗消毒剂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三、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2、碘酊原液:直接涂擦2遍以上,作用时间~3min,待干后用70﹪~80%乙醇

3、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4、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 min

5、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 min

6、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5㎝ 中心静脉导管:消毒范围直径≥15㎝

四、地面与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L~7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L~2000㎎/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五、清洁用品的消毒、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巾

清洗干净,在25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六、使用消毒剂的要求

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的种类。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配置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

七、手卫生要求

治疗、护理病人等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手术、分娩等操作前做好外科手消毒 注意事项:掌侧面、指尖、指甲缝等部位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应多揉搓,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干手时不要来回晃,手向上防止再次污染,盛装肥皂或皂液的容器每周进行清洁,肥皂应保持干燥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

1、手术室三区划分明确:手术区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口罩、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开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安排无菌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

3、麻醉用具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喉镜、螺纹管、面罩、口咽通道、简易呼吸器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产房人流室

1、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临近母婴室和新生儿室;建议产房(人流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每间产房至多摆放二张产床

2、凡进入产房(人流室)人员应更换专用衣、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产妇所有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消毒”,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3、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4、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按消毒隔离制度及规程进行助产,所有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分娩结束后,分娩时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接生或助产前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6、医务人员患有手臂部皮疹、腹泻、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接触病人的岗位

7、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大于30分钟,每日至少空气消毒2次,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5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清洗消毒

8、每季一次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 *90㎝平皿,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受细菌总数5cfu/c㎡)

消毒供应

·对所有需要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进行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方法、程序正确 ·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与工作量相匹配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供应室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

·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针灸科

1、针灸科做到通风良好,保持物体表面及诊疗床清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如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配有手卫生设施用品

2、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创此部位的皮肤消毒;针灸针具(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3、一次性使用针灸针不得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针灸针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灭菌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1、清洁、污染区分区明确,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手卫生设施,手消夜应标启用时间,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分层使用,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时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不得进入换药室应就地(诊室或病房)处置 重点环节----安全注射

1、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3、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开启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4、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超声检查

一、探头

1、凡经患者完整皮肤、黏膜或食道、直肠、阴道等体腔进行超声诊疗探头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发经皮肤黏膜进行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手术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应达到灭菌

3、每班次检查结束后,应对超声探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探头使用注意事项

1、断电插拔

2、禁止撞击

3、保持干燥、洁净环境

4、使用合适的耦合剂

5、软物擦拭清洁(75%的酒精)

6、避免外界仪器的振动损坏

7、禁止浸入液体

8、避免在强电磁干扰的地方使用

二、物体表面:

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一起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三、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者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四、消毒方法

1、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的超声诊疗探头声透镜部分,每人次使用后75%的酒精消毒

2、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或经食道、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生检查的探头声透镜部分,使用时外套隔离膜,用后75%的酒精消毒

3、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采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仪器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留置尿管

·细菌入侵机制

1、污染导尿管或尿道外口细菌种植于膀胱 ·使用合格的导尿管、导尿包

·置管时做好尿道外口的消毒、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消毒

2、沿导尿管内腔上行感染膀胱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最大限度的保持密闭系统的完整、通畅,任何时候均应保持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

·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列外)

·无需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环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清空集尿袋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碰到收集容器

·正确采集尿标本-----小量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3、导尿管与尿道粘膜间细菌生长繁殖并上行感染膀胱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3

【关键词】院内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 ;作用Hospital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8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11-03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系统管理和内涵建设的首位任务,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被医学界广泛关注[1]。医院感染伴随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承担全院传染病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控制、分析、统计、上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作用,是医院有效防治传染病、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2]。医院近两年来通过实施院感控制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院内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情况(观察组),并与2003年2月~2005年2月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相对照(对照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收治病种、疾病程度及患者人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2.1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大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普遍缺乏医院感染的防治知识,对消毒、隔离等重视不够,各项技术操作未完全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机进行,缺乏无菌观念,将病原微生物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给他人或自己造成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1.2.2技术水平不到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基层医院设备缺乏,科室设置也不十分科学,如妇科和产科没有分开,合属妇产科,下设妇产科护理部,由此护理人员(包括助产士)往往不是来自妇幼或助产专业院校而是普通护校,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此外,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观察能力缺乏,应变能力较差,对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欠熟悉等均可造成致病菌传播造成院内感染[2-3]。

1.2.3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存在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症状、体征观察不仔细,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护理记录模糊不清,以及用药差错等情况。

1.2.4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标识不清:大多医院缺乏对住院病人请假离院的专门管理制度;医嘱护理级别与床头分级不符,药物过敏标识与特殊用药标识无明显区分,危险地段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或标识不醒目。

1.2.5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受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限制,治疗室与病区的空气消毒设施及洗涤清洁设施不够完善,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控制机构较少,往往归属于护理部或医务科,且多由护士管理,管理的专业性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医护人员并不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及流程,导致产房空气、氧气湿化瓶、消毒液等细菌指数超标[3]。

1.2.6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一些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缺乏与患者间的沟通经验,沟通技巧不足,使得对患者的心理、病情不够了解,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不足,治疗依从性差,易诱发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3.1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院传染病管理的中心科室,成立专门的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人员由感染管理科的人组成,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及管理,尽可能减少和预防医源性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并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效果的分析、统计及报告。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进行整改,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要完善对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程序,规范院感管理的监督行为,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工作职责,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院感知识人员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

1.3.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特别注意学习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条例及规定。通过选派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定期召开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例会进行医疗质量反馈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教育,组织院内培训(如基本业务训练、医院感染知识培养、护患沟通技巧等)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院感知识,提倡预防的观念,同时,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树立医院感染意识,提高对院感风险处理水平。

1.3.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措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进货渠道应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由医疗器械科专人购入,按照有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与验收标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3-4],尽可能在医疗器械方面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1.3.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措施: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置时,处置过程是否遵循相关规定是关系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多科室、多人员进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处置的目的。医院应对医务人员以及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设置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收取、运送、焚烧,并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详细记录,严格做到医疗废弃物日产日清的要求,并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从而避免医疗废弃物流入社会,防止传染病暴发等严重后果。

1.3.5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及环节质量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建立标识、加床档、严格巡视等方式减少患者的安全隐患。此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护理人员要确保"看服到口",并及时跟踪其服药效果。

1.3.6对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派专人进行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定期对全院各病区以及科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部位进行灭菌。若监测过程中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向相关人员以及部门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对正在使用的紫外线灯,应进行使用时间累计记录,同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测试,若紫外线灯不能够达到合格标准,应及时进行更换,从而保证医院内部空气的消毒效果。

1.3.7加强医患、护患沟通:规范医生及护士言语,诊治、护理行为及礼仪,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主动、耐心、体贴、细致,引导医生、护士正确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同时明确探视制度,每天定时开放可视探视室,使患者与家属能够适时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4]。

1.3.8严格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发现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上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检验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人员每天对各类检验、放射等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监控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监测信息。

1.3.9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强化医院感染科的院感控制职能,传染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强化对早期发现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控制,制定严格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隔离患者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环节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61%,物体表面超标2.82%,医务人员手超标1.25%。两年间全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143名,医院感染率0.25%。对上述统计结果与医院未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前各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一。

时间空气超标物体表面

超标医务人员

手超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5.98%6.30%4.47%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2.61%2.82%1.25%P< 0.05< 0.05< 0.05由表一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空气超标、物体表面超标以及医务人员手超标情况均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由表二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5%,明显低于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医院感染发生率0.51%,证明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管理实效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效控制及预防了医院内传染病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综上,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防止医院内传染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5]。

参考文献

[1] 徐艳凤,邵士春.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08-109.

[2] 季玉翠. 影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 25(1):171-172.

[3] 李嫦珍.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674-675.

[4] 李万兰,郭晨霞.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002-1004.

人流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4

关键词:人流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随着《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出台实施, 对于医院感染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已经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 也利于患者的治疗恢复。随着近年来人们观念的开放, 需要进行人流手术的女性越来越多, 而医院人流室是进行人流手术的主要场所, 因此实行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十分重要, 应该将其列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主要场所之一[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和2014年在本院接受人流手术的患者2000例, 2013年本院对人流室医院感染实施了常规预防和控制措施;2014年在以往常规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现将在不同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下, 接受人流手术的患者具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和2014年在本院接受人流手术的患者2000例, 其中年龄最大36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 (29.23±1.21) 岁, 患者停经时间最长8周, 最短5周, 平均停经时间 (7.25±1.02) 周。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年份分为2013组 (950例) 和2014组 (10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3年本院对人流室医院感染实施了常规预防和控制措施;2014年在以往常规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主要的医院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 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 主要负责人流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按照医院的实际情况, 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 安排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具体的工作; (2) 对人流室要定期进行消毒, 每天按时开窗, 保证室内通风, 可进行紫外线照射对空气进行消毒, 使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仔细擦洗室内仪器, 对地面进行清扫时, 需要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将拖把浸泡以后再清扫, 每次手术完成之后均必须更换手术床上的物品; (3) 定时监测消毒液体, 经常检测空气、室内物品的细菌情况, 按时用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 并且监测其照射强度, 如果<70μW/cm2, 就应该及时更换灯管; (4)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 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在手术前后对衣、帽、鞋进行彻底消毒, 必须使用无菌衣和无菌手套, 使用完一次性物品, 需要将其置于一处, 集中处理; (5) 医护人员自身如有不适或者发生创伤, 要避免参与手术工作,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6) 对于整个手术当中需要使用的医疗器械, 医院需要集中消毒; (7) 进行手术前, 需要使用流动水或者抗菌皂液洗手, 手术结束之后, 医护人员要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8) 按时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人流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先进措施, 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完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比较

2013组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0例, 占总人数的10.5%;2014组的患者发生感染5例, 占总人数的0.4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2013组满意度为75%, 2014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2013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低于2014组患者的满意度,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治疗时, 发生感染类疾病, 统称为院内感染, 主要包括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或者在治疗期间获得而出院后发生感染[2]。由于人流室是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主要场所, 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场所。患者在进行人流术期间, 发生院内感染, 很大程度上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医护人员加强对人流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管理措施, 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的感染几率,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3]。本次研究通过探讨医院感染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证明此措施有实施的必要, 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 对医院人流室施行完善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能够明显降低人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 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孟沙沙.加强妇科人流室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4) :273.

[2]潘浩飞, 李翠平, 李建梅, 等.门诊人流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对策.肇庆医学, 2009 (3) :65-66.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篇5

1.组织管理: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的建设,落实三级网络职责。

2.控制规划

(1)法定报告传染病及时报告率100%。

(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院感染漏报率≤10;②医院感染发生率≤10%;③一类切口手术不我感染率≤0.5%;④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⑤抗感染药物应用率≤30%。

(3)感染性疾病暴发的报告与控制措施

①报告制度:发生科时1h内填感染病例紧急报告卡或打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临床微生物是在短时间之内、不同伤病员的同类标本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活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理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1h内电话或书面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1h内向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电话报告,同时报告医教部医疗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非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暴发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书面报告大学临管处、杨浦区卫生局和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感染暴发除医院感染办公室按感染暴发程序报告外,信息科疫情传报负责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前述上级部门报告。

②处置措施:识别暴发,及早发现暴发对于减少传播非常重要,潜在问题大多先由护士、医生、微生物专家、其他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监测时发现。调查暴发:通过调查确定暴发来源以执行控制措施。控制暴发:控制方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传播方式而定,但均应包括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患者护理的改进这几个方面。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

生物监测:消毒剂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检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浓度符合标准。

③消毒、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微生物。

④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器(含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内镜灭菌器均生物检测合格。

⑤内径:消毒后的内镜(如:胃、肠镜、喉镜、气管镜等)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镜),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如膀胱经、腹腔镜等)、活检钳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⑥餐具:细菌总数≤5cfu/cm²,未检出大肠菌群,并且未检出致病菌。

(5)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卫生学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

空气(cfu/m³)

物体表面(cfu/cm²)

工作人员手(cfu/cm²)

I类

洁净手术室(含急诊手术室)、洁净病房(含产房、监护室、血液透析中心)、洁净静脉配置中心

≤10

≤5

≤5

II类

普通手术室供应室的无菌间、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烧伤病房、新生儿室

≤200

≤5

≤5

III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检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500

≤10

≤10

IV类

传染科病房

≤15

≤15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比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3.医院感染控制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医院分级管理》的“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建立管理目标、计划、管理制度、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报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审议。

4.负责全院各级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医院感染学习班1~2期。

5.协助和监督各部门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落实。

6.参与全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7.对上述监控指标每年回顾一次。

END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6

【关键词】 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预防和控制;管理要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96-02

医院感染伴随着医院而生,全世界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无法回避它。在21世纪的今天,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本文旨在阐述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防控,提出管理要求,切实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国家卫生部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在2004年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2006年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了责任、义务及工作原则。针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制定了如《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新生儿病房清洗消毒管理规范》等。2012年,卫生部制定印发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医院感染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我院完善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消毒灭菌环境监测制度,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规定,各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细则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根据卫生部相关规范和指南,结合我院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监测,加大监管力度,针对薄弱环节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如下。

2.1 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2.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工作要求 应采取湿式清洁消毒的方法。清洁消毒用品应选择不易掉纤维的织物,不同区域宜有明确标识,分开使用,用后清洗并干燥存放。每日清晨应对所有手术间环境进行清洁。手术间所有物体表面,如无影灯、麻醉机、输液架、器械车、地面等宜用清水擦拭,并在手术开始前至少30分钟完成。两台手术之间,环境或设备表面若有可见污染或疑似污染时,应使用消毒剂消毒。全天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室暴露的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每周对手术室所有的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性疾病患者手术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2.1.2 空气清洁消毒工作要求 温度应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空调应保持正压,以防止走廊和邻近区域空气进入。保持每小时至少15次的空气交换,其中至少

3次应为新鲜空气。无论是再循环或新鲜的空气,必须选择适当的过滤网加以过滤。进风口就位于天花板,而出风口接近地面。保持手术间的站处于关闭状态,除非有设备、工作人员和患者进出。洁净手术室功能区域的空气净化系统就独立设置。骨科植入物手术就考虑在室内空气经过严格净化的手术间进行。洁净手术室连台手术时应满足各等级用房自净时间的要求。

2.1.3 手术器械清洁消毒工作要求 属高度危险性物品,对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对不耐湿、耐热的物品可选干热灭菌。对不耐熱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可选择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对不耐热、不耐湿的诊疗器械,可选择环氧乙烷菌。对不耐高温、湿热的医疗器械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灭菌。

2.2 血液净化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2.2.1 环境清洁消毒工作要求 治疗室、透析治疗区每日上、下午通风1-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必要时开启空气动态净化消毒设备。地面每日用清水湿式擦拭,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消毒,抹布分区使用。

2.2.2 物品清洁消毒工作要求 每位患者透析结束后,对其透析单元内所有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一人一用一更换。对护理站的桌面、电话、电脑等要保持清洁,必要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2.2.3 透析机清洁消毒工作要求 透析机外部在每次透析结束后要擦拭消毒,透析中有污染时随时擦拭消毒。透析机内部在透析中发生透析器破膜、传感器渗漏等情况时应消毒后继续使用,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

2.3 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2.3.1 软式内镜消毒或灭菌要求 采用消毒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应用清水擦拭后于用75%乙醇擦拭消毒。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为: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镜不少于20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浸泡不少于45分钟。内镜附件应一用一灭菌。相关物品清洗后,弯盘、敷料缸等压力蒸汽灭菌;复用的口圈、注水瓶及连接管使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复用的口圈用流动水冲净;注水瓶及连接管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使用时注水瓶内应注入无菌水,每天更换。

2.3.2 硬式内镜消毒或灭菌管理 消毒的内镜可用煮沸消毒方法,水沸腾后计时20分钟。灭菌的内镜可用压力蒸汽、环氧乙烷和消毒剂浸泡等灭菌方法。连台手术应具有快速灭菌条件,否则一套内镜一天限做一台手术。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或灭菌时,器械的轴节应充分打开,管腔内应充分注入消毒液。

2.4 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2.4.1 环境管理要求 新生儿病房环境整洁,通风良好。新生儿淋浴间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适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闲,淋浴物品专人专用。足月新生儿的适宜温度为22-26℃,早产新生儿适宜的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如抹布、拖布、消毒剂等。

2.4.2 新生儿使用的器械、器具及物品要求 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并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由CSSD集中回收、清洗、消毒。蓝光箱和暖箱应当一人一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用后终末消。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应当每日进行清洁,每七日更换一次暖箱。婴儿床内或暖箱内有婴时,不得使用酚类制剂擦拭其表面。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等。患儿使用后的奶瓶、奶嘴一用一洗一消毒;盛放奶瓶、奶嘴的容器、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应当每日清洁与消毒。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保持清洁,潮湿或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应当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3 结 论

五官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7

1 完善规章制度, 责任落实到人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结合五官科室的特点, 把与护理相关的每一环节指标落实到人, 特设专职护士负责消毒隔离工作。护士长对消毒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监测分类投放、标识管理、回收处置流程。按规章制度落实各项护理消毒灭菌工作, 完善各项护理工作的登记、统计, 使每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2 强化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五官科工作有其特殊性, 在很多情况下是医护人员单独完成操作。因此, 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精湛的技术, 具备对感染性疾病以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对待医疗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为此, 我科经常组织全科人员统一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等规定,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理念, 使大家认识到医院感染的严重危害,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狠抓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 提高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

五官疾病的各种护理大多是在口、鼻、耳内进行, 在诊疗护理中常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眼耳分泌物等, 医生、护士在给病人诊疗时, 面临自身健康受损的威胁, 医护人员患病后又可传染病人、其他医护人员及家属。因此, 切断医患之间的传染链已成为五官科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1]。因此, 医护人员在接诊时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必要时佩戴防护眼罩, 当接触血液、唾液及被其污染的器械时必须戴手套, 完成操作马上脱去手套, 再进行其他工作或接触其他物品。医护人员手上一旦出现伤口就不要再接触病人,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若被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利器械刺破皮肤或溅污眼部、口腔者, 应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 以防感染发生。

4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1 加强五官器械的消毒和灭菌

凡被病人的血液、唾液等感染的器械, 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原则。凡属于耐高温的金属器械如前鼻镜、枪状镊、膝状镊等物品应高压灭菌, 无菌物品置于清洁、干燥处, 关好物品柜门。仍有一些需要浸泡的器械, 如耵聍钩等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15 min~30 min后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压舌板用后要进行与生活垃圾分类包装。严格做好医用垃圾的消毒处理, 严防医源性交叉感染。

4.2 鼻內镜的灭菌

鼻内镜价格高, 使用频繁, 消毒仍是一个难题。目前我科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执行消毒灭菌, 杜绝消毒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有效避免了鼻内镜及喉镜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疾病传播

4.3 加强工作环境监测及管理

五官科疾病多在口鼻咽喉部, 做好诊室的空气消毒尤为重要, 每日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减少呼吸道致病菌的繁殖生长, 每日保证紫外线空气消毒1h以上。每日2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窗台、桌面、桌椅、治疗椅、操作台、水池等物表, 抹布分类固定使用, 每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冲净晾干备用。若被血迹污染的物体表面及地面立即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30min后再用清水擦抹。

医院感染科的感染监测是获得感染相关资料的首要措施[2], 因此, 护士因积极配合感染科的监测工作, 每月对五官科治疗器械进行监测。对空气、手指、器械、操作台、消毒液、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1次。护士长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科室所有医务人员, 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整改, 针对易感环节有目的地加强消毒,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5 严格认真落实洗手制度

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最有效而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 严格执行洗手和手的消毒制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医院性交叉感染。五官科诊疗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认真洗手, 医院感染多为接触传染[3], 而五官科则多为五官内侵入性操作, 如医护人员洗手不彻底, 可使手细菌移位而导致病人感染。因此五官科促进和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和指导, 在洗手池上方贴有洗手步骤图, 要求护士每次治疗操作后、接触下一位病人前后都必须认真洗手, 按消毒“六步法”规范洗手, 现推广速干手剂, 主张取代固体肥皂。

6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垃圾的管理

对一次性物品使用前要认真检查, 发现有破损、失效、产品不洁等质量问题, 及时反馈并杜绝使用, 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要初消毒、分类包装。所有垃圾实行袋装、盒装、桶装, 以不同的塑料包装袋标识, 护士必须明确标识、分类要求、投放处置流程, 从领用到终末回收处置, 都有可追溯的记录, 便于监控追踪, 避免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流入社会。

综上所述, 五官科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之中, 其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工作质量密不可分, 加强护理管理, 严格把好护理质量关, 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规范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到最低,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利, 施金铃, 余建军, 等.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3, 13 (2) :138-139.

[2]杨敏, 张喜.呼吸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的难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6) :48.

绿色医疗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8

绿色医疗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改善就诊环境, 保障清洁安全的医疗和畅通的医疗服务流程, 减少病人在医院内的感染风险, 减少医源性感染和伤害, 以保障医患安全, 是医院感染管理和绿色医疗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绿色医疗、安全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广大医院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对绿色医疗和医院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本期特别策划分别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和绿色医疗的关系, 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该关注和改进的问题;全面质量考核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与临床医生交互平台的作用和意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法律问题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效果评价的方法等不同视角, 探讨绿色医疗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相关问题, 以期引起广大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促进绿色医疗理念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践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9

口腔科疾病的诊疗操作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口腔疾病诊疗操作过程中, 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 感染病原菌的几率很大。为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针对我院口腔科的特点,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介绍我院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环境的清洁、消毒

保持环境整洁, 每日对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洗、消毒, 每日定时通风或进行空气净化, 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2次, 每次30 min.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护士要及时回收医生使用后的器械。综合治疗椅使用防护套, 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 遇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

2 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门诊口腔科在诊疗过程中由于使用器械种类多、数量大, 而且频繁用于患者口中, 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 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 是口腔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口腔科医务人员应根据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材质特点及危险程度, 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2.1 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

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使用前必须灭菌。使用后的手机、车针必须先进行空转30 s, 然后先卸手机再卸车针, 手机表面用75%酒精消毒→用1∶100 (酶∶水) 的3M酶洗剂进行酶洗10 min→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上油用灭菌封塑袋进行封塑高压灭菌。车针经常接触破损的黏膜, 有血液污染, 属于高度危险物品, 用后应立即进行消毒、清洗、高压灭菌。

2.2 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

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等, 使用前必须消毒。

2.3 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 主要包括:

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灭菌、贮存工作程序, 严格遵守有关规范要求, 确保消毒工作质量。所有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一律先去污后酶洗10 min (配法同手机) , 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上油最后进行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用2%戊二醛浸泡30 min或浸泡10 h达到消毒或灭菌, 使用前先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后方可用。

3 加强人员管理, 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3.1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无菌技术

操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技术。

3.2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由于可能接触到患者的

血液、唾液和口腔黏膜, 为了保护医患双方, 防止交叉感染, 所有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应戴帽子、口罩、手套, 做到每看1例患者更换一副手套。可能出现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同时加强手部的清洁, 每次操作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进行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治疗过程中, 如因手套破损而手部有污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 用肥皂水及流动水进行洗手。

3.3 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间、消毒间应当

分开, 布局合理, 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器械清洗和消毒工作的需要。对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工作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防护工作, 应戴口罩、袖套、厚橡胶手套、圆筒帽, 帽子要遮盖头发, 围防护裙, 有可能被水喷溅时应护戴护目镜。操作后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4 加强物品管理

4.1 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

品, 做到一套用品只能用于一个患者, 无菌物品现开现用, 用后及时回收, 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进行分类收集、分别放置、无害化处理, 防止污染扩散。

4.2 用快速灭菌器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有效期为24 h, 打开使用时应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 使用时间不能超过4 h.

使用后的器械必须做好保养, 检查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对不合格的器械必须更换废弃, 以保证使用安全性能可靠的器械。

5 严格微生物学监测

基层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10

1 组织管理

1.1 工作人员工作程序的管理

(1) 医院感染兼职监控人员由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担任, 这个管理小组在基层发挥着监督、指挥、协调作用。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专项岗前培训, 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2) 实施标准预防, 医护人员需更换工作服、口罩、帽子穿戴整齐后才能进入病区。 (3) 对所有体温超过38℃或低于36℃等符合血培养采血指征[1]的患者均需送检血培养, 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 (4) 呼吸内科疾病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感染约占80%~90%[2], 所以选择使用好抗生素至关重要, 在用对抗生素的前提下, 保证抗生素药物的血药浓度, 严格给药时间, 可以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5) 科室建立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等一系列疾病的临床路径, 便于诊断治疗及护理。 (6) 如遇疑似国家规定的传染病,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上报。 (7) 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癌及高龄患者多, 危重患者比例大, 病程长。在输液过程中, 首选留置针注射, 减少穿刺次数, 减轻患者痛苦, 保留静脉通道以备及时抢救, 减少感染机会, 并严格管理留置针穿刺护理流程。

1.2 科室环境的管理

(1) 合理安置患者: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与非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分开, 同类疑似感染患者相对集中, 尽快将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确诊并转科;特殊患者单独安置, 必要时实行床旁隔离。 (2) 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 通常每日通风换气不少于2次, 每次20 min~30 min。地面应湿式清扫, 遇有污染即刻消毒。 (3) 病床应湿式清扫, 实行一床一套、床头柜应一桌一布, 用后消毒;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的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4) 科室配备空气消毒机, 定时开放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在有人的情况下, 开机74 min, 对空气除尘率平均为57.196%;开机60 min, 对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除率为99.199%,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消除率为99.184%[3]。

1.3 物品的管理

(1) 治疗车:每台治疗车均配置洗手消毒液, 便于护理人员操作前、中、后快速消毒, 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能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4]。治疗车抽屉里分类放置已经消毒的止血带、留置针、灭菌手套等一次性用物;治疗车底部放置标有不同颜色的垃圾回收袋, 回收不同类型的医疗垃圾;底部旁放置利器盒收集针头等利器。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极易被锐利的器械刺伤, 有较高的被感染风险。国内有医院调查发现, 护士在工作中约70%曾被医疗器械损伤[5]。因此, 处置血液和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应戴手套, 或采用不直接接触的操作技术;严格进行清洁消毒无菌及污染物品严格按区分类放置;听诊器、血压计使用后用乙醇擦拭消毒, 防止出现交叉感染。 (2) 所用器械均为我院消毒供应室统一按《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清洗、灭菌, 并按要求监测合格的器械供临床使用;物品均按指定地点放置, 定期清理过期物品, 对物品进行补充。

1.4 标本的管理

(1) 病房建立标本登记本:登记标本号码, 采集后由患者签字确认;对需要留存的标本应根据不同传染病进行分类、密封, 存放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 (2) 指导患者正确留取标本:留取痰标本时指导患者清晨用清水漱口数次后用力自气管深处咳痰至无菌小盒内, 盖好盖及时送检。普通患者的标本按不同性质分类存放, 如血液标本、体液标本等并记录; (3) 按规定时间规定要求送到指定地点, 杜绝随意存放或丢弃, 并对各类垃圾回收做好记录。

1.5 保洁人员的管理

(1) 由专门保洁公司负责, 保洁人员需接受医院感染岗前培训才允许上岗并接受监督;在医护人员上班之前进行全面的病区清洁, 并且随时自动巡视病房; (2) 每个楼层有专门的贮藏室, 供清洁工放置、补充及更换清洁卫生用物。

1.6 医疗废物的管理

(1) 分类收集。医疗废物的处理应遵循分类收集、减量化、无公害的原则, 对医疗废物必须严格分类管理。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的分类应从医疗废物的产生地开始, 在废物产生源头就地分类收集、贴特殊标签和封口。 (2) 分类包装。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包装物和容器内。可分为a) 生活垃圾:指医院各种人员和住院患者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 此废物用黑色袋盛装。b) 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 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传染患者和疑似传染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 此类用黄色袋盛装。c) 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医用锐器, 可直接置于防刺破、防渗漏的容器内[6]。

2 监测

2.1 物品

每月定时对各种消毒物品进行细菌培养, 如细菌菌落数超标, 立即停止使用, 查找原因, 再次监测, 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2 手

按“六步洗手法”常规刷手后, 用无菌棉拭子在手背或指缝处涂抹2次, 面积达30 cm2, 每月各病区抽取科主任、副主任、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各1名进行手的细菌培养。采样、检测方法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进行, Ⅱ类区域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5 cfu/cm2, Ⅲ类区域≤10 cfu/cm2为合格。若培养结果出现阳性, 重新进行洗手制度的学习, 重新培训洗手方法。

2.3 净化装置监测

每季度感染监测管理科对科室进行全面监测, 包括浮游法细菌浓度、沉降法细菌浓度、自净时间等。

综上所述, 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是一个全过程控制的概念, 实行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控制与规范化管理, 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学习预防医院感染知识, 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监控, 督促各级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有效减少间接感染途径, 使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戴俊龙.临床微生物血培养临床应用价值及操作规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2) :209.

[2]徐影.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J].中外医疗, 2010, 3 (8) :176.

[3]潘恺友, 杨波, 华一江, 等.高电压空气消毒机对室内空气洁净效果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3, 20 (2) :81-83.

[4]耿莉华.医院感染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21-23.

[5]杨柳, 魏厚芳.护理人员感染的预防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4) :78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下一篇: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