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设计美学论文

关键词: 形象设计 美学 信息时代 工业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视觉艺术形象在媒介和环境中的应用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对形象的各个创作设计要素全面细致的分析,探求深藏于形象形色的内在本质,从中分离出内化于形的视觉美学原则,力求视觉艺术形象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视觉说服力,达到“永无国界、人见人爱、长生不老、经久不衰”经典的视觉艺术形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形象设计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形象设计美学论文 篇1:

VI-企业形象设计的美学特征

摘 要:历经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197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提到“后工业社会”认为此阶段的社会主要是以无形的的知识作为消费核心,注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商品的信息价值将迅速增长。因此,在此消费时代下,企业的竞争关系日趋激烈,为了在众多的群里中脱颖而出,各家企业纷纷导入CI系统,借以提高其品牌影响力及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VI;美学;特征

一、CI系统概述

CI是Corprate Identity的简称,即企业识别系统。日本品牌形象设计专家中西元男说:“有意识地、计划地、战略地展现出企业所希望的形象,通过公司内外产生最佳经营环境,这种观念的设计就叫CI”。简言之:“为企业改头换面,换血强身,就是CI。”CI系统设计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分别由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和VI視觉识别(Visual Idengtity)三大部分组成。企业理念识别即MI是整个CI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包含了企业统一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企业精神、人才管理策略、长期的发展战略、企业口号、品牌定位等方面,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标语为“心系中华、有所作为”,华为公司自创立以来就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懈的创新精神,现如今华为公司跻身于世界前五百强企业,而华为公司的员工更是把这种创新精神进取的精神作为日常工作的动力,可见一个企业的意识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强化着企业的形象。企业行为识别即BI是企业与员工的行为规范,对内行动包含:员工教育(即服务态度、服务技巧、礼貌用语、工作态度、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等;对外活动包含: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流通政策、广告宣传、社会公益活动等,BI能够促进员工更好的理解企业理念并贯穿于工作生活中,从而起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企业视觉识别即VI是最能够直观地、具象地展现企业的个性与面貌精神,是基于MI、BI的基础上加以视觉化、如企业在推广过程中的标志、字体、标准色、辅助色、辅助图形、吉祥物等,就是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的产物,实际上就是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符号,人们能够通过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清晰的感知到品牌的市场定位、精神面貌、文化理念、经营模式等相关信息,从而塑造出统一的视觉形象效果。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美“而开展活动,即审美活动,追溯人类社会的审美活动轨迹,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审美活动。无论是人类祖先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在荒野燃起篝火跳舞,还是在寒风刺骨、饥寒交迫的边疆,我国著名诗人王昌龄吟唱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赞歌,这种审美活动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变化。至今,不难发现美学存在于各个行业中,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更是将“美学”贯穿于整个设计系统的始终。

二、VI设计的美学特征

1.真与美的结合

在哲学上,“真”即真理,表现为认识与客观事实的符合。企业的“真”在哲学上,“真”即真理,表现为认识与客观事实的符合。企业的“真”首先表现为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进而大胆探求并坚持真理。而企业VI识别系统的“真”则表现为通过企业的视觉传达部分,将企业的理念、经营方针、宗旨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中国银行的VI正是具备了好的设计的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原创也就是不抄袭、不模仿:第二,识别,即有个性,不雷同;第三,份属,即合身份、创文化。而VI的美则表现在,当用统一的视觉形象来表达企业的目标、宗旨和企业哲学时,人所产生的一种审美心理感受其本质是人由于发现或进达于事物本质时而获得的一种美感体验。企业在运营中必須规划以下几件事:(a)我们是谁?(b)我们做什么?(c)我们如何做?(d)我们要朝哪里发展?在这里,真与美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美学的创始人哈奇生(F.Hutche-son)曾对“美中寓真”这一证关系的审美特征给予充分的描述和歌颂,他说:“能够让我们在其中见到这样一种迷人的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并由此在我们心目中产生非常巨大的愉悦。

2.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结合

VI识别设计是由功能各异的多元子系统所构成的多元复合系统,是系统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审美整体。在哲学上,系统性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与其他设计相比,VI设计之所以给人的印象更强烈、视觉效果更丰富,原因在于它所构成的是一个系统的视觉整体。在VI中,一切应用要素都以基础要素为核心向外扩展。从视觉心理学上讲,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因为形状和色彩表现的越体,它越具有简单性,也越易于为人的眼睛所把握。皮亚杰对整体性和连贯性也有着深刻的分析,他说:“所谓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速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能够瞬间传达某种意义。企业的VI设计所塑造的美学形象作为这样的符号体系,“展示着明确而清楚的视觉力结构,并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结构,使受众得到较强的商品和事物独特性的信息与感受。”它们是企业“产品的风格和它的审美倾向在一定文化背景下,通过工业生产,在产品上留下的时代信息和企业特征”。在市场中,消费者有时对企业的宗旨、价值观的内涵无法直接了解,但通过企业的美学符号体系,企业内在的理念就可以潜移默化地以自身体验的方式为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同。正是这种理性与感性、言说性和非言说性的证统一,构成了V识别中的美感交融性,为企业的美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

三、小结

VI企业识别设计以其本身的视觉形式美以及真与美、系统性和动态性、言说性和非言说性的有机结合的审美特征,最终杂株形成一种综合表现力。企业VI识别不仅体现出企业独特的美学风格,帮助消费者建立品牌意识,构成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依据,而且造成了特殊的符码化消费,消费者“消费”符码,是从符码获得一种价值或以此体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从而获取交往效益,或以此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 (日)中西元男.创造现代企业的设计[M].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34-40.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3] (美)贝恩特·施密特,视觉与感受—营销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静芸(1992),女,汉族,甘肃庆阳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宁夏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作者:张静芸

形象设计美学论文 篇2:

视觉艺术形象设计的视觉美学原则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视觉艺术形象在媒介和环境中的应用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对形象的各个创作设计要素全面细致的分析,探求深藏于形象形色的内在本质,从中分离出内化于形的视觉美学原则,力求视觉艺术形象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视觉说服力,达到“永无国界、人见人爱、长生不老、经久不衰”经典的视觉艺术形象。

视觉艺术形象设计的视觉关联性原则

视觉艺术形象主要为特定商业内容和主题而设计的,所以要求视觉形象本身必须和设计主题相关联,使形象与特定的活动、产品、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类型等等建立广泛的视觉联系,以达到视觉形象本身与设计内容溶为一体,最终形成观其形明其意具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视觉艺术形象缺乏这种关联性,它就失去了它的商业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成为徒有其表的图形符号和装饰纹样。现代商业种类繁多,企业本身形式多样,各种不同性质和目的的活动纷繁复杂,它们都有自身的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元素,这些特点和元素都要通过形象的视觉造型表现出来,从而将设计主题和企业特征固化于形象的外形中。在进行视觉艺术形象设计中,应充分分析设计主体的本质特征,研究需要表现的本质元素,将设计主题的表现元素一一提取出来,通过于设计主题的相关人员讨论确定重点表现那些元素及以何种视觉造型形式表现。

视觉艺术形象视觉元素的关联性的体现依靠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将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中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整合重组形成形象雏形。现实生活中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视觉元素相当的多,一部分元素能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如物体的外形、行为动作、色调等等,另一部分视觉元素是通过人长期的感受形成一种综合的视觉印象,如人物和动物的个性、人的精神风貌等等。而视觉艺术形象正是通过剥离出原始主题形象的本质特征,将其创造性的融入到自身形象之中,使形象与主题自然关联在一起。如:多哈亚运会吉祥物“奥利“(ORRY)通过对典型视觉元素——代表亚运会主办国特征的卡塔尔羚羊的解构,将其从意识形态的语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其中的原始意味并赋予了形象新的运动的元素。通过这样的设计把主办国的地域特色、亚运会的主题思想与这一视觉艺术形象完美的关联在一起。

视觉艺术形象设计视觉独创性原则

视觉艺术形象的独创性是指形象的视觉特征和视觉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形象的造型风格、基本色彩、声音、形态动作、性格特征都必须有区别于其他任何形象,形成自身独特的韵味。视觉艺术形象设计时,通常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分析其主题元素中区别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本质特征,提取表现本质特征的视觉元素确定形象的原型及形象本体视像特征。真正具有独特性、生活气息的角色,是由这个角色典型的视觉元素与形象的表意特性决定。典型的视觉元素构成了形象的独特表征形态,它既有符号性的直观描述,也具有典型的寓意内涵;既有艺术视觉传达的视觉特征,也有符合情景的时空结构。视觉艺术形象典型视觉元素的提取必须必须依靠视觉现象的条件,不同立场提取的独特元素有所不同,如传达对象的质、量、形、时空和环境的关系等等。典型的视觉元素的提取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形象的独特视觉元素的产生于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潮密不可分,如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流行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的女孩,于是迪斯尼创造了白雪公主。迪斯尼赋予了这个童话人物真正的生命和近乎完美的形象。它的皮肤洁白如雪、双眼明亮动人、红红的嘴唇、乌黑的头发、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美丽的符号。直到21世纪的今天,白雪公主仍然是全世界观众心中永远不老的青春偶像。1950年随着《飞瀑怒潮(Niagara)》的上演,玛丽莲.梦露式的金发美女形象成为那时的流行元素,这自然变成了迪斯尼50年代角色形象的标准。1950年的灰姑娘,1951年的爱丽丝,以及1953年的《小飞侠》中的角色形象等等无一不是金色长发。韩国设计的视觉艺术形象Puppy Red选取了动物典型视觉特征包括颜色、形态等作为设计的参考,成功俘获了大量的女性。

视觉艺术形象设计视觉性格气质塑造原则

视觉艺术形象设计时必须考虑拟人化的赋予形象“生命特征”,只有当视觉艺术形象具有了“生命特征”,形象才会具有艺术感染力、强大的传播效应和与大众的沟通能力。而无论人或拟人动物最能被人们感受和吸引的生命特征是他们的性格和气质。性格和气质是塑造他们自身独特内在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视觉艺术形象的性格和气质的塑造将是形象推广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个性鲜明、气质出众的形象将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1.视觉艺术形象的性格塑造

通常性格是指表现在人物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内化于人物外表和言行中的内在生命特征,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中。现实中的人物众多,千千万万中的人物性格都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典型的性格特征如:活泼开朗、温文尔雅、重情重义、乐天达观、成熟稳重、幼稚调皮、郁郁寡欢、正义正直、疑神疑鬼、多愁善感、豪放不羁、老实巴交、圆滑老练、脾气暴躁等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多方面的,可能在情感方面他多愁善感;在行为处事方面他重情重义;也可能在言行举止方面豪放不羁。视觉艺术形象在设计时首先应该模拟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形象设计主题与应用领域和相关人员沟通设定形象的性格总特征,对形象的性格进行精准的定位,再通过与设计主题相关人员沟通确定如何有效的使用视觉表现手段塑造形象的性格。视觉艺术形象性格塑造主要通过形象的面部形象表情、形象的外表、形象的声音语言、动画中的故事情节、动画形象的言行等等来表现。面部形象表情是反应性格的最直观的视觉方式,不同的眼神、不同的五官和面部会给人不同的性格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第一时间体会到的是人物面部形象表情带来的视觉感受,不同的面部形象往往是人物性格判读的第一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察言观色,因此,在形象性格设计塑造时首先对形象的五官、面部特征及常用的表情进行精确的设定。形象的外表主要是形象的衣著、配饰、静态动作等,衣着及配饰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人物的性格,夸张色彩与造型的服饰和张扬的静态动作常常给人活泼开朗、豪放不羁、古灵精怪、追求刺激等性格特征,中性色彩、传统正规的服饰和内敛的静态行为诠释着温文尔雅、成熟稳重、小心谨慎和务实实际的性格特质。动画是塑造视觉艺术形象个性特征最为全面的视觉表现手段,形象的性格可以通过动画的故事情节、声音语言和动作行为全方位塑造。

2.视觉艺术形象的气质塑造

气质是指人物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气质是比性格更为抽象和高级的内在生命特征,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往往通过外在形象、性格特征、行为举止、文化修养等等综合因素共同凝结成的,通过人感官高度提炼形成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而气质主要通过性格和一些附加因素共同形成主导的。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相反,刁钻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

当然有气质不等同于美感。美丽的容貌,时髦的服饰,精心的打扮,都能给人以美感。但是这种外表的美总是肤浅而短暂的,如同天上的流云,转瞬即逝。仔细观察分析体验,则会发现,气质给人的美感是不受年纪、服饰和打扮局限的。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对所有人(不管同性还是异性或者不同肤色的人)都有吸引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

视觉艺术形象气质的塑造是一个很高的命题,它必须从形象的性格特征从发,结合形象设定的故事情节;形象所产生的美誉度;形象设定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有形的因素加以提炼而形成的。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作者:李贤

形象设计美学论文 篇3:

中职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院校的形象设计专业在教学特点,重点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疏漏和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开设形象设计专业时往往更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美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探析,以期为中职院校在进行形象设计教学时提供改进渠道,从而培养出大批的形象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审美多元化;程式化

形象设计,是从美容、化妆、服装设计等行业中衍生出来的,是现阶段比较受欢迎的一类职业,服务对象包括模特、公关等拥有社交需求的人群或者是爱美人士。另外,形象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中也融入了一些美学的概念。现如今,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形象设计专业,而大多数学校都未对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这方面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1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现代形象设计专业要求教学工作要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职业资格鉴定,要努力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对于人才培养要突出其实用性,让每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技法,具有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有着较为敏感的时尚流行感觉和较强的时尚分析判断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学中还要渗入美学原理分析几项原则:

1.1个性化原则

在形象设计过程中,保持事物形象具有独立的个性是形象设计的一项最基本原则。在进行形象设计时,首先要保证事物具有独立的个性和特性,存在异于其他事物的亮点,如此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给观赏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也防止大众产生审美疲劳。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文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而形象设计也应当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和转变。个性化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视觉形象的个性化,设计需要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其次是视觉内涵的个性化,观众可以在事物的外在形象中得知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个性化需要具备合理性,设计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天马行空,凭空捏造。

1.2对比与调和性原则

对比方法是形式美学的法则之一,常见的对比有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时代和风格的对比、材质对比等。通过使用对比可以让设计风格多样化,通过对比让作品富有更多的层次,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视觉冲击,让观众可以发现作品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美;调和是将对比元素进行缓冲,让对比元素进行相互融合,使聚集多种对比元素于一身的作品看起来不那么突兀,使作品的部分或全部更加协调,使作品更加美观。

1.3视觉形象完整性原则

视觉形象的完整性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前提。形象设计只有在提高作品的外在形象特征的同时,体现作品的内在特性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形象设计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考虑作品的外在视觉形象,还应当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使观众在看到作品时就能感受到作品所富含的全部属性,这也对形象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者在创作时考虑更多。

2美学素养培养途径分析

中职形象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学生的美学素养的培养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概念进行充分理解,在设计时能够融入更多美学元素,对于学生的设计过程帮助巨大。而培养过程需要教师掌握合理的教学技巧和培养方法,同时要注意形成合理的培养模式

2.1培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形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增设一些与专业课有关的课程介绍或是引导课程,可以让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提前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解,在其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时,能够让学生更快的不如到专业课的学习模式中。常见的在基础课程中增设的专业指导课程有形象色彩设计、形象设计美学、艺术造型基础等。形象色彩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形象设计美学偏重于综合专业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搭建美学框架,让学生对美学了解更加深刻;艺术造型基础则是让学生掌握人物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技巧。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形象设计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增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进行后期的专业学习。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对美的摸索,使其能够对美加以体会,从而提升其美学素养。

3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各方面对于形象设计的需求越来越高。另外,由于近年来一些时尚元素流入我国,大众开始对形象设计领域给予重视,许多爱好者开始投入到形象设计相关专业的学习中。在现阶段的形象设计领域,大众对于美学的认知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在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更是缺乏对学生的美学素养进行培养。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对其采取有效手段,改变教学现状,致力于培养大批的,优秀的形象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红霞.关于中职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學与财富,2017,(8):138-138

[2] 房景萍.浅谈如何讲授中职学生的形象设计[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7,(8):85.

[3] 朱永契.提升美学素养构建美感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18,(8):152

(作者单位: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

作者:陈纯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技术美学概念设计论文 下一篇:产品设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