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被动式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

关键词: 英译本 文体学 语料库 阿Q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被动式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通用3篇)

篇1: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被动式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被动式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

一、被动式的`范畴 关于汉语被动句的范围.语法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派观点.一派主要是依据语义标准,认为“只要主语代表动作的受事,句子就可以叫作被动句”.另一派主张“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同主动句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标志”.

作 者:陈银春 郭聪颖 刘泽权 作者单位:陈银春,刘泽权(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聪颖(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2: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被动式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

陈宏薇女士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语言是文化内涵的载体。只有在文化的视角下,才能探究翻译的真谛。众多学者、专家均强调要高度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那么如何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呢?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到:“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前者定义为“异化法”;后者为“归化法”。异化法认为翻译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法则主张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借用韦努蒂的话:“异化翻译就是要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1:“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第九回)

杨译:“Good!So you are going 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霍译:“Good!So you are going to pass the exam for the highest degree in order to climb up to exalted position!”

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后人用蟾宫指月宫。科举时代用攀折月宫桂花比喻应考得中。杨宪益的译法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和源语的生动形象,但是外国的读者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仅仅通过上下文很难理解作者意图。霍克斯采用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弃除中国典故的文化形象,将之意译为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两种翻译方法各有优劣,杨的译法保留了中国文化形象,但现代的中国人对“蟾宫折桂”这一成语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外国读者。霍译通俗易懂,但失去了中国特色,未免遗憾。作者认为,最好的翻译方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翻译成杨的译法,然后以霍译作解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易于国外读者理解

例2:“自古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六十三回)

杨译:“No one,since time immemorial,has escaped Heaven’s farflung net”

霍译:“The mills of God slowly but surely”

杨译和霍译都传达了原文的寓意,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天”属于佛教和道教范畴,而“God”则出自西方基督教。杨氏夫妇的译法符合中国文化,中国人习惯无能为力时求助老天,他们坚信老天是万能的,掌控着一切。霍克斯的译法能为西方读者带来亲切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他把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中国人变成了西方基督徒,不符合社会事实,也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认为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信奉基督教。因此,杨氏夫妇的翻译在形象和内容的表达上都更完美,较霍克斯的翻译更胜一筹。

例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回)

杨译: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

例3和例2有异曲同工之处,杨译再现了中国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而霍译本则直接借用了英语谚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把源语里的佛教和道教变成了基督,虽然自然流畅易被译文读者接受,但对译文读者有一定的欺骗性,影响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且不能很好地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让读者误以为世界文化是一样的,忽略文化差异。

例4:“令郎真乃‘龙驹凤雏’”。(第十四回)

杨译:“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霍译:“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在中西方文化中,“凤”都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是古代鸟图腾的融合与神化,被看作是鸟中之王,是仁、义、礼、德、信的化身,天下太平安宁的象征。在西方传说中,凤是一种“不死鸟”。此鸟每活500年,便集香木营巢,自焚化为灰烬,然后由灰中复生,轮回不已。西方文化便取凤凰长生不死的神性,成了复活、再生的代名词。而“龙”的寓意在中西方文化中却大不相同。“龙”在中国是尊贵和皇权的象征,有吉祥之意。杨宪益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将“龙”直译为“dragon”,让西方读者了解最本真的中国传统文化。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为了避免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霍克斯去掉了“龙”的文化意象,保留了中西方具有相近文化意象的“凤”。实际上,两种译本均被读者所接受。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已被西方读者广泛接受。

例5:清明涕送江边望.(第五回)

杨译: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The festival,usually on the fifth of April,when the Chinese visit their family graves.

霍译: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该节日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节日,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霍克斯将之简单地译作“Spring(春天)”丢弃了中国文化特色。杨宪益则直译为“the Clear and Bright Day”,然后添加脚注作出了解释。通过杨氏夫妇的译文,西方读者能够知晓中国这一传统节日,也能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例6: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第八十回)

杨译: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saucer“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霍译:Xue Pan was in some respects like the general of old in whom‘conquest did but breed appetite for further conquest’...

杨氏夫妇直译中国古代地名,同时在地名前加上了“the land of”和“the region of”,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并借译作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典故,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而霍译则套用英语习语,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却失去了中国文化特色。

从以上例子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杨氏夫妇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进西方。霍译多归化,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更接近译入语文化,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作为译者,杨宪益夫妇的目的是传播中国的文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则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的理解,显然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

笔者认为,翻译应该在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保存原作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多传达一些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结合归化与异化策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国外读者。做到既“求其易解”,又“保留原作丰姿”,以求得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将汉语中深邃的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正如王宁等人所呼吁:“我们目前的任务应该是注重于把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作为译者,在汉英翻译中应尽量采用异化策略,适当结合归化的翻译方法,像杨宪益夫妇那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摘要: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汉英翻译工作带来了难题。一般来说,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关键词:《红楼梦》,归化,异化,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rs&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England:The Penguin Group,1977.

[2]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Huhehaot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1998.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utledge.1995.

[4]Yang Xia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黄静芬.从归化异化看《红楼梦》两英译本对比[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8]李卫丽.谦语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6(9).

[9]马爱英.中英文化翻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马小红.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典故的处理[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

篇3: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被动式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

摘 要:“被”字句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被动句式,翻译时并不总是对应英语的被动句。翻译语料库收录了真实的翻译材料,是比较理想的考察对比翻译的平台。以自建的张培基汉英散文翻译语料库的部分语料为基础,对汉语“被”字句进行考察,发现除英语被动句外,汉语“被”字句还可以对应五种英文表达。

关键词:语料库 “被”字句 汉英翻译

一、引言

“被”字句是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特殊句式。“被”字是汉语被动句的语法标记,其句法功能主要是与动词一起构成被动句的谓语部分,让受事名词位于句首[1],或引进动作的施动者。[2]“被”字句英译时可以对应被动语态,但不局限于这一种译法。王还(1983)提出:“无论从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的具体译文中都看不到整齐的对译情况,……英语的被动句和汉语的被字句并不是对等的。”因此,有必要考察汉语“被”字句在英语被动句外对应的其他英文表达方式。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多采用类比语料库,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共性研究、汉语翻译语言的宏观特征与微观特征研究[4]。语料库收录真实的实用翻译材料,是比较理想的考察对比翻译的平台。笔者以自建的张培基汉英散文翻译语料库的部分语料为基础,对汉语“被”字句的译文进行考察,分析得出汉语“被”字句的6种英文译法。

二、汉语“被”字句的6种英文译法

以自建的张培基汉英翻译语料库的前52篇散文为研究对象,汉语46660字,英语33671词。对汉语“被”字句的译文进行穷尽式检索及分析,得出汉语“被”字句主要充当谓语成分,也可作为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对应6种英文译法。

(一)英语被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

以汉语单个句子为翻译单位,沿用原文的叙事角度,使用英语被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译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直接对应原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是最常用的翻译策略。译文的基本结构为“主语(受事)+be+谓语动词+by+介词宾语(施事)”。当原文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1)原文:青翠的叶上已经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显然是昨夜被人遗弃了的。

译文:The numerous fine dewdrops on the fresh green leaves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roses had just been cast away the previous night.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以汉语单个句子为翻译单位,沿用原文的叙事角度“蔷薇”,使用英语被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译文以主语“the roses”对应具化了的原文主语“这”,以谓语动词词组“cast away”对应原文谓语动词“遗弃”。原文施事为泛指“人”,不强调施事,英译时进行了省略。

(二)英语主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

根据汉语原文的复杂程度,确定英语译文的主语及谓语动词,使用特定的英语主动句式对应汉语“被”字句,是较常用的翻译策略,可以细分为五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1.使役句式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沿用原文主语和谓语动词,利用包含使役动词的主动句式对应汉语“被”字句,借助主语的反身代词形式表达被动含义。译文的基本结构为“主语(受事)+have+主语的反身代词+谓语动词+by+介词宾语(施事)”。当原文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2)原文: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

译文:If you give up studies while holding a job,you will in a couple of years have had yourselves replaced by younger people.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译文沿用原文主语“你们”和谓语动词“淘汰”,使用包含使役动词“have”的主动句式对应汉语 “被”字句,借助主语的反身代词形式“yourself”构成“you have yourselves replaced”句式表达被动含义。原文施事为“后来少年”,强调施事,英译时由介词“by”引出施事“younger people”。

2.消解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将原文的主语(受事)和宾语(施事)互换,不更改原文的谓语动词,使用英语主动句式对应汉语“被”字句,变被动含义为主动含义。基本结构为“主语(施事)+谓语动词+宾语(受事)”。如:

(3)原文:有个和尚叫作法海禅师,他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于是就把许仙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面。白蛇娘娘前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后来,白蛇娘娘中了法海禅师的计策,被骗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

译文:A Buddhist monk by the name of Fa Hai saw from Xus face that he had been bewitched by an evil spirit,so he hid Xu behind the shrine in Jinshan Monastery,and when Lady White Snake came to look for her husband the whole place was flooded. In the end Fa Hai trapped Lady White Snake,and put her in a small alms-bowl.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将原文的主语(受事)“白蛇娘娘“和原文省略的宾语(施事)“法海禅师”互换,不更改原文的谓语动词“骗”和“装”,使用英语主动句式“Fa Hai trapped and put White Snake in an alms-bowl”句式消解原文的被动含义。

3.定语从句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沿用原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以英语定语从句对应汉语原文作定语的“被”字句。基本结构为“主句+关系代词(受事)+be+谓语动词+by+介词宾语(施事)”。原文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4)原文: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译文:Whatever new places I called at,I always felt at home as if I were back in my old residence in Shanghai which had already been raged to the ground by Japanese troops.

“被”字句充当定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沿用原文主语“我”和谓语动词“(感觉)像……一样”,使用英语定语从句对应汉语“被”字句。以关系代词“which”作定语从句的主语对应原文“被”字句的主语(受事)“故居”,以“rage to ground”对应原文的谓语动词“毁掉”。原文施事为“日本兵”,强调施事,英译时由介词“by”引出施事“Japanese troops”。

4.短语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复句或多个句子,“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定语、宾语、状语,译文以相应的句子成分对应汉语“被”字句。若原文为单个句子,则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若原文为多个句子,译文则根据句子间的语义关系统一主语,重新改写句子。基本结构为“介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的被动式+by+介词宾语(施事)/不定式的被动式+by+介词宾语(施事)/名词短语”。 原文“被”字句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5)原文: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译文: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in prison, I 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 themselves.

“被”字句充当定语成分。汉语原文为复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小句中主语的定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我”和谓语动词“想”,以介词短语“in prison”充当定语修饰宾语小句的主语“convicts”,对应汉语“被”字句。原文不强调施事,英译时予以省略。

(6)原文: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

译文:He is never afraid of being tripped by a stumbling block.No obstacles will ever make him change his mind.

“被”字句充当宾语成分。汉语原文为复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他”和谓语动词“怕”,以现在分词的被动式“being tripped”充当宾语,对应汉语的“被”字句。原文“被”字句的施事为“绊脚石”,强调施事,英译时由介词“by”引出施事“a stumbling rock”。

(7)原文:你在这破土瓶中虽然不免要凄凄寂寂地飘零,但比遗弃在路旁被人践踏了的好罢?

译文:Wouldnt it be better for you to wither away in solitude in this broken earthen wine bottle than to lie abandoned by the roadside and be trodden down upon?

“被”字句充当宾语成分。汉语原文为复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译文使用了英语形式主语句式,沿用原文的主语“在破土瓶中飘零”和谓语动词“比……好”,以不定式的被动式“to be trodden down upon”充当宾语,对应汉语的“被”字句。原文“被”字句的施事为泛指“人”,不强调施事,英译时予以省略。

(8)原文: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

译文:Her failure to pass the second test might mean her life-long divorce from music and hence a permanent stifling of her musical talent.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汉语原文为两个句子,“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独立成句。译文根据两个句子的语义关系统一主语为“Her failure”,重新改写两个句子,使用“mean”充当谓语动词,将“被”字句“她的天才可能从此被埋没”转变为“mean”的宾语,使用名词词组“a permanent stifling of her musical talent”表示。

(9)原文: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译文:The irresistible strength it can muster is such as to overturn any rock in its way.See,how powerful a seed can be!

“被”字句充当状语成分。汉语原文为三个句子,“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分句,译文根据三个句子的语义关系,将前两句统一主语为“The strength”,重新改写句子,使用“is“充当谓语动词,用“被”字句“(石块)被它掀翻”充当句子的结果状语,使用不定式结构“to overturn any rock in the way”表示。

5.过去分词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定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和谓语,以相应的句子成分对应汉语“被”字句。基本结构为“过去分词”。如:

(10)原文: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束被遗弃了的蔷薇。

译文:Rambling through a pine forest early in the morning,I came across a bunch of forsaken roses lying by the shady wayside.

“被”字句充当定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蔷薇”的定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我”和谓语“发现”,以过去分词“forsaken”充当定语,对应汉语“被”字句。

三、结语

“被”字句是汉语重要的特殊句式。奈达提出,“一种语言可以表达的事物同样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4]英语被动句式与汉语“被”字句在形式和语义上都很接近,貌似是最为理想的表达。但基于语料库考察翻译名家的汉英翻译实践发现,汉语“被”字句主要充当谓语成分,也可作为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汉语“被”字句并非总是对应英语的被动句式,译文灵活运用了6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表达被动含义。这与奈达提出的“译文应该寻求动态对应,而非形式对应”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本文为西藏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张培基现代散文汉英翻译语料库的设计、建立和初探”,项目批准号:[2013myQ14]。)

参考文献:

[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4.

[3]王还.英语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1983,(6).

[4]秦洪武等.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言研究十年回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Nida,E.A.& C.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新型废旧物的调查报告及研究——以东阳市为例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移动终端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