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营养

关键词: 顿感 吮吸 感悟 教育

有营养(精选十篇)

有营养 篇1

这里面有著名教育专家的名篇大作, 有崇拜已久的名师学者的教育经典, 更有一线教师的教学轨迹, 有理论、有实践、有引领、有借鉴、有体验、有感悟、有故事、有内涵。目光趟过封面和目录, 又来到一页页如诗如歌的画卷, 吮吸着其中的一滴滴乳汁, 心中顿感惬意和满足, 心中想着每一个与我类似的经历, 顿生感慨和敬意。研读《新课程研究》, 就是在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涯, 就是在收藏教育的“点金术”, 就是在洗涤自己的教育思想, 就是在丰厚自己的教育人生。

栏目设置更是不落俗套, 彰显特色, 科学合理, 追求卓越, 为课改注入正能量, 为课堂吹进新气息, 为教师带来新理念, 为教育点亮新智慧。“特艺讲师堂”携手全国知名专家、特级教师、教学新秀, 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 呈现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独特的教学设计和融洽的课堂气氛, 旨在从宏观上对其他教师有示范、激励、启示、引领和辐射等作用, 使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化、教研课题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有更加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使自己对优秀教师成长的路径、教育智慧、全新的教育观念、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人才观、“教育的点 金术”等有所感悟和体味, 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和提升。“本期策划”更是改版后设置的一个特色栏目, 也是杂志的一大亮点。

冰冻鱼有营养吗及营养价值 篇2

鱼在冷冻贮藏时由于低温会发生蛋白质的冷冻变性,生物活性降低。在食品加工时有一种抗冷冻剂,这就是糖。将鱼冷冻前,可在其表面涂抹一层糖,在鱼肚子里也涂抹一层。糖能防止鱼蛋白质冷冻变性,这是由于糖可通过改变蛋白质中存在的水的状态和性质,间接地对蛋白质起作用。但糖的添加也不能过多,过多会增加鱼的甜度或发生褐变,薄薄的一层即可。另外若要将鱼冷冻,应在购买回家后尽快将鱼剖腹,清洗处理,并迅速低温冷冻。

鲜鱼只有立刻吃才能最好的保存营养。这种观点有待于纠正。鲜鱼冷冻后还有营养吗?其实根据科学观点鲜鱼冷冻后更有营养。

鲜不少人以为,解冻的鱼、肉味道不鲜,或以为冷冻后的食品已无营养而不愿享用。鲜鱼冷冻后还有营养吗,其实,你如能正确掌握其中的诀窍,冷冻食品的营养并不会明显减少,色香味也不会逊色太多,且是安全的。

“营养麦片”都有营养吗? 篇3

1原料最好为纯燕麦

如果仔细看看“营养麦片”的原料,就会发现其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小麦、大米、玉米等为主要谷物;另一类以燕麦片为主要谷物。

在某超市调查的15种麦片食品中。以燕麦片为主要谷物来源者只有4种,其他均以玉米、全小麦、麦麸、大米、糯米、麦芽等为主要谷物。其中3种标注添加了燕麦,但到底加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总体而言。这些原料的营养价值都大大低于纯燕麦片。

2加奶精的最好别选

除了谷物之外,“营养麦片”或“早餐谷物”中还添加了一些看起来类似于奶的成分。在15种产品中。添加奶精的有4种。添加植脂末的有5种。那么,奶精和植脂末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奶精就是氢化植物油、糊精(淀粉水解物)、酪蛋白酸钠、奶油香精、乳化剂、抗结剂等成分的混合物,其脂肪含量达20%-75%,热量比淀粉还要高。别看它颜色白白的,奶香浓浓的,其实和牛奶没什么关系。营养价值更是差之万里。它不仅不能增加营养。还会提供大量的热量和对心血管危害很大的反式脂肪酸。而植脂末。就是粉末状奶精的另一种说法。

3蛋白质含量普遍不高

在所调查的麦片产品中,国产品牌只有一部分标注了营养素,进口品牌则都列出了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纤维。

蛋白质含量是大家在选购麦片时应该关注的指标之一。在被调查的15种产品中。标注蛋白质含量高于7%的只有5种,其中3种高于10%,它们中的两种主要成分是纯燕麦片,另一种添加了奶粉。另有6种产品标明蛋白质含量只有4%。只相当于大米蛋白质含量的一半。根据蛋白质含量推测,这类麦片产品中所含的奶粉、燕麦片、核桃、杏仁、芝麻等高营养成分很少。而白沙糖、麦芽糖、糊精和奶精等才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成分。

黄瓜如何吃最有营养 篇4

黄瓜这么多好处, 食用的时候可以随意吗?其实不然, 黄瓜虽然营养多多, 但食用时也是有一些宜忌的。

1、1+1<1的搭配

1) 黄瓜与花生搭配易引起腹泻

黄瓜切小丁, 和煮花生米一起调拌, 作为一道爽口凉菜, 经常活跃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上, 许多男士喝酒时也喜欢来一碟花生米拌黄瓜丁。其实, 这样搭配不是十分妥当。因为这两种食物搭配可能会引起腹泻。黄瓜性味甘寒, 常用来生食, 而花生米多油脂。一般来讲, 如果性寒食物与油脂相遇, 会增加其滑利之性, 可能导致腹泻, 所以不宜同食。有些人会说, 我常这样吃, 可我没有拉肚子啊。是的, 对于那些肠胃功能超好的人来说可能没有关系, 但对于肠胃功能不是太好的朋友, 最好不要两者同食, 即使同食最好不要多食。

2) 黄瓜与辣椒、芹菜搭配VC被破坏

黄瓜中含有一种维生素C分解酶, 而日常生活中, 黄瓜生吃的比较多, 这个时候它所含的维生素C分解酶保持一定的活性, 如果与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 如辣椒等同食, 黄瓜中的维生素C分解酶就会破坏其他食物的维生素C, 虽对人体没有危害, 但会降低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如果您希望通过辣椒、芹菜、芥蓝、苦瓜等食物补充维生素C, 那么最好不要和黄瓜同吃了。

2、1+1>2的搭配

1) 黄瓜搭配木耳排毒、减肥功效

黄瓜中的丙醇二酸能抑制体内糖分转化为脂肪, 从而达到减肥的功效。而木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被誉为“素中之荤”。木耳中的植物胶质, 有较强的吸附力, 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某些杂质集中吸附, 再排出体外, 从而起到排毒清肠的作用。二者混吃可达到减肥、滋补强壮、和血、平衡营养之功效

2) 黄瓜搭配豆腐解毒消炎、润燥平胃

一日三餐有营养 篇5

话虽这么说,可是一个现象却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令我深深地思考:我所见到的俄罗斯人,不管男女老少,个个都睑色润泽,健壮结实得很,并不是干瘦巴叽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江南人有句俗话叫:“一日三餐有鱼虾”,此话的含义既是喻江南水产丰富,又是说有鱼有虾吃就有营养保证,是上水平的。那么,俄罗斯人呢?如果套用一下,可以叫“一日三餐有牛奶、黄油”。对牛奶的营养价值,几乎人人知道,毋须多说。而黄油这东西却因为中国人一般不大吃,就有点儿陌生了。其实,黄油就来自牛奶,它是从牛乳中提炼而取得的脂肪,又称乳脂或自脱。用通常的话说,它要比牛奶更高级一点,因为它是将牛乳用分离机分出稀乳脂后,经发酵(或不发酵)、搅拌、凝结、压制而成的黄色半固体物质。黄油含脂肪在80%以上,其余大部分为水和少量乳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盐及色素等。我们再从牛奶所含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及维生素等成分看,一日三餐有牛奶有黄油(抹在面包上吃),俄罗斯人的营养岂不是丰富的么!

中国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则以面粉制品为主食,而俄罗斯人每日吃面包。我原以为他们每人每顿都要吃上 、两个大面包,其实不然,他们的胃口倒不大,如果在家里用餐,总是将‘只大面包(一般每只在250~500克)切成一片一片的,不过吃上四、五片,若在餐馆、食堂用餐,也只是买三、四片面包而已。我发现不少莫斯科人都喜欢吃黑面包,顿觉诧异:黑面也不是生活贫穷者吃的么?大概他们没有钱买白面包,所以才吃黑面包的吧!我未去俄罗斯前听到的宣传说,在莫斯科买黑面包都要排长队呢!我与莫斯科、列宁格勒的学者、教授接触以后,才了解到黑面包是用燕麦粉经过发酵的,略含酸味,易消化,营养成分比白面包高,而时下却不大制作,供应量少,所以碰上食品店卖黑面包,倒是要排长队的。原来如此,我原先的误解才消释了。

俄罗斯人以牛奶、面包(抹上黄油)为主食,吃的菜也很简单,花样不多。根据我的体验和观察,他们爱吃生鲜的西红柿、黄瓜,不论是在宴会上,抑或在家中,还是在食堂里,都是将新鲜的西红柿切片装盘,撒上白糖,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西红柿生吃,维生素未遭破坏和损失,营养价值也比烧煮过的高,看来俄罗斯人的吃法是科学的。

在国内时,我对洋葱这东西并不喜欢。到了俄罗斯,发现许多生、炒的菜肴和汤里,常常少不了洋葱。有一次,我去莫斯科著名的维登汉科技展览中心参观,那里的马路边有不少个体饮食摊位。其中有一处卖炙烤羊肉串的,在那一串一串的羊肉圈中,分别嵌有一排洋葱圈,一起搁置在炭火上炙烤,烤熟后再撒上一此调料,食者很多,吃得津津有味。

汤,什么时候喝更有营养 篇6

很多人以为, 喝汤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殊不知, 只有科学地喝汤, 才能既吸收营养, 又避免脂肪堆积。

在这方面, 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饭前喝、饭后喝差别很大:喝汤的时间很有讲究, 俗话说“饭前喝汤, 苗条又健康;饭后喝汤, 越喝越胖”,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饭前先喝几口汤, 将口腔、食道润滑一下, 可以防止干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 有利于食物稀释和搅拌, 促进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 饭前喝汤可使胃内食物充分贴近胃壁, 增强饱腹感, 从而抑制摄食中枢, 降低人的食欲。

有研究表明, 在餐前喝一碗汤, 可以让人少吸收100—190千卡的热能。相反, 饭后喝汤是一种有损健康的吃法。一方面, 饭已经吃饱了, 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 造成肥胖;另外, 最后喝下的汤会把原来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释, 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中午喝汤不易长胖:早、中、晚哪一餐更适合喝汤呢?有专家指出, “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 因此, 为了防止长胖, 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 否则快速吸收的营养堆积在体内, 很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最好选择低脂肪食物做汤料:要防止喝汤长胖, 应尽量少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做汤料, 如老母鸡、肥鸭等。即使用它们做汤料, 最好在炖汤的过程中将多余的油脂撇出来。而瘦肉、鲜鱼、虾米、去皮的鸡或鸭肉、兔肉、冬瓜、丝瓜、萝卜、魔芋、番茄、紫菜、海带、绿豆芽等, 都是很好的低脂肪汤料, 不妨多选用一些。

喝汤速度越慢越不容易胖:美国营养学家指出, 如果延长吃饭的时间, 就能充分享受食物的味道, 并提前产生已经吃饱的感觉。喝汤也是如此, 慢速喝汤会给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时间, 感觉到饱了时, 就是吃得恰到好处时;而快速喝汤, 等你意识到饱了, 可能摄入的食物已经超过了所需要的量。

两款消夏祛暑靓汤推荐

1.翡翠汤

做法:用西瓜皮 (白色柔软的部分) 、冰糖、银耳、蜂蜜做成汤。

功效:解暑消夏, 美容养颜。

2.菊花汤

做法:用干菊花若干, 加入冰糖、乌梅、果脯、红茶做成汤或代茶饮用。

有营养 篇7

营养补充饮料对食欲不振、咀嚼困难、平衡膳食有困难,或手术后及疾病恢复期的人是有帮助的。但是,这些饮料不是补充营养的灵丹妙药。危险的是,人们看到了这些饮料含有很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并认为越多越好,哈佛医学院医学专家萨拉蒙博士说。“如果您使用饮料作为膳食的替代品倒还可以,但要是吃了一顿饱后再喝补充剂,除非是为了发胖或停止减肥,它含有的热量太多”。

关于饮料

饮料中补充营养的物质不外乎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它提供了健康的平衡。饮料提供的营养物质有上百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普通型:普通混合的饮料,如在杂货店可以找到的口感良好的饮料。制造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满足如增加热量和蛋白质营养的一般目标,通常富含维他命,加糖后可以改善口感。

(二)特殊型:饮料针对某些类型的疾病,例如针对感冒、上呼吸道炎或针对如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终末期肾病等具体的疾病状态,设计出了不同的饮料品种。某些饮料可以饮用,但味道不太好,使用这些品种的饮料时最好咨询一下您的医生。

但在饮用特殊的饮料时,最好是问问你的医生,饮料中是否有什么成分会干扰药物。例如,一些饮料含有维生素K,当突然摄入维生素K后可能会干扰抗凝剂华法林的作用。

一瓶饮料含有的营养

上表一中是美国常用饮料中含有的几种营养成份,供参考每种饮料含有的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建议比例。

喝饮料的风险

一些营养师认为:“从饮料中你可能会获得比任何其他成分更多的糖分,但是,如果你不能进食,这可能是唯一适口的食物,可更好地获得热量。”萨拉蒙博士对此表示赞同。“在这种情况下,每天用饮料取代一顿饭没有害处。”但他们进一步补充说:“对仍然可以进食的人,喝饮料的风险可能就比较大。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

同样令人关心的是灌装食品不如正常食物的营养好。即使灌装饮料含营养丰富,他们仍然不可能包含食物来源的所有的营养素。萨拉蒙博士对饮料中的维生素和膳食补充剂的种类存在质疑。例如,一些饮料声称包含有硒。她说:“并没有证明说我们需要的硒”。

可供替代的选择

饮料中,如以水果冰沙作为基本食物或食品店的冰箱里可发现健康的东西。这些往往有低糖和很少被加工过的食材,不含过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草药或其他不必要的补充成分,可以放心饮用。

我们该选择什么

无论喝什么饮料,首先要看看成分。理想的几个成分应该是水果或蛋白质的形式(如牛奶)。如果糖是第一或第二种成分,暂不选择这种饮料。同样重要的是卡路里。如果你把饮料当做一顿饭,要找到每份含有约400卡路里热量的饮品。我们的专家建议,不要用饮料做为休闲零食品,如果你一定要的话,那么这种饮品含有的热量不要超过200卡路里。

有营养 篇8

一、传统物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复习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教师将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以 “主食” 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往往表现为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无精打采。就是放手也是由学生自己做题,使得课堂非常沉闷,学生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辛劳,学生学得疲惫, 却没有什么效率。因此,我们倡导老师要做个 “营养师”,如果把复习课的灌输比作 “主食”,那么增加 “蔬菜”的种类和花色是必然的事情,再配上心仪的 “水果”,这样复习课的结构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二、解决的方法

1. 以竞赛为 “油”———激发学习主动性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方法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活动中师生地位的偏差必然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也就是改变学生的 “饮食结构”。初中学生对于游戏、竞赛有着极高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加入一些竞赛游戏的方式,让课堂焕发生机,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复习 “伏安法测电阻” 的实验时,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七组,给学生若干器材让他们画出电路图并连接好电路,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而且在连接过程中操作要正确。然后,教师给予点评,可以增加实验难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让学生思考,如果拿走电流表( 或者电压表) 怎样才能测出电阻值,让学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学生方法最多,测量最准确。最后,教师再从学生设计的电路中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小组竞赛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复习,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大大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这比教师总结性的讲授效果好得多。

2. 以生活为 “盐”———增加趣味性

物理源于生活,物理植根于生活, 应加强物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体现 “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思想,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出示一灯泡,问学生: “灯泡发光的原理是什么? 灯丝是用什么做的? 为什么用这种材质,它具有哪些特殊的物理属性? 灯丝用久了为什么会变细? 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灯泡壁用久为什么会变黑?”。 这来源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灯泡和一些常见的现象,又能将很多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复习,比如里面涉及物质的属性、物态变化,等等。接着还可以发问: “如果一个灯泡的功率是60W,那么这个灯开一天会消耗多少度电? 要交多少电费?” 可以让学生动笔计算下, 这样又复习到了电功的知识。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节约电能通常是用两个这样的灯泡来工作,怎样连接既能照明, 又能节省电呢? 让学生自行讨论设计。 这样一环扣一环,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兴趣很大,不仅复习了初二的内容,也将初三的电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现象自行设计,解决问题,效果很好。实践证明: 在复习教学活动中,增加生活的元素,学生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要深刻得多。

再比如,夏天我们去游泳的时候往往觉得泳池的地面很烫,而泳池的水很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这一系列的现象都是有深刻体会的,复习时我们就要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学生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3. 以实验为 “酱”———强化重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复习教学时不要认为都是学过的知识,就可以把实验内容都省略了,而应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科学的实验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来我们的中考也大大加大了实验考查的力度。因此我们要重视实验的复习,但是实验复习不是实验的再现,我们应该对实验再加工,让学生在实验中拓展思维。

比如遇到这样的问题: “给你两瓶无色透明液体( 一瓶水,一瓶酒精) , 可提供的器材有托盘天平( 无砝码) 、 弹簧测力计、两个相同的烧杯、小铁块和小木块。请想办法或选择部分器材, 设计方法来区分两种液体。”通过小组讨论,展开探究,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区分出来。一般学生可以想到以下几种方法: 1用闻气味的方法,这是最简单、 最快捷的方法,由于不使用任何器材往往会被学生忽略; 2往两烧杯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不同液体,再将两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根据密度不同判断下沉的是水; 3两烧杯分别放在天平两端,分别在两烧杯中加入液体,直至天平平衡,那么液面较高的是酒精; 4在两烧杯中倒入适量的两种液体,弹簧秤下面挂上铁块,然后使其分别完全浸没在两液体中,观察弹簧秤示数,示数大的是酒精。学生在实验中自然领悟了密度的概念、物质的物理属性、天平的使用、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等,可谓一举多得。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主动性,使得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滋有味。

4. 以学案为 “醋”———激活思维

实践证明,学案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载体,它能达到 “揭示规律、 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目的,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学案的利用。复习课的学案设计可以让学生先自行对要复习的内容、基础知识和概念先进行梳理和回忆,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而后学案会呈现一些练习题,这些题目不在乎多少,关键在于是否典型,是否突出、 是否非常容易出错的。目的是通过适量的训练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豁然开朗。

当然学案中的练习设置要有层次性,螺旋式上升,以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课堂训练要有弹性,教师可因人而宜,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 “吃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 “吃饱”。

总之,要改变传统的枯燥的灌输 “饮食方式”,就必须做一个 “营养师”,改善 “饮食结构”,加入 “油盐酱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复习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邢红军.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

有营养 篇9

教材呈现

原题1: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为什么?

原题2:一个三角形, 两边的长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 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原题3:先量出下面两根小棒的长度, 再想一想, 能和它们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原题4: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 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在实际教学中, 逐一解决以上习题固然能巩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 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但是, 总是以小棒为载体, 运用结论进行判断和选择, 学生始终感觉在进行数学训练, 兴趣淡然, 体会不到这一知识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为此, 我对练习进行了重新设计。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 这个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可大着呢! 不信, 你看!

第一组:

师:木匠王师傅要找三根木料做一个三角形, 他挑出了这样三根, 能做出来吗? 出示:

生:不能, 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小于第一根。

师:只判断这两根就确定啦?

生:我觉得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就肯定不行了。

师:那你为什么不先判断第一根加第二根, 或者第一根加第三根呢?

生:第一根最长, 再加一根更长, 肯定大于第三根。

师:那能不能围成, 最关键是看什么?

生:两条短一些的边加起来大于最长的边。

师:哦!难怪你们这么快, 原来还有这个窍门啊!

第二组:

师:王师傅试了试, 果然做不成三角形。 无奈之下, 换了一根。 这回, 能做起来吗?

出示:

第一根:10厘米

第二根:7厘米

第三根:3厘米

生:还是不能, 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的和等于第一根, 还是围不成。

师:为什么选7+3来判断?

生:因为7和3是较短的两根。 这一组如果符合要求, 其余的也一定符合要求!

师:说得真棒!

第三组:

师:王师傅两次都没做起来, 有些不高兴了, 他拿起锯子, 把最长的一根锯掉了一段! 这回, 他成功了吗?

出示:

第一根:3厘米

第二根:7厘米

第三根:3厘米

生 (很失望) :还是没有!

师: 怎么又失败了呢? 这最长的一根已经被锯短了呀!

生:不对, 因为这一锯, 让第二根成为最长的了, 3厘米加3厘米小于7厘米, 两条短边加起来小于最长的边, 还是做不成!

第四组:

师:王师傅一气之下, 把这根锯短了的扔掉了, 他决心重新寻找! 你们能给王师傅一些建议? (取整数)

出示4:

第一根:?厘米

第二根:7厘米

第三根:3厘米

生:5厘米。

师:可以吗?

生判断:3厘米+5厘米>7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

生:8厘米也可以。

师:行吗?其他学生判断。

……

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都有道理! 王师傅想, 你们要是能给我一个范围就好了!

生交流, 汇报。

生:我认为只要大于4厘米小于10厘米都可以。

师:为什么?

生:如果正好是4厘米, 那么3+4=7, 围不成, 所以要比4厘米多;如果正好是10厘米, 那么3+7=10, 也围不成, 所以要比10厘米少。

师:看来, 第三根的长度除了要比两根之和短, 还有什么要求?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有了大家的建议, 王师傅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木料!

生不禁欢呼起来……

第五组:

师:王师傅完成了任务! 一看时间, 不早了, 得赶紧回家!

出示:

师:王师傅从木料场回家, 有几条路可走? 他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生:中间那条。

师:为什么?

生:两边的路是弯曲的, 中间的是直的,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能解释吗?

生:中间一条路和两边的路合在一起, 可以看作两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中, 两边之和是大于第三边的, 所以中间的路最近。

设计思考

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 要让学生享受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学习, 单调的练习题如何烹饪成适合学生的美味? 本节课, 主要做了以下思考:

1.有 “营养”, 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课前, 我首先对教材中安排的4道习题进行了研究。题1是根据每组中3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巩固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 强化对三角形特征的认知。 题2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 讨论第三边的长度所在的区间, 并选择合适的第三边的长度,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发展空间观念。 题3要求先测量长度, 再判断能与之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促使学生在寻求第三根小棒长度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差小于第三边的认识, 进而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题4则是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以上习题的训练目标成为我练习设计的首要定位, 即: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 内在的达成目标应该是既定不变要予以落实的。

2.有 “营养”, 要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

教材习题是通过不同的要求达成学习目标的, 但每道题在独立练习时, 目标指向性比较单一, 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 而关于三边关系的知识, 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三条边中任意一条边长度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的变化。 是否可以通过“变式”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转换中加深对三边关系的理解? 这一想法成为练习设计的落脚点。 于是, 梳理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点并有机串联, 第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类型, 通过追问, 引导学生得出判断的简便方法, 只要判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 第二组呈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 用于巩固。 第三组则在第二组的基础上, 将最长的变为最短的。 此举, 从形式上来看, 只是改变了一根小棒的长度, 但从本质上讲, 此时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关系发生了变化, 较短边不再是前两组的7和3, 而是3和3, 这就促使学生重新审视三边长度整体把握后再作判断。第四组只给定两根小棒的长度, 思考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区间, 不仅考虑两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还要考虑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一组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此环节没有出示过多的习题与要求, 只是在一组练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变式, 由浅入深, 逐步提升思维含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好吃”, 要能激发儿童兴趣

很多学生抱怨数学冰冷、枯燥、无趣, 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将原本鲜活的内容生硬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课堂上, 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 数学与生活成了两张皮, 学生丝毫体会不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离开了课本在生活中能有什么应用。 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只有有趣的, 才是他们愿意学习的。 激发学习兴趣, 理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上述案例中, 笔者反复思量, 寻找与三边关系紧密结合的生活原型, 创造性地设置出木匠王师傅做三角形的情境, 学生在帮助王师傅寻找合适木料的过程中, 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体会到了问题解决后的愉悦之情。

4.“好吃”, 要站在儿童立场解决问题

所谓儿童立场, 简单地说, 就是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 把自己当作儿童, 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 以儿童的视角考虑问题。 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 并以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课堂上, 常常忽视了童年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 失去了儿童的情趣。 上述案例中, 教者就抓住了儿童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 为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 在情境中生动地讲述故事, 王师傅找木料, 换木料, 锯木料, 扔木料, 一波三折, 环环相扣。 当王师傅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时, 学生们不禁发出一阵阵叹息, 继而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 当王师傅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任务, 学生们竟不约而同地发出“耶……”的欢呼声! 课堂上, 既有人物情感的相互交融, 又有学生思维的深度撞击,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在分析、讨论、质疑、归纳过程中, 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 理解更加深刻。 有位老师听课后不觉感叹:数学课上成了“故事课”, 不要说学生, 连我们也意犹未尽啊!

蛋黄原来这么有营养 篇10

有一天,班主任小象老师发现了阿斗的秘密,还发现班里的好多同学都不喜欢吃蛋黄。就开了一个“吃鸡蛋的科学”主题班会。

班会开始了,她先问同学们:“小朋友们不喜欢吃蛋黄的举举手我看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为什么呢?”小朋友们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会儿就叽叽喳喳开了,有的说难吃,有的说难咽,有的说蛋白好吃。她接着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妈妈从幼儿时就开始天天给我们吃鸡蛋呢?”大家有的说是好带,有的说是奶奶说的,有的说营养价值高,各抒己见,热闹极了。

小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鸡和一颗会眨巴眼睛的鸡蛋黄,说:“小朋友们,一颗鸡蛋只凭借妈妈的体温就可以孵出小鸡来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鸡蛋黄中含有孕育一个生命的全部营养,所以一直以来鸡蛋都是人类最好的营养来源之一,尤其是蛋黄中含有的精华营养对小朋友成长有更多的益处。蛋黄中丰富的天然胆碱(是我们喝的配方奶粉20倍以上)、卵磷脂、DHA等成分有助大脑发育;天然增长因子蛋黄多肽、钙等可以帮助我们身体发育;天然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等对增进视力大有裨益;天然、易吸收的铁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帮助我们远离缺铁性贫血症状,加固小朋友们的健康防线。另外,蛋黄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有高生物价值的蛋白质,还拥有磷、锌以及多种维生素,这些营养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所以,包裹在蛋白中的蛋黄才是最有营养的,是小朋友最好的成长助力器。

听完小象老师的话,阿斗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然后对小猪笨笨说:啊呀,怨不得你考试总比我考的好呢,全是我的鸡蛋黄的功劳啊!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玉米营养02-21

营养方式02-21

营养供应02-21

营养功效02-21

营养情况02-21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02-21

营养午餐02-21

营养监测02-21

绿色营养02-21

保障有力营养先行——浅议民警膳食营养保障工作02-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玉米营养 下一篇:营养干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