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情景(精选九篇)
体验情景 篇1
一、活化资源, 让教材“动”起来
情景体验, 需要给学生提供栩栩如生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发现英语奥妙。活化资源, 让教材文本不再静悄悄, 让学生在充满生动性和多样化的基础上主动活动起来。活化资源, 能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思维, 而是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信息点, 帮助他们丰富思维感知。
活化资源, 让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 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如, 在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职教英语第三册的Unit 5 Together we are stronger教学中, 我让学生做了“蒙眼画像”游戏,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建议他们主动走上讲台, 就“Draw a beautiful flower”进行合作, 要求学生能够在群体相互讨论中就“How to choose team players?”“Share the same goal”“Overcome difficulties”等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方法, 帮助学生在感受到集体智慧和力量上主动学习运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相关探究问题, 能使得他们在感受到自我强大的基础上获得深刻体验。在此基础上, 可建议学生就“How to make us become stronger?”提出自己的观点, 让他们跳出教材过度解读, 融入自己深刻的感知。
围绕教材的丰富资源, 多营造与文本相似的氛围, 能让学生在不断搜集相应资料的基础上强化感知。突出情境的引导推动, 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内容, 而是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审视教材, 给他们更多的尝试机会。
二、自由探讨, 让学生“言”出声
学生是情境体验课堂的主角, 更是彰显生本主义和人文教学理念的核心要务。还学生英语表达话语权和主动权, 让他们在情境体验中丰富认知思维, 利于他们主动将知识积累转化为表达运用。和谐情境下的英语课堂更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突出自由探讨情境创设, 指导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如,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相关的主题内容设置相应的思考话题, 像, “If you were the autho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tell us?”让学生从各自自己阅读理解的角度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 可建议学生就“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article?”和“What did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等问题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观点, 让他们在不拘一格的交流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感知, 帮助他们深化感悟体验。在指导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互动交流, 可鼓励他们就“How are you going to talk with author?”主动发挥想象, 让学生予以归纳总结, 帮助他们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深化感悟体验。
创设自由探讨情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由沟通和主动交流, 利于其在自言其说的过程中强化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鼓励学生就各自的理解感知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让他们能够带着激情主动参与交流, 给他们更多指导和帮助。
三、情景活动, 让课堂“活”起来
开放化和生活化是情景化体验的显著特征, 更是活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中的必然需要。运用情景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的束缚, 而是在主动融入互动过程中发现更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线索, 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互动, 让课堂更有新鲜感和诱惑力。
结合课程学习内容, 从学生认知的需求点出发创设相应的情景活动, 更利于学生接受和运用。如, 在Christmas、Halloween等节日, 可结合“The different and interesting celebration”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西方国家庆祝节日的视频, 并建议学生模仿其中的情景进行互动。有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扮演了一个家庭庆祝节日的场景。有的学生则以脱口秀、相声、口技等表演形式展现庆祝活动的相关动作和语言等。围绕课程内容创设不一样的活动形式, 能使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理解感知, 利于他们转变学习思维、方法。
创设的情景活动在紧扣教学要点的基础上, 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现机会, 鼓励学生带着创意主动、灵活运用。多运用形成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探究, 帮助他们在深入互动过程中获得丰富感知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综合语用技能。
总而言之, 运用情景活化英语教学过程, 让课程资源在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环境中绽开绚丽之花, 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突出教材资源活化、过程互动与活动延展, 能使得学生在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中增强理解感知, 提高综合运用技能。
摘要:情境体验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 利于活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的认知感悟。创设与教材相似的情景, 引导学生在自由探究与主动体验中学习和使用英语, 利于其转化课程知识, 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思维。围绕教材资源活化、教学过程互动、情景活动展现等突出实践运用, 便于学生在主动表达英语过程中增强感悟, 形成敏锐的语言感知和综合运用技能。
关键词:高职英语,情境,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英语学科“情景体验式”课堂模式 篇2
一、模式内涵阐释
“情景体验”即以教师根据每课的内容,利用相应的图片、声音创设情境,以体验为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充分体现人本关怀的崭新姿态、以清新而富有活力的教育流程、以饱含魅力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多年来,小学英语教学倡导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型教学,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课堂操作流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每课所需的图片、声音等教学用具,并提前布置给学生每次上课所需准备的道具,安排各小组学生带到课堂使用。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步:热身环节
1.教师准备好适合本单元主题的英文歌曲,尽量旋律简单,容易上口的。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旧知的过程,教师最好能配上相应的动作,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对话,复习之前学过的对话和单词。
第二步:初步感知
1.教师创设与本课相符合的情境,通过出示幻灯片或者自己的服装打扮,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利用和学生对话或者利用图片说话,在说话中带入本节课的新单词和新句型,并在黑板上板书展示。3.教读新单词和新句型。第三步:深入理解
1.教师利用本课图片、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师生分别扮演课中角色,师生对话表演。
2.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内创设情境,分配角色。学生自主创编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表演。
3.请各小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进行积分奖励。
第四步:深化认识
1.教师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丰富的游戏,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游戏中重复本课的单词、句型,并注重学生的整体参与性。
第五步:复习总结
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复习所学单词、句型。
总之,我校小学英语“情境体验式”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或实体进行教学,有助于清楚地把所要教得单词、短语或者句子表现出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将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
1、知识目标
1)能用英语进行最简单的日常问候。
2)能熟练掌握季节的单词:Spring、summer、fall、winter 3)能听懂会说句子: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Why do you like...? Because I can „
4)能够使用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提问,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2、技能目标
1)能在相应的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子 2)仿照句型,能自编对话。
3)通过阅读四季的小故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句型、对话和故事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语言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
教学方法: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Flash动画贯穿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再通过唱歌、滚雪球、说句子比赛、找朋友等多种活动,力求让学生在体验、参与中感知语言和实践语言。教学资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Teaching steps Step 1.Warming-up(第一步:情景热身)1.Greetings T: Hello, boys and girls!S: Hello, Miss He!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1: Sunny.T: It’s fine day.2.Sing a song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T:I like fine day very much.Do you want to sing a song with me? Ss: Great.【教学思想:开篇即创设情景,教师与学生采用自由交谈、唱英文歌曲等形式,为学生营造欢轻松愉快的英语氛围,通过热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复习旧知,歌曲铺垫,导入新知,让学生淡化对新学词句的戒备。】
Step 2.Presentation(第二步:初步感知)1.Learn sentences(1)CAI 展示四季的图片 新知学习T: How many seasons in a year? S1:Four.T: What are they? S2: They are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CAI: T show nice pictures for Ss.T: I like spring very much, spring is my favourite season.Because I can fly a kite.T and S write new sentences together.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Spring.Why do you like spring? Because I can fly a kite.【教学思想:这一环节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四季图片,感受四季的美,发现四季的美。欣赏完图片后,师发出感叹,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从而引出新句型。】 Step 3.Practice(第三步:练习,深入理解)
1、教师示范
T: Boys and girls, I think you are clever, Now, let’s use “what’s your favourite„?” For example: what’s your favourite day?
2、学生操练、竞赛巩固:
Students show it one by one.S1: What’s your favourite number? S2: 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S3: What’s your favourite singer? S4: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er? 【教学思想:本环节以旧带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最喜欢的运动,最喜欢的颜色等,用“what’s your favourite„?”让学生来做替换练习,比一比看谁说的词汇又多又新颖,每当孩子说出的精彩句子与课件中老师翻开的图片一样时,孩子们将会高兴得欢呼雀跃,这时不仅激发了孩子想说英语的兴趣与欲望,同时,孩子们的那一句句丰富而精彩的话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Step 4.Game:(第四步:游戏,拓展练习,深化认知)
1、Find friend 找朋友
T: You’re wonderful.Let’s have a rest play a game.We find our best friend play pass game.S1: Hello, Mary!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S2: Summer.S1: Why do you like summer? S2: Because I can swim.【教学思想:课堂上教师在这一个环节运用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互相询问对方最喜欢的季节,生活情景的创设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Consolidation 巩固操练 活动反馈 1)Activitive.T: Everyboby, Excellent.I love you.I have a present fou you.Let’s look.Who is he?(刘翔)Now, I am a repoter.I’ll talk about with LIU XIANG.(教师出示刘翔图片,引出活动游戏)T: Liuxiang, What is your favourite sports? Liuxiang: Run.T: Why do you like run? Liuxiang: Because I can run fast/ like flying.(Because My legs are long.)T: Now, everybody, what’s your favourite star? Just now We have to interview them, Ok? First, Please choose a reporter in each group.Then interview another student.Use “What’s your favourite„? And why?” make new dialogue.【教学思想:本环节设计了一个“小记者会”,每一组派选一名小记者运用:“What’s your favourite „?Why do you like„.?”去采访同学,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Step5.Review and summary(第五步:复习总结)T show the main sentences: What’s your favourite … Why do you like…? Because I can…
教学反思:
问题引领 情景体验 篇3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随笔,作者舒乙在文中传达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清新、典雅,但思想较为深邃,不容易把握住文本隐含的主旨。所以在设计1课时力求改变单一的讲练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引领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情景体验来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都市精灵的重点句进行赏析。
(2)通过对比手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观点。
(3)从文章的议论中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
(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城市观的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比体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观点。难点:结合链接材料谈你对城市观的看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轻快的歌曲:《蓝精灵之歌》提到精灵,同学们会想起哪些精灵呢?这些精灵可爱吗?大家喜欢它们的什么呢?
(2)那同学们知道舒乙的笔下的精灵指什么?“都市”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精灵指可爱的动物。都市指可称为一地的经济、政治、或文化中心的大城市。
(3)文中写哪些大都市?
2.品读课文,感受精灵
(1)文章写了这些大都市的哪些精灵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画出你所喜欢的描写精灵美好和谐场景的语句,圈出关键词,说出它们的特征,体会作者感情。(首先大声朗读,然后在文中圈画赏析。)
①喜鹊:体会活力、生机、欢快——指名读一景、一宝、一幸,品味自豪惊喜中的弦外之音。
北京其他地方已经见不到这样的鸟兽嬉戏场景,听不到鸟儿婉转的叫声了。(还有哪些精彩片段。)
②旧金山海鸟海兽:关键词—特征—指名读—看图片—边回味图片边自由读。
上海:关键词—悠闲—人鸟和谐—一位女生朗读,想象画面。
③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今年11月5日,红嘴鸥飞临春城昆明,它们翱翔于蓝天白云间,嬉戏于滇池碧水中,此景美不胜收,我们一起来欣赏它们的倩影。
昆明:红嘴鸥—图片—齐读回味画面。
(2)赏析了文中描写精灵的佳段,现在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动物称为精灵吗?
它们活泼机灵、讨人喜爱,给都市带来生机,给人们增添愉悦。
的确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
3.潜心研读,善待精灵
第一,对比手法。
它们本应在人们的百般宠爱中快乐无忧地生活着,可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北京老鸹就有满腹的痛苦要向大家倾诉。
(1)以小组为单位,潜心研读课文,以北京老鸹的口吻叙述家族的遭遇。
要求:
①给北京老鸹起个自己喜爱的名字。
②讲清老鸹今昔不同的生活状况。
③交代清楚不幸遭遇的原因。
(2)除了北京城的今昔对比外,文中还有其他对比吗?
不同城市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不同城市的对比:昆明、上海、旧金山等城市人兽共存,和谐相处的情景,和北京鸟兽稀少,寂寞惨淡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理解内涵。
(1)通过这些对比,更突出北京鸟兽急剧减少的现状,那么都市中鸟兽稀少,乃至渐渐灭绝,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同是地球上的生灵,同是地球的儿女,但人类却残忍地捕杀动物,霸道地把动物挤出城区,对此作者发出心底的呐喊。
(2)请自由朗读6、11、12小节,思考:根据这三小节的内容,联系具体语句谈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是如何理解。
明确:
①每座城市都需要作为自己标志和象征性的小动物,意在突出动物在城市中重要地位,也突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应该是优美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②人、鸟、鱼、兽必须友好共处,这能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和生活环境的优劣程度。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衡量人类有没有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有没有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都市野生动物渐渐减少,也反映都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作者希望人类保护动物,优化环境,使得城市中有鸟、鱼、兽。
③“‘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否定“孤城寡人”的现状,提倡与鸟、鱼、兽共存的现代意识。
4.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舒乙希望都市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但他对北京的愿景不仅如此,他还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城市特有的胡同和四合院,我们来通过链接材料,更深更全面地了解舒乙的城市观。
课件展示链接材料:作为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舒乙不仅呼吁人与鸟兽共存,更致力于对城市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他惦记着那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迅速消亡的老房子、老习俗、老文化,关注着那些在飞速转动的现代化车轮下即将被碾压成齑粉的老的事物,对那些疯狂破坏古文化古建筑的行为,深恶痛绝。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将那些体现一个城市灵魂的文化与文物保留下来。
(2)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真正的特点,绿色才是北京固有的颜色。
(3)联系课文内容以及链接材料,谈谈舒乙所希望构建的是怎样的城市。
归纳总结:城市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构建生态城市,优化生活环境质量,保留城市的文化古迹。舒乙所希望构建的首先是绿色生态城市,追求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还希望构建文化名都。
这个环节是全文中重难点突破的环节,主要通过对比的分析,对关键语句的研究等,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分三个步骤来解读文本。
第一,设计以北京老鸹的口吻叙述家族的遭遇,讲清老鸹今昔不同的生活状况,交代清不幸遭遇的原因。在此环节中,笔者依托教材,尝试创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以鼓励学生的探究和归纳活动为主,改变学生以往总是被动接受的局面,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分析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第二,设计深入解读文本重要语句的环节。在阅读中提炼出作者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语句,通过问题的引领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可减少学生课堂研究的盲目性,避免探究问题过大而挫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此时的问题引领犹如无形的“脚手架”,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有的放矢,这样既充分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也让学生渐渐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文章的主旨渐次明了。
第三,设计材料链接的环节,探究文本隐含的作者城市观。这个环节,借助于情景展开问题的引领,有效弥补了上一个环节只是局限在有限的文本中摸索作者的观点的缺失。材料链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作者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认识到城市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获得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5.课堂总结
同学们,当我们聆听了舒乙发自内心的真情呼唤之后,当蓝精灵之歌再次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不禁也拥有了一个美丽的梦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上空有无数的精灵在飞舞,我们的阳台是精灵们信任的家园,那么我们就真正进入了“与狼共舞”的时代!
6.板书设计
都 与
市 标志象征 狼
精 衡量标准 共
灵 舞
板书的设计分三个部分:一是标题;二是展示全文主旨,即都市精灵是这个城市的标志象征,是这个城市的衡量标准;三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心愿,愿我们的都市共同走进一个“与狼共舞”的时代。板书与结语相呼相应。整个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教学效果较好。
体验广告中的信息情景化传播 篇4
体验是个人在外在、情绪、知识、感官上参与所得到的综合结果。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到“到目前为止的社会经济形态区分为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三种基本类型, 经济社会的发展, 是沿着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的过程进化的, 而体验经济则是更高、更新的经济形态。”1体验经济是从现实情境出发, 围绕感官体验塑造体验, 让体验者产生思维和形体的认同, 以此抓住体验者的注意力, 进而促使其改变行为, 获得趋同一致的生存价值与空间。
而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体验营销则是将体验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营销手段的表现。在传统媒介营销效果弱化的分众化传播时代, 体验营销成为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距离的最为重要的经营手段。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知觉、情绪、行动, 关联四个方面突破了“理论性消费者”的传统假设, 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 还包含感官、直觉、情绪等感性因素。在体验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而作为营销手段之一的广告也逐渐体现体验营销的思路, 体验广告已经成为企业产品推广和品牌传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要素。
体验广告是营销传播活动中广告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是将消费者内在及外在的综合感官知觉用创造性方式展示出来, 使得消费者获得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这种创造性既体现了商业信息的创意表现的运用, 也体现了广告媒体的创造性组合, 增加消费者的好感度, 促进消费行为产生, 产生品牌记忆。在这里我们着重阐述的重点是体验广告所传达商业信息的情景化的运用。
二、体验广告信息的情景化分析
意大利学者G·Longo在《信息论:心得趋势与未决问题》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构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任何媒介传输的符号负载都具有两重性, 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是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 这些情景媒介所要传递的符号既包含文章、电视剧、节目等本身所要传达的文本内容, 同时也包含产品信息、品牌信息、预设情景等广告手段信息的传达, 这种两重性从广告或者商业信息传播的角度, 也可称符号负载的关联性。
传播媒介同样具有双面角色, 即信息的传达者和情景的制造者。一方面, 作为信道的角色, 传播媒介只传播固有信息, 在其传播过程中不能对其所负载符号做各种延伸和变形处理;但另一方面, 作为情景制造者的传播媒介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因此信息的编码过程与传播过程具有交互性, 在传播过程中, 传播的情景因素渗透到编码过程, 传播与编码互相交织, 赋予信息的解码者情景体验。
体验广告的情景化特点特性意味着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 不再仅仅是一些功能性的信息说明, 而是意味着提供更丰富的顾客体验, 提供令人愉悦、有趣味的甚至刺激的体验。因此, 体验广告中的信息传播不仅仅是提供产品、服务以及品牌等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以娱乐、感觉为特征的情景化体验方法, 后者将成为商业广告传播中的主题甚至是主体。体验广告的情景化是体验经济的产物, 它将对广告的运作范式和信息架构方式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体验广告的信息情景化分类
现代广告不再仅仅局限于机械化地传递给消费者产品、服务信息, 体验广告更是从消费者综合感知入手, 将企业需要传达的产品信息和品牌信息以一个适合消费者心理的角度, 通过类比体验、联想记忆等方式以一种“标志化”的形式传达出来。这种“标志化”的形式就是体验广告的信息情景化传播。体验是复杂的, 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可以将体验广告的情景化分成以下四类, 这些不同的体验情景化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
(一) 感知情景化体验
感知情景化体验指的是广告传播者通过对消费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这样的感知情景化体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巨大, 可以在短时间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产生的品牌记忆度也是持久的。
在以感知情景化体验为诉求方法的广告中, 通常会通过广告的画面、相关描述产品的语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体验等形式触发人们的基本感官来进行传播。Tabasco墨西哥塔巴斯科辣酱创意广告中, 画面显示的是一张被吃过Tabasco辣酱的人亲吻过的面颊, 面颊上一个烙印一样的唇印, 无须多言, 辣酱“辣”、“爽”、“过瘾”的感觉立刻呈现出来了。美国肉类协会做广告的广告语就是:“你能不能听到它们在锅里‘嗞嗞’作响?”。“嗞嗞”声会让人立刻联想到肉排的金黄酥透、外焦里嫩的特点。此类广告用味觉、听觉为唤起消费者以往经历共鸣的手段, 从而唤起人们的食欲和消费欲望。
(二) 情绪体验情景化
情绪体验情景化是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 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 创造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从而使消费者对某品牌产生好感和移情作用。情绪体验情景化需要真正了解什么样的产品信息激发什么样的情绪, 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产生联想, 并融入到情景化体验中来。
情绪体验其实也就是情感体验, 通过精妙的广告创意, 使消费者融入活动中来, 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每一个点和面上, 进行整合传播。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 从营造温情、母爱、家庭的角度出发, “一缕浓香, 一股温情”, 浓浓地唤起消费者儿时美好记忆, 这种引发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和记忆度是非常高的, 传播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 行为体验情景化
行为体验情景化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通过有共同消费特征的意见领袖来激发消费者, 激发其跟随者生活形态予以改变, 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影响力;二是通过说教、重复告知的方式影响并不断强化某类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 使之成为一种社会群体的行为准则, 潜移默化地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行为体验情景化增加消费者的身体和思维体验, 诱发消费者生活形态产生变化, 而消费者的这种变化往往是自发的。
脑白金广告通过高频度的口号性广告, 不断提醒和强化消费者这样的信息:“送礼就应当送脑白金”这样的群体行为准则, 大多数体育运动品牌经常邀请体育明显成为其广告的代言者, 升华消费者身体运动的行为情景化体验。
(四) 文化体验情景化
文化体验情景化是以某类消费者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及存在的文化背景为诉求点, 将产品或品牌信息演化成某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或是某种文化特色的表现, 凸显此类消费群身份、地位的识别标志, 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建立起稳定的消费群体忠诚度的目的。文化体验情景化中的“体验”是要构建特定的传播环境, 激发消费者经过自我思考与尝试去获得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与消费者个体喜好的结合。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期, 瑞士大使馆在北京的798艺术区进行瑞士形象宣传时就充分运用了文化体验情景化这一特点, 瑞士大使馆建立了具有瑞士特色的瑞士屋, 里面是具有瑞士标志的红白VI设计以及能代表瑞士特色的系列化展示, 从吃、穿、住、行、用方面充分让到场者体验到了特色瑞士风情, 来者印象颇深, 这便是文化体验的实体化例子的代表。
四、体验广告情景化的运用策略
(一) 更新传统广告理念, 变轰炸式信息传播为互动式沟通
消费时代的营销传播特征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 消费者的主体意识觉醒, 不再屈服于被动地接受来自于企业的轰炸式信息传输。消费者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体验”、“共感知”的要求, 他们与企业的互动增强, 更多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创意, 个性化的需求特征充分展现。因此, 企业应充分重视消费者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信息需求, 将体验广告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市场营销传播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创造生动的产品体验。
(二) 注重广告创意表现, 增强品牌体验
无论是产品信息还是品牌形象符号, 都是通过广告创意表现传达给消费者的, 这一切统称为品牌体验。如果从感知、情绪、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提高广告作品的品牌体验, 应该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首要目标。
首先, 增加广告的生动性和主人翁感。体验可以说更多来源于感知层面, 因此广告诉求可多趋向于感性需求, 例如通过风格设计、人物角色以及背景音乐、画面设计和语言方式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官, 为消费者营造消费体验的氛围, 在心理上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最终将这种好感移情到品牌上来。由此可见广告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其次, 白描的广告表现手法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这里所谓的白描手法就是还原事物本来的真实性, 这种真实性包括产品、情景、人物、对话等。例如, 食品广告对味觉、嗅觉、视觉的充分描摹更能引起消费者的食欲;亲情、友情、母子情、父子情、同学情等的运用更能引发消费者心理的感触。
(三) 创新的广告载体运用, 全包围体验营销
四大媒体是传统广告的不二选择,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 新媒体也大量涌现, 越来越多的数字设备的出现, 消费者将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各种场合都能获得想要的内容, 手机、卖场液晶、楼宇广告、互联网、数字电视、微博、博客、社区等小众化传播的方式更能体现出优势。消费者的媒介接触习惯日益分化, 要求企业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传达品牌信息, 传达更为精准和有效。这种全包围体验营销需要科学的媒介选择, 从点到面, 从面到点, 从广度和深度全方位包围消费者。■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来临, 体验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宣传的重要思想。广告一直以来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和促进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传统广告只是对产品信息、卖点或服务的宣传, 这种灌输式的广告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促成购买方面难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体验广告则更容易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距离。其中情景化则是体验广告最重要的特征, 本文旨在阐述体验广告的信息情景化传播分类, 希望能为企业的市场营销传播活动提供可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验广告,信息,情景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申光龙:《试论IMC战略的执行者---营销传播管理者》, 澳门: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1年5月
[2].阿乐温·托夫勒著, 蔡仲章译《未来的冲击》,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3].约瑟夫·派恩, 詹姆士·吉尔摩:《体验经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4].孙瑜:《体验营销》, 中国中小企业出版社, 2007
体验情景 篇5
班级:小四班 教师:唐蓓 时间:2014、6 良好的运动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在运动中注重幼儿愉悦情绪的体验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活动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有了动力就会去实践,才有可能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才会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可见,情景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的、可调控的特点,对幼儿习得知识、掌握经验、养成习惯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小班幼儿来说,则显得尤为适当。因为小班幼儿孩子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首要地位,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更能让幼儿进入情景、进入角色,以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运动中也同样如此,在情景化的环境创设中,先让幼儿具有一定的情绪体验,然后通过游戏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本学期,我们小班年级组的三位老师也本着这样的理念,选取并组织开展了《运送蛋宝宝》的观摩活动,也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好评!下面就关于情景与幼儿情绪体验之间的联系,我做出如下总结:
一、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运动
1、创设自主选择的运动游戏情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活动的特点是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景”。要有效地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应该遵循游戏活动的这一显性特征,幼儿园的运动场景的情景化,为幼儿运动提供了“联想的场景”,如:草坪场地可以说成“现在我们来到了小动物们住的森林,这是会是谁的家呢,会发生什么事呢?”又如水泥地或塑胶地上“这是在宽阔的马路上,在马路上我们行走时要注意安全,如何注意安全呢?”等等,既能使运动呈现出显现的游戏功能,又能使一些运动的技能隐含其中。游戏的场景有效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体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自主运动的欲望。
2、创设童趣盎然的运动游戏情景
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能让幼儿在运动中得到满足是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的关键。提供的运动游戏情景要丰富、有趣,从外观上能吸引幼儿。运动游戏情景与幼儿运动呈动态互动状态,运动中孩子们有成功的体验。教师们将运动游戏赋予故事性,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练习某一动作,而是自发地投入到所创设的故事环境中运动,这其中故事情景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摘物品,对于幼儿这一动作略显枯燥乏味,简单地摘并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我们将这个动作创建于幼儿所熟知的故事《猴子摘桃》上。在摘桃活动开始前,叙述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兴趣,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自发通过不同高度的跳跃摘到诱人的桃。活动与钱老师和倩倩本学期开展的小班游戏活动《摘葫芦》类似,也是设置了葫芦藤的场景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培养幼儿不同高度的跳,要求手眼协调,锻炼幼儿跳的能力和手指灵活性等。故事性的运动游戏情景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协调性,更轻松愉快地达到运动锻炼的目的。
3、创设安全且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同时要符合小班幼儿现有的运动力,让幼儿既获得成功又受到挑战。自主选择的运动相对比较分散,整个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以幼儿安全为前提,要确保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就拿游戏活动《运送蛋宝宝》来说,活动过程中“走小路、跨小沟”对小班幼儿来说都有一些难度,因为这只是游戏前的练习准备活动,所以快速走小路就没必要请孩子在一定高度的物体上行走了,主要锻炼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性,为后面真正有挑战性的“马路上拖小车安全运送蛋宝宝回家”作铺垫,首先当他们第一次尝试玩小拖车时速度是很快的,人和车都容易碰撞,这时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当初次尝试后,加上蛋宝宝时,孩子们会自己调节运送速度,尽量安全地将蛋宝宝运回家,这时很多孩子分散着一起出发“运蛋”是有挑战性的。
二、借助语言情景,让幼儿轻松愉悦地运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对小班幼儿来说更为明显。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他们都会积极地模仿,教师在运动中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活动状态。因此,教师在和幼儿共同运动时,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准确的动作、积极丰富的表情等方式来激励幼儿主动地投入到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1、在运动前,教师采用猜谜、儿歌、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以积极的情绪引发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并且幼儿在儿歌的帮助下能立即进入角色,更加大胆的模仿各种动作,幼儿在老师积极情绪的引领下兴趣激昂。特别是对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存在于行动中,这种活动前,教师语言、情绪的支持,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就是好朋友,会轻松愉快地投入活动,更有利于提高他们活动的质量。例如,一次我准备带孩子们去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说:“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咕噜咕噜滚下来。”接着,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起小老鼠偷吃东西的样子,孩子们马上和我一起做起来,还有的幼儿说:“小花猫要来抓老鼠了!”我马上接口:“对了,小老鼠要注意了,小花猫会来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孩子们运动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确了“我们今天玩什么”。
2、在运动中,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励他们更愉快地参加运动,使幼儿维持良好的运动状态。例如玩户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时请孩子当老狼,因为已经活动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兴趣不是很高。于是,我学着大灰狼凶狠的样子对幼儿说:“现在我是一只强壮的大灰狼了,我今天好饿,要提前到11点吃午餐了,就吃你们,小心了啊”这时候他们一下子来劲儿了,兴奋又害怕的问我”老狼老狼几点了…”,并能坚持玩到最后,玩得也非常的开心。从幼儿最初的运动状态来看,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对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动作已经没有兴趣。但当老师参与活动后,为活动提出新的要求。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的活动,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3、在运动后,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给予评价,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活动结束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展开活动。可以了解幼儿更多的需要,也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支持性的评价,比如评论游戏《运送蛋宝宝》:“你们今天都做的很棒,都注意安全的把蛋宝宝送回了家,鸡妈妈真高兴!”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就请做的不是很好的幼儿说一说,你下次想怎么玩小拖车,你觉得怎么玩更有趣…?有的说想夹着当马骑,有的说想拼在一起跳,还有的想让泡沫板飞起来……我也同意他们的想法。翘起大拇指说,“这些办法真好,我们下一次一起来玩。”同时,也对个别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XX小朋友,下次玩要注意安全,慢一点、擦擦汗。”孩子们都欣然答应了,情绪也非常好。
由于是小班幼儿,平时我设计的运动活动还常以小动物来贯穿整个主题。在练习跳的时候,就扮演小白兔、小青蛙;练习跑的时候,扮演小马;练习钻爬的时候,扮演小乌龟、小老鼠等,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对运动活动的兴趣逐渐提高,但活动的目的性差,注意力不稳定,控制能力差,竞赛性游戏和规则性强的游戏不适合幼儿。过多的语言要求,规则限制会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游戏情景中边说边做,寓简单要求于带领幼儿所做的动作中则能受到很好的效果,让幼儿玩得开心。
三、投放合理材料,让幼儿充满自信地运动
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活动材料,支持幼儿运动活动的延伸。
1、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求的材料,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例如:幼儿经常看到飞机在天空中,每次都会兴奋的大声喊:“飞机!飞机!”对于幼儿们渴望的飞机我想出了制作并让他们玩布飞盘的安全方法来尝试玩飞行物品,也教他们在手工活动中折了纸飞机,让他们带回去在户外玩。到四、五月份时,幼儿园出现了很多漂亮的蝴蝶,也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一同收集各种颜色的垃圾袋,并在上面画、粘贴各种有趣的装饰等等,制作了简单了捕网,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带孩子们在草坪玩捕蝶游戏,孩子们简直高兴得不得了。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老师投放了一定的材料,既能满足幼儿模仿成人的需要,又让他们在大肌肉方面和智能方面均得到了发展,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
2、选择生活化的材料,使幼儿乐意操作
小班幼儿对那些自己熟悉的、真实的、颜色鲜艳的、形象可爱的材料特别喜欢。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喜好,把幼儿在生活中看到的、认识的、用过的实物,经过加工后做成他们的运动材料。比如,薯片罐穿上铅丝和小棒就变成了小滚筒,小碟片插上水彩笔就变成了小陀螺,长袜子塞进海绵就变成了软棍,饮料瓶上装饰下装上沙子就能打保龄球……,总之,要把材料变活,这样,更加激起了他们对材料的兴趣,并乐意操作材料。
3、提供满足幼儿不同水平发展的的材料
根据幼儿发展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我们在投放材料中应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地发展。如在投掷抛接游戏中,我设制了大小不同的投掷桶和球,有的小些,有的大些,有的高些,有的矮些……在这些蕴涵着不同要求、不同内容的材料中,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激情昂然,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从多种角度锻炼了投准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视觉运动能力和运动准确性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运动的适应能力。呈现多样化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组合。
情景体验:涌动习作教学的生命活力 篇6
时下的作文教学,很多时候作文和生活是割裂的。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中,教作文、学作文只是因为考试要考。对写作的目标不大明确、没有写作的欲望,往往导致学生谈“作”色变,望“文”生畏。为此,情景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基于上述原因,立足于让习作成为学生的乐事、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让教师不再为教习作发愁的三个目标,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系统、深入研究,研发出了几十个优秀的“情景体验”式习作教学课例。
“情景体验”式习作教学的要义,就是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以教师创设的情景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或使学生曾经的体验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写出有个性的作文。作文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作文是因为生活中有话要说。作为一个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搭建起生活与作文的沟通之桥。在情境体验的课堂中,很多作文素材就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物、小细节。它摄取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某一景物,引导学生变平时的“跑”马观花为“牵”马观花,甚至“丢”马观花,从而使他们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是那么有趣,每件每桩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作,有话可写。
情景体验法在思品课上的应用 篇7
一、精选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之一就是“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的,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关注的事物, 也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因此, 课堂教学时, 创设学生熟悉的事物情景,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习《在人群中挺立》一课中, 我结合校团委正在全校倡导“伸出你的手, 献出一份爱, 让张佳丽感受集体的温暖, 圆一个学子之梦”爱心活动, 组织学生们捐钱捐物, 让学生们感悟到:和现在的张佳丽一样一一“在人生的道路上, 我们也都得到过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在我们每个人背后, 也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正是这些手的搀扶, 孕育了我们的自信、坚强、正直和善良。我们应该用心记住那些关爱过我们的人, 怀有感恩之心并付诸行动, 爱父母、爱师长、爱一切善良的人们, 平等待人, 与人为善, 帮助弱小和不幸之人, 把爱心撒播在我们周围, 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通过献爱心活动, 学生们不仅是理解、感动, 更关键的是这些德行已融入心田、内化为操守。
二、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布局, 巧妙设疑。
三、引用故事情景, 培养学生联系与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这是我的责任》的内容时, 我介绍了“感动中国”人物之林秀贞的感人故事, 让学生感动她的“人人管闲事, 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 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 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 用一万分的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这份博爱之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人故事。然后, 我抓住契机, 点拨、导引“责任源于爱心, 林秀贞义务承担了诸多社会责任, 无怨无悔。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常有人因为事多而抱怨, 甚至连基本的值日卫生也不做。应该吗?”“不应该!”山呼海啸, 铿锵有力。个别同学羞愧地低下头!我还不罢休, 升华激荡:“构建和谐社会, 人人有责。平凡的林秀贞用无私的爱感动了中国。作为一名中学生, 你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呢?”同学们象是炸了锅, 小组内激烈地讨论交流、分析辩论。这不就是教学的艺术吗?
四、利用音乐情景, 娱乐学生身心, 陶冶学生情操
思品课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放在重要位置, 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政治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捷径便是使用已有的多媒体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选用一些有震憾力和感染力的歌曲、音乐影视资料进行教学, 可以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和心弛神往的遐想, 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情景中, 净化他们的心灵, 陶冶他们的情操, 活跃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情感。如上《正确认识自己》时, 我选用了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上《怎样正确对待挫折》时, 我精选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恰当地使用各种媒体手段, 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景, 既可以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又能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 效果不错。
五、妙引诗文佳句, 培养人文情怀, 提高审美能力
思想品德课上信手拈来一两句绝妙诗文佳句, 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变枯燥为生动, 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更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和热爱自然、融入社会的美好情感。例如, 分析奴隶社会的剥削特点时, 我引用了《诗经》中的“硕鼠”一诗中的诗句;说到封建社会的剥削时, 我引用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千古名句……这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 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自然美、社会美, 感受文学的魅力, 提高审美能力。
体验情景 篇8
1 现场情景
例一:第一节课的师生互动———自我介绍。
首先, 教师自我介绍, 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大致情况, 对教师产生敬畏感, 树立教师威信, 同时, 使用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拉近师生距离;二是给学生提供自我介绍的样板, 学生可以按照教师介绍的格式进行自我介绍。
其次, 班干部自我介绍, 并介绍与自己职务相关的班级情况。
最后, 随机点名或指定学生自我介绍, 并介绍自己周围同学的情况。
活动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站起来却说不出来?为什么简单的问题却回答得很困难?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是简单介绍而不是详细介绍?为什么学生都不愿意主动自我介绍?
体会:让学生体验回答问题时的心理过程:紧张、遗忘、大脑一片空白、害怕、缺乏自信等。
例二:知觉的恒常性。
让学生观察教室门在关闭、半开、全开状态下的形状, 然后回答:
(1) 教室门在3种不同状态下, 形状一样吗? (不一样)
(2) 教室门在3种不同状态下改变了吗? (没有)
(3) 为什么没有改变? (因为门还是那个门)
结论:由于门在我们头脑中的知觉是恒定的, 所以不会因为处于不同位置而发生改变。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加深印象 (如窗户、书、笔等) 。
例三:情绪情感。
讲课前宣布:今晚省歌舞团来学校演出, 请同学们晚8时列队观看。
学生听后有什么反应? (因为需要, 所以欢呼雀跃)
然后, 遗憾地告诉大家, 这是假的, 晚自习正常上。
学生听后又有什么反应? (因为不需要, 所以一片叹息声)
结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例四:注意。
教师拿黑板擦在讲台上用力敲打, 发出很大的响声, 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抬头看向讲台。然后, 教师告诉学生, 这就是“注意”, 即个体的心理活动集中或指向某一目标。
2 故事情景
例一: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故事情景:一位老太太在乡药店买川贝精片, 药店买药及看病的人很多, 药店医生问:“老太太家在哪儿?是看病还是买药?”老太太说:“我给孙子买点治咳嗽的药, 听别人说, 这儿有一种叫什么‘精’的药治咳嗽很灵, 给我买些。”药店医生说:“您老人家说的是川贝精吧?”老太太一听高兴地说:“对, 就是这个药!”药店医生赶紧走到柜台取药, 拉开柜门看了一下, 对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老人家, 这个药刚卖完, 没有了。”老太太着急了, 央求道:“我大老远来了, 无论如何你得给我想想办法。”药店医生想了想, 无奈地说:“刚好有位患者买了两盒药暂放在这儿, 说是去市场买其他东西, 回来再取, 要不您先拿去, 等他来了我再想办法。”老太太一听高兴地连声说:“好!好!好!你真是大好人啊!”老太太付了药钱, 拿着药高高兴兴地走了。可老太太一走出店门, 药店医生便从里面柜子中拿出一大盒同样的药放进前面的药柜中。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思考: (1) 药店医生是有意欺骗老太太吗? (是———对老太太来说他真的欺骗了;也不是———药店医生并无恶意)
(2) 这样做会产生什么结果? (拉近医患关系, 让老太太充当义务宣传员, 逢人便夸这家药店服务好, 为药店树立良好形象)
(3) 为什么这家药店患者多? (广告效应的结果)
(4) 为什么患者都愿意去这家药店买药或看病? (因为有良好的医患关系, 大家都愿意来这儿看病, 觉得放心、开心)
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 让学生体会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例二:激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决定。
故事情景:夫妻俩恩爱、甜蜜地度过了3个月的新婚生活, 丈夫觉得应该出去创荡, 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 他满怀希望, 带着妻子的嘱托, 踏上了创业之路。经过18年的拼搏, 丈夫终于创建了一家不小的公司, 事业蒸蒸日上, 成功的他突然想起已经18年未回家了, 便迫不急待地收拾好行李, 踏上了回家之路。当他回到久违的家乡时, 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不远处已是他家门前的大槐树和场院了, 他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 想先好好看看自己的家, 再想一想该如何与亲人见面。就在这时, 他看到从屋里走出一位妇女, 显然是他的妻子, 她在门前场院里干起了农活, 又过了一会儿, 屋里走出一位小伙子, 帮他妻子擦汗, 妻子拥抱着小伙子, 很是亲热。他看到这一幕, 不由得怒火中烧, 拔出随身带的一把刀子, 准备冲过去杀掉这个小伙子, 然后再与妻子理论。忽然, 他想起从前一位老人对他的忠告:激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决定。
他强压住胸中的怒火, 扮作过路人向妻子讨水喝, 妻子很热情地把他让到屋内坐下, 并泡了杯茶让他慢慢喝, 他们很自然地聊了起来。聊着聊着, 妻子觉得这个人的声音很熟悉, 便仔细打量面前的这位“过路人”, 惊喜地发现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她高兴地一边锤打着丈夫, 一边朝里屋喊:“儿子, 儿子, 快出来见你爸爸!”只见从里屋跑出他刚才看见的那位小伙子, 小伙子怯生生地望着他, 半天才轻轻地喊他:“爸爸。”他高兴地抱着儿子, 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思考:
(1) 如果这位丈夫不听老人忠告, 会是什么后果? (家破人亡)
(2)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碰到过哪些令人冲动的事件?你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
结论:人处于激动之时, 所做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 甚至会遗恨终身。所以, 不论我们遇到任何事情而冲动时, 一定要先冷静地想一想, 待心情平静下来再做决定也不迟。
3 案例情景
案例一:播放“死婴复活案”视频。
体会:医务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案例二:播放近年连续发生的伤医案视频
体会:患者及其亲属、朋友等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案例三:播放“缝肛门”案视频。
体会:新闻媒体及社会因素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3个案例, 让学生分析影响医患关系的各种因素,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搞好医患关系, 进一步思考与医患关系有关的其他问题。
4 测验情景
让学生完成性格类型测验、气质类型测验、兴趣及能力调查、霍德兰六角模型兴趣岛测试。
通过以上测验,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以及适合从事的职业, 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
5 操作情景
例一: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 (回忆) 。
操作一:识记—保持—再认:准备5张图片, 其中第二张与第五张相同, 按顺序展示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说出第五张与哪一张是相同的。
体会: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当第五张出现时, 认出来是前面出现过的, 即再认)
操作二:识记—保持—回忆:请学生闭上眼睛, 想一想自己的妈妈, 然后睁开眼睛。
体会:想起来了吗?你妈妈出现在这儿了吗?想起的内容是不是以前曾经发生过的? (虽然妈妈没有出现在面前, 但还是很容易地想起来了, 而且都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 即回忆)
比较再认与回忆的区别, 加强对二者的理解。
例二:放松训练。
操作:创建一个令人放松的舒适环境, 播放放松疗法音乐, 学生按照音乐提示做, 逐步放松身心。
体会:放松过程结束后, 让学生体会放松的感受 (身体、心理的变化) 。
摘要:通过在心理学基础教学中创设情景, 让抽象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易懂, 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学习心理学知识, 了解某种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提升教学效果。
体验情景 篇9
摘要:伴随着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在不同情景下使用移动支付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但现阶段对移动支付情景下支付认证方式的研究主要是在技术实现的层面,在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为了多方面对支付体验进行研究。方法将从研究移动支付的支付确认识别方式出发,分析调研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交互行为和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体验要素。结论通过情感化设计原则分析不同的支付确认识别方式带给用户的支付体验,总结基于移动情景下不同支付确认方式设计的原则和规范。
关键词:移动情景 移动支付 支付确认方式 支付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24-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提高和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大支付方式中传统的支付方式,如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等消费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各种购买需求。基于此背景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新兴的互联网电子支付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根据央行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第三季度全国共有移动支付业务4.98亿笔,同比增长300.97%,交易金额达到2.90万亿元,同比增长490.20%,可见移动支付呈现高位增长的趋势。
1 移动情景下的支付确认技术
移动情景也可以称为移动支付的情景,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下用户使用其终端设备(例如手机)进行对消费或者服务进行账务的支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情景下进行移动支付已经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例如:1)普通密码确认,2)指纹密码确认,3)语音密码确认等。不同的移动情景下,用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会对用户的支付体验产生巨大的影响。
1.1 移动支付的分类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近年的发展势头迅猛,支付模式多种多样,移动支付发展根据支付场景的不同,可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
近场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在现场及时用手机向商家支付,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网络而使用手机射频(NFC)、超声波、红外等通道,进行与自动售货机或POS机的本体通讯。如,国内推出的手机公交卡、门票以及支付宝当面付等均属于近场支付。
远程支付是指用户与商家非面对面接触,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在应用程序中选购商品或服务,确认付款时,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后台服务器之间进行交互,由服务器端完成交易处理的支付方式。如谷歌手机智能钱包、支付宝钱包等。远程支付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支付、短信支付和基于智能卡的远程支付三种技术方案。
1.2 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
相对于不同情景的移动支付下搭载的支付确认方式,国内外都有各自的研究和应用。国外对于支付确认识别方式的研究比较超前,指纹支付已经可以商用,例如iPhone6推出后搭载的Applepay,使用了Touch ID来进行指纹确认,安全便捷,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国内公司也有报道称正在研发基于六大生物识别技术的支付确认模式:指纹、声纹、人脸、掌纹、笔迹和键盘敲击。
这些高科技技术,如今正式确立并且已经成功可以适用在移动支付段的有:指纹确认方式、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方式的方式。这些技术相对被人们所熟知,而其他技术还处在展望的阶段。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体系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已渐趋完善,各种技术趋于成熟,迫切需要我们把关注焦点放在用户体验上,即追求良好用户支付体验为目标。
移动支付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如图1):购买请求,收费请求,认证请求,认证,授权请求,授权,收费完成,支付完成,支付商品。而目前对移动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授权请求、授权这两个环节的技术方丽,在购买请求、收费请求以及收费完成、支付完成等环节有进行移动支付用户体验的研究,而对于认证请求、认证这两个环节,对支付确认方式体验研究的就更为稀少。为了进一步推动移动支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用户为中心,论证符合用户交互行为并且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的移动支付确认方式,为用户带来易用安全的支付体验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影响支付体验的因素
支付体验按支付产品涉及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界面用户体验,产品用户体验,支付服务的整体用户体验。进而影响支付体验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主要因素:视觉界面、交互流程以及支付确认的方式。
2.1 视觉界面对支付体验的影响
现阶段,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都有其不同的视觉界面,视觉界面设计对支付体验的影响主要在:图标,色彩,布局等方面。视觉界面设计都以扁平化为主,在支付确认的环节大多以弹出的模态视图为主,视图的颜色大多以灰白为主,让人感受到平和安定。例如在指纹输入的方式下,会在屏幕中跳出模态视图,用红色的指纹图标和一行小字,提醒你用已确认过的指纹来输入密码,出错后会有红色文字提醒,能让人感受到支付方式的便捷性。
2.2 交互流程对支付体验的影响
比较良好的移动支付的交互框架,多采用宽而浅的树状结构,主要栏目的面包屑导航不超过三级,并且时刻有全局性的导航条或者返回上—层的按钮,让用户明确自己身处的位置。支付的交互流程尽可能采用线性流程。在线性流程的引导下,能缩短用户学习的时间,降低用户的出错率,提高用户的支付体验。
支付环节的交互流程一般分为三步:输入金额,密码确认,支付成功/出错。用户在流程中需要时刻了解支付的进度,所以最好每一步都有简明友好的操作提示,这样能正向提高用户的支付体验。总之,移动支付属于生活服务工具,交互流程的设计在保证安全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应以效率和便捷为主,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流程操作。
2.3 支付确认方式对支付体验的影响
上文提到移动支付所能搭载的各类不同确认技术,现阶段部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能应用到支付的环节中,而有些技术则相对欠缺,还不能应用到商业支付中去,但是可以作为后期展望性研究。
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对于用户的体验是不同的,最普通的数字密码确认,一直让很多人满意并且使用,但是在公共场合使用数字密码,难免会造成密码被他人了解,安全信息泄漏的隐患。
iPhone5S搭载了Touch ID后,指纹密码输入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指纹密码的确认方式在于私密性较好,不论在公共场合或者私密场合都能使用,并且安全性较高,指纹作为人体生物识别信息,具有高度的唯一性,能较好地保证用户账户的安全性,用指纹密码的确认方式比较快捷,当有支付的模态视图弹出时,你只要手指按住指纹识别区域2-3秒,就能成功支付,相当快捷。
现在输入密码认证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语音,例如微信已经推出用语音登入的功能,要开启语音锁,事先你需要将你的声音录入微信,然后在登入时,对着话筒说出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当音色校对正确后就能开启使用,同样的方式在不久也可以用在支付环节上。
这些支付确认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当然也面临各自的问题,如何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地进行支付,与这些支付确认方式息息相关。而上述“视觉界面”以及“交互流程”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在前人已有相关研究,通过不同的“支付确认方式”来研究用户体验则鲜有耳闻,故可作为—项创新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3 不同确认方式对支付体验的研究
对于不同确认技术的支付体验研究是一个情感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用户的四大类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认知&行为体验”以及“关联体验”。
3.1 理论框架
前人已经在支付体验上有过一定的研究。在“认知&行为体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名叫可用性(Usability),可用性是交互式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即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在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 Helen Sharp的《交互设计》中提到,可用性可以细分为以下六种目标:1)能行性2)有效性3)安全性4)通用性5)易学性6)易记性。
在“情感体验”的因素中又包括了信任感、便捷性、稳定性、准确性等体验研究。根据《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支付交互设计研究一孙玮伟》的用户调研数据研究表明,如图2。可以得出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体验因素主要有使用成本、交易效率、网络状况、操作简便性、资金/信息安全性。而所相对应的体验因素就是安全性、易用性、以及效率、信任等问题。
3.2 研究流程
后期对支付确认技术进行深入的支付体验研究,需通过以下几步关键环节进行开展:
1)变量筛选,从前人研究用户体验的因素中,挑选出对支付确认方式有效的因素。
从“情感体验”中筛选出信任感、便捷性、准确性三个要素,从“认知&行为体验中筛选出安全性、易用性俩个要素如图3,作为研究的基本要素框架。
2)变量控制,需要重新制作交互原型,确保视觉界面、交互流程都保持一致,仅保证确认方式的不同,排除用户的“感官体验”、“关联体验”的影响,着重研究用户在不同确认方式下的支付流程中的“认知&行为体的验”和“情感的体验”,力求达到创新性研究的目的。
3)模型设计,根据筛选的变量和已控制的变量,推测出不同支付确认方式对于支付体验影响的结构模型,并且需要在后续的实验中对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别如图4。
4)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之前,需进行预实验,通过制作的交互原型,让用户使用并记录实验数据,验证之前筛选的变量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模型是否需要修正。最后通过寻找用户实验,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的支付确认识别方式带给用户支付体验影响力度,力求能总结基于移动情景下不同支付确认方式设计的原则和规范。
4 结语
支付环节下不同确认技术的支付体验研究,是以技术实现和安全便捷性为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主要是研究现阶段可行性的确认技术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整体交互流程的用户体验研究已经有部分,但是对于支付各环节的用户体验研究甚少,更深层对支付确认方式的研究和规范更鲜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