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关键词: 阅读障碍 新课标 阅读教学 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通用8篇)

篇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表达思想、描绘世界,进行交流的.社会功能.因此,学习外语必须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外语.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上的两种不同语言,它们各自反映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英汉词义的差异,借以说明英汉词义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

作 者:李津花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7“”(21)分类号:H31关键词:文化差异 词汇 比喻 阅读

篇2: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差异对外语阅读理解影响

文章分析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结构层次、文化价值观,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外语阅读理解影响.并且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作 者:安美丽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29(1)分类号:G04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文化结构层次 外语阅读

篇3: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1.1 思维方式差异性

思维方式是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根本方式,其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以及文化思想内涵的构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其深受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其看到事情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异。所以,茶艺英语的翻译亦是如此。茶艺英语是由不同的单词与字符根据一定的思维习惯组合而成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同一茶艺语言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国度里所呈现出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其文字符号排列组合的形式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我国大众所遵循的是整体至上的理念,崇尚由整体扩散到局部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时,先确定整体的句法结构再进行细节局部处理。而依据西方思维方式,其奉行的是个体主义,通常是由小及大,其在茶艺英语的翻译中,先从茶艺英语的翻译点入手,再延伸到整体的茶艺英语的翻译。

1.2 风俗特色差异性

风俗特色是指由于地域文化而滋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通俗而言,不同地区的风俗特色也各有所异。而风俗特色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与经济、文化以及艺术都紧密相连。因此,语言形式也在风俗特色中应运而生,并且语言文化中也逐渐融入了与之相应的风俗特色元素。茶艺用语在初期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后来的完善发展中,也是广泛地吸收了当地风俗特色语言,甚至地域性强烈的方言也注入到茶艺专业术语中。

1.3 民族宗教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特色孕育不同的文化元素,不同的宗教信仰铸就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宗教对于语言的创造性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茶艺英语的翻译在不同的民族与宗教里也是千差万别的。倘若将茶叶专业术语翻译分别翻译到英国和美国,那么则要结合这两个国家的民族特性与宗教心理进行具体的细化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而不是笼统翻译。毕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禁忌。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用语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其在翻译中要不仅考虑茶艺术语的地道性还要兼顾其隐藏的避讳性因素。

1.4 生活观念差异性

不同的语言源于不同的生活观念,生活观念对于语言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发生性。迥异的生活观念也是文化差异的产物,茶艺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势必会受到生活观念的影响。因此,生活观念大相径庭的人对于茶艺专业术语认知与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我国含蓄内敛生活观念的熏陶下,我国的茶艺英语翻译可能会更加注重意译,而不是直译。但若在西方直白热烈的生活观念下,其茶艺英语翻译更偏向于直译。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诱发了人们不同生活观念的形成,从而也进一步导致了茶艺英语翻译的差异性。

2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分析茶艺英语翻译的问题与不足

2.1 茶艺英语翻译失真,准确度不高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艺技术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衍生出了琳琅满目的茶艺用语,其语言形式随之而日渐丰富,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日益深厚。所以,我国的茶艺专业术语可谓是博大精深,其英语翻译工作也是颇为艰难。一方面,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翻译失真,也就是没有精确地将茶艺术语以英语的形式进行充分翻译,从而导致了茶艺英语翻译失去了对原有茶艺术语的忠实性。另一方面,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茶艺专业术语,而由于翻译人员缺乏对此相关知识的研究,导致茶艺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出现了歧义,甚至被误解的现象。

2.2 茶艺英语的翻译与当地的语言表达习惯相违背

茶艺用语在长期的实践运用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其固有的传统表达习惯,已经建立了为大家所公认的茶艺英语缩写以及固定的搭配短语。但是,在茶艺英语的翻译过程中,显然茶艺专业术语的传统语言表达习惯被忽略,甚至直接被颠覆,进而导致了茶艺英语翻译不伦不类的现象。一是,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而对原文的茶艺语言进行了不忠实的翻译,却违背了当地茶艺用语的传统表达方式,降低了读者对原汁原味译文体会度。二是,在盲目追求对等翻译原则下,对于茶艺英语的翻译进行了全盘的对等性翻译,完全忠于茶艺用语原文,直接忽视茶艺英语对方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使得茶艺英语翻译工作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2.3 茶艺英语翻译中缺乏创新元素的融入

虽然茶艺英语翻译由来已久,也基本形成了其固有的翻译模式。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茶艺英语的翻译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向创新化迈进。可我国目前的茶艺英语翻译仍停留在原始的茶艺英语翻译中,依然沿用传统的英语翻译模式,没有任何突破性的改变。在翻译方法上,茶艺英语仍然沿袭原有的模式,没有结合现代翻译的手法对茶艺英语的翻译进行创新性发挥。在内容上,差异英语的翻译也只是根据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完全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没有根据原文对茶艺用语进行实质性探讨。

2.4 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翻译水平的欠缺

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系统而庞杂,其对于翻译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严苛。但是,在我国茶艺英语的翻译中,凡从事英语翻译的人都直接进入到了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中。由此可见,我国茶艺英语翻译的门槛极低,而相关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极大地降低了我国茶艺英语翻译的水平。一则,我国对于茶艺英语翻译并不重视,因此对于其的管制也是甚为疏忽。不仅没有门槛限制而且也没有相应资格审核,使得具备了一点英语翻译知识的人都鱼贯而涌入到茶艺英语翻译中,混淆误导了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的开展。二则,英语翻译能力较强的翻译人员在进行差异英语翻译时,缺乏对茶艺文化的基本认知,也使得其茶艺英语翻译显得尤为浅薄,完全没有凸显出茶艺用语的优雅与文化性。

3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中茶艺英语翻译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3.1 秉承茶艺英语翻译的专业忠实准确原则

茶艺用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以及独特的语言阐释功能,所以也就加大了茶艺英语翻译的难度,这也使得了茶艺英语翻译工作注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以,在进行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时,要时刻谨记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专业”、“忠实”、“准确”这三大原则,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所谓“专业”是指,英语翻译的专业性与地道性。对于差异英语翻译而言,则是将茶艺用语中的特色化用语以及晦涩难懂的茶艺词汇以专业水准的形式翻译成英语。而“忠实”是指译文应是原文的直接反应,其对于原文应持一种客观真实的态度。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时,茶艺英语应该是基于茶叶用语翻译得来的,其所呈现出的应该是茶艺术语最真实的含义。“准确”则是指英语翻译词句段篇所应达到的准确度,其在茶艺英语翻译中的体现为茶艺英语专业词汇的使用是否得当,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否准确,表达习惯是否合理。总之,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工作时,要充分运用专业忠实准确这三大法宝。

3.2 从语法及结构上探究茶艺英语翻译的地道性表达

茶艺英语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语言性质的工作,任何语言都脱离不了与之相连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茶艺英语翻译来说,其应该以语言表达习惯为基石,对茶艺英语的语法结构及句式表达进行调整。首先,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这些语言表达习惯着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对不同地域文化中的特色语言研究透彻并将其熟记于心,从而在不同层次的茶艺英语翻译工作中可以信手拈来。其次,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手法开展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将直译法、意译法、词形转换法、词类翻译法等手段结合起来,以茶艺英语的词汇为重点,把握茶艺英语翻译的方法,根据语言的表达习惯对茶艺英语进行相得益彰地翻译。

3.3 全面提高茶艺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素质

我国茶艺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太粗鄙,使得璀璨的茶艺文化在生硬的茶艺英语翻译中被掩埋,令不少人扼腕叹息。所以,提高茶艺英语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翻译人员首先应从茶艺文化出发,深刻洞悉茶艺文化的实质与精髓,并梳理茶艺日常用语,促进其茶艺用语翻译词汇量的积累。同时,翻译人员也应该结合西方的茶文化背景探讨其日常的茶艺用语习惯,创建特色茶艺用语词库,以构建完整的茶艺用语体系结构。此外,翻译人员也应该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手法对茶艺英语进行巧妙地翻译,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单一的翻译手法或者形式,要在统筹的基础上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背景,进行茶艺英语的翻译工作。

摘要:中西文化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而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元素才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促进了多元化社会机制的形成。本文以茶艺英语翻译为例,对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茶艺英语翻译进行了探析。在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后,又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中茶艺英语翻译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西文化,茶艺英语,思维方式,民族宗教

参考文献

[1]陈劲节.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的比较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2-124.

[2]刘连芳,王春晖.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10(1):121-122.

[3]王菲菲.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2):108-109.

[4]任春满.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习语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J].才智.2010(8):185-186.

篇4: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一、词语的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反映得最为突出。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含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语往往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而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成语、谚语、俚语、敬语、俗语、委婉语、交际语、体态语、双关语、颜色词、数量词以及含有典故和神话的词语等。汉英民族共同的经历使这两个民族有着相似的习语,但是更多的习语却显著表现出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形式。这部分语言由于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其真实意思,我们在阅读英文时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二、生活习惯的差异

中文与英文是两种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下的产物,这两种不同的习俗导致中西方在对同一观点、学习以及评价上有不同的方法。例如,英文和中文在颜色上就有不同的意思。对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理解“a white wedding”。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只有在葬礼中才穿白色,“white”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悲伤;但是在西方文化中“white”代表和平与纯洁,在婚礼仪式上新娘穿着白的的裙子意味着纯洁无瑕的爱。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同样的颜色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三、文化差异和词语的理解

任何语言中的词都是受文化影响的。在习得英语词汇时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它的词汇意义,更要了解它的内涵和词性等相关内容。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因为两国不同的地理位置、民族风俗和社会习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差异。所以,词语效果上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理解。

首先,很多英语单词没有它汉语中准确的对应意义。我们可以举出成百上千这样存在于一种语言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的例子。

其次,一些词语和表达在一方文化中有着很浓的情感色彩,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例如,美国人对于密西西比河有着很深的感情,当做他们的“母亲河”。类似的大本钟在英国人的心里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相反的,长江、黄河和长城则对于中国人意义非同寻常。

另外,还有一部分由于词汇有汉语所谓对应的意义,但可能和汉语意义、褒贬感情色彩等方面的认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在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不同。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语,而英语中的单词Dromedary指一个驼峰的,Bactrian camel指两个驼峰的。

(2)也许我们可以找到汉语中所谓对应的英语翻译词,但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说,这两个词一定是不完全对应的。例如英语中“Family”通常指父母双亲和孩子,而汉语中的“家庭”通常指三代甚至四代人。

(3)单词和短语上两种语言或许有或多或少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不同文化环境决定了它们所联系出不同文化的感情联系。例如,“月亮”一词在英语文化中通常和悲伤、孤寂联系在一起,而在汉语中它通常是人们希望和美好愿望的象征。英语中“绿色”一词通常和缺少经验、知识,不熟悉风俗文化这样的人联系在一起,是委婉的批评之意;然而汉语中,“绿色”通常指生机、活力和希望。

(4)在两种文化中,部分词可能是有一些意义是汉英一致的,但是还有一些关联意义不同。例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西方是褒扬和鼓励的,而在中国是嘲笑和贬低的,是被人轻视、蔑视的。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词通常有它的指示意义、内涵意义和关联意义。词语的含义随着读者的理解而改变。

四、文化差异和句子的理解

句子从结构上同样反映出文化的差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许多方面也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屈折变化的;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单音节和非屈折变化的。对于汉语使用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把意义传递到,形式则是第二位的;而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形式则十分重要,被认为是正确表达的关键核心。这致使汉语成为了主题主导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主体占主导的语言。这样的差异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英语长句子时应该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差别。其次,句子中可能会出现或多或少相同的词但不同意思的情况。例如:He is a professional. She is a professional.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这两个句子分别描述了他们的职业。但是综合各种因素和用语习惯来说,前者表述的意思是professional boxer,后者表述的意思是prostitute。

综上所述,文化知识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法和单词,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更好地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去理解西文历史、文化、习俗等,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篇5: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商务英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国际商务活动中,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与一般英语有很大不同。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能够掌握商务英语特点,将东西方文化差异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商务英语的特征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 翻译 影响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词汇、俗语还是语法都离不开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要重视对文化背景的把握,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这门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能从文化视角出发,翻译很有可能会有失准确,甚至会造成误会,影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属于英语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商务活动中,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可以脱离文化背景独立存在,我国与英美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礼貌实用特性,一方面,礼貌是促成合作的重要前提,要使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文化也是被尊重的;另一方面,翻译中要直观表达诉求,保障经济利益;最后是专业性,商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经济学术语,无论是在词汇上还是在语法上都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同时还要便于理解,将双方观点传到到位[1]。

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首先是思维方式因素,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语言思维具有“螺旋性”的特征,在表达上强调委婉,习惯性将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说;而西方国家则表现出“直线型”思维,会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排序,将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说。这种思维差异是影响商务英翻译的重要文化因素;其次是民族心里的差异,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发展历程上存在很大差异,同一个词汇在不同场合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sprite”,在英语中代表妖精或者是精灵,这种含义在中国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可以将其翻译为“雪碧”,代表清新和玲珑,这样就更容易被人接受。最后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理环境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国地处大西洋东侧,大西洋上吹过来的风很暖,因此西风寓意着温暖,英国一个著名汽车商标就是Zephyr,但是在我国西风却代表着凛冽,带给人一种寒冷之意,因此我国汽车中有“东风”品牌,寓意东风送暖,这种差异就是地理因素导致的。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

1.关于颜色的差异

不同国家对于颜色有不同的认识,所象征的含义也不一样,众所周知,蓝色在英语中象征的忧郁,Blue Bird是著名的汽车商标,如果按照英国人的思维,应该将其译为“忧郁的鸟”,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该品牌汽车产于北美蓝色鸣鸟,象征的是幸福,直译为蓝鸟或者是忧郁的鸟显然不妥。同样的道理,在我国绿色代表春天、代表希望,但是在西方国家却象征嫉妒,这些都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必须要注意的,否则就有可能引起歧义[2]。

2.关于事物认识方面的差异

商务英语主要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其中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以及产品名称的翻译,同一个词汇、同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在寓意上存在很大差别,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产品名称原本美好的含义就有可能会被曲解,造成误会,导致贸易失败。例如,紫罗兰在我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代表芳香和魅力,这一品牌的衬衫曾经被译为pansy,殊不知pansy在西方国家是同性恋的代表,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有脂粉气的男子,这就会对贸易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而芳草在我国代表新生和希望,如果通过汉语拼音直译为Fang Cao,一定会使对方感到诧异,因为fang是毒牙的意思,是一个英语单词,去不会理解牙膏怎么会取了这样一个邪恶的名字。再比如,雄鸡是一种吉祥物,雄鸡报晓代表新的一天开始,取希望之意,但是,我国某企业就生产这种品牌的闹钟,国内销量很好。但是国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却不乐观,因为该品牌被翻译成了Golden Cock,而Cock在英文中是被忌讳的一个词语。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重新翻译该品牌,将雄鸡译为Golden Rooster,情况大有改观[3]。

3.关于数字方面的差异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国家代表不同含义,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将数字方面的忌讳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例如,6在我国代表顺利,但是在西方国家6是魔鬼的象征。13在我国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西方国家非常忌讳这个数字,因为耶稣被犹大出卖,而犹大刚好是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因此商务活动交际中,要尽量避开这个数字。7在西方国家是吉祥数字,经典饮料7--up被译为七喜而不是七上,正是取其吉利、喜庆之意,就相当于我国人们对数字8的钟爱一样。商务英语翻译中,要了解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交流过程中避开6、13等数字,以免引起对方反感,引发误会[4]。

4.关于宗教的差异

西方国家大多笃信基督教,很多俗语以及典故都与“主”有关,而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则受佛教影响较深,诸如借花献佛等俗语就起源于佛教。商务英语翻译中,宗教习惯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望文生义,按照自己国家的宗教文化来衡量对方的想法和意图,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雷诺公司的香烟广告就是非常典型的实例,为了一支香烟、我愿走一里路这句广告语在全球都非常有名,但是在该广告在泰国播出以后,却引发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感,虽然广告语将骆驼香烟的寓意准确表达出来,但是广告画面却无法被人们接受:烟民在寺庙前翘着二郎腿,露着脚趾,这在当地人看来是对佛教的亵渎。可见商务英语翻译中不能仅仅从语言寓意本身出发,语境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商务贸易失败[5]。

5.关于表达习惯的差异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都具有一种谦恭意识,写文章时标题都喜欢使用初探、浅论等词语,并不是说文章内容有多么浅显,主要是为了表达谦虚之意。但是,西方人普遍比较自信,他们认为太过谦虚有虚伪的嫌疑,因此在将类似文章翻译为英文时,可以将初探、试论等词语省略,这样往往能够获取更好的效果。在制作商务文书时,为了表示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会写上“本着平等互惠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等语句,但是西方人认为,商务合同一旦签订,就代表双方都认可其中的条款,必须按照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因此并不需要使用这些客套语句,在翻译商务合同文书时,可以将这些礼仪性语句省略,使文书内容看起来更加简洁[6]。

四.如何通过跨文化视角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水平

1.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

由于商务英语是建立在国际贸易基础之上,因此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化问题,要想避免冲突,将双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的、礼貌的表达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要求译者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一方面要准确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将其精准的翻译过来,将含义传达给对方;另一方面要对商务交际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大到整篇论述,小到一个词汇,都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这就要求译者在双方文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文化内涵不被掩盖,做到表层含义与内涵之间的对等。另外翻译过程中还应该重视语境的推测,将词义和语境之间有效联系起来,实现两种语言在文化层面的对接[7]。

2.明确商务语言的特征

信、达、雅是语言翻译的基本准则,但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这一准则似乎显得过于笼统。这一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跨度较大,因此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时,要参考多元化的标准,就是说要根据商务文体来选择翻译标准。这就都对译者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掌握两门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还要熟悉商务知识,明确不同国家的人在不同商务场合的语言特征以及表达习惯等,并将此作为依据开展翻译工作,提高翻译的灵活性。例如,在翻译法律文体时要遵循严谨原则,逐款翻译,不能有遗漏;在翻译广告时,做到内涵上的统一,要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8]。

3.掌握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的价值不仅仅是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双方,同时要对商务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求译者掌握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将东西方文化综合起来,提高翻译的灵活性,促进商务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翻译Goldlion时,结合其英文本身语义和中国文化的特征,将其翻译为“金利来”。除此之外,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引申含义,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在将原意表达清楚的基础上提高翻译的艺术性,促进商务活动顺利进行[9]。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文化背景,商务英语也是如此。商务活动的开展建立在语言翻译基础上,要想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双方,要求译者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包括颜色、事物认识、数字、宗教以及表达习惯等。明确商务语言的特征,能够在双方文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灵活性,保证商务活动顺利开展,促成合作。

参考文献

篇6: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举例一:你好吗?How are you?

当我们中国学生听了这句“How are you?”回答必然是“Fine, thank you。And you?”,原因很简单,我们课本是这么学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如果考试,最好也选这个。而表哥李国华则告诉我,不同国家不同回答,比如有的国家的学生不这么回答,针对“How are you?”,回答则是“Ok,Not bad,Well。”有时候甚至不回答,微笑一下就是了。他们会非常奇怪,干嘛要这么问候,直互相喊Hello就很好,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表哥李国华讲,当对方用How are you和他打招呼的,他就知道对方是自己人。举例二:称谓不同

表哥李国华谈我们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或“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表哥李国华提到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基于此,表哥李国华谈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举例三:的表哥李国华谈学英语的习惯

我们中国人学英语非常辛苦,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学了十几年,却还赶不到表弟去新加坡半年的时间。可见学习英语,语言的氛围的存在非常重要。这一点的表哥李国华自己身上也得到了验证,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英语,没有语言环境是学不好语言的。而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也是永远教不好的。

最后,表哥李国华谈到一个好玩的现象,说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家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这位外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们欢迎你有空来家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表哥李国华讲很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篇7: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在跨国公司中,以民族为分野的诸“文化群落”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圈层等背景环境而产生的文化差异导致了组织内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共存的现象。随着全球性的商品、资本、生产等国际化洪流的激荡,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跨文化组织在其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亦面临着许多陌生的文化环境。因此,以跨越诸多文化区域及身处多元文化环境为特征的跨国公司面临着更为深刻的挑战。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组织设计、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更孕育了极大的潜能。跨国公司要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必须清晰地把握文化差异对管理诸环节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与管理成本

在跨国公司中,由于组织外在环境的多元化及内部“亚文化群落”的增多,使得受文化因素影响较深的管理成本的计算出现了复杂化及不均衡态势。由于影响管理成本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圈层面的差异,带有深刻的群体倾向,因此笔者主要分析分别以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对跨国公司管理成本的影响。

从西方经济学视角移观东方企业的管理,其高效率却经常表现为“不懂管理”的情形,例如,报酬制度不合理、监督措施不完善、产权界定不明确等。何以如此?究其原因还在于支撑东方企业运作的文化传统的差异。植根于自然经济(农业经济)生产方式的东方传统文化,注重一体化、宗法制度、集权管理,其本质是一种家的观念。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言:家族是中国文化强有力的源泉。日本等东方国家亦如此。以儒家文化为本源及核心的东方文化追求整体和谐以及对群体的皈依,注重家的实质并特别有尊重权威的特性,通常体现为忠诚、信用等道德标准,而这些精神的现代化转化就成为东方公司中团队精神的文化基础。

在监督约束成本方面,西方企业主要考虑的是针对机会主义存在的硬约束,而东方传统文化注重的却是等级观念和权威。道德观念成为从内心深处对组织成员进行限制和约束的“无形之网”,组织成员自觉接受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个体行动的指南。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监督约束成本,甚至使严密的制度规范、组织设计成为多余,因为文化传统大量排斥了机会主义动机。东西方文化基本价值观念和主导行为准则的差异对企业的效率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体现在管理成本上即表现为相同的货币投入产生了不同的绩效。但无论是西方企业还是东方企业,只要处在同质文化背景下,则管理成本的计算可以依据同一规则进行推演。但在跨文化的企业中,特别是在跨国公司中,由于组织横跨诸多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规约会导致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方式,因此,跨国公司中的管理成本从预算角度看极有可能成为“不能观投入”。因而,要求管理者针对组织中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及所受的文化熏陶,采取适当的激励及监督约束措施,以期在管理中能具备文化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节约成本的目的。

二、文化差异与决策模式

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和参数影响着管理过程的每一环节。作为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决策亦莫能外;文化的影响使跨国公司的决策模式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色彩。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决策模式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重心。在决策程序与质量方面,欧洲人倾向于把决策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上,且强调质量;美国的管理者恰恰相反,他们擅长于制定远期发展战略,重数量甚于重质量。在决策时效方面,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企业的领导偏好于作出迅速的决策,而较少考虑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的理性化程度。在决策绩效方面,拉丁美洲的不少企业决策通常体现为低效率,没有充分准备,而把决策建立在个体的直觉和情感偏向上。在决策理性化程度方面,美国和瑞典强调理性化。在决策过程的集权与分权方面,日本强调借助他人的力量,进行集体的分权决策,美国企业的决策权却高度集中,主要的决策均在高层作出。美国的集体决策的内容主要是操作性和事务性的,而非重要政策的制定。文化的承继性使文化的影响深刻地积淀在各国的决策模式中。

在跨国公司中,由于各种文化模式的共时态存在,文化差异往往对决策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其一,决策者往往依据自身的“文化隐含性假设”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从本质上说,由于跨国公司在其经营活动中横跨诸多的文化区域与文化圈层,因而出现上述的“以己度人”的价值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沟通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依据自身的标准与行为标准作判断。”[1](P76)而缺少主动地对其他文化类别中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了解,从而出现对不同类别信息的理解失误,就会导致典型的低效甚至失效。其二,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将改变决策模式的类型。在跨文化组织中,由于决策主体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决策的程序、重点、集权与分权、时效与质量等方面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和改变决策的模式。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决策差异迫使跨国文化管理中的决策模式因文化的融合而产生变异。其三,决策过程造成文化冲突。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在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跨文化组织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对之作全面的分析。在管理思想史上,对人际冲突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传统理解把其视为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人们对冲突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冲突并非全是坏事,除破坏性冲突外,还有建设性冲突[2](P221)。区别二者的关键是看冲突双方能否从同一组织目标出发,是否对事不对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使之成为建设性冲突。建设性冲突体现在跨文化决策上,能够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主体的互动及优势互补,产生单质文化决策主体所不可能蕴含的整体活力和创造性。

三、文化差异与组织沟通

沟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存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文化是组织沟通的基础,文化决定了如何发出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理解。如沟通的双方——即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则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便会产生诸多的沟通障碍。在跨国公司中,随着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亚文化部落”间距离的缩小和相互间交流迫切性的日益增强,持有不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语言及风俗习惯的人们之间呼唤着跨跃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沟通。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中沟通的负面影响主要来源于对文化背景迁移的忽略、个体的文化成见、种族中心主义以及缺乏共鸣等因素。跨国公司中沟通的失误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对文化背景迁移的忽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常以自己的文化模式影响下的解码规则套解对方信息所包含的意图,而不注意信息发送者的文化背景及信息传递中介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性质,由于文化背景的正负迁移,将使管理中的沟通出现错位。语言的使用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4](P196)。因此,文化背景的明晰是沟通的重要前提,不注意文化背景的正负迁移将导致对沟通内涵理解的偏失。文化成见是影响文化沟通的又一重要因素。文化成见的形成缘于每一文化模式中的个体皆有其思维与行为方式上的独特性,但在沟通过程中无法对这一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区分,为了解决对沟通对象背景认知的“真空态”,沟通的一方常简单地把对方所属群体的文化特征认定为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特质,这便产生了成见。跨文化组织中的成见极易产生种族中心主义的优越感。文化成见及种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沟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文化成见经常作为一种特定的隐含性假设存贮于沟通者的大脑中,这种僵化的、抽象的前提假设经常会导致混淆一般与个别的差异,从而引起沟通的失误。同文化成见互为因果的种族中心主义,通常会表现为用有色的“文化镜”去透视沟通对象,因而在沟通早期抱着否定的态度去交流。令人扼腕的是,这一现象作为一种常态存在于当今的跨文化管理中。

文化沟通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跨文化沟通是跨国公司生存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不同文化个体及文化群落间距离日益拉近,这种趋势在跨国企业及合营企业等跨文化组织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而跨文化组织的发展又必须建构在正确的跨文化沟通基础之上。其次,高效率的跨文化沟通是实现高质量跨文化管理的必要手段。由于在观念、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差异,必须通过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以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和成见,加强理解和信任。因此,要在跨国公司内形成高效率、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要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及号召力,要加强员工间的协调性,就必须建立高效率的跨文化沟通途径。

四、文化差异与员工激励

激励是管理异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对于管理者而言,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激励全体成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吸纳人才、提高工效亦起着不可低估的效用。

管理基本原理表明,激励活动建立于基本心理假设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动力来自于既定目标的实现及各类需要的满足。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根据需要强化动机,并运用动机功能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而跨国公司中的激励活动与单质文化环境下的企业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即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各自需要的不同,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跨文化组织中的个体需要是一定文化坐标中的特殊需要。在文化亲和性的影响下,这种需求表现为以价值观为主线而连缀成的群体性的文化产物。因此,跨国公司中的激励行为应是来自于个体需求、价值系统、环境等各种文化变量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核心应是探明文化差异对个体需要产生的影响,并能针对性地实现对激励结构的充实。

当企业跨国经营时,他们所面临的是东道国文化与各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融合的文化背景。来自于不同文化环境的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彼此间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了文化冲突与摩擦,同时还孕育着不同文化群落间的文化互动。就文化差异的产生而言,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各种文化母体在基本规约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跨国公司内部各“亚文化群体”间的相互冲撞。

篇8: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影响因素

(一) 中国和西方社会制度的影响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繁杂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制度的不一样早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从而早就了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伦理价值观, 拿儒家文化来说, 儒家的核心内容是仁爱, 具有等级的仁爱, 仁爱详细说来, 就是这个四个要求:首先忠诚于君, 其次孝顺于父母, 再就是听从于夫君, 由此延伸出“三纲五常”的行为要就。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人形成的主要思想是和平, 友好, 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是相对于西方来说保守的.

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来说, 有一部分从经过几次改革的基督教教义得来的, 有一部分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得来的, 突出了一种无等级的“博爱”, 在这个大范围里细分为尊重自由, 人权平等, 尊重隐私的行为要求, 延伸出以法为纲的独立的行为准则。“伦理至上”的行为准则直占据着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的核心位置, 人们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 首先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其次才从法律的角度来处理问题。西方人就不同, 因为西方人的法制观念强, 人权意识也强, 用首先是从法律的标准来处理问题, 从权利的范围来判断人与事的对错。

(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然经济, 近年来受到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西方经济制度的冲击

人们只要安分守己, 思想保守, 不想出意外, 只想靠着自家一块土地安安静静过日子, 形成了比较内向的文化, 另外我国的古代文明, 来自于大河流域,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 “大河文明性格”塑造了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大同, 稳定, 追求“以和为贵, 以忍受为高”的为人处世原则, 以此就注重伦理道德修养。而西方的古希腊文明, 来自于爱琴海, 形成了海洋文明, 与中国文明相处很远。

最主要的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 农耕是国家向前发展的基础, 但是对于欧洲来说, 农耕远没有商业的发展来得重要, 所以欧洲人喜欢探索自然, 对未知的领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 文化具有外向的性格。西方国家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 受到工业革命影响形成了“工业文明性格”, 富有斗争精神, 法律意识强, 追求独立与平等等处事原则。

(三) 受中西方地域差异的影响

语汇差异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不同文化习俗, 还有英文与中文的不一样的语音系统, 对一个事务的认识, 只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 不同民族就有不一样的认识, 有的事物用当地的语言说来是很好理解的, 可是用另一种语言理解就是难听的。表现时就变成了丑陋不堪的;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反而没有任何意义, 显得多余。

由于中国处于封闭的大陆环境中, 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也限制在这个封闭的国土内, 喜欢总结古人的教训, “以史为镜”, 没有空间意识, 没有空间思维, 喜欢追求安稳的生活, 喜欢平静的性格。面对新鲜事物不太好奇, 没有兴趣探究未知的事物。而西方国家领土面临开放性的海洋, 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了这些国家的航海业高度发达, 工商业也发达。这些国家的人们在希腊时期就写好探究大自然, 对宇宙奥秘保佑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一直到现在, 由于海洋气候的变化, 动荡不定, 刺激西方名族武力征服的欲望和个性, 让他们注重了开拓空间。

二、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 不知道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是无法正确和有效率的学习好英语的。

(一) 中西方言谈的不一致

交际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交际的目的到达, 必须经过很多汇总形式的语言以及非语言方式, 文化上的区别一定会再跨文化交际中反映出来。中国人与西方人不论是在商业交往上, 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

比如寒暄方式和打招呼方式, 西方人在生活交往中形成的规则语言, 比较一下中国人在交往中形成的习惯的语言表达, 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见面了, 一般随口说:你好, 你吃了没有?最近发了吗?这些这是招呼用于而已, 并没有问道实际的结果。一般聊天语言也是问到彼此的年龄, 婚姻, 还有家庭情况等。可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对这样的问候就十分反感, 他们以为是在干涉自己的私生活, 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 受到了对方监视。他们乐意接受与个人生活无关的话题聊天, 打招呼也是这样的,

称呼, 在英美国家, 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中国人长辈对年轻人的称呼, 年轻人对长辈的称呼, 以及长辈与长辈直接的称呼, 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而在西方国家, 他们一般都是会直呼其名的。称赞与庆贺的表达, 中国人常用委婉而含蓄的言语表达内心的情感, 尽力避免用直接的话语说出内心的祝贺, 说出对人的赞扬;同样, 获得他人的赞美, 也不是直接回答, 而是用谦虚的语言回答。内心接受赞美并且愉悦, 但是他们是不会正面承认的, 反而口头上说着谦让的话语, 而相反西方人就会直接表示感谢。道别的方式, 在英汉语言中表达告别的语言和方式存在很大区别。道别时, 中国人是要送客人的, 把客人送到门口, 送到门外的马路上, 或者在马路上为客人打车, 客人回应主人, 就会回答:“请留步”, “别送了”, “下次来玩”, 主人看着客人走了, 还在一个劲的喊叫:“走好”、“慢走”等等。

此类客套话无法用英语表达, 如果翻译成Stay here, Go slowly。那就远离了英美习惯, 不符合英美人说话习惯, 因为他们的表达不同, 这时候只需要保持得体的微笑并且作出挥手再见的手势或者说一句:bye (再见) , See you l ater (回头见) , Take care (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称赞与庆贺的表达, 中国人常用委婉而含蓄的言语表达内心的情感, 尽力避免用直接的话语说出内心的祝贺, 说出对人的赞扬;同样, 获得他人的赞美, 也不是直接回答, 而是用谦虚的语言回答。内心接受赞美并且愉悦, 但是他们是不会正面承认的, 反而口头上说着谦让的话语, 而相反西方人就会直接表示感谢。 There is also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praise and congratulation. When Chinese express their feelings, they are often euphemistic, implicit and never directly. If they are praised bu the other people, they seems modest.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western people get the praise, they would express their thanks to other people directly.道别的方式, 在英汉语言中表达告别的语言和方式存在很大区别。道别时, 中国人是要送客人的, 把客人送到门口, 送到门外的马路上, 或者在马路上为客人打车, 客人回应主人, 就会回答:“请留步”, “别送了”, “下次来玩”, 主人看着客人走了, 还在一个劲的喊叫:“走好”、“慢走”等等。

此类客套话无法用英语表达, 如果翻译成Stay here, Go slowly。那就远离了英美习惯, 不符合英美人说话习惯, 因为他们的表达不同, 此时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 也可以说:Goodbye (再见) , See you later (回头见) , Take care (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二) 中西方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不一样

西方人喜欢独自打拼, 发扬个人主义, 只要自己单独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会觉得十分骄傲, 毫不掩饰的说出自己的成绩, 炫耀个人荣誉, 夸大自信心, 可是中国人觉得这样做没有教养, 不提倡卖弄自我, 面对自己的取得的荣耀和成绩, 都要谦虚对待, 才是本性的表现, 可是这种表现是否定了自己的实力, 否定了自己的付出的汗水, 还会以为是否定了别人的鉴赏力。可见中国的谦虚方式无法销售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的。

还有一点常识, 西方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树立起很强的独立意识, 有一些三点表现:1. 个人负责个人的行为后果。2. 不喜欢主动关心别人, 当见到别人遇到困难时, 会主动提供简单的帮助, 不会过问别人额事情, 免得干扰人家, 3. 由于前面两个因素, 导致了这样的误会, 不管是自己主动帮助别人, 还是自己接受别人的帮助, 都会感到羞愧, 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 这是自己一种无能的表现。而自己主动去帮助别人是侵犯别人的私事, 侵犯人家的隐私,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自己也会感到难堪的。可是这样的行为, 在中国会很受到欢迎的, 因为中国人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崇拜助人为乐的美德。因此, 在中国, 人人都乐意帮助别人, 不论是家事还是私事, 不管大小多少, 都表示关心。而西方人以为这是自讨没趣, 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三) 社会关系存在差异

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的不同。达官贵人和贫穷落魄者, 这些西方人都会保持强烈的平等意识, 首先自己尊重自己, 保护自己的隐私, 不让他人侵犯自己隐私。同时, 人人都能够做到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将近六十年, 但传统“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这些等级观念, 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头脑中。父亲对儿子有很高威望,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权威,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模式中西方也不同, 西方家庭结构显得简单很多:他们的家庭的主要成员就是父母和子女。子女一旦结婚,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相处模式上, 都有着不小的改变, 经济上必须独立, 不能再和父母住在一起, 对子女的各方面都的义务没有了。父母的这种行为逼迫年青人寻找更大自由空间生存, 在此基础上养成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使其在没有父母资助的情况下亦能更好地生活, 但同时父母与子女之间浓厚的亲情也会日渐淡薄。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对于中国人来说, 衡量幸福家庭的标准是这个家庭是否祖孙三四代人住一起。这样的家庭有老有小, 老人可以照看小孩, 年青人对老人有着扶养的义务, 儿孙们长大后要孝顺老人, 使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 相互帮助, 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日渐浓厚。可是, 这种几代人同居的生活方式,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年轻人独立自主的发展。

(四) 社会礼仪的不同

中国人聊天就是关心人, 如果是陌生人就询问对方的姓名, 熟人就问问对方婚姻状况、家庭情况, 身体状况等。可是, 这些恰恰是西方人很讨厌的话题, 坚决不允许把个人的婚姻与收入等私事当做谈资的。中国是一个以礼仪闻名于世界的国家, 一般是不会直接回答别人的邀请, 也不会直接回答别人的询问, 就是回答也是用间接的方法委婉的回应。尤其是在提出反对意见时, 通常不直截了当的对其作出反驳, 而是委婉地指出错误, 因为中国人认为面对面地直接提出反对意见是不礼貌的行为, 会挫伤双方的感情。

(五) 文化差异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所造成的困难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进入大学以后, 非英语专业同学将参加大学生英语4、6 级考试, 而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不容易, 他们需要通过专业英语4 级和专业英语8 级的考试。虽然我们在英语学习中所面对的困难集中在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比较多, 但是当我们面对翻译问题的时候中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就在这中间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此外, 大学生学习英语在某些层面上将口语和听力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大学生增加了与外教的口语课, 以此来零距离一对一的体验与西方人交流的感觉, 而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上了。那么, 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面临了以前很少在意的问题, 那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下面, 我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 (非英语专业学生) 学习英语问题的问卷调查。

在500 份问卷中, 159 位同学觉得口语很困难, 占31.8%, 162 人认为听力最难学, 占32.4%, 132 人认为是词汇量太小, 占26.4%, 认为是其他困难的同学有47 人, 占9.4%。

所以综合来看, 口语, 听力, 词汇, 这三个方面, 在当今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有着较高的难度。那么我们要如何学好这些呢?我认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中间有着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同学们的口语以及听力方面。

前面部分有提到,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们的言谈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就更加透彻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我们现在很流行的中国式英语, 我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说英语, 而不是充分联系西方文化以后再做表达, 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表达失误, 很明显这是不利于我们英语学习的。比如说,

另外, 在听力方面, 如果我们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人所讲的话, 那么毫无疑问的说, 这肯定是会造成误解的。最后, 每一个英文单词都有着不唯一的意义, 这给我们记忆单词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如果我们通过联系西方的文化来学习这些单词, 我想肯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为什么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对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深, 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利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好各种事物, 也有利于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当今英语的学习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英语, 如何才能更加准确的应用英语, 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们这些学生越来越苦恼, 学习也越来越艰难。这是因为英语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取代, 而学习英语的国际环境以及要求越来越高, 进而导致了我们的英语跟不上潮流, 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得到很好地发挥以及应用。因此, 我认为学好英语就必须要弄清楚东西方文化差异。只有先弄清东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够让我们中国的学生能够学好, 运用好英语, 而不只是应付考试, 纸上谈兵。

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只有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才可以在学习中做到最好。然而, 在英语的学习中, 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楚这种语言产生的条件、环境等等, 我们是无法在这样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文化习俗差异, 价值观的差异, 语言表达的差异, 都是造成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困难的原因。

四、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克服困难进而高效率的学习英语

学好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更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本就是一种交流方式, 只有在交流中我们的英语水平才能得到最快、最好的提高。如何才能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 高效率的学习英语呢?我想这个答案可能就是充分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了, 才能更加实用, 才能做到原汁原味。

首先, 我们想要学好英语, 就需要学好习惯用语,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英语习惯用语, 注意区别中文和英文中一些习惯表达形式的不同, 体会美国英语中流行的习语和俚语、叠词的使用、谚语及名言的妙处, 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二, 学好英语需要提高自身对英语的兴趣, 只有好奇, 才会有探知的欲望。中西方文化的一切不同, 不仅给我们的英语学习设置了许多障碍, 同时也是这些差异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 提高了英语学习这的探知欲。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者, 只对有对学习产生了好奇感, 才会主动去探索英语的奥秘和拥有对英语巨大的求知欲, 才能在愉快地学习英语, 学好英文这门语言。英语是中国人应该学习的一门重要语言, 大部分学生以为学习英语十分枯燥无味, 学习起来有些吃力, 没有深入体会, 仅仅停留在记单词, 记忆语法, 背诵课文的简单层面上, 如果是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后, 在来学习英语, 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快乐和新奇, 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 学生英语学习时, 会遇到许多像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这样的成语, 它的意思不是“杀掉下了金蛋的鹅”, 而是“杀鸡取卵”, 这样的词语还有像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 love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当权派, 如果是初次学习这样的英语表达方式, 那么学生会觉得英语具有新鲜感。如果知道了spend money like water. 是汉语“挥金如土”的意思时, 学习通过比较中英文的句子长度, 觉得英语学习有些好奇, 有些兴奋, 原来英语表达汉语句子有时候也很简单, 发现学习英语有时候也很容易。如此就消除了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 这样经过练习就对英语这门课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 当学习英语不再是了无乐趣, 而是充满无限欢乐的时候, 我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动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 就会领悟到学习英语, 并没有中文那么难, 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最后, 在跨越文化的交流方面, 我们应该大力提高。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顺利与外国人交流, 但我们跟外国人交流时, 肯定会涉及到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也不了解西方文化, 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 肯定用自己文化标准, 流出自己文化特点, 用自己语言规则来判断对人, 来理解对方的语言, 这样就导致了交流双方之间难以表达本来意思, 也难以接受对方的意思, 会出现误解, 矛盾冲突, 最胡导致交流失败,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为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比如, 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要是将这种美德带到跨文化交流中, 谦虚会闹出一些笑话, 是自己处于尴尬处境。

一般情况下, 中国人受到表扬, 首先露出自己谦虚品质, 一个劲的说“没有, 没有”。这个“没有”翻译成英文就是NO, 在外国人来说, 使用“No, No”, 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自信或对他的鉴赏能力存在怀疑。实际上, 所有这些赞美词语, 用英语来说就一个句子Thank you行了。

还有, 就是中国人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不够重视, 西方人却十分重视。二者差异很大。中国人打招呼与寒暄以关于年龄、收入以及工作单位等方面的话题为主, 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件极其不礼貌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 is not your business。总之, 在英语学习中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有一定的了解, 影响着学者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程度, 影响着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小限度, 因此, 在教学英语的课堂上, 老师要尽力讲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 和社会现实。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英语知识, 利用好英语知识。

五、学好纯正英语的重要性

语言的作用是, 直观的描述出世界上的各种美好的事物, 让人与人之间促进了解, 实现交流, 提高认识。可是语言也不是独立的事物, 是社会前进的产物, 记录了社会现象, 形成一种人类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内在不可分给的联系。因此, 学习好英语的前提是深入了解英文的文化背景, 适应这种文化背景。学生应该深入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在的文化环境, 认识到那些人的生活习惯, 风俗人情, 思维方式。以及这些因素与我们的认识存在哪些区别, 就不会用自己思维方式来理解他们的出事方式, 处理他们的想法, 也就减少了学习英语的阻力。因此学习者认识了中西文化的差别, 对英语学习产生了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并以此分析了这种文化差异, 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的积极意义。

结论

此篇文章在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别对于中国学生所形成的英语学习方式的重要影响, 通过剖析中国学生现在的英语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方和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索中国文化及思维习惯对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影响, 期望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以增进英语学习者和教授英语者的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效率。在学习一种语言, 一定要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养成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 消除不必要的交际误区, 促使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原因, 我们首先好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并且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 在深入理解这差异, 掌握这种差异。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文化思维, 去理解西方语言, 去认识西方语言背后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学习英语背后的文化环境, 这个是一种基础教育。我检验英语教学效果时, 一定要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

摘要:随着中国跟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快速发展, 学习英语也逐渐发展成了中国人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英语学习方面, 我们需要注意和了解的很多, 为了提高英语成绩, 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来记单词, 学语法, 所以可以说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英语听写方面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但是在交流, 尤其是与外国人的交流方面就存在了很大的问题, 那造成这样尴尬局面的到底是什么呢?探其根本,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早就了这一尴尬的出现。由于中国人同西方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历来都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表达上很多都是遵从了自身文化的表达方式而忽略了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深究, 以至于我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了所谓的Chinglish-Chinese English。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进而学到更加原汁原味的英语, 成为了当今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难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 下一篇:农村耕地闲置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