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精选十篇)
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00例, 均分两组。研究组男37例, 女13例;年龄22~50岁, 平均 (36.7±6.4)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年龄20~51岁, 平均 (36.4±6.2) 岁。100例患者损伤部位:18例为C5, 13例为C7, 6例为T2, 4例为T4, 9例为T8, 13例为T10, 22例为T12, 15例为L1部位。所有患者均参照SCI学会制定的损伤程度标准进行临床分级, 提示患者均为损伤B-C级。
1.2 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肢体均无明显的痉挛与疼痛等不良症状;均无心脑血管疾病;均非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3 治疗方式
100例患者中, 均主要采用床上肢体被动训练、功能电刺激以及药物、针灸等方式进行基本治疗。在以上治疗方式的基础上, 研究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加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治疗于安静的室内进行, 患者先进行3 min的全身放松, 由专业治疗师向患者讲解和示范运动想象疗法的动作, 并由患者想象性示范一遍, 之后根据运动想象的指导录音, 有步骤地帮助患者进行想象运动。让患者闭上眼睛, 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自我的身体以及周边环境中, 待想象性运动完成后告知患者回到自己房间, 治疗师开始从10进行倒数, 并嘱患者数到1时睁开双眼。按照1次/d的方式, 连续训练2周为1疗程, 并注意在训练中进行指导录音的适当调整, 使患者想象的运动难度逐步增加。对照组:仅采用以上基本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1.4 评价指标
(1) 采用FMA评分法[2]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2) 采用SCIM脊髓独立性分值评价方式[3]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移动能力 (包括室内外以及其他基本活动场所) 进行评价。 (3) 对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感觉指数参照SIS[4]进行评分并比较。
1.5 统计方法
用SPSS 16.0软件处理该文所有数据, 计量数据均以 (±s) 表达,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情况
治疗前, 两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FMA评分均升高, 但研究组相对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移动能力评分情况
治疗前, 两组SC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SCIM评分均升高, 但研究组升高幅度更大;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移动能力相对更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指数评分情况
治疗前, 两组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研究组评分升高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脊髓损伤受近些年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交通事故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发生率出现升高趋势, 常发生于颈椎部以及胸腰部位, 发生后如不及时治疗, 或治疗效果不理想, 容易致患者出现终生性残疾, 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及早通过针灸、药物、功能电刺激, 甚至手术方式等进行基本治疗的基础上, 加强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 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残疾的几率[5]。
运动想象疗法是临床治疗脑卒中以及脊髓损伤病变患者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且对以上两类疾病的患者具有特异性的良好疗效。运动想象疗法并非进行实际性的运动锻炼, 而是让患者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 通过科学方式对运动训练进行反复性想象, 并充分借助指导语音的暗示, 在没有体能性运动输出的情况下, 通过激活大脑中特定的运动区域, 实现运动技能的提高, 并有效改善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通过让患者处于平稳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下, 可促进肢体活动能力的提升;并经持续性的反复训练和运动暗示, 让患者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 肢体运动功能得到实际性的提高[6,7]。
在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注意让患者处于比较安静的环境中, 并让患者保持充分的放松状态;向患者进行运动想象示范时, 应保证动作准确和到位;并注意训练中根据指导语音按照科学性的顺序, 对不同的肢体部位分别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同时, 应让患者在整个训练中始终处于放松状态中, 以利于实现预期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选取的脊髓损伤患者中, 50例 (研究组) 在进行药物、针灸、功能电刺激及床上肢体被动训练等基本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一步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 50例 (对照组) 仅行基本性治疗, 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前, 两组患者在运动功能、移动能力以及感觉指数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别 (P>0.05) ;治疗后, 两组以上各相关指标均出现改善, 但研究组的各指标均改善更为显著 (P<0.05) 。
综合可知, 运动想象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临床可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脊髓损伤早期患者100例, 研究组50例患者在行药物、针灸、功能电刺激及床上肢体被动训练等基本治疗的同时, 进一步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 对照组仅行基本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活动功能、移动能力以及感觉指数。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在运动功能、移动能力及感觉指数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别 (P>0.05) ;治疗后, 两组以上各相关指标均出现改善, 但研究组的各指标均改善更为显著 (P<0.05) 。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临床可广泛推广。
关键词:运动想象疗法,脊髓损伤,肢体运动,疗效
参考文献
[1]马腾, 马保山.运动疗法在改善急性脊髓炎患者生活能力和肌力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4) :38-39, 41.
[2]吴忠庆, 范文凤, 李俊威, 等.早期开展综合运动疗法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7) :188-189.
[3]王秀汝.综合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性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5) :787-789.
[4]吴映华, 蔡颖, 周莉, 等.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10) :1581-1584.
[5]杨明亮, 李建军, 李强, 等.脊柱脊髓损伤临床及康复治疗路径实施方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8) :791-796.
[6]Molinari M.Plasticity properties of CPG circuits in humans:impact on ga it recovery[J].Brain Research Bulletin, 2011, 78 (1) :22-25.
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 篇2
一、运动创伤分类(1)运动技术伤。与运动技术特点密切有关。少数为急性伤,如肱骨投掷骨折,跟腱断裂,多数为过劳伤。(2)非运动技术伤。多数为意外伤。
二、运动创伤的防治重点 运动创伤由于运动项目很多,因而伤种很多。运动创伤的特点和防治重点,从发病率上看,各个项目及各个部位的创伤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小创伤多、慢性伤多,严重及急性伤少。根据2725例运动创伤病例分析,骨折仅2.5%,脱位0.5%。这些慢性小创伤,有的是一次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训练过早而变成慢性的伤,而更多的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当造成局部过劳,许多细微损伤逐渐积累而成的过劳伤,属于运动技术伤。这类小创伤对非运动员来说常常不算什么伤,也不影响日常生活,而对运动员却严重影响训练计划、成绩提高及运动寿命。这些慢性小创伤一般都是病期较长治疗不易,而且可发生于各种组织:(1)肌肉、肌腱及韧带等慢性小创伤:这类慢性损伤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结缔组织的损伤性炎症及变性。其中发生在腱止装置部分的细微损伤,俗称“末端病”,是治疗最困难的运动创伤之一。例如肩袖损伤、棘间韧带变性、膑腱损伤、半腱半膜股二头肌腱损伤等等。表现为软组织的玻璃样变、纤维变、截断变、小动脉增生及硬化,有时变性的组织中出现钙化骨化现象,因而治疗较困难。除上述者外,脂肪组织及滑囊也可因慢性细微损伤而发生炎症。例如膝的脂肪垫损伤,膝外侧疼痛综合症等。(2)关节软骨损伤: 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软骨的退行性变。如髌骨软骨(10.51%)、各个关节的骨性关节病等。这种损伤.可在一次急性外伤中发生(骨软骨骨折、软骨骨折、软骨剥离),但大部系劳损致成。髌骨软骨病约68%、足球踝64%、肘的骨关节病59%是因劳损所致。这种软骨损害,到目前为止大多认为软骨损伤后不能再生,或仅有不完全的再生,即一旦受伤就必然下永久性损害,因而治疗也是较困难的。这也是目前影响运动员健康,妨碍成绩提高与运动寿命的严重伤种。必须注意预防。(3)骨组织的劳损: 最多的是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可发生于锁骨、胫腓骨、跖骨、足舟骨,脊椎椎板、髌骨、股骨与第1、2肋骨等。骨劳损的另一类型是骨软骨炎。如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跟 骨骨骺炎、肱骨小头骨骺炎、髂骨坐骨骨骺炎、足副舟骨损伤、脊椎椎体骨骺炎(不是青年性圆背)、手腕骨的骨软骨炎(舟状骨、月状骨及头骨)、耻骨骨软骨炎等等。目前训练多由獐开始,各种化骨中心的慢性损害的防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予以重视。根据以上所述,在预防时,应抓新伤的及时而正确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排运动员的训练以防各种组织的劳损伤(包括日常及伤后训练).三、运动创伤的发病规律: 医生、教练及运动员掌握运动创伤的发病规律,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防治运动创伤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体操运动员 易伤腰(腰部肌肉盘膜纤维炎、脊椎棘突骨膜炎以及椎板骨折)、肩(肩袖损伤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膝(伸膝腱膜炎、髌骨软骨病及半月板)损伤、腕(伸屈肌腱腱鞘炎)。(2)投掷标枪运动员 易伤肩(肩袖)损伤、肘(肘内侧副韧带损伤及骨关节病)及腰(肌肉盘膜纤维炎)。铁饼运动员易伤膝(髌骨软骨病)。(3)篮球运动员 易伤膝(髌骨软骨病、半月板及副韧带损伤)。(4)跨栏运动员 易伤大腿后部肌肉。其他项目也是如此,特别是慢性损伤。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呢?(1)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2)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弱点。以上两个因素如果由于某种主观原因同时起作用,如训练过度就容易发生运动专项损伤。例如,篮球运动员最易伤膝。就篮球的基本技术来看,主要特点是膝于半蹲位滑步、进攻、防守、制动、踏跳与上篮。这些动作都要求膝于半屈曲位(30度角)屈伸与扭转,而膝的这个角度,又恰恰是它的生理弱点,因为膝的上下杠杆较长,半屈时膝的内、外及直字韧带,以及两侧肌肉,都处于较松弛状态,不能保护膝的稳定,因此,易于发生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另外由于这时膝的稳定,主要是依靠四头肌的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这时髌骨既要保护关节的稳定,又要根据篮球动作的特点伸膝“发力”,这就很易使髌骨软骨磨损出现髌骨软骨病。铁饼运动员易发生此病的道理也是如此。
从另一角度来看,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肩、肘、踝、膝、腕、腰等,其发病情况不完全相同,肩部肩袖损伤的发病率60.87%,肘内侧副韧带48.48%,腕的各种腱鞘炎43.98%,腰背部肌肉盘膜炎58%,膝部髌骨软骨病40.48%,踝部外侧副韧带损伤55.77%等等,也说明这些发病率高的解剖部分是该部的易伤弱点,如果再加上运动特点的要求,自然就容易受伤。认识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在治疗与训练中注意。
四、运动创伤的直接原因: 人体的某些部分有解剖生理弱点,运动技术对身体某些部位有特殊要求这是客观存在的,有了它只能说有了发生外伤的可能,但不一定都发生外伤。事实上,有不少运动员,经过多年训练,成绩稳步提高而未发生外伤。分析起来,直接引起外伤的原因如下:(1)训练水平不够 一般来说,“训练”必须包括四个内容,即一般身体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及心理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多人对训练内容不全面致成外伤或使外伤加重的原因却认识不足。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无论那一中内容的训练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专项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条件反射的定型还不巩固),就容易发生外伤。一般身体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与灵敏)不够,也是发生运动创伤的重要原因,却往往被忽略。为什么一般身体训练不够,也容易受伤呢?以体操为例,体操运动员的踝和肩最易受伤,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部位的肌肉和腱力量不够。如果力量强、肌肉的弹力大,就会使关节更稳定,减少该部肌腱拉断与磨损的机会。“缺乏耐力”致伤的更多,常常看到某些体操运动员,比赛最后几个项目时受伤,这主要是由于耐力不够出现疲劳所致。这时由于大脑皮层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致使已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条件反向性联系受到影响――心脏血管系统不能供应足够的养料,肌肉关节反应迟钝――结果动作失误(甚至很有经验的运动员也易失手)。“速度的培养不够”也能致伤。总而言之,通过一般身体训练,就可以在大脑皮层内建立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性联系,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习新的技术,就容易掌握。因战略战术培养不够而致伤的较少。因为它是通过个人技术表现出来的,也容易被忽略,如长跑时由于耐力速度的分配不当,而引起的过度紧张和外伤。根据上述,从生理上来讲,无论哪一种训练,都是条件反射性联系的建立过程,要成为一个全面训练的运动员,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赛、教学或教练课组织得不好 属于这方面致伤的,有以下几类:
1、缺乏医务监督:在比赛或训练时,缺乏医务监督,或因教练员、运动员不重视医生的意见,允许伤病或过度疲劳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或训练,常常容易引起创伤或促使运动员伤病加重,甚至引起更不幸的后果。
2、不遵守训练原则:训练原则,包括自学性或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个别对待和巩固性原则。在教练过程中,不遵守这些原则也易发生创伤。循序渐进与系统性原则对预防伤害有很大意义。从一次训练课或比赛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我们知道,每一次课或一次比赛都要作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力量和弹性,并免于受伤,二是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向性联系,例如要参加足球比赛,就必须练带球、顶球与传球。准备活动之后,肌肉弹性提高了,必要的条件反射恢复了,心跳与呼吸次数加快了,其他内脏系统也活跃起来,其程度已近似比赛状态,这时参加比赛就容易适应。反之,不做好准备活动,肌肉僵硬、发挥技巧的条件反射未得到恢复,就会引起外伤。对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无论伤病与否,都须要个别对待。如果不个别区别地给以同样大的运动量与强度,学习同样难度的动作,这样,对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就容易受伤,而对已伤的运动员也势必加重。
()缺乏保护,竞赛组织安排不当,场地器材、保护服装的损坏或不符合要求。
(4)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不良 如疲劳状态或患病或病后恢复阶段。
(5)不良的气候因素。
(五)动创伤的治疗原则: 合理安排伤后训练 这是治疗运动创伤的首要内容,其意义在于:
(1)保持运动员已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使一旦伤愈即能投入正规训练。
(2)防止因伤后停止训练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3)运动外伤特别是慢性小创伤和训练的技术动作有关。因此,在治疗时应停止或新生活这些受伤动作的练习。否则边治疗,边作受伤动作的训练,自然创伤是很难治愈的。
(4)训练还能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适应性、并改善伤部组织的营养代谢。
要正确的安排训练内容,还必须采用“三结合”的工作方法,亦即医生根据伤情,提出某一外伤的受伤机制及该部的解剖弱点,指出应避免或减少哪些动作的练习及加强哪些肌肉的练习,之后,教练员提出全面及伤部训练计划、交运动员试用。运动员试用时,应在训练日记中详细记录运动时伤部的反应。如做某些动作时痛,做别的一些动作时不痛,病情加重或减轻等等。然后再经医生、教练员,运动员共同研究并修改训练计划,作为最后的训练方案。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医生还应定期检查伤部变化,并亲临运动场观察运动员在训练中伤部的机能表现,必要时再将计划过一步修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正确安排训练的要求。
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为:1.加强训练工作,遵守训练原则。2.加强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教练员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不当(如体操),或缺乏保护与帮助,都会引起外伤,对运动员来说也应学会摔倒时的各种自我保护方法,如落地时用适当的滚翻动作以缓冲外力等。另外,运动员还应学会各种支持带与保护带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种保护器材护具及场地也应合乎防伤的要求。例如海绵坑、垫等是体操训练高难动作不可缺少的设备。3.加强对运动员的医务监督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进行体格检查:除一般健康与功能检查外,还应根据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补充检查项目,如体操及举重需摄X线脊柱片,检查是否有椎板骨折,篮球、铁饼运动员应注意是否有髌骨软骨软化等。应将检查结果通知教练或教员,以便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并安排训练。②加强对教学、教练与比赛时的卫生监督及急救工作。③加强运动员的自我监督:特别是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及外伤发病规律,制订一些特殊的自我监督方法。例如易患髌骨软骨软化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开始训练时应做“半蹲试验”,如有酸痛即应进一步就医检查;易肩袖伤的运动项目应做肩的“反弓试验”,出现疼痛即属阳性,应就医诊治。这些自我监督的方法都便于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或及时改进训练。④建立保健员制度,在集训队保健员由运动员担任,负责简单的场地急救、小伤处理、反映运动量的大小及运动伤后应训练瓜等。⑤建立医师和教练、教员相互学习的制度,应经常举办体育理论和有关运动损伤知识的讲座和讨论,以便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彼此的了解和协作。⑥坚持“三结合”的工作方法。
当前世界运动技术水平发展速度快,难度、强度大,对机体的要求高,没有教练、医师及运动员三者的共同配合,要提高成绩是不可能的。运动损伤的治疗原则: 由于运动技术的难度高、强度大,对骨关节的负担重,又要按期比赛,争取最好成绩的任务,因此,运动损伤治疗的要求很高。其原则是:①合理安排伤后训练:这是治疗运动损伤的首要内容。为了使运动员能保持已经获得的训练水平,一旦伤愈即能迅速投入正规训练,防止因伤后突然停训而引起的“停训综合症”。通过肌力练习防止伤部肌肉萎缩,加强关节稳定,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伤部组织代谢与营养,消除粘连,缩短修复时间,运动员受伤后应昼避免完全停止训练。为达到合理安排的目的,必须采用三结合的工作方法,亦即医师根据伤情、损伤机理、解剖弱点等,提出应避免或减少哪些动作,应加强哪些肌肉的练习,然后教练提出全面及伤部训练的具体计划交运动员研究试用,并详细记录其反应,以后再共同制订新的计划。只有这样反复实践才能使训练安排较为合理。②使用粘膏支持带或保护带:其目的是防止再伤和保护已伤关节,使运动员能迅速投入训练。③局部治疗“如按摩、理疗、外敷药、局部封闭(常用的有奴佛卡因、可的松类药物、透明质酸酶、糜蛋白酶、生理盐水、10%葡萄糖液、当归注射液等),其作用是消炎止痛、改善伤部代谢、消除水肿、加速愈合、消除於痕粘连与挛缩等。均有一定效果,但应用必须适时适当,尤其是封闭类药物不可经常使用,否则会引起粘连,软组织的脆性增加,更加容易受伤。④注意全身治疗: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全身状态不良有关。治疗时也应注意改善全身状态,如内服中药,补给维生素B、C、E等
1.医学生物学的恢复手段:水浴,按摩,蒸气浴,电兴奋,盐浴,电睡眠,苏打碳酸浴,红外线照射等.2.增加营养加速恢复:这里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机体在承受不同负荷后,缺什么补什么,而不时吃的越多越好.二是人们在试图寻找既能提高运动能力,又对审议无副作用的营养剂.例如:麦胚油.运动员长期服用对增强体力,加速恢复都有良好的作用.还应当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例如运动后吃不同的糖,对身体不同部位糖储存的恢复就有不同的影响.果糖有利于肝糖元的恢复,葡萄糖和淀粉有利于肌糖元的恢复.一般人每天没千克体重摄入一克蛋白质就够了,运动员则要增加一倍,举重运动员则要更多,因为肌肉的增长主要靠蛋白质,若供应不足就会造成运动性疲劳.维生素更是运动员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运动能力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须由事物供应,所以要注意食品的种类和数量.当前有些运动员靠兴奋剂来加速身体的恢复,因其副作用大,应当禁用!!3.教育学的手段和方法:为了加速运动员的机体恢复,应当根据负荷的性质,决定间歇的时间和方式;在训练课中穿叉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有节奏性的训练手段,以利于恢复;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安排好每天的训练时间,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定型,节省神经能量,也有利于机体的恢复.4.心理恢复手段:主要利用心理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等手段进行恢复.还可以利用运动员的业余爱好,丰富其文化生活来转移注意力和精神紧张.5.利用活动性休息来加速恢复:休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止性休息,一种是活动性休息,为了加速身体疲劳后的恢复,应当两种方式相结合.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当运动致精疲力竭后,如果在恢复过程中能进行轻微的活动,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消除比运动后静止休息要快的多.所以说,运动后的积极性休息能加速恢复,有利于在下一次运动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更多文章
作者博客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运动损伤的治疗其重要的任务是使伤者早日恢复训练,按时参加比赛。因此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运动损伤的治疗其重要的任务是使伤者早日恢复训练,按时参加比赛。因此,伤后的康复训练较一般人更具有特殊意义。
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损伤;预防;治疗1体育舞蹈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1)训练因素。1)运动员在体育舞蹈中损伤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技术动作不正确直接决定着其运动时的力量及耐力;肌肉力量和弹性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这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还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想不集中,在运动中,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运动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过于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在活动前准备活动不足,对困难的估计不够,易引起急躁、急于求成的心理,都可能造成运动损伤。2)影响体育舞蹈运动损伤发生客观因素分析。训练场地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不同条件,给选手以不同的训练经历.音乐搭配选用应该和舞种联系起来,和舞种充分的配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的体能来安排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时间安排。
(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准备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没有运动起来的情况下,就投入紧张的正式训练,由于肌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较差,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容易发生损伤,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身体已经出现疲劳,参加正式训练时身体的功能水平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此时也容易受伤,有许多练习者认为体育舞蹈没有田径、篮球等运动量大,因此不需要做准备活动,而事实上,体育舞蹈表现出开阔的步伐,富有韧性的屈伸,起伏有致的升降移动及灵活多变的方向转移,主要依赖于下肢、尤以膝关节和踝关节作用显著。如不合理地准备活动,就无法改善其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肌肉的控制能力,负荷过重,造成运动损伤。
(3)技术上的错误与失误。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的损伤。在体育舞蹈练习中,最基本的肌肉控制能力是培养和保持良好的舞蹈造型,用上肌群的控制去做到颈部伸直,舒展放松;肩部拉开,松肩顺臂,沉肩抬肘;胸腰充分展开,保持身体平衡与灵活进展。而由于男士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使共肩带与手臂处负担着女伴上肢的部分重量,如果女士在配合上出现技术性差错,使男士上肢肌群长时间的静力性工作造成上肢群不同部位的过度疲劳损伤,女士由于重视“胸腰”姿势,在练习时如一味追求胸椎的过度后弯曲,容易造成胸椎的损伤,着力在腰椎上练习就会损伤腰椎引起“滑膜嵌顿”症。
2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局部肌肉的强化训练。肌肉力量的不足是造成舞蹈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易损伤部位的训练。例如,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的练习可以防止膝关节损伤,而加强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练习则可以防止肩关节损伤。应针对性地加强易损伤的部位或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其功能,这是预防国际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积极手段。
(2)科学安排训练,控制运动负荷。要注意切实遵守科学训练原则,根据个人特点和技术水平制定适当的训练与比赛计划;训练方法应形式多样,在基本步训练中要不断融入相关的组合;训练内容应广泛,不仅要包括各项专门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全面的身体训练;要注意各舞种的练习顺序以及大、中、小运动负荷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选手生理、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切忌急于求成、贪多求全,以免造成运动创伤。
3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治疗
体育舞蹈运动损伤主要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和关节软骨的损伤。多为挫伤、软组织拉伤、关节扭傷、骨折、脱臼等。
(1)挫伤。从体育舞蹈的主观因素看,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坏、技术动作的不正确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出现挫伤应该及时的处理,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24小时后可热敷或活血化瘀酊剂外用,约1周后可吸收消失。
(2)软组织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导致的损伤。在比赛中容易出现软组织拉伤主要是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处敷上冰块和冷毛巾,保持30分钟,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和热敷。
(3)扭伤。在比赛中容易出现扭伤主要是因为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损伤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和肌腱。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先冷敷2~3天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皮肤青紫或疼痛,可用陈醋半斤加热后用毛巾蘸敷伤处,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4)踝关节骨折。脚踝是极不稳定的关节,可在拉丁舞中要承担很重的压力,扭伤时采用冰敷,而不应热敷或者按摩,这样可能会造成错位或者软组织错位的放大。严重时需要采用绷带或者夹板固定,然后及时就医。
(5)闪腰。闪腰是体育舞蹈运动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腰部没有骨性胸架。因此,跳舞时要注意收紧腹肌,同时臀部不要刻意后翘,而是收紧臀部肌肉,同时尽量关闭肋骨,下沉肩膀拉长颈部,这种收紧中腰的方式不仅是拉丁舞最基本的形态,而且会有效保护到腰部不受损伤。而女性在跳拉丁舞时,经常会出现塌腰翘臀的现象,对腰部损伤较大。如果出现了腰部受伤注意要静卧在床尽量不要让腰用力。注意受伤时要用冷敷,24小时后热敷。
(6)推拿。推拿是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有效疗法。推拿对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显著,是治疗软组织运动损伤的重要方法,并对纠正功能失调,消除疲劳、改善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体育舞蹈运动损伤推拿手法有以下两方面。急性损伤:选择制动、休息为主,在伤后24小时后再进行推拿手法治疗。慢性损伤:可选择加重手法,较重的手法可以起到松懈粘连、解除痉挛、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推、按、滚、板、弹、拔等手法,也可以配以静力牵张、针灸、理疗等治疗手段,使之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达到人体运动力学结构新的平衡,使之得以恢复,愈合。
4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各种舞种对体育舞蹈选手造成的运动性损伤有着一定的差异,相比较而言,拉丁舞选手受伤的比例要略大于摩登舞选手,且多发生的是急性操作。2)体育舞蹈中的运动性损伤与体育舞蹈选手的运动训练方法、比赛、舞伴、场地、年龄、心理等情况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2)建议1)全面地加强医务监督,使之成为预防运动性损伤的重要手段。教师、教练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提高选手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注意场地、服装、舞鞋等配套附件是否符合比、训练的要求。选手自己也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一些常用的生理指标,有效地预防由疲劳引起的运动性损伤。2)严格遵守科学的训练原则,根据个人的特点的技术水平制定相应训练。控制训练强度,运动负荷防止出现的过度疲劳导致各种损伤,应尽量避免由于准备活动而产生的损伤,训练方法要形式多样,多赛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选手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参考文献:
[1] 张清澎.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 篇4
关键词:射击,伤病,恢复,预防
射击运动是我国的重点和优势项目,射击运动以有氧代谢为主,要求动作集中性、协调性与精准性都较高,是静力性小肌肉群精细配合的专项运动,运动中肌肉基本处于等长收缩状态,随着肌肉收缩的时间延长,负荷逐渐加大。由于基础训练开始年龄小,专项训练时间长,且需保持某种特殊体位为特点,长期保持某种体位,使得射击运动员特殊部位损伤频发,伤病以劳损性病变居多,产生慢性疲劳性损伤(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进一步造成局部肌群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至于形成筋膜炎(环枕筋膜炎,颈肩肌筋膜炎等),椎间盘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间盘突出,),关节紊乱失稳(颈椎病等),骨质增生等疾病。伤病一旦形成,治疗过程和恢复过程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对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发挥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中医学著名专著《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的就是要有提前预防疾病的意识,不要等到疾病已经形成再去治疗,所以掌握伤病的特点和原因,做好伤病预防比伤病发生后再去治疗更加重要。
1 射击项目动作特点及损伤情况分析
不同射击子项,其损伤重点部位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予以解析。
1.1 气手枪、慢射项目
专项动作特点:腰椎向前微凸并保持较长时间,头向右偏转,右臂运枪,右侧肩关节外展位手臂平举、并维持保持平举动作稳定不变约10 s左右。
临床常见项目伤病症状:颈椎不适,落枕反复发生,运动中突发颈部活动受限,腰部疼痛。
病情损伤分析:由于头部单向、多次向右偏转,造成双侧颈部肌肉收缩功能单一反复、左右相对运动不对称,颈椎关节单一向右旋转,颈椎各小关节运动范围特殊,造成颈椎肌肉群和小关节功能失调并至损伤。由于腰椎长时间处于前凸后伸,长时间站立,第五腰椎和骶椎之间承受较大负荷,椎间盘较易出现损伤。
1.2 速射项目
专项动作特点:身体直立,右侧肩部及手臂、背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头向右偏转,右臂运枪,右侧肩关节外展位手臂平举、并维持保持平举动作稳定不变约3~8 s。
临床常见项目伤病症状:颈椎不适,肩部偶发活动受限,右侧背腰部疼痛。
病情损伤分析:由于头部单向、多次向右偏转,造成双侧颈部肌肉收缩功能单一反复、左右相对运动不对称,颈椎关节单一向右旋转,颈椎各小关节运动范围特殊,造成颈椎肌肉群和小关节功能失调并至损伤。由于右侧肩部及手臂、背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右侧斜方肌、背阔肌反复多次处于紧张状态,肌肉疲劳受损,造成慢性劳损性病变。
1.3 气步枪项目
专项动作特点:腰椎向左前微凸,髋关节向左前方平移,并保持较长时间,左臂贴于身体左侧屈肘关节、左手托枪承重,头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转,右肩关节成半外展平举位并做内收并稍向前方向用力保持、右臂弯曲抬升,并维持保持动作稳定不变较长时间。
临床常见项目伤病症状:颈椎、肩背部不适,腰痛,训练后腰部疼痛加剧。
病情损伤分析:由于头部单向、多次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转,造成双侧颈部肌肉收缩功能单一反复、左右相对运动不对称,颈椎关节单一平移、旋转,颈椎各小关节运动范围特殊,造成颈椎肌肉群和小关节功能失调并至损伤。左侧肩关节承重托枪(导致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受累紧张),并内收外旋(导致小圆肌、大圆肌紧张受累),造成肌肉疲劳损伤。右肩关节成半外展平举位并做内收方向用力保持、右臂弯曲抬升,并维持保持动作稳定不变较长时间,导致右侧斜方肌、右侧菱形肌被长时间并反复拉伸而出现疲劳损伤。由于腰椎长时间处于向左前凸并脊柱向左旋转,长时间站立,脊柱关节处于旋转保持并承受负荷出现小关节失稳而发生脊柱侧弯,双侧竖脊肌受力及伸展不平衡而出现疲劳损伤,第五腰椎和骶椎之间承受较大负荷,椎间盘较易出现损伤。
1.4 步枪卧射项目
专项动作特点:腰椎向前微凸并保持较长时间,左肩关节外展上举,左侧屈肘关节屈曲、左手托枪承重,头后仰、,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转,右肩关节成做内收方向并稍向前用力保持,并维持保持动作稳定不变较长时间。
临床常见项目伤病症状:颈椎、左肩关节疼痛不适,腰痛,训练后腰部疼痛加剧。
病情损伤分析:由于头部后仰单向、多次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转或保持此姿势较长时间,造成双侧颈项部肌肉收缩功能单一反复、左右相对运动不对称,颈椎关节单一平移、旋转,颈椎各小关节运动范围特殊,造成颈椎肌肉群和小关节功能失调并至损伤。左肩关节外展上举,前臂外旋,造成左侧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小圆肌、大圆肌等肌肉被拉伸并紧张受累,出现肌肉疲劳损伤。由于腰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腰椎长时间处于向前凸状态,第五腰椎和骶椎之间出现前后方向单向平移趋势,竖脊肌下段和第五腰椎及骶椎之间关节承受较大负荷,竖脊肌下段和第五腰椎及骶椎之间椎间盘较易出现损伤。
综上所述,由于射击运动各个子项目的技术动作不同,身体姿势不同,受损伤的肌肉、关节也有区别;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虽有相似之处,而实际受损伤的肌肉、关节和痛点分布有所不同,详见表1。
2 运动治疗方案
2.1 原则
改善常见受损伤部位的肌肉、肌群的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缓解或消失,促进受损伤肌肉的恢复。
2.2 方法手段
适度运动和拉伸。对相关肌肉采取全身性热身运动和相关肌肉针对性锻炼,针对性拉伸。
(1)全身性热身有氧锻炼:慢快跑交替跑,或快走、跳健身操等均可,时间控制45~60 min,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目的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损伤。
(2)相关肌肉和部位针对性锻炼拉伸的具体方法如下。
颈部肌群:颈椎屈伸运动和向前拉伸。端坐或站立位,肩部放松,以鼻尖为意想中心,想前下方45度角方向,头部向前下探伸,然后鼻尖由前下向前上方做缓慢往返运动,往返一遍为1次,10次为一组,根据伤病情况酌情安排组数,至稍觉疲劳为止。
斜方肌及菱形肌肌群:肌群向后收缩和向外展拉伸。端坐或站立位,肩部放松,屈双肘,以肘尖为意想中心,扩胸、双肘尖向后运动至极限,头后仰至极限,肩胛骨内收,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双肘尖向前运动至胸腹部前极限,头向前低至极限,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如此反复一遍为一次,10次为一组,根据伤病情况酌情安排组数,至稍觉疲劳为止。
肩胛提肌,小圆肌、大圆肌,三角肌,及颈肩部颈膜:自然站立位,双脚距离略同肩宽,双臂外展平伸,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拇指外展至90度或以上;左手臂上抬约45度,头下低,以后枕部贴左上臂内后侧,同时右手掌向前下、后翻转至掌心向上,拇指向后,意想左右手分别向左右伸展牵拉,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恢复开始姿势,反方向右臂抬起,动作类同。如此反复一遍为一次,10次为一组,根据伤病情况酌情安排组数,至稍觉疲劳为止。
斜方肌下部、竖脊肌肌群:自然站立位,双脚距离略同肩宽,左手背贴于后腰右侧,腰前屈至90度左右,右手臂前伸平举,上臂贴右耳,右手前伸向左前方约10点钟方向,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恢复开始姿势,反方向右手背贴于后腰左侧,动作类同。如此反复一遍为一次,10次为一组,根据伤病情况酌情安排组数,至稍觉疲劳为止。
竖脊肌及腰椎小关节调整防损伤动作:仰卧位,屈双膝双髋,双膝关节并拢,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床面作为支撑,然后双膝关节并拢向左侧偏转至贴近床面,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方向偏转至右侧贴近床面,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如此反复一遍为一次,10次为一组,根据伤病情况酌情安排组数,至稍觉疲劳为止。
3 小结及建议
3.1 针对不同子项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有的放矢安排训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射击各子项有其各性的损伤特点,教练员应根据不同子项的运动员采取不同的训练和恢复方法。
3.2 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提高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指导训练的教练员、参加训练的运动员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缺乏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基本认识,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处理方法,不懂得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或是对自己来处理损伤没有足够的信心,在发生损伤后不能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导致失去了对损伤的前期治疗关键时期。
加强对运动员损伤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做运动损伤教学时,结合实际,让运动员学会处理损伤的程序,提高运动员的防范意识和动手处理损伤能力。引导运动员正确的处理负荷与恢复,损伤与预防等关系。
3.3 加强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素质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不仅因为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而且体能训练还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体能训练能够有效的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加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时要注意遵守体能训练基本的要求,要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安排射击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时要注重发展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同时预防伤病,促进消除疲劳,并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
3.4 高度重视准备活动,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通过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使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扩张,使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从而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准备活动可以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可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可释放更多的氧,增加肌肉的氧供应,体温升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同时,体温升高还可以使肌肉的伸展性、柔韧性和弹性增加,从而预防运动损伤;准备活动还可以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做好准备活动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器官的调节,使技术动作更准确、协调、灵敏。
准备活动的内容、运动量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个人身体功能状况以及气象条件等情况合理安排;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既要做一般的准备活动,又要做与正式运动相关的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活动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做到身体发热、微出汗即可,冬天运动量可大些,在运动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课中进行专项训练时,都应做准备活动。
3.5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预防过度疲劳的出现
在竞技健美操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通常加大运动负荷的量度。运动员在承受了一定的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教练员需要循序渐进的加大负荷的强度,科学安排运动量,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很大关系,对预防损伤也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朱萍.射击运动员损伤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9(3):28-30.
[3]范凯斌.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损伤及康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80-82.
[4]王涛.散打运动损伤的训练学致因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6):119-122.
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 篇5
物理疗法、按摩疗法和中草药疗法治疗运动损伤的效果分析
运动损伤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及课外活动中时有发生,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运动员生活和身心健康.针对运动损伤情况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手段,可使运动员恢复健康.
作 者:王立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师范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6)分类号:G4关键词:运动损伤 物理疗法 中药疗法 按摩疗法 健康
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 篇6
摘 要 目的:分析在运动损伤患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6例运动损伤患者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西医组与结合组,西医组患者单纯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结合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接受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结合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明显弱于西医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运动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方法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运动损伤 中西医结合 疼痛 疗效
人们在大运动量的训练及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中,肌肉力量有时会出现不足或难以负荷重压,进而导致各类型的运动损伤[1]。运动损伤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等存在严重影响,若患者未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处理,症状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损伤,患者的活动、生活质量等都会受到不利影响[2]。我院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将中西医方法相结合,现将研究结果作以下报告: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运动损伤患者中择取66例开展实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淤血等,将上述患者随机均分作西医组与结合组,每组33例。西医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16—41岁,病程1—8d;结合组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17—45岁,病程2—11d,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对比未见差异(P>0.05)。
(二)方法
西医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医生选择PRICE方法,让患者立即休息并接受快速冰敷处理与加压包扎等,同时抬高患者的损伤肢体等。
结合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接受中医治疗,医生选择患者的阿是穴进行针灸,用手指按压患者阿是穴1min左右之后施针,得气后留针1min,患者每日接受1次针灸治疗。此外患者接受中药熏洗治疗,药物选择为:牛膝、红花各9g,大黄、白芷各15g,黄柏30g,根据患者的受损情况可加入三棱与三七等,让患者每日接受1次中药熏蒸。
(三)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利用VAS评分量表进行统计,患者得分为0分表示不存在痛感,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则代表严重疼痛。患者分数越高,表示痛感越强烈。
(四)统计学方法
此实验中的所有数据均需要接受SPSS21.0软件包进行计算,利用( ±s)代表计量资料,并选择t值予以核算。若兩组对象的数据对比后P<0.05,则为存在差异。
二、结果
三、讨论
运动损伤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種损伤类型,主要是发生于体育竞赛、运动、体育教学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相对较多,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等存在严重影响[3]。因此,为运动损伤患者选择科学、及时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
对于运动损伤患者的治疗而言,西医一般会选择常规的冰敷、加压包扎等方式,这虽然可以适当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但是无法快速消除患者的不适反应。在中医治疗中,运动损伤被归于“筋伤”范畴,其发生原因多与风寒侵袭相关。我院在运动损伤患者的中医治疗中选择针灸与中药熏蒸相结合的方式,患者接受治疗之后,血液循环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受损伤部位的营养状况可以得到明显提高。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受损部位的中枢神经会得到较好刺激,患者各项生理指标会出现明显好转,机体平衡情况会更好,自身免疫状况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将中医针灸与中药熏蒸相结合,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以直达患者身体受损部位,这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存在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中医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机体不会造成严重损伤,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保证,患者接受治疗后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
在此次实验中,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后可以明显看出,患者接受治疗之前的疼痛情况并无任何差异。但是,结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疼痛情况明显弱于西医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接受对比后存在极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四、结语
对于出现运动损伤的患者临床治疗而言,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等存在积极影响,两种治疗方法联用值得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彭举华,吴东霞.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性腰肌劳损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2):589-590.
[2] 祝延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运动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1):118-119.
游泳运动员腰部损伤的推拿手法治疗 篇7
1常见游泳运动员腰部损伤特点和治疗原则
1.1急性腰扭伤
多是由于训练前准备活动未做充分,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力,主要有肌肉拉伤、棘间韧带损伤小关节扭伤及滑膜嵌顿或轻度绞锁,骶髂关节扭伤等。
临床表现:腰部肌肉拉伤,局部肿胀压痛,不能弯腰;棘间韧带损伤疼痛位置较深,由于关节常因伤肿胀各个方向均不能活动:小关节滑膜嵌顿或轻度纹锁,腰突然不能活动,伸腰痛尤重,骶髂关节扭伤,伤后走路时患侧腿部不敢持重、跛行、坐位时不能弯腰,骨盆分离实验挤压试验,4字试验可呈阳性。
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消除肿胀,促进积液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关节痉挛。
1.2腰背肌肉筋膜炎
是腰部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其病因尚未十分清楚,多为慢性劳损或急性扭伤后治疗不彻底所致,其主要表现为肌肉筋膜的慢性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周围神经遭受炎症的刺激,脊柱小关节紊乱及其默默软组织慢性炎症等。
临床表现:患者一般都感觉局部发沉酸疼,胸背部肩胛骨之间或腰椎345两侧骶棘肌鞘部是最容易产生疼痛的部位,不少患者同时感觉有疼麻窜向臀部或大腿外侧或窜向颈后和上肢疼痛于坐、站较久或走路多时加重,更换体位、按摩或扣打可减轻症状。
治疗原则:松解粘连、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康复,恢复小关节的正常功能增强腰部的运动能力。
1.3慢性腰肌劳损
此类损伤在运动员中最多见,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多属急性腰扭伤全未作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或反复多次损伤使损伤组织未能修复,局部出血渗液产生纤维性变或瘢痕组织压迫或刺激神经而产生慢性腰痛。
临床表现:一侧或双侧腰骶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一侧或双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肌肉紧张,甚至僵硬,腰部呈板状,腰椎X线片可见腰椎生理弧度消失。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1.4腰椎间盘突出症
其损伤特点是在腰部劳损的基础上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在致伤应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连同髓核一起向外突出压迫神经,并造成局部脊柱小关节紊乱及其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改变。
临床表现:下腰痛并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部分患者伴有主观麻木区(足背外侧、小腿、会阴区等),严重者甚至会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脊柱侧弯,腰肌发紧,病变部位椎旁压痛同时伴有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臀部及下肢有不同程度的压痛感,病程长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反向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向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趾跖屈肌力减弱,屈颈试验阳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
治疗原则:活血止痛,舒经通络,松解粘连。
(1)加大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缩,减小椎间盘内压力,促进纤维环的修复。
(2)松解粘连,改变突出部位的位置,解除或减小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
(3)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功能,改善受损神经根,并促进其恢复正常功能。
2腰部运动损伤的推拿手法治疗
(1)推摩法:双手手掌紧贴皮肤并适当用力,由脊柱两旁向两侧或由下(腰骶部)向上(上背部)均匀地推摩腰背部5~7遍,此法用时可以加入红花油、按摩背部等介质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在各种急,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肌劳损急性发作时腰背肌肉痉挛及疼痛剧烈时当先用此法。
(2)掌揉法:一手掌置于背伸肌或臀肌上紧贴皮以轻中度力量匀带螺旋状地由上背向下至腰臀部揉动肌肉5~7遍。
(3)拿推揉法:单手或双手重叠,手掌置于背伸肌外测百或臀肌上与其垂直地由外向内平稳缓慢用力推揉肌肉,由上至下5~7遍。
(4)拳压法:右手握拳,以2~4近节指骨背面置于背停三店文臀肌上,左手握右手腕,双手平稳缓慢用力按压肌肉由上至下4~7遍。
(5)肘压法:背部臀部以前的近肘端,腰部肌肉丰厚可以射尖都,垂直向下平稳缓慢用力按压背伸肌或臀肌由上到下4~6遍。
以上5步手法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地对腰背、臀部肌肉进行治疗,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解除痉挛松解肌肉筋膜的粘连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调节神经兴奋性以缓解疼痛,要注意的是,在第45步手法手应以第2步的掌揉法以消除顺重压而造成的肌肉紧张。
(6)一指禅揉法:以拇指腹置于压痛点上力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按揉持续数秒钟后放松并指抒,反复多次直到压痛,肿胀明显减轻为止, 用此法逐一对肌肉筋膜于棘突,骶骨及髂脊附着部结节及肿块进行治疗,此上述法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促进损伤组织置的修复。
(7)用上述第2掌法放松腰背、臀部肌肉以消除因按压痛点而造成的肌肉紧张。治疗中,最好用上述7步手法疗另一侧,如下肢部位的肌肉紧张或疼痛,可用掌抒、掌推揉、拳压、捏法等手法进行放松治疗。
(8)被动直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肢侧一手压于患者髋关节前部,另一手屈肘,上臂托住病人患肢小腿的中下段,手压于患者膝前部使患者腿伸直。患者将侧腿伸直,然后医者一抬一松富有弹性的将患肢循序渐进增加抬起得高度,幅度过大会造成患者难以忍受疼痛而拒绝练习,所以切忌抬腿过猛,此法通过牵张反射作用解除大腿后部肌肉痉挛和臀部肌肉,恢复其正常弹性,对于椎间盘突出患者引法还可以预防或解除神经根部的粘连。
(9)侧卧位侧扳法:患者侧卧,上面的腿屈膝放松,下面的腿伸直,医者与患者对面站立,医者腹部紧贴患者腹部,一上肢屈肘以前臂置于患者上面臀部的后部向腹前方发力,另一上肢于90°屈肘以前臂的近端置于患者上面肩关节的腋前部向背后方向推,使患者脊柱在两臂同时发力进行时产生扭转应力,可听到响声。(不可强求响声,响声的出现与患者腰部肌肉放松程度以及医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关,不可一味用力,以求响声)。其后于患者反向侧卧进行另一方向的侧扳,此手法的目的是调整小关节,使其恢复正常作用,进一步使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滑膜恢复正常的张力;使突出之椎间盘组织位置发生改变从而解除对神经的刺激挤压,此法应在前述手法治疗后进行,因为经过前述手法的治疗腰部疼痛感减轻,肌肉得到放松,减少了侧扳的阻力,同时侧卧位体位降低了两关节面之间的压力,所以容易取得成功。
(10)坐位被动弯腰练习:下述手法治疗适合患者弯腰活动受限时,使患者坐于凳子上,两腿伸直向前,双手置于腿上,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握其双肩进行被动弯腰练习,练习时腰部屈伸下为一次,前两下屈伸幅度是在接近疼痛范围内的准备活动,第三下弯腰时医者双手平行推压其双肩,使弯腰幅度超过疼痛范围—些,然后再充分伸直放松,伸屈过程中腰的活动要富有弹性,循序渐进地增加弯腰的幅度,直到恢复正常范围。
(11)直腿拔伸法:适用于患者因骼腰肌等痉挛而导致不能完全伸直下肢的情况。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者足端,以双手握住患肢之踝上部,反复屈伸牵拉患肢,在伸腿时适当用力牵拉。待患肢能伸直放平后换俯卧位,医者立于其患肢侧,一手压住患侧臀部,再反复使其髋关节被动后伸,另一手屈肘,上臂托住病人患肢膝上部,手压大腿后部并使其保持伸膝状态,直到患者能完全伸膝伸髋且无明显疼痛时为止。
(12)背背牵抖法:患者直立受限时可采用此法。与患者背靠背, 患者站立,医者双腿分开屈膝半蹲,将患者两臂后双搭于医者双肩上,医者双手抓住患者两臂,然后轻轻弯腰将患者背起,同时双膝在小幅度反复伸屈,使患者腰部后伸从而产生牵抖效应。最后医者加大弯腰幅度,使患者腰部过伸后,再小范围内反复屈伸膝,抖动患者腰部10余次。这个方法作用一是可改善突出椎间盘的位置;二是放松髋腰肌及其他脊椎旁深层肌肉。
以上这一套治疗腰部损伤的手法程序,是多年以来的一些经验,治疗中以这一程序为基础,根据不同伤病,不同患者的情况加减,灵活运用,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常规腰伤都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是:伤后及时的功能锻炼和合理的安排训练对于巩固疗效,促进伤病的康复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用一病例反映推拿手法治疗运动员腰伤的良好效果。
病例
姓名:陈倩性别:女年龄:21来诊时间:2013年3月15日运动项目:游泳运动员运动成绩:全运会冠军
主诉:腰痛一天
病史:患者自述上午做大力量时因准备活动没做充分,加上训练用力姿势不正确及用力过猛导致拉伤腰肌,当时腰痛明显活动受限,弯腰和伸腰时,疼痛明显,咳嗽时腰部阵痛,遂来医务室就诊。
检查:腰部活动受损,腰肌痉挛肿胀,两侧骶棘肌僵硬,压痛明显,脊柱生理前凸消失,无侧弯,第3、4腰椎棘间有压痛。
诊断:急性腰肌扭伤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解除肌肉关节痉挛,消除肿胀。
推拿手法:
(1)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俞、阿是穴等。
(2)手法:1推拿法2掌揉法3掌推揉法4一指禅指揉法。
根据上述4种手法动作要领和操作程序施于患者做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经过3次治疗,患者痊愈,正常训练。
浅谈运动员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治疗 篇8
1 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
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这不仅仅和运动员的心理、生理有关,同时和运动员的性格、年龄、训练情况等等因素有关。运动员和外界环境的接触和运动损伤的出现情况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训练中间运动员可能出现超负荷训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另外,运动员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是直接挂钩的。只有掌握有良好且扎实的运动技能才能有效的降低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此外,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造成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总的来说却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最大的可能降低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以保证运动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2 关于运动损伤问题的预防
虽然造成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因素有很多,运动员出现的运动损伤也千差万别。但是,总得来说还是有迹可循的。总体来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主要包括有这一趟三个特点,那就是大型的损伤情况比较少,急性的运动损伤情况也比较少而慢性的比较多。在慢性的运动损伤情况中间有一部分是因为运动员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出现了运动损伤但是没有进行及时的医治或者是进行了简单的医治之后就恢复了训练。有的则是因为运动量过大,超过了运动员合理的承受范围。总而言之,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这样一些原则。
2 . 1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运动员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系统性。教练要制定系统、科学和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训练项目。对于运动员来说,其所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适合其本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这样才更加的稳妥和有效。单纯追求眼前的一点成绩而不顾运动员的实际状况是不对的,也是万分不可取的。
2.2 拉伸训练
运动员在进行训练之前还有在平时的生活中间一定要注意尽心拉伸训练。通过拉伸训练运动员的肌肉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在不断的拉伸过程中运动员的肌肉能够恢复的更好。可以有效的缓解运动员的肌肉疲劳情况。这样,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就能够降低出现肌肉拉伤的几率。此外,通过拉伸运动运动员的肌肉会更加的富有弹性。这样运动员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出现动作僵硬不到位的情况。在进行准备活动的时候运动员的人体温度可以得到科学的调理,这样在进行训练之后运动员就可以更加快速的进行恢复。肌肉的酸痛感也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
2.3 注意保护
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自身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保护。教练要教导运动员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采取科学的方法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样,在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运动员就有可能将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低。
2 . 4 对可能出现损伤的部位进行重点训练
为了更好的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员应该对其更可能出现运动损伤的部位进行更好的训练。要对这些部位的功能进行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有效的降低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
2.5 小肌肉群训练
教练员应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对其小肌肉群进行训练。众所周知,人身体的肌肉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肌肉群,另外一种是小肌肉群。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注重对大肌肉群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小肌肉群的训练。这样一来运动员身上的肌肉力量就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训练或者比赛的时候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就会更大。因此,教练应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对其小肌肉群进行训练。
2 . 6 训练运动员的稳定性
运动员稳定性的提高也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降低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因此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对其自身的稳定性进行训练。稳定性运动员进行一系列复杂运动的关键所在,但是当前的训练运动员稳定性的方法存在有一些问题,比如仰卧起坐等,其对稳定性的提高功能相对来收并不是很到位。
2.7 自我监督
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或者比赛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自身的情况,一旦出现不正常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反应。不能因为暂时没有事情就不重视继续进行训练。对于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妥善的进行处理,避免这些因素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果。
2.8 改善运动环境
运动员的训练环境应该干净整洁。运动员使用的训练器材应该安全有保障。只有为运动员创造安全干净的训练环境才能够更好的降低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女性运动员在进行训练和比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身上的锐利物品摘除。进行训练的时候运动员使用的辅助器械一定要和运动员相“合拍”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进行训练。
3 康复治疗
所谓康复治疗指的就是在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后得到有助于运动员进行恢复的一些手段。一般来讲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之后除了十分严重的需要进行休息之外其他的情况都是进行一定的康复治疗之后继续进行训练。合理科学的训练对于身体的恢复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3 . 1 进行康复治疗的建议
3.1.1 诊断
对运动员的诊断必须科学正确。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够科学合理的治疗。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的基础就是诊断。一旦出现误诊情况,那么运动员不仅仅会浪费大量的实践还有尽力,有时候甚至可能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情况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在进行诊断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科学正确,保证诊断的精确性。
3.1.2 实事求是
对于不通的情况教练员要做到区别对待。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一定要区别对待。考虑到运动员的损伤情况和年龄、身体情况等等因素。对于造成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情况的原因也要进行了解以帮助运动员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康复方法。
3.1.3 注意休息
在康复治疗之后运动员不应该马上恢复正常的训练,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先恢复一部分的训练内容。然后根据运动员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调节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恢复。
3.1.4 康复计划的制定
康复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心理状况还有生理状况,做到循序渐进。不能够因为眼前的一点成绩就盲目的恢复正常训练。康复治疗期间运动员的运动量和运动频率都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制定。既不能让运动员因为长时间不进行训练荒废了原本的技术使得即使水平下降也不能因为训练的不科学造成运动员在此出现运动损伤。要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实际判断。
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80例运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电疗组和微波治疗组, 每组40例。所有患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急性运动损伤诊断标准:有明显的外伤史, 局部疼痛、肿胀、瘀斑或皮下血肿、压痛、肢体功能或关节功能障碍;X线摄片检查无骨折、脱位等表现。电疗组中, 男24例, 女16例;年龄18~22岁, 平均 (20.5±0.6) 岁;微波治疗组中, 男27例, 女13例;年龄18~22岁, 平均 (20.8±0.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浸泡或外敷, 药物组成为桑寄生、鸡血藤、狗脊、没药、独活、五灵脂、乳香、赤勺、虎杖、巴戟天。电疗组给予电疗, 使用美国Chattanooga电疗工作站, 中号电极板贴与损伤处, 电流强度80~100mA, 时间20min, 1次/d, 1个疗程10次, 治疗2个疗程。微波治疗组给予微波治疗, 使用MICROWAVE25P微波治疗仪, 辐射器对准损伤部位进行照射, 功率选择20~60W, 时间10~15min, 1次/d, 1个疗程10次, 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肿胀消退, 受伤部位功能基本恢复;有效:患者疼痛症状好转, 肿胀有所好转, 受伤部位功能尚未恢复;无效:患者疼痛症状未见缓解, 肿胀未消退, 功能未恢复甚至变差。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电疗组患者显效15例, 有效18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2.5%;微波治疗组患者显效13例, 有效17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运动损伤, 多数是中医上讲的“筋伤”, 中医认为多属风、寒、湿三邪侵袭所致。三邪入侵使气机阻滞, 凝结血脉, 不通则痛[2,3]。本方鸡血藤、巴戟天具有补肝肾, 强筋骨、活筋络之功效;桑寄生、狗脊、独活等有活血止痛作用。我们将上述药物煎煮后外敷治疗运动损伤, 可缓解疼痛, 活血化瘀, 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消除肿胀。微循环的改善能减少炎性渗液, 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 改善局部缺氧状态, 促进功能恢复。
电疗是常用的理疗方法之一, 指利用不同类型电流和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人体是一个既有电阻又有电容性质的复杂导体, 电疗可改变体内离子分布, 调整机体功能, 提高代谢、增强免疫、促进病损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目的。电疗可以刺激神经肌肉收缩, 促进动脉供血、静脉和淋巴回流, 改善局部营养代谢, 消退水肿, 还可提高肌肉张力, 防止或延缓肌肉萎缩过程。此外, 电刺激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纤维的再生, 消散局部的致痛物质, 改善组织代谢功能, 因而起到止痛效果。直流电还能将药物离子导入人体, 达到治疗目的[4]。
微波治疗是指微波场将人体的极性分子作极性振荡, 产生热效应, 进而起到治疗作用。微波治疗当微波照射到病变部位时, 病变组织就会迅速升温, 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 增加病变的氧供, 而且微波本身有杀菌消毒之特性, 可实现控制炎症的目的。有研究报道, 微波治疗体内淤血有显效[5]。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电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微波治疗组, 电疗对于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优于微波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理疗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运动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运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电疗组和微波治疗组, 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中药浸泡治疗, 电疗组给予电疗, 微波治疗组给予微波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电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5%;微波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电疗对于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优于微波治疗。
关键词:运动损伤,中草药,电刺激疗法,微波
参考文献
[1]张萍.中药不同制备配合理疗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比较[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8) :1420.
[2]董洪燕, 段沛涛, 王富田.中药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36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11, 21 (3) :19.
[3]雷鸣枝.推拿按摩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的应用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27 (5) :89-90.
[4]黄茂, 黄泽强, 潘丽敏, 等.电针推拿配合中药外用对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微量元素变化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9, 24 (3) :39.
体育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篇10
1 各种常见体育活动中膝关节损伤现象
体育运动中的膝关节损伤有的是较严重的骨折与脱位、韧带断裂与半月板损伤, 而更多的是因慢性劳损引起的软骨、韧带、腱膜与滑囊等损伤。因此, 运动医学工作、体育高校教师、教练员及体育院校学生本身, 均应对体育活动中膝关节损伤有一定的了解。各种运动项目中膝关节运动损伤状况见表1[1]。
此外, 扈诗兴等的研究表明, 即使是太极拳这样的温和体育活动, 也可能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股四头肌力量不足、重心过低、疲劳过度等原因造成一定程度的膝关节损伤[2]。由此可见,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 由于运动技能的欠缺或身体状态的欠缺, 均易导致膝关节的损伤, 所以, 了解膝关节的功能特点和习惯及损伤的原因, 对于预防体育活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 体育活动中膝关节损伤的原因分析
如果在运动中, 身体姿势不正确, 下肢肌力不足。肌肉韧带放松不够, 或步法互换不得当等, 都会引起膝关节的损伤。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有髌骨劳损、髌骨韧带损伤、以及半月板损伤等。
半月板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膝关节屈位时, 小腿固定在外展, 外旋位, 大腿突然内收、内旋, 并伴有伸膝动作, 可引起内侧半月板损伤相反情况下则会引起外侧半月板损伤。另外, 如果起跳动作不合理, 落地动作不好, 或运动摔倒, 膝部受到冲撞, 动作技术不协调、不熟练, 这些都会引起膝关节的运动损伤。
3 常见体育活动中膝关节损伤的预防
王辉 (2006) 年的研究显示, 膝关节损伤在高校学生各类体育活动的运动损伤中比例占到了25.4%[3]。为此, 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体育院校学生在日常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中预防膝关节损伤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注意平常教学与训练中对损伤的预防, 下面笔者就体育活动中膝关节损伤的预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3.1 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减少运动损伤。
3.2 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3.3 提高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3.4 加强踝、膝、肩、肘、腰等易伤部位的专项力量练习。
3.5 讲道德、守规则、不对他人恶意犯规, 不作危险动作。
3.6 注意运动卫生和运动环境卫生, 避免在不适合运动的天气、空气、场所进行活动。
3.7 加强健康教育, 使体育爱好者们充分认识到损伤的严重围还, 同时要不断提高对防伤意义的认识, 平时加强防伤观念的教育,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3.8 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 并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3.9 注意运动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
4 运动致膝关节损伤的治疗
通过前边的讨论, 我们知道在体育运动中膝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运动损伤现象, 并且损伤的种类繁多, 在此, 笔者考虑到文章篇幅的限制, 就不再作一一介绍, 这里只就两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现象的治疗做简要的介绍:
4.1 膝关节韧带损伤。
膝关节的内外两侧有副韧带加固, 以限制膝关节的外翻或内翻, 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内侧副韧带呈底向前的三角形, 桥架于股骨内踝与胫骨内踝之间, 比较薄弱。根据羽毛球运动技术的特点,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更容易受伤, 其次就是膝前交叉韧带的扭伤。
4.1.1 症状诊断。
伤后膝内侧剧痛, 遂即又可减轻, 随后疼痛又逐渐加重。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 往往保持在165~175度屈曲位, 内侧有压痛、肿胀, 膝关节伸直, 小腿外展时, 疼痛加剧。如果内侧副韧带撕裂, 出现皮下瘀血;深层断裂或合并半月板或十字带损伤, 膝关节出现血肿。
4.1.2 治疗方法。
韧带部分断裂的患者, 伤后应立即用好得快或冰袋局部冷敷, 或用海绵、棉花和绷带作加压包扎, 并抬高伤肢以减少出血、肿胀。24小时后拆除包扎, 根据伤情可选用新伤药外敷、痛点注射、理疗、按摩等。
按摩的手法主要有:抚摩、揉捏、推压、按捏等, 按摩部位主要是股直肌、股内侧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等。按摩和热疗只能施于伤部周围, 3天后可用于伤部, 2~3周后可恢复运动。除外用新伤药外, 可以采用药物注射, 一般强的松龙25mg+2%普鲁卡因2ml进行痛区注射, 每周二次。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 应在临时固定后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轻度及中度韧损伤的治疗和恢复包括:早期防止出血, 冷敷20min, 并固定以防再伤;中期使出血吸收和组织修复, 可用按摩、热疗、外敷药物等;后期以加强肌肉力量为主, 如负重深蹲、静蹲等, 静蹲是此病的最佳练习方法, 静蹲角度选择120度较好, 时间由短到长, 负重由轻到重、循序渐进, 重点应放在加强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和合理调整训练时间和强度上。如果是前或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需外科手术, 然后采取缓慢的恢复措施, 手术一年后才可以进行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4.2 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 小腿相对固定, 而大腿突然旋转或内翻时, 由于人体重力作用线通过膝关节, 产生研磨及撕裂的力量, 容易伤及关节内未能迅速滑移的半月板。例如, 羽毛球跳起扣杀球落地瞬间, 突然转身上网容易使半月板损伤。
4.2.1 症状诊断。
损伤初期关节有明显的疼痛肿胀, 后期疼痛和肿胀可逐渐减轻;牵扯滑膜出现少量积液, 关节出现“交锁”现象;关节屈伸受限, 慢性期因半月板异常活动, 摇摆性试验、挤压试验、蹲走试验均呈阳性。
4.2.2 治疗。
急性期以消肿散淤为主, 外敷新伤一号药加云苓、白蔹和木通;亚急性期以消炎止痛为主, 采用按摩、药物注射和内服正骨紫金丹配合治疗;慢性期采用按摩、理疗、外敷、指针和内服配合治疗。对于陈旧性半月板损伤, 反复出现“交锁”现象, 经过保守治疗无效者, 可以考虑手术摘除, 以免引起继发性滑膜和关节软骨损伤。
参考文献
[1]曲绵域, 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 (第四版)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2]扈诗兴, 张波.太极拳导致膝关节损伤机制的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6 (2) :74-76.
相关文章:
阿拉善地区沙漠化治理02-13
概率论与数学统计02-13
经典英文电影句子02-13
英文电影精华02-13
励志电影英文句子02-13
文化宫今昔02-13
今昔对比02-13
政府领导村级组织道班养护群众参与02-13
宽容的近义词是什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