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由其科学性、真理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饱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继承和发展,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正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它的核心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以来16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进而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剖析,对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预测,至今仍鼓舞和指导着共产党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不懈奋斗。进入21世纪,我们仍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二篇: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经过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得出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
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5)内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6)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第三篇: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向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同时又都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首先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地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使它在中国革命乃至今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它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人民热切渴望学习西方,可是一战爆发,它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原先在中国人心目中近乎完美的资本主义制度顿时失去了原来耀眼的光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必须性。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社会主义。
从文化层面分析:当时革命迫在眉睫,但是观念作为一种心理承袭,其形成是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几十代的薪火相传,希望一夜之间天翻地覆是不现实的,对于传统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后才谈得上慢慢改造它。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需要如此。而西方强调的是个人本位,自由意志。这显然与传统文化有很大抵触的,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类同的道德价值取向,积极进取精神,哲学基础,社会理想都使它最容易为中国人民和社会发展所认可和接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集体主义观念提倡的是社会本位主义,“老吴老以及人之老,幼吴幼以及人之幼”二,相似的社会理想对未来目标有一定的趋同性,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按需分配,消灭剥削与农民起义时提出的“等贵贱,军贫富”口号也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光是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的号召力便是其它学说主张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农民阶级恰恰是历种主张运动所从来没有真正重视和发展过的。这种现象发生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压倒性比例的国家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当然除却文化上的相融性,而现实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体现出了巨大的对具体国情的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彻底砸烂这个人旧世界的精神始终贯穿三个理论组成部分,封建压迫列强侵略,面对奄奄一息的中国,任何看似四平八稳的药方都不能起死回生,只有痛下虎狼之药,以死求生才有一线生机,义无反顾的激昂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势力连根拔起。这种推倒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是其它阶级观念所部具备的。其次,任何阶级都要求有理论为本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正是日渐壮大成熟的无产阶级期盼已久的代言人,正遭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无产阶级特性又使得他们的革命性最为坚定。这里必须提到的是五四运动,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政治舞台了。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日渐迫切。后来在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等人的组织下成立了早期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后,主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让更多的工人参与进来,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就这样共产党真正的成立了,革命从此就进入了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确应用。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与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个制度是个好制度,应当在实践中坚持并加以完善。 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对世界各国是普遍适用的,但它毕竟诞生于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现代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欧洲,因而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是不够的。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严格意义上说,俄国仍具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胜利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它的正确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正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先进的分子正确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了正确的应用,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人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那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国外带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由此指导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彻底展开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李大钊是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的个别人物。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由于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思潮的影响,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推行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震响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当看到具有与中国有相同背景的俄国进行十月革命而取得成功时,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来自西方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格局,一种崭新的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此高度重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有力的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幻想。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及时找找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来开始学习,并且对各个章节的内容都获得了基本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革命原则和方向。正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中国的前进道路才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才不至于走错路,使中国人民萌生的希望再一次破灭。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旦学得马克思主义,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走与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并由此衍生了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的矛盾。随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对中国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政党建立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共产党分子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他们系统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阵地,共产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由此中国的马克思阵地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逐渐深入人心。共产党主张以工农阶级为革命的主体,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阶级作斗争,建立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地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终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总而言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是经过反复比较探索,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获得自由解放的必由之路。而且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经过了一系列的探索,我们很庆幸中国有这些早期的知识分子,我们现在才能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不动摇,继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第四篇: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目前研究者流传着近代文化变革三阶段的论点。所谓“三阶段”,即指中国跨入近代社会以后,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冲突,中国的旧文化节节败退,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文化的物质层面发生了变革,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文化的制度层面发生了变革,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观念和心理层面又发生了变革。这三个阶段递次演进,由浅入深,构成了中国近代首尾相贯,连绵不断的文化变革进程。五四新文化运动触及了社会最深处的观念和心理层面,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深刻、最猛烈的撞击。这一撞击是如何发生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文化选择?
关键词:五四 先进青年 社会主义 中国 传播 正文: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大变动中所占的突出地位,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那是个充满着急风暴雨的日子。先进的人们高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发动猛烈的进攻,形成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许多在黑暗环境中极度苦闷的青年人,从思想界卷起的这场巨大波澜中,猛然望见了新的曙光。他们反复比较当时所能接触到的种种新思潮,思考中国的现实出路在哪里,并以大无畏的气概向未来探索。
从比较和思考中,人们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批判目标的一致远不意味着选择目标的一致。反对旧思想、旧观念时曾经并肩站立在一起的亲密伙伴,逐渐发生了分化。多数的先进分子经过不同的途径,先后奔集到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为什么那么多接受了五四运动洗礼、在当时最有觉悟又富有思考能力的青年,进行了反复比较和思考后,作出同样的选择,把科学社会主义确定为自己的理想?这确是一个令人感到兴趣的问题。
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试验和破产
事物的发展都不会凭空而来,总有它的来龙去脉可以找寻。为了探讨问题,我们不妨简略地回顾一下五四以前中国先进分子经历过的梦想和现实。
当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处于封闭状态的传统社会再也无法照旧维持下去了。人们带着惊异的目光,看到外部世界竞有那么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新道理和新事物。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了。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定:一定要以西方国家为榜样,才能找到拯救祖国的出路,不惜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这个斗争的高峰是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它以从西方传人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民主共和国方案作为思想武器。这场革命在中国近代起过的伟大历史作用,是用不着多作解释的。当时许多人对民主的理解,特别着重在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活动程序方面。民国成立后,不单挂出了共和国的招牌,连议会制、多党制、普选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一度也被热热闹闹地搬到了中国来。很多人对这些曾抱有很大的期望。奇怪的是,如果不顾中国国情,一旦硬搬到当时中国社会这块土壤上实行起来,却全然变了样: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国民党在国会竞选中果然取得了多数,但对国民的实际利益却一无所补。等到袁世凯所代表的旧势力准备好了,猛扑过来,连那点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掷到九霄云外。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之所不及的。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教训实在太惨痛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试验和破产,也许可以看做二十世纪初年这场革命留给中国人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
许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觉得迷惘、彷徨以致绝望。但是,真正有志气的爱国者不会由此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在总结这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最初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领域内。 但是,文化终究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是那样腐败和黑暗,如果不从根本上对这个社会进行改造,单从政治组织形式或文化思想下手,怎么能真正解决问题呢?于是“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响彻全国。改造社会的问题在思想界被提到如此突出的地位,成为先进青年集中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人们对问题向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当时先进青年中产生的新的觉悟。是中国人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二、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大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现社会必须改造,这在先进青年中几乎已成为共识。但是,这个社会应该改造成什么样,多数人最初却并不清楚。
正在这个时刻,世界范围发生的大变动强烈地吸引了中国先进青年的注恿: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达四年之久,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浩劫。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尖锐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来。这下轮到西方国家许多人也陷入深重的失落感了。
欧战结束后的下一个月,梁启超等动身去西欧游历了一年。他们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普遍的沮丧、彷徨和“世纪末”的失魂落魄情绪。梁启超素来以政治态度温和而又富于敏感著称。他的这言论自然会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
长时期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钦羡西方国家的富强,把它看做中国仿效的榜样。他们密切注视着西方世界的动向,狂热地学习和研究西方的种种新学说和新思潮。西方世界发生的任何社会变动和思想变动,时时都会牵动他们的心弦。
本来,早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当西方资本主义还处在比较稳定时期时,中国先进分子中已有一部分人开始敏锐地察觉到它的阴暗面。但这些问题那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现在,欧洲国家的社会矛盾以如此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它的缺陷已暴露得如此明显,连许多西方思想家对它的信心也发生动摇,这不能不使更多的醉心学习西方的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耀眼的光彩。他们自然地得出结论:难道我们还要步着人家的后尘,沿着这条旧路再走一遍吗?为什么不能改弦易辙,采纳世界上更新的学说,创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社会?
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这时能对中国先进青年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就在它正好给他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社会主义在苏俄从书本上的学说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并且在历经种种饥馑、内战、外国干涉的严重磨难后,依然站稳了脚跟,工人和农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社会的主人。一边是尽管还在艰苦创业却充满蓬勃生机的苏俄,一边是混乱颓败的西欧,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自然使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新的依靠力量,倏然转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方面来。社会主义不是由任何人心血来潮地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难以解决的产物。 当然,历史发展的途径从来不是直线式,而是波浪式的。看一看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它有过兴旺发达的时期,随后便出现了危机,当渡过危机并经过调整后,又可能会有一个时期的稳定和发展。即便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依然充满着难以解决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比起资本主义来要短促得多。从十月革命算起,至今还不过七十多年。它有过蓬勃发展的时期,也遇到过曲折和困惑,因而需要改革,但它的生命力还只是开始显示出来。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是不足为怪的。
三、对种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新思潮的比较推求
社会主义旗号的新思潮名目繁多,不进行认真的比较推求,很难把它们分辨清楚。不少进步青年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往往曾经历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时还刚刚开始传播。一九二年以前,只有少数到过国外或能直接阅读外文的人,如去过日本的李大钊、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和一些北京大学学生等外,其他许多进步青年虽然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感觉兴趣,实际上却所知甚少。
第二,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从开始时起,一直标榜自己是主张“社会主义”以致“共产主义”的。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宣传,在两个重要问题上确曾起过积极的启蒙作用:一是鼓舞人们奋起反对专制和强权;二是引导人们以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原来常被忽视的社会问题,鼓吹“劳动神圣”,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劳动,认为工人、农民才是社会的主人。因此,它自然容易博得不少进步青年的好感。
第三,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进步青年中的一度流行,也同中国近代国情有关,有着适合它的土壤和气候。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有如汪洋大海的国家。可是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又使他们难以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同心同德的集体力量,特别是难以较长时间地保持步调一致的协同动作,而把获得个体的绝对自由看做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当他们被社会上种种强权和不平等现象激怒时,无政府主义那种鼓吹“个人绝对自由”、看起来最激烈最彻底的办法,便特别适合他们的口味。
这三点,可以说是“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是占着优势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如果真正要排除任何集体和纪律的约束,讲起来固然很痛快,做起来却只能一事无成。
因此,到五四前后,他们又有了新的形态。在日本新村主义等影响下,当回答“什么叫做无政府共产主义”时,他们提出三个要点:一是组织上“脱离强权的少数的政治统治,另自组织自由的多数人的自由团体”;二是经济上“主张生产机关(如土地、机械等)与所生产之物(如衣、食、房屋)皆归社会全体所共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三是道德上“是‘劳动与互助’五个大字,因为有劳动才可以生存,要互助才可以进化”。这种方案,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要可行一些。
于是,五四前后在全国出现了一大批“工读互助团”这类组织。许多先进青年对这种工读互助团体一度抱有过很大的热情。他们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刚从旧家庭或个人小天地中冲出来,但四顾茫茫,周围的社会环境又那样黑暗,希望能有一个可以作为依靠的团体力量,并在这个团体中养成互助和劳动的习惯,把它看做改革社会的实际运动的起点。他们真诚地把这看做新生活的开始,看做创造新社会的发端。
可是,当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仍那样黑暗的时候,当周围充满着敌对的旧社会势力的时候,这种被理想化了的小团体怎么可能长期独立存在下去呢?就在团体内部,人们最初对它抱有很高的热情,但过不很久,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便泛滥起来。几乎没有例外,这类小团体维持不了多少日子,就相继夭折了。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如果整个社会得不到改造,如果国家和民族得不到解放,个人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而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最好出路便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这个任务是那样艰巨,它所必需排除的障碍是那样强大,要实现它,关键是要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具有战斗力的核心力量。
许多人终于跨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先驱者们的思想经历是值得后人深思的。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决心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经过反复的推求比较和实践检验,最后才作出这个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四、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在历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场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的冲刷,可以使大群大群的人们短时间内在思想上发生剧烈而巨大的变动。这种千百万人的思想大变动,往往在平时多少年都难以达到,也不是通常几个刊物或几次讲话的影响所能比拟的。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开始的爱国运动,便是这样一场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这个运动从大城市一直扩展到中小城市以致偏僻乡镇。“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了!原采处在被统治状态下的民众直接行动起来,干预政治,并且带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回。
这场以挽救祖国危亡为目标的伟大群众斗争,带来了干百万人思想的大解放,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当运动从奔腾澎湃的大潮中逐渐平伏下来时,一部分人回到自己原来习惯的生活轨道上去,而一些先进分子却转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并且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聚集在一起,结成新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它的主流。
科学和民主,这是五四运动前夜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中早已提出的响亮口号。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旅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作用,把人们的觉悟大大推进了一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正是在这面大旗下继续奋进,并且赋予它们以新的更加完整的内容。
还有一些受过五四运动洗礼、仍然坚持科学和民主的信念但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继续投身过一些民主政治运动,或从事过教育、科学、实业等方面的工作,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可是,他们没有找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没有能成为中国近代进步思想的主流,也没有能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中发挥主导作用。
结语:应当承认,当五四运动爆发时,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还很少,卷入这个运动的人的思想状况相当复杂,因而很难说它一开始便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但有如前面所说,五四在中国近代思想大变动中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这以前,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发动,科学和民主口号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传播等等,只是它的酝酿和前奏。从这个历史时刻起,才开始真正有千百万群众的大发动。人们不仅对祖国的命运充满着忧患意识,积极地关心和参与国事,并且勇敢地向未来探索。他们的思考和摸索一刻也没有停息,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四百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并且由五四运动的主将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前后相续而难以分割的完整的运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把五四运动称为中国民主革命新时期的开端,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马恩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A]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丁祯彦。哲学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初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16][1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金冲及《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思想变动轨迹的剖析》
第五篇: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
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这时俄国十月革命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
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正确性:
(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
(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
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
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
换了方向”。
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
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
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
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
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
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它解决了其他党派、团体所解决不了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采取了其他党派、团体所没有采取
过的依靠群众的革命办法。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
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
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
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
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步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五四精神
时代在变,五四精神没有变。五四精神说到底就是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经受住这场金融危机考验,就必须弘扬五四精神,在战胜金融危机中,不屈不挠,顽强进取,杀出一条成功之路来。战胜金融危机,在危机中求得生机,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摆脱浮躁,耐得寂寞,绝不好高骛远。战胜金融危机,还要勇于创业,善于创业。金融危机确实给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只要我们不为危机所吓倒,能够看到危机中所孕育的机遇和希望,就一定能够在挑战中寻得自我发展的良机。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既然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是五四精神的灵魂所在,就必须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其实,当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青年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不断提高青年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把我国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高潮。 五四”精神对塑造育人观的重要作用
1、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又是一个伟大的新文化运动。而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就连我们现在所用的白话文,都是从「五四」开始倡导的。纪念五四运动,就是为了发扬五四精神。那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人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人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人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人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人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人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实际上这些说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五四精神”的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泉源,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五四运动的精神可以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八个字来概括。
2、弘扬“五四”精神对塑造教育者育人观的作用
“五四”精神同育人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五四”精神是教育者育人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五四”精神是育人观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育人观的灵魂,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保证。所以,应认识到弘扬“五四”精神必须与育人观的塑造结合起来。
“五四”精神是教育者育人观的蓝本,“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是育人观的最好体现。试想,没有爱国精神的育人观能培养出为国家作贡献的人才吗?没有进步、民主和科学的育人观,国家能培养出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奋斗终身的人吗?全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难道不需要“五四”精神吗?因此教育者对育人观的塑造必须体现在“五四”精神的内涵,并在继承“五四”精神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传递好“五四”神圣的火炬,把“五四”精神一代代继承下去。
教育要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了解五四运动内涵,学习“五四”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五四运动,学习“五四”精神的精髓,先贤们所追求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我们本身必须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学生。其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诸子百家,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五四运动砸烂了代表封建思想的“孔家店”,但是与先驱们的期望不相吻合的是在打破封建桎梏的同时,中华文化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在我们对美国、日本、欧洲,外面形形色色的其他事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特别是在经过十年浩劫之后,知识青年鲜见能够无障阅读先秦诸子文章。今天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人们在科技与经济的疾速变换面前迷失了自我;在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对我们也造成的某种程度的混乱,人们也存在过度物质追求的趋向,而面对这种情况有识之士四处寻求能够统一人们思想、能够统一自我的观念、信念,西方也掀起了一阵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的研究热潮;在方法论方面,西方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更为有效地在日益错综复杂人与人、人与环境、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运用,中国与东方传统的整体思维方法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中国人,更有必要回顾民族灿烂的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从而认识人存在的意义、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续写民族伟大的历史。总之,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
2、要善于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发展自己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自身作为人的素质,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好的进步。
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正确而深刻地认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有一个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了解,作为教师必须涉猎类别宽泛的学科知识,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本身、了解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知识。为此,哲学的修养必不可少。只有健全我们头脑中的科学理性、不断充实科学知识,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合乎于理性,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真实有效。
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本质;它为我们的头脑松开理性的约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的感性直接触摸活生生的世界,让我们直接领悟到存在的真谛,让我们的心灵与创造直接相连。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们更深刻认识自己,它为人类生命力的勃发引导方向;文学曾经是我们了解人类的重要素材,现在人们更多依赖那些大众心理学、人际交往的学科知识;但是文学对人类的内心与本质的反映比起诸如大众心理学等学科更为深刻。只要人文艺术修养与科学修养并举的人才是一个平衡的健全的人。
3、树立崇高的师德。
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是为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的培育现代新人这个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务必树立崇高的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是良好的师德的体现,又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正气。人才的培育呼唤着崇高的师德。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也呼唤着师德。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道德八条规定,弘扬人民教师的浩然正气。弘扬师德和弘扬正气,对教师来说,就要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的崇高使命和中心任务,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和精髓,要发扬光大师德精神,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4、崇尚民主、科学,培养民主、科学的育人观
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使传统文化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比如“师道尊严”观念。这种观念对人的影响至今尚未彻底肃清,不少教师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教师缺乏民主、科学意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科学精神的学生。而“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陶行知),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将传到他们手上,如果他们从小缺乏民主、科学精神的培养,试问他们怎么能担当起“把我国最终建成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呢?没有民主、科学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是否崇尚民主、科学绝不是一件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民主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权利。我们应大力学习和宣传民主精神,使每个人牢固地树立民主精神。 作为科学,则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都应该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从迷信和主观想象出发。如果离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就成为一种纯粹的技艺。所以为了育人,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才能培养民主、科学的育人观。
青年的特质不在于人的生理年龄,而在于活力四射的生活热情、富于批判精神、不断创新的心灵。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新观念、发展能力,不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创设有感情的学习情境,惟其如此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构人生真理。同时我们必须以“五四”精神为指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能更适应新时期教师职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适应发展,谋求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相关文章:
环保知识选择题02-16
国学知识选择题02-16
为啥选择马克思主义02-16
党史知识选择题02-16
新闻知识选择题范文02-16
五四爱国运动一轮复习02-16
学生党支部_两会知识竞赛参考试题02-16
关于学习发扬五四精神02-16
关于五四运动范文02-16